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语》五年级上册国学讲义

《论语》五年级上册国学讲义

广州市白云区集贤小学

五年级上册国学讲义

第一讲:《论语》——劝学篇(1)

【教学内容】: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P1

2、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P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经文。

2、能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论语的内含,做一个自信、善于学习的学生。

【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并运用在生活中,做一个自信、善于学习的孩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论语

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

三、拓展延伸

1、在学习中,你遇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论语》你又应该

怎么做呢?

2、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学习的名人名句。

四、小结

【板书设计】:劝学篇

快乐尽心

【案例、故事链接】:

1、故事《曾子自省》P3

2、案例:某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对学生宣传学习的好处,说学习好了后能带来荣华富贵,金钱美女,诸如此类。后被当地教育管理部门得知,对其进行了处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有人说这老师说的是事实,中国人的学习就是谋取功利,那老师只不过是说了真话而已;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样的价值引导不可取,这种浅近、

第二讲:《论语》——劝学篇(2)

【教学内容】: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P4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P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语句。

2、能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做一个好学、勤学的学生。

【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并运用在生活中,做一个好学、勤学的孩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论语

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

三、拓展延伸

在学习中,你遇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论语》你又应

该怎么做呢?

四、小结

【板书设计】:劝学篇

孝顺好学

【案例、故事链接】:

1、案例分析:小红是一个学习优秀的孩子,你看她在学校不仅自己独立完成作业,而且一有时间就帮助老师做事情。但是她回到家里就是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从没有洗过一件衣服,自己的房间也从不收拾,每次做完作业或者看完课外书,总是随手乱放,不会自己摆放好,针对这样的情况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2、故事《千里拜师》P13

第三讲:《论语》——劝学篇(3)

【教学内容】: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P25

2、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P3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经文。

2、能大致了解语句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论语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经文

1、看一段情景,引出: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

三、拓展延伸

1、在学习中,你遇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判断对错,说明理由。

2、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学习的名人名句。

四、小结

【板书设计】:

劝学篇

善于思考择邻而居

【案例链接】:

1、故事《孟母择邻》P37

2、案例分析:我们班级有些同学遇到有难度的题目就不做了,空着就交上来,如果是

你们组的同学,你将怎么做?

1、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也。”P42

2、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P4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经文。

2、能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论语的内含,做一个自信、善于学习的学生。

【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并运用在生活中,做一个自信、善于学习的孩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论语

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也。”P42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

三、拓展延伸

1、在学习中,你遇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论语》你又应该怎么做呢?

2、判断对错,说明理由。

3、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学习的名人名句。

四、小结

【板书设计】:

劝学篇

快乐尽心孝顺

【案例、故事链接】:

1、故事《管宁割席》P42

2、案例:五(1)班有个学生他拿着不会的知识去问自己班的同学,同学们也不会,怎么办呢?他想,我学习要不耻下问,他就去问其他班级的同学,结果他学会了。你对这件事又怎样的看法?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P57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5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经文。

2、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论语的内含,做好学、谦虚的孩子。

【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并运用在生活中,做一个好学、谦虚的孩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论语

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

三、拓展延伸:在学习中,你遇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论语》

你又应该怎么做呢?

四、小结

【板书设计】:

劝学篇

废寝忘食善于学习

【案例、故事链接】:

1、案例分析:铭铭是一个好学的孩子,无论是吃饭,还是睡觉,总是捧着一本书在津津有味地阅读,就连妈妈让他吃饭,他也能视而无睹。请你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

2、故事《孔子拜师》P58

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远乎?”P63

2、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帮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

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P6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经文。

2、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读书的重要性,做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人。

【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体会读书的重要性,做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论语

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

三、拓展延伸:在学习中,你遇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论语》

你又应该怎么做呢?

四、小结

【板书设计】:

劝学篇

仁德爱国好学

【案例、故事链接】:

1、故事《徐寿苦学》P64

2、案例分析:某重点小学二年级学生小许。父亲是一名文艺工作者,母亲是一名普通职员。家里的经济状况较好。每星期对孩子进行钢琴个别辅导3—4次.有时为了完成训练计划,孩子要弹琴弹到晚上11点钟,第二天早上照常上课。长此以往,孩子的专长培养见一些成效,基础课学习却受到很大影响。语文成绩平平,数学考试多次不及格。孩子上课时好发困,做作业时也常趴在桌上打盹儿,整天有气无力的样子。小许这样是

1、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P87

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P9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经文。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学习的重要性,做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人。

【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体会学习的重要性,做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论语

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

三、拓展延伸:

1、在学习中,你遇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论语》怎么做呢?

2、收集名人关于学习的名句。

四、小结

【板书设计】:

劝学篇

1、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案例、故事链接】:

1、案例分析:君悦是一个学习优秀的孩子,但他喜欢在同学中炫耀自己的才华,经常

为了一点小事和别人争吵、斗气,凡事都要争个高低,不肯服输的样子。渐渐同学疏远

了他,他很烦恼,你们帮他想想办法。

2、故事《原宪安贫》P95

1、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P5

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P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经文。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体会不管是治国,还是学习都要讲诚信,以诚服人。

【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体会不管是治国,还是学习都要讲诚信,以诚服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论语

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

三、拓展延伸:

1、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

2、收集名人关于学习的名句。

四、小结

【板书设计】:

智慧篇

节约诚信庄重

【案例、故事链接】:

1、故事《负荆请罪》P9

2、案例分析:周六,小虎约了小金来家里一起做作业,但是爸爸在吃早餐时竟然说要去爷爷家玩,这时小虎该怎么办呢?说说自己的意见。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P16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P1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经文。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体会国人在治国中的道理,并学以致用,运用在自己的学习中。

【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体会国人在治国中的道理,并学以致用,运用在自己的学

习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论语

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

三、拓展延伸:收集古代的历代皇帝的一些治国故事。

四、小结

【板书设计】:

智慧篇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案例、故事链接】:

1、故事《贞观之治》P17

2、知识链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被列为儒家六种经典之一,称之为《诗经》。《诗经》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是周代贵族所作的乐章;颂分周、鲁、商三颂,是宗庙祭祀乐章。《诗经》反映了春秋中叶及其前五百年中国古代的风貌、政治生活、民间习俗、经济制度及生产情况等。其诗以四言为主,运用赋(直抒其情)、比(借物言志)、兴(托物起兴)的表现手法。《诗经》可称为现存最古老的中国文学源头。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P26

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P4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经文。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体会古人的聪明智慧,并学以致用,运用在自己的学习中。

【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体会古人的聪明智慧,并学以致用,运用在自己的学习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论语

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

三、拓展延伸:总结生活中的一些小道理,说说自己的运用。

四、小结

【板书设计】:

智慧篇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案例、故事链接】:

1、故事《实事求是》P26

2、案例分析:重庆市某中学初三(1),班上选班干部,在学生“民意”中有两个同学都有希望当选。一个因身材高大威猛颇有些“势力”,便私下给班上一些同学许诺,只要选他,有受欺侮的他可以负责“摆平”。另一个出招更绝,他暗中给一部分同学每人送了一包价值0.5元的方便面。当时学生的想法是反正又选不到自己,谁给出的条件优惠就选谁。选举结果揭晓后,送实物者当选,空口许诺者落选。你对这样的竞选有什么看法?

1、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P14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P1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经文。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体会古人对做人、治国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体会古人对做人、治国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论语

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

三、拓展延伸:联系生活,说说自己身边的例子。

四、小结

【板书设计】:

理想篇

做人:贫穷而快乐

富贵而讲礼

治国:用道德教化来治理

用礼仪制度来约束

【案例、故事链接】:

1、故事《富而不骄》P14

2、分析:孔子提出了“德治和法治”两个治国之道,在当今社会适用吗?谈谈你的看法。

1、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P36

2、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寞也,义之与比。”P4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经文。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体会古人为人处事的高尚品格,并在自己的生活中运用。

【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体会国古人为人处事的高尚品格,并在自己的生活中运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论语

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

三、拓展延伸:联系生活,说说自己身边的例子。

四、小结

【板书设计】:

理想篇

1、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2、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寞也,义之与比。”

【案例、故事链接】:

1、故事《班超说“宽”》P36

2、案例分析:在河南省的一个小山村,林氏三兄弟相继成了博士研究生。他们来自农民家庭,家境贫困。他们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呢?在于父母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林氏夫妇在3个儿子入学前和求学历程中,用自己好学的行为来影响他们,两代人每天挑灯共学的读书氛围一直延续到3个儿子都上大学。更为高明的是:他们当年那么穷困,却长期订阅文学杂志和传习世界名著,使3个儿子不仅读了数遍,还讨论了数回;在他们一贫如洗的四壁上,贴满了各种纸条,上面写着做人的名言和警句等。3个儿子就是在这样贫困,然而格调高尚的氛围中长大了。这对他们的文化修养、人生感悟、人格升华,都产生了极其深刻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谈谈自己的看法。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P53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P8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经文。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体会孔子对君子的品德要求,并对照自己的品行,做到德行一致。

【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能很好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论语

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

三、拓展延伸:联系生活,说说自己身边的例子。

四、小结

【板书设计】:

理想篇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案例、故事链接】:

1、故事《割发代罚》P83

2、案例分析:孔子东游,见田里放着农具,而农人已去,便拾起锄头,围着一棵秧苗,费力地铲了起来。不一会儿,农人归来,一见大怒,愤愤地说:“你为什么铲我的秧苗?”孔子感到很奇怪,便指着秧苗说:“你看,我铲的明明是草啊。”没想到农人更加恼火地说:“我种的就是喂马的草!”孔子不禁目瞪口呆。谈谈你的体会。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P15

2、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P2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经文。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结合自己的优缺点,体会做人最重要是品行端正。

【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结合自己的优缺点,体会做人最重要是品行端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论语

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

三、拓展延伸:结合自己的优缺点,说说你的体会。

四、小结

【板书设计】:

心态篇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案例、故事链接】:

1、故事《荀彧之死》P15

2、案例分析:小吴同学是某学校六(1)班的学生。她的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家庭经济非常拮据。父亲虽然每年在外努力地工作,但收入却很低,连吴爱业同学读书的书学费都成了问题。然而,吴爱业却是一位自强、自立心很强的同学。在学校里,她认真遵守学校的纪律,按时到校,从不缺课;在课堂上专心听课,学习成绩在班上非常优秀。回到家里,她自觉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于这样的学生,你能用学过的《论语》里的语句来称赞她吗?

1、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P59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P6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经文。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体会孔子对人生采取积极地态度。

【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体会孔子对人生采取积极地态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论语

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

三、拓展延伸:

1、对孔子的人生态度做个小结。

2、展示收集到的其他名人有关人生态度的名句。

四、小结

【板书设计】:

心态篇

1、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案例、故事链接】:

1、故事《襟怀坦荡》P59

2、案例分析:毛某是某校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你有什么办法帮助她吗?

五年级国学教案

五年级国学教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五年级国学教案? 第一周:《四书?孟子?重仁轻礼》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泛爱众,而亲仁,重礼义、轻功利。正心育德,明其理,导其行。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所学内容,借助译文和注释,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简介孟子,导入本学期国学内容: 二、导入新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孟子》,了解颇受崇拜被称为“亚圣”的孟子学说。 板书:《孟子?重仁轻礼》 1、背景: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2、读文,感悟文意: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国;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①读译文,与原文对照,理解内容。

②质疑问难,并说说自己明白了什么? 3、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师:你能明白孟子对梁惠王所说的话吗?他想告诉梁惠王什么呢? (“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谈利?”——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如果人人都讲“利”而不讲仁义,那人们的欲望就没有满足的时候,——反面分析:“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师: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 ? 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 ? ? 4、诵读原文,加深理解。 5、练习背诵:(组内背诵——指名背诵——同桌背诵) 三、作业:诵读背诵 第二周:《孟子?五十步笑百步》 教学目标: 1、思想:道性善、讲仁政、尊王贱霸、民贵君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所学内容,借助译文和注释,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孟子?重仁轻礼》 孟子告诉梁惠王什么? (只要“王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谈利?”? 如果“上下交征利而国危

国学经典诵读论语篇心得

国学经典诵读论语篇心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 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 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 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 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 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 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 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 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 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 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 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 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 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 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 然会尾随而来了吗?

国学经典教案

国学经典论语教案 同学们,诵读《论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个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国学经典论语教案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从日常生活入手,学习有关信的《论语》章句,激发孩子学习《论语》的热情。 2、理解诚信的涵义,懂得诚信的意义。 3、学习经典语句,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交友需“信” 这些语句历经2500多年的淘洗,已经沉淀到我们内心的深处,成为我们思想和语言的一部分,孩子们,这就是“经典”。经典该怎么读?请你们大声地、悠扬地来读。在你刚才读得这些《论语》章句中,哪一句提到了交友? 板书:交友 生背: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读对了,但不够韵味悠扬!)什么意思呀?(言而有信,也就是——说到做到,遵守承诺。)谁还有不同的理解?板书:诚信 你能结合自己的例子说说怎么才是“言而有信”吗? 中国自古以来就特别强调诚信的重要性,朋友间更看重诚信的品格。“失信”者必将失去朋友;“守诚”者一定能赢得真情。诚信,可以让我们打开友谊的大门。我们请大家再读。 二 .解析字理,明白“信”义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言”而有信呢?那是因为“信”和“言”和人的口有关。在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说文解字》里,对“信”这样解说:信,诚也。诚实不欺。字形采用“人、言”会义,是会字。 信,金文 (人) (口,说话),表示开口许诺。有的金文 (千) (言,说话),表示用千言万语保证。造字本义就是:许诺,发誓,自然和言有关。我们没有看到拍拍手、跺跺脚来许诺、发誓的。引申为守信、可靠等意思。所以《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言必信,行必果。

学习国学经典论语

学习国学经典论语 为人之道 君子,是孔子提出的做人的理想标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是外表的表现,指的是礼;质是内在 的品质,指的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是仁的根本 精神,它通过孝悌、忠恕等道德得到体现,而孝悌是仁之本。子贡 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不希望别 人这么对待自己,就不要这么对待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则是更积极的一个层面,有一种责任,是要以自己的心 情去理解别人的心情,即“推己及人”。我们常说将心比心,遇到 什么问题设身处地替别人想一想,这也是一种传统的处世之道。通 过论语,我们知道,仁,一方面是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同时仁又包 含了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等品德细节。 《论语》讲“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中国人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古代从天子的祭天、祭祖,诸侯国之间的会盟、外交、打仗, 到普通老百姓的婚丧嫁娶、坐卧行走、互相称谓等,一切都有礼的 规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因此所有的道德要落实到行为规 范上来。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就是告诉我们要克服自己不符 合礼的思想行为,照着礼去做,这就是仁。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 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做到这些我想 离“仁”的道德标准也就不远了。 为人之道,仁是灵魂,礼是形式。仁要落实到礼上,而如果礼脱离了仁,那么这些形式也就是毫无意义的存在了。在物质生活丰富、竞争压力激烈的今天,我们更应“每日三省吾身”,真诚做事待人,少一些投机取巧的套路,做一个正人君子。在精神富足、心理健康、和谐共处、奉献社会的状态下生活和工作,做好自己的为人,让自 己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国学经典名句之论语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 2.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3.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论语) 4.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论语) 5.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7.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论语) 8.不因果报方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论语) 9.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论语) 10.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论语) 11.立足定须成白璧,读书何止到青山。(论语) 12.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论语) 13.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论语) 14.勿施小惠伤大体,毋借公道遂私情。以情恕人,以理律己。(论语) 15.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论语) 16.居安虑危,处治思乱。(论语) 17.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论语) 18.直不犯祸,和不害义。(论语) 19.道生于安静,德生于卑退,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论语) 20.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论语) 21.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理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论语) 22.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论语) 23.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论语) 24.能容小人,是大人;能培薄德,是厚德。(论语) 25.宽厚者,毋使人有所恃;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论语) 26.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论语) 2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28.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29.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30.事父母,能竭其力;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31.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 3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33.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 3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3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3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37.仁者安仁,智者利仁。(论语) 38.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 39.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 40.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国学教案《论语》说课讲解

国学教案《论语》

《论语》教会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点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仁”的思想。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凡事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与人交往中懂得相互之间需要帮助与支持,从而为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打下较好的基础。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仁”的思想。 难点: 在生活中怎样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展开话题 古代的前贤给我们留下了儒家思想及其《论语》。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

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 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 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 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关于书名的来 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 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 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语录体的特点《论语》是 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 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 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 边记录孔子的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这千万条格言中的一句,我们在 现实生活中随处可以发现这句话的被人们熟知和推崇的程度。它告诉我们无论 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将心比心,不要把自己厌恶,自己视为痛苦、灾祸的东西强加给 别人。但是现实生活中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事情,今天,我们 就一起来领略和实践前贤的至理名言。请大家畅所欲言,用自己的话表达你对“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二理解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作文(精选6篇)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作文(精选6篇)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作文(精选6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学经典诵读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作文1星期三,我们穿着整齐的校服,来到学校参加古诗经典诵读比赛。 比赛前,陈老师让我们演练几遍,并叮嘱我们比赛时不要紧张,眼睛要看前方,动作忘了,可以看小主持人怎么做。 比赛开始了,我们一个个精神抖擞,“刷”地站了起来。此时,我的心像一只小兔子“扑通扑通”地跳着,但是想到陈老师的叮咛,我挺直胸膛,目视前方,跟随音乐节拍,用最洪亮的声音,最浓厚的感情唱完了《相思》。小主持人领读后,我们一边做动作,一边一字一句,抑扬顿挫,很有感情地诵读了《清明》和《游子吟》。 比赛结束后,我心里那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心想:我们得了第几名?当陈老师告诉我们得了一等奖,我兴奋得一

蹦三尺高。通过这次比赛,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情都要认认真真地对待,付出辛勤的努力就会有好的回报。这次诵读的成功,正是陈老师和同学们努力的结果。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作文210月10日的下午,学校在多媒体会议室举行“祖国伴我成长的朗诵比赛”。 我是代表三(2)班来参加这次的比赛,心中充满了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我相信只要我努力一定会取得好成绩,不会辜负老师、同学对我的期望。 比赛开始了,看着那些大哥哥、大姐姐的精彩朗诵,我也迫不及待的想冲上去朗诵,可是班长抽到34号才上场,而且又是倒数第三呢!所以我只能在下面耐心等待,等啊!等啊!终于轮到我出场了,当主持人说:请三(2)班的同学做好准备,我激动万分、信心十足的走上了朗诵台,我向领导、老师、同学们行了队礼。开始朗诵了,我有感情朗诵对国旗的敬爱的诗篇,虽然不是很大声,但是我已经尽力了。朗诵完了,我轻轻地松了一口气。当主持人要公布分数时,我既紧张又害怕,主持人说:三(2)班最后得分9.44分,得了优秀奖。我听了很伤心,因为我没有获得前三名而感到遗憾。这时,老师鼓励我,妈妈安慰我,我的心情慢慢恢复了平静。 虽然这次我获得优秀奖,但我并不灰心,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嘛!我一定会努力的,请同学们相信我。

国学教案——论语

《论语》十则 ——文质彬彬,君子之道 广东肇庆中学邓礼惠 教材分析: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即“仁”、“义”、“礼”。其中关于“君子”的论述多达四十多条,共出现一百多次,而中国文化中很遗憾的一方面便是“君子之道”的缺失。在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私有化发展程度进一步提高,人在时代中日渐“异化”,社会中不时有一些不合道德之音的人与事出现,所以,唤起学生心中的“君子意识”很有必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回顾《论语》的相关知识; 归纳理解,概括《<论语>十则》中的君子特征,体会其蕴含的君子之道; 过程与方法: 阅读《<论语>十则》,反复诵读体会,并能背诵部分选则;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君子意识,并探讨如实现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阅读、理解、背诵《<论语>十则》 教学难点:体会君子之道,培养君子意识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点拨结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PPT、《秋雨时分》视频 教学素材:《论语》十则、《于丹<论语>心得》、课件及视频 教学过程: 一、初识君子 在我国儒家传统中,有一个典型的人格理想,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文化将修身放在了理想的第一位。那么,何为“修身”?用我们中国文化里特有的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君子”。 回顾分享:根据你的了解和认识,你认为谁可以称得上是君子?为什么? 提要:人物,事迹,典型特征。

二、感知君子 阅读:自由阅读《<论语>十则》,可以大声吟诵,可以摇头晃脑地体会,可以有韵律有节奏地朗读。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读准停顿,明白大意。 自由阅读五分钟后,学生分享阅读,选取其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则或几则来分享阅读。 明大意:针对学生普遍有疑问的语句,进行解读,引导学生了解其大概意义。并谈谈认识,你认为怎样的人才可以算得是君子。 例句:从这一句话中,我读到了只有的人才称得上君子! 教师板书学生归纳的君子之德行。 如:谨慎、不盲目追求物质享受、追求道义、心胸坦荡、做好本分······(可以分为自我修养和要求别人方面,而自我修养又可分意识形态和具体行动两个方面。根据学生的归纳总结落实到相应板书中。) 幻灯片打出关于“君子”论述的部分选则,齐读感悟。 三、君子何在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物质利益仿佛具有极高的地位。茫茫人海,人人步伐匆匆,“权钱”二者似乎占据人们的心灵。而君子,似乎成了一个美丽而遥远的梦想。 观看《秋雨时分》视频,理解从古至今“君子之道”难以实现的原因。 结合当今时代社会背景,你认为当今社会需要君子吗?还需要行“君子之道”吗? 四、成为君子 小组讨论: 《论语·里仁》第二十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解读《<论语>十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社会实际,谈谈如何实现君子之道? 五、总结 于丹说: 做一个善良的人。 做一个有恒心的人。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笠翁对韵》教案 教学目标: 1、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2、让学生了解《笠翁对韵》的原文及大致文意。 3、熟练朗诵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涵,学写对仗春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课件出示了有水有轩的地方,老师讲解那个地方叫江心洲,后来叫鹦鹉洲,因为这个故事离我们很远了,都藏在地下了,课件跳动变为“地下文章鹦鹉洲”,同样方法,揭示了“空中事业麒麟阁”。 2、当孩子们理解这两句韵语时,接着继续讲解典故陈后主,隋炀帝,一个喜好音乐,一个喜好游玩,都不是好的君王。出示:“陈唱临春乐yue,隋歌清夜游。”老师出示以上四句后,让学生朗读,让学生猜猜他们各喜欢什么。

3、指出这些语句来自李渔《笠翁对韵》。引入今天的课题。 二、激发兴趣,品读韵诗 1、自读整篇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正音 麒麟阁临春乐隋鹡对鸠 3、出示整首韵诗,“鱼对鸟,鹡ji对鸠jiu。翠馆对红楼。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虎类狗,蚁如牛。列辟pi对诸侯。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齐读,感觉节奏感。 4、老师出示课件,有关鹡和鸠,翠馆和红楼的图案,让学生理解鹡和鸠都是鸟类,翠馆和红楼是建筑物,鱼对鸟,鱼和鸟都是动物,接着朗读,诵读。 5、这里压的是什么韵?学生——ou韵.老师继续问这首韵诗,哪个字最多——对。那么一个字对的有:(读)鱼对鸟,鹡对鸠;两个字对的有:翠馆对红楼,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列辟对诸侯。五个字对的有: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七个字对的有: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十一个字对的有: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6、继续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背诵。 7、“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七贤,老师解释了七个爱写文章的人,三友,用课件(梅,竹,松)让学生自己练说。“虎类狗,蚁如牛。”好多同学按今天的眼光来分析,最后,由老师说出其中的典故。

国学经典名句100条

国学经典名句100条 正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重要。”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论语》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9、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10、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伙伴。” 11、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译文】子夏说:“做官有了余力就可以学习了,学习有了余力就可以做官了。” 1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五年级国学教案

五年级国学教案? 第一周:《四书?孟子?重仁轻礼》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泛爱众,而亲仁,重礼义、轻功利。正心育德,明其理,导其行。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所学内容,借助译文和注释,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简介孟子,导入本学期国学内容: 二、导入新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孟子》,了解颇受崇拜被称为“亚圣”的孟子学说。 板书:《孟子?重仁轻礼》 1、背景: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2、读文,感悟文意: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国;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①读译文,与原文对照,理解内容。 ②质疑问难,并说说自己明白了什么? 3、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师:你能明白孟子对梁惠王所说的话吗?他想告诉梁惠王什么呢? (“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谈利?”——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如果人人都讲“利”而不讲仁义,

那人们的欲望就没有满足的时候,——反面分析:“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师: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 ? 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 ? ? 4、诵读原文,加深理解。 5、练习背诵:(组内背诵——指名背诵——同桌背诵) 三、作业:诵读背诵 第二周:《孟子?五十步笑百步》 教学目标: 1、思想:道性善、讲仁政、尊王贱霸、民贵君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所学内容,借助译文和注释,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孟子?重仁轻礼》 孟子告诉梁惠王什么? (只要“王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谈利?”? 如果“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 师:孟子分别从正面和反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正面:“王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谈利?” 反面:如果“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二、导入新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孟子的一篇文章《孟子?五十步笑百步》,看看此文孟子在讲什么呢? 1、读文,感悟文意:

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国学经典诵读——《论语》三、八佾(yì) 17.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学而18.子谓韶(sháo):“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不亦n)“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1.子曰:(yù19.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君子乎?”四、公冶长曾子曰:2.“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0.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w ū)也。于予与何诛(zhū)?””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21.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ì),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22.子曰:“十室之邑(y“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有子曰:5.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23. 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五、里仁二、为政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2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6.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25. à,思而不学则殆(ǎng)di。”)“学而不思则罔7.子曰:(w 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26.子曰: )汝(r”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ǔ)ì“由,诲8.子曰:(hu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27.子曰:è),其何以行之哉?”yuí)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小车无軏(”è)于言而敏于行。28.子曰:“君子欲讷(n ”“见义不为,无勇也。10.子曰:”子曰:“德不孤,必有邻。29.,慎)ē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idà(qu”多闻阙。子曰:ù.子张学干禄11(l)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30. 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31.子曰:子曰:1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唯子曰:. 33.”3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曰:13. 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子曰:1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子曰:34. 矩。”)ú(y十而从心所欲,不踰必èi)(p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君子不器。子曰:15. 于是。”子曰:1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国学经典诵读——《中庸》(节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yú)离也;可离,l ǜ)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天命之谓性,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非道也。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n )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sh是故君子戒慎(shè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èn)其独也。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厚,未之有也。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

5下-五年级下学期国学教案

9、宽(一) 教学时间:2016、2、29 教案序号:1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论语》(上)相关内容,初步理解文字内容,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 2、塑造学生们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2、在学生琅琅上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句子的意思。 难点:塑造学生们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素养。 三、教具、学具的使用: 国学课本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二、读文理解诗的内容 出示: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1、朗读课文 ①范读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2、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3、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三、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9、宽(一)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注重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合作,特别是学习方法、态度、为人方面对自身的影响与熏陶感染,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的目的。 9、宽(二) 教学时间:2016、3、7 教案序号:2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难点:1、培养儿童读书兴趣,提高修养。 2、背诵相关段落。 三、教具、学具的使用: 国学课本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背诵上节课学习内容。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出示相关段落。

国学经典必背100句论语

《论语》 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舒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0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意,居处不求恬静,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0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重要。” 0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0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论语》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把握了知识而不致疑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0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0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索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0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09、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10、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伙伴。” 11、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译文】子夏说:“做官有了余力就可以学习了,学习有了余力就可以做官了。” 1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彩就会显得粗野,文彩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彩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4、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译文】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倦怠,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 15、子夏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译文】子夏说:“普天下的人都应是兄弟。” 16、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译文】孔子说:“干不义的事得到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犹如浮云一样。”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18、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 【译文】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19、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阔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2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 乎?”《论语》 【译文】曾子说:“知识分子不能没有宽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毅力,因为他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而且道路遥远。以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是很重大吗?对这一理想的追求到死才可以停止,不是道路遥远吗?” 2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模作样,这样的人很少有仁义之心。” 2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译文】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2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译文】孔子说:“在上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在下者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在下者也不会服从。” 24、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重视和谐而不强求完全相同,小人强求完全相同而不重视和谐。” 25、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平和大方而不骄恣,小人骄恣而不平和大方。” 26、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实。 【译文】孔子说:“君子以言过其实为耻辱。 27、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 【译文】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言很难做到,富有而不骄傲容易做到。” 28、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29、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文】孔子说:“君子端庄而不争执,会群而不拉帮结伙。” 30、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能为求生而损害仁德,只能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31、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假如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国学经典诵读的名言

国学经典诵读的名言 本文是关于国学经典诵读的名言,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3.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6.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 7.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8.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9.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11.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礼记》 12.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弟子规》 1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4.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 15.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7.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18.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19.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0.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呻吟语·应务》 21.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22.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2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2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2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26.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2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28.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2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30.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3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32.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3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3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太子少傅箴》 3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36.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37.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 3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39.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 4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41.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晋书》 4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4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4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45.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4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47.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 4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49.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50.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5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五年级国学论语教(学)案

第11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对课文中关于“仁”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仁爱”精神,树立自我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对“仁”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仁爱”精神,树立自我责任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10课,说说第10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故事导入第11课的学习: 中国历史上的有道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以仁爱治国。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将妇女幽禁在深宫中是浪费百姓的财力,因此他先后将3,000多宫女遣送回家,任由其选择丈夫结婚。贞观二年,关中一带干旱,发生了大饥荒。太宗又对大臣们说:“水旱不调,都是国君的罪过。我德行不好,上天应该责罚我,百姓有什么罪过,要遭受如此的艰难窘迫?听说有人卖儿卖女,我很可怜他们。”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还拿出皇家府库的钱财赎回那些被卖的儿女,送还他们的父母。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丽,驻扎在定州。太宗驾临城北门楼安抚慰劳将士。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进见,太宗下诏派人到他床前,询问他的病痛,又敕令州县为他治疗。因此将士都高兴地愿意随从太宗出征。等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时,太宗又诏令收集阵亡将士的骸骨,设置牛、羊、猪三牲为他们祭祀。太宗亲自驾临,为死者哭泣尽哀,军中将士无不洒泪哭泣。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里说起这件事,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泣,死而无憾了。”正是因为唐太宗以仁爱治国,示范官吏,所以深得民心,这无疑为唐朝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 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又有哪些关于“仁”的见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