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意识形态与文化批评

意识形态与文化批评

意识形态与文化批评
意识形态与文化批评

意识形态与文化批评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漫谈

一、意识形态

在当代中国语境中,“意识形态”多被当作某一阶级(政党)的政治思想观念或倾向来使用,以至于不少人总是将意识形态与政治观念混为一谈,却很少关注这一概念所依附的哲学史框架和社会文化语境。“意识形态”(ideology)一词在今天更多地与贬义(如神秘化、虚幻或欺骗)相关联,但它最初是作为启蒙主义理想中的一个重要的科学理性概念被提出来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托拉西(Destutt de Tracy,1754-1836)是第一个把“意识形态”(ideologie)概念引入西方哲学史的人,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观念学”,即通过对观念进行唯物的、科学的精确描绘和研究而得到的知识。后来由于拿破仑将托拉西们污蔑地称之为“意识形态家(ideologue)”,才使这一概念蒙上了虚假、空洞的意涵。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对于意识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探讨,揭示出这些意识形式对现实世界的异化和对主体的虚伪教化,这对“意识形态”涵义的转折产生了重要影响。随后的费尔巴哈对宗教这种最具异化特征的意识形式进行的彻底批判,都为人们揭示意识形态的社会根源提供了自信心和思想条件。

真正对意识形态概念发生革命性影响的人是马克思。他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昭示出马克思主义

探讨意识形态的两条理论途径。一条是通过理性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科学研究,最终发展成《资本论》那样的经济学-哲学专著;另一条则是通过对既有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批判,创立新的意识形态观,以指导无产者进行工人运动或暴动的政治行动实践;前者更重视意识形态的真假认识价值,后者更注重意识形态的社会改造效果。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与马克思对社会结构的看法紧密相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将“一般意识形态”看成是某种社会为维持自己的存在和运转所必然带来的社会现象,属于“观念上层建筑”,是我们应该揭穿和批判的幻象。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意识形态的内容被具体化,指的是创建于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之上的各种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随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建立和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日益深入,马克思不再将意识形态简单看成带有贬义色彩的虚假(歪曲)幻象,而更重视从唯物史观为意识形态定位,更重视揭示构成意识形态虚假性或歪曲性的社会关系根源。换句话说,就是不再纠缠于对意识形态想象是否真实的追究和批判,而更加重视揭露和消灭造成意识形态虚伪性的真实(物质)条件。马克思不但地揭示了意识形态生成和运作得以依赖的社会物质关系,而且进一步揭示了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为使自己的存在更具合法性而采用的种种话语策略和隐蔽手法。

马克思之后的革命哲学家列宁、卢卡奇、葛兰西等人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和法国的阿尔都塞也从不同程度发展了意识形态理论。出于建立新政权的需要,列宁开始将意识形态理解为描述性的概念(有别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否定性批判观念),将意识形态看作配合阶级专政的附带内容,并将意识形态实践工作正式纳入到新社会制度的建设当中。而葛兰西却发现,意识形态在西欧社会远比列宁所

说的要复杂,意识形态分布在哲学、宗教、常识和民间传说各个层次的意识形式当中,是“一种在艺术、法律、经济行为和所有个体的及集体的生活中含蓄地显露出来的世界观”2[2]。他将上层建筑的划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可被称作‘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即通常所说的‘民间的’社会组织的集合体;另一个则是‘政治社会(political society)’或‘国家’” 3[3]。政治社会的执行机构是军队、法庭、监狱等专政工具,采取的是暴力形式;而市民社会由政党、工会、教会、学校、学术文化团体和各种新闻媒介等构成,以意识形态或舆论方式得以维持的。以这种划分为基础,葛兰西提出了著名的领导权理论,将意识形态基本上看成是争夺市民社会“文化领导权(cultural hegemony)”或“智识的和道德的领导权(intellectual and moral leadership)”的斗争平台和阵地。4 [4]葛兰西对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强调,到20世纪70年代对西方左翼学术(尤其是英国的文化研究事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至于法兰克福学派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则更多是从意识形态的消极社会职能这一角度进行,其外延比较宽泛:不仅包括社会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而且还包括科学和技术。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看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支柱——理性——本质上就是具有暴力性和操纵性的东西,它残暴地驾驭着大自然和肉体的感性的独特性。人们为了能一致地同自然界作斗争和进行生产,往往对人的本能、欲望进行压抑和管制,一切的意识形态正是为此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同一性思考(identity thinking)”的机制。这种“同一性”用一种理性的妄想抹杀了个人的独特性,将事物的独特性和多元性无情地转化为自身的幻象,资产阶级宣

扬的抽象平等交换机制正是这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神秘性之所在。法兰克福学派由此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描述为虚假性或非真实性,并将虚假性扩展为一切意识形态所固有的普遍特性。他们认为这种普遍性表现为操纵、欺骗大众和为统治现状辩护等消极功能,需要结合精神分析理论,对个体的精神幻象和社会文化传播行为进行更为彻底的祛魅和批判。)

葛兰西之后,对意识形态理论有重大推进的当属法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路易?阿尔都塞。他不但揭示了意识形态的外在特征和社会职能,更揭示了意识形态作为主体与自身的一种“想象”性关系在社会生产活动当中所起的作用。由此将意识形态理论转移到马克思的社会结构观和社会生产理论当中,将意识形态看成一种附着在一定机制上、对个体有构造作用的生产活动,从而摆脱了长期以来对意识形态真假问题的静态认识论理解,将意识形态问题引入到对于主体身份建构的探讨。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中基本明确了意识形态依附的物质条件――“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存在及运作方式,从劳动力再生产的角度考察了意识形态所起的特殊功用,基本上形成了他对于意识形态问题的基本看法:即意识形态是它是一种无处不在、略显神秘而又时时发挥着现实功用的物质性存在,是渗透和弥漫于诸多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当中的建构主体的活动。为了凸显主体在被建构过程中还有一定的主动性空间,阿尔都塞的弟子米歇尔?佩舒(Michel Pêcheux)随后提出了不认同(disidentification)的说法。福柯尽管拒绝使用“意识形态”一词,但他对于权力概念、对于权力与知识共谋关系的强调,对于话语建构效能的强调,显然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和主体建构理论有深层的关联。

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ISAs)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简称ISAs)源自法文Appareils Idéologiques ?Etat,是法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路易·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首先创用的一个概念。由于阿尔都塞首先将意识形态问题纳入到社会物质生产结构当中进行讨论,在很大程度上绕开了将意识形态当成精神现象或理论(知识)体系的普遍思路。阿尔都塞继承了马克思、列宁和葛兰西等人对于国家和意识形态所做的理论探讨,最终将主体建构、劳动力的再生产与国家机器等概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揭示出主体及主体性被建构的物质基础和体制结构。

阿氏他对意识形态问题的讨论是从意识形态的神秘性开始的。他首先将意识形态放在社会结构当中去理解,在初步揭示意识形态的外在特征和社会职能之后,再进一步思考作为表象体系的意识形态与个体“意识”的相互关系,倾向于将意识形态理解为一种先于个体存在的文化客体、社会结构、思想通道或政治无意识。他认为意识形态所反映的是人类同自己生存条件的“想象”关系,“是人类对人类真实生存条件的真实关系和想象关系的多元决定的统一。”5[5] 因此,意识形态表象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关系结构和主体认同活动,不能将意识形态仅仅看成一种否定性的虚假存在,它可能是一种动力体系,物质地、真实地发挥着改造我们的功能。这意味着,意识形态是一种无处不在、略显神秘而又时时发挥着现实功用的物质性存在。如何认识意识形态的物质存在和功能?在1969年所写的著名论文《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阿氏认为还是要回到劳动力的再生产问题当中,但考察的重点应该集中在支配个体生存信念的最重要载体——国家机器上。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所说的生产条件的再生产至少包括两个必要条件:“1)劳动力的再生产;2)现存生产关系的再生产。”6[6]他尤其重视劳动力的再生产问题,认为后者涉及到意识形态和主体构造这个更复杂的问题。“劳动力的再生产不仅要求一种劳动力技能的再生产,同时,还要求一种对现存秩序的规则附以人身屈从的再生产,即工人们对统治意识形态的归顺心理的再生产,以及一种剥削和压迫的代理人们恰如其分地操纵统治意识形态的能力的再生产。”7[7]从劳动力再生产角度考察意识形态所起的特殊功用,将问题推向主体的自我建构,推向国家机器和社会机构的教化功能问题,这些实际上是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核心。

在探讨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时,阿尔都塞直接继承了葛兰西对于“市民社会”、“文化领导权(霸权)”的探讨。在他看来,葛兰西是第一个强调意识形态之物质载体的创造型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国家不能被简缩为(强制性)的国家机器,还应当包括一定数量的‘市民社会’机构,如教会、学校、工会等”。受此启发,阿尔都塞指出,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般将国家看成与政权紧密相关的强制性机器,但在他们的政治实践中还是看到了国家机构的复杂性,看到了国家政权(State power)与国家机器(State apparatus)之间的相对差别。政权的覆灭或更替并不意味着所有国家机器都要发生完全的变革,掌握政权的阶级或阶级联盟有可能利用原有国家机器的功用来达到自己的阶级目的。他强调“不仅必须注意国家政权和国家机器的区别,而且还要注意另一类明显支持(强制性)国家机器的实体(reality),但一定不要把这些实体同(强制性)国家机器混淆起来。我将这类实体称作意识形态国家机器(the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

ses,简称ISA)。”8[8]因此,国家权力的实施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在两种国家机器中进行:一种是强制性和镇压性国家机器,另一种则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前者包括政府、行政机构、警察、法庭和监狱等等,它们通过暴力或强制方式发挥其功能;后者包括宗教的、教育的、家庭的、法律的、政治的、工会的、传媒的(出版、广播、电视等)、文化的(文学、艺术、体育比赛等)等诸多方面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以意识形态方式发挥作用。

阿尔都塞对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强调,更为具体地展现出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之间的密切联系,他认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或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所推崇的主体自足或自立,均是自我误认的幻象,是一种逃避和掩盖。

所有的这些探讨都基于对人道主义和人性自由论的否定,最终是要表明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从认识到实践都不象人们想象的那么自由。相反,人作为主体是一个受到各种限制、早已由一系列世界的表象体系所决定的“屈从体”(sub ject:既是“主体”又是“屈从”的意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觉得自己是自我决定的,觉得自己在直接把握现实,而往往对自己的屈从地位缺乏自觉。在阿尔都塞看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意识形态“想象”在起作用。“意识形态是个体与其实际生存状况的想象性关系的表现……人们在意识形态中表现出来的东西并不是他们的实际生存状况即他们的现实世界,而是他们与那些在意识形态中被表现出来的生存状况的关系。”9[9]因此个体对于自己实际处境的判断往往会产生想象性的歪曲(distortion),这种歪曲并不简单是意识形态的真/假问题,而是一个深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政治问题。意识形态的存在及其对主体的构造和迷幻功能,首先源于一种社会必要性,这种必要性不只是占支

配地位的阶级集团的需要,而且也是弱势群体维持身心生存的需要。总之,意识形态对主体的建构是维持现存社会秩序正常运作的需要。

从个体生存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于自己在社会结构中的受动地位往往缺乏太深的自省,自我感觉与社会客观存在经常出现错位,必然会产生想象性的歪曲或自以为是的判断,但谁又能否认这种自我判断或自我认可在人生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呢?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并不能仅仅靠一种理性分析的图景去生活,而在很大程度上靠自己对现实的判断、对未来的憧憬去生活。正如鲁迅所说的,只有真正的勇士才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真相,而更多的普通人要想能心安理得地生活在这滚滚红尘当中,必然少不了带上点阿Q精神。每一位有自觉意识的社会主体,都会面临两种矛盾的思想处境:在意识中知道自己在世界上所处的非中心地位,因为这世界并不是为我们某个人而存在的;但在无意识中又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为自我寻找安身立命的人生信仰、崇拜对象或效仿信念,因为没有这些信仰我们将无法立于世间。主体建构问题的复杂性可能还不至于此,再推进一步,我们用以判断事物及自我的那些价值标准、审美标准和政治信仰等,均来自先于我们并构造我们的意识形态传统,意识形态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支撑我们人生追求的信念之源。意识形态与主体的建构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同一而反复的关系,意识形态召唤并建构了主体,同时主体又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功能,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人是意识形态的动物”。

从理论上讲,意识形态的存在是必然的,因为人们总想理解自己的生存处境,而理解自己处境时又不得不通过现存的意识形态来进行,因而永远不可能是完全透明而真实的。从现实生存来看,意识形态的存在也是十分必要的,它为主体的生存提供了精神的资源,且不论这种精神是虚幻的还是真实而严酷的。对于我们

来说,仅仅知道意识形态存在的必然性与必要性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深入探究意识形态建构主体的具体方式和途径。为了深入讨论意识形态对主体的构造作用,阿尔都塞从理论上区分了“个体(individual)”与“主体(subject)”这两个范畴。由于强调意识形态的无所不在性,阿尔都塞否认个体范畴的“纯洁性”,而认为个体从介入社会(必然会感染意识形态)的那一刻时就已经而且一直是主体了。他甚至认为个体在母腹之中时就已是主体了,因为孩子在出生之前就被寄予了意识形态的各种期望,它将接受父姓、经历性别、身份等的认同过程并将成为一个不能被替代的人。理解这一点并不难,留意一下我们每个人的姓名,就不难理解意识形态的无孔不入。大人们常常为新生孩童的命名煞费苦心,或向有学问的人请教,或到字典里不厌其烦地翻找,甚至在孩子尚未出生之前,就为孩子准备了几套命名方案。看似普遍的命名事件,实则是向一个尚未涉世的个体传达意识形态的召唤。中国人在起名字时,无论是攀“龙”附“凤”还是拜“松”恋“竹”,无不渗透着中华文化传统对功名、品性的世俗崇拜或美好期待。

在阿尔都塞看来,人一生下来就已经是“主体”了,不存在人道主义所说的纯粹的、纯净的“个体”。而这个主体是受意识形态的“召唤(interpellate,质询、询问或叫喊)”而获得了主体的感觉,产生了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或误认,因此,批判性地分析这种认同、自觉地袪除这种幻觉才是理论或批评也做的事情。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理解他为什么非常重视文艺,重视文艺批评。

在他看来,大量的、质量一般的文艺作品和传媒影像都是地道的意识形态,它们召唤受众,让他们沉迷于自身创造的迷幻情境当中,暂时忘却或持久淡忘自身的真实处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同喜,被感动、被操纵。而只有极少量的艺术(如布莱希特的“间离剧”、克勒莫尼尼的抽象画等)超越了意识形态,它们

迫使受众无法与作品中的人产生共鸣,而只能产生“间离感”。这些作品能够激荡受众的主动意识,不断刺激受众的阶级意识或生命感悟,让他们时时观照自身的阶级处境或同类的命运,从而改变束缚自身的社会体制。后者才是真正革命、真正伟大的艺术,

这方面有许多的例子可举。比如大量的言情肥皂剧、商品广告或生活时尚,在当今越来越显示出符号化的倾向,其背后的主导因素都是消费主义这一主导性的意识形态。

一组画面、一个物件、一种空间、一种姿态、一种发型、一种抛媚眼的方式……都会成为一个意识形态元素,共同组装起形形色色的所谓文化创意作品,这些元素都是阿尔都塞所说的“症候”,需要对其进行意识形态分析和批评。

消费主义时代,“物”成了一种神秘的符号。

(物――快感(生理的、性与色情);物――美感(品味的区分)、夸示性;物――伦理(孝敬、家庭);物――自身镜像;等等

通过召唤、挑逗、哃吓、鼓励、关爱、承诺、自恋……各种手段可谓无所不用,但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来买我吧,来消费我吧,把金钱交给我是最终的目标。

可以看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政治无意识”所依附的真正的物质基础,是对个体进行体制化规训和合法化“生产”的领地,是一套看似温和却弥漫着神秘暴力的社会调控工具。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资产阶级法学或伦理学体系对公共/私人领域的区分,深刻揭示了公共领域对私人领域的渗透和作用,尤其强调了公共法则对私人领域的控制。在诸多意识形态国

家机器当中,阿尔都塞最为关注重视家庭和教育机构,他对此进行的纲领性的探讨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西方当代的诸多文化理论和身份政治运动(如女性主义、同性恋运动、酷儿理论、少数话语等)。尤其是阿尔都塞对教育机构的深层分析,已标志着西方左派革命方向的根本性转移。在工人和学生的街头暴力日益无法奏效、无法发动的时代,阿尔都塞为西方左派在意识形态层面的革命寻找到了物质层面的依托——以学校为代表的众多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体和劳动力的典范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既是有意识塑造新一代公民的意识形态阵地,又是知识分子群体聚集的公共领地,各种公共理念都可能在这里交汇撞击。在一些西方左派知识分子看来,左翼知识分子应该到教育机构中进行物质性的革命实践,为继续进行左派革命,他们要走进大学,至少要走入教学大纲。10[10]当代西方高等教育领域的许多学术(尤其是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领域)争论,大都隐含着强烈的政治取向,这一切与阿尔都塞的影响不无关系。对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进行深入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去解开日常生活和文化的秘密,恢复社会领域本应该拥有的批判活力。

附:西方其它流派对意识形态的看法

至于法兰克福学派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则更多是从意识形态的消极社会职能这一角度进行,其外延比较宽泛:不仅包括社会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而且还包括科学和技术。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看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支柱——理性——本质上就是具有暴力性和操纵性的东西,它残暴地驾驭着大自然和肉体的

感性的独特性。人们为了能一致地同自然界作斗争和进行生产,往往对人的本能、欲望进行压抑和管制,一切的意识形态正是为此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同一性思考(identity thinking)”的机制。这种“同一性”用一种理性的妄想抹杀了个人的独特性,将事物的独特性和多元性无情地转化为自身的幻象,资产阶级宣扬的抽象平等交换机制正是这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神秘性之所在。法兰克福学派由此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描述为虚假性或非真实性,并将虚假性扩展为一切意识形态所固有的普遍特性。他们认为这种普遍性表现为操纵、欺骗大众和为统治现状辩护等消极功能,需要结合精神分析理论,对个体的精神幻象和社会文化传播行为进行更为彻底的祛魅和批判。

雅克·拉康开创的新精神分析学说,进一步解释了个体精神幻象的生成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拉康提出的“镜像理论”将主体的成长看成一个与“他者”所代表的既定秩序不断调整和适应的过程,“标明了主体与他自己的自我或形象之间的永远也不能沟通的鸿沟。”11[11]拉康借鉴索绪尔语言学和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主—奴辩证法的思想灵感,将弗洛伊德的谈话治疗与带有意识形态倾向的话语表述相联系,将语言学中能指的永恒滑动与人的欲壑难填相联系,由此发现人是一个永远无法完全清楚表述自我的未完成体,因此他对自身的认识必然带有一定程度的虚幻性。拉康的研究深化了有关意识形态与主体、意识形态与语言秩序之间关系的讨论,对阿尔都塞的主体和意识形态理论有直接的影响。

另外,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从知识社会学出发对意识形态概念史进行的历史分析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先是把一切知识都看作是意识形态,继而又把意识形态与特定的党派立场分离开来,并把它们看

作是对“存在的联系”的思考。既对维护现有秩序的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进行除蔽,又有对批判现存秩序的乌托邦理想的知识学分析。詹姆逊在《政治无意识》的结尾所探讨的方法论框架——即马克思主义的“否定的解释学”,就借鉴了曼海姆对意识形态的知识社会学分析框架,提出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辩证法”。曼海姆对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双重分析和洞察,让人们更为自觉地认识到:每一个文化文本内部似乎都包含着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迷幻,我们的研究和批判就是对这些虚幻的祛除。詹姆逊由此认为,如果这种双重视角——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曼海姆式寓意仍然非常活跃,“马克思主义实践的正统的意识形态分析,在对实际作品的解读和阐释中,应与马克思主义的肯定解释学或对相同的意识形态文化文本的乌托邦冲动的破译同时进行。”12[12]

自1950年代以来,“意识形态已经终结”的断言在欧美知识界不绝于耳,丹尼?贝尔的《意识形态的终结》最具代表性。支撑这种断言的两个立论前提:一是认为意识形态与专制、同一化的极权主义有密切关联,它会随着世界政治大对立格局以及极权主义的消解而终结;二是认为意识形态运用的思维方法是科学所不容的,是一种封闭僵化的、易受操纵的带有情绪性的信仰体系,将在政治权力分散化、多元化的欧美将逐渐失去激进的追随者。强调多元和差异的后现代主义者,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抛弃显得更决绝,意识形态被纯粹视为需要解构的元叙述,一种观念一旦被贴上意识形态的标签,就会被带有犬儒色彩的后现代方式打发掉,从而渲染出一派意识形态终结的幻象。但是,正像阿尔都塞等人坚持的那样,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意识形态就不可能终结,它潜伏在我们四周,渗透在我

们身体当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是物质性的存在,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祛除萦绕在它四周的光魅。

特里?伊格尔顿通过对意识形态概念进行的细致统计和梳理,认为与其将这些丰富的意义压缩成一个单一的定义,不如将“意识形态”看成是由不同的概念线索交织而成的一个文本 (text),从这些概念线索的历史性分歧中鉴别哪些应该丢弃,哪些应该继承,恐怕比人为地构造某些宏大完整的理论要更有意义。13 [13]只有这样,才能理清意识形态、知识、话语及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完成真正的意识形态批评和文化分析。因此,意识形态不是一个可以用静态本质论下定义的概念,而应该从话语权力斗争的视角,将对于意识形态的讨论落实到对具体语境中的知识、话语及行为进行意识形态分析的实践上

公司企业文化与发展战略愿景

服务为本共促为赢 河北嘉福物业治理有限公司(文案草本) 2009年1月

引言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变革”使各行各业在革故鼎新中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与进展。医院作为医疗卫 生体制改革的最前沿,同样面临着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变 革与考验,这也是摆在每个医院治理者面前的一个需要深入 考虑和研究解决的永恒课题。 曾几何时:纵观世界医疗市场的进展格局,我们不难看出,在新的医疗市场需求下,医院追求不断壮大与进展的最终决定因素,不 仅仅只靠提高医疗质量和业务水平,还要把提升服务质量和 服务水准作为最务实、最有效、最具竞争力的战略举措,走 出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治理的改革之路,谁先占据这一新业 态的市场,谁就赢得了新的生存与进展的空间。

勿庸置疑: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治理有利于医院卸去包袱、轻装前行,是在“节流”基础上的“开源”之举。但它却像一条河流横 亘在我国大大小小的医院面前,这就需要我们树立大服务、 大市场和大后勤的理念,勇于突破自我的封闭模式,引进国 内外先进理念和治理经验,通过将医院后勤工作整体“外包” 来降低成本,提高服务品质,改善核心业务绩效,从而最大 限度地合理配置资源,使医院的医疗、服务和形象得到全面 提升。 势在必行:积极稳妥地推行后勤服务社会化已是医院进展不可逆转的潮流和总趋势,是一项业务性、专业性强且又复杂的系统工程。 因此,要推进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必须激活诸多方面的 因素,其中一个专门重要的工作,确实是要因地制宜地引进 外部专业服务提供者,“让擅长的人做擅长的事”,让医院 就此从繁琐的后勤工作中完全解脱出来,用心致志地投入医 疗教研工作之中。 终极选择:河北嘉福物业治理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医院物业治理为主,集绿色环保、科技清洁、工程维护、物业治理为一体的大型 物业治理公司。公司成立十年多来,秉承着“服务为本,共 促为赢”的宗旨,以诚信求精的专业精神,严谨务实的工作 态度,追求卓越的工作业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认知度和美 誉度。特不是在与省会多家医院的紧密合作上,随着后勤服 务项目覆盖面的逐步扩大、认知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企业 与医院双方的经营理念、治理方式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得到 了专门好的融合,形成了“服务医院、服务患者、相辅相成、

第八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第八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一、政治文化的功能 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葛兰西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政治文化赋予政治体系以某种形式的合法性,而这一合法性支持正是政治系统有效运行的心理和观念基础。在传统社会,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正当性的信仰可能来自统治者的血缘世袭或宗教习俗,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形成的政治文化常常带有明显的依附性特征,这种依附性反过来成为政治系统实现有效统治的基础;而在现代民主体制中,当权者的正当性则主要取决于他们在选举中是否获胜,他们在制定法律过程中是否遵守宪法程序,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形成的政治文化成为该体制进行有效统治的基础。可见,政治文化的性质直接决定着政治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 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在顺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除了被动地接受政府行动所施加的影响外,并不打算去影响政治过程,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只是政治系统的依附者。而在参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能够获得必要的政治知识和信息,并利用各种机会介入政治事务。在这种政治文化中的公民,往往认为自己可以对政治过程发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并能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政治资源参与政治过程。可见,不同政治文化环境下人们的政治行为常常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 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政治变迁和发展总是与一个社会人们在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思想等层面的改变相伴随。政治文化的变革往往预示了社会变革的来临。另外,社会成员政治价值观念以及政治态度的分布,也决定着政治变迁和发展的方向和速率。 二、自由主义所遵循的原则 1、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每个个体不仅具有同等的道德意义,而且具有独特的特性。自由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社会,使每个个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尽其所能地去发展自己,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基于上述观点,自由主义确立了一种中立的原则,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机会做出他们自己的道德决定;它认为,人要得到自由的发展,不仅要排除人类活动的一切自然障碍,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排斥人为的干涉,而任其个人的本能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 2、自由原则, 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自由优先原则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按其所愿做出自己的行动选择。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按照这种观点,自由也是一种许可,每个人都必须做出承诺,最大可能地享受与其他所有人一致的自由。

意识形态与文化批评

意识形态与文化批评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漫谈 一、意识形态 在当代中国语境中,“意识形态”多被当作某一阶级(政党)的政治思想观念或倾向来使用,以至于不少人总是将意识形态与政治观念混为一谈,却很少关注这一概念所依附的哲学史框架和社会文化语境。“意识形态”(ideology)一词在今天更多地与贬义(如神秘化、虚幻或欺骗)相关联,但它最初是作为启蒙主义理想中的一个重要的科学理性概念被提出来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托拉西(Destutt de Tracy,1754-1836)是第一个把“意识形态”(ideologie)概念引入西方哲学史的人,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观念学”,即通过对观念进行唯物的、科学的精确描绘和研究而得到的知识。后来由于拿破仑将托拉西们污蔑地称之为“意识形态家(ideologue)”,才使这一概念蒙上了虚假、空洞的意涵。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对于意识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探讨,揭示出这些意识形式对现实世界的异化和对主体的虚伪教化,这对“意识形态”涵义的转折产生了重要影响。随后的费尔巴哈对宗教这种最具异化特征的意识形式进行的彻底批判,都为人们揭示意识形态的社会根源提供了自信心和思想条件。 真正对意识形态概念发生革命性影响的人是马克思。他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昭示出马克思主义

探讨意识形态的两条理论途径。一条是通过理性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科学研究,最终发展成《资本论》那样的经济学-哲学专著;另一条则是通过对既有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批判,创立新的意识形态观,以指导无产者进行工人运动或暴动的政治行动实践;前者更重视意识形态的真假认识价值,后者更注重意识形态的社会改造效果。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与马克思对社会结构的看法紧密相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将“一般意识形态”看成是某种社会为维持自己的存在和运转所必然带来的社会现象,属于“观念上层建筑”,是我们应该揭穿和批判的幻象。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意识形态的内容被具体化,指的是创建于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之上的各种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随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建立和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日益深入,马克思不再将意识形态简单看成带有贬义色彩的虚假(歪曲)幻象,而更重视从唯物史观为意识形态定位,更重视揭示构成意识形态虚假性或歪曲性的社会关系根源。换句话说,就是不再纠缠于对意识形态想象是否真实的追究和批判,而更加重视揭露和消灭造成意识形态虚伪性的真实(物质)条件。马克思不但地揭示了意识形态生成和运作得以依赖的社会物质关系,而且进一步揭示了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为使自己的存在更具合法性而采用的种种话语策略和隐蔽手法。 马克思之后的革命哲学家列宁、卢卡奇、葛兰西等人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和法国的阿尔都塞也从不同程度发展了意识形态理论。出于建立新政权的需要,列宁开始将意识形态理解为描述性的概念(有别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否定性批判观念),将意识形态看作配合阶级专政的附带内容,并将意识形态实践工作正式纳入到新社会制度的建设当中。而葛兰西却发现,意识形态在西欧社会远比列宁所

大众影视文化特征及彰显意识形态路径

大众影视文化特征及彰显意识形态路径 【摘要】本文论述大众影视文化具有趋利性、迎合性、广泛性等特征,认为这会导致大?影视文化出现假媚俗等现象,导致历史虚无主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等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滋生蔓延,严重背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和价值指向,提出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旨趣、深化大众影视文化体制改革、坚持文化发展的阶级属性等路径,促进大众影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关键词】大众影视文化特征彰显意识形态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4C-0142-03 大众影视主要包括电影和电视两种传播媒介,大众影视文化则是借助电影和电视两种传播媒介传播、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发展态势。随着影视产品普及化,影视文化传播已广泛深刻地影响社会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大众影视文化因其有口头和印刷品为媒介的传统文化形态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对社会意识形态起到批判、弘扬、引领、抹黑等影响。因此,探析大众影视文化的特征,探讨大众影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对多元文化背景

下的意识形态审视和建设、提升人的意识形态审辨能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奠定社会共同理想基础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一、大众影视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 大众影视文化时代,也被称为商业文化时代或文化工业时代,即一切文化活动都已进入商业市场、追求商业利润为目的,简言之即大众影视文化活动都始终紧绕票房和收益。从商业维度看,大众影视文化产品与音乐创作、文学创作相比,投入的资金、人力更多,耗费的时间更长。因此,大众影视产品对商业价值的关注度一般置于艺术价值之上。美国的丹尼尔?切特罗姆曾如此评价电影的作用:电影巧妙地将技术、商业性娱乐艺术和景观融为一体,使自己隔绝于传统的文化精英,形成了新的文化标志性转点。相较于传统文化传播而言,大众影视文化趋利性、迎合性、广泛性凸显。 (一)趋利性。趋利性是大众影视文化传播的本质特征和与生俱来的秉性,大众影视文化从创作到传播、推广的过程,就是资金持续性花费的过程。大众认可、接受和消费,是获取相应的经济利益和确保随后的文化创作、传播和推广的前提。大众影视文化产品的制作和资金循环链圈,都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和商业运作规律。大众影视文化传播的趋利性,符合文化经济化发展趋势,体现了现代社会重视智力、才能的良好社会氛围,彰显了文化对社会经济的拢聚和撬动

意识形态领域

意识形态领域 意识形态领域是意识形态方面、范畴、范围内的精神层次的概念,属上层建筑,重点在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依据这个定义,它有三个特征:第一是群体性,即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已被某个群体(阶级或社会集团)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代表这个群体的利益并指导其行动;第二是系统性,即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体系;第三是历史性,即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中文名: 意识形态领域 核心内容: 价值观 范围: 意识形态方面、范畴 属: 上层建筑 目录 11概念内涵 22当前问题 33解决方法 44精神需求 概念内涵 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意识形态有很多不同的领域,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知识论的、伦理的等等。 在社会研究中,政治意识形态是一组用来解释社会应当如何运作的观念与原则,并且提供了某些社会秩序的蓝图。政治意识形态大量关注如何划分权力,以及这些权力应该被运用在哪些目的上。比如说,20世纪中最具有影响力与最被清楚界定的政治意识形态之一就是共产主义,它是以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学说为其基础。其他的例子有:无政府主义、资本主义、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企业自由主义(corporateliberalism)、基督民主主义(christian-democracy)、法西斯主义、君主主义、民族主义、纳粹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social- democracy)。「系统意识形态」(systematic ideology)是指将意识型态当作意识形态来进行研究(而非研究个别的意识形态)。(参见条目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型态。)意识形态受欢迎的程度有部份原因是受到道德事业家(moral entrepreneur)的影响,他们常常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动。政治意识形态是指提

企业愿景、使命和社会责任

企业愿景、使命及社会责任 德鲁克对管理所下的经典定义就是:"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任务,而激励与组织人力资源是领导力的范畴,二者的结合就是管理。 摘要 正文 一、企业愿景 企业愿景是指企业战略家对企业前景和发展方向一个高度概括的描述。由企业核心理念(核心价值观、核心目的)和对未来的展望(未来10~30年的远大目标和对目标的生动描述)构成。是指根据企业现有阶段经营与管理发展的需要,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期望、一种预测、一种定位。并通过市场的效应,及时有效的整合企业内外信息渠道和资源渠道,以此来规划和制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的核心价值、企业的原则、企业的精神、企业的信条等抽象的观念或姿态;和企业的使命、存在意义、经营方针、事业领域、核心竞争力、行为方针、执行力度等细微性的工作。从而让企业的全体员工及时有效地通晓企业愿景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使企业在计划---实行---评价---反馈的循环过程中,不断地增强自身解决问题的力度和强度。 一般而言,企业愿景大都具有前瞻性的计划或开创性的目标,作为企业发展的指引方针。在西方的管理论著中,许多杰出的企业大多具有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企业愿景的重要性,因为唯有借助愿景,才能有效的培育与鼓舞组织内部所有人,激发个人潜能,激励员工竭尽所能,增加组织生

产力,达到顾客满意度的目标。 企业的愿景不只专属于企业负责人所有,企业內部每位成员都应参与构思制订愿景与沟通共识,透过制订愿景的过程,可使得愿景更有价值,企业更有竞争力。企业愿景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企业使命 所谓企业使命是指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应担当的角色和责任。是指企业的根本性质和存在的理由,说明企业的经营领域、经营思想,为企业目标的确立与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企业在制定战略之前,必须先确定企业使命。 简单地理解,企业使命应该包含以下的含义: (1)企业的使命实际上就是企业存在的原因或者理由,也就是说,是企业生存的目的定位。 (2)企业使命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哲学定位,也就是经营观念。企业确定的使命为企业确立了一个经营的基本指导思想、原则、方向、经营哲学等,它不是企业具体的战略目标,或者是抽象地存在,不一定表述为文字,但影响经营者的决策和思维。这中间包含了企业经营的哲学定位、价值观凸现以及企业的形象定位:我们经营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我们如何认识我们的事业?我们如何看待和评价市场、顾客、员工、伙伴和对手?等等。 (3)企业使命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形象定位。它反映了企业试图为自己树立的形象,诸如“我们是一个愿意承担责任的企业”、“我们是一个健康成长的企业”、“我们是一个在技术上卓有成就的企业”等等,在明确的形象定位指导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就会始终向公众昭示这一点,而不会

浅谈电视剧艺术的大众文化属性

浅谈电视剧艺术的大众文化属性 【摘要】电视文化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文化形态,既有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审美性,又有商品的物质性、消费性;既有强制性、操纵性,又有迎合性、对抗性;既有同质性,又有多元性;既有类型性,又有创造性;既有娱乐性功能,又有教化功能。电视文化本身已经成为一种跨学科的文化形态,涉及到的领域已远远不是传统的文化艺术所能涵盖的,但是却掩盖不了一个重要属性——大众文化属性。电视剧艺术作为电视文化的一个分类已经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一脉相承了电视文化的属性。以往传统上大众文化可以给其下这么一个定义,即从欣赏主体出发,从受众的接收品味和受众的阶层出发。在当代市场经济以及文化全球化的新的历史语境下,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大众文化观。笔者将对中国电视剧的大众文化属性所包含的社会功能性做一个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大众文化道德电视剧 我国电视文化的历史始于20世纪中期。虽然晚于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90年代以来,在经济和科技两个高速运转的车轮的驱动下,不仅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技术上,而且在传播理念与文化理念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电视剧在其艺术层面上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其一,电视剧是为大众所创作的艺术,它要适应大众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其二,当前对大众艺术的认定是从机器生产、成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方式来进行的,电视剧从整体上看有一定的工业生产性质。 另外电视剧遵循大众文化讲故事的传统。对电视剧而言,故事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这一点和电影有明显区别。从观众出发,我国的观众趋向于情节的欣赏,离开了情节也就失去了观众编剧中心说和导演中心说。由于故事性是电视剧成功的保证,所以一方认为编剧对电视剧更有发言权。我国大众艺术的欣赏传统之中,不仅要求故事的曲折复杂,而且要求叙事的圆满性。电视剧的最终结局是以圆满性以实现感动为结果的,因此电视剧也是以情感人的艺术。大众艺术中的情感要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标准。要让剧中人有正确的情感分寸,有合理性的解释,违背基本道德的情感,就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中国的文化在其道德性的表达上有其独特的重点,同样在电视剧艺术上可以归纳出三个特点——英雄化的道德、传统道德、好汉情结。 中国电视剧的英雄道德主要是体现为一种舍己救人、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不惜舍去自己姓名的大无畏精神。这种道德体现是与中国文化本身的特点以及整个中国历史社会政治环境所不能分离的。在80年代左右,中小学的道德教育体系是提倡学习赖宁、学习雷锋,班级的墙上往往贴的都是董存瑞、黄继光的海报,保卫祖国、保护国家财产是高于生命的,并且中国式的英雄往往都是无任何品质上和性格上的瑕疵,这是与现实所背离的。中国人历来提倡“诗以言志,文以载

意识形态学习材料

小孟镇小学支部 意识形态专题学习学习材料 2016.2.5 意识形态,属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 意识形态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孔狄亚克的学生特拉西创制了“意识形态”这一新概念,试图为一切观念的产生提供一个真正科学的哲学基础?[1]??。拿破仑称帝之际,发现欧陆的哲学家多数对他有所批评,高傲的拿破仑遂以“意识形态家”轻蔑地称呼他们,之后在言语的使用上,“意识形态”偶尔会表现出负面的意涵。在广义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系谱上,其可追溯至柏拉图《理想国》中的“高贵谎言”(the noble lie)的思想。 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象、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定义下的意识形态,参见本词条“作为一种社会再造工具的意识形态”一节)。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神秘特

殊的意识形态)、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它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意识形态按其阶级内容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即生产关系可分为:奴隶主意识形态、封建主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 每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集中反映该社会的经济基础,表现出该社会的思想特征。每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复杂的,往往存在3种不同的体系: ①反映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②反映已被消灭的旧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残余。 ③反映现存社会里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为建立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新的意识形态。 特征 1.现实性 意识形态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但并不是纯粹空洞的东西。它有指向性,总是指向现实。无论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还是居非

浅谈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看法

浅谈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看法 在成熟的企业里流淌着一条河,这条河就是企业文化,每个员工就是水滴,每个团队就汇流成小溪,每个部门就汇聚成了小河,整个企业组织便形成了拥有一致目标和方向的河流,新走进企业的人,便会被这条浩浩荡荡的河水同化,而成为河流的一分子,这就是企业文化的魅力,下面我就浅谈我对我们金玉普惠企业文化的理解和看法,当然有不对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1,企业的社会责任 谈企业的社会责任也许你们不太理解,谈企业文化怎么谈起社会责任来了,但我觉得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是鱼水关系,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企业建立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是企业利益的来源,任何企业不管是提供产品还是提供服务都是为了社会的人们,都是在对社会作出贡献,当然在履行社会责任,所以我觉得企业文化首先应该具有社会责任,不管是金玉普惠的领导者还是员工,都要有为社会做贡献的思想。 我觉得金玉普惠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诚信经营的自律意识和机制,维护公平正义的市场竞争秩序的责任;努力节约社会资源的责任;承担金玉普惠公司所有的后顾之忧和客户的所有需求,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而努力的责任;在可能的情况下挖渠放水救济社会弱势群体等各个方面。 2,企业文化是一种氛围 企业文化的真谛是什么呢?平等、尊重、信任、合作、分享、快

乐和爱,我认为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如何来体现平等、尊重、信任、合作、分享、快乐和爱,靠制度来保障同时我觉得氛围也很重要,相同的事相同的观点,氛围不同文化就不同效果也不同,窥一管而知全豹就是这个道理。 3制度支持很重要 当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不能相互支撑时候,那么企业文化只能变成无力的口号,在这个企业里如何保证相互之间的平等、尊重、信任、合作、分享、快乐和爱,确实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企业文化的口号可以印成标语上墙,制作成册子发到大家的手里,但能不能让大家领会在心里并有作用就很难说了,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真正的把中文字眼定义搞清了,大家对它的解释明确了,而且把它固化了,变成制度可以执行了,我个人认为这样才算是真正的企业文化。 我觉得建立清晰、稳定、相对公平的薪酬福利体系是金玉普惠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物质基础,而合理、规范的制度化管理是金玉普惠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行为保障,核心是以人为本,内涵是以尊重金玉普惠公司员工为前提,努力服务客户。作为金玉普惠企业文化建设,只有理念引导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向各级员工中不断强化人本管理理念的同时,用合理、规范的制度将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清晰、深入贯彻到企业的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之中,柔性的理念需要刚性的制度做保障,这样才能明确告诉员工应该怎么做,制度本身的作用是制约,它可以让员工达到企业对员工要求的一个基本底线,经过常抓不懈,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惯性。

企业文化战略规划方案

XX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3-2015年企业文化战略规划方案

目录 一、企业文化建设理念 (一)总体目标 (二)基本原则 二、企业文化建设规划 (一)企业文化的构成 (二)企业文化建设实施的步骤 1、梳理构建阶段 2、整体推进阶段 3、深化完善阶段 (三)企业文化建设实施的载体与形式 三、企业文化建设实施中需要注意的关键控制点

XX公司2013-2015年企业文化战略规划方案为进一步凝聚全体员工,持续提高公司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根据《公司2013-2017年发展规划》,特制定《XX公司2013-2015年企业文化战略规划方案》。 企业文化建设理念 一、总体目标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锻造和培育企业之魂,使之成为凝聚共识、激发力量,鼓舞斗志、推动发展的精神动力。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坚持把价值理念渗透于制度体系建设之中,促进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深度融合,以文化变革管理,不断健全完善适合企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 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坚持以文化人,把价值理念内化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和处理内外关系的经营准则、经营思想,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完善员工行为准则,培养员工自我管理的习惯意识,增强道德约束能力。 加强形象文化建设,坚持用文化塑造企业品牌,打造良好的员工形象、产品形象、服务形象和环境形象,规范企业标识,建立企业与公众的良好关系,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 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在传承XX公司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和企业文化优秀成果,以先进的理念、制度、行为、形象推动文化落地,努力形成具有独特魅力与活力的公司企业文化体系,使之成为公司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形成内涵丰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 ,1929 - ) 在1986 年发表的、为纪念马尔库塞七十诞辰所写的长篇论文《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中也论述了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即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成了意识形态。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成为意识形态,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使得科学技术已成为剩余价值的独立要素,因此,“同这种独立的剩余价值来源相比较,马克思本人在考察中所得出的剩余价值来源,即直接的生产者的劳动力,就愈来愈不重要了。”这必然导致人们的阶级意识淡化,民众渐渐倾向于非政治化。 第二,由于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行政机构都取得了合理化的形式,政治让位于科学技术,“政治不是以实现实践的目的为导向,而是以解决技术问题为导向” ,从而使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具有了统治的合法性功能。 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起到了使公众舆论非政治化的目的,“它不管实践问题,因而也不管关于接受似乎只涉及民主的意识形态的标准的讨论”, “随着实践问题的排除,政治舆论也就失去了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只关注技术问题,而不关心政治实践问题、人的解放问题,公众舆论只起着投票选举领导人的作用,而不开展对大政方针的公开讨论。 概言之,在哈贝马斯看来,科学技术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合法性提供了意识形态论证,达到了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统治辩护的目的,因此,科学技术成了意识形态,成了理解一切问题的关键。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理论,作为当代科技革命及其社会后果的理论反映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科学技术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对人的理性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科技进步导致人们将其变成了包括人文科学在内的精神领域的终极标准,造成工具理性横行,科学技术成为统治者对人进行统治的有效手段。 应当承认,哈贝马斯的这一理论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消极影响,并提醒人们对此要有所警惕,这些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把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则是错误的。 第一,哈贝马斯把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混淆了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关系。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作用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哈贝马斯把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混淆起来,把科学技术本身同资本主义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运用混淆起来。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被用来为维护统治服务,成为社会对人进行压抑、操纵的有效工具,这是客观事实。但这一局面不是由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决定的,而是由其现实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和压抑,表面上看似乎来源于科学技术,而实际上它恰恰来源于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对科学技术的利用。 第二,哈贝马斯把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 夸大了科学技术中价值因素的存在,用价值因素取代科学的真理性和客观性。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关系。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背景,会渗透到科学中,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起着世界观、舆论等导引作用;另一方面,科学本身也向意识形态渗透,从而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但我们不能由此推断出,科学技术就是意识形态,不能用科学技术中的价值成分否认科学技术中的真理性和客观性。“真”是科学技术得以成立的首要条件。 第三,哈贝马斯把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混淆了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式两个概念。这

企业文化战略的实施

企业文化战略的实施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它有主导性、共识性、卓越性的特征。企业文化战略,一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基础,也是建立良好企业而文化的前提。建立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完成了战略的制定之后,就是实施的问题。实施的过程,就是把战略分解为战术的过程,包括造势、发动改变、完成战略目标并使之进入稳定状态。 关键词:企业;文化战略;实施 “文化”是与人类文明同步的一个概念,可以说存在于一切人类活动之中。企业文化,是与现代企业同步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亚文化(或称之为子文化),它是以企业为依托而形成的,也就是说,是从文化学的角度观察到的企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生产观念和经营哲学等等,具体说就是企业整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通过企业的生产、组织、经营而表现出来。 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主导性。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即企业精神。首先它是一种意识,一种对企业起推动作用的主导意识,它是企业优良的价值观念经升华、浓缩而形成的,它不仅可以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而且可以直接延伸到社会上去,这种意识可以影响职工个人的信念,影响职工在生产、经营,甚至社会交往中的思维方式、心理定式等,也可以成为企业家进行决策、组织、经营活动的主导意识,促使每个职工产生强烈的

责任感,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而成为企业的行为准则,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社会声誉。(2)共识性。是企业文化的又一特征。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它有一定的规律性,具体到某个企业,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们都是特定的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共同创造的为广大职工所认可的能反映企业精神实质 的集体智慧。个人因素只有通过企业成员整体的认同和接受,经过集体实践融合成集体的东西,才有可能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企业文化的共识性是其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前期。(3)卓越性。企业文化从宏观上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即商业文化的一个部分,从微观上讲,是企业管理思想发展的一个阶段,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灵魂,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以人为中心的一种管理思想、管理模式,是一个过程,是以积极的方式不断走向完美的过程,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以求取得各方面最佳效果的过程。 企业文化战略究竟有什么意义呢?(1)企业文化战略,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基础。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包括许多方面的整体战略,但归根结底是以某一阶段的效益为衡量标准的,企业的发展目标一旦确定,就需要去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如技术问题、管理问题、广大员工的人生问题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一种动力、一种精神,仅靠物质刺激和惩罚手段是不够的,因此,需要营造一种文化,这就是企业文化战略要解决的问题,一种优良

五色生辉的企业文化

五色生辉的企业文化,是社会责任的灵魂 2010-12-06 01:30:10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上海)跟贴0 条手机看股票 李溯婉 广百集团董事长荀振英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必然是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支撑,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的“灵魂”,而且还是企业的“软实力”。 赤紫蓝绿橙,构成了广百五色生辉的企业文化内涵。 竭尽全力的红色文化 美国西雅图德高望重的牧师戴尔·泰勒向学生讲了一个故事: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一枪击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这只受了伤的兔子却能最终摆脱猎狗的穷追不舍,它是竭尽全力才能死里逃生的。讲完故事后,泰勒向全班学生许了一个承诺,谁能背出《圣经·马太福音》中的第五章和第七章的全部内容,将邀请他去西雅图的“太空针”高塔餐厅参加免费聚餐会。几天后,全班只有一个11岁的男孩能够一字不漏地背出这部分内容,当泰勒好奇地问他为何能够背下如此高难度的长文时,这位男孩的回答是:“竭尽全力”,这位男孩就是后来的全球首富比尔·盖茨。 荀振英向团队不断讲述这个猎狗与兔子的故事,大力宣扬“竭尽全力”的精神。红色象征燃烧的激情,沸腾的热血,四溅的钢水。“竭尽全力”,正是广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和强大所需的精神,正是依靠永不言败、永不停歇的激情,广百人在困难重重中打赢了一场场商战,履行了一份份社会责任。 2006年初,荀振英带领团队10天就成功拿下拖了多年的广百股份总店市值几个亿的物业产权,不仅有效防范了风险,打了一场漂亮资产“保卫战”,也为广百股份上市扫平了最大障碍。为了拿下被称为华南第一商圈的天河商圈的中怡店,广百股份公司总经理黄永志硬在别人已签了意向书之后,一次又一次找对方谈,最终以真诚和实力如愿以偿。而广百新一城店原本定于2006年12月28日开业,结果在开张前两天因业主的电力系统出现问题,面临开业延后以及跨年度结算等财务问题,不过,经过全体相关人员不分昼夜地抢修,终于实现按时开业。为了谈下上市收购项目,广百集团副总经理高艺林在完全不懂佛学的情况下,短短时间内硬啃下这门学问,与喜欢佛学的对方有了共同语言,促成了这个项目。2009年,广百新开了四个店,为了这四个店的筹建消防,广百首席安全官谭燕红几乎天天蹲在建设工地,跑消防部门,在开业前三天拿到消防批文时,筋疲力尽的她忍不住大哭起来。抗击风雪中,广百人连夜奋战,通宵工作,确保10万份食品与矿泉水如期到达火车站支援滞留旅客。“5.12”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广百人就送出了广州企业第一批援助物资到达灾区。 “竭尽全力,极致一流”已经成为广百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成为行为的准则和动力,推动着广百不断提升和壮大。 科学创新的紫色文化 紫色,是激情的红色和冷静的蓝色调和而成,象征着尊贵、财富、神秘、变幻。广百紫色代表科学和创新,蕴含着强烈的对企业发展、对国有资产、对消费者以及社会负责的精神,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企业文化还应该服务于企业战略,引领企业战略,促进和推动企业战略的创新和实施。那么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之间存在着什么样 的关系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一、企业文化引导着企业的战略选择 世界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指出,有效的企业管理必须回答“企业存在的理由是什么?业务是什么?业务应该是什么?这三大基本问题。 这些听上去似乎很简单的问题,正是企业必须时时做出明确答复的 最大难题。有时在企业刚成立时这些问题还比较清晰,但经营一段 时间后,企业逐步扩大,增加了新产品和新的市场时,这些问题就 会变的模糊起来,特别是随着新的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需要面对 各个新的变化如转产、多元化经营、并购、合营等。在新时代、新 产品、新技术、新市场等全新的环境中,企业如何选择自己存在的 基础,如何树立自身存在的价值意义,如何确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 信念,是当今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每一组织客观上都应该有一个特别的不同于其他组织的存在理由,而不论其战略管理者是否意识到以及是否能用文字表达出这种特别 的理由。清楚表达企业使命对于企业管理过程来说至关重要,它能 为企业资源提供基础与准则,从而对企业组织内部各种相互冲突的 目标起到一定的缓解与协调作用;能为企业员工了解组织目标与方向 提供机会,从而有助于在组织内部树立起团结奋发精神,将组织的 业务宗旨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目标,将战略任务落实到每一位员工的 身上。 从另一层面讲,每个行业都存在行业文化,而且行业之间的文化往往有着较显著的差异,比如制造业的文化就是有它行业自身的特点,从管理方面来说,它可能比较严格,注重质量的管理、生产的

政治文化的两种维度_政治心理与意识形态

高等教育与政治理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 政治文化的两种维度:政治心理与意识形态 郑维东1,李晓男2 (11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广东深圳518060;21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公共管理系,北京100089) 【摘 要】大众政治心理和意识形态是分析政治文化的两个基本维度,二者之间存在着 和谐与冲突的两种可能,处理好大众政治心理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使其尽可能保持一种 和谐的状况,对于任何一种政治文化都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政治文化;大众政治心理;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919(2004)01-0050-04 Tw o dimensions of the political culture : political psychology and ideology 1.ZHE N Wei -dong ; 2.LI X iao -nan (1.Management School ,Shenzhen Univer sity ,Shenzhen 518060,China 2.Department o f Public Management ,China Youth College for Political Sciences ,China ) Abstract :Mass political psychology and ideology are the fundamental dimensions to ana 2 lyze political culture.There is the possibility of both s olidarity and conflict between these tw o dimensions.It is extremely significant for any political culture to cope sm oothly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mass political psychology and ideology and keep them in a s olidarity relation. K ey w ords :political culture ;mass political psychology ;ideology 收稿日期:2003-09-26 作者简介:郑维东(1968-),男,四川邻水人,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中西政治思想史; 李晓男(1964-),女,黑龙江北安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中西政治思想史。 一、大众政治心理:形成、特征和功能 大众的政治心理与政治家和统治者的思想观念相比,更像是流行音乐,体现了社会大多数的普通成员对于社会政治的初步认识和基本看法,通常体现为大众的政治观点、政治意识、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这其中,如果说大众的政治观念、政治意识是对政治生活的粗浅认识,是一些没有经过加工的零散的“思想原材料”,那么,大众的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则是一些较为固定和持久的心理活

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完整版)

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企业文化,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一个企业文明程度的反映,也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生产力的源泉。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机遇、新的挑战,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把企业做大做强,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树立用文化管企业、以文化兴企业的理念,积极推进文化强企战略,努力用先进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的改革发展,提高企业的创新力、形象力和核心竞争力,营造企业有生气、产品有名气、领导有正气、员工有士气的发展环境,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提供不竭动力,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队伍素质,完成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目标,探索出一条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企业文化建设思路,同时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要求和进程,主要体现为四大板块的建设: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所谓精神文化,就是塑造企业灵魂,挖掘和弘扬企业精神内涵,形成一整套能让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和理念;制度文化,就是建立规范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科学有效的考核体制,加强制度化建设水平,将企业发展导入科学的管理轨道,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行为文化,就是大力推进行为管理标准,使员工的行为养成规范,编制并完善《员工手册》,并抓好推进落实,提倡具有特色的德高作风;物质文化,推行IS (企业识别系统)战略,运用物质形象建设的手段,来营造企业整体文化氛围,提升企业整体形象。力求一年形成氛围、两年见到成效、三年见到实效。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积极探索当前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规律,构建符合时代需要、符合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的文化体系,为增

电大政治学基本知识第八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自检自测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5分) 题目1 正确 获得1分中的1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混合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政治口号。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第三条道路 题目2 正确 获得1分中的1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得以传播和沿袭。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政治社会化 题目3 正确 获得1分中的1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个人主义 题目4 正确 获得1分中的1分 标记题目 题干 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法律下的自由 题目5 正确 获得1分中的1分 标记题目 题干 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经济自由 标记题目 信息文本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0分) 题目6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因此被认为是当代政治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 选择一项: A. 《政治社会学》 B. 《政治文化》 C. 《公民文化》 D. 《政治心理学》 反馈 正确答案是:《公民文化》 题目7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的意识形态,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封建主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 选择一项: A. 无政府主义 B. 社会主义 C. 自由主义 D. 保守主义 反馈 正确答案是:自由主义 题目8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把社会主义和()看成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 选择一项: A. 法西斯主义 B. 保守主义 C. 自由主义 D. 无政府主义 反馈 正确答案是:自由主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