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5春学期最新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设计 教案

2015春学期最新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设计 教案

2015春学期最新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设计 教案
2015春学期最新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设计 教案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解读

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利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四则运算及一些运算规律,学会用计算器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内容分三段安排:先通过例1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再通过例2探索商不变的规律,最后通过例3教学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积的一些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能够将这些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会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结论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与人合作交流的价值,逐步形成良好的与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进而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积的一些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能够将这些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要领指导]教师要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借助计算器的目的是将学生的思维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更加关注规律的发现过程。2.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不完全归纳的一般过程),体验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3.在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教学难点

学生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会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结论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要领指导]探索数学规律的教学时,一方面要让学生探索并掌握规律;另一方面要通过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的线索(猜想规律――计算给定题组――比较观察中初步发现――自主举例验证规律――交流中确认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体验探索规律的策略与方法。

学生

已有

知识

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除法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等内容。对后

继学习的作用

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并掌握积的一些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为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作好准备。

课时设计1.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1课时

2.用计算器探索商不变的规律……………………1课时

3.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1课时

4.练习七……………………………………………1课时

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1)

教学目标1.让学生借助计算器计算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时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

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时积的变化规律,并学会初步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规律中为什么是“乘或除以”,而不是“扩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程序个性修改一、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用计算器计算。知道用计算器计算

既快捷又准确。这节课我们借助计算器探索一条很重要的数学

规律,那就是“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这条规律对于我

们以后的学习十分有用,在探索过程中我们还能学到一些研究

数学问题的方法,我想你们一定会对这节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出示下表。

┏━━━━━━┳━━━━━━━┳━━━━━┳━━━━━━━┓

┃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积的变化┃

┣━━━━━━╋━━━━━━━╋━━━━━╋━━━━━━━┫

┃ 36 ┃ 30 ┃ 1080 ┃――┃

┣━━━━━━╋━━━━━━━╋━━━━━╋━━━━━━━┫

┃ 36 ┃ 30×2 ┃┃ 1080×┃

┣━━━━━━╋━━━━━━━╋━━━━━╋━━━━━━━┫┃ 36 ┃ 30×10 ┃┃┃┣━━━━━━╋━━━━━━━╋━━━━━╋━━━━━━━┫┃ 36×8 ┃ 30 ┃┃┃┣━━━━━━╋━━━━━━━╋━━━━━╋━━━━━━━┫┃ 36×100 ┃ 30 ┃┃┃┗━━━━━━┻━━━━━━━┻━━━━━┻━━━━━━━┛

(1)指导填表。

谈话:请大家先看表的第一行,明白这四项内容的意思吗? 第三栏积和第四栏积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第三栏积要求填上计算所得的数,第四栏积的变化填写原来的积1080乘几) 大家再看第二行,用计算器算一下36×30是不是得1080。

再看第三行,先用计算器算出第二个因数,再计算出积。(指名报得数,教师填表)

提问:积的变化一栏要求填1080×,横线上的数应该怎样计算出来?(指名回答)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因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2160,一个因数是1080,求另一个因数,所以用除法计算)

请算出结果填在横线上。

再看第四行,请你们自己算出积,积的变化应该如何计算? 如何填写?(1080×10)

第五行、第六行自己计算、填写。

(2)观察表格,初步发现规律。

谈话:仔细观察表格的第一、二两栏,谁能说一下因数的变化情况?再把第四栏与第二栏或第一栏对照,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在小组里讨论后,指名发言。

2.举例验证。

(1)谈话: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要再举一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

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就不能把这种发现当作规律,这就是研究数学问题应该持有的严谨的态度。下面每人也像例题这样画个表,自己写出因数,设计因数的变化,用计算器算出积,算出积的变化。把表填写完成后,再看看是否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

(2)学生各自制表、填写、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3)在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制表情况及从表中发现

的规律,特别注意有没有出现与规律不同的情况。如果有,在小组里重新计算核实。

(4)谈话:有没有发现与例题中发现的规律不同的情况? 3.总结规律。

谈话:刚才大家共同做了例题,又各自找出了例子,都出现了相同的情况,这样,我们就可总结积的变化规律了。你认为可以怎样总结?

先在小组里讨论,再指名汇报。

谈话:你们表达的意思都是对的,我们看看书上“小蘑菇”是怎样总结的?指名读“小蘑菇”的话。

4.拓展认识

师:“既然这里“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各乘几”(表述时突出“乘”的发音),你还能想到什么呢?

为什么这里不说“扩大”或“缩小”呢?(教师介绍在以后的学习中当数的概念得以拓展的时候,这一说法就不太确切了。举例说明。)

三、组织学习

1.做“想想做做”第l题。

(1)让学生先填表格第三排的空格。提问:这里的60你是怎样得到的?如果学生说是先计算4×3—12,再算5x12—60,可提问:还有别的办法得到吗?

(2)让学生自己填写其余的空格。

(3)指名报得数,共同校对。提问:最后一栏的400你是怎样得到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各自在书上做题。

(2)指名报得数,共同订正。

(3)提问:第一组题做题时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回答)

第三组题做题时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回答)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默读题目,各自填表。

(2)提问:第二次购买的数量与第一次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总价呢?(指名回答)

第三次购买的数量与第一次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总价呢?(指名回答)

第三次购买的数量除了可以与第一次相比,还可以与哪一次相比?你能说说变化情况吗?(指名回答)

(3)同桌互相说说第四次、第五次的变化情况。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各自列式并用计算器计算,指名报答案,全班共同订正。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们用计算器探索出了一条什么规律?是用什么方法探索的?你对哪些过程最感兴趣?你还想知道什么?

教学内容商不变的规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计算探索商不变的规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这条规律。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综合和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验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结论的方法。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内在的规律与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结论的严谨性,感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商不变规律的过程,理解、掌握规律,初步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综合和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验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结论的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

教学程序个性修改一、导入新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借助计算器研究了积的变化规律,谁还

记得是什么规律吗?(指名口答)

这节课我们研究商的变化规律,不过研究的具体方法与研

究积的变化规律有所不同。研究积的变化规律时我们只研究一

个因数不变,另—个因数乘一个数的情况,而研究商的变化规

律则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数,或同时除以一个数。你知

道同时乘或同时除以—个数是什么意思吗?弄懂了这句话的意

思,我们就可以研究了。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板书:8400÷40,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并补充板书

成:8400÷40=210。

出示例题。(暂不出示“0除外”)

指名读题。

谈话:明白题目的要求吗?题目要求你们做什么?(指名回

答)

先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一下怎样做,然后分好工。两人把被

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数,至于乘几各人自己定;两人把被除

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数,除以几也自己定,写出新的被除数

和除数,再用计算器算出商。算好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算式。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指定两个小组汇报本组的所有算式,并说出被除数和除数

同时乘或除以哪个数,教师把这些算式按乘或除分类各板书成

一列。

谈话:有没有同学把8400和40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后商

不再是210的?如果有,让其说出算式,共同分析、纠正。

提问:根据左边的一列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右边的

一列算式呢?(多指定几人回答)

2.让学生再举例验证。

谈话:刚才大家利用8400÷40这道题得出了结论。在其他除法题中是否也能得到这样的结论呢?你能够再找一些例子,通过用计算器计算再次进行研究吗?这次每人写出一道除法算式算出得数后,再写两道算式,一道是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数的,另一道是同时除以一个数的,也都要用计算器算出得数,再与原来的除法算式进行比较。

学生独立写算式、计算、比较。

在小组内交流,要特别注意有没有例外的情况,如果有在小组内共同检查订正。

3.总结规律。

谈话:在做例题时,你们有所发现,后来又找到很多例子证明了自己的发现。能把你们的发现概括成一条规律吗?

学生自由发言,并相互补充,引导学生得到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板书这一结论) 让学生把书翻到第84页,读“茄子”卡通的话。

提问:“茄子”卡通的结论与你们总结出的结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名回答)这里注明的0除外是说哪个

数不能是O?

谈话:那么为什么要注明0除外呢?这里我们要先学习一点知识,那就是0不能作除数。

O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呢?我先问你们在做6÷3时你们是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的?可见我们做6÷3就是要找到一个与3相乘得6的数。除法计算就是想找到一个与除数相乘得被除数的数。我们再看一看让0作除数会出现什么问题。我们分两种情况来讨论:一种是被除数也是O,另一种是被除数不是0。被除数也是O,题目成了0÷O,就是找到一个与O相乘得0的数,即0×( )一0,你们说括号里可以填什么数?括号里可以任意填-一个数,也就是说o÷0商可以足任何一个数,这样的除法还有意义吗?再看被除数不是0的情况,例如3÷0,也就是想找到一个与O相乘得3的数,即0×( )一3,括号里能填哪个数?填哪个数都不行,也就是说3÷0找不到商。

这样看来,O作除数要么随便哪个数都能当商,要么找不到商,所以数学上规定O不能作除数。

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就知道了被除数和除数不能同时除以O,那么同时乘O会出现什么问题,谁来说一说?(指名回答)

现在我们再一起把这节课发现的规律读一遍,读后问: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各自在书上填表。

(2)指名报各题的得数。

(3)提问:你是怎样得到每栏的商的?(对于利用商不变的规律直接作出判断的学生予以表扬)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在书上做题。

(2)在小组内每人就一组题说说是怎样观察和思考的。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读题。

(2)学生自己观察表中的总价和数量,然后向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指名在班内说出自己的判断和理由。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各自列算式,用计算器计算解答。

(2)指名报答案,共同评议。

5.对口令(这部分内容相对抽象,可以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8,商()。

(2)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乘以3,除数()。

(3)被除数乘以4,除数乘以2,商()。

(4)被除数除以4,除数除以2,商()。

(5)被除数乘以4,除数除以2,商()。

(6)被除数除以4,除数除以2,商()。

四年级数学上册计算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计算题姓名: 1、竖式计算 135×45= 54×312= 408×25= 47×210= 11×11 80÷40= 94÷20= 246÷60= 360÷30= 127÷21= 54×138= 312×25= 460×23= 102×15= 99×99 263÷27= 602÷31= 487÷18= 961÷19= 108÷18= 2、脱式计算 360÷(12+6)×5 360÷[(12+6)×5] 459×(76-50) 3、简便计算 35×2×5 ( 60×25 ) ×4 ( 125×5 ) ×8 ( 3×4 ) ×5×6

1、竖式计算 164÷20= 210÷70= 780÷60= 460÷80= 302÷48= 208×24= 437×28= 26×137= 82×403= 624×78 846÷18= 728÷13= 900÷60= 900÷12= 218÷42= 253×56= 503×32= 45×240= 336÷21= 858÷39= 2、脱式计算 120÷[(8+4)×2] 400÷(51-46)×8 (227+26)÷11 3、简便计算 36×3 58+39+42+61 39×101 35×68+68+68×64

85×82+82×15 (125×25)×4 167+289+33 25×41 第三组 1、竖式计算 552÷69= 536÷8= 315÷9= 216÷3= 312÷4= 48×23= 603×34= 72×124= 25×112= 46×589 150×40= 77×209= 26×137= 82×403= 503×32 54×138= 312×25= 460×23= 102×15= 44×25 2、脱式计算 400÷[(51-46)×8] (105×12-635)÷25 120÷(8+4)×2 3、简便计算 25×37×4 (125×12)×8 27×45+27×55 13×102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编排特点: 1、本册教材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大量选择了有意义的素材。即学生在学校或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探索新的学习内容。 2、教材把四个领域的知识用小的单元形式,交叉安排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不断激起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各领域的教学内容相互支持,各种思维方法交叉应用。 3、一些高年级的知识点下放到本册教材中。如:《轴对称图形》、《认识小数》、和再次《认识分数》等。而以前第六册教材中《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没有安排进来。 4、把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把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尽力保障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 二、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版块“数与代数”包括:《除法》、《年、月、日》、《乘法》、《千米和吨》、《认识分数》、《认识小数》共六个单元的知识。其中《年、月、日》及《千米和吨》是属于我们平常说的常见的量的范畴。 第二版块“空间与几何”包括:《平移和旋转》、《观察物体》、《轴对称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四个单元。 第三版块“统计与概率”包括:〈统计〉一个单元。 第四版块“实践活动”包括:《生日快乐》、《美丽的花边》、《了解千米》、《奇妙的剪纸》和《我们的实验田》、《运动与身体变化》六个活动内容。 三、单元教材分析。 下面,就根据四大版块来对本册教材作一个粗略的分析,仅供

大家参考。 第一版块“数与代数”部分。 (一、)《除法》 这个单元的《除法》包括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或三位数的笔算和口算。 (教材编排特点和教学目的略) 教学友情提示: 1、充分发挥估算的作用。估算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已经提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在已经教学完成的苏教版的各册教材中,我们都能体会到估算的作用和分量,因此,在本册的除法单元的教学中,同样要十分重视估算的作用。如从教学笔算除法的第一个例题开始,老师就可以试着让学生估一估986÷2的商可能是几位数?或商的罪最高位是什么位?学生由于具备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基础,因此不难估计出商是三位数。然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教学。 2、教学例题时,可以作适当的调整。从教材的编排顺序来看,本单元是先安排口算除法、再是一般笔算除法、再到0除以一个数和商中间有0的除法、最后是连除(先乘后除)。在教学时,可以将例题作出适当的调整或者是整合。如,第一课时,可以先将教材中第1页和第3页的笔算例题调整至口算例题之前教学。而口算的例题可以作为新授知识后的练习题出现。笔算例题还可以进行内容的调整,把两道题的被除数更换成同一个数,而除数的大小却不同。这样,将例题教学完成之后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对照,从而突出重点和难点,即试商的问题。学生将很快地能够判断出商的位数。 还有一种尝试是将教材第1页的笔算除法和后面第6页和第9页的商中间有0的除法进行有机地整合教学,因为这几个例题的商都是三位数,而在商中间有0的除法教学中,0用来占位的作用在上册教材教学乘法知识时学生已有基础,至于简便的书写方法学生也可以很快地理解并接受。

四年级上册数学计算题

1 四年级上册数学计算题 一、竖式:三位数乘两位数 135×45 108×25 54×312 47×210 138×54 126×89 203×32 312×25 437×28 82×403 208×24 36×137 406×23 460×23 305×56 624×78 46×589 353×56 45×240 479×85

二、竖式: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验算 336÷21 858÷39 918÷27 888÷37 432÷46 966÷23 731÷79 980÷28 828÷36 689÷34 618÷88 645÷32 372÷45 294÷29 328÷42 395÷56 840÷35 630÷31 961÷19 765÷74

三、简便计算 1.加法交换结合律: 48+25+175 125+75+320 128+89+72 3 153+38+162 57+288+143 378+527+73 167+289+33 58+39+42+61 158+395+105 822+197+78 75+34+125+366 578+143+22+57 129+235+171+165

163+32+137+268 2.乘法交换结合律(一): 25×125×32 (15×25)×4 38×25×4 35×2×5 60×25)×4 (125×5)×8 25×17×4 (25×125)×(8×4)38×125×8×3 5×289×2

125×5×8×2 9×8×125 43×25×4 125×50×2 42×125×8 60×25×4 125×5×8 25×17×4 37×8×125 3.乘法交换结合律(二): 125×32 24×125 125×56 125×72 48×125 125 ×64 25×36 25×32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3篇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3篇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2020-05-15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3篇 引导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篇 1 本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以及运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除法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因此,重点应放在对规律的探索方面,教学完本单元内容,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学时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发现探索规律,并且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上课时有些思维敏捷的孩子会一下子发现规律,并脱口而出,于是,我就让这个学生来说说是怎么想的,给还处于懵懂的孩子一些提示,小结规律后,再通过学生自己写算式来验证发现的规律,这样就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当然,对那些“聪明”孩子的上课习惯还是要加强培养。 2、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在上课前,先让学生在家里算一算例题,找找规律,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提高课堂效率,也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时间发现规律。 3、克服思维惰性,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发现和总结出规律后,就可以进行简便计算,一些较难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很快得出答案,但有些孩子为了避免犯错,会回避用规律来进行计算,而是采用比较繁琐的列竖式。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课堂上对规律的感知还不够,要适当的给这部分孩子增加练习量,进一步感受规律,提高规律掌握的熟练度。另一种是,怕粗心犯错,对于这部分孩子则可让他们算完后,进行估算,这样有利于他们养成自觉检查的好习惯,通过

学而思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上册 知识点概括总结 1.大数的认识: (1)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十万:10个一万; 一百万:10个十万; 一千万:10个一百万; 一亿:10个一千万; 2.数级:数级是为便于人们记读阿拉伯数的一种识读方法,在位值制(数位顺序)的基础上,以三位或四位分级的原则,把数读,写出来。通常在阿拉伯数的书写上,以小数点或者空格作为各个数级的标识,从右向左把数分开。 3.数级分类 (1)四位分级法 即以四位数为一个数级的分级方法。我国读数的习惯,就是按这种方法读的。如:万(数字后面4个0)、亿(数字后面8个0)、兆(数字后面12个0,这是中法计数)……。这些级分别叫做个级,万级,亿级……。 (2)三位分级法 即以三位数为一个数级的分级方法。这西方的分级方法,这种分级方法也是国际通行的分级方法。如:千,数字后面3个0、百万,数字后面6个0、十亿,数字后面9个0……。 4.数位:数位是指写数时,把数字并列排成横列,一个数字占有一个位置,这些位置,都叫做数位。从右端算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等等。这就说明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概念是不同的。 5.数的产生: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古代印度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后,大约到了公元7世纪的时候,这些数字传到了阿拉伯地区。到13世纪时,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写出了《算盘书》,在这本书里,他对阿拉伯数字做了详细的介绍。后来,这些数字又从阿拉伯地区传到了欧洲,欧洲人只知道这些数字是从阿拉伯地区传入的,所以便把这些数字叫做阿拉伯数字。以后,这些数字又从欧洲传到世界各国。 阿拉伯数字传入我国,大约是13到14世纪。由于我国古代有一种数字叫“筹码”,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当时在我国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运用。本世纪初,随着我国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和引进,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才开始慢慢使用,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推广使用才有100多年的历史。阿拉伯数字现在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最常用的数字了。 6.自然数:用以计量事物的件数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数。即用数码0,1,2,3,4,……所表示的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自然数由0开始(包括0),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的集体。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典型应用题练习+计算题500+道

一、竖式:三位数乘两位数(延伸阅读: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典型应用题练习) 135×45108×2554×31247×210138×54126×89 203×32312×25437×2882×403 208×2436×137406×23460×23305×56624×78 46×589353×5645×240479×85 二、竖式: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验算 336÷21 858÷39918÷27888÷37645÷32432÷46 966÷23731÷79980÷28828÷36 689÷34618÷88372÷45294÷29328÷42395÷56 765÷74840÷35630÷31961÷19 三、简便计算(延伸阅读: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简便运算练习题及答案) 1.加法交换结合律: 48+25+175= 578+143+22+57= 128+89+72= 357+288+143= 129+235+171+165= 378+527+73= 167+289+33= 58+39+42+61= 75+34+125+366= 125+75+320= 153+38+162= 163+32+137+268= 158+395+105= 822+197+78= 2.乘法交换结合律(一): 25 ×125×32=(15×25)×4=38×25×4=35×2×5= (60×25)×4=(125×5)×8=25×17×4=(25×125)×(8×4)= 38×125×8×3=5×289×2=125×5×8×2=9×8×125=

43×25×4=125×50×2=42×125×8=60×25×4= 125×5×8=25×17×4=37×8×125= 3.乘法交换结合律(二): 125×3224×125125×56125×72125×1648×125 125 ×6425×3625×3225×16 25×2425×28 4.乘法分配律(一): 34×72+34×28= 7×48+7×52= 35×37+65×37= 85×82+82×15= 25×97+25×3= 76×25+25×24= 16×17+16×23= 27×36+27×64= 73×36+36×27= 64×23+36×23= 43×36+57×36= 19×67+19×33= 57×35+43×35= 18×72+72×182= 46×46+46×54= 31×69+31×31 34×13-34 ×3= 5.乘法分配律(二): 38×99+38 75× 299+75 102×99+102 39+9×39 99×128 +128 27+99×27 34+199×3435×99+35 6.乘法分配律(三): 125×(8+80 )= (80+4)×25=8×(125+9)= (20+4)×25= 32 ×(200+3)= (125+17)×8= (100+2)×99= 102×(100-1)= 25×(40+4)= (25+100)×4= 99×(100+1)= (125+40)×8= (125+25)×8= 99 ×(100+7)= 8 ×(125+7)= (30+25) ×4= 7.乘法分配律(四): 46×10248×10199×46102×42103×31 107×16108×15125×88 88×102102×9939×10125×4148×101 201 ×24302×43102×13

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范文

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范文 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2020-04-15 数学教案 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范文1 教学目的: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会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商。 2、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究发现,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 3、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和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教学难点:发现规律。教学重点:运用规律进行计算。教学准备:每名学生自带一个计算器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 1、在黑板上写出“12345679”让学生读,读后你发现了什么? 2、介绍缺8数“12345679 ”,这个数非常神奇,现在很多人都在探究它。你们想不想来探究它? 3、先告诉老师在‘1——9’这九个数字中你最喜欢哪个数,老师将用算式算出一串你喜欢的数送给你,高兴吗? 12345679 ( ) 4、揭示课题很神奇吧,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探索,你会发现数学中还有许多这样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的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有兴趣吗?(板书课题) 5、提出学习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会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商。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0 1÷11 2÷11 3÷11 4÷11 5÷11 (1)学生独立操作。(用计数器计算)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充分让学生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3)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汇报结果,充分让学生说: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来写的商? ⑷再用计算器验证。 5、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三、拓展延伸 1、数字宝塔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培训

---------------------------------------------------------------最新资料推荐------------------------------------------------------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培训 小学数学教材培训培训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培训教师: 何香兰培训对象: 全体数学教师培训地点: 多媒体室培训教师: 2010.3.2 具体内容: 一、全册教材安排(见目录表)二、四大领域: 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第二单元: 认数第四单元: 加法第六单元: 减法第八单元: 乘法空间与图形领域第三单元: 分米和毫米第五单元: 认识方向第七单元: 认识角统计与概率领域第九单元: 统计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测定方向你能跳多远三、介绍层次 1、各单元基本内容及其结构 2、教学建议,重点内容的教法、学法指导 3、练习设计四、各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结构特点: 1 / 4

1、在表内乘除法后安排的; 2、是进一步提高用除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内容安排: 1、认识余数的意义和有余数的除法; 2、学习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3、综合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1.通过分组操作,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 ●首先是操作活动;●接着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然后把分铅笔有剩余的其他几种情况也分别用除法表示;●最后充实感性材料,完成想想做做。 2.联系平均分的活动经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怎样求商是计算有余数除法最关键的一步;●教材里没有出现在 3()<7 的括号里最大填几?特定的试商方法7 里面最多有几个 3?分别由不同的角色建议。 3. 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 ●可以通过典型的错例,吸引学生注意,并展开讨论。 ●可安排完成算式练习,加深理解、锻炼思维例如: ( )( )=4......1 ( )( )=4......2 4.启发学生依据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例如: 练习一的第 11、 12、 13、 14 题。 上面 3 题都是一般的有余数除法问题,下面的 1 题则更深一层次,引导学生要从实际出发,合理地处理余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计算题200道

四年级数学计算题1 学校:班级:学号:姓名:得分82×403126×89 203×32 1700÷40 336÷21138×49437×28437×28 735÷25 1080÷36 28×312 47×210 858÷39 918×27 888÷37 640÷32 432÷46 966÷23 7311÷79 850÷28

四年级数学计算题2 学校:班级:学号:姓名:得分437×28159÷94 203×47 725÷74 568×9 370÷40 54×312 47×210 294÷29 689÷34 618÷88 1372÷45 338×26 717×26 328÷42 395÷56

234×46 613×48 320×25 440÷70 四年级数学计算题3 学校:班级:学号:姓名:得分4321÷48 598÷12 450÷251004÷24 350÷34 930÷32 864÷36 694×17 609÷87 9100÷240 5070÷39 7936÷26 289÷44 3200÷70 32×246 672÷42

771÷38 840÷56 13×450 670×90 四年级数学计算题4 学校:班级:学号:姓名:得分231÷43 241÷23 341÷26 215×36 152÷14 25×291 117÷25 3842÷34 367÷24 463÷49 195×32 245×31 1117÷36 910÷65 16×270 136×15

325×65 52×315 57×158 36×215 四年级数学计算题5 学校:班级:学号:姓名:得分437×28457÷19 332×24 465÷49 35×126 235×12 321×19 321×16 1543÷42 960÷32 872÷19 786÷86 125×86 335×26 165×24 256×31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大纲(1)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一、前言 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2、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 念,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要求 使学生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悉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具有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 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使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第3单元小数除法 第9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再通过观察来完成各题。 过程与方法:用先独立发现后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发现规律,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难点:发现商的规律。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使用计算器,小组合作。 任意给出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最大数减最小数,对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呢? 2、小组汇报,展示过程,讨论发现。 3、采访学生,有什么感受。 师:仿佛掉进了数学黑洞,永远出不来,非常的神奇,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的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有兴趣吗?let’s go! 二、自主探究 出示P35例9独立操作。, 三、例题精讲 1,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①商是循环小数。②下一题结果是上一题的2倍。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2、用计算器验证。 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独立完成“做一做”,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校对。教师激励:肯定学生去探索规律和秘密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希

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研究中去探索发现更多的规律。 四、练习设计 1、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460 × 0.008 = 46 × 0.08 = 4.6 × 0.8 = 0.46 × 8 = 0.046 × 80 = 0.0046 × 800 = 1122 ÷ 34 = 111222 ÷ 334 = 11112222 ÷ 3334 = 1111122222 ÷ 33334 = 11111112222222 ÷ 33333334 = 2、算一算,找规律: 46×96 = 69×64 = 14×82 = 28×41 = 26×93 = 39×62 = 3、明辨是非: (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积也 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3)因为75÷4=18……3,所以750÷40=18……3。()(4)两个数相除,被除数扩大3倍,除数缩小3倍,商扩大9倍。()(5)因为360÷15=24,所以3600÷15=240,360÷5=8。() 4、甲数÷乙数=2,如果甲数乘4,乙数乘4,那么商是()。 5、甲数×乙数=800,如果甲数乘2,乙数不变,那么积是()。 6、如果A÷B=60,那么(A×3)÷B=(); 如果A×B=300,那么(A×2)×(B×2)=();

学而思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

学而思小学四年级数学 教材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上册 知识点概括总结 1.大数的认识: (1)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十万:10个一万; 一百万:10个十万; 一千万:10个一百万; 一亿:10个一千万; 2.数级:数级是为便于人们记读阿拉伯数的一种识读方法,在位值制(数位顺序)的基础上,以三位或四位分级的原则,把数读,写出来。通常在阿拉伯数的书写上,以小数点或者空格作为各个数级的标识,从右向左把数分开。 3.数级分类 (1)四位分级法 即以四位数为一个数级的分级方法。我国读数的习惯,就是按这种方法读的。如:万(数字后面4个0)、亿(数字后面8个0)、兆(数字后面12个0,这是中法计数)……。这些级分别叫做个级,万级,亿级……。 (2)三位分级法

即以三位数为一个数级的分级方法。这西方的分级方法,这种分级方法也是国际通行的分级方法。如:千,数字后面3个0、百万,数字后面6个0、十亿,数字后面9个0……。 4.数位:数位是指写数时,把数字并列排成横列,一个数字占有一个位置,这些位置,都叫做数位。从右端算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等等。这就说明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概念是不同的。 5.数的产生: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古代印度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后,大约到了公元7世纪的时候,这些数字传到了阿拉伯地区。到13世纪时,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写出了《算盘书》,在这本书里,他对阿拉伯数字做了详细的介绍。后来,这些数字又从阿拉伯地区传到了欧洲,欧洲人只知道这些数字是从阿拉伯地区传入的,所以便把这些数字叫做阿拉伯数字。以后,这些数字又从欧洲传到世界各国。 阿拉伯数字传入我国,大约是13到14世纪。由于我国古代有一种数字叫“筹码”,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当时在我国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运用。本世纪初,随着我国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和引进,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才开始慢慢使用,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推广使用才有100多年的历史。阿拉伯数字现在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最常用的数字了。 6.自然数:用以计量事物的件数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数。即用数码0,1,2,3,4,……所表示的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自然数由

完整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计算题练习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笔算乘法专项复习 一、口算。 90×70= 420÷60= 25×20= 18×4= 9×120= 130×5= 360÷40= 400×50= 303×20= 120×7= 240÷60= 620-180= 4500÷15= 560×20= 7200÷90= 900÷6= 2500+60= 210×30= 650÷50= 560÷80= 300+(11+49)= 720÷9+120= 90×9×0= 二、用竖式计算,带※的算式要验算。 126×97= 93×125= 17×204= 280×15=

77×510= 220×40= 160×60= 180×50= 305×54= 108×90= ※845×86= 三、估算: 518×77≈371×63≈69×188≈38×892≈ 603×21≈399×42≈538×48≈58×103≈ 58×59≈579×54≈489×85≈64×554≈ 73×437≈807×97≈86×463≈ 961×988≈ 四、脱式计算。. 410+145×10 180×4-560

78-250÷5 2300÷(103-78)(1800-274)÷14 5800-147×39 五、积的变化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两个因数都变化时,因数变化的倍数相乘除,便是积的变化。 1.两位数乘三位数,积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2.根据62×16=992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得数。 62×160=620×1600=992÷16=620×()=9920 3.两个因数分别是25和5,积是(),如果把因数5改成50、500,积分别是()、()。 1,则积是,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两个数的积是240410。) ( 缩5A扩大倍,B ),当35.A×B=316,当A扩大倍,B不变,积是(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借助计算器计算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时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难点: 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用计算器计算。知道用计算器计算既快捷又准确。这节课我们借助计算器探索一条很重要的数学规律,那就是“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这条规律对于我们以后的学习十分有用,在探索过程中我们还能学到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我想你们一定会对这节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出示下表。 ┏━━━━━━┳━━━━━━━┳━━━━━┳━━━━━━━┓ ┃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积的变化┃ ┣━━━━━━╋━━━━━━━╋━━━━━╋━━━━━━━┫ ┃ 36 ┃ 30 ┃ 1080 ┃┃ ┣━━━━━━╋━━━━━━━╋━━━━━╋━━━━━━━┫ ┃ 36 ┃ 30×2 ┃┃ 1080×2 ┃ ┣━━━━━━╋━━━━━━━╋━━━━━╋━━━━━━━┫ ┃ 36 ┃ 30×10 ┃┃┃ ┣━━━━━━╋━━━━━━━╋━━━━━╋━━━━━━━┫ (1)指导填表。 谈话:请大家先看表的第一行,明白这四项内容的意思吗?第三栏积和第四栏积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第三栏积要求填上计算所得的数,第四栏积的变化填写原来的积1080乘几)

大家再看第二行,用计算器算一下36×30是不是得1080。 再看第三行,先用计算器算出第二个因数,再计算出积。(指名报得数,教师填表) 提问:积的变化一栏要求填1080乘几,横线上的数应该怎样计算出来?(指名回答)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因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2160,一个因数是1080,求另一个 因数,所以用除法计算)请算出结果填在横线上。再看第四行,请你们自己算出积,积的变化应该如何计算?如何填写?(1080×10) 第五行、第六行自己计算、填写。 (2)观察表格,初步发现规律。谈话:仔细观察表格的第一、二两栏,谁能说一下因 数的变化情况?再把第四栏与第二栏或第一栏对照,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 讨论后,指名发言。 2.举例验证。 (1)谈话: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 论,要再举一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了不同 的情况,就不能把这种发现当作规律,这就是研究数学问题应该持有的严谨的 态度。下面每人也像例题这样画个表,自己写出因数,设计因数的变化,用计 算器算出积,算出积的变化。把表填写完成后,再看看是否具有相同的变化规 律。 (2)学生各自制表、填写、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3)在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制表情况及从表中发现的规律,特别注意有没有 出现与规律不同的情况。如果有,在小组里重新计算核实。 (4)谈话:有没有发现与例题中发现的规律不同的情况? 3.总结规律。 谈话:刚才大家共同做了例题,又各自找出了例子,都出现了相同的情况,这样, 我们就可总结积的变化规律了。你认为可以怎样总结?先在小组里讨论,再指名汇 报。谈话:你们表达的意思都是对的,我们看看书上“小蘑菇”是怎样总结的? 指名读“小蘑菇”的话。 三、组织学习 1.做“想想做做”题。 (1)让学生各自在书上做题。 (2)指名报得数,共同订正。

完整小学学而思合集

完整小学学而思合集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完整小学学而思合集高清无密 (2013-06-02 01:18:14) 转载▼ 分类:小学 标签: 教育 毛继东作文三步法: 二年级奥数和阅读写作: 【2801】2011一升二年级数学竞赛班-8讲 【3211】2011秋季二年级数学竞赛班-12讲 【4716】2012春季二年级数学竞赛班-14讲 【3746】2012寒假二年级数学竞赛班-8讲 【2802】2011暑期二升三数学竞赛班-12讲 【6031】糖果星球探秘:二升三年级“畅享语文”成长计划暑期班12讲【3747】精灵旅行团:2012年寒假二年级说话写话训练营10讲 6531:小柿子星球探秘:二年级“畅享语文”成长计划秋季班(6级)共11讲三年级奥数和阅读写作: 【3212】2011秋季三年级奥数竞赛班-16讲 【3779】2012寒假三年级奥数竞赛班-10讲 【4860】2012春季三年级奥数竞赛班-16讲 【4861】2012春季三年级奥数零基础班-10讲

【6039】三升四奥数暑期班14讲 4863人教春季三年级数学同步8讲 6055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满分班16讲 7429北师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满分班(教材精讲+奥数知识拓展)14讲4209+2012年寒假五年制小学三年级数学超常班12讲 【6032】杮子星球探秘,三升四年级畅想语文成长计划暑期班12讲【3230】精灵旅行团:2011秋季三年级阅读写作训练营12讲【3783】精灵旅行团:2012寒假三年级阅读写作训练营8讲【4865】精灵旅行团:2012春季三年级阅读写作训练营12讲 四年级奥数及阅读写作: 【2799】2011暑期三升四数学强化班共14讲 [6040]2012四升五年级奥数暑期班18讲 【3297】2011秋季四年级上册人教数学课内同步班8讲 【4772】人教四年级下册数学同步8讲 【3208】2011秋季四年级数学强化班,18讲 【3947】2012寒假奥数强化班10讲 【6057】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满分班14讲 【4770/4771】2011春季四年级数学竞赛班18讲 7088第13届中环杯四年级初赛冲刺VIP班12讲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与评析 执教扬州市沙口实验小学高峰龄评析扬州市广陵区教研室陈世文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P83~84)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借助计算器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等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规律 2、在探索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归纳、应用、贯通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获得探索经验。 3、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计算器、作业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猜想 1、观察比较:13×7=91 13×14= 师:积变化了吗?变大了还是变小了?你能猜出现在的积是多少吗?怎么想的? 师:请同学们用计算器算一算,13×14的积是不是等于182. 2、初步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现在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2. 3、观察比较:13×7=91 13×7=91 39×7=13×28= 师:猜一猜现在的积可能会怎么变?你是怎么想的? 4、师:在一个因数不变的情况下,另一个因数乘2,现在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另一个因数乘3,积就是原来的积乘3;另一个因数乘4,积就是原来的积乘4。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刚才的猜想吗? 师:这个猜想是不是正确,我们可以举例验证。 【评析】首先使学生初步感觉到积是变化的,变化的条件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了。接着进一步通过三组题的观察比较,得出一个初步猜想,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现在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提出猜想,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猜想是要验证的,所以字体、然转入下一个教学板块——举例验证。教学中借助学生的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 二、举例验证 师:请同学们先想出两个因数,算出它们的积,如果数据过大,不能口算,我们怎

2012学而思杯数学

时 间 学而思杯大事记4月7日 18:00 学而思杯试题电子版及详解上线4月8日 12:00 学而思杯视频版详解上线4月13日 18:00前 学而思杯公布成绩4月13日 12:00开始 开始接受预约线下诊断4月13日—4月19日 成绩疑问查询4月16日—4月20日 超常班录取 4月30日—5月6日 学而思原班次颁发学而思杯奖状4月30日—5月13日 奖状证书自行领取 4月24日 学而思杯颁奖典礼

绝密★启用前 2012年第二届全国学而思综合能力测评(学而思杯) 数学试卷(三年级)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须知:请将所有的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填空题(每题7分,共28分) 1.我国著名的数学传播、普及和数学竞赛专家单墫教授在2011年“普林斯顿 数学竞赛”集训营中,鼓励北京地区参加数学竞赛的小选手,且学且思,作诗一首: “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学而思最好,培优创未来.” 已知在“学而思最好,培优创未来”这句话中,不同汉字代表不同数字 ..,那么,“学+而+思+最+好+培+优+创+未+来”的值是___________. (赵璞铮老师供题) 2.西方国家有一个益智游戏叫做“神推指”(Cross Fingers),要求将标有1,2,3,4的小木片平移(不能 旋转)到深色“X”型目标中,将A,B,C,D完全 覆盖.那么,覆盖A,B,C,D的小木片所组成的四 位数ABCD是___________. (黄山老师供题) 3.1805年的4月7日,贝多芬创作的《第三交响曲》在维也纳剧院首次公演.作 为乐圣,他一生创作了100多部作品,其中“编号交响曲”9首,“钢琴奏鸣曲”的数量比“小提琴奏鸣曲”的3倍多5首,“小提琴奏鸣曲”的数量比“编号交响曲”多1首.那么,他一生共创作“钢琴奏鸣曲”_______首. (魏琦老师供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优秀教案模板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优秀教案模板通过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能借助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会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商。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优秀教案模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优秀教案模板一 教学内容:用计算器探索规律P29 教学目标: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或计算机)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 1、使用计算器,小组合作 任意给出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数和最小数,并用数减最小数,对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呢? 2、小组汇报,展示过程,讨论发现。 3、采访学生,有什么感受。 师:仿佛掉进了数学黑洞,永远出不来,非常的神奇,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的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有兴趣吗?let’sgo!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0独立操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①商是循环小数②下一题结果是上一题的2倍…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2、用计算器验证。 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独立完成“做一做”,你发现什么规律?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校对。 三、请学生总结,也可质疑。 教师激励:肯定学生去探索规律后的秘密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希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研究中去发现探索更多的规律。 四、独立练习P317-9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优秀教案模板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学会与他人交流,逐步养成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同时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苏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目录完整版

苏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目 录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目录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数一数》 第二单元《比一比》 第三单元《分一分》 第四单元《认位置》 第五单元《认数(一)》 第六单元《认识物体》 第七单元《分与合》 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 第九单元《统计》 第十单元《认数(二)》 第十一单元《认识钟表》 第十二单元《加法》 一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减法》 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第三单元《认数》 第四单元《加法和减法(一)》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第六单元《加法和减法(二)》 第七单元《统计》 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认识除乘法》 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 第三单元《认识图形》 第四单元《认识除法》 第五单元《口诀求商(一)》 第六单元《厘米和米》 第七单元《位置和方向》 第八单元《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 第九单元《时、分、秒》 第十单元《观察物体》 第十一单元《统计和可能性》 二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第二单元《认数》 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 第四单元《加法》 第五单元《认识方向》 第六单元《减法》 第七单元《认识角》 第八单元《乘法》 第九单元《统计》 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除法》 第二单元《认数》 第三单元《千克和克》 第四单元《加和减》 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七单元《乘法》 第八单元《观察物体》 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第十单元《认识分数》 第十一单元《整理与复习》 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除法》 第二单元《年、月、日》 第三单元《平移和旋转》 第四单元《乘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