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文写作畅谈

公文写作畅谈

公文写作畅谈

我国的公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代不少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通过公文上书最高决策层,发布施政策令、开展政治动员,收到了显著的效果。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三国诸葛亮的《出师表》、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明朝海瑞的《治安疏》……这些脍炙人口、流芳百世的好公文,至今读起来仍令人拍案叫绝。

现代公文作为党和国家机关在领导党的事业和治理国家方面表达意志、传递策令的文字工具和书面手段,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发展建设直接关联,是以文辅政的重要载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可见,做好新时期的公文工作至关重要、尤为关键。笔者从事公文写作的实践体会有三条。

一、立意方向上鲜明的“三性”原则

明朝黄子肃在《诗法》中说:“意者,一身之主也。”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没有立意或立意不明确,写成的文章就是简单的现象罗列、粗浅的材料堆砌。公文是实施领导、处理公务的工具,这就决定了公文姓“公”的特殊属性,在立意上必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政策性和导向性。

凸显鲜明的政治性。公文作为党政机关上传下达、联系左右的媒介,是为制定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服务的,内容具有明确的政治意图,即使这种意图没有明确表达,也存在于某种内在逻辑联系、字里行间,始终不可能脱离政治生活。因此,公文起草者必须把握其政治属性,站稳政治立场,凸显政治目的,紧扣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的政治要求建章立意,增强公文的严密性、权威性和说服力,确保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大政方针一以贯之执行落实。这也是贯彻“讲政治”要求,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的关键所在。

突出严格的政策性。公文来源和出处与文学作品不同,不是谁都可以写的,必须有“法定的作者”。即使以领导人名义发文,领导人也是代表所在机关的身份来发文的,是行使法定职权的一种表现。因此,符合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是公文起草的基本遵循。任何游离于政策规定之外的公文,无论辞藻多么华丽优美、见解多么独到精辟,那也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当然,符合政策规定,不是机械地照抄照搬照转,而是要辩证地把握好“度”,既吃透上情、严格遵守,又把准下情、创新实践,做到令行禁止、体现特色。

把握强烈的导向性。习近平总书记讲,“写文件、作报告、发表文章,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公文是党和政府意志主张的体现,目的是推动工作,因此具有强烈的导向性。这一属性特别在动员报告、领导讲话、工作通报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体现导向性,决不意味着简单重复政治口号,决不能空话、套话连篇,而是要有情感交流,让受众达到思想的融合、激荡、凝聚、升华,形成深层次的广泛共识,产生正面的认知导向力,汇聚正向工作推动力。

二、谋篇布局上把准“三主”关键

文章的素材如同人的“血肉”,主题如同人的“灵魂”,谋篇布局就是人的“筋骨”。没有坚实、健壮的“筋骨”,“血肉”无所依附,“灵魂”无处寄托,文章就会得“软骨病,散架立不起。写好公文,关键要谋好篇、布好局、搭好架,让文章有血有肉有灵魂。

把准核心主题。主题是公文中贯穿始终的基本观点、主张和意图,是公文的灵魂和统帅。有了主题,公文就能提纲挈领,就会“举网以纲,千目皆张;振裘挈领,万毛自整”。特别是起草领导讲话,主题更是一面鲜明的旗帜,反映讲话者的立场,体现讲话的导向,切忌顾左右而言他、泛泛而谈,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无的放矢。确立一篇讲话稿的主题,要在占有大量信息的基础上,联系当前急

需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领导工作的实际需要,廓清领导意图、找准核心重点,这样写出的讲话稿才能有的放矢、正中靶心。

把准逻辑主线。逻辑顺畅则公文温润如玉,行文如行云流水;逻辑混乱则公文杂乱无章,行文如一盘散沙。晚清重臣曾国藩率湘军与太平天国军队作战,连连遭到惨败,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在给皇上的奏章上写下“屡战屡败”,其军师读了奏章之后提笔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同样的情况,写成“屡战屡败”,说明将帅无能该杀头,写成“屡败屡战”,就变成英勇无畏该嘉奖。这个典故充分说明了严密的逻辑思维的重要性。撰文犹如回答论述题,对多个要点若只回答了其中一个,任你语言洋洋洒洒,也只能得低分;反之要点齐备,哪怕语言欠缺,也可得高分。这个“要点”就是思维规律、逻辑架构,简单说,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起草公文也要搭建严密的逻辑框架,弄清文章的组织构造及内在逻辑联系,形成清晰的脉络,使其“首位开阖,繁简奇飞,各极其度”。

把准角色主见。公文的写作者代表的不是自我,而是一定团体和机关,或者是这个团体和机关的领导;写出的公文表达的不是个人思想,而是机关或机关领导的意志。邓小平同志曾经称赞一位秘书工作者为他起草的报告写得好:“这篇文章写得好,因为文章里的很多话都是我的原话。”这道出了好公文的标准。起草公文者要有“身在兵位,胸为帅谋”的担当,善于站在决策者的角度、全局的高度、主讲人的维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力求把问题看得更深一些、思考得更准一些、阐述得更新一些,这样的文章才有独到见解,领导的思想风格才能跃然纸上。同时,要学会把自己置于受众位,站在文件受众、讲话听众的角度起草文稿、组织语言,“在座山头就唱那首歌”,这样写出的公文才能产生共鸣、收到效果。

三、组稿成文上巧用“三不”方法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里的“文”就是文采、文饰,也就是讲究语言的艺术性。贾岛与韩愈“推敲”的故事,顾文炜“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等,都是对追求文章文采文饰的写照。所谓“为文之用心,精细如雕长龙”,写文章是要舍得下力气锤炼的。公文更是需要不厌其烦百回改,千锤百炼始成金。

“不关门”,拟文巧用他山之石。巴甫洛夫说过:“不管鸟的翅膀怎么完善,它任何时候也不可能不依赖空气飞向天空。”成功的秘诀在于借势而为、借力而行。文虽无定法,但也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是可以互相借鉴的。当然,借鉴不是抄袭,而是“借梯上楼”,汲取别人的精华,在大胆借鉴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不断推陈出新。不难发现,经常引用一些典籍中的古语来阐述治国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风格。谈到贫困时他讲“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同专家座谈时他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谈到反腐时他讲“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等,既彰显了讲话的厚重感又增强了说服力。经典是最具说服力的。起草公文特别是领导讲话时,善于借鉴他人、旁征博引,在经典中开拓思想的绿洲,写出的文章就会凝练厚重,让人回味无穷。

“不高冷”,释理善于深入浅出。大道至简,大象无形。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将教师授课的境界分为四种:浅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深出、深入浅出。深入浅出者,才能把深奥的道理阐释得浅显易懂。毛泽东同志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邓小平同志的“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大国如烹小鲜”等语句,都是用浅显易懂的话语揭示了深刻的道理。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长灵气,“公文不是无情物”,一定要拨冗去繁,释理

上深入浅出,语言上通俗易懂,表达上接地气,这样才能灵动而充满活力。

“不俗套”,用语力求周延精美。语言的成功,就是文采的成功。语言丰富多彩,令人如沐春风;语言哲理迭出,让人爱不释手。我国古代文人很讲究“炼字”,有句话叫作“写稳一个字,九牛拉不出”。起草现代公文,当然不必像古人那样拘泥于一词一字的得失,但也要追求文字精练、文风朴实,力求用语真实准确无假话、严谨庄重无虚话、简明扼要无废话、平实易懂无大话、鲜明生动无套话。公文语言要义正词严、掷地有声,直击听众的内心;要多用常见句,少用晦涩句,使文章“接地气”。特别是在起草领导讲话时,要常用短句,慎用冗长句,力求惜墨如金、字字玑珠,善用数据、典故、格言,为文章添色增辉,善用立论议论,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切忌出现过激语言、绝对化倾向,影响机关公文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庄重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