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前心理学.ppt.Convertor

学前心理学.ppt.Convertor

学前心理学.ppt.Convertor
学前心理学.ppt.Convertor

学前心理学课程体系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第三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五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第六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八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第九章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十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十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对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入学前这一阶段心理的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内容

(一)个体心理的发生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三、学前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从出生到衰老死亡整个人生心理的发生与发展问题。

普通心理学:研究人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学前教育学:研究对学前儿童实施教育的规律、原则、方法问题;

儿童解剖生理学:研究儿童生理解剖特征的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研究人的世界观、方法论的科学,说得具体一点就是研究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研究世界的本源问题,研究怎样客观辩证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等。

第二节学习和研究学前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一)能够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二)为辩证唯物论提供心理学的理论依据

(三)是人类发展的需要

二、实践意义:

(一)为儿童教育提供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二)为儿童医务、儿童文艺、儿童现教具设计等应用领域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三)为父母亲提供教养孩子的心理学知识

第三节学习和研究学前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

一、原则

客观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

二、学习方法

学习儿童心理学要关注心理学、生理学、卫生学的相关知识。

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观点。

理论联系实际的进行学习。

关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运用主题讨论进行学习。

认真做好读好笔记。

课后思考题要重视。

三、研究方法

(一)两个方向——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

1、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个或某些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研究,可以研究心理发展的某一个方面,也可以研究对心理发展进行全面的研究。优缺点。

2、纵向研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研究,找出其心理发展的特点。优缺点。

(二)三种方法

●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最基本的方法

A、概念: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儿童在一定条件下语言和行为的表现,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儿童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B、类型:

(1)从时间,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2)从范围,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3)从规模,分为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

C、观察法的实施

确定要观察的问题

制定观察计划

选择观察内容

设计观察提纲

进行观察

观察记录的程序和格式

观察记录的语言

观察者的反思

撰写观察报告

●实验法

1.实验室实验——就是在具有专门装置的实验室中利用专门的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方法。

2自然实验法——在儿童的自然活动中控制或改变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与观察法有相似之处。它兼有观察法和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并克服了他们的缺点。

3.教育心理实验——就是结合教育和教学研究儿童心理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产品分析法

1、谈话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和计划直接询问儿童的看法、态度;或者让儿童做一个简单的演示,让他们说明为什么这样做,以了解他们的想法,从中分析其心理特点。

2、问卷法:根据研究的目的,以书面形式将要收集的材料列成明确的问题,让被试回答。常用的形势时将一个问题回答范围的各种可能性都罗列在问卷上,让被试选择,根据回答,分析结果。问卷的编制和信度问题。

3、测验法:用编制好的心理测验作为工具测量儿童的某一行为表现,然后将测得地数据与心理测验提供的平均水平相比较,可以看出被试的个别差异。智力、个性、能力、兴趣等都可以进行测试。如,

贝利婴儿发展量表(1969年)

维克斯勒学前和小学智力量表(1967年)

卡特尔学前儿童人格问卷(1974年)

4、产品分析法:从儿童的艺术作品、作业、日记、考卷中分析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兴趣、能力和性格等。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年龄特征概述

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

几种解释:

(一)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二)王振宇教材:我们通常把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中与一定阶段的年龄相对应的相对稳定的、一般的、典型的心理特征,称之为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三)我们的理解: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都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年龄阶段相区别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点。

剖析:

1、每个年龄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年龄特征;

2、那些具有普遍性、代表性、有一定性质的特点才能称为该阶段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二、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的表现:

儿童的大脑发育有一个稳定的顺序和阶段,它是从后向前发展的。

人类掌握知识经验有一定的顺序性,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大脑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可变性的表现:

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使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有所变化;

儿童所生活的时代不同,也使他们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

教育条件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也会有所变化。

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是辩证统一的。

三、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划分阶段的必要性和复杂性、

各种划分方法:(了解学习)

现行阶段的划分——我国现时通用的儿童心理阶段的划分(掌握)

1、婴儿期(又称乳儿期):0—1岁

新生儿:出生的第一个月

婴儿早期:0—6个月

婴儿晚期:6---12月

2、先学前期(前幼儿期):1--3岁

3、学前期(幼儿期)——3---6岁

幼儿初期:3---4岁

幼儿中期:4—5岁

幼儿晚期:5—6、7岁

4、学龄期:6、7----18岁

学龄初期:6、7---11、12

学龄中期:11、12---14、15

学龄晚期:14、15---17、18

四、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

(一)转折期和危机期(提问:转折期一定也存在危机吗?)

(二)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某种特征的形成或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容易出现,错过这个时期就难以形成,这个使儿童心理获得显著而迅速发展的时期就是关键期。(三)敏感期或最佳期:

影响敏感期形成的因素:

(四)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来的

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称为儿童的第一水平,后者称为第二水平。

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大小的主要标志;

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发展的每一时刻都存在的,同时,每一时刻又都在发生变化;

最近发展区因人而异;

好的教学是能够促进儿童最近发展区不断发生变化的教学。

第二节学前期各年龄阶段的

主要特征

一、人生第一年,婴儿期或乳儿期(0 ——1岁)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生来具有的、无需经

过学习训练就能对外部刺激作出的反应就是

无条件反射。

具有功能意义(生存意义)的:

无条件食物反射;

无条件防御反射;

无条件定向反射;

不具备功能意义的:

抓握反射:

达尔文反射

巴宾斯基反射

击剑反射(强直性颈部反射)

莫罗反射

迈步反射

游泳反射

二、心理的发生

1、以条件反射的形成作为指标

儿童出生后不久,就能够建立条件反射,最先建立的是“食物性条件反射”,据前苏联心理学的研究证实,16---20天的新生儿就能够建立稳定的“食物性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

2、以感觉的出现作为指标

有敏感的皮肤觉

较早的嗅味觉

对光的感受性

敏感的视觉

听觉的出现

三、心理的发展

开始认识世界——表现是视觉和听觉的集中,也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人际交往的开端——母子的“眼睛对话”;

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4、5个月以后;

开始认生——5----6个月有了感知辨别和记忆的能力,是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中的重要变化;

语言发展的准备期;

依恋关系开始发展——8、9个月的孩子明显的表现出分离焦虑。

思考: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二、1----3岁

(一)神经系统的发展

(二)动作进一步发展

1.学会随意独立行走:

提问:独立行走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意义?

2、学习使用工具:

(三)最初的有目的的活动

1、基本生活活动

2、模仿性游戏:

(四)言语和思维真正发生

(五)出现最初的独立性:2—3岁出现第一个反抗期,是儿童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

提问:怎样看待儿童的第一反抗期?

三.3----6岁

(一)3---4岁(小班)

1、初步生活自立

2、认识依靠行动:在做中想、在活动中思考,例如,画画:

3、情绪作用大:常常为微不足道的小事大哭,甚至全身抖动,很容易激动.等其情绪稳定下来,再进行说理教育。

4、爱模仿: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良好的行为习惯常常是通过模仿学习并巩固下来的。

(二)4---5岁(中班)

1、更加活泼好动:正常的儿童都是好动的。其原因是:

第一,生理原因:骨骼肌肉系统比较柔软,肌肉收缩力差,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会使有关肌肉群负荷过重,

活动交替进行,可使骨骼肌肉各部位有张有驰,轮流休息;活动主要依靠大脑神经系统的调解,幼儿大脑的成熟度不够,兴奋过程胜于抑制过程,所以会较多的变换姿势和动作。

第二,心理原因:幼儿的认识活动依靠动作和行动,表现出来就是不停的动来动去。

2、思维具体形象:具体形象性是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这个特点在中班表现最突出。(1)就是必须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思维,不能脱离物体的形象去抽象的思维,不能用抽象的数概念“几加几”来解答算题。举例:“妈妈你舔过她吗?”

(2)中班幼儿理解成人的语言也常常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迷津

3、开始接受任务:

(1)中班的幼儿开始能够接受严肃的任务,能够较好的执行指令。

(2)中班幼儿的有意注意、有意记忆、有意想象等都比3岁前有较大发展;4--5岁的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其增长程度比3—4岁和5—6岁都大。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1)4岁左右是游戏蓬勃发展的时期,中班幼儿不但爱玩,而且会玩,他们能够自己组织游戏,自己规定主题,自己分工,安排角色。

(2)为什么幼儿喜爱游戏?游戏是很快乐的活动,可以开心地、自由的玩,可以自选主题、自己分配角色、制定计划、使整个心理面貌都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

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大意义?

A.游戏是最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活动

游戏是解决幼儿心理内部矛盾的最佳途径;

提问: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什么?

游戏能满足幼儿好奇、好动、好模仿的心理特点;

B.游戏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

游戏能加快各种能力的发展;

举例说明游戏能发展幼儿的哪些能力?

游戏有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

思考:良好的个性应包括哪些要素?

(三)5----6岁(大班)

1、提问:教师和家长该怎样对待幼儿的提问?

好问、好学(问为什么?)

2、抽象思维开始萌芽

3、开始掌握认知方式

4、个性初具雏形

思考:你所认识的真实成长中的小中大班幼儿有哪些独特的特点?

第三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第一节注意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什么是注意?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

二、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注意与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注意与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注意与坚持性的发展

注意与学前儿童的学习

第二节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

一、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定向性注意——指外来的强烈的刺激会引起新生儿暂时停止哭喊或把视线转向刺激物,这就视最初的定向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是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

二、无意注意的发生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

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它是一种不由自主的,被动的注意。举例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有人的意识去支配的、主动的注意。儿童在2岁以后有意注意才开始萌芽。

第三节各年龄段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一、新生儿注意的特征

出现注意的最初形态——定向性注意的发生

对刺激物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选择性注意的萌芽

新生儿注意的5条规律

二、1岁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一)注意的选择性有一定的规律

▼偏好复杂的刺激物;

▼偏好曲线多于直线;

▼偏好不规则的模式多于规则的模式

▼偏好密度大的轮廓多于密度小的轮廓

▼偏好集中的刺激物多于分散的刺激物

▼偏好对称的刺激物多于不对称得刺激物

(二)注意选择性的变化发展过程

1、从注意局部轮廓到注意全面轮廓;

2、从注意形体外周到注意形体的内部

3、经验在注意活动中开始起作用

三.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一)注意的发展和“客体永久性”的认识密不可分

什么是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理解了物体可以独立于他们的行为和知觉而存在或运动。(二)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表象的影响

(三)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语言的支配

(四)注意的时间延长,注意的事物增加。

四、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1、无意注意占优势

刺激物的物理特性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与幼儿的兴趣、需要密切联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疑注意的原因

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

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在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

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

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

第四节学前儿童注意力缺失的表现、原因及纠正

一、幼儿注意力障碍个案分析

二、表现症状:

活动过渡

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符合年龄特征

情绪不稳定

自制力差

难以完成适当的任务

55

三、原因分析

生理方面的原因

不良习惯

外部无关刺激的干扰

睡眠严重不足

对当前活动无兴趣

四、矫正策略

生理检查,对症治疗

调整饮食

适当的教育训练和干预

家园积极配合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儿童一出生就有感觉,如新生儿有味觉、嗅觉、视觉、听觉等,这些是生理性活动,同时又是原始的心理活动。

出生后不久,在感觉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儿童最初的感觉是无条件反射

感知过程是对刺激物的最初的分析和综合,这种分析和综合的能力还是很低的。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1岁后,随着语言的萌芽和发展,知觉的概括水平逐渐提高。

▼由于语言发展的限制,婴儿常常是按照事物的明显特征辨认物体,还不能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的属性,所以思维的概括要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逐步产生。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第二节学前儿童视听觉、触觉的发展

一、视觉——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渠道之一。健康的新生儿出生就有看的能力,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视觉敏度——指精确的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我们通常说的视力。

新生儿的最佳视距在20cm左右;

出生后2个月的婴儿视力可达20∕100;

出生后6个月左右的婴儿视力可达20∕20;相当于常用视力表的1.0,即成人的正常视力。

我国的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

1--2岁,视力为0.5——0.6

3岁,视力可达1.0;

4--5岁后,视力趋于稳定。

儿童视力减退的原因

▼遗传因素的影响。遗传与近视有密切的关系;

▼光线照明不足或光线过分强烈;

▼儿童坐姿不良,桌椅高度不合适,读写姿势习惯不好等;

▼缺乏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近距离视力活动时间过长,不注意及时休息等;

儿童弱视

▼原因——可能是先天的;大部分可能是由高度远视、近视、散光、或者两眼的屈光度数不相等所引起;也可能是斜视引起的;也可能是在婴幼儿期由于某种原因不适当的遮盖过眼睛,使外界的光刺激不能到达眼内和大脑。

▼及早发现和治疗——无器质性病变的弱视,经及时治疗后,绝大多数可以获得正常的视力,治疗的最佳期是3---5岁;12---13岁以后弱视已经巩固就难以治疗。

二、听觉

(一)胎儿听觉的发生

胎儿对声音的反应:对不同的乐声有不同的反应;

(二)关于胎教的知识:

古代胎教十律——历代著名医家徐之才、巢元方、孙思邈、陈子明等,都对胎教进行过专门研究,留下了十分精辟的论述,组成了系统的胎教理论和思想。

畅情志

适寒温

节饮食

慎起居,调劳逸

远房事

美环境,悦子身

戒酒浆

避毒药

慎针刺

安待产

●现代胎教五法

▼音乐胎教

▼情绪胎教

▼运动胎教

孕早期: 做健身操,注意腰肌、腹肌的运动;

孕中期:散步、做广播操、适当的打打羽毛球。

孕晚期:散步,做缓慢的深呼吸运动,睡前做四肢运动。

▼环境胎教

▼读书胎教:

(三)新生儿的听觉及听觉偏好

1、新生儿对不同的声调、声音的纯度、强度、持续时间等都有不同的反应;出生后半个月,听觉与视觉就能协调。

2、新生儿的听觉偏好:新生儿爱听人的声音,最爱听母亲的声音;爱听柔和的声音;

爱听高音调的声音。

(四)学前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孩子一出生就表现出听觉的个别差异

(五)学前儿童听力的保护与培养

1、避免噪音污染:

45----60分贝的噪音,便会产生中度干扰,夜间噪音应低于45分贝;

80----90分贝的噪音,对听觉会有中度程度的损害;

90分贝以上,便是危害

120分贝,可致人暂时耳聋。

2、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

3、通过学习语言发展听觉:

三、触觉

(一)口腔触觉——儿童一出生就有口腔触觉,而且通过口腔触觉认识物体。儿童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早是通过口腔活动进行的,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早于手的触觉探索。周岁以前,口腔触觉是儿童认识物体的主要手段。

(二)手的触觉——抓握反射就是手的触觉的表现,手的无意性抚摸是继抓握活动之后出现的手的动作。比如,婴儿的手无意的碰到被子的边沿,他会沿着边沿抚摸被子,这是一种无意地触觉活动,也是一种早期的触觉探索。

(三)眼手协调动作的出现——即视觉和手的触觉协调活动的出现,是出生后头半年婴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大约在出生后5个月左右。手眼协调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到东西。

第三节学前儿童空间、时间知觉、观察力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一)学前儿童的形状知觉

1、婴儿的形状知觉——很小的婴儿就能辨别不同的形状,而且还表现出对不同形状的视觉偏好:

婴儿爱看轮廓清晰的图形;

婴儿爱看带有环形和有条纹的图形;

爱看同心圆的图形多于非同心圆的图形;

爱看较复杂的图形多于较简单的图形;

爱看人脸多于其他图形;

爱看正常的人脸,不爱看鼻子、眼睛、嘴巴位置乱放的人脸;

2、幼儿的形状知觉

幼儿对几何图形辨别的顺序从易到难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幼儿对形状的知觉在先,用词概括形状的名称在后。

(二)学前儿童的方位知觉——即对方向的定位能力。

婴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别上。

注意:幼儿园教师面向幼儿做示范时,其动作要以幼儿的左右为基准。否则,幼儿所作的就会与教师的示范相反。

学前儿童的距离知觉——是以视觉为主的复合知觉。这里主要介绍深度知觉。

1、视崖实验:为了证明婴儿有无深度知觉,沃尔科(Walk)和吉布森(Gibson)于1961年做此实验。他们设计了一个“幻觉悬崖”,悬崖是一块盖着玻璃的平板,板上方格图案的设计使“悬崖”的一边形成一种深度的错觉,另一边没有错觉。实验中,婴儿在没有错觉的

一边很快就爬过去了,但是他们不肯向看上去有深度的那一边爬过去,甚至,他们的母亲站在那边招呼他们过去时,婴儿也拒绝爬过去。说明婴儿有深度知觉。(见图C:\Documents and Settings\cheng\My Documents)

二、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一)概念:时间知觉师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时间知觉不是通过某一个专门感官进行的,而是依靠不同的条件。

(二)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

(三)幼儿主要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来知觉时间。

(四)把时间知觉与时间概念结合起来,是儿童时间知觉发展的方向。

三、观察力的特点与培养

(一)什么是观察力——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知觉事物的能力就是观察力。观察能力的发展,对于幼儿适应生活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观察图画和文字能力的发展,对于入学准备更是十分必要的。幼儿观察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以及观察方法等几个方面。

(二)学前儿童观察的特点

1、目的性加强:幼儿观察的目的性和有意性随年龄增长逐渐发展,从低到高分为三级:

第一级:不能接受任务,东张西望,或只看一处,或任意乱指,幼儿初期,大多出于这一水平;

第二级:能根据任务有目的观察,但遇到困难和干扰不能克服,不愿坚持。

第三级:根据观察任务,有目的地克服困难和干扰,坚持细致观察。

2、持续性延长:3---4岁幼儿持续观察某一事物的时间平均为6分8秒;5岁幼儿有所提高,平均为7分6秒;6岁开始观察持续的时间显著增加,平均时间为12分3秒。

3、细致性有所增加:幼儿的观察一般是笼统的、看得不细致是幼儿突出的特点和问题。

4、概括性有所提高:观察的概括性是指能够观察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5、逐渐掌握观察方法:幼儿初期,观察时常要边看边用手点,就是说知觉要以手的动作为指导;之后,幼儿有时用点头代替手的指点,有时用出声的自言自语来帮助;幼儿末期,可以摆脱外部支柱,借助内部言语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知觉。幼儿的观察还表现出从跳跃式、无序的→有顺序的发展;幼儿掌握观察方法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三)幼儿观察力的培养

明确告诉幼儿观察的目的:

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在观察过程中怎样从左→右,从上→下;由近→远;由外→内;从整体→部分,这些方法,应根据观察的对象和内容不同,逐渐的教给幼儿。加强对幼儿观察过程中的指导;

与幼儿讨论观察的结果。

第四节感知规律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一、适应现象——是指感觉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的现象。如光适应现象、暗适应现象,嗅觉适应现象

二、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对比。包括先后对比(继时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1、先后对比:如吃过甜食以后再吃苹果,会感觉苹果发酸;尝过苦味之后再和纯净水,会感觉纯净水是甜的。所以,为幼儿准备膳食要考虑味觉的对比现象。

2、同时对比:比如,灰色的图案方在白色的背景上,显得比较暗一些,放在黑色背景上就显得亮一些,这叫明度对比或色彩对比。教学过程中,考虑到颜色对比,可以使教室的美术装饰互相衬托,让幼儿看得更清楚。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对象与背景的关系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强度等方面的差别,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反之,则不易被区分。

▼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容易被知觉为对象,婴幼儿爱看活动的东西,根据这一规律,教师应尽量的使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幻灯、录像等活动教材,帮助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根据这一规律,教师在绘图时,要保证图形之间的距离或加上不同的色彩,使幼儿易于区分。

▼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有些直观材料光让幼儿自己观察不一定能获得好的效果,如果加上教师讲解,幼儿就能很好的理解,所以,教师运用直观材料时,必须与教师正确的言语讲解结合起来,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便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第一节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记忆与知觉的发展

记忆是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觉的发展又离不开记忆。

二、记忆与想象、思维的发展

儿童的想象和思维过程都要依靠记忆。正是记忆把知觉和想象、思维联系起来,使儿童能够对知觉到的材料进行想象和思维。儿童最初的想象和记忆不容易分开。

三、记忆与语言的发展

儿童学习语言也要靠记忆。首先,儿童必须记住某个声音所代表的语义,才能理解词语;其次,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在听别人说完一句话之前,要把这句话前面那部分暂时记住,才能和后面所说的词联系起来理解,

四、记忆与情感、意志的发展

儿童记忆的发展也影响其情感和意志的发展。通过记忆,儿童对经验有关的事情发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儿童的情感从而丰富起来

第二节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发生的指标——习惯化、条件反射、重学记忆

(一)习惯化:指对刺激物的注意减退现象。新生儿和幼小婴儿的习惯化可以作为他对事物是否熟悉,也就是是否能够再认的指标。

(二)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建立,可以作为记忆的另一种指标,对条件刺激物作出条件性反应,表明再认的存在。

(三)重学记忆:当儿童学习了一种知识或技能以后,经过一段记忆消失的时间,重新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次学习所需要的时间或次数,比第一次要少些,这就是重学记忆。

二、记忆发生的时间——新生儿期是记忆发生的时期。

三、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保持的时间不断延长

1岁前再认的潜伏期只有几天;

2岁可能延长到几周;

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这种现象称“幼年健忘”;

3----4岁后出现可以保持终生的记忆。

(二)记忆提取方式在发生变化:

2岁左右出现回忆;整个学前期回忆都落后于再认,为什么?

(三)记忆容量不断增加——记忆广度、记忆范围、工作记忆

1、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

学前儿童的记忆广度

被试年龄(岁)信息单位(个)

3 3.91

4 5.14

5 5.69

6 6.10

2、记忆的范围:是指记忆材料种类的增多,内容的丰富。

3、工作记忆:是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

感觉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

(包括短时记忆)

注:信息在感觉记忆和工作记忆中得到最初的编码,然后转到长时记忆中存储,而信息从长时记忆转到工作记忆就是提取。

(四)记忆内容不断变化:

1、运动记忆——又称动作记忆,是指所识记的内容是人的运动或动作的记忆。儿童最早出现的就是运动记忆。

2、情绪记忆——是对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记忆。儿童喜爱什么、依恋什么、厌恶什么、害怕什么都是情绪记忆的表现。

3、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比如,婴儿认识自己的奶瓶、认识妈妈、能分清熟悉的人和陌生人,都是形象记忆的表现。

4、语词记忆——是以语言材料作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是在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发展的。

5、儿童记忆发生发展的顺序是:

运动记忆(出生后2周)情绪记忆(6个月左右)形象记忆(6---12个月)语词记忆(1岁左右)

第三节各年龄段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一岁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新生儿记忆的特点:新生儿期是记忆发生的时期,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新生儿的记忆主要是短时记忆,表现为对刺激的习惯化和最初的条件反射。

六个月以前记忆发展的特点:

1、长时记忆开始发生:1—3个月时长时记忆开始发生的阶段。

2、长时记忆有很大发展:研究发现,4---5个月的婴儿在14天的潜伏期之后对大多数刺激物能够再认;5个月婴儿有24小时的记忆。重学法研究发现,5---6个月婴儿有48小时的记忆。

3、开始出现工作记忆:8个月左右的婴儿开始出现工作记忆。

二、一至三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再认的内容和性质发生变化:再认形式的记忆发展较早,

符号表象记忆产生:1岁后,由于语言的发展,儿童可以用符号进行表征,从而产生了符号表象记忆。

1、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可以分为具体表象和符号表象两种。

2、表征:则是指表象这种形象形成的过程。

短时记忆出现重要变化:短时记忆由于语言的发生发展出现重要变化

出现初步的回忆:1---2岁的儿童用行动表现出初步的回忆能力

1岁左右,能够回忆几天或十几天前的事情;

2岁左右,可以保持几个星期;

3岁以后,能够达到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延迟模仿:1岁半至2岁的儿童,常常出现并非当时的模仿,而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突然出现模仿行为,这就叫延迟模仿。

三、三至六岁儿童记忆的特点

(一)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1、概念:没有目的和意图、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叫无意记忆;有明确目的和意图的记忆叫有意记忆。

2、无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有意识记。

3、影响无意识记的因素:

▼客观事物的性质:

▼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

▼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

▼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

▼活动动机

4、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儿童的有意识记是在成人的教育下逐渐产生的。

▼有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

幼儿在三种不同动机下有意识记的效果

年龄完成实验任务游戏完成实际务

3---4 0.6 1.0 2.3

4---5 1.5 3.0 3.5

5---6 2.0 3.3 4.0

6---7 2.3 3.8 4.4

(二)机械记忆用得多,意义记忆效果好。

1、幼儿相对较多的运用机械记忆。

两个原因:

第一,幼儿大脑皮质的反应性较强,感知一些不理解的事物也能够留下痕迹;

第二,更重要的是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对许多识记材料不理解,不会进行加工,只能死记硬背,进行机械记忆。

2、幼儿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许多材料证明,幼儿对理解了的材料,记忆效果较好,对不熟悉的、无意义的材料识记效果较差。

幼儿的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都在不断发展。

(三)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1、概念:形象记忆:指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记忆各种材料。整个幼儿期,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语词记忆:是通过语词的形式来识记材料,随着语言的发展,语词记忆也逐渐发展。

2、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的效果。

3、幼儿的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4、幼儿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形象和词都不是单独在儿童头脑中起作用,而是有越来越密切的相互联系。

思考:为什么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比语词记忆的效果好?

(四)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1、幼儿能够对记忆材料进行加工使之系统化。比如,一名6岁儿童在1分钟时间内正确记住了17位数字:81726354453627189,他是经过思考,抓住了这些数字之间的规律性联系进行的记忆。

2、语言的参与,使记忆过程的意识性和条理性都有所提高。同时,4.5----5岁幼儿开始能够进行间接识记,即利用中介物帮助识记。

第四节记忆的保持和遗忘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一、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一)什么是保持?就是把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它在记忆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没有保持,就没有记忆。

(二)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保持阶段,头脑中储存的知识经验会发生“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变化。

二、根据遗忘的规律科学的组织复习

(一)什么是遗忘?就是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二)遗忘的规律

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研究了遗忘的发展过程,总结了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过程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三)科学的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为了减少遗忘,必须及时复习;若等到忘得差不多了再复习,就等于重新学习,结果是事倍功半。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连续进行的复习叫集中复习,复习之间间隔一定时间的复习,称分散复习。研究表明,学习同一门课程时,分散复习的记忆效果比集中复习的记忆效果好。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幼儿有一种特殊的记忆回涨现象。是说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这在幼儿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我们要注意运用这一规律进行教育。

第六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第一节想象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识活动

(一)想象依靠原有的表象:儿童的想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要依靠头脑中已有的表象作为原材料,才可以进行。

(二)想象和记忆密不可分:

第一,想象依靠记忆。儿童想象依靠原有表象;

第二,想象的发展有利于记忆活动的顺利进行,儿童的识记、保持、回忆等活动都离不开想象

(三)想象和思维关系密切:幼儿的想象是思维发展的基础,不同于成人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深入现实、反映现实本质的。因此,幼儿的想象是一端接近于记忆,另一端接近于创造性思维的阶段。

二、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

(一)想象往往能引发情绪:

(二)情绪影响想象:很多实事说明,幼儿的想象容易受自己的情绪和兴趣的影响。比如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幼儿由于同情被捉去的小鸡,就产生了“把小鸡救回来”的想象。

三、想象充满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

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在学前儿童进行的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体育游戏、表

演游戏等各种游戏活动中,想象都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想象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

没有想象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无法学习、不能掌握新知识。比如,幼儿听故事,想象是随着故事的进程而开展的。正是想象活动,使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沉迷于故事情节。第二节想象的发生及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想象发生的年龄

1、一岁半至两岁儿童出现想象的萌芽,主要通过动作和语言表现出来。孩子把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迁移到游戏中去,就有想象成分的参与。

2、想象萌芽的表现和特点

是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简单复活。2岁儿童的想象几乎完全重复曾经感知过的情景,只不过是在新的情景下的表现。

简单的相似联想。比如,别人称她为小妹妹,她也把自己的玩具娃娃称作“小妹妹”。

3、没有情节的组合。最初的想象只是一种简单的代替,以一物代替另一物。

二、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从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发展;

从单纯再造想象创造性想象发展;

从极大夸张符合现实逻辑发展。

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的综合特点

一、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一)无意想象的表现及特点

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3、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4、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5、想象受自身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二)有意想象的萌芽和发展:有意想象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在活动中出现了有目的、有主题的想象;想象的主题逐渐稳定;为了实现主题逐渐克服一定困难。但总体来说,6岁前儿童有意想象的水平还很低。

二、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一)再造想象的发展

1、幼儿再造想象的特点:

▼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

▼幼儿的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景的变化而变化。

▼实际行动是幼儿期进行想象的必要条件

2、再造想象在幼儿生活中占主要地位:幼儿期的想象,大多是再造想象。原因分析:第一,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相比,它要求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较少,是较低发展水平的想象,符合幼儿的认知能力;

第二,再造想象是幼儿生活所大量需要的。幼儿期是大量吸收知识的时期,幼儿依靠再造想象来理解间接知识。他们听故事、看图形需要再造想象,了解文艺作品和音乐作品也需要再造想象。比如,老师在散文诗中讲解“笔直的大路”时,幼儿不理解,当老师引导幼儿想象大路像笔一样直时,幼儿就理解了。

3、再造想象为创造想象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创造想象的发展

1、儿童创造想象的发生:创造想象的发生主要表现在能够独立的从新角度对头脑中的已

有表象进行加工,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独立性:这类想象不是在外界指导下进行,不是模仿,受暗示性很少。

二是新颖性:他改变原先知觉的形象,摆脱原有知觉的约束,更多从新的角度进行联系和联想。

2、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及其特点

▼最初的创造想象是无意的自由联想,可以成为表露式创造。严格的来说还不是创造。

▼幼儿创造想象的形象和原型(范例)只是略有不同,或者在常见模式的基础上有一点改造,可以说即是模仿,又不全是模仿。

▼幼儿创造想象发生的表现在于:情节逐渐丰富,从原型发散出来的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多以及能够从不同种找出非常规性的相似。

3、幼儿创造想象发展的六种水平

▼最低水平:儿童不能接受任务,不会利用原有的图像进行想象。他们只是任意的想象;▼儿童能在图片上加工,画出图画,但画出的物体形象是粗线条的,只是轮廓,没有细节;▼能够画出各种物体,已有细节;

▼所画的物体包含某种想象的情节,比如,画出的不仅是一个女孩,而且是女孩在做操。▼根据想象情节画出几个物体,它们之间有情节联系;

▼按照新的方式运用所提供的图形。不再把原来的图画作为主要部分,而是把它作为想象形象的次要部分。

4、幼儿创造性想象在生活中的表现:

▼时常提出一些不平常的问题;

▼自编新故事:有的幼儿能够把它听过的故事以及他生活经验中的各种事物加以综合、改造,编成新故事;

▼创造性的游戏活动:幼儿的创造性想象在游戏中尤其是角色游戏、建筑游戏和造性游戏中表现得最充分;

▼创造性地绘画活动:有的大班幼儿绘画时完全可以不按照老师的范画去做,而是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去画。

三.想象有极大的夸张性

(一)夸张的表现:

1、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

2、混淆假象与真实:

(二)夸张的原因:

1、认知水平的限制:

2、情绪对想象的影响:幼儿把自己喜欢的人画得大大的,把不喜欢的人画得小小的,并却放在角落里。

3、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第四节各年龄段儿童想象

发展的特点

一、2---3岁的儿童

想象活动完全没有目的:

想象过程进展缓慢:

想象与记忆的界限不明显:

想象内容简单贫乏:

想象依靠感知动作:

想象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提示:

二、3---4岁的特点

没有目的,没有前后一贯的主题:

内容零碎,无意义联系,内容贫乏,数量少而简单。

原因分析:

1、想象受感知形象的直接影响:

2、不追求想象成果。他们在活动中不追求达到的目的,不试图作出预定成品,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三、4----5岁的特点

仍以无意性为主,出现了有意成分:4---5岁幼儿的想象过程常常随着感知形象、外来因素和自己的情绪而变化。想象的有意成分,表现在行动之前能够说出想做什么,行动能够按目的和计划进行。

目的计划非常简单:这个阶段的儿童常常是边想、边说、边行动。但他们在画完之后的描述比画前要丰富的多。

内容较以前丰富,但仍然零碎:幼儿在绘画前说出的绘画主题往往是几样东西的罗列,这些内容之间没有多少意义联系。

四、5---6岁的特点

1、有意性相当明显:大班幼儿在想象活动前已经有明确的主题,整个行动过程能够有秩序地按计划进行,比如,一个打扮孩子画“大街上的人”,整个过程画了37分钟,所画的内容都没有脱离主题。

2、内容进一步丰富,有情节:想象的内容比以前广的多,他们想象的内容可以涉及天文地理方方面面的内容,而且,活动有命题、有情节。

3、内容的新颖性程度增加:比如围绕:“假如我有一双翅膀”的主题,幼儿想象“飞向天空”“把太阳摘下来放在草原的家中”“拿镜子取下太阳光给老师暖手”“象鸟儿一样飞翔”等。

4、力求符合客观逻辑:该年龄的幼儿注意到所创造的想象形象与客观事物的一致性。所以,他们在绘画过程中喜欢问:“我画的像不像?“您看看跟真的一样吗?”,说明他们已经注意到使自己的想象尽量符合客观现实。

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一节思维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意义

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备;

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

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

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

第二节思维的发生及发展趋势

一、思维发生的时间及标志:

儿童的思维在2岁左右发生,发生的标志是出现最初的语词概括。儿童的概括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直观的概括:儿童最初对物体最鲜明、最突出的外部特征(主要是颜色)进行的概括。

第二阶段:动作概括阶段:儿童学会了用物体进行各种动作,逐渐掌握各种物体的用途。第三阶段:语词的概括:2岁左右出现了语词的概括。儿童开始能够按照物体的某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舍弃那些可变得次要特征。

二、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一)思维方式的变化: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直观形动思维:3岁前儿童思维的主要方式。这种思维的特点是思维在直接感知中进行,思维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离开行动关于该动作的思维也就停止了。这种思维在2---3岁儿童身上表现最突出。

具体形象思维:即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或事物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它是中班幼儿思维的主要方式。

抽象逻辑思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通过概括、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是最高级的思维形式。严格的说学前期还没有这种思维方式,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二)思维工具变化的三个阶段:

直观行动思维的工具是(感知和动作)

具体形象思维的工具是(表象)

抽象逻辑思维的工具是(语言)

第三节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及一般特点

这里我们着重介绍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因为皮亚杰一生致力于儿童思维发展的研究。是20世纪影响最广泛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智慧、认识、思维作为同意语。

一、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一)生平与著作:让·皮亚杰(1896----1980)当代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或发生认识论专家,瑞士人。他一生致力于儿童思维的研究。

皮亚杰早年是学生物的,直到1921年他在日内瓦大学任职,才开始系统地研究儿童心理学。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学会主席,并成立了“国际发生认识论研究中心”,集合了各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控制论专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教育家来研究儿童的认知与思维,并任该中心主任,直到1971年退休,还保留着主任的职务,足见他对该研究机构的重视。

1924----1932年主要研究儿童的语言和思维,著有《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儿童的判断和推理》《儿童的世界概念》《儿童的因果概念》《儿童的道德判断》;40年代写成《智力心理学》是他的主要理论著作之一,在这本书中阐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完整理论并初步论述了各发展阶段的年龄特点,后面详细讲述。皮亚杰一生可谓著作等身,这里不一一介绍。(皮亚杰照片)

(二)、发展观: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简单的S R ,而是刺激和反应的相互作用,即S (A T)R ,外界刺激经过主体认知结构(T)的同化(A)后才产生反映。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加以重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三)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

●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

1、成熟——主要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它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物理环境——即个体对物体作出动作中的练习和习得经验,经验有两种一是物理经验,个体概括出物体的属性,如大小、颜色等获得的经验;一是数理逻辑经验,个体作用于

客体理解动作间的协调结果。

3、社会环境——即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它只能促进或延缓儿童心理的发展。

4、平衡——也称自我调节,使儿童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平衡就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平衡可以调和以上三个因素。

●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图式——这是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核心概念,指主体已有的心理机能结构。儿童心理的发展就是从感觉动作图式表象图式运算思维图式,所以儿童心理的发展就是从低级图式高级图式不断发展的过程。

图式变化的方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同化:即主体已有图式对外界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皮亚杰认为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真正改变和创新。

顺应:指主体内部图式改变以适应现实。如婴儿从吃奶改为吃饭,幼儿从幼儿园到上小学等都需要内部图式的改变。

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四)儿童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是靠感知和动作(口尝、手抓)等去认识周围世界的,经由感觉与动作,婴儿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特别是母亲)、自己与物体是分别存在的。

2、前运算阶段(2---7岁):又称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阶段。该阶段又可分为以下两个小阶段:

前概念阶段(2---4岁):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出现表征功能,或称象征性功能。这一阶段出现许多自发的神话故事、“拟人化”和“泛灵论”的思想。

直觉思维阶段(4----7岁):直觉思维的特点是它既能反映事物的一些客观逻辑,同时又还受直接感知形象的影响,所以又称为“半逻辑”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运算——是指在心理上进行操作,是外部动作内化为头脑内部的动作。

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思维的区别在于:

运算思维依靠概念进行,前运算思维依靠表象进行;

运算思维有可逆性,前运算思维没有可逆性。思维的可逆性是指能够抓住一个概念中各种具体变化的本质关系;前运算思维阶段的儿童没有掌握可逆关系,比如,问一个3岁的女孩:“你有姐妹吗?”她说:“有”问:“她叫什么名字?”答:“洋洋”再问:“洋洋有姐妹吗?”答:“没有”

运算思维具有守恒概念,前运算思维没有守恒概念。守恒是指对客观事物有了稳定的本质的认识,不为其非本质变化所迷惑。(关于液体守恒照片)

前运算思维只是自我中心的,运算思维逐渐非中心化。儿童思维的可逆性,使儿童能够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守恒概念的出现,与思维的非中心化相联系。

前运算思维是不灵活的,具有固定性、刻板性或呆滞性;运算思维具有灵活性。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个体能运用抽象的、合乎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一时期正值儿童期即将结束,青年期即将开始之际,生理上接近成熟,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接近于成熟的程度。

(五)评价

▼强调活动的重要性。

学前心理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学前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解析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成熟论”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 A.霍尔 B.华生 C.盖塞尔 D.施太伦 2.当物体触及新生儿手掌心时,他会立即把它紧紧握住,这种反射属于() A.莫罗反射 B.达尔文反射 C.巴布金反射 D.巴宾斯基反射 3.人们吃过糖以后再吃桔子,会感到桔子很酸,这种现象属于() A.感觉适应 B.相继对比 C.同时对比 D.感觉相互作用 4.“绘人测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属于() A.观察法 B.访谈法 C.作品分析法 D.实验法 5.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是() A.亲社会行为 B.攻击行为 C.合作行为 D.性别角色行为 6.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闹时,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和妈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子自己会慢慢停止哭闹。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 A.转移法 B.自我说服法 C.反思法 D.冷却法 7.认为儿童智力最初是混沌不明晰的,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种理论属于() A.智力分化论 B.智力复合论 C.智力内容变化论 D.智力多元论 8.儿童积极说话发展的阶段指() A.1~1岁半 B.1岁半~2、3岁 C.2、3~4、5岁 D.4、5~6、7岁 9.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作用的变化规律是() A.动作的作用由小到大,语言的作用由大到小 B.动作的作用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 C.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大到小 D.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小到大 10.儿童想像的萌芽是在()

学前心理学试题(A)

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函授站 学前心理学(A) 姓名:学校: 专业: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 1.幼儿期何种想象占主要地位( )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2.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是( ) A、3-4岁 B、4-5岁 C、5-6岁 3.对于方位,幼儿较难掌握的概念是( ) A、前后 B、上下 C、左右 4.对幼儿时间定向上起决定作用的是( ) A、日常生活事件 B、日历钟表上的时间信息 C、天气变化 D、生活制度 5.不属于3—6岁儿童记忆特点的是( ) A、无意识记效果随年龄不断增长 B、无意识记效果优于有意识记 C、相对较多地采用理解记忆 D、意义识记效果优于机械识记 6.根据幼儿记忆发展特点,6-7岁幼儿应着重培养以下方面的记忆能力( ) A、有意识记、意义识记和形象记忆 B、有意识记、机械识记和形象记忆 C、有意识记、意义识记和语词记忆 7.提出游戏“剩余精力说”理论是哪位科学家() A、弗洛伊德 B、格罗斯 C、斯宾塞 D、霍尔

8.以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为代表,提出的一种游戏理论是哪种() A、认知动力说 B、社会性活动说 C、社会性情绪表现说 9.创造性游戏主要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哪种游戏() A、表演游戏 B、体育游戏 C、智力游戏 D、音乐游戏 10.教师介入游戏的方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师加入幼儿正进行的游戏,并让幼 儿掌握游戏的进程这是哪种教师介入游戏的形式() A、平行游戏 B、合作游戏 C、指导游戏 D、参与游戏 11.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游戏,也是创造性游戏最有代表性的是哪种游戏() A、角色游戏 B、表演游戏 C、结构游戏 D、建筑游戏 12.美国心理雪茄奥苏伯尔提出了三种常见的学习动机类型,为了赢得(如教师、父母、同辈 等)的赞许与认可而努力学习的动机是哪种动机类型() A、认知的动机 B、附属的动机 C、自我提高的动机 D、社会性动机 13.动机作为促进活动的一种动力机制,其主要有激活作用、指向作用、和什么作用() A、进作用 B、维持作用 C、驱动作用 D、激励 14.下列对运动技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一般的随意作出的动作也包含着运动技能 B、运动技能称为动作技能 C、运动技能是在不断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 D、支持技能使动作表现出精确性、协调性、稳定性等特点 15.在操场上跑步属于( ) A、间断型运动技能 B、粗放型运动技能 C、开放型运动技能 D、器械型运动技能 16.在幼儿运动技能的发展中,对4—5岁的幼儿在跑的要求是( ) A、上体稍前倾,两手半握拳,两臂屈肘在体侧前后自然摆动。 B、用前脚掌着地,重心手稳的跑。 C、上体正直,两臂曲肘放在体侧,自然迈开步子跑。

《学前心理学》期末试卷A卷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A卷 姓名:专业:学前教育 学号:学习中心: 成绩: 一、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 1、简述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答: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从上至下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总是沿着抬头一翻身一坐一爬一站一行走的顺序发展的。?由近及远儿童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如上肢动作的发展顺序是:肩头和上臂一肘、腕、手一手指。?由粗到细?即由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发展到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如儿童手的动作发展由无目的地乱“抓”,发展到有目的地“抓”,进一步又发展到由拇指、食指合作的“拿”。这是一个徐徐渐进的过程,一下完成不了那么多的神经协调,虽然细节上有差别,但是总是上就是这个情况,一般越早的能够玩成上面的那些步骤的孩子生长发育是比较快得,智力也一般比较高。 2、简述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 答:(1)、儿童无意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想象主题不稳定。(2)、想象的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3)、想象活动只需过程,不在意结果。(4)、想象收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3、简述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答(1)往往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到了幼儿晚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评价(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的自我评价会逐渐客观,自我评价具有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这与幼儿的认识水平低有关

二、论述题(共25分) 。 试论述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答:1.从简单到复杂?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 (1)从不齐全到齐全。头几个月的孩子不会认人,1岁半之后才开始真正掌握语言,与此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思维。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2)从笼统到分化。?幼小的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岁左右才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又如:最初婴儿的情绪只有笼统的喜怒之别,以后几年才逐渐分化出愉快和喜爱、惊奇、厌恶以至妒忌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2.从具体到抽象?他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他不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怎么能是儿子呢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 3.从被动到主动?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新生儿会紧紧抓住放在他手心的物体,这种抓握动作完全是无意识的,是一种本能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如,大班幼儿不仅能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这就是有意记忆。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三岁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由于生理上不成熟所致,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增长。四五岁的孩子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却很容易分散,表现出个体主动的选择与调节。 , 4.从零乱到成体系?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正因为不成体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 题及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目前对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C ) A.智力高者必定有高创造性 B.高创造性者智力未必高 C.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D.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充分必要条件 2.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分为( C ) A.实践归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 B.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思维求索与得出结论 C.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 D.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文献查阅与得出结论 3.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B ) A.同化模式 B.生成模式 C.顺应模式 D.启发模式 4.下列说法符合奥苏伯尔观点的是( D ) A.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5.智力技能按其性质可分为( A ) A.感知技能与思维技能 B.决策技能与推理技能 C.元认知技能与决策技能 D.监控技能与反思技能 6.蒙台梭利认为,动作教育主要训练幼儿的( C ) A.跳的动作、跑的动作与抓握动作 B.坐的动作、走的动作与跑的动作 C.基本动作、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 D.走的动作、抓握动作与书写动作 7.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D ) A.自然科学 B.偏重自然科学的边缘科学 C.社会科学 D.偏重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 8.“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D )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9.“中介变量”的概念首先是由谁提出来的( C )

学前心理学题目及答案

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38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孩子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 A. 嗅觉 B. 听觉 C. 味觉 D. 痛觉 2.幼儿最容易辨别的几何图形是() A. 三角形 B. 圆形 C. 长方形 D. 半圆形 3.儿童最初的情绪反应是与() A. 尊重的需要相联系的 B. 归属和爱的需要相联系的 C. 生理需要相联系的 D. 自我实现的需要相联系的 4.婴儿先是用整只手臂和手一起去够东西,以后才会用手指去拿东西。动作发展的这种规律属于() A. 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B. 首尾规律 C. 近远规律 D. 大小规律 5.儿童开始使用单词句的时间一般是在() A. 0.5岁~1岁 B. 1岁~1.5岁 C. 1.5岁~2岁 D. 2岁~3岁 6.父母对孩子和蔼可亲,善于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但同时对孩子有一定的控制,常常对孩子提出明确而又合理的要求,并给予引导。这种亲子关系属于() A. 民主型 B. 专制型 C. 放任型 D. 溺爱型 7.先将重量、质地和颜色完全相同的两块球形橡皮泥让幼儿进行重量比较,然后当着幼儿的面把其中的一块压成扁平状,这时,幼儿一般会认为球形的橡皮泥比压成扁平状的橡皮泥更重一些。这说明幼儿的思维具有() A. 可逆性 B. 不守恒性 C. 守恒性 D. 自我中心化 8.幼儿最初的想像都属于() A. 有意想像 B. 创造想像 C. 幻想 D. 再造想像 9.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是由种系发展决定的。这种 浙00384# 学前心理学试卷第1页(共6页)

最新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最新全国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就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当物体触及新生儿手掌心时,她会立即把它紧紧握住,这种反射属于( B ) A、莫罗反射 B、达尔文反射(又称抓握反射) C、巴布金反射 D、巴宾斯基反射 2、“成熟论”的提出者就是心理学家( C ) A、霍尔 B、华生 C、盖塞尔 D、施太伦 3、人们吃过糖以后再吃桔子,会感到桔子很酸,这种现象属于( B ) A、感觉适应 B、相继对比 C、同时对比 D、感觉相互作用 4、“绘人测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属于( C ) A、观察法 B、访谈法 C、作品分析法 D、实验法 5、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与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就是( D ) A、亲社会行为 B、攻击行为 C、合作行为 D、性别角色行为 6、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闹时,有经验的幼儿教师与妈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子自己会慢慢停止哭闹。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就是( D ) A、转移法 B、自我说服法 C、反思法 D、冷却法 7、认为儿童智力最初就是混沌不明晰的,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种理论属于( A ) A、智力分化论 B、智力复合论 C、智力内容变化论 D、智力多元论 8、儿童积极说话发展的阶段指( B ) A、1~1岁半(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 B、1岁半~2、3岁 C、2、3~4、5岁 D、4、5~6、7岁

9、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与语言对思维活动作用的变化规律就是( B ) A、动作的作用由小到大,语言的作用由大到小 B、动作的作用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 C、动作与语言的作用均由大到小 D、动作与语言的作用均由小到大 10、儿童想像的萌芽就是在( A ) A、1岁半~2岁 B、1岁~1岁半 C、2岁~2岁半 D、2岁半~3岁 11、幼儿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效果的比较,就是( ) A、意义记忆效果好 B、机械记忆效果好(用得多) C、两者都很好 D、两者都很差 12、幼儿正在教室里画画,教室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探头去瞧,或侧耳倾听。这种现象属于( )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主动,自己) C、注意的广度 D、注意的分散(被动,无关刺激引起) 13、学前儿童先会走、跑,后会灵活地使用剪刀,这说明儿童动作发展具有( ) A、整体局部规律 B、首尾规律 C、大小规律 D、近远规律 14、某婴儿生活较有规律,愉快情绪多,情绪反应适中,对新异刺激一般反应积极,较易适应环境。按托马斯·切斯等的气质分类理论,该婴儿的气质属于( ) A、困难抚育型 B、兴奋型 C、起动迟缓型 D、容易抚育型 15、在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中,2~7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 A、前运算阶段 B、感知运动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二、解释概念或术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6、原始情绪反应 17、学前儿童心理学 18、选择性注意 19、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完整word版)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福师《学前心理学》在线作业一 单选题 1.学前儿童理智感已有明显的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A. 幼儿很喜欢做游戏 B. 幼儿很喜欢提问题 C. 幼儿已能控制自己的不愉快情绪 D. 幼儿不愉快的情绪表现明显下降 B 2.学前儿童心理学是()。 A. 学前教育学的分支 B. 儿童解剖生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C. 发展儿童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D. 普通心理学的基础 C 3.手的真正的触觉探索产生标志是()。 A. 神经活动参与

B. 口腔与手的协调 C. 手与脚的协调 D. 眼手协调 D 4.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和避免失败的倾向组成。 A. 对成就的向往 B. 追求成功的倾向 C. 树立目标 D. 对目标的向往 B 5.儿童产生想象的原材料是()。 A. 过去感知过的事物 B. 老师语言的描述 C. 头脑中已有的表象 D. 丰富的游戏内容 C 6.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A. 直观性

B. 行动性 C. 具体形象性 D. 抽象逻辑性 C 7.幼儿指着天空中的某一片云彩高兴地说:“妈妈,你看,那是小孩骑大马。”这是属于 ()。 A. 想象 B. 判断 C. 直觉 D. 下定义 A 8.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性方法是()。 A. 反复练习 B. 回避说出某些词 C. 放慢说话的速度 D. 解除紧张 D 9.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是指()。

A. 不同的生理原**使儿童心理特征有所变化 B. 不同的个性特征使儿童心理特征有所变化 C. 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使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有所变化 D. 儿童从掌握知识到心理机能都会发生变化 C 10.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趋势没有表现在以下哪个方面?() A. 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B. 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不断增加 C. 自我调节化 D. 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C 11.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适应外界环境只能依靠感知和()。 A. 记忆 B. 注意 C. 动作 D. 口头言语 12.儿童心理发展的()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 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大专试卷《学前心理学》答案

大专试卷《学前心理学》答案 姓名年级专业层次教学单位··················密···················封·····················线··················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 分)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 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2. 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辨别具有一定距离物体的能力,也 就 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3.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中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4. 多重趋避冲突 是指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5. 亲社会行为 通常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或倾向。 二、单项选择题(共5 题,每题2 分,共10分) D )。 A.0-1 岁 B.0-3 岁 C.0-5 岁 D.0-6 岁 2.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颜色、声音、气味等个别属性的反映,是(D )。 A. 想象 B. 记忆 C. 知觉 D. 感觉 3. 视觉悬崖装置是用来测查婴儿的(C )。 A. 形状知觉 B. 大小知觉 C. 深度知觉 D. 方位知觉 4. 第一个创立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最早研究遗忘进程的心理学家是(D )。

A. 陈鹤琴 B. 布鲁纳 C. 皮亚杰 D. 艾宾浩斯 5.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大量的或经常发生的是(A )。 A. 工具性攻击行为B.敌意性攻击行为C .言语性攻击行为D.生理性攻击行为 三、简答题(共5 题,每题10 分,共50分) 第一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第二阶段: 前运算阶段 第三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第四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2. 简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2)从想象的单纯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幼儿学前心理学试卷(附答案)

幼儿学前心理学试卷(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2分,共10分〉 1.心理 2.注意 3.形象记忆 4.再造想象 5.创造性思维 二、填空: (每个空1分,共30分〉 1. 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 )在( )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应用实验的手段 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才使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 )中分离出来。所以说,心理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2.心理现象分为( )和( )两大类。前者包括( )、〈〉和( );后者主要是从〈〉、( )和( - .)等方面反映出来。 3.幼儿的活动主要有( )、( )和( ),其中〈〉是主导活动。 4.注意不是〈〉的心理过程,但任何一种()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注意。 5.一个儿童是否患有多动症,仅凭经验是难以正确断定的。对于一个多动的儿童,必须根据生活史、( ) 观察、( )检查、( .)测验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定。因此,我们不能轻易地把学前儿童的好动当作多动来对待。 6. ( . )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也是个体与()保持平衡的保障。 7.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先(. )再( )然后是( )。由于幼儿辨别空间方位是以自身为中心辨别过渡 到以其他客体为参照辨别,因此,教师在舞蹈、体育等活动中要做( )示范。 8.记忆过程可以分为( )、( )、( )三个基本环节。 9.言语是(. . )借助( )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过程。 三、解释心理现象:’ (每小题2分,共10分〉 1.有人曾经把黑猩猩与幼儿放在一起抚养训练,但应为黑猩猩不具备人类的遗传素质,最终不可能与 人类的后代一样形成人的心理。() 2.在"抱娃娃"游戏中,开始,参加者把自己当成娃娃的妈妈,耐心地喂饭,但当他转身去拿"饭"时,发 现其他小朋友正在沙坑里搭起一座"小花园",他的注意便一下子转到"小花园飞而走到沙坑去玩 了。() 3.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 4.一个幼儿的行为表现明显地属于抑郁质,但神经类型的检查结果是"强、平衡、灵活型”。() 5.有的儿童绘画能力突出,有的儿童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还有的儿童能歌善舞,对音乐、韵律特别敏 感……() 四、材料分析题: (每小题5分,共10分) 1. ?学前心理学》的《注意》一章中有这样的描述: “小班幼儿一般只能稳定地集中注意3--5分钟,中 班幼儿可达到10分钟,大班幼儿可延长到10--15 分钟。"试根据这段材料分析,小、中、大班单个〈或一次〉教育活动时间分别应该控制在多长?为什么? 2. ?学前心理学》中有这样的描述:"布卢姆以17岁为发展的最高点,假设其智力为100%,得出各个 年龄儿童智力发展的百分比:一岁,20%; 四岁,50%; 八岁, 80%; 十二岁, 92%; 十七岁, 100%"请您结合实际,谈谈这段材料对我们幼儿教育有什么启示。 五、简答题:(每小题-10分,一共20分〉 1. 结合实际,谈谈感知觉规律在玩教具制作与使用、环境布置中的应用。 2.联系日常教育活动,谈谈学前儿童性格塑造的意义及途径。 六、论述题: (20分〉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学习《学前心理学》前后有什么不同?

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姓名年级专业层次教学单位··················密···················封·····················线··················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2. 视敏度 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辨别具有一定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3. 气质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中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4. 多重趋避冲突 是指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5. 亲社会行为 通常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或倾向。 二、单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D )。 A.0-1岁 B.0-3岁 C.0-5岁 D.0-6岁 2.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颜色、声音、气味等个别属性的反映,是(D )。 A.想象 B.记忆 C.知觉 D.感觉 3. 视觉悬崖装置是用来测查婴儿的( C )。 A.形状知觉 B.大小知觉 C.深度知觉 D.方位知觉 4. 第一个创立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最早研究遗忘进程的心理学家是( D )。 A.陈鹤琴 B.布鲁纳 C.皮亚杰 D.艾宾浩斯 5.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大量的或经常发生的是( A )。 A.工具性攻击行为 B.敌意性攻击行为 C.言语性攻击行为 D.生理性攻击行为

三、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2. 简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2)从想象的单纯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3. 简述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不断发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4. 简述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 (1)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2)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3)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5. 简述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四、案例分析题(共1题,每题20分,共20分) 案例

学前心理学内容试卷7套

《学前心理学》考试试题(1) 一、选择题(10分) 1、儿童言语的形成中,出现单词句阶段的年龄段是( B )。 A. 6个月—1岁 B.1岁—1.5岁 C.1.5岁—2岁 D.2岁—3岁 2、( A )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A.想象 B.思维 C.记忆 D.语言 3、下列属于儿童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第三阶段的是( A )。 A.直接刺激词的反应 B.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C.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D.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4、下列那一时期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 D )。 A.婴儿期 B.学前期 C.少年期 D.先学前期 5、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 C )。 A. 记得快忘得也快 B.容易混淆 C.语词记忆占优势 D.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6、不属于研究学前儿童信息的基本原则的是(D )。 A.客观性 B.发展性 C.教育性 D.理论性 7、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是( B )。 A.思维具体形象 B.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C.爱玩、会玩 D.个性初具雏形 8、( C )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A.记忆 B.想象 C.感知觉 D.思维 9、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在( B )能够正确辨别前后。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10、在儿童大脑皮质各区域中,最早成熟的是( C )。 A.顶叶 B.颞叶 C.枕叶 D.额叶 二、填空题(10分) 1、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种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2、了解幼儿掌握概念水平的常用方法分类法、排除法、解释法、守恒法。 3、判断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人脑凭借语言的反映(事物)之间或者(事物与其特征)之间的肯定或否定性联系的过程。 4、四岁左右是培养儿童正确发音的关键期。 5、直觉行动思维是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6、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三、名词解释(20分) 1、问题言语: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等等。 2、情绪情感:人类与动物共有的,通常是有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情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通常是指人的社会需要是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3、同伴关系: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外的在同龄伙伴中建立的又一重要社会关系。 4、能力: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条件。 5、理智感: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学前儿童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加以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2.具体形象思维: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3.记忆策略:是指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4.自传体记忆:是指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5.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6.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7.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8.关键期:(见简答题) 9.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10.象征性游戏:通过使用替代物并扮演角色的方式,来模拟社会生活的假装或想象游戏。 二、填空 1.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2.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3.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6.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7.尽力减少环境中的(噪音)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要保障。 8.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1280 )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12岁达1400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0.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爱)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11.多通道知觉主要指(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12.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13.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14.直觉行动思维一方面使儿童的动作(得以协调),一方面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组

学前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学前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篇一: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2. 视敏度 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辨别具有一定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 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3. 气质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中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 稳定的心理特征。 4. 多重趋避冲突 是指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5. 亲社会行为 通常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或倾向。 二、单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d )。 a.0-1岁 b.0-3岁 c.0-5岁 d.0-6岁 2.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颜色、声音、气味等个 别属性的反映,是(d )。 a.想象 b.记忆 c.知觉 d.感觉 3. 视觉悬崖装置是用来测查婴儿的( c )。 a.形状知觉 b.大小知觉 c.深度知觉 d.方位知觉 4. 第一个创立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最早研究遗忘进程的心理 学家是( d )。 a.陈鹤琴 b.布鲁纳 c.皮亚杰 d.艾宾浩斯 5.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大量的或经常发生的是( a )。 a.工具性攻击行为b.敌意性攻击行为 c.言语性攻击行为d.生理 性攻击行为 三、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2. 简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2)从想象的单纯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3. 简述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不断发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4. 简述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 (1)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2)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3)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5. 简述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 四、案例分析题(共1题,每题20分,共20分) 案例 兰兰今年三岁多点儿,活泼可爱,特喜欢画画、拼图。每次画画总 是拿起笔来就画,偶尔画出一种图形,就高兴地说:“哈,小鸟,瞧,我画了只小鸟!”画出来的像什么就说是什么。拼图也是这样。爸爸 见此很不满意。每当兰兰要画画了,他总是要求兰兰说:“你告诉爸爸,你想画什么,想好了再画画!”兰兰不听,还是拿起笔来就画。 兰兰爸爸非常生气,经常批评兰兰“做事之前不动脑筋!”。 请根据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有关理论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兰兰的行为说明了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什么趋势?请对此 趋势以及学前儿童思维工具的变化作简要说明。 2.兰兰爸爸的要求和批评是否合理?请就如何正确教育、引导像 兰兰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提些建议或对策。 1、答:说明了学前儿童思维发展从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 的趋势。 兰兰现在的思维处于直觉行思维,在行动中利用动作进行思考,不 能预见、计划自己的行动,所以兰兰画画时是画出来像什么就说是 什么,不是先想好了再画出来通常没有目的性。

职业教育 学前心理学试卷 答案 试题

延安科技职业学校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幼教专业《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儿童学习语言发音最容易的年龄阶段是 ( )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2.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学习用手腕、手指协调使用小勺,有助于发展幼儿的 ( ) A .徒手型动作 B .器械型动作 C .粗放型动作 D .细微型动作 3.孩子看到桌上有个苹果时,所说的话中直接体现“知觉”活动的是 ( ) A.“真香!” B.“我要吃!” C.“这是什么?” D.“这儿有个苹果。” 4.需要有自觉的目的并和意志努力相联系的注意是 ( ) A .无意注意 B .有意注意 C .随意后注意 D .不随意注意 5.幼儿期儿童掌握方位的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这指的是哪一种知觉类型? ( ) A .时间知觉 B .运动知觉 C .空间知觉 D .社会知觉 6.“视觉悬崖”可以测查婴儿的 ( ) A.距离知觉 B.方位知觉 C.大小知觉 D.形状知觉 7.一旦形成固定认识,形状、大小、高度、颜色等知觉的改变不影响人们对物体的认知,这说明知觉具有( ) A.整体性 B.理解性 C.恒常性 D.适应性 8.按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的属性形成的概念称为 ( ) A .具体概念 B .抽象概念 C .初级概念 D .二级概念 9.在指导幼儿观察绘画时,下面哪句指导语易把幼儿的观察引向观察个别事物? ( ) A.图上有些什么呢? B.图上的小松鼠在做什么呢? C.这张图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呢? D.图上讲的是个什么故事? 10.有个孩子很喜欢长颈鹿,有一天他对小朋友说:“我家有一头真的长颈鹿。”这说明 ( ) A.幼儿想象的独特性 B.幼儿想象的夸张性 C.幼儿想象的情绪性 D.幼儿想象不受外界刺激的影响 11.幼儿阅读兴趣的关键期在 ( ) A .3—5岁 B .3—6岁 C .4—7岁 D .5—7岁 12.幼儿知道2加2等于4,却不一定知道1加3等于多少,这种现象说明儿童对数学概念心理表征的哪一种特点( ) A. 僵滞性 B. 分散性 C. 不一致性 D.无目的性 13.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幼儿在( )对数概念真正理解,达到数目的守恒。 A.4岁左右 B.5岁 C.6岁 D.6岁半以后 14.下面有关游戏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游戏可以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B.游戏以想象为条件,没有想象就无法进行游戏 C.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模仿生活中的行为规则,但无法将这些规则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D.合作性游戏是幼儿游戏中社会性交往水平最高的形式 15.幼儿的形象记忆主要依靠的是( ) A.动作 B.言语 C. 情绪 D.表象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幼儿语言学习划分为四个过程,即____、学说话、____、____。 2.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____、时间知觉、____、社会知觉。 3.幼儿动作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有定向阶段、____、_____、熟练阶段。 4.根据动作的连续性与否,将动作技能分为_______和______。 5.注意的分类有_____、有意注意、_____。 6.幼儿概念学习的特点包括概念学习的操作化、____、情绪化。 7.根据概念形成的途径不同,概念分为_____和_____。 8.幼儿早期阅读的特点是____、认知水平低。 9.幼儿早期计数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____、按物点数、____、按群计数。 10.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____、读书指导法、____、____。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 ) 2.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 ) 3.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 4.幼儿早期的书写和真正的书写是一样的。 ( ) 5.在想到“鸟”时,人们往往想到麻雀,所以麻雀就是鸟的原型。 ( ) 6.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 ) 7.幼儿的思维为抽象逻辑思维。 ( ) 8.表象是事物不在眼前时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 ( ) 9.三岁半到四岁半的幼儿已经能够书写自己的名字。 ( ) 10.儿童往往把想像当成事实,是由于儿童具有活跃的想象力。 ( ) …………………………上…………………………装…………………………………订……………………………线………………………… 考试时间2011年 6 月 日 班级 姓名 学号 …………………………下…………………………装…………………………………订……………………………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与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 客体永久性:是指当一个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后,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3. 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 4. 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5. 结构性游戏:是有组织的目标导向的游戏,也就是说,儿童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操作,将一些无意义的材料变成有意义的结果的游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 至6 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 在怀孕后的第四周,胚胎第一个形成的是神经系统。 3. 婴儿从4 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 4. 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婴儿通过笑能引起其他人对他作出积极的反应。 5.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 6. 到了2 岁左右,儿童歌曲的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自发唱出来的" 咿呀之歌" 已经具有了歌曲所具备的一个大体的构架和轮廓,心理学家称之为婴幼儿的"轮廓歌"。 7. 托马斯将儿童的气质分为三种类型: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和启动缓慢型。 8. 心理学家Parten 根据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游戏分为四种: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和合作游戏、联合游戏 9. 儿童一般要到六七岁才能获得性别恒常性的认识。 10. 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结构,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11. 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 12.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既不是来自自主体( 即大脑),也不是来自客体( 即环境),而是来自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学前心理学》试卷1.2.3

学前教育专业自考《学前心理学》模拟试卷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可能出现( ) A.关键期B.敏感期C.危机期D.最佳期 2.儿童最先出现的注意是( ) A定向性注意B选择性注意C有意性注意D稳定性注意 3.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变化较大,下列活动中能最好保持注意的是( ) A.教学B.游戏C.生活D.操作 4 在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中,2~7岁儿童的思维处于()阶段。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5.经典的“视觉悬崖”测验测查的是( ) A.时间知觉B.形状知觉C.大小知觉 D.距离知觉 6.下列哪一项不是学前儿童记忆策略的主要方式( ) A.反复背诵B.精细加工 C.间接的意义识记D.使记忆材料系统化 7.幼儿在游戏时,一会儿当“医生”,一会儿当“工人”,这更多表明了( ) A.想象的主题不稳定B.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C.以想象过程为满足D.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8.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的心理活动过程是( ) A.感知B.记忆C.想象D.思维 9..从记忆发生的顺序来看,儿童最晚出现的是() A.情绪记忆 B.形象记忆 C.语词记忆 D.运动记忆 10.一般地,1~3岁是儿童言语的( ) A.准备阶段B.前言语阶段 C.发生阶段D.基本掌握口语阶段 11.按照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初生婴儿只有( ) A.愉快B.痛苦C.快乐D.一般性激动 12.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是广义的,其年龄阶段一般是指() A.0-3岁 B.3-6岁 C.6-12岁 D.0-18岁 13.1-1岁半儿童使用的句型主要是() A.单词句 B.电报句 C.简单句 D.复合句 14 在对学前儿童心理进行研究中,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发现由此引起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这种方法称为()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访问法 D.测验法 15. 当刺激多次重复出现时,婴儿好像已经认识了它,对它的反应强度减弱,这种现象称作() A.记忆的潜伏期 B.回忆 C.客体永久性 D.习惯化 16.儿童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 A.痛觉 B.听觉 C.味觉 D.视觉 17.根据我国现时通行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3-4岁儿童属于() A.先学前期 B.幼儿中期 C.幼儿初期 D.幼儿晚期 18.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和特性,初生时并不齐备,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的。这说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总趋势是() A.由笼统到分化 B.由具体到抽象 C.由被动到主动 D.由不齐全到齐全 19新生儿的口腔触觉探索要()手的触觉探索 A晚于B滞后于C早于D同步于 20手的真正的触觉探索产生标志是() A神经活动参与B口腔与手的协调 C手与脚的协调D眼手协调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学前儿童语音发展的顺序表现在哪些方面? 2、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4、举例说明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