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透视

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透视

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透视
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透视

理论园地

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透视

梅荣政 杨 军

内容提要 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代中国重新泛起,有深刻的背景。从突出表现及基本特点考察,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以唯心史观为基础的典型的实用主义,是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根本对立的,是非科学的。历

史虚无主义的要害在于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只要坚持唯物史观,科学认识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

程,就能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真实图景。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 社会思潮 中国近现代史 唯物史观

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思想文化界重新泛起,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什么历史虚无主义会在这个时期泛起,它有什么突出表现及特点,其错误何在,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做些分析,以供讨论。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突出表现及特点

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是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思想反映。从国际上看,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两种社会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并存、竞争、合作、斗争,在总体上 资 强 社 弱、 资 进 社 守的格局没有改变。反对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将长期存在。从国内来看,我国为了发展生产力,实行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反映到思想意识领域,马克思主义是主流意识形态,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当今国际国内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内的某种社会思潮能在国际上找到根源或者得到呼应。因此,要用正确的眼光来观察和分析重新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

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有共同的反马克思主义政治基础,这使它们具有相通性,在理论观点上能够相互转化和统一,在一定的形势下相互呼应。在这种转化和统一中,历史虚无主义的作用在于否定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直接质疑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选择和发展道路,质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这更带有根本性质。它既弥补了新自由主义侧重于经济和政治领域、从现实的角度反对马克思主

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透视

重新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竭力张扬自己的主张。集中起来说,就是四个观点:一是否定革命。否认20世纪中国发生革命的必然性,认为中国选择革命的方式实现社会变革,是疯狂和幼稚的表现,革命就是杀人流血,是一种单纯破坏的力量,其结果只是实现了 专制复辟 ,没有任何建设性的意义。因此,应当 告别革命 ,反对革命的一切后果。二是否定五四运动。认为五四运动造成了历史的断裂,即从所谓 以英美为师 的 近代文明的主流 走上了 以俄为师的歧路 ,中国因此耽误了60年的发展, 至少虚掷了三代人的血泪精华 ;三是否定社会主义改造。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实质的问题是根本搞早了搞错了,阻滞、破坏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1978年以前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 只是一部荒唐史 。赞扬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和对 以英美为师 的 近代文明主流 的回归,把改革开放的历史与前30年的历史割裂和对立起来。四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透过这四个观点,可见其要害在于否定四项基本原则。

这些观点散布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比如,在史学界,历史虚无主义论者质疑并淡化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历史,认为唯物史观是机械的历史决定论,反对阶级斗争学说、社会形态学说、历史发展客观性理论等,主张用历史选择论取代唯物史观,以超然的客观主义态度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推崇和照搬国外史学流派的观点;在20世纪史学批评中,否定建国后史学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否定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学术地位,妄言 中国史学无大师 ;以学术创新为由,把创新当成是简单的翻版,颠倒前人运用唯物史观得出的结论。如太平天国运动是 一个笑话 , 绝无进步的历史意义可言 。 辛亥革命搞糟了 , 完全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革命志士鼓吹、争取的结果 , 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 五四运动 把民族传统文化赖于生存的东西截断了,一切民族虚无主义,一切政治灾难都是从五四运动来的 ;赞扬西方国家入侵是帮助中国发展,中法战争、抗日战争都没有什么必要。推断让清政府慢慢搞新政,中国今天也能实现了现代化;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上,褒扬曾国藩、李鸿章、慈禧、袁世凯、徐世昌等,同时贬抑洪秀全、孙中山等。

又如,在文学领域,某些描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作品,漠视、甚至消解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变革的巨大作用;在近代历史剧的创作中,置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于不顾,把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归结为各种离奇因素,归结为个人的心血来潮;高扬所谓人性的大旗,对革命的暴力大肆讨伐;对先烈们为追求进步、独立、自由而艰苦奋斗的悲壮历程,以曲解的态度,用调侃、讥笑、揶揄的语言进行描写,对封建统治者和卖国贼却极尽美化之能事;在文艺评论中,对支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用作品反映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当代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叶圣陶、丁玲等等进行贬损和否定,并宣告要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传统 断裂 ,全盘否定五四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的进步文学、革命文学。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上述种种表现,显示了它的以下特点:

第一,在内容上,不是一般地全盘否定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而是否定某一阶段或某几个阶段的历史,具体地说就是否定中国近代历史,特别是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取得民族独立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概括地讲,就是两个否定:否定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否定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步性;反对暴力革命,鼓吹改良,集过去历史虚无主义之大成,主张中国现代化以英美为师,全盘西化。

第二,在方法上,一是以历史选择论为指导,以假设为前提,不对历史事实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不认真分析历史事件展开过程的实际联系,把现象当本质,根据历史现象的表面特征进行主观臆想、推断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5年第5期

随意放大一些历史事实,以达到论者既定的目的。

第三,在思维方式上,无论是在史学界还是文学界,对凡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所得出的结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胜利和成绩,都统统发难,动辄全盘否定、要 断裂 ,非此即彼,形而上学猖獗。

第四,在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上,一是以学术研究的面貌出现,在学术刊物、研讨会上和学术著作中发表意见,以显示论者的观点是科学研究、理性思考的产物,是理论创新的成果;二是以文学、艺术作品特别是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形式,利用电视、电影和网络等途径,影响社会舆论,诱使人们 重新认识 某段历史或某个人物。

历史虚无主义是在西方各种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的思潮的影响下,适应西方国家对我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政治需要和国内反社会主义势力的策略变化,重新泛起的一种政治思潮。它所反映的不仅是文化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不仅是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更是对待现实的态度问题;历史虚无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它脱离客观历史事实,以自己的主观价值尺度,尤其是政治的价值尺度对历史进行剪裁、重塑,背离了最起码的客观性标准,是典型的实用主义。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 历史选择论 的错误

历史选择论 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观点。这种观点是同唯物史观根本对立的,是非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并不简单地、一概地否认历史选择,但是它强调历史选择是以历史决定论为前提的。

从唯物史观的观点看来,科学认识、研究历史的目的之一,就是探索历史真实。所谓历史真实,是历史本质的真实,历史规律性的真实,而不仅仅是历史事件、历史细节的真实。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立足于 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 ,通过探寻人类社会 现实的联系 ,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到生产力的高度,这样推翻了他们之前的所有的思想家把历史看作是某种观念的逐渐实现的观点,把唯心主义从它最后的避难所 历史观驱逐出去,创立了唯物史观。 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 它是指导我们获得对于历史真实正确认识的惟一科学的理论指南。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本质上是人类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 人们为了能够 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社会生产活动的客观性决定了历史的本质是客观的,这一客观性本质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历史是由人类自身创造出来的发展过程,是人类已经发生的活动。人类这种创造活动一旦产生,就是既成的客观事实。因此,尊重客观事实,是人们认识、把握历史的必要的基本前提和科学态度。对待历史,只能实事求是,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或根据后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去修改、裁剪、编造,也不能对它进行假设、推理,以期产生另外的历史结果。以假设为前提,对历史进行主观臆断,既不符合历史研究的思维逻辑,对探求历史真实也毫无意义。第二,历史发展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确认识历史运动,首先应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50页。

为 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历史以近乎自然的方式发展着,具有自然性特征,即历史的进化像自然的进化一样,有其内在规律。这些规律是 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 。历史发展必然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这是由人类创造历史的客观物质基础决定的。马克思指出,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是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依赖一定的生产力和结成相应关系进行满足其生存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开始对历史的创造,其他一切活动都起源于并最终依赖于这个创造的存在和继续。而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 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可见,生产力是人们的应用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后来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经取得的生产力并当作原料来为自己新的生产服务,由于这一简单的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这个历史随着人们的生产力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越益发展而越益成为人类的历史。 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中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内容作了经典概述,科学阐述了人类社会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矛盾运动的推动下不断演替进化,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趋势。

当然,唯物史观仅是在相似性的意义上肯定历史发展的自然性特征,它在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同时,也强调了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历史是人的历史,历史发展的规律不是外在于人类而存在的自在之物,它形成、存在并实现于人的活动之中,表现为一种最终决定人类行为结局的力量,本质上是 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 。离开了人类社会,离开了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社会规律就不可能存在并发生作用,社会规律所揭示的历史必然性也就无法实现。这是历史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殊性。因此,历史发展具有不能独立于人和人的活动之外的主体性特征。由于人是受到需要和利益的驱使,带着一定的观念和目的进行活动的,所以,社会历史领域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 。在历史活动中,人们既是剧作者,也是剧中人。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是有机结合的。在历史领域里, 尽管各个人都有自觉预期的目的,总的说来在表面上好像也是偶然性在支配着 。但是 预定的目的和达到的结果之间还总是存在着极大的出入。未能预见的作用占据优势,未能控制的力量比有计划运用的力量强大得多 。这是因为 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 。由于人们的不同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人的需要、利益的不同,进行社会活动的意图和目的不同,因此他们的社会活动内容、性质、方式和发展方向也是不同的,不同的人的社会活动必然要发生冲突,那么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但是,各个人的意志 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的,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这就充分阐

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透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4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5年第5期

明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们的自觉能动活动二者之间的统一性。一方面,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目的为转移,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并决定着人们的意志、目的;另一方面,人们的自觉实践活动本身存在于客观规律之中,不能超越客观规律的制约。但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能动地发生重要作用,能够认识、运用和驾驭历史规律。既坚持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决定性作用,又肯定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这正是唯物史观科学之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机械决定论、宿命论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根本差别。

历史虚无主义者以历史选择论来研究近现代历史,是无法把握历史真实的。的确,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客观、主观条件不同,往往存在着多种可能性,人作为历史的主体,当然有选择的权力。但是,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那么,什么样的选择才是正确的、能够达到主体的目的呢?这正如列宁所说: 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保证这种活动得到成功?有什么保证能使这种活动不致成为鼓励的行动而沉没在相反行动的汪洋大海里?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人们要想自己的愿望成为现实,获得希望的结果,首先必须使自己的愿望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所作的选择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这样的选择,不是取决于主体的意识和意志,而是取决于社会物质条件,取决于客观社会现实。历史活动的主体只有从客观社会现实出发,做出合乎客观规律的选择,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的。相反,不符合历史发展客观规律要求的选择,即使在个别历史时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改变历史的进程,但最终必将被历史的必然性所抛弃。因此,所谓选择,绝不是纯粹的主观行为,它不能脱离历史必然性和客观现实条件的制约。历史选择论存在的合理性仅在于它蕴含于历史必然性之中。没有历史必然性,历史选择论就没有其存在的基础,历史必然性是历史选择论的理论前提。如果仅仅用历史选择论来分析、认识历史,只看到历史主体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历史活动,无视历史活动背后的客观规律的决定性作用,必然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泥潭。历史虚无主义论者随心所欲地 选择 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和面貌,其根源正在于此。这种违背历史真实的 选择 终将被历史抛弃。

三、中国近现代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真实历程

与历史虚无主义论者对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的描绘截然不同,马克思主义者运用唯物史观,科学认识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清楚地看到历史的真实图景。

第一,近现代中国历史的主旋律是革命,这是历史的选择

近代以来,中国农民选择了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选择了革命,无产阶级选择了革命,这不是洪秀全、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来潮、鼓吹煽动和随意选择的。恩格斯曾指出: 把革命的发生归咎于少数煽动者的恶意那种迷信的时代,是早已过去了。现在每个人都知道,任何地方发生革命动荡,其背后必然有某种社会要求,而腐朽的制度阻碍这种要求得到满足。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构成了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同时, 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

列宁选集 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页。

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残酷的社会现实,决定了革命是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下的必然选择。许多中国革命的先驱者曾设想用温和的改良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孙中山早年上书李鸿章建议变法,李大钊一度认为人们对北洋政府统治下的民国应取补台的态度,毛泽东在五四运动中曾主张 无血革命 、 呼声革命 ,而残酷的现实击碎了他们善良的愿望,迫使他们认识到,不革命,中国就没有出路,社会就不能进步,于是他们毅然举起了革命的大旗。历史辩证法就是这样,物极必反。连自由主义者、民主建国会领导人之一施复亮,在 和平的改良的道路 的主张失败后也明确宣告:自由主义者虽多半希望采取渐进的改良的方法,但当他发现了统治者顽固反动,绝无改良希望时,他们也会毅然决然走上革命道路。这种共同性正是近代中国革命必然性的思想反映第二,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不仅决定了解决中国出路的手段,而且还决定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用事实说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组成强大反革命势力的旧中国,农民革命是不能成功的。辛亥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颁布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临时约法,随后开国会、兴政党、建内阁,但最终被北洋军阀弄得面目全非。抗战胜利前后,资产阶级中间派再度活跃,他们纷纷组党,发表政见,希望中国走国共两党以外的第三条道路,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也遭到了彻底的失败。1947年10月国民党宣布民主党派中最大的组织民盟为 非法组织 ,民盟总部被迫 自行解散, 各民主党派也不得不转入地下活动。这就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也说明在强大的反动势力面前,先天软弱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为中国争得资本主义的前途。而五四运动后,十月革命炮火把马克思主义送到中国,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察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 这就是结论。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终于获得了推动现代化、走向国强民富的最重要的前提 民族独立。这难道不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最大的进步吗?这个伟大进步的取得,充分说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符合中国近代国情的,也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

第三,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实现现代化、走向繁荣富强的惟一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一切必要的经济政治条件。 当时中国有了先进的无产阶级的政党,有了初步的资本主义经济,加上国际条件,所以在一个很不发达的中国能搞社会主义。 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本身的脆弱,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经济将不能摆脱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样对外国资本的依赖,这就是邓小平所指出的, 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事实证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的现代化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里,虽然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过种种失误,包括 大跃进 和

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透视

毛泽东选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2页。 毛泽东选集 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5年第5期

文化大革命 那样大的失误,但主流是好的。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发展相当快。从1953年到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率为8.2%。其中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1.4%,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2.7%,并在教育、社会福利和人民健康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对此,邓小平在1981年总结说: 国际、国内都把这三十一年的成绩估计低了。总的说来,三十一年,我们做了很多的事情,成绩不少,虽然也犯了一些错误,但不是一片漆黑。 美国最权威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在 美国与中国 一书中,赞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仅用30多年时间,就将一个人口庞大、起点很低、混乱贫穷的中国引领向工业化。他还说,在这现代化过程中,中国不仅几乎无外援,反而还对外援助70多亿美元。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与日本的池田大作谈论中国时认为,在所有追求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中,共产党中国成效卓越。汤因比为此分析说:共产党中国具有很高的组织才能,他们将广大领土上庞大的人有效地动员起来,为追赶现代化而进行了一场 急行军 。 急行军 要有严厉的纪律,从思想到行动都不允许掉队,而共产主义思想恰恰能提供这种作用。这些评价表明,一些不带偏见、具有远见卓识的资产阶级学者不仅不否认,而且充分肯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无疑是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步性和合理性的佐证。

第四,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本质和主流是推动社会发展,谋求人民幸福

中国共产党是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的党。历史上,由于党自身思想理论和组织建设处于成长阶段,也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斗争形势的险恶,还由于事物的矛盾及对它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党在认识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确定战略方针、实施政策措施等等方面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甚至是全局性的问题。但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以来,就以追求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为己任,不谋求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以外的利益,所以它总能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即使犯了错误,也能勇敢地面对、自觉地加以纠正。要求一个政党从诞生以来,就没有任何过失,不犯任何错误,显然是唯心主义的。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争得的独立和统一,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巨大成就,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中国人民的幸福。这正是事物的本质。对于党犯过的错误、经历的曲折,在科学的研究中当然不能回避,但是不能因此掩盖和否定党的历史本质和主流。

邓小平曾指出: 已经客观存在着的历史,除了不断地加深对于它的认识、理解之外,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是真实的客观存在,中国革命的必然性,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步性源于历史固有规律的作用,源于人民群众的创造,不是可以在 假设 中更改的,也不是可以信口雌黄、妄加评说的。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进 军)

浅析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32852944.html, 浅析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作者:程诚 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8期 摘要:在全球化、网络化的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正作为一种影响力较广的错误思潮,逐步冲击和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已经成为了国家、社会、高校的重要责任。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高校,大学生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概念界定及特点 (1)历史虚无主义的概念界定 国内通常意义上所讲的历史虚无主义是指:通过各种方式重新解读历史,通过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一种社会思潮。 (2)历史虚无主义的特点 ①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所谓“告别革命”论,既是这种思潮的集中表现,又是它不加隐讳的真实目的。一些人拼命渲染革命的“弊病”,在反对所谓“激进主义”、推崇保守主义的名义下,否定革命,颂扬改良。在他们看来,革命只起破坏性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 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在“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的名义下,做翻案文章,设置“理论陷阱”。他们有的是通过赤裸裸的谩骂来丑化和否定革命历史和革命领袖,相对地说,这比较容易被人们识破,因而他们更多地是在学术的幌子下,贩卖他们的私货。 二、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1)否认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削弱大学生的文化认同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中,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努力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优秀思想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仍然发挥着潜真实的、积极的作用。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内向求善型思维、实事求是、实践理性精神,就是在当今社会需要继承、发扬光大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却把中国传统文化统称为“落后文化”,认为这些“落后文化”不适应当

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几点看法

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几点看法 历史虚无主义的起源 虚无主义发源于西方,但是随着资本的全球化进程,后发展国家和民族也逐渐被卷入虚无主义的漩涡。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迁,社会的内部结构和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开始受到各种思潮的挑战。一些人以“反思历史”为名,借助史学研究和某些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否定近代中国革命的意义,否定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等等,影响面大,危害至深,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梁柱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中,归结出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三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一是竭力贬损和否定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及其伟大成就;二是在“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的名义下,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否定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历史意义;三是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力图扭转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把中国纳入到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去。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虚无主义的共同特点:否认历史事实,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观点错误,影响面大,甚至将矛头指向历史对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如何看待历史虚无主义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从1840年被列强侵略以来,太平天国的农民,洋务运动的官僚,戊戌变法的维新派都失败了;辛亥革命的革命派只赶走了皇帝,但共和国壳子好歹是有了;大革命失败了,共产党给国民党打工没发工钱不说还被国民党倒打一耙跑到山沟里发展马克思主义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了,这一百余年的艰苦卓绝的抗争后,终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了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官方的语言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逻辑是:造反历来都是你行你上,你不行,就得死。但是,仅仅不怕死是不行的,天兵天将怕死?六君子怕死?义和团怕死?黄花岗烈士怕死?他们都不怕死,那为什么没有取得成功呢?因为他们没有考虑到:农村和农民,一个是中国经济结构的基础;一个是中国革命的生力军。共产党放弃了俄国城市中心论而转向农村发展并迅速坐大,本身就充分说明了城市工人阶级并不发达,于是转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农民战争,并且取得了成功。因此,这个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果子,地主阶级洋务派没摘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没摘到,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摘到,反倒是大山沟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摘到手了。但革命成功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果子那么简单,在意识形态领域内还包括:

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以唯心史观为基础的错误思潮,这种思潮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华民族历史,曲解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否定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意图将中国“和平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这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完全对立的。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囯蔓延,对我囯的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危害。我们只有合理分析对待历史,坚定不移的维护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实质、蔓延背景和影响危害,坚决批判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才能更好地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从而保障我囯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思潮近年来正在中国重新蔓延,历史虚无主义坚持认为,中国社会必须先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才能更好地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意图将中国变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蔓延会逐渐消解我们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信仰,消融掉我们所具有的客观理性的历史信仰。我们必须提高警惕、深入理性分析历史虚无主义蔓延兴起的特点、根源和危害,坚决批判并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这一错误思潮在我国的蔓延传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为我囯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 虚无主义起源于西方,同样历史虚无主义的也源于西方。历史虚无主义在本质上是西方各种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的错误思潮,是为了适应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政治需要,为将我国变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附庸而产生的错误思潮。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历史虚无主义常以“重写历史”的名义,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歪曲国史、诋毁党史。 第二,历史虚无主义否定诋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消解人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瓦解我国人民的坚定理想信念,消融我们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信仰。 第三,历史虚无主义否定近现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妄图从根本上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所帶来的优越性,进而从根本上质疑和否定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合理性,合法性。 第四,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正逐步消除和侵蚀历史学的科学性,已经成为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的工具,会出现误导现实运动的严重后果。 第五,历史虚无主义违背了历史研究中“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没有进行全面客观的研究,没有在全面系统的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就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了简单的否定,这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根本对立的。

历史虚无主义

论历史虚无主义 课题:如何看待近年来网上盛行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班级:统计15甲 组员:陈文蕴谈诗雯陈建芳陈亦婷张晓锦陈思玥周敏芳高东东 随着信息互联网络时代的到来和急速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媒体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生产和思考方式。因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也就变得更加直接与激烈,不同的思想层现错出。历史虚无主义也借助新媒体的快车越来越深度的介入、渗透大众的思想、行为,甚至演变成“看得见”的线下破坏力。 然而历史虚无主义是非常不可取的,这种在网上肆意蔓延的思潮引起了我们当代众多人民的关注。 首先,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所谓的历史虚无主义,它并不是单纯地不承认自己民族的历史(但也包括这种情况),有时,它更多的是用各种方法去解释历史,歪曲历史。因受外界某种或某些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一系列对历史不全面的,不正确的看法,或者是形成了错误的世界观,历史观。遥望中华民族的历史,两万五千里长征、八年抗战、四年解放战、三年抗美援朝……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这是一部英雄史诗。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英雄。他们拥有如你我一样的血肉之躯,却在有限的时空里诠释了人类生命可以抵达的厚度;他们是在历史上、在现实中、在未来的岁月里创造奇迹的鲜活人物,并以奇迹改变了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然而最近网上兴起了一股浪潮,一些针对革命先烈的诋毁性谣言开始兴风作浪,更有人诋毁毛泽东,否定中国革命,美化反面人物等等。编造雷锋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政治偶像、邱少云、黄继光根本不存在,是杜撰出来的英雄等谣

言。那些所谓的邱少云在烈火中捐躯是半生不熟的烤肉,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董存瑞炸碉堡系虚构,刘胡兰精神有问题等言论在网络上不断被炒作,这也从深层次反映出历史虚无主义当下的猖獗和卑鄙,以及小部分网民价值观的缺失与精神信仰的迷失。互联网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大多会被接地气、接网气地包装成娱乐消费产品,借以丑化英雄先烈和历史人物。例如称赖宁是官二代,雷锋玩姐弟恋,孙中山包二奶,岳飞是大地主,孔子是丧家犬,等等。内容也须有所差异,但进攻方式、娱乐形式、诋毁手段、抨击目的,都是一致的。然而对我党我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蓄意进行抹黑和贬损提出这些言论的人的背后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当一些聚焦历史话题的微博客、网络大V,以及某些公共微信平台或个人微信,成为歪曲历史甚至编造历史的主要推手,使得一部分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集散地,让这些言论影响大家对这些英雄人物的看法和感观,但是我们得意识到这些英雄人物怎能容得这些言论这样诋毁,我们应该正确而又客观地认识到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应该对这些不良网络风气进行扼杀。 也许我们还存在很多的历史猜测、历史疑问,但是我们要做的就是以一种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还不是妄加猜测,然而历史虚无主义者恰恰犯了这样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的判断,结论往往是有目的的,借助目前发达的互联网,去驳倒一些已经成形的历史真相。所以我们要记住,当我们去面对那一些历史,着手去研究那些历史时,要放下我们的意气,用一颗空的心去填装历史真相。这就是为什么,考古时,考古人员要戴上手套,力求保证历史现场的完整。 另外,还有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现象就是否认历史,完全否认某段或所有历史的真实性或存在。这是一种很危险的,很可怕的想法和趋势。这个词,最早就是用来统称那些否认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人的。要知道,否认历史,就是否认民族。

浅析历史虚无主义

不让历史湮没在历史虚无主义摘要:历史虚无主义是当前对我国社会特别是青年思想影响很大的一股思潮。它与思想、学术、理论、观念等等相混杂,但本质上是一股政治思潮,核心指向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各种方式侵蚀青年的思想。文章从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变现形式及危害和如何科学地认识历史几个方面,剖析历史虚无主义。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 关键词:事实历史虚无主义政治诉求 一、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就是把历史视为一种无主体的偶然结果,否定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决定论,这种“虚无主义”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历史主体,颠覆唯物史观,历史虚无主义强调个体性叙事,通过对个案的展示,用个体历史的细节研究来演绎整体历史。 在中国国内,通常意义上所讲的历史虚无主义是指:通过各种方式重新解读历史,通过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一种社会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它完全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用假设否定事实,用支流否定主流,用主观分析否定客观规律,用个别现象否定本质趋向,甚至编造历史肢解历史,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丑化领袖和先进人物,美化反面人物,以达到所谓“重构历史”、“西化”、“分化”中华民族的政治目的。本质上是历史唯心主义中的糟粕。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变现形式及危害 这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时隐时现。一些人以“反思历史”为名,歪曲“解放思想”的真意,从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走到“纠正”社会主义,认为我国不该过早地搞社会主义,而应该让资本主义充分地发展;从纠正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走到全盘否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从诋毁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发展到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从丑化、妖魔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展到贬损和否定近代中国一切进步的、革命的运动;从刻意渲染少数中国人的不文明行为,发展到否定五千年中华文明,等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表现在史学研究中,而且发展到某些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中,影响面大,危害至深。综合整理,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式:一是歪曲。打着“还原历史”的幌子,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蓄意进行抹黑和贬损,编造“雷锋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政治偶像”、“邱少云、黄继光根本不存在,是杜撰出来的英雄”等谣言。在一些人的笔下,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反抗外侮的历史,就是“一部以东方的野蛮与落后,来对抗西方的先进与文明

心得体会: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的现状、原因和对策(最新)

心得体会: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的现状、原因和对策(最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泛起、蔓延,对高校师生的思想也产生了影响。为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组,采用抽样问卷、座谈等方式,了解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0余所高校多学科、多专业、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和部分教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及其主要观点的知晓度和认同度。本文拟根据调查结果,说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思想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对策建议。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思想的基本现状 根据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思想的基本现状概括如下: 1.高校师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知晓度有限,但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蔓延已有一段时间,高校师生对于它有所了解认知, 但程度是有限的。在调查中,自认为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学生人数比为15.7 %,远低于“不大了解”和“不了解”的人数比60.7 %, 自认为对历史虚无

主义思潮“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教师人数只占总受访教师数的五分之一。 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缺乏认知,并不意味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没有对高校师生产生影响。在调查中,只有2.3 %的教师、4.5 %的学生自认为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非常大”和“比较大”,55 %的师生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影响。在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观点的认同程度调查中,关于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和历史作用、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解放和复兴的历史贡献等重要问题上,不认同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人数基本上都达到50 %,说明一半受访师生对中国近代国史、国情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对近代以来中国逐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有正确的认识。可是在上述大多数问题上,认同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比例高于自评的受影响比例,同时还有相当比例的师生选择了“不确定” 这说明:其一,一些师生在不自觉中受到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引导,他们对此缺乏清醒的自我认识,其实际思想状况与他们的自我评价不耦合;其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和蔓延,致使一部分师生接受它的观点,或者对主流意识形态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其三,高校师生普遍缺乏辨别、判断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标尺,缺乏判断理论是非的引导。

历史虚无主义的道德虚无

历史虚无主义的道德虚无 在社会历史领域,如果历史真相被掩盖、篡改、抹杀,以主观恶意杜撰臆想历史真实,必然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粉墨登场。任由历史虚无主义频现,它殃及的范围就不可能只留在历史的圈子里了,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均无法幸免。道德意识形态也在其中。 一、历史虚无主义摒弃道德尺度的客观特性 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历史的规律性,承认支流而否定主流,透过个别现象来否认本质,孤立地分析历史中的阶段错误而否定整体过程,其本质是历史唯心主义。 上世纪80年代苏联历史研究的虚无主义就明显地昭示了这一特点。当时苏联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以“重新评价”历史为名,歪曲、否定苏联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成就,进而否定苏共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这股逆流演变成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的催化剂。其基本特点表现为:一是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人自上而下掀起了一场否定苏共和苏联革命历史的运动;二是这场运动由一些 文学家和政论家打头阵,历史学家“后来居上”;三是新闻媒体和出版界在运动中起了十分恶劣的作用;四是运动中既有 所“虚无”,又有所“不虚无”,并以此来填补所谓的“历史

空白点”,“虚无的”是历史真实,“不虚无的”是对反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模式的膜拜。历史虚无主义者以挖掘历史真相之名,做背离历史之事,对史实的判断没有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没有坚持符合苏联国情的道德价值标准。“指鹿为马”的悲剧持续上演,又没有客观的解释,加上是非莫辨的宣扬,致使历史研究的虚无主义思潮愈演愈烈。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新闻宣传,挖掘真实当然很重要,对历史错误认识的纠正也是应当的,但对这些问题的分析都应坚持正确的立场,这才是学术研究的道德基准、伦理前提。因为现实情况、社会发展程度、人的认识水平千差万别,历史也不可能冻结在一个既定的水平面上,用先前的眼光看待当下的情况不行,用现在的眼光武断地衡量过去的历史也有失公允。历史研究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不但要客观,更要理性。用道德尺度来衡量,不但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行为本身会导致恶的结果,而且在方法论上,是对唯物史观的根本摒弃。 二、历史虚无主义否认道德本质的物质内容 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造就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包括道德意识形态。1955年,苏共中央委员马林科夫根据当时苏联的生产力水平断定苏联只是建成了“社会主义的基础”。苏联领导人臆断历史的发展前景,给马林科夫强扣上

评价历史虚无主义

评价历史虚无主义 王申慧 [摘要]历史虚无主义看似是以“求真”和“求是”为目的而对相关历史进行的“价值中立”式的学术研究,实质则是一种鲜明地反映评价者“特定政治需要和目的”的价值评价。就评价是对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反映来说,其存在着是否正确地反映了主客体价值关系的“真假”问题。但是,我们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主要不是针对评价的“真假”的问题,而是当我们面对不同评价主体对同一历史的不同评价时,何种评价才具有“合理性”的问题。这种“合理性”是指判断何种评价标准符合“公论”与“公道”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唯物史观;经济决定论;历史终结论;阶级斗争决定论 从理论渊源上观之,历史虚无主义源于虚无主义,其与虚无主义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关系。德国哲学家尼采曾经提出“价值重估”的口号就是希望借此建立一种新的价值用以消解传统的超感性的崇高价值体系,而这种“价值重估”必然会导致对过去历史的价值的否定性评价。自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所谓“告别革命”的论文发表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兴趣盎然”,不断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重评历史”“揭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等为名歪曲、编造、篡改一些历史事实。更具有迷惑性的是,历史虚无主义“精心挑选”了一些“真实的”历史细节,并在其基础上依据自己特定的目的、利益、需要评价相关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价值,大肆宣扬自己得出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对于前者,我们应该从科学认知的角度,从史实材料的客观性、真实性上进行批判。但对于后者,仅仅从史实材料的客观性、真实性方面进行批判还不够,因为历史虚无主义声称自己赖以评价的历史材料也是客观的和真实的。对此,除了要从“史观”的角度对其展开批判外,还应该从评价论的视域出发探讨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根源。 一、唯物史观不是“阶级斗争决定论” 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的作用是通过改变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条件,它是为作为“产婆”的生产力服务的“助产婆”。在唯物史观的逻辑体系中,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隶属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动力”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终极动力”,即原动力;另一类是“直接动力”,即对原动力发生反作用的动力。他们所谓的“终极动力”或“原动力”是指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动力”是指包括阶级斗争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力。他们把“直接动力”的作用,比喻为“杠杆”或“助产婆”的作用,而把“终极动力”比喻为“产婆”。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所有这些方法都利用国家权力,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来大力促进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化过程,缩短过渡时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1] ;马克思和

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如何看待历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优良传统,一贯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借鉴,发挥历史资源的教育功能。然而,近期以来,在对待历史问题上出现种种不正常的现象,使历史尤其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精髓被歪曲、被篡改、被“恶搞”,甚至对其进行颠覆,扰乱人们视听,混淆是非观念,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简单谈一下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 一、必须搞清楚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历史? 我认为,任何人触及历史,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历史?从字面意思来看,历是经历、历法,是时间概念;史最早指的是记事者,后来的史官,引申为被记录的事情、事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历者过也,史者事也”。 从史学理论来看,历史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狭义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一般意义上讲的历史,就是后者。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历史科学? 不是所有的历史都是科学的历史。自古以来,中外各国都

流传下来了丰富的历史著作和史料,也有各种各样的史学思想和观点。但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严格说来这样的历史学还不成其为科学。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创立了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学才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历史科学与以前历史学的区别,主要在于社会历史背景不同、指导理论不同和服务对象不同。当前社会中,存在一些戏说历史、解构历史、恶搞历史,甚至是否定历史结论、歪曲历史事实、掩盖历史真相等错误的观点和严肃言论,从根本上看,就是不能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 第三个问题:历史真相是什么? 在我看来,所谓“历史真相”是个伪命题。历史本身就是真相,它是客观的,是过去时,过去的事是不可逆、不可假设,也是不可复原的东西。所以,“历史真相”就成了一个认识问题。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在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的时候,会凭着他自己的感官印象和所接触的材料,进行重新加工裁剪整理,这就导致人们日常接触到的历史往往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举个例子,汉武帝刘彻,大家都知道,“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他在位的时候攘夷拓土、国威远扬,大汉国力蒸蒸日上,开辟丝绸之路,简直就是历代汉

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与实质

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与实质 ——立足民族文化根基 五千年的民族文化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它融入每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里,成为精神共识。如果一个民族失去文化根基,无疑是在割自己的血脉,会沦为时代的奴隶。欲灭其国,先灭其史。只有一个国家引领正确积极的社会思潮,才能富强长久。 一百多年前,那个使命是救亡图存,是挽救民族之魂,年轻的生命在定远舰、致远舰上沉下去,然后用年轻的身躯去缓缓托起一个几乎就要沉到海底的民族。几十年前,我们新中国的使命是脱贫脱弱,衣食足,吃饱饭活下去,年轻的头脑和双手在田间地头,在工厂车间,用钢铁之躯去慢慢的去塑造一个像钢铁一样今天这么坚固的国家。但是今天的时代使命,变成了在这个钢铁一般的外壳下,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是不是能够活得有尊严,还有做梦的权利。在实现这个梦想的过程中,可以不再流血,少流泪,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坚定正确积极信念,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克服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想,用自己青春去奉献,去改变这个社会。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说道,这是一个急剧变革又充满困惑的时代,这是一个崇洋媚外,抛弃根本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着民族虚无主义,缺乏精神标识的年代。是的当下众生喧哗,甚嚣尘上,人们害怕被信息的洪流所卷走。所以出现了不少恶搞事件,邱少云英雄形象被丑化,毕福剑“网络视频事件”,国家领导人在联合国展厅形象被诋毁,诸如此类的事件频频发生,不由得引发我们深思。那些盲目跟风转发点赞的行为无不毁坏了基本道德价值观。只有引领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观,才能树立文明风气。 一个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一个人的青春短暂,但可以用热血去为国家奉献,在面对危害国家言论行为时,敢于批判,不盲目跟从,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适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年轻是我们唯一拥有编织梦想的权利。优秀先辈们无怨无悔奉献自己青春。他们没有一味的盲从,而是选择一条不平凡的道路,誓死捍卫中国红色信仰,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才是张扬的担当。那《井冈山》《红色摇篮》坚贞不屈的身影永远留在我们脑海。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就像是一片大海,我们都是那一滴滴水,我们可以选择随波逐流,融入大海,也可以选择成就自我,那你就是那一滴最纯洁,最耀眼的那滴水。 优秀是一种习惯,从现在起坚定信念,珍惜时光,拼搏学业,不负青春不负卿!

当前的历史虚无主义

当前的历史虚无主义 一 当前的历史虚无主义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回想一下,在共和国的前30年,还有再往后的一些年,大家充满信心地活着,社会主义高歌猛进,新中国阳光灿烂,整个社会是认可的。到80年代,我们开始反思,过去做对了哪些,做错了哪些,这个过程中有的反思是对的,但也出现了片面性,就是在反思问题时全盘否定一切,从党内到党外,从上层到下层,出现一种错误思潮,发展到各种力量有意无意国内国外的纠结在一块,形成很大的危害,甚至使很多学生,刚才有同志说,你让他选择,他愿意穿越回民国去当民国人。这个问题非常严峻,严峻到颠倒了是非,颠倒了黑白,颠倒了正义与邪恶。 为什么这股逆流影响这么大?我觉得有党内某些力量的配合、社会力量的推动和国外力量的遥相呼应,是那些妄图扳倒中国的力量。刚才大家从心理等各个角度分析,很有道理、很受启发。但任何一种思潮的形成,都是一种政治力量在起作用,从根本上讲是思想斗争、路线斗争、政治斗争。现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但要解决这个问题任重道远。为什么这样说呢?电视台还在放历史唯心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电视剧作品,甚至在第一频道黄金时间推出,《老农民》就是一个代表作,彻底否定了前30年甚至更多。难道不清楚它在表达什么意思吗?谁都清楚,老百姓看了都清楚,为什么还能播放?

就是因为历史虚无主义还占领着相当大的阵地,掌握着相当部分文化控制权,思想控制权,要不是如此严重,中央为什么郑重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大家在这里能形成共识?我们这些人,大都在新中国60年中走了很多年,我们的青少年时期是在灿烂的阳光下,但走到今天,发现一些主流把新中国描画成妖魔世界,我们这些过来人莫名其妙,不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时代的中国,他们用一些无耻的谎言、肆意胡编的故事来愚弄年轻人,持续不断地用毒水为全社会洗脑,颠倒历史,颠倒是非,客观上是在起推翻共和国的作用。 从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过程看,最初只是思想方法的片面性,突出表现是抓住一点不计其余。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我们的事业应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既看到成绩,又看到不足,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我们本来应该是这样的,党也希望这样。本来我们的成就举世瞩目、举世公认,由于思想方法的极端片面性,过分夸大错误导致全盘否定,一开始是个别的,后来变成主流,最后彻底否定党和人民千辛万苦奋斗来的共和国。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将面临灭顶之灾,它不只是思想文化的灾难,更是国家和民族的灾难。 二 其实,历史虚无主义并不虚无,而是虚无和“虚有”结合。它在昧着良心否定新中国的同时,无中生有地编造事实,赞美早被人民抛弃否定了的中华民国,培养出一批有意的或是上了当的民国粉,这不是一个严重现实吗?问题不在于民国好与不好,新中国好与不好,而在于有没有

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目录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特点 二、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严重危害 古往今来,一切民族和国家都会重视自己的历史,都会善待自己的历史遗产。历史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宝库,它不但有助于提升民族素质,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而且会提供丰富的经验,以史为鉴,可以帮助人们察往知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胡锦涛总书记2003年11月24日在主持中央领导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曾指出:“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在以往历史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历史。……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正确对待历史的重要性。但是,近年来,在如何对待历史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却不时出现刺耳的噪音,这就是以否定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历史为重点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这股错误思潮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迷惑性和渗透性,值得我们严重关注。 编辑本段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特点 这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时隐时现。一些人以“反思历史”为名,歪曲“解放思想”的真意,从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走到“纠正”社会主义,认为我国不该过早地搞社会主义,而应该让资本主义充分地发展;从纠正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走到全盘否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从诋毁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发展到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从丑化、妖魔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展到贬损和否定近代中国一切进步的、革命的运动;从刻意渲染少数中国人的不文明行为,发展到否定五千年中华文明,等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表现在史学研究中,而且发展到某些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中,影响面大,危害至深,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所谓“告别革命”论,既是这种思潮的集中表现,又是它不加隐讳的真实目的。一些人拼命渲染革命的“弊病”,在反对所谓“激进主义”、推崇保守主义的名义下,否定革命,颂扬改良。在他们看来,革命只起破坏性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他们把近代中国凡是追求变革进步的都斥为“激进”而加以否定,而把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称为“稳健”加以肯定。他们否定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运动,认为“每次农民革命都造成社会生产大规模的破坏”。继而,抬高洋务运动,贬低戊戌变法,抬高清廷的“新政”,贬抑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有些人则对近现代史下了这样的断语:“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潮的结果。清朝的确是腐朽的王朝,但是这个形式存在仍有很大意义。宁可慢慢来,通过当时立宪派所主张的改良来逼着它迈上现代化和‘救亡’的道路;而一下子痛快地把它改掉,反而糟了,必然军阀混战”。经过这样的“重新评价”,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以及之后因革命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获得伟大成就的历史,就从根本上被否定了。从这里也可以使我们看到,历史虚无主义把“重新评价”的重点放在近现代史的原因,就是为了否定革命。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在“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的名义下,做翻案文章,设置“理论陷阱”。他们有的是通过赤裸裸的谩骂来丑化和否定革命历史和革命领袖,相对地说,这比较容易被人们识破,因而他们更多地是在学术的幌子下,贩卖他们的私货。比如,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有的论者否定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生造了一个所谓“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提法。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学术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理论陷阱”。因为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定位,是中国革命,包括孙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和同社会主义相联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提,如果这个前提被否定了,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也就不存在了,有关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一系列结论也都要被改写,与此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也就完全不同了。在他们看来,近代中国应当用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来取代“半封建”,而不应该采取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这样就把纠正“左”的错误变成了“纠正”社会主义。又如,历史虚无主义在糟蹋、歪曲历史的时候,声称自己是在进行“理性的思考”,是要实现所谓“研究范式”的转换,似乎只要戴上这种理性的光环,他们就会名正言顺地占据史坛的话语权了。实际上,历史虚无主义同理性思考是

浅论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浅论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文章概述了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的表现及特点,分析了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探析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路径:国家制定相关制度,加强宣传教育及网络监管力度;高校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国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增强课堂实效性;大学生应积极学习唯物史观,增强责任意识。 标签:历史虚无主义;马克思;大学生思想;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以历史唯心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形而上学为基本研究方法的社会思潮,本质上就是一种无端否认、忘却、抹杀客观存在的历史,而按照个人主观意愿对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进行虚构、夸大、篡改的“舶来品”。在中国的表现即是打着澄清事实的幌子,类似江湖术士似的推销自己所谓的“客观公允的事实”,其语言具有迷惑性,但实质是带阶级倾向的意识渗透。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改革攻坚的特殊时期,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的群体,是坚守思想阵地的主要力量,现处于这种思潮的包围中,不可避免要受到影响,引发思想和信仰上的混乱,导致在潜移默化之下出现困惑和迷惘。基于此,对历史虚无主义相关问题进行梳理,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虚伪性。 一、历史虚无主义在当前的表现及其特点 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的特点及其主要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1、否定中国革命,颂扬改良,称颂侵略 坚持所谓核心“告别革命”,抬高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运动”,认为维新派的激进做法是愚蠢,义和团运动“貌似爱国,实属误国、祸国”等等。种种表现和诟病,如果按照历史虚无主义的逻辑发展,认为帝国主义“把一个封建的中国变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血迹斑斑的图画”是一幅未来蓝图,值得褒奖,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告别革命”吗?因为贫穷落后所以选择革命,反而在历史虚无主义看来是选择革命导致贫穷落后,诋毁社会主义改造实质上是“搞糟了,应该回过头去补资本主义的课”。实践证明,阶级以及阶级斗争在矛盾激化的时期是解决问题,维护发展,变更时代的利器。打碎旧制度下的国家机器,中国才会有今天的独立自主。 2、提倡“反思历史”,大兴重评之风,实质颠倒是非 在学术领域,披着学术外衣大提重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借此机会片面研究历史,割断历史整体,取其片面借以否定,以实现歪曲和颠倒事实的目的。其实是与历史背道而驰,美化美帝国主义,丑化中国的历史,颂扬反动人物,丑化有真正历史贡献的人物。看似致力于“翻案”,其实是颠倒是非主观评价。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缔造者,他的理论光辉和实践探索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贡献,而历史虚无主义却提出“反毛”论调,夸大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应该怎样对待历史虚无主义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在今日中国的文学艺术、学术研究乃至整个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领域都有表现,并且随着商业及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为探求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原因,我们必须由表至里对其深刻进行分析。 让我们先从字面上进行理解。虚者,模糊歪曲也;无者,抹杀消除也。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一是无视或否认历史事实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把事实同虚构混为一谈,把历史同文学混为一谈;二是承认历史有其内在的客观内容与规律,但歪曲或否定唯物史观所认识的历史事实与规律,用他们所发现或领会的“理”来勾勒历史事变之间的关联或历史发展演变的轴线,为了使历史符合他们所想象出来的、具有先验性质的“理”,甚至不惜割弃或歪曲某些最重要的事实。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来历史虚无主义其根本就是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在全球和中国范围内均是不容忽视的现实因素。究其根源,它是西方文化传统之现代流变的产物,资本主义的物化逻辑又不断加剧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势头。而这种虚无主义分为两种表现。 第一种表现资本主义在发展前期,把人与人的关系还原为物与物的关系,把现代与传统断裂开来,“一切固定的古老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这使得对历史的虚无成为可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内在的矛盾不断展现,非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这些思潮都备受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的折磨,否定了所有传统、权威以及其他特定的有效价值,相应地,把历史看成一种虚空或一无所有。 而第二种表现在中国近代表现的尤为突出。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继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成为近代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历史诉求。在近代中国主要存在三条道路。第一种,即通过局部改良,建立依附于美英资本主义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第二种,是通过改良主义,在中国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三种则是为中国共产党所主张,即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种主张在历史观上的表现就是唯物史观,而第一第二种主张的历史观实质上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即否认或反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背后深刻的客观原因和必然性。历史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共产党的方案符合中国实际。上述第一种主张终被中国人民所唾弃,而第二种主张也不符合中国实际,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总体看来,正在当代西方盛行的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中国文化产生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在世纪之交的所谓千禧年转折,这场本来可能全面激起历史意识复兴的历史转折,对于西方社会而言,在浓厚的后现代消费主义氛围中,不过就是一个空洞的能指符号。而同一时刻的中国文化,则在未能充分质疑此一转折的西方本质的同时,就已经滑入了这一“节日”在现时代所特有的享乐主义氛围。新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持续加剧,新自由主义继续推行,与此同时,

心得体会:当下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思考(最新)

心得体会:当下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思考(最新)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非理性的社会思潮和思想倾向,其特征主要为:一是否定历史的价值,尤其对本国的历史缺乏应有的敬意,一味抹杀,以为一无是处;二是借口历史认知存在相对性,随意歪曲历史真相,抹杀历史认知中既有的真理性,陷入了相对主义。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有愈演愈烈之势,少数人在“去宏大叙事”、“重写近代史”等名义下,热衷于做翻案文章,不仅任意颠覆几代学者潜心研究而获致的一系列富有真知灼见的历史认知,而且颠倒是非,歪曲历史真相。例如,先是歌颂晚清的改良运动,而贬抑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继则拔高清政府,连改良运动也骂倒了。由是以进,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尤其是不遗余力地抹黑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历史。历史虚无主义倾向不限于学术界。在所谓崇尚自由、思想多元、追捧创意与彰显个性的名义下,历史虚无主义借助现代媒体尤其是网络,蔓延到社会诸多领域,特别是在青年中形成了一种消极的社会心理倾向。历史虚无主义消解社会共有的信念与目标,不容掉以轻心。

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历史的产物,无论其发展过程曾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历史作为多样化的统一,即这个民族的共同创造与共同的记忆,包括得失在内,在整体的意义上,便都构成了它的生命本源,奠定了它进一步走向未来的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钱穆在他的名著《国史大纲》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国民对本国历史应当具备的基本信念和准则:“任何一国之国民”,都必须了解本国的历史,并心存“温情与敬意”,而不容“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他还进一步强调以下的观点:千万不要以为“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因之可以将现实中的“种种罪恶与弱点”,都推诿于古人。他认为,这是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和“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①这无疑是十分深刻的见解。人们尽可以探讨不同历史阶段上前人行事之是非得失,却没有理由简单地全盘否定和抹杀属于民族共同体的那一时代的历史。明白了这一点,便不难理解,极少数人一味抹黑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历史——诬之为“罪恶连连”的暗夜,不仅歪曲历史,而且恰恰暴露了自己的“浅薄狂妄”和“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近年来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论争

近年来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论争 马砚 整个改革开放时期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并一直受到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进入新阶段,文化领域在流行保守主义与复古主义思潮的同时,历史虚无主义依然存在。 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批判 2005年3月15日,历史学者沙健孙、李文海、龚书铎、梁柱在《光明日报》推出一篇访谈,题为《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引起海内外媒体的关注。 他们提出,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是:第一,提出否定革命、“告别革命”的主张,认为革命只起破坏性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第二,把“五四”以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视为离开所谓的“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而误入了歧路;宣称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搞的不过是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第三,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或掩盖它的本质和主流,把它说成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 他们进而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虚无”的是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不“虚无”的则是为早已有历史定论的叛徒、汉奸、反动统治者歌功颂德。历史虚无主义者不是从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形出发去诠释历史,而是想当然地解读历史、虚构历史、歪曲历史、否定历史,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寻找根本没有历史根据的另类“历史规律”和“发展道路”。访谈推出后,龚书铎又发表《历史虚无主义二题》,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观点。他说,有人主张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要“范式转换”,即以“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其实,不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不革命,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不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掠夺,要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 4月5日,《光明日报》又刊出李珍的文章《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不可低估》。文章介绍了教育部社科中心和中国史学会在北京联合召开的“近现代历史研究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讨会上的主要意见。据悉,与会的30余位学者认为,一定要认清并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第一,它是在西方各种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的思潮的影响下,适应西方国家对我实施和平演变战

虚无主义思潮评论

虚无主义思潮评论 历史虚无主义近年来在史学界、文学界、影视艺术界和网络媒体领域出现重新泛起之势,成为国内有相当影响力的思潮之一,其核心是对五四以降,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的中国历史,以一种虚无主义的态度重新给予“客观”的评价,借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它与主张经济领域全盘私有化、崇尚自由竞争的“新自由主义”以及主张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观和政治运行模式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交相呼应,旨在否定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史学界和思想理论界造成很大混乱,必须对其进行严肃评析和批驳。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新泛起的根源: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所谓全盘西化论;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林彪、“四人帮”对待历史的态度和方法更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典型表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则有以电视纪录片《河殇》为代表的新的鼓吹全盘西化、宣扬民族历史文化虚无主义的思潮;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又在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泛滥开来。在前苏联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前苏联史学理论界一部分学者对十月革命极力否定,对苏共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缺陷、失误极力夸大,甚至把斯大林从“神”消解为十恶不赦的“魔鬼”。这种肆意重评历史的后果造成人民思想上的极大混乱,推动着前苏联共产党的垮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在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世纪之交重新泛起与其所面临的特殊的国际、国内背景密切相关。第一,从特殊的国际环境来看,世界一体化、全球化、信息化趋势不可逆转,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世界对中国的影响也同步深化,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之间并存、斗争、合作的现实决定了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采取遏制、打压的战略意图从未改变。“和平演变”是其主要策略,利用一切机会实施思想、文化渗透和政治诱导是其主要手段。特别是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并存与斗争中,前者处在主导地位,后者处于弱势地位。20世纪末期苏东剧变的发生造成“西强东弱”的国际整体局势,也导致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失败论”、“渺茫论”甚嚣尘上,宣称“历史已经终结”,庆贺资本主义在与社会主义的竞争中取得的重大胜利。这就为历史虚无主义乘虚而入提供了适宜的土壤。第二,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30年,中国处在一个大变革、大转型的时代。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必然引起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某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它与西方敌对势力的反社会主义思潮相互呼应,它与新自由主义、新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