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前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竞争

当前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竞争

当前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竞争
当前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竞争

浅析巴基斯坦地缘政治的中东属性及其安全联系

浅析巴基斯坦地缘政治的中东属性及其安全联系 【摘要】:地理和政治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国家的地理位置即使不是最终决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们的政治行为。巴基斯坦由于地理、种族、文化的因素,其地缘政治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多重属性。中东属性是巴基斯坦地缘政治的重要部分。出于经济、战略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巴基斯坦的安全与中东国家紧密相连。 【关键词】:巴基斯坦;地缘政治;中东;安全 一 巴基斯坦在东面与印度享有长达1800公里的边境线;中东边境上,其俾路支省和伊朗接壤,有800公里的边境线;在西北面与阿富汗享有2200公里的边境线,并且两边的地形地貌雷同;在东北面和中国的边境线相对较短且多为山地,尤其帕米尔结合部是中印巴的重要三角连接地带,南亚次大陆的许多河流也是从这里发源。因此,巴基斯坦从印度来看是一个南亚国家;从阿富汗来看是一个中亚国家;从波斯湾来看则是一个中东国家。而出于经济、战略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巴基斯坦的安全与中东国家(波斯湾国家、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紧密相连。 巴基斯坦的海岸线一直延伸到波斯湾。从卡拉奇向西延伸600公里与伊朗1500公里的海岸线相连,并在恰巴尔到达波斯湾。巴基斯坦俾路支省首府奎达与伊朗边境省首府扎黑丹一条长达400公里的铁路以及公路为巴基斯坦提供了一条通往中东的陆上连接。除了在地理上与穆斯林世界联为一体外,巴基斯坦还与广大穆斯林国家拥有共同信仰、共同观念和共同生活方式,这为巴基斯坦提供了有利条件。独立之初,为了不被在南亚独占优势的印度所吞并,巴基斯坦不得不构建一个特殊的掩体--伊斯兰教【1】,积极建立与穆斯林国家的安全联系与合作。 二 巴基斯坦与中东国家的安全联系可以从两个阶段和两个方向来考察。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由陆路朝向中东,从伊朗经土耳其到达伊拉克。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通过巴基斯坦的海岸线朝向波斯湾,包含阿联酋、科威特、阿曼以及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半岛和穆斯林世界的国家。 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时正值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冷战开始。美苏相互争夺以扩大各自在世界的影响力。巴基斯坦尽管力量弱小仍然成为了西方联盟的伙伴,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充当南亚板块抵抗苏联的力量。1955年,巴基斯坦也加入了美国成立的军事同盟性质的”东南亚条约组织”(SEATO)。同年,巴基斯坦加入了”巴格达条约组织”(Baghdad Pact),1959年伊拉克退出后更名为”中央条约

春秋地缘地图册

四维地图——也许这就是我想要的地图 这是一篇很早就想写的文字。记得多年前,顿悟到地理和地图可以帮助自己拨开迷雾,更准确的观察过往世界时,曾经遍寻图书馆、书店,希望能够找到心中所想。也许是自己找的地方还不够多,这个愿望并未能实现,于是便有了《地缘看世界》这个帖子。 《地缘看世界》一贴是2009年7月12日在天涯国际观察版块开的贴,到今天已经整整8年了,自制地图算是它的一大特色。说起做图这事来,还要感谢自己过往的无聊。年少时数码照片刚开始流行,看见街头有人设摊,将客户所拍之面部特写,用电脑拼接到婚纱照上打印出来,觉得煞是神奇。问过方知是用的photoshop软件所做,便去往书店选了本价钱最低的工具书(至今记得是十块钱)自学。不想当时的无聊之举,后来会用在做地图上。 初写这帖子时,其实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样的地图。明确的只有两点:首先是必得用地形图;其次是需色彩分明、对比强烈。这不仅仅是个视觉冲击力的问题,更是唯有如此,才能明确表达出地形的差异,并透过这些差异,让大家更直观感受到地理的力量。 随着图越做越多,自己对地图的理解也比之前更深刻了些,同时欣喜的看到,网上有越来越多以图载文的文章甚至平台出现。有些在底图的选用上,还会与自己以往做的图趋同(不敢说是向我借鉴的)。只是看过后觉得,有些地图还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的;另外通过这些年的写作,包括这次出书,也有机会和一些这方面的专家交流,发觉专业领域已感觉到了读者对“地图”的渴望,但地图要怎么做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其实也是有困惑的。 古人云“文以载道”,其实地图又何尝不能做到“图以载道”呢?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一张能够承载丰富信息的地图胜过千言万语。问题在于,没有一个模型来告诉我们,一张好的地图应该承载哪些类型的信息。今天在这里分享的,便是自己归纳的一点心得。一如标题所写的那样,我心中的好地图应该是一张“四维地图”。 既然推出了“四维地图”的概念,自然前面还会有三个层次了。所谓“一维地图”,简单点说就是我们最通常所见的平面地图了。此类地图最关注的,是各类地名、行政边界的标定,能够满足人们最基本的位置感需求。 然而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并非是平面的,对于平均身高不到200公分的人类来

法国外交中的中东战略

版权所有 西亚非洲杂志社 法国外交中的中东战略 赵慧杰 内容提要 战后戴高乐制定的法国外交战略被称为“法国全球战略”,它是法国对中东战略的指导思想。法国在中东通过重新确立与殖民地国家的关系,实行“倾向阿拉伯”的中东政策,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帮助中东地区实现和平与发展等战略,不仅发展了法国与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也使法国在中东地区建立起政治与经济的全面合作关系。中东成为法国再现世界大国地位及其影响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是新世纪法美外交战略冲突的集中表现地区。 关键词 法国 外交 中东 战略 冲突 作者简介 赵慧杰,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007)。 战后法国外交战略及在中东的利益追求 战后国际关系在雅尔塔会议确立的两极格局的框架下发展,但是具有战略眼光的戴高乐将军在战后初期就萌发了“建立独立于美苏的西欧集团”(即第三种势力)的设想。1958年10月戴高乐再次执政,成立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他的战略思想得以实施。戴高乐执政后制定了一整套具有鲜明的戴高乐色彩的内外政策(被后人称为“戴高乐主义”)。戴高乐制定的法国外交政策被称为“法国全球战略”。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皮埃尔·米盖尔(Pierr e Miquel )曾评价戴高乐的这一战略为“50年来法国第一次恢复了它的传统,即制定世界规模的对外政策,全局在胸,既有原则,又有具体办法。戴高乐使法国外交恢复了它的职能,此前法国外交只是在国际组织中充当传声筒或派几名代表而已”①。戴高乐的“法国全球战略”概括起来有3点主要内容:(1)恢复法国在全球事务中独立自主的大国地位;戴高乐总统曾多次强调,“法国要做法国,法国是法国,法国要能有它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精神、自己的行动和政策”;“法国能够为世界作出特殊的贡献,……法国并不是由另一个国家拖着走 的国家”。②戴高乐在论述法国1964年的对外政策时说:“法国应当在世界上执行世界性的政策,因为它有能力这样做,因为一切因素都要求它这样做,因为它是法国。”③(2)实行欧洲联合,建立独立于美苏之外的西欧集团。戴高乐说,“法国正在努力从事联合欧洲的工作……我们要使西欧变成一个整体,使世界上不再只存在这两个敌对的巨人(指美苏),而且存在着一支强大的力量,一个发挥明智影响的伟大中心,这是只有欧洲才能充当的”④。(3)支持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与自决,与它们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戴高乐曾经说过,法国对外关系中的一项伟大事业“在于把以前我国进行的·22·① ② ③ ④同上,第352页。 同上,第475页。国际关系研究所编译:《戴高乐言论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年版,第353页。皮埃尔·米盖尔著:《法国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601页。

形势与政策中东乱局及其影响

形势与政策中东乱局及其影响 摘要:中东乱局由来以久,这当中既牵涉到土地和经济利益问题又有历史、文化和宗教诸方面的因素。这场动荡将对中东国家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对地区格局特别是区域外国家的影响则是轻微、滞后的。 关键词:中东乱局;世界格局;影响 2011年以来的中东乱局可能成为中东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政治动荡,这是由其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这场动荡将对中东国家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对地区格局特别是区域外国家的影响则是滞后和轻微的,这也是由其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这次中东乱局的本质特征是一次内生性的、民生、民主政治革命,当然外部势力利用和介入了这一事件,但这并不能改变事件本身的性质。 1、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中东乱局对原油价格的主要影响有两个:原油价格的波动性增强,中轴抬升。中东地区陷入乱局的风险较大的国家,供应能力占全球供应能力比例约10%,欧佩克国家的闲臵产能在全球经济体正在走向周期性扩张的背景下,显得较为紧张,并且中期内的增长将较慢。在地缘政治层面,目前的乱局将给巴以局势增添很多的变数,发生动乱的阿拉伯国家在新政权建立过程中,极端势力、民粹主义可能抬头,使得它们对以色列的敌意增强。同时伊朗等国也会试图在该地区输出其影响。这些因素将带来两个后果:第一、在中期内该地区可能会持续发生一些超预期的事件,给原油市场带来冲击;第二、社会的不稳定和前景的不明朗,使得既有产能被关闭,同时给国际资本在该地区的投资、勘探等扩大原油生产的活动带来?冻结效应。因此我们认为原油价格在中期内波动性增强、波动中轴抬升可能是中东乱局给原油市场带来的很难避免的风险。 2、中东乱局促使中东各国经济发展两极化。 海湾阿拉伯能源输出国可以借助石油出口维持经济,但受“阿拉伯之春”和国际制裁影响的国家恢复经济举步维艰,民生矛盾尖锐。阿拉伯地区人口呈现出年轻化趋势,由于经济的不景气,导致失业率攀升,年轻一代看不到生存发展的希望。由沙特阿拉伯等国组成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坚持原油出口量不变,引发国际油价低位徘徊。这一方面,对于能源消耗国的人民来说,是一个福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他们的生活成本,有助于刺激下游原油加工产业的兴起;但另一方面,引发了俄罗斯等以石油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国家的经济危机,石油公司大幅裁员。以俄罗斯为例,石油的价格下跌引发了卢布的大幅贬值,导致居民生活水平下降。西伯利亚部分与中国接壤的地区居民甚至到对面的中国口岸采购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生活用品。 3中东乱局对国际社会的政治影响 “阿拉伯之春”不同程度上推动了阿拉伯国家尤其是共和国政治体制的改革,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也门等国领导人相继下台。然而“阿拉伯之春”不仅没能给该地区带来“春天”,反而将该地区陷入了“严冬”。中东地区动乱的社会局势,使得该地区政治民主化进程缓慢,内战不断扩大。在中东剧变后经历了政权更迭的国家,出现了伊斯兰党派与自由主义党派、政党与军队、不同宗教或教派之间的激烈博弈。突尼斯、埃及和摩洛哥进行了国会选举,从选举结果看,伊斯兰政党均成为最大党派。叙利亚危机引发的难民潮成为近期困扰欧洲各国的一个难题。由于激烈的内战而流离失所的难民给欧洲各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同时,在中东地区,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使得其对中东的掌控力下降,中俄等国的地区影响力增大。中东地区充斥着大国博弈与合作,但短时间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新秩序。 从世界整体来看,中东动乱使得国际环境长期处在不稳定之中。在经济上,一方面,中东地

[地缘看世界6]地缘看世界

[地缘看世界6]地缘看世界 地缘看世界6:南海的地缘与法律问题 出于一种不怎么正确的观点,认为距离争议区域更近的国家具有相应的权属。这才有中国“有些霸道”是南沙距离太远、中国手伸得过长。问题的关键在于,就海域而言,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争议海岛恰恰位于两个争议国家的中心位置,即使独岛也不是距离日、韩完全相等。所谓的距离说根本没有办法解决任务问题。网上看到中国与菲律宾高层的一次对话,不知真伪,不过内容倒极端精彩,客人到北京时提到“某某岛屿距离我们很近。”我们邓爷爷笑道:“菲律宾距离中国也很近。” 呵呵!我说的”霸道”是从地缘的角度来看的,并非说中国没有权利去拿这块地方。客观的从地缘的角度来看,离得近的国家相对容易控制是很正常的。不要认为“霸道”是一个贬义词,任何想做大国梦的国家都必须有这种气质。 不过光有“霸道”的勇气是不够的,政治来来就是讲实力的。越是不具有地缘优势的地方就越要用实力去补,美国控制夏威夷、关岛并不存在明显的地缘优势,但他的实力可以弥补这一劣势,所以没人认为这是一种霸道了,反认为这是自然的了。只是如果有一天美国衰弱到一定时候,他可能还能保有本土,但这些外岛就难说了。

国军当年有勇气把南海划进来,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霸道。只是现在要用实力去真实控制却是比图上作业要困难许多。 白天只能见缝插针的写点回复,系统的写东西还是要在晚上,希望大家见谅!最近为了跟这个贴晚上已经很少有外出活动了,不过看到有朋友喜欢还是很开心的。对于有不同意见的朋友也双手欢迎,只要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都是有益的。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也一定会犯错,所以多些讨论氛围不是坏事。 印度的海岸线很怪,它的西海岸,非常光滑,说是海岸,实际上是有海无岸,没有良港,跟非洲海岸一样,非常光滑,不是大山脉插进去,形成大的良港,东海岸稍好一点,有一些良港,它是想朝东发展,因为它朝西发展,正好有巴基斯坦和整个的伊斯兰世界,另外,美国在阿拉伯海有重兵布置,它的第5舰队就布置在那儿,来控制阿拉伯海,老美在这个地方格外敏感,另外,阿拉伯海这边都是珊瑚礁,搞长跑道不合适,而且养起来,安达曼海这边是岩石岛,起码有鱼虾 可供养军队的成本比较低一些。当然最重要的是因为有美国,而且穆斯林的空中力量也很强,它经过了反复权衡后,决定向东发展。一个利用缅甸制造中国威胁论,在安达曼海和缅甸还有一些争执,刺激军费,另外,安达曼海还有大陆架,有一定的经济利益。在拉奥总理的时候也搞了一些改革开放,但是改革开放因为它的闭塞和保守,印度的税是全世界最高的关税,而且极为保守到没有一家化妆品能够打进印度市场,包括可口可乐也是

中东地区的战略重要性

中东地区的战略重要性 从地理学科分析: 1.该地处于“五海三洲”之地,地理位置重要。 2.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储油区,石油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具有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的特点。 3.重要的位置,丰富的石油,巨大的经济利益,成为世界列强争夺的焦点。4.该地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降水少,水资源极端缺乏。约旦河西岸目前80%的淡水资源被以色列人控制和消费,导致巴勒斯坦人生活和生产用水十分紧张。水资源争夺成为巴以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历史学科分析: 1.中东问题是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殖民统治的恶果。在一战前的一千多年,巴勒斯坦地区一直是阿拉伯人的长期居住地。一战后,英国取得了在这一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陆续迁往巴勒斯坦。 2.中东问题又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控制的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立,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国家长期没有建立起来。在西方大国英、法、美霸权主义支持甚至直接参与下,以色列先后四次进行中东战争,侵占巴勒斯坦、约旦、埃及、叙利亚大片领土,更加剧了宗教、民族矛盾,使中东地区长期处于动荡之中,不但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损失,同时也不利于世界和平,不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 从政治学科分析:

1.和平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使一些地区冲突不断,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 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障碍。中东问题的产生及迟迟不能解决,主要是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该地区的控制权而插手干预的结果。由于美国长期以来偏袒以色列,助长了以色列的侵略扩张气焰,加深了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的矛盾,近年来虽然出现了缓和的迹象,但要真正实现和平则十分困难。 3.民族和宗教问题处理的好坏对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统一具有重要影响。中东地区动荡不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宗教纷争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中东问题研究资料

注意事项: 1.本次为闭卷考试,请大家认真复习。 2.指南只是给出了复习的基本提示,答题时还需大家补充相关知识才算完整,尤其请结合当前的中东问题发展情况和生动事例,以努力获取高分。祝各位复习愉快。 中东:作为欧洲人的一种地理、文化、政治概念,指的是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的大片地区,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最早被英国的印度事务部于19世纪50年代使用。狭义的中东仅指阿拉伯半岛及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以及土耳其、以色列、伊朗、塞浦路斯、阿富汗等18国;广义的中东还包括北非的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毛里塔尼亚6国,共计24国。 阿拉伯国家:中东24国中,除了以色列、伊朗、土耳其、塞浦路斯、阿富汗等5国外,其余19国都是阿拉伯人占主体的国家,亦即我们平时所说的阿拉伯国家,他们也都是1945年成立的阿拉伯联盟的成员国。 东方问题:近代欧洲列强为争夺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的领土和权益所引起的一系列国际问题。从欧洲来看,奥斯曼帝国地处其东,故统称为"东方问题"。 贝尔福宣言:英国外交大臣阿瑟·詹姆斯·贝尔福于1917年11月2日,不顾先前“英国已经答应为巴勒斯坦之成为一个独立的阿拉伯国家作出准备”的承诺,致信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领导人昂内尔—沃尔特·罗斯柴尔德爵士,声称“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大国赞同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的“民族之家”的著名宣言,它也被看作是导向建立以色列国进程的最初起源。 塔木德:公元70年,耶路撒冷的犹太圣殷被罗马帝国摧毁后,犹太人开始被迫流散到世界各地。为确保自身的民族特性不在流散过程中消失,犹太人认为需要保护摩西五经的传统,使其内容深入每个人的心里,这就需要有人来讲解摩西五经的内容,以便适应流散到各地的犹太人的生活。这些学者的言论被一代代口耳相传下来,到公元2世纪末,一位名叫犹大·哈·纳西的人将上几辈学者的言论收集在一起,编辑了6卷名为《密西拿》(意为重述)的经典,保存了犹太教的典章、戒命和习俗等一系列的经书。随后到公元5世纪期间,《密西拿》被生活在以色列和巴比伦的犹太拉比们传诵、研究和讨论,他们对它的解释以及犹太教师之间的辩论,被收入《革马拉》(意为解释)中。上述两部分的内容构成了《塔木德》(犹太口传经文),它确立了犹太人在律法、信仰、思想、典章生活、道德规范等许多方面应遵行的准则,成为仅次于《希伯来圣经》的重要典籍。 圣训:仅次于《古兰经》的经典是《圣训》,即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论、行为及其所默认的圣门弟子的言行记录。穆罕默德生前,除宣布启示外,随时随地就伊斯兰教义、教制、律例和有关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发表意见或做出解释,以及他实践天启的举止行动、行为准则和道德风范,经圣门弟子和再传弟子传述,构成哈迪斯(意为言论、传述)的基本内容。其内容无论是有关教法、教义,还是社会问题的论证,都被认为是不容置疑的“默示天启”。通过《圣训》汇集,穆斯林大致形成统一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并对伊斯兰教以后的发展,以及穆斯林的思想感情、日常言行和生活方式产生很大影响。收集《圣训》的活动到9世纪下半叶时,出现了六大圣训集,被逊尼派奉为权威的圣训实录,与《古兰经》同为教义、教法、

美国大中东战略和中东局势

美国大中东战略和中东局势 摘要:由于地缘政治、能源供应、宗教纠葛、民族矛盾、发展模式、历史恩怨等因素,大中东政治生态脆弱而复杂,外在因素一向严重影响大中东局势发展。由于美国等大国的介入,整个大中东地区局势出现结构性动荡,地区反美力量与美国及其盟友之间出现激烈碰撞,导致中东局势一直处于高度紧张之中。 关键词:中东局势能源地理位置宗教纠纷经济美国中东战略中国一.中东局势 1.大中东能源储备和产量充足,地理位置重要,历来为兵家争夺之要冲。 该地区对世界能源市场的影响举足轻重,素有“世界油库”之称,全球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万亿桶,其中62.1%蕴藏在大中东核心地区;该地区的石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出口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2/3;石油开发条件优越,油层厚,油田大且分布集中,距海近,运输方便。该地区是亚欧非三洲的接合部,素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称,周围环绕着黑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和波斯湾等国际海域,沟通上述海域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等,是重要的国际轨道。如放大至阿富汗、南亚、和巴基斯坦,则整个大中东地区涉及西亚、北亚、中亚、南亚,辐射欧洲、前苏联地区、东南亚和整个非洲,沟通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具有极端重要的战略价值。 2.大中东地区的宗教纠纷、民族恩怨和领土争端错综复杂、异常敏感。 传统意义上的中东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三大宗教存有矛盾,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犹太教与伊斯兰教间的矛盾优甚。伊斯兰教内部宗教派别也矛盾重重,如伊斯兰教什叶派与逊尼派间的矛盾是导致两伊战争的重要因素,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组织、极端主义与伊斯兰温和派别之间的矛盾常常导致政局动荡。该地区生活着阿拉伯人、波斯人、犹太人、土耳其人、库尔德人、普什图人等民族,殖民统治和帝国主义曾制造了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领土争端,巴勒斯坦与犹太人、塞浦路斯岛上希腊与土耳其两族间以及库尔德族与其他民族间的矛

均势外交与美国中东政策的困境

2008年3月阿拉伯世界研究Mar. , 2008 第2期Arab World Studies No. 2. 安全研究 均势外交与美国中东政策的困境 赵葆珉 摘要:美国的均势外交思想和实践与其地缘特征密切相关。远离欧亚大陆的地缘孤立以及在多条战线上维持支配地位的需要阻碍了美国有效参与欧亚大陆的权力争夺,均势外交成为美国谋求霸权的“法宝”。冷战结束后,美国的霸权基础更为脆弱;海湾战争以来的美国中东政策偏离了均势外交的要求,转而寻求武力支配中东地区;伊拉克战争更使美国的战略重心向中东地区倾斜,暴露了美国全球战略的缺陷。美国中东政策的困境在于布什政府对美传统均势外交的背离。不管2008年美国大选结果如何,未来美国中东政策将围绕重启中东均势外交作进一步调整。 关键词:均势外交;美国中东政策;地缘政治;伊拉克战争 作者简介:赵葆珉,国防经济学博士后,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陕西西安 710049)。 文章编号:1673-5161(2008)02-0050-08中图分类号:D371文献标识码:A 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前夕,美国几乎处于世界权力的巅峰。借冷战和海湾战争获胜的声威,美国随后在号称地缘天险的阿富汗推翻了塔利班政权,而其昔日的竞争对手苏联却曾在此地陷入十年游击战争的泥潭。美国的霸权地位似乎坚如磐石,不可动摇。然而5年后,美国却陷入了伊拉克战争的泥潭,美国霸权的基础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瓦解迹象。 美国是西方历史的巅峰,也是西方文明的榜样和理想。美国的崛起是国际体系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地缘政治现象之一,无论就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还是民主体制所达到的高度而言,美国都是举世无双的。受伊拉克战争和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美国近年来综合实力处于明显下滑趋势。美国实力的变化及其动因考察是具有深远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本文试图从地缘政治角度对美国的中东均势外交战略加以解读,评析了海湾战争以来美国的中东政策,从中剖析出美国单极体系潜藏的缺陷,考量伴随着美国国家战略的转型,由地缘因素所引起的中东均势变动。 一、海洋立国战略思想影响下的美国均势外交 20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的解体使大国关系五百年来第一次突破权力制衡的束缚,美国的力量迅速崛起,成为影响国际体系的决定性力量。但这种强盛也掩盖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美国霸权 50

地缘政治与中东问题

2011年以来,中东政治中最引人关注的一大事件,就是西方持续空袭利比亚。这场武力干涉从3月19日开始,至今没有结束迹象。从更宽视野看,从二战结束后,中东始终没有停止过动荡,仅阿以之间迄今就已爆发过6次战争,此外还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而当前的利比亚战争仅仅是半个多世纪来中东持续动荡的缩影和最新体现。由此产生一个问题:中东地区为何动荡不断?阿拉伯国家为何频频成为西方武力干涉和打击目标? 在谈及中东为何动荡、西方为何频频在中东渗透扩张时,人们很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所吸引,如争夺石油、民族教派分立、与西方文明差异等等。但实则不然。如果说中东动荡是“石油惹的祸”,西方是“为石油而战”,但这很难解释一个基本事实,俄罗斯同样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为何西方国家却不敢打俄罗斯的主意?因此,石油因素只能是促使中东动荡的诱因,而非冲突根源;有人认为是中东民族教派矛盾复杂,以及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文明间冲突”所致,但这很难解释,中东早就存在多种民族宗教,为何过去可以相安无事,而现在却纷争不断?同时这也很难解释土耳其与欧美的亲密关系。用存在了上千年的宗教信仰,解释当前地区动荡和西方干预,实际是将现实世界神秘化。在这一问题上,基辛格正确地指出:“中东的冲突并不像人们常说得那样持续了几千年。在很大程度上,它是我们20世纪的产物。” [1]本文认为,中东地区之所以动荡不断,阿拉伯国家频频遭受西方欺凌,与中东地缘政治版图“破碎化”直接相关。

一、制裁分裂:阿拉伯世界灾难性的建国史 从地缘政治角度阐释国家权力由来已久。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麦金德的“陆权说”,马汉的“海权说”,斯拜克曼的“边缘地带说”等,尽管这些学说强调侧重点不一样,但无不将国家权力与地理因素联系在一起。地理位置、版图大小、资源配置等地缘政治基本要素,对决定国家权力大小有着持久性影响。“(国家)实力取决于与全部领土有关的大小、位置,以及它所拥有的必要的物质和人力资源等因素。”[2]如果将权力比喻成肌肉,那么地缘版图就是骨骼,一个国家实力能强大到何种程度(即能长多少肌肉),说到底还要受骨骼(疆域)大小限制,它决定着国家实力增长的极限。[3]从经济角度看,经济发展规模同样取决于国家规模。亚当·斯密曾指出,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分工的结果。而分工的水平和程度取决于市场范围的大小。“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4]因此国家规模大小直接决定经济发展潜力。斯大林一向以铁腕著称,曾使苏联短期内由使用木犁的国度,一跃成为拥有原子弹的超级大国,但他仍感叹“对于地理,我们无能为力”。[5]

地缘政治与大国崛起_以美国为例

理论导刊 2006#1 世界经济与政治 1.廉政专员由行政长官委任,并直接向行政长官负责。廉 政专员要定期向行政会议汇报重要的政策事项。廉署的职责是调查和搜集证据,但无权指控与《防止贿赂条例》有关的罪行。一切所调查的材料均交由律政司全权决定是否检控。这种程序亦保障廉署不致滥用权力。 2.廉署在行使某种权力前,须先获法庭许可,只有法庭才 能对案件作出判决。在作出审判前,廉署会听取法官因顾及调查所用的方法而提出的意见和批评,从而谨慎地研究并对执行程序予以检查,以确保权力不会被滥用。按法例规定,廉署须向立法会呈交年报,汇报其工作,立法会议员亦可在需要时就重要事项传召廉署人员回答提问。 3.由社会各界贤达40人组成四个独立的委员会,专责监 查廉署各方面的工作,并向廉署提出意见。负责审议廉署整体政策的贪污问题咨询委员会。负责监察执行处工作的审查贪污举报咨询委员会。负责各项防贪研究并向廉署建议处理程序的防止贪污咨询委员会。负责对市民传播反贪信息,提供意见,争取公众支持,打击贪污的社区关系市民咨询委员会。四个咨询委员会,每年均提交工作报告,有关报告亦须向市民公开,便于市民监督各委员会的运作。为确保运作独立和公正,各咨询委员会主席职位均由非官方人士出任。除四个咨询委员会外,还另设一个 独立的廉政公署事宜投诉委员会,专门监察及检查任何对廉署 的工作程序或廉署人员所作的投诉。该委员会由非官方人士担任主席。 4.传媒监察。香港享有高度的新闻自由与公开性,这使广 大市民通过大众媒介更加明了廉署的工作,以增加廉署工作的透明度(transparency),便于市民监督。腐败犹如瘟疫,不仅使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利益受到严重侵害,而且也扭曲了经济环境,破坏了民主,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管理秩序,成为世界各国和各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国际社会一直在积极寻求根治腐败的良策。香港经验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仅仅依靠事后的惩戒是远远不够的,对腐败的全面预防,从源头上治理腐败,也许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毕竟预防优于治疗,防病胜于治病。参考文献: [1]香港廉政公署.香港特别行政区廉政专员二零零二年年报 [R].2002. [2]香港廉政公署、公务员事务局.持廉守正———公务员实务守 则[R].2001.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崔颖] !!!!!!!!!!!!!!!!!!!!!!!!!!!!!!!!!!!!!!!!!!! 100多年前,当欧洲即将跨入20世纪时,地缘政治学 说的奠基者麦金德曾说:“政治的进程是驱动和导航两种力量的产物。这种驱动的力量源于过去,它根植于一个民族的特质和传统的历史之中,而今天则通过经济的欲求和地理的机遇来引导政治的动向,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是否认识到了这些不可抗拒的力量。”一个世纪以来的国际政治实践充分展现了他超凡的洞察力。各种国际事务中地理因素自始至终如影随形,各国制定的生存与发展战略中无不蕴含着对地缘的思考。人们发现,一国崛起为世界强国同地缘政治的成功运用存在着不解之缘。这一点在美国的崛起实践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地缘政治的涵义 地缘政治理论产生后,经历了历史性的兴衰演变。国内外学术界在对此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对其涵义长期以来争论不已。只有首先弄清这一概念的内涵才能准确把握地缘政治在国家崛起战略决策和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对于“地缘政治”这一术语,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地缘政治家给予了不同的解释,使其具有许多内容各异的涵义,主要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种:第一种观点把地缘政治等同于政治地理学。美国著名地缘政治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认为,地缘政治的涵义之一是用来“作为政治地理学的同义语,这样它就成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专门描述个别国家的结构和世界政区的划分。”第二种观点认为地缘政治是研究权力与地理的关系。美国地缘政治学家索尔?科恩如此定义:“地缘政治分析的本质在于国际政治权力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三种观点认为地缘政治学是根据地理因素策划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或者说是研究国际关系和及其外交政策的空间逻辑。法国著名学者雷蒙?阿隆认为,地缘政治学的主要内容是“把外交—战略关系与资源作出的地理—经济分析以及由于生活方式和环境而引起的对外态度的解释,从地理角度加以系统化。” 对地缘政治学的涵义,我国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地缘政治与大国崛起:以美国为例 封永平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博士生,上海200062) [摘 要]从根本上说,地缘政治是从地理空间的角度来考察和策划国家发展的战略,大国崛起的成功同地缘 政治的娴熟运用密不可分。在美国崛起的实践中,以马汉、斯皮克曼和布热津斯基为代表的地缘政治理论,为美国的成功崛起和世界霸权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南。而这一点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无疑具有更深远的蕴涵与启示。 [关键词]地缘政治;美国;崛起战略[中图分类号]D77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6)01-0082-03 82

民族复兴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历史性共振下的国家地缘与货币战略

民族复兴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历史性共振下的国家地缘与货币战略 (2006-09-23 21:26:40)转载▼ 分类:时政经济(缠中说禅经济学) 民族复兴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历史性共振下的国家地缘与货币战略 由2003年所写旧帖整理而成 一、从中国历史朝代更迭的相似性看中华民族可能面临的重大机遇 历史总有一种神秘的惊人相似性,例如上世纪中国几乎所有最关键的大事都和9有关。在中国历史朝代更迭上,有一个特别的相似性,就是大乱后经过一个短的统一朝代(都是只有两世)紧接就是一个很长的强盛朝代,而出现真正的高峰前都有所谓的“女祸”。如春秋战国后有秦(只有两世),后有汉、吕后,然后文景直至武帝大盛;三国两晋南北朝后有隋(只有两世),后有唐、武则天,然后到玄宗大盛。而从1840年后一个大乱,民国统一,也是两世(孙和蒋),后共和国成立、江青,然后就是一个真正的强盛时期的出现,显然,中华民族正处在这个向上冲击中华民族继汉武帝、唐开元以来第三个高峰的历史大趋势中。 二、从马克思的五阶段学说看全球目前所处的历史阶段 1、老马的五阶段论是建立在现实中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完全分类 这个统一分类基础是现实社会中现实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处境的一个分类:1、社会中不存在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依附,但全社会必须整体性地依附于自然界,就是原始社会;2、在对自然的依附前提下,社会中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存在以人身为前提的依附关系,就是做奴隶社会。3、在对自然的依附前提下,社会中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依附不再以人身为前提,而是换成身外之物,如:土地、官爵等等,就叫做封建社会;4、社会

中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不再存在依附关系,而是全社会的人都毫不例外地依附于一个非自然的身外之物:资本,就叫做资本主义社会;5、把4中最后那个依附也给去掉,达成现实中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完全和解,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2、列宁式社会主义是一个基于民族主义的策略性误读,是一个反资本主义的资本主义过程。 老列大概有意无意地误解了“共产党宣言”里面“消灭私有制”的话,把公私有制之类的东西作为了区分的标准(这里就可以看出其黑格尔的特色);但老马是站在人与人和人与自然这两重现实关系中分析这个问题的,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而公私标准只是一个特定前提下的推论,只有必要性而没有充分性。社会主义必然是公有制,但公有制不一定是社会主义。如果把推论变成前提甚至是唯一的前提,将变成瘸脚的名言,最终掩盖真实。 列宁式的社会主义都是从封建社会直接跳过来的,最终都有转向斯大林式的倾向。只要把“资本主义社会就是社会中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不再存在依附关系,而是全社会的人都毫不例外地依附于一个非自然的身外之物:资本。”中的资本换成权力或权力资本,就成了斯大林式的最好定义。由此就不难明白下面这句可能有点不可思议的话:斯大林式社会主义只是某种类型的资本主义。由此更可以明白下面这一句更触目惊心的话:二十世纪风起云涌的列宁式社会主义革命,从本质上只是一个某种类型的资本主义过程。从苏东突变后权力或权力资本迅速变成资本的过程就可以知道它们之间的同源性。 列宁式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当时一种最好的民族主义的策略,一个落后的封建主义的民族在当时的环境下,如果按照通常的策略,必然将面对灭顶之灾,而列宁有意无意的策略挽救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多数的落后民族,给了他们一个喘息追赶的机会。从本质上说, 列宁式社会主义是一个民族主义的过程,是一个落后民族为避免被先进入资本主义的民族吞食的反资本主义的资本主义运动。在这一点上,列宁是不朽的,是全世界弱小民族的导师。 3、对列宁式必然导致斯大林式的宿命的反抗,构成了毛泽东文革思路的最基本逻辑。 文革是毛泽东力图摆脱列宁式必将导致斯大林式这一历史宿命的伟大尝试,而其失败却有着一种残酷的历史必然性。清醒往往是痛苦的,毛泽东文革的反抗在清醒中注定着失

中东乱局的根源

中东乱局的根源 三大根源:其一,阿拉伯民族与犹太民族的矛盾;其二,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事业派的矛盾;其三,美欧国家为争夺石油资源与阿拉伯国家产生的矛盾。 中东国家局势动荡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一:执政党和政府的廉政很重要。腐败、权利终身制、家族政权、司法不公正等都是能产生社会动乱的因素。二:年轻人就业、物价,这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的事情很重要。所以要抑制物价飞涨,增加工资,调整税率,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三:我们要警惕西方一人道之名推行霸道的阴谋。四:我们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 冷战开始之后超级大国的激烈争夺,以及冷战结束后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等各大国的介入和干预是导致中东地区动荡不定的关键因素,但能源储量、地缘位置、政治运作以及领土领水争端、民族宗教矛盾等因素也是影响地区局势的重要内因。外部势力的长期介入加剧了内因的复杂性,而某种程度上看,内因的存在、发酵与发展反过来给外部势力进一步介入中东提供了理由和借口。 优点与缺点:绕不开的能源与地缘因素 丰富的能源储备成为吸引外部因素介入的重大因素之一。中东是当今世界最主要、最大的石油供应基地,有“世界油库”和“石油海洋”之称。 中东石油的探明储量占世界总量的62%,仅沙特、伊朗、伊拉克、

科威特和阿联酋等国的探明储量就分别占世界的22%、11%、9.7%、8.3%和8.2%。 重要的地理位置一向为大国所觊觎和争夺。中东地区是亚欧非三洲的接合部,地理位置非常显眼而重要,且正好位于东半球大陆的中心,素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称。 中东地区这种适中、临海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东方和西方的十字路口,是从欧洲经西亚到北非的联系纽带,从而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历来为兵家所必争。 领土领水纠纷与民族矛盾盘根错节 领土争端严重与民族矛盾交织。殖民主义者曾在其殖民统治区采取“分而治之”等政策,给中东留下严重隐患。伊朗与伊拉克、伊朗与阿联酋、沙特与卡塔尔、卡塔尔与巴林、埃及与苏丹、摩洛哥与西班牙、也门与厄立特里亚、叙利亚与以色列、黎巴嫩与以色列等国家之间均存在领土纠纷,不少国家曾经因领土问题而兵戎相见。 水资源争端复杂。中东地区幅员辽阔但严重缺水,水资源只占世界总量的0.4%。该地区有三个主要水系:两河水系、尼罗河水系和约旦河水系。伴随该地区水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纷争进一步加剧。 宗教和教派纠纷错综复杂 鉴于宗教问题的长期性积淀和发展,许多问题根深蒂固、盘根错节、历史久远,几乎无法得以解决。犹太教与伊斯兰教、伊斯兰教

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 百科名片 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geopolitics),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地缘政治学又称“地理政治学”。 目录 基本信息 主要影响 主要作用 政治方面 展开 基本信息 主要影响 主要作用 政治方面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简介

受美元贬值、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 政治地理学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策有相当的影响。 地缘政治学渊源于政治地理学。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在1897年发表的《政治地理学》一书中,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以后又发表有关“生存空间论”的论文,把C.R.达尔文的物竞天择、优生劣汰的生物概念应用到国家的成长和发展上,认为国家像有机体一样有兴盛、衰亡的过程,国家的兴盛需要广阔的空间。瑞典学者R.谢伦接受了拉采尔的思想,于1917年发表的《作为生命形态的国家》一书中提出地缘政治学这一名词。他认为一个国家成为世界强国的条件是:广阔的空间、对全体国民的控制和自由的活动权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学者K.豪斯霍弗利用和歪曲国家有机说和生存空间论以及英国地理学家H.J.麦金德的陆心说,为纳粹德国侵略扩张服务。他认为德国缺乏必需的生存空间和足够的自然资源,主张重新分配世界领土,而战争是解决生存空间的唯一方法。此外,他把世界划分为几个泛区域,其中整个欧洲、非洲和亚洲西部广大地区作为属于德国势力范围的泛欧区,德国是该泛区域的核心。由于他把地缘政治学与A.希特勒的第三帝国联在一起,致使地缘政治学名声不好而一度衰落。1960年L.K.D.克里斯托夫提出应当恢复作为科学的地缘政治学的声誉,认为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学与政治地理学之间的媒介,其研究应当对自然环境对政治的影响进行客观分析。 理论发展

地缘政治学与国际问题分析

一.地缘政治学的主要流派: 定义:美国著名学者斯皮克曼给地缘政治学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依据地理因素对于安全政策的统筹规划”。而另外两名美国学者佩尔蒂尔和潘赛则把地缘政治学看作是“运用地理学为政治目的寻求指导方针的艺术或科学”。显然,这几位美国学者把地缘政治学视为战略地理学,也就是研究国家的对外政治战略(包括国防和外交战略)决策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英国《牛津英语辞典》(第2版,1989)对地缘政治学提出两种解释:“①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研究本身;②在民主社会主义德国发展起来的一门伪科学。”第一种解释是给地缘政治学下的又一个定义,它和美国学者的定义大同小异;第二种解释专指为德国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提供理论依据的“地缘政治学说”。 丛以上介绍的几个定义中不难看出,地缘政治学实际上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故又称地理政治学。它把地理因素(如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民族、资源、经济实力及战略军备等)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又称为地理政治学。它关注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者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以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1.[德]弗里德里希·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论”:他第一次系统研究了政治区域,是第一个在对国家的比较研究中系统研究了空间和位置影响的人。正是因为这一点,他被认为是现代政治地理学的创建人。 国家是一个有空间性的有机体。它是人民和土地的统一,具有生长、扩展和衰亡的生命周期。 空间是重要的政治力量,国家必然要为保卫和扩大生存空间而斗争。国家的衰落就是由于对空间观念淡薄所致。一个国家的领土面积象征着它的权力份额。世界强权力量的瓦解和替代过程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在政治地图上就是不同尺度的国家相互组合。 国家的疆界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常会出现移动或变更的现象。国家存在自然的增长趋势,和生物进化过程中所遵循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样,国家为了生存和强大必然要扩展其领土,如果没有强大的邻国给予有效的反对,它就会越过边界。世界性强国必须占有足够数量的土地,尤其是战略要地。 国家是一个有空间性的有机体。它是人民和土地的统一,具有生长、扩展和衰亡的生命周期。 归结起来,就是三点:国家有机体;生存空间;能动的疆界 2.[瑞典]鲁道夫·契伦的扩张理论:他以德国为中心来分析地缘政治问题。 国家的行为类似一个生物体,它应更多地被看成是一种竞争力量。所以,必然的结果就是少数强大的部分吞并弱小的部分,这是竞争中的永恒规律。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读书笔记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读书笔记 施嘉恒 11300740008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一个非欧亚大陆国家第一次不仅是作为欧亚大陆大国关系的主要仲裁者,而且也是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出现了。苏联的失败和崩溃是一个西半球大国美国迅速上升为唯一的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进程中的最后一步。可是,欧亚大陆依然保持着它地缘政治的重要性。不仅它的西部周边欧洲依然是世界大部分政治和经济力量的所在地,而且它的东部地区亚洲最近也成了经济增长和政治影响上升的极其重要的中心。因此,在全球都进行了介入的美国如何应付复杂的欧亚大陆的大国关系,特别是美国是否阻止一个占主导地位和敌对的欧亚大陆大国的出现,对美国在全球发挥首要作用的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是一本论述美国当前和长远欧亚战略的重要著作。作为美国的一位主要国际关系学者、地缘战略家、国务活动家、外交家并曾担任过卡特政府国家安全顾问的布热津斯基,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为美国提供一整套可供选用的战略构想。布热津斯基着重分析了美国的霸权和世界首要地位的特征、范围和深度,欧亚各大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何周旋于各大国之间而使美国处于最有利的地位,以及中国在美国对欧亚的战略中所处的关键性地位。 在全书的一开始,布热津斯基首先肯定了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最后一个超级大国,在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四个领域具有绝对地位。美国就这样凭借其至高无上的地位构建出了一个新的国际秩序。这个体系以美国为中心,反映了美国式的政治机构和组织原则。它缓和了主要西方国家间的关系,并使它们之间的冲突一直在一个深深扎根、稳定和越来越明晰的政治秩序中得到了抑制。但是,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个体系还会继续不受挑战吗?欧盟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使欧洲国家敢同美国叫板,甚至还屡次将美国告到世界贸易组织;日本开始在军事基地的领土使用问题上对美抗议;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面貌焕然一新,不同的政治制度更加使得美国疑心重重。美国逐渐发现自己的号召力反而不如冷战时期,霸权地位似乎动摇了,再任之发展下去,预计到2015年左右,美国将失去世界霸权地位。布热津斯基认为,在此之前,需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