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上海港港区区位与功能演变及动力机制

上海港港区区位与功能演变及动力机制

上海港港区区位与功能演变及动力机制
上海港港区区位与功能演变及动力机制

双重预防机制职责

1、总经理职责 1.1 公司总经理是公司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公司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责任。 1.2 建立健全双重预防机制机构和组织,督促、检查公司的双重预防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有关双重预防机制的重大问题,及时消除隐患。 1.3 组织制定、审批、并实施本公司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管理制度和工作计划。 1.4检查指导各部门、车间的双重预防机制工作,督促各级主管人员认真履行各自的安全职责。 1.5 负责审定公司隐患排查治理成效方面的表彰、奖励和处分等。 2、安全总监职责 2.1 负责审核公司双重预防机制管理制度、公司双重预防机制工作计划。 2.2 对公司双重预防机制工作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各部门双重预防机制管理绩效,并提出改进方案或意见。 2.3负责组织安全隐患排查和各类安全检查,及时发现事故隐患,落实隐患整改治理方案。对公司安全生产存在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进行监控,随时向公司领导提出事故隐患情况及整改建议,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2.4如实向各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反映、汇报本公司双重预防机制运行状况,协助地方安全监管部门及其它相关部门实施对本公司的双重预防机制监察活动。 2.5 推动公司双重预防机制的有效运行,促进公司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以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等工作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3、工厂厂长职责 3.1 厂长是工厂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工厂安全生产工作负主要责任。 3.2 负责抓好工厂双重预防机制体系建设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深入贯彻双重预防机制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工厂员工安全意识与管理水平。 3.3 组织制定、审核工厂双重预防机制各项管理制度、工厂双重预防机制工作计划。 3.4 推动工厂双重预防机制体系的有效运行,检查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并进行绩效考核。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发表时间:2009-12-03T16:48:28.85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10月下旬刊供稿作者:黄亚龙 [导读] 本文对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黄亚龙(孝感学院)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正确认识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深化理论研究、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对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机制 0 引言 推行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全面构建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机制进行分析,找出现阶段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提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1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构成要素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动力有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之分,内生动力主要是由农村和城市的各自产业发展所形成的动力构成,具体有: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以及乡村工业化三个主要推动力构成。而外部动力主要由外部因素构成,例如:科技的发展,行政力量的推动,城市发展的辐射效应等构成。 1.1 内生动力 1.1.1 农村城镇化。农村城镇化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属于内生动力。城镇通过产业、资金、技术和各种服务的转移、扩散带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城镇化推力的作用下,乡村提供城镇以劳动力、生产原料、配套工业品及活动空间,也会反过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城镇化的推力影响着城镇经济运作模式与产业空间分布形态,从而影响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乡村城镇化不仅促使城乡联系程度日益增强,也使联系的内容与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1] 1.1.2 农业产业化的推行。在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农业产业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推行农业产业化,可使过去的精耕细作改为机械化生产,极大的解放了农村过剩的劳动力,一方面增加了城镇劳动力的流入,另一方面也促使农业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现代农业科技的运用,这使得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也为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因此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的内部动力之一。 1.1.3 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工业化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而推动农村工业化发展的直接力量来自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是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动力与加速器,而我国农村工业化的载体就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崛起使得原来单一的城镇工业模式演变为城镇与乡村工业二元并存、双轨并进的模式,从而成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直接力量。 1.2 外生动力 1.2.1 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城乡作为一个复杂的关联系统,其发展不仅取决于社会经济规律、自然规律,技术因素也起了关键作用。城乡一体化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首先,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改变着城镇扩展的方向和空间形态的形成,传统的城镇都是沿铁路轴向扩展的,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现代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赋予了城镇更为灵活的通达性。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降低了城乡经济联系的距离,缩短了城乡联系的时间,从而降低了城镇发展的外部成本,有利于吸引工业企业的进入,有效地促进了城镇产业的形成;其次,先进的通讯技术实现了对传统城乡空间的超越。大量资金、业务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流通和运行,创造了一个无需交通成本的空间,这促使非技术性、低附加值的产业流向乡村布局,加强了城镇的空间扩散能力,使城乡之间的经济合作、社会交往达到空前的频繁、通畅。这些因素将有利于农村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2] 1.2.2 城镇的辐射效应。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城乡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的逐渐形成,城镇发展对城乡一体化的辐射效应会逐渐凸显,城乡之间客观存在着交通和通讯等关联性的基础设施将加速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由此可以促进城乡系统性发展。[3]这种不断加强的联系客观上要求城市通过自己的集聚与辐射作用推动乡村发展,通过自己的经济存量优势与科技进步优势促进周边广大乡村的发展,形成城乡整体性成长。因此城镇发展的辐射效应也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动力之一。 1.2.3 行政力量的推动作用。城乡一体化是在无意识的市场作用与有意识的行政力量干预的双重力量下进行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城乡资源配置与经济活动起基础性支配作用,同时政府也借助于法律手段、政治手段、规划手段等间接方式参与城乡的开发,使其经济演变能尽可能地符合人类的要求。过去几年中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就是政府力量、社会力量、市场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此外,限制乡村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的放松以及撤县改市、地市合并、撤县设区等政区体制的转型,都是政府为实现城乡整体利益而进行的行政干预。 [4]这些制度的调整逐渐打破了城乡分离、分治的格局,为城乡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宏观体制基础和良好的组织框架结构。同时,我国在城乡发展战略上做出的适时的调整也为城乡一体化发展铺平了道路。 最终,在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乡村工业化、城镇的辐射效应、交通通信技术发展和行政力量等多种力量的综合作用下,促成了城乡一体化。 1.3 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的运作机制结合以上对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的分析,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的运作机制是:第一,以内生动力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动力机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乡村城镇化的进程,而农村工业化是乡村城镇化的必要条件,乡镇企业又是农村工业化的最主要载体,乡村城镇化的进程又反过来影响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因此乡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发展这三者应形成有机的整体,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动力机制。第二,以交通通信技术的完善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实现机制,城乡空间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必要前提,只有建立健全的城乡交通体系才能促使城乡空间一体化,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最后,以政府行政力量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的协调机制,当核心动力机制和实现机制自身运行不畅时,政府行政力量作为一只“有形的手”适当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干预,促使各种动力有机结合,形成能够持续有效运行的动力机制。 2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的制约因素 综合以上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机制的分析,并结合我国现阶段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体制改革不完善,农村工业化发展的不足,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等因素严重地制约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阻碍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机制的构建。

城市区位因素

【易错雷区,步步为赢】 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回答1~2题。 1.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A.先增后减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D.逐渐减少 2.据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答案】 1.C 2.D 下图为“我国长三角地区某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图”。读图完成3~4题。

3.根据图示信息判断,该地PM2.5的污染源主要有() A.汽车尾气,建设施工扬尘 B.工业燃煤,土壤扬尘 C.工业燃煤,汽车尾气 D.生活燃煤,汽车尾气 4.下列关于图中用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新技术开发区交通不便,布局不合理 B.商贸区位于城市中心,占地广,交通便利 C.重工业区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对城区污染小 D.仓储区靠近港口和过境干线,便于货物集散 【答案】 3.C 4.D 完成5~6题。

5.图中曲线能表示城市地租由市中心向外变化特点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6.近年来,一些城市的大型综合商场从市中心向二环路以外迁移,主要原因是() A.二环路以外地租上升 B.二环路以外人流量更大 C.市中心人口不断减少 D.城市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答案】 5.C 6.D 下图为我国某特大城市略图,读图完成7~8题。 7.该城市的主要地域形态是()

A.组合式B.条带式 C.集中式D.分散式 8.该城市功能区() A.大型批发市场的建设符合交通最优原则 B.商业园区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处 C.造纸厂可以布局在F处工业区 D.服装厂最适宜布局在E处 【答案】7.C8.A 【名师点睛,易错起源】 易错起源1、城市功能区的区分方法及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例1.2013年,北京市在优先保证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优势产业用地供应的原则下,制定了城市建设土地供应计划(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1)~(2)题。 (1)商业服务用地较少的原因是() A.公用事业的发展 B.该市服务范围覆盖全国 C.金融业和工矿业的发展 D.商业服务业高度集聚 (2)该土地供应计划最有利于该市()

双重预防机制管理制度汇编

云南振兴集团电源有限公司沙甸分公司 ZX/Q-D-AHK-0901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管理制度汇编 编制: 审核: 批准: 受控状态:

2019-5-18发布2019-5-18实施云南振兴集团电源有限公司沙甸分公司发

参加编写人员:娄键王喜拉卢志强柯代志 杨锦付月江马立白旭清 参加审稿人员:马兴穆柯代志马立杨金跃 娄键王喜拉付月江杨锦 马应彪卢志强陈登富罗万福 高永贵王忠祥田儒旺李琨 余雷李兴龙白旭清 编制:娄键王喜拉

目录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责任制度 (1) 安全生产检查管理制度 (5) 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 (11) 安全风险警示和公告制度 (21) 事故隐患建档、监控及报告制度 (24) 隐患排查治理资金使用专项制度 (29) 事故隐患向从业人员通报制度 (31) 事故隐患报告和举报奖励制度 (33) 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36) “双重预防机制”考核奖惩制度 (51) 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 (55)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责任制度 1.目的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的精神,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双重预防机制(以下简称双重预防机制),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责任制适用于公司各组织机构、各级人员,同时作为公司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考核的重要实施依据。 3.术语定义 双重预防机制:即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 4.各级人员及岗位职责 4.1总经理职责 4.1.1对公司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及持续保持有效承担领导责任,并就有关事项向全体职工、安全监管和行业主管部门作出书面安全生产承诺。 4.1.2确保可获得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双重预防机制所需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门技能、方法、监测工具或仪器、信息系统、技术与财务等)。 4.1.3明确涉及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职责与权限。 4.1.4确保全员参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 4.1.5掌握2级以上(橙色级和红色级)风险分布情况、事故后果、典型控制措施及可能存在的隐患。 4.1.6负责组织对公司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及保持情况进行考核。

如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如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九谈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光明日报》(2013年12月09日01 版)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是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的顶层设计,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确立了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产业格局 城乡发展一体化,首先要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提升农业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支撑能力,促进城乡各个产业互动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确立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业基本经营体制,农业生产成就举世瞩目。进入新世纪,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连续出台,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连增”,农民收入增长实现了“十连快”。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农业不断发展,农村人多地少矛盾加剧,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凸显。特别是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一家一户经营难以采用先进科学技术、难以吸纳现代生产要素,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和种地农民收入。因此,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势在必行。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同时强调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实现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充分激发农业生产潜能,并对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 在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上,要求坚持土地产权集体所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要求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要求坚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允许农民以承包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强调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化,鼓励承包土地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

城乡一体化理论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与思考 内容提要:文章通过介绍中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认识,综合已有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自己对城乡一体化的思考,为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思考 一、国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探讨 1.马恩列斯有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论述 马克思指出,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他在185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乡村城市化”这一理论。恩格斯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的人。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224页)恩格斯认为实现城乡融合就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消失,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以及大家共同享受福利。 斯大林认为:“这不是说,城市乡村之间对立的消灭,应当引导到‘大城市的毁灭’。不仅大城市不会毁灭,并且还要出现新的大城市,它们是文化最发达的中心,它们不仅是大工业的中心,而且是农产品加工和一切食品工业部门强大发展的中心。这种情况将促进全国文化的繁荣,将使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58页)由此可以看出,斯大林把“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标志。 2.现代学者的理论认识 在英文和法文的城市科学资料中,没有“城乡一体化”的词语,比较相近的是“城乡融合(和解)”(Urban-rural composition)。其含意是指自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一些制造业从原先的大都会向较小的村落或尚未工业化的地区转移,从而形成城市和乡村相混合的新型区域。 在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学界,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是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他于1898年出版了《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再版时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他在书中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他在序言中说:“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进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霍华德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它

【开题报告】中国沙坝—潟湖海岸动力地貌演变分析

开题报告 海洋科学 中国沙坝—潟湖海岸动力地貌演变分析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国内外研究动态 国际上对沙坝-潟湖海岸的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中期对沙坝形成原因的研究,在20世纪60~90年达达到研究高潮,从那时开始,各国的科学家们对沙坝、潟湖、潮汐通道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应用研究。 关于沙坝-潟湖海岸的形成原因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1)横向说,认为随着海平面上升,海底沙坝在波浪作用下向陆超覆堆积形成沙坝岛,物质来源于大陆架。Field和Duane分析了美国西海岸内陆架沉积物、地形、潮汐通道与沙嘴等有关的陆架浅滩得出:沙坝是随着全新世海面波动而交替侵蚀和堆积的,但总的是后退的[1]。(2)纵向说,认为沙坝的形成是由于沿岸流对泥沙的搬运作用下形成的,即沙嘴延伸和分割理论[2-3]。(3)下沉说,Mece(1890)认为,由于海面上升和陆地区域性下沉,使发育在沿岸海滩沙脊(或沙丘)与大陆分隔开来并演化为沙坝(堡岛)[4]。(4)上升说,Merrill(1890)提出由于海平面下降或陆地抬升,离岸坝出露而形成沙坝[5]。(5)综合说,认为沙坝的形成既有纵向也有横向泥沙搬运。Schwartz论述了沙坝起源的多解性[6]。密西西比三角洲沙坝-潟湖的演化是:泥沙纵向运动形成沙坝岛;随海平面上升在波浪作用下向陆转运;泥沙供应不足,相对下沉[7]。 沙坝-潟湖海岸的形成发育受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从动力地貌学的角度看,对于沙坝-潟湖海岸的研究要区分大尺度的历史过程和小尺度的现代过程,前者应该主要考虑与海平面变化相关的动力过程,海洋动力起主导作用;后者主要考虑海平面稳定条件下(约近3ka以来)海岸的自动调整过程,河流动力逐渐起主导作用。 我国沙坝-潟湖海岸的研究,应在下述两方面有所深入和得到加强:一是这类海岸的成因问题;二是沙坝-潟湖海岸反应的陆海相互作用问题及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

高考地理区位因素分析过九关第04关城市区位因素分析练习

第04关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1—2题。 1.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A.文化底蕴深厚B.商业繁荣发达C.人口高度集聚D.水陆交通便利 2.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A.行政功能为主B.军事功能为主C.文化功能为主D.经济功能为主 答案1.D 2.A 解析1.读图可以看出东京城(今开封市)漕运发达,地处平原,水陆交通便利,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故选D。 2.东京是北宋时期的都城,因而其城市功能主要以行政功能为主。故选A。 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1.城市区位因素

2.城市功能区城市功能区的影响因素 城市区位分析的方法 (1)城市区位的宏观分析 城市是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口的聚居地,人口高度集中,是一定等级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区域的缩影和焦点。自然环境优越、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城市密集。而城市的具体地址,易出现在一些特殊的节点位置上,如交通枢纽、港口、河口、河流汇合处、矿区附近、区域的重心位置等。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因素有资源、地形、气候、河流,人文因素有交通、政治、科技、旅游、宗教、军事等,这些因素在不同时期,对城市的影响不同。 (2)城市内部的微观布局 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主要受经济和环境因素影响,如交通、地租(由距市中心远近和通达度决定)、河流流向(地形地势)、风向等,形成以中央商务区为核心的城市地域结构(其余的影响因素有历史、社会、行政等)。一般而言,城市中心是中央商务区,这里交通便捷,人流汇聚,其余的商业区则位于交通干线两侧或街道路口,有的大城市还会出现几个副中心;住宅区位于中央商务区周围,并且有明显的分化:高级住宅区往往位于地势高、上风处、环境优美的城市外缘,接近文化区,而低级住宅区往往与工业区相连;工业区一般位于市区外缘,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还需要考虑风向和河流流向问题,但无污染的高科技工业区,可考虑接近高教园区。

双重预防机制工作实施方案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5500 (解决方案范本系列) 双重预防机制工作实施方 案详细版 A Specific Measure To Solve A Certain Problem, The Process Includes Determining The Problem Object And Influence Scope, Analyzing The Problem, Cost Planning, And Finally Implementing.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双重预防机制工作实施方案详细版 提示语:本解决方案文件适合使用于对某一问题,或行业提出的一个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过程包含确定问题对象和影响范围,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成本规划和可行性分析,最后执行。,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政府、市住建委关于建立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的重大决策部署,有效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结合我公司发展现状,建立完善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全面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行动,深入研究水泥厂事故的特点,认真分析安全风险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加快推行隐患排查治理、风险分级管控双重预防机制,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从根本上防范安全事故发生,构建

公司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二、实施内容 各单位部门要建立健全并保持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程序,对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识别和梳理,并制订员工岗位规范和控制措施,以实现人员准入、培训、监督全过程的流程管理。 1、人员准入管理 2、人员不安全行为识别与梳理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梳理,总结分析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规律,为不安全行为控制提供依据。 3、员工岗位规范 在人员不安全行为识别与梳理的基础上,应制订员工岗位规范,岗位规范应: 4、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制定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摘要:本文从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的内涵及目的、当前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制机制的现状和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而提出的包含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和城乡制度改革机制两方面的解决途径等三个方面来探讨当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关键词:城乡发展,一体化,健全体制,制度改革 十八大中强调指出,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制机制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经济良性循环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关键所在,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推进我国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一个重要的、系统的、复杂的、涉及面很广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按照党的十八大新要求,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才能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

一、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城乡规划一体化;②产业布局一体化;③基础设施一体化;④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⑤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城乡经济一体化主要从经济体制、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这几个方面着手,改变农村经济建设较为落后的局面,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农业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改革力度,以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 要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就要深化农村经济各项改革,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上构建新型农业关系,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发展和改革,让农民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成果,使社会更加注重公平与效率,推动社会经济向更深领域发展。 二、城乡发展一体化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查阅资料得知:根据有关报道,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为17.92%。截至2008年底,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45.7%,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提高了3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95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46.59%。2011年4月28日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

城市区位因素一教案

城市区位因素(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以及原因; 知道中低纬度沿海地区的气候适宜人类生存,是城市的密集区; 能说出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区的大致范围; 知道河流的供水、运输、防卫功能会影响城市城址的选择; 知道河流水运的起点、交汇处、河口处容易形成城市。 能力目标:能举例说明平原容易形成城市; 能够说出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而不是平原的原因; 能够说出分布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特大城市; 能够分析赣州、重庆、宜宾、武汉、上海、广州等城市形成的区位条 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从现象归纳总结出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地形、气候、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的原因; 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而不是平原的原因; 城市的运输功能对城市城址的影响。 教学方法:多媒体授课、案例分析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上节课学习了聚落的形成,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乡村先于城市形成,但是城市的规模比乡村大,是人口的集中地与密集区。从地图上我们也可以发现有些地方城市多,有些地方城市少。一个城市为什么不建在这里,而要建在那里这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的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了解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节城市区位因素(一)。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关于自然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包括地形、气候、河流。这些因素是通过影响人口的分布来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 【板书】:城市区位因素(一)(自然因素) 【讲述】:首先分析地形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板书】:一、地形 【幻灯片】:《中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 (指导读图,先读图名,再读图例,最后分析图中要素) 【提问】:图中我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形区 (学生回答) 【总结】:明显看出我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主要分布在地形的第三级阶梯,其地形以平原为主。 【板书】:1、我国特大城市分布在第三级阶梯——平原 【幻灯片】:《美国城市带的分布》 (指导读图) 【板书】:2、圣—圣城市带:美国西部的沿海平原上 芝—匹城市带:中部平原 波—华城市带:大西洋沿岸平原 【讲述】:美国的城市密集区的地形也为平原 【承转】: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不管是我国还是美国,城市多分布在平原地区,这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呢为什么城市多出现在平原地区呢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①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②有利于交通联系 ③有利于节省建筑投资 【板书】:3、结论: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承转】:但是也不是所有地方的城市都分布在平原,比如巴西的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而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这是什么原因呢 【板书】:4、特例:巴西的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 (学生思考、讨论)

双重预防机制管理制度汇编

振兴集团电源有限公司沙甸分公司 ZX/Q-D-AHK-0901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管理制度汇编 编制: 审核: 批准: 受控状态: 2019-5-18 发布2019-5-18 实施振兴集团电源有限公司沙甸分公司发

参加编写人员:娄键喜拉卢志强柯代志 锦付月江马立白旭清 参加审稿人员:马兴穆柯代志马立金跃 娄键喜拉付月江锦 马应彪卢志强登富罗万福 高永贵忠祥田儒旺琨 余雷兴龙白旭清 编制:娄键喜拉

目录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责任制度 (1) 安全生产检查管理制度 (4) 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 (8) 安全风险警示和公告制度 (15) 事故隐患建档、监控及报告制度 (17) 隐患排查治理资金使用专项制度 (21) 事故隐患向从业人员通报制度 (23) 事故隐患报告和举报奖励制度 (25) 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28) “双重预防机制.................................................................................................................................. ”考核奖惩制度39 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 (42)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责任制度 1.目的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 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的精神,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 查治理的双重预防机制(以下简称双重预防机制),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安全 生产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围 本责任制适用于公司各组织机构、各级人员,同时作为公司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考核 的重要实施依据。 3.术语定义 双重预防机制:即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 4.各级人员及岗位职责 4.1总经理职责 4.1.1 对公司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及持续保持有效承担领导责任,并就有关事项向全体职工、安全监管和行业主管部门作出书面安全生产承诺。 4.1.2 确保可获得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双重预防机制所需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门技能、法、监测工具或仪器、信息系统、技术与财务等)。 4.1.3 明确涉及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职责与权限。 4.1.4 确保全员参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 4.1.5 掌握 2 级以上(橙色级和红色级)风险分布情况、事故后果、典型控制措施及 可能存在的隐患。 4.1.6 负责组织对公司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及保持情况进行考核。 4.2厂长职责 4.2.1 组织开展公司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及持续改进工作。 4.2.2 审核、落实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所需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门技能、法、 监测工具或仪器、信息系统、技术与财务等) 4.2.3 掌握 2 级以上(橙色级和红色级)风险分布情况、事故后果、典型控制措施及 可能存在的隐患。 4.2.4 组织拟订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案,并组织实施。

区位条件专题归纳整理

农业区位分析 (1)自然条件: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条件、农产品冷藏技术和保鲜技术;劳动力;地租;农业技术;政策;工业基础;农业传统;饮食习惯等。 工业区位分析 (1)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自然因素不是工业主导的因素,但是要注意土地的价格,这往往也是工业区位条件中比较重要。 (2)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通信;地租;劳动力数量、素质、价格;技术;工业基础。 (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社会协作、国防安全;比如湖北汽车城十堰,建设初期主要考虑的是国家的安全。社会需要;工业惯性。 (4)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包括空气质量、水质、风向、河流流向等。工业1.自然因素 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 2.经济因素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 3.社会因素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 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4.环境因素 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在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距离居民区、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农业 1.自然因素地形:由地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数量:地广人稀土地广阔,土地租金低 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因素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

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2013-11-20中国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行业 现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渐富裕,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各城市纷纷颁布了“三年大变样”的措施,而这一举措也加速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根据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经验,当城市化水平低于30%时,城市文明基本上固定在城市里,农村远离城市文明;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城市文明开始向农村渗透和传播,城市文明普及率呈加速增长趋势;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可能达到70%左右;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将接近或达到10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要求工业反哺农业、工业为农业农村提供发展资金,只有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了,才能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条件,才能为反哺农业、带动农村提供经济基础。因此我们仍然必须强调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道路。推进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协同共生。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是长期并存的任务。 在我国现阶段,城乡一体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内涵。它要求统一城乡规划,打破城

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与城市一样共享现代文明,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产业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促进农村的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通过统筹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和空间布局一体化,促进农村的村容整洁和乡风文明;通过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管理民主、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这样,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可以在城乡一体化的形式上,逐步建立起以工补农、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实现城乡一体化,就要消除城乡差距。而产生城乡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历史原因:建国以来,我国为了提升国家实力,加强了工业化建设,而工业化建设的重点在城市。因此,我国的财富,大部分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我国多数居民的生活都处在较低的水平线上。 2. 制度和政策层面上的原因:在金融方面,由于农业效益低,农业银行、农业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的贷款日益下降。在税收方面,城市居民有税收起征点,而农民则没有税收起征点。在土地制度方面,当前的城市扩张热是有利于城市的,政策是偏向城市的。在户籍制度方面,城市户口有着更多的好处,如住房公积金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业保障制度。在就业制度方面,更多的政策倾向于城市居民而不是农村居民。3. 从公平角度分析,城乡差距的最根本原因是我国长期的城乡不公平发展理念和政策没有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打破,众多方面的制度、政策的城市偏好依然存在,结果导致当前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导致农村落后于城市。 然而在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将更加突出。1、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尽管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典型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要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束缚。随着二元结构的转换,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和商品交换就构成了城乡间最重要的联系机制。因此,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城市—乡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2、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重心将逐渐

公司双重预防机制交流材料

X X公司双重预防机制交流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来自XX公司,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交流座谈会! 2018年6月13日省安监局三处XX副处长带队来我市督查危化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市安监局X局长和X科长陪同。在市安监局办公楼一楼会议室召开座谈会,市安监局通知8家危化企业参会,XX地方就XX一家。会上主要就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交流,最后X处长和X局长对双重预防机制工作提出要求。回来后,根据X处长和X局长的要求,XX公司就双重预防机制工作进行再安排。下面,我就我公司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一些经验与各位领导和在座的朋友们进行分享,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公司的基本情况。XX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5月,系XXXX企业集团控股的中型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位于临颍产业集聚区,占地约226亩,现有员工408人,其中安全生产、职业卫生、消防等相关安全管理人员17人。公司主营业务为酒精、浓缩蛋白饲料(DDGS)的生产经营。生产能力年产酒精14万吨、浓缩蛋白饲料(DDGS)13万吨。 作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公司一贯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的方针,认真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认真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实行安全管理关口前移,扭住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牛鼻子。 在风险管控方面,我公司的主要做法有: 1、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辨识。 怎样开展风险辨识,我们的做法是采用安全检查表分析(SCL)和工作危害分析(JHA)这两种方法进行辨识。 我们把风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静态风险,如设备设施、作业场所、原料、辅料、产品等;一类是动态风险,如日常操作、异常情况处理、开停车等。 我们工作中发现,静态风险用安全检查表分析(SCL)非常适合;动态风险用工作危害分析(JHA)非常适合。下面就我们的具体做法跟大家分享。 先说用安全检查表分析(SCL)对静态风险的辨识。先做基础工作,先填写《设备设施清单》,清单包括设备设施名称、编号、类别、投用时间、使用单位等内容。为了便于辨识,我们将设备设施分为十大类别:炉类、塔类、安全设施类、储罐及容器类、冷换设备类、通用机械类、动力类、化工机械类、起重运输类、其他设备类。其他静态风险辨识参照此表进行。为了填表报准确,我们组织了各单位填表人的培训,并下发模板,安技处安排专人日常指导,从各单位报表看,这样开展成效明显。 做完基础工作,接下来是重点工作。安全检查表分析(SCL),此法重点是安全检查表的编制,哪些人参与安全检查表的编制?

高中地理区位因素分析专题练习

高三地理区位因素分析专题练习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40分) 读图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 A.城市人口数较少 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 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 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 读“某地农业土地利用示意图”,完成3—5题。 3.Y农业生产分布的边界范围与城市的最近距离是() A.20 km B.40 km C.60 km D.80 km 4.影响X、Y、Z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有() A. 交通和劳动力 B.市场和交通 C.劳动力和气候 D.市场和气候 5.X、Y、Z的农业生产分别对应() A.花卉、乳牛、粮食 B.水果、养鱼场、蔬菜 C.蔬菜、林业、养鸡场 D.花卉、养猪场、观赏鱼 城市地域有住宅、商业、办公和文化等功能分区。读图3,完成第6题。

6.图中表示住宅区和商业区的曲线分别是() A.①和② B.①和④ C.②和③ D.③和④ 图6 为“我国某市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地价曲线图”。读图回答7-8 题。 7.该地区地价变化主要反映了() A.市区地价较过去小幅下降 B.交通通达度提高 C.郊区人口向市中心集中 D.城市规模缩小 8.甲处最有可能建设了() A.矿区 B.奶牛养殖基地 C.商品粮基地 D.高新技术开发区 图7 为“五种类型产业区位选择模式示意图”。读图回 答9—10 题。 9.食品工业、软件产业、服装加工业与图中所示类型相 符的依次是() A.④②③ B.④⑤② C.③②① D.①③⑤ 10.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最容易实现跨国界转移的类型 是()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④⑤ 二、综合题(共60分) 1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5分) (1)该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其生产的最基本特征是 和。 (2)P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对比,相似的 是() A.高温多雨时期相同 B.都有煤炭工业城市 C.河流入海方向一致 D.地理纬度位置相近 (3)A、C区域主要的粮食作物是。这里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有哪些? (4)19世纪中期,美国南部是英国棉纺织业的主要原料产地,分析美国南部棉花带形成的自然条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