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合理性

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合理性

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合理性
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合理性

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合理性

当人们并不在一个正式组织中或并不受其管辖时,仍然常常接触和相互作用。这是人们经常观察到和经历到的。所涉及的人数由两个人到一大群人不等。这种接触和相互作用的特点是,并没有特别的有意识的共同目的而持续地或反复地进行接触和相互作用。这种接触可能是偶然的、有组织的活动所附带发生的,某些个人愿望或群体本能所产生的。它可能是友好的,也可能是敌对的。但是,不管这些接触、聚集和相互作用是怎么引起的,它们改变着有关人员的经验、知识、态度和感情。有时我们会感到自己在这些情况下(如在群众中等)感情受到了影响;更常见的是,我们观察到别人在这些情况下所受到的影响。但同样常见的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受到什么持久的影响,也没有通过直接的观察看到别人受到什么持久的影响。可是,尽管如此,我们常常讲“从众心理”,并承认存在着摹仿和仿效,认识到存在着某些共同的态度,并常常用“意见一致”、“舆论”这些词,这就表明我们推断到了这种影响。这些影响的持久性体现在“思想状况”和行动习惯上,这些都是记忆、经验和社会调节能力的表现。由于这些能力的后果,人数有限的接触的影响可以在很长时期通过接触的无限连锁扩张到极为广泛的地域和众多的人群中去。

一、什么是非正式组织

我所讲的非正式组织是指刚才讲的人的接触、相互作用和聚集的总和。尽管共同的或联合的目的被排除在其定义之外,但从非正式组织中却会产生共同的或联合的重要后果。

从以上的描述可以明显看出,非正式组织是不确定的和没有固定结构的,没有确定的分支机构。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没有固定形态的、密度经常变化的集合体。密度的变化是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外界因素影响到人们地域方面接触的紧密程度,以及使得人们具体接触以便有意识地共同完成正式目的。我把这些有着特殊密度的区域叫做非正式组织,以便表明它们不同于社会的或一般的组织,是非正式的。这样,一个社区、一个国家都有非正式组织。对我们的目的来讲,每个地方都有同正式组织有关的非正式组织,这点是极为重要的。

二、非正式组织的合理性

正式组织由非正式组织产生并且必须有非正式组织。但在正式组织产生以后,它们又创造出非正式组织并且需要非正式组织。

如果没有长期细致的观察,似乎不容易发现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的一个重要的和不可分割的部分。事实上,有着广泛经验的各种正式组织的干部和管理者常常否定或无视在他们“自己的”正式组织内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或者是由于他们过于注意于正式组织的问题,或者是由于他们不愿承认这种难于确定或描述的非正式组织,或者是由于非正式组织缺乏具体性,这些我们用不着去考虑。但无可否认的是,主要的经理人员甚至整个经理人员组织常常完全不知道在他们的组织中广泛流传的影响、态度和激动。不但工商业组织是这样,连政治组织、政府、军队、教会和大学也是这样。

可是,人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你阅读一个组织的组织图,设立许可书、规则和章程,或观察甚至细察其中的人员,都不能理解这个组织或它如何进行工作。”对绝大多数组织来讲,“了解组织的诀窍”是,了解其非正式社会的人物、事情和缘由。阅读美国的宪法、法庭的判决、法令或行政法规并不能精确确定美国政府是如何进行工作的。“看不见的政府”这句话虽然常用于贬义,但却表达了对非正式组织存在的认识。

同正式组织相关联的非正式组织虽然常被管理者、政治家和其他组织当局直观地理解,但据我所知,只是在工业组织的生产层级得到明确的研究。事实上,同正式组织相关联的或没有关联的非正式组织,都成为我们日常联系中理所当然的熟悉经验的一部分,因而不为我们意识到,我们只看到其中特殊的相互作用的一部分。但是,同正式活动或特定活动相关联的人们的联系,显然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伴随的相互作用。

最后谈谈正式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的职能。除了信息交流,第二项职能就是通过调节人们的贡献意愿和稳定客观的权威来维持正式组织的凝聚力。第三项职能是维持人们的个人人格、自尊心和独立选择力。由于非正式组织的相互作用不是被一定的非个人的目的或组织表现的权威有意识地控制的,它的显著特征是选择力,并提供了加强个人态度的机会。这项职能虽然常常被看成对正式组织起着破坏的作用,但它是维持个人的个性以反抗倾向于破坏个性的正式组织的某些影响的一

种手段。

同有意识地形成的正式组织不同,非正式组织是由无意识的社会过程产生的。非正式组织有着两类重要的后果:①它使人们形成一定的态度、理解、风俗、习惯、习俗;②它为正式组织的产生创造条件。

非正式组织的最普遍的直接后果是形成了一些风俗、道德观念、民俗、习俗、社会规范和理想。这是一般社会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和社会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但是,由于不恰当地过于注意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直接产生的正式的制度同非正式组织产生的非正式的习俗问题上有着许多混乱概念。例如,由法律规定的措施和习俗两者如果发生冲突,后者往往占上风。不仅在局部地区和小的集团内、而且在广泛地区和大的集团内,非正式形成的习俗和经过正式组织精心制定的措施之间存在着分歧和相互矫正的作用。前者适应于个人无意识的和非理智的行动和习惯,后者适应于人们理智的和经过计算的行动和决策。正式组织的行为比较而言是相当符合逻辑的。

非正式的联系显然是正式组织形成以前所必需的一个条件。要使得共同目的能够被接受、信息交流成为可能、协作意愿的精神状态得以达到,都必须有一个事前的接触和预备性的相互作用过程。当正式组织是自发地形成的时候,这点表现得特别清楚。在这种情况下的非正式的关系可能很短暂,并且当然受到以前在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两方面的经验和知识的影响。

但对我们的研究目的来说,重要的是,非正式组织使得一些正式组织非成立不可,如果不成立的话,非正式组织可能无法持续发展下去。这部分地是由于人们在持续的接触中认识到了需要和利益的共同性。当这些需要和利益是物的方面而不是社会方而的,就会结合或协作—至少发展到进行物的分配的程度—或者形成利益的冲突、对立、敌对或随之而来的组织解体。

即使当需要和利益不是物的方面而是社会方面的(也就是说只是为了相互交往的群居需要)那也需要集中于一些行动的目的以便保持人们之间的联系。当首要的倾向或本能不是群居的冲动而是行动的需要时,这点更为明显。可以看到,人们普遍是要进行活动的,并寻求行动的目的。与此相关,可以看到,即使其目的纯粹是社会性的,如果没有具体的行动,社会联系一般也不能持久。纯粹被动的和不活泼的联系是不能长期存在的,似乎必须做些什么事才行。常常有这样的情况,

组织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人们联系的需要,联系就是成员们普遍的和惟一的动机。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存在着一个具体的行动目的,尽管可能是不重要的或微不足道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目的是否达到是无关紧要的。例如,为了进行一场社交性的谈话,必须要讨论一些题目,尽管谈话的参加者对这些题目本身常常并不关心,但是使人得到满足的人的交往决定于必须讨论某件事。这是在日常社交活动中经常看到的。

因此,一个具体的行动目的对社会满足来说是必需的。做些什么事的最简单的形式当然是谈话。但是,很显然,任何一种特定的活动形式,通常由于这种或那种原因,在短时间内就会结束,而要找到另一种活动形式,对个人或集体一般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建立活动的模式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当缺乏伴有社会接触的各种活动渠道时(例如在失业者的情况),人处于一种社会真空的状态,会有一种“人性丧失”的感觉并伴有这种客观行为。我曾经多次看到这种情况。当有相当多的人同时处于这种状态时,他们就可能做出某些疯狂的事情。当涉及一群人的情况,必须使他们有事可做是极端重要的。我想“无所事事是祸害之源”这一谚语就是由此而产生的。在军队中频繁地进行操练,无疑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同缺乏具体行动目的正相反的情况是这样一种社会复杂性,需要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同多种不同的集团联系。人处于这种情况时,会无法决定从事什么活动、同什么集团联系。这样,由于无法做出抉择或由于各种义务的冲突,会形成一种行动麻痹的状态。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把这种状态描述为“失范”,我认为这是个人由于缺乏有效的行动规范而处于一种社会行为麻痹的状态。

个人的行动必须直接在当地的集团内进行。一个人必须通过同他直接接触的集团来同大组织、国家或教会发生关系。社会活动不可能远距离地进行。这点似乎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这点说明或证明了下述情况:在战士的行为中,战友的友情比爱国主义等更有影响力。社会的结合是个人不可缺少的需要。这就要求有当地的活动和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这些,就会发生人性丧失的情况。人们之所以愿意忍受本来可以避免的繁琐的日常工作和危险任务,就是由于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地要通过行动来维持社会结合的感觉。不管这种感觉是由于“本能”、社会条件或生理需要产生的,或由于所有这三者产生的,都是这样。至于这种在社会环境中行动的必要性是完全由生物因素引起的,或部分地是群居本能所固有

的,则用不着去考虑。

最后,有目的的协作是人的逻辑能力和科学能力的主要出路,同时也是它们的主要来源。理性的行为主要是一种有目的的协作行为。人的理性行为的能力主要是从有目的的协作行为产生的。

由于以上原因,不论是持续的小的非正式组织或大的协作体系,似乎一直都拥有许多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社会的明确的构造材料。它们是使得人们的社会结合具有足够的一贯性以便持续下去的支柱。没有这些支柱,社会就会分裂为敌对的集团,形成目的在于防守或攻击的敌对集团。这样,随着正式组织在范围上的扩大,就容许和要求社会凝聚力的扩大。当政府这种正式组织复合体扩展时,这点表现得最为明显。政府如果不包括经济和宗教的职能,是不够的。当正式的政府复合体扩展时,宗教的、军队的、经济的和其他的正式组织也相应地扩展了。一个大规模的社会结构就出现了。当这些正式的复合体失败或缩小时,就会开始出现社会解体。不是完全由正式组织构成的社会似乎是没有的,从家庭开始到国家和教会的巨大复合体都是正式组织。

这不是否定、而是再次确认下述事实:非正式社会的态度、习俗、风俗影响着正式组织,并且部分地通过正式组织表现出来。它们是同一现象的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社会由正式组织所构成,而正式组织则由于非正式组织而具有活力并受其调节。要强调的是,两者缺一不可。其中一个失败了,另一个也会解体。这也并不是说,如果社会解体了,分裂的或敌对的社会不会互相影响(除非是孤立的社会)。正好相反,二者会互相影响的。但这种影响不是协作而是对立。但是即使这样,在敌对的社会中也还需要正式组织。如果完全没有了正式组织,那就会形成一种近乎彻底的个人主义和无秩序的状态。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 一是工作态度不认真,存在敷衍了事、马虎不仔细、糊弄应付的情况,甚至对上级部门和领导交办的工作不按要求、不听指示,置若罔闻,导致工作出现差错。 二是工作质量、效率不高。有的员工效率倒是很高,可是质量却差;有的员工讲究质量,但效率却低。有的员工存在等靠的现象,发现问题 不及时上报,不拖到最后不去做,导致工作比较被动。 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浮皮潦草,得过且过,甚至自以为是,嘴上 说的多,实际做的少。 四是工作中不愿意负责任,一方面在出现困难、出现问题时,不 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或是置之不理、不管不顾,或是死挺硬撑,大有一 副破罐子破摔的样子;另一方面存在推诿、推脱的现象,尤其是在出现 问题时,不是从自身方面找原因,而是要么找一些客观原因,要 么推到别的同事身上。再不然就以“没做过” 、“做不了”、“不会做”为借口,这样的理由能站得住脚吗?还有互相扯皮的现象,使得某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耽误了工作,影响了同事感情。 五是缺乏团结协作精神,特别是涉及到两个人做同一性质、同样的 工作时,缺乏默契,缺乏配合,缺乏沟通。更有甚者,互相拆台,

互相诋毁,暗地里搬弄是非,破坏团结。 六是工作缺乏主动性,对于本职工作和分内应承担的事情,领导 不交待、不嘱咐,从不会主动去做,就是领导“一拔了一动腾”。 七是工作方法不当,很多时候都显得陈旧,不愿意思考,不善于总结,总是以旧有的工作标准衡量新的工作,就认为已有的工作方法放之四海而皆准。 八是服务态度不到位,特别是在不能及时帮助业务部门解决问题时,解释的态度、解释的效果不够好,使个别部门、个别员工不满意我们的服务。 之所以存在以上这么多的问题,我想有两个方面:一是从我个人角 度来讲,管理不够严格、不够规范。平时对大伙要求的多、要求的 严,可是出现问题,处理的宽、处理的软。二是从大家角度来说,自我要求不严格,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积极性不主动,工作标准不细致。 针对以上问题,要调整工作方法,积极采取以下措施: 总的来说,要严格管理,要严肃纪律,要严明奖惩。具体而言: 一是制定岗位职责,明确工作标准,解决“互相推诿、扯皮”和“工作标准低、作风不扎实、得过且过”的问题。每个人要自我归纳 一下所负责的工作,并以书面形式上交。办公室要制定岗位职责,规

论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论政府存在的的必要性 社会管理16级 朱友焕 政府是人与机构的结合体,它的意志具有强制力,他尊重风俗、习惯,提倡道德,制定并执行法律(纪律),以约束人类的行为。一般意义的政府涵盖了国家机构的政府和非国家机构的政府,作为社会管理机构,它需要应用风俗、习惯、道德、法律对社会进行管理。 政府作为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实施阶级统治的工具,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日益复杂,政府的职能将不断扩大,政府机构也逐步完善;随着国家的消灭,政府也将而消亡。在现代国家,一般由宪法和法律规定政府的结构、组成和职权。政府是国家机器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的职能是代表统治阶级实行政治统治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政府直接指挥国家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暴力机器,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进行政治统治。同时,政府还必须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这是政府进行政治统治的前提和基础。政府的职权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指挥国家机器,维持统治秩序和社会秩序,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管理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社会福利等。对外,则发展与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保卫本国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受

侵犯,维护国家的独立等。政府的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扩大。 换个角度看,政府之存在的必要性及其职能作用,正是因为每个人才都必然地或多或少地存在缺点--无德、少德、失德、失德等之不足,才需要政府之存在并赋予其政府相应的职能作用的!或者说,治理、发展和外交一个国家在于使用好本国的人才,要使用好本国的人才,关键和前提是要帮助人才克服相应的“天生”之缺点和不足,并防止避免人才们之缺点不足等而造成对一个国家的危害祸患甚至犯罪造孽等! 正是人才必然的缺陷缺点,才需要政府存在并严格法制地管理监督、避免防止、纠正奖惩等,确保每个人才正面积极地发挥其才能而造福国家和人民!一个好政府应做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营造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的环境,使下一代有更美好的生活方式。政府的存在是为了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规范人的行为准则,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调节市场,为人民争取福利,保护人民的利益不受侵害。所以,政府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

当前我国政府开展公共关系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政府开展公共关系的必要性、现状及建议 08工商管理02班 0810640174 张武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时代背景下,公共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而代表公立性的政府该如何定位、在公共关系中扮演什么角色及如何实现其职能就成了最重要的问题。在此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政府开展公共关系管理的意义及必要性、现状及特点、完善及建议。政府开展公共关系有利于政府形象的塑造、提高政府的行政办事效率、促进社会和谐及社会稳定、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同时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也存在着一系列现象问题:起步晚、理论支持不足、意识较淡薄、机构设置不完善;为了完善我国政府公共关系本文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以下建议:学习外国的先进理论、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关意识、合理的实质公共关系机构、培养专门从事政府公关方面的人才等来进行讨论。 【关键词】政府公共关系、必要性、政府形象、行政、社会和谐、现状、理论、公共关系机构、建议、人才 一、政府公共关系概述 [1]作为一种新型的行政管理的方法和艺术, 政府公关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我国,政府公关作为塑造政府形象的艺术和沟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日益成为政府工作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公共关系”一词是由英文“Public Relations”翻译而来的,中文可译为“公共关系”或“公众关系”,不论是其字面意思还是其实际意思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都是指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3]公共关系实际上也是一种管理的过程,它需要评估社会公众的态度,确认与公众利益相符合的个人或组织的政策与程序,拟定并执行各种行动方案,提高主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善形象,争取相关公众的理解与接受。 公关关系的定义有很多,在这里我们给公共关系下一个简洁的定义:[7]所谓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使自身适应公众的需要,并使公众适应组织发展需要的一种思想、政策和管理职能。 [2]政府公共关系是公共关系的一个分支,都是组织通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争取公众的信任与支持,从而树立良好组织的组织形象的一个过程。但政府公共关系作为公共关系的一个分支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 首先,主体的权威性。政府是从独立分化出来的又居于社会之上的特殊社会

谈谈中医的科学性

谈谈中医的科学性 [摘要]目的探讨有关中医科学性争议的实质。方法从中医的自身特点和科学的定义以及目前科学发展现状进行观察,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加以分析。结果中医科学性的争论是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相适应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结论中医的科学性争论,是社会意识形态内的文化冲突,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矛盾发展的产物,具有客观性和长期性。 [关键词] 中医科学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目前在社会上有一种中医否定论,认为中医不具备科学性,应该予以淘汰和废除,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一百多年来,关于中医的争论几乎没有停止过,早在清末就有人发表《废医论》来讨论中医存废的问题。自上个世纪初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包括西医学)引入中国以来,有关中医前途命运的争论共有三次。第一次是20世纪初北洋政府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第二次是1929年的“废止中医案”;第三次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医被视为“四旧”,成了清除的对象。进入二十一世纪,2006年10月7日在全国各大媒体、网站上火爆传播的《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的公告》引发了本世纪新一波中医科学性的争论。 那么中医有没有科学性?对一门学科的科学性争议为什么会争议了上百年?下文将逐一论述这些问题。 1、中医的定义 中医完整的说,应该称为中医学,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并有丰富的养生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1]。按照“中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名词,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对一门学科的科学性讨论,应该从他的理论基础开始探讨。中医学的理论特点有两个: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

组织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思考doc资料

组织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思考 组织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思考近年来,我县组织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的大局,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组织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创新,为全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但也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干部工作方面主要表现为个别干部的思想作风和精神状态与肩负的历史使命不相适应;少数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与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要求不相适应;思想政治建设工作责任制的落实与新形势下建设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一是干部的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导致干部考核的标准难确定。干部由于层次的不同、类别的不同、岗位的不同,所要求达到的实绩目标也会不同,但是目前普遍没有建立因人、因岗而异的科学完备的干部考核目标体系,导致评判标准单一,针对性不强,影响了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二是考核的方法不够完备。目前干部考核通常采用的是民意测验、民主推荐、民主评议、个别谈话和座谈等方法,对干部岗位特殊性考虑不多,不能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特别是在民意测验和民主推荐中个人因素较为突出,结果难以准确反映干部德才表现。三是干部实绩难考核。目前干部实绩多采用量化手段,重视“数字”,但在考核过程中却缺乏科学的手段方法进行有效甄别,“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现象也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是干部“下”的标准难把握,相形见绌的干部难界定。由于干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干部的考核和监督工作还有一定差距,再加上领导工作本身的复杂性,致使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有相当的难度。二是干部工作中存在“好人主义”。有些干部在工作中政绩平平,毫无建树,但不少同志认为,这部分人虽然无功,却也无过,即使有些小毛病、小缺点,也无关大局,无关原则,为干部的“下”设臵了障碍。三是“下” 的配套政策不完善。目前研究干部如何“下”的政策多,而对“下”的干部进行妥善安臵和相关配套政策的研究滞后,干部下来以后的安臵办法不多,渠道不畅通。一是惩罚性监督多,事前防范性少,对如何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增强干部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重视不够。二是干部监督中的难点突破不够。“一把手”监督和“八小时以外”的监督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未取得大的突破。特别是在领导八小时以外监督方面,怎样做到既严格监督,又合情、合理、合法方面措施和办法不多。三是单项制度较多,体系完备不够。四是监督渠道虽多,整体联动不够。当前实行干部监督的渠道很多,既有党内监督,又有党外监督,既有上级的监督,又有同级和下级的监督;既有专门机构监督,又有社会舆论监督,但从实际情况看,这些监督渠道彼此协调不够,尚未形成“联动”效应。如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工作虽然每年都在搞,但在数量和质量上还须进一步提高。如在干部辞职、降职方面,还没有形成制度性文件,干部民主推荐,考察预告等程序还不规范,干部监督工作督查员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等。目前我县招聘干部中正科级职务的16 人,其中乡镇党委书记5 人,乡镇长3 人。这些同志常年在乡镇工作,为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由于身份所限,不能进入城区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乡镇班子建设和个人工作必将产生影响。今后努力的方向:在干部工作中,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把领导干部的马列主义理论素养、学习理论和业务的自学性、运用理论指导工作的实际水平作为考察、评价干部的重要内容。二是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建设,不断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用发展是硬道理统一班子成员的思想,在提高领导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上下功夫。四是要把思想政治建设的落脚点放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心系群众,多办实事,做人民群众的忠实公仆。要坚持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不动摇、标准不走样、程序不变通、纪律不放松,以保证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严格按《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程序办事。同时,要大力落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重点是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等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干部考察机制;积极研究和建立党政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岗位职责规范,制定切实可行的以实绩为核

论中医存在的合理性

如何看待中医 周五六七节张迎超41032041 我个人认为中医存的在有一定合理性。 在西医没有传入中国的几千年里,中国人民中医预防治疗疾病主要依靠的就是中医。医学关乎人类疾病生死,试想: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以及当代信赖中医疗效的人士怎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接受“一文不值”的中医治疗呢?一个没有疗效、没有价值的医学又怎么可能流传几千年依然生机焕发呢?因此这就从历史角度为我们找到了中医存在的合理性。 中医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代表着中国文化对于人,对于生命,对于健康与疾病的认识,这些认识与西方文化对于人,对于生命,对于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不同。中医的主要价值在于中医理论,而不是几味中药的疗效,也不是针灸等传统疗法,其核心是中医理论给我们提供了独特的生命健康观点。中医理论是直接建立在中国文化与哲学体系之上,两者不可分割的;而中药则是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成果,同样是与中医理论不可分割的。所以,把中医理论与科学对立起来,从而否定中医药文化的做法,完全不可取,因为它否定的不只是中医理论,也绝不止于中医药,而是等同于否定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这样的做法完全不可取。 当今潮流下曾有人大喊要取缔中医,结果遭到了中囯卫生部和中外许多有识之士的坚决反对,我同样觉得这完全是对中医的错误认识。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西医的分科比较全面,比较细。看某些急病,西医的见效比较快,对于需要动手术的大病,那也必须找西医,这些都是大家公认的。然而,中医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相反,我觉得中医在很多方面比西医强,具体归纳有以下几方面:(一)西医误诊的可能性大,中医误诊的可能性小 中医是由人来查病,通过望、闻、问、切,查出毛病,对症下药,发生误诊现象极为少见,一般情况下中医不可能随便给你扣过什么病的帽子。 西医则往往靠仪器检查,有些仪器查得比较准,比如比超,有些仪器查得并不准,比如拍片子。 (二) 西药副作用大, 中药副作用小. 西药都是化学药品, 副作用大, 有些说明书上就明写着有种种不良反应.

[组织人事]当前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组织人事]当前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当前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基层党组织存在问题 1、部分党支部凝聚力不强,作用不突出 一是党支部在群众中缺少凝聚力,群众主心骨感弱化。在走访调查中,很多群众对村党支部的态度由过去的“信任”到现在的“淡漠”,认为村党支部在广大村民中威信高的人只占30%左右。二是党支部在党员中缺少凝聚力,党员归属感淡化。走访中,认为村党支部能在党员中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的党员只%。三是党支部作用不突出,党员群众认可度减低。基层党支部组织开展活动少,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由村务工作所代替,个别村的党员活动阵地利用率低。 2、部分支部书记核心作用不能显现 “村子富不富,关键是支部;班子强不强,关键是班长。”这是农民群众对村党支部和支部书记在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最通俗最准确的概括。村支部书记是村党支部战斗力的集中体现,然而不少群众对有的村支书产生了信任危机。“讲话群众不听,许诺群众不信,指挥群众不动”,这种现象在经济落后村和边远村较为严重。 3、部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够明显 党员“双带”作用发挥不够,党员致富能力差。农村党支部出现了“老少边穷”现象,即党员年龄老、党员比例少、支部在农村政治经济工作中趋于边缘化、党员和党支部穷。加之,有能力的年轻党员都外出务工,留在村上党员年龄较大,思想保守,很难在经济发展中起带头作用。 4、远程教育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农村群众居住分散,劳作等杂事较多,远程教育播放时能长期按时参加观看的较少,党的政策方针及致富技术广大群众不能深入了解,远程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原因分析 1、支部班子弱,两委会凝聚力不强。 个别村两委主要成员搞不团结,互相争权,不能形成合力。对党委交办的任务执行和落实力度不够,作风浮夸,工作随意性强。对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新形势下产生的一些新问题、新矛盾,凭主观老经验老办法,造成不同程度的工作失误,影响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号召力,给农村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 2、支部书记弱,党员队伍年龄老化。 虽然我们有不少村党支书主观上是孜孜不倦地为农村努力工作,但是部分

胡锦光:论国家行为

日本学者采用的是“政治性质论”,但两者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异,只是表述方法有所不同而已。法国的统治作用论者采用的是较为间接的论述方法,他们将国家作用分为统治作用和行政作用,衡量统治作用行为的标准仍然是政治性质,故人们才将这种学说称为“性质说”,以区别于“政治动机说”。美国和日本的学者则采用较为直接的论述方法,以政治性质标准来衡量是否属于国家行为。正如否定说所言,任何国家机关的行为都可以说是出于政治动机,也可以说都具有政治性质;如果按照这一标准,任何国家机关的任何行为都可以归入国家行为的范畴,都享有司法豁免权,那么,司法救济的意义何在呢?法治原则的价值又如何体现呢?在现代法治社会,可以说国家机关的任何行为都具有两种性质,即法律性和政治性。如果单纯按照政治性标准来衡量和判断国家行为,的确会出现否定说所预料的结局。肯定说强调政治性,否定说则偏重于法律性,理论上的争论也主要纠缠于此。从各国的判例看,其采纳了肯定说,确认了国家行为的存在,但并未完全照搬肯定说关于衡量国家行为的标准。各国判例所采用的标准可以归纳为“高度政治性”。如前所述,国家机关的任何行为都具有法律性和政治性,在一个具体行为中,法律性和政治性会有强弱不同的表现,或者是法律性强于政治性,或者是政治性强于法律性,抑或是两者相当。当一个行为的政治性强于其法律性时,可以认为该行为具有高度的政治性。从理论上说,高度政治性的“高度”仍然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何者为“高度”,完全依从于法官的认识能力及在此基础上的判断,包括对法院性质的认识、对法官自身能力的认识、对判断标准的认识、对判决可能引起的社会后果的认识及该判决可能对法院产生的影响的认识等。(二)法院回避对国家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根据是什么?持肯定说的学者列举了若干根据,包括法院的判断能力、既定的判断标准、法院对判决结果的承担能力等。如前所述,许多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中,没有对国家行为作出任何规定,甚至没有“国家行为”这一概念,有的国家的宪法或者法律中虽然规定了“国家行为”这一概念,但对什么是国家行为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按照一般的逻辑,法院必然会尽量缩小国家行为的范围,或者完全不采用国家行为理论,从而扩大自己的司法管辖权。而实际情形却相反,法院即使在缺乏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也仍然采用国家行为理论。上述学者所论述的各种根据,归结到一点就是法院的自律性。即法院为了维护自身的司法独立性和崇高的社会地位、法律地位,自愿放弃对某些行为的管辖权。假如法院对某些政治性较强的行为作出判断,就可能会招致其他国家机关、特别是人民的不满和反感,法院现存的地位和独立性就难以保障。可见,法院的上述做法,名义上是自律,实际上是一种“他律”。学者所论述的实际上不过是法院要寻找的种种外在形式上的原因。国家行为的高度政治性与法院对自身能力的估计并进而对司法管辖权的自我限制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从法院的角度分析国家行为,对于某些行为为什么要被作为“国家行为”来看待,其又为什么能够回避司法审查,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四、国家行为的范围按照法国的“统治行为”理论,其统治行为包括以下三项内容:(1)政府和议会关系中的行为,包括召集和解散议会,以及提出法律案和公布法律的各种行为;(2)政府在国际关系中所采取的行为;(3)总统认为出现紧急情况,作出实施《宪法》第16条的决定,以及总统根据《宪法》第11条规定,作出将法律草案提交公民复决的决定。(28)根据美国的判例,其政治问题主要有:(1)在州政治的领域:“共和政体”的涵义、州正统政府的认定、管理全州的公职(如州长、副州长)选举中有关当选者的决定,总之涉及州政府的合法性问题;(2)在联邦政治及州际政治的领域:合众国宪法修正案的有效性(但法院为了作出判断而得到必要和及明确的基准和情报除外)、法律的形式效力(但仅限于合宪解释不可能或者如果宣布该法律无效可能引起社会混乱的情况)、政党的全国大会代表的资格审查、逃亡犯罪人的州际引渡;(3)在战争权限的领域:对决定召集民兵的前提及紧急状态发生的认定、有关州兵的组织、装备、规则、指挥的具体规定(但州兵在执行公务中基于故意或者过失对市民的不法行为除外);(4)在国际问题领域:条约的存续及效力(但与此有关的政治部

论政府适当干预市场的必要性及其方式

论政府适当干预市场的必要性及其方式 【摘要】: 政府与市场是两种配置资源和协调活动的机制,为了在实践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特别是结合我国国情,有必要揭示政府应否干预市场的基本问题。文章从政府干预市场的必要性、政府干预市场的利弊和政府干预市场的方式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手段约束政府的干预行为来进行讨论。 【关键词】:政府;市场;适度干预;经济法 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政府职能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 一、政府干预市场的原因 政府之所以要对市场进行干预,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场自我调节存在缺陷。市场自我调节有自身明显的弱点和局限性。主要表现为:首先,市场调节具有短期性它反映的是社会的短期需求,而不能反映社会的长期需求,因而容易出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其次,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市场只能向企业表明社会需求的方向,而不能指明每个企业在满足社会需求总量中应承担的责任与份额,因而容易造成需求的不真实性和生产的盲目性。正因为市场调节具有上述种种局限性,因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基础方式的市场经济具有局限性,所以政府有必要干预市场,防止市场失灵,使市场经济正常运行。 二、政府干预市场的优点 在政府干预市场的环节中正式因为存在一些优点,才使得政府干预市场的行为被认可被接受,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首先,政府干预市场可以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稳定协调的发展。再者,市场主体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谋求最大的利润,往往把资金投向周期短、收效快、风险小的产业,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其次,可以有效防止垄断的产生。生产成本的水平使市场主体在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同地位,进而导致某些处于有利形势的企业逐渐占据垄断地位。再次,补偿和纠正经济外在效应。所谓外在效应,按照经济学家贝格、费舍尔等人的看法,是指“单个的生产决策或消费决策直接地影响了他人的生产和消费,其过程不是通过市场”。显然,经济外在效应意味着有些市场主体可以无偿地取得外部经济性,而有些当事人蒙受外部不经济造成的损失却得不到补偿。前者常见于经济生活中的“搭便车”现象,后者如工厂排放污染物会对附近居民或者企业造成损失等。这类外在效应无法通过市场交换的途径加以纠正。通过道德教育固然能够使之弱化,但作用毕竟有限。只有通过国家税收或补贴政策或行政管制如特定的排污标准及征收污染费等规定,使外部效应内在化,最大限度地减轻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过程的外在效应,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政府干预市场还可以组织与实

论中医的科学性

论中医的科学性 摘要:在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中,科学已经取代儒学而成为了最高的价值准则,中医也已淹没在科学主义的潮水之中。中医以自己的特色应用现代科学、科学哲学原理阐释和发展着传统中医体系。一些学者开始质疑中医的科学性,用近代科学的严格定义来界定中医是不是科学本身就是不科学的。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发展着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它的判断仅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作为其组成部分之一的医学也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中医的源头是哲学,由其哲学思想引导,再通过漫长的历史实践形成,它的研究与发展处处引经论典。有些医术洋洋洒洒几十万言,其实真正对临床有明确指导意义的不会超过几千个字,这明显与现代科学相去甚远,直接导致其科学性遭到了质疑。 本文从中医的理论基础、起源发展、哲学性,以及中西医对比等几个方面来说明中医的科学性问题。关键词:中医;哲学;科学 1.中医的起源、发展 中医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认识和治疗疾病的经验,一直被视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在中华民族长期与病魔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医逐渐总结经验并升华成理论知识,通过长期的实践验证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理论体系,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然而,自从现代西方医学伴随着现代科学和西方文明传入中国以来,有关中医是否具有科学性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甚至有人提出废除中医1。因此,说明中医的科学性就成了中医存废之争的重中之重。 中医理论主要是以古代自然哲学为基础,吸收了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通过哲学辩证法的思想,从认识和掌握人体功能状态的变化规律角度,从整体上揭示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形成了一种研究人体复杂体系的理论和研究方法2。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论是中国传统哲学关于天人关系学说在生命观念中的演绎;整体恒动论是在天人合一论前提下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再认识,其特征是整体性及运动的系统辩证方法;而体质相异论也着眼于不同的人之间的体质差异性,从形态类型到心理、生理因素,个体的差异性是决定治法、用药的重要依据3。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前后。4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这个时候的中医的名称是为和西医做一个对比。

领导班子在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

领导班子在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 领导班子在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哪一些呢?我们应该怎么正确应对呢?领导班子在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为 大家带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领导班子在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一、当前基层党组 织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 在活动的领导队伍上存在低标准现象。主要表 现在:部分基层党支部书记队伍缺乏组织基本组织生活 的足够热情,对正常的党务工作程序不熟悉,甚至对党 支部的议事范围、议事原则和议事程序还掌握不够,自 我要求标准不够高,致使组织生活出现必要的程序被简 化,甚至图形式、走过场。 ( 二 ) 在活动的形式上存在三多三少现象。主要表现 在:支委会多,支部党员大会少; 思想汇报多,民主生活 会少 ; 党课教育多,党小组会议少。 ( 三 ) 在活动内容上存在三个混淆现象。主要表现在: 用行政会代替支委会,本来是支委会研究的事情,开行 政会去研究 ; 用支委会代替支部党员大会,本来是全体党 员参加讨论的重大问题,往往只开支委会研究决定; 三是用工作讲评代替支委会报告工作。 ( 四 ) 在活动效果上存在质量不够高现象。主要表现

在 ; 党管干部力度不大,较为普遍地存在不愿管、不敢管 的现象,发现问题往往视而不见、见而不管; 民主生活会 的开展批评多数流于形式,自 我批评避重就轻,开展批评蜻蜓点水,往往是只谈 自己不谈别人,只谈下级不谈上级,只谈现象不谈实质, 只谈共性不谈个性,使民主生活会开成了评功摆好会或 一团和气会。 二、形成原因 ( 一 ) 对落实组织生活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思 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之所以基层组织生活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关键就 是思想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当前基层党支部书记队伍较为普遍地存在,只要依 据条令条例及内务规定办事,把各项工作任务按时限完成,不出事就行了,组 织生活制度落实的好坏无关紧要的错误认 识; 少数基层支部委员认为,基层党支部关键是发挥好支委会和支部党员大会的 作用,把握住重大问题这个关键,其余组织生活制度是否落实没多大关系,缺乏 对基层组 织生活的系统性、关联性认识 ; 多数基层普通党员则认为,基层工作繁重,执勤训练任务太多,要落实的硬指标太 多,组织生活制度是软指标,落实不落实不会影响到单位大局。 二是基层党支部书记和骨干缺乏必要的培训和学习,

中医存在缺陷

中医是一种黑箱理论?中医存在缺陷(组图) 廖育群 中医药有没有科学性之二理论 有些人认为中医是一种黑箱理论,问题在于,不是阴阳理论说不清,而是其作用的具体过程说不清。 中医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在记者所接触的所有中医学研究者当中,他们对中医学的评价几乎无一逃脱“博大精深”四个字。 “有关中医知识的来源,经验所得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是另一方面却是用先验的理论模式来构造它。”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所副所长廖育群研究员说。 专家能举出足够多的例子,分析中医“神”到让众多人“痴迷并膜拜之”的理由。 据了解,人如果尿不出来,古人会类比到自然界中车轴运转的不灵活,根据“以滑养窍”的理论,寻找东西来治疗。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中记载,小便不通用米汤治疗,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不过后来发现米汤治疗无效,再后来发现将滑石磨成粉后服用,效果很好。 先验的神妙之处居然得到现代医学证实。西医后来发现,摄入滑石粉,符合化学上溶质分子渗透利尿原理,滑石粉提高了肾循环时的渗透压。 “如果我们仅仅是实践,我们绝对不会想到说试试滑石粉,而中医通过类比的思维方式,在漫长的历史阶段通过各种方式来寻找药物来实践,没有效的就被淘汰了,有效的就被留下了,不能简单地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就是从实践中来的,这种类比就是它的理论之一。”廖育群研究员说。 “中医理论化”是个迟到者 今人始终在探讨中医的理论状态。“我们要了解传统中医,才能把握它嬗变的秘密。”九三学社社员、中国中医药研究院教授史大卓告诉记者,“但传统中医并不是指古代中医。” 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包含了哪些内容?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启福教授试着做简洁的概述:中医学的理论以“阴阳五行学说”当作方法论,把“证候”作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以“藏象经络”、病因机理为核心,包括诊法、治则及方剂、药物理论在内的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博古通今的传统医学,它的系统的理论化过程却是从上个世纪中期姗姗起步的。据廖育群研究员介绍,中医理论系统化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才正式开始,那时刚成立了中医学院,将其纳入学院教育,中央委托南京中医学院编制第一版教材,才对中

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个人工作中缺点和不足

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个人工作中缺点和不足 1、欠缺对学习认识的高度。由于平时较多的工作加以延误,产生了“学不学不是很重要,做到工作才重要”的以干代学的,没有把学习摆到重要的位置,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2、欠缺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平时的学习中,只注重看些时世新闻之类书籍,对政治理论方面的知识涉猎较少;只注重基本的材料 方面的知识,对有一定深度的业务知识涉猎较少。学习的知识缺乏理论上的深度和广度,对思想和灵魂的触动不够,学习停留在表面上。 3、做为一名基层领导,对于自己分管的工作,没有开创进取的 精神,总是用老眼光分析问题,没有开拓创新意识,安于现状,不思变革,只注重局部利益而忽视全局利益。 4、创新意识不够强。看待具体工作习惯使用书本,不善于与实 际工作相结合,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倾向,做事缩手缩脚,敢试敢闯、求新求变的意识不够强。 5、工作方法不够活。自己认准的事理,就抓住不放,甚至自以为是,不善于吸取他人意见,个人随机应变的能力比较差,在处理问题上特别是紧急突发事件的问题上优柔寡断不够不够灵活,方法不够多。

6、作风上缺乏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勇气,在工作中听不进不同的批评和意见,自认为自己什么都对,对什么都懂,其实都是一知半解,没有竭力维护好群众的正当利益。自我要求不够严,严以待人,宽以待己。 1、对于领导交办的任务,办事心切,处事不够干练,想问题不够全面,不够深刻,虽然能基本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但在工作中面对困难面对压力也感到力不从心,缺乏工作动力; 2、有时处理问题思路不够清晰,使得开展工作起来比较被动;工作开展中也缺少积极开拓创新,协调能力有待加强; 3、缺乏工作经验,面对问题过于急躁,一心想干点事情,做点成绩,但缺少全盘筹划,工作不够谨慎周密,工作的方式方法也有待领导同事的进一步指导改进。 4、业务学习方面:学习劲头不够足。自己习惯用什么学什么,今天学点这、明天学点那,结果什么都懂点,什么也不精,学到的知识不系统、不透彻。对学习的重要性和自觉性落实不到行动上。对学一行、精一行的恒心和毅力不够。

试论国家建立和完善舆论监督制度的重要性

试论国家建立和完善舆论监督制度的重要性 制度的好坏与执政党建设密切相关,其中舆论监督制度的完善就是我们党的一条基本经验。为了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首先要强化舆论监督意识,尤其是党政机关各级领导干部和新闻工作人员;其次要疏通舆论监督渠道,坚持政务公开化;再次要从根本上建立和完善舆论监督制度。 标签:执政党舆论监督新闻工作政务公开 执政党建设离不开舆论监督,否则必然走向失败,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一条真理。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多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泽东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实践证明,缺乏有效的监督制度,任何领导人都难免犯错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为了提高党的纯洁性和凝聚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我们必须加强监督制度的建设,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首先,强化舆论监督意识是发挥监督作用的前提。 舆论监督意识包括监督者积极参与监督的意识和被监督者诚恳接受监督的意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现在的舆论监督状况是不理想的。从党政机关内部看,影响舆论监督功能发挥的主要障碍是:一是部分领导干部还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有的认为自己是领导干部,对党的方针、政策学得多,吃得透,理解深,思想觉悟高,理论水平也高,一般不会出什么大问题,不需要监督;有的则认为舆论监督是给党抹黑,给自己出丑,因此对舆论监督看不惯,有的甚至打击报复。他们喜欢听诺诺之辞,不喜欢听谔谔之言,不是闻过则喜,闻过则改,而是闻过则怒。对此群众有个形象的说法,叫做“三种屁股”:第一种是听到批评浑身不自在,猴子屁股坐不住;第二种是一批即跳,老虎屁股摸不得;第三种是听了批评无动于衷,大象屁股推不动。从监督者的监督意识、民主意识来看,也是比较淡薄的。有的认为领导是掌权的,咱们是老百姓,监督领导是自寻倒霉。因此对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领导干部的监督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从根本上提高领导干部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和舆论工作者积极参与监督的意识,乃是目前舆论监督工作中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第一,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领导干部接受舆论监督,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 要实现有效的舆论监督,作为被监督的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对舆论监督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要有诚意接受监督的义务感,为舆论监督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方便,造成一个民主气氛浓厚的社会环境。要保护新闻工作者依法行使新闻自由的权利。对于敢于说真话,表述民意的新闻工作者,要鼓励

论我国政府监管的重要性及问题对策分析

论我国政府监管的重要性及问题对策分析政法学院 09级政教(2)班张静 2009081214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在经济及社会运行中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政府作为政策的决策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政策执行的监督者,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运行中的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加强政府监管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规范经济社会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加强政府监管的必要性以及我国政府监管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政府监管;必要性;问题;对策;分析 政府监管又称政府规制、政府管制,即政府运用公共权力,通过制定一定的规则,对个人和组织的行为进行限制与调控。具体表现在政府对市场与社会的监管,即政府的外部监管,也就是广义上的政府监管,而不包括政府对于自身的监管。它的手段包括经济性监管和社会性监管。所谓经济性监管,是指通过制定特定产业的进入、定价、融资以及信息发布等政策对主体行为进行有效的调整,以达到避免出现竞争主体过多或过少而引起过度竞争或竞争不足,造成资源浪费或者配置低效率,妨碍社会生产效率和服务供给的公正、稳定。经济性管制主要包括价格管制、进入和退出管制、投资管制、质量管制、信息管制等内容。社会性监管是指政府根据社会发展、运行中存在及暴露出来的问题通过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来约束和规范个人及组织的行为。 一、我国政府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在认识到加强政府监管必要性的基础上,回过头反思当前我国政府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做到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管有的放矢。 首先,政府职能不清。从总体上看,现代预算制度的缺失、公共审计的不完善、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方面划分不合理,导致了为全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投入不足、分配不公、效益不佳。在管理体制上延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很多政府主管部门同时扮演着事业单位的资产所有者、政策制定者、付费者、监管者等多重角色。其根本缺陷是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政府多重角色之间存在严重利益冲突,妨碍了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和效率的改进。

浅谈中医科学性 自然辩证法大论文

摘要 作为我国丰富文化历史留下的瑰宝,中医随着中华文明的进步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中医是否是科学的争议也从未间断过。结合中医和科学的基本定义,中医在实践过程和研究的结论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是符合科学的。而科学定义不清、民族自卑感的影响以及中医被歪曲利用等因素,成为中医科学性问题争论存在的原因。中医应该看清现实,不必在科学性问题上做过多的纠缠,如何继承、如何大力发展真正的中医才是当前要注重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中医;科学性;争议 中医是我国丰富文化历史留下的瑰宝,随着中华文明的进步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医带有浓厚的古代哲学色彩,所以关于中医是否是科学的争议从未间断过。自上个世纪初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引入中国以来,有关中医前途命运的争论共有三次。第一次是20世纪初由北洋政府主导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第二次是1929年从行政上的“废止中医案”;第三次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医被视为“四旧”成为了清除对象。进入二十一世纪,2006年张功耀等人发起的《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的公告》在全国各大媒体和网上火爆传播,引发了本世纪新一波中医科学性的争论。到现在,中医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依旧站定自己的观点,随时都有可能再爆发新一轮决定中医走向的争论。 每当提到中医是否是科学这个问题,必然不能避免地涉及到中医和科学的定义。完整的说,中医应该称为中医学,它是产生在中国并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个具有独特理论体系,是有丰富的养生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中医拥有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是在自发的辨证法思想及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医学理论体系。 在科学发展史上,科学的定义都是人们从某一个侧面对于科学的本质特征做出的论证和描述,其概念非常难以界定。由于科学本身在不断发展,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给科学下一个永久不变的定义几乎是做不到的,关于科学的定义也众说纷纭[1]。1888年,达尔文曾提出:“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这句话指出了科学事实与规律的内涵,即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2]。《辞海》1999年版写到:“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而法国《百科全书》上则定义:“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我们知道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明白中医研究的结论和结果在实践检验过程中也具有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从检验结果这一点来说,中医是具有科学的特质的,即来源于实践,符合科学的基本条件之一;从中医理论体系来说,中医学说包括藏象学说、体质学说和经络学说等学说在内,以其独特视觉反映了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另外,中医

企业团组织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企业团组织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摘要:如何找准企业共青团工作的切入点,准确把握共青团发展的新趋势,是摆在共青团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要解决以上问题,企业团组织必须要弄清当前工作中主要存在哪些影响和制约共青团发展建设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找准问题的突破口。 关键词:企业团组织;共青团工作;团组织建设 一、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 回顾近年来我单位团的工作,我们深刻剖析,查找总结出了一些影响和制约团组织工作的主要问题,并多次召开团建研究专题会议,对当前企业团组织的工作现状进行分析和讨论,发现企业团组织普遍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共青团发展的共性问题。 (一)基层团的组织建设力度不够 以我单位为例,我们有35岁以下青年近四千人,专职团干部仅有团委书记1人、干事2人,其余76名基层团干部均为兼职人员,按照集团实行的定员定岗工作,基层单位未设立团干部岗位,团干部均被定岗为其他工种。处于“名不正言不顺”境地。相应的,这些单位团的学习活动开展没有影响力,对青工越来越缺乏吸引力,久而久之,团员青年对团意识淡薄,对团活动漠不关心,少数基层团支部成为有名无实的“一个人的团支部”。导致基层团组织在单位的地位和作用逐渐下降,给团员发展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致使共青团没有相应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没有也不能真正发挥凝聚青年的作用。

(二)团的教育和活动能力降低 由于受社会风气及大环境的影响,企业中青年的思想越来越活跃,传统的团内教育和活动形式的单一化与团员青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形成一定落差,致使团组织活动不能吸引青年参加,即使团组织筹备举办大型集体活动,但由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企业的一切活动都以生产效益为中心,团组织在开展活动时在内容、时间、人员等方面也会受到限制,加上大部分基层单位也因为生产任务紧张、人员紧缺等原因,不能抽调青年参与,致使团组织服务青年、教育青年的能力降低。 (三)基层团组织的工作环境有待改善 在企业基层单位,共青团在带领团员青年在生产建设、经营管理等各方面建功立业、贡献力量的工作实质被改变,一些企业的主要党政领导未能从根本上认识到团组织的重要性,在相当一部分企业里,未按要求贯彻落实团中央规定的团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不能够为基层团组织提供一定的经济和物质支持,甚至一些基层单位党政认为团干部的设立就是为了撰写各类总结材料、填写各类记录、代替自己学习开会听电话、跑腿办杂事的“秘书”,对团的工作缺乏指导和支持,不能为团组织提供便利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从而导致了团组织牵头举办的一些活动不能顺利得到落实和开展。加上特有的“秘书”身份,一些厂房、车间的团干部很少能接触到单位生产,致使一些单位青年职工对团干部认识片面,认为团干部只会写不会干,没什么实际本领,一定程度上对团干部有所轻视,不愿意加入团的组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