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纲要(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纲要(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纲要(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纲要(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文学学习纲要

先秦文学

(1)《诗经》的来源与编定;

编集

《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采诗”、“献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一些消息。

采诗:汉代班固坚持此说。其要义在于说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集诗歌,献诗以制作礼乐,目的是观风察政献给朝廷以了解民情。说法是否确切,颇有争论。除此之外,诗经的编辑还有公卿献诗说以及孔子“删诗”说。

献诗: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删诗说: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东汉王充《论衡·正说》:“《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删诗说影响很大,至今有人坚持,但多数学者认为此说不确: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 544)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鲁乐公演奏十五国风,名称顺序与今本是《诗经》相同。当时孔子仅 8岁。《史记》说孔子删诗是在“自卫返鲁”之后,但《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诗”、“诗三百”。春秋时期诸侯宴飨和出使,常赋诗言志,所赋之诗多为《诗经》。而赋诗言志之风,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孔子曾骂过“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主张“放郑声”。但现本《诗经》郑卫民歌依然很多。可见,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孔子对“诗”可能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

(2)风雅颂的涵义及不同的语言风格;

风、雅、颂:

《诗经》中的诗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最早见于《荀子儒效》。

“风”是指风土人情,或为“讽”。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和方域之意。十五国风。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颂”即是容,歌而兼舞之义,是用于朝廷,宗庙祀祖,以诗乐舞合一形式祈祷神明,赞颂王侯功德。多简短,音调缓慢,韵律欠规则,不分章,不叠句,表达对神祖的虔诚崇拜,是奴隶社会神权王权至上的反映。

(风雅颂分类的依据,主要有音别和义别两说:1、从音乐角度划分:郑樵“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昆虫草木略序》);2、从内容体裁角度划分,《毛诗序》云:“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行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音乐特点的形成,与其用途和地域的特点也密切相关,而不同特点的音乐,应用场合也不同,风雅颂最初只是一种音乐分类,在流传中,也有了内容的区别。

雅颂与国风不同的语言风格

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他、也,等,这些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的这种不同特点,反应了时代特点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的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3)《诗经》内容分类及代表作品;

内容(简)

一是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如《关雎》、《蒹葭》、《氓》等。

二是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事诗。有的描写欢快的劳动场面,如《周南〃芣苡》;有的描写劳动生活的繁忙,如《豳风〃七月》等。

三是关于战争和徭役的征役诗。这类诗主要表现战争和徭役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灾难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如《东山》、《君子于役》等。

四是颂歌。如《殷武》、《江汉》、《鹿鸣》、《南有嘉鱼》等。

五是反映社会矛盾、揭露批判现实的怨刺诗。如《硕鼠》、《伐檀》。

六是周民族的史诗。如《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历史。

(4)赋比兴的手法;

赋、比、兴(《诗经》的表现手法(p49)):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成为诗之“六义”。(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即起兴,先言一物,然后引出所要说的话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的表现方法是《诗经》基本的形象化艺术表现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情感,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三种基

本的艺术表现形式。朱熹《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5)《诗经》的句式;

(重章叠句各篇结构单位为章,各章之间结构相同,只是相应变形成回环往复,层层深入的效果。)《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每句二拍,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联章复沓,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诗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诗经的句式特点是由其音乐性决定的,因为诗经中大部分作品是由乐官收集而来,并加以修改的民歌,或为有周朝留存下来的祭祀飨宴所用的乐歌。《芣苢》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了诗经的四言句式,诗经其他各种句式当时只是单句,后世演之,遂以成篇。同时,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

(6)《诗经》的写实精神;

大雅中的周族史诗,真实的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史;刺怨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得热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国风中的作品,则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的真实感受。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和怪诞,极少的超自然的神话,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的叙写,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诗经》中,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是个面向现实的传统。主题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深刻,同时还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些本质矛盾。“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市诗歌的创作,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

(7)《诗经》开创的抒情诗传统;

开创了抒情诗的传统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从此以后,我国是个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8)风雅和比兴对后世的垂范;

《诗经》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市诗歌的创作,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精神继承。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他的诗歌革新主张,就是要以“风雅”广泛深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质朴自然、刚健明朗的创作风格,来矫正诗坛长期流行的颓靡风气。不仅陈子昂,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的优良传统。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古风》其一);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戏为六绝句》其六),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所表现出的注重现实生活、干预政治的意旨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倾向,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而且这种精神在唐以后的诗歌创作中,从宋陆游到清末黄遵宪,也代有其人。

树立了比兴的垂范。《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比即是比喻,兴即是起兴。诗经中仅作为诗歌起头协作音韵,唤起情绪的兴,在后代诗歌中仍有表现。而大量存在的兼有比义的兴,更为后代诗人所广泛继承,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以及魏晋时期许多文人的作品都不乏其例,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定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

(9)三家诗与毛诗

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传授《诗经》的有四家,即: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所传的齐诗;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赵人毛苌所传的毛诗。鲁、齐、韩属“今文经”,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晚出,属“古文经”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东汉末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毛诗遂独行于世,其余三家逐渐消亡,流传至今的即毛诗。汉儒传《诗》,使《诗》经学化,固然有对《诗经》的曲解、附会,但汉代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不仅对《诗经》的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品:关雎黍离采薇何草不黄

(1)《尚书》p58和《春秋》p63的一般情况;

《尚书》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兼记叙,论说的散文作品集。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中官所搜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尚”通“上”,《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春秋战国时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书经》。“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不外政府文告,主上誓言,君王命令,

和贵族诫词。

《尚书》据说原有一百篇,秦火之后,汉初仅搜集到二十八篇(晁错根据伏生记诵所整理),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为《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称之为《古文尚书》,比今文多出十六篇,不久亡佚。东晋人梅赜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从今文尚书中折出33篇,流传至今,连同原来的《今文尚书》共58篇,也称《古文尚书》。《尚书》包括虞2、夏2,商5,周19。《虞书》《夏书》非虞夏时作,是后代儒家根据古代传闻编写的假托之作。

核心思想商周时代的神权政治观念,从天命神授到敬天保民,体现神权政治观的发展和演变。重视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周书》)

表达方式记叙简明扼要,描写用笔不多而颇生动,议论要言不烦而中肯,抒情皆是直抒胸臆而富于感染力。有设喻,通俗生动,富有生活气息,有对偶排比,简古紧凑,大体整齐而又错落有致。

语言文字古奥,语句拗口,韩愈所谓“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文风质直古朴杨雄所谓“虞夏之《书》浑浑尔,《商书》浩浩尔,《周书》噩噩尔”

《春秋》

我国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它非常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它诸侯国的历史事件,按照鲁国国君“十二公”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史实。一万八千字。为儒家六经之一,又称《春秋经》。孔子云:“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体现其思想倾向,遵循周制,维护周礼,明王道,重人事,褒善贬恶,反对“邪说暴行”,志在“拨乱世反之正”

春秋笔法:

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微言大义)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于准确,浅显平实,表现出修辞学的发展,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严格的倾向性,有悖于“善恶必书”的实录精神,后来,人们把文笔含蓄蕴藉,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为春秋笔法。

《春秋》的写作特点

(1)《春秋》的编订,有总结历史经验、为执政者提供借鉴的目的。它强调天下一统、社会稳定、定名分和周天子的正统地位,反对诸侯僭礼越位与兼并战争。(2)它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按事件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系统。(3)它的语言简练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事条理清楚,结构完整,使用比较规范

的语言。在修辞技巧方面,表现出很深的功夫,一字之用竟会"寓褒贬,别善恶",选词炼字,十分精细。

(2)《春秋》三传;

《春秋》的三部历史著作,《(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又简称《三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相传作者为左丘明,难以考证。《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作者是齐人公羊高,《谷梁传》又名《春秋谷梁传》或《谷梁春秋》,作者是鲁人谷梁赤,《三传》中《左转》的成就最高,《公羊传》和《谷梁传》侧重阐发《春秋》经义,叙事较少,以议论为主。二书文学价值不能与《左传》并论,但在经学史、思想史、学术史上都有深远影响。

(3)《左传》的叙事艺术成就;p69

《左传》“言简而要,事详而博”,叙述复杂的历史事件,精妙优美,具体生动,剪裁恰当,详略有致,各种叙事手法(倒叙、预叙,有插叙、补叙)运用自如,达到了微而显,婉而辩,精而腴,简而奥的辩证统一。

(1)描述大的战役,主次分明,曲折细致,结构完整,情节精彩,富有故事性,(2)运笔灵活,不局限于正面战争场景,着眼于战争的前后左右,描述战争的来龙去脉和胜利的内外因素。总是围绕某一主题,侧重写战争的背景、战前准备、双方兵力部署、力量的对比、将帅士兵的活动、战略战术的运用、胜负的原因等与人谋有关的情节来描写,从而使文章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环环相扣,结构谨严,层次清楚,而又中心突出。而且还加入道德化与神秘化的传说故事来预示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

(3)还以简练形象之笔,描写人物事件,绘声绘色,具有戏剧性和虚构性。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如《曹刿论战》。虽不重在刀光剑影的描绘,但也能写出战争的波澜起伏和紧张气氛。例如:《齐晋鞌之战》(节录)通过将帅的动作、语言描写,反映人物性格特征。通过齐侯骄狂、晋国将帅勇猛的语言、动作的对比,来反映战争的胜负的原因。

(3)以历史家的卓识远见,解释前因后果,经验教训,因而波澜起伏,跌宕起伏。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评价。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4)《国语》的记言特征;p65

《国语》记言记事特征:

1、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很缜密,语言平实自然,明白流畅,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同时虚词的大量出现,显得自然,富于生活气息。

2、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不及《左传》普遍和完整,许多事件的前因后果及经过都是一笔带过,把重点放在议论上。但情节生动曲折,极富戏剧性。

(5)《战国策》的语言艺术p75

《战国策》的语言精妙伟奇,总体风格“辩丽横肆”具体表现为三大特点:一、生动形象。战国策士未来达到游说目的,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抽象的

道理,主要的手法是比喻,寓言和博引史事。例如“危如累卵”“轻于鸿毛”

“重于泰山”寓言《群狗争骨》以狗比喻天下之士揭示了纵横策士唯利是图。

“纵横”色彩之鲜明,取譬设喻之粗俗。

二、敷张扬厉,沉而快,雄而隽,气势充沛,如江河之下,词锋逼人,似高

屋建瓴。作者综合运用比喻夸张,对偶,排比,极尽铺陈夸饰,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

三、明畅通俗。语言通俗明白,接近口语,生僻词汇怪异的表达方式少。即

使引用《诗》《书》成语也能把古语,今语,口语自然地融为一炉,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

代表作品:无逸晋公子重耳之亡郑子产相国邵公谏弭谤苏秦始将连横

(1)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主张;(九流十家)刘歆

诸子十家:6:儒、道、阴阳、法、名、墨,3:纵横、农、杂1:小说家

大约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春秋末至战国初,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有《老子》、《论语》和《墨子》。《老子》简篇短幅,《论语》也多为简短的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墨子》始渐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但质朴无文。

(2)战国中期,对话体和寓言体。有《孟子》和《庄子》。它们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瞻,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行文波澜起伏,有比较浓厚的文学色彩。(逐渐让位于对话体,且向专题论文转变)

(3)战国后期,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有《荀子》和《韩非子》。它们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专题论文)

(2)《论语》和《老子》的基本情况;

论语p85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经孔门后学整理而成。“论”即论次编纂“语”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语经论纂,故称《论语》。它的内容屈涉及哲学、政治、教育及文学等多方面,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全书共二十篇。中国古代“四书”之一,为语录体散文集。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政治核心“仁”(主观道德修养,客观伦理教化)“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是统治阶级制定的等级制度。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简述《论语》的文学价值

《论语》的文学价值首先表现在它对孔子及其门人弟子等性格形象的塑造上。其塑造绝大部分并非有意,却真实反映了说话人原始的性格和风貌。如孔子的思

想深沉、举止端方、平易温和及愤怒状、狼狈态。也有少数篇章是经过作者的加工来表现人物性格形象,如《侍坐》。

其次,《论语》言简意赅,朴素生动,富有哲理和情感色彩,形成一种平易雅正、隽永含蓄地语言风格。有不少警句成为后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座右铭。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等等。

另外《论语》记言,多用口语,通俗浅显。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1]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共81章,上篇37《道经》;下篇44《德经》。故又称《道德经》。5000言,文约意丰,意蕴深邃,具有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其文体韵散结合,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以“道”为核心,倒是万物的本源,,提出自然无为,无为

而治,小国寡民。p92****

(3)《庄子》的文学成就;

《庄子》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形象恢诡的辩论,哲理与诗意的交融。表现于①《庄子》的理想本身就带有诗意,这些理想境界构成了诗意昂然的艺术境界。如:《逍遥游》中描写了翱翔于天地间得大鹏与渺小的斥鴳,由此指出真正的“逍遥游”。造出一个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②庄子以艺术的态度体味人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诗意。例如:《齐物论》中庄生梦蝶。庄子产生了不知究竟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的奇想。③《庄子》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字里行间跳荡着强烈的激情。流露庄子的苦闷悲愤之情。后人称其为“蒙叟之哭泣”。例如《大宗师》。《庄子》表达了对生活的理性认识,也包含了深厚的情感体验,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和谐交融。二。异彩纷呈的寓言故事。①把深奥的哲理形象化。用寓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②《庄子》寓言独具寓真实于诡诞的浪漫主义特色。如:涸辙之鲋能够“忿然作色”。③《庄子》寓言能超乎言意之表。庄子主张“得意忘言”④《庄子》寓言注意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如“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三。意出尘外的想象和虚构。庄子的作品充满了奇幻而丰富的想象,这与他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有关,他主张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的束缚。克服'成见''成心'达到绝对的自由,生活范围的狭隘,限制了人们的眼界,把有限的存在放到无限的宇宙中去考察,才能极大地扩展人的精神视野。他主张用多种尺度对同一事物作多侧面、多角度的透视,而不要拘执于一成不变的眼光。庄子善于逆反型思维。四、汪洋自恣的文章形式。文章结构富于跳跃性,跌宕开阖,曲折有致,起伏变化,他的语言奇峭富丽,精彩传神,富有诗意,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特点。

(4)《孟子》的论辩技巧和浩然文风;

孟子的论辨艺术孟子的文章表现出高超的论辨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和所论问题的要害,因势利导,诱其就范。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以巧妙的方式把话题引到王道仁政上。②采用迂回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入,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如在《齐桓晋文之事》中,他批评齐宣王未治理好国家的时候,就是通过一个故事,引出两问两答,让齐宣王无法回答③通过设问,使对方暴力其理论弱点,然后找到突破口,发动反击。

④其正面议论,都能围绕中心,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例如:《天时不如地利》一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层次分析。

⑤适当运用典型事例,比喻穿插寓言故事,增强辩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浩然文风????????

(5)《荀子》的严谨文风

(6)《韩非子》的寓言

代表作品:齐桓晋文之事逍遥游劝学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一、

多种文化的交融,中华礼乐文化的影响。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楚国日益强大,以及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得楚辞融合了中原文化,吸收了儒、法、墨、名、阴阳等思想并产生影响。特别是《诗经》在创作主旨和表现方法上对楚辞的影响。但产生最直接影响的还是楚文化。首先是楚地民歌,其句子参差灵活,多用“兮”字来加强节奏、舒缓语气,有的还用了兴句和双关语,已开楚辞体格。其次,巫风文化的熏陶。楚国一直盛行着殷商时代一种迷信色彩浓厚的巫风文化,在郢都以南的沅、湘之间。这种巫术风俗的熏陶,培养了人们丰富的幻想力,滋长着美丽的歌辞和舞蹈,给楚辞提供了养料。其他如楚国的地理风物、方言声调等也给《楚辞》提供了直接营养。而在形式方面,楚辞主要接受了战国时代纵横游说之风的侵染。

二、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

楚辞产生的客观前提:瑰丽奇伟、光怪陆离的山川风物,人神杂糅、巫风盛行的民情风俗以及风味独特的楚声、楚歌。同时也对它的产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汉代帝王好楚辞,从而继屈原之后,汉文人竞相模仿,“名章继作,通号‘楚辞’”。(

楚辞的含义;

1)诗体名称:“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地区以屈原为代表创作的新诗体,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2)作品名称:指战国时代以屈原、宋玉为代表,以及汉代以东方朔、淮南小山为代表的用上述诗体创作的诗歌作品。

3)书名:西汉刘向编辑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而成的一本书

主源:中原文化

旁源:边裔文化(吴越、巴人、楚蛮文化)

本源:原始巫文化(崇火、拜日、尚赤、尊凤)

屈原的生平及作品真伪;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楚国贵族。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前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后期被疏,又被迁放江南,长期流亡,最终自沉汨罗江而死。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积聚了深厚的悲痛和思念之情,诗歌与漂泊生涯有关,他出自宗族感情,站在维护楚国的立场上,主张联齐抗秦。这不仅符合楚国利益,也符合忠言纯铜文化精神,他的诗歌中还因自己遭到的不公正待遇而充满哀怨激愤之情。根据多数学者的意见,可以确定为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

《离骚》;

《离骚》—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

1.《离骚》的题义:(1)遭忧;(2)别愁;(3)牢骚。

2.《离骚》的创作时间:屈原一生可能被放逐过两次,一次在楚怀王时,流放汉北;另一次在顷襄王时,流放江南。《离骚》可能作于屈原被流放江南之时。

3.主旨:爱国与忠君

国君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的象征,只有通过国军才能实现自己的兴国理想,所以,忠君是爱国思想的一部分。他的爱国之情,是和宗族感情连在一起的,他对祖先的追认就是一种宗族感情的流露。对楚国现实的关切,从希望楚国富强出发,反复劝解楚王学习先贤,吸取历代君王荒淫误国的教训。对宗国命运的担忧而发出严正的批判精神,离骚最值得珍视的地方。

4.香草美人之喻象征和意境

香草:品德和人格高洁,政治斗争的双方,与恶草相对。追求爱情的象征,宗教的诸种情境。美人:比喻君王或自喻。

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

5.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明君贤臣共兴楚国。

1.君主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

2.修明法度

6.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

7.试述《离骚》的思想内容。

(1)“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战国后期,在楚有可能问鼎中原的形势下,屈原提出了他的“美政”理想:他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境界;并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具体治国方略。怀王虽曾一度任用屈原,但听信谗言,疏远甚至放逐了这个真正为楚国富强尽心尽力的臣子。然而,遭际的不平并没有销蚀屈原深厚的爱国情感。祖国的独立和强盛,始终是屈原最为关心的事。最终决定“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以死殉国,集中、鲜明地体现着屈原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这是《离骚》最令人感佩的主题之一。

(2)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屈原出色的政治才能遭到奸佞的忌恨,他所提出的“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治国方略,又侵害了贵族大臣的利益。他们群起而攻,迫害屈原。楚君又都昏聩不明。但屈原仍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正是他这种品格的表白。

(3)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在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理想的同时,屈原还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他怨责楚王的昏聩,痛斥那些误国的群小,这种爱憎鲜明的品格,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8.试述《离骚》的艺术特点。

(1)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前半部分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际,基本是实写,但其中以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已具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部分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通过上天入地的壮丽奇幻的想象,把火一样的爱国激情、深厚的故国情怀,表现得真挚感人。

(2)纯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抒情诗,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

(3)《诗经》所开创的比、兴手法,为屈原所继承并做出了很大的拓展。《离骚》对比兴的开拓,不仅仅是它运用了较《诗经》更其丰富的喻象,也不仅仅是因为它把《诗经》片断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更在于它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熔铸成浑融的艺术境界,使之具有了象征的意义。《离骚》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以香草美人托喻的传统,影响深远。

(4)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

结构特点:全诗围绕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这个中心谋篇布局。诗作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回顾历史,后一部分是对理想之实现的探索。前一部分主要是实写,后一部分大体是虚写。前后两个部分,一虚借鉴楚地民歌的“兮”等语助词的多种方式的使用,促成了句式的变化,这些句式与委婉轻灵的楚声相结合,适合于各种不同情绪和语气,回环往复,使思想情感得到了尽情挥洒。

形式和语言方面,屈原既采用了民歌的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散相间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骚体。同时,长篇巨制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容纳更为丰富的内容,也便于奔腾澎湃之激情的尽情抒发。《离骚》后半部分表现诗人的思想活动,往往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这个形制特点对后来汉赋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离骚》的语言词汇丰富,大量使用双声叠韵词,它们丰富了诗歌境界,增强了艺术表现力。诗人还吸收方言入诗,增强了楚辞的地域特色。楚国地方方言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屈原其他作品的基本情况;

1、《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共11篇。

最多最动人的是对人神情感的摹写。

2、《九歌》九章之名大约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屈原作品时所加上的。

3、《天问》:书中一共提出了172个问题,

4、《招魂》是在怀王死后,屈原为招怀王魂而作。

《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再创作而成的一组体制独特的抒情诗,依旧保留了歌舞乐三者结合的特点。屈原《九歌》即袭用古曲之名。原《九歌》十一篇。以流传于楚国民间的神话故事为背景,藉神灵形象的塑造以抒情。基调是礼赞神明,但内容颇多恋情的描写。语言艺术特点是清丽华美,简练传神,音调铿锵,韵味悠长。具有明显的表演性:《湘夫人》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9篇作品。主要显示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不以腾飞的思想和奇幻的意境取胜,而是以具体的写实和直接的抒情见长。但也不乏浪漫主义的笔触。如《惜诵》写怨气之冲九霄:“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与向服。”《九章》在写景寄情方面往往情寓于景。

《天问》写作年代无从考证。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全文三百七十多句,一千五百余言。作者一口气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举凡天地山川,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天命人事,现实生活等等方面都有涉及,显示了屈原“博闻强识”,体现了他大胆怀疑,敢于向传统挑战勇于探求真理的精神。《天问》纯以问句构成,篇幅巨大,内容广博,思想奇特,富于哲理。《招魂》以善于描写著称,广采神话传说,充分发挥想象,极尽铺陈夸张,辞藻瑰丽,文采华美是《招魂》语言艺术的突出特点,实开汉赋“写物图貌,蔚似雕画”之先河。

楚辞的艺术成绩;

屈原的人格典范意义

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诗中的香草和装饰,是其奋发自励、苏世独立的人格的隐喻。“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则是其人格的外在显现。

代表作品:离骚湘君湘夫人哀郢

两汉文学

是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

骚体赋;

汉初骚体赋流行原因:?

骚体赋的特征:形式趋向散体化,大量使用四字句,句式较整齐,显示出楚辞体向新赋体过度的痕迹。

贾谊及其代表作;

贾谊《鵩鸟赋》与《吊屈原赋》;

其他《招隐士》《大人赋》《长门赋》《太玄赋》《秋风赋》《悲不遇赋》汉大赋;

体例:篇幅较长,规模宏大,一般千言以上

结构:多主客问答,句式参差不齐,兮字调基本消失

韵散相间,散文成分多,故又称“散体大赋”

喜铺采擒文,排比事类,对事物作穷极声貌的描写

汉大赋的代表作家(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及其代表作品;

枚乘《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代表了新体赋的最高成就)

(人物:楚子虚,汉亡是公

内容:齐楚互辩斗富,汉亡是公更胜一筹

宗旨:超越诸侯眼界,歌颂大一统皇权

艺术:铺张扬厉,气势壮阔,对偶排比,词采富丽,确立大赋“劝百讽一”的传统。

缺陷:堆砌辞藻,好奇偏字并罗列通偏旁字,炫博

其他作品:《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

杨雄:四赋《甘泉》《河东》《羽猎???》《长杨》

驰骋想象,铺排夸饰,有典丽深湛,词语蕴藉的特点??????、

代表了新体赋的最高成就,

东汉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抒情小赋1.经行赋

源于西汉刘散《遂初赋》

班彪《北征赋》班昭《东征赋》蔡邕《述行赋》

2.述志赋

张衡《思玄赋》《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赵壹《刺世疾邪赋》特征:

体制:篇幅短小,不采用大赋的问答体,通篇押韵,兮字调基本不用

内容:侧重咏物或者抒情

文辞:清丽

汉赋的艺术成就

西汉政论文;

贾谊《过秦论》《陈政事书》

晁错《论贵粟书》

《史记》概况(涉及《史记》的所有内容都需掌握);

《史记》的文学成就;

《汉书》概况(同《史记》)

概况???

学术史地位???

写作特点与文学成就

1.艺术再现西汉士人宦海沉沦

2.展现家族兴衰

3.李陵苏武等悲剧人物形象

4.精密的笔法

5.对起始事件的交代

6.篇末的遗闻轶事

乐府的涵义;

乐府诗的涵义;

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有苦乐,爱恨,乐生恶死三大主题

东汉文人诗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班固张衡(质朴典丽)

秦嘉(文人五言诗的成熟)《赠妇诗》三首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及文学史地位

1.游子思妇的情怀

2.人生哲理的揭示

3.痛苦的体验和人生的感受

4.起兴发端的艺术

5.审美境界和语言技巧

三国两晋南北朝

1、建安七子的概念

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字文举,语言劲健,议论尖锐)、陈琳(字孔璋,擅章表书记,《陈记室集》)、王粲(字仲宣,“七子之冠冕”,《七哀诗》《登楼赋》)、徐干(字伟长)、阮瑀(字元瑜)、应瑒、刘桢(字公干,仗气爱奇,曹丕赞“妙绝时人”)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2、建安风骨的概念(内容和风格)

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时期,正处于汉魏易代之际,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代表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他们掀起了文人五言诗的创造高潮。其作品直承汉乐府民歌

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了高昂的政治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特点是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于是,后人把这种独特风格称之为“建安风骨”钟嵘《诗品》“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故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

3、曹植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怀抱。《白马篇》是他前期诗歌的代表作。诗中那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游侠儿,显然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融注了诗人的理想和愿望。在其前期诗中,也有不少描写宴饮游乐的诗歌,均为他邺下时期生活和情趣的真实反映。曹植后期的诗歌在内容和风格方面与前期大不相同。后期诗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苦闷、备受迫害的无限压抑和悲愤。其代表作《赠白马王彪》是他“愤而成篇”的传诵千古的赠别诗。此诗集中抒发了诗人对曹丕迫害同胞兄弟的满腔悲愤;痛斥了监国使者一类小人离间他们兄弟关系的丑恶行径;对曹彰的含冤而死表示的沉痛的哀悼;表达了自己在岌岌可危处境中的忧生嗟叹;对白马王曹彪表示了深情的宽慰和劝勉。

风格:骨气其高,辞藻华茂。

后世影响:开辟了诗歌追求形式美的风尚

五言诗的里程碑和代表

他的不幸遭遇引起了历代文人的共鸣,具有意义

4、竹林七贤

5、阮籍的咏怀诗“阮旨遥深”

阮籍诗文兼长,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为其代表作。这组诗真实地反映了诗人一生极度复杂的思想感情。主要内容有:(1)抒写了诗人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寂寞的处境和抑郁苦闷的情怀。如“胸中怀汤火”,“终身履薄冰”深刻揭示了作者的无限焦虑与忧惧心态。(2)《咏怀诗》中,也讽刺时政及某些丑恶现象,

如“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曲折地揭露了司马氏操纵大权、为所欲为的重大历史事实。(3)《咏怀诗》中也有少量自述平生经历和建功立业理想的篇章。例如“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所刻画的临难赴危,誓死报国的英雄形象。(4)《咏怀诗》中也有一些游仙之作。都是诗人为解脱苦恼,追求遗世高蹈情怀的流露,对黑暗现实对立的美好生活的追求。钟嵘《诗品》说他“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颇多感慨之辞,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6、太康文学的特征“三张二陆两潘一左”:特别注意:

重词采的陆机《文赋》重风骨的左思“左思风力”创作上的表现

7、作为诗人和士人的陶渊明的文学史和文化史的意义

8、南北朝民歌

9、谢灵运的山水诗

谢灵运山水诗歌的特点:一、对山水景物精细刻画,善于营造画境。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青涟。”二、工于字句锤炼,不重视情感的抒发。三、他的山水诗真正以自然山水为独立、客观的审美对象。谢灵运诗山水诗派的开山作家,对扭转玄言诗风有重要作用。钟嵘称其为“元嘉之雄”。

10、鲍照

鲍照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他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和建安风骨的传统精神,用诗歌来反映现实。(2)他对诗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七言诗的发展树立了样板。此外,鲍照学习南朝民歌所写的五言四句小诗,对后来五言绝句的形成颇有影响。(3)鲍照对古代诗歌的题材也有新的开拓,特别表现在边塞诗方面,对后世边塞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1、永明体和齐梁诗派

12、沈约和谢朓诗歌的内容和成就

13、庾信和南北方文风的融合

14、魏晋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

《文心雕龙》《水经注》《洛阳伽蓝记》

小说志人志怪《世说新语》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简答题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简答题 1汉大赋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作家和作品? 体制宏大;采用问答形式;铺陈文采;歌颂为主。 主要有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羽猎赋》《长杨赋》、《甘泉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2 汉乐府现实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婚姻爱情;战争徭役;苦与乐的深刻揭示;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 3南朝民歌《西洲曲》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委婉细腻;以情为核心展开动态描写;多用顶真手法和双关语。 4《诗品》评曹植诗歌的特点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请结合作品加以阐释。 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 5《史记》在文学史上有何地位和影响? 《史记》在历史真实基础上刻画人物,成为传记文学的开端;是对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汇;人文精神的弘扬;对后代散文、小说、戏剧等产生重要影响。 6曹操《短歌行》一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 《短歌行》的特点:情调低昂回旋;化用《诗经》成句;多用比喻。 7“大小谢”的山水诗在风格上有什么差异? 大谢对山水景物作客观的描摹,小谢通过山水景物抒发感情,情景交融;小谢在语言上避免了大谢的晦涩、平板之弊,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了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8陶渊明诗歌有哪些风格特征?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平易自然,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情景事理的浑融。另外,陶诗还有金刚怒目式的风格。 9、枚乘《七发》在汉赋发展史上有何地位? 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以七件事启发太子,大肆铺陈、讲究文采,标志着汉大赋的成熟。对后来的辞赋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最有代表意义的就是“七林”。 10、《孔雀东南飞》在叙事诗发展史上有何意义? 《孔雀东南飞》在叙事诗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结构;生动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对白;环境渲染。 11、南北朝民歌在内容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文学史~第三讲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1.南朝乐府民歌的一般内容和其体裁上的特点。 (A)思想内容 a.南朝乐府民歌以“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内容方面几乎都 是情歌,所谓“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且十之七八出自女子之口,有浓厚的脂粉气。 b.吴声曲中有些作品写出了在封建势力的摧残下,男女婚姻不自 主,爱情破灭,以死相抗的悲剧。 c.西曲中好些作品写旅客商妇的离愁别绪,热烈而坦率。 d.描写劳动生活的民歌,例如“采桑度”中的“采桑盛阳下,缝叶 何翩翩,攀条上树表,牵坏紫罗裙。”显是一幅动人的农家少女采桑图,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充满了活泼愉快的情趣。 e.情歌更多是对负心背约的男子之猜疑和哀怨,如:<<子夜冬 歌>>。 f.在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会,男子负心,女子固然是伤心;即使男 子倾心,她们也免不了提心吊胆。因此每当离别时,她们总是 “泪落便如泻”。如:<<华山畿>>,这眼泪中,有“莫作瓶落 井,一去无消息”的忧虑。 g.南朝民歌多来自商业发达的大都市,因而其中还有不少被侮辱的 妓女们的悲述。此外,也有不少描写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的,都很生动真实。 (B)艺术形式 a.体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 b.语言的清新自然。 c.双关语的运用。如同音同字的“合散天黄连,此事复何苦”。最 常见的双关语,是以“莲”双关“怜”,以“丝”双关“思”,以布匹的“匹”双关匹偶的“匹”。 d.善用比喻,夸张等表现手法,表达封建社会女子的被压抑又无力 反抗的复杂细致的感情,具有细腻含蓄的风格。

2.北朝乐府民歌的一般内容及其体裁上的特点。 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包括了: 一. 反映战争的 北朝战争频繁,人民大量死于战争,因而蓄发了一股强烈的反战情绪,如“企喻歌”: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峡谷口,白骨无人收。 二. 反映人民疾苦的 北朝社会的另一特殊现象是人口掠夺,使大批人民被迫离开本土,因而出现了不少反映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流露出一种绝望的悲哀和愤激,如“紫骝马歌”: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有些反映了人民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所谓“长嘴饱满短嘴饥”,“长嘴”与“短嘴”便是剥削与被剥削者的象征性的概括。 三. 反映北方各民族的尚武精神 北方诸民族向以能骑善射、好勇尚武著称。如“企喻歌”: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四. 反映爱情生活的 北方民族生性豪放,又少受礼教的约束,所以北朝情歌的特色是:心直口直,毫不扭捏。南歌说“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北歌却说“女儿自言好,故入郎君怀”。在南歌中我们常常碰到汪汪的眼泪,而北歌中却找不到一个“泪”字。有时情人失约不来,她们也只说上一句“欲来不来早语我”。 对男女相悦的看法,北朝情歌也表现得更为大胆、干脆。如“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就很爽朗。 五. 反映游牧生活和北国风光的 例如著名的“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只二十七个字,便出色地画出了辽阔苍茫的草原景象,并反映了北方民族的生活与精神面貌,具有无比的魅力,确是“千古绝唱”。 北朝民歌不仅内容丰富,在艺术上也有其独创性,它的语言是质朴无华的,表情是爽直坦率的,风格是豪放刚健的。是一首首悲壮激越的军乐、战歌。 体裁方面,北歌虽亦以五言四句为主,但同时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体和杂言体。

中国古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 文学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整理 总版

请尊重原版,答案仅供参考,勿依赖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1.建安诗歌的特征。 建安文学是指从汉末建安元年起始到曹魏前期,指曹氏三祖时期的文学,其中诗歌的成就最高,乐府诗向文人诗转化,五言诗达到了成熟,开启了文人诗的时代,并建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美典范。建安诗歌的主要特点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1.政治理想的高扬是当世文人的写作特点之一;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当时的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当时文人的共同追求。 2.其次一个建安诗歌的主题是人生苦短的哀叹。其造成的主要原因同为社会的动乱及造成的生灵涂炭的结果; 3.建安诗歌的特征还包含了强烈的个性表现,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不肯效法前贤或同辈,多为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的风格。如曹操诗的古直悲凉,气韵雄沉,曹丕诗的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的“骨气奇高,辞藻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等等。 4.其次建安诗歌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又由于建安诗人处于时代和个人的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声名的积极向上的特征。

2.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异同。 建安七子时期,处于曹魏政权创立之期,同样也是鼎盛之期,文士也是政权的把握者,此时的诗风是把咏叹世事哀坚和建功立业的渴望结合在一起,一三曹为中心形成了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而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了政权,废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此时文人的处境和命运与建安时期大不相同。许多文人被司马氏杀害,或者逃避司马的统治却也大部分不得善终。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诗歌的风格也就与建安时期迥异了,反应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从诗人构成来看,建安时期的写作生力军为三曹和建安七子,而正始时期是由竹林七贤构成主体。三曹及七子是曹魏时的政权中心,同时也构成了当时政治与文化的中心;而竹林七贤是处于一个和司马氏背离的对立位,七贤基本上处于政治的边缘地域。这是两个时代诗人不同的本质所在,也造成了两个时期诗风的风格变化。建安的诗风慷慨悲凉,却不是对政权的不满,而是一种积极向上,昂扬慷慨的建功立业之心;除此之外还有对于人生苦短的哀叹,还有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的主题。而正始颇多感慨之词,抒发个人忧愤。 而从历史文化背景来看,建安时期的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还有从两汉时期儒家一统刚刚走过的思想解放;正始玄学与魏晋风度是与司马氏标榜的“名教”抗衡的产物。在建安时期,由于思想解放,写作风格颇为“通脱”,像曹操《短歌行》采用了乐府古题写时,为曹操的代表作之一。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这些诗抒发感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作业》魏晋南北朝诗歌文学一览表 文学时期代表人 物 代表作品特点 建安文学三曹: 曹操、 曹丕、 曹植; 七子: 孔融、 陈琳、 王桀、 徐干、 阮瑀、 刘桢、 应玚 蔡琰 诗歌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 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 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 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室 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 得细腻深厚。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 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 "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 视。 辞赋 "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 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七子 "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 ①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 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 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 的作品有所增多; 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 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 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 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 左思、潘岳等并列。 散文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 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 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 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 约五十年时间。在东汉末群雄 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 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 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 团。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 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 的产物。“世积乱离,风衰俗 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 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 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 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 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 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 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 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 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 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 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 人的情趣,爱好,公共的社会 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 活。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 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 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 力和价值.。 东汉王朝恢复,曹操便制 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的治国方针。曹操在逐个消灭

古代文学史第二卷期末复习资料-新 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 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 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 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 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 1、文学的自觉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 一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是文体的区分。 四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 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 (1)文学风尚与主题。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 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 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 (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 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下迄隋朝建立(公元589年),前后约近四百年。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风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乐府诗乃至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桀、刘桢等“建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入极度苦闷之中。阮籍的《咏怀》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

风貌。嵇康则继承了从《诗经》到曹操的四言诗创作经验,用四言诗表现其高蹈独立的情怀,语言率直,能体现“清峻”的风格。 二、两晋诗坛 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两晋与东晋又各有特点,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艺术性强。左思的《咏史》诗,主要是写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1)其中有的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2)慨叹历史人物,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愤。(3)表现自己的胸怀、志向、气概。 东晋诗坛被玄风笼罩,以王羲之、孙卓、许询为代表的玄言诗人,作品缺少诗意,“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虽在当时被视为正宗,却无生命力。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淡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其特点一是皆平典似道德沦,建安风力尽矣;二是在写山水游乐的同时,抒发佛理。 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描写田园生活的风气,成为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东晋建立后数十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陶渊明的出现,诗歌才重新焕发艺术的生机,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因素。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界,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作的先锋。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2、文笔之分3、生死主题4、游仙主题5、隐逸主题6、文学家族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第二期是;第三期是。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的变化过程。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第二,。第三,。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始,有陆机的《》、刘勰的《》、钟嵘的《》等,再加上肖统的《》、徐陵的《》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6、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 三、简答 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 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论述 1、动乱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 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 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2、七子3、建安风骨4、正始风力5、嵇阮6、《咏怀诗》 三、填空 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指、和;"七子"是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写时事。 4、《》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5、曹植的创作以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代表作有《》。其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的矛盾,其代表作有对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如表现朋友无辜被害而自己无能为力的《》,对任城王暴卒而表示悼念的《》。还有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的《》、《》。前者以美女盛年未嫁寄托自己的怀才不遇,后者以"沉浮异势"自述无辜被弃。 6、"七子"中成就最突出,被《诗品》列为上品的诗人是和。前者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后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 XF 一、填空 1、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是曹操,其最负盛名的作品是《短歌行》。 2、中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3、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是曹植,[南朝梁]钟嵘《诗品》称之为“建安之英”。 4、曹植的生活与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的代表诗作是《白马篇》,后期的代表诗作是《赠白马王彪》。 5、被[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称为“七子之冠冕”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代表诗作是《七哀诗》。 6、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是蔡琰,其代表作是五言体的《悲愤诗》。 7、继建安之后的正始诗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阮籍和嵇康。 8、阮籍,字嗣宗。曾为步兵校尉,故世称阮部兵。他的代表作是《咏怀诗》。 9、西晋太康、元康时期,诗坛出现了一些诗人,“二陆”即陆机和陆云,“两潘”即潘岳和潘尼,“一左”即左思。 10、陆机的《拟古诗》12首,是模仿《古诗十九首》写成的。 11、后人写哀念亡妻的诗以“悼亡”为题,是受了潘岳的《悼言诗》影响。 12、西晋诗坛以写游仙诗而闻名的诗人是郭璞。他的游仙诗是借游仙以抒怀。 13、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 14、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 15、最为杰出的北朝民歌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 16、北朝民歌中有一首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描绘北国草原的辽阔壮美的诗篇是《敕勒歌》。 17、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是谢灵运。他的代表作是《登池上楼》。 18、在南朝诗坛上,并称“颜谢”的诗人是颜延年和谢灵运,并称“大小谢”的诗人是和谢灵运、谢眺。

19、谢灵运诗歌创作的结构多半用“记游写景说理”这种章法。 20、鲍照的代表作是《拟行路难》。 21、庾信的生活与文学创作以羁留北方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22、庾信的代表作是《拟咏怀》。 23、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是陶渊明。 24、受散文骈体化的影响而产生的辞赋叫骈赋。 25、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山巨源”即山涛。 26、诸葛亮的散文名作是《出师表》。 27、王羲之的散文名作是《兰亭集序》。 28、《颜氏家训》的作者是颜之推。 29、曹植的《高唐赋》在构思与手法上受到宋玉《神女赋》的影响。 30、代表庾信骈体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品是《哀江南赋》。 二、选择 1~5、AAADA6~10、AAAAB11~15、AAAAA16~20、AAAAD21~26、AADAAA 1、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的专著是A A、[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 B、[南朝梁]钟嵘的《诗品》 C、[魏]曹丕的《典论?论文》 D、[西晋]陆机的《文赋》 2、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是A A、[南朝梁]萧统的《文选》 B、[魏]曹丕的《典论?论文》 C、[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 D、[南朝陈]徐陵的《玉台新咏》 3、曹操诗歌创作的风格是A A、古直悲凉 B、便娟婉约 C、文采气骨兼备 D、以上都对 4、中国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是D A、曹植 B、曹丕 C、曹操 D、阮籍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论述题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论述题 1试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因果关系的探索展开;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结合作品进行论述) 2试论曹植诗歌的风格及其成因。 曹植诗歌的风格,《诗品》评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前期创作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后期表达理想与现实矛盾所激起的悲愤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壮,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这种风格的形成和他的个人经历有密切关系。 3前人评价司马迁有“爱奇”倾向,请结合《史记》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司马迁的“爱奇”,既有神奇鬼怪之事的记载,更重要的是对特异性人物的推崇与偏爱。建功立业、隐忍就功名、悲剧人物、游侠刺客等。体现司马迁的历史观和审美观,寄托自己的理想,体现褒贬倾向。使《史记》文章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4《史记》的文学成就 答:《史记》不但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历史,成为中国传记文学的千古典范作品。 ㈠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一部《史记》,相当篇目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史记》象一道漫长的人物画廊,其中有特色的人物几百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近百人,为后代小说、戏剧创作提供了写人的楷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表现在精心选材上。作为史书,《史记》不能象小说那样虚构,必须按照真实的材料刻划人物。因此,精心选材是传记文学写作的关键。太史公在选材时为突出某一人物形象,体现某一创作意图,往往采用“互见法”。即在写一个人的本传时,往往只将传主的主要事迹、性格写入本传,而将他的其它事迹、性格分置于他传中。这样既保证了各篇的完整性,又使得各篇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如写刘邦,刘邦本传《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的历史功迹及其作为政治家的不凡个性,而刘邦的一些“无赖”行径则可见于其它一些相关的人物传记中。这样既通过《高祖本纪》正面肯定了刘邦的历史功业,又以他传对刘邦的一些不好的品行作了揭露,从而使后人能对刘邦的事迹、性格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 其次,太史公为了突出人物的某一思想品质,往往在一些篇章中集中只写几件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为突出蔺相如、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一思想品质,主要写了三件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二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二 一、填空题 1、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王粲,其代表作为(《》)二首。 2、(),谥魏文帝,有《魏文帝集》,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燕歌行》。 3、在汉魏六朝文学中,有两对文学兄妹的创作很有名,他(她)们分别是()、()与鲍照、鲍令晖。 4、曹丕,谥魏文帝,有(《》),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七言诗(《》)。 5、西晋文学家为一傅、一张、三张、两陆、两潘、一左。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潘岳、()和()。 6、汉魏六朝在文学史上有两对文学夫妇,分别为()、()与秦嘉、徐淑。 7、王羲之和谢安,两人的散文创作,应该说是各有其特点,前者世称王右军,有(《》),后者有书信体散文(《》)。 8、汉魏六朝在文学史上有两对文学夫妇,他(她)们分别为司马相如、卓文君与()、()。 7、建安七子年辈最长者为(),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好,代表作为《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有《王粲集》,其代表作为《七哀诗》二首。 8、在中国诗歌史上,向来有魏代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魏文帝()和明帝。 9、()和(),两人的散文,各有其特点,前者世称王右军,有《兰亭集序》,后者有书信体散文《与支遁书》。 10、()的《自悼赋》是一篇由女子所写的伤悼自己命运的赋。其赋的前半部分叙进宫遭弃的过程,后半部抒写藏于自己内心的痛苦。在文学史上开了自悼的先例,其后有左芬的《离思赋》,还有江采蘋的(《》)。 11、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代表作是散文名篇(《》)。 12、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仅()写得好,其辞赋与散文也写得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13、南北朝时的北方文人,()创作了《水经注》,()创作了《洛阳伽蓝记》。 35、西汉最有名的散体大赋是(),其创作流传至今的计有六篇赋,那就是(《》)、《上林赋》、《长门赋》、《美人赋》、《大人赋》、《哀二世赋》。 14、东晋田园诗人(),不仅田园诗写得好,其辞赋与散文也写得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15、南北朝时,由南朝而入北朝的文人中,在创作上成就最高当推()与()。 16、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诗歌的()的骈文的盛行。诗歌格律化有()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17、()的(《》)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上起周秦下迄梁代的一百三十余位作家近八百篇作品。 18、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的格律化与()的盛行。诗歌律化有沈约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19、在南朝陈的后期,以()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宫体文学团体。其中成就较高的是()。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练习题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练习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位而独立成科,成为个人抒发怀抱的行为,发 射出夺目的光彩,成为“文学的自觉”时代。建安时期战乱的现实,人命危浅,经学束缚的解除,使个性得以张扬,于是,叹生命之短促,人生之多艰,悲凉慷慨,刚健清新,便成为建安文学的主要风貌。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全国的局面,但维持时间极短。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重在哲理思索的玄言诗,之后是东晋的山水田园诗,均在探讨人生的价值。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产生,为我国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百余年,诗歌艺术无论是题材,还是形式和艺术手法的探讨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魏晋南北朝,散文的各种文体发展得相当完备,而且还出现了我国独有的文学样式:骈体文。这一时期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也得到很大发展,产生了如《文心雕龙》、《诗品》等文学理论巨著。 基本知识 1.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即汉末魏初时期。 2.建安时期,为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3.建安时期,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文人诗歌创作高潮,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4.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蠫、应NB75B)和女诗人蔡琰。 5.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人。 6.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7.曹操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 8.杜甫“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白居易的“新乐府”等,都是沿着曹操直面现实人生的写实方向发展的。 9.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三十四岁代汉自立。 10.曹丕对七言诗发展有重大贡献。他的《燕歌行》为中国诗学开一新纪元。 11.曹植(192—232),字子建。 12.以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13.曹植前期诗歌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就是通过写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憧憬。 14.《白马篇》名句: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5.曹植后期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其代表作为《赠白马王彪》。此外还有《野田黄雀行》、《吁嗟篇》。 16.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 17.谢灵运称誉曹植诗“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18.“建安七子”之说出自曹丕《典论·论文》。 19.建安七子中散文成就较高者为孔融,诗歌成就高者为王粲。 20.王粲代表作为《七哀诗》三首。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讲义

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讫及分期: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196)开始,到隋文帝统一中国(589)结束,约400 年的文学史。它包括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太康文学、东晋文学、南朝文学、北朝文学等几个大的阶段。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所处的时代、政治、思想、文化环境: 1、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的时代特征是:全国长期处于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不休,民族矛盾尖 锐和民族大融合。 2、由于政权的更迭频繁,统治集团中为了争夺权力的斗争也充满着杀气,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 杀戮。 3、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的特点是: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清谈成风,佛道盛行。 4、玄学是魏晋时期形成的一种新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5、玄学的产生魏晋玄学对文学艺术的影响玄言诗的历史地位 6、佛、道二教广泛传播流行佛、玄、儒的交流及大量的佛寺的创设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道教约产生于汉末,相传张道陵为道教创始者,此期广泛传播道教的文学影响:游仙诗及文学作品中生命意识与主题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文学的自觉 1、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 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有了对各种体裁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表现在:一是开拓了一些新的题材。二是文学形式的更新演化。 三是追求修辞的华美。 4、注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指在汉末建安年代前后,出现了以三曹、七子等代表的一批作家,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多反映时代动乱和人民疾苦,抒写个人理想抱负,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时代风格,后人称之为 “建安风骨” ,又称“建安风力” 。 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父子三人,三人在文学创作中均有一定成就,尤以曹植为高,后人因合称之为“三曹” 。 建安七子:指在汉末建安年代前后的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玚等七人。这七人均属曹氏集团中人物,创作风格大体相近,此名称最早出自于曹丕《典论? 论文》。七子中以王粲文学成就为 最高。 一、曹操 1、曹操的生平。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曹操二十岁举孝廉为郎,后在汉末大乱中聚集兵马,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武装。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儒法兼取、礼刑互 用的思想。曹操出身微贱,对两汉以来重视家世、经术的传统,并不一味默守。于政教军事,颇杂刑名;取用人才,不拘资限,甚至不拘品行。史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可参看《三国志?魏书?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秦始皇灭六国,完成中国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为了适应统一帝国的需要,秦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那些改革,对生产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它又焚书坑儒,推行极端严酷的思想政治。这对学术文化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短短十几年的秦代,几乎没有什么文学可言,更谈不上什么成就。 首先,值得提出的是完成于统一前的《吕氏春秋》。这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著作。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故后世又称为“吕览”。它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故《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例如《荡兵》、《顺说》、《察今》等篇都有这样的特点。 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李斯。李斯,楚人,曾师事荀卿。入秦为吕不韦舍人,后为秦丞相。作于始皇十年的《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名作。它首先历叙秦穆公以来,都以客致富强而成霸业,以见用人惟材,不必限于本土。 到了汉代,文学得到充分发展。主要是汉赋,散文和乐府。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广。郭氏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下列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 一、贵族文人所作之颂歌 郊庙歌辞:为祀天地,太庙,明堂,社稷所用.今存者有《郊祀歌》和《安世房中歌》。 燕射歌辞:为朝廷宴飨所用。 舞曲歌辞:分雅舞,杂舞.雅舞用于郊庙,燕飨;杂舞用于宴会。 二、军乐

魏晋南北朝文学二试卷B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二) B卷年级——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郭茂倩《乐府诗集》把乐府诗分为() A.四类 B.八类 C.十二类 D.五十三类 2.体制完整的文人五言诗,最早出现的时代是() A.西汉前期 B.西汉后期 C.东汉前期 D.东汉后期 3.被刘勰评为“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诗风是指() A.建安诗风 B.正始诗风 C.西晋诗风 D.东晋诗风 4.阮籍《咏怀》诗忧愤深广,后人评为() A.情伤一时,心存百代 B.过为峻切,讦直露才 C.天才秀逸,弘丽妍赡 D.辞藻绝丽,婉转侧折 5.陆机《文赋》提出的文论观点之一是() A.文气说 B.灵感说 C.宗经说 D.滋味说 6.元嘉诗风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A.寄言上德,托意玄珠 B.庄老告退,山水方滋 C.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D.农事家常,怡然自适 7.谢月兆新诗的特点是() A.清新明丽,流转圆美 B.发唱惊挺,操调险急 C.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D.经营惨谈,一归自然 8.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所代表的诗歌风格是() A.幽婉深沉 B.平淡自然 C.缠绵悱恻 D.俊逸秀美 9.《隋书·文学传序》对南朝诗风的概括是() A.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B.宫商发越,贵于清绮 C.词采华美,缘情绮靡 D.音情顿挫,骨气端翔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北朝乐府民歌的特点是() A.语言刚健激越 B.抒情含蓄婉约 C.多用谐音双关 D.格调鲜丽明快 E.有金戈铁马之气 2.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是() A.蕴涵丰富,语言简洁明快 B.气势凌厉,悲中见豪 C.境界清新,内蕴飘逸风神 D.句式参差,韵律跌宕舒展 E.兴到神会,自然天成 3.晚唐诗歌创作的审美取向有() A.以哀怨悱恻为美 B.以悲凉萧瑟为美 C.以淡泊情思为美 D.以幽艳细腻为美 E.以悲壮豪放为美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互见法 2.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以司马相如的大赋创作为例,简述西汉大赋创作的一般倾向。 2.简述曹操诗歌的创作成就。 3.简说南北朝诗歌创作大势。 五、论述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简介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说庾信的后期诗作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C 2.C 3.A 4.A 5.B 6.B 7.A 8.B 9.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考试题

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 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 让学生主动参与堂教学全过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思维活动的主动参与,即有效参与。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是用于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各种能够促进人的独立自主学习的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轻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求得教与学和谐共振的最佳效益。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尝试与体会: 一、创设情境,增强参与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驱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数学自身的抽象性,教学中如果不能抓住教材所蕴含的兴趣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就容易使学生对数学难理解的产生畏难情绪,从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开端。我们要针对学生的认识规律、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以设置情景的方法使学生产生较强的求知欲望,学生由感兴趣开始,引起内在的兴奋,带着积极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如:暗示激趣、游戏激趣、故事激趣、设疑激趣等。 例如,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先师生共同做数手指的游戏,教师出示左手四个手指,从食指开始依次数到小拇指,循环往复,做

数教师马上判断出这个数在哪个手指然后让学生说出一个数,数示范,上,然后让学生数手指验证。“老师为什么不用算就知道这个数在哪 个手指上呢?”这样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急切想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皮亚杰说过:“一个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创设悬念,激发参与兴趣 大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是问号”。在数学科的堂教学上,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认为同样离不开这个“问号”。如教学“年、月、日”一时,要判断闰年的方法,通常是公历年份的4倍数一般都是闰年。学生在判断了如“1992年、1990年、1996年、1993年、1998年-----”这些年是否是闰年后,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通常”、“一般”指的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是:“指一般情况下,有时也不一定”。我接着问:那么,特殊情况是什么呢?学生一时想不出,陷入困境之中。这时我板书揭示:1900年、1800年等不是闰年,1600年、2000年是闰年。让学生通过计算,然后引导比较,归纳:通常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这样的设疑,不仅加深了学生理解新的知识,而且拓开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能始终处于思维的兴趣状态,唤起了学生的动脑积极性。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先秦文学到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 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和,它保存在中。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五、论述 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 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年间的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或连其诗篇数称,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

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毛诗正义》是西汉传,东汉笺,唐疏。《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和 5篇。 四、简答 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 2、你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吗?为什么? 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完整版)(精品)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精品文档)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一) 一、选择题 1、永明体的代表作家有 〔1〕谢灵运;〔2〕谢脁;〔3〕沈约;〔4〕阴铿;〔5〕鲍照。 2、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有 〔1〕多用谐音双关;〔2〕语言自然质朴;〔3〕多用五言四句形式;〔4〕感情强烈,直抒胸臆。 3、齐梁时创作流传至今的文学批评专著是: 〔1〕《典论》;〔2〕《文章流别论》;〔3〕《文心雕龙》;〔4〕《诗品》。 4、“鲁公二十四友”的首领是 〔1〕贾谧;〔2〕石崇;〔3〕陆机;〔4〕潘岳。 5、三国后期的士人群体主要有 〔1〕建安七子;〔2〕正始名士;〔3〕竹林七贤;〔4〕竟陵八友。 6、提出“文章经国之大业”的观点的是 〔1〕葛洪;〔2〕曹丕;〔3〕陆机;〔4〕挚虞。 7、下面哪些属于“四声八病” 〔1〕猪肚;〔2〕正纽;〔3〕蜂腰;〔4〕凤尾。 8、下列作家属于建安七子的是: 〔1〕阮籍;〔2〕陈琳;〔3〕阮瑀;〔4〕曹植。 二、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你认为不正确的理由〔每题8分,共16分〕 1.与南方迥然不同的北方风物使庾信的诗风发生了巨大变化。 2.由于永明体作家提倡四声八病,因而他们的诗歌创作无犯其病者。 三、默写〔每题6分,共12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2、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分〕 1、鲁迅说陶渊明的《咏荆轲》是“金刚怒目式”的作品,有何道理? 2、曹植的诗歌创作前后期有何变化? 3、简述南北朝民歌的不同。 五、论述题〔1题8分;2、3每题15分,共38分〕 1.归纳王聚《登楼赋》各段大意和全篇中心思想,谈谈其写作特色。 2.说说“辞”的定义与“赋”的区别以及辞演变为赋的过程。归纳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中心思想。 3、简述谢灵运的山水诗风格。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永明体的代表作家有〔2〕〔3〕。 2、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有〔1〕〔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