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藿朴夏苓汤临床新用举隅 - 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

藿朴夏苓汤临床新用举隅 - 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

藿朴夏苓汤临床新用举隅 - 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
藿朴夏苓汤临床新用举隅 - 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

髓,并能通血脉,温肌腠,麻黄温通发散,气味清轻,外可宣透皮毛腠里,内可深入积痰凝血,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鹿角胶补血益精,温肾助阳,与熟地相伍则鹿角胶得补阴的熟地而有充足的物质基础供其生化,熟地得补阳的鹿角胶才有生化之机,亦即阳无阴无以生,阴无阳无以化之意;肉桂温肾阳,姜炭温肌肉,二者均能入营血,温中有通,解散寒凝;白芥子善祛皮里膜外之痰,能祛寒湿痰邪;甘草解毒,调和诸药。全方组成一以温补营血不足,一以解散阴凝寒痰,通血脉,温腠理,故对于营血本虚,阳虚寒凝,痰湿痹阻诸症,以阳和汤为主适当加减,每获良效。(收稿2002201229)

藿朴夏苓汤临床新用举隅

广州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510630) 李洁华

藿朴夏苓汤载于石芾南的《医原》,具有解表化湿,通畅三焦之功,是治疗湿温初起的常用方。笔者结合岭南地区高温多雨,气候潮湿的特点,将该方化裁治疗湿阻诸疾,每获良效,兹举例如下。 1 眩 晕 吴某,男,62岁。2000年6月因头晕胸闷3d就诊。自诉有高血压病史近10年,平素服尼福达等药降压,血压尚属平稳。近3d来但觉头昏沉,头重如裹,胸闷,时有恶心,纳差,困倦思睡,其舌苔白腻而润,脉弦滑。辨证属湿阻中焦,上蒙清窍。治以祛湿化痰,健运脾胃。拟藿朴夏苓汤合半夏白术汤加减,处方:藿香、法半夏、白术、天麻、杏仁、泽泻各10g,厚朴、橘红各8g,猪苓、茯苓各15g,白蔻仁6g(后下),苡仁30g。服药3剂后眩晕减轻,继服5剂,日趋好转,胸闷消失,纳食改善。效不更方,再进7剂,诸症除。

按:岭南地区夏季多雨潮湿,时人易感湿邪而病。本例眩晕当责之于湿浊中阻,阻遏清阳,故用藿朴夏苓汤芳香化湿,疏调气机,以畅清阳。配合白术、橘红健脾化痰,天麻熄风止眩,使湿化痰祛,清阳得升,浊阴得降,眩晕乃止。

2 鼻 渊 苏某,女,28岁。1998年9月初诊。素体肥胖,嗜食肥甘厚味之品,反复出现鼻流浊涕已3个月,流涕淋漓不断,伴头昏沉,嗳气连连,不思饮食,身重体倦,舌苔白滑,脉濡。辨证属脾胃湿热。治以清热化湿,通窍利鼻。拟藿朴夏苓汤加减,处方:杏仁、藿香、法半夏、泽泻、连翘、白芷、苍耳子各10g,猪苓、赤苓、银花、苡仁各15g,白蔻仁(后下)、厚朴各6g。4剂药后症状明显缓解,晨起后仍有流涕,色转白,时有鼻塞。上方去连翘、银花,加辛夷花、路路通各10g,服药10剂而愈。

按:过食肥甘厚味,易损伤脾胃,导致湿浊内生,郁热后循经上熏鼻窍,发为“鼻渊"。此乃湿热弥漫上焦所致。临床表现提示湿重于热,以藿朴夏苓汤宣化湿热,轻辛开窍,方药切合病机而获效。 3 呕 吐 陈某,女,47岁。1999年11月右乳腺癌根治术后接受放化疗,因出现频繁呕吐,肌注胃复安、枢复宁等药无效,遂请中医科会诊。症见神疲乏力,头晕耳鸣,自觉胸中憋闷,频频呕吐痰涎清水,动则心悸不宁,纳呆,便溏,其舌苔白厚,脉沉细滑。辨证属痰饮内停。治宜芳香化湿,和胃止呕。拟藿朴夏苓汤合小半夏汤加减,处方:姜半夏、藿香、杏仁、泽泻、丁香各10g,白术、茯苓、苡仁各15g,陈皮、厚朴、白蔻仁(后下)各6g,生姜3片。服药5剂后,呕吐痰涎有所减少,纳食好转,但觉手足不温,大便溏薄,时吐清水。上方去泽泻、丁香、苡仁,加党参15g,桂枝、炙甘草各6g,取其通阳化饮之意。再进5剂,上症瘥。因其脾胃虚弱,建议长期口服香砂六君丸固护脾胃。随防1年,患者一般情况尚好,能接受一系列放化疗,未再出现剧烈呕吐。

按:本例呕吐属外邪客体,侵犯脾胃诸脏腑,使脾失健运,停痰留饮,痰饮中阻,气机不畅,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呕吐。选用藿朴夏苓汤加减,以祛湿为主,芳香化湿、利水渗湿容为一体,兼和胃降逆,使湿去脾复,呕吐自止。

4 自 汗 林某,男,17岁。2000年5月因自汗1月余就诊。缘3月中旬冒雨踢球后发热,体温达39℃,周身酸楚乏力,自服银翘退热冲剂等药,迁延半月,虽热渐退,但诸症未见好转,并出现自汗不止,汗出粘手,伴肢体酸楚,困倦纳呆,舌质淡红、苔白腻微黄,脉濡。辨证属湿热遏郁,迫津外泄。治宜芳香宣化,调畅气机。拟藿朴夏苓汤加减,处方:藿香、佩兰、法半夏、杏仁、赤苓、白术、竹叶、泽泻、淡豆豉各10g,厚朴、白蔻仁(后下)各6g,苡仁15g。服药3剂,汗出减少,纳食增加,精神好转,继服7剂而愈。

?医案医话?

盗汗非独阴虚治验

国电公司热工研究院卫生所(710032) 刘 利

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景岳全书?汗证》对汗症作了系统的整理,认为盗汗属阴虚。《病症指南医寒?汗》谓:“阴虚盗汗,治当以补阴以营内。”《医学正传?汗证》认为:“盗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所主也。大抵盗汗宜补阴降火。”而在临床中遇之盗汗非独阴虚治者甚多,若单从阴虚而补阴治之不能药到病除,只能辨证施治才能药到痼愈。余在临床中治疗多例盗汗非从阴虚治者,现举例如下。

1 瘀血盗汗 张某,女,48岁。4年前出现不明原因心悸失眠,盗汗,神疲乏力,胸闷叹息,胸胁痛如针刺,甚则连及背部,饮食如常,口渴不喜饮,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周期尚可,食欲可,二便调,舌黯红、苔薄白,脉沉缓涩,经中西药治疗无明显疗效。胸胁为肝经循行之处,瘀血在胸中,气机阻滞,则肝郁不疏,故胸闷叹息,胸胁刺痛;瘀久化热,气郁化火,可出现心悸失眠,盗汗乏力;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加之舌、脉所见,皆为瘀血之征。辨证为气虚血瘀,津液外泄,以益气活血止汗治之,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生地、生黄芪、太子参各20g,桃仁、赤芍、白芍、枳壳、桔梗各10g,川芎、五味子各6g,川牛膝、丹参各15g,牡蛎、浮小麦各30g。服药15剂而愈。

2 湿热盗汗 陈某,女,58岁。患者体形肥胖,患有冠心病病史,3年来夜寐盗汗,湿透内衣,尤以背部及腋下为甚,服用生脉饮、黄芪精等未效。素有口干,口苦,纳呆,乏力气短,便干溲赤,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患者形体肥胖,纳呆,肢倦乏力,皆为脾虚停湿,湿阻气机之征;其汗出湿衣,口干口苦,便干溲赤,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皆属湿热为病之象。辨证为湿热内蕴,外越于皮肤腠理,治以清热利湿止汗,用三仁汤加减。处方:杏仁、藿香、佩兰、陈皮、白术、黄芪、甘草各10g,白蔻15g,苡仁、滑石、浮小麦各30g,厚朴12g。服药后汗渐止。

3 气虚盗汗 阮某,男,59岁。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十余年,夜寐盗汗3余年,素感心悸胸闷,气短乏力,懒言声低,纳少便溏,每因劳累后盗汗加剧,舌胖大,边有齿印,脉沉缓。患者劳累后盗汗加剧,加之一系列气虚之征以及长期冠心病病史,辨证为气虚不固,营内失调,用四君子汤加减。处方:党参、黄芪、山药、牡蛎、浮小麦、麦冬、白芍各30g,白术12g,茯苓15g,丹参20g,当归、炙甘草各10g。服药月余汗渐止。

4 阳虚盗汗 黄某,男,63岁。3年前曾服用过量鹿血,鹿肉之品后出现头面烘热,烦渴,大便干,溲赤便结之症,数服龙胆草、黄芩、黄连等苦寒之品未痊愈后出现习惯性便秘,间断自服黄连上清丸数月,出现畏寒肢冷,腹痛腹泻,遇寒冷则甚,夜寐盗汗,汗出湿衣,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详查患者病中有过服苦寒之品,加之舌脉所见,皆为里虚寒证。辨证为阳虚里寒内盛,虚阳外越,用附子理中汤加减。处方:党参、茯苓、白芍各15g,附子、干姜、肉蔻各10g,吴萸、五味子各6g,浮小麦、龙骨、牡蛎各30g。服药20余剂痊愈。

5 肾虚盗汗 田某,女,51岁。夜寐盗汗5月余,症见面部两颊黄褐斑累累,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口干,夜尿频。4年前绝经前月经紊乱,服用中西药无效,现已停经。舌淡、苔薄黄,脉沉涩无力,患者有慢性胃炎病史。患者平素体弱,年逾半百,肾气不足,肾阳渐衰,故症见腰膝酸软,口干夜尿频,舌淡,脉沉涩无力;久病入络,瘀滞阳明,故可见面部黄褐斑累累;气机不畅,郁而化热,故可见口干,绝经前月经紊乱等症。辨证肾亏瘀滞,阳明外越,治以温肾活血,清泄阳明,用知柏地黄丸加减。处方:熟地、山茱萸、川芎、丹参、知母、黄柏各15g,山药、生石膏各30g,泽泻、丹皮、仙茅、巴

按:患者冒雨感受湿邪,因服用甘寒清气热之品,使湿邪增重,湿热交蒸,津液外泄而自汗出。湿热蕴郁不解,治疗必须先治湿邪,否则湿郁则热生,热重则病势又增。故用藿朴夏苓汤芳香宣化,宣通气机,使湿渐化,郁渐解,则腠理固密汗自止。

(收稿2002203218)

温病常用方歌括

风温常用方歌括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咳加杏仁渴花粉,胸膈郁闷郁金藿,项肿咽痛马勃玄,热渐入里地冬酌,衄血应将芥豉去,茅根侧柏栀子确。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宣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在气喘粗燥热甚,加入膏知渴花粉,在营暮热舌绛红,须添犀角与玄参,在血除去苇根荷,丹地麦冬玉竹进。麻杏甘石汤 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此法良。 加味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伤寒方,再入蒌杏苇根帮,轻清宣展气机法,透邪达表效验彰。 凉膈散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中焦燥服之消。 白虎汤人参加白虎汤 白虎知母米甘膏,阳明大渴汗滔滔,加参益气生津液,热逼亢阳此为高。 调胃承气汤 调谓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偿。 葛根芩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偿,邪陷阳明成热痢,清里解表保安康。 清营汤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烦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清宫汤 减去丹参银连地,清宫更加连子心。 安宫牛黄丸 安宫牛黄开窍方,芩连栀郁朱雄黄,犀角珍珠冰麝箔,热闷心包功效良,脉实银翘虚参下,每服一分心宫安,飞尺五痫卒中恶,痉厥属热总右餐,若是温毒昏谵语,必将此方用在先。紫雪丹 紫雪犀羚朱朴硝,硝石金寒滑滋膏,丁沉水麝升玄草,热陷痉厥服之消。 至宝丹 至宝朱珀麝息香,雄玳犀角与牛黄,金银两箔兼龙脑,开窍清热解毒良。 羚角钩藤汤 羚角钩藤茯菊桑,贝草竹茹芍地黄,阳邪亢盛成痉厥,肝风内动急煎尝。 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汤奇妙,芩芍鸡子取黄调,心烦健眠脉细绝,坎离交媾在中爻。 加减复脉汤 加减复脉炙甘草,麻仁芍麦地黄胶,虚热入下伤肝肾,滋阴养液去超超。 二(三)甲复脉汤 二甲汤本复脉法,再加牡蛎与鳖甲,若加龟板二甲内,滋阴潜力更佳。 大定风珠 大定风珠鸡子黄,再合加减复脉汤,三甲并同五味子,滋阴息风是妙方。 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至阴来仔细看,夜热朝凉无汗出,养阴透邪服之安。 春温常用方歌括 黄芩汤黄芩汤方芍枣草,清热和中止痢方。

夏苓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临床分析

夏苓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夏苓汤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0例,采用夏苓汤结合西药治疗的方法,對照组40例,采用西药抑酸、抗HP、保护胃黏膜的治疗方法。持续治疗1个月后,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0%(36/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31/40)。实验组的幽门螺杆菌转阴18例(45%),对照组转阴14例(35%)。实验组症状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夏苓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具有安全性高、复发率低、操作简便等优点,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标签:夏苓汤;胃炎;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炎发生的一个重要诱因,如果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发展为胃癌[1]。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的胃炎要及早进行治疗,这样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较好的控制,避免病情恶化[2]。在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方面,西医多采取抗生素联合治疗、抗生素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的方法,这种方式见效快,散失也快,不容易实现彻底治愈[3]。中医一般采用清热利湿的治疗方法。我院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采用的是夏苓汤结合西医治疗的方法,效果较为理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9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80例,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为8~66岁,平均年龄为44.7岁;病程为1~28年,平均病程7.2年。所有患者经胃镜检查均确诊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苦求尿素酶实验结果为+。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西医以1997年HP第二届专题会议制定的相关标准为准。中医诊断标准为:主要症状:纳呆少食,胃脘痛,腹胀,法力,嗳气,舌质淡红,舌苔黄腻,脉濡缓。次要症状:反酸、嘈杂、大便失调、口中异味等。 1.3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方法,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抑制胃酸,20mg/次,2次/d;口服硫糖铝混悬液保护胃黏膜,5ml/次,3次/d;口服克拉霉素缓释片,250mg/次,2次/d,口服阿莫西林胶囊,1g/次,2次/d,用来抗幽门螺杆菌。4w 1疗程。实验组在对照组的西医疗法的基础上再结合夏苓汤治疗,厚朴10g、藿香15g、半夏10g、白术10g、茯苓10g、陈皮10g、砂仁10g、炙甘草6g、玄胡10g、蒲公英20g,以水煎温服,1剂/d,分为2次服用,200ml/次。4w 1疗程。1个疗程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幽门螺杆菌转阴以及病理检查情况。 1.4疗效评定症状改善标准:对患者在治疗后存在的上腹胀、上腹痛、恶心、

中医“口味”大全

中医“口味”大全 一、口苦。多为肝胆有热所致。口感苦者常兼有头痛、眩晕,苔薄黄、脉象弦数等症候,治宜清泻肝胆郁热。 方药选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15克,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栀子各10克,生地、黄芩各12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二、口甜。又称“口甘”,多为脾胃功能失常所致。临床上,分为脾胃热蒸口甜和脾胃 气虚口甜。前者多因过食辛辣厚味之品,滋生内热或外感邪热蕴积于脾胃所致。表现为口甜而渴、喜饮水、多食易饥,或唇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苔燥,脉数有力等。治宜清脾泻火。 方药选用泻黄散:藿香15克,栀子、石膏各10克,甘草8克,防风2克;或清胃散:黄连、当归、升麻各10克,生地、丹皮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后者 多由年老或久病伤及脾胃,导致气阴两伤,虚热内生,脾受津灼所致。表现为口甜而干、气短体倦、不思饮食、脘腹作胀、大便时干时软。治宜益气健脾,和胃养阴。方药选用益胃汤 与四君子汤加减:沙参15克,麦冬、玉竹、白术、茯苓各10克,生地、藿香各12克,砂仁、炙甘草各8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三、口咸。多为肾虚所致。如伴有腰膝酸软、头昏耳鸣、五心烦热、盗汗遗精、苔少、脉细数等症状,属肾阴亏损,虚火上炎,即“肾阴虚口咸”。治宜补益肾阴,滋阴降火。 方药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黄柏、山药、丹皮、茯苓各10克,熟地15克,山茱萸、泽泻、附子12克,肉桂8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四、口酸。口中自觉有酸味,但并无酸水吐出。多为肝胆之热乘脾所致。口感酸者常伴有胸闷胁痛、恶心、食后腹胀、舌苔薄黄、脉弦等症状。治宜泻肝和胃。 方药选用左金丸与六君子汤加减:黄连、吴茱萸、茯苓、白术各10克,人参、甘草各8克,陈皮15克。日服2次,每日1剂,水煎服。 五、口臭。口中出气臭秽,自觉或为他人所闻。一般有三种情况:1?胃火上蒸:舌红 或口舌糜烂生疮,或牙龈肿痛,口气热臭,并兼有口渴喜冷饮,尿黄便干,苔黄等症状。治宜清泻胃火。

中药霍香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霍香的功效与作用 霍香的功效和作用 1.芳香化湿,用于湿阻中焦证。本品为芳化湿浊的要药。若湿浊内阻,中气不运,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者,常与苍术、厚朴、半夏等配伍,如不换金正气散。 2.解暑发表,用于暑湿证及湿温初起。藿香性温而不燥,化湿又能发表。对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而致恶寒发热、头痛脘痞、呕恶泄泻者,可与紫苏、半夏、厚朴等同用,如藿香正气散。湿温初起,湿热并重者,每与清热祛湿的滑石、黄芩、茵陈蒿等同用,如甘露消毒丹。 3.止呕,用于呕吐。既能化湿,又能和中止呕。治湿浊中阻所致的呕吐最为适宜。常与半夏配伍;偏于寒湿者,可配丁香、白豆蔻等;偏于湿热者,配黄连、竹茹等。妊娠呕吐,配砂仁、苏梗等。脾胃虚弱者,配党参、白术等。 中药藿香的应用 1.用于湿浊阻中证。本品气味芳香,具有良好的芳化湿浊,醒脾快胃作用。故常用于湿浊阻中,脾失健运所致的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恶泄泻,身体困倦者,且多与苍术、厚朴等化湿行气药配伍。本品辛散而不偏于峻烈,微温而不过于燥热,故又常与清热药配伍,用于暑湿、湿温之湿热阻中证。若湿重于热所致身热不扬,肢倦身重,胸腹痞闷,口腻不渴者,常与化湿、利

湿之品配伍。如《感证辑要》藿朴夏苓汤,以之与厚朴、茯苓等同用。若湿热并重,身热困倦,胸闷腹胀,溺赤便结,舌苔黄腻者,常与滑石、茵陈、黄芩等清热燥湿及清利湿热之品配伍。 2.用于外感风寒。本品辛温芳香,外可透毛窍,散表邪,内能化湿浊,快脾胃。故常用于暑天外感风寒,内伤湿浊而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腹胀脘闷,呕恶腹泻,苔腻者。宜与解表化湿药配伍使用。如《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以之与紫苏、白芷、厚朴等药同用。 3.用于呕吐。本品既能醒脾和胃,又能止呕,故凡呕吐之证,无论寒热虚实皆可使用。又因本品长于化湿,对湿浊阻中所致的呕吐尤为适宜。若寒湿阻中,胃失和降,恶心呕吐者,常与丁香、半夏等温中止呕药同用;湿热阻中,恶心呕吐者,宜与黄连、竹茹等清胃、止呕药配伍;脾胃虚弱,恶心呕吐者,宜与人参、橘皮等补气健脾药及理气和中药配伍;妊娠恶阻,恶心呕吐者,宜与砂仁、紫苏等和胃安胎药配伍。 霍香的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0.5~1.5m,四棱形,粗达7~8mm,上部被极短的细毛,下部无毛,在上部具能育的分枝。叶心状卵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4.5~11cm,宽3~6.5cm,向上渐小,先端尾状长渐尖,基部心形,稀截形,边缘具粗齿,纸质,上面橄榄绿色,近无毛,下面略淡,被微柔毛及点状腺体;叶柄长1.5~3.5cm。 轮伞花序多花,在主茎或侧枝上组成顶生密集的圆筒形穗状花序,穗状花序长2.5~12cm,直径1.8~2.5cm;花序基部的苞叶长不超过5mm,宽约1~2mm,披针状线形,长渐尖,苞片形状与之相

中医汤证歌诀

中医汤证歌诀 阴阳 阳盛清热使白虎,阴盛理中四逆阻,阳虚八味地黄丸,知柏地黄利阴虚。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严匡华 阴盛格阳假热象,四逆白通急煎服,阳盛格阴四肢厥,承气荡热须急图。 亡阳大汗参附暖,亡阴独参饮自苏。 表里 表寒荆防为败毒,表热银翘脉数浮,表虚桂枝能解肌,表实麻黄恶寒除。 里寒附子理中汤,里热口渴用白虎,里虚十全可大补,里实承气能通腑。 半里半表小柴胡,表里俱病喘汗出,葛根黄苓黄连驱。 寒热 实寒腹冷用良附,虚寒理中四逆扶,实热白虎或承气,大补阴丸虚热服。 虚实 气虚扶正用四君,血虚补血四物寻,虚实夹杂降气汤,真虚假实香砂君, 真实假虚蜇虫存。 伤寒六经辨证汤证诀 六经太阳属麻黄,中风有汗桂枝汤,阳明经证使白虎,腑实日

晡承气荡。 少阳宜与小柴胡,太阴入脾理中乡,少阴阳虚四逆暖,阴虚阿胶鸡子黄, 厥阴乌梅安蛔方。温病汤证诀(卫气营血)卫分银翘用辛凉,入气渴烦白虎挡,肺热壅盛为麻杏,腑室宜攻承气汤。 热扰胸膈栀子豉,入胆蒿芩泄少阳,入营清营为转气,入血犀 角兼地黄。 三焦辨证汤证诀上焦入卫桑菊使,肺热银翘与麻石,邪陷心包厥神昏,清宫送服安宫治。 热入中焦白虎清,热结腑实承气攻,湿热中焦热不扬,雷氏芳 香化湿证。 下焦伤肾劫真阴,复脉加减可回春,虚风内动多瘛从,大定风珠就是福音。 脏腑辨证汤证诀* 心、小肠心气不足宜养心,心阳不振加附 温,心血不足多怔忡,四物合入酸枣仁。 心阴不足补心丹,心火亢盛使泻心,痰迷心窍神志呆,导痰菖蒲与郁金。 痰火扰心多狂妄,礞石滚痰可宁神,心血瘀阻胸窒闷,薤白失笑四物寻。饮遏心阳多头晕,苓桂术甘温化饮,心脾两虚归脾汤,黄连阿胶交心肾。 心火小肠导赤散,小肠虚寒茱萸跟,气痛天台乌药亲。脏腑辨证汤证诀* 肝、胆肝气郁结须疏肝,肝火上炎使龙胆,阳亢天麻钩藤饮,肝风羚羊钩藤攀。

藿朴夏苓汤

藿朴夏苓汤 【来源】《感证辑要》引《医原》 【组成】藿香二钱(6g)川朴一钱(3g)姜半夏一钱半(4.5g)赤苓三钱(9g)杏仁三钱(9g)生苡仁四钱(12g)白蔻仁一钱(3g)猪苓三钱(9g)淡香鼓三钱(9g)泽泻一钱半(4.5g)通草一钱(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表化湿。 【主治】湿温初起,身热恶寒,肢体困倦,胸闷口腻,舌苔薄白,脉濡缓。 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感证辑要》卷四补。 主治功能藿朴夏苓汤出自《医原》,能宣通气机,燥湿利水,主治湿热病邪在气分而湿偏重者。方中香豉、藿香芳化宣透以疏表湿,使阳不内郁;藿香、白蔻仁、厚朴芳香化湿;厚朴、半夏燥湿运脾,使脾能运化水湿,不为湿邪所困。再用杏仁开泄肺气于上,使肺气宣降,则水道自调;茯苓、猪苓、泽泻、苡仁淡渗利湿于下,使水道畅通,则湿有去路。全方用药照顾到了上、中、下三焦,以燥湿芳化为主,开宣肺气,淡渗利湿为辅,与三仁汤结构略同,而利湿作用过之。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方中藿香具有抗菌、抗病毒、助消化、

解痉、镇痛、镇吐、抑制胃肠推进运动、促进胃肠功能正常化、抑制锌异常所致的肠道损害等作用;杏仁、半夏、白蔻仁等具有平喘、镇咳、化痰等功能;厚朴、半夏、蔻仁等还有助消化作用;茯苓、泽泻、猪苓、苡仁等具有较强的利尿作用;淡豆豉具有降温作用。 症见患者高热,头重身困,少汗,并感胃脘部痞满,口淡口苦,不思饮食,面色萎黄,舌淡暗,苔黄腻,脉濡数。证属外感湿邪,湿阻气机,郁久化热。治以清热利湿。方选藿朴夏苓汤加减:藿佩梗各12g,川朴10g,半夏10g,猪茯苓各15g,黄连6g,栀子10g,白豆蔻6g,杏仁10g,砂仁5g(后下),生苡仁30g,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患者服下一剂药后,即开始出汗,解大量黄色小便,高烧退去,头身困重减轻。继服二剂,症状完全消除,恢复正常。 病理治疗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以前。如《素问·热论篇》所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因暑季气候炎热,热蒸湿动,使空气中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以侵犯人体,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温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塘泻不爽等湿阻症状。中医治湿有三法,即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藿朴夏苓汤集治湿三法为一

汤头歌——祛湿之剂

祛湿之剂 1.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 膀胱化气添桂枝利便消暑烦渴清 除桂名为四苓散无寒但渴服之灵 猪苓汤除桂与术加入阿胶滑石停 此为和湿兼泻热疸黄便闭渴呕宁 2.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行水散痞有生姜 加桂除夏治悸厥茯苓甘草汤名彰 3.肾着汤 肾着汤内用干姜茯苓甘草白术襄 伤湿身痛与腰冷亦名干姜苓术汤 黄芪防已除姜茯术甘姜枣共煎尝 此治风水与诸湿身重汗出服之良 4.舟车丸 舟车牵牛及大黄遂戟芫花又木香 青皮橘皮加轻粉燥实阳水却相当 5.疏凿饮子 疏凿槟榔及商陆苓皮大腹同椒目 赤豆艽羌泻木通煎益姜皮阳水服 6.实脾饮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 草蔻附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7.五皮饮 五皮饮用五般皮陈茯姜桑大腹奇 或用五加易桑白脾虚肤胀此方司 8.羌活胜湿汤 羌活胜湿羌独芎甘蔓藁木与防风 湿气在表头腰重发汗升阳有异功 风能胜湿升能降不与行水渗湿同 若除独活芎蔓草除湿升麻苍术充 9.大橘皮汤 大橘皮汤治湿热五苓六一二方缀 陈皮木香槟榔增能消水肿及泄泻 10.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 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亦有不用茵陈者仲景柏皮栀子汤 11.八正散 八正木通与车前匾蓄大黄滑石研 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12.萆解分清饮

萆解分清石菖蒲草梢乌药益智俱 或益茯苓盐煎服通心固肾浊精驱 缩泉益智同乌药山药糊丸便数需 13.当归拈痛汤 当归拈痛羌防升猪泽茵陈芩葛朋 二术苦参知母草疮疡湿热服皆应 增辑 1.五淋散 五淋散用草栀仁归芍茯苓亦共珍 气化原由阴以育调行水道妙通神 2.三仁汤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 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3.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草 芩翘贝母射干薄暑疫湿温为末尝 4.鸡鸣散 鸡鸣散是绝奇方苏叶茱萸桔梗姜 瓜橘槟榔煎冷服肿浮脚气效彰彰 5.中满分消汤 中满分消泊朴乌归萸麻夏荜升胡 香姜草果参芪泽连柏苓青益智需 丸用芩连砂朴实夏陈知泽草姜俱 二苓参术姜黄合丸热汤寒治各殊 6.二妙丸 二妙丸中苍柏煎若云三妙膝须添 痿痹足疾堪多服湿热全除病自痊 ================================================================= 化湿和胃 平胃散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姜枣齐; 燥湿运脾除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附] 柴平汤 小柴胡汤合平胃,寒多热少湿疟祛。 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附]六和汤 六和汤用参半砂,杏术草藿与木瓜; 赤苓厚朴加扁豆,湿伤脾胃效无加。

辨证治疗功能性低热50例_吕志生

第11卷 第11期 2009 年 11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1No. 11 Nov .,2009 功能性低热属于祖国医学内伤发热范畴,临床上颇为常见,治疗上也颇棘手,笔者多年来辨证治疗本病,临床疗效比较满意,小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50例病人中,男13例,女37例;3~14岁4例,15~ 18岁6例,19~40岁32例,41~60岁6例,61岁以上2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20天,最长6年。 2 治疗方法 2.1 气虚发热型  低热或高热不等,面色黄白,神疲体倦,气短懒言,食少自汗,舌质淡嫩,苔薄白,脉虚大无力,治以益气健脾,甘温除热之法。方以补中益气汤合甘麦大枣汤主之。方药:太子参20g,黄芪20g,白术12g,炙甘草10g,当归12g,陈皮6g,升麻3g,柴胡10g,浮小麦20g,白芍15g,大枣5枚。 2.2 血虚发热型 低热不退,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不宁,体倦乏力,舌质淡,苔少,脉细弱。治以益气养肝之法。方以归脾汤合八珍汤加减,药用:太子参20g,黄芪20g,茯苓15g,白术10g,炙甘草10g,当归12g,龙眼肉15g,白芍15g,酸枣仁30g,地骨皮12g。 2.3阴虚发热型 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骨蒸潮热,口干咽燥,多梦盗汗,舌质红而少津,苔少,脉细弱。治以养阴清热之法。方以清骨散合一贯煎加减。药用:银柴胡10g,知母10g,胡黄连10g,地骨皮12g,青蒿15g,生地20g,辽沙参15g,枸杞子15g,甘草6g。 2.4阳虚发热型 低热不退,形寒肢冷,少气懒言,萎靡嗜睡,或食少便溏,舌质淡胖,苔白润,脉沉细乏力,治以温补阳气,引火归元之法。方以金匮肾气汤合理中汤加减。药用:制附子8g,肉桂15g,熟地黄20g,怀山药20g,山萸肉15g,茯苓15g,丹皮9g,巴戟天10g,太子参30g,白术12g,炙甘草10g,龙骨15g,牡蛎15g。 2.5肝郁发热型 低热或午后渐热,精神抑郁,胸胁胀满,烦燥易怒,口干口苦,女子可见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舌质淡红,苔黄,脉虚弦偏数。治以疏肝解郁,健脾清肝之法,方以丹栀逍遥散或滋水清肝饮加减。药用:丹皮10g,炒栀子10g,柴胡10g,当归10g,枳壳10g,白术6g,郁金15g,生白芍15g,茯苓12g,合欢皮12g,甘草6g。 2.6瘀血发热型 午后发热,夜晚热甚,常自觉身体某部发热,口燥咽干,饮水不多,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紫黯,瘀点或瘀斑,脉沉涩。治以活血化瘀之法,方以血府逐瘀汤合失笑散加减。药用:当归12g,红花12g,赤芍12g,延胡12g,丹皮12g,桃仁10g,郁金15g,丹参15g,炒蒲黄10g,炒五灵脂9g,川牛膝20g,枳壳10g,柴胡10g,生地20g,白薇15g,黄芩10g,甘草6g。 2.7湿郁发热型 低热不退,午后热甚,胸闷不饥,身重肢倦,便溏尿黄,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治以宣化畅中,利湿清热之法,方以三仁汤合藿朴夏苓汤加减。药用:炙杏仁10g,生薏苡仁30g,白蔻仁6g,藿香10g,半夏6g,厚朴6g,通草10g,泽泻12g,柴胡10g,白术12g,郁金12g,黄芩10g,鸡内金12g。 3 治疗结果 用药6~9剂,体温降至正常,主症消失者13例;用药10~20例,体温降至正常,主症消失者19例;服药21~30剂,体温降至正常主症消失者12例;服药30~40剂,体温降至正常,主症消失者4例。无效2例。总治愈率96%。 4 病案举例 李某,女,35岁,因劳累而致低热,于某院查血常规、血沉及胸片等均异常。半年来经多种抗生素和各种退热疗法治疗,体温仍在37.2~38.5℃之间,倦怠无力,短气懒言,食少便清,舌质淡嫩,苔薄白,脉沉弱。此乃中气不足,脾胃虚弱所致。治当益气健脾、甘温除热,以补中汤加白芍15g,浮小麦15g,牡蛎15g,水煎早晚2次服6剂。热势水减,症状显著减轻。继守其方服9剂,体温正常,临床症状消失。3个月后随方,未再复发。 5 讨 论 功能性低热即现代医学查不出原因的低热,故又称原因不明低热,系机体体质异常,或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所致。祖国医学称内伤发热,病程较长,正气多损,阴阳失调,抗邪无力。临证时应从虚着眼,以扶正补虚当作治疗功能性低热的大法。但被分五脏,每一脏又有气血阴阳之别。所谓损其气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胃者益精。用药当以平补与清补为主,凉剂不过因火而暂用,火去即止。苦寒药更不可多用,因其伤脾败胃,化燥伤阴之故。证型在发生变证时,临床症状往往错综复杂,或内外合邪,或虚实夹杂,治疗时应视其主次而灵活应变,切勿默守陈旧,延误病情。因此应认准病机,详辨病症,方能收到较好疗效。◆ 辨证治疗功能性低热50例 吕志生1,张先茂2 (1.安阳县白璧镇卫生院,河南 安阳 455112;2.安阳县中医院,河南 安阳 455112)关键词:辨证;功能性低热;中医 中图分类号:R55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 11- 0116- 01 收稿日期:2009-06-10 作者简介:吕志生(1961-),男,河南安阳人,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内科疾病。 116

温病学歌诀

1、清宫汤 清宫汤用莲子心,犀角麦冬与玄参,竹叶连翘透心热,或加沥胆菖郁金。 2、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汤,玉竹扁豆桑,甘草花粉入,清养肺胃方。 3、新加黄龙汤 新加黄龙用人参,增液海参大补阴,调胃承气加姜汁,当归活血效力神。 4、导赤承气汤 导赤承气用生地,连柏大黄芒硝赤。 5、护胃承气汤 护胃承气增液汤,丹皮知母加大黄。 6、清瘟败毒饮 清瘟败毒地连芩,丹石栀甘竹叶寻,犀角玄翘知芍桔,温邪泄毒亦滋阴。 7、桃仁承气汤 桃仁承气当归芍,丹皮大黄与芒硝。 8、益胃汤 益胃沙参麦冬糖,生地玉竹滋阴良。 9、三石汤 三石汤用石膏寒,竹茹银花金汁添,滑石通草杏仁配,暑湿弥漫病可痊。 10、神犀丹 神犀丹中犀玄参,芩蒲地银板蓝根,翘豉金汁天花粉,紫草合治热毒深。 11、连梅汤 连梅汤治心肾伤,麦冬生地阿胶襄。 12、三甲散加减 三甲二鳖与穿山,柴胡桃仁与僵蚕,痰瘀阻络后遗症,通络化痰理气先。 13、雷氏清宣金脏法 雷氏清宣金脏法,川贝兜铃与枇杷,桑蒡桔杏瓜蒌壳,清暑止咳效堪夸。 14、雷氏芳香化浊法 芳香化浊藿佩兰,厚朴腹皮荷叶鲜,陈皮半夏化湿浊,暑秽伤人病可痊。 15、藿朴夏苓汤 藿朴夏苓三仁添,猪苓泽泻豆豉全。 16、菖蒲郁金汤 菖蒲郁金紫金片,栀翘通竹沥灯丹,湿热酿痰心包蔽,送服苏合至宝丹。 17、达原散/雷氏宣透膜原法 达原草果厚槟榔,知芩芍草四味襄,藿夏姜入知芍去,外透燥湿止呕强。 18、茯苓皮汤 茯苓皮送苏香丸,猪苡通腹竹叶添,膀胱湿阻心包蒙,吴氏出方治未谙。 19、宣清导浊汤 宣清导浊二苓淡,蚕沙皂荚水石寒,湿滞大肠舌苔腻,化湿清热气机宣。 20、五叶芦根汤 五叶芦根用冬瓜,藿佩荷薄与枇杷。 21、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22、枳实导滞汤 枳实导滞用小承,连槟楂曲翘紫通,甘草调和三焦治,湿滞热除大便行。

《温病学》总结

温病学 第一单元绪论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二单元温病的概念 一、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二、范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温病条辨》 三、分类: 1、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燥疫 治疗应以清热保津为原则 湿热类温病:湿温、伏暑、湿热疫、霍乱 治疗重在化湿透热。 2、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四、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第三单元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一、病因:感受了外来的温邪 1、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2、各性 (1)风热病邪: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先犯肺卫;易伤肺胃阴津;病情变化迅速 (2)暑热病邪:发病可径犯阳明;易于耗气伤津;易致闭窍动风;夹湿邪为患 (3)湿热病邪: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易于复发;病位以脾胃为主;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 (4)燥热病邪:病位以肺为主,初起以肺卫见症为主;易致津液干燥,在病之初起时即可有较明显的津液干燥的表现 (5)温热病邪:病初即导致里热证;病情较重而易闭窍、动风、动血;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 (6)温毒病邪:具火热之性,致病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的特点;攻窜流走,外窜经络、肌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