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课堂主人公

课堂主人公

课堂主人公
课堂主人公

课堂主人公

时光如梭,岁月匆匆,转眼间我升入初中已近两年,在由小学升入初中的一年多时间里,我感觉到我们的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方面都改变了很多。特别是老师的教课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了课堂主人公,由做作业的机器变为了灵活掌握运用知识的驾驶员。

“学者必有师”,人若要成才,无师不可。但是“保守是舒服的产物”,大脑封闭,全靠老师输灌,在课堂中只围绕老师转,是难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效果的,只有改掉“要我学”的旧习惯,变为“我要学”的新习惯,开动自己的脑筋,多思考,多变通,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起来,才能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还记得小学时候,每每到了上课时候,同学们会一如既往地冲进教室,端正地坐好,等到老师来了,一节让我倍感无趣,但又能死记硬背到很多知识的课便开始了,讲台上的老师不停地在传授着书本中的内容,而下面的同学,有一些肯定在认真听讲,但一部分同学却像是在听无字天书。而谁又能肯定那些聚精会神的同学的思维是在不停地转动的呢?

升入初中以后,我本以为会和小学的课堂相差无几,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而是迥乎不同了。

起初是英语课,老师上课时就开门见山地说:“同学们,课上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这让我们倍感惊喜,当我遇到难题,或周围同学有了问题,我们便可以互相讨

论,交换意见,讨论出最完美的答案。日积月累,同学、小组之间的对话也更加流畅。

更令我有深刻印象的要数语文课,在课堂上,先由老师引入话题,然后提出问题,给我们留足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在这当中也不免有“拦路虎”,于是我们便开始了小组讨论、探究。我们畅所欲言,各尽所能,成绩较好的帮带不好的,每一个同学的所思所想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但以多人之力也难以攻破的“堡垒”出现时,老师便把这个堡垒放在班级这个大平台上,让同学们共同去解决,只见一双双手高高举起,形成了一片手的“海”,每个人的脸上都自信满满,几个调皮的同学还迫不及待的说:“老师,我!我!”争先恐后的想回答。整个班级中都洋溢着浓郁的兴趣之风和学习之风,不知不觉一节课就下课了。

其他的学科也是这样,但是各有风采,数学课上,同学帮同学,学生问老师;物理课上,大家做实验,老师来点拨;历史课让我们回到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重温那金戈铁马的历史变迁;地理课让我们足不出户就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了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认识了祖国的丰富矿产资源。

我们的课堂有这么大的变化,刚开始我还疑惑不解,后来我才知道,是课改让课堂发生了变化。如果没有课改,我们的思维可能不会有大的开发,可能变得麻木、懒散;如果没有课改,我们的问题可能会积少成多,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学习变得轻松;如果没有课改,我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不会被调动起来,课堂的效率也不会得到充分提高,

听课效果也不会有大的起色。总之,课改让学习变得有趣,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课堂改革,让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独立思考真正融入到了课堂中,也真正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意识,丰富了我们的学习手段,从此,我们不会再觉得学习枯燥,而是将全身心投入到其中,真正变为了课堂的主人公。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角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角 摘要: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兼“主角”,而学生则只是充当“配角”、“群众演员”,甚至只能充当“观众”或“听众”的角色,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低得可怜。这样的课堂教学哪里还会有生气和乐趣可言呢?难怪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唇干舌燥,而学生却是天马行空想着课堂外的事情,做其他事情,甚至打瞌睡,这样的课堂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如此的课堂教学其效果也将是可想而知了。这种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必须得以改变,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地位。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主角地位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有人曾有感于当时中学语文课堂的现状而撰写过这样一副对联:“台上鲁迅郭沫若说书演义,座中琼瑶梁羽生谈爱说情。”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将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在课堂上独自演说的过程,教师虽是感情充沛,不免精彩,但却往往唱的是独角戏,因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没有给学生留下多少戏份,教师始终采用的是“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去听、去看、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一、从思想上认识学生的主体性

长久以来,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学生取得好的成绩,所以,导致课堂呈现出来的就是“一言堂”“满堂灌”“一刀切”的模式,而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就像是一个容器一样,等待着教师的灌输。主角被教师代替,而学生就像是道具一样,端端正正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没有生机、没有活力,严重阻碍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想认真落实这一理念,首先就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性,要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思想决定行动,所以,只有转变了教学思想,将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才能保障学生能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文章都包含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因此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感受体验文本蕴含的感情,逐步形成一定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导向。情感教育不但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与学生的德、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和加强学生的情感功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促进学生的

主角是学生的课堂才精彩

主角是学生的课堂才精彩(2009.2.18.) 上完《记金华的双龙洞》的第二课时,我丝毫没有轻松的感觉。因为我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为此,我有些生气,以至于下课时一位学生问我:“老师,下堂课要把这篇课文讲完吗?”我都没有好声的回答。 叶圣陶老先生的这篇游记是按游览顺序写的,条理清楚,语言朴实形象。在我看来要比前面两篇课文好理解,那么,课堂应该比前面精彩一些,可是为何课上学生的表现没有任何进步呢? 我带着疑虑和郁闷回到办公室,同事的一句话提醒了我。“现在的学生并不苦,他们会自我调节的。”是呀,学生会自我调节,我的课堂里他们没有表现自我的机会,那么,他们会把课堂调节为自己休息的时间,这样的课堂还有什么生气可言?我决定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来唱课堂的主角。 第三课时,我一反常态,当起了一名名副其实的组织者、引导着,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没想到课堂还真变精彩了!学生们想象、讨论、分析、争辩,像模像样,有滋有味。在体会孔隙的“窄、矮、险”的特点时,我在黑板上先画好了金华双龙洞的简笔画,再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旅途,与叶老先生一起开始双龙洞之旅。设问“你会用什么方式通过孔隙进内洞?”然后读文思考叶老为什么选择坐船的方式通过内洞,船有多大,行船的方法和坐船的姿势有何特别,通过孔隙时的感觉怎样?学生们来了兴趣,他们边读边思考边讨论,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很快掌握了孔隙的特点。至于内洞的“神奇”,同学们一致想到了洞中颜色各异、形态变化多端的石笋、石钟乳。我趁机引导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描述一下自己脑中那些石钟乳、石笋的形态。同学们说得有形有色,丰富多彩。正当同学们津津乐道的时候,我又插上一句:“真的就那么像吗?”细心的学生发现叶老在文中用了“有点像”。于是,同学们又开始讨论叶老为什么用“有点像”。大家分析、争论,有理有据合乎逻辑,最后达成共识:那是因为这些石笋、石钟乳是自然形成的,并没有经过人工刻意的雕琢,所以只能说“有点像”。同学们在感受自然山河的美好的同时,也领略了叶老这位文学大师用词的精当。这堂课,学生们似乎经历了一次快乐的旅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秀美,获得了美的熏陶与感染。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堂课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兴奋了,老师轻松了,课堂精彩了,进度加快了。我不禁对学生在本堂课上的良好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表扬与鼓励。主角是学生的课堂就是精彩!

让课堂成为学生课堂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质疑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话语权,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此进行论述。 关键词:主体性;质疑精神;有效性 最近,听了《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雷雨》《蝶恋花》和《作为偶像》等四节课,很有感触,下面简单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首先,这几节课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性,即教师心中有学生,课堂中讨论的问题都是来源于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质疑精神。这样的课堂就不至于死板和低效。比如,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教学中,老师在上课一开始,就出示了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爱斯梅拉达是个怎样的姑娘?美丽的爱斯梅拉达为什么会给绑架自己的伽西莫多送水?她微笑着送水为什么又“惊恐地把手缩了回去”?然后让学生进行探讨,通过学生的参与、思考,得出答案。这些问题,来自学生,最后的答案,也是来自学生,而课堂,是学生质疑探讨的过程,这就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自觉性。 问题来自学生,实际上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充分的自主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想法,一个教师不知道学生头脑里在思考什么,以及在怎样思考,就很难实施有效的教学。建构主义学者冯·格拉斯菲尔德认为:一旦教师抛弃知识是可以转移给学生的“物品”的观点,就必然会尽力去发现孩子头脑里到底在想什么。只有在作

出许多假设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设计途径和方法去引导或修正学生的思维。 了解学生的想法,课堂教学才会真正的有效。如此才能明确:哪些是学生已知的,不需要教师加以阐释的,哪些是学生未知的,需要教师加以指导的。而教学从学生的问题入手,就能让教师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考情况,以及他对这篇文章的认知程度,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确立教学的重点难点,高效地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我们常说教师备课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让学生课前提问就是在很好地备学生。 其次,这几节课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注重学生的讨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有很好的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话语权。比如,在教授《雷雨》时,设置了四个细节情境,分别是“那时候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离开你们周家的门”;周朴园“哦”(汗涔涔的)和“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为什么要望望墙上的相片,再望望眼前的侍萍?”让学生分别讨论洋火在这里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你们而不是你?“汗涔涔的”这个舞台提示能看出周朴园怎样的心态?望相片再望侍萍的动作能看出周朴园怎样的内心?这 就很快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而在执教晏殊的《蝶恋花》时,执教者摒弃了习惯上老师一讲到底的做法,而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生活是怎样的?让人耳目一新。同样,在讲授《作为偶像》这篇新闻采访稿时,教师也是先展示学生找出的精彩提问,让学生讨论好在哪里,说出理由,然后找出可改进的问题,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舞台上的主角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舞台上的主角 发表时间:2015-10-23T11:10:55.980Z 来源:《教育学》2015年10月总第87期供稿作者:王永生[导读] 江苏省滨海县八滩中学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以灵活运用方法为手段,努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 王永生江苏省滨海县八滩中学224500 课堂参与度是指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性行为的程度。一般而言,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高,其学习效果就好;课堂参与度低,其学习效果则相对较低。 或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老师带着无比的激情走进历史课堂,可是一个个精心设计的环节和问题,学生却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热情响应。这实际上就是学生的参与度问题。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我们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想,在分析清楚学生参与度不高的原因的基础上,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敢于参与到乐于参与再到善于参与,并初步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历史课堂学生参与度低的原因 1.学生的个性特征不同。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有的内向,有的外向,有的善于表达,有的不善于表露,有的喜欢集体讨论,有的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下沉思……这些不同的个性特征使得学生在课堂参与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如:内向的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可能思索得慢点,有时就是自己得出了答案也不敢举手表达。相对而言,他们参与课堂的外显行为可能不容易辨别,但我们不能错误地认为他们参与度就低。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多一些耐心,多进行鼓励,让他们乐于思考、敢于表达。 2.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当基础不同的学生组成一个新的集体时,他们在历史课堂上参与方面的表现也必然是不同的。如果我们教者没有及时做好积极的引导,历史课堂会渐渐变成“波澜不惊”的死水塘。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纵使老师在台上眉飞色舞,学生也只会被动地瞪着眼睛张着嘴巴。 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策略 1.注重情感陶冶,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学习活动不只是一种认知过程,而且又是伴随着认知过程的情感过程,知识要通过情感这一媒介发生作用。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发挥。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必须重视唤起学生的情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充满爱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气氛中真正把参与的热情激发起来,去获得知识、训练智能、完善人格。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师生的情感交流,善于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要进入“引导”角色,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并启发学生将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参与注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善用巧用评价语言,让学生产生参与的欲望。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受人赞扬、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动力和自身价值。正确适当地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参与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首先要真诚地倾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每一滴水落的声响,当学生说得精彩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表扬、赞赏,如“你学得最认真”、“你回答得可真精彩”,以此激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也可抓其善的“闪光点”进行褒扬:“你把他的优点学来了,说明你很会听啊!”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勇于标新立异,打破常规思维定势,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焚书坑儒”这一历史事件,大部分同学对秦始皇这一举措持否定态度,认为“焚书”给我国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坑儒”则禁锢了人的头脑,钳制了思想,开中国文化专制的先河,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但也有少数同学持不同意见,认为:这一事件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里是允许的、必要的,如果不这样会导致思想的混乱和社会的动荡。对这种大胆、独特的想法,我非但不加以否定,反而予以鼓励。只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让学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动起来、亮起来,学生的参与会更加津津有味。除了用激情的语言评价之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地运用体态语来鼓励学生,如用目光接触、点头微笑、靠近学生、体态放松、露出全神贯注和兴趣盎然的神色去倾听学生的回答,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使学生更加乐于参与。 3.丰富课堂参与的形式,增强学生参与的乐趣。 教师缺少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导致学生缺乏参与兴趣的主因。只有不断变换有效的活动形式,才能使学生有新鲜感,从而增强其参与的兴趣。学生课堂参与的形式很多,如认真听讲是一种参与,记好课堂笔记是一种参与,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是一种参与,对课文内容进行角色表演是一种参与,在小组内与同学进行讨论是一种参与,对老师的教学提出质疑也是一种参与……总之,参与的形式很多,在一堂课中,我们不能只限于一种参与形式,要不断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每个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与兴趣。另外,我们还要顾及到不同年级段、不同个性特征学生的学习特点,使学生在特殊的情境中激活思维,在亲自参与中感受乐趣。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以灵活运用方法为手段,努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 总之,关注和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突显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观念,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趣味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去,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读《名师论教学》有感 吴旭聪这段时间,我仔细阅读了《名师论教学》,其中有一篇城关中学章英老师写的《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我觉得章老师的想法很好,以下的这段话让我感受颇深,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更新方法,把欢乐还给学生”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课堂既注重知识点的有效落实,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乐趣的体验吗?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精心设计的问题为课堂的纽带,让学生主动体验、主动探究、主动感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 在这学期名师工作室的活动中,我上了一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觉得以上的这段话对我在备这节课时,很有感触,我试着以此方法身体力行。 一、体验 一上课我就通过课本上的两句话“我们不时地在听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发出许多不同的声音。”直接揭示课题。 然后我设计的环节是使鼓、镲、橡皮筋和钢尺发出声音的活动。在这一个活动中,我充分让学生体验,每一种材料都是让学生说出方法,让想到的这一位同学展示,然后追问“你认为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在这里我想通过学生的回答达到这样两个目的,一是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对于振动这次新的科学词汇,很多学生都已经知道,但是怎样的我们才能称之为振动学生是不知道的。二是形成“只有对物体用力了才有可能产生声音。”,得出这个结论我是从振动的概念出发的,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在这个概念中,前提是在力的作用下。在这一个环节中,我注重每一种材料让学生体验,当然不是每个学生,同时在课的任何时间都不断的渗透让学生把话说完整的思想。 二、探究 核心的一个环节就是钢尺和橡皮筋的分组实验,在这里首先是要明确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比较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我让学生做了10分钟

教师要做引导者 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要做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进行数年了,它以更高的目标、更新的意识和架构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春风。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角。 《高中新课程实施解说》一书中,对语文课程的特点作了如下阐述: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特点,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新课程的这些特点,向语文老师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要求: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不能只做应付考试的机器,做课本和知识的灌输者,而要做学生人生的灯塔——永远不灭的蜡烛,给学生以知识和力量。 在新课程教学的实施中,有的教师热衷于“大讨论”,以为这就是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一上课,就把设计好的大量问题一下子抛给学生,然后布置学生展开大讨论。且不说设计的问题是否抓住了教材重点、是否科学合理,也不说没有层次、没有梯度地一下子抛出这么多问题,是否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单说没有引导,没有启发,教师完全放手听凭学生去进行沙龙闲谈似的讨论的做法,我们不禁要问: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哪里?讨论的质量怎么保证?又何谈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呢? 离开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只能导致课堂的失控和混乱。要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的“导”不可或缺,科学组织,艺术调控,遇“愤”则“启”,遇“悱”则“发”,这是教师的职责。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能力必须通过操作实践。教师走上讲台,便是同学生一起“演戏”——课堂是舞台,教材是剧本,学生、教师则是演员(学生是主角)。这场戏是师生编排、教师导演且扮演相应的角色与学生共演的“戏”。教师面对学生讲课、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发表言论与演员面对观众表演一样,是把教材中所提供的“间接的艺术形象”——人物形象、艺术意境等,通过“表演”,转化成“直接的艺术形象”——课堂教学境况。这“直接的艺术形象”是师生共同用各种手段(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完美和谐、高度统一才塑造的,并直接诉诸于师生的视觉、听觉,使师生共同感知、品评、领悟。因此,语文教学活动的结果是师生共同进行艺术创作的结果,是师生共同的审美意识、情感、理想与一定的物质形式相结合的艺术品。 在这里,我想起了华东师大孙楠教授的一句话:课堂是学生生命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每上完一节语文课后,他们才会这样动情地说:“语文的感觉真好——我思考,我表达,我快乐。”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英语论文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 喻秋亚 (嵊州市黄泽镇中学,浙江绍兴312400) 摘要:《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的任务是这样描述的:“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这一渠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为真正实现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关键词:教师;学生;课堂教学;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51(2013)-02-0039-01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现代社会的开放、发展也要求重视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因为人的发展既不能由父母包办,也不能由教师代替,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主体性的发展。“没有主体内在潜能的开发,没有外在文化知识经济发展肢体的内化,人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必须启动人最本质的属性——主体性,运用课堂教学这一渠道,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英语中有句谚语说道:“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它决定了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可能和发展。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当然,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是否得到充分重视和发挥,并非简单地以学生参与多少形式上的活动为标准。有的教师课堂表面形式非常热闹,学生有说有唱,上蹦下跳,而实质上是把学生作为教师表演的“道具”,或者是把一部分学生作为向另一部分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具”。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倡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也就是由“教法”向“学法”的大转变。 二、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 语言与情感态度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学习活动,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实践的精神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相反,很多消极的情感态度则影响语言的学习,再好的教师、教材、教学方法都无济于事。 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比如教字母吧,26个字母说出来很简单,但真正教得快、教得准、教得好,让学生学得有趣味,也并非是容易的事。在教学中,我把字母做成卡片,让学生做字母排队游戏,分组进行字母排队比赛,教唱字母歌;我又发现很多学生的用品都有英文缩写,于是就请学生抄写所有带有英文字母的商标品牌,看谁收集得多、读得正确。这样,一节单调的、几乎没有内容的、学生水平不一的字母课竟然上得丰富多彩、兴趣盎然。

《让每个孩子的一生成为一个精彩而成功的故事》

《让每个孩子的一生成为一个精彩而成功的故事》 ---在庆祝第34个教师节大会上的讲话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金秋送爽,硕果飘香,在这喜庆祥和的美好时刻,我们共同迎来了第34个教师节。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让每个孩子的一生成为一个精彩而成功的故事》。 我是一位普通的乡村班主任,记得在我刚踏入工作岗位的那天起,母亲就告诉我:“儿子,从今以后你就是老师了,当老师可要有老师的样啊!”惦念着母亲这朴素的话语,面对那些心门紧闭的孩子,我没有急躁过;面对那些难以沟通的家长,我也没有抱怨过;甚至面对社会莫大的诱惑,我也从来没有动摇过。我始终牢记着母亲的教诲,学校是我的家,学生的成长就是我最大的财富。 从事班主任工作六年来,我没有振聋发聩的故事,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与孩子们相处的这些日子里,看着他们一天天在长大,变得越来越懂事,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与感动。小军从一个自闭孤僻的孩子走向了活泼与开朗,兴奋得我半夜未眠;一向高傲自负的大伟主动承担了帮扶学困生的任务,让我开心了整整一个礼拜;全校最调皮、老师最头疼、我也多次批评过他的志强,毕业后再次相见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叫我差一点掉下眼泪。 有人说班主任是天底下最小的主任,但承载的却是希望、前途和命运。所以自从担任班主任的那一刻起,我就一点也不敢懈怠,不懂

的就学,不通的就问,不解的就拜师,就这样我收获了很多很多。在这里我要发自内心地感谢我的母亲,虽然她学问不深,但潜移默化中却给了我莫大的关怀和深刻的影响。是他让我深深地懂得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其实都是父母的整个世界;是他让我清醒地意识到学生都是夸出来的,不是用鞭子抽出来的;是他让我坚定地相信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谁的学生最像谁。同样,他也让我时刻铭记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但并非每朵花都在春天绽放。 探索管理的艺术,追逐育人的真谛,在日常班级工作中,我总是充分尊重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适合自己的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舞得起劲,舞出精彩。我常常告诫孩子们要有狮子的雄心,菩萨的善心,知追求,知奋进,懂宽容,懂感恩。我深知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我不敢忽略细微的地方,见到果皮纸屑我会迅速地捡起,学生与我打招呼我会谦逊有礼地回应,运动场上我也满怀激情地为孩子们呐喊助威。我还常与学困生打交道,告诉他们这个世界只有差异,没有差生,每个人都能书写自己的传奇,时间长了,他们也都敞开心扉,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告诉我他们的梦想和追求。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我让他们写出自己的优点,有一个学生竟然足足写了十二条。是啊,家教专家说:“面对一个哭闹的孩子,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做,就请蹲下身去,把他搂在怀里。”面对一群问题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是啊,心灵相融,教育处处是风景。当我们用为人父母的心态来倾听学生的心声时,我们看到的往往就是一群可爱的孩子;当我们用放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精修订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 主人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文章摘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认为:在活动中,人是主体,起着决定的作用。数学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就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应自觉的、主动的参与教学全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就尤为重要。 关键词:自主学习主动参与 数学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乐学,保证学生能学,培养学生会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教学。小学低段的孩子好说好动,注意力不够持久。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课堂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充分调动每一位孩子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如何才能让每一个孩子真正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呢我在长期的低段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初步学会发现 低年级儿童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尊重孩子们的

兴趣所在,先让他们随意看,表面的内容看够了,再一步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老师要求去观察。 二、让学生想自己所想的,初步学会思考 低年级儿童最富于想象,而且易于激发。学会联想又是促进学习思考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想。为了唤起学生利用生活情景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使他们学会思考,在教学中,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联想,不限制他们,慢慢让他们知道联想不是凭空想象或胡乱猜想,而是依据客观事实,把联想与解决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正确、现实的联想。 为了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乐于探索的精神,我在教学之余不定时地出一些“聪明题”让学生解答,不失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举措。他们一看见我出聪明题,便会聚集在小黑板前猜啊、想啊、讨论啊,都想做出“聪明题”,做个聪明的孩子。有些题目学生当天做不出,就把题目带回家与家长一起探讨、研究,第二天再把答案告诉老师。不管通过什么方法,只要学生能自己讲清解题思路,正确解答,我都给予表扬并奖励粘纸作鼓励。一开始是我编题给学生解答,后来就有学生主动找题解答。这样一来,学生出题、解题的热情更加高涨。孩子们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充分开动了脑筋,展开了积极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初步学会表达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书心得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书心得 撰写者:孙显杰(金盾小学) 以前读过的一些教育教学著作,无论中外,多是出自道行高深的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之笔。目光超远,言理至深,字字珠玑,着实高明。可或许是自己内心摆脱不了一种“先入为主”的意识——那些专家学者想明白,说明白的东西,未必能在现实中教我如何“做明白”,换言之,再高明的理论,若是无法于实践中产生如其所述之成效,那末,至多是给了一个安慰人心的教育的乌托邦和理想国。所以,自己更渴望有缘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心得,看看那些走在前方,又去之不远的引导者,如何带领他的学生和我,去往一个更好的教与学的境界。 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喜欢自己,喜欢自己所教的科目。并且多年以后学生回忆起来仍然兴趣盎然。怎样做,才能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呢?魏勇老师在书中《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为我们指明方向。 翻开这本书,里面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和理论,而是魏勇老师作为一线老师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或是教学随想,真真切切地从课堂、学生、如何上课、如何提问、教师学习等方面娓娓道来。这本书,我反复研读多遍,感觉“英雄所见略同”。魏勇的观点和做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平时爱好文学,喜欢读书。但从事体育教学,好像与这没什么关系。其实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快乐,是我教学的宗旨。有时我想,应该给孩子们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因此,学生都很喜欢我,爱屋及乌,喜欢上了体育。 结合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在读这本书的一些启迪和感受。 一、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 究竟怎样的一节课才能称得上是好课?相信这是所有老师都会思考的问题。魏老师认为好课应以学生为中心,具有一定模糊性,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同时又是有边界的。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一切为顺应学生的成长而设置。而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时,才能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和见解。但课堂上自然生成的一些话题以及各种突发状况并不是老师所能预料到的,而老师如何处理这一系列的状况是这节好课的重点。在我们的课堂上不要仅仅局限于某一学科的教学,学科间是

高中优秀作文 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高中优秀作文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2019.3 别因为牵着孩子专得太急、太远。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题记“我拿着试卷不敢去签名,因为分数没到老爸的预期;我知道少壮要努力,可为什么要和别人比……”近日,一首原创歌曲《我只是个孩子》引发关注。9岁男孩吴耀杰将自己的压力写进歌词,唱出了孩子们的心声,也令不少家长陷入沉息。 今天的孩子,无疑是幸福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都较以往更为优越,但今天的孩子,也无疑是辛苦的。正如歌曲中所唱,“隔壁邻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王大妈的孙女钢琴她过了10 级,我爸战友的儿子一口流利的英语,我妈同事的女儿有深厚的舞蹈功底,听到这些消息,我只能默默不语……”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争先恐后。用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等将孩子的课余时间填得满满当当。为了让孩子在竞争中高出一筹,老师们摩拳擦掌,不断扩充教学内容、不断加快教学节奏。 久而久之,家长们的攀比,成了孩子们辛苦奔波的理由;成人世界的期待与压力,成了推动孩子疾行的动力。于是,走着走着,我们突然发现,已经忘记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让孩子真的像个孩子,让童年真的称得上童年。走着走着,我们突然发现,已经忘记尊重孩子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与唯一性,忘记教育的初衷不是为了满足大人的成就感,而应该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走着走着,我们突然发现,牵着孩子走得太急、太远,竟然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教育,究竟从哪儿出发,又该去往何方?

叶圣陶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品没有生命,农作物则相反。受教育者是有生命的个体,有其自身成长的规律,在每人阶段都会呈现不同的特点。正因如此,揠苗助长使不得,一味填鸭也使不得,大水漫灌更使不得。唯有以自由为土壤、以尊重和爱为阳光,才能让每一个生命个体健康生长。“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也只有遵循成长期内在的发展秩序,才能在潜移默化与润物无声中,让心灵更丰满、人格更乏善、个性更彰显。 应当看到,现实生活中,面对严酷的竞争压力和考试的指挥棒,理慧的教育理念往往显得单薄。这也是为什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争论,始终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探索一路前行,为孩子减负,成为过往几十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大难题。效率与质量、个性与共性,始终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词而一直被反复论争。但今天,社会普遍的人才观与价值观在逐渐优化,评价体系也在朝着更加注重过程而非结果的方向持续改进。在这种背景下,注重知识同时更重视能力、素质与品格的理念,正在教育系统内形成共识;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的理念,正逐渐为更多骑家长所接受。 有一则寓言《牵着蜗牛去散步》,令人深思。主人公牵蜗牛去散步,想走的快点儿,可蜗牛用尽了全力,也只能前进一点点;备感绝望松手的一刹那,却突然发现自己已置身于美丽的花园,不禁疑惑:究竟是谁在牵着谁散步?与孩子一道放慢脚步,永葆最纯真的心灵、最饱满的精神,我们才能共同体味生命与成长的美好。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只是以参与者、实践者、发展者、组织者的角色出现。为此,教师应让学生做数学课堂的主人,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环境,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才能在促进学生在个体生命的充分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师生生命的整体价值,焕发课堂生命的活力。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让学生发现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如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先让学生动手摆学具,用10个小圆片当作苹果,用2个大圆片当作盘子。先摆:把10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学生很快分好,每个盘子里放5个。再摆: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同学们感到麻烦了。一个个小手举起,有的说:“教师,我每个盘子里放5个,不够了。”有的说:“老师,我每个盘子里放4个,还剩一个!”在学生摆学具的基础上,他们遇到了问题,这时我指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平均分一些东西,分到最后会有剩余的情况,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这样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为学生自主探究提高了欲望。 二、给学生思考空间 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 例如,我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思考、尝试,终于又得出了3种折法。勤于思考使学生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

转变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转变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 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 变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如何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学有价值的数学,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更新观念 新时代呼唤新的教学理念。作为一名教师,不应把学生看作贮存知识的容器”而应视为等待被点燃的火把”学习不应该是学答”而应是学问”要让学生不只是学会,而且要会学;要彻底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育的根本理念应该是培养学生独立性人格,而不是依附性人格,要以创造为本位。创造力不是靠教”出来的,而是靠环境的熏陶,唤起学生内在的自觉。所以,教师一定要转变教会学生创造的思想,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营造宽松的、交流、讨论、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才能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 二、因才”施教 古人说: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我们所说的才”还包括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用不同的教学 方法。总的来说,因才”施教是指:根据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教材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的一种教学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还要备好学生。比如:上应用题和上计算题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内容,上应用题通常采取讲授法、引导法、

讨论法、尝试教学法等,而上计算题通常采取自学法、练习法、发现规律法、尝试教学法等。因而,因才”施教是每个教师必备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因材”选学 方法,是一个人走向成功所必需的武器”方法是活的,知识是死的,只有用活的方法处理知识,才能很好地运用知识。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上一定要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 比如:对于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这里利用转化的思想,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再把这些扇形拼起来,就得到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里再利用极限的思想(不用向学生说明什么是极限),平均分的扇形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如此分下去,就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了(这是隐性知识,学生用实际操作不能完成的),在这里教师讲是讲不透的,要学 生慢慢悟”才可以理解。因此,学生要学会悟”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所以因材施教、因材选学是非常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思想。 四、主动探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凡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自己发现的知识,我们就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他们的思维,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主动学习的快乐。 五、发展个性 在教”与学”中,我们教师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学生能学会知识,并且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创造的能力。

学会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赖洁宏)

学会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浅谈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内容提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语文教学模式不断的改进和革新,可在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上却没有取得成效,传统固化的课堂教学流程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这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如果不真正地深入课堂,着手改革,放手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改革难以取得成效。 【关键词】课堂教学放手主角改革 案例:区教育局教研室来学校进行教学视导活动,作为陪同人员,我们一起听了陈老师的《安塞腰鼓》,这是七年级下册的课文,陈老师先从独具特色的潮汕大锣鼓作引,介绍陕西民间特有的安塞腰鼓,接下来介绍作者及作品,教学环节中规中举,字词教学很到位,重点语句都作讲解;但在课文分析时提出了:“这篇文章写安塞腰鼓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由于教师的问题提得范围偏大,学生的基础水平一般,因而同学们在默读全文,进行整体感知后,对“哪些方面”有点无可适从,难以下手,而教师缺乏有效的引导点拨,以致课堂陷入困顿,反应沉闷,而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赶教学进度,只能采用自问自答式,学生呢,就在机械笔记中度过,整节课就在老师“伴答式”教学中结束。 教师的“满堂言”的教学模式很大地压制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如果长期以往,只会泯灭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我们知道:不同学段,教学方式是不同的,幼儿园的老师是抱着走,小学的老师是牵着走,而中学的老师是领着跑。这可见,我们只是学习的引领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模式的陈旧固化,枯燥乏味,是急需改变的现状。如何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 一、改变观念,是实现有效课堂的第一步 思想是禁锢革新的关隘,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作为老师,必须改变自身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韩愈《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也常说教师只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因而许多老师总满足于自己原来的那桶水,安于现状,懒于改变,止步于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与教学模式的改革,甚至流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战场”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战场”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上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听、一味地被输入,至于学生一节课上真正掌握了多少知识,我想大家多少都会有亲身感受。当今的本科教育模式,倡导应用型教学,要求课堂上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动手、动眼、动脑能力,故而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本文的作者通过近两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本文的作者是工程造价的专业课老师,通过对近两年的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逐步摸索出来一套老师、学生均认为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授课对象主要有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土木工程三个不同专业的学生,下面作者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谈谈教学体会。 一、理论课程 教授的课程主要有2013、2014级工程造价专业的《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2014级工程管理专业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几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开学时与课本同期配套有一份实际工程图纸,难度相当,规模较小,一般以3层以内的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主。当然,根据教授专业不同,教授对象不同,所选择的图纸难度、规模有区分)为主线,以学生为主角,老师为配角同时兼导演,以课本为辅助工具展开教学。每节课前,老师都要做精心备课,分解图纸,安排学生的课堂任务。对学生要进行分组,作者的分组原则:男女同学搭配开、学习好与学习不好的同学搭配开,每组六个同学,每组配有组长、副组长。老师在每节课上课开始,会布置给学生具体任务,并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进行交流,必要时小组成员需进行分工合作。举例说明:下节课堂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混凝土框架柱、框架梁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并正确列出工程量清单。上课开始,作者并非按照《计量规范》去讲混凝土框架柱工程量应该如何计算、混凝土梁工程量又该如何计算,而是直接布置本次课程任务,让学生按照图纸、按照相关规范去完成相应的任务内容。上课开始作者就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开始动手去看图纸、去查规范中对应的工程量计算规则、遇到不懂的地方他们小组成员之间会进行交流、讨论。等各小组提交成果后,开始由老师来接管课堂,对正确结果进行公布。如果学生的结果完全正确,说明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思路清晰,方法正确,此部分内容不再讲解。如果学生的结果不正确,这就是老师要重点讲解的内容,这时老师会对照规范、对照图纸逐条讲解,学生在此过程中查找原因,并做出正确结果。这样经过反复打磨,学生的相关技能就会得以加强和巩固。这里作者想说的是:对于当代大学生,要教会的是他们学习、工作的方法、教会他们相互协作的精神、教会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小结:经过近两年的理论课堂的“项目法”教学,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课堂上以学生为主角、老师为配角兼导演的角色转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做能力,学生自身的技能得到了快速提升。同时杜绝了学生上课玩手机、上课睡觉的现象。

小班英语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主角

小班英语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主角 【摘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展现自己,让每一个学 生都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发展自己,品尝到知识的趣味,寻找到成长的快乐,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关键词】初中英语小班课堂讲学稿 充分激发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展现自己,把学习变成一个积极参与、实现自我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到快乐,体验到成功,形成一个民主、开放、互动、活跃的学习场,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展示,并逐渐成为课堂的主角,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有效教学的目标才能实现。 一、宽松和谐的小班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以学习目标和学情为依据,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以先学后教,先合作后探究,后教师点拨为教学方式。教学评价遵循“以学论教”的原则。不仅仅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养成和整体素养的提升,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以牛津英语9A Unit4 TV programmes Grammar (A-B)讲学稿为例,讲学稿的课堂学习模块是设计成这样的: 1.1 预习检查: a. 小组交流讨论课前准备情况; b. 分组讨论你在自主探究中发现的规律; c. 集体纠错:检查书中P69A 部分和P70部分。(教师点拨) 1.2 学习方法交流: 在自主探究中你错了哪几题?与同伴一起分析一下你在思考过程中错在哪里? 1.3 学习成果展示: 周末就要到了,你可以好好休息一下,看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也要按时完成作业。你是怎么从中取得平衡的?又是怎么计划的呢? 从以上讲学稿的部分设计就可以看出我校在小班化英语教学研究中,越来越重视学生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一直以民主开放的心态对待课堂,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学习和表达的时间、空间,理 念不断更新,方法不断优化,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二、自主合作的小班学习方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