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商鞅变法之比较

商鞅变法之比较

商鞅变法之比较

摘要:

秦虽二世,但终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终结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混战,实现了难得的统一。而秦在战国的崛起则要追溯到商鞅变法,其“不仅改变了战国时期的时代格局,也决定了其后中华帝国的基本政治和社会的格局”1,也正如李斯所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2本文不过多讨论商鞅变法措施,主要谈论法家与诸子百家的比较,重在比较儒家与法家,分析为何秦国变法要采用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的优缺点,以及讨论商鞅变法对现在中国的意义。

关键字:商鞅变法,诸子百家,流派,

1《大变革时代的立法者》,赵明,64页

正文:

一,儒法之争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礼乐崩坏,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不安。面对“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3”的社会现实,诸子百家站在自己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通过对礼乐秩序的反思和理解,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救国主张,于是便有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

道家面对纷乱的社会现实,无力解决,逃避超脱,提倡“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单纯时代;墨家代表手工业者和平民,提倡“兼爱”“非攻”;儒家认为,礼乐崩坏的原因是道德沦丧,人心不古,于是提出“克己复礼”“仁爱”希望恢复周礼,用道德规范人的行为;而法家则认为,礼乐崩坏在于分封制,君主对诸侯的控制薄弱,才会滋生叛乱。于是,他们提出君主权力的专制以及法治的约束,以加强君权,维护统治。

首先来分析道家和墨家为何没有被采纳。战国之世,战乱不断,战争又是极其耗费民力财力,若无为而治,不思变法改革,不知整顿吏治,不去解决问题,不对庶民征收赋税劳役,任其发展,那么军队无兵无粮,哪里有能力去防御别国进攻?哪里有能力保护人民不被侵犯?同样,兼爱非攻也不适合在这样的乱世采用,当兵临城下,满口的仁义道德显

得多么苍白无力,纵然墨子救的了宋国一时,难道宋国还能一直幸存?他们包括儒家在内都只注重眼前的乱世纷争,却没有看到只有战争才能结束战争,只有变革图存才能强大,才能统一。因此,无为与兼爱都没有对眼下的形式有个总体把握,或超前或滞后,都不适合战国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

那么一直坚信“礼乐文明”的“王道”路线的儒家为何不可呢?

其一,儒家提倡克己复礼,恢复周朝古制,维护旧氏族贵族的利益。何为周礼?“礼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4”便是其中之一,庶民永远没有资格进入贵族阶层,而且刑罚不针对贵族,这种不平等导致庶民打仗战斗力薄弱,从事农业生产也没有积极性,同时世袭的爵位,也会让贵族子弟不思进取,进而导致权力阶层能力的下降。而且,这种思想显然是对百姓的愚昧,教导百姓遵守古礼,逆来顺受,抛弃个人私欲。另外,恢复周礼,就意味着恢复分封制,就会重蹈周朝的覆辙,分封制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没有哪个国家还愿意恢复古制。

其二,儒家坚持仁政,王道,以德去刑。孟子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这些便是在劝谏君主爱惜民力,强调对庶民的教化。仁政王道的实施依赖于君主的贤明,君主贤明则得以实行,君主平庸或者昏聩则难以伸展,即所谓4《礼记》

“人治”。关于人治,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的慎道认为;“君舍法而以心裁轻重,则是同功而殊赏,同罪而殊罚,怨之所游生也。6”可见,人治的弊端在于全因君主的好恶等感性因素来决策,很难保证政策的统一,政策不一则国乱,国乱则社稷危。韩非子有言:“今学者之说人主也,不乘必胜之势,而务行仁义则可以王,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此不得之数也7”由此可见,仁政的实行除了要求君主贤明外,还要百姓也像孔子的弟子一样,愿意接受教化。用道德去约束人的行为,由于道德是自律性的,不是所有人都像孔子列徒一般通情达理,因此你很难保证政策能够执行,政令不通,国家就难以治理。所以,仁政是很难实行的。

其三,仁政或者克己复礼都是强调对民众的教化,而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完成的,于是便有了被批评为“迂阔不懂世事”的“三代”之说。为何要说他们迂阔不懂世事呢?因为战国之世,各诸侯国都在进一步推行兼并战争,只有快速增强国力,才能免于被其他国家侵犯,甚至先发制人。而这些举措很难快速提高战力,自然就被抛弃了。

法家恰恰与儒家的克己复礼针锋相对。法家锐意变革,讲求实际,提倡法治代替人治,不因循古制。商鞅曾在《商君书》中说到:“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

6《慎子·君人》

利民,不循其礼8”。因此法家从实际出发,针对战国情势,倡导依法治国,用法律的他律性和强制性来规范君臣的行为,保证令行禁止,用法律来将各个阶层的人心引向国家政治战略的实现,实现战争时期的高度集中统一,也为后来的君主集权奠定基础。其中商鞅在秦变法是最具代表性的法家改革。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是农战。何为农战?以农养战。即,重视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财富,为战争储备财力物力。

其一,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不仅调动了生产积极性,还扩大税收的来源,为战争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

其二,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推行军功爵制。此举打破了旧氏族对贵族的垄断,调动群众的战争热情,使秦国尚武之风得以有效利用。

其三,什伍连坐法,以刑去刑的重刑论,

这三点与儒家所倡导的周礼,仁政完全背道而驰。

此外,商鞅还提出法,信,权三位一体的法治论。“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法者,君臣之所供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业;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9”法就是任法,即制定统一的法令并公之于众,而且法高于君;信就是信赏必罚,公平对待,厚赏重罚。权,就是君权至高无上,加强君主专制。主张“夫民之不治者,君道卑也;法之不明者,君长乱也。”只有保证君权至高无8《商君书·更法》

上的权威性,法令才会推行。

由此可见,“在这一次变法改革中萌生了中华帝国政治意识”10。

但,这只是体现了儒家和法家在“建国”上的差别。“建国”需要打破的旧的秩序建立新的秩序,崇尚变革的法家更适合于做一个创立者;然而,法家的一些措施仅限于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却并不适合于“治国”。如军功爵制,打仗或者从事农业生产有功的,授予爵位和官职。其一,这仅限于战争时期,若统一之后,没有战争,该当如何?其二,有些人打仗可以,却不适合于做官,如此便很难保证吏治的高效就是“无宿”。如韩非所说:“以勇气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以为医匠也11”。

若在统一之后,依旧照搬秦法,用严苛的法律去要求刚刚经历亡国之痛的子民,势必会激起反抗,毕竟那时的严苛律令建立在有外部威胁,举国同心的基础上。所以,融合新纳入的百姓或者说使帝国的政治架构得到承认与认可,就必须回溯历史,必须建立起与传统信念的精神联系。而儒家的治国理念经过春秋战国的不断论战,已经“从根本上渗透以中原为基地的华夏民族的心灵深处”12,而且其仁政的理念有利于维护统治,再加上其思想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被统治者采纳,慢慢形成了外儒内法的特点,并逐渐成为封10《大变革时代的立法者》,赵明,234

11《韩非子·定法》

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二,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商鞅变法强调依法治国,而我们现在也在强调依法治国,那么历史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其一,立法者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真正做到执法为民。

其二,重信。奖善惩恶,不颠倒黑白,制造冤狱。严惩违法乱纪者。“名赏在乎私恶当罪之民,而毁坏乎公善宜赏之士,索国之富强,不可得也13”

其三,加强普法教育,使民知法,懂法,用法,学法,守法。

其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任用官员注重政绩与实效。“明主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然则虚旧之学不谈,矜巫之行不饰矣。14”

13《韩非子·说疑》

参考文献:

《大变革时代的立法者》,赵明,64页《史记·李斯列传》

《史记·孔子世家》

《礼记》

《孟子·尽心下》

《慎子·君人》

《韩非子·五蠹》

《商君书·更法》

《商君书·修权》

《大变革时代的立法者》,赵明,234 《韩非子·定法》

《大变革时代的立法者》,赵明,239 《韩非子·说疑》

《韩非子·六反》

观《大秦帝国之裂变》有感

观《大秦帝国之裂变》有感 观《大秦帝国之裂变》有感 一部不错的电视剧会有许多的标准,诸多的标准在我这里就会组成一个标准,那就是这部剧要能让我看的下去,我说好才行。这两天看的《大秦帝国之裂变》就是一部我很满意的电视剧。 这部剧的主要内容是以商鞅变法为主。其他的细枝末节我并不关心。我与平时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对比了下,里面那有关商鞅的政绩和与魏国的战争的确也遵守了历史史实。 商鞅变法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变法行为。整个中国有记录的历史三千多年,大多数的所谓变法说是变法,倒不如说是新政,是在以往的政治漏洞上些补救的方法。可商鞅变法不同,它是将之前秦国的国策全部推翻,重新建立起一套新的政治体系。当时的战国时代可以说寻求变法的国家不计其数,可真正的成功的没有几个,也就吴起的变法有成功的可能,可最后还是被那些既得利益集团给推翻了。然后就是后世之中能将之前陈旧的政策推翻建立一套新的政治体系的也就北魏的孝文帝改革了。 商鞅的变法能成功也脱离不开当时秦国国君秦孝公的支持。天下无论哪个国家想要通过变法富强起来,要有一个好的改革家,其次就是要有一个绝对拥有权力的一把手的支

持,若是只是国君想要富强,可经不起周围人的打击,那改革不会继续下去,更何况成功了。 秦国的变法的主体就是让当时穷困的秦国富强起来,要通过人事改革来改变贵族掌握的话语权,要让这个国家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争取到自我身份的上升空间。要么通过军功,或者就是耕种来获取爵位来让自己和家族拥有阶层跨越。不得不说这点在当时那贵族掌握一切话语权的社会中,做出如此决定无论是眼光还是决心都让人感到佩服。当时不管是耕种还是战争,都是由贵族掌握的,普通老百姓只有服从的份,没有从中间的努力工作获得什么的权力。商鞅的变法直接就打破了这种一个阶层掌握的情况,让那些普通人家的老百姓能看到,只要自己在战争中获得军功,就能给自己的家族带来实在的利益,这个激励的项目也让秦国在后来对山东六国的战争具有一定的优势。以往由贵族掌握的国家,普通人的表现只能是白表现,就算征召入伍也是白忙活一场,有了军功不赏,要是死在战场上也是白死,只能说所有人都不是傻子,那种国家政策下出现的人的行为只能是出工不出力了。同样的奖励机制吴起在魏国的改革也是通过奖励来刺激军卒的战争力。几百年后南北朝的世家也是如此对待普罗大众的,那时南朝的社会风气和军事能力都是一塌糊涂。 里面有三段商鞅和秦孝公的对话,谈话的内容是商鞅以王道和霸道之法来探测秦孝公对于变法的预计,这两次也和

商鞅变法之比较

商鞅变法之比较 摘要: 秦虽二世,但终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终结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混战,实现了难得的统一。而秦在战国的崛起则要追溯到商鞅变法,其“不仅改变了战国时期的时代格局,也决定了其后中华帝国的基本政治和社会的格局”1,也正如李斯所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2本文不过多讨论商鞅变法措施,主要谈论法家与诸子百家的比较,重在比较儒家与法家,分析为何秦国变法要采用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的优缺点,以及讨论商鞅变法对现在中国的意义。 关键字:商鞅变法,诸子百家,流派, 1《大变革时代的立法者》,赵明,64页

正文: 一,儒法之争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礼乐崩坏,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不安。面对“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3”的社会现实,诸子百家站在自己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通过对礼乐秩序的反思和理解,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救国主张,于是便有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 道家面对纷乱的社会现实,无力解决,逃避超脱,提倡“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单纯时代;墨家代表手工业者和平民,提倡“兼爱”“非攻”;儒家认为,礼乐崩坏的原因是道德沦丧,人心不古,于是提出“克己复礼”“仁爱”希望恢复周礼,用道德规范人的行为;而法家则认为,礼乐崩坏在于分封制,君主对诸侯的控制薄弱,才会滋生叛乱。于是,他们提出君主权力的专制以及法治的约束,以加强君权,维护统治。 首先来分析道家和墨家为何没有被采纳。战国之世,战乱不断,战争又是极其耗费民力财力,若无为而治,不思变法改革,不知整顿吏治,不去解决问题,不对庶民征收赋税劳役,任其发展,那么军队无兵无粮,哪里有能力去防御别国进攻?哪里有能力保护人民不被侵犯?同样,兼爱非攻也不适合在这样的乱世采用,当兵临城下,满口的仁义道德显

《大秦帝国之纵横、崛起》观后感

《大秦帝国之纵横、崛起》观 后感 《大秦帝国之纵横、崛起》观后感 一个偶尔的空档,无意间看到大秦帝国这部电视剧,我是 先从崛起看的,觉得不错,然后又找到纵横接着看,好死不死, 一天不看完一天就惦记着,到今天终于把两部大戏都看完了。 居然花了这么多时间,看完之后还是颇有感慨。趁着晚上这 点空闲,我就来说道说道。 之所以会对大秦帝国的历史这么感兴趣,首当其冲的原因, 就是因为大秦统一了中国,为后世整个中华的版图立下了汗马功劳。后面的朝代不管如何更替,都是建立在大秦一统天下的基础 之上的。 从剧情来看,我不管他是根据史实还是另有演绎,但这部剧 基本上还是贴近事实的。秦国一开始只是偏居西域,战国七雄里 西边的一个小国,在数十年里面商鞅变法,发奋图强。几代君王,总体上坚持新法,励精图治,为提升秦国的国力,打下了扎实的 基础。 可是如果仅仅只是有一个基础,它是成不了事儿的,战国七 雄对吧?纵观历史,当时各个国家里面没有绝对强大的一国,试想,但凡有一国拥有绝对的实力,就不可能七雄并立。

作为当时秦国来说,一方面,对内要励精图治,发愤图强, 提升物质基础,还要制造武器,加强训练等,总之就是要提升内功。另一方面,对外要纵横捭阖,远交近攻。不管是伐交还是伐战,不管是大棒还是怀柔,总之,就是要用军事和外交的手段, 在各国之间游刃而有余。这本身很不容易。 其次,最大的感觉就是在那个乱世,所谓时势造英雄,正因 为七雄并立,那也是各种人才不拘一格施展拳脚的广阔舞台。我 最感慨的就是在那个时候各种人才前赴后继,说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一点都不夸张。其实你细想一下,这个和我们现在的电商江湖,是不是有一点类似呢?所谓战国七雄,现在的电商是不是也 就是被那几个所谓的寡头所垄断?但是不管是百度也好,还是腾 讯也罢,任何一家公司又没有绝对的实力能够把其他竞争对手都 甩的远远的。这一点难道不像战国七雄吗? 那么,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又不是BAT公司里面的 其中一家,可看完整部剧我似有所得:现在有可能是最好的时代,因为在江湖里面还是群雄乱舞,这可能恰恰是我们这种中小个体 能够异军突起,找缝隙生存甚至逆袭的最好时机。想一想,再往 后走,各大资本寡头,把各种风口牢牢锁住,一般的草根还有机 会冲进去吗? 机缘巧合,不管我们愿不愿意,但已经生在了这个时代。这 5年里的各种明刀暗枪人情冷暖,自然从没少过,但是,再细想一下是什么让我一如既往坚持走到现在?从小的方面说,实现自己

商鞅变法教材分析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 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商鞅变法后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之死,富国强兵的秦国和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由于守旧势力的反扑,商鞅为变法献出生命,但“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这段历史的文字与图片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感性了解,深入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建议教师以图片与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问题一:通过观察本图片,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商鞅之死” 教材从贵族保守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坏和反扑;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下令捕拿商鞅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商鞅之死的原因和经过。 (1)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和破坏 商鞅变法对于沉寂的秦国社会不啻于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沉重打击了世袭贵族的种种特权,高官厚禄、富贵荣华一如风卷残云而去。主持变法的商鞅成为王族贵戚的眼中钉。贵族保守势力伺机制造事端,向商鞅发难。他们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新法,并在各种场合批评攻击商鞅的所作所为。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毫不退缩,动用严刑重法坚决打击。太子是君嗣,不好动刑,就严惩太子的老师和一些违法贵族,在渭水河畔镇压了七百多个破坏变法的旧贵族,并将另外一批不满变法的人流放到边远地区。从此,树立了变法的权威,没人再公开对抗。(2)商鞅之死 商鞅在秦国二十余年,屡建奇功,声名卓著,但时刻为守旧势力所嫉恨,遭受攻击,他们在暗中等待反扑时机。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这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身边以前遭到商鞅惩罚的亲信向惠文王进谗言:“大臣权势太重则国家危险,左右太亲近就会使自家性命危险。秦国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不谈大王之法,商君反为王,大王变成了臣子。”诬告商鞅谋反。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闻讯出逃,一日,他到一旅馆投宿,店主称按照商鞅颁布的法令,必须验明身份,否则他就要受罚,最终拒绝了商鞅的投宿要求。商鞅走投无路,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尸体运回国都咸阳示众。一代雄才就这样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3)“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虽死,但他推行的新法未废。商鞅变法兢兢业业二十余年,深入人心,妇幼皆知。虽然商鞅个人落了个悲惨的结局,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在他死后

-商鞅变法教案

专题二商鞅变法 李海 一、课标要求: (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课标中的要求是“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作用”,在考试大纲中明确为古代的重大改革的考试内容之一,通过教师讲授,学生探讨,使学生大致掌握商鞅变法的过程、措施等内容,培养学生改革创新的历史思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变革的必然性,知道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改革活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行梳理教材,加深对商鞅变法认识,并通过运用提问、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分析商鞅变法的作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商鞅变法前夕秦国的落后状况,培养学生进取创新的教育。商鞅为争取变法冲破重重阻力,却不得善终,使学生认识到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有迎难而上的决心。 四、学情分析 商鞅变法是学生初中就学过的的内容,所以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好,所以本节课针对学生这一情况,在巩固学生基础的同时,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 难点:结合变法的时代背景,正确认识商鞅变法。 四、教学方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问题导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公元前221年,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大秦帝国,这是一种何等的壮举,可是,我们都知道在其统一天下的100多年以前,秦国只是一个边陲小国而已,是谁让其成为人们心中的虎狼之国呢? (商鞅),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我们今天复习商鞅变法。 (二)讲授新课 情景一:初出茅庐 我叫卫鞅,生于公元前390年卫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从小我就聪明好学,并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远大的志向,我要站在时代的潮流之上。长大后,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决定追随我偶像李锂脚步来到了魏国,希望魏王能慧眼识珠。 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商鞅生活在怎样的一个时代? 这个时代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答:时代特征: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动荡: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大发展: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技进步 表现: 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王室衰微,新型的地主阶级要求改革; 经济上:生产力飞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思想上:百家争鸣,私学兴起,法家思想成为变法的理论武器; 军事上: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情景二:大展拳脚 我满心欢喜的来到魏国,并屡次上书魏王,结果都不杳无音讯,我该怎么办呢?正在这时我听说秦孝公发布了一个“求贤令”,于是我果断的离开魏国来到了秦国,秦孝公接见了我,我们相谈甚欢,最终,他决定重用我:变法。我在做了一些准备之后于公元前356年开始了变法,我对秦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做了全面的改革,秦国渐渐地由一个边陲小国变成了一个可

商鞅变法观后感

商鞅变法观后感 商鞅变法观后感 电视剧《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讲述的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强秦的故事。常言道,变则通,通则行。变法者,革新也。魏人卫商入秦实施变法,对秦治国方略进行了最深彻也是极为成功的变革与创新。联系日前部机关组织开展组织工作研讨会,有几点联想和感悟。 变法之前提在于明情。商鞅提出变法,秦孝公认 同其变法之策,前提在于商鞅对当时秦国国贫民弱之国情的深切体察,来源于商鞅长年累月深入底层的游历。找准问题之根源,才能提高破解之办法。组织工作创新同样如此,必须首先充分掌握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态势,特别是要找准影响和制约组织工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对症下药,谋划出针对性强、行之成效的创新思路。 变法之关键在于执行。变法的全过程历史20余年,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执行。在执行立场上,商鞅十分坚定变法信念。变法过程触及老世族甚至王公大贵胄的核心利益,但商鞅坚如磐石,不为艰险屈服,不向权贵折腰,硬是一路坚持过来。在执行团队上,商鞅异常重视培养各个层级的骨干力量,从地方的里正、县令、郡守到中央的咸阳令、上大夫,无不坚定不移地贯彻变法。组织工作创新,关键也是在抓执行,创新思路再好,创新项目再多,不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亦是枉然。受蒙于商鞅变法,组工干部当牢固树立抓执行、抓落实的坚定信息和决心,并注重培养抓执行的团队,当把基层党组织书记抓组织工作的责任心调动起来。以乡镇为例,还应发挥和运用好各个工作片总支书记、分管书记的力量。 变法之保障在于同心。商鞅变法,秦孝公给予了最大程度的认同和支持,可以说,没有秦孝公的支持,没有秦孝公作坚强的后盾,没有秦孝公与商鞅志同道合,其变法难以坚持。除此之外,还有太后、公主等权力中心的重量级人物鼎立支持。这一点,对组织工作创新的启示是,每一项创新项目,每一个创新措施,必须置于党委工作全局和大局之下,必须争取上级党委、上级领导的全力支持,整合各方面力量支持,形成上下同心,齐抓共管的格局。唯如此才可形成整体推进组织工作的合力。 变法之生机在于成效。商鞅变法目的虽是强国,但前提是富民,通过变法让新老秦人富足起来,彻底解决他们丰衣足食的问题。只有让利于民,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最终老百姓才发自肺腑地拥护变法,坚定不移地支持护法。变法之所以富于生机,富有生命,归根到底是取得了成效,而这成效核心是带给老百姓的实惠。组织工作创新同样如此,正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党建工作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组织工作的任何创新,必须紧密围绕这个中心,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并取得让群众得实惠的成效,才能富有生机,才能富有生命力。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三篇】 【导语】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无忧考网小编整理了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课程标准】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秦国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特点,了解秦孝公的继位和商鞅到秦国,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秦国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概括,培养分析历史图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秦孝公、商鞅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遭遇阻力的学习,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认识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气、需要付出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1、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理解。2、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破题导入。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总结。 发言,思考。 讲授新课 一、秦孝公求贤 1、观察教材44、45页的三幅图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说明什么问题?后归纳,讲解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趋势。 2、阅读。为什么“求贤”?结果如何?补充舌战。

观察发言,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归纳。 二、商鞅主持变法 1、归纳:为什么要变法?师生介绍如何开始变法? 2、细读教材,找出是如何变法的?引导分析:改变了什么法?确定了哪些新法?损害了什么人利益?什么人获利益?为什么要这样变?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小结。 3、变法内容中,你认为那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4、法令中那一条对今天的政治生活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 点 讨论课堂,举手表决,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变法带来的变化? 2、朗读教材,落实在书上。 3、介绍都江堰、郑国渠。 4、指导阅读,了解商鞅的结局。讨论: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 充分发言后,指出成与败要看是否达到了目的。 过渡、引入 仔细看书,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记下笔记。 认识是非善恶,明确我们今天的改革的意义和我们在改革中应该有的态 课堂小结学生自己小结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篇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加深对改革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了解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的形式,加深对商鞅变法的理解,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主动参与的

商鞅变法知识梳理

商鞅变法 【知识梳理】 一、春秋战国时代背景 1、特征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表现 (1)经济上 铁农具和农耕出现并逐步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进而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 井田制瓦解、大量私田出现和土地买卖;新的剥削关系和租佃制度的出现;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地主(旧奴隶主转化而来和勤劳致富的平民)、农民(由奴隶和平民转化而来)。(2)政治上 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世卿世禄、封邑制、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的局面需要打破。 (3)军事上 战争更加频繁,春秋时期以争霸为主,战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 (4)文化上 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 1、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推动了上层建筑发生变革。(改革旧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需要) 2、春秋时期 (1)齐国管仲改革:改革赋税制度,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 (2)鲁国的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履亩而税)。 3、战国时期 (1)背景 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获得发展。 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2)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 (3)表现 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齐国、赵国、韩国等也陆续实现改革。 三、秦国商鞅变法 (1)背景 不利形势:秦国偏居关中,比中原各国都要落后;初步改革成效不大。 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受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历史机遇:长期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力量削弱;中原人士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进行改革。 直接原因:商鞅来到秦国,受到秦孝公重用。 (2)措施 1、经济(以农求富)

大秦帝国读后感:商鞅变法

大秦帝国读后感:商鞅变法 熬夜看完《大秦帝国之裂变》的商鞅变法。有几点收获: 1.变法的本质在于改制,提升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 2.法治与人治之争。 3.任贤还是任资。 一、变法改制 变法的本质在改制,也就是重新分蛋糕。弄一套新的机制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打破世袭,实现让能者上位。 电视剧里面对当时的问题剖析得很好,农民耕种不能吃饱,士兵奋勇杀敌不能封爵,守富裕之地而贫穷,拥悍民而兵弱……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贵族不干活还能享受富贵,平民拼死拼活生存维艰,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各个方面的效率极其低下。所以针对这些问题重新制定规则,做到多少就能获得多少“利益”。以此来增加社会效率。 二、法治与人治之辩 剧中有一段精彩的辩论,是商鞅与秦穆公关于到底使用法治还是人治的辩论。法治,一切按法令来,不约束其心,只约束其行为。人治则考虑各种人情和现实情况做出主观判

断,或“公理”决断。 法治的优点是执行要求不高,依法令即可,但缺点也明显,治其行不治其心,有时候会杀好人。 人治则相反,往往重其治心而轻其治行,比较灵活和人性化。但缺点也很明显,人治的前提是执法者要有超强的综合能力。否则让蠢和坏的人来执裁,往往会产生偏颇。各种因素综合很容易出现,“我弱我有理”“死者为大”“按闹分配”等现象。 三、任贤还是任资 商鞅变法,启用新人,用人不拘一格,唯贤唯能所用。前段时间倍受关注的90后县长被除名反映了一个社会公众的认知问题,我们暂且不论后面有没有暗香操作,首先那标题就有很明显的暗示倾向—“任资为先”。大家普遍觉得90后还没有资格。其实我想说的是,现在都9102年了,思想认知还顽固不化。周瑜6岁调兵,甘罗12岁为相,霍去病20来岁打得匈奴满地跑,秦始皇22岁统一中国。年龄是问题吗,根本不是,若要排资论辈,恐怕上述的人早熬死在了基层。今天的社会排资论辈观念居然比古代还要厉害,为什么? 有何现实意义? 商鞅变法虽在2000多年前,但人类的本质、本性依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商鞅变法,虽然商鞅以死告终,但他的变法不能不说是成功的。他在当时使秦国更加强大,也促进了当时社会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当今是一个法制社会,而商鞅就是一个开法制社会先河得人。他的一些理论思想对当今建设法治社会也起到了深远影响。商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 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汉化政策,如说汉化,写汉字,穿汉服,改姓氏,提倡鲜卑与汉通婚,甚至迁都,都是对鲜卑族大大不利的,他使鲜卑族这样一个游牧民族丧失与生俱来的战斗力和野性,加速了鲜卑族的灭亡。但从整个中华民族的角度来看,他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北游牧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现在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奠定了基础。 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①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统一北方。②208年,曹军与孙刘联军决战于赤壁,曹军大败,退守北方,无力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巩固;刘备占据四川,并取得汉中。③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1、各班出好一期“你好,普通话”为主题的黑板报。 2、组织学生开展“啄木鸟行动”,对校园、周边街道及社区用字进行调查反 馈,积极纠正不规范用字 3、我爱我的祖国”诗歌朗读活动,“祖国,我为您骄傲”演讲比赛, 4、“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主题班级黑板报评比。 5、“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手抄报比赛。 宣传语: 1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2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3积极普及民族共同语,增强中化民族凝聚力 4小手拉大手,同讲普通话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商鞅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 商鞅变法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商鞅变法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商鞅变法 369634 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变化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__①__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社会经济方面的变化 农业发展: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兴修水利,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 手工业技术进步: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成就。 商业日趋活跃: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 阶级关系变化:____②____确立旧贵族势力开始向新兴地主转变,出现自耕农等新的阶层。 (2)政治方面的变化 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改革。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来改革世卿世禄,以实行俸禄制来取代封邑制,以中央集权制来代替君主与贵

族联合执政。达到这些目的的最有效途径是变法改革。 (3)军事方面的变化 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主;战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为了在战争中把握主动,各国都致力于变法改革,努力发展生产,增加人口,扩充实力。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变法。 (4)文化领域的变化 在文化领域,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繁荣景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___③___出现的热烈局面。其中,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1)各国的改革与变法 a春秋时期的变革 齐国的管仲改革:大力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了___④___。 b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潮流的出现 进入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的目的。于是变法改革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在各国蓬勃兴起。 c战国时期的重要变法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赵国和韩国等也陆续进行了变法改革。 (2)共同点 目的:___⑤___ 措施:承认土地私有,发展农业生产;强化国家职能 指导思想:法家 3.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1)秦国的社会状况:偏居关中;文化落后;国君集权;民风质朴。 (2)秦孝公的励精图治。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1.公孙鞅入秦 2.商鞅变法的措施 (1)经济措施:“废井田,开阡陌”;___⑥___,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军政措施:___⑦___,按军功授爵;严禁私斗;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移风易俗。 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变法的意义 1.商鞅变法的结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秦惠文王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商鞅兵败被杀,尸体在咸阳被车裂示众,为变法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商鞅本人虽死,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什伍户籍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再也无法动摇了。 2.作用: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开始了___⑧___建设;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对外兼并战争取胜和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之,它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局限: 原因: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 表现: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承

《商鞅南门立木》读后感(共2篇)

《商鞅南门立木》读后感(共2篇) 《商鞅南门立木》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帮大家的《商鞅南门立木》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上星期,我们学习了《商鞅南门立木》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这篇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改革家商鞅通过“南门立木,立木取信”取得老百姓的信任的故事。表现了他聪明,有胆识,有气魄,言而有信的'高尚品质。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说到做到,言而有信的人。 公元前356年,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当时实行变法是很困难的,不但旧贵族持反对意见,而且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会真心实意地进行改革。面对重重困难,商鞅没有放弃,而是苦思冥想。他已经决定要进行变法,就不会轻易放弃! 这天清晨,商鞅在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大木柱,并下令道:“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朝廷就赏给他十两黄金。”面对这道令,百姓们议论纷纷,半信半疑。告示挂出后一天都没人来搬动这根大木柱。第二天,商鞅再次挂出告示:“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

到北门,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面对金钱的诱惑,终于有人搬动了这根大木柱。 当扛木柱的人到达北门后,商鞅便立即宣布: “小伙子,请上来领赏吧!”因此,商鞅获得了百姓的信任。商鞅“南门立木,立木取信”一事为朝廷树立了一个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形象,而且为新法的顺利实行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商鞅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实际行动取得了百姓的信任,从根本上保证了变法的成功。 读完了这篇文章,让我认识到了一个聪明,言而有信的商鞅。他面对困难时没有退缩,而是苦思冥想。他为了国家富强而变法,为了建立起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而变法。我们要学习商鞅的品质,做一名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好学生。用诚信去感化更多的人,让国家变得更富强。因为少年强,则国家强! 商鞅南门立木 目标 1.认识“鞅”字,学会“孝、葫、础”三个字,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义,并积累词语。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关于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是历史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下面是 小编整理的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希望对奋战在历史考题里的 你有所帮助。 1商鞅变法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 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新兴军 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 会秩序的变动。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 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 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增强 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1商鞅变法的内容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 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 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商鞅变法第一次 变法《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有:(1)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 《法经》,增加连坐法法律,轻罪用重刑;(2)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600字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600字 【第1篇】 以前我总听大人给我读《中华上下五千年》里的故事,现在我读的是爸爸以前收藏的全版。首先,我想先大概介绍一下这本书:它是按照时间的延续、朝代的更新来讲述的。这本书是可以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华文明的曙光》;第二部分是《人才辈出的春秋战国》;第三部分是《灿烂的青铜时代》;第四部分是《短暂统一的秦朝》;第五部分是《强盛的汉朝》;第六部分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本书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一段历史的呈现,都用故事的形式来表述,可读性很强,读起来也挺有意思。让我在了解一段历史的同时,能够更多了解它时代的背景,并且从故事中能收获一些做事、做人的道理。对于我来说,读这么多的历史故事,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成长的历程。 通读这本书,我有以下几个收获想和大家一起分享:第一,历史

是丰富的,我们要正确对待历史。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有着大约五千年的文明史,让中国跻身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既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也创造了无数的辉煌文明成就,可以说,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随时供我们从中吸取更多的智慧。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读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丰富;从四大发明的扬名海内外,我读到先辈们的智慧;从秦始皇汉武帝,到唐太宗、宋高祖,我读出了中华民族在古代的强盛;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大开放,我读出中华民族思想自由的开放和发展。第二,历史使我学会珍惜现在。历史是往往是让人感动的,为了加强与西域的联系,扩大汉朝的统治疆域,张骞孤身一人出使西域各国,历经磨难。他所开辟的西域通道经过发展,就是后来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为了防止外族侵略,从秦朝起,我们的古代劳动人民就不断的在崇山峻岭之间修建长城,一直修到明朝,终于成就了闻名世界而又蜿蜒曲折的万里长城;史官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训,遭受宫刑而忍辱负重,发愤著《史

商鞅变法知识点梳理

一、历史背景: 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生产力得到发展(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3、军事(主观动力):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变法的直接推动力) 4、思想:1、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2、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5、有利的历史条件: (1)秦孝公支持 (2)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守旧势力相对薄弱 (3)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4)当地民风质朴,具有尚武精神 (5)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变法的内容: 措施 内容 作用 以农致富的经济改革 1、废井田, 开阡陌【核心】 “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其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鼓励农民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的,可以受到奖励,免除徭役,认为工商业是“末业”,凡从事工商业或者因懒惰而陷于贫穷的,都要受到惩罚,全家大小都投入官府充当奴婢。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积极的作用 3、统一度量衡 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规定按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人们按照爵位高低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婢严厉禁止私斗,凡擅自私斗者,视情节轻重处以不同刑罚. 2、废除“世袭世禄制” 宗室成员没有立军功者,要除掉其宗室属籍,剥夺其贵族身份,以此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严格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商鞅变法试题

《商鞅变法》试题 1.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人农业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 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 2.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等爵制,使得 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②按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③中央集权建立起来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晋爵的机会 A.①②B.③④C.③D.④ 3.下列关于商鞅变法推行县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基层的控制B.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商鞅是中国推行县制的第一人D.县的长官由国君直接进行委派 4.商鞅变法中提到“燔诗书而明法令”,这一措施的实质是 A.宣传法家思想B.依法治国C.富国强兵D.思想文化上的专制 5.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A.革新中国婚姻制度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打击旧贵族势力D.发展农业生产 6.右图是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表现了商鞅变法后秦人形成的 A.法制意识 B.重农精神 C.娱乐意识 D.尚武精神 强化提高 7.商鞅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其实质是 A.统一思想 B.加强中央集权 C.思想文化专制 D.打击旧贵族的势力 8. 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建立县制D.禁止弃农经商 9.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实行县制 C.奖励耕织,废除贵族特权D.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 10.下列变法措施中有利于确立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地位的有 ①实行二十等爵制②实行连坐法③废除世卿世禄制④“燔诗书而明法令”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课外延伸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 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 (2)据材料二、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

读《大秦帝国》有感3000字

读《大秦帝国》有感3000字 读《大秦帝国》有感3000字 任海波 今年三月有幸到西北大学学习了《周秦汉唐文明》,对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产生了浓厚兴趣,作为现在的秦人,了解自己祖先奋斗的历史、生活的足迹、经过的苦难、辉煌的成绩等,都是件理所应当的事情,而就这理所应当的事在知天命的时候才想到,是不是有点不敬祖先了,是不是有点忘本了,无论怎样,我还是想到了,并且行动了,还来得及。借局机关开展的读书活动,我选择了由孙皓晖先生历经十六年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 《大秦帝国》从公元前362年开始到公元前207年,历时156年,经过七位秦王的不懈努力,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先河。虽然秦朝只存在了

十五年,但对中国文明的贡献,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不可质疑的意义。 看《大秦帝国》,前五部给人的感觉是心潮澎湃、起伏跌宕、扣人心弦,无意中对祖先的奋斗史抱以无比的崇敬和骄傲,战国时期七国,唯有秦国统一了天下,就是用现在的历史价值观来评判,也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谁愿自己的祖国四分五裂,谁不愿自己的祖国领土完整,同属中华民族,长期的内斗,只能是国弱民穷,那有幸福生活可言,所以民族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国强民富,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每个中华民族儿女的心愿。但看到第六部时,就使人心里滴血了,秦人用无数生命和鲜血造就的帝国,在秦二世短短的三年中就毁灭了,在秦法森严的国度里,一个太监赵高、一个白痴的胡亥皇帝,就将泱泱的大秦帝国葬送了,怎能不令人惋惜呢?虽然从以前的历史知识中已经知道了结果,但还是忍不住可惜的心情,看到最后真的有

点看不下去,那种气愤、惋惜、鄙视、无可奈何的心情,很是折磨人,但还是想看下去,也许是替古人担忧吧。 可以说《大秦帝国》是一部历史巨著,作者孙皓晖先生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用必要的情节将事件连惯起来,使枯燥的历史知识有了灵性,更难能可贵的是敢于挑战已成为历史定论的”暴秦”论,并对秦帝国灭亡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将历史问题的争论能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这是需要勇气的。总之,这部作品是值得读的,特别是生活在这片土地的秦人,需要了解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正源的人们。 关于秦政,我在上学的时候也看过有关的书籍,总之感觉秦政是残酷的,苛捐杂税太多,人民生活太苦等等,都是说些不好的,特别是焚书坑儒事件,更将秦始皇描写成残暴的皇帝。今天看了《大秦帝国》后,好像将原来的记忆推翻了,原来商鞅变法的意义那么伟大,

人教版选修一:商鞅变法

C 、 4、 A 、 C 、 5、 A . 6、 ①增加了国家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 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统治者大量提倡的思想是 A.儒家 B. 道家 C.法家 D. 仁政 6、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王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 想称霸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 D. 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8、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A 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 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D 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 9、 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 改革的内容不同 B. 改革的方式不同 C.改革的发动者不同 D.改革的结果不同 10、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争频繁, 但为结束分裂混乱局面, 走向统一准备了条件。 其条件有: ①实现了区域性统一 ②促进了民族融合 ③变法中秦国强大 ④人民渴望统一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1、 最早动摇井田制,标志土地国有制开始瓦解的措施是 人教版选修 商鞅变法 1下列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①井田制的确立 ②铁农具和牛耕出现③新兴地主的出现④百家争鸣⑤频繁的争霸战争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④⑤ 2、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D. 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 3、 以下哪一项最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A 、是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B 、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 是民族融合大发展时期 D 、是文化科学空前繁荣时期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 、发展封建经济 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 、消灭奴隶制残余 春秋和战国时期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改革的内容 B 、改革的方式 C 、改革的性质 D 、改革的成果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是 C. 秦孝公 D. 秦惠文王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B 、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D 、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