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历史:狭义的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其规律性。而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2.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3.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概论的核心内容。

4.唯物史观: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历史,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和一般规律。所以,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历史观。

5.爱德华·吉本:

(1737--1794)是十八世纪英国最有影响的历史学家,启蒙时代西方史家的杰出代表。传世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代表了十八世纪西方历史学的最高成就,上自古罗马帝国的全盛时代---安敦尼王朝奠基,下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轫,共6卷71章,约300万字,可谓体大思精、卷浩繁。尽管吉本仍然恪守着政治·军事史的旧传统,但把古代与近代的历史当作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连接起来,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极大。

6.奥古斯丁:(354---430)罗马帝国末期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学代表人物。曾信奉摩尼教。387年皈依基督教,并在故乡希波获任主教职。奥古斯丁用新柏拉图主义哲学论证基督教的教义,提出“上帝之国”与“尘世之国”和“上帝的选民”与“上帝的弃民”等理论。主要著作有《上帝之国》《忏悔录》等。

简答:

1.什么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什么是史家描述的历史?二者的关系。

客观存在的历史,它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它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之外。描述历史它是历史记录者、研究者、认识者通过对客观历史的记录,描述研究而形成的历史著述,它是客观历史经过记录者和研究者主体加工而形成的含有主体烙印的历史。

2.历史学的学科结构。

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诸学科;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理论: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主体: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世界史前史、中古史、上古史、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辅助学科:考据学、考古学、文献学分支学科:历史社会学、历史人口学、心态史、社会文化史。

3.历史学的社会价值。

历史学的社会价值也就是历史学的社会功用或社会功能,总而言之,就是满足人们寻求“史鉴”“史师”的需要。A.“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以史为鉴,就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用以指导人们的现实的实践)B.“继往开来”——陶冶人类精神品格(历史学的积极认识成果具有陶冶和升华人类精神品质)C.“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历史学认识成果具有传承文化财富的价值)

论述:论述历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从历史与考古学,民族学,自然科学及历史地理学方面论述)

①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关系:考古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学的实践与成果对历史有来源、动力及借鉴A考古学纠正错误的、片面的历史认识B考古学补充丰富发展的历史认识C无论是错误的历史认识还是正确的历史认识,考古学都具有检验作用,对于长期以来,考古学具有拨开迷雾的作用D考古实践的发展不断改进和创造了新的史学方法和新史学的分支学科②历史学与民族学的关系:民族学:调整记载研究各个民族的各

种风俗制度及其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包含着以民族为关系的各个学科,民族史、民族理论、民族经济、民族文化艺术等。民族史是民族学与历史学研究的交叉课题;民族学为历史学提供了民族学的实践和考古学的实践一样,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来源,动力和检验作用,民族学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与历史学,摩尔根的古代社会,被马恩直接利用还原历史学的真实景象,揭示了原始社会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原始社会的形态,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A研究历史必须研究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史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认识改造、征服B研究历史必须借助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天文学、地质学、古生物学)C研究历史必须借助自然科学的技术和手段D还要借助自然科学的某些方法(数学、统计学)④历史学与历史地理学的关系:历史地理学是从历史学的体系中脱离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对象是以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状况及其演变为研究对象A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迁(气候土壤植被地貌)B历史经济: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工商业的布局及其变化规律(城市的兴衰、交通路线的变迁、人口的变化、人口的迁移)C研究各个历史时期政权及民族分布、疆域的范围,行政区域的划分以及变动。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兰克

(1795--1886)德国历史学家、兰克学派的创始人。早年在莱比锡大学学神学和古典语言学,曾任中学教师。1824年发表《拉丁和条顿民族史》1491--1514,一举成为著名历史学家。1825--1871年任柏林大学教授。1841年被任命为“普鲁士国家史官”。1865年受封为贵族。他支持普鲁士王室统一德国,反对革命。他认为政治精英人物历史的主宰者,倡导以科学态度考证第一手史料,客观地“如实叙述”。主要著作有《十六、十七世纪教皇史》(1834--1836)《德国宗教改革史》(1839--1847)以及为完成的9卷本《世界史》(1881--1888)等。

2.马克·布洛赫

(1886--1944)法国年鉴学派的创始人之一,1928年他在奥斯陆国际史学大会上所做的题为《论欧洲社会的历史比较》的讲演,被认为是对比较史学最权威和最系统的阐发之一。正因为布洛赫首先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历史比较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从而使历史比较研究的规范性大大深化了一步,并为他赢得了“比较史学之父”的盛誉。布洛赫的主要代表著作有《神灵的国王》、《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历史学家的技艺》等。

3.柯林伍德

(1889--1943)英国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哲学方面的代表性著作为《历史的观念》。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一切历史事件和过程都只不过是历史活动着的思想、目的、动机展现的的结果;与之相应的恶史学方法论,强调历史学家掌握历史真相的唯一途径是在自己的思想中重演历史活动者的思想活动,也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领悟他们的思想、目的、动机;与之相应的史学认识论,把历史解释,而人们信奉的“常理”各不相同,因而没有衡量是非的统一标准。

4.费尔南·布罗代尔

(1902年8月24日—1985年11月27日),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著名的史学家。布罗代尔受到费弗尔等第一代年鉴学派史家的影响,在历史研究上主张从地理时间、人文时间、个别时间三个层次来探讨。他认为历史可区分为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短时段是在短促的时间中发生的历史偶然时间,具有欺骗性的特点,处于历史的表层,;中时段是一种社会时间具有局势性的特点,如人口增长、利率波动等;长时段是一般以百年为段的地质学时间概念,在相当时间内起到作用的一些因素,如地理格局、气候变迁、社会组织等。代表作品为《菲利浦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5.福柯

(1926年10月15日-1984年6月25日),法国哲学家和“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他对文学评论及其理论、哲学(尤其在法语国家中)、批评理论、历史学、科学史(尤其医学史)、批评教育学和知识社会学有很大的影响。他被认为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和后结构主义者,但也有人认为他的早期作品,尤其是《词与物》还是结构主义的。他本人对这个分类并不欣赏,他认为自己是继承了现代主义的传统。他认为后现代主义这个词本身就非常的含糊。

6.海登·怀特

(1928年-)当代美国著名思想史家、历史哲学家、文学批评家。主要著作有《元史学》(1973)《话语的比喻》(1978)、《形成的内容》(1987)。广泛吸收哲学、文学、语言学等学科研究成果,构建了一套比喻理论来分析历史文本、作者、读者,揭示意识形态要素介入历史的种种途径。怀特主导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历史哲学领域中的语言学转向,并将历史主义思想带入文学批评领域,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典范。

7.历史的必然性

是指历史人物(事物),有自身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那种确定不移的发展趋势,是由历史规律显示出来的历史运动的总方向和总轨迹是历史的本质的表现。

8.历史的偶然性

是指历史人物与历史事物在发展变化中,并非必定如此的确定这东西,特定的偶然性可以出现,可以这样的出现也可以那样的出现。

简答

1.唯物史观创立的历史条件

①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使人们科学的认识社会历史成为可能;②无产阶级的成长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实践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2.唯物史观创立的理论来源

①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继承:继承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的辩证合理内核,摒弃了客观唯心主义;

②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继承a继承了历史的发展规律;b阶级斗争的理论;③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前提:a细胞学揭示了基体产生成长的构造秘密b能量守恒动律,深刻揭示了各物质形态的普遍联系及相互转化的关系c进化论

3.人本主义史学流派

①人本主义史学本体论:第一个特点,强调人的精神、目的、意志、人性,理性等精神因素是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强调一切历史活动的整个历史过程都是人的精神、目的和意志的展现;第二个特点:由于它强调人的精神支配下的意志、目的、动机决定历史进程,而人的意志、目的、动机是变化无常的、一次性的,不重复的无规律可循的。②方法论:悟释学③认识论:客观主义

4.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

20世界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了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它的最著名的倡导者是法国的米歇尔·福柯和雅克·德里达。后现代主义作为一股哲学思潮,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18世界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确立的一系列“真理”和“价值”包括人性、理性、自由、民主等理念进行猛烈的批判和否定。由于其否定的对象主要是18世纪以来在西方居于主流地位的现代理论,这股思潮被称为“后现代主义”。

5.科学主义史学流派

①科学主义本体论:a认为人类社会中总是存在一些结构,它们具有特定的功能,在长时期里,甚至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支配者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命运,决定着历史的进程b人本主义史学本体论断言历史毫无规律可寻,肯定其中存在着某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②方法论:实证法、归纳法(常规性、结构性)③认识论:否定人本主义客观主义的认识论,认为

历史学家不可能排除自我的主体意识、史料不可能自己说话、是史料的解释者。

6.兰克学派

西方传统的史学流派,以兰克创始,标榜其史学思想是如实之说,认为历史研究的任务就是收集史料,辨析史料,这样才能不偏不倚的史学著作,兰克在柏林大学开办研究班,培养史学人才,学生遍及欧洲许多国家,他们推崇兰克史学思想,宣扬如实直说的史学观点,不断扩大兰克影响,逐渐形成了兰克学派,19世纪兰克学派与方法风靡世界史坛,俨然成为历史认识的指导原则。

7.年鉴学派

20世纪30年代开始萌芽、4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一个法国史学流派,60年代时开始有世界性影响。年鉴派创始之前,其创始人的思想不过是倡导反对兰克模式的“新史学”思想的一部分,是反兰克模式的前驱、德国史学家兰普莱希特和法国史学家贝尔的思想的后继者和发扬光大者。尤其是贝尔和他1900年创办的《历史综合评论》,反对事件的历史和经验的历史,被认为是孕育了年鉴派。年鉴派的创始人被共认是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他们在1929年初创办了《经济社会史年鉴》(后屡经更名,并于1946年定名为《经济·社会·文化年鉴》),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便因此得名。而费弗尔和布洛赫则被视为年鉴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

论述题

1.唯物史观从哪些方面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实质上是作为生产力的基本承担者的劳动阶级,生产关系中居于支配地位的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统治阶级支配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止和破坏一旦达到劳动阶级忍无可忍的程度或达成要被推翻或进行变革,这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形式。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③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机械化唯物论社会存在是指人之外的客观环境,由此人们生存环境决定了社会意识,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是人的社会存在,所以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有生活决定的;意识实践决定意识,物不指物质经济条件而是指本身的物质实践,由物质实践决定社会意识⑤阶级对立与阶级斗争: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斗争就是指对抗阶级之间对立和斗争。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本手段。阶级与阶级斗争最终会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而归于消亡;阐明的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阶级斗争是推进阶级社会演进的直接动力,在社会变革中起社会杠杆的作用;剥削阶级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对社会有贡献的必要阶级。

唯物史观是如何揭示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举例证明。

①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的关系,而是共同的因果必然性规律及其具体展现形态

之间的关系。所以必然性在每一个具体历史进程中总是以偶然性的形式表现出来。

②也不能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等同于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

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有规律的,因而都应该是可预见性的。

④实践中作出任何预见,取决于对客观规律和相关的初始条件的把握程度。

举例说明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由美国次债危机引发全球的经济大衰退.美国次债危机看似是金融领域个别产品的偶然性问题,牵连了整个世界经济,其实不然,世界经济在美国抛弃金本位后,以美圆霸权对世界进行疯狂的掠夺开始,其本身的强盗逻辑的文化底蕴和贪婪,就注定了总有一天的崩溃.这个崩溃是

必然的,次债危机是偶然的.同时,由于美国是以美圆霸权对外进行掠夺,因此也必然从金融领域崩溃结束.而次债又是金融体系中的最后一环,所以导致此次经济大衰退发生的次债危机

的爆发也是必然结果.

2.唯物史观是怎样阐释根本动力、直接动力、合力的。

“最后动力”或原动力同“直接动力”的关系,就是一个终极原因与多种因素作用之间的关系。因为“最后动力”或原动力就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而物质生产活动是其他一切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由以展开的本源和基础。其他一切生活领域的活动都是由在物质生活领域的活动中产生的需求的推动下展开的。此外,既然推动历史发展的除了“最后动力”之外,还存在着许多种杠杆或直接动力,所以不能把历史的发展归结为某一种单一的动力的作用,而只能是多种动力形成的合力的结果。在理解合力概念时,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就是,虽说历史结局最终是由各个阶级的各个意志的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融合而成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所造成,但这个总的平均数并不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的意志或力量的简单的算术平均数。就以恩格斯所用的合力定律的形象比喻来说,在组成合力的各个分力中,总是矢量最大的分力在决定合力的方向和大小方面,起着主导作用。而矢量最大的分力,就是劳动阶级的力量,因为他们在任何时代都占人口的大多数。来自社会各阶级和各领域的合力如何形成以及形成什么样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运动决定的。在无数的个人、阶级的意志和愿望中,究竟哪些意志和愿望以何种方向“融合”到合力中去,何种意志能在何种程度上取得成功,归根到底是由它们在多大程度上顺应了经济运动——即广大劳动者推进物质生产力和经济交往方式前进的运动——的方向决定的,说到底,是由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广大劳动群众的支持或响应决定的。总之,在整个社会历史运动中,经济运动是“最后动力”;顺应经济运动方向的力量和与经济运动方向背道而驰的力量之间的政治斗争或阶级斗争,是在“最后动力”驱动之下发生反作用的“直接动力”或“杠杆”;同时,还存在着其他许多来自不同阶级、不同领域的直接动力或杠杆;最后,所有这些动力在经济运动这个原动力驱动下,形成一个总的合力,促成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切历史事变和历史过程。

3.如何理解杰出人物与领袖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杰出人物只能延缓和加速历史进程,不能改变历史的根本方向,人民群众最终决定着历史前进的根本方向,人民群众最终决定着人们的根本方向;②从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来看,某个英雄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的发挥是一种偶然性的因素,但这种偶然性终归受必然性制约③历史上杰出人物包括群众和革命阶段的领袖、进步的政治家和教育家,科学家等,他们在时代前列,对历史进程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5.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物质,前提和基础,人类历史就无法存在和延续②人民群众不但通过物质生产劳动,创造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③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是精神财富,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精神财富升华的源泉。

第三章

名词解释

1.技术性方法

技术性方法就是确定历史事实的方法。诸如,怎样搜集、考订和辨识史料,怎样对史料、史实进行分类、排比,怎样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而避免混乱的推理等等问题这些技术性、技巧性问题的方法,就是技术性方法。历史学运用的各种技术性方法,本质上都是形式逻辑的归纳法和演绎法。

2.导向性方法

导向性方法是研究者用来指导自己如何进行判断和推理的理论原则。那些原则实际上是由一定的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史学本体论转化而来。

3.史料

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能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4.《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书名。清永瑢、纪昀主编。于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汇编成此书,二百卷。收录古籍计一万零二百八十九种,是内容丰富、较系统的研究古典文献的重要工具书、解题式书目的

代表作。为便于翻检,次年另编《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不收存目书,提要从简。总目以经史子集提纲,部下分类,全书共分四部、四十四类、六十七个子目,录收《四库全书》的著作3461种、79307卷,又附录了未收入《四库全书》的著作6793种、93551卷。各书之下编有内容提要,“先列作者之爵里,以论世知人;次考本书之得失,权众说之异同;以及文字增删、篇帙分合,皆详为定辨,巨细不遗;而人品学术之醇疵、国纪朝章之法戒,亦未尝不各昭彰瘅,用着惩戒”,详为考辨。

5.校勘

所谓的校勘,就是校对勘误的意思,指用不同古书版本和有关的文献资料对某一本书进行校对勘误,目的在于校订古书中存在的字辞,语句上的讹误。

6.历史比较研究

应是指运用某种理论和方法对各种历史现象的异同及其原因进行实证的比较研究的实践,它包括对各种历史现象进行时间系列上的前后阶段的纵向发展比较(又称历时性比较或垂直比较),或空间系列上的同一阶段的横向异同比较(又称共时性或水平比较)

7.计量史学方法

是指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

8.口述史学方法

既是指史家收集和记录口述史料的方法,又是指史学家部分或全部依据口头史料撰写历史著作的方法。

9.心理史学方法

西方心理史学方法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说明历史人物或社会集团的行为,对各种历史现象做出心理学解释的一种新史学方法。

简答

1.史料的种类及价值

①实物史料:是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前人活动的场所和前人用过的有形物品。一是遗址:即前人活动的各种场所二是墓葬:即古人的墓穴②文献资料A文字资料a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学者对典籍的分类b甲骨及金石铭文c档案类(第一手资料)d书札、日记e传记:自传、他传;年谱他定、自定、回忆录f结集类:g方志、典制:h报刊类:i 笔记类、野史类③口传资料:出现了口述史学

2.收集史料的具体方法

①利用工具书收集史料A知识型的工具书:词典、字典B线索型的工具书:目录、索引、年鉴C资料型的工具书:主要是类书D图表型:年表、生卒年表、职官年表、统计表②分类收集法:根据研究课题,分类收集史料,是历史研究中常用的收集史料的方法③追踪收集法④平时的积累:平时读书和阅读报刊⑤通过调查、采访、收集、口碑史⑥当代最新的收集方法:电子版⑦传统收集法

3.史料产生讹误的主要原因

①记录时产生的讹误A史家的历史观和所处地位的局限,在史料的取舍和记载的方法和史事的评价上,加入自己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和利益倾向,所以使史料掺杂了个人偏见B和史家著述的旨趣、品德、学识等方面有直接关系,史家如果缺乏高尚的品德或为名利所诱惑、或为权势所趋、或任情使性,或挟带个人品性就会出现歪曲历史真实的例子②流传中产生的讹误:出现讹字(错字)衍字、漏字、倒字、并字③故意而为之(有意作伪的现象:A某些政治家和思想家为了说服众人,而说成是古人言辞,让人更加容易接受;B为了在学术上立足,篡改和伪造古书C统治者为了统治需要、去掩盖和文饰自己的丑事D臣子为了取悦君王编造古书E为了经济利益(名人书信伪造居多)

4.鉴别史料真伪的主要方法

①首先应该检查在史书的目录或私家著述中,是否有这本书的名字②考查著者有无其人③考查书的著作年代,是否已有文字④从著作中所记载的人物来进行考察⑤从著作所记的事实来考察⑥从著作所记人、地、物条件上进行考察⑦从著作的思想内容来考察⑧从著作引用的材料来考察⑨从文字、文件上考察⑩考察史料中的史实记载。如果不合史实则为伪造。

5.史料校勘的主要方法

A对校法:即以同书的祖本与别本对读B本校法:即以本书前后互证。选择异同处,进行比较判定,以求知其中谬误之处C他校法:即以他书校本书D理校法:根据书文的体制和遣词造句的特色,对书的内容加以校勘的一种方法。

6.史事考证的主要方法

①求源法:考证史事,就要追寻史料的来源。

②反证法:即举出有力的反证,以判断是非。

③旁证法:即利用本书以外的资料作为依据,对某一史事加以他证或补证,达到考订史事的目的。

④理证法:前代史事未必皆有记载,或原本有记载而现在亡佚或销毁,或找不到证据,需要以学理作为判定是非的标准。

⑤互证法:A文献与文献互证,B文献与实物互证C实物与实物互证

7.运用比较史学方法的主要步骤有哪些?

①要确定比较的目的和方向②选择比较的对象③对比较对象进行分析,弄清各自的事实④辨明比较对象的异同⑤查同求异找规律

8.心理史学方法的运用范围

①个人的心理传记(心理变化、各种行为的变化而写成的人物传记)②群体的、用心理史学的方法研究群体现象的发展,变化的原因(种族歧视、宗教信仰、法西斯、义和团)

③童年史和家庭史的研究:心理史家们认为童年时代的经历、家庭的环境有决定性的影响(家庭的养育模式,儿童时期的成长因素、童年、青年的成长环境

④心态史:社会心理---对象,心理史学---事情、方法

论述

1.具体分析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

①实事求是的原则:揭示真相找寻规律②历史主义的原则:作为一个概念最早有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提出,他们认为历史主义就是以完备客观的态度描述历史进程,唯物史观就是继承了这种客观态度,同时抛弃了资产阶级的唯物史观,把历史方法与唯物史观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认为,不仅要从历史实际出发,而且要从历史的社会存在的出发,在各种社会的相互联系和发展中,研究具体的历史现象③阶级分析的远则(运用阶级社会)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从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社会历史现象,认清历史本质,把握具体的阶级关系及其变化、发展的历史规律,具体做到:阶级分析必须从经济分析收入(阶级有生产资料占有划分);在进行阶级分析时,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阶级分析法的运用不能超出他的使用范围,所以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分析社会是片面,另外在研究自然科学④整体分析的原则:就是要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注意各个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从时间上,就是要把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看成一个有内在脉络的连续性的过程,不因为后来的偏见而割裂历史,从空间范围,历史研究的整体性原则还表现在对近代以后的世界历史进行整体研究,因此,所谓的整体研究要有整体观念,打破断代史和地区史的框架,把历史的纵向和横向发展结合起来,从人类发展的总趋势来观察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历史。

2.分析比较史学方法的价值

①帮助研究者察同察异求规律②运用比较的方法,促进各阶级和谐(有助于消除民族偏见)③比较史学方法有助于我们揭示不同历史现象的特殊性④历史比较方法为历史评价提供了尺度⑤历史比较方法可以帮助历史学家检验或修正各种历史事实

3.分析计量史学的功用及局限

①计量史学的功用:A计量史学方法让历史研究更加精密化B计量史学使许多许多传统的看法得到检验和修正C计量史学加深了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D计量史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E计量史学推动了电子计算机在历史研究中运用,提高了研究的效率

②局限:A计量史学有自己的运用范围,只涉及历史现象计量的方面,只是从数量关系上帮助揭示事物的性质,并不能代替全部的研究B计量史学离不开正确的理论和世界观的指导,企图通过计量的方法达到一种纯粹的客观,那是一种天真的幻想。C计量方法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与其他的方法联用,如果单纯的依靠计量方法就会把丰富的、生动的历史变成枯燥、乏味的公式,妨碍历史学家表现才华,降低历史著作的可读性。D计量历史学面临尚未解决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如研究成果的不可检验性。

4.分析口述史学方法的功用及局限

①功用:A口述史学对普通大众的研究有助于纠正文献史料的偏见,使历史学更加全面,真实的反映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进程B口述史学对普通民众的研究可以增强普通民众的主体意识,从而有助于,历史学的教育和启迪功能的实现C口述史学不仅推动了历史学本身的发展,而且这种方法被其他许多学科广泛的运用(广泛运用于医学、心理学、民俗学包括军事领域)D口述史学有助于历史学家深入揭示历史上人们的意识与情感E口述史学如实的再现了落后国家的历史,有助于打破欧洲中心论的史学模式F口述史学还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②局限:A口述史学在运用中出现的主观性和片面性B口述史学的研究缺乏资金。

第四章

名词解释

1.历史客观主义

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它主张历史研究“排除自我”,保持纯客观的不偏不倚立场,切忌带着这样那样的理论、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完全“让史料说话”、“让史实说话”,有的还主张“史学即史料学”。代表学派是兰克和兰克学派,实践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认为,任何研究者都不可能不带着某种立场、观点研究历史;任何史料、史实都不可能自己说话,“都是研究者在说话,是研究者对史料、史实的解读,而且一切解读都是渗透着解读者的立场、观点的。代表人物:著名的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皮亚杰。

2.历史相对主义

一种主观唯心论和怀疑主义的史学认识论。他强调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这就决定了人们不可能认识它的真相,一切历史著述展示出来的历史现象或过程都只过是历史写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建构起来的,各有自己的依据和道理,谁也无权宣称某著作或论断代表了真理。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克罗齐和美国历史学家贝克尔曾对历史相对主义理论做过系统的表达,后现代主义吧历史相对主义推向了极端。实践唯物主义的史学家认识论认为,客体历史的存在是不可置疑的,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和历史研究的实践是能够逐渐切近地认识它的真相的。

3.克罗齐

(1866--1952)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1910年被选为参议员。1920--1921年任教育部长。1922年法西斯上台后辞职,专事著述。法西斯垮台后重返政界,1944年以自由党主席身份参加立宪会议。克罗齐宣称他的哲学是“绝对历史主义”,强调精神是唯一的实在,历史是精神发展的过程。主要著作有《精神哲学》4卷、《哲学丛书》14卷、《历史

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美学与政治》、《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等。

4.历史认识客体

历史认识的现实客体与潜在客体:现实的认识客体:已被纳入主体的历史认识活动,并为主体的认识所指向的那些客观历史;潜在的认识客体:客观上已发生过、但尚未被主体认识所指向的客观历史。

历史认识客体的三个层次——历史原型客体的延伸体的现实社会;历史遗存客体的实物和文字史料;隐藏在历史的现实延伸体和遗存体后面的历史原型客体。

5.章节体

以章节为顺序来编排内容,叙述史实的历史书体裁,以卷、篇、编、章节、后记、附录,西方近代历史编纂学的成果。

6.典章体

史称政疏体,是分门别类记载的典章制度的史书体裁,以唐代杜佑的《通典》为开创。7.学案体

是指师承关系为线索,分门别类的叙述学术思想史的一种体裁,主要适用于学术著作。以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为开创。

8.明儒学案

9.历史编撰

10.史学评论

是针对史学家们的研究活动和思想理论所做的评论或者史学的研究成果所做的评论。史学的评论第一篇文章刘勰的《文心雕龙》,第一本史学评论刘知几的《史通》。

简答题

1.简要说明史学理论素养

只有具备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才能指导历史研究走向正确方向,才能把丰富的历史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认识历史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2.史学工作者的社会价值

①帮助人们总结历史经验,可以增长人们智慧;

②可以增强名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

③史学可以促进人们认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④历史可以提高人们的修养

⑤可以对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认识

3.简要解释史家四长

史学:历史知识的

4.简要说明史学著述的体例

①序(总序、分序)自序、他序;②标题③引证:A直接引证

:直接截取原文、史料、用引号标出;索引内容短小

论述题

1.请具体分析主体认识能力的局限

①史料的局限:无成型的材料②时代的局限:③阶级立场、政治立场的局限④民族立场的局限⑤知识能力、水平的局限

2.怎么理解史学工作者的道德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①精神境界:A做人的道德:诚实、正直、谦虚与上进B专业道德a实事求是的看待历史、研究历史、解释历史b要坚持史学为社会、为民族服务、为祖国利益服务的宗旨,这是史学工作者神圣职责②社会责任A史学从业者的使命感,我们的社会责任(既是历史研究者也是历史教育工作者)B历史工作者关注史学的善及,有责任通过史学著述把正确的历史知识、

历史经验传播给社会公众C把史学服务于社会作为自己的使命和天职③学术操守:A道德学术规范、正确的对待前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B要正确处理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的关系C有较高的理论修养、较高的学术根基、广博的历史知识、敏感的讹史学洞察力和坚定的学术操守、

3.如何理解史学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刘知几“三才”史学:历史认识的积累,历史的积累做到博杂、专精;史识:历史见识,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又自己的见地,解释为历史学家的洞察力;史才:历史编撰的能力和史文的表达能力,现在对专业素养的认识:史学:历史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要做到A有广博的知识和阅历B史学上要求既通又精C贵在善择)史识:A要把握历史全局的能力B要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发现历史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一般性和个别性的联系C 善于发现新问题D要有科学的、正确的史学立场和观点;史才:史学著作和写作能力;史德:史学家自我修养的最高要求,史学家的道德有端正的心术。

4.请具体分析如何选择史学研究的题目

①选题:A选题的设计a必须知道自己在研究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如何研究b资料的匹配c研究的方法②选题的途径:a现实社会中找的选题b日常读书、听课、学习中找问题c以争议当中选择自己的问题③选题的标准:a前人研究过的问题,填补空缺的问题b前人也做过的问题,研究不充分c研究说法不一,争议较大的问题d根据兴趣选题④选题的技巧:眼高手低,小题大做⑤可行性的分析:有无意义与价值a可能性(具不具备完成此选题的条件、资料局限、技术手段b合理性:针对选题价值(学术、社会价值)现实的意义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答案)备课讲稿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 答案)

《古生物地层学》知识点 一、填空 1、石化作用的方式有充填作用、交替作用、升馏碳化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四种方式。 2、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和遗迹化石。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和由海洋到陆地、空中。 4、生物进化的特征为进步性、阶段性、不可逆性和适应性。 5、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趋同、趋异和并行。 6、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多次生物绝灭事件,三次较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分别发生于泥盆纪晚期、二叠末期、白垩末期,这些时期都处于太阳系G值曲线的特征点时刻。 7、就控制物种形成的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的方向。 8、物种的形成方式有渐变成种、迅变成种和骤变成种。 9、就物种的绝灭方式而言,类人猿的绝灭属于世系绝灭,恐龙的绝灭属于集群绝灭。 10、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有游泳、浮游和底栖。 11、由于生物进化具有阶段性,因此,可以利用地层中化石的阶段性表现,来划分地层的新老。 12、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表明,各种生物在地球上只能出现一次,绝灭以后,决不会重新出现,因此,不同时代地层中的化石群是不会完全相同的。 13、由于大多数遗迹化石是原地埋藏的,因此遗迹化石对分析古沉积环境的极好样品。 14、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 15、侏罗纪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时代、爬行类的时代、菊石的时代。 16、中三叠世晚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人称拉丁期大海退。 17、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 18、地史上构造旋回的概念,是指地壳上的地槽区由到上升,由相对而转变为相对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叫做构造旋回(或褶皱旋回)。 19、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块。 20、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深断裂带等方面。 21、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岩性以变质岩为主。 22、含铁红色砂岩和高价铁沉积铁矿的首次出现约在距今亿年左右。它们的出现确切指明大气中已有氧。 23、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晚震旦世时期。 24、寒武纪我国华北地区表现为稳定的北高南低的陆表海。 25、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古秦岭洋相隔。 26、泥盆纪华南地区存在两种类型的沉积,滇、黔、桂地区以稳定浅海环境为主,象州型分布较广,沉积物以碳酸盐岩为主;在桂西和滇东南存在一种南丹型泥盆系,含菊石、竹节石等化石,是典型的深水滞流底部缺氧的裂谷沉积。

史学概论·第一章历史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章历史学的学科性质 所谓历史学的学科性质,讨论的是历史学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西方争论二百余年,中国也有近百年之久,还将继续争论。 讨论此问题的必要性:不是为历史学争科学或艺术的称号,而是借此说明历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弄清楚历史学应该研究什么,历史学者可以做什么,对历史学可以期待什么,不应该期待什么。对历史学学科性质的认识,也影响研究者采取何种态度、方法从事历史研究。此问题非文字游戏。 第一节历史学的科学化 有关历史学学科性质的争论,始于历史学向自然科学看齐,将自己变成科学。历史学的科学化在西方发生在19世纪,中国则在20世纪。在古典时代历史学没有被视为科学。古希腊,科学是求得真知的学问呢,历史知识不属于“真知”,人们将其与“诗”并列,由缪斯女神之一克丽奥掌管。人们看重的是史学的艺术功能(陶冶情操、提升智慧、提供道德评判依据)。史家没有因史学不能跻身于科学的行列而烦恼。中世纪,在西方史学是神学的分支,旨在世俗世界里证明宗教神学的合法性,为神学作佐证与诠释。18世纪自然科学获得飞速发展,数学、力学的发展实现了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牛顿提出的运动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基础,实现了科学史上的革命。化学、生理学、地理学等也相继成立。这些改变了世界。恩格斯说“18世纪综合了历史上一直是零散地、偶然地出现的成果,并且揭示了它们的必然性和它们的内部联系。无数杂乱的认识资料得到了清理,它们有了头绪,有了分类,彼此之间有了因果联系,知识变成了科学,各门科学都接近完成,即一方面和哲学,另一方面和实践结合了起来。18世纪以前根本没有科学,对自然的认识只是在18世纪(某些部门或者早几年)才取得科学的形式。”(《马恩全集》第11卷第656~657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自然科学成为一切学问成功的典范,其他的学问向其看齐。 19世纪是“史之自觉”的世纪,史学要求摆脱哲学而独立,于是向自然科学看齐,将自己变成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开始科学化历程。严格意义上的西

史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历史、史料、史学研究 一、历史 1、历史这一概念的: 一是指作为历史科学认识的客观存在的历史或简称为客体的历史; 二是指作为历史研究者对客体历史认识和研究结果而写成的历史著作,即主体化的历史; 三是指历史学或历史科学。 2、历史的发展,具有最为明显的特点,是它的一度性, 3、自然史与人类史的区别: 广义的历史包罗万象,分自然史和人类史两大类。两者有巨大的差别。 首先,自然界的变化,比起人类历史来,速度很慢,在短时期里甚至难以为人们所发现。 其次,自然界中的矛盾运动,相对于有意识的人类社会来讲,后者比前者无疑要复杂得多。自然科学可以在实验室里使自然现象上的某些现象相当准确地重现出来。而历史学家在人类上却看不到这样简单而又确定的重现现象。 二、史料 1、史料 所谓史料,指的是能够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所有事情的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或者说,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和物品都可以作为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 史料分为四大类:文献史料、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行为史料和口碑(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它是前人文字记录、文字材料。 (2)实物史料又称为“史迹遗存”,它是指那些可以明确反映和传递历史信息的物体。 (3)行为史料指今天的人们,在包括个人和群体的行为中保留的历史积淀。 (4)口碑(口述史料)指的是人们口头讲述的对过去的回忆。 2、各类史料均不能反映客观存在的历史

上述四类史料所反映的历史面貌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以往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所遗留下来的痕迹与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实际历史相比,只是沧海一粟,无数存在过的人物、事件和社会现象都因缺乏记载而失传了。中介客体不能完全覆盖原本客体。中介客体小于原本客体。 另一方面,文献记载是前人“心理的痕迹”,它在对历史的观察、判断、推论和表述时,要受到记载者分析判断中立场、观点、方法等主观因素的局限,不可能纯客观地反映出历史的本来面貌。史料不可能纯客观地反映历史面貌,中介客体大于原本客体。 三、史学研究 历史研究的主体是指研究者本身。 历史研究的客体是人类的历史。中介客体、原本客体。 第二节史学概论的任务 史学概论的对象和任务 研究对象:史学概论是对史学的概要论述,因此,它的对象自然就是史学本身。 史料概论的基本任务 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克服研究者与客观历史之间存在的种种障碍,正确地认识和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开展对史学本身的探讨,揭示历史研究中主观认识与客观历史之间的矛盾,从理论上概括和总结这一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基本经验,用以指导当前的历史研究。这就是史学概论的基本任务。 史学概论和相关学科的区别 1.史学概论与史学分支学科 2.史学概论与历史唯物主义 3.史学概论与史学史 第三节史学概论的内容和范围 历史研究的基础理论 对于以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根本任务的史学来说,人类历史的起点是什么?人类历史的变化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人类社会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其基本规 律和特点是什么?等等。都是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反映了人们对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因此,也叫做历史观。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1、历史意识:人类有了自觉的意识后,开始向长辈学习生存的技能、知识和经验,进 而意识到还要向去世的先辈学习。萌发了最初的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意识产生的原因: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的历史的延伸。 历史遗产:有物质遗产,也有经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遗产。 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不同社会阶级、阶层由于政治、经济立场的不同,对待历史遗产 的态度也不同。都要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历史遗产为自己的现实利 益服务。因此,出现了对历史的不同解释。 史鉴、史师:由于人们对史鉴、史师的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人们才需要学习历史。 2、维柯的历史观:维柯:《新科学》 把人类历史经历了三个时代 神的时代:人们在神的政府统治之下,一切都由神的力量支配。 英雄时代:人们在贵族统治之下,贵族认为自己的品性高于平民,所以是当然的统治者。 凡人时代:所有人都承认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先建立民众国家,然后建立君主国家。两者都是由人建立的政府。跟神没有关系。 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他认为最后还是“神的谕示”。 《新科学》的副标题“按照神的谕示考察各民族共同本性的科学” 3、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与天命——神学史观 西周时期,周公等认为,夏、商王朝之所以兴起,是因为“服天命”、“受天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敬德”。所谓“敬德”就是“保民”。 西周的天命观一直影响到后世儒家的历史观。“天命”、“天道”、“天理”成为儒家历史评价的标准。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他在探讨朝代更替时,多强调“天” 对人事的干预。 《史记·天官书》“秦始皇之时,十五年彗星四见,久者八十日,长或竞天。其后秦遂以灭六国,并中国,……” 《高祖本纪第八》:“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持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董仲舒将其发展为一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天人感应的思想在汉代曾占据了统治地位,以此为基础形成谶纬之学行时一时,并在中国传统社会流传。 西方古代的天命—神学史观 克罗齐在评价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学家时说”关于全部历史的动力问题常常被一般化了。……。命运或不变的必然性是不是压迫人类的,人是否不过是任性的命运的玩物。

史学概论

第一讲历史本体论的探索 ——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 一、什么是历史本体论? 1,历史本体论:也称为历史理论,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性质及发展过程的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2,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首先,历史观是一种对历史总体运动的观点;其次,历史观是一种理论化的历史观点;最后,历史观是对历史运动的本质的认识。 3、历史意识:属于直觉的、粗浅的、表层现象的、非系统的社会历史认识。 二、历史本体论的主要内容 1、历史主体论 2、历史运动论 3、历史规律论 4、历史动力论 1、历史主体论 (1)神创造历史。基督教的“上帝造世界、人”说、中国传说中“女娲造人”说、神人创造历史的传说。(生产力低下,认知不够) (2)人创造历史。每一个人;人民群众;英雄创造历史。尼采“超人”、民粹派的“英雄”、黑格尔“精神人格者”。 (3)如何看待个人与群众的历史作用? 2、历史运动论 (1)历史的变与不变? (天不变,道亦不变;三世之因革,古今之嬗变;……) (2)历史如何变? 倒退论(上古三代)、朴素进化论(通古今之变)、历史循环论;历史进化论(直线式、渐进式);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观(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3、历史规律论 (1)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有、没有) (2)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 (3)历史发展规律是什么?(自然演变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五种社会形态演进、文化形态史观、社会基本矛盾发展规律、历史进化规律……)。 4、历史动力论 (1)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有哪些?从社会结构而言,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因素;从人性论而言:人的欲望(财富、性欲、爱欲)、人的本性(善、恶);从生存环境而言:地理环境决定论(陆地、海洋气候、土壤、等)、社会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社会物质条件)。 (2)历史动力因素的作用如何?历史发展动力是唯一的?还是多元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如何?有没有最终的动力?等 历史动力论的根本是人的社会实践 三、古代、中世纪天命史观 1.“天人感应论”:天是自然与人世至高无上的主宰,天有意志、有情感,能感知并干预人事,自然的灾害与详瑞是天对人的谴告和褒奖的表现。君主若能顺应天意,实行德政,则能得到天的嘉奖,反之,天会以灾害现象表示惩罚,认为天人相通,人受制于天,天有意志,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历史:是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第一,它有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的区别。“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③既包括自然史,也包括人类史的“历史”就是从广义上对历史的理解。而单单指人类社会史的“历史”,便是从狭义 上对历史的理解。第二,历史应该是人类社会活动发展的过去形态。 历史主要特点:第一,人的存在是历史的前提。第二,一度性,又称一去不复返性,第三,复杂性,第四,统一性和多样性。人类客观历史的统一性,又可以叫做普遍性,是指历史所共同的东西、普遍的存在,其实际所说的即是历史的客观规律。历史的多样性,指人类社会历史的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实。统一性和多样性是辩证一统的,历史的统一性即规律性,通过历史的多样性体现出来,历史的多样性是历史统一性的具体表现形式。第五,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的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互相联系的辩证关系。第六,人类社会的历史还与自然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的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互相联系的辩证关系。 1.历史的必然性总是要通过历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历史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表现形式。 2.历史的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补充。它对历史必然性的实现能够起到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 3.历史的偶然性终究要受历史必然性的制约,其最后的结果也完全决定于历史的必然性。 史学: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史学最早起源于史官,史学起源于史书,史学,说到底就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和科学。它是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史学的分科:第一,按照史学所研究历史的时间跨度,分有通史和断代史。通史,指对历史作贯通古今,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作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著。如,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书,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南宋郑樵的《通志》,现代周一 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 等。断代史,原指中国史学中 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其创始 于东汉班固的《汉书》,后来的 正史亦都是断代史,如,《旧唐 书》、《新唐书》、《宋史》、《元史》 等。现在,可以泛指对某一历史 时期历史的研究与阐述的学科 和书 著,如,原始社会史、中国近代 史等;史书,如范文澜的《中国 近代史》、胡绳的《从鸦片战争 到五四运动》等。第二,按照史 学所研究历史的空间(地域)跨 度,分有世界史、国别史、地区 史和乡土史等。世界史,指其研 究、阐述内容涉及世界历史发展 进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 著。如,世界通史、世界上古史、 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 现代史等的学科及相关史书。国 别史,凡其研究、阐述的内容只 包揽一个国家历史的发展进程 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著都 称国别史,如,英国史、法国史、 日本史和中国史等的学科及有 关史书。地区史,指只涉及到世 界上某一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 及其规律研究和阐述的史学学 科和书著。如,非洲史、拉丁美 洲史、东南亚史等的学科及相关 史书。乡土史,一般指对我国某 一地方(如省,自治区、市、地 区、乡等)历史的研究及有关书 著。如,东北史、西藏史、台湾 史、北京史等的研究及书著。第 三,按照历史的不同领域、不同 方面进行研究与阐述,可以有各 种不同学科的专史。如,经济史、 政治史、文化史、法制史、民族 史、宗教史、 哲学史、文学史、教育史、战争 史,以及国际关系史等的研究与 相关史书。第四,由对人类客观 历史的研究与阐述转而对史学 自身进行研究和阐述的一些学 科和书著。如史学理论;以研究、 史学史。 史料: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 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 史料的种类:1.史迹遗存。历史 遗址,墓葬。2.历史文献资料, 历史文献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 口碑资料(一些历史事件、历史 进程的亲历者、目击者或者历史 人物的亲朋故友,在他们心中保 存着不少当时历史的事实情景, 都不同程度地有一本历史“陈年 旧帐”),文字资料包含史部类, 经子集类,档案类,地方子类, 甲骨和金石铭文类,外国人著述 类 史料的搜集方法:充分利用工具 书,分类搜集法,追踪搜集法, 通过平时读书和阅读报刊搜集 史料,通过调查采访搜集口碑史 料,利用互联网络搜集史料 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意 义:是我们能够认识研究人类历 史的唯一源泉,是由客观历史到 史学的中介。认识历史和进行史 学研究的前提,可以更加形象逼 真的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使其 他史料得以保存和是能够恢复 历史面貌的唯一材料 理论是史学研究的指导:第一, 它可以使人们把零碎的、分散的 历史现象联系起来,发现它们其 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揭示和认识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二,理 论可以帮助人们透过历史现象, 揭示历史本质。第三,史料的鉴 别、整理同样需要正确理论的指 导。 .史与现实::其一,历史总是吸 引着现实的人们。现实的人们不 但不忘记历史,而且总要从历史 当中寻求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其 二,现实又总是要为历史的认 识、研究,提出新的问题,供给 其新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方法。其 三,现实还能够给历史研究提供 新的认识条件、能力和方法,推 动史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宏观与微观的认识:宏观带有 全局、整体的意思,而微观则指 的是局部和个别。宏观与微观的 认识是与人类客观历史现象的 特点,如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 然性、统一性和多样性、局部性 和整体性、个别性和联系性等, 紧密地联系的。具体地说:宏观 认识历史,应该是从总体上、联 系上、多侧面、全方位和发展的 角度去对历史进行考察,而后认 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和 人类历史现象的统一性。微观认 识历史,则主要是限制于考察人 类历史的局部或个别现象,而且 常常是孤立地、静止地对历史进 行观察。宏观认识历史,所用方 法偏重于抽象的逻辑思维,微观 认识,则偏重于计量、辨伪、校 勘、考据等的方法。联系,主要 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作为史 学界和某一位史学家,可以有所 分工,有所偏重,第二,从认识

【免费下载】史学概论 庞卓恒

历史学本体论(1) 第一章历史学从潜学科发展成为科学历程 1、古代潜科学向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历程过程,有相似之处,但是更应该注意区别:潜科学将研究对象的表现归因于超自然力量;现代科学史将研究对象的表现归因于客观存在的因果必然性规律并于实践中检验的知识体系。 2、史学经历了: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唯物史观主导下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 3、天命-神学史观(唯心史观) 形成条件: 1、经济条件差,必须与一定范围内的首领集团形成依附关系。 2、在人身依附关系不能得到合理解释的情况下将原因归于命定。 3、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将天命观升华为统治神学,成为主体意识形态。 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家、思想家被这种观念所支配,从而形成把天命神灵作为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变化的终极原因、共通之理的历史观念。 这种史观和史学的最根本来源是人们在以人的依附关系为总特征的狭小共同体内的生活体验。 4、人性-理性史观(唯心史观) 形成条件: 1、西欧特殊封建农奴制使农民、手工业者摆脱人身依附关系实现财产独立成为可能。

2、农奴生产力的提高时自身力量不断加强为城关市民的产生奠定基础同时这也是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 3、由于农奴人身独立成为可能,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是他们产生了强调个人独立、平等、自由的新社会历史观 由此,才促成了资产阶级思想家们认为人性理性才是社会历史变化的终极原因。 【其中包括的人本主义史观和科学主义史观(结构功能主义史观),其中要说一下科学主义史观,它对影响社会历史因素归于各种结构、法制、模式中,但却不能说明这些因素产生的原因,且往往以人性、上帝意志为原因又陷入唯心主义。】 5、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最根本的普遍规律:人类自身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推动自己物质和精神的素质、能力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也推动自己的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 本章末尾讨论了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多元折中主义以及20世纪新史学、复兴叙述史、后现代主义史观的特点来引出对唯物史观的科学的阐释。 历史学本体论(2) (第二章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一、偏颇、诘难和困惑 (一)偏颇 由于唯物史观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存在着“见物不见人”的偏颇,因而使反对者有了诘难的把柄,是拥护者产生了困惑。 首先要明白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普遍规律。这就是:人本身,或者说,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本身,是推动生产力以及整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

历史中考模拟试题(有答案)

中考文科综合模拟试卷(历史)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每小题 2 分,共30 分) 1.“1929年,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他兴奋地断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下列选项中符合材料中的“远古人类”是(C) ①使用打制石器②种植水稻③会使用火④过定居生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许多成语典故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特征。以下成语能够体现的历史时期特征是(B) ①退避之舍②围魏救赵③纸上谈兵 A早期国家的建立B春秋战国的纷乱 C大变革的时代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演变,下列选项中能提现由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度变化的是( C ) A“三家分晋”到“秦王扫六和” B“桐叶封弟”到“烽火戏诸侯” C“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到“聚邑为县,置令丞” D“废井田,开阡陌”到“车同轨,书同文” 4.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必备的重要素养,下列有关年代和时间的表述中正确的是(B) A罗马共和国建立于公元前6世纪早期 B罗马帝国建立时,中国正值西汉末年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于辛亥年 D中国共产党成立于民国九年 5.为迎接即将到来的五四青年节,三班历史小组准备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为主题制作美篇,下列素材可以入选的有(D) ①五四烽火②国民革命歌③台儿庄战役4遵义会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4 D①②4 6. 小明班上有位同学自我介绍:“我的祖先曾驱逐过荷兰殖民者,抗击过日本的侵略,经历了与亲人的离别。我现在盼望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位同学来自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

地史学部分 一、填空 地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层学沉积古地理学历史大地构造学三大方面 岩石地层单位可以分为群组段层四级,其中组为最基本的单位。 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板块 依据地壳是否发生俯冲和消减,大陆边缘可以分为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两种类型,前者如太平洋两侧大陆边缘,后者如大西洋两侧大陆边缘 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 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等方面 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古太古代~新太古代是原始硅铝质陆壳(陆核)形成、发育的时期,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层为迁西群。 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晚震旦世时期。 寒武纪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 奥陶纪最重要的生物化石类型包括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等。 华南地区奥陶纪自西向东,分为稳定类型的扬子区,相对活动类型的江南区和东南区,海域性质自西向东表现为陆棚陆表海→边缘海→岛弧海 加里东构造阶段,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对接,古大西洋关闭,形成劳俄大陆 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古秦岭洋相隔 泥盆纪生物界发生重大变化,出现陆生植物,淡水鱼繁盛,泥盆纪又被称为鱼类时代。 泥盆纪我国塔里木-华北板块区大部分处于剥蚀状态。 古生代期间,自晚奥陶世时期至早石炭世时期,华北地台一直处于剥蚀状态。晚石炭世二叠世开始缓慢沉降,普遍接受海陆交互相沉积 石炭纪被称为两栖类的时代。 从植物分区来看,华夏、欧美区属热带植物区,以石松、节蕨、科达繁盛为代表 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虫筳”,三叶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长身贝等多种类型 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 二叠纪后期至三叠纪早期,全球大陆漂移汇集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巨大的联合大陆(泛大陆),泛大陆周围为泛大洋。 印支运动后,中国大陆主体处于陆地环境,以昆仑-秦岭为界的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结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以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为界的东西差异开始显现。 燕山运动发生于侏罗纪、白垩纪时代,蓟县运动发生在元古代末期时代。 中三叠世晚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人称拉丁期大海退 典型的以河流为主形成的三角洲在平面上呈鸟足状,由陆向海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三部分 侏罗纪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时代”“爬行类时代”“菊石的时代”

史学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史学导论 《史学概论》的性质与任务 史学概论是史学中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它不是直接考察客观的历史过程,而是以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特别是历史学家认识历史的活动为研究对象。 其任务是从历史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就,将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作为客观存在,系统地研究它的一般过程、主要特征、基本规律,确定现代史学发展的途径,推动历史研究活动和整个历史学进一步科学化与社会化,更加有效地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功能。 第二章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历史认识的结构 一、知识论 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又称知识论。 二、介绍古今中西关于历史认识论的有关学说。 人的意识能否正确地或客观地认识社会历史? 1)人们的意识完全能够达到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因为历史是人类创造的,因而人类就一定能够认识历史,并且比认识自然具有更大的优势和精确性。 2)历史认识不可能完全正确、客观地认识历史,因为历史认识必然要受到人们的立场、方法、心理、价值、伦理、宗教、时空等因素的影响。 3)对历史客观性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虽然人类不能正确地或客观地认识历史,但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却是在向客观性的认识逼近 三、考察影响历史认识的因素 历史认识的本质:历史事实属于过去,而研究历史的历史学家则属于现在,因此历史学家与其对象——过去之间是互相对立而又互相依赖的。把过去与现在,也就是说,把主体——历史学家与客体——历史事实统一起来则是历史学家的工作。要做好这个工作,历史学家必须克服历史时间间距所造成的主观偏见和曲解,要越过“现在”的障碍以达到客观的历史事实. 历史认识是主体、客体、中介的三者能动统一 历史实际的特点:客观性,不可再现性 历史实际的客观存在:历史实际是已经发生了的事变、过程,它一经发生,就成了不可能更改的既定存在。 历史中介的特征:历史实际的遗留和副产品;选择性:王子与平民;客观性;中介性 历史中介:历史研究只能通过目击者的记录来叙述以往的史事,因此,与对现在的了解相反,对过去的了解必然是“间接”的。然而除了前代留下的史料可供我们思索之外,没有其他办法能使时光倒转。 历史资料的种类:历史文献等文字资料;遗址、遗物;非物质文化,口述历史、传说、风俗等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 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 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 2.北宋名臣李沆曾当着使者的面把真宗皇帝的手诏烧掉,并让使者回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另一名臣韩琦曾对神宗皇帝说:“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儿子,做得好,臣便面阔;做得不好,臣亦负惭愧。”上述现象说明宋代 A.君主权力受到了威胁 B.士大夫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C.士大夫参与政治决策 D.重文轻武的国策被严格执行 3.下列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统一局面渐趋形成 D.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4.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拨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 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C.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 D.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 5.据不完全统计,1850年的中国总人口量约为4.1亿,1873年下降至约3.5亿,锐减6000余万。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日趋加剧的民族矛盾 B.持续不断的海外移民 C.愈加沉重的封建剥削 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6.下图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此画旨在说明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资勘1104班王博 古生物 1,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的面貌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化石:保存在岩石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3,标准化石;演化速度快,地理分部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4石化作用及类型;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包括:矿物充填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的生物的硬体变得致密坚实),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的生物体的组成物质被溶解,并逐渐被外来矿物质所充填,如果溶解和填充的速度相当,以分子的形式置换,那么原来生物的微细结构可以被保存下来),碳化作用(石化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三种形式。 5,化石保存类型:①实体化石: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一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②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根据与围岩的关系分为印痕化石(生物尸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生物软体的因印痕),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膜和内膜。)核化石(由生物体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类似的实体,包括内核和外核两种)③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生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④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遭破坏分解后的有机成分残留在岩层中形成的化石。 6,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由于化石的形成和保存需要苛刻的条件。因此,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实际上只是当时生存物的非常少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 7,化石形成条件:①生物本身条件②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③埋藏条件④时间条件⑤成岩条件 8,化石的命名原则 各级分类单元均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表示。属以上的学名用一个词来表示,即单名法,其中第一个字母大写;种的名称用两个词表示,即双名法,在种的本名前加上它归属的属名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种名前的第一个字母应用小写,但种名前的属名的第一个字母仍应用大写。对于亚种的命名。则要用三名法,即在属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亚种名的第一个字母也应小写。一般,在各级名称之后写上命名者的姓氏和命名年号,两者用逗号隔开。 9,笔石 胎管:第一个个体分泌的圆锥形外壳,开口朝下,尖端朝上。分成基胎管(螺旋纹)和亚胎管(生长线),亚胎管上具芽孔 线管:胎管上方伸出的一条细线状小管,是一种附着器管 中轴:由线管硬化而成 笔石页岩相:黑色页岩中含大量笔石,几乎不含其他化石,并含有较多的炭质和硫质成分,常见黄铁矿化,反映一种较深水的滞流还原环境---指相化石 笔石的地史分布:整个地史分布∈2 — C1,始现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目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石完全绝灭) 笔石纲的特征:①海生,个体小,群体动物②几丁质硬体,经石化升馏作用而保存为碳质薄膜化石③已灭绝生物,∈2 —C1,始现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目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石完全绝灭)④主要有两大类:树形笔石类(树枝状底栖固着,有三种性质的胞管分为正胞管,副胞管,茎胞管)正笔石(列示,漂浮生活只有正胞管) 10,脊椎动物演化中的几件大事: 颌的出现:有效捕食(棘鱼、盾皮鱼开始),在进化中有重要意义 水生演化为陆生:进化史上又一里程碑(水陆两栖) 羊膜卵:它的出现是进化史上的第三件大事,完全脱离水,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 变温演化为恒温、卵生演化为胎生: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加快了动物发展的步伐 11,区分腕足动物和双壳类动物 腕足类壳体由大小不等的两瓣壳组成,较大的壳叫腹壳,较小的壳叫背壳,正视腹或背壳,可发现它左右对称。双壳类两瓣壳大小相等,如我们平常所食的贝类,铰合线两侧对称,每一瓣壳左右不对称。 12,蜓基本特征:指相化石---浅海,底栖,标准化石--生存时代:C-P,钙质微粒状壳,一般大如麦粒,个体一般1mm,大者可达20-30mm,具包旋的多房室壳,常呈纺缍形或椭圆形,有时呈圆柱形,球形或透镜形。 蜓的演化趋势:一般为个体由小变大,壳形由短轴向长轴变化,旋壁由原始单层分化为多层以及蜂巢层的出现, 旋脊由强变弱或演化为拟旋脊. 蜓的地史分布:中石炭世开始繁盛,以纺缍蜓科大量出现为特色.晚石炭世,旋壁具蜂巢层的类别极繁盛.早二叠世为蜓的全盛时期,以拟旋脊和副隔壁出现为特点.晚二叠世逐渐衰亡,形体特殊,晚二叠世末期蜓类绝灭. C1出现;C2蜂巢层出现;P1拟旋脊出现;P2副隔壁出现 13,物种形成的方式:主要有渐变成种、骤变成种和迅变成种 (1)渐变成种:一个物种,通过微小变异的长期积累,逐渐形成一个新种的成种方式,称为渐变成种。又分为继承式和分化式两种形成方式。包括继承式成种、分化式成种 (2)骤变成种:一个物种,通过种内个体的突变,或由不同物种的杂交引起的突变,在短期内形成新种的方式,称为骤变成种,一般不经过亚种阶段。 (3)迅变成种:一个物种,在较短地质时期内迅速分化成新种,以后,新种在长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成种方式称为迅变成种,又称为间断平衡学说。 14.腔肠动物的一般特征: 低等二胚层多细胞后生动物,有组织无器官。 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组成,由体壁包围形成肠腔,司消化和吸收作用。 身体多呈轴射对称,少数为两侧对称。体型可以归纳为水螅型和水母型两类。这两种体型往往是一种腔肠动物生活史的两个阶段。 前寒武纪晚期已出现,化石均为印模,古生代以来出现具硬体的门类。15,三叶虫纲的基本特征:①节肢动物中已绝灭的一类,C-P②动物体纵、横均三分③扁平,分背腹两面,三叶虫的背甲被两条纵沟分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而成三叶,因而称三叶虫.④个体一般3-10厘米,小者数毫米,大者可达70厘米左右⑤海生、底栖、爬行 地史学 沉积相:形成于特定古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组合。 沉积环境:一个有特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具有特殊沉积条件的自然地理单元。 相变:沉积相在空间上的横向变化。 瓦尔特相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相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 生物相:一些较大的生物组合或生物群的区域面貌。 相标志:能反映沉积环境条件的原生生物特征和沉积特征。 牵引流:以床沙载荷方式进行搬运和沉积的流体。重力流:含大量弥散沉积物高密度流体,分为泥石流,颗粒流,液化流,浊 流四类。 层理构造:垂直岩层层面方向上由沉积物成分,颜色,粒度及排列方式的 不同显示出来的沉积构造。 暴露标志:形成与沉积作用之后,并能指示沉积物曾暴露于地表的层面构造。 自生矿物:原始沉积时期或固结成岩以前形成的矿物。 三角洲沉积:河流入海时,所携带的碎屑在河口附近浅水环境中堆积形成的 大型扇状沉积。 潮坪:波浪作用不强的以潮汐作用为主的滨海带。 海底扇:在浊流作用驱动下,将浅水陆棚边缘的大量沉积物沿海底峡谷顺大 陆斜坡以很高的速度运向深水区至大洋边缘变缓而迅速形成的扇状浊积岩 堆积。 鲍马序列;浊积岩一般有数中岩性组成频繁的韵律结构,每一韵律层底部 常为具递变层理的砂岩,向上颗粒变细,层理特征也发生相应变化,组成鲍 马序列。 旋回沉积作用: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下由于环境单元的变迁或沉积方式的变 化导致的沉积单元纵向上规律重复的沉积作用。 纵向堆积作用:在水流运动能量较低或静水条件下,悬移物质从水体中自上 而下沉降的沉积作用。 横向堆积作用:沉积物颗粒在介质搬运过程中沿水平方向位移,当介质能量 减弱时物质沉积。 生物筑积作用:生物礁型沉积地层形成的一种特殊方式,指造架生物原地筑 积而形成地层的作用方式。 地史学: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的学科, 岩层:野外见到的成层岩石泛称为岩层 地层:在一定地质时期所形成的层状岩石 地层学:研究地表成层岩石及其所含古生物化石的形成顺序,地层的划分对 比和地质时代确定。 地层叠覆律:未经变动的地层,年代较老的必在下,年代较新的叠覆于上。 原始水平律:地层沉积时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 面的。 连续:如果一个沉积盆地内沉积作用不断进行,则所形成的地层接触关系称 为连续 间断:如果在沉积过程中,曾经有一段时间沉积作用停止,但并没有发生明 显的大陆剥蚀作用,而后又接收沉积,这样就产生了地层的间断 平行不整合:指上下地层产状平行或近于平行,具有不规则的侵蚀和暴露标 志的分割面,有地层缺失。 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 时代不连续,有地层缺失。 侵入接触:如果岩浆岩在沉积岩形成之后侵入,则在侵入体接触带上,会出 现烘烤变质等现象,侵入岩体中往往还残留有围岩的捕掳体,有时还被与侵 入体共生的岩脉所贯入,这种关系称为侵入接触 沉积接触:如果侵入岩冷却凝固,由于剥蚀作用而露出地表,其上又被新的 沉积岩层所覆盖,这时沉积岩层底部往往有侵入岩的砾石,这种关系称沉积 接触 退积:指沉积中心和相带由盆地内部向盆地边缘逐步迁移过程中的沉积物堆 积作用 进积:指沉积中心和沉积相带逐步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迁移过程中,以侧 向为主的沉积物堆积作用 旋回层序:是几种岩性规律性的交替和重复出现的现象, 沉积旋回:当海退序列紧接着一个海进序列时,就形成地层中沉积物成分, 粒度,化石等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这种现象称沉积旋回 地层划分:是依据不同的地层物质属性将相似和接近的地层组构成不同的地 层单位 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 代是相同的 标志层:是一段厚度较薄,分布广泛的沉积地层,具有明显区分于其它地层 的特征 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 的化石。 化石组合: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的所有化石的综合 基本层序:是沉积地层垂向序列中按某种规律叠覆出现的单层组合 延限带:指任一生物分类单位在整个延续范围之内所代表的地层体 间隔带:指位于两个特定的生物面之间的地层体 组合带:指特有的化石组合所占有的地层 富集带:某些化石种属最繁盛的一段地层 层型:特定岩层序列中一个特定间隔或一个定点,它构成了该地层单位或地 层界限的定义和特征说明标准 单位层型:指不同类型地层单位的典型剖面,其上下限由界线层型标定, 内部允许存在部分覆盖 界线层型:给定义在识别一个地层界线作标准用的一个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 个特殊的点。 地势分异;由内力地质作用和升降运动所控制的在一定地质历史时期所形成 的地形的差别。 补偿盆地:边下降、边充填一直保持补偿状态的沉积盆地称为补偿盆地 饥饿盆地:远离海岸或周围没有大河注入,没有丰富的陆源碎屑供应,因 而基盘的下降没有得到沉积物补偿充填,长期处于非补偿状态,称非补偿盆 地或饥饿盆地 沉积组合:是指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中主要构造环 境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 地幔柱:深部地幔热对流运动中的一股上升的圆柱状固态物质的热塑性流, 即从软流圈或下地幔涌起并穿透岩石圈而成的热地幔物质柱状体 离散型板块边界:洋壳增生并使先成洋壳向外推进的扩张带 主动大陆边缘:具有洋壳俯冲带,洋壳俯冲形成岛弧-海沟体系或大陆火山 弧-海沟体系这类大陆边缘为主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没有洋壳俯冲带,不存在岛弧-海沟体系这类大陆边缘称为 被动大陆边缘 地台:地壳上巨大的构造稳定区 地盾:地台上缺失沉积盖层,变质基地直接出露地表的部分称为地盾 裂陷槽:地台上发育巨厚沉积盖层的断陷带;常是地台上曾再度活跃的张 裂地带,但夭折的裂谷 地槽:地壳上垂直沉降接受巨厚的海相沉积,最后又回返褶皱并上升成山系 的巨型槽状凹陷带。 地槽旋回:指地槽从开裂沉降、闭合褶皱至升起成山的全过程。 构造旋回:指全球性构造作用的旋回现象。 地缝合线:地壳碰撞结合带,不同板块间的拼合碰撞标志,其两侧地块的 地质发展史往往有重大的差异,沿地缝合带则断续分布有一些特殊的地质记 录。 蛇绿岩套:由代表洋壳组分的基性、超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 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 混杂堆积:形成在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由洋壳或陆壳残片、浊流-远 洋沉积及浅水区地层崩塌外来岩块混杂而形成 生物相:指一些较大的生物组合或生物群的区域面貌。 生物区系:因温度控制(气候分带)和地理隔离因素长期作用形成的生物分类 和演化体系上的重要区别 温度控制: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受气候分带制约,有时也与地形高低所反映的垂直 气候分带有关,海生生物则主要受与纬度高低有关的海水温度控制,有时也受到 不规则海流分布范围的影响 地理隔离:地理隔离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是海洋阻隔,对海生生物来说既有大陆、 地峡的陆地隔离因素,还有广阔洋盆的深海隔离因素,后者对于底栖生物的分布 也有明显的影响 生物大区:生物区系单元里边的最大级别。 艾迪卡拉动物群;前寒武纪阶段,在元古宙末的震旦级晚期,实体动物化石虽然丰 富,组织结构也相高级,但呈印痕状态保存,都属无硬体骨骼或外壳的动物一般 称为裸露动物群又称 艾迪卡拉动物群;前寒武纪阶段,在元古宙末的震旦级晚期,实体动物化石虽然丰 富,组织结构也相高级,但呈印痕状态保存,都属无硬体骨骼或外壳的动物一般 称为裸露动物群又称艾迪卡拉动物群 小壳动物群;指寒武纪初期大量繁盛,个体微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 群 简答题 1,水平层理与平行层理的定义与异同点 答;水平层理:在水体平静的环境中,呈悬浮状态搬运的粘土和细粉砂缓慢沉积, 形成水平层理(或纹理)。平行层理:在急流、高能条件下,由于高速水流形成的 平坦床沙 相同点;层之间相互平行 不同点:a 水平层理纹层薄,通常小于1mm至1-2mm;平行层理纹层较厚。 b 水平层理是低能静水环境下的产物,沉积物颗粒较细;平行层理是高能环境的 产物,沉积物颗粒较粗。 c 水平层理常见于湖泊中心、牛轭湖、泻湖、潮坪至次深海、深海环境;平行层 理常见于河流边滩、海滩环境,深海浊流沉积的特定部位也可能出现 2,遗迹化石的定义与主要特征 答;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所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主要特征; 1)原地保存2) 常保存于缺少实体化石和无机沉积构造的地层中 3)地质分布时间长4)遗迹化石与造迹生物很少共生5)一物多迹或异物同迹 3,曲流河的二元结构 答;1)河道沉积;河底滞留沉积:河道底部,主要以粗的砾石为主,叠瓦状构造, 透镜状分布,与下伏岩层为冲刷侵蚀接触。曲流砂坝沉积:成熟度较低的岩屑砂 岩、长石砂岩和粉砂岩,具有单向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天然堤沉积: 粉砂为主,内有小型波状层理、水平层理和爬升层理,也见干裂和植物根系,主 要代表为点砂坝沉积。2)河漫滩沉积;其沉积物主要是冲破河岸的洪水带来的悬 浮载荷垂相加积产物,以粉砂质和泥质为主,一般层理不发育,也可有波状层理, 水平纹层和小型交错层理,并常发育植物根系,钙质结核或泥裂,以及废弃河道(牛 轭湖)沼泽化而形成的泥炭层。 4,潮坪沉积相的特征 答;潮坪沉积相的特征;潮上带,以砂,粉砂和泥质沉积为主,干裂雨痕等暴露 标志发育,可见陆生动物的足迹。潮间带,发育双向交错层里和透镜状,脉状及 波状层理,具有垂直层面的潜穴等水下标志,也有暴漏标志。潮下带,潮下高能 环境多形成石英砂,交错层理,狭盐度底栖类生物大量繁殖。潮下低能环境以细 粒粉砂和泥质沉积为主,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发育以广盐度生物为特色。 5,地层与地层或其他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及各自的定义 答1)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时代连续的一种接触关系。它是 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沉积作用连续进行,沉积物依次堆 叠而形成的。 2)行不整合称假整合。其特点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但两套地 层的时代不连续,其间有反映长期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 3)角度不整合种接触关系的特征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 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 蚀面存在。 4)侵入接触侵入体与被侵入的围岩的接触关系,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有接触变 质现象,侵入体边缘常有捕掳体,侵入体与围岩的界线常常不规则 5)侵入体的沉积接触地层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剥蚀面上 堆积有由该侵入体被剥蚀所形成的碎屑物质。 6,地层划分的方法 答;1)构造学方法;依据不整合面划分地层;2)岩石学方法;依据岩性特征, 沉积旋回划分地层;3)古生物学方法;依据化石面貌划分地层4)同位素年龄测定 5)磁性地层对比 7,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依据、级别体系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岩石地层单位:以岩石的特征和岩石的类别作为划分依据,岩石地层单位包括 群组段层四个单位,还有超群,亚群,亚组,等辅助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以地层形成的时代为划分依据,自高而低分为六个级别:宇,界,系, 统,阶,时带对应得之年代为宙,代,纪,世,期,时 两者关系1)岩石地层单位具有穿时性年代地层单位不具有穿时性:2)表示范围不 同,岩石地层单位反应区域性特点,年代地层单位反应全球特征3)年代地层单 位没有固定的岩性内容;4)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对应,岩石地层单位可 以从任一时间开始任一时间结束。 8,威尔逊旋回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每个阶段需举出一个实例) 答;1)胚胎期,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而形成大陆裂谷,但尚未出现海洋环境, 东非裂谷带,2)幼年期,陆壳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出现洋壳,红海 洋亚丁湾;3)成年期;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有未出现俯冲, 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苦熬大,大西洋;4)衰退期;大洋中脊虽然继续出现扩 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逐渐缩小, 太平洋;5)残余期,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期间仅 存残留的内陆海,地中海;6)消亡期,随着大陆板块的碰撞,洋盆最准闭合,海 域消失形成造山带,沿碰撞带(古缝合线)残留洋壳残余(蛇绿岩套),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山脉 9,地史学中恢复古板块的方法及其主要内容 答;恢复古板块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地质学方法:寻找不同板块拼合碰撞标志——地缝合带。地缝合带往往发 育深大断裂,两侧地块的发展演化史往往有重大差异,沿缝合带断续分布蛇绿岩 套,代表消减的洋壳残留,并常见有混杂堆积等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此外沉 积组合类型,地层序列,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分区,古气候等可帮助我们识别两 个相互分离的独立板块。 2)古地磁学方法 根据岩石内古地磁的测定,并通过退磁措施,消除以后地壳运动对原有剩余磁 性的叠加影响,测定当时地磁方向的磁偏角(D)的磁倾角(I)等剩余磁性,恢 复岩石形成时的磁化方向,运用公式,tanI=2tanλ求出古纬度(λ),这是确定 古板块的古纬度和方位的唯一定量资料来源。 3)生物古地理方法 生物古地理指生物相和生物区系两个概念,地史时期大陆,海洋分布及其古纬 度位置,由于板块运动的不断变化,必然在生物区系性质上有所反影。两个完全 不同的生物区系,相邻近在咫尺,说明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板块。 10,古生代的地史特征 答;早古生代地史特征1)生物界:后生动物迅速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2)属加里东构造阶段,稳定区和活动区并存,后期陆壳板块扩大和增生3)沉积类 型复杂多样,奥陶纪末期冈瓦纳大陆发育冰川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 1)生物界:海生无脊椎动物发生重要变革,陆生植物开 始大量繁盛,原始爬行类逐渐征服大陆 2)全球构造:联合大陆的形成 3)沉积 矿产:铁和铝风化矿床、膏盐、油气和煤 4)古气候:全球石炭-二叠纪冰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