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名字的背后是什么_评裘帕_拉希莉的小说_同名人_梅晓云

名字的背后是什么_评裘帕_拉希莉的小说_同名人_梅晓云

名字的背后是什么_评裘帕_拉希莉的小说_同名人_梅晓云
名字的背后是什么_评裘帕_拉希莉的小说_同名人_梅晓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1月,第38卷第1期,Jan.,2008,V o.l38,N o.1

Journal o fN o rt hwest U niversity(Phil osophy and Soc ial Sciences Editi on)

收稿日期:2007-01-24

作者简介:梅晓云(1954)),女,江西寻乌人,西北大学教授,从事外国文学研究。

=学术新视野>

名字的背后是什么

)))评裘帕#拉希莉的小说5同名人6

梅晓云

(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姓名0犹如人的文化胎记,姓名的背后是一个有着自己逻辑的/意义之网0。运用文化分析的方法,对美国印裔移民作家裘帕#拉希莉(Jhum pa Lah iri)小说5同名人6进行分析,以/姓名0为聚焦点,讨论/姓名0及其背后的意义,认为在姓名符号规则的混乱背后,深刻地反映了移民在身份和认同上的文化困境。

关键词:姓名;身份;符号;图腾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731(2008)01-0157-04裘帕#拉希莉(Jhu m pa Lahiri)的小说5同名

人6[1]是一部广获佳评的作品,与一个出生在美国、有

着印度血统却有一个俄式名字的人的一生有关。整

个小说都是建立在与主人公/果戈理0的生活和心灵

纠缠不清的姓名故事上,并由此带来人物的身份认同

(i d entity)挣扎,深刻地反映出移民的文化困境。

作者为什么选取/姓名0这个关节来构思自己

的作品?人为什么要有姓名?为什么姓名对于许多

文化是至关重要甚至是生死攸关的?名字的背后到

底是什么?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这一问题来解读这部

作品。

按文化人类学家们的看法,姓名是一套明确的、

有界限的术语体系,是得到某一文化中人们的普遍

承认并有规律的应用的标签,是/定义人的符号规

则0[2]。这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是一个通则。苗族

文化认为,一个人没有名字之前,是一个/空洞0,名

字是/种0到人的生命里的。中国汉族文化中,姓氏

是用来明贵贱、别婚姻的重要符号,是中国式宗法社

会中最为繁复的身份符号系统。同样,姓名也是印

度文化的独特符号系统和印度社会的控制力量,人

一出生,姓名符号就规定了其身份[3]。

因此,裘帕#拉希莉的小说5同名人6之所以在

姓名上做文章,不能只简单看作是一个姓名故事,在

主人公姓名符号的混乱后面,是定义人的符号规则

发生了混乱。作者正是巧妙地利用命名规则的混乱

来揭示移民文化的困境,其间有许多富有意义的情

节和安排,值得我们关注。

一、符号网络与移民社会

在作品里,作者似乎以不经意的笔触构设了一个

美国的印度孟加拉人移民社会,它伴随着古老的姓名

习俗。在这里,移民们吃孟加拉饭、唱孟加拉歌、看孟

加拉语杂志、说孟加拉话;孩子6个月时,要举行/米

庆0(第一次食用大米做的糊);双亲亡故男丁要剃

发,丈夫过世妻子不点朱砂等等。一切看起来都像是

他们自己熟悉的/过去0,如是,/孟加拉0这个名称定

义了这群人:他们有着共同的历史、共同的传统、共同

的语言和习俗,/孟加拉人0遂成为他们的共名。更为

重要的是,这个移民社会是一个母语形成的符号世

界,有着自己的/定义人的符号规则0。他们称外婆为

/娣坦0,外公是/达杜0,姐姐是/娣娣0,哥哥是/大

大0;舅舅是/妈姆0,姑妈是/毗细0。

157

这些亲属称谓名,亦即是人的社会关系符号,其意义在于:当这些符号还在规则中时,其所表达的文化传统尚有一定的稳定性。笔者注意到,这些名称的使用,主要是在第一代移民中。果戈理的母亲阿西玛成了所有那些名字和电话号码的收集者,那些号码曾经在心里都牢牢记住过,而她的孩子们却早把它们忘记得一干二净了。她不止一次地怀着伤感看着地址簿上熟悉的姓名,/因为,每一册上的任何一条通讯录都使她对自己感到满意,一条条林林总总地汇集在一起,记录着这些年来她和艾修克所结识的所有孟加拉人,所有她有幸在异国他乡与之分享米饭的人们0[1](P180)。而随着老一代人的退出,传统的孟加拉亲属称谓在逐渐被忘记、流失、轻视,这意味着他们传统的人际关系网的松动和破败,是移民不可避免的社会文化生态的改变,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改变是以/称谓)))符号形式0实现的。

作品里有许多隐含着极为古老文化信息的姓名/故事0,作品里的姓名或者与姓名有关的文化行为也都具有印度传统文化的意义。果戈理一家的姓名就很不一般:

母)))阿西玛(A sh i m a):无限、无极的女子;

父)))艾修克(A shoke):超越悲伤的人;

子)))尼基尔(N i k h il):完全而包容万有的人;

女)))索娜丽(Sonali):金子一样的女孩。

艾修克夫妇请已经给六个曾孙取过名字的外婆给自己即将出生的孩子一个好名字,老婆婆把它封入信中却不向任何人透露,这是印度人私名不公开的古老习俗;阿西玛常常不呼其夫艾修克的名字,是妻不呼夫名的孟加拉习俗;小名不能公开也是遵循古俗,而大名公开使用,是在外面世界区分彼此的。不同于西方,孟加拉人不能用长辈的名字给后代人命名,/在孟加拉家庭里,每一个名字都神圣不可亵渎,根本不是用来继承和分享的0[1](P33)。但是我们看到,作品主人公果戈理)))一位出身于孟加拉移民家庭的男孩子的命名出现了问题,它似乎伴随着一系列的偶然,最终却以不可更改、不容置疑的力量塑造着他,小说由此展开了定义人的规则发生混乱的/文化事件0。

二、符号纠缠与A-B两面

这部作品最出彩、也最具匠心的是名字的故事。在表面的姓名故事之下,包含着作者深刻的思考,也隐蔽着作品结构的力量。

作品主人公一生下来就是一个/异数0,他有了一个作为/儿子生命的符记,丈夫生命的象征0的俄国名字)))/果戈理0(Gogol),一切都是因为父亲在一次火车事故中因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一本短篇小说集而得救的故事。/于是,他被偶然地命名为果戈理,这个名字那么长久地塑造着他,折磨着他。他努力着要纠正这些飘忽、行踪不定的偶然和错误。但是,完全地重新塑造自我,从这阴差阳错给他的名字中挣扎出来,至今终是不可能0[1](P326)。这个名字与这个男孩的一生发生了说不清的符号纠缠。

本来父母为他取的这个名字是小名,但是在美国社会却不经意间成为大名。这个非印非美的名字,打一开始就剥夺了他与其所出之文化的亲密感。少年时代,这个名字的古怪读音,成为同学的笑料(Gogo l与英文Garg le,作咕噜声;g i g g le,咯咯傻笑等词音形相近),它给果戈理带来了许多苦恼;甚至改为尼基尔(N i k hil)后也还是可笑,这个名字与俄国名字尼古拉(N i k ola i)形似,腰斩后又与美国名字尼克(N ick)相像。

上高三时,老师劳森先生在课上讲俄国作家果戈理和他的作品,这使得他忧惧、晕眩,从内心里感到不舒服,/仿佛这名字是他自己特别糟糕的影像0,他不断在心里声明/那可不是我啊0。劳森先生每次说出那个名字时,他都/下意识刺痛般地缩避,,觉得自己被出卖了0[1](P101-103)。

18岁那年,他终于大声喊出/我恨果戈理这个名字。我一直恨它0[1](P115)。现在他要改名字了,但是却发现,你能够改变外在的一切:身份证、银行卡、作业簿、电话本,,但是却难以驱除做了18年的果戈理的感觉。他仍然是困扰的,他要处处声明/我现在是尼基尔了0,觉得胸口似乎永远钉着一片更正条[1](P135)。

名字是改了,可是当父亲告诉他为什么取名为果戈理时,却为自己感到莫名的羞耻,仿佛是自己干了坏事。这个包含着父亲生命历程中最黑暗恐怖的一页的名字)))从父亲嘴里说出来的乳名,忽然有了全新的意义,原来这些年他在不知不觉地诉说着一场灾难。

经过许多挣扎、纠缠、努力、苦恼和不快,其结果是,这个人物既没有了自己的小名/果戈理0(他自己把它改掉了),也没有了自己的大名/尼基尔0(家里人还是叫他果戈理)。他的符号没有与自己贴得很牢靠,于是他的自我认同因为定义人的符号规则混乱而发生了困难,遂发生了所谓/认同的挣扎0)))我是谁?成为了一个经常性的问题。/有

158

时候他觉得自己是在一出戏里,演了一对双生子,表面上看没有分别,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0[1](P119)。有时候他仍然觉得自己还是果戈理,这感觉充满痛苦,好像他补过的门牙马上要掉下来似的;有时候爸爸妈妈叫他尼基尔,却使他惊慌,一下子感到好像自己与他们没有了关系。当父亲去世,悲伤欲绝的母亲也将返回印度时,主人公意识到,果戈理这个名字将彻底从爱他的人嘴上消失,以至于不再存在。但这并未使他感到遂愿,并未给他以安慰。

高中语文课上,老师曾讲到果戈理的传记5分裂的灵魂6,这或许正是作家对这个印度移民后代精神境况的一种暗示。果戈理第一次使用/尼基尔0这个名字,是在一次年轻人的聚会上,当他告诉别人/我叫尼基尔0时,犹豫、紧张、别扭,/有意无意中竟成了一句问话0,不能确定自己究竟是谁?他生平第一次吻了一位女孩,在内心快乐泉涌时,另一个声音却告诉他:/那不是我0,/果戈理跟这事儿毫无关系0[1](P109)。这种/分裂0的主题,在小说中多次出现:与毛舒米同游巴黎时,/一半的他心里意识到,和一个熟稔这座城市的人一同来此地,是他的荣幸,但另一半的他只想简简单单做个旅行者0[1](P262);即使新婚之夜做爱时,他依然清醒地意识到,/没有觉得自己完完全全和她交融在一起,他的另一半还等着有人敲门来告诉他该如何行事0[1](P256)。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在一出戏里演了一对双生子,表面看没有分别,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0[1](P119)。作家写到/他本可以有另外一个自我,一个B面的0[1](P87)。如果A面是果戈理,B面是尼基尔,即是小名与大名的对称,事实却是这两个/面0都与主人公不搭靠,他悬挂在定义人的符号规则之外。这样的在世状态,深刻地揭示出一个移民的文化困境,他既不是纯粹印度的,也不是真正美国的,当然更不是俄罗斯的。作者拉希莉在一次访谈中说到:/身份(认同)问题永远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文化上挪移的人,如移民,,他们同时在两个世界中成长0。这番话可以看作是/果戈理问题0的注脚。

三、姓名图腾与符号人生

一个对于现代人来说并不深奥的常识是,人类文化中存在着/姓名图腾0意识,摩尔根(L.H.M or-gan)和涂尔干(E.Dur khe i m)等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早就探索过这个问题。图腾既是姓名,也是符号标记,是一种圣物。姓氏符号即崇拜对象,有着神秘的力量。现代社会去古虽远,然而这种姓名崇拜和对姓名神秘力量的信任现象还是以各种形式存在于今天的生活中。小说中印裔移民女子毛舒米,因为一个男人叫她名字的谐音字(/毛0:/喵0、/喵喵0),产生了一个/小亲亲0名字时,既感到冒犯又感到甜蜜,意识到/赋予她一个新名字,他多少拥有了她,已经把她占为己有了0;而她在婚后的偷情则可以因为没有写情人的名字而代之以缩写字母,就似乎避免了不忠;果戈理的父姓甘古利(G angu li)用金属字母粘在自家的邮箱上,不料被顽童揶揄改为了Gang-green,意为/绿色匪帮0,使果戈理气血上涌,耳根发烧;果戈理本人也因为父母赋予的可笑名字而在它的阴影中苦涩成長。他的命名与改名故事其实就是一个姓名图腾的故事)))是果戈理自己的定义符号的得到、丢失、再得到的过程。就字面意义而言,/果戈理#甘古利0这个名字有双重属性:/果戈理0的俄国性,/甘古利0的英国性,复合到一个人身上,则意味着印度移民同化过程的文化冲突和复杂性质,而这一文化上的特点是以符号形式实现的。

在中学的一堂特别课上,果戈理在墓地的石碑上没有发现自己的姓氏,那些一百年前的亡灵以姓名符号的形式存在着,与这个异族的少年交流着体验:原来名字也会随时间而消散,就像人死去一般。他的墓碑拓片被妈妈拒绝了,印度母亲不能把他族死人的姓名放在家里。姓名符号即是人的生命,人的一生其实是符号人生,前文说果戈理的姓名没有与他贴得很牢靠,即是说符号与人没有同一性,这正是作品里这个人物苦恼的哲学根源。作者利用了人类的姓名图腾意识作为自己文学的巧思,整个作品都与此有关。

四、身份失踪与符号回归

然而,我们如果仅仅以为姓名符号在这部作品中是作者/观念0的文学运作,是/知识0的情节化,还是不能够完全认识其/同名0构思的意义。姓名符号在这里,还有着文学结构的力量。

整部作品围绕着果戈理的姓名故事展开。在这里,有人出生,有人死去,有人逃避,有人惶恐,许多/ABCD0(美国出生的迷茫的印度佬,Am erican-bo r n con f u sed deshi)生活在美国梦和印度性的夹缝里,但是,无论是谁,都不可能不以符号形式存在。阿西玛并没有超越她的姓名的意思而/无限、无极0,她实实在在地生活在移民的生活现实里;艾修克也逃不出忧伤成为/无忧王的同名人0,他最终还

159

是孤独地客死他乡,临终没有亲人伴随在侧;尼基尔更没有如同他的名字那样成为/包容万有的人0,他不仅时时有被他人排斥的感觉,也时时有自己对自己的排斥。事实是,当男孩果戈理被命名为这个俄国名字时,虽然父亲保证说/你就是果戈理,永远不会是别人0,其实就在命名的这一刻,这个印度移民男孩已经/失踪0了,当他后来改名为尼基尔时,结果却是:他既不可能是果戈理,也不能是尼基尔,同名的喜剧成为了现实的残酷。身份失踪其实是人的失落,使移民无比痛苦。作品一开头就有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情节:怀孕的阿西玛在做一道让她一直馋得要命的印度风味的/杂拌零食0,但企图用美国原料做出地道的印度滋味终是不能,/总是觉得缺点什么0。这不正是移民生存状态的文化隐喻吗?她肚子里的小生命)))移民的后代,不正是在这种/文化杂拌0下滋养孕育出来的?

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俄国作家果戈理和他的短篇小说5外套6与拉希莉这部作品的关联。不仅印度移民艾修克喜欢它并且因为它而得救,他惟一的儿子以果戈理命名,而且/外套0的故事可以看作是一个深刻的隐喻:作家果戈理笔下的小公务员阿卡基在沙俄官僚制度挤压下失去了人的尊严,丧失了自我;而移民果戈理也为姓名而苦恼,惑于找不到定义自我的/外套0。阿卡基因失去/外套0忧郁而死,死后,仿佛从来没有过这个人一样;而甘古利家的/生活就像是一连串突兀而无法预料、没有筹划的偶然0,它/不得其所,错误横生;而恰恰是它们压倒一切,持续至终0[1](P326)。作家果戈理是一个分裂的灵魂,一个自我放逐的人,一个至死都得不到自我确认的人;拉希莉笔下的移民果戈理也是如此,始终纠缠在/姓名0的苦恼里,一生都被/我是谁0这个问题所迷茫。

作为传统象征的老外婆,可以成功地为她的六个曾孙命名,却难以为她家族的一位新的/萨伊卜0 (sah i b,印度旧时对欧洲绅士的称呼)命名,因为这位外孙已经游移出传统之外,外婆给他的名字如同幽灵一样飘荡在印度和美国之间的某个不可知的地方。老外婆写着曾外孙姓名的信从未抵达,好似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作品里不能抵达彼岸的/天鹅0,英国印裔作家奈保尔(V.S.Na i p aul)的/从未抵达的感觉0,都无非是移民永远的文化之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作家常常写到/不能抵达0,决非偶然。

姓名的背后,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之网。它的破碎,是人的失落,方向感的尴尬,恰如果戈理儿时隐约中总把自己的姓名与/左转0(Go left)、/右转0(Go ri g ht)、/慢行0(Go slo w)这样的道路通行标志纠缠在一起一样,他站在文化的十字路口困惑茫然。认同问题,其实是/文化方向感0的问题,然而,移民已经丢失的定义人的姓名符号能够回归吗?作品似乎没有告诉我们明确的答案,而读者自可在一些看似不经意的笔墨中感觉到其中的苦涩:阿西玛想象着,经过这许多年,有一天终于在邮箱里发现了外婆给曾孙命名的那封信,它不期而至,然而打开后竟是一片空白!这其实是在说,定义人的符号与人的同一性不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姓名符号的回归,必须是文化的回归、身份的回归,哲学高度上的人的回归。

唐人有诗道:/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0,姓名的确是我们认识人,认识文化,认识历史,当然也是认识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向度。

参考文献:

[1]裘帕#拉希莉.同名人[M].吴冰青,卢肖慧,译.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2]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

林出版社,1999:434.

[3]摩奴法典[M].迭朗善,译.马香雪,转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1982.[责任编辑赵琴]

Beyond na m es

ME I X iao-yun

(Schoo l of Literature,N orth w est Un i ver sit y,X i c an710069,China)

Abst ract:Na m es serve as a cult u ra l birthm ar k o fm an.B ehind the m,there ex i s ts a"net o fm eaning"w ith log ic i n itsel.f The appr oach of cu ltura l analysis is used to study"na m es"i n Jhu m pa Lah iri s'The Na m esake.It is m ai n-tained thatw hats'beyond the conf u sion of na m es is i m m i g rants c cu ltura l pred i c a m ent i n i d entity.

K ey w ords:na m e;identity;sy m bo;l tote m

160

论池莉的新写实小说的写实性与艺术性

论池莉的新写实小说的写实性与艺术性——以《烦恼人生》、《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是好》为例 【摘要】:“新写实小说”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重视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作为“新写实小说”一员主将的池莉的新写实小说创作在思想内容上“以写生活本生,写生命存在”为主,如实反应世俗生活的真实,不粉饰,不矫情。她的小说写得实实在在,无论在题材选择上,还是在语言选择上,都让人觉得贴切、平实、细腻,这一切构成了池莉小说独具特色的艺术风采。 【关键词】:新写实小说池莉思想艺术 上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审美流向和文学流派。池莉发表在《上海文学》1987年第8期上的小说《烦恼人生》,象“太阳出世”一样,一发表就被理论界交口称赞,备受宠爱,成为这种新的审美流向和文学流派的发轫之作,这部小说之所以备受人们关注,不在于叙述技巧的新奇,典型人物的典型特点,而在于作品以对世俗生活的深切体验,真实地写出了普通的小人物的生存困境,所写内容平凡庸常,司空见惯而又触目惊心。随后她一发不可收,又发表了《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等作品,这些作品没有运用更多的文学手段,抛开所有理想化生活的色彩,一切都是生活的本来面目,然而正是这样才让我们发现自己的生活好像忽然之间从一种理想虚幻的梦境中回到了真实的境地。 对于这种与传统写实主义写法相似又有明显差异的写作,文学批评家立刻对这一类以池莉为代表的作家们的小说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并试图对这一类文学现象从理论上进行概括,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较典型的是张韧在《生存本相的勘探与失落一新写实小说得失论》中提出了“新写实小说”的观点,他认为“因为它不仅与现代派与寻根小说,而且与传统现实主义有了区别性,所以与其说它是现实主义‘回归’或‘后现实主义’,不如按其自身特点定为‘新写实小说’。”(1)一场热烈的争论就此展开,但自从《钟山》1989年第3期开始开辟“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的专栏以来,文学界逐渐接受了“新写实小说”这一称谓。《钟山》杂志

从小说到影视剧的主题变迁_池莉小说相关影视剧的改编

?文学研究? 从小说到影视剧的主题变迁 ———池莉小说相关影视剧的改编 周爱荣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3) 摘 要:近年来池莉小说频繁地被改编为影视剧,但当我们把相关影视剧与原作相比较时,会 发现两者之间又有着明显的区别。体现在主题方面,在小说中,池莉的写作意图非常清晰,主题非常明确,即要在社会生活中确定女性主体地位,弘扬女性意识,反映现代女性的自尊自立;而在影视剧里,此主观意图被模糊化,主题或被淡化或被改写,女性主体性被消解。 关键词:池莉;小说;影视剧;改编;主题中图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0964(2009)022******* 在当代文坛众多的作家、尤其是女作家当中, 池莉是值得特别关注的。她的作品屡屡被改编成影视剧,尤其是她的小说《生活秀》,先后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和话剧,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民阶层成为了社会的主体。池莉创作出的表现市民生活的小说、与以市民为主要收视群体的电视剧,必在某些方面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池莉的小说文本必有一些适合于改编为电视剧的、其他作家的小说不具备的因素,但是,当我们把相关影视剧与原作相比较时,会发现两者之间又有着明显的区别。本文主要探讨两者在主题方面的差异。 一、从小说到影视剧,女性主体意识由鲜明逐渐趋于淡化 一直以来,池莉关注的是女性的生存现实,着重表现的是女性在与社会、家庭、自我的重重矛盾和挣扎中的困惑和觉醒。因此,池莉的小说,写作意图非常清晰,主题非常明确,即要在社会生活中确定女性主体地位,弘扬女性意识,塑造出具有高度自主意识的“现代女性”形象,反映现代女性的自尊自立;而在影视剧里,此主观意图被模糊化,主题或被淡化或被改写,女性主体性被消解。 池莉的小说表现的是具有时代进步意义的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传达出女性要求自主自立的强烈呼声,表现了女性的文化存在和文化觉醒。她笔下 的女性已不是传统价值观念中的贤妻良母,而是具有高度主体意识的“现代女性”形象,她们自立自强,不畏艰难,虽历经生活的磨难,但依然顽强乐观,坚韧不拔。“她们不再作为传统性别秩序中的属于谁的母、谁的妻和谁的妇这样的角色,她们是独立的 人,即所谓‘我是我自己的’”[1]20 。如小说《生活秀》中的来双扬是一个经济独立、个性极强的女性形象。作为一个在吉庆街大排档夜市卖鸭颈、没有读过多少书的女人,虽然出身低微,却是“吉庆街的定心丸”、“吉庆街的偶像”。她一直生活在残缺的家庭中,母亲早亡,父亲又抛弃他们姐弟离家改娶,自己的孩子夭折,婚姻破裂。可以说女人所遭遇的不幸都降落到来双扬头上。她不得不在16岁就挑起生活的重担,拎着一个小煤炉在人行道架起一只小铁锅出售油炸臭干子,成为吉庆街至汉口第一个个体经营者,生活把她历练得成熟、机智、精明能干。靠着她的劳作,她养大了弟妹,并接济供养侄儿读书,替妹妹缴纳拖欠单位的管理费,为染上毒瘾的弟弟提供毒品和戒毒费用,是她支撑起了一个家庭。她不但巧妙地处理了兄嫂的家庭问题和祖屋的产权问题,而且圆满地解决了自己与卓雄洲的情感纠葛问题。尤其在处理这场情感纠葛时,她女性的主动、大方、得体、不卑不亢、自立自强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来双扬是个不屈不挠自主拼搏的底层市民女性的精神象征。池莉沉潜于充满艰难的生活深处, 收稿日期:2009201226 作者简介:周爱荣(19652),女,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研究生,黄河水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 331?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yang Nor mal University 第29卷 第2期 2009年3月 (Phil os .&Soc .Sci .Edit .)Vol .29No .2Mar .2009

论池莉小说中的市民情结

论池莉小说中的市民情结 湖北省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王健 [内容摘要]池莉的小说大多取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呈现生活的本真状态。纵观池莉小说,可以感觉到她总是站在市民的立场上看待一切和评价一切,有着浓厚的市民情结。其市民情结从小说的选材上表现出来;从小说的人物形象中反映出来;从知识分子与市民的对比描写过程中突现出来;从叙写人生的烦恼中展示出来。池莉的市民情结与她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细腻的情感是分不开的,她面对生活、面对平凡的民众,讲述自己心中的市井琐事,感动着许许多多普通市民。池莉不愧为一个伟大的市民作家!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池莉的许多优点,也将是其局限性所在。作为普通大众的一员,我爱戴池莉,也衷心期盼她能超越自我、推陈出新,创作出更有力更大气的作品。 [关键词]池莉市民情结选材人物对比烦恼 池莉是从凡人生活走出来的一位普通的作家,主要作品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来来往往》、《小姐你早》等。 池莉的小说大多取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呈现生活的本真状态,从题材选择到艺术风格,都显示了她创作的不同寻常之处,因而成为20世纪80年代末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 纵观池莉小说,可以感觉到她总是站在市民的立场上看待一切和评价一切,有着浓厚的市民情结。.她一反其他作家由上而下的目光,将自己置身于市民的立场上,描绘凡人俗事,尽力讴歌“活着就好”,①宣扬一种存在哲学。她所展示的人生观、价值观比较贴近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流露出浓郁的世俗温情,充满了人间烟火味,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和赞扬。这也是我喜欢读池莉小说的主要原因。 池莉的市民情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选材上表现出的市民情结。 池莉小说的题材大都取材于现世的人生,其目光全部投向真实的生活,这是池莉小说创作的一个突出特色。家庭、婚姻、亲情、爱情和生活琐事是池莉小说中的基本故事内容。《烦恼人生》、《太阳出世》、《预谋杀人》等一系列小说描写,总离不开吃饭、睡觉、吸烟、打牌甚至上厕所,离不开恋爱、结婚、怀孕、生孩子、洗尿布之类的日常小事。她将审美的眼光与艺术追求融铸于这些日常琐事中,并从这些凡人俗事中直觉到生活的某种内在结构。 《烦恼人生》描写普通工人印家厚一天的生活:吃饭,赶车,带孩子,上班,干家务,睡觉,做梦乃至刷牙、上厕所。这些都只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状态。小说主人公的一天被这

近十年池莉小说研究综述_叶澜涛

第26卷 第2期 2006年4月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Journal of Zhanjiang Ocean U niversity V ol .26N o .2A pr 2006 近十年池莉小说研究综述 叶澜涛 (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广东湛江524088) 收稿日期:2005-09-16 作者简介:叶澜涛,男,1980年生,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和大众文化。 摘 要:池莉小说作为当代新写实小说的重要代表性文本引起了许多研究和评论。这些评论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释池莉小说的各种意义:1、女性意识的觉醒;2、凡俗与无奈的生活图景;3、主题与结构的内外比较;4、综述及反思。通过对池莉小说近十年研究状况的梳理来加深对池莉小说的了解。关键词:池莉;新写实;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995(2006)02-0092-05 Research Survey of Chi Li 's Novels in the Past Ten Years YE Lan -tao (Literature college of Guang dong Ocean Univ ersity ,Zhanj iang ,Guangdong ,524088)A bstract :Chi Li 's no vels as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tex ts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aused a lo t o f re search and co mments .These com ments attempted to ex plain various kinds of meaning s of Chi Li 's novels from the fo llow ing four respects .:First ,aw akening o f wo man 's con -sciousness .Second ,all bo ring and helpless life view points .Third ,inte rnal and external compar -ison of themes and structures .For th ,survey and review .T his paper attempts to perfect and streng then the know ledge of Chi Li 's novels thro ug h summ arizing the state in the past ten years .Keyword :Chi Li ;New -realism ;w omen 's consciousne ss 池莉作为目前大陆文坛上最具市场号召力的女作家之一,其市场畅销的程度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她几乎以每年两到三部长篇的速度来进行创作,而且她的小说获得了小说的许多奖项,成了名副其实的“获奖专业户”。她的小说屡屡被改编成电视剧在各大电视台热播,使得“池莉热”在市场上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温度。 池莉的走红,并非是一个偶然的过程,而是在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摸索,是作家对自身艺术个性的再反思与重新定位,以及对于市场的洞悉的基础上形成的。池莉从1978年就开始文学创作。最初写诗,随后写小说,《武汉文艺》及《武钢工人报》均发表 过她的作品。1981年开始在省市级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先后写过短篇小说《月儿好》、报告文学《从乡间小路走向世界》、《零的大突破》、《穿行在雷区》、《大武汉之子》、《采访死去的英雄》,电视剧本《永恒的瞬间》、《都市风情画》、《梦中三峡》,散文《我们活着的》、《映山红那花》等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作品。这些作品为她赢得了文学声誉,但并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也没有使她获得很高的文学地位,现在的评论文章以及当代文学史在论述时大多不涉及或只是简要的一笔带过这一时期的创作。真正奠定池莉在文坛独特地位的是1987年发表的《烦恼人生》,紧接着她又发表了《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两个中篇,三

论池莉小说的写作倾向

江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论池莉小说的写作倾向

目录 摘要 (3) 一、平庸、琐屑的俗世化“现实” (4) 二、为小人物写传,展现小人物的生命形态 (5) 三、“还原”生活的“零度叙述”方式 (7) 四、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摘要】池莉作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在小说的创作特征上,池莉关注的是普通人的生存境况,择取世俗生活中平凡市民的平凡琐事;以“零度情感”客观地将沉重、平实、困惑的现实人生纳入小说主题之中 ,使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更贴近平民生活,更真实,更具体,更具质感。 【关键词】池莉俗世化小人物还原生活

在“先锋小说”精心营构出各种语言迷宫和故事圈套的时候,池莉发表了《烦恼人生》,这篇小说“单枪匹马”就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力,并且获得了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从此以后,池莉声名大噪。《烦恼人生》透过纷乱、琐屑的原生态的生活表象而显露出了丰富的内涵。池莉以冷静的叙述态度成为80年代末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其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写实为主要特征,注重平庸、琐屑的俗世化“现实”;大多取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为小人物写传,展现小人物的生命形态”①;以“还原”生活的“零度叙述”的方式真诚地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对池莉小说的写作倾向进行分析。 一平庸、琐屑的俗世化“现实” 对于文学接受群体而言,池莉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从《烦恼人生》、《太阳出世》到《来来往往》、《小姐你早》,再加上影视业对其小说如《生活秀》、《所以》、《来来往往》等等改编成电视剧被大众了解、接受,池莉的小说在相当广泛的意义上也为大众所接受。这充分说明了池莉已是大众文化消费市场的一个品牌,一个卖点,她的小说趋向于个人化、市场化、大众化,适应了新世纪小说的发展走向。刘川鄂的《“池莉热”反思》也提到:“从文体角度来说,她的作品的构思、语言以及情节展开的方式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池莉小说不是那种所谓的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典型化作品,她的小说无论是哪一个文化层次的读者都能够看懂,换句话说就是池莉对过去“宏大历史”叙述所舍弃、遗漏的平庸、琐屑的俗世化“现实”表现了浓厚的兴趣。无论是《不谈爱情》、《太阳出世》,还是《来来往往》等等,写的都是俗事、琐事、小烦恼、小快感,连痛苦都算不上,如《太阳出世》明写李小兰与赵胜天夫妇的女儿朝阳的出生和成长过程,实则表达了李小兰、赵胜天夫妇二人的成熟过程,即一种新的灵魂生长的过程。夫妇的生活真实而琐碎:婚礼过程中打架、婚后争吵甚至咒骂、怀孕后的犹豫、做流产时的不安以及思想的突然转变、孕期夫妇之间的关爱、生女儿时的叫喊、生女后的换尿布、买奶粉等等生活细节,完全来自于平凡的生活。他们本是一对爱撒泼、好争斗的青年男女,但结婚、怀孕、分娩、育儿等一系列人生变化也改变了他们的性格,由火暴到平和,从粗狂到细腻,亲情袒露,人性温馨。这些倾注了作者对平庸、琐屑的俗世化“现实”的钟情。 她的小说的主人公就如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他们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为了利益而勾心斗角,甚至为了一些很琐碎的小事而斤斤计较甚至大打出手,在池莉的小说里,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她不拔高、不放大、不矫饰,她充分深入了现实人生、日常生活及婚姻关系中的琐屑、辛酸与艰辛。”③以一种平和、温馨、的口吻在书写现实。在池莉的小说文本中,烦恼而琐屑的日常生活细腻而深刻,完全地平常化和生活化,仿佛有种不可被亵渎的感觉。 90年代以后,池莉不断创新自己的艺术追求,其小说中的人物及其境遇虽然不再是对城镇的小市民、卑怯的打工仔、烦恼的工人、待业的青年、贫寒的教师等市井小民的生活困境的写实,但依然没有离开过俗世化“现实”。如被称为“心写实”小说的《看麦娘》就是一部在世俗生活中追求精神归宿寻找精神家园过程的小说,主人公易明莉过着优越的小康生活,但现实生活中的易明莉生活得 ①洪子城:《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九次印刷,第296页 ②刘川鄂:《“池莉热”反思》,选自《与魔鬼下棋》,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3月,第12页 ③戴锦华:《神圣的烦恼人生》,中国期刊网,1995年06期

【毕业论文选题】最新影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推荐

最新影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推荐 随着人们物质需求的满足,精神需求越发强烈,影视专业也应运而生。影视是现代艺术的综合形态,包含了电影、电视剧、节目、动画等内容。影视专业的同学们写作论文可以参照学术堂为你提供的影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影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一: 1、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着影视改编现象探析 2、当下文学名着影视化传播研究 3、影视广告蒙太奇视觉艺术语言研究 4、基于SJ影视传媒公司企业价值评估收益法的案例研究 5、我国影视业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 6、国内影视同质化现象研究 7、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剧热播现象探析 8、中韩影视贸易不均衡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9、影视产品的网络负面口碑对消费者视听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 10、上市对影视公司价值影响的研究 11、风起风落-影视人类学视域下宫崎骏动画电影研究 12、我国影视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 13、影视表演中肢体语言的运用 14、“营改增”对影视行业的影响及税收政策优化 15、影视产品的接触频度对旅游目的地认知形象与访问意图的影响 16、蒙太奇在影视广告中的应用研究 17、X影视公司上市可行性分析 18、翻转课堂在高校影视学中的应用研究 19、中国影视产业融资模式研究 1

20、当代中国网络影视评论研究 21、当代语境下的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研究 22、我国影视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23、影视动画的叙事艺术研究 24、影视动画美术风格研究 25、中外影视动画民族艺术风格比较研究 26、影视动画运动的艺术特色研究 27、影视动画艺术的原型意识与角色创造 28、影视传媒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负面影响与对策 29、影视动画主场景的艺术构建与数字化实现研究 30、影视动画视听语言规律研究 31、影视传播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32、曹操影视形象研究 33、《雷雨》的影视改编研究 34、生态旅游与影视产业结合初探 35、影视音乐的存在形式及其美学价值 36、中国对美国的影视贸易逆差研究 37、影视旅游的营销模式与文化传播研究 38、90年代以来文学影视化现象研究 39、CM影视公司经济效益分析 40、中国影视产业整合化营销研究 影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二: 41、多元环境下影视艺术雅俗问题研究 42、中国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 43、雷振邦影视歌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唱研究 2

论池莉小说的影视改编的论文

论池莉小说的影视改编的论文 在现代传媒高度发展的今日,小说与影视、作家与影视的关系的密切程度更是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越来越多的当代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越来越多的当代作家“触电”(在这里我们可以列出一长串的名字,如苏童、王朔、刘震云、海岩、毕淑敏、王安忆、铁凝……),除了作品被改编外、有的作家还兼做起了编剧(如女作家张欣),个别作家甚至亲执导演指挥棒(如作家刘恒),一时间令人目眩而难辨其真实的身份。在好事媒体评出的“戏说十大影视改编热门作家座次”,和推评出的受到影视界礼遇的“五朵金花”中,我们发现作家池莉同时名列其中。 在当代文坛众多的作家、尤其是女作家当中,池莉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个体。池莉是历年来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特别是电视剧相当多的一位作家。她的小说《太阳出世》、《不谈爱情》、《来来往往》、《小姐你早》、《沧桑花楼》都相继被改编为电视剧(除《小姐你早》被改名为《超越情感》外,其余均为同名电视剧),《你以为你是谁》被改编为电影《家事》。更引人注目的是2000年池莉的新作《生活秀》,相继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和话剧与观众见面。池莉的近作《惊世之作》、《水与火的缠绵》、《有了快感你就喊》都成为电视剧制片人的新宠,出高价竞相购买这些作品的拍摄版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民阶层成为了社会的主体。池莉创作出的表现市民生活的小说、与以市民为主要收视群体的电视剧,必在某些方面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池莉的小说文本必有一些适合于改编为电视剧的、其他作家的小说不具备的因素。 池莉小说与电视剧的互通性 从总体而言,小说与电视剧分属于不同的艺术种类,在文艺属性方面应该是异远远大于同,但小说与电视剧的联姻却是长久的事实。这说明小说和电视剧在艺术特色上有一定的相通性,否则便如水与火不相容,小说与电视剧也不可能有如此亲密的关系。下文将从以池莉的小说为基点来看电视剧,来具体地谈谈池莉小说与电视剧之间的互通性。 (一)语言的动作性 在叙事的语言上,文字是小说惟一的叙事语言;而电视剧则是声光影多种语言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情节是电视剧的生命线,电视剧主要是依靠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推动情节和故事的发展,所以电视剧总是呈现出动态的叙事语言,至于表现人物沉思的脸部的特写镜头和刻画环境的空镜头是要求在有限的范围内合理地使用。电视剧的动作性与池莉小说的语言动作性不期而遇。 小说文本与电视剧相比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从容不迫地,通过文学语言多层次、多角度、从而实现深度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作家尤其是女作家特别擅长对人的情感的刻画,可是在这一点上池莉是个另类,她很少让书中的主人公有长篇的心灵沉思,也很少借由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价值观,少见对场景作静态细致描写。池莉通常采用在细节中和在动作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所以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叙述以压倒的优势战胜描写,对人物语言的叙述、对人物动作的叙述都很具有行动性。池莉小说的这一特点,再加上她对人物对话的重视(很多时候基本上是人物的对话成为推动故事前进的动力),使它被改编成电视剧具有非常大的可行性。 (二)全方位的叙述视角 池莉一直坚持使用的正是全知全能的全息式的视角。例如在《来来往往》中,书中对各个人物的情况、处境、想法都交代得很清楚。既有段丽娜眼中的康伟业、也有康伟业眼中的段丽娜。他们二人不清楚对方眼中的自己,可是池莉清楚,池莉在书中也表达得很清楚。所以在这个角度上池莉小说的读者正如电视机前的观众,在段丽娜还不知道康伟业有了林珠这个第三者之前,观众就已经清楚地看到了康、林二人浪漫的爱情经过。池莉写小说的

论池莉小说的影视改编

在现代传媒高度发展的今日,小说与影视、作家与影视的关系的密切程度更是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越来越多的当代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越来越多的当代作家“触电”(在这里我们可以列出一长串的名字,如苏童、王朔、刘震云、海岩、毕淑敏、王安忆、铁凝……),除了作品被改编外、有的作家还兼做起了编剧(如女作家张欣),个别作家甚至亲执导演指挥棒(如作家刘恒),一时间令人目眩而难辨其真实的身份。在好事媒体评出的“戏说十大影视改编热门作家座次”,和推评出的受到影视界礼遇的“五朵金花”中,我们发现作家池莉同时名列其中。在当代文坛众多的作家、尤其是女作家当中,池莉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个体。池莉是历年来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特别是电视剧相当多的一位作家。她的小说《太阳出世》、《不谈爱情》、《来来往往》、《小姐你早》、《沧桑花楼》都相继被改编为电视剧(除《小姐你早》被改名为《超越情感》外,其余均为同名电视剧),《你以为你是谁》被改编为电影《家事》。更引人注目的是2000年池莉的新作《生活秀》,相继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和话剧与观众见面。池莉的近作《惊世之作》、《水与火的缠绵》、《有了快感你就喊》都成为电视剧制片人的新宠,出高价竞相购买这些作品的拍摄版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民阶层成为了社会的主体。池莉创作出的表现市民生活的小说、与以市民为主要收视群体的电视剧,必在某些方面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池莉的小说文本必有一些适合于改编为电视剧的、其他作家的小说不具备的因素。池莉小说与电视剧的互通性从总体而言,小说与电视剧分属于不同的艺术种类,在文艺属性方面应该是异远远大于同,但小说与电视剧的联姻却是长久的事实。这说明小说和电视剧在艺术特色上有一定的相通性,否则便如水与火不相容,小说与电视剧也不可能有如此亲密的关系。下文将从以池莉的小说为基点来看电视剧,来具体地谈谈池莉小说与电视剧之间的互通性。 (一)语言的动作性在叙事的语言上,文字是小说惟一的叙事语言;而电视剧则是声光影多种语言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情节是电视剧的生命线,电视剧主要是依靠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推动情节和故事的发展,所以电视剧总是呈现出动态的叙事语言,至于表现人物沉思的脸部的特写镜头和刻画环境的空镜头是要求在有限的范围内合理地使用。电视剧的动作性与池莉小说的语言动作性不期而遇。小说文本与电视剧相比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从容不迫地,通过文学语言多层次、多角度、从而实现深度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作家尤其是女作家特别擅长对人的情感的刻画,可是在这一点上池莉是个另类,她很少让书中的主人公有长篇的心灵沉思,也很少借由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价值观,少见对场景作静态细致描写。池莉通常采用在细节中和在动作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所以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叙述以压倒的优势战胜描写,对人物语言的叙述、对人物动作的叙述都很具有行动性。池莉小说的这一特点,再加上她对人物对话的重视(很多时候基本上是人物的对话成为推动故事前进的动力),使它被改编成电视剧具有非常大的可行性。 (二)全方位的叙述视角池莉一直坚持使用的正是全知全能的全息式的视角。例如在《来来往往》中,书中对各个人物的情况、处境、想法都交代得很清楚。既有段丽娜眼中的康伟业、也有康伟业眼中的段丽娜。他们二人不清楚对方眼中的自己,可是池莉清楚,池莉在书中也表达得很清楚。所以在这个角度上池莉小说的读者正如电视机前的观众,在段丽娜还不知道康伟业有了林珠这个第三者之前,观众就已经清楚地看到了康、林二人浪漫的爱情经过。池莉写小说的这种无限式视角与观众在观看电视剧时的全息视角不谋而合,甚至可以说池莉在小说表现出来的视角,正好是观众观看电视剧的视角,而池莉是生活这场戏的观众。 (三)对画面的强调池莉拒绝了对人的心理状态作细致的静态描写,但女作家细腻的笔触却又通过其他的方式体现了出来:通过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在作品中再现生动的生活细节。她的作品中不少的地方都能表现出池莉的色彩感觉和构图的意识,这对形成电视画面裨益良多。池莉似乎对人的装扮有着强烈的喜好,在她的文章中随处可见她人物衣着的着力描写,有时候还能借着色彩的运用对读者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例如《小姐你早》中戚润物与王自力在街上对骂时,对王自力的描写:“王自力两手抄在裤子口袋里,黑西服两边分开掖在屁股上,

试论池莉小说的创作视角与价值取向【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试论池莉小说的创作视角与价值取向 专业:汉语言文学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变得明显。而在社会各阶层中,处于社会底层的“贫民阶层”数量庞大,因此,他们是否有稳定的生活已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定。正是因为他们日益重要的社会地位,也引来了文学家对他们这一群体的关照。近些年来,市民阶层的生活越来越受到关注,也有不少作家投入到描绘市民阶层的普通生活的大军中,池莉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作家之一。有研究者指出:“这些具有平民意识的文学创作真实描绘了平民世界的现实生活和内心精神,体现了创作主体的平民立场,对社会进程中的悲剧因素提出了质疑,同时对平民世界的美好情感进行了挖掘和赞美。” 池莉,中国当代女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池莉文集》(七卷),长篇小说《来来往往》、《小姐,你早》以及散文随笔集多部。1987年,池莉凭借《烦恼人生》收获各类文学奖项,在当时的文坛上声名鹊起。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池莉的文学地位不算显赫,但却因为其小说创作的独特内容及表现形式让她走进了大众读者的视野,并且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自1987年发表成名作《烦恼人生》开始,池莉就被誉为中国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开山元勋”之一,她的作品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时也在文学评论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 在“新写实”作家中,池莉作品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平民百姓的生活的原生态呈现,她用“仿真”的手法表现他们的生存状态,并从中反映时代的变迁给平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她并不刻意表现“现实主义”的“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而是以最平实、朴素的语言来叙述故事。显然,以“市民作家”自居的池莉有一个鲜明的,被大众读者熟知和接受的特点,那就是在她的文本中对小市民和市民化了的普通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的诠释。 自从“新写实”这个名词出现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以来,不论是在什么时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