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运用“一国自贸区”模式抢占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

运用“一国自贸区”模式抢占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

运用“一国自贸区”模式抢占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
运用“一国自贸区”模式抢占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

学习与思考

第15期(总第15期)

2010年11月11日

运用“一国自贸区”模式

抢占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

一、关于自由贸易区的定义

自由贸易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自由贸易区是以1973年国际海关理事会签订的《京都公约》为依据,定义为:“指一国的部分领土,在这部分领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口关税及其他各税而言,被认为在关境以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而广义自由贸易区,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主权经济体根据WTO 相关规则,为实现相互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所进行的地区性的制度安排。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

本文所述的观点是以狭义自由贸易区(简称:“一国自贸区”)为根据。

二、世界各国自贸区的来由与发展

世界第一个“一国自贸区”,是1923年成立的乌拉圭自贸区。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对外贸易法,并于1936年在纽约设立1号对外贸易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已有1200多个“一国自贸

区”,其中15个发达国家设立了425个,占35.4%;67个发展中国家共设立775个,占65.6%。美国的对外贸易区遍及全国,统计到1994年底,达到199个,且相当一部分都深处内陆。世界各国发展自贸区的历史证明,自贸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助动器。无论是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自贸区都给他们带来了可观的利益。如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2005年以来,在2平方公里的自贸区内每年创造了100多亿美元贸易额,是仅次香港的世界第二大自贸区;在美国,对外贸易区进出口货物总值从1979年的20亿美元增加到1993年的1000多亿美元,同时提供了近30万个就业机会。

在亚太地区,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都选择了“一国自贸区”做法。在日本,1987年,日本指定冲绳的那霸地区为特别自贸区,赋予关税法上的减免关税功能,让外国货物进出自由,手续简便。在韩国,2002年11月,韩国国会通过了《关于指定、运营经济自由区的法案》,随即建立了釜山与镇海、阳光湾的经济自由区,政府投入巨资,在这两个区域发展了人口分别为23.5万人和11万人的海湾城市,旨在打造东北亚最大的物流中心。在中国台湾,2005年开始运营的高雄自贸区,是继2004年建成的基隆自贸区后的第二个自贸区,在区内,业主完全自主经营,不必各种审批、查验和押运,且免征货物税和关税,还可从事外币汇兑及外汇交易,也可设立控股公司从事海外投资,大陆地区的商务人员可以区内自由活动,不受限制。

自贸区是由自由港演变过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转口贸易衰退,导致自由港发展缓慢。此时,中国香港选择了出口加工+贸易发展模式,加快了自由港的转型升级,利用香港的自由港政策、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以纺织服装为主的加工业,促使香港从单纯贸易自由港向贸易、加工综合自由港转变,

成为世界自由港转型的典型范例,创造了“香港模式”。1983年,韩国宣布把济洲岛建成第二个香港。1989年,泰国在南部五府开辟香港式的自由经济区。菲律宾、马来西亚也按照香港模式建立了“一国自贸区”。

三、邓小平曾提出“再造几个香港”构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国际经济大循环,是我国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关键时刻。1988年6月,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洞悉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高瞻远瞩地提出“再造几个香港”战略构想。此后,他又再三强调:“我过去说过要再造几个香港,就是说我们要开放,不能收,要比过去更开放”。1990年6月,我国在上海外高桥建立了第一个保税区,此后,天津、广州、深圳、大连等沿海城市也设立了保税区。到2010年6月,我国保税体系已发展有三个层次、六种类型的保税形式,各种类型保税功能区共有99个。目前,保税区模式已由沿海发展到了内陆省区,深处内陆的重庆、成都、西安也获准建立综合保税区。

需要指出的是,与目前宣传频率最高的中国—东盟自贸区所不同是,如前所述的“一国自贸区”的概念,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开辟面向世界经济的经济特区。而中国-东盟自贸区则是两个以上主权经济体谋求区域一体化长远目标进行的制度安排。

四、抢占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时不我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沿海发展战略,推动东部高速发展,同时也使中西部发展相对滞后。作为西南边陲的广西,尽管在多项优惠政策叠加下,取得长足发展,但是,与全国水平相比,仍然是一个落后地区,城市化、工业化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10%左右。在这样的态势下,要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和增长来改变落后面貌,缩小与全国差距,实在是勉为其难。而要获

得超常规的发展,就必须借助自由经济政策这个外力。最近,中央提出要“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的新概念,就是要用创新的思维,非常的政策、非常的措施,多造几个“内陆香港”。因此,广西要用足用好保税体系政策,选择“一国自贸区”模式,争取在10年内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西南香港”,时不我待,已到了关键时刻。

(陈道远)

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开放型经济的含义 (2) 二、中西部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困难 (2) (一)基础设施薄弱 (2) (二)地理位置劣势 (2) (三)环境闭塞 (3) (四)人力资源匮乏 (3) 三、发展中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的思考 (3) (一)建设良好的对外开放的软硬件环境 (3) 1、推进内陆地区国际大通道建设 (3) 2、推动内陆沿海沿边通关协作 (3) 3、培育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4) 4、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 (二)加强区域间互动合作 (4) 1、创新贸易加工模式 (4) 2、培育参与国际和引领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的新优势 (4) (三)培育和引进人才 (4) 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5) 2、积极引进外地人才 (5) 3、建立适合人才发挥作用的体制环境 (5) 参考文献 (5)

中西部地区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 曹培琳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强调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研究中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对于实现全国经济的加速和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决定了我国推进对外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是我国加快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的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的战略重点。本文从开放型经济的内涵入手,分析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就如何实现中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意见。主要有:面临的困难有基础设施薄弱;地理位置劣势;环境闭塞;人力资源匮乏。提出的思考意见有建设良好的对外开放的软硬环境;依托本地区优势加强区域间互动合作;培育和引进发展所需人才等。 关键词:中西部;开放型经济;产业转移;区域互动;人才引进 我国中西部地区包括20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14个省,5个自治区,1个直辖市。幅员辽阔,占我国国土面积80%以上。目前,中西部地区仅拥有全国约13%的进出口,17%的外资,22%的对外投资,这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凸显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后劲。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巨大潜力和回旋余地在中西部地区,拓展开放型经济广度和深度的重要方向在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已经驶入快车道,展现出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开放型经济的含义 开放型经济是与封闭性经济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经济体制模式。在开放型经济中,要素、商品与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开放型经济强调把国内经济和整个国际市场联系起来,尽可能充分的参与国际分工,同时在国际分工中发挥出本国的比较优势。 二、中西部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困难 (一)基础设施薄弱 在基础设施方面,中西部不论在运输线路、路网密度,还是在给排水、邮电业务总量等方面均远远落后于东部,且技术装备落后。 (二)地理位置劣势 中西部地区既不靠海、也不沿边,存在开放口岸少,物流费用高、区域转关难等诸多亟待破解的制约因素。

西咸新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实施方案要点

西咸新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实施方 案要点 一、重点任务 (一)探索开放型经济运行管理新模式。 厘清市场与政府的界限。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尽快在关键领域取得改革突破,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行政干预,完善政府权力清单,将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调节,由指令性管理转换到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上,激发微观经济活力,为入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打造新型政商关系。坚持“亲”和“清”的本质要求,正确处理政商关系;明确政商关系中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发挥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主动作用、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增强政务服务透明度、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减轻非公有制企业负担、畅通非公有制企业诉求渠道。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实现不涉及前置审批及资料齐全无误的项目,当天申报、当天发照。实行市场准入一体审批制度,整合各职能部门市场准入行政审批事项,建立跨部门审批管理机制和审批信息流转机制,集中办公,实现市场准入所有审批事项一次性、一体办结。

更好地为入区企业服务,推进供给侧改革。 建立智能化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为入区各类企业提供信息化、便利化的办事服务,帮助相关企业标明经营行为的“雷区”和“红线”,为入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清晰的事前指导。依托“互联网+监管”,强化事中事后数据监测和抽查,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管与服务制度,形成各部门信息共享、协同监管和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监管体系。 (二)探索西咸新区两级管委会协同开放及与西安、咸阳两市共建共享、错位发展新机制。 统分结合,各负其责。加快完善新区两级管委会管理体制,按照省政府授权或委托,新区管委会行使新区开发建设管理权,在发展战略、规划土地、宣传招商、财政融资、风险防控和干部人事等方面实施统一管理。 明晰权力边界,划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合理划分和确定西咸新区与省直有关部门以及与西安、咸阳两市的职责权限。由管委会代表省人民政府行使西咸新区开发建设管理权,在项目建设、城乡统筹、规划实施等方面享有省、市级管理权限及部分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积极稳妥推进与新区发展相适应的街镇托管,赋予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街镇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实现开发建设管理职能与社会管理职能相统一。 统筹协调,率先做好自贸试验区经验复制推广工作。打造空港新城保税物流和保税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金贸中心两大

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深入推进“两枢纽、三中心”建设,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区域合作,积极扩大对外贸易,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努力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十二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5%以上,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10家以上,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 加强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全面提升集聚辐射能力,建成带动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功能强大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 第一节加强“三中心”建设 加强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积极引进大型商贸企业参与中心商业区、主力商圈、北部新城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等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加快培育贸易运营控制、交易服务、大宗商品价格发现、口岸集散等现代商贸功能,建成西部商贸中心。加快建设西部航空货运枢纽、铁路货运枢纽、公路货运枢纽,建设西部物流中心。 加强金融中心建设。以金融总部商务区和金融外包及后台服务中心集聚区为载体,深化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壮大金融总量,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建设西部金融机构集聚中心、金融创新和市场交易中心、金融外包及后台服务中心。 加强科技中心建设。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抓手,以国家级高新科技产业园区为重点,深化“高科技成都”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科技服务体系,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智力支撑能力、科技转化能力和科技资源聚合能力,增强科技辐射力。第二节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以人才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市场开放化为重点,积极营造总部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利用西博会、欧洽会等国际化平台,积极引进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和功能性总部。加快优势领域总部经济发展,突出抓好航空航天、重装设备、核工业、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金融、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优势产业总部集聚发展。加快形成“198”生态总部基地、天府新城和人南科技商务区等集群发展格局,形成法律、咨询、投资管理、会计服务等专业服务机构为主体的优良商务服务环境和高能级支撑保障体系,建设西部企业总部最多、产业能级最高、资源配置能力最强的总部基地。 强化与中西部地区合作 重点加强与云南边贸和旅游经济合作以及与贵州资源开发与旅游合作,充分利用北海通道实现与广西区域合作升级,支持成兰新铁路建设,打通西南至欧洲新的欧亚大陆桥。积极参与支持西藏、新疆各方面的资源开发建设,加强与西藏、新疆合作打通南亚、西亚、中亚通道。全面加强与武汉、西安等中西部城市在产业、旅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 第三节加强与发达地区合作 加快发展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台湾农村居民创业园,以吸引投资和进出口贸易为重点,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全面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在信息、金融等高端服务业方面的联合与协作,深化与上海在金融、产业、信息等方面的合作;继续推进与泛珠三角地区在产业、项目、产品等方面多层次实质性合作;积极开展与京津冀地区在科技、人才、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逐步实现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 第五章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心得体会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心得体会开放带来机遇,竞争促进发展。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列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提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要求,为我们加快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提供了遵循,为新时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了“世界工厂”发展模式,为我国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提供了强劲动力。当前,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任务艰巨。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把发展质量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在办好自己的事的同时,坚持实施更大范

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打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其中,尤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适应新时代新阶段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加快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向改革要动力。要瞄准“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个目标,以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改革举措,解决当前存在的一系列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问题,进一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目前,全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已经减至33条,今后一段时期,还要在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健全促进对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等诸多方面有作为、有突破,为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扫清障碍、释放动能。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靠实践增活力。我国已经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顺利开局,深圳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实施方案发布,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在实践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找规律,聚焦打通各类梗阻,坚持抓好制度集成创新,让新一批可

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七大举措

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七大举措 2011 年是“十二五”第一年,是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关键之年。2010 年重庆市利用外资63.7 亿美元,位列内陆第一;进出口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24.3 亿美元;对外投资50亿美元,与东部地区齐头并进。在2010 年开放高地建设基础上,持续、有效保持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力度,力争进出口200 亿美元、利用外资80 亿美元、对外投资50 亿美元。 2011 年重点举措包括: 一是以工业利用外资为重点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利用外资。一是工业板块利用外资扩大规模。目前,重庆“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利用外资已成体系。房地产、金融板块贡献较大,2011年继续保持2010 年规模。工业过板块过去两年利用外资规模不大,2011 年将成为利用外资的主要力量。工业领域利用外资情况交纳入政府有关考核事项,实施一票否决制度。 初步判断:2011 年,重庆工业利用外资的重点是: 惠普、宏碁两大品牌商及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等代工商和上百个零部件企业笔记本电脑的产能至少超过10 亿美元;正在推动的云计算数据中心20万台服务器利用外资6亿美元以;40个区县招商引资也将达到十几亿美元。 二是把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机遇加快推进“走出去”。重庆“走出去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把“走出去”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已拥有大量外汇储备,“走出去”到海外投资,可以平衡外汇储备,顺应经济规律。另一方面,“走出去也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我们投资铁矿石、农业、装备,都是国内所需所缺的东西,是面向国内市场的海外投资。同时,“走出去”也是招商引资方式转变的重要体现。过去,招商引资像去“讨项目”,侧重于让利优惠,现在,重庆主要靠龙头企业招商,靠产业链集聚招商,靠战略性远见招商,靠资本招商,通过资本对外投资,获取技术和资源,既要重视发达国家,也要重视发展中国家,要适应世界格局的变化,调整投资心态。 三是以加工贸易大规模突破促进进出口贸易大发展。进出口贸易方面不能简单靠实体经济的一般贸易,而要在加工贸易上实现大规模突破。重庆惠普、宏碁项目将大规模投产,这一块做实了,就能产生200 亿美元的进出口贸易。由于有整机加零部件垂直整合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综述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摘要】:由于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取得的巨大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地区间的经济差异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人均消费东部要高出许多,而西部有的甚至还停留在解放前的状态。 由于地理文化的差异造成现在的现象。正文更加充分揭示了差异的原因以及实证分析。 。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异 引言: 中国20多年经济改革所取得的绩效已经被很多人视为“中国的奇迹”,而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地区间差距的扩大迹象,正在成为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们注意的焦点。与此相平行的是,大多数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或问题的早期研究,一般是将中国经济视为一个同质的整体,而近来的理论研究则越来越注重各个地区之间的差距。 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和数据可得性的差异,已有研究中对地区的划分,按划分程度的粗细,通常包括:按行政单位划分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沿海和内陆,城镇和乡村。少数研究中也有按华北、东北、东南、南部和西部五大区划分,以及以长江为界划分的南北。 地区差距是指经济、社会以及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要素差距组成的“集合体”,即地区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在经济学研究

中,衡量地区差距的指标,主要集中在人均或者劳均GDPGNP 人均收入,人均消费等,少数研究中也涉及其他一些社会指标,如平均受教育年龄、人均卫生支出,有的甚至构造了系统的指标体系。本文关注的核心是各地经济增长水平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所采用的指标大多是反映地区产出或收入差距的指标,如人均GDP不同省份的有效人口增长、人均消费等。 中国的学者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差距的研究还是相当多的,不管是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面都有很多的文献去查。笔者基于今年9月份2006 年的统计年鉴,从实证方面做一个时间上的跟进,以及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的原因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正文:(一)开放对经济增长的空间影响 我国地区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即随着开放进程的推进,开放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关系逐渐凸现出来,同时地域差异被放大。在开放的第一个阶段,全国开放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相对生产增长率,也即相对人均产出增长率并不必然位于全国前列,如相对开放度较高的广东、浙江、海南、江苏、福建、山东等地,劳动生产率排在全国前10名之内,而同样是相对开放度较高的北京、天津、辽宁和上海的劳动增长率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很显然,在这个时期内,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也为下一阶段各地的进一步开放做了准备,但总的来说,开放对各地经济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地方优势并未随着开放得到充分发挥,此时开放的地域性差异不显著。在开放的第二个阶段,广东、上海、天津、福建、江苏、浙江及山东处于全国开放的前十位,而它们所对应的1995-2003年的生产率提高分别排在第8 2、1、4、7、3、9。这也表明,在开放的第二个阶段,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劳动生产增长率相应较快。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逐步显现出来,开放的地域差异

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若干思考

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若干思考 内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一直是政府和学界十分关注的重大课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适应经济发展内外部约束条件的新变化,我国提出了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要求。为此,一些学者和地方政府提出了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概念,并从区域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角度,探索我国内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问题。 笔者认为,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应该成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内涵 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没有欠发达地区的开放与发展就不是完整的有持续发展潜力的开放型经济。完整的开放型经济包括开放与发展双重内涵。我国一些地区提出的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就是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全国统一市场为基础,通过持续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深化国际分工与合作的开放发展战略。这一界定体现了以下内涵: 第一,内陆开放型经济是内陆欠发达地区通过全面开放促进自身发展的战略思维。它强调内陆地区开放发展道路,把经济发展纳入到全球化和国际化视野当中,加强与外部的战略协调,实现要素在全球范围的最优配置。 第二,内陆开放型经济是建立在市场化基础上的制度性开放发展战略。内陆地区既向国际开放,也向东部地区及内陆其他地区相互开放;既重视实体领域的开放,也重视思想观念的开放,是规则对接、经济运行机制统一的制度开放。 第三,内陆开放型经济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较之东部“出口导向型战略”和内陆地区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开放,内陆开放型经济把区域性、政策性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开放和制度性开放,是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不断拓展外部空间的科学发展之路。 总之,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目的是深入发掘内陆地区的比较优势,通过市场一体化进程,逐步融入国家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建立内外对接、内部整合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区际协调机制。 内陆开放型经济对传统理论的挑战 总体来看,我国内陆地区在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上主要采取了侧重经济开发的策略,而对开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究其原因,是在理论思考上没有跳出一些传统思路的窠臼,受到包括中心-边缘理论、雁行模式理论、梯度转移理论、增长极理论等的影响。客观地看,中心-边缘理论实际是一种封闭发展理论,导致欠发达地区的进口替代发展战略;雁行模式理论是出口导向型发展理论,主要适用于沿海地区;梯度转移理论是雁行模式理论向内陆地区的延伸,但忽略了内陆地区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的区位制约因素;增长极理论强调发展的不均衡性,着眼于增长极与其腹地的互动关系,本质上也是一种封闭发展的观点。总的来看,上述理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不平衡的经济生态,实现内陆与东部的协调发展;没能充分考虑如何利用好外部有利条件实现内陆的开放发展;也没能在国家层面上统筹开放与发展实现内陆发展能力的提高。

江苏经济发展分析

江苏经济发展分析 王萍 (淮阴师范学院) 摘要:江苏是一个经济大省。多年来,多项经济指标位于全国前列,然而江苏的经济发展却极不平衡。区域发展差异比较大,尤其是苏北与苏南的差距更大。本文从经济总量、均量、外向程度、产业结构、居民生活等方面, 首先定量分析了1995年以来苏北、苏中、苏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轨迹; 进而阐释了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最后立足于欠发达的苏北, 提出了缩小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战略对策。 Jiangsu is an economic province. For years, many economic index is located in the front in the whole country, Bu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iangsu province but is extremely uneven. Regional development difference is big, Especially with the gap between the northern south bigger. This article from the economic output, finally, extroverted degre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people life and so on, First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since 1995, the south of jiangsu province, the middle thre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volvement track; And then illustrates 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difference formation; Finally based in less developed northern jiangshu province, Put forward the narrowing jiangsu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c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ifference. 关键词:江苏;经济发展;区域经济;苏南;苏北 前言:江苏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但由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诸因素叠加的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梯特征。目前,苏南工业化程度比较高,已经形成了从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带。苏中地区总体处于工业化初期,也基本形成了沿江工业化集聚带。但苏北仍处于工业化初期。 正文: 一(1)差异体现 经济总量 1990 年代中期以来,苏北与苏南的综合经济实力都在迅速增强。至 2005 年末,苏北与苏南的 GDP 分别达到 3220.08 亿元、9591.77 亿元,占全省份额依次为 20.7%,61.8%。从 GDP 增长率看,1995 年至 2005 年,苏北与苏南 GDP 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1.9%,14.2%。苏南增速明显快于苏北。就总体看,90 年代中期以来,苏北与与苏南的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经济均量 1995年,苏北与苏南的人均GDP分别为3859元、13657元,比值为1:3.54。 到2005年,苏北与苏南的人均GDP 分别为9971元、42710元,比值变为1:4.28。苏北与苏南的差距明显扩大。从增长速度看,苏北与苏南人均GDP的年均增速分别为11.1%、 13.5%。苏北比苏南慢 2.4 个百分点。 (2)差异成因 1.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基础设施的不健全,投资环境差,是造成长期以来苏北地区落后于苏南地区的一个主要客观因素。 2地理位置苏北地处苏鲁豫皖四省边界,与江苏经济核心区相距甚远,受其辐射较弱。加上与之相邻的地区也多为各省边远且贫困地区,广大区域范围内缺乏实力雄厚的增长极,而且实际上各自长期处于分散发展状态,唯一的沿海港口城市连云港也发展滞后,缺乏对腹地的带动能力。苏中地处江苏中部,依靠便捷的长江通道,实现了与全省政治、文化中心南京及苏南发达城市的广泛联系,获得了经济核心区发展所带来的各种辐射带动力。苏南地处长三角这一全国主要的经济核心区和城市密集带,紧邻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基本上属于上海 1 小时辐射圈内,故发展极为迅速。

自贸区研究报告:发展现状分析

自贸区研究报告:发展现状分析 2015 年,商务部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推进自贸区建设,完善自贸区整体布局,取得新成就。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 年中国自贸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截至目前,我国已经签署并实施14 个自贸协定,涉及22 个国家和地区,自贸伙伴遍及亚洲、拉美、大洋洲、欧洲等地区。这些协定分别是我国与东盟、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巴基斯坦、冰岛、瑞士、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新西兰的自贸协定,内地与香港、澳门的《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以及大陆与台湾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我国也正在推进多个自贸区谈判,包括《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日韩、中国-海合会等自贸区谈判。总体来看,自贸区建设促进了我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取得了互利共赢的成果。2015 年我国自贸区建设主要进展如下: 一是成功签署并实施中韩自贸协定。经过2 年多的谈判,2015 年6 月1 日,商务部高虎城部长和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部长尹相直在韩国首尔签署 中韩自贸协定。在完成各自国内程序后,中韩自贸协定已于2015 年12 月20 日生效。中韩自贸协定是我国迄今为止对外签署的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的自贸协定,对中韩双方而言是一个互利、双赢的协定,实现了利益大体平衡、全面、高水平的目标。根据协定,在开放水平方面,双方货物贸易自由化比例均超过税目90%、贸易额85%。协定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等共17 个领域,包含了电子商务、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环境等新议题。同时,双方承诺在协定生效后将以负面清单模式继续开展服务贸易谈

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示范区

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示范区 一、有关定义 开放型经济可以从两种涵义上理解。形态上看,开放型经济是指存在对外贸易的经济,现代的开放经济不仅指贸易自由化的经济,还包括资本、劳务和人员的自由流动。在这个意义上,开放型经济是相对封闭型经济而言的。在开放型经济中,要素、商品、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境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体制上看,开放型经济是指一种经济制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倾向,在这个意义上,那些能从制度上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政府较少干预对外经济联系活动的经济体即为开放型经济。 二、目前已建成的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 1、成都天府新区 天府新区的规划结构可以简称为八个字——一带两翼、一城六区。 “一带”为高端服务功能聚集带,从人民南路至天府大道,沿天府中轴向南延续,并逐步折向龙泉山和三岔湖方向。 “两翼”为东西两翼的产业功能带,包括成眉高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聚集带和龙泉经开区的高端制造产业功能带。 “一城”为天府新城,“这是去年成都市委提出建设的13个战略功能区之一,同时也承载着天府新区里主要的城市

高端功能,将聚集发展中央商务、总部办公、文化行政等高端服务功能,建设区域生产组织和生活服务的主中心”。 “六区”是依据主导产业和生态隔离划定六个产城综合功能区,发挥产业聚集效应,配套完善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 按照规划安排,天府新区分为近期(2011-2015)、中期(2016-2020)和远期(2021-2030)三个实施步骤。其中近期新增城镇建设用地160平方千米,以国家级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基础设施先行,高技术产业、现代制 造业以及高端服务业 快速推进。中期新增建 设用地150平方千米, 实现再造产业成都目 标;远期则新增城镇建 设用地150平方千米, 基本建成宜业宜商宜 居的国际现代新城区。 十项政策包括,设立20亿元的天府新区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重大基础设施等项目;新区新增地方财政收入全额用于新区建设;地方政府债券和四川产业振兴发展投资基金重点投向新区;成都、眉山、资阳三市按照规定自主确定新区土地类实用税额标准;加大新区鼓励类产业企业政策支持;新区高端服务业享受要素价格优惠;新区建设用地指标实行单列;支持新区金融业

武汉与成都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武汉与成都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武汉与成都在区位条件、经济基础、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发展等方面十分相似。成都是西部综合实力最强的中心城市,是西部的经济和金融中心。武汉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2009年,在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武汉GDP排第9位,成都排第10位。 一、武汉与成都主要指标比较 2009年,武汉与成都的主要经济指标各有高低。 武汉土地面积8494.41平方公里,小于成都的12121平方公里,但武汉建成区面积475平方公里,大于成都的439平方公里。 武汉常住人口910万人,比成都的1286.60万人少376.60万人。武汉户籍人口835.55万人,比成都的1139.60万人少304.05万人。 武汉地区生产总值4620.18亿元,比成都的4502.60亿元多117.58亿元。其中,武汉第三产业增加值2328.98亿元,比成都的2233.00亿元多95.98亿元。 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32.18亿元,比成都的4895.86亿元多136.32亿元。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长期领先成都,但差距逐步在缩小。 武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1.10亿元,比成都的4025.89亿元少1024.79亿元。 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4.09亿元,比成都的1949.95亿元多214.14亿元。武汉作为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国内贸易领先成都的优势在不断扩大。 武汉进出口总额114.73亿美元,比成都的178.60亿美元少63.87亿美元。成都进出口贸易长期领先武汉。 武汉实际利用外资29.35亿美元,比成都的27.97亿美元多1.38亿美元。成都外商投资逐步赶上武汉,差距缩小。 武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6.07亿元,比成都的387.50亿元少71.43亿元。近几年两市差距有扩大趋势。 武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85元,比成都的18650元少265元。两市差距在不断缩小。 武汉农民人均纯收入7161元,比成都的7129元多32元。武汉首次超过成都。2008年,武汉6349元,成都6841元,少成都492元。 二、成都经济发展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和成都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07年6月,成都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年12月,武汉城市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市都抢抓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加快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武汉和成都经济发展各有特点,与武汉相比,成都在以下4个方面尤为突出。 一是集中度高。成都积极深入推进“三个集中”。1、工业向园区集中,提升了产业集约集群发展水平。2003年推进城乡一体化以来,成都市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推进了食品(含烟草)、医药、机械(含汽车)、电子信息、冶金建材和石油化工六大重点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工业布局更加合理,产业定位更加明确,工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到2009年,成都工业集中发展区共落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75户,工业集中发展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71.64亿元,工业集中度达到68.2%,比2005年提高12个百分点。2、农民向城镇集中,优化了城乡结构,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居住,成都累计有20.30万农民转变居住生活方式实现集中居住。3、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了土地集约化进程。新增耕地

上海自贸区建立背景与战略意义

上海自贸区建立背景与战略意义 (一)探索对外开放新模式 目前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力图通过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协议)和PSA(多边服务业协议),形成新一代高规格的全球贸易和服务规则来取代WTO。但是,上述协议中国都未参与,面对未来世界贸易规则、格局改变的可能,中国将面临着的“二次入世”严峻挑战。 建立上海自贸区,在具备基础条件的特定区域实施更加开放的政策措施并承担先行试验的任务,可以积累在新形势下参与双多边以及区域合作的经验,逐步熟悉并增强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为我国与主要经贸合作伙伴谈判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如果试验失败了,由于限定范围,影响也有限;而一旦成功,就可以进一步扩大推广并全面对接整个中国经济。因此,这是新背景下全球贸易竞争的主动应对,是探索对外开放新模式的明智选择。 (二)推动国内改革“倒逼”机制形成 中国目前正处于换挡减速过弯的状态。在国际需求疲弱及劳动力成本优势日趋丧失局面下,中国已不可能长期依赖出口支持经济增长;但是国内市场经济效率仍然较低,产能过剩和能耗较高问题严重。只有通过改革,尤其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改革,才能完成经济转型升级。而目前中美投资协定谈判的分歧,也主要集中在投资准入、公平竞争、权益保护等与政府管理密切相关的领域。 建立上海自贸区,类似当年加入WTO,也就是用“开放促改革”,形成融入全球新格局新规则的“倒逼”机制。通过将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涉及的一些难点敏感问题在自贸区先行先试,能够为推进投资管理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累经验,加快国内市场经济环境建设和对接融入全球经济的进程,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三)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和推进东部地区持续发展 从2009年起步的人民币跨境使用,香港现在官方口径8000亿,实际可能有1万亿,台湾也有4000亿,但这些因为贸易需求释放的

建设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战略意义

建设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战略意义(批准前的) 首先,设立宁夏内陆经济开放试验区的条件日臻成熟。宁夏是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是连接西北与华北、东北地区的重要枢纽,是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节点,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依托和前沿阵地。 其次,适应国家开放开发战略大趋势的要求。集中东阿拉伯世界向东,国家所需,宁夏所能,设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宁夏是一个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地区,是全国除台湾、海南和 4 个直辖市外面积最小的省级行政区。为适应对外开放新格局,发挥宁夏区位优势,在宁夏设立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既是中东阿拉伯世界向东、国家所需,也是宁夏所能。设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将以沿黄经济区为主体,覆盖整个宁夏全境,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重点搭建向西开放的平台,全面加强我国同阿拉伯国家世界及穆斯林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探索内陆地区开发的新路径,有利于形成互为补充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利于促进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可持续。我区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中阿经贸论坛,并搭建起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是国家总体对外开放战略格局的又一“亮点”。建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是我国在沿海、沿边通过建立特区趟出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之路后,在内陆开辟“特区”的又一重大探索,将形成沿海,沿边和内陆开放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战略开放格局。作为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在西部地区建设一批特殊经济区、开发开放试验区、重点边境口岸,打造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加大向西开放力度特别是向中东阿拉伯国家与世界穆斯林地区的对外开放,不仅是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对外开放新格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促进巨大的内需潜力持续释放,支撑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而且对于推动并增强西北地区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开放合作,深化新形势下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彼此之间的战略合作,互惠合作,持久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是国家给予宁夏的又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饮水须思源。在宁夏设立全国第一个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关心和支持,体现了对宁夏回汉各族人民的充分信任。作为中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我们有条件、也有优势成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合作的“先行区”,有责任、也有义务充当促进中阿合作的“领头雁”。宁夏自古以来就是丝绸古道的要冲和中阿文明的交汇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河壮美、资源丰富。回族穆斯林与阿拉伯国家的穆斯林群众的宗教信仰相同,生活习俗相近,文化认同相向,在相互交流和贸易方面有着明显的人文优势,为双方开展合作提供了独特的便利条件。中央高度重视宁夏在中国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开放合作中的平台作用,宁夏的向西开放已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作为中阿经贸论坛的永久承办地,将更名为中阿经贸博览会,宁夏将肩负使命、探索创新、优化环境,在国家向西开放格局中担当重任,在推动中阿交流合作中发挥更大作为。 伴随中央充分赋予宁夏政策的创新空间,鼓励宁夏先行先试等优惠政策,只要我们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新趋势,充分借鉴沿海沿边开放的成功经验,善于突破、勇于超越、大力推进向西开放乃至向整个世界开放,就一定能够在开放中增强发展的动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宁夏特色、西部特点的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新路子,为构筑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作出积极贡献。 宁夏,将成为全国第一个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国土资源部八政策支持试验区建设

最新济宁与徐州经济发展对比分析资料

济宁与徐州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济宁是鲁西南的中心,徐州是江北重地。近年来,两地党委政府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立足自身,加快发展,显现了并驾齐驱、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为便于比较研究两地经济发展情况与特点,我们收集整理了2005年两地的经济发展指标数据并作了简要比较分析,供领导参考。 一、宏观经济 从经济总量看,济宁GDP总量已超过徐州,增幅高于徐州3个百分点,速度效益同步提升。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来自工业,全部工业增加值已超过徐州120多亿元,增速更是高于徐州8.7个百分点;但是济宁第三产业的总量和发展速度都与徐州有一定的差距。 二、规模以上工业

工业经济主要指标济宁明显高于徐州。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看,济宁高于徐州145.1亿元,增速快于徐州7.8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增加值高于徐州131.19亿元。农村工业济宁少于徐州22.77亿元。 三、部分主要工业产品 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济宁的原煤产量是徐州的2.9倍,发电量济宁略低于徐州,化肥的产量徐州增长了68.2%,济宁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体现了济宁作为煤炭资源大市的优势。 四、工业企业经济效益

从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看,济宁的资产和负债都远远高于徐州,济宁的利税总额高于徐州53.99亿元,利润高于徐州66.55亿元,但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徐州却比济宁高21.41亿元,应交增值税相差不大。 五、利税前10名工业企业

六、固定资产投资 从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看,规模以上口径济宁比徐州多114亿元,但增速慢于徐州4.3个百分点,从城镇规模以上口径看,徐州比济宁多50亿元,增幅高于济宁8.9个百分点。施工项目个数济宁比徐州多1780个。 七、房地产投资

为早日把重庆建设成内陆开放高地而不懈努力

为早日把重庆建设成内陆开放高地而不懈努力 (接上) 三、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保障体系 (一)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重庆对外开放工作 一是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议,以大开放促大发展。通过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新一轮大比拼中就能占尽先机,获得竞争的制胜权,推动重庆经济大发展。二是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对外开放工作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营造引商、留商、扶商、稳商的环境。在目前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的情况下,要强化保企业就是保增长、保就业、保发展的意识,采取切实措施,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为促进社会稳定、改善民生创造条件。三是要牢牢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的规模与质量关系。要立足重庆内陆省份、外向度低的现状,一方面,必须全方位地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壮大对外开放的规模,形成对外开放的优势;另一方面,必须看到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新形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择优选资、择优选技,注重质量,使引进的项目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符合重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需求。四是牢牢把握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在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加快推进的时代背景下,要转变开放的观念,打开开放的眼界,一方面,要继续坚持“请进来”,更好地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另一方面,要扬长避短,发挥我市优势,积极“走出去”,开辟企业发展的新阵地、开辟产品营销的新市场、开辟技术管理合作的新领域。 (二)必须打造世界知名企业向往的开放环境 要以“五大重庆”建设为契机,努力营造更加宽松、更加优越、更具吸引力的大开放环境。一是着力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围绕“务实、清廉、高效”的目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有效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的“中梗阻”现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的作用,从市到区县都应建立审批服务大厅,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一次性办结的“四个一”制度,决不能把行政审批服务大厅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二是着力打造公正严明的法治环境。要按照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的要求,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积极支持司法体制改革,切实维护司法公正。扎实推进“平安重庆”建设,真正把重庆打造成投资者的“安全区”、“放心区”。三是着力打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按照宜居的要求搞好城市规划,加大危旧房改造力度,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和公共空间,深入开展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行动,大力改善生活环境。加快“森林重庆”建设步伐,搞好城市的绿化美化,提高城乡森林覆盖率。按照对外便捷高效、对内快速畅通原则,加快推进交通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路、铁路、水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优化城市路网,着力构建“畅通重庆”。要以“唱红歌、颂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提升精气神,激励全市人民振奋精神,负重自强,开拓开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高市民健康水平,着力打造“健康重庆”。 (三)必须创立独一无二的大开放政策体系 天津滨海新区利用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权,提出了“SGB+1”,就是在上海、广东、北京制定对外开放优惠政策总和的基础上再加他们独有的一些优惠政策,形成了不可复制的开放政策体系,成为了促进滨海新区高速发展的“助推器”。

自贸区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中国自贸区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2015-2020年) 报告编号:1620860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0217078291.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中国自贸区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15-2020年) 报告编号:1620860 ←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792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huangFenXiQianJingYuCe.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自2001年以来,我国自贸区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重大进展,初步形成了周边自贸平台和全球自贸区网络,不仅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政治经济效应,而且为我国经济贸易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3年底,我国正在建设18个自贸区,其中已签署12个自贸协定,正在谈判6个自贸协定。 据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自贸区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15-2020年)显示,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式挂牌成立,它是中国大陆境内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是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结合国外经验以及市场预期,上海自贸区在贸易、税收、金融和投资四大领域值得期待。从国外自贸区发展范例来看,信息服务、地产、物流、国际贸易、金融、航运服务六大行业有望在自贸区建立或发展过程中受益。 自贸区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和发展机遇让许多地政府侧目。目前,天津东疆、广东前海、南沙、横琴、白云空港、浙江舟山、重庆等城市均采取不同策略,争取自由贸易区试点机会。 《中国自贸区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15-2020年)》依据国家权威机构及自贸区相关协会等渠道的权威资料数据,结合自贸区行业发展所处的环境,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多个角度对自贸区行业进行调研分析。 《中国自贸区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15-2020年)》内容严谨、数据翔实,通过辅以大量直观的图表帮助自贸区行业企业准确把握自贸区行业发展动向、正确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和投资策略。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自贸区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15-2020年)是自贸区业内企业、相关投资公司及政府部门准确把握自贸区行业发展趋势,洞悉自贸区行业竞争格局,规避经营和投资风险,制定正确竞争和投资战略决策的重要决策依据之一。 正文目录 第一章自贸区概述 1.1 自贸区概念界定 1.1.1 广义自贸区FTA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