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文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日期:

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论文及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学生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本科生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注:1、学院可根据专业特点,可对该表格进行适当的修改。

【内封面】

南通大学毕业论文

摘要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它的应用极其广泛。本文讨论了数学归纳法的原理,以数学归纳法原理为基础,在不同条件下对数学归纳法原理进行变易,扩大数学归纳法的应用范围。并对数学归纳法的分类、应用进行总结,给出数学归纳法在初等代数、高等代数中的应用典例。

关键字:数学归纳法、原理、变易、应用。

ABSTRACT

Mathematical induction is a common method of proof, and its applications is very broad.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rinciple of mathematical induction, promotes the principle of mathematical induction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and expands th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du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principle. It summarizes the class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al induction. Typical examples of applications of mathematical induction are given in elementary algebra and advanced algebra.

Key words: Mathematical induction,Principle,Variation,Application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 I

1.引言 (1)

2.数学归纳法原理及变易 (1)

2.1数学归纳法的本原 (3)

2.2数学归纳法原理 (3)

2.3数学归纳法原理变易 (4)

3.数学归纳法的表现形式 (6)

3.1 第一数学归纳法 (6)

3.2 第二数学归纳法 (6)

3.3 跳跃归纳法 (7)

3.4 双向归纳法 (8)

3.5 反向归纳法 (8)

4.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10)

4.1数学归纳法在初等代数中的典型应用 (10)

4.1.1 证明恒等式 (10)

4.1.2 证明不等式 (12)

4.1.3 证明整除问题 (12)

4.1.4 证明几何问题 (12)

4.2 数学归纳法在高等数学中的应用 (13)

4.2.1 数学归纳法证明德摩根定律推广式 (13)

4.2.2 数学归纳法证明行列式 (14)

5.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引言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重要的推理方法,它在用于确定一个表达式在一切自然数范围内是成立的,或者用来确定其他形式的表达式在无穷序列也成立的应用中最为典型。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方法,不仅在我们中学数学学习中有很大应用,而且对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高等数学也有很深的影响。

从最为普通的、不严密的“归纳法”到广泛精确的“数学归纳法”及更大范围的推广,数学归纳法的历史已经有两千多年了。根据文献[1]:英国数学家创立了“数学归纳法”的名称,并被英国教科书的作者广泛采用和推广。在1838年伦敦出版的《小百科全书》中,德摩根在条目归纳法里提到建议使用“逐收归纳法”完善数学语言,在该条目的最后他偶然地使用了术语“数学归纳法”,这是这一术语最早的使用。数学归纳法最早的应用是在印度和希腊时代的著作中,如印度婆什迦罗的“循环方法”和欧几里得的素数无限证明,但数学归纳法被真正比较明确的使用是从莫洛里科斯开始。16世纪后,意大利数学家莫洛里科斯首先深入的探究了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由此数学归纳法产生。数学归纳法的基础是观察与实践,准确的理解数学归纳法原理及其变易,是掌握这种证明方法的关键。数学归纳法既不是归纳法,也不是演绎法,而是一种递归推理。

1889年,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在其著作《算数原理新方法》中提出自然数公理体系,其中“归纳公理”成为数学归纳法的理论依据。他提出:

(1)1是正整数

(2)每一个确定的正整数a,都有一个确定的'a,'a也是正整数。

(3)如果b、c都是正整数a的后继数,那么b c

(4)1不是任何数的后继数

(5)(归纳公理)一个正整数集合,如果包含1,并且假设包含x,也一定包含它的后继,那么这个集合包含所有正整数。

由此总结得出递归推理思想方法是:首先确定命题对第一个自然数是成立的,然后再证明对以后自然数具有递推性,也就是如果该命题对于第一个自然数是成立的,那么作为一种逻辑必然关系,它对于第一个自然数的后继数也是成立的。[1]

由于数学归纳法理论和应用的重要性,对于数学归纳法的研究和推广一直是国内外数学家比较关注的研究课题,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情况可以参见文献[3]-[14]。如文献[3]-[6]讨论了数学归纳法的原理,文献[3]对数学归纳法的理论依据和本原进行阐述,文献[4]-[5]给出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并对其进行细致分析,以数学归纳法原理的分析和比较,对部分范围或者更大范围的数学归纳法原理应用进行了推广,得出不同条件下数学归纳法原理的变易。文献[7]-[8]给出数学归纳法的几种表现形式,并对其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给出示范。由文献[9]-[12]给出数学归纳法在初等代数及高等代数中的应用。

本文主要是对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推广,由此得出数学归纳法在不同条件下的原理的变易,通过对不同条件下命题的分析,准确运用数学归纳法解决命题。同时对数学归纳法的表现形式做出分类,利用以上结论得出数学归纳法在初等代数、高等代数的应用。

2.数学归纳法原理及变易

2.1数学归纳法的本原

先从少数示例中摸索出规律来,再从理论上证明这一规律的一般性,这是人们认识客观法则的方法之一。

在华罗庚《数学归纳法》中提及:以认数为例,小孩子认数,先学会数一个、两个、三个;再过些时候,能数到十了;又过些时候,会数到二十、三十...一百了。但后来,绝不是一段一段的增长,而是飞跃式前进。到某一时候,他领悟了,到什么数都会数了,这一飞跃,就从有限跃到了无穷。[3]那么,是如何做到这种飞跃的?首先,他知道从头数,其次,他知道一个一个按次序地数,而且数完一个,就会有下一个,也不用担心下一个不会数,这样他就理解了下一个数的表达方式,可以由上一个数来决定这种方法,这样,他就学会数任何数字了。

能解释这个现象的就是数学归纳法。在很大程度上,数学归纳法帮助我们认识客观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有限到无穷。1979年,迈克凯尼用169713张骨牌搭出了一个诺骨牌阵。迈克凯尼推倒第一张多米诺骨牌,第二张也倒下,紧接着第三张也倒下…在半小时内6900米长多米诺骨牌依次倒下,这就是神奇的多米诺骨牌现象。由以上事例,要使多米诺骨牌全部倒下一定要满足这两个条件:(1)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要倒下;(2)任意两块相邻的多米诺骨牌,如果前一块倒下了,后一块也一定会倒下。这就是数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证明方法——数学归纳法的原理。

2.2数学归纳法原理

根据皮亚诺的归纳定理:“如果某一个正整数的集合M含有1,并且只要M 含有正整数K,就必定含有紧接着K后面的数K+1,那么M就是正整数集本身。”可以总结得出正整数集一条最基本的性质——最小数原理:如果用S表示全体正整数集合,有S={1,2,3....},那么任意正整数集S的一个非空集T必定有一个最小数,即数a T

∈都有a≤b。这也是第一、第二数学归原理的理论∈, 对任意b T

依据。

定理2.1 (第一数学归纳法原理)设S(n)表示一个涉及变量n的命题,假设:

(1)S(1)是成立的;

(2)如果S(k)对于正整数k 成立,则对S(k+1)也成立;

那么S(n) 对所有正整数n 成立。

证明:假设S(n)不是对所有正整数都成立,设S 表示使命题不成立的一切正整数集合,S ≠? ,由最小数原理可知,S 中存在最小数a ,由于S(1) 成立,所以有1a ≠ ,从而1a - 是一个正整数。因为a 是S 中最小数,所以1a - 不属于S ,那就有当1n a =- 时S(n) 也成立。由(2)可知,当n a = 时命题也成立。这于a S ? 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

定理2.2(第二数学归纳法原理) 设S(n)表示一个涉及变量n 的命题,假设:

(1)S(1)是成立的;

(2)如果S(n)对一切小于等于k 的自然数来说成立,那么S(k+1) 也成立; 则S(n) 对于一切自然数n 都成立。

证明:假设S(n) 不是对所有正整数都成立,设S 是表示一切使命题不成立

正整数构成的集合,S ≠?,

由最小数原理,a 是S 中最小数,由于S(n)对于1n = 成立,所以1a ≠,从而S(n)对一切小于a 的自然数成立,由(2)可知n a =对S(n)也成立,所以有a S ?,矛盾产生,假设不成立。定理2得证。

数学归纳法原理也可以被用于证明涉及到离散值的更广范围的一些变量的情况。

2.3数学归纳法原理变易

在用数学归纳法解决命题时,由于第一、第二数学归纳法原理应用条件的限制,很多情况定理并不能适用,这就需要我们在数学归纳法原理上进行变易,得到能适于更大范围的定理,帮助我们更有效的解决命题。

数学归纳法原理有许多变易,这些变易是由数学归纳法原理在特殊条件下进行推导变易得出,但其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选择恰当合适的定理解决命题,将会大大提高解题效率。

定理2.3 设S(n)表示一个涉及变量n 的命题,假设:

(1)S(0k )对所有正整数0k 成立;

(2)如果S(k)对0k k ≥的所有正整数成立,则S(k+1)成立;

那么S(n)对0n k ≥的所有正整数成立。

某些情况下,当n “足够大”时涉及变量n 的命题成立,但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成立,比如1n =。在这种情况下定理2.1就不能适用,但以上定理就可以用来证明这一命题。

有时一个序列可能被递归地定义,并且一项可能要依赖于前面的一项甚至几项来解决。这种情况下定理2.1不能适用,因为假设只对于一个单个的k 成立是不够的,我们就需要下面这个定理:

定理2.4设S(n)表示一个涉及变量n 的命题,假设:

(1)S(1)和S(2)成立;

(2)如果S(k)和S(k+1)对任意正整数k 成立,则S(k+2)也成立;

那么S(n)对所有正整数n 成立。

有些情况下证明一个问题需要分别考虑奇数和偶数的情况,为了更好地将他们结合起来,我们需要下面这个定理:

定理2.5设S(n)表示一个涉及变量n 的命题,假设:

(1)S(1)和S(2)成立;

(2)如果S(k)对任意正整数k 成立,则S(k+2)也成立;

那么S(n)对所有正整数n 成立。

尽管定理2.4和定理2.5看起来相似,但他们实质却并不相同。在定理2.4中提到:有时假设S(k)对于一个单个的k 成立不是充分的,因此需要用两个量来 假设命题(相应的需要验证两个初始条件)成立。我们也提出,不要将自己限于仅有的两个量,可以再推广到任何有限的情况。

定理2.6 设S(n)表示一个涉及变量n 的命题,假设:

(1)S(n)对无数多个自然数n 成立;

(2)如果S(k)对1k > 的任意自然数成立,那么S(k-1)也成立;

则S(n)对一切自然数n 成立。

这一定理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反向归纳法。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AM-GM 不等式的证明。

3.数学归纳法的表现形式

3.1 第一数学归纳法

即定理2.1

例1.证明222(1)(21)12 (6)

n n n n +++++= 证明:运用第一数学归纳法;

(1)当1n = 时有2123116

??==

,左边等于右边,等式成立。 (2)假设当n k =时等式成立,那么可以得出: 22222(1)(21)12...(1)(1)6

k k k k k k +++++++=++ (1)(2)(23)6

k k k +++= =(1)(2)[2(1)1]6

k k k ++++

即当n k = 时,等式也成立。根据(1)和(2),等式在n 为任意自然数时都成立,命题得证。

3.2 第二数学归纳法

即定理2.2

例2.已知3

211()n n

i i i i a a ===∑∑,0i a > 对于任意自然数成立,求证n a n = 。 证明:

(1)当1n =时,由 3211a a =,可知11a =,命题成立;

(2)假设命题对于n k ≤成立,那么就有121, 2...k a a a k ===,1(1)2

k i i k k a =+=

∑,当1n k =+时,有133

3111k k i i k i i a a a ++===+∑∑ 2311()k

i k i a a +==+∑ ..............….①式 ==∑∑+-+-211113)(k i i k i i a a

=++-∑211)(k k i i a a +∑-21)(k i i a 11

)(2+-∑k k i i a a 21++k a ...............…②式

由①式和②式可得111()[(1)]0k k k a a k a k ++++-+= ,解得10k a +=(舍去),1k a k +=-(舍去),11k a k +=+。由此可得命题对1n k =+也成立,所以命题对任意自然数都成立。

3.3 跳跃归纳法

假设命题F(n) 对正整数1,2,...,m 都成立;如果F(n)对正整数k 成立,则可以推出F(n)对正整数k m +也成立,那么命题对所有正整数都成立。

例3.设n 是正整数,且3n ≥ ,证明:一个三角形可以被分割成n 个等腰三角形。

证明:

当3n =时,如果有一点O 在正三角形ABC 中心,那么,,AOB BOC COA ???均为等腰三角形,所以命题在3n =时是成立的;

当4n =时,点,,D E F 分别是正三角形边,,BC CA AB 的中点,由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知,,,AEF FBD DCE DEF ???? 都是等腰三角形,所以命题在4n =时也成立;

假设每个正三角形都能被分割成(3)k k ≥个等腰三角形,那么对正三角形ABC 进行假设:如果点,,D E F 分别是正三角形边,,BC CA AB 的中点,并且将正三角形依旧分割为k 个等腰三角形,可以再将其与,,FBD DCE DEF ???合并构成正三角形ABC 的一个个数是3k +的等腰三角形的分割,因此命题对3k +成立。

所以对任意3n ≥命题都是成立的,命题得证。

3.4 双归纳法

如果命题F 与两个独立的正整数对,m n 有关,如果(1)F 对于1m =和1n =都是成立的;(2)假设根据F 对正整数对(,)m n 成立可以推出F 对正整数对(1,)m n +和对)1,(+n m 成立,则命题F 对所有正整数对(,)m n 都成立。

例4. 求证对任意自然数,m n 都有2mn n m >。

证明:

(1)当1m =,1n =时,有1112211?=>= ,显然此时命题成立。

(2)设命题对于自然数,m n 成立,有2mn n m >;这时n mn n m 222)1(?=+2n n m > (1)n m >+,也就是命题对于自然数对(1,)m n +成立;再有(1)m 222n mn m += 2m m n >(1)m n >+ ,由此可得命题对自然数对)1,(+n m 也是成立的。所以该命题成立。

3.5 反向归纳法

即定理2.6.

例5.证明对正整数12,...n a a a 有

12...n a a a n +++≥成立。(即算数平均数总是大于几何平均数)

证明:从(20≥ 可以得出

122

a a +≥ 即不等式对于2n = 成立。

考虑2n k =情况,用2n =归纳假设有:

1222112...1(...)222k k k a a a a a a a k k -+++++=++

k k k k k a a a a a a a a 21222324321...---++≥

=

即不等式对于2n k =也成立。

根据定理2.1不等式对2倍数都成立。也就是说,定理2.3中的条件(1)满足。我们再次猜想n k =时对任一正整数k 都成立。

12...k a a a k

+++≥ 应用121 (1)

k k a a a a k -+++=- 替代和化简,

得到12

1...1k a a a k -+++≥-即当1k n =- 时不等式也成立。

4.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4.1数学归纳法在初等代数中的典型应用

4.1.1证明恒等式

数学归纳法应用于证明恒等式较常见,类别也别较多,我大致做如下分类: 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代数恒等式,例子如下:

例6.求证21111...12222n

n ??+++=- ???

证明: (1)当1n =时,有1

11122??=- ???,等式成立; (2)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 k

k ??

? ??-=+???++2112121212那么,当1n k =+时,有211111111...1222222k k k k ++????++++=-+?? ???????1112k +??=- ??? 即1n k =+ 时等式成立,命题得证。

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的两个步骤缺一不可,必须按照题目的要求严格按照步骤进行。

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三角恒等式;

例7.(2010江苏高考数学(理))已知ABC ?的三边长都是有理数。

求证:(1)cos A 是有理数;

(2)对任意正整数n ,cos nA 是有理数。

证明:

(1)由,,AB BC AC 是有理数,利用余弦定理有222

cos 2AB AC BC A AB AC

+-=?是有理数。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cos nA 都是有理数。

当1n =时,由第一小问可知cos A 是有理数,从而有2sin sin 1cos A A A ?=-也是有理数。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教案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教案 中卫市第一中学 俞清华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掌握用数学归纳法证题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归纳推理和独立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掌握用数学归纳法证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学归纳法原理的了解及递推思想在解题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引入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板书)。首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 一个员外的儿子学写字,当老师教他写数字的时候,告诉他一、二、三的写法时,员外儿子很高兴,告诉老师他会写数字了。过了不久,员外要写请帖宴请亲朋好友到家里做客,员外儿子自告奋勇地要写请帖。结果早晨开始写,一直到了晚间也没有写完,请问同学们,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有姓“万”的。 师:对!有姓“万”的。员外儿子万万也没有想到“万”不是一万横,而是这么写的“万”。通过这个故事,你对员外儿子有何评价呢? 生:(学生的评价主要会有两种,一是员外儿子愚蠢,二是员外儿子还是聪明的。) 师:其实员外儿子观察、归纳、猜想的能力还是很不错的,但遗憾的是他猜错了!在数学 上,我们很多时候是通过观察→归纳→猜想,这种思维过程去发现某些结论,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那么,我们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也像员外儿子那样猜想过某些结论呢? 生:有。例如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师:很好。我们是由等差数列前几项满足的规律:d a a 011+=,d a a +=12,d a a 213+=,d a a 314+=,……归纳出了它的通项公式的。其实我们推导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和员外儿子猜想数字写法的方法都是归纳法。那么你能说说什么是归纳法,归纳法有什么特点吗? 生:由特殊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归纳推理方法,通常叫做归纳法。特点:特殊→一般。 师:对。(投影展示有关定义) 像这种由特殊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归纳推理方法,通常叫做归纳法。根据推理过程中考察的 对象是涉及事物的一部分还是全部,分为不完全归纳法和完全归纳法。 完全归纳法是一种在研究了事物的所有(有限种)特殊情况后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又 叫做枚举法。那么,用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可靠吗? 生:(齐答)可靠。 师: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是不是也是可靠的呢?为什么?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1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 【本章学习目标】 人们在研究数量的变化时,常常会遇到有确定变化趋势的无限变化过程,这种无限变化过程就是极限的概念与思想,极限是人们研究许多问题的工具。以刘微的“割圆术”为例,圆内接正n 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时,正n 边形的周长P n 无限趋近于圆周长2πR 。这里的是个有限多项的数列,人们可以从这个有限多项的数列来探索无穷数列的变化趋势。不论n 取多么大的整数,n P 都是相应的圆周长的近似值,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些近似值的精确度的无限提高中(限n 无限增大)找出圆周长的精确值2πR 。随着n 的增加,n P 在变化,这可以认为是量变(即只要n 是有限数,n P 都是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些量变中来发现圆周长。一旦得出2πR ,就是质的变化(即不再是正多边形的周长)。这种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思想就是极限的思想。 本章重点内容是: (1)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 (2)研究性课题:杨辉三角。 (3)数列的极限。 (4)函数的极限。 (5)极限的四则运算。 (6)函数的连续性。 本章难点内容是: (1)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2)极限的概念。 【基础知识导引】 1.了解数学推理中的常用方法——数学归纳法。 2.理解数学归纳法的科学性及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与正整数有关命题的步骤。 3.掌握数学归纳法的一些简单应用。 【教材内容全解】 1.归纳法

前面我们在学习等差数列时,通过等差数列的前几项满足的关系式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再如根据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的内角和归纳出凸n 边形内角和公式。像这样由一系列有限的特殊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叫做归纳法。 对于归纳法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1)归纳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具体事列中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 (2)根据考察的对象是全部还是部分,归纳法又分完全归纳法与不完全归纳法。显然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凸n 边形内角和公式都是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这些结论是正确的。但并不是所有由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都是正确的。这是因为不完全归纳只考察了部分情况,结论不具有普遍性。例如课本62P 数列通项公式22)55(+-=n n a n 就是一个典型。 2.数学归纳法 在生活与生产实践中,像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这样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很多。由于正整数有无限多个,因而不可能对所有正整数一一加以验证。如果只对部分正整数加以验证就得出结论,所得结论又不一定正确,要是找到把所得结论递推下去的根据,就可以把结论推广到所有正整数。这就是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即先验证使结论 有意义的最小正整数0n ,如果当0n n =时,命题成立,再假设当 ),(*0N k n k k n ∈≥=时,命题成立(这时命是否成立不是确定的),根据这个假设,如能推出当n=k+1时,命题也成立,那么就可以递推出对所有不小于0n 的正整数命题都成立。 由此可知,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时,要分两个步骤,且两个步骤缺一不可。 第一步递推的基础,缺少第一步,递推就缺乏正确的基础,一方面,第一步再简单,也不能省略。另一方面,第一步只要考察使结论成立的最小正整数就足够了,一般没有必要再多考察几个正整数。 第二步是递推的根据。仅有这一步而没有第一步,就失去了递推的基础。例如,假设n=k 时,等式 成立,就是。那么, 。这就是说,如果n=k 时等式成立, 那么n=k+1时等式也成立。但仅根据这一步不能得出等式对于任何n ∈N*都成立。因为当n=1时,上式左边=2,右边31112=++=,左边≠右边。这说明了缺少第一步这个基础,第二步的递推也就没有意义了。只有把第一步的结论与第二步的结论结合在一起,才能得出普遍性结论。因此,完成一、二两点后,还要做一个小结。 在证明传递性时,应注意: (1)证n=k+1成立时,必须用n=k 成立的假设,否则就不是数学归纳法。应当指出,n=k 成立是假设的,这一步是证明传递性,正确性由第一步可以保证,有了递推这一步,联系第一步的结论(命题对0n n =成立),就可以知道命题对10+n 也成立,进而再由第二步可知1)1(0++=n n ,即20+=n n 也成立。这样递推下去,就可以知道命题对所有不小于0n 的正整数都成立。 (2)证n=k+1时,可先列出n=k+1成立的数学式子,作为证明的目标。可以作为条件加以运用的有n=k 成立的假设,已知的定义、公式、定理等,不能直接将n=k+1代入命题。 3.这一节课本中共安排了五个例题,例1~例3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其步骤是先证明当0n n =(这里10=n )时等式成立。再假设当n=k 时等式成立,利用这一条件及已知的定义、公式、定理证明当n=k+1时等式也成立。注意n=k+1时的等式是待证明的,不能不利用假设。例如:求证:。

高中数学《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教学设计附反思

课题: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由有限多个特殊事例得出的一般结论不一定正确,使学生深入认识归纳法, 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与实质; 2. 掌握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两个步骤;初步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简单的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如恒等式等).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论证的能力,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归纳法原理的构建过程, 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过程与方法: 1.努力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效率.让学生体验知识的构建过程, 体会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 2. 通过对数学归纳法的学习、应用,逐步体验观察、归纳、猜想、论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和严格规范的论证意识,并初步掌握论证方法; 3. 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数学归纳法原理的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2. 让学生通过对数学归纳法原理和本质的理解,感受数学内在美的震撼力,从而使学生喜欢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初步形成做数学的意识和科学精神; 3. 学生通过置疑与探究,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与敢于创新的精神; 4. 持续增进师生互信,生生互助,共创教学相长的教与学的氛围和习惯. 【教学重点】 归纳法意义的认识和数学归纳法产生过程的分析,初步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并能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数学归纳法中递推思想的理解,初步明确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两个步骤.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讨论、共同探究的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动思维 情境一、财主儿子学写字的笑话、“小明弟兄三个,大哥叫大毛……”的脑筋急转弯等; 教师总结:财主的儿子很傻很天真,但他懂一样思想方法,是什么?以上都是由特殊情况归纳出一般情况的方法---归纳法,这就是今天的课题. 人们通常

浅谈数学归纳法在高考中的应用

1、数学归纳法的理论基础 数学归纳法,人类天才的思维、巧妙的方法、精致的工具,解决无限的问题。它体现的是利用有限解决无限问题的思想,这一思想凝结了数学家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无疑形成了数学证明中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线。它的巧妙让人回味无穷,这一思想的发现为后来数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如用有限维空间代替无限维空间(多项式逼近连续函数)用有限过程代替无限过程(积分和无穷级数用有限项和答题,导数用差分代替)。 1.1数学归纳法的发展历史 自古以来,人们就会想到问题的推广,由特殊到一般、由有限到无限,可人类对无限的把握不顺利。在对无穷思考的过程中,古希腊出现了许多悖论,如芝诺悖论,在数列中为了确保结论的正确,则必须考虑无限。还有生活中一些现象,如烽火的传递,鞭炮的燃放等,触动了人类的思想。 安提丰用圆周内接正多边形无穷地逼近圆的方法解决化圆为方;刘徽、祖冲之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去无穷地逼迫圆,无穷的问题层出不穷,后来古希腊欧几里得对命题“素数的个数是无穷的”的证明,通过了有限去实现无限,体现了数学归纳法递推思想。但要形成数学归纳法中明确的递推,清晰的步骤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作为自觉运用进行数学证明却是近代的事。 伊本海塞姆(10世纪末)、凯拉吉(11世纪上叶)、伊本穆思依姆(12世纪末)、伊本班纳(13世纪末)等都使用了归纳推理,这表明数学归纳法使用较普遍,尤其是凯拉吉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22 333 (1)124n n n +++??????+= 这是数学家对数学归纳法的最早证明。 接着,法国数学家莱维.本.热尔松(13世纪末)用"逐步的无限递进",即归纳推理证明有关整数命题和排列组合命题。他比伊斯兰数学家更清楚地体现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基础,递进归纳两个步骤。 到16世纪中叶,意大利数学家毛罗利科对与全体和全体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的证明作了深入的考察在1575年,毛罗利科证明了 21n n a a n ++= 其中1231,2k a k =+++?????? =?????? 他利用了逐步推理铸就了“递归推理”的思路,成为了较早找到数学归纳中“递 归推理”的数学家,为无限的把握提供了思维。 17世纪法国数学家帕斯卡为数学归纳法的发明作了巨大贡献,他首先明确而清晰地阐述数学归纳法的运用程序,并完整地使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了他所发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习题

第2课时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双基达标(限时20分钟) 1.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 n+ 1 n+1 + 1 n+2 +…+ 1 2n<1(n∈N *,且n≥2)时,第二步 由k到k+1时不等式左端的变化是 (). A.增加了 1 2k+1 这一项 B.增加了 1 2k+1 和 1 2k+2 两项 C.增加了 1 2k+1 和 1 2k+2 两项,同时减少了 1 k这一项 D.以上都不对 解析不等式左端共有n+1项,且分母是首项为n,公差为1,末项为2n 的等差数列,当n=k时,左端为1 k+ 1 k+1 + 1 k+2 +…+ 1 2k;当n=k+1时, 左端为 1 k+1 + 1 k+2 + 1 k+3 +…+ 1 2k+ 1 2k+1 + 1 2k+2 ,对比两式,可得结论. 答案 C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为正奇数时,x n+y n能被x+y整除”的第二步是 ().A.假使n=2k+1时正确,再推n=2k+3正确 B.假使n=2k-1时正确,再推n=2k+1正确 C.假使n=k时正确,再推n=k+1正确 D.假使n≤k(k≥1),再推n=k+2时正确(以上k∈N*) 解析因为n为正奇数,据数学归纳法证题步骤,第二步应先假设第k个正奇数也成立,本题即假设n=2k-1正确,再推第(k+1)个正奇数即n=2k+1正确. 答案 B 3.已知平面内有n条直线(n∈N*),设这n条直线最多将平面分割成f(n)个部分,则f(n+1)等于

().A.f(n)+n-1 B.f(n)+n C.f(n)+n+1 D.f(n)+n+2 解析要使这n条直线将平面所分割成的部分最多,则这n条直线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共点.因为第n+1条直线被原n条直线分成n+1条线段或射线,这n+1条线段或射线将它们所经过的平面区域都一分为二,故f(n+1)比f(n)多了n+1部分. 答案 C 4.已知S n=1 1·3+ 1 3·5+ 1 5·7+…+ 1 (2n-1)(2n+1) ,则S1=________,S2=________, S3=________,S4=________,猜想S n=________. 解析分别将1,2,3,4代入观察猜想S n=n 2n+1 . 答案1 3 2 5 3 7 4 9 n 2n+1 5.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为正偶数时x n-y n能被x+y整除”第一步应验证n =________时,命题成立;第二步归纳假设成立应写成________________.解析因为n为正偶数,故第一个值n=2,第二步假设n取第k个正偶数成立,即n=2k,故应假设成x2k-y2k能被x+y整除. 答案2x2k-y2k能被x+y整除 6.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1 22+ 1 32+…+ 1 n2<2- 1 n(n≥2). 证明:(1)当n=2时,1+1 22= 5 4<2- 1 2= 3 2,命题成立. (2)假设当n=k时命题成立,即1+1 22+ 1 32+…+ 1 k2<2- 1 k,当n=k+1时, 1+1 22+ 1 32+…+ 1 k2+ 1 (k+1)2 <2- 1 k+ 1 (k+1)2 <2- 1 k+ 1 k(k+1) =2- 1 k+ 1 k- 1 k+1=2- 1 k+1 ,命题成立. 由(1)、(2)知原不等式在n≥2时均成立. 综合提高(限时25分钟)

高中数学《数学归纳法及应用举例》说课稿

《数学归纳法及应用举例》第一课说课方案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数学归纳法的第一节课。前面学生已经通过数列一章内容和其它相关内容的学习,初步掌握了 由有限多个特殊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即不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它是研究数学问题,猜想或发现数学规律的重要手段。但是,由有限多个特殊事例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这种推理方法不能作为 一种论证方法。因此,在不完全归纳法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学习严谨的科学的论证方法─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安排在数列之后极限之前,是促进学生从有限思维发展到无限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本 节内容是培养学生严密的推理能力、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内在美的好素材。 (二)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数列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已基本掌握了不完全归纳法,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归纳、猜想能力。通过近几年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已基本习惯于对已给问题的主动探究,但主动提出问 题和置疑的习惯还未形成。能主动提出问题和敢于置疑是学生具有独立人格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如何 让学生主动置疑和提出问题?本课也想在这方面作一些尝试。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教学大纲、根据学生以上实际、根据学生终身发展需要而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由有限多个特殊事例得出的一般结论不一定正确。 (2)初步理解数学归纳法原理。 (3)理解和记住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命题的两个步骤。 (4)初步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与正整数有关的恒等式。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数学归纳法的学习、应用,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猜想、分析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2)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数学归纳法原理的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2)让学生通过对数学归纳法原理的理解,感受数学内在美的振憾力,从而使学生喜欢数学。 (3)学生通过置疑与探究,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与敢于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本节课内容特点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初步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 (2)明确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两个步骤。 (3)初步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简单的与正整数数学恒等式。 2.难点 (1)对数学归纳法原理的理解,即理解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严密性与有效性。 (2)假设的利用,即如何利用假设证明当n=k+1时结论正确。 二、说教法 本课采用交往式的教学方法。交往教学法的特点是:在教师的组织启发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 探讨,平等交流;既强调独立思考,又提倡团结合作;既重视教师的组织引导,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动 性、平等性、开放性、合作性。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学生心态开放,主体性和主动性凸现,独立的个性 得到张扬,因而创造性得到解放。 三、说学法 本课以问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展开,学生主要采用“探究式学习法”进行学习。本课学生的 学习主要采用下面的模式进行: 观察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猜想与置疑(结论或解决问题的途径) 论证应用。 探究学习法的好处是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学习,在探究问题 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精神;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形成坚韧不拔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姓名 甘国优 指导教师 赵慧炜 中文摘要:数学归纳法是数学中一种非常普遍的证题的方法,其应用极为广泛.本次主要简述了数学归纳法的简略步骤:观察(探索)﹑归纳﹑猜想﹑证明于一体的数学思想,体现出数学归纳法的证题思路.并归纳总结了数学归纳法解决代数恒等式﹑几何等方面的一些简单应用问题的方法,对应用中常见的误区加以剖析,以及介绍一些证题方法技巧,有助于提高对数学归纳法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数学归纳法;步骤;证明方法. Abstract: Mathematical induction is a common evidence method in mathematics, it is have very broad application. In this paper, author research into the step of the Mathematical induction , it includes summariz ,evidence and guess embody the idea of the evidence of mathematical induction. Also at here ,we summariz the method of the mathematical induction application in solve algebra identities , geometric ,order and portfolio ,and so on .also analyze the common errors on application and into duct skill of the proof ,proof of skills introduced. It is help to increased the level of the Mathematical induction’s application . Key words :Mathematical induction; Steps ; Proof. 引言 演绎和归纳是人在思维过程中两个完全相反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中两种基本的方法.数学归纳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证明方法,他有着其他方法所不能代替的作用,也是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数学命题的一种完全归纳法.我们在学习运用数学归纳法应具备两个条件:①当1n =时,这个命题为正确的(奠基),②当n k =时,这个命题也为正确的.推出当+1n k =时,这个命题也为正确的(递推).通过“递推”链接,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转化,抽象的进行数学归纳.首先

浅谈数学归纳法及其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2

目录 1、数学归纳法---------------------------------------------------------- 3 1.1 归纳法定义-------------------------------------------------------- 3 1.2 数学归纳法体现的数学思想----------------------------------------- 4 1.2.1 从特殊到一般------------------------------------------------ 4 1.2.2 递推思想---------------------------------------------------- 4 2、数学归纳法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技巧------------------------------------- 5 2.1 强调------------------------------------------------------------- 5 2.1.1 两条缺一不可------------------------------------------------ 5 2.2 技巧------------------------------------------------------------- 5 2.2.1 认真用好归纳假设-------------------------------------------- 5 2.2.2 学会从头看起------------------------------------------------ 6 2.2.3 在起点上下功夫---------------------------------------------- 7 2.2.4 正确选取起点和过渡------------------------------------------ 8 2.2.5 选取适当的归纳假设形式-------------------------------------- 9 3、数学归纳法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 9 3.1 证明有关自然数的等式--------------------------------------------- 9 3.2 证明有关自然数的不等式------------------------------------------ 11 3.3 证明不等式------------------------------------------------------ 11 3.4 在函数迭代中的应用---------------------------------------------- 12 3.5 在几何中的应用-------------------------------------------------- 14 3.6 在排列、组合中的应用-------------------------------------------- 16 3.7 在数列中的应用-------------------------------------------------- 16 3.8 有关整除的问题-------------------------------------------------- 17

数学归纳法在离散数学中的应用

数学归纳法在离散数学中的应用 在由一系列有限的特殊事例得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称为归纳法。而 数学归纳法则是用于证明与自然数n 有关的结论的归纳法:如果我们能够证明当n=1时结论是成立的,而且我们能用相同的方法由n=1命题成立证得n=2命题也成立;由n=2命题成立证得n=3成立;由n=3命题成立证得n=4成立…而且这个过程显然可以无穷进行下去。则我们就断言对于所有自然数n 命题都是成立的。数学归纳法的一般形式为,关键是归纳: 初始步):先证n =1时,结论成立; 归纳步):再证若假设对自然数n =k 结论成立(或者对所有小于等于n 的 自然数k 结论都成立),则对下一个自然数n =k+1结论也成立; 结论): 根据初始步和归纳步的证明得出结论对所有自然数都成立。 当结论与多个自然数有关时这样一类题目的时候,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对所要进行归纳的自然数的选择。 例1、对群的任意元素 a,b ,及任何正整数m ,n, a m *a n = a n m + 问题解析:这是自然数有关的结论。但这里涉及到两个自然数,但由元素 的幂的定义以及m 和n 的作用的对称性,故只要任意选择其中一个即可。 证明:用数学归纳法对n 进行归纳证明。 对任何正整数m ,当n=0时,有 a m *a n = a m *a 0= a m *e= a 0+m 。 故结论成立。 假设当 n=k 时, a m *a k = a k m +。则当n=k+1时,由*满足结合律、 元素的幂的定义及归纳假设a m *a 1+k = a m *(a k *a)= (a m *a k )*a= a k m +*a= a )1(++k m ,即结论对n=k+1也成立。 故对任何正整数m,n, e a m *a n = a n m + n m m n m n n m n m a a a a a a a a +-+--------==*=*=*1 ) (1 1 1 ) () () () ( 例2、设d 1,d 2,…,d n 为n 个正整数,n ≥2,并且∑=n i i d 1 =2n-2。证明:存在 n 个顶点的树T 使它的顶点度数分别是d 1,d 2,…,d n 。

高中数学选修2-2《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教案

课题: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由有限多个特殊事例得出的一般结论不一定正确。 (2)初步理解数学归纳法原理。 (3)理解和记住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命题的两个步骤。 (4)初步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与正整数有关的恒等式。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数学归纳法的学习、应用,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猜想、分析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2)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数学归纳法原理的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2)让学生通过对数学归纳法原理的理解,感受数学内在美的振憾力,从而使学生喜欢数学。 (3)学生通过置疑与探究,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与敢于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初步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 (2)明确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两个步骤。 (3)初步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简单的与正整数数学恒等式。 【难点】(1)对数学归纳法原理的理解,即理解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严密性与有效性。

板书设计 1.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用于证明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的正确性的证明方法.它的操作步骤简单、明确,教学重点应该是方法的应用.但是我们认为不能把教学过程当作方法的灌输,技能的操练.对方法作简单的灌输,学生必然疑虑重重.为什么必须是二步呢?于是教师反复举例,说明二步缺一不可.你怎么知道n=k时命题成立呢?教师又不得不作出解释,可学生仍未完全接受.学完了数学归纳法的学生又往往有应该用时但想不起来的问题,等等.为此,我们设想强化数学归纳法产生过程的教学,把数学归纳法的产生寓于对归纳法的分析、认识当中,把数学归纳法的产生与不完全归纳法的完善结合起来.这样不仅使学生可以看到数学归纳法产生的背景,从一开始就注意它的功能,为使用它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强化归纳思想的教学,这不仅是对中学数学中以演绎思想为主的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引导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良机. 数学归纳法产生的过程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对归纳法的认识开始,到对不完全归纳法的认识,再到不完全归纳法可靠性的认识,直到怎么办结束.第二阶段是对策酝酿,从介绍递推思想开始,到认识递推思想,运用递推思想,直到归纳出二个步骤结束. 把递推思想的介绍、理解、运用放在主要位置,必然对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实质带来指导意义,也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渗透隐含于教学内容中的数学思想的一种尝试.

数学论文 浅谈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浅谈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数学归纳法是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的一种方法,应用广泛.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体现的特别明显,以下通过几道高考试题来谈一谈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一、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整除问题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整除问题时,由到时,首先要从要证的式子中拼凑出假设成立的式子,然后证明剩余的式子也能被某式(数)整除,这是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的一大技巧。 例1、是否存在正整数m ,使得f (n )=(2n +7)·3n +9对任意自然数n 都能被m 整除?若存在,求出最大的m 值,并证明你的结论;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证明:解:由f (n )=(2n +7)·3n +9,得f (1)=36, f (2)=3×36, f (3)=10×36, f (4)=34×36,由此猜想m =36.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当n =1时,显然成立. (2)假设n =k 时, f (k )能被36整除,即f (k )=(2k +7)·3k +9能被36整除;当n =k +1时,[2(k +1)+7]·3k +1+9=3[(2k +7)·3k +9]+18(3k --1-1), 由于3k -1-1是2的倍数,故18(3k - 1-1)能被36整除.这就是说,当n =k +1时,f (n )也能被36整除. 由(1)(2)可知对一切正整数n 都有f (n )=(2n +7)·3n +9能被36整除,m 的最大值为36. 二、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问题 对于证明恒等的问题,在由证等式也成立时,应及时把结论和推导过程对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两边凑的方法,以减小计算的复杂程度,从而发现所要证明的式子,使问题的证明有目的性. 例2、是否存在常数c b a ,,,使得等式)(12 )1()1(32212222c bn an n n n n +++=+?++?+?对一切自然数n 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假设存在c b a ,,,使得题设的等式成立,则当时3,2,1=n 也成立,代入得 ???? ?????++=++=++=c b a c b a c b a 3970)24(2122)(614 解得10,11 ,3===c b a ,于是对3,2,1=n ,下面等式成立: )10113(12)1()1(32212222+++= +?++?+?n n n n n n 令222)1(3221+?++?+?=n n S n 假设k n =时上式成立,即)10113(12 )1(2+++= k k k k S k 那么21)2)(1(+++=+k k S S k k 22)2)(1()10113(12 )1(++++++=k k k k k k

数学归纳法的七种变式及其应用

数学归纳法的七种变式及其应用

数学归纳法的七种变式及其应用 摘要:数学归纳法是解决与自然有关命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又是数学证明 的又一种常用形式.数学归纳法不仅能够证明自然数命题,在实数中也广泛应用,还能对一些数学定理进行证明.在中学时学习了第一数学归纳法和第二数学归纳法,因而对一些命题进行了简单证明.在原有的基础上,给出了数学归纳法的另外五种变式,其中涉及到反向归纳法、二重归纳法、螺旋式归纳法、跳跃归纳法和关于实数的连续归纳法,并简单的举例说明了每种变式在数学各分支的应用.这就突破了数学归纳法仅在自然数中的应用,为今后的数学命题证明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证明方法——数学归纳法. 关键词:数学归纳法;七种变式;应用 1引言 归纳法是由特殊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归纳推理方法,一般性结论的正确性依赖于各个个别论断的正确性。数学归纳法的本质[]4是证明一个命题对于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成立的.由于它在本质上是与数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所以数学归纳法可以运用到数学的各个分支,例如:证明等式、不等式,三角函数,数的整除,在几何中的应用等. 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是用于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的正确性的证明方法,如第一数学归纳法,操作步骤简单明了.在第一数学归纳法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第二数学归纳法,反向归纳法,二重归纳法等证明方法.从而可以解决更多的数学命题. 2 数学归纳法的变式及应用 2.1 第一数学归纳法 设()p n 是一个含有正整数n 的命题,如果满足: 1) ()1p 成立(即当1n =时命题成立); 2)只要假设()p k 成立(归纳假设),由此就可证得()1p k +也成立(k 是自然数),就能保证对于任意的自然数n ,命题()p n 都成立. 通常所讨论的命题不都全是与全体自然数有关,而是从某个自然数a 开始的,因此,将第一类数学归纳法修改为:

数学归纳法的七种变式及其应用..

数学归纳法的七种变式及其应用 摘要:数学归纳法是解决与自然有关命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又是数学证明 的又一种常用形式.数学归纳法不仅能够证明自然数命题,在实数中也广泛应用,还能对一些数学定理进行证明.在中学时学习了第一数学归纳法和第二数学归纳法,因而对一些命题进行了简单证明.在原有的基础上,给出了数学归纳法的另外五种变式,其中涉及到反向归纳法、二重归纳法、螺旋式归纳法、跳跃归纳法和关于实数的连续归纳法,并简单的举例说明了每种变式在数学各分支的应用.这就突破了数学归纳法仅在自然数中的应用,为今后的数学命题证明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证明方法——数学归纳法. 关键词:数学归纳法;七种变式;应用 1引言 归纳法是由特殊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归纳推理方法,一般性结论的正确性依赖于各个个别论断的正确性。数学归纳法的本质[]4 是证明一个命题对于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成立 的.由于它在本质上是与数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所以数学归纳法可以运用到数学的各个分支,例如:证明等式、不等式,三角函数,数的整除,在几何中的应用等. 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是用于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的正确性的证明方法,如第一数学归纳法,操作步骤简单明了.在第一数学归纳法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第二数学归纳法,反向归纳法,二重归纳法等证明方法.从而可以解决更多的数学命题. 2 数学归纳法的变式及应用 2.1 第一数学归纳法 设()p n 是一个含有正整数n 的命题,如果满足: 1) ()1p 成立(即当1n =时命题成立); 2)只要假设()p k 成立(归纳假设),由此就可证得()1p k +也成立(k 是自然数),就能保证对于任意的自然数n ,命题()p n 都成立. 通常所讨论的命题不都全是与全体自然数有关,而是从某个自然数a 开始的,因此,将第一类数学归纳法修改为: 设()p n 是一个含有正整数n 的命题(n a ≥,*a N ∈), 如果 1)当n =a 时,()p a 成立;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姓名甘国优指导教师赵慧炜 中文摘要:数学归纳法是数学中一种非常普遍的证题的方法,其应用极为广泛。本次主要简述了数学归纳法的简略步骤:观察(探索)﹑归纳﹑猜想﹑证明于一体的数学思想,体现出数学归纳法的证题思路.并归纳总结了数学归纳法解决代数恒等式﹑几何等方面的一些简单应用问题的方法,对应用中常见的误区加以剖析,以及介绍一些证题方法技巧,有助于提高对数学归纳法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数学归纳法;步骤;证明方法. Abstract:Mathematical induction is a common evidencemet hod in mathematics, it is have very broad application。 In this paper,author research into the step ofthe Mathematica l induction , it includes summariz,evidence andguess embod y the idea ofthe evidence ofmathematicalinduction. Also at here ,we summariz themethodof the mathemat ical inductionapplication insolvealgebra identities , g eometric ,order and portfolio ,and so on .also analyze the c ommonerrors on application and into duct skill of the proof ,proof ofskills introduced. It is help to incr eased the level of the Mathematical induction’s application.Key words:Mathematical induction; Steps ; Proof. 引言 演绎和归纳是人在思维过程中两个完全相反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中两种基本的方法.数学归纳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证明方法,他有着其他方法所不能代替的作用,也是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数学命题的一种完全归纳法。我们在学习

数学归纳法几种常见方式及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论文

数学归纳法几种常见方式及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 在处理数学问题时,经常涉及与任意自然数有关的一些命题,这些命题实质上是由无限个n取具体整数时得到的无限个命题组成的,我们往往不能逐一验证,这时,数学归纳法就是我们最常应用的一个有效的推理方法,为什么我们能够相信数学归纳法的证明呢?因为数学归纳法实质上是一种演绎推理法,华罗庚老先生是这样解释数学归纳法原理的:“我们采用形式上的讲法,也就是:有一批编了号码的数学命题,我们能够证明第1号命题是正确的;如果我们能够证明在第K 号命题正确的时候,第K+1号命题也是正确的,那么,这一批命题就全部正确.”其实,数学归纳法的正确性在我们学到的自然数的公理系统已经得到说明,他是与皮亚诺公理等价的一个本原性命题. 关键字数学归纳法常见方式及问题无限有限 数学归纳法(Mathematical Induction,通常简称为MI)是一种数学证明方法,通常被用于证明某个给定命题在整个(或者局部)自然数范围内成立。是用来研究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在高中数学中常用来证明等式(不等式)成立和数列通项公式成立。 数学归纳法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常见的方式: (一)第一数学归纳法: 一般地,证明一个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P(n),有如下步骤 (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时命题成立。n0对于一般数列取值为0或1,但也有特殊情况; (2)假设当n=k(k≥n0,k为自然数)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综合(1)(2),对一切自然数n(≥n0),命题P(n)都成立。 (二)第二数学归纳法: 对于某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P(n), (1)验证n=n0时P(n)成立; (2)假设n0≤n<=k时P(n)成立,并在此基础上,推出P(k+1)成立。 综合(1)(2),对一切自然数n(≥n0),命题P(n)都成立。 (三)倒推归纳法(反向归纳法): (1)验证对于无穷多个自然数n命题P(n)成立, (2)假设P(k+1)(k≥n0)成立,并在此基础上,推出P(k)成立, 综合(1)(2),对一切自然数n(≥n0),命题P(n)都成立。 (四)螺旋式归纳法

高中数学选修2-2《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说课稿

说课题目: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第一课时) (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第二章第3节) 一、教材分析 1.内容的前后联系、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数学归纳法的第一节课。前面学生已经通过数列一章内容和其它相关内容的 学习,初步掌握了由有限多个特殊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即不完全归纳法。不 完全归纳法它是研究数学问题,猜想或发现数学规律的重要手段。但是,由有限多个特 殊事例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这种推理方法不能作为一种论证方法。因此,在不完全 归纳法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学习严谨的科学的论证方法─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安 排在数列之后极限之前,是促进学生从有限思维发展到无限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历年高考中比较常考的证明方法. 它可以证明某些与正整数有关且具有递推性的数学 命题,也可以通过?有限?来解决某些?无限?问题. 2.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数列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已基本掌握了不完全归纳法,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归纳、猜想能力。通过近几年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已基本习惯于对 已给问题的主动探究,但主动提出问题和置疑的习惯还未形成。能主动提出问题和敢于 置疑是学生具有独立人格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如何让学生主动置疑和提出问题?本课也想在这方面作一些尝试。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教学大纲、根据学生以上实际、根据学生终身发展需要而制订 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由有限多个特殊事例得出的一般结论不一定正确。 (2)初步理解数学归纳法原理。 (3)理解和记住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命题的两个步骤。 (4)初步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与正整数有关的恒等式。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数学归纳法的学习、应用,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猜想、分析能力和严密 的逻辑推理能力。 (2)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数学归纳法原理的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 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2)让学生通过对数学归纳法原理的理解,感受数学内在美的振憾力,从而使学生喜 欢数学。 (3)学生通过置疑与探究,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与敢于创新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初步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 (2)明确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两个步骤。 (3)初步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简单的与正整数数学恒等式。 【难点】(1)对数学归纳法原理的理解,即理解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严密性与有效性。 (2)假设的利用,即如何利用假设证明当n=k+1时结论正确。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的选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