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孤独的收割人

孤独的收割人

孤独的收割人
孤独的收割人

《孤独的收割人》

华兹华斯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遍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3、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2、学习运用衬托手法来突出主题;、

3、将本诗与白居易的《观刈麦》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

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究法。对较难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课,我们跟随徐志摩到风景秀丽的剑桥游览了一番,今天我们再将

艺术的轻舟驶向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

杰出代表人物。1787年进入著名学府剑桥大学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1790年去法国、瑞士和意大利旅游,受到当时法国革命思想的强烈感召。一年后,他又一次访问法国,与法国革命党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坚定地拥护法国革命,回国后即创作了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的诗歌。1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逐渐兴起、壮大,自幼就深受自然陶冶的华兹华斯决心投身大自然,潜心写诗并探索人生意义,1798年他与塞缪尔.柯勒律治合作的《抒情歌谣集》开一代诗风,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篇章之一。华兹华斯终生定居于田园乡野,关切农村下层劳动群众,他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观点,以满腔的同情和敬意,描写农民、牧民、流浪者的困苦生活,歌颂他们纯良的品质和坚韧的意志。其诗风清单朴素,含义隽永。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刈麦女》、《孤独的刈禾者》、《孤独的收割人》等。另外,对其诗的主题艺术特色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三、赏析诗歌:

1、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2、概括每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①孤独的年轻姑娘边收割边唱着凄凉的歌;

②突出表现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人;

③诗人对歌词内容的猜测;

④歌声虽然已经消失,但音乐却在诗人心头长留。

3、是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道:“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世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她”独自置身于高原广阔的田野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

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的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

再次,年轻姑娘凄凉的歌声震人心魄,引人遐想,“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也许,这歌声也勾起了诗人对悲伤往事的回想,诗人与收割女的心灵已经紧紧暗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雄浑的自然、活动的人、凄婉动人的歌声,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融合在这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4、诗人在第二节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收割人”的歌声优美动听?

明确:衬托。

5、是人为什么用沙漠里的夜莺和赫伯利群岛杜鹃的鸣叫来衬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诗人以两个生动的意境来衬托“收割人”歌声的动人:荒凉的沙

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无疑给艰难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寒冷苍凉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一朝出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象征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作者在这里尽力渲染夜莺和杜鹃鸣叫的优美动人,越是如此,越能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

6、比较阅读: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体会《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这两首诗之间的异同。

相同:

①从表达的思想内容看,两首诗歌都描述了劳动者在田间劳作的情景,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

②两首诗歌的语言都朴素平实,不加雕饰。

不同:

①从写作内容看,《孤独的收割人》侧重抒情,《观刈麦》侧重于记叙。

②两首诗歌虽然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但思想感情确有较大的差

异。华兹华斯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且长期生活在田园乡野,和劳动人民有广泛的接触,因而对他们的同情中充满更多的关爱。如他在听到收割人在歌唱时写道:“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为的是不愿打扰“收割人”的歌唱们这完全是一种平等的态度;而白居易身居官位,平时较少接触劳动人民,因而他的同情中更多的是怜悯,写此诗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讽喻天子,能减轻农民的腹水而已。

③表现手法不同。《孤独的收割人》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听;《观刈麦》则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劳动人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富裕生活作对比,表现了诗人“自愧”的心理。

四、布置作业

1.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

2.阅读《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孤独的收割人

《孤独的收割人》 华兹华斯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遍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3、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2、学习运用衬托手法来突出主题;、 3、将本诗与白居易的《观刈麦》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 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究法。对较难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课,我们跟随徐志摩到风景秀丽的剑桥游览了一番,今天我们再将 艺术的轻舟驶向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 杰出代表人物。1787年进入著名学府剑桥大学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1790年去法国、瑞士和意大利旅游,受到当时法国革命思想的强烈感召。一年后,他又一次访问法国,与法国革命党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坚定地拥护法国革命,回国后即创作了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的诗歌。1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逐渐兴起、壮大,自幼就深受自然陶冶的华兹华斯决心投身大自然,潜心写诗并探索人生意义,1798年他与塞缪尔.柯勒律治合作的《抒情歌谣集》开一代诗风,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篇章之一。华兹华斯终生定居于田园乡野,关切农村下层劳动群众,他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观点,以满腔的同情和敬意,描写农民、牧民、流浪者的困苦生活,歌颂他们纯良的品质和坚韧的意志。其诗风清单朴素,含义隽永。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刈麦女》、《孤独的刈禾者》、《孤独的收割人》等。另外,对其诗的主题艺术特色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三、赏析诗歌: 1、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2、概括每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①孤独的年轻姑娘边收割边唱着凄凉的歌; ②突出表现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人; ③诗人对歌词内容的猜测; ④歌声虽然已经消失,但音乐却在诗人心头长留。 3、是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道:“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世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她”独自置身于高原广阔的田野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

课时计划 课时:2课时 授课老师科目:语文 课题孤独的收割人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通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材分析重点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难点学习运用衬托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具多媒体教学平台、黑板、粉笔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解题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刈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刈禾者》(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黄杲译)等。另外,对其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华兹华斯( 1770 ~ 1850 )英国诗人,与柯尔律治、骚塞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生于律师之家,少孤,就学于剑桥大学。华兹华斯的诗以描写自然风光、田园景色、乡民村姑、少男少女闻名于世。文笔朴素清新,自然流畅,一反新古典主义平板、典雅的风格,开创了新鲜活泼的浪漫主义诗风。《孤独的收割人》写于 1805 年 11 月 5 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①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 ②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 2.具体研习 ①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道:“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她”独自置身于高原广阔的田野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地结合,便构成

第三册《孤独的收割人》_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册《孤独的收割人》 ◆教学目的1、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通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留恋往返。 2、对两首诗的比较阅读。 3、学习运用衬托的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究法。对较难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上一课,我们领路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驶向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二、解题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禾者》(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黄炘译)等。另外,对其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1)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 (2)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 2、具体研习 (1)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到:“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是单纯而不矫揉造作。”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有充满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地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孤独的收割人》 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

最新《孤独的收割人》教案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通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学重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2.对两首诗的比较阅读。 3.学习运用衬托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究法。对较难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媒体设计:投影仪。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驶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二、解题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刈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刈禾者》(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黄杲译)等。另外,对其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①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 ②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 2.具体研习 ①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道:“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她”独自置身于高原广阔的田野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地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孤独的收割人》

《孤独的收割人》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通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留恋往返。 2、对两首诗的比较阅读。 3、学习运用衬托的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通过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究法。对较难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上一课,我们领路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驶向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二、解题 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禾者》(曹鸿昭译)、(黄炘译)等。另外,对其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1)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 (2)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 2、具体研习

(1)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到:“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是单纯而不矫揉造作。”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有充满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地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 再次,年轻姑娘凄凉的歌声震人心魄,引人遐想,“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也许,这歌声也勾起了诗人对悲伤往事的回想,诗人与收割女的心灵已紧紧暗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雄浑的自然、活动的人、凄婉动人的歌声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

孤独的收割人

孤独的收割人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通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留恋往返。 2、对两首诗的比较阅读。 3、学习运用衬托的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究法。对较难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上一课,我们领路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驶向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二、解题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禾者》(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黄炘译)等。另外,对其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1)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 (2)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 2、具体研习 (1)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到:“我通常都选择微

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是单纯而不矫揉造作。”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有充满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地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孤独的收割人》 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 再次,年轻姑娘凄凉的歌声震人心魄,引人遐想,“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也许,这歌声也勾起了诗人对悲伤往事的回想,诗人与收割女的心灵已紧紧暗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雄浑的自然、活动的人、凄婉动人的歌声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融合在这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2)诗人在第二节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收割人”的歌声优美动听? 明确:运用衬托的手法。 (3)诗人为什么用沙漠里的夜莺和赫伯利群岛的杜鹃的鸣叫来衬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孤独的收割人_1

孤独的收割人 导读:孤独的收割人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通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学重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2.对两首诗的比较阅读。 3.学习运用衬托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究法。对较难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媒体设计:投影仪。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驶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二、解题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刈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刈禾者》(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黄杲译)等。另外,对其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①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 ②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 2.具体研习 ①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道:“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她”独自置身于高原广阔的田野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地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23课《孤独的收割人》word

《孤独的收割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通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学重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2.对两首诗的比较阅读。 3.学习运用衬托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设想 1.比较阅读法。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究法。对较难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驶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二、解题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刈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刈禾者》(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黄杲译)等。另外,对其诗的主题

和艺术特色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①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 ②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 2.具体研习 ①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道:“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她”独自置身于高原广阔的田野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地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 再次,年轻姑娘凄凉的歌声震人心魄,引人遐想,“我凝神屏息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设计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 、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 、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通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 、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留恋往返。 2 、对两首诗的比较阅读。 3 、学习运用衬托的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方法 1 、比较阅读法。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 、问题研究法。对较难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上一课,我们领路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驶向19 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二、解题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禾者》(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黄炘译)等。另外,对其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三、研习课文 1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1)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 (2)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 2 、具体研习 (1)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痴如醉,流连忘返?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到:“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是单纯而不矫揉造作。”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有充满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地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孤独的收割人》

《孤独的收割人》-教学教案-高二语文教案

《孤独的收割人》-教学教案-高二语文教案 《孤独的收割人》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通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留恋往返。 2、对两首诗的比较阅读。 3、学习运用衬托的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究法。对较难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上一课,我们领路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驶向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二、解题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禾者》(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黄炘译)等。另外,对其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1)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 (2)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 2、具体研习 (1)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到:“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是单纯而不矫揉造作。”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有充满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地结合,便构成了一

解读《孤独的收割人》

解读《孤独的收割人》孤独的收割人(华兹华斯) 你看!那高原上年轻的姑娘, 独自一人正在田野上。 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 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 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 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 你听!你听她的歌声, 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 在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 疲惫的旅人憩息在绿阴旁, 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 也不如这歌声暖人心房; 在最遥远的赫伯利群岛, 杜鹃声声唤醒了春光, 啼破了海上辽阔的沉寂, 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 谁能告诉我她在唱些什么? 也许她在为过去哀伤, 唱的是渺远的不幸的往事, 和那很久以前的战场? 也许她唱的是普通的曲子, 当今的生活习以为常?

她唱生活的忧伤和痛苦, 从前发生过,今后也这样? 不论姑娘在唱些什么吧, 歌声好象永无尽头一样; 我见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 我见她边干活儿边唱歌。 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 直到我登上了高高的山冈, 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 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 这是一首翻译得很好的诗歌,就像用汉语写出来的一样的流畅和自然。翻译者将这首诗的音韵转化成汉语后,仍然保留了音韵感——很好的节奏和很好的韵律。这很不容易做到,但这首诗做到了。 读这首诗,让我想起西部歌王王洛宾的描写西部生活的诗歌,比如说,有这样一首歌:“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小脸好像红太阳,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放羊,每天看着那动人的眼睛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她拿着细细的鞭子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同样是在干着农活的姑娘,王洛宾着眼于虚化的情景,用想象传达一种欢畅的情调;而华兹华斯则着眼于眼前的实景,用聆听和联想,传达忧伤的情感。 王洛宾是从自己的心灵出发的,他心灵中的边塞姑娘就应该是这样的,这样的美丽和明亮,这样的欢欣和舒畅。 华兹华斯则相信自己的感官,相信自己的视觉和听觉,他从姑娘的歌声里听到了一种悲凉,这样的曲调中流露的就是这样忧郁和哀伤。

孤独的收割2

孤独的收割人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多义性,展开想象和联想 2、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留恋往返。 2、 3、学习运用衬托的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方法 1 2、问题研究法。对较难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诗歌:由“大平”这个抽象语言的符号,引导同学们进行联想和想象, 把它转换成形象的画面.不同知识背景?不同阅历的人会有不同的联想和想象,就是诗歌鉴赏中的多义性现象。鼓励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大胆地联想和想象,对诗歌进行艺术再创造。对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是整个高中阶段诗歌鉴赏的学习重点。那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我们离开大平,一同飞向欧洲文学的天空,走近一颗耀眼的巨星华兹华斯。 二\\作者简介 华兹华斯,英国湖畔派代表诗人,这些诗人在英国西北部山地的湖畔居住,其诗作大多描写湖区,因而得此称号。华兹华斯是英国湖畔派诗人的一个代表,他开创了一代诗,他也被称为“英国的桂冠诗人” 三.题解 不过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并不是写湖畔风光的,当年,年轻的华兹华斯呀,他特别喜爱徒步旅游,他在漫游英国苏格兰高地的时候,有一个情景深深地触动了他,他写的是什么呢?写的是一位孤独的收割人. 四、研习课文 (一)、自读全诗,看作者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孤独的收割人。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 (二).研读第一节读 1.抽读,一边读一边联想和想象:收割姑娘的形象是怎样的? 2.回答问题,允许同学们有不同的看法,这就是诗歌意象的多义性。 3.再全班齐读第一节,再运用联想和想象,完善头脑中的意象。 (二),研读第二节 1.抽读第二节,思考:收割女歌声是怎样的? 2.作者写姑娘的歌声,为什么要写杜鹃声和夜莺声? 明确:诗人以两个生动的意境来衬托“收割人”歌声的动人:荒凉的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无疑给艰难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寒冷苍凉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一朝出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像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作者在这里极力渲染夜莺和杜鹃鸣叫的优美动人,越是如此,越能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 3.第一节说姑娘的歌声好不凄凉,第二节却说她的歌声暖人心房,前后是否矛盾? 4.全班齐读第二节,带着想象,带着联想体验美妙的歌声。

高二语文《孤独的收割人》教案

高二语文《孤独的收割人》教案 导读: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遍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那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2、对两首诗如何进行比较阅读。 3、学习如何运用衬托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方案一 导语设计 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

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驰向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解题: 作者及背景简介: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杰出代表人物。1787年进入著名学府剑桥大学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1790年去法国、瑞士和意大利旅游,受到当时法国革命思想的强烈感召。一年后,他又一次访问法国,与法国革命党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坚定地拥护法国革命,回国后即创作了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的诗歌。1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逐渐兴起、壮大,自幼就深受自然陶冶的华兹华斯决心投身大自然,潜心写诗并探索人生意义,1798年他与塞缪尔·柯勒律治合作的《抒情歌谣集》开一代诗风,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篇章之一。华兹华斯终生定居于田园乡野,关切农村下层劳动群众,他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观点,以满腔的同情和敬意,描写农民、牧民、流浪者的困苦生活,歌颂他们纯良的品质和坚韧的意志。其诗风清淡朴素、含义隽永。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刈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刈禾者》(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黄杲炘译)等。另外,对其诗的主题艺术特色也多有不同的看法。 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华兹华斯和他的《孤独的收割人》赏析

论文关键词:华兹华斯世界名作诗歌风格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世界名作《孤独的收割人》的深入剖析,来了解作者华兹华斯的人生之路,把握其诗歌的独特风格和写作手法,对作者和作品有更深的理解。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h,1770—1850)是l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杰出代表人物,“湖畔诗派”代表诗人,也是英国引以为荣的著名诗人。l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欧洲开始兴起,并逐渐得到发展,华兹华斯从小就受到美丽大自然的熏陶,立志投身其中,通过潜心创作来探索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由于他和柯尔律治等诗人常居住在英国西北部多山的湖区,1807年l0月的《爱丁堡评论》杂志称他们是湖畔派诗人。1843年他被封为英国桂冠诗人。在《抒情歌谣集》中,华兹华斯将一种崭新的风格带到诗歌创作中,开创了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新时代。华兹华斯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创作成就最高的一位,也是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以后英国最重要的诗人。他十分注重情感的自然抒发,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侧重描写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变化。浪漫主义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直接表白,是自然而然的抒发,而不加以刻意的雕琢和修饰。华兹华斯在同一篇序言中多次说明好诗歌是诗人“激越的情感不由自主地流泄出来”。认为诗人的创作应是内心情感不断酝酿并不断积累的结果,等到成熟后便顺理成章地形成了文字语言,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看法。华兹华斯长期生活在英国西北部的山地农村,对大自然怀有深厚的感情,认为大自然的自然美景能够启迪人性中的博爱和善良的情感,融合在大自然中能够使人得到真正的幸福。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道:“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由于生活环境的缘故,他高度关注农村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劳动,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崇高的敬意,通过诗歌来描述劳动人民群众的穷苦生活,从而歌颂他们善良的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意志。因此其诗多描写农村的自然风景,民俗风情,普通劳动者。其诗风清淡朴素,语言质朴清新,真挚自然,他尤其注重自然的感知性,善于着意捕捉自然界中的细节,故有“大地诗人”、“自然诗人”的称号,艺术评论家罗斯金曾恰当地称他为那个时代英国诗坛上的风景画家。《孤独的收割人》是他的代表作,创作于1805年11月5日,据说是华兹华斯在游历英格兰高原的时候,看到一位年轻的姑娘一边在田间劳动,收割着成熟的麦子,一边在放声歌唱,歌声婉转悠扬,又带有一些凄凉。这个不期而遇的场景给诗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他以此为题材,再加上诗人的虚构想象和个人情感发挥,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世界名诗。这首诗有多种汉语译文,如《孤独的收割人》(黄呆忻译)、《刈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刈禾者》(曹鸿昭译)等。[!--empirenews.page--] 诗歌共分四节,以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听的歌声为贯穿全诗的线索,第一节着重描述了一位孤独的年轻姑娘边收割边唱着凄凉的歌;第二节则采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重点突出了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听;第三节是诗人对收割女所唱歌词内容的大胆猜测;第四节说明歌声虽已远逝,音乐声却久久在诗人心头萦绕,令人回味无穷。该诗从多个角度描绘了孤独的收割人忧郁动听的歌声,着重表现了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作为湖畔派诗人的代表人物,华兹华斯尤其注重以优美的自然风景来衬托歌声。诗歌第一节描写了割麦姑娘一边劳动一边歌唱的情景,为我们勾勒出一幅视野辽阔,层次清晰,远近分明的图画。远处是空旷的苏格兰高原的高地峡谷,晴朗碧蓝的天空;中景是一望无垠的原野,微风拂动着金黄的麦浪;近处则是一位年轻健壮的姑娘,在辽阔的原野上,边劳动边歌唱,她是这幅美丽的高原收割图的主角和视觉焦点。诗人在诗歌的开始就把歌颂的主角放在一望无际、清晰明朗的高原田野上,显得特别醒目突出,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鲜明的立体层次感,诗人通过这样的描述巧妙地烘托出歌声的高亢悠扬,给读者以空谷传音之感。诗人把收割女独自一人置于广阔的田野上,“她独自收割独自歌唱”,“她一个人割一个人捆”,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的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构成了一种独特清幽的美。通过这种

《孤独的收割人》

The Solitary Reaper BEHOLD her, single in the field, Yon solitary Highland Lass! 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 Stop here, or gently pass! 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 And sings a melancholy strain; O listen! for the Vale profound Is overflowing with the sound. No Nightingale did ever chaunt More welcome notes to weary bands Of travellers in some shady haunt, Among Arabian sands:

A voice so thrilling ne'er was heard In spring-time from the Cuckoo-bird, Breaking the silence of the seas Among the farthest Hebrides. Will no one tell me what she sings?-- Perhaps the plaintive numbers flow For old, unhappy, far-off things, And battles long ago: Or is it some more humble lay, Familiar matter of to-day? Some natural sorrow, loss, or pain, That has been, and may be again?

孤独的收割人

《孤独的收割人》 ◆教学目的1、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通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留恋往返。 2、对两首诗的比较阅读。 3、学习运用衬托的手法来突出主体。◆教学方法1、比较阅读法。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2、问题研究法。对较难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媒体设计投影仪。◆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 上一课,我们领路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驶向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二、解题《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禾者》(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黄炘译)等。另外,对其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1)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 (2)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孤独的年轻姑娘边收割边唱着凄凉的歌; 第二节:突出表现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人; 第三节:诗人对歌词内容的猜测; 第四节:歌声虽已消失,音乐却在诗人心头长留。 2、具体研习 (1)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到:“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是单纯而不矫揉造作。”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孤独的收割人》

《孤独的收割人》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通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留恋往返。 2、对两首诗的比较阅读。 3、学习运用衬托的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通过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究法。对较难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上一课,我们领路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驶向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

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二、解题 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禾者》(曹鸿昭译)、(黄炘译)等。另外,对其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1)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 (2)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 2、具体研习 (1)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到:“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是单纯而不矫揉造作。”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有充满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地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高二语文:《孤独的收割人》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 / 高二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孤独的收割人》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二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通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留恋往返。 2、对两首诗的比较阅读。 3、学习运用衬托的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通过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究法。对较难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上一课,我们领路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驶向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二、解题 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禾者》(曹鸿昭译)、(黄炘译)等。另外,对其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1)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

《语文 基础模块》下册 第五单元 外国诗歌四首 孤独的收割人

《孤独的收割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内容,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了解如何运用衬托手法来突出主体; 3.感受诗歌着色丰富的想象和渲染充分的意象。 (二)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内容,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难点 了解如何运用衬托手法来突出主体。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电影《音乐之声》插曲引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华兹华斯是英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重要诗人,著名的“湖畔派”三诗人(另两位诗人是柯尔律治和骚塞)的代表。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1770年生于英国坎伯兰郡考克茅斯一位律师家庭;1791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的圣约翰学院,获文学士学位。1798年他与塞缪尔·柯勒律治联名出版了《抒情歌谣集》,开创了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一代新风;1800年华兹华斯在该书的再版前言中阐明了诗歌应描写日常生活,抒发诗人的感情,语言要质朴、清新而又富于想象的观点,从而奠定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理论基础。大体说来,从28岁到40岁是他创作的旺盛时期。1813年他担任了年俸500英镑的郡税务官以后,他的诗才逐渐退化,越来越少有可诵的名篇,1835年以后竟到了才尽的地步。1843年他接受了“桂冠诗人”的称号,1850年与世长辞。华氏早期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所激励,强烈憧憬能给全人类带来欢乐和幸福的社会。1790年至1791年间,他先后两次游历法国,对法国革命和风物表现出不胜向往之情;曾经从理性主义的抽象概念出发,设想完美的政治结构,但他追求的社会正义,完美人性具有虚无缥缈的性质,革命过程不可避免的暴力和流血使他陷入困惑和疑虑。后来他给自己规定了新的任务:通过破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