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现状分析

农村公共产品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

支撑,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为了解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需求状况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一些丞待解决的问题。

课题组于2011年1-2月对安徽、河南、湖北等9省进行了村干部和农户调研,结合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赴陕西、内蒙古、山西调研得到的30个村级样本数据,我们共获得47个村级样本数据和187个农户数据。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总量不足与

结构失衡并存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闸门。制度变革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效率的极大改进。然而,随着农作制度的非集体化变革,农村集体经济大多难以维系,部分基层组织陷入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原有的依附于集体经济的公共物品供给体制也逐渐弱化,基层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能力大大降低。从各地调查看,

当前我国乡镇财力困难问题尤为突出,基层政权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弱化,加之农民自我供给能力有限,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滞后,与农民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剧。

(一)总体呈改善趋势,但供给总量仍然不足1.农村饮水用电。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农村饮

水安全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农民饮水、用电状况不断改善,但仍有部分地区存在饮水和用电困难。样本村中,有23.4%的村还没有通自来水,村民饮水主要依靠井水和河水。在已通自来水的村中,许多村水厂制水设施简陋,水处理工艺落后,输配水管网老化,饮用水质较差。部分村电网陈旧,电压不稳。从样本户看,有16.7%的样本户认为村里供水、供电条件不好,42.8%的样本户认为条件一般,

二者占到了总数的近六成。认为村里供水、供电设施需要重修的农户占到19.4%。

2.农村道路交通。随着国家投入力度的不断加

大,农村道路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样本村中,有80.9%的村已经通了柏油路或水泥路。投资基本采取上级政府、村集体和村民集资相结合的方式,部分村得到了社会的捐助。尽管目前许多地区通乡、通村道路已经大为改观,但道路的等级较低,没有铺装路面的道路还占相当大的比例。不少样本村村内道路通行条件较差,村与村之间的道路通畅程度低,影响了农民的日常出行。从调查看,有50%的农民认为本村的道路通行不便,认为需要新建或翻修道路的农民占到67.2%。

3.农田水利设施。调查发现,不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农田水利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都普遍较为滞后。大部分村的涵闸、

泵站等水利□

郭铖涂圣伟何安华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现状分析*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统筹城乡发展与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10CJY038)。

内容摘要:本文使用2011年对9省调查取得的17个村级数据和187个农户数据以及2008年对3省调查取得的30个村级数据,对当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对农民的公共产品需求次序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得出了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优先序。通过分析反映了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要存在供给总量不足、供需结构不匹配、供给主体单一、重建设轻管理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满意度;需求优先序;系统聚类分析

设施基本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由于管护缺失,工程年久失修,又遭遇自然灾害,不少设施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导致“旱不能浇,涝不能排”。从样本户看,57.8%的农户认为田地灌溉不便,66.7%的农户认为村里的农田水利设施需要重修。

4.农村医疗卫生。在调查的村中,有43个村已经建立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覆盖率达到91.5%,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是,仍有不少村的医疗卫生条件还很落后,部分村的医疗卫生水平甚至出现下降。样本农户中,有32.8%的农户认为当地的医疗卫生条件不如五年前,最主要的三个原因是费用太高(33.9%)、本村医疗点撤销(23.7%)、医生水平下降(22%)。

5.农村养老。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以及农村家庭小型化、农村社会空壳化,农村养老问题日趋严重。为解决日益突出的农村居民养老问题,2009年我国开始进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此后试点的范围不断扩大。从调查看,样本村的普及率还比较低,许多农户甚至没有听说过“新农保”。样本农户中有77.2%还没有加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关于没有加入的原因,有81.3%的农户是因为没有听说过,没有富余的钱交纳保险费而未加入的农户占10.1%。

6.农村教育。随着“两免一补”的实施,农村孩子上不起学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目前农村教育的突出问题,已经由“上不起学”变为“上不好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6)对全国17省2749个村庄的调查,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农村居民在教育方面担心的首要问题,有76.9%的村认为农村教育最应该尽快解决的问题是保证教学质量,有23.7%的村认为应该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来解决这一问题。从我们的调查看,认为农村教育质量比以前下降的农户占21.7%。由于部分教学点撤并,导致部分学生上学困难。有41.1%的农户认为孩子上学不方便。

7.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统一供应、农产品的统一销售以及农业种养技术服务等。从调查看,只有少数村村民享有统一的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销售服务。在调查村中,村民享有统一采购良种服务、农资服务的村分别只占14.9%,享有统一销售服务的村只占到8.5%,享有统一病虫害防治服务的村占21.3%。认为自己的种养技术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农户占35.6%,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培训的农户占到75%。

(二)政府投资占主导,供求失衡现象突出

实行分税制改革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由于财权上提事权下放,县乡基层政府预算外财政收入来源被切断,大多数地方预算内财政只够“吃饭”,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弱化。然而,由于公共产品的特殊属性以及政府以外其他主体发育滞后,目前大多数地区政府仍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供给主体。虽然部分地区特别是村集体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民自我供给公共产品的现象有所增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也逐步进入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领域,但大部分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投资仍主要依赖于政府。从调查看,无论是生产性公共产品还是生活性公共产品的供给,政府投资都占了绝大部分。以乡村道路投资为例,在村级样本中,村道路投资平均金额为797867元,其中上级政府投资占到61.1%;村集体投资平均为214867元;村民集资占9.7%。修建自来水的资金来源中,25%的村完全是由政府投资,还有16.7%的村则是由政府部分投资。

在政府主导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投资,同时科学决策机制又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极易出现供给与需求错配的情况。从我们的调查看,农民最需要政府投资的公共产品需求次序大致为医疗卫生、社会救济、基础设施、教育、科技、文体广播。借鉴杨斌、龙新民(2007)的研究,政府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优先序依次为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文体广播、社会救济和科技。不难发现,政府供给与农民需求之间存在失衡。大体上说,农民首先需要政府提供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公共产品,然后才是满足其发展需要的公共产品。政府则容易受政绩动机的驱动而投资于一些投资周期短、见效快的公共产品,而对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需要大量投入而效果不太明显的隐形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这些公共产品恰恰是关系到农民生存权问题的最基本的公共产品,也是农民最急需的公共产品。

(三)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

与农村公共产品的建设相比,公共产品的管护更是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薄弱环节。调查显示,将近2/3的农户认为农村公共产品的管护应该由村集体负责,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村集体并没有担负起相应职责,农村公共产品的管护状况很差。在47个

村级样本中,只有31.91%的村庄道路有专人维护。另外在“一事一议”的讨论内容中,只有37.84%的村讨论过项目完成后的管护问题。可见,农村公共产品管护薄弱,存在着“重建轻管”的问题。

(四)农村“一事一议”的覆盖率较高,但面临诸多困难

农村税费改革后,为保障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开。从调查看,随着国家“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事一议”制度的覆盖率逐步提高,特别是在东部集体经济较为发达的村,“一事一议”在促进村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调查的47个村级样本中,实施“一事一议”制度占到78.7%。“一事一议”的程序通常是由村干部提议,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并举手表决,超过60%或70%同意则通过。讨论的主要内容涉及道路、灌溉、生活用水用电、植树造林等项目的筹资筹劳问题。

但是,由于“一事一议”制度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在实施的过程面临着诸多的困难:

1.召集会议难,导致“有事不议”。在样本村,有的村庄的人口达到了几千人,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难度很大,在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的情况下,议事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部分村干部为了尽量避免麻烦,最终选择维持现状而不发起议事项目,造成议事项目过少。

2.筹资困难。由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涉及出钱的事情通常会有困难,同时又没有明确的约束力,因此造成一些项目资金难以到位,最终导致项目无法开工或半路停工。在实施“一事一议”制度的村中,18.9%的村认为“一事一议”的主要困难在于筹资难。如果议事通过后有村民不交纳筹集款,会对农民进行一定惩罚的村仅有4个。

3.农户异质化,导致“有事难议”。当前,农村社区中农户已经具有高度的异质性,他们在收入水平、收入结构和经济活动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持续扩大,进而使农户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意愿和筹资成本的分担能力的差异也在拉大,最终导致会议达成决议困难。有13.5%的村认为“一事一议”的主要困难在于统一意见形成决议难。

4.议成项目实施难。通过调查发现,样本村议成项目最终的落实率不到一半,许多项目在商议成功后没有最终落实或完全落实。由于“一事一议”采取的是多数票通过原则,部分在议事过程中没有投赞成票的村民在费用实际筹资过程中常常不肯交钱,出现“谁同意谁出钱”的情况,导致实施项目的资金不足;少数即便投了赞成票并签字的农民,在真正出钱时却反悔或以各种理由推迟交纳,并引起其他农民的效仿,出现所谓的“羊群效应”,造成议事项目因筹资不足而放弃或中止。

二、农户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满意度及需求优先序

(一)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整体满意度不高

当被问及对村里目前水、电、路等公共设施状况的满意度时,受访者中回答完全满意的有61个,占33.33%,回答基本满意的有76个,占41.53%,二者合计占74.86%;回答不满意的只占到25.14%。这表明,农民对目前村庄内的水、电、路等公共实施的状况大多比较满意。当被问及对村里目前医疗、教育、卫生等状况的满意度时,受访者中回答完全满意的占15.3%,回答基本满意的占到43.72%,二者合计占59.02%。

仅从上述调查看,农民对当前所在村的公共产品状况的满意程度较高。但是,更深入的调查分析发现,这一结果可能存在偏差。当问及是否需要增加对村里的公共设施和服务建设的投入时,187个受访者中有155个回答需要,占到样本总数的82.89%;回答不需要的农户占到17.11%。这表明,大部分农民对增加公共产品的投入存在需求,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大部分农民对当前的公共产品现状并不满意或不完全满意。实际上,不论是对水、电、路等公共设施还是对医疗、教育、卫生,持完全满意态度的农户所占比都只在两成左右。同时,尽管回答基本满意的农民所占比在两个问题的答案中都很高,但这很可能是由于问题设置的模糊性和农民策略性回答所致。综合而言,由农民需求反推出的结果,即农民对当前公共产品供给现状的满意程度并不高,更具有可信性。

(二)农户对生产性公共产品的满意度高于生活性公共产品

为了解农户对不同类型公共产品的满意度,我们使用李克量表(Liker Scale)对10种主要公共产品

进行了农户满意度调查。我们将农户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满意程度划分为“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

“不满意”、“很不满意”5个量级,并对每一个量级赋一个数值,从“很不满意”到“很满意”5个量级分别赋值为0、0.25、0.5、0.75、1分。经赋值汇总后,将各种农村公共产品按农户满意度得分进行排序。

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生产性技术指导、农村养老保险、生活垃圾处理、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乡村道路建设、广播电视网络、生活用水用电、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及新农合医疗保险。总体来看,农户对生产性公共产品的满意度高于对生活性公共产品的满意度。

(三)农户最需要的公共产品是农村医疗卫生、养老和道路、水利建设

为了解农户对各种公共产品重要性的认识,在调查中我们询问农户哪5种公共产品对他自己和村里人来说最重要。

显示在第一位上出现频数最多的是“农田、山林、水利建设”、“田间道路和乡村道路建设”;在第二位上出现频数最多的是“医疗保障及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在第三位上出现频数最多的是“生产技术指导和培训”;在第四位上出现频数最多的是“养老、社会救济”;在第五位上出现频数最多的也是“养老、社会救济”。为了反映农户对上述公共产品重要性的有效排序,我们进一步采取聚类分析中系统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按照对农户的重要性,可以将农村公共产品大体分为四类。考虑到聚类分析方法的局限性,我们利用数据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无权重依次转移方式处理,得到的排序结果如下:

第一类为医疗保障及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以及养老、社会救济,属于第一层次。结合无权重依次转移处理结果,医疗保障及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要比养老、社会救济更为重要。

第二类为农田、山林、水利建设和田间、乡村道路建设,属于第二层次。结合无权重依次转移处理结果,田间、乡村道路建设要比农田、山林、水利建设更为重要。

第三类为饮用水改善,生产技术指导和培训和义务教育,属于第三层次。结合无权重依次转移处理结果,生产技术指导和培训要比饮用水改造、义务教育更重要。

第四类为农用电改造,生活垃圾处理,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市场信息服务,计划生育,大规模病虫害防治,文体设施及服务,属于第四层次。结合无权重依次转移处理结果,这几种公共产品按照重要性大小排序如下:文体设施及服务,大规模病虫害防治,市场信息服务,农用电改造,广播电视网络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计划生育。

三、小结及建议

综上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要存在供给总量不足、供需结构不匹配、供给主体单一、重供给轻管理等问题。对农户最重要的生活性公共产品是医疗卫生条件及养老、社会救济、饮用水改善、义务教育等;对农户最重要的生产性公共产品是田间道路、乡村道路、农田、山林、水利设施建设、生产性技术指导等。

针对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大对基层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并逐步建立相应的资金使用监督机制,以规范和监督支农资金的使用,确保农村基本公共产品供给的持续发展。二是为有效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需结构不平衡问题,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首先向重点项目倾斜,主要包括农村医疗卫生、农村养老、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建设等。三是要充分发挥各种供给主体的优势。对于一些投资收益率较高,可能实现私人供给的公共产品,政府可以在明确产权的基础上鼓励私人供给。四是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管护机制,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要注意管护和建设并重。

参考文献

[1]孔祥智,李圣军,马九杰.农户对公共产品需求的优先

序及供给主体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6(4).

[2]龙新民.《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失衡研究》.厦门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6月.

[3]韩俊.调查中国农村[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年4月.

作者简介:

郭铖,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政策。

涂圣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何安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合作经济。

(责任编辑:毕宁宁)

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及其对策

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及其对策
[大] [中] [小] 一、理论界定 “公共物品”这一概念首先由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于 1919 年在其博士论文《公平税收》一文 中正式提出的。而再次正式使用此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他认为公共物品具有两个特 征:非排他性和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布坎南在《民主进程中的公共财政》一书中也强调了公共物 品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它的不可分性和排他性。斯蒂格利茨在《经济学》中也指出“公共物品是这 样一种物品,在增加一个人对它分享时,并不导致成本的增长(它们的消费是非竞争性的),而 排除任何个人对它的分享都要花费巨大成本(它们是非排他性的)。”除此之外,他还指出,有 些公共物品在消费时会产生拥挤性,如道路、公园在消费者达到一定人数时就具有拥挤性。 (一)城市公共物品定义 关于城市公共物品的定义,几乎每个学者都有不同的表述,但是就其本质来看,他们的观点 又都具有一致性,只是在侧重点方面存在某些差异。比如,邢福俊认为,所谓城市公共物品,是 指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保证城市居民的健康和人身安全为前提,为城市化社会进 步和发展所提供的城市内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我们可以根据各位学者对城市公共物品的定义,把本文的城市公共物品界定为:是指以实现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保证城市居民的健康和人身安全为前提,为城市化社会进步和发展 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它包括地方教育、公安、消防、公路、桥梁、航空设施、公共交 通、供水、废水处理、内河航道、港口、水源、固体废弃物与有害废弃物的处置设施、公共建筑 与庭院、通讯系统等等。可以说,城市公共物品是一个城市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城市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城市公共物品城市特征 通常来说,公共物品具有以下特征: 一般特征即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城市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指对于一种纯粹 公共物品来说,任何一个人为了消费而实际可以支配的公共物品的数量就是该公共物品的总量。 特殊性即空间性。城市公共物品的空间性是指这种公共物品尽管对于新来的居民无需耗费更多的 成本便可以获得其收益,然而这种收益却局限在一个社区中,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在这个地区 内的居民可以受益,而不在这个地域内的居民则不受益。 二、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现状 (一)主体选择单一 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能够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和一般性作用,但市场调节对治安设 施、环境与卫生设施、防洪防灾设施、文化设施等公共物品却往往鞭长莫及,由于公共物品的外 部性,通过市场机制无法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其结果直接表现为市场失灵,通过政府供 应公共物品以弥补市场失灵。因此,提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便成为城市政府配置资源职能的主 要内容。 (二)城市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不足

第四章公共管理的物品及供给 知识点

第四章公共管理的物品及供给 一.选择及填空 1.公共物品: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共享性物质产品和服务项目 2.公共物品的特性:受益的非排他性、消费的非竞争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 3.在特定限度内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同时在技术上很容易排他的是俱乐部产品。 4公共资源: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却无法有效的排他。 5.混合物品的主要特点是具有较大范围的正的外部性。 6.公共物品供给的特点:政府是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公共物品的供给具有规模性,公共物品的供给往往无差异,公共物品的供给具有非均衡性。 7.税收规范的角度,提出了资源如何在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进行最优配置的问题的是庇古均衡。 8.政府机构并不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工作目标,并不存在提供同种公共物品的竞争。 9.公共物品通常不以价格形式出售。 10.庇古均衡的最优供给是在消费的边际效用和税收的边际效用达到均衡时。 11.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章其所得的公共物品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捐献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物品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的是林达尔均衡 12.准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和在一定范围内非竞争性。 13.公共物品供给的变化趋势: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供给结构趋向丰富,供给质量日渐提高。 14.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 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 15.政府供给的两种方式:政府直接生产,政府间接生产 16.公共物品及公共支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增 加是总的趋势 17.政府间接生产公共物品方式:政府与私人签订生产合 同,授权经营,出让经营权,政府经济资助,政府参股 二、名词解释 公共物品: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共享性的物质产品和 服务项目。 俱乐部产品:在特定限度内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同时 在技术上很容易排他。 搭便车:人们都不希望在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条件下,享 受通过他人捐献而提供的公共物品的效益。 三、简答 1.以国防为例分析公共物品的特征。 (1)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如果在一国的范围内提供了 国防服务,则要想排除任何一个生活在该国的人享受国 防保护是极端困难的,那些在政治上反对发展核武器而 不愿为国防缴纳费用的纳税的人们,及时被投进监狱, 也仍然处在核武器所提供的国家安全保障范围之内。 (2)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国防一旦建立后,增加一个 受保护人不会减少其他任何人的受益程度,也不会额外 增加资源投入。 (3)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整个社会的成员共同享用国防 的保护,不能将其分割成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个人。 (4)消费的强制性。国防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所有社会 成员都必须在国防的管辖范围内,受到国防的保护。 2.试分析教育属于什么物品?为什么 教育是混合物品。混合物品具有较大范围的外部性, 由于这种外部性,使得这类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变的不完全。一个人接受教育,受益的首先是个人,即 能提升个人的知识水平,找到更好的工作,获得更高的 报酬等;同时,教育具有形式上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因 此,按传统的衡量标准,教育是私人物品。但另一方面, 教育在给个人带来私人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正 外部效应,即将相当大的一部分利益通过受教育者外溢 给社会,使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和民族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使他人受益。这种外部性是非竞争和非排他的。因此, 在这个层面上,教育有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即具 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因此,教育属于混合物品。 3.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私人部门提供私人物品有何不 同? (1)政府机构的官僚们并不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工作目 标。由于追求利润必然要减低成本,不以盈利为目的的 政府机构所提供的公共物品,便往往与相对较高的成本 相伴随。 (2)在政府官僚机构中,并不存在提供同种公共物品的 竞争,缺乏竞争意味着缺乏激励,从而会降低公关部门 的服务效率, (3)公共物品通常不以价格形式出售。因此,社会成员

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与对策分析

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与对策分析-经济 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与对策分析 靳明明1 李阳2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而“三农”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阻碍之一。其中农村公共物品是否有效供给不仅影响新农村建设中“三农”问题的解决,而且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建设。本文主要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阐述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欠缺的原因以及问题,进而探求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合理途径。 关键词:供给短缺公共选择理论农村公共物品 一、农村公共物品和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一)农村公共物品的内涵、特征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最早提出了“公共物品”这个概念,他指出每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这种物品即为公共物品。在公共物品概念的基础上,本文把农村公共物品的内涵定义为:在农村区域范围内,一般由政府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农民、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和服务的公共物品。公共物品主要有三大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我国的农村公共物品除了具有公共物品固有的三个特征外,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自身特点,我国农村公共物品还有以下特征:第一,辖区的外溢效应;第二,城乡供给水平差异化;第三,需求层次不同;第四,政府管制束缚。 (二)公共选择理论与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所谓公共选择理论是以理性人为假设,并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工具来分析政治行为主体在政治市场的活动。公共选择理论也可以这么认为,经济学在政

治学中的应用分析。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论题是研究政府失败以及对政府失败的矫正措施。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部门以及政府工作人员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同市场主体一样追求个人利益,所以他们的行为活动也会影响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公共选择理论指出利益集团常常通过不正当的活动垄断某一行业,这对我国相关部门实施公共定价起到了启示作用,从而削弱了利益集团对公共物品的控制力。此外,公共选择理论要求政府考虑到公众的需求,使得中央、地方政府高效供给农村公共物品弥补市场失灵,拉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主要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供给,供给模式单一。且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机制是“自上而下”的,导致政府部门未充分考虑农民的需求,最终使得农村公共物品供需失衡。具体来说,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科技教育文化事业投入不足 在农村科技投入方面,政府的扶持倾向不明显,资金供给不足。集中表现为我国科研队伍的不成熟,科研力量不足,从而制约了农业理论研究的开展。 在农村教育投入方面,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视不够。虽然现阶段我国已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免除学生学费,基本保证了农村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偏远西部教育投入仍有待提高。 在农村文化投入方面,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十分欠缺。我国农村文化的经费投入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比重相当小,公共部门文化机构运转效率低下。 (二)公共卫生事业供给机制失衡

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研究2

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研究(教案) 尊敬的各位学员,上午好。能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些问题,我感到非常荣幸。今天想和大家探讨的话题是公共物品的供给。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一个案例:荆州长江大桥路灯为何不亮 (根据荆州新闻网有关报道整理) 2002年10月,荆州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一圆两岸人民的千年梦想。作为荆州的地标性建筑及荆州市的“南大门”,雄伟而壮观的荆州长江大桥都是荆州人民的自豪和骄傲。可遗憾的是,大桥建成八年来,除了国庆、春节等重要节假日外,平时的长江大桥每到夜晚都只亮灯一会儿,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漆黑一片,过往车辆只能摸黑过桥,非常不方便,也大大影响了荆州的城市形象,市民对此反映多多。 据了解,荆州长江大桥上的路灯管理并非是荆州市路灯管理局履行,而是荆州长江公路大桥管理局在负责。按照荆州长江公路大桥管理局自己的说法,该局虽然是一家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的却是企业化的管理。荆州长江公路大桥管理局党委委员、分管费收及路灯监控的喻建忠告诉记者,大桥自建成以来,电价一直按0.9250元每度收取,实在太高了。按理说,大桥路灯、景观灯用电属城市公用事业用电,也应和城区其它路灯一样,享有财政补贴,如此实际电价就只需1毛多钱每

度。近几年来,为大桥亮灯的问题,荆州长江公路大桥管理局曾向市政府打过多次报告,在历年的两会上,也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过多次建议,有的还形成议案 和提案,但一直没能解决问题,症结即在于高电价产生的高电费,而这要由该局自 身全部消化,他们是绝对承受不起的。为电价的事情,他们和电力部门协调过不知多少次,但解决不了问题。而来自我市电力部门的说法称,他们完全是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收取电费,不可能违反规定给大桥搞特殊。 喻建忠表示,现阶段要让大桥亮起来,必须要降低实际电价,这要么电力部门 给予特殊关照,要么市里出台相关政策,否则按大桥局现有这么巨大的还本付息压力状况下,是无法让长江大桥整晚亮起来的。 怎样才能让荆州长江大桥整晚都亮起来呢?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开始我们今天的探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职能。因此,对公共物品的研究便构成了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关于公共物品,我想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大家作个交流。 1、公共物品的涵义与类型 2、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 3、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 一、公共物品的涵义与类型 请大家用30秒的时间想想,你所认为的公共物品有哪些?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物品都是私人物品。我们可以用两个特征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区分开来,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两个本质特征。而私人物品则相反,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要理解公共物品,首先要弄清它的两个本质特征。 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某一物品的享用,并不排斥其他人对该物品的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政府责任缺失及其治理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政府责任缺失及其治理 摘要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时实行“城乡分治,一国两策”。就城市而言,大部分的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而广大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主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方式,导致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严重不足。这与政府在公共物品供给中出现的责任缺失密不可分。本文描述了政府责任缺失的表现,并对政府责任缺失的原因进行相关分析,最后提出治理政府责任缺失有利于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关键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政府责任缺失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9-0592(2009)05-271-02 当前,我国存在广大而相对贫困的农村地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活水平及农村社会的稳定。由于私营企业在农村地区无法实现利润目标,往往不愿担负公共物品的供给;而具有非营利特质的第三部门,则因受发展不完善、财力不足等条件的限制,也根本无法承担范围广泛、人口众多的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责任。因而,政府成为主要的供给主体,承担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可见,在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中,不是强调政府退出,而是强调怎样发挥政府在

公共物品供给中的积极主导作用。 然而,我国政府在公共物品供给中长期实行“城乡分治,一国两策”,导致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严重缺乏。究其原因,除了因为当前农村正处于从传统的农耕社会向现代工商业 社会转变的时期,公共物品的需求急剧增加和多元化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需求的有意无意忽视。从政府具有提供公共服务职责的角度来看,政府在农村公共 物品供给中出现了责任缺失,没有履行好提供公共物品的职责。 一、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政府责任缺失的表现 公共物品供给问题源于人们的共同需要和公共利益。由于社会生活中公共利益的普遍存在,因而,需要通过公共物品来满足人们的公共利益,实现公共价值。也就是说,公共物品是人类公共利益的载体。政府的理性目的,是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实现公共利益。因而,政府自然成为公共物品供给的主要责任者。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也在其职责范围之内。 农村公共物品,是农村地区农业、农村或农民生产、生活共同所需的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乡村公路、农田水利、义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科技推广等许多方面。然而,当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无法保证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这与政府出现责任缺失密不可分,具体

浅谈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物品的内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消费的大多数物品是到市场上购买,买来之后,自己可以独自享其效用,别人无法使用,这种只能个人或家庭独自享用的物品称之为私人物品。而与之相反,在现实经济中大量存在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专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称为公共物品,例如国防、道路、无限电视服务等。 与一般私人物品相比,公共物品具有几方面特征:(1)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每一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导致任何其他人消费的减少或者说一个公共物品一旦提供了,多一个消费者得加入并不影响其他人的消费,为实现消费这一物品,消费者之间不必要展开竞争或争夺。(2)消费的非排他性。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最典型的如灯塔、国防、司法系统等。(3)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整个社会成员共同享用公共物品的效用,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家庭或集体使用,正如西方财政理论中提到的?灯塔理论?。[1] 按照公共物品的供给、消费、技术等特征,依据公共物品排他性、非竞争性的状况,公共物品可以被划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1)纯公共物品。一般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消费上不存在?拥挤效应?,不可能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进行排他性使用,如国防、国家安全、法律秩序等属于典型的纯公共物品。(2)准公共物品。一个人的使用不能够

排斥其他人的使用。然而,出于私益争夺,在消费上却可能存在着竞争。由于公共的性质,物品使用中可能存在着?拥挤效应?和?过度使用?的问题,这类物品如地下水流域与水体资源、灌溉渠道等。 二、公共物品供给中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双重困境 以往人们常用哈丁的?公地悲剧?、?囚徒困境?等理论模型来分析公共物品解决之道。这些模型告诉我们,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会做出从全体当事人的角度看是‘非理性的’行为。对此,人们提出以强有力的政府或者彻底的私有化来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途径。 (一)市场在公共物品提供中面临的困境 一些学者认为,由于理性人的自利性和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会导致帕累托最优,即如果不能使某些人的福利变好,也不会变坏,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因而公共物品应由市场来提供。但市场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中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困境,这就是市场失灵。 1、公地悲剧。如果理性人共同使用一种稀缺资源,便会发生环境的退化,如一群牧民面对向他们开放的草地,每个牧民都想多养一头牛,因为多养一头牛增加的边际收益大于其购养成本,是合算的,尽管因为平均草量下降,可能使整个牧区的牛的单位收益下降。每个牧民都可能多增加一头牛,草地将因为可能被过度放牧而被破坏,从而不能满足牛的食量,致使所有牧民的牛均饿死。[2] 此例中的牧民在决定自己养多少牛时并未考虑其行为的负外部效应,结果每户牛的数量越来越多,而牧草的产出基本上没多少增加,最终陷入?公地悲剧?。公地悲剧表明了公共事物无人关怀的结局。

我国公共物品供给方式

我国公共物品供给方式及其公共责任研究 ——从“杭州地铁塌陷事故”看公共责任政府与公共物品供给 管博佳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南京) 摘要:公共物品的供给是现代化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涉及供给主体,权利和责任等多方面的问题。本文将重点探讨公共物品供给的三种基本方式即政府公共供给、市场供给和志愿事业组织供给,研究三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研究对策与实现机制,以便更好地促进公共物品供给方式的最优化配置。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呈现出越来越强烈的渴望。但是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成为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事关社会和人民的共同利益。这为研究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提供了必要性。 一、公共物品的性质与特征 简单地说,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称之为公共物品,它具有如下特征: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

成员所共享。 12.消费的竞争性和非竞争性。消费的竞争指在消费某种产品时会影响其它消费者同时同时从该产品中收益。竞争性源于来自产品的分割性。非竞争性指某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人对其的同时享用,即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量。 23.受益消费的排他性和非排他性。是指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其所不喜欢的公共物品排除在其享用范围之外。[1]排他性是指某个消费者购买消费权之后把其它消费者排斥在外。而非排他性则相反。另外,公共物品还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整个社会的成员共同享用公共物品的效用,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家庭或企业享用。或者,按照谁付款谁受益的原则,限定为之付款的个人、家庭或企业享用。 二、公共物品的三二种供给方式及其关系 长久以来,有一个被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点就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诚然,政府是为全体公民服务的,它反映公民要求,保卫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因而供给公共物品是政府份内的事情。但是,政府也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提供所有的公共物品,“政府失灵”也表明了政府在许多公共物品供给中发挥不了作用,需要依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若干问题研究 欧阳学文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基础不稳势必影响整个经济状况的发展。而公共物品的供给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当前农村公共物品面临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供给主体单一、自上而下的供给体制等多种问题。在这种状况下,探究农村公共物品陷入困境的原因,并寻求多种措施来完善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体制,对于农村经济的长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体制;意愿 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最重大的问题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更是农村问题的重中之

重,加大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力度,推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建立健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中政府与农民的沟通机制,成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农村公共物品是农村地区农业、农村或农民生产、生活共同所需的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或服务。农民是农村公共物品的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受益者。农村公共物品除了一般公共物品所共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之外,也有自身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农村公共物品具有明显的需求的层次性,即农村公共物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实际,所需要的农村公共物品差异性很大。而这一特点与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诸多问题均有不同程度的联系。 一、当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主要问题 1.公共物品的供给总量的严重短缺。近年来,尽管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力度、广度、深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但城乡间差距仍然很大,

准公共物品私人参与供给下的社会收益及政府政策有效性研究

经济科学·2009年第6期 准公共物品私人参与供给下的社会收益 及政府政策有效性研究 王茜1万青2 (1、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16) 摘要:在私人企业参与准公共物品供给条件下,由于投资模式的不同,准公共物品的社会收益也有相应的差异。对此,本文通过准公共物品投资模式的划 分,对其社会收益的差异及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政府鼓 励政策的有效性和最优点进行研究。本文认为在存在投资约束的情况下,政府无 法独立完成准公共物品投资,因此政府需制定相应政策提高私人企业边际收益, 吸引私人企业合作。政府政策从制定到作用于准公共物品的投资将经历政策认同 和政策优化两个阶段,同时对两阶段进行优化才能够保证政策的有效。 关键词:准公共物品社会收益政策有效性 一、引言 准公共物品是相对于公共物品的概念。根据萨缪尔森(1964)的定义,公共物品是指这样一种产品,“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即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但是,公共产品的概念提出后,一些学者对其字面意义和实质内涵进行了批评和质疑。马尔金和威尔达夫斯基(Malkin,Wildavsky,1999)认为,“公共”二字容易从字面意义引起误会,会使人认为只要是政府提供的产品就是公共产品,而公共产品也必须由政府提供。恩克(Enke,1975)认为萨缪尔森提出的概念虽然非常精炼,但是太脱离现实,很少有产品是由社会所有成员等量消费的。从实际情况来看,萨缪尔森公共产品概念范围狭窄。此概念只是定义了所有产品中的两极,一极是纯公共产品,另一极是纯私人产品,而在两极中间的大量产品被忽略了。另外,即使是政府提供的产品如高速公路、桥梁、医院、图书馆等,同定义相比也有一定程度偏差。 由于公共物品定义的局限性,诞生了准公共物品的概念。准公共物品是指仅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种特性之一的物品。与公共物品相比,准公共物品有其自身特点:第一,从外部性的角度看,公共物品的外部性本身即为其主效用,而准公共物品的外部性则为副产品,并非其供给目的;第二,对于许多准公共产品来说,当需求和供给量在某临界点前,表现纯公共产品特性,而达到或超过临界点后,则表现出很强的排他性或竞争性;第三,由于排他性或竞争性,准公共物品有盈利的可能,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市场进行供给,并且可能表现出垄断甚至是自然垄断的特点。

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和政府制度

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和政府制度 摘要:在公共物品供给关系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合作,准公共物品供给条件下的收费行为和产权确定。公共物品应该主要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但不排除在明确产权或收费状态下为经济效率的考虑由私人提供或公私合作提供。 关键词:公共物品政府私人 在纯粹的理论分析中,政府是公共物品的天然生产者和供给者,而市场则是私人物品德生产者和提供者。因为公共物品的属性决定了由政府来生产和供给要比市场更节约和有效。然而,正如上面分析的那样,这种划分方式及其结论都建立在纯粹经济学分析之上,与事实有相当大的出入。更为关键的是,它没有把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区分开来,使得在实际的运作中发生模糊意指。一方面,在生产上,市场由于公共物品的独特属性而不愿意生产它,但是只要由政府付费,市场还是可以并且愿意生产公共物品的,政府通过购买私人部门的产品而完成公共物品供给的任务。比如政府采购行为,这是政府与市场产生委托代理关系的一个基础。与此同时,政府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如同市场制度一样,同样是内生变量,其自身的运行以及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同样存在交易成本问题。由于政府系统缺乏明确的绩效评估制度,其成本和效率较私人部门难以测量。再者,政府官员也是理性的“经济人”,在公共产品的政府供给中也难免存在特殊利益集团的“寻租”现象。因此,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政治过程,其交易成本甚至比市场制度昂贵,这表现为现实中政府的种种“政策失败”。既然如此,在公共物品供给问题上,就存在合适的其它形式,它可以弥补公共部门供给的不足。另一方面,在供给上,政府在本质上应该提供公共物品,以实现为公众谋福利的目标。所以,不论这种物品的生产者是谁,最后的供给者必须是政府,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上,政府不应该有经济利益上的考虑,这与在公共物品的生产中的效益分析并不矛盾,这是原因之一。另外,由于政府在公共物品生产上的不经济,使市场力量得以竞争进入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中,但改变不了市场的自利本性。因而,假设由市场供给公共物品而不由政府进行委托代理,那就不仅存在市场失灵,可能还存在供给困境问题。这就引发另一个问题,即政府在公共物品私人生产与供给中的作用如何发挥。 促使公共物品私人供给机制得以建立的基础不仅在于市场机制的效率,同样也需要政府公共部门的积极作为。公共物品私人供给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方面通过把公共物品生产与供给分开,由私人组织生产,公共部门组织供给;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界定产权、出租业务等契约形式组织供给。 对于把公共物品生产与最终供给分离的做法,尽管有些市场力量可以直接供给公共物品,但从根本上说,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机制是一种公私部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此过程中,由私人部门或市场力量组织生产公共物品,再由政府公共机构以付费形式购买,提供给有需求的公众。这种运行机制所能带来的好处在于公共部门能有限地摆脱繁琐的事务工作,专心从事管理活动;私人部门积极参与公众事务,以市场力量固有的高效率实现公共部门达不到的目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席卷西方国家的公共部门革新浪潮,所倡导的重点之一就是市场化和公私合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自国家的公共部门危机。但是,无论是从法源关系上还是运行机制本身,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政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需要承担无可推卸的责任。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

作者简介:王晓、詹硕,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现行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却存在着严重失衡的问题,从根本上制约着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的分析和阐述,深入透视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一些理论支撑。 关键字: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失衡 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赖于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实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匮乏不仅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大障碍,而且也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制约因素,并进而影响到我国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当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基于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农民负担过重的事实,认为在缺乏监督的现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下,各种集资、摊派会逐渐增加以及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等因素是造成农民负担加重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合理的重要 原因;二是从分税制尤其是税费改革后,乡镇基层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相称的角度,认为基层政府承担了与其财力极不相称的事权责任,基层政府没有能力提供农村所需要的公共物品是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匮乏的根本原因;三是从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城乡差异出发,认为传统计划经济形成的城乡“二元”的公共物品供给体制是造成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短缺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通过第三个方面进行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分析。 1农村公共物品的界定 公共物品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主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同时具有非竞争 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不能完全由市场调节,无法由私人提供。农村公共物品是指在农村地域范围内,用于满足农村公共需要,私人不愿意提供的、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社会物品。农村公共物品按其“公共程度”可以划分为纯公共产品、非纯公共产品和非纯私人产品。农村公共物品中的纯公共物品是指在过程中具有充分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物品,主要包括:农村基层政府、村组织行政服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业科技进步、农村抗灾救灾,农村公共卫生防疫、农村扶贫开发等。非纯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效益上的外溢性和消费过程中一定程度的排他性的竞争性公共物品,主要包括既有社会受益又有个人受益特点的农村医疗救助、农村社会保障、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等。非纯私人产品是指在对集团、组织范围或成员合理界定后,对外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公共产品。主要包括小范围的农业综合开发、农业职业教育以及俱乐部形式的活动场所,如电影院、娱乐中心等。 通常,纯公共物品的供给应由公共财政开支,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可以由政府、社区和受益者共同承担。从理论上讲,主要依靠政府力量供给的农村公共产品有:①政府管理。农村也需要政府管理来保障社会正常秩序。②公共工程。大中型农业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即如河流整治、饮水、灌溉等大型水利工程、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大规模植树造林、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重点基础设施及商品量基地建设等项目、以及农村环境保护工程等。③公共教育。包括农村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教育各部门所属各类学校的基建支出;支持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支出;农村扫盲工作等。④社会保障。主要用于抚恤和社会救济福利事业;对农村五保户、贫困户的生活救济和生产自救扶持;农村福利机构的建立和福利设施的

浅谈准公共产品的提供

浅谈准公共产品的提供 摘要:1准公共物品的范围十分广泛,它介于私人物品和纯公共物品之间。相对于纯公共物品而言,它的某些性质发生了变化。一类准公共物品的使用和消费局限在一定的地域中,其受益的范围是有限的,如地方公共物品(并不一定具有排他性);一类准公共物品是公共的或是可以共用的,一个人的使用不能够排斥其他人的使用。然而,出于私益,它在消费上却可能存在着竞争。由于公共的性质,物品使用中可能存在着“拥挤效应”和“过度使用”的问题,这类物品如地下水流域与水体资源、牧区、森林、灌溉渠道等。另一类准公共物品具有明显的排他性,由于消费“拥挤点”的存在,往往必须通过付费,才能消费,它包括俱乐部物品、有线电视频道和高速公路等。 关键词: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公共资源;公共消费;公共事业组织 准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如教育、政府兴建的公园、拥挤的公路等都属于准公共产品。对于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在理论上应采取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原则。 一、政府提供 (一)2传统上是政府直接负责公共物品的提供和生产,因为由政府提供存在着一下几点优势: 1、提供法律,维护竞争的市场秩序; 2、提供和维持市场得以正常运作的稳定的经济环境; 3、促进资源的合理运用,保护生态环境; 4、从事社会发展活动,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 5、促进和保障社会公平; 6、应付紧急事件。 (二)但是政府直接提供准公共产品却不可避免的存在诸多的弊端: 1、国家的主观发展努力同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有距离; 2、政府不少发展努力是低效率的: (1)政府体制权利集中化; (2)政府体制僵化和官僚化趋势; (3)政府不断庞大和臃肿的体制。 3、国家也可能是不公正的。 因而准公共产品的提供不能由政府主要提供,而只能是由政府扶持。 1郭晓聪,《政府经济学》,第六章公共产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娄成武、李坚,《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第二章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综述 摘要:增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对建设新农村及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缺失,存在严重供给障碍。为了解决农村公共物品资源严重匮乏、供给明显滞后于需求的问题,需要进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的创新。 关键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供给机制创新 一、农村公共物品与新农村建设 农村公共物品是指在农村区域范围内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产品。按公共物品对农村社会、经济所起的作用来划分,农村公共物品应包括:①可持续发展类公共物品,如大江大河的治理、污染、治理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防护林建设,生态保护、民兵、计划生育、社会福利、基础教育等(注:计划生育和基础教育也可以归入农村经济发展类公共物品。);②农村经济发展类公共物品,如道路、水利设施、病虫害防治、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平台建设、行政服务、治安等;③农村社会基础设施类公共物品,如饮水、文化设施、广播电视、用电、通信、卫生防疫等,这类公共物品供给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当地农民生活水平。 按是否同时具备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划分,可将公共物品分为农村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第一种分类方法中,第①和第②类基本上属于纯公共物品,第③类属于准公共物品。农村公共物品对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破除农村、城市间巨大的差距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财富积累。 加强农村公共物品共计可以为农民增收穿凿条件,可以在农村地区创造出许多就业机会,可以把农民从自我供给状态中解脱出来,大大减少农民负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有利于为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创造条件。 2、有利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拉动经济增长。 农村非生产性公共物品供给滞后,社区环境及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严重地制约了农户的消费需求增长,影响了农村具名综合生活质量提高。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有利于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农民消费障碍,降低农民消费成本,刺激农村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若干问题研究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基础不稳势必影响整个经济状况的发展。而公共物品的供给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当前农村公共物品面临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供给主体单一、自上而下的供给体制等多种问题。在这种状况下,探究农村公共物品陷入困境的原因,并寻求多种措施来完善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体制,对于农村经济的长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体制;意愿 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最重大的问题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更是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加大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力度,推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建立健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中政府与农民的沟通机制,成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农村公共物品是农村地区农业、农村或农民生产、生活共同所需的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或服务。农民是农村公共物品的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受益者。农村公共物品除了一般公共物品所共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之外,也有自身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农村公共物品具有明显的需求的层次性,即农村公共物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实际,所需要的农村公共物品差异性很大。而这一特点与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诸多问题均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一、当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主要问题 1.公共物品的供给总量的严重短缺。近年来,尽管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力度、广度、深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城乡间差距仍然很大,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总量上不足,难以满足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农村生产性公共物品的供给在质量和数量上均难以满足农村的需要,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其次,农村的消费性公

11、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测试题及答案

中级经济师基础知识 第 1题:多选题(本题2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有( )。 A、资源配置职能 B、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C、收入分配职能 D、经济调控职能 E、监督管理职能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职能主要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第 2题:单选题(本题1分) 财政制度的核心是( )。 A、财政收入制度 B、财政支出制度 C、国家金库制度 D、政府预算制度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政府预算制度,是财政运行的基本规则,是有关政府预算活动的各种法规制度,是纳税人及其国家权力机关控制财政活动的机制。政府预算制度是财政制度的核心,一般是通过“预算法”的形式予以确定。 第 3题:多选题(本题2分) 下列各项关于财政基本职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包括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B、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行使,意味着财政可以直接操纵经济运行 C、通过税收等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是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之一 D、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是公共财政配置社会资源的机制和手段之一 E、公共财政配置资源范围的大小决定于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 【正确答案】:ADE 【答案解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行使,并不等于财政要直接接操

纵经济运行,而是通过调整优化财政支出和收入结构,发挥税收杠杆作用,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协调,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故选项B错误。通过税收等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是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之一,而不是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之一。 第 4题:单选题(本题1分) 某村村民以种植有机蔬菜为主要经济来源。为保证新鲜蔬菜及时运送到城区,村中两名蔬菜种植大户合资修建了一条连通城市道路的村级公路,并允许其他村民免费使用。根据这一事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其他村民可以“免费搭车” B、允许未付费者使用,有损于社会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准则 C、村级公路修建的成本不一定非由全体村民承担 D、允许未付费者使用,可能会导致无人愿意修建村级道路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本题很灵活,但是由于选择错误的。因此相对比较好选择。允许未付费者使用,有损于社会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准则,这是不准确的,修路对社会和其他人员有利的事情,并没有减少整个社会的福利,因此不会破坏社会的资源配置。 第 5题:多选题(本题2分) 公共选择的三大理论基石是( )。 A、个人主义方法论 B、经济人假设 C、作为一种交易的政治过程 D、理性的非理性假设 E、政治家选票极大化假设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 公共选择的三大理论基石是:个人主义方法论、经济人假设以及作为一种交易的政治过程。而理性的非理性和政治家选票最大化都是政府失灵的常见表现。故应选选ABC。 第 6题:多选题(本题2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公共物品的供给仅包含公共物品的融资这一层含义 B、非排他性是对公共物品自愿融资起阻碍作用的关键因素 C、私人融资的缺点是可能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平衡 D、免费搭车问题使公共物品市场融资机制失灵,因此引申出来的结论是:政府应作为公共物品供给的资金提供者,以强制税收的形式为公共物品融资 E、政府融资的缺点是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f3107950.html,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潘胜楠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21期 [摘要]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对农村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和障碍。从公共物品的概念界定及属性出发,初步探析了我国当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失衡现状,并从主客观因素深入分析了其内在形成机理,最后从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加大财政投入、改革现有的公共物品供给决策机制、引入农民的需求表达机制、引导市场机制、构建农村公共物品多元化合作供给平台等方面,探讨了有效解决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公共物品;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障碍,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又是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所以探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及对策势在必行。公共物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到老百姓的吃、穿、住、用、行,供给不足、供给失衡和供给滞后等问题如果处理不当,都会引起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紊乱,引起社会的动荡,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致使公共物品供给一直成为我们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将从现实条件出发,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找出其内在形成机理,并提出对策建议。 1 农村公共物品及其属性 公共物品根据其词条定义,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特征,与私人物品这一概念相对应。萨缪尔森认为:“公共品是指这样一类商品,将该商品的效用扩展于他人的成本为零,无法排除他人参与共享。”由此可见,公共物品是效用普及大众的、非排他的、不可分割的一种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或服务,与农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根据布坎南在《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的著名论断,可将公共物品划分为以下两类:公有公益物品(纯公共物品)、公有私益物品(准公共物品)。这两类物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种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准确地对其进行明确的划分。共性在于二者皆属于公共物品范畴;个性在于二者的公共性程度不同。广义的纯公共物品既涉及到物质方面,还涉及到精神方面,例如涉农法律法规、农业科学技术研发、农业信息服务、农村发展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治安,还有传统的民兵训练等,这类公共物品由于其特殊性,必须由政府来进行供给;准公共物品是指涉及一部分人利益的,不能由个别农户所承担的那部分公共物品。主要包括小区域治理、农村电网线路改造、特定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养殖技术、公共牧场渔场、农村教育等。这类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相对来说更为灵活,政府不再成为唯一供给者,农户、乡村组织和市场均可以提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