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欧洲银行重组的思考

欧洲银行重组的思考

欧洲银行重组的思考
欧洲银行重组的思考

欧债危机蔓延至银行业

从2011年第三季度开始,欧债危机进入新的阶段,其中两个事件具有标志性意义:一是2011年9月19日,标普将意大利的主权信用评级由A+下调至A,意大利成为2011年以来第六个被下调评级的欧元区国家,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意大利是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这意味着欧洲债务危机由边缘国家蔓延至核心国家。二是2011年9月14日,穆迪下调了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和法国兴业银行(601166,股吧)的信用评级,这是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洲银行业的评级首次被调低,标志着危机由国债市场传递到银行间市场,市场出现新的风险点。

由于欧洲主要商业银行均持有“欧洲五国”的大量国债,且彼此之间互相持有对方发行的债券,使得债务危机很容易传递至银行业,并引发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据估计,欧洲银行业对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四国的主权债务风险敞口为3440亿欧元(4575亿美元),对这四国的全部债务风险敞口则高达3.27万亿欧元(4.35万亿美元)。

2011年9月中旬以来,又有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国的数十家银行先后遭遇评级下调。欧洲多数银行股在8、9月份大幅下降,自年初至9月底平均降幅约为40%;欧洲银行的违约风险也大幅攀升,一些银行的CDS(信用违约掉期)息差2011年以来已扩大了200多个基点。由于市场流动性继续衰竭,部分银行遭遇流动性危机并被迫破产,法国和比利时合资的德克夏银行成为这轮金融风潮中率先倒下的银行。

欧洲银行危机的传导路径

在此之前,欧元区对于银行业的风险已经有所警惕。2011年上半年,欧盟银行管理局曾对91家银行进行过压力测试。从测试结果来看,仅有8家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低于6%,资金缺口约为25亿欧元,银行业重组必要性很小。但从事后来看,这一结果明显偏乐观,首先是它的假设情境比较温和,没有将主权债务违约的可能性考虑进去;其次,它测试的只是单家银行暴露在风险中的状况,而忽略了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9月份之后,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希腊出现债务违约的可能性急剧上升,核心国家也遭受感染,这使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提高至新的等级。目前来看,风险主要通过以下三条渠道由国债市场向银行业传导:

第一,欧洲各家银行均持有大量的国债,随着“欧洲五国”国债价格的下跌以及违约可能性的攀升,直接导致银行业的资产损失;

第二,欧洲银行对批发市场融资依赖度较高,并通常以所持债券作为抵押,向央行借贷或同业拆借,国债价值降低将推升融资成本;

第三,由于政府陷入财政危机,自顾不暇,在银行发生危机后向其提供担保或救援的能力在不断降低,导致银行评级受到影响。

危机下欧洲银行业的困境

危机之下的欧洲银行业,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困境:第一,流动性枯竭。欧洲银行业吸储能力较差,资金近六成来自同业拆借,由于遭遇评级下调和市场风险扩大,交易对手收缩了彼此之间的交易规模。衡量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指标,即欧元区银行间3月期同业拆借利率(EURIBOR)与隔夜指数掉期利率(OIS)在

2011年9月23日达到89个基点,是2009年3月份以来的最高点。与此同时,来自欧洲之外的融资规模也开始减少,美国货币市场自2011年5月份起就大幅削减了对欧洲的风险敞口,截至8月底,美国最大的十只货币市场基金对欧洲银行的短期贷款总额较7月底下降了8%,较5月底下降27%,这使欧元区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大幅降低。

第二,资本金不足。欧洲目前仍然采取以市定价(Mark to Market)的会计准则和以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随着风险激增,银行开始在市场上抛售资产,进而导致资产价格螺旋式下跌,坏账率随之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为了达到巴塞尔协议Ⅲ的标准和应对风险,银行最近被迫收缩资产负债表,业务经营出现困难。据统计,2011年以来欧洲银行业的裁员已经突破7万人。

欧洲银行危机的外溢效应

欧元区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业在金融系统中的地位极为重要,而欧元区银行业在全球金融系统中的地位也举足轻重,如果任由银行危机蔓延,将会对欧洲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造成极大的冲击。所以,必须警惕银行危机的外溢效应。

首先,必须警惕银行危机与债务危机之间的螺旋链条。上文已经提到,债务危机是引发银行危机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银行危机继续恶化甚至大批倒闭的话,必然要求政府展开救助,这将会对本身财政状况就已捉襟见肘的各国政府造成新的负担。而如果政府的财政赤字继续攀升,债务危机的风险将会加大,对于手中持有国债的银行又将形成新的威胁,银行危机与债务危机之间可能出现螺旋上升的链条。

其次,必须警惕银行危机诱发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统计,截至2011年第一季度,欧洲银行业总资产为16.48万亿美元,占全球银行业总资产的52.57%。欧元区银行存款的34.2%和贷款的31.1%都是非欧元业务,其中美元存款高达3.4万亿美元。因此,如果欧洲银行业陷入危机,将会威胁到全球金融业的安全…

欧洲银行重组

在这种背景下,欧洲要渡过目前的银行业危机,就必须通过资本重组——要求银行“暂时”提高资本金比例。根据欧盟峰会就银行资本重组最新达成的原则协议看,欧盟峰会要求欧洲银行业将核心资本金率提高到9%,以此来恢复清偿能力及补充流动性,缓冲和应对当前不利于欧洲银行业的外部市场环境。同时也为巩固银行体系,为防止债务危机向欧盟财政系统蔓延设置一个缓冲区。据欧盟估计,对欧洲银行业实施资本重组的总花费,将略微突破1000亿欧元(1欧元约合8.7元人民币)。

这么做是出于担心主权债券减记会重创欧洲银行业。在欧洲银行业管理局(EBA)拟定的名单上,有大约50家银行需要调整资本结构。但也有相关组织认为,可能会有多达65家银行不得不通过资本重组解决危机。在EBA看来,银行需要维持9%的资本缓冲,方能吸收主权债券风险。

目前,卡塔尔、科威特主权财富基金、新加坡淡马锡以及挪威主权财富基金,都在跟数家欧洲银行商谈注资的可行性。“欧洲正在进入一个清醒了的资本结构调整阶段。”YCMNET公司投资委员会主席Michael Yoshikami说。

欧洲银行资本重组的资金来源

欧洲银行业可以通过怎样的途径来补充资本金呢?从目前来看,有三种途径可供选择。

一是欧洲银行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以此筹集银行资本金。不过,许多欧洲银行的信用评级被频频下调,近期欧洲银行股也遭遇急挫,加上市场融资成本大幅上升,这些因素都使得欧洲银行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变得十分困难。另一方面,在目前股价极度低迷的情况下,许多欧洲银行宁愿出售资产,也不愿在糟糕的市况下筹集昂贵的新资本。这一策略也可能会被许多欧洲银行竞相仿效。所以,主客观原因都使得目前欧洲银行难以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途径,来补充银行的资本金。

其二欧洲银行可以获得来自政府方面的注资,用以补充银行的资本金不足。欧洲银行可能会“因祸得福”获得政府注资,但由于欧洲银行所需要的资本金总额过于庞大,或时间过于紧迫,加上财政紧缩使得各国财力受限,这使得欧洲各国政府难以独自处理本国的银行问题。

其三欧洲银行需要通过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贷款给欧盟成员国政府,然后通过政府再注资给本国银行,以满足其补充资本金的要求。目前,EFSF的规模为4400亿欧元,未来或许可以通过杠杆化将EFSF规模提高至1万亿欧元,以此来满足欧洲银行业的资本金补充要求,帮助欧洲银行业渡过危机。

从目前情况来看,欧洲银行业的资本重组路径可能与欧盟如何筹措EFSF相关度最高。但鉴于当前在如何筹集EFSF等问题上尚未形成一致共识,以及欧洲能否形成一个权威权力机构来应对这场银行业危机仍不得而知,这都意味着未来欧洲银行业危机的救助之路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欧洲银行重组的质疑

首先值得质疑的是,1000亿欧元的重组资金是否足够。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美主要商业银行估算,重组欧洲主要银行需要2000亿至3000亿欧元。

其次,银行业资产重组,可能会加重个别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欧洲主要银行中相当一部分无法从市场上筹得足够资金,这将迫使银行所在国政府拿出额外资金向银行注资,势必增加政府的预算负担。由于法国和德国是EFSF主要出资方,如果法国信用评级下降,EFSF将随之失去“3A”评级,这将使欧盟对危机国家的救援成本上升。

不仅如此,银行业重组将降低EFSF的火力。目前,市场普遍认为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势必会向EFSF贷款,以支持本国银行业重组,EFSF首席执行官克劳斯·雷格林也承认,银行业重组所需资金的一半将用于支持上述三国银行。

此外,银行业重组恐将伤及欧洲实体经济。在银行业重组的消息释出后,欧洲主要银行纷纷表示他们不会寻求政府帮助,而会通过出售资产、降低对实体经济放贷能力等途径,筹集提高核心资本金率的资金。分析人士纷纷表示,如果欧洲主要银行真的为提高核心资本金率而减少向实体经济放贷,则债务危机很有可能向欧洲实体经济传导。

欧盟主要机构一览

欧盟主要机构一览 理事会 理事会( The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包括欧洲联盟理事会和欧洲理事会。欧洲联盟理事会原称部长理事会,是欧盟的决策机构,拥有欧盟的绝大部分立法权。由于马约赋予了部长理事会以欧洲联盟范围内的政府间合作的职责,因此部长理事会自 1993 年 11 月 8 改称作欧洲联盟 日起理事会。欧洲联盟理事会分为总务理事会和专门理事会,前 者由各国外长参加,后者由各国其他部长参加。欧洲理事会即欧共体成员国首脑会议,为欧共体内部建设和对外关系制定大政方针。 委员会 欧盟委员会( European Commission )是常设执行机构。负责实施欧共体条约和欧洲联盟理事会作出的决定,向理事会和欧洲议会提出报告和建议,处理欧盟日常事务,代表欧共体进行对外联系和贸易等方面的谈判。委员会由 28 人组成

,每个成员国各 1 人。主席由首脑会议任命,任期 2 年;委员由部长理事会任命,任期 4 年。 [1] 欧洲议会 欧洲议会(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是欧盟监督、咨询机构。欧洲议会有部分预算决定权,并可以 2/3 多数弹劾委员会,迫其集体辞职。议员共有 518 名,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各 81 名,西班牙 60 名、荷兰 25 名,比利时、希腊、葡萄牙各 24 名,丹麦 16 名,爱尔兰 15 名,卢森堡 6 名。议长任期 2 年半,议员任期 5 年。议会秘书处设在卢森堡。每月一次的议会例行全体会议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特别全体会议和各党团、委员会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 欧洲法院 欧洲法院( The Court of Justice )是欧盟的仲裁机构。负责审理和裁决在执行欧共体条约和有关规定中发生的各种争执。

欧洲清算系统介绍

欧元区支付结算系统 字号大中小文章来源:国际司2008-03-20 17:19:00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欧元区的支付结算系统分为两类:一是大额支付结算系统。它主要包括泛欧自动实时全额结算快速转账(TARGET1)以及欧洲银行业协会(EBA2)的EURO1系统。 此外,还有三家区域性的大额净额结算系统,分别是芬兰的POPS系统,西班牙的SPI系统,法国的巴黎净额结算系统(PNS);二是跨境零售支付系统。欧元区的零售业务支付系统大都依赖于各成员国内的零售业务支付系统。涵盖整个欧元区并对所有银行开放的跨境零售业务支付系统为欧洲银行协会(EBA)的STEP3系统。 在证券领域中,欧盟各国中央银行建立了中央银行结算代理模式(CCBM4)。在CCBM中,中央银行互为代理行,用于货币政策操作以及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日间信贷的证券可以实现跨境转账。随着欧元证券跨境转让的需求不断上升,欧盟各国的证券结算系统(SSS5)也已实现相互连接,可用于证券跨境转账交易。 一、欧元区支付结算制度概况 (一)法律及监管框架 欧共体条约和ESCB6法中有关对支付和清算系统的重要条款如下: 1、欧共体条约第105(2)条(其内容在ESCB法第3.1条中重申),规定欧元体系7的 一项基本任务就是努力维护支付系统的平稳运行; 2、ESCB法第22条,规定ECB8为确保欧共体内以及同其他国家之间清算和支付 系统高效稳定的运行,ECB和NCB9负责提供相关的清算便利,而ECB负责制定法规。ECB的规章直接适用于所有采用欧元的欧共体成员国。 ECB法规有两类:第一类是针对除欧元体系中各国中央银行外的第三方的。这些法规包括ECB规章、决议、建议与意见;第二类为ECB内部法规,主要是ECB 的工作指南、指示以及内部决定。 此外,欧共体条约也授予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审定通过相关法律文件的权力。这些适用于所有成员国的法律包括与银行业相关的法规和有关金融服务的规定,因此它们也将影响到支付和证券结算系统的基本框架。 影响支付和证券结算系统的主要法令和法规有:《关于结算最终性的指示》、《跨境贷记转账指示》、《电子货币指示》、《投资服务指示》和《跨境欧元支付指示》。 (二)欧元体系 根据ESCB法第22条的具体规定,欧元体系将着重于承担两方面的工作,对支付系统进行监督并同时提供支付服务。此外,欧元体系还促进支付体系领域里的变革。

浅析国内外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

浅析国内外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 关键字:中国银行职能独立性次贷危机的影响商业银行特点资本结构对比 提纲:第一部分 1.美联储的职能与独立性分析,以及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和自身作为 2.欧洲央行的职能与独立性分析,以及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和自身作为 3.中国人民银行职能与独立性分析 4.国内外央行比较 第二部分 1.中国商业银行特点,资本结构,受次贷危机的影响。 2.国外有名商业银行特点,资本结构 3.国内商业银行的对比 正文: 美联储 美联储的基本职能 第一,基础货币的投放机制。在理论上,美联储对基础货币的投放有三个渠道:购入美国政府债券、再贴现贷款(RP & TAC)和持有的黄金及特别提款权。但是,从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形成以来,购买美国政府债券一直是投放基础货币的最主要渠道。截至2008年1月30日,美联储共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8143亿美元,其中以持有政府债券资产形式投放的约7184亿美元,占88.2%. 第二,美联储三大利率调控机制。美联储主要运用三大利率工具来调控货币供给量:联邦基金利率、贴现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第三,美联储与财政部的合作机制。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注册资本由各商业会员银行认缴,并以利差收入、政府债券承销收入作为收益来源。因此,我们通常将其视为能保持完全独立性的“私有化的中央银行”。 第四,欧洲美元的创造机制。由于欧洲货币市场的存在,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即便在美国境外,也成为了国际信用货币的创造手段。 美联储的独立性 美联储是具有很高独立性的中央银行。美联储并不属于美国政府,其是由多年的法律论证和筹备,并考虑美国独特的政治传统文化而形成的权利制衡机构。 1.有完善的法律系统保障联储的独立性。 2.从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方面看,联邦储备体系理事会经国会授权,无需总统批准,有权独立地制定货币,自行决定采取的措施和运用的政策工具。 3.联储无长期支持财政融资(包括发行债券)的义务。同时联储的盈余较大,业务经费独立,无需财政拨款,不受财政的制约。财政的独立性,使得联储能不受财政部的束缚,独立的制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做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由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所有成员国包括尚未加入欧元区的成员国中央银行组成,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执行董事会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决策机构。保持价格稳定和维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原则,并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流动资金经常便利和准备金制度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 ?1992年,欧盟首脑会议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999年1月1日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从2002年1月1日起,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流通。由于英国、瑞典和丹麦决定暂不加入欧元,目前,使用欧元的国家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12国,也称为欧元区。欧洲中央银行作为超国家货币政策执行机构,其组织框架、目标、任务和运做机制一直是人们十分关心和讨论的重要问题。? 一、欧洲中央银行的组织框架 欧元区的货币政策通过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予以实施。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由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所有成员国包括尚未加入欧元区的成员国中央银行组成。在欧元区内,欧洲中央银行是最高货币权力机构,其总部设在德国的法兰可福,工作人员500人。各成员国中央银行是欧洲中央银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负责执行欧元区货币政策的日常工作,但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的所有活动必须接受欧洲中央银行决策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欧洲中央银行决策机构的设置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执行董事会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决策机构。行长理事会负责制定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指导纲要,其主要职责是确定欧元区的货币政策目标、主要利率水平和中央银行体系准备金数量等。目前,行长理事会由执行董事会成员和欧元区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组成,每个成员拥有一份表决权,采用简单多数表决法决定要实施的货币政策,欧洲中央银行行长担任行长理事会主席,并且拥有在表决中出现赞成票好反对票相等时做出最后裁决的权力。执行董事会主要负责货币政策的实施。执行董事会由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和其他五位成员组成,任期8年,期满后不得继续连任。 由于不是所有的欧盟成员国都在1999年1月1日参加欧元区,欧洲中央银行还设立了由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尚未参加欧元区的中央银行行长组成的第三个决策机构即总务理事会,负责协调欧盟内欧元区和非欧元区的货币政策。? 欧盟东扩到27国后,现行的一国一票制将使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变得十分庞大,难以进行迅速有效的决策,为此,欧洲中央银行将采用“三速”投票模式,按照成员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口分配投票权,5大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为4票,也就是说每5年有一国没有投票权;14个中等国家如比利时、奥地利、瑞典、芬兰、波兰等共8票,即14国中每年8个国家有投票权;8个小国如塞普路斯、爱沙尼亚、立陶宛、卢森堡等为3票,即每年3个国家有投票权。执行董事会的6名成员有永久投票权。? 二、欧洲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 保持价格稳定和维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原则。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欧洲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是“保持价格稳定”,与德国规定的德国中央银行的首要任务是“捍卫货币”如出一辙。虽然欧洲中央银行有义务支持欧元区如经济增长、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的其他经济政策,但前提是不影响价格稳定的总目标。? 和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相比,欧洲中央银行是一个崭新的机构。为增强欧洲中央银行的信誉,《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从立法和财政上明确规定了欧洲中央银行是一个独立的机构,欧洲

建立欧洲银行联盟的利弊分析

建立欧洲银行联盟的利弊分析 2012-10-15摘要: 今年6月份以来,欧洲银行联盟计划取得了较大进展。 欧洲银行联盟的建立将会促进欧洲金融一体化,分离政府救助和银行救助,打破银行危机和债务危机的恶性循环,并保护存款者利益。 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增大欧洲央行的责任,增加银行监管成本,以及加大银行债务的社会化风险。 此外,在平衡各成员国利益和具体落实层面上还存在诸多困难,银行联盟还需要财政联盟相匹配,欧洲银行联盟计划的最终实现很可能会被推后。 关键词: 欧洲银行联盟,欧债危机,利弊,前景 一、概况欧债危机是主权债务问题与银行体系脆弱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权债务和银行业的双重危机。 目前,希腊和西班牙的债务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欧洲银行业对“欧猪五国”(PIIGS)总的风险敞口占该五国银行总债务的比重已高达90%左右。 因此,救助欧洲银行业是危机救援的一个重要方面。 欧盟委员会今年6月初发布了《银行复兴及解决方案》报告。 该报告称,为抑制西班牙债务危机升级势头,阻止欧洲储户在危机影响下的恐慌情绪蔓延,严防银行业出现“挤兑潮”,欧盟委员会拟建立“欧洲银行业联盟”(European Banking Union)。 欧盟委员会草拟的欧洲银行联盟计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确立欧元区统一的银行监管机制;

二、由各银行自行出资设立一个拯救问题银行的救助基金,可直接对银行重组进行融资支持; 三、建立一个覆盖欧元区银行的存款保险机制,在银行破产或重组时保护欧元区储户利益。 该方案提议,由欧央行负责发放银行牌照,并确保银行的资本、杠杆率和流动性等符合要求。 若发现银行违反或可能违反监管要求,欧央行有权对银行采取干预措施。 6月28日召开的欧盟领导人布鲁塞尔峰会公布的草案显示,欧盟领导人将要求加强欧盟的构建,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形成真正的经济货币联盟。 欧元区领导人一致同意将推出单一金融机构监管机制,欧洲央行将参与到这一机制中来,并将可能直接参与对欧洲银行的资本重组。 同时,欧元区成员国已同意让欧洲稳定机制(ESM)直接向陷入危机的成员国银行注资。 银行业联盟也是欧盟整合的一部分,该联盟是为欧盟设计的,但对于欧元区成员国和非成员国可以区别对待。 9月12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欧洲央行对欧元区银行实施监管的计划,作为成立欧盟银行业联盟的首个措施。 新的监管计划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赋予欧洲央行对欧元区所有银行的监管权,非欧元区的欧盟成员国银行可自主选择是否加入统一监管体系;二是新成立的银行监管制度与现有欧洲银行监管局(EBA)的监管制度并存,以确保欧洲银行监管局决策的有效性,以及保持单一市场的完整性;三是欧盟委员会设想的银行联盟应该具有单一规则和监管机制,以及单一的银行解决机制。 二、建立欧洲银行联盟的利弊分析欧洲银行联盟的建立将会促进欧洲金融一体化,分离政府救助和银行业救助,打破银行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之间的恶性循环,并保护存款者利益。

欧洲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欧洲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金融学系保险专业费清 09991685 一、欧洲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着国际统一的货币体系发展,国际区域化货币体系也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的一个焦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欧洲共同体的“区域化货币体系”。 总的来说,欧洲共同体“区域化货币体系”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70年代初-1978年,欧共体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EMS),其目标在于稳定汇率。 第二个阶段:1978年-1986年,欧共体提出“单一欧洲文件”,“文件” 肯定了欧洲货币联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为应该继续积极推行,拟订了初步计划。 第三个阶段:1986年-1990年欧洲货币联盟的开始实施。 一、魏尔纳计划 “魏尔纳报告”或“魏尔纳计划”是欧洲货币体系发展的基础,它是在在原来的罗马条约以外建立的有关欧洲货币联盟的发展规划,其最早形成于1970年5月。 总的来说,“魏尔纳计划”的内容包含三个方面:汇率机制调整、货币储备基金建立和欧共体内部核算。具体地说, 1.汇率管理机制调整 在汇率管理机制方面,欧共体曾实施“蛇洞制”以加强其成员国之间的汇率联系。 欧共体在1972年4月10日作出决定,通过了“巴塞尔协议”,各成员国货币间的汇率可容许波动幅度只能是上下1.125 %(总幅度为2.25%),比史密森协议的规定小一半,换言之,欧共体对内部的汇率波动要求更加严格,拟推行内外有别的汇率政策。用当时比较通俗的比喻来说,这叫做“蛇洞制”. 2.货币储备基金的建立 该基金的职责主要是:支持成员国在外汇市场上的干预活动以促进汇率的稳定,管理成员国中央银行间的信贷,逐步集中成员国的外汇储备,并逐步发展为

2008年全球银行排名

在2008年《银行家》全球1000强银行排名榜上,中国再创历史记录,共有45家银行入选,交通银行首次超越农行,中国四大银行重新排位。 美国银行业在全球舞台上的表现因次贷危机似乎蒙上了一层阴影。榜上有名的169家美国银行2007财政年度的利润为1128亿美元,仅仅占榜上所有银行总利润的14%,与去年24%的比例相比下降了10%,而与2003年49%的比例相比更是下跌了35%。 另外美国核心银行的表现也是差强人意,上榜的银行数由去年的185家减少到今年的169家,而2003年美国共有210家银行上榜。美国银行表现不佳,欧洲银行也显现颓势。 欧盟国家银行的上榜数量由去年的279家减至今年的266家,虽然保持了其利润占榜上所有银行总利润的41%,但是经济前景的暗淡使得欧洲银行不被看好。此外美国的次贷危机将继续影响发达国家市场。 但是许多新兴经济体,特别是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金砖四国)相对而言受影响较小。这四国的银行和其它新兴经济体国家的银行正在缓慢而稳定地展现其影响力和日益增

长的实力。 金砖四国共有119家银行荣登2008年全球1000强商业银行排行榜,与2003年的61家相比数量几乎翻了一翻。 今年,中国最大的两家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更是一跃成为世界银行前10强,而5年前他们还仅分别排名16和15位。另外以市值计算中国的银行占据了世界四大银行的三个席位,这是自2003年以来最大的变化,当时没有一家中国的银行市值能位列前25名。 中国再创历史记录共有45家银行入选,交通银行首次超越农行成为新的中国第四大银行,中信银行更是在成功上市后破天荒排在招行前面成为中国第六大银行。 总之,虽然美国和欧洲的银行仍然占据了全球1000强商业银行排名的主导地位,但是这种主导趋势正在衰退。新的全球金融态势正在形成,其它新兴国家也正逐渐展现自己的风采。 不过,全球银行业自2002年以来的利润高速增长的态势可能依然出现了逆转,特别是美欧等国,次贷危机给这些国家的银行太大的伤害,他们元气大伤,短期内很难有优异的表现。中国银行业恐怕也很难独善其身,未来五年内不太可能延续最近两个超高速增长势头,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很大,净息差今年将到顶了,而中间业务在净利润中的占比又很低,这注定我国银行股将归于平静!! 2008年中国入选1000家大银行具体情况(按一级资本排序)

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

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 一、起步阶段 中国出现近代化的银行始于鸦片战争之后。一般认为1847年在上海开设分行的英国丽如银行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银行。而19世纪后期在中国活跃的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有英国的汇丰银行、惠通银行、中华汇理银行,法国的法兰西银行、东方汇理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等。 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第一家银行是中国通商银行,由清末实业家盛宣怀于1897年在上海创办,利用他任督办的招商局和电报局投资,同时拉其他官僚包括李鸿章等人入股,其组织管理和营业规则均参照外商银行(主要是英国汇丰银行),设立董事会,在全国各地开设分行。该行成立之初,就被清廷许可发行银两、银两两种货币,还获得代收库银、整理币制之权。在官方的中央银行设立之后,该行才转为纯粹的商业银行。 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跟中国银行一起承担中央银行职责的还有交通银行。交通银行的历史同样可以上翻到清朝末年。1908年,由清政府邮传部牵头组建,为官商合股,初期目的是借款赎回被列强控制的铁路,故名交通银行。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其地位进一步上升,与中国银行一起承担共同承担发行货币、调节币制、兑换外币和代理国库收支的中央银行职责。 二、第一个繁荣时代 1927年至1928年,北伐军革了北洋军阀的命,历史进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受江浙财团资助的蒋介石政府,也十分重视银行体系的建设。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另组建中央银行,授予其发行纸币、代理国库、经理公债、管理外汇等特权。同时,将中国银行改组为国际外汇兑换专业银行,交通银行改组为辅助工农商矿的专职银行。1935年,国民党政府又组建中国农民银行,作为供给农业信用、发展农村经济的专职银行。至此,形成了以四大国有银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为基本骨架的银行体系。国民党统治后期,形成了宋子文家族控制中国银行,孔祥熙家族控制交通银行,陈果夫家族控制农民银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控制国有金融业的局面。 在清末和北洋军阀时代,除了官立银行之外,众多私营银行也百花齐放,并在1920-1930年代进入快速成长期,成就了中国金融业历史上的第一个繁荣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代,私营银行以“北四行”和“南三行”为代表,官商合办银行以“小四行”为代表。 “北四行”是指1917年成立的金城银行、1915年成立的盐业银行、1921年成立的中南银行和1919年成立的大陆银行,与北洋军阀均有一定的渊源,均以华北为业务重心,并曾一度开展广泛的协作,合办“四行储蓄会”和“四行准备库”,联合发行钞票。1927年之前,盐业银行实力最强,存款额曾一度位居全国私营银行之首。1930年代之后金城银行实力飙升,成为北四行的支柱,其存款额也一度跃居全国首位。 “南三行”是指1915年成立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07年成立的浙江兴业银行和1909年成立的浙江实业银行,后两家均为清末浙江地方金融力量组建。民国后三家银行均以上海为业务经营重心与发展基地,并多方面开展合作。1927年之前,浙江兴业银行与盐业银行并驾齐驱分列南北银行之首。1930年之后,则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与金城银行后来居上,成为南北银行的老大。浙江实业银行则专注于外汇业务。 “小四行”为1897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1908年成立的四明商业储蓄银行、1919年成立的中国实业银行和1929年成立的中国国货银行,前三家原来均为民族资本经营,后被国民党政府改组和控股,成为官商合办银行。中国国货银行则为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之后组建的官商合办银行。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商业银行是随着近代西方经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产物。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不存在银行等近现代金融机构。中国出现近代化的银行始于鸦片战争之后。 一、起步阶段(1840—1897年) 1.银行业发展概况 (1)第一家近代银行:1847年,英国丽如银行分行——第一家在华设立的 外国银行。 (2)在华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的兴起 19世纪后期,在中国活跃着多家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形成外商银行 独大的局面。如:汇丰银行、中华汇理银行、法兰西银行、德华银行等等。 (3)传统金融机构与近代金融机构并存。钱庄、票号等类似银行的传统金融机构与在华外国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并存。 2.影响 对中国传统金融业造成巨大冲击,虽是帝国主义在华攫取经济特权和经济利益的工具,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银行业的近代化,近代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开始影响中国金融业。 二、发展、兴起、受冲击及遇危机阶段(1897—1949年) (一)第一家中国人自办银行的出现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中国通商银行。 官督商办,官僚资本与商人资本共同入股。 组织管理与营业规则参照外商银行,设立董事会,在全国各地开设分行。 被清王朝朝廷许可发行银两、代收库银、整理币制。不是纯粹的商业银行。 (二)华商银行、外国银行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 1.因不适应历史发展,票号已消失。钱庄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仍然存在。 2.多家华商银行设立:大清银行设立,中国通商银行转型为纯粹的商业银行。1908年,设立交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均采取官督商办、官僚资本与商人资本 共同入股的形式。众多私营商业银行的设立。 (三)华商银行的兴起和中国银行业的繁荣 1.四大国有银行的形成 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为基本骨架,四大银行为专职 商业银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控制国有金融业。 2.私营银行的快速成长(1920年—1930年) 民族工业崛起,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私营银行以“北四行”和“南三行”为代表,官商合办银行以“小四行”为 代表。 “北四行”是指1917年成立的金城银行、1915年成立的盐业银行、1921年成立的中南银行和1919年成立的大陆银行,与北洋军阀均有一定的渊源,均以 华北为业务重心,并曾一度开展广泛的协作,合办“四行储蓄会”和“四行准备库”,联合发行钞票。 “南三行”是指1915年成立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07年成立的浙江兴业银行和1909年成立的浙江实业银行,后两家均为清末浙江地方金融力量组建。 “小四行”为1897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1908年成立的四明商业储蓄银

2020年(金融保险)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做

(金融保险)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做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由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所有成员国包括尚未加入欧元区的成员国中央银行组成,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执行董事会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俩个主要决策机构。保持价格稳定和维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俩个主要原则,且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流动资金经常便利和准备金制度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 1992年,欧盟首脑会议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999年1月1日开始实行单壹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壹货币政策,从2002年1月1日起,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流通。由于英国、瑞典和丹麦决定暂不加入欧元,目前,使用欧元的国家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12国,也称为欧元区。欧洲中央银行作为超国家货币政策执行机构,其组织框架、目标、任务和运做机制壹直是人们十分关心和讨论的重要问题。 壹、欧洲中央银行的组织框架 欧元区的货币政策通过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予以实施。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由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所有成员国包括尚未加入欧元区的成员国中央银行组成。在欧元区内,欧洲中央银行是最高货币权力机构,其总部设在德国的法兰可福,工作人员500人。各成员国中央银行是欧洲中央银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负责执行欧元区货币政策的日常工作,但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的所有活动必须接受欧洲中央银行决策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欧洲中央银行决策机构的设置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执行董事会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俩个主要决策机构。行长理事会负责制定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指导纲要,其主要职责是确定欧元区的货币政策目标、主要利率水平和中央银行体系准备金数量等。目前,行长理事会由执行董事会成员和欧元区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组成,每个成员拥有壹份表决权,采用简单多数表决法决定要实施的货币政策,欧洲中央银行行长担任行长理事会主席,且且拥有在表决中出现赞成票好反对票相等时做出最后裁决的权力。执行董事会主要负责货币政策的实施。执行董事会由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和

欧洲银行发展史

欧洲银行发展史 摘要:银行是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它主要的 业务范围有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以及办理票据贴现等。银行的存在方便了社会资金的筹措与融通, 它是金融机构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员。本文以欧洲银行业的发展史作为研究的对象,重点考察了银行业在欧洲得以产生并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这些考察的基础之上,论文还尝试对银行业这一中世纪新兴的金融和经济力量与不同时代的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梳理,试图说明在由中世纪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各阶段的社会变动中,银行业所受到的影响,考察在社会总体形势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形之下,银行业适应变化的新环境的过程。 关键词:银行业;欧洲经济;欧洲社会历史

引言 欧洲是银行业最早出现的地方,主要出现在当时的世界商业中心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1580年成立的威尼斯银行通常被认为是最早使用“银行”名称经营业务的。英语中银行一词“bank”就是由意大利语的“BanCa”演变而来的,原意是交易时用的长凳、椅子,当时银行家的前身——“坐长板凳的人”发现,可以把客户暂时滞留在他们手上的钱贷放出去,赚取利息。于是后来这些银行家们就开始有意识地吸收别人手上的闲钱,并支付给储户一定的利息,然后他们再把吸收的钱贷放给急需用钱的人,收取更高的利息,从中赚取差价。这种存贷款业务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商业银行业务,这种新的行业也就是早期的银行业。 而银行业究竟在何时出现,我们只能推出大致的是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其具体的时间很难确定,因为从“坐长板凳的人”到钱币兑换商再到银行家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刻意为之的结果,它是在商业贸易长期发展的过程过程中,缓慢演变而来的,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一、文献综述 有关中世纪银行研究的学术史综述,必须置于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研究的大背景中予以考察,方能得到较为全面的认识。20世纪30年代,对于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经济史研究来说至关重要。此时的经济史早己经发展成为一门繁盛的学科,有许多学者投入到对西方经济增长起源的诸多问题的研究方面。比较著名的学者包括亨利·皮雷纳,基诺·卢查托和阿尔弗雷德·多伦。其中,尤以比利时学者皮雷纳对中世纪城市的研究而闻名于世。 总体看来,早期的经济史研究多偏重于描述,而非技术性的分析。换句话说,早期经济史家并没有充分运用源自经济学自身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史。他们的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方向:意大利历史学家,被一些学者称为经济法律学派,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确定不同的经济利益群体,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公社政治;制度经济学派,尤以德国历史学家为代表,他们集中讨论经济组织与活动的法律问题;第三种学派可以被称为“空想家”,这些人受韦伯和桑巴特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于讨论抽象的资本主义精神,并进而研究企业家与某些近代观念,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个人主义观念的关系问题。总体而言,所有这些研究都集中于对外在经济活动的研究,而对于经济理论以及经营技术方面的研究则付之网如。’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缺乏经济史方面的专业人士,经济史的研究对于历史学和经济学,对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依赖性依然很强。这种依赖导致经济史研究的二元性,使得经济史的主题长期以来被分为两个板块:历史学家主要对工业革命之前的时期比较感兴趣;而经济学家主要的兴趣点都集中于工业革命之后的时期,发展的连续性因而受到损害。历史学家因为对新经济分析方法缺乏理解,而经济学家对于最近的历史研究又所知甚少,由这些人来从事经济史的研究,难免具有某些不足之处。正因为意识到这一点,格拉斯教授指出,补救的办法在于推动经济史研究的专业化。 二、未曾中断的货币经营活动 (一)庄园经济下的信贷活动 罗马帝国晚期,欧洲城市生活与商业发展原本已经处于衰退的趋势之中。蛮族的入侵导致状况进一步恶化。欧洲社会逐渐倒退到以农业为主的庄园体制之下。它是以土地为基础的经济单位,产生于动荡的乱世之中,目的是为了保证每个成员最低限度的生存需要。在庄园

欧洲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改革方向及启示

欧洲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改革方向及启示 建立一个合适的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业务运作能够有效运转的基本前提,不同的业务发展战略可以用不同的组织架构来匹配。为了准确地把握国际银行业的最新动态,为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调整和改革提供参考,我们最近专门访问了欧洲国家一些世界著名的商业银行,包括德意志银行、德国商业银行、瑞士联合银行(BUS)、瑞士信贷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对它们的组织架构及改革动态进行了专题考察。 一、欧洲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改革的基本趋势 最近10年,欧洲商业银行在业务运行模式上都作了很大改革,在组织架构的设置与调整上,存在三个基本的趋势: 第一,随着市场的发展,西方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在不断地变化和调整。 第二,银行组织架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跟随市场需求,根据更好地适应客户需要、更有效地节省成本和更有效率地组织推动等原则去确立自己的管理体制,而不是简单的“客户驱动”或“产品驱动”。 第三,在组织架构的调整上,基本的趋势是业务线的调整愈来愈综合、愈来愈简单,过去众多的业务部门都在向两类业务线靠拢:一是商业银行业务,二是投资银行业务,也即一般意义上的零售金融业务和批发金融业务。 从这次访问的情况来看,我们所到访的几家银行在最近几年都在不约而同地改组其组织架构和相应的业务流程,这种现象的背后一定有其经营理念和管理哲学的变化在支撑。 银行的业务如何组织、部门如何设置,实际上大的原则是两个,一是按地区来组织和推动,一是按业务系统来组织和推动。前者是一种横向管理模式,以分行为运作中心,后者是一种纵向管理模式,以总行部门为运行和指挥中心。 过去的银行业,无论是欧洲还是美洲,或者亚洲,几乎无一例外地以地区为中心、以分行为主导,而现在的趋势则几乎完全颠倒过来,改变为以业务战线为主线,强调银行的系统管理,分行的职能被大大弱化,总行业务部门的管理则得到极大的强化。 美国银行业从25年前开始这种改变,欧洲银行业大概从10年前开始这种转变。从银行组织架构的演变趋势上看,欧洲银行是在跟随美国银行业,但从银行业综合化发展趋势上看,则是美国银行业在追随欧洲银行业。 现在,凡是大的银行,特别是国际性的跨国银行,在组织架构设立的思路上都已经转变过来。当然,那些规模小、经营范围和活动地域很受局限的社区银行,像信用社、储蓄银行、住房信贷银行等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二、欧洲商业银行组织架构重组的主导思想 从总体上看,欧洲商业银行目前的组织架构可以从总分行制、地区总部制、三大部门系统、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以业务系统为重心来构建等若干侧面来描述。 1.总分行制 虽然从原理上讲,商业银行在业务拓展的内部架构设置上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采用总分行制,一是采用单一银行制,但从全球范围内的总的发展趋势上看,总分行制已逐步取代单一银行制。原来主要采用单一银行制的美国商业银行也在最近几十年快步转向全面推行总分行制,总分行制越来越成为西方商业银行组织体制的主流。在总分行体制下,西方商业银行的分行就是一个营业网点,这些网点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可能从事全面业务,也可能只从事有限的几种业务甚至是单一业务。西方银行的分支机构几乎都称“branch”,很少能看到有冠名为“sub-branch”(支行)的。 2.地区总部制 欧洲商业银行根据业务走向、客户分布、地域特征等,在总行与分行之间设立地区总部,并通过这些地区总部强化对全国和全球各地分行的管理,以便更好地满足客户的服务要求和实现银行自身的发展目标。

欧洲近现代经济发展状况

欧洲近现代经济发展状况 关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1. 19世纪末是欧洲后工业革命时期,这个时候大工厂林立,电报的发明更是促进了经济的繁荣。2. 一战后,欧洲的经济经历的低迷下降阶段,此时德国和意大利逐步形成轴心国,建立法西斯政权。3二战后的布伦顿森林体系和马歇尔计划为强有力的支持了欧洲经济的复苏。4. 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确立。 欧洲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商业资本主义。19世纪末期,欧洲经济主要掌握在大财团手中,受到垄断经济的控制。商业资本主义在贵族的控制下较平稳的发展,随着大银行的崛起,逐步向金融资本主义转变。 一战后的欧洲经济也遭受了较大的破坏,大衰退一直持续到了

1920年代,还造成了经济的不稳定和全球性的经济低迷。1945年以前,少数人希望利用他们的政治权利守护他们的特权地位,而多数人期望利用国家来剥夺少数人的权利和特权。他们两者又都希望利用国家权利去寻求解决经济危机之道。而德国二战前希特勒的上台便是利用德国经济衰退,利用政治手段强硬复苏经济博得的政治地位的升高。不过这种二元论的斗争随着1945年经济和社会多元论的兴起后便逐渐势微了。 马歇尔计划是《欧洲复兴计划》的通称。1947年6月5日,时任国务卿的马歇尔在哈弗大学发表演说中首先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当时欧洲经济经受了战争的洗礼,百废待兴,粮食和燃料等物质极度匮乏,而其需要的进口量远远超过它的支付能力,如果没有大量额外援助,就会面临性质十分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危机。他呼吁欧洲国家采取主动,共同制定一项经济复兴计划,美国则用其生产过剩的物资援助欧洲国家。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5%,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最成功的计划,它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也缓和了美国国内即将发生的经济危机。下表是马歇尔计划中对欧洲各国的援助数额。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做方式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做方式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由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所有成员国包括尚未加入欧元区 的成员国中央银行组成,查字典范文网为您编辑了“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做方式”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做方式 1992年,欧盟首脑会议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999年1月1日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从20XX年1月1日起,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流通。由于英国、瑞典和丹麦决定暂不加入欧元,目前,使用欧元的国家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12国,也称为欧元区。欧洲中央银行作为超国家货币政策执行机构,其组织框架、目标、任务和运做机制一直是人们十分关心和讨论的重要问题。 一、欧洲中央银行的组织框架 欧元区的货币政策通过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予以实施。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由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所有成员国包括尚未加入欧元区的成员国中央银行组成。在欧元区内,欧洲中央银行是最高货币权力机构,其总部设在德国的法兰可福,工作人员500人。各成员国中央银行是欧洲中央银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负责执行欧元区货币政策的日常工作,但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的所有活动必须接受欧洲中央银行决策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欧洲中央银行决策机构的设置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执行董事会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决策机构。行长理事会负责制定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指导纲要,其主要职责是确定欧元区的货币政策目标、主要利率水平和中央银行体系准备金数量等。目前,行长理事会由执行董事会成员和欧元区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组成,每个成员拥有一份表决权,采用简单多数表决法决定要实施的货币政策,欧洲中央银行行长担任行长理事会主席,并且拥有在表决中出现赞成票好反对票相等时做出最后裁决的权力。执行董事会主要负责货币政策的实施。执行董事会由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和其他五位成员组成,任期8年,期满后不得继续连任。 由于不是所有的欧盟成员国都在1999年1月1日参加欧元区,欧洲中央银行还设立了由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尚未参加欧元区的中央银行行长组成的第三个决策机构即总务理事会,负责协调欧盟内欧元区和非欧元区的货币政策。欧盟东扩到27国后,现行的一国一票制将使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变得十分庞大,难以进行迅速有效的决策,为此,欧洲中央银行将采用“三速”投票模式,按照成员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口分配投票权,5大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为4票,也就是说每5年有一国没有投票权;14个中等国家如比利时、奥地利、瑞典、芬兰、波兰等共8票,即14国中每年8个国家有投票权;8个小国如塞普路斯、爱沙尼亚、立陶宛、卢森堡等为3票,即每年3个国家有投票权。执行董事会的6名成员有永久投票权。 二、欧洲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 保持价格稳定和维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原则。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欧洲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是“保持价格稳定”,与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做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做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由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所有成员国包括尚未加入欧元区的成员国中央银行组成,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执行董事会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决策机构。保持价格稳定和维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原则,并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流动资金经常便利和准备金制度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 1992年,欧盟首脑会议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999年1月1日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从2002年1月1日起,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流通。由于英国、瑞典和丹麦决定暂不加入欧元,,使用欧元的国家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12国,也称为欧元区。欧洲中央银行作为超国家货币政策执行机构,其组织框架、目标、任务和运做机制一直是人们十分关心和讨论的重要。 一、欧洲中央银行的组织框架 欧元区的货币政策通过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予以实施。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由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所有成员国包括尚未加入欧元区的成员国中央银行组成。在欧元区内,欧洲中央银行是最高货币权力机构,其总部设在德国的法兰可福,工作人员500人。各成员国中央银行是

欧洲中央银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负责执行欧元区货币政策的日常工作,但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的所有活动必须接受欧洲中央银行决策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毕业论文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欧洲中央银行决策机构的设置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执行董事会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决策机构。行长理事会负责制定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指导纲要,其主要职责是确定欧元区的货币政策目标、主要利率水平和中央银行体系准备金数量等。目前,行长理事会由执行董事会成员和欧元区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组成,每个成员拥有一份表决权,采用简单多数表决法决定要实施的货币政策,欧洲中央银行行长担任行长理事会主席,并且拥有在表决中出现赞成票好反对票相等时做出最后裁决的权力。执行董事会主要负责货币政策的实施。执行董事会由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和其他五位成员组成,任期8年,期满后不得继续连任。 由于不是所有的欧盟成员国都在1999年1月1日参加欧元区,欧洲中央银行还设立了由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尚未参加欧元区的中央银行行长组成的第三个决策机构即总务理事会,负责协调欧盟内欧元区和非欧元区的货币政策。 欧盟东扩到27国后,现行的一国一票制将使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

西方银行业的存在与发展

西方银行业的存在与发展 壹、西方银行的起源 一、起源于货币兑换 里吉比银行(西方商业银行的原始状态)于公元前六世纪古巴比伦,希腊寺院、公共团体、私人商号,已从事金融活动,但仅限于货币兑换。 二、起源于资金的代理支付 随着中世纪欧洲地中海沿岸国际贸易的发展,1587年,在意大利建立的威尼斯银行成为最早出现的近代银行。威尼斯银行早期是由货币兑换商组织起来的,主要是兑换各国货币以方便贸易,而货币兑换商很多都是放高利贷出身的犹太人,银行对风险很大的贸易比如海上贸易,东方贸易等都放高利贷的,后来又有专门的风险评估和利率等级贷款抵押中保人等等设置,贷款业务就蓬勃发展起来,贸易兴旺时,银行没有钱贷出去,就开始向更多商人吸引存款,发展到后来就向普通百姓吸收存款,利率都有协议签订。 三、起源于贵金属保管 17世纪,英国金匠保存、划拨,“金匠券”。17世纪中叶,英国的金匠业极为发达,人们为了防止金银被盗,将金银委托给金匠保存。当时金匠业不仅代人保管金银,签发保管凭条,还可按顾客书面要求,将金银划拨给第三者。金匠业还利用自有资本发放贷款,以获取利息。同时,金匠们签发的凭条可代替现金流通于市面,称之为“金匠券”,开了近代银行券的先河。这样,英国早期银行就在金匠业的基础上产生了。早期银行小规模地行了现代银行的大部分职能;此外,它们还担负着类似现代证券交易所的许多工作。 贰、西方银行的发展阶段 1、资本主义商业银行的兴起 资本主义商业银行的产生基本上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旧的高利贷性质的银行逐渐适应新的经济条件,演变为资本主义银行。在欧洲,由金匠业演化而来的旧式银行,主要是通过这一途径缓慢地转化为资本主义银行。另一途径就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按照资本主义原则组织的股份制银行,这一途径是主要的。这一建立资本主义银行的历史过程,在最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英国表现得尤其明显。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苏格兰银行,1694年,英国政府支持创办了第一家资本主义股份制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根据英王特许成立,股本120万镑,向社会募集。成立之初即取得不超过资本总额的钞票发行权,主要目的是为政府垫款。到1833年英格兰银行取得钞票无限法偿的资格。1844年,英国国会通过《银行特许条例》(即《比尔条例》),规定英格兰银行分为发行部与银行部;发行部负责以1400万镑的证券及营业上不必要的金属贮藏的总和发行等额的银行券;其他已取得发行权的银行的发行定额也规定下来。此后,英格兰银行逐渐垄断了全国的货币发行权,至1928年成为英国唯一的发行银行。与此同时,英格兰银行凭其日益提高的地位承担商业银行间债权债务关系的划拨冲销、票据交换的最后清偿等业务,在经济繁荣之时接受商业银行的票据再贴现,而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中则充当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人”,由此而取得了商业银行的信任,并最终确立了“银行的银行”的地位。随着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因实际需要,英格兰银行形成了有伸缩性的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活动等调节措施,成为近代中央银行理论和业务的样板及基础。同时英格兰银行是第一家股份制的商业银行,标志着现代银行制度的开始。标志着资本主义商业银行制度开始形成以及现代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