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哲学基础》期末复习指导.doc

《哲学基础》期末复习指导.doc

《哲学基础》期末复习指导.doc
《哲学基础》期末复习指导.doc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哲学基础》期末复习指导

责任教师:陈娟娟

一、考核说明

1.考核对象

本课程是为培养电大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用能力而设置的公共政治理论课。课程性质是省开课程,由省电人负责命题考试。

2.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考核总分为100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均按百分制记分,前者占30%,厉者占70%。

3.考核要求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耍求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能够在实践屮自觉地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思想路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本课程既重视知识、理论的考核,又重视应用能力的考核。按照认知能力,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进行命题。各认知层次的含义如F:

了解:要求了解冇关的名词、概念、范畴的意义,能正确认知垂要的基础知识,并能正确农述。

理解:要求在了解的基础上,能比较全面地领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表述正确、完整。

掌握:耍求在了解、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衣述止确、系统、淸舱。

4.命题原则

%1本课程的考试命题严格掌握在教学大纲规尢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范围之内。

%1考试命题应该覆盖教学大纲和教材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其中客观性试题占30%,主观性试题占70%。

%1试卷要含反映认知能力各个层次的题目,本课程特别强调应用的能力。在一份试题中,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的比例大体是:了解占30%;理解占40%;应用占30%。

%1试卷题目难易程度的安排。题冃难易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即易、较易、较难、难。在—?份试卷中各个等级所占分数的比例大体是:易占20%,较易占35%,较难占35%,难占10%。

试题认知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是两个不同概念,在各种认知能力层次中都町以含有难易程

度不同的题目。在命题中是二者兼顾,统筹安排的。

主观能动性空间 人工帮能

一元论

二元

%1 各试题彼此独立,某试题不可替其他试题作答或暗示其他试题答案线索。 %1 命题必须题意清楚、要求明确,提供的答案准确、便于评分。

5. 试题类型及结构

单项选择(15%),辨析题(25%),简答题(30%),论述题(30%)。

6. 考核形式

期末考试采取开卷笔试。

7. 答题时限

考试时限为90分钟。

二、复习重点

绪论

一、 基本概念

重点掌握: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一般掌握:世界观

方法论 辩证法 形而上学

二、 基本原理

重点掌握:

1、 哲学的基本问题

2、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3、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历史形态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木质特点

6、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内容

-?般掌握:

1、 哲学的党性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产牛的根源

4、 哲学上“两个对子”的关系

第一章物质和意识

一、 基本概念:

重点掌握:物质 意识 规律 一般学握:运动 静止 时间

二、 基本原理

重点掌握:

1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意义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与口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辩证关系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5.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6.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的统一

7?意识能动性及其具体表现

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根木途径和条件

9.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棊础

1 0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一般掌握:

1.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3.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4.时间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5.意识的起源

6.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7.二元论及其错误

第二章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一、基本概念

重点掌握:联系发展新生事物必然性偶然性现象本质一般掌握:原因结果形式内容可能性现实性

二、基本原理

重点掌握: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3?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4.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5.现彖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般掌握: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唯物辩证法的条件论

3.联系和运动的关系

4.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Z间的辩证关系

5.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6?形势和内容的辩证关系

7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第三章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基本概念

重点掌握:才盾才盾的同一性才盾的斗争性才盾的普遍性才盾的特殊性主要矛厉

度质变量变肯定方而否定方而

i般掌握:基本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质量

二、基本原理

重点掌握:

1.才盾对立而的同一和斗争推动时的发展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5.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6.否定Z否定规律的某木特征及其方法论意义

一般掌握:

1.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的区别

2.主要矛质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3.量变、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4.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

5.否定Z否定规律的实质和形式

第四章认识和实践

一、基本概念

重点掌握: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i般掌握:认识论可知论不可知论经验论唯理论

二、基本原理

重点掌握: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根木对立的认识路线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3、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5、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

一般掌握:

1、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和特征

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3、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第五章真理和价值

一、基本概念

重点拿握:真理绝对真理相对真理

一般掌握:价值谬误

二、基本原理

重点掌握:

1、真理的客观性

2、实用主义真理观的错误实质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5、运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应当怎样科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

6、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辩证关系一般掌握:

1、真理的基本特征

2、真理一元论和多元论

3、真理和谬谋的关系

3、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第六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基本概念

垂点掌握: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方式

一般掌握:自然环境人口因素社会意识形式

二、基本原理

重点掌握:

1、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一般掌握:

1、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社会意识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第七章社会基本矛盾

一、基本概念

重点掌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

二、基本原理

重点掌握: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介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5、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6、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特征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8、试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说明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我们党要始终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八章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

一、基本概念

重点掌握:阶级国家

一般掌握:革命国体政体人民群众

二、基本原理

重点掌握:

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冑接动力

2、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3、社会革命的实质、根源、任务、根木问题及作用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般掌握: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特点

2、评价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标准

第九章文化和社会现代化

一、基本概念

重点掌握:物质文明糟神文明民族精神

一般掌握:传统文化现代化

二、基本原理

重点拿握: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以及建设“两个文明”的重要性一般掌握: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第十章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

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可-?般拿握,不作为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业答案

1. 一、客观题(每题2分,共40分) 1、我们研究哲学的性质,目的是(A )。 A、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 B、为了掌握一门生产知识 C、为了认识科学之科学 D、使人们一劳永逸 2、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是指(A C D)。 A、一切形式的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主体 B、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C、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纯粹精神运动 D、离开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E、运动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 A )。 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 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 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 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观点是(B )。 A、主观唯心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不可知主义 5、有个驼背的人去求医,问能否治好他的驼背。医生说:“可以。”随后就叫他趴在地上,然后用门板压在他背上,医生站在门板上面用脚使劲往下压,驼子叫苦连天,直到把背压直,

而人却被压死了。驼子家属要医生偿命。医生争辩说:“我只负责治病,不管什么救人。”这笑话(B C D )。 A、是对医生的不敬 B、深刻地讥讽了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C、说明形而上学思想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D、形而上学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E、说明古代的医生不会看病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C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7、抓中心环节带动其他,用抓重点推动全盘的工作方法是根据(C )。 A、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相互关系原理 8、分析形势的好与坏的方法论根据是(C )。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9、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是指(C D )。 A、事物又回复到原来的出发点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完整版)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 ㈠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有求实的精神,无论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则方法论为:充分肯定意识的能动作用,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从而能动的改造世界) 2、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而要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时间活动。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承担者。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宇宙中也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运动,万事万物都是处在这样或那样的运动之中。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的动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相对的静又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 5、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注:分析材料时,通常要用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点进行分析) 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 6、规律具有客观性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是规律最重要的特点。 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只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 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可以借助于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其变害为利。)

哲学基础平时作业及答案

《哲学基础》平时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生无聊,世界不值得留恋,这种思想属于(悲观主义 2.哲学思想主要解答(世界是什么 3.哲学思想派别可以分为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认为世界一切都是我们主观精神以内的东西,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5.实践是指(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6.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相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7.事物的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转化为另一种质态的变化 8.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过程(其加速或延缓作用 9.事物的假象是(歪曲的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 10.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认识是否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二、判断题 1.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对) 2.意识中存在的东西,在客观世界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对) 3.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无任何合理的成份。(错) 4.原因和结果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对) 5.新事物是指那些力量强大、发展速度比较快的事物。(错) 6.量变是事物发展的起点,质变是事物发展的终点。(错) 7.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者,必是成功者。(错) 8.感性认识积累多了就能上升为理性认识。(错) 9.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对) 10.认识正确与否可以用科学理论来检验。(错) 三、分析题 从唯物论的角度分析“人为什么会有不如意的事”。 答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因为人的水平、生活素质导致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才导致有不如意的事发生,马克思说世界万物都是有联系的,当代社会物理学说世界就是相互各种作用。世界是一个系统,人是系统中的一个元素元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起到了调解个体间需求的作用也造就了世界与社会的复杂性首先个体的欲望是可能不合理的那么必然不能如意因为会影响世界与其他元素的平衡次之即使每个个体的欲望都是合理的但是世界是变化的

哲学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哲学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哲学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及基本观点的教育。其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的社会实践、人生实践和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哲学基本知识;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最常见的社会生活现象: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从事社会实践和职业活动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1.教育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与他们关系密切的有关基础知识,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指导学生提高理性思维的能力,提高他们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判断是与非的能力,用正确的哲学观点指导自己学习和实践,提高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正确的哲学观点为指导,解决好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确立正确的人生道路和人生目标。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哲学基础知识课介绍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哲学基础知识课的主要内容,懂得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 (一)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构成及本质,学会正确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自觉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教学要求 认知 1.了解物质世界的构成。 2.识记物质的概念。 3.识记意识的概念。 4.识记宗教观念的本质。 5.理解自然界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 6.理解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7.理解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运用 1.举例说明人们只朽尊重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才能有效地利用自然、改造门然。 2.分析错误意识产生的根源,说明意识反映世界的复杂性。 3.在实践中体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世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哲学基础形成性考核作业1

哲学基础形成性考核作业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有史以来的哲学理论多种多样,层出不穷,这是哲学的存在论形态;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哲学”,则是指哲学的价值论形态。 2、关于哲学最具原创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界定,当首推爱智慧说。 3、学科的根本特点,在于体现人类认识和知识的公共性。 4、现实的主体形式性(民族性、时代性等)是学说的特点。 5、学说的内容常常超出纯粹科学和知识的范畴,而表现为一定的多样化,例如, 各种人文社会学说体系中,通常都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属于学术系列的内容,即关于学科公共内容的叙述和问题解答;二是属于价值系列的内容,即反映特定主体 的现实立场、生活视角、思维个性、价值取向等特殊性的内容。 6、中国传统的学科设置,曾是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莱划分的“孔门四科”,或以“义理之学”、“考据之学”、“经世之学”、“词章之学”为内容的“儒学四门”,或以“经、史、子、集”为对象的四大部,等等。经学或经史之学,历来被看作是中国的哲学。 7、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哲学,正式取消了经学科,将其内容分解到史学、哲学及文学等门类之中,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得到确认。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 均不能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柏拉图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ABCD )、美学等,阐述了哲学的核心 问题和框架,奠定了哲学大厦的基本蓝图。 A.本体论 B.认识论 C.伦理学 D.政治学 2、培根认为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有记忆、想象和理性三种,相应地,人类知识也可分为( ABC )。 A.史学 B.诗学 C.哲学和科学 D.文学 3、通常构成哲学对象的有下列基本视域。( ABD ) A.物的世界 B.人的世界 C.神的世界 D.概念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业

一、客观题(每题2分,共40分) 1、我们研究哲学的性质,目的是( A )。 A、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 B、为了掌握一门生产知识 C、为了认识科学之科学 D、使人们一劳永逸 2、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是指( ACD )。 A、一切形式的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主体 B、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C、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纯粹精神运动 D、离开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E、运动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 A )。 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 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 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 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观点是( B )。 A、主观唯心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不可知主义

5、有个驼背的人去求医,问能否治好他的驼背。医生说:“可以。”随后就叫他趴在地上,然后用门板压在他背上,医生站在门板上面用脚使劲往下压,驼子叫苦连天,直到把背压直,而人却被压死了。驼子家属要医生偿命。医生争辩说:“我只负责治病,不管什么救人。”这笑话( BCD )。 A、是对医生的不敬 B、深刻地讥讽了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C、说明形而上学思想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D、形而上学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E、说明古代的医生不会看病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C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7、抓中心环节带动其他,用抓重点推动全盘的工作方法是根据( C )。 A、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相互关系原理 8、分析形势的好与坏的方法论根据是( C )。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生活与哲学基本学习知识结构图

【生活与哲学基本知识结构图】 汤阴一中周艳梅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哲学与生活①哲学的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②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③哲学的功能(作用):帮助人们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④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的一般知识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 ①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知。 ②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 ③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联系 ①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②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 人人都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 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小结: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与具体科学 区别:主要是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联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因此,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只有坚持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科学家才能在研究活 动中掌握正确的方向。 哲学的基本问 题和基本派别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 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可知论: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不可知论: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休谟、康德) 是什么: 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 为什么: 为什么是 基本问题 ①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并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这一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哲学其它问 题的回答。 哲学的基本派别 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者的根本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这主 要是因为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为什么是 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的基本形态 唯物主 义的基 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是世界的本原。 评价 进步性: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 局限性:①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②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评价 进步性: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 ①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②机械性、形而上学性③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 义的基 本形态 局限性:二者归根到底,都是把人的意识当作世界的 本原,其根本观点是错误的。 可取处:就其局部范围而言,它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 一定借鉴意义。 哲学和时代 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同时又对时代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 它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它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批判功能:批判旧的制度和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塑造功能 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 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产生 “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说明无产阶级需要科学理论作指导。 “三大发现”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成为可能,从哲学上论证自然界唯物辩证 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马哲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是人类 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条件

哲学基础——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含义;真理、科学理论的含义 理解:结合自身体验,通过对比,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列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 运用:剖析对某事物的认识过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进而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的危害。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教学,提高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②通过对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的三条理由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3.觉悟目标: 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的自觉性,正确对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能够从本质上予以分析。 重点 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难点 现象与本质的区别 方法 自学法、谈话法 教学内容 导入 材料一:《雷公》。“或曰雷州春夏多雷,无日无之。雷公秋天则伏地中,人取而食之,其状类彘。又云与黄鱼同食,人皆震死。” 思考:这个模样像猪并且可以食用的雷神真的存在吗?我们所学的的物理知识里,雷电是一种什么现象?雷电的本质是什么? 归纳:关于雷电,人类最初依据电闪雷鸣的现象,主观幻想是上天的警告即“雷为天怒”、雷公“类彘”可食用,今天的我们已经透过现象获得了对雷电本质的科学认识,知道雷电实际上是一种猛烈的放电现象。在取得这一科学知识的历程中,富兰克林的名字熠熠闪光,他是第一个对雷电进行科学思考并战胜了凶暴的雷电的人。1752年夏天,他在费城郊外所做的验证雷电本质的著名实验启示着我们:只有像富兰克林那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勇敢地去探索自然的奥秘,我们才能破解自然现象,获得科学认识,驾驭现有的自然力,创造新的生命力。 讲授新课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

春哲学基础作业3答案

11春哲学基础作业3_0001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试卷得分:0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判断题 ?简答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得分:0 1.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 C.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2.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斗争性和同一性 C. 变动性和稳定性 D. 绝对性和相对性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3.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 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4.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因为辩证的否定() A. 把旧事物完全抛弃 B. 使旧事物发生量变 C. 促使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 D. 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 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 5. “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 A. 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B. .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 C. 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D. 要抓住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正确答案:D 满分:2 分 6. “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 1

A. 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D. 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7. 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在于() A. 现象是客观的,本质是主观的 B. 现象是相对的,本质是绝对的 C. 现象是可以认识的,本质是不可认识的 D.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 正确答案:D 满分:2 分 8.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A. 矛盾的普遍性 B. 矛盾的特殊性 C. 矛盾的斗争性 D. 矛盾的同一性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9.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A. 矛盾普遍性原理 B. 运动、发展的原理 C. 普遍联系的原理 D. 矛盾特殊性原理 正确答案:D 满分:2 分 10.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B.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C.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总体评价: 11春哲学基础作业3_0001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试卷得分:0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判断题 ?简答题 二、多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得分:0 1. 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要反对()

哲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四(008)

哲学基础形成性考核-0008 试卷总分:100 判断题(共20题,共4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2分) 基督教的经典是《旧约》。 √ × 2.(2分) 意义证实理论是逻辑实证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它在哲学上最具特色的贡献。 √ × 3.(2分) 启蒙主义是近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 × 4.(2分) 哲学的产生根源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 √ × 5.(2分) 在语言哲学领域首先提出“图像论”理论的哲学家是维特根斯坦。 √ ×

6.(2分)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名言是柏拉图提出的。 √ × 7.(2分) 哲学之所以要研究人性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现实的人性实在太多变了。 √ × 8.(2分) 提出著名“摹状词理论”的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 × 9.(2分) 康德作为近代哲学的创始人和奠基者,第一次将形而上学的体系问题提高到非常重要的地位。 √ × 10.(2分) 近代哲学主体性原则的奠基者是康德。 √ × 11.(2分) “回到事情本身”这一口号是20世纪“现象学运动”的标志。

√ × 12.(2分) 罗尔斯的《正义论》出版被认为一举扭转了当代政治哲学颓势。 √ × 13.(2分) 用理性证明上帝存在的首创者是安瑟尔谟,他的论证被后世称为“本体论证明”。 √ × 14.(2分) 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著名命题的是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 √ × 15.(2分) “语音中心主义”理论与“逻各斯中心主义”在本质上是不一致的。 √ × 16.(2分) “若人们都是朋友,就不会需要公正,而若他们仅只公正,就还需要友爱。”这句话是亚里士多德说的。 √

课程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课程的哲学基础 一、案例设计: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现状,设计一份自己试图进行的课程改革方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即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使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由在“工具论”理论体系支持下的软件教学为主线的教学形式转变为以全面提升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新阶段。 我认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的过程,只有通过系统、全面地信息技术教育才能实现。因此信息技术课的开设过程

中,应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克服将信息技术教育视为单纯技能培训的倾向,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学校的设施条件,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论证、制定我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理论指导实践,没有理论的研究与学习,任何实践都是盲目的。这一阶段主要在思想上、认识上、理论上进行学习,认真研究和学习体会课改精神和课程标准。 二、良好的课堂记律、高涨的参与热情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有利保障。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游戏或聊天上,对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布置的任务敷衍了事。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照“游戏规则”参与学习活动,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严格要求、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对学生参与的活动做到有目标、重过程、有评价、抓落实。将规范意识纳入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在一种和谐、秩序、上进的气氛中进行学习。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教师通过认真备课、搜索素材、设置教学情境,将每节课要落实的知识点、技能点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不再枯燥,以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参与学习、热情高涨地进行实践体验。 四、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提升信息素养的过程应在参与实践、在操作中进行。避免大段地进行枯燥的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积极参与是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的目标。动包括动手、动脑。鼓励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与兴

江苏开放大学哲学基础第一到四次作业答案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号2018090800155 姓名胡中贤 课程代码110006 课程名称哲学基础 评阅教师 第 4 次任务 共 4 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哲学基础》 形成性考核作业(5-6单元)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是贯穿于它的各个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它们以“实事求是”为核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独特形态。 2、佛教到了隋唐,涌现出天台、华严、净土、禅宗等许多宗派。 3、“儒教”本义是指儒家的教化功能,后因与佛教、道教并称“三教”, 而逐渐有了宗教方面的含义。 4、恩格斯说:马克思一生作出了使自己的名字永垂于科学史册的许多重要发现,其中最重要的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5、科学研究有两种不同的路径:第一种是从具体到抽象;第二种是抽象到思 维中的具体。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 均不能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A.天人相即 B.体用合一 C.自强不息 D.厚德载物 2、中国哲学的思想源头包括:( ABCD ) A.天道观 B.人道观 C.阴阳五行说 D.《诗》、《书》经典化 3、先秦诸子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有:(ABCD ) A.荀子 B.韩非 C.邹衍 D.吕不韦 4、有人称下列书为“三玄”,因此魏晋之际的思想遂以“玄学”定名。(ABC ) A.《老子》 B.《庄子》 C.《周易》 D.《黄帝内经》 5、法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逐步形成了以( BCD)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A.道 B.法 C.术 D.势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最新哲学基础知识归纳

《生活与哲学》水平测试知识点 1.了解哲学的含义 2.了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在世界观的指导下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征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社会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通的规律。 联系:⑴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⑵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⑵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5.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是世界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⑵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6.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唯心主义的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⑵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2.了解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3.了解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⑴哲学上的运动概念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哲学基本原理及方法论

哲学基本原理及方法论(死记内容) 辨证唯物论 1.自然界的物质性 基本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2.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原理: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坚持物质和运动相统一的观点,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原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坚持运动与静止相统一的观点,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反对不变论和相对主义。 4.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基本原理: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5.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原理: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人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6.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基本原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①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②从全面的实际出发,③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④从联系的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7.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基本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8.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精神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 合起来。既要反对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9.实践决定认识的具体表现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0.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1.认识的辩证发展原理(无限性反复性) 基本原理: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认识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方法论: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哲学基础知识

哲学基础知识教学大纲(试行)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哲学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及基本观点的教育。其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的社会实践、人生实践和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哲学基本知识;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最常见的社会生活现象: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从事社会实践和职业活动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1.教育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与他们关系密切的有关基础知识,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指导学生提高理性思维的能力,提高他们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判断是与非的能力,用正确的哲学观点指导自己学习和实践,提高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正确的哲学观点为指导,解决好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确立正确的人生道路和人生目标。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哲学基础知识课介绍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哲学基础知识课的主要内容,懂得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 (一)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构成及本质,学会正确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自觉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教学要求 认知 1.了解物质世界的构成。 2.识记物质的概念。 3.识记意识的概念。 4.识记宗教观念的本质。 5.理解自然界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 6.理解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7.理解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 动性。 运用 1.举例说明人们只朽尊重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才能有效地利用自然、改造门然。

电大作业(哲学基础)

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与物质运动一样,是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任何事物 都具有一定的时间,占有一定的空间,因此,时间和空间是无条件绝对的。 (1) (2)时间「沖序不计聊戊运為 (3)时冋、亍互*能》胃 (4)盯:II J、Y〔川显瑙成迄?胡池存丄下式 (5)时间、卡|卄匚Z规扶呵呛心士文时小观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判断题(共 10道试卷,共20分。) 匡]1. 物质就是实物。HI *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31釦2.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S * A.错误 C B.正确 满分:2 分 313b.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S * A.错误 r “ B.正确 满分:2 分 4. 世界统一于存在。E3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SIS s.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31釦6. 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S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31釦7.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方式。S]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B.正确 满分:2 分 $ $ 9. 唯心主义是二元论。$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S]1A.错误 'B.正确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道试卷,共20分。) 国1.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精简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

《哲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形成性作业1 (绪论、第1-3章)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哲学的原初界定是,首推爱智慧说。 2、物的世界、人的世界和概念世界构成了哲学对象的三大基本领域。 3、哲学的形态是指哲学在人类生活和文化体系中存在并表现出来的样式。 4、叙述哲学需要注意两个基本方法:一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二是从抽象到具体。 5、哲学思维最重要的特性是抽象性、批判性、反思性。 6、哲学首要的、实质性的、根本的价值是哲学之于人类整体的价值。 7、哲学之于人类的工具价值,是指哲学能够作为手段或工具,满足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为实现人类的目标服务。 8、哲学的工具价值,表现为认识价值、实践价值和人文价值。 9、哲学的目的价值,是指哲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理性和精神生命的一致性。 10、哲学的目的价值,体现为人类理性生命的自我价值、人类自我超越的精神价值和理性化的人类精神。 二、判断题:(判断并改错,每题5分,共10分) 1、“学科”是学说的现实形态,是对学说问题的一定解答或反应系统。 ד学说”是学科的现实形态,学说是对学科问题的一定解答或反应系统 2、科学曾经是哲学的初始形态和“母体”。 ×哲学曾经是科学的初始形态和“母体”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哲学的学科特征。(P6-8 4点) 2、简述哲学三大理论分支。(P37 第二段) 3、简述哲学的民族文化意义。(P85-86 3点) 4、简述哲学对人的生成的意义。(P88-90 4点)

四、材料题(共20分) 关于哲学方法论问题,黑格尔曾经指出要进入并研究哲学,“需要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和技巧”。伯格森更为明确地指出:“研究哲学,就在于扭转思想活动的习惯方向。”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一扭转是进入哲学研究的“门槛”。请问,这里所说的“门槛”是什么?如何跨越这一“门槛”? P54-57 这里指的“门槛”主要有两个台阶,其一,从“时间在先”转向“逻辑在先”;其二,从时间上的“循序渐进”转向“从后思索”,就“逻辑在先”“从后思索”展开阐述五、论述题(共20分) 如何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充分实现哲学的价值?(P91-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研究》考试参考答案整理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研究》考试参考答案第一讲绪论: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 哲学和具体科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哲学是世界观。所谓世界观,是人们对于自身、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哲学从总体上把握包括人自身在内的对象世界,探讨的是对象世界的一般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具体科学不同,它不是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而是以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为研究对象,因而不具有世界观的意义。 联系: 哲学要依赖具体科学。哲学揭示的一般本质和一般规律,如果是正确的,它就只能是从具体科学、具体经验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结。哲学揭示的是关于世界的一般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因而又成为指导具体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的最一般的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同上) 答: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

思维和存在,即意识和物质哪个是本原的,哪个是派生的?依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区别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二方面: 思维能否认识存在?即我们的意识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依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区别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这个问题是哲学中的最高问题,是一切哲学家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2)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哲学家回答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决定了整个哲学的基本方向。 (3)对这个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意义: 理论上: 哲学基本问题为我们研究哲学派别和哲学发展的历史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基本指导线索。它是我们识别和批评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强大思想武器。 实际工作上: 所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是在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客观世界、实际情况、工作环境等等,属于物质现象;主观世界、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等,属于意识现象。前者是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如果弄颠倒了,就要犯主观主义错误,在实践中就要遭受挫折和失败。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这就是坚持什么样的思想路线问题;思想路线是否正确,对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哲学的党性。 答: xx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