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旅游规划编制体系研究

旅游规划编制体系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旅游规划编制体系研究

作者:张宏, 毛卉, 刘伟, Zhang Hong, Mao Hui, Liu Wei

作者单位: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郑州,450052

刊名:

地域研究与开发

英文刊名: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年,卷(期):2010,29(3)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0条)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8 1999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 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局GB/T 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 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298-199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2008

5.林业部调查规划设计院LY/T5132-95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2009

6.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关于加强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通知 2009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 2009

8.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技术规范 2004

9.王衍用旅游景区项目策划 2007

10.保继刚旅游区规划与策划案例 2005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刘滨谊旅游哲学观与规划方法论——旅游·旅游资源·旅游规划-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14(3)

针对当前旅游规划领域面临的思想理论问题,围绕旅游、旅游资源、旅游规划三方面,论述了旅游的起源、动因、作用、演化趋势、理论基础,提出了旅游与旅游吸引力"时空异化"和"时空强化"的两大特性,以及闲暇游憩学为龙头的旅游理论;论述了旅游资源与风景资源的区别联系,指出了旅游资源及其生命力"无中生有"和"不断变化"的两大特性;阐述了旅游规划的根本原则,旅游规划与风景规划、城市规划的差别,创立了以旅游吸引力、生命力、承载力三力为核心的AVC旅游规划理论与评判标准.

2.会议论文保继刚.徐红罡.李丽梅从桂林旅游规划看中国旅游规划的发展2001

桂林是中国最早开展旅游的地区之一,桂林旅游发展是中国旅游发展的缩影和镜子.现阶段桂林旅游发展已进入成熟期,从简单的资源开发转变为多方参与的综合发展,牵涉的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多,相互作用越来越复杂;为此桂林旅游规划采用了利益相关者和反馈的分析方法,提出有效控制旅游发展的速度及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是桂林旅游再发展的关键.分析桂林旅游规划的思路,可以总结出中国旅游规划的发展特点.中国旅游规划的发展与旅游发展阶段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动态关系,随着旅游发展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旅游规划将从间断性的总体规划,转向连续性的、学习性的规划;规划人员加强与各利益相关者的联系、提高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程度,同时实施旅游监测,及时地获取旅游发展的有形和无形指标,并用于指导新的旅游规划,最终达到旅游规划、旅游决策和旅游实施的有机结合。

3.学位论文吴泓多尺度旅游规划整合研究——以徐州市为例2004

20世纪中期以来,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地方支柱产业、龙头产业、先导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进入了新一轮的转型期,旅游业也处于快速发展和全面转型的新时期。这些国际、国内的新形势,要求中国的旅游规划由资源导向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传统规划向以市场导向和生态导向相结合、追求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为核心内容的综合集成旅游规划转化,在规划理念上由单纯考虑地方因素的“小旅游”规划向融入区域背景的“大旅游”规划转化。面对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传统旅游规划的理论和实践面临许多新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选择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市作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对多尺度旅游规划方法的综合集成,多尺度旅游规划的空间整合模式和规划整合机制进行研究。徐州市是一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旅游城市,它是具有淮海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徐州都市圈中心城市、徐连经济带中心城市、地方中心城市等不同空间尺度代表性的典型城市。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具体地探讨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途径,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并为新时期的区域旅游规划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多尺度旅游规划整合是指根据对空间尺度所划分的地区小尺度和区域大尺度,从技术层面、空间层面和机制层面探讨动态的、集成的旅游规划方法,实现不同空间尺度的旅游规划有效衔接的空间整合模式和整合机制。通过多尺度旅游规划整合,实现区域旅游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空间、时间等多目标的协调发展。从目前旅游规划的主流思潮看,国外旅游规划日益由物质形态的空间规划转向对社会、经济、政治等的关注,体现出可持续发展思想,推崇以人为本理念,但对旅游规划的范式仍存在争议,空间组织研究大多集中在目的地系统的旅游模型,缺乏对不同尺度旅游规划空间整合的模式及其机制研究,而且理论研究成果常常缺乏可操作性。国内学术界也开始重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部分旅游规划表现出物质规划与社会文化相结合的特点,但绝大部分仍偏重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少,旅游规划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区域旅游规划方法的综合集成和多尺度旅游规划的空间整合研究较少。

多尺度旅游规划研究的理论基础建立在系统科学理论、区域科学理论和共生理论的基础上,多尺度旅游规划整合的理论框架主要通过规划的技术层面、空间层面和机制层面的整合实现区域旅游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追求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整体功能的最优化。

多尺度旅游规划技术整合指规划方法的综合集成,主要包括规划功能的整合、技术体系的整合以及规划程序的整合。功能整合要突出规划的可持续性、弹性、层次性、综合性、整体性、文化性和公正性;技术体系的整合必须以旅游规划相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广泛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充分运用计算机模型和计量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思维方法等;规划程序的整合要求明确不同空间尺度(区域尺度和地区尺度)的旅游规划的内容和步骤。 经典的空间结构要素和旅游空间结构理论模型对多尺度旅游规划空间整合具有主要的借鉴意义。住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新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根

据经典空间结构理论模型和多尺度旅游规划的理论,多尺度旅游网络空间结构理论模型由点、线、流、通道和网络五个要素组成的实体空间、流的空间和地域空间三个域面互相影响,共同构成多尺度旅游空间互动网络体系。多尺度旅游网络空间演化阶段可以分为:孤散旅游城市、旅游城市聚集区、旅游城市密集带和区域旅游城市一体化共生四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区域旅游空间演化过程与相互作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通过不同尺度的旅游规划的空间整合,可以促使地区内部旅游结构的优化以及所在区域旅游的协同共生。多尺度旅游规划的空间整合模式应当从垂直性整合、水平面整合和整合的动态平衡原理等3个方面进行探讨。其中,垂直性整合指不同尺度旅游规划的空间衔接,主要包括地区尺度和区域尺度的融合,实体空间、要素流的空间和地域空间的兼容,以及空间共生单元的培育;水平面整合涵盖了地区尺度和区域尺度内部旅游规划的时空整合与要素的质、量整合;整合的动态平衡原理主要涉及多元主体、多种因素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综合动态平衡。

多尺度旅游规划整合机制包括社会机制、文化机制、生态机制、经济机制和制度机制等。多尺度旅游规划整合的社会机制主要探讨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目标和利益主体协调机制;多尺度旅游规划整合的文化机制主要包括城市文化特色的营造以及区域文脉的整合,强调将旅游的发展融入城市发展的整体策略中,将旅游的意识深化到城市精神、城市文化环境和城市物质文化载体中,并在区域整体文化背景中,实施区域文脉整合,深挖文化底蕴;多尺度旅游规划整合的生态机制指以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旅游为切入点,以环境影响评价为科学依据,以加强环境管理和健全规章制度为保障,实现生态建设和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多尺度旅游规划整合的经济机制是指进一步完善经济运行机制和市场经济机制,促进区域旅游要素的集聚和扩散

,形成区域旅游共同市场体系和旅游产业结构的协调配置整合。同时,多尺度旅游规划整合的实现有赖于旅游规划制度机制的创新和区域旅游管治的完善。

徐州市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区。运用多尺度旅游规划理论分析了多尺度旅游规划方法的综合集成、规划空间的衔接和整合机制。通过剖析徐州旅游现状和淮海经济区旅游现状,对徐州市域地区尺度、区域尺度(徐州都市圈尺度、徐连经济带尺度、沿京沪线尺度、淮海经济区尺度)进行了多尺度旅游规划空间衔接实证分析。徐州市旅游的多尺度整合必须分阶段采取品字整合、轴向整合和单极核整合模式,沿主要轴线形成京沪和陇海旅游走廊,逐步形成旅游城市密集带,最终构筑一个以徐州为强大核心的跨省旅游圈,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共生。

通过对多尺度旅游规划的系统研究,有6点值得借鉴或进一步讨论的结论:(1)在全球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对多尺度旅游规划进行整合研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多尺度旅游规划整合是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2)网络化旅游空间格局培育是由传统经济时代向新经济时代转型的转型时期提高旅游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它为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提供重要的组织体系;(3)多尺度旅游规划技术层面整合必须实现旅游规划方法的综合集成,不同空间尺度的旅游规划的衔接主要表现在地区小尺度和区域大尺度旅游规划程序的整合;(4)旅游地域空间的演化具有四个阶段,即孤散旅游城市阶段、旅游城市聚集区阶段、旅游城市密集带阶段和区域旅游城市一体化共生阶段;多尺度旅游规划的空间整合突出强调地区尺度和区域尺度之间要素、结构和功能的整合,以及地区尺度和区域尺度内部旅游规划的时空整合与要素的质、量整合;(5)多尺度旅游网络空间结构的多域面特征决定了旅游规划空间整合必须科学地确定“发展极”和“协调极”,进一步完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和旅游要素市场;(6)空间共生单元的培育对多尺度旅游规划空间整合具有空间引导、落实和细化的作用。

4.期刊论文林振华对旅游策划和旅游规划的思考-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23(3)

概述了旅游策划和旅游规划的进展,分析了旅游策划和旅游规划实施成效及其原因,对旅游策划和旅游规划的配合进行探讨,提出正确的旅游策划和旅游规划是酝酿于深思熟虑之中的.

5.期刊论文侯晓丽.董锁成.贾若祥.HOU Xiao-li.Dong Suo-cheng.JIA Ruo-xiang旅游规划整合--对"大旅游"内

涵的再认识-旅游学刊2005,20(4)

随着旅游活动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发展,旅游规划实践在我国各地蓬勃兴起,旅游规划的思想、内容与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完善.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旅游规划的发展,并对系统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思想等对旅游规划的影响进行了评析,认为在我国很多地区都亟待发展的情况下,旅游规划必须重视旅游地的社会经济要素,让旅游规划可以在当地发挥实际作用,通过"大旅游"开发切实增强旅游开发地的自我发展能力.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大旅游"的内涵进行了更为明确的阐述,将其概括为大资源、大产业带、大产业链、大市场、大系统等几个方面,并就其中的产业整合和空间整合进行了重点阐述,分析了深入研究与发展"大旅游"的重要意义.

6.学位论文刘琴主题旅游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6

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需求日趋个性化和主题化。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旅游活动,而是寻求一种有主题的、更深层次的旅游体验,以期得到个性释放,精神超越。如何才能满足旅游者的这种需要?从当前的旅游开发实践来看,相互模仿、重复建设、主题不明、投资效益低的情况时有发生。作为指导旅游业发展的旅游规划,也是千篇一律、面面俱到、缺少预见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由此,需要一种新的规划理念和思路来指导旅游规划的发展。

主题旅游规划的提出正是基于实际的需要以及实践的总结,它是一种旅游规划的新思路。本文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基于实践总结出主题旅游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提出了主题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研究了其核心理论

,明确了主题旅游规划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后,再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在对主题旅游规划的技术评价时,运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主要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为:进行了主题旅游、主题旅游规划的系统研究,提出了主题旅游规划的基本思路,构建了主题旅游规划的核心理论体系和技术评价体系。

研究得出的主要概念、理论和方法如下:

概念:

1、主题旅游。主题旅游是一种立足于细分旅游市场发展的旅游方式,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获得的主题性的旅游经历,是旅游者个性的体现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从旅游者的参与感受层次,借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题旅游可分为:知性主题旅游、情性主题旅游和意性主题旅游。知性主题旅游偏重指感知观赏,情性主题旅游偏重指情感体验,意性主题旅游偏重指精神超越。因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将进行具体分析时,剔除了主观因素,将其落实到一定的旅游类型之中。它们分别对应的是:环境旅游、文化旅游和特种旅游。

2、主题旅游规划。主题旅游规划是指以旅游者获得主题性体验为目标,以旅游细分市场为对象,进行旅游资源整合、旅游市场识别的主题经营型的旅游规划思路。主题旅游规划的核心:旅游主题的确定、旅游主题的物化与深化以及旅游主题的实施与保障。

主题旅游规划的重点:旅游资源的整合评价、旅游市场的识别分析以及旅游资源与旅游市场的组织。

主题旅游规划的特点:主题明确,重点突出;面向未来,注重实践;与时俱进,灵活多变;充实理论,完善体系。

主题旅游规划的目标:从视觉感染力、情绪调动到意境氛围的营造等方面,为旅游者提供主题性的旅游经历,使其成功地实现其旅游目的。同时

,塑造丰富的具有吸引力的主题旅游形象,保护和发扬地区传统文化,挖掘新型的旅游方式,营造主题性的旅游气氛,开发独具特色的主题景区和形成主题旅游产业集群。

主题旅游规划的原则:主题先行,有的放矢,面向实践,灵活多变。

理论:

1、主题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①旅游行为与审美心理学②市场供需体系与需求创造理论③体验经济与旅游深度体验④空间组织与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⑤文化创意与历史文化景观再现⑥规划理论与旅游空间规划⑦资源合理利用与持续旅游。

2、主题旅游规划的核心理论:以RMTP理论为中心的理论。

R-旅游资源,它是主题立意基础,其开发规划必须寻求以差异化(时空异化)的最大化规划理论为指导,寻求市场卖点。

M-旅游市场,它是主题选择方向,必须以边际消费倾向最大化理论为指导,把握游客动机。

T-旅游主题,它是规划的核心,可运用AVC有机组合理论确定旅游主题。

P-旅游产品,它是主题开发的结晶,必须以旅游资源——市场组合规划理论为指导,有效地规划好供需体系,并追求主题产品的组合效益最大化。 此外,还有规划的目标体系,必须运用三大效益平衡理论与永续经营理论;规划的调控机制理论为:系统论与控制论的政策优化理论。

方法:

主题旅游规划的程序:首先是旅游主题的确定与论证。旅游主题来源于对当地文脉的诊断,旅游资源独特性的分析,旅游市场的把握,此外,要经过地方政府,旅游企业经营者,旅游专家学者,旅游社区居民等多方面的意见综合,才能最终确定下来。其次,对主题进行物化与深化,进行主题演绎

。主题的物化,主要体现在旅游产品的策划。主题的深化,希望落实在主题景区之中,为此,要策划主题情节、规划主题场景,塑造主题氛围。继而

,要实施旅游主题规划。最后,要对旅游主题进行评估,并及时反馈所评估的信息。规划方法有:主题确定的多种途径法、主题开发的要素整合法、主题演绎的情景规划法以及主题评估的综合集成法。

7.会议论文袁书琪试论我国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2001

当前我国旅游规划管理文件对规划内容的规定存在一系列问题,各地规划实践也反映出这些问题,如内容不够完善、结构不够合理.本文从规划原理和多年规划实践出发,提出对旅游规划基本内容的充实、调整建议.特别提出了旅游规划基本内容的层次和3个维度.具体提出了旅游规划基本内容体系及其规定表述.本文还提出了旅游规划规范性前提下的灵活性问题。

8.期刊论文王群.章锦河.丁祖荣县域旅游规划中居民旅游感知研究--以安徽庐江县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23(6)

社区居民是推动地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外旅游规划中一直非常重视社区参与,而我国旅游规划仍重在资源导向、市场导向及形象导向,忽视了居民感知调查与分析.由于县域旅游发展中所涉及到的居民利益问题尤为复杂,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时更应充分考虑与尊重当地居民的旅游发展意愿.文章以安徽庐江县为例,构建了县域居民旅游感知因素研究框架,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了居民旅游感知分析对县域旅游发展规划的作用及意义,旨在提出一种新的规划思路,丰富旅游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9.期刊论文王建军.WANG Jian-jun对概念性旅游规划的认识-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

随着旅游业竞争态势的全面展开,旅游规划工作的不断深入,旅游规划的现实需求也相应出现了新的变化.为了适应这些变化,旅游规划界对传统的规划思想和经典的研究方法不断重新认识,并引入新的规划设计理念.概念性旅游规划就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生事物,它的出现必将对丰富旅游规划学科内容、推动旅游规划研究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非常值得关注.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相关的研究文献,首次对概念性旅游规划的概念、性质、特点、应用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

10.学位论文熊樱基于旅游规划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2006

旅游环境承载力,也称旅游环境容量,是衡量旅游环境与旅游发展是否协调的重要尺度,是发展旅游业与保护环境之间矛盾的核心理论问题。目前对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研究,包括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内涵,与旅游环境容量的关系,以及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计量方法;另一方面主要是旅游环境承载力在各个风景区、旅游区的实例计算和分析运用,并且以上两方面研究甚少涉及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性。在本项研究当中,继承了已有的关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研究结果,不再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体系进行分析,也不再对某一旅游地进行全面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计算,而是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与旅游规划的内容相结合,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念融入旅游规划设计中

,期望在旅游地的规划初期就考虑到旅游活动量与资源、环境的匹配程度和协调性。本论文主要从旅游目的地市场组成、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力、长时间序列的旅游地水资源和游客量入手,分析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通过寻找替代旅游目的地的方法,减小超载旅游目的地旅游环境压力(2)计算环境质量水平,优化旅游规划分区(3)评估与预测旅游地水资源承载力及多年游客量的变化规律论文研究切入点既包括作为旅游主体——游客与游客量,涉及游览环境承载力方面,又从旅游发展的载体——自然环境入手,涉及自然环境纳污力方面;从旅游市场和旅游规划两方面考虑提高环境承载力的方法;并通过季节调整反映长时间序列水环境和游客量的变化规律

,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给予研究。

本论文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不确定性模型与方法和时间序列研究方法,将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规划的市场研究、功能分区相结合,分别作了以游客量为代表的游览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数为代表的自然环境承载力研究以及以旅游收入代表的游览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性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由于景观生态学与区域旅游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上存在相似性,可以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解决旅游学研究中的问题。本研究将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斑块、廊道、景观连接度等理论与区域旅游学旅游地空间竞争、区域旅游交通以及区域旅游市场相结合,以旅游交通作为不同旅游地斑块之间相互联系的廊道,通过折算衡量廊道连接度的交通连接系数、分析游客需求系数,最终得到泸溪游客量。经检验,研究结果与实际调查结果是相符合的。要实现低级别旅游地对高级别旅游地的分流,通过一定的措施能达到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而且将不同级别旅游地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2)为了进一步协调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地项目开发的关系,笔者认为可以将环境质量等级作为旅游地项目开发等级划分的依据。运用灰色层次决策,我们对两个规划中的旅游地进行以环境生态为主要因素的功能分区,可以得出:从化市旅游地Ⅰ、旅游地Ⅱ分别属于四种分区中的生态疗养区和观光游览区,其中水环境承载力是影响旅游地Ⅰ分区权重最大的指标;大气环境承载力是影响旅游地Ⅱ分区权重最大的指标。研究发现,通过确定旅游功能分区的评价指标及指标标准,运用灰色层次决策,能将旅游区的环境质量状况纳入功能分区的标准内,与旅游资源、游客需要等要素一样,成为衡量功能分区的依据之一,这对于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发展可持续旅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灰色层次决策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理论方法从宏观的整体角度,以系统的综合的观点对旅游地进行功能分区。把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从开发规划初始就统一起来,有利于发展可持续旅游。

(3)通过季节调整,我们可以从原始时间序列中得到多年变化趋势、年内季节变化规律以及由随机因素对数值做出的贡献。因此,我们能从各项变化中得出变化规律,以便寻找影响这些规律的因素。季节调整方法处理水资源承载力,以1991~2002年广州流溪河某控制断面的实测数据为例,分析了季节调整后水资源承载力的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并做出2003年的水资源承载力预测值与实测值对比。结果显示,该断面水资源承载力具有显著的趋势性和季节性,预测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季节调整在旅游收入的应用,实际反映了游客量的变化,同时也是对岳麓山旅游环境承载量的变化趋势的映射。从调整结果可以得出,每年因季节变化和5月、10月旅游黄金周带来的旅游人数增加引起的变化是导致游客量变化比较大的主要方面,而抛开因季节因素影响的多年旅游收入的变化量趋势变化比较平稳,波动较小,由随机因素引起的游客量变化也不明显。旅游收入变化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游客数量的变化,而游客数量又是影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游客量大的季节和时期,各旅游地应根据以往游客量的变化对游客接待和游览路线等提前作出安排,提高旅游地能够承载的游客人数,使扩大的游客量在旅游地旅游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

总之,旅游环境承载力能被应用于旅游规划当中,为发展可持续旅游做出贡献,实现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093315396.html,/Periodical_dyyjykf201003017.aspx

授权使用:同济大学图书馆(tjdxtsg),授权号:dc55a149-582b-4834-9960-9de40014dc9b

下载时间:2010年9月1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