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高等教育心理学就是院校这个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科。

2、中国古代教育心理思想的特点

3、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19世纪末,实验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后,欧洲一些教育家开始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儿童身心发展以及教育上的一些问题,出现了一个实验教育学派。这个实验教育学派其实不过是实验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的产物。它是教育心理学的先驱。实验学派在德国的代表人物是莫依曼(E.Meuman)和拉伊(https://www.wendangku.net/doc/043208656.html,y),实验教育学的名称就是莫依曼提出的。

实验教育派在法国的代表人物是大名鼎鼎的比纳和西蒙(A.Binet&T.Simon).1905年他们编制了《比纳?西蒙智力测验量表》,用以测量儿童的智力年龄,以便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分别进行教育。

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桑代克从1896年起,就开始了对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后来又研究了人类的学习及其测量。他在学习的实验与测量研究的资料基础上,于1903年出版了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心理学》。1913年扩充为三卷本《教育心理学》。这三卷分别是:《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工作疲劳与个别差异》。

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与从前教育心理学的显著不同是: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是在大量的学习实验与测验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这与从前仅仅是普通心理学或发展心理学的移植,特别是缺乏实验支持的教育心理学根本不同。⑵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建构出比较完整的教育心理学体系,即三大组成部分,这是从前的教育心理学难以比拟的。

(2)科学教育心理学在美国的发展

在美国科学教育心理学诞生后,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自桑代克后,在美国逐渐形成不同派别的教育心理学。概括地学,在美国主要有联结派教育心理学、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和联结?认知派教育心理学。近年来又出现了所谓“第三思潮”的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

联结派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联结,所谓联结,桑代克认为同“结合”(bond)、“联锁”(link)、“关系”(relation)或“倾向”(trendency)是一个意思,指的都是某种情境(situation)仅能唤起某些反应(resnonse),而不能唤起其他反应的倾向。联结派教育心理学主张:⑴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或“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把刺激?反应作为心理或行为的最高解释的原则或公式;⑵把所有的学习都归结为刺激?反应联结的形式;

⑶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注重外部现象与外部条件的探索,忽视内在过程与内部条件的研究。

认知派是在反对联结派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这个学派的发源地在德国,认知心理学的前身是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其主要观点是:学习不是由于试误及强化而形成的“联结”,而是通过有目的对情境的整体理解而产生的“顿悟”。认知派教育心理学认为:⑴学习或行为要以意识为中介,受意识支配,而非刺激与反应的直接的、机械的联系;⑵学习在于依靠主观的组织作用形成“完形”或“认知”,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盲目

的;⑶注重研究学习的内部过程与内在条

件。这都是与联结派背道而驰的。

联结?认知派教育心理学是产生在两

派理论的对抗中,产生了介于两派之间的

一个新派别,心理学界将其称为联结?认

知派或认知?联结派。这派人物都是从联

结派中分化出来的。他们在自己的研究中

发现自己学派的种种弊端和困惑,同时看

到了认知派的长处并自觉地吸收到自己的

理论体系中来,如托尔曼

(E.C.Tolman,1886~1957年)等。联结?

认知派认为:⑴刺激?反应间的联结仍是

心理现象的发生机制与解释原则,但这种

联系不是直接的、机械的,而是存在一个

“有机体的内部状态”的中介环节;⑵学

习是通过主体对情境的领悟而形成认知图

式或认知结构而实现的;⑶强调注意学习

的外部反应与外在条件,同时也强调注意

内部过程与内在条件。

20世纪60年代,以罗杰斯

(C.R.Rogers,1902——1987)马斯洛

(A.H.Maslow,1908——1970)为首的人本

主义心理学思潮的兴起,才真正走入教育

心理学的视界。其基本主张是:尊重人的

价值、人的潜能与人的差异。强调教育的

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能够适应

变化、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在学

习观上,他们学习是获得自我经验,强调

“学习者中心”,即以学习者的需要、愿

望、兴趣、情感,尤其是人格在学习中的

作用,将自发性和主动性看成学习的动力。

在教学方面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理

论与策略。

现代信息加工教育心理学。信息加工

心理学是在是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于20世

纪60年代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计算机

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密切相关。其基本观点

是将人的认知过程或学习过程看作信息加

工的过程,即看成是信息的获得、传递、

变换、储存和提取运用的过程。在他们看

来,学生的学习要经过这样一系列的变质、

变形的加工处理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过

程就是按步骤、按阶段地促进学生信息加

工过程的完成。

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原则:A客观性原则B发展性原则C

系统性原则D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E教育

性原则。

(2)方法:A观察法B实验法C调查法D

个案法E测量法

第二章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1、人的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包括两个紧密联系的方

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其中心理过程又包

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

则又可细分为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心理

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

理成分,而心理特征则包括能力、气质、

性格等心理成分。此外,在不同的时间和

不同的条件下,人的心理活动会呈现出不

同的状态。(1)心理过程

A认识过程:认识过程主要是指人能够

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

的特性与联系的心理活动。具体说来,人

的认识过程包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

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过程。

B情感过程: 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

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

体验的心理活动。一般说来,情绪情感包

括喜、哀、乐、爱、憎、惧等情绪和情感。

“体验”是情绪和情感的基本特征,离开

了体验就根本谈不上情绪和情感。

C意志过程: 这种为了满足某种需要,

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调整行为以克

服内部与外部的困难以达到目标的心理过

程,就是意志过程。

(2)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

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

特征的总和。

A个性倾向性: 由于个体倾向性是人

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是推动人进行活动

的系统,因此又称为心理动力。心理动力

系统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和对认识对象

的趋向和选择,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

素,其中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和世

界观等心理成分。

B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则是

个体在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

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点。它是个性

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主要包括能力、

气质和性格。

个性倾向性(心理动力系统)和心理

特征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个

体的心理动力系统调节着个体的心理特

征,而个体心理特征的变化也会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心理动力系统。个性是一个统一

的整体结构。

2、掌握大学生身心活动的基本特点与教育

大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从生理学的角

度看处在刚刚经历了青春期之后的青年中

期,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已基本达到成

熟水平。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认知功能

成熟,思维表现出更多的逻辑和理性色彩;

自我意识开始成熟,意志力增强; 情绪丰富

多彩,交往需求强烈; 人格趋向成熟和完

善,职业自我意识逐步确立.

多开展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运动氛

围,为大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奠定良好

的健康基础。教学既要求他们学习复杂深

奥的理论知识,承担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

也要引导其注意劳逸结合,以免影响身体

健康,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恋爱,将主要精

力集中在学习上。采取自主性学习来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工作的能力。教给学生一

些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技能,使其更理智。

引导其形成合适的自我评价,确定自我目

标,追求自我实现。

第三章高校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1、学习的界说

广义的学习:是指有机体由后天获得

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和行为倾向

的变化。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

是学习者反复练习而形成经验的结果。

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

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

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

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2、布鲁姆的目标分类

布卢姆(B.S.Bloom)从教育目标的角

度将学习分为三个领域,即学习的三种类

型:认知领域的学习、情感领域学习和技

能领域学习,并将每一类从低到高分为若

干层次。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

评价。

3、加涅的按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根据学习所得到的结果或形成

的能力的不同对学习进行分类,他于20世

纪70年代提出了五类学习结果:

⑴智力技能。⑵认知策略。⑶言

语信息学习。⑷动作技能学习。⑸态度

学习。

在加涅看来,上述五类学习不存在等

级关系,其顺序是随意排列的,它们是范

畴各不相同的学习。这些学习充分体现人

类学习的特点,尤其符合学校学习的性质。

1

4、冯忠良按学习内容分类

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对教育系统所传授的经验的接受。因此,可以依据所传授的经验内容的不同对学习进行分类。

⑴知识的学习。⑵技能的学习。

⑶行为规范的学习,也称社会规范的学习。

5、桑代克的联结学习论

(1)学习是联结的观点

(2)尝试错误的观点

(3)关于学习的实验

(4)三个学习定律

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6、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学习理论

(1)操作条件反射的含义

(2)操作条件反射的实验

(3)强化的观点

7、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

(1)顿悟的含义

学习是在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的前提下突然作出的有组织的反应。

(2)顿悟实验

(2)顿悟产生的条件

8、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发现理论

(1)认知结构

由动作表征、映像表征和符号表征构成

(2)知识结构

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发现学习

学科基本结构的获得要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和发现。

9、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

(1)有意义学习的含义

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

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

(3)有意义学习的三种同化模式

下位学习:派生下位、相关下位

上位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

10、建构主义学习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答案。知识取决具体学习情境的学习历程。它不是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情境中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针对具体情境再创作。总之,知识具有相对性、主观性、参与性、过程性等特点。

(2)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它是通过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而成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包含新旧经验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与结构重组。

(3)建构主义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教

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

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

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

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

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师

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

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

交流和质疑。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的不可

避免,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

千差万别的。其实,在学生的共同体中,

这些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资源。

第四章高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

1、知识学习的界定

我们把知识定义为主体通过与其环境

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贮存于

个体内,即为个体的知识,贮存于个体外,

即为人类的知识。

2、知识的分类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就是

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

及其组织。我们可以把个体的知识分为两

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

知识。

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

也叫描述性知识,其提取线索是有意识的,

因而是能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

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

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类知识

一般通过记忆获得,因此有的心理学家也

把它称为记忆性知识。学习陈述性知识的

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语义。

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也

叫操作性知识,是指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

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具体作业形式来

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是用来解

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实

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

因此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由于

程序性知识与实践操作密切联系,因而具

有动态的性质。

3、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

命题、命题网络、图式

(2)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并与长

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继

而出现新的意义的建构;第二阶段:新建

构的意义贮存于长时记忆中。如果没有复

习或者进行重新学习,这些意义会随着时

间的延长而出现遗忘;第三阶段:意义的

提取和运用。

(3)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类型

A 符号表征学习

符号表征学习(representational

learning),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

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符号

表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vocabulary learning),即学习单词代表

什么。在任何言语中,单词可以代表物理

世界、社会世界和观念世界的对象、情境、

概念或其他符号,这种代表关系是约定俗

成的。对于新生的一代来说,某个词代表

什么,他们最初是完全无知的,他们必须

学会这些单词代表什么。

B概念学习

概念学习(concept learning) 是意义

学习的另一类较高级的形式。概念学习实

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

C 命题学习

意义学习的第三种类型是命题学习

(propositional learning)。命题可以分

为两类: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只表示两

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个命题

只陈述了一个具体事实;另一类命题表示

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这类命题叫

概括(generalization)性命题,这类命题

叫概括(generalization)性命题。

(4)命题知识的同化过程和条件

同化一词的基本意义是接纳、吸收和合

并为自身的一部分。在生理学中指机体吸

收食物并使之转化成原生质。德国教育家

赫尔巴特(J. F. Herbart)最早用这一概

念来解释知识的学习。他认为,学习过程

是新观念进入原有观念团内,使原有观念

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为吸收新观念作好

准备的统觉过程,即原有观念同化新观念

的过程。皮亚杰用这一概念解释儿童的认

知发展。他认为心理同生理一样,也有吸

收外界刺激并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的同

化过程,不同的只是涉及的变化不再是生

理性的,而是心理机能性的。

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观。它强调学

习者的积极主动精神,即有意学习的心向;

强调新学习的观念必须在学习者的认知结

构中找到适当的同化点。新旧观念相互作

用的结果导致有潜在意义的观念转化为实

际的心理意义,与此同时,原有认知结构

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既有质变又有量变。

总之,在人类的认识活动中,奥苏伯尔提

出的几种同化模式体现了外因是变化的条

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的辩证思想。

三种学习同化的形式。

A下位学习

如果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

容性和概括性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

识,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这种关系是

一种类属关系,又称下位关系,那么,这

种学习便称为下位学习(subordinate

learning)。

下位学习或下位类属又包括以下两种

不同类型:第一,派生下位或派生类属

(derivative subsumption)。如果新的学

习材料只是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总概念的

一个特例,或作为原先获得的命题的证据

或例证而加以理解时,那么这种学习就是

派生下位或派生类属学习。

第二,相关下位或相关类属

(correlative subsumption)。新学习的材

料(概念或命题)虽然也类属于原有的具

有较高概括性的概念中,但却是使学习者

原有的观念得到扩展、精确化、限制或修

饰,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学习叫做相关下

位或相关类属学习。

B 上位学习

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现

在要在这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

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或称总括学习(superordinate learning)。

C 并列结合学习(combinatorial learning)

当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观念

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

系时,它们在有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

意义,这种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

2

4、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1)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

A产生式

由于人经过学习,其头脑中贮存了一系列以如果/则形式表示的规则。这种规则称为产生式。产生式是所谓条件——活动(condition-action)的规则(简作C-A规则)。C-A规则与行为主义的S-R公式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原则上的区别。

B产生式系统

简单的产生式只能完成单一的活动。有些任务需要完成一连串的活动,因此,需要许多简单的产生式。经过练习,简单产生式可以组合成复杂的产生式系统。这种产生式系统被认为是复杂的技能的心理机制。

5、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策略性知识又叫学习策略,或者简称策略。策略性知识就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是指如何学习、记忆或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包括应用策略进行自我监控的方法。策略性知识也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不过,一般程序性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而策略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前者是对外的,后者是对内的。它体现着学习者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体现着个体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

策略性知识分类

复述策略:

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

简单加工策略:

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

精细加工:

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组织策略:

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6、高校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

(1)运动技能的界定

(2)运动技能的定义

(3)运动技能的分类

7、运动技能的结构

(1)运动技能的构成成分

一般认为运动技能包括三个方面的成分。

动作或动作组、知觉能力、体能(2)运动技能层级

动作语汇的获得、连锁与辨别、问题解决

8、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通过分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一般认为运动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9、高校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第五章高校学生学习迁移

1、学习迁移的界定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学习迁移的分类

(1)从迁移本身特点对迁移分类

按照迁移的内容将迁移分为一般迁移

和特殊迁移。一般迁移是指原理原则的迁

移。特殊迁移是指某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

习有直接的、特殊的适应性,是特定事实

与技能的迁移。

按迁移发生的水平将迁移分为水平迁

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是指知识、技能

在相同水平上的迁移,垂直迁移是指低水

平技能向高水平技能的迁移。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将迁移划分为顺

向迁移与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

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

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

按迁移对学习的影响性质将迁移分为

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正迁移是指先

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积极影响,负迁移是

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消极影响,零迁

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没有产生任何

影响。

(2)从迁移主体对迁移分类

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

联结性迁移、运算性迁移

3 迁移的理论

(1)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是最早关于迁移的假说。它

的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将人的官能分为两

部分:一是认知官能,如感觉、想象、记

忆、注意、悟性和理性。二是欲求官能,

如情感和意志。官能像人的肌肉一样,是

可以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训练来加强的。

在活动中一种官能改善了,其它的官能都

会随之得到加强,并自动地迁移到其它的

活动中去。

形式训练说的一种最基本的认识就是:

在各种官能之间,或者说在各种不同的学

习活动之间存在着一般性的思维技能,通

过训练这种一般性思维技能是可以促进其

发生迁移,迁移是无条件、自动发生的。

形式训练说似乎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一

些迁移的现象。但是,由于其建立的理论

是一种纯思辩的产物,缺乏有效的科学实

验依据,所以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便

引起了许多人的质疑和实证研究的挑战。

(2)共同要素说

1901年桑代克通过实验否定了形式训

练说的可靠性,并建立了自己的迁移学说

——共同要素说。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以

刺激——联接理论为基础,他认为形式训

练说所强调的对某一官能的训练能够使所

有的方面都得到改善,这个假设是有条件

的,即两次学习产生迁移必须满足一定的

条件。这个条件在桑代克看来就是新旧学

习必须要有共同的要素,更明确地说,是

指两次学习在刺激——反应联结上的相同

要素。如果学习内容中元素间的一对一的

对应的相同因素越多,迁移效果就越大;

相同因素越少,迁移效果就越小;如果没

有相同的因素,迁移就不会发生了。

如果说桑代克是迁移共同要素说的创

始人,那么奥斯古德(C.E.Osgood)就是

这个学说的集大成者。1949年奥斯古德在

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桑代克的相同要素

说进一步发展,认为只有当两种学习有共

同成分的时候,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

种学习而产生迁移。他提出了著名的三维

迁移模式即奥斯古德曲面。

(3)经验类化说

学习迁移的经验类化说是美国心理学

家贾德(C.H.Judd)基于他做的一个射击

水下靶子的实验结果提出的。他认为,桑

代克所强调的共同元素并不是迁移发生的

充分条件,它只是迁移的必要条件。虽然

说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要素是迁

移发生的前提,但是,产生迁移的关键却

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

共同原理,即主体所获得的经验的内化。

因此,这种迁移学说也叫经验泛化说

(4)关系转换说

关系转换说是格式塔心理学家关于学

习迁移的观点。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是强调行为和经验的整体性。所以他们认

为迁移发生的关键并不在于掌握原理和经

验的概括化,而在于对两种学习情境中共

同关系的“顿悟”,特别是对手段——目的

之间关系的觉察,顿悟情境中的一切关系

才是获得迁移的根本。

(5)学习定势说

4、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2)已有经验

的概括水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

势的作用

5、高校学生迁移能力的促进

(1)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2)科学精选

教学材料(3)合理组织教学内容(4)有

效设计教学程序(5)教会学生学习与迁移

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1、什么是问题和问题解决

所谓问题,在心理学上是指那些不能

直接用已有知识经验处理,而必须间接用

已有知识处理的情境。现代信息加工心理

学将问题定义为:给定信息和目标之间有

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问题是由三

个要素构成的:

(1)给定。所谓“给定”,是指一组已

经明确知道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

即问题的初始状态。

(2)目标。所谓问题的“目标”,是指

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明确的描述,即问题

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

(3)障碍。所谓问题的“障碍”,是

指问题的解决不是直接的、显而易见的,

必须间接地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

答案,确定目标状态。

所谓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是由

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

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

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2、问题的分类

(1)精确问题与模糊问题

精确问题也可称为界定清晰的问题

(well-defined problem)是指初始状态

(initial state)、目标状态(goal state)

以及由初始状态如何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系

列过程都很清楚的问题。

模糊问题也称界定含糊的问题

(ill-defined problem)是指那些对问题的

初始状态或目标状态没有清楚的说明,或

者对两者都没有明确的说明的问题。这些

问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呈现型问题、发现型问题和创造

型问题

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J.W.盖泽

尔斯曾经按层次和水平将问题分为呈现

型、发现型和创造型三类。

呈现型问题是一些给定的问题(由教

师或书本提出),答案是现成的,求解的思

路也是现成的。问题解决者只要按图索骥,

就能获得标准答案。不需要也无机会去想

象或创造。因此,有人将“呈现型问题”

称为“虚假问题”。

发现型问题是一些由问题解决者自己

提出的或发现的,而不是由教师或教科书

给定的问题。

创造型问题是人们从未提出过的问

题。

3

(3)对抗性问题与非对抗性问题

所谓对抗性问题是指在对抗性活动中解决问题,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解题活动,而且还要考虑对手解题活动的影响。

非对抗性问题是指在非对抗性活动中,解决问题时没有对手参与。

(4)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如果解题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多相关的知识,这种问题称为语义丰富的问题。

如果解题者对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相关的经验,这种问题称为语义贫乏的问题。

3、创造力的含义

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各种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这是成功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4、问题解决的过程

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5、问题解决的模式

奥苏伯尔和鲁宾逊(F.G..Robimson)以几何问题为解决问题的原型,于1969年提出了一个问题解决模式。

奥苏伯尔认为,问题是由有意义的言语命题构成。其中包括目标和条件,他认为,一组命题之所以构成问题情境,是因为从已知条件到问题之间包含了认知空隙,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中没有现成可以用于达到目标的步骤和方法。

(1)呈现问题情境命题。

(2)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

问题情境命题是客观存在的刺激材料,它们可以激发学生回忆有关的背景命题。学生把这两种命题相联系,从而理解问题的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

(3)填补空隙过程

①提取背景命题

②运用推理规则

③采用一定策略

(4)解答之后的检验

6、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策略:是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

(2)启发策略:凭借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手段——目的分析:从问题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距出发,首先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总目标分成若干子目标,然后以问题的当前状态为起点,通过采取一定的手段或方法来逐步实现这一系列的子目标,以最终达到总目标。

目标递归策略: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7、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1)有关的知识经验

(2)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

(3) 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4) 酝酿效应

(5)原型启发

(6)情绪和动机状态

8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发

(1)影响创造力的因素

知识、智力、人格

(2)创造力的开发

A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

B激发问题意识开发创造力

C运用创造思维规律开发创造力

D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七章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

1、动机的界定

学习动机就是推动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

2、动机与需要的关系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

是一切行为动力的源泉,但并不等于说需

要就是人现实的行为动力,需要成为人行

为的动力必须要转化为动机。

需要本身是主体意识到的缺乏状态,

但这种缺乏状态在没有诱因出现时,只是

一种静止的、潜在的动机,表现为一种愿

望、意向。只有当诱因出现时,需要才能

被激活,而成为内驱力驱使个体去趋向或

接近目标,这时需要才能转化为动机。

所谓诱因是指所有能引起个体动机的

刺激或情境。诱因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种:

凡能驱使个体去趋向接近目标者.称为正

诱因。它可以是简单的,如食物、水等,

也可以是复杂的如名誉、地位等,凡是驱

使个体逃离回避目标者,称为负诱因,如

躲避危险,逃离灾难等。显然,诱因有些

时候与行为目标是相同的,有时它只是帮

助达到行动目标的条件。

人类动机的复杂性在于,在有些情况

下,诱因或目标并未实际出现,因为过去

习得经验所产生的诱因期待或目标期待,

也能使人的需要转化为动机。

所谓期待就是个体对所要达到目标的

主现估计。当个体主观估计,自己的某种

行为可能会导致某种诱因或目标出现时,

也能产生行为动机。总之,一切动机,无论

是简单的动机,还是复杂的动机都是在需

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3、学习动机分类

(1)动机分类

(2)学习情境中的动机

认知内驱力: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

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

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个体对因自己

的解决问题能力或胜任工作能力而赢得相

应地位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一个人为了赢得长者的

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

种需要。

4、耶基斯——多得森定律

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学习效率

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

困难的课题时,学习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

增强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

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

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这一

规律早在1908年就被耶基斯(R.M.Yerkes)

与多德森(H.D.Dodson)通过实验证实了,

因此,被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5、学习动机的理论

(1)强化理论

倡导者——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基本观点:人类一切行为都是由刺激

(s)—反应(R)构成的,在刺激和反应之间

不存在任何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

动力来源:在行为的外部,即强化。

强化的概念:凡是能增强某个反应出

现概率的刺激均可称作强化。

强化的种类:正负强化。

强化的程序(连续性强化与间歇性强

化。

行为主义用强化来说明行为的引起与

增强。人类作出任何良好的行为都是为了

获得报偿。因此他们特别强调表扬、奖赏、

评分、等级、竞赛等在动机激发中的作用。

强化的概念的发展:强化有外部强化

与内部强化之分,前者是由外部或他人施

予给行为者的强化,后者是自我强化,即

行为者在活动中获得了成功而增强成功感

与自信心,从而增加了行为动机。

(2)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

的概念是在默瑞(H.A.Murray,1938)于20

世纪30年代提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

20世纪40、50年代,麦克兰德

(D.McClelland)和阿特金森

(J.W.Atkinson)接受默瑞的思想,井将

其发展成为成就动机理论。

麦克兰德发现,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

难度较大、有一定风险的开创性工作,喜

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

中获得满足感;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于选

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任务或职业。

阿特金森于1963年将麦克兰德的理论

作了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

成就动机模型。他认为成就动机的强度是

由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决定的。

其关系可用下述公式表示:

动机强度=F(动机水平×期望×诱因)

(其中,动机水平是一个人稳定的追求成

就的个体倾向;期望是某人对某一课题是

否成功的主观概率;诱因是成功时得到的

满足感。)

阿特金森的另一主要贡献是区分了成

就动机中的两种不同倾向:一是力求成功

的需要,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

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另一是力求避免失败

的需要,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

消极情感的倾向性。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

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人分

为力求成功的人与力求避免失败的人两种

类型,在力求成功者的动机成分中力求成

功的成分多于避免失败的成分,在避免失

败者的动机成分中避免失败的成分多于力

求成功的成分。

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是最能调动力

求成功者的积极性的,因为这给他们提供

了最大的现实挑战;而那些根本不可能成

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反而会降低他们的动

机水平。

避免失败的需要强于力求成功愿望的

人将心态定位在如何避免失败,所以他们

往往倾向于选择大量非常容易或困难的任

务,如果成功概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

避这项任务。因为选择容易的任务可以确

保成功,避免失败;而选择非常困难的任

务即使失败了也可以归因于任务的难度或

找到其他的借口,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原谅,

从而减少失败感。

追求成功的人成就动机高,倾向于选

择中等难度的任务;避免失败的人成就动

机低,倾向于选择很难或者很容易的任务。

在教育活动中,要调动力求成功者的积极

性,就应当提供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

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

激起他们的学习动机;而对于力求避免失

败者,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环境,

如果小有成功便立刻给予奖励或强化,评

定分数也要适当放宽,并尽量避免在公开

场合指责其错误。

(3)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主要涉及的是对成功和失败

的解释。其核心假设是,个体总是试图保

持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最早提出者是美

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1958)

归因有两种:

环境归因(situatial attribution),

即将行为原因归为环境,如将行为的原因

归为他人的影响、奖励、运气、工作难易

等。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

个人归因(personal attribution),

即将行为的影响归于个人,如将行为的原

因归为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

努力等的影响。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

责。

罗特(T.B.Rotter,1966)根据“控制

4

点”(locus of control)把人划分为:内控型的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

外控型的人: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

韦纳(B. Weiner)在吸收海德和罗特理论的基础上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和外部维度,稳定性和非稳定性维度,可控和不可控维度。同时,韦纳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

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第一,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

第二,根据行为者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

第三,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4)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m)于1977年提出的。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自我效能感理论已经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是受两个因素影响或决定的:

结果因素——强化

期待因素

A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个体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会导致某一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

B效能期待——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

显然,自我效能感产生于某一活动之前,是对自己能否有效地做出某一行为进行的主现推测。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个体成败经验有两类:一类是个体成败的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这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一般说来,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效能期待。不断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效能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的情境中去。另一类是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这类经验是行为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它对自我效能感也具有重要影响。当—个人看到与自己能力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榜样或范型)在某项活动中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有能力完成同样的任务;看到与自己能力不相上下的示范者遭遇了失败,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小。

一是个体的归因方式。个体的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如果个体将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任务难度等,就不会增强

自我效能感,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

控的因素,如努力等,也不一定会降低自

我效能感。

4、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1)设置合理目标

(2)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

(3)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4)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

(5)利用竞争与合作

(6)增强自我效能感

(7)进行归因训练

第八章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1、自我意识的内涵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

段,指的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

界关系的认识,并根据这种认识来控制调

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

衡。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

现象,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三种心理成份所构成。这三种成份相互联

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中。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主要特点:自我

认识方面,认识更具主动性,自我评价能

力提高,但存在片面性,自我概念更具丰

富性、完整性、概括性与稳定性;自我体

验方面,自我体验的丰富性与波动性,敏

感性与情境性,自尊感与自卑感相互交织;

自我调控方面,强烈的自我设计、自我完

善愿望,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相

对薄弱的自控能力。

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自我

意识的分化,内心矛盾的出现,内心矛盾

的统一,包括积极的自我意识的统一和消

极的自我意识的统一。

4、自我教育的含义:个体根据社会规

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自我意识的基础

上,把自身作为发展对象,通过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而影响其身心发展的

社会活动。

5、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全面地认识自我

通过他人来认识自我

通过自我来认识自己

(2)正确地对待自我

积极悦纳自我、理智对待自我

乐观憧憬自我

(3)努力地完善自我

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

将理想自我细化为具体的子目标

培养健康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培养坚强的意志与顽强的毅力

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调控

九高校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

1、群体和群体特征

(1)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

(2)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

(3)成员间心理相容度比较高

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有官方组织正式设立并明文规定的一种组

织形式;自发形成的群体。

3、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1)社会助长

所谓社会助长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意识,包

括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

为效率的提高。通常在进行集体活动时我

们所观察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现象,

这其中就有社会助长作用的存在。

(2)社会惰化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

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时,个人所付出的

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三个和尚

没水喝的故事就是典型的社会惰化现象。

社会惰化现象产生的条件:A 群体成员间

的关系密切;B 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能

有效的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C 以群体整

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机制;D 群体有鼓励

个人投入的团队精神;E个人相信群体成员

也像自己一样努力。

(3)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有的某种

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

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

位的现象。

对群体极化的解释主要是两个方面:A 责

任分散。决定是群体作出的,大家都有责

任,每个成员的个人责任就相对减少,从

而也减少因承担决策责任带来的恐惧感;B

社会规范的压力。

(4)从众

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

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

行为的心理状态。心理学家分析从众行为

的原因,认为从众有两个基本的因素:信

息压力和规范压力。

影响从众的因素主要有:A 群体的一

致性。 B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C个性特

征。个体的能力、自信和自尊水平等个性

心理特征与从众行为有密切的关系。自我

意识水平低、不自信、缺乏自尊的人容易

产生从众行为。此外,群体的规模、个体

的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性别差异等

都会成为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4、班集体类型:(1)简单聚合型。(2)

一般型。(3)成熟型。

班集体特征:(1)有健全的组织结构

和领导方式;(2)有共同活动目标和行为

规范、纪律制度;(3)有平等友爱的人际

关系和公正有效的行为调节机制;(4)集

体意志可促使成员为共同任务而努力,并

对每个成员的思想、道德观念、行为方式

产生重大影响。

5、集体舆论及其作用:集体舆论是集

体成员知识水平、道德水平、价值观、信

仰、兴趣、需要和期望的集中反映。舆论

对集体成员起着一种评价、监督和行为引

导的作用。舆论代表了集体中大多数成员

的意见和态度,因而它会成为集体中个别

成员的一种心理压力,从而作为一种集体

控制力量去约束每个成员的言论和行动,

迫使每个成员都必须做出符合集体规范的

言论和行为。正确的集体舆论还可以帮助

集体成员有效抵制来自外部群体的错误观

点和社会舆论的影响。

6、集体凝聚力的培养

集体凝聚力就是集体对成员的一种吸引

力,也是集体成员愿意留在集体中的倾向。

高凝聚力的班集体往往具有以下几个

方面的特征:(1)大多数同学积极参与班

集体活动(2)同学之间彼此关心、交流频

繁、相互间有着强烈的影响;(3)大部分

同学对集体比较满意,心情舒畅。

7、非正式群体及其特点。非正式群体

是由一些观点、兴趣、爱好、习惯、志向、

态度相似的同学自发组合而成的。班集体

内的非正式群体有几个方面的特点:

(1)心理相容。非正式群体是同学自

发结合而成的群体,成员对某些问题的看

法相同或者相似,因此彼此感情融洽、心

理相容、行动一致,有较好的目标定向。

(2)凝聚力强。非正式群体往往以感

情为纽带,内部的规范对其成员的约束力

非常大,因而表现出较强的凝聚力,具有

“自治”的特点。但是,非正式群体往往

使自己从班集体中隔离出来,而这种做法

可能会导致在非正式群体内部产生某些不

良倾向。

(3)会产生非正式领导。一般来讲,

非正式群体内部并没有明确的领导分工。

5

8、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平等性、感情色彩浓厚、富于理想化

9、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

(1)平等原则

(2)尊重原则

(3)真诚原则

(4)理解原则

(5)社会交换原则

10、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主动交往

发现并赞赏别人的优点

合理对待批评

(2)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

避免争论

维护他人的自尊

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学会批评

加强交往,密切关系

十高校学生的品德心理

1、品德与道德的界定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基于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集体之间关系的一类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并指导和调节行为的准则。品德亦称道德品质,它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稳定的特征或倾向。

2、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品德的内容来自道德,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人身上的具体表现,离开社会道德就不会有个人品德;个人的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家庭、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道德风气的发展、变化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个人的品德面貌,个人品德面貌对社会道德风气也有一定的作用。

区别: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以行为规范的形式反映社会生活的,它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不以某一个体的存亡为转移,而品德则是一种个体现象,它要依赖于个体的生存而存在;道德的内容是整个社会的要求,特别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品德的内容往往只是道德规范的部分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道德是一定社会生活的产物,它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品德则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它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发展制约,而且也要受生理、心理规律制约;道德是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3、几种主要的品德理论

(1)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皮亚杰运用临床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实证研究,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他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两级水平,即他律和自律。皮亚杰认为儿童品德形成的过程具有从他律向自律发展趋势。这两种水平他是根据两个参照点划分的。这两个参照点一是尊重准则,一是社会公正感。皮亚杰认为对这两个参照点的认识水平是儿童品德是否成熟的标志。

皮亚杰所说的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趋势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A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B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C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的公道的公正

D从抵罪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2)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A前习俗水平

前习俗水平(Preconvetion level)时

期的道德观念是外在的,这个阶段的儿童

为了避免惩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威

人物规定的准则。可表现为两个阶段。

a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b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B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Convetional level)的儿

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场或维护社会秩序而

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

c.人际协调定向阶段(亦称“好孩子”

定向阶段)

d.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C后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Post conventional

level)亦称原则的道德水平。处于该水平

的行为者,其行为判断已不限于遵从某个

特殊的权威人物,而是与人共同承担责任,

即外在的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他自己内部

的行为准则了。

e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f普遍的道德良心或原则定向阶段

(4)班图拉等的社会学习理论

(5)埃里克逊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

埃里克逊的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是:

A学习信任的阶段

B成为自主者的阶段

C发展主动性阶段

D变得勤奋阶段

E建立个人同一感阶段

F承担社会义务阶段

G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

H达到完善阶段

4 、高校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治

(1)学生品行不良矫正的心理依据

了解不良动机、纠正认知障碍、克服习

惯惰性、克服自卑心理、抵制外界诱惑、

针对差异因材施教。

(2)不良品行矫正的几种常用方法

A防范协约法

B表征性奖励法

C强化暂停法

D过错矫正法

E榜样示范法

第十一章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界定

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

的心理效能状态。

2、心理健康的标准

(1) 智力正常

(2)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3) 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4) 有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

(5) 适应社会生活

(6) 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7) 人格完整和谐

(8)心理行为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学

校和家庭、生活事件因素、自身因素。

3、高校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分析

(1)什么是心理障碍

(2)高校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分析:神

经症、精神病、人格障碍等

4、高校心理咨询的原则

(1)保密原则

(2)信赖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

(4)主体性原则

(5)时间限定原则

5、高校心理咨询和治疗常用方法和技术

(1)高校心理咨询的一般方法

A会谈法

B观察法

C测验法

(2)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

A精神分析疗法

B行为治疗

C认知疗法

D人本主义疗法

第十二章高校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

1、教学设计中的心理问题

(1)教学设计的概念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达到一定的教

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和怎么教

(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

前者又称课程决策,后者又称教学决策。

(2)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教学设计涉及到教什么和怎样教之类

的问题。有关这方面的教学心理研究内容

主要是:

A确定教学目标

B组织教学内容

C分析教学对象

D选择教学策略

E选择教学方法

F选择教学形式

H选择教学传媒

H确定教学效果

2、教学交往的型式分析:教师跟全班学生

仅保持单向交往,是传统的教师讲课型的

师生交往型式;教师和全班学生发生的口

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来回往来;既有师生

之间的交流,也有生生交流;教师和学生

都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进行来回交流。

3、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原理

(1)教学设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

人类的一切行为,其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反

应,一切行为表现只是多种反应的组合,

而在该反应中,除少数是生而具有的反射

之外,全都是个体在适应环境时,与其环

境中各种刺激之间的联系,经由经典条件

作用的学习过程所形成的。

(2)教学设计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基础

A认知结构学习论与教学设计。

强调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认为从事物

变化中发现其原理原则,才是构成学习的

主要条件。

B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

感官收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教学设计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

不主张教师刻意教授学生知识,而主张教

师辅导学生自主自动地学习他喜欢而且认

为有意义的知识。

4、教师的威信与师生关系

(1)高校教师威信的构成:

思想威信、学识威信、品德威信、情感威

(2)教师威信的形成

客观因素,社会对教师的态度

主观因素,崇高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

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和教学艺术是基

本条件;适当满足学生的需要有重要影响;

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教师给

学生的第一印象。

5、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1)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过程

A适应阶段B分化定型阶段

C突破阶段D成熟阶段

(2)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策略

系统的理论学习

完善的技能训练

科学的自我反思

自觉的科学研究

6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最终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试题库(2009年7月)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指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教师角色: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3、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4、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5、教学效能感: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教学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 6、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动机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是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7、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8、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存在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以及目标状态。 9、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把“我”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自我意识也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概括地说,自我意识包括人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10、心理健康教育:指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1、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 12、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3、教师胜任力: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察觉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14、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15、学习: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广义的学习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16、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17、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一般认为,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组成。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2009-04-24 16:04 高等教育心理学 填空 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个性心理系统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等四各方面。 三、人的心理是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 四、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五、在记忆活动中,知识的巩固主要通过(识记)和(保持)这二个记忆环节来实现的。 六、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系统。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七、品德的心理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八、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图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九、按照记忆时间的长短,可把记忆分为(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瞬时记忆)。 十、学生学习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 成、(智能的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行为规范的学习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十一、动机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同的教材直观和知识感知方式。就直观对象而言,可以把直观分为三种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十三、健康的新概念主要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十四、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 十五、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行为后果而间接产生学习,被称为(观察学习,亦称社会学习)。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班都拉)。 十六、教学反思包括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评价)。十七、教学评价就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 十八、心理学认为,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 十九、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二十、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二十一、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它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 二十二、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二十三、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明确教学目的)、分析任务、(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精简

高等教育心理学 1、 名词解释 1创造力:创造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成绩或东西;创造力指一种创造的能力。 2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3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4教师角色:教师主要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5教师期望效应: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爱护和信任,会更加自尊、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因而这些学生也就容易取得老师期望的效果。又“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效应” 6教师胜任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觉察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7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8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9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0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1品德:即道德品质,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12品德心理结构: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一般认为,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部分组成。 13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疑难引起的,需要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这一情境予以顺利排除的过程。具有四个基本特点:问题情境性、目的指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比较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E、发展心理学 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库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目 一、单选题(共20题,每小题1.5分) 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C)。A.理论科学 B.应用科学 C.交叉科学 D.实践科学 2.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少数或个别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多方面深入研究的方法,称为 (B)。A.测验法B.个案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3.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是(A)。A.个体内部矛盾B.个体心理水平C.个体生理水平 D.个体遗传条件 4.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C)。A.遗传条件 B.社会环境C.学校教育.实践活动 5.大学生的情绪一旦被激发,往往会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这说明大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具有(B)。A.丰富性 B.心境化 C.波动性 D.复杂性 6.下列属于负强化的例子是(D)。A.杀鸡骇猴 B.当孩子犯错时拿走他最喜欢的玩具C.孩子去医院看病不再发烧了D.孩子表现不好就饿他一会儿,表现好才给吃的 7.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D)。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8.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D)。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C.欲望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9.在教学中,教师采用模型、图片、幻灯、电影及录像等进行教学,这种直观形式属于(B)。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综合直观 10.如果要想记忆效果好,过度学习的程度应保持在(D)。A.120%B.130% C.140% D.150% 11.在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程的暂时停顿观象,称为(D)。A.平原观象B.起伏观象C.低谷观象D.高原观象 12.关于个人自己认识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称为(B)。A.认知B.元认知C.技能D.操作 13.以下各项中属于认知策略的是(A)。A.精加工策略 B.计划策略 C.监视策略 D.调节策略 14.以下问题属于无结构的问题是(B)。 A..数学应用题B.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C.《背影》的作者是谁D.2008年奥运会主办方是哪个国家 15.(A)问题解决是指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A.常规性B.发明性C.创造性D.无结构的 16.以下不涉及问题解决过程的学说有(C)。 A..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B.苛勒的顿悟说C.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D.杜威的分阶段说 17.个体对自己在各种我念关系中角色、地位、权力、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属于(B)。A.生理自我B.我念自我 C.心理自我D.理想自我 18.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期”是(C)。A.大学一年级B.大学二年级C.大学三年级D.大学四年级 19.某人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有极强的自尊心,同时又有自卑,好嫉妒,看问题主观、片面,常常言过其实,怪癖古怪、、、。该人的人格属于(C)。A.冲动型人格 B.强迫型人格C.偏执型人格D.焦虑型人格 20.大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疾病是(B)。A.恐惧症 B.神经衰弱 C.强迫症D.焦虑症

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题试题库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单选题1 1. 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30分) A、教学媒 B、教师 C、学生 D、教学环境 标准答案:B 2 2. ()?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30分) A、桑代克 B、布鲁纳 C、斯金纳 D、苛勒 标准答案:A 1 3. ()?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30分) A、桑代克 B、布鲁纳 C、斯金纳 D、苛勒 标准答案:A

2 4. ()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等不朽的教学心理学思想。(30分)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孟子 标准答案:B 1 5.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A、记忆 B、认知 C、感知 D、思维 标准答案:D 2 6. ()主要描述人类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33.33分) A、思考 B、记忆 C、认知 D、感觉

标准答案:C 3 7. 对大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33.34分) A、形式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 B、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不断成熟 C、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发展 D、创造性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标准答案:D 1 8.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A、记忆 B、认知 C、感知 D、思维 标准答案:D 2 9. 对大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33.33分) A、形式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 B、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不断成熟 C、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发展 D、创造性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标准答案:D 3 10. 根据个体认知的发展水平,对于具体运算阶段描述正确的是()。(33.34分)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2017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篇一:(修订)高等教育心理学历年考题与参考答案 历年考题与参考性答案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含义、内容 (二)了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了解各理论学派的基本主张(联结派、认知派、联结-认知派、人本主义、现代信息加工派)(三)掌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原则:A客观性原则B发展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E教育性原则 基本方法:A观察法B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C 调查法(访谈、问卷、调查有关材料)D个案法E测量法2014年单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A) 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研究 B.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学科心理、教师心理研究 C.高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和心理健康研究 D.高校德育心理、学科心理、教学法、心理健康研究 2012年单选:下列不属于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构成内容的是:(D) 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 B.高校学习心理研究

C.高校教学心理研究 D.高校学科心理研究 2011单选:以下属于联结派教育心理学观点的是:(D) A.认为学习无须通过试误及强化 B.认为学习要以意识为中介 C.认为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 D.认为刺激和反应是心理或行为最高解释的原则 2013单选:研究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时,应选择不同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才有助于得出合乎“大学生”的结论。这是强调遵循:(B )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2011单选:当年华生为研究儿童恐惧心理,在儿童抚摸白兔时大声敲锣,结果儿童不但对白兔、甚至对其他白色的物体都产生恐惧,该实验违反的研究原则是:(D) A. 理论联系实际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2015单:采用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面对面地交谈的方式,来了解被研究者的学习态度。这种研究方法是( C )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2011填: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2011填:采用标准化工具对心理和行为进行客观测定的方法是(测量法)。 2012填:在学校日常教学中,通过控制教学方法来观察其对学

2018高等教育心理学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2013模拟考试题及答案1 一、选择(每题1.5分,共30分) 1、提倡发现学习的心理学家是( B)。 A、奥苏伯尔B、布鲁纳 C、班杜拉D、加涅 2、一般来说,我们在早晨和临睡前记忆效果较好,这一现象可用(B)来解释。 A、痕迹衰退说B、干扰说 C、检索困难说D、同化说 3、每个人都有使他的潜能得到实现的需要,这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属于(B )A、生理与安全需要B、自我实现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D、尊重需要 4、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学会了把直接宾语变成间接宾语,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是一种(A)的学习。 A、智慧技能B、言语信息C、认知策略D、动作技能 5、某学生把学习的成功归结为自己能力强,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这个学生所作的是(A)A、稳定的内部归因B、稳定的外部归因 C、可控的内部归因D、不可控的外部归因 6、美国心理学家米勒研究发现,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为( C)信息单元。 A、1~3B、2~6 C、5~9D、15~20 7、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研究发现,学习程度为(C)时,记忆效果最好。 A、80% B、100% C、150% D、200% 8、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依据是(A)。 A、学习的方式 B、学习的内容 C、学习的目的 D、学习的层次 9、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是( D)。 A、成正比 B、成反比 C、线性关系 D、倒U型关系

10、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C) A、成人每天早晨做广播体操 B、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C、幼儿上幼儿园不再怕见生人 D、成人用筷子吃饭 11、“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A ) A、水平迁移B、垂直迁移 C、负迁移D、逆向迁移 12、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A)。 A、领会B、实践 C、知识经验D、技能 13、从记忆方式的发展来看,高中生擅长于采用的记忆方式是(A ) A、理解B、机械 C、内隐D、无意 14、下列各项中运用了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中的强化手段的是( D ) A、对违纪学生给予批评B、对成绩下降学生给予提醒 C、对舞弊学生取消其成绩D、对犯错误学生因表现好而取消记过 15、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主要是(D) A、命题B、命题网络 C、图式D、产生式 16、我国古代先哲早就提出,学习可以“温故而知新”,从迁移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 B )。 A、顺向正迁移B、逆向正迁移C、顺向负迁移D、逆向负迁移 17、在男女大学生的智力水平有无差异这个问题上,心理学的结论是(A)。 A、无任何差异B、男优于女 C、女优于男D、尚无定论 18、根据皮亚杰关于思0维发展阶段的划分,半数或更多的大学生思维所处的发展阶段是( C)。 A、前运算阶段B、具体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D、前运算和具体运算阶段之间 19、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主要是(A) A、命题B、网络 C、图式D、产生式 20、做了坏事就一定要接受惩罚,这种道德观念水平处于皮亚杰认为的( B )。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2009-08-30 11:19:15) 标签:摘自湘雄杂谈分类:教师资格考试 1、个体心理及其构成 答: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它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人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个体的不同心理状态体现着主体的心理激活程度和脑功能的活动水平。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征就是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的关系 答: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和水平。 3、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答: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称为独立科学的标志。 4、对心理学创建时期著名的学派: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理论观点有所了解,并评伦其理论。掌握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学派名称/创始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构造主义/冯特/铁欣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激情三种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内省的方法。意识经验是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了解它,只有依靠实验者对自己经验的直接观察和描述。 机能主义/美国的詹姆士/杜威/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行为主义/美国的华生/斯金纳/否定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德国的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反对把意识分解成元素,而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正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的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的思想,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 认知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看来,环境的因素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突出的因素。环境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但他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存储和操作,并进而影响到人类的行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计算机模拟。

《高等教育心理学》思考题 复习

第一部分绪论 J 15、简述加德纳(Howard. Gardener)的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说明它的教育意义。J 17、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 L 6、结合当前高校教师面临的心理压力,谈谈如何维护和增进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 第二部分:学习心理。 L 4、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 L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否作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J 1、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J 12、简述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 J 14、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你有何建议? L 8、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如何培养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J J 6、简述卡芬顿(M. V. Covington)自我价值理论(self-worth theory)的基本观点。 J2、简述知识应用与知识迁移的关系。 J 8、如何理解“为迁移而教”? 第三部分认知学习。 J 10、简述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J 5、简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J 11、简述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关系。 L 3、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 第四部分情感与行为规范的学习 L 2、评述班杜拉(A.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说明它对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意义。 L 7、西方品德形成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德育工作有何启示? L 9、埃里克森(E. H. Erikson)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对教育有何启示? J 16、如何增加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J 3、如何建立和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 J 4、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 L 5、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谈谈如何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五部分:教学心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A、比较心理学B、理论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D、实验心理学E、发展心理学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9、(C)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笛卡尔 B、洛克 C、冯特 D、缪勒 10、(B)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1789 B、1879 C、1798 D、1897 11、(A)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冯特 B、洛克 C、笛卡儿 D、缪勒 1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是(C)创立的 A、笛卡尔 B、华生 C、弗洛伊德 D、罗杰斯 13、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A) A、精神分析 B、行为主义 C、认知 D、人本主义 14、行为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914年美国心理学家(B)出版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由此他被称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A、罗杰斯 B、华生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二、多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C) A、心理过程 B、认知过程 C、个性心理 D、情感过程 E、意志过程

4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整理2018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内心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个性心理: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得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教师角色:传道授业解惑,既是社会角色,又是这一角色的承担者。教师主要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分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遗传素质:是生物体遗传给后代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例如:肌体的形态、构造、感官特征、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等,它是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 学习: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心理现象。学习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学生的学习是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人类的学习是广义的学习,是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机械学习是一种单纯依靠记忆学习材料,而避免去理解其复杂内部和主题推论的学习方法。平时多称为死记、死背或死记硬背。 接受学习:是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动机: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之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学习迁移的本质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它不仅存在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中,而且还存在于认知策略和态度品德的学习之中。 普遍迁移:一开始是学习一个普遍的观念,而不是学习技能,然后这个普遍的观念可以用做认识原先掌握的观念的一些特例的后继问题的基础。 侧向迁移:习得的概念和或一般在新情境中的简单运用,一般不会产生新的概念或规则。 知识:即陈述性知识,是指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及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够被人陈述和描述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概念、原则和理论等。 命题:指一个独立的断言,通过它可以使我们了解某个判断的真假。 图式:是由信息组成的单元,是大的知识结构,它能够运用于范围广泛的情境之中,是加工信息的基本框架。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习得的、用于改善自己在某一学习任务上的表现,并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的一组或多组方法、技巧或程序。 元认知策略: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

高等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 一、单选题(20题,每题1.5分,共30分) 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A.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 B.学生的学 C.教师的教 D.学生身心发展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A.理论科学 B.应用科学 C.交叉科学 D.实践科学 3.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少数或个别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多方面深入研究的方法,称为。 A.测验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4.需要层次理论是由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所提。 A.阿特金森 B.马斯洛 C.维纳 D.班杜拉 5.下列属于负强化的例子是。 A.杀鸡骇猴 B.当孩子犯错时拿走他最喜欢的玩具 C.孩子去医院看病不再发烧了 D.孩子表现不好就饿他一会儿, 表现好才给吃的 6.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

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 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 7.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 A.认知驱力 B.附属驱力 C.欲望驱力 D.自我提高驱力 8.根据知识的不同表述形式,将知识划分为。 A.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B.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C.感性知识和述性知识 D.理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9.如果要想记忆效果好,过度学习的程度应保持在。 A.120% B.130% C.140% D.150% 10.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A.思维 B.练习 C.反思 D.想象 1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迁移可以分为。 A.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B.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C.正迁移和负迁移 D.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12.关于个人自己认识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称为。 A.认知 B.元认知 C.技能 D.操作 13.以下各项中属于认知策略的是。

《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题题库及答案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单选题 1. 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30分) A、教学媒 B、教师 C、学生 D、教学环境 标准答案:B 2. ()?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30分) A、桑代克 B、布鲁纳 C、斯金纳 D、苛勒 标准答案:A 3. ()?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30分) A、桑代克 B、布鲁纳 C、斯金纳 D、苛勒 标准答案:A 4. ()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等不朽的教学心理学思想。(30分)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孟子 标准答案:B

5.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A、记忆 B、认知 C、感知 D、思维 标准答案:D 6. ()主要描述人类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33.33分) A、思考 B、记忆 C、认知 D、感觉 标准答案:C 7. 对大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33.34分) A、形式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 B、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不断成熟 C、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发展 D、创造性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标准答案:D 8.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A、记忆 B、认知 C、感知 D、思维 标准答案:D 9. 对大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33.33分) A、形式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 B、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不断成熟 C、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发展 D、创造性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10. 根据个体认知的发展水平,对于具体运算阶段描述正确的是()。(33.34分) A、没有守恒概念 B、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C、可以进行简单的抽象思维 D、理解原则和规则,并尝试改变 标准答案:C 11.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个体认知的发展水平,把个体认知的发展区分为四个阶段,其中2~7岁是()阶段。(33.33分)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标准答案:B 12. 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的形成。(33.33分) A、可逆性 B、灵活性 C、守恒性 D、补偿性 标准答案:C 13.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A、记忆 B、认知 C、感知 D、思维 标准答案:D 14. 人际交往中大胆、胆小、豪迈、内敛等属于交往中的()方面的体现。(30分) A、交往动机的迫切性 B、交往内容的多样性

2016高等教育心理学试卷及答案三

一. 单选题 1.赢得“教育心理学之父”美誉的心理学家是 D 。 A.班杜拉 B.皮亚杰 C.马斯洛 D.桑代克 2.需要层次理论是由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所提 B 。 A.阿特金森 B.马斯洛 C.维纳 D.班杜拉 3.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D 。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4.在教学中,教师采用模型、图片、幻灯、电影及录像等进行教学,这种直观形式属于 B 。 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言语直观 D.综合直观 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人的遗忘的规律是 C 。 A.均衡的,先快后慢 B.均衡的,先慢后快 C.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D.不均衡的,先慢后快 6.如果要想记忆效果好,过度学习的程度应保持在 D 。 A.120% B.130% C.140% D.150% 7.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B 。 A.思维 B.练习 C.反思 D.想象 8.在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程的暂时停顿现象,称为 D 。 A.平原现象 B.起伏现象 C.低谷现象 D.高原现象 9.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迁移可以分为 C 。 A.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B.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C.正迁移和负迁移 D.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10.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这种迁移称为 A 。 A.同化性迁移 B.顺应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排列性迁移 11、相同要素说的主要提出者是 D 。 A.贾德 B.苛勒 C.奥兹伯尔 D.桑代克 12.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A 。 A.刺激情境B.既定疑问 C.思维状态D.思维起点13.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称为 C 。 A.明确问题B.模糊问题 C.有结构问题D.无结构问题14.以下问题属于无结构的问题是 B 。 A..数学应用题B.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C.《背影》的作者是谁 D.2008年奥运会主办方是哪个国家15.个体对自己在各种我念关系中角色、地位、权力、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属于 B 。 A.生理自我 B.我念自我 C.心理自我 D.理想自我 16.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期”是 C 。 A.大学一年级 B.大学二年级 C.大学三年级 D.大学四年级 17.个体想象中化人的目中自己的形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称为A 。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诞生于() A.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末 D.1903年 2.将学业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个人外部的稳定因素,指的是() 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3.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迁移理论是() A.共同要素说 B.概括原理说 C.关系转换说 D.学习定势说 4.小明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明的这种行为消失了。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A.言语信息 B.态度 C.动作技能

D.智慧技能 5.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的人物的行为 6.小明在两岁时就学会了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唐诗。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A.言语信息 B.态度 C.动作技能 D.智慧技能 7.在学习分数后学习百分数,这种学习最宜用哪种模式进行教学()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发现学习 8.下列对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描述不正确的是() A.单维思维 B.思维的不可逆性 C.思维的可逆性 D.自我中心

9.当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时,老师撤除对他的批评,老师的这一做法属于。()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10.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有意义接受学习 B.有意义发现学习 C.发现学习 D.探究学习 答案:1-5:DCCBD 6-10:ABCBA 二、概念比较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正强化和负强化 2.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3.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感 4.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5.上位学习与下位学习 6.算法式策略与启发式策略 三、简述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简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2.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有何特点,高校教师如何帮助他们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 3.按照维纳的观点,人们对成功或失败的解释主要涉及哪三个维度? (举例说明)

心理学考试题(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还没对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认为,心理学应研究人的行为而不是人的意识,强调环境的重要作用,用刺激-反应来解释行为的学派(理论)是( ). A. 行为主义 B. 精神分析学派 C. 人本主义 D. 认知心理学 2. 重视动机和潜意识现象的研究,强调本能对人格的影响,具有夸大潜意识作用倾向的学派(理论)是( ). A. 行为主义 B. 精神分析学派 C. 人本主义 D. 认知心理学 3. 强调人的整体性,认为人的价值,尊严以及自我实现才是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的的学派(理论)是( ). A. 行为主义 B. 精神分析学派 C. 人本主义 D. 认知心理学 4. 注重研究人的认识过程,既注意,感知,记忆,思维等复杂的心理活动,提出了一种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内部心理机制的新模式的学派(理论)是( ). A. 行为主义 B. 精神分析学派 C. 人本主义 D. 认知心理学 5.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 ). A. 华生( B. Watson 1878-1958) B. 弗洛伊德 (S. Freud 1856-1939) C. 马斯洛(A. Maslow 1908-1970) D. 奈瑟尔(U. Neisser 1928-) 6.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 ). A. 华生( B. Watson 1878-1958) B. 弗洛伊德 (S. Freud 1856-1939) C.罗杰斯C. Rogers 1902-1987) D. 奈瑟尔(U. Neisser 1928-) 7. 人本主义的创始人是( ). A. 华生( B. Watson 1878-1958) B. 弗洛伊德 (S. Freud 1856-1939) C. 马斯洛(A. Maslow 1908-1970) D. 奈瑟尔(U. Neisser 1928-) 8. 认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 华生( B. Watson 1878-1958) B. 弗洛伊德 (S. Freud 1856-1939) C. 罗杰斯C. Rogers 1902-1987) D. 奈瑟尔(U. Neisser 1928-) 9. 人的各种心理疾病和躯体症状也都是通过系统原则而学习获得的,或者说是由于不适当的学习所造成的,因此,只要改变强化模式,所有异常行为都能得到纠正.此观点出自( ). A. 行为主义 B. 精神分析学派 C. 人本主义 D. 认知心理学 10. 心理变态的原因是由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冲突所造成的.健康人格的核心就是要达到自我不再受本我的冲击和超我的压抑而成为一种协调的综合力量.此观点出自( ). A. 行为主义 B. 精神分析学派 C. 人本主义 D. 认知心理学 11. 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其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能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