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学者型翻译家杨宪益的诗歌翻译思想

论学者型翻译家杨宪益的诗歌翻译思想

论学者型翻译家杨宪益的诗歌翻译思想
论学者型翻译家杨宪益的诗歌翻译思想

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

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逝世 时间:2009年11月24日作者:看世界分类: [ 墙旮旮 - 零碎的其他 ] 永久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0b3433336.html,/user/kanshijie/200911248099 11月23日电中国著名翻译家、《红楼梦》英译本作者、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杨宪益23日在北京煤炭总医院逝世,享年95岁。 杨宪益先生 杨宪益1915年生于天津。1934年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毕业后到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1940年回国任重庆大学副教授。1941至1942年任贵州贵阳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1942年至1943年任成都光华大学教授,1943年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编纂。 自1953年起,杨宪益任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与夫人戴乃迭翻译了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儒林外史》《老残游记》及《离骚》《资治通鉴》《长生殿》《牡丹亭》《唐宋诗歌文选》等经典作品。

上世纪60年代初,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开始翻译《红楼梦》,最终于1974年完成并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该三卷本《红楼梦》在国外皆获好评,有着广泛影响,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被誉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英译本。1993年,杨宪益获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982年,杨宪益发起并主持了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的空白“熊猫丛书”系列,重新打开了中国文学对外沟通窗口。这套丛书里,既有《诗经》《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镜花缘》等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也收录了《芙蓉镇》《沉重的翅膀》以及巴金、沈从文、孙犁、新凤霞、王蒙等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 24岁译《离骚》惊动周恩来

诗歌翻译理论精选

诗歌翻译理论精选 诗人和本民族的语言结合得最紧密,诗人帮助本民族完善它的语言,使之更准确,更淳美。诗人比小说家对本民族语言建设的贡献更大一些,但诗人却不能使自己像小说家一样流通出去,因为诗歌属于感觉和情绪,对语言的依赖感极强,语言在转述的过程中,必然丧失掉它的部分微妙和韵味,而这些却关系着诗歌是否成立的根本。艾略特既是一位卓越的诗人,又是一位具有高度素质的文学批评家,他在《诗的社会性》一文中写道:“诗不同于其他艺术,它对于和诗人同族以及使用相同语言的人们具有一种价值,而对其他种族的人们则没有这一价值。”艾略特在表述上也许有些极端,但却道出了诗歌的实质。艾略特还举例说明道:“散文作品也确实具有只存在于原先语言中而一经翻译便会失去的意义;但我们都感觉得到,读一部翻译小说要比读一首译诗损失小得多;而读翻译过来的某种科学著作,也许实际上就没有损失。”艾略特的意思再明确不过了,对于叙事性和那些具有扎实内容的文体,是可以转述而不至于损害原意的,但诗歌却是一个例外,它是属于民族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拒绝翻译。 诺贝尔文学奖并没有因为诗歌对翻译的拒绝性而冷落了诗人。翻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纪录,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1996年瑞典文学院把当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波兰女诗人希姆博尔斯卡。为什么在诗人希姆博尔斯卡身上,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判断力如此坚决? 让我们看一看颁奖词中的一段:“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创作是完美的言语客体,是精雕细刻的思想形象。”我们注意到里面的一个关键词:“思想形象”。“思想形象”是希姆博尔斯卡作为诗人受到诺贝尔文学奖肯定的重要原因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看重希姆博尔斯卡,因为她是一个思想和诗意二者结合得非常好的诗人。在《任何情况》一诗中,希姆博尔斯卡写道:“你得救因为你是第一个,/你得救因为你是最后一个,/因为你是独自一人,/因为那里有许多人,/因为向左,因为向右,/下雨,因为有阴影,/因为天气好,阳光普照。……”她把一个人在困境中得救,归功于偶然的力量和细节的存在,最初和最后,独自和许多,一左一右,一阴一阳———相反的描述,既体现出思想的深邃,又形成了诗意的张力。 我们不知道,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在转换成汉语的时候,它的原始诗意丢失了多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她的诗歌的基本内容得以保留了下来。她的诗中形象与思想两个因素综合在一起的效果,使我们感受到一种思维的快意。 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在翻译过程中,它的诗意没有消减多少,这和单纯“着迷于词汇”的语言天才狄兰·托马斯的

中国诗歌翻译概论与理论研究报告新领域

英语知识 中国诗歌翻译概论与理论研究新领域 辜正坤大学 一、中国古代诗歌翻译成就略论 要明白中国近百年的痔歌翻译及翻译理论的意义,有必要简单回顾中国古代的诗歌翻译实践。中国占代诗歌翻译实践的历史至少有2500年。史书记载的最早的诗歌翻译是《越人歌》,据西汉学者X向(前77《前77年——前6年)《说苑•善说》中所记楚大夫庄窄讲述的《越人歌》故事,我们知道这首歌词的翻译大概发生在公元前540年左右。”从《善说》中的“於是乃召越译”句,我们还知道那时就有了比较专业的翻译:[作者。另据后来学者的考证,此歌系“周代南音中产生于越地的歌曲”,其历史可谓高古。当代有学者进—一步考证《越人歌》实为壮族先民之古歌。梁简文帝萧纲命徐陵所编《玉台新咏》也收入了《越人歌》,可见这首原本由划船人唱出的歌词,已经被看作正宗的诗歌作品,因此说它的翻译是诗歌翻 译,应该没有疑义。而从翻译诗歌成为诗歌选集的条目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翻译文学与原创文学在中国古代似并无泾渭分明的界限。关于翻译文学与原创文学在中国古代似并无泾渭分明的界限这个假设,我们还可以找到更多证据。例如另一首广为流传的匈奴人歌曲即是明证。据《史记•匈奴传》,公元前121年夏,霍去病二次西征,出陇西、北地二千里,攻祁连山,大破匈奴军,俘获三万多人。是时,匈奴有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使我妇女无颜色。”此歌旨载于北凉人编《西河故事》,于唐开元《史记正义》、《史记索隐》及唐末《十道志》。宋《乐府诗集》及明《丹铅总录》亦收此诗。不过究竟谁是译者,却没有一本诗集提到。

但是,如果由此得出结论,说古代译者毫不受重视,却是不对的,因为,另外三首东汉时代翻译过来的诗《远夷乐德》、《远夷慕德歌》.《远夷怀德歌》就有明确的译者,即犍为郡椽田恭。这三首诗歌的原作是白狼文,作者系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白狼王唐菆。事见《后汉书》:“明帝时。益州刺史朱辅宣示汉德。咸怀远夷。白汶山以西。前世所不至。正朔所未加。白狼、木、唐等百馀国。皆举补称臣奉贡。白狼王唐菆作诗三章。歌颂汉德。辅使译而献之。”‘令人庆幸的是,不论足《越人歌》还是这三首白狼文诗的原诗的汉字记音及译诗都流传下来了。它们都是中国诗歌翻洋史上贵的原始资料。 不过中国寸寸《大规模的诗歌翻译实践活动,是随着佛教文献的翻译兴起的。佛教文献中的偈往往就是诗歌,是充满隐喻性和哲理性的诗歌。这些,长者达数十万句,短者不过数行,长长短短,遍布佛教文献,如何正确地翻译处理它们,成为古代译者最棘手的难题之一,有佛教文献是标准的叙事长诗,如佛教大诗人马鸣《佛所行赞经》韵文写成。昙无谶(385—433)将之译成五言无韵诗体,约9300句,相当于9300行诗句。值得注意的是,昙无谶只学过三年汉语,就开始翻译,实难以独立完成译经工作。他是与惠嵩台作,并有道俗数百人参与讨论而得以最终译出十几部佛教经典的。他的翻译“富于文藻,辞制华密”像《佛所行赞经》这样长近万行的长篇诗歌翻译作品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可以说是极为惊人的成就,堪称世界第一。 作为一个会议口译译员,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能搞同声传译工作,也要能搞即席传译工作,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同声传译比即席传译更加容易学习和掌握(这点恐怕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所以,作为初学者,在掌握即席传译技术以前,最好先搞一段时间的同声传译工作。也就是说,应该

从_琵琶行_英译试论许渊冲与杨宪益翻译思想的差异

摘要:杨宪益与许渊冲在中国古典诗词译论上的差异主要是译文忠实观的差异。这一差异的产生在于两人文学翻译标准的不同。许渊冲主张为了读者的审美感受可以破除一切限制,而杨宪益的翻译标准建立在“信”的基础上,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原文的文化特质。 关键词:《琵琶行》许渊冲杨宪益翻译思想差异 许渊冲与杨宪益并为我国翻译界德高望重的翻译大家。特别是两位前辈都致力于把中国优美的古典诗词译成英文,且成绩斐然。然而在翻译理念上两位大师又大相径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译风。现结合对二人都曾翻译过的七言古诗《琵琶行》的文本,对他们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思想的差异作一述评。 首先,两位译者对于译文的形式美有各自不同的追求。许渊冲曾这样评价自己:“世界上唯一把中文诗翻译成英法韵文的。”中文古诗词平仄、韵律及句数的要求非常严格,就像“戴着手铐脚镣跳舞一样”。许渊冲在翻译中也自觉地戴上了这副“手铐脚镣”,他主张译诗除了要传达原诗内容外,还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形式和音韵,使译文拥有和谐统一与美感。在论及译诗“意美”、“音美”与“形美”这三者的关系时,许渊冲认为:“三美的重要性不是鼎足三分的。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押韵的‘音美’和整齐的‘形美’是必要条件,而‘意美’既是必需条件,又是充分条件。”[1](P131)这首《琵琶行》的英译也正体现了他的上述艺术追求。许译是以古法文诗的“亚历山大体”,即每行含十二个音节的抑扬格来译七言诗的。通篇成对押韵,而且对一些汉语特有的语言手法也应尽量照顾到。如把“弦弦掩抑声声思”译为“the note on note she struck with pathos deep and strong.”,连续两个“note”的叠用不仅保持了原文的形式美,而且很好地向读者传达了琵琶女在音乐中感情的起伏。再如“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许译作“but the stream seemed so cold as to congeal the string,and from congealed strings no more sound was heard to ring.”把原作的顶真格很自然地表现了出来。 杨宪益认为译诗并不必须要与原作诗词的形式美相契合,以诗译诗固然是可供选择的翻译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以诗译诗是以决不损害原意为前提的。在这首《琵琶行》的翻译上,杨宪益通篇用散体翻译。不过,在有些诗句的翻译上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他对形式美的考虑。如“添酒回灯重开宴”一句,杨宪益译作:“Call for more wine,trim the lamp and re-sume our feast.”与原作句子结构一致,同时也对应了原作中欢快的情绪。可以明确的是,两人翻译理念在译诗形式美的问题上并无冲突。只是许强调形美音兼备(在三者不可得兼得的情况下,那么,可以先不要求音似,也可以不要求形似),而杨更强调意在形先而已。 其次,在翻译的忠实观方面,许渊冲认为翻译的忠实包括内容﹑形式﹑风格三个方面。既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又忠实于原文的形式是直译,但是在有些情况下直译只能做到明确(意似)和准确(形似),而无法做到精确(神似)。这个缺憾要靠只忠实于原文内容而不忠实于原文形式的意译来弥补,所以他提出直译、意译并用以求通顺。“如果符合对等原则的译文,不如再创论和神似论的译文更能使人知之、好之、乐之,那么,应该修改或放弃的是对等原则的译文,而不应该是再创论和神似论的译文”。[2](P55)而杨宪益的翻译观大体上可归入直译一类。他强调“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既不要夸张,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3](P287-288)必须非常忠实于原文是他翻译实践中一贯的原则,从他的翻译实践来看,他对忠实于原文的内容与形式考虑较多,而对忠实于原文的风格考虑较少或作次要处理了。两人的这种翻译观同样在这首英译的《琵琶行》中得到了体现。如“主人忘归客不发”一句。杨译完全按原文直观的意思译出:“the host forget to turn back,the guest de-lays going.”而许渊冲译作:“I forgot go home and the guest stood spell-bound.”为什么主人忘了回家客人也不走了呢?是被琵琶曲的魅力吸引住了,所以许译就补出了原文内容所有而原文内容所无的东西,这按许氏译论说来就叫传神。应该明确一点,杨译是直译,而非硬译(宁信勿顺),他对原作形式的忠实并不是亦步亦趋的。比如起首两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诗的诗眼也是翻译的难点都在最后的三个字上。“瑟瑟”,乃指风吹枫荻的声音。这句诗纯由名词短语相缀。杨宪益变通地把“瑟瑟”转成了形容词形式:“chill the autumn,red the maple leaves and in flower the reeds.”许渊冲则把“瑟瑟”转成了动词“叹息”把这句译为:“One night by riverside I bade a friend goodbye/In maple leaves and rushes au-tumn seemed to sigh.”当然,把秋天拟人化的表达更能表现秋意萧索、醉不成欢的气氛,尽管这种表达是原作所无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许渊冲翻译观中对语言美的不遗余力的追求。他认为翻译是艺术而非科学,既然是艺术,就要勇于为了语言美而突破各种清规戒律。优化的译文不仅要达意,更要传情。杨宪益主张为了达意而有限的变通,而许渊冲主张为了传情可以破除一切限制(达意在他看来只是一个低标准)。再举两个例子。“未成曲调先有情”杨译作:“Touching our hearts before even the tune is played.”许译作:“Before a tune was played we heard her feelings sing.”“先有情”是说在琵琶声中听众被演奏者流露出的情感所打动。两人的译文都做到了达意。但“we heard her feelings sing”显得更轻灵隽永,在传情上更胜一筹。“说尽心中无限事”杨宪益是这样译的:“as if voicing the disillusion of a lifetime.”原诗中的“无限事”在意义上涵盖了女主人公值得同情的个人遭遇,但只是含蓄地说“无限事”,就收到了不言辛酸而辛酸自见的艺术效果。而原文的这种微妙的表达形式是不可能对等译出的。杨宪益以达意为最高要求,于是就在译文中直接明确地用“生活的幻灭”替换了原作的语言形式。而许渊冲显然不愿接受以艺术感染力的丧失为代价换取的达意:“on and on to pour out her over-flowing heart.”“overflowing heart”一词既含蓄,又赋予无形的愁绪以形象感,可谓深得原诗情韵。 最后,文化信息理解的重构问题。许渊冲赞同袁霈的观点,认为中国诗词富有情韵美,而西方对等的词语只能译出这些词语本身原来的含义,无法译出诗化的各种感情和韵味,所以只能用再创作的方法才能解决真与美的矛盾。中文的优势是含意丰富,英文的优势是精确,在翻译的时候就要尽可能发挥译语的优势,把模糊的原文译为明确的英文。而杨宪益认为:“在文学中有许多其它的因素构成原文的某些含义,要在翻译中把这些涵义传达给文化不同的人则是根本不可能的。例如:对中国读者来说,中国诗词中的一棵垂柳就有某种油然而生的联想,已成另一种语言,则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引起这种联想。”[3](P287-288)既然在翻译中传达一种文化意义是不可能的,所以杨宪益反对过分强调创造性。“因为这样一来,就不是翻 从《琵琶行》英译试论许渊冲与杨宪益翻译思想的差异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流通管理系,重庆401120) 陈丽丽 40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思想与中国古典诗词中叠词的翻译.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思想与中国古典诗词中叠词的翻 译 叠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叠词在汉语中使用非常广泛。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大量出现的叠词为诗歌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及美学效果,但是,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过程中,翻译家们很少把注意力放在诗词中频繁出现的叠词上。浏览中国古典诗词的各种译本,我们会发现许多时候翻译家们会把诗词中出现的叠词忽略不译。尽管不同的学者有时会涉及到叠词的翻译问题,但是仍然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而且这一问题也未得到充分的注意和重视。有鉴于此,本文就中国古典诗词中叠词的翻译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索与研究。本文对汉语叠词的定义,形式和功能进行了具体的阐述。由于英语中的叠词比汉语中的少,且多为非正式文体,所以在英语中叠词应用不如汉语广泛,而汉语叠词则大量应用于古典诗词中,大大增加了诗词的艺术和美学的感染力。为解决古典诗词中叠词翻译的难题,本文作者尝试在许渊冲先生的诗歌翻译理论基础上对不同译本中中国古典诗词的叠词翻译加以阐述和分析。许渊冲先生的诗歌翻译理论可以概括为“三美”、“三化”和“三之”。“三美”指译文要保持原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三化”指翻译的具体方法:浅化、等化和深化。“三之”则指译文要让读者知之、好之,乐之。本文作者力图将许先生理论基础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尝试对中国古典诗词中叠词的翻译作一个清楚明确的表述。在许先生翻译理论指导下,本文作者还探讨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叠词英译的一些方法,根据叠词的音形意三方面,分别进行了研究,指出通过合理的翻译方法,叠词是可以达到相当高的翻译效度的。 同主题文章 [1]. 龙梅. 从历次政治运动中走过来的大翻译家──许渊冲' [J]. 炎黄春秋. 1996.(09) [2]. 李扬生. 浅谈《荷塘月色》中的叠词——兼说叠词的功能' [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4.(02) [3]. 于连江. 汉英叠词对比及翻译研究' [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4]. 傅希孟. 浅谈《儿女英雄传》中叠词的运用' [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5.(02) [5]. 吴岫光.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叠词运用'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02)

中国古诗名英文翻译对照

中国古诗中英文翻译对照 2009-12-16 19:57 来自《英译唐诗名作选》作者:龚景浩 爱国华侨龚景浩先生数年前曾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英译中国古词精选》,受到读者得欣赏与欢迎。她虽超过古稀之年,体力渐衰,但仍坚持诗歌翻译得爱好。夜间常失眠,默诵唐诗,译成英文诗来消遣。 静夜思李白 Musings on a Quiet Night Li Bai 游子吟孟郊 For Her Son Who'll Be Away for a While Meng Jiao 春晓孟浩然 Spring Morn Meng Haoran 登鹳雀楼王之涣 Going up the Stork Tower Wang Zhihuan 相思王维 Love's Yearnings Wang Wei 悯农二首(一) 李绅 Sympathy for the Peasants ( I ) Li Shen 悯农二首(二) 李绅 Sympathy for the Peasants ( H ) Li Shen 竹里馆王维 A Cottage Among Bamboos Wang Wei 寻隐者不遇贾岛 Visiting a Recluse but Finding Him out Jia Dao 江雪柳宗元 Snow on the River Liu Zongyuan 回乡偶书(一) 贺知章 Random Homeing Writings ( Ⅰ ) He Zhizhang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Missing My Brothers on Double Ninth Day Wang Wei 乐游原李商隐 A Spin Round Ancient Plain Li Shangyin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Seeing off a Friend at Ancient Plain Bai Juyi 山中送别王维 Seeing off an Old Friend from These Mountains Wang Wei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Parting from a Friend at Yangzhou Zheng Gu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Sending off a Friend Who Has Been Appointed a County-Level Official in Far-Away Sichuan Wang Bo 望月怀远张九龄 Gazing at the Moon and Thinking of Someone Faraway Zhang J iuling 白石滩王维 White Stone Beach Wang Wei 鸟鸣涧王维 Birds Chirping over the Hill Creek Wang Wei 春夜喜雨杜甫 Propitious Rain Falling at Midnight Du Fu

《边城》英译本中杨宪益的翻译策略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析《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思想 2 美国黑人社会地位的历史演变 3 4 海明威《雨中猫》的文体分析 5 关于高中生英语听力理解中非语言因素的研究 6 一场失败革命的反思——《动物庄园》的主题浅析 7 《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 8 An Analysis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ranslation 9 基于精细加工理论的英语词汇学习研究 10 生态翻译学视野下《背影》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11 The Horror Elements in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12 “龙”和“Dragon”的语义与文化内涵比较 13 14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15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of Love in Charles Dickens’s A Tale of Two Cities 16 从《一间自己的房间》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 17 福克纳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士兵的报酬》为例 18 简析译者文化背景对其处理习语翻译的影响--《水浒传》赛珍珠译本中的习语翻译 19 The Comparison of Diet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20 从《劝导》看简?奥斯汀创作思想的发展 21 透析《劝导》中的新女性形象 22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rketing 23 中西文化对红颜色的理解及翻译 24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5 化妆品商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26 Pragmatic Consciousnes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27 28 汉语公示语英译之跨文化交际研究 29 从《绝望主妇》各主角看美国家庭问题 30 广告语篇中的预设分析 31 从接受美学看广告翻译 32 从《唐老鸭》看赵健秀的男性主义 33 中美隐私观的跨文化视角分析 34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应用的调查 35 艾米丽?狄金斯诗歌死亡主题分析 36 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3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8 任务型教学理念下的教材分析--以《牛津高中英语》为例 39 EFL Learning Strategies on Web-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 40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兴趣教学法 41 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中的象征艺术手法 42 从翻译角度浅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

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_饶卫民.pdf

第14卷第6期 安顺学院学报 Vol.14 No.6 2012年12月 JOURNALOFANSHUNUNIVERSITY Dec.2012 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饶卫民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350003)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探讨了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关系,指 出在二者具有相对性的前提下,译者应不断丰富诗歌翻译的方法和策略,降低不可译性,更 好地进行诗歌翻译。 关键词:诗歌翻译;可译性;不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507 (2012) 06-0027-03 诗歌翻译是常见的文学翻译类别之一,诗歌翻 译的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也一直是译界讨论的热点话 题。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剖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因 素与不可译性因素入手,对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 可译性进行探讨,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诗 歌翻译提供适当的策略和支持。 1、诗歌翻译的可译性 翻译理论认为诗歌作品可以翻译,具有可译性 的 原因主要有:人类不同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等各个 方面都存在着共通之处,于是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 化交流具备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成为了可译性 的基础。诗歌是人们托物言志、抒发情感、高度凝 练的文学作品形式,人类思想的共通性决定了诗歌 中的思想感情是可以通过不同语言的交流来引起共 鸣的。因此,诗歌翻译中思想、情感内容是可以传 递的,具有可译性。 一般文本的翻译,不仅要译出字面的意义,还 要译出字里行间隐含的文化内涵或具有民族文化特 色的内容。诗歌翻译更具有难度的是,在传递原文 意义的同时,还要兼顾形式之美。 形式不仅包括拼写形式,大小写、书面的排列 方式,有时还是信息的载体,形式本身也是诗歌的 内容之一。形、神、韵兼具的翻译对译者的知识素 养和语言运用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实际翻译出的作 品也和译者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对于同一首 诗歌来说,不同的译者给出的译文不同,下面以拜 伦的 《哀希腊》中的一节译诗为例: “ The isles of Greece,the isles of Greece ! 收稿日期: 2012-06-18 When burning Sappho loved and sung, Where grew the arts of war and peace, Where Delos rose, and Phoebus sprung! Eternal summer gilds them yet, But all, except their sun, is set. 梁启超的译文是: “哎!希腊啊!希腊啊…… 你本是和平时代的爱娇, 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骄。 撒芷波歌声高,女诗人热情好。 更有那德罗士、菲波士 (两神名)荣光 常照。 此地是艺术旧垒,技术中潮。 即今在否?算除却太阳光线, 万般没了。 马君武的译文是: “希腊岛,希腊岛, 诗人沙孚安在哉?爱国之诗传最早。 战争平和万千术,其术皆自希腊出。 德娄飞布两英雄,渊源皆是希腊族。 吁嗟乎!漫说年年夏日长,万般消歇剩 斜阳。 胡适的译文是: “嗟汝希腊之群岛兮, 实文教武术之所肇始。 诗媛沙浮尝咏歌于斯兮, 亦羲和、素娥之故里。 今惟长夏之骄阳兮, 作者简介:饶卫民 (1969~),女,福建建瓯人,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英语翻译。 ·27·

浅谈从英美诗歌翻译看余光中的译学思想

浅谈从英美诗歌翻译看余光中的译 学思想 发布时间:2014-04-15 来源:毕业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英美诗歌翻译余光中译学思想 论文摘要:余光中先生以诗和散文成名,然而他学贯中西,在文学翻译领域也颇有建树。不仅译介了大量英美文学作品,同时还发展成一套自己的译论。本文以他关于翻译与创作关系的论述为主线,阐述其主要译学思想,并通过分析他翻译的英美诗歌,看其翻译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及体现,以及对于后进译者的现实指导意义。 提到余光中,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他那些家喻户晓、广为传诵的诗篇,还有那些气势雄浑、色彩瑰丽的散文。然而,余光中先生不仅是成功的诗人和散文家,同时还是优秀的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他学贯中西,在文学的教学、创作、翻译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逾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中,除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创作,余光中也致力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其翻译范围广泛,包括诗歌、传记、小说、戏剧;产量颇丰,至今已出版翻译集十一种;并且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译学思想。 余光中认为,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而为艺术,则必有其创造性。翻译与创作有相通之处,两者都是要将一种经验转换成文字。不同的是,作家是将自己的经验翻译成文字,一切全在自己掌握之中,是一种“不拘的翻译”、“自我的翻译”。而译者要进行翻译的这种经验,已经有了文本,有其既定的内容和外貌,容不得译者擅自变更。然而,译者在将这种经验从一种文字转换成另一种文字时,在字词的选择、句子结构的安排、整体风格的把握上,仍然有很大的空间,也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创作。他在谈自己译诗的经验时说:“翻译的心智活动过程之中,无法完全免于创作。……一位译者必须斟酌上下文的需要,且依赖他敏锐的直觉。这种情形,已经颇接近创作者的处境了。”因此,“翻译也是一种创作,至少是一种…有限的创作?”(余光中,2002:34)。 在文学翻译中,诗歌翻译最难,也最能体现译者水平。余光中以诗人与学者的双重身份,兼具深厚的国学和西学功底,翻译了大量英美现代诗歌。凭借严谨的态度、醇厚的语言修养、天赋的艺术才能,他翻译的英美诗歌质量上乘,带给读者极大的审美享受。本文拟从余光中翻译的英美现代诗歌入手,分析其译学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和应用。 一、文学翻译需要“变通的艺术”

中国古诗词翻译成英文

中国古诗词翻译成英文 并没有什么道理的。 下面整理了中国古诗词翻译成英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古诗词翻译成英文品析《孙子兵法---势篇》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击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On Military SituationSun WUSun Zi says: To manage a large army is the same in principle as to manage a small one. Itis a matter of organization. To direct a large army in war is the same in principle as to direct asmall one. It is a matter of unified command and order. The whole army may suffer from anall-out attack from the enemy but does not sustain a defeat. This is because extraordinaryand ordinary forces are skillfully operated. The army may deal the enemy a heavy blow as agrindstone crushes an egg. This is an example of beating the weak with the strong.It is a general rule in war that the ordinary force is used to engage and the extraordinaryforce to win victory. The warcrafts of a commander skilled in using extraordinary force to winvictory are as inexhaustible as boundless heaven and earth or as endless as flow of runningrivers. Although they have come to an end, they can start again like the motion of the sun andthe moon. Although they have died away, they can be reborn like the changing of the fourseasons of a year. There are no more than five musical notes, but there combination wouldmake more

简述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其应用

2014年7月第33卷第7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Jul.2014Vol.33No.7 doi : 10.3969/j.issn.1001-7836.2014.07.056 收稿日期: 2014-05-05作者简介:张琴(1985-),女,江苏泰兴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法语语言文学研究。 简述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其应用 张 琴 (苏州科技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摘 要: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是中国古典诗歌外译的大家,在汉语古诗外译方面成就斐然,被《中国文化报》誉为“国内外将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许渊冲翻译中国诗歌的标准是他本人提出的“三美论”,即认为译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他还认为翻译求真而诗求美,所以译诗应该在真的基础上求美。许渊冲主张以诗译诗,在他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其所翻译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押韵的。基于此,简述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许教授的诗歌翻译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诗歌翻译不能为了押韵而押韵,避免出现“因韵害义”的问题。 关键词:许渊冲;三美论;以诗译诗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7-0130-02 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是中国古典诗歌外译的大 家,在汉语古诗外译方面成就斐然,他的译文韵律丰富,节奏感强,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和读者的高度评价。除了由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出版的汉译英《不朽之歌》外,还有《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首首》、《李白诗选》、《苏东坡诗词选》和《西厢记》等英译成果,其中英译《楚辞》及《西厢记》分别被誉为“英美文学的高峰”,“可与莎士比亚媲美”,汉译法则有《中国古诗词三百首》、《毛泽东诗词选》等。他被《中国文化报》誉为“国内外将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 许渊冲翻译中国诗歌的标准是他本人提出的“三美论”,即译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三美”的基础是“三似”:意似、音似、形似。意似就是要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但意似并不一定能传达原文的意美。要传达意美,可以选择和原文意似的绝妙好词,可以借用英美诗人喜用的词汇,还可以借助音美、形美来表达原文的意美。音美是指诗歌要有节奏、押韵、顺口、好听,译者可以借助英美诗人喜用的格律,选择和原文相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双声、叠韵、重复、对仗等方法来表达意美。不过音美的表达往往很难做到,甚至也不必做到音似。形美主要有对仗工整、语句长短两方面,最好也能够做到形似,至少也要做到大体整齐。在三美中,三美的重要性并不是鼎足三分的,意美是第一位的,音美是第二位的,形美是第三位的。译者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音美,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传达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不能做到,首先可以不要求形似,也可以不要求音似,但无论如何,都要尽 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1] 。 许渊冲第一次提出“三美论”是在《毛泽东诗词四十二首》(1978年由洛阳外国语学院出版)英法文格律体译文的序言中,他引用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的话:“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把鲁迅先生关于汉语的这“三美”说应用到翻译上来,提出了译诗的“三美论”,这就是说,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这是形美。“三美论”是文学(尤其是诗词)翻译的本体论,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翻译理论核心之一。 在中国诗歌翻译史上,许渊冲是“以诗译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我国诗词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是意美、音美、形美的统一体,而要传达诗词的“三美”,就要用诗体译诗。至于以散体译诗,许渊冲认为:“……把有韵有调的格律体诗词,化为只有节奏而不押韵的自由诗,那就是过于不及了。因为自由诗体的译文即使能百分之百地传达原文的‘意美’,深邃的意境和强烈的感情,也决无法表达古典诗词‘毋庸置疑’的‘魅力’,无法使人爱不忍释,百读不厌。”他不仅在理论上积极倡导而且在实践中大量运用诗体译法,其所编译的《汉法对照中国古诗词三百首》堪称此种译法的代表作,钱钟书称道许渊冲所作的翻译,是“以诗译诗,好比戴着 — 031—

翻译家 杨宪益、戴乃迭 1914 11 27 1915 1 10 1934

翻译家 杨宪益、戴乃迭 Yang Hsien-yi& Gladys Yang 杨宪益(1914-) 安徽泗县人。其自传体《漏船载酒忆当年》上说自己出生于1915年1月10日,阴历1914年11月27日。 1934 年在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毕业后到英国牛津大学莫顿学院(Merton College)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 抗日战争时与吕叔湘、向达等友人在伦敦华侨中作救亡工作,出版中文报纸。 1940年回国任重庆大学副教授。 1941至1942年任贵州贵阳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 1942年至1943年任成都光华大学英文教授。 1943年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编纂,1947年把在重庆北碚时所写的文史考证文章编辑成一个集子,由卢前(冀野)起名为《零墨新笺》,是为“新中华丛书”的一种。 后来在解放期间又写了一些,于1949年解放后把后写的这部分编成一集,自费印了100册,名为《零墨续笺》。 1983年6月三联出版社将《零墨新笺》和《零墨续笺》合起来出了一本书,名为《译余偶拾》印刷9500册。 1953年调任北京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曾与夫人戴乃迭(英籍华人学者)合作翻译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全本《儒林外史》、全本《红楼梦》等,均先后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 六十年代初,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开始翻译《红楼梦》,其间曾一度中断,最后于1974年完成,于1978~1980年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译文书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上述各种译本在国外皆获得好评,并有广泛影响。 1993年在香港大学获得名誉博士学位。

中国诗歌用英语翻译阅读

中国诗歌用英语翻译阅读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诗歌用英语翻译阅读》的内容,具体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是一座宝库,在艺术性,形象性,音乐性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它是中国文学璀璨的明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是我带来的,欢迎阅读!篇一张乔书边事...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座宝库,在艺术性,形象性,音乐性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它是中国文学璀璨的明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是我带来的,欢迎阅读! 篇一 张乔 书边事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Five-character-regular-verse Zhang Qiao ON THE BORDER Though a bugle breaks the crystal air of autumn, Soldiers, in the look-out, watch at ease today

The spring wind blowing across green graves And the pale sun setting beyond Liangzhou. For now, on grey plains done with war, The border is open to travel again; And Tartars can no more choose than rivers: They are running, all of them, toward the south.篇二 崔涂 孤雁 几行归塞尽,片影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渡,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Five-character-regular-verse Cui Tu A SOLITARY WILDGOOSE Line after line has flown back over the border. Where are you headed all by yourself? In the evening rain you call to them -- And slowly you alight on an icy pond. The low wet clouds move faster than you Along the wall toward the cold moon.

第五课 杨宪益译文赏析

第五课杨宪益、戴乃迭译文赏析 《红楼梦》 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 这里宝玉悲恸了一回,忽然抬头不见了黛玉,便知黛玉看见他躲开了,自己也觉无味,抖抖土起来,下山寻归旧路,往怡红院来.可巧看见林黛玉在前头走,连忙赶上去,说道:“你且站住.我知你不理我,我只说一句话,从今后撂开手。”林黛玉回头看见是宝玉,待要不理他,听他说“只说一句话,从此撂开手”,这话里有文章,少不得站住说道:“有一句话,请说来。”宝玉笑道:“两句话,说了你听不听?”黛玉听说,回头就走.宝玉在身后面叹道:“既有今日,何必当初!"林黛玉听见这话,由不得站住,回头道:“当初怎么样?今日怎么样?”宝玉叹道:“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顽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我替丫头们想到了。我心里想着:姊妹们从小儿长大,亲也罢,热也罢,和气到了儿,才见得比人好.如今谁承望姑娘人大心大,不把我放在眼睛里,倒把外四路的什么宝姐姐凤姐姐的放在心坎儿上,倒把我三日不理四日不见的。我又没个亲兄弟亲姊妹。——虽然有两个,你难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你似的独出,只怕同我的心一样。谁知我是白操了这个心,弄的有冤无处诉!”说着不觉滴下眼泪来。 Chapter 28 …… When Baoyu recovered sufficiently to look up she had gone, obviously to avoid him. Getting up rather sheepishly, he dusted off his clothes and walked down the hill to make his way back again to Happy Red Court. Catching sight of Daiyu ahead, he overtook her. "Do stop!" he begged. "I know you won't look at me, but let me just say one word. After that we can part company for good." Daiyu glanced round and would have ignored him, but was curious to hear this "one word," thinking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in it. She came to a halt. "Out with it." Baoyu smiled. "Would you listen if I said two words?" he asked. At once she walked away. Baoyu, close behind her, sighed. "Why are things so different now from in the past?" Against her will she stopped once more and turned her head. "What do you mean by 'now' and 'the past'?" Baoyu heaved another sigh. "Wasn't I your playmate when you first came?" he demanded. "Anything that pleased me was yours, cousin, for the asking. If I knew you fancied a favourite dish of mine, I put it away in a clean place till you came. We ate at the same table and slept on the same bed. I took care that the maids did nothing to upset you; for I thought cousins growing up together as such good friends should be kinder to each other than anyone else. I never expected you to grow so proud that flow you have no use for me while you're so fond of outsiders like Baochai and Xifeng. You ignore me or cut me for three of four days at a time. I've no brothers or sisters of my own -- only two by a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