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近300年来中国森林的变迁_何凡能

近300年来中国森林的变迁_何凡能

近300年来中国森林的变迁_何凡能
近300年来中国森林的变迁_何凡能

地理学报ACTAGEOGRAPHICASINICA第62卷第1期

2007年1月Vol.62,No.1Jan.,2007

近300年来中国森林的变迁

何凡能,葛全胜,戴君虎,林珊珊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以清代以来史料为依据,在现代清查统计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森林

变迁大体趋势及主要过程的客观把握,重新校订了1949年和1700年前人的估算数据,回溯

估算了1750 ̄1900年中国各省区每50年森林面积与森林覆被率值,并与现代森林清查资料衔

接,分析1700 ̄1998年近300年来中国森林变迁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近300年来中国现

境内共减少森林面积约0.95×108ha,森林覆被率减少9.2个百分点,变化曲线呈先抑后仰;

以1960s为界,此前呈加速递减态势,260年间减少森林面积达1.66×108hm2,覆被率下降

约17个百分点;1960s以后呈逐步增长态势,近40年间增加森林面积约0.7×108hm2,覆被

率提高了约8个百分点。结果还表明:近300年来中国森林消长,西部地区均小于东部地区;

在1700 ̄1949年的锐减期中,东北、西南和东南三区是森林面积缩减最为严重的地方,大部

分省区覆被率下降超过20个百分点,其中黑龙江达50个百分点,吉林达36个百分点,川渝

地区达42个百分点,云南达35个百分点;在1949 ̄1998年的恢复期中,西部各省区森林覆

被率增加均小于5个百分点,东部地区(除黑龙江、湖北和沪宁外)均超过5个百分点;其中

粤琼、广西、安徽、京津冀、山东、河南、浙江、福建等省区高达10个百分点以上。

关键词:森林变迁;清代;民国时期;中国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过去数百年全球或区域尺度森林植被变化的历史重建问题,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为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陆地表层主要覆被类型之一,其增损对大气碳平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由于拥有漫长的农业发展史、丰富而连续的历史文献资料,而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最有条件深入开展此项研究的国家之一[1]。

森林变迁史作为我国历史地理的传统内容之一,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4]。然而,已有研究成果大部分是以史料考订的定性研究为主,深入系统的量化研究却不多见。以致至今对近300年来中国森林面积变化过程依然不甚明了。这给国内外学者探讨中国长时间尺度的陆地碳收支等问题带来了许多困难。本文在现代森林清查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清民时期各省区森林变迁相关史料的梳理与分析,定量重建1700 ̄1949年我国各省区每50年森林面积与森林覆盖率的变化序列,并与现代森林清查资料衔接,进一步分析近300年来我国森林变迁的时空特征。

1资料来源与处理

1.1资料来源

本研究主要依据清代史料、清查统计资料、当代研究成果等三类资料:

(1)清代史料:由于清代尚无森林调查统计数据,也未有专论森林分布与变迁的书籍收稿日期:2006-09-19;修订日期:2006-11-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1007);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ZCX1-SW-01-09)

[Foundation:NationalNaturalSciencesFoundationofChina,No.40471007;KnowledgeInnovationProjectofCAS,No.KZCX1-SW-01-09]作者简介:何凡能(1963-),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E-mail:hefn@igsnrr.ac.cn

30-40页

311期何凡能等:近300年来中国森林的变迁

可资利用,因而占有散见于各种史籍中可以用于反映或判断森林资源状况的史料,便成为现代学者探究历史时期森林变迁的重要途径。本文所搜集的史料主要来自正史、地方志、类书、游记、文人笔记、官府文书和名家文集等,如《嘉庆重修一统志》、《古今图书集成》、《宁古塔纪略》、《塑方备乘》、《三省边防备览》、《秦疆治略》、《小方壶斋舆地丛抄》等等。其中清代地方志,包括全国各地的省、府、州、厅、县志尤为重要;清代是我国历史上修志最为鼎盛的时期,年代距今较近,保存相对完整;地方志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典籍,有着鲜明的地域性、综合性、连续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它汇集了一个地区从古到今、从自然到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料,含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变化信息,是当代学者研究我国历史森林变迁的重要资料源。

(2)清查统计资料:是指官方公布的全国性清查统计资料,包括民国调查统计资料和现代清查统计资料。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曾两次公布森林调查统计信息:第一次是在1934年(民国23年),当时实业部在《中国经济年鉴》中公布了一套全国及各省区(包括外蒙在内30个省区)森林面积的统计数据,这是我国现存同类数据中最早的一组[5];第二次是在1947年(民国36年),当时农林部按全国6大林区(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华中和华北)、66个小林区(其中有14个小林区并没有给出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汇编而成[6]。虽然这二组数据在当代学者论及中国近代森林变迁时常被引征,但也有许多学者明确指出:此二组数据有明显失之过低的倾向,不能客观反映当时全国森林资源的实际情况[7]。因而本文引用此数据仅作参考之用。

新中国建立后至2000年止,我国政府为了掌握森林资源状况,先后进行了1次全国森林资源整理统计汇总和5次全国性森林资源清查,覆盖时段分别为1950 ̄1962年、1973 ̄1976年、1977 ̄1981年、1984 ̄1988年、1989 ̄1993年和1994 ̄1998年。其中除了1950 ̄1962年因调查范围没有遍及全部陆地疆域,其数据可比性较差外,其余5次清查均获得了大量翔实而可靠的数据。这为本文量化分析近300年来中国森林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依据。

(3)当代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史料考订为主的定性研究,一类则是以估算森林面积或森林覆被率为目的的定量研究。前者成果相对较丰,所论时段纵贯古今数千年,涉及地域既有全国性的,也有地区性的,如文焕然《中国森林资源分布的历史概况》[2]、史念海《论历史时期我国植被的分布及其变迁》[8]、钮仲勋等《历史时期承德、围场一带的农业开发与植被变迁》[9]、陈嵘《中国森林史料》[10]、董智勇等《中国森林变迁史资料汇编》[4],等等;而后者成果相对较少,主要论著有:凌大燮《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3]、樊宝敏等《中国历代森林覆盖率的探讨》[11]、马忠良等《中国森林的变迁》[12]等,以及一些地区性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2资料处理

(1)森林涵义的界定。依据我国现行《国家森林资源清查主要技术规定》的标准,森林是指郁闭度为0.2以上(含0.2)、天然林面积不低于0.1hm2、人工林面积不低于0.067hm2的有林地,包括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乔林)、特种用途林和竹林,而疏林地、灌木林地等并没有涵盖其中①。对历史时期森林面积和森林覆被率的推算已很难用上述标准进行严格界定,因此文中所指森林是一个相对笼统的概念,大致可以理解为有一定面积的有林地,并与现今的有林地概念等同视之。

(2)疆域与行政区的处理。近300年来,中国经历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三个不同时期,其疆域与行政区划均有显著变化,尤其是东三省、内蒙、新疆、西藏、青海等边远省份。为了便于与现今清查统计资料衔接、对比,本文以我国现疆域和省级政区作为空①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全国森林资源统计(1994 ̄1998),2000:1-57.

32

62卷

地理学报

间基准,并对内地部分省市作如下合并处理:①北京市、天津市与河北省合并,称京津冀地区;②上海市与江苏省合并,称沪宁地区;③重庆市与四川省合并,称川渝地区;

④海南省与广东省合并,称粤琼地区。边远省区直接套用现代的行政区划。

1.3估算思路与方法

举凡历史研究,史料是其重要依据之一。虽然直接利用史料或其他代用资料(如历史人口、耕地等数据)进行森林面积估算的科学方法当前还难于建立,但我们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与分析,仍可较为客观地把握森林破坏的史实与主要变迁趋势,这是合理估算森林面积的重要基础。本文的总体思路与估算方法是:(1)以现代森林资源清查统计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近现代文献资料所揭示的森林变迁趋势为依据,应用“断面定量比较”的方法,校订1949年各省区森林面积的估算数据;(2)在现代清查统计资料、前人研究成果和1949年的校订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清初以来各省区森林变迁趋势的客观把握,逐省订正1700年前人的估算数据;(3)以1700年和1949年的估算数据为基础,依据相关史料所反映的森林破坏的历史事实与主要过程,分别插补各省区其他标准年份森林面积的估算数据。

2森林变迁历史过程辨识

研究表明:远古时代中国曾是一个多森林的国家。其森林覆被率凌大燮估得为49.6%[3],赵冈估得为56%[13],马忠良等估得64%[12],樊宝敏等估得为60% ̄64%[11]。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森林资源却遭到严重破坏,森林面积持续锐减,特别是近数百年来,在人口激增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许多“青葱郁蔚之区”,变成了“童秃弥望之境”,从而成为我国历史上森林资源减少最快的时期。但由于自然条件、森林分布情况以及地区开发历史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其森林破坏过程是不尽相同的。为了能客观地揭示近300年来我国森林变迁的历史过程,笔者以上述合并后的26个省区为地域单元,分别考察清初以降各省区森林变迁的主要过程与史实。因篇幅所限,文中无法将26个省区的考察过程一一列出,下面仅以东北和陕西二省区为例,简要例证如下:东北地区包括今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许多史料表明,该区在清初时,窝集(即森林)广布,树木参天,“绵绵延延”,“不知纪极”[14],当时吉林将军在与俄罗斯接壤的数千里边界上未设“喀伦”,“惟赖窝集之险,以限戎马之足”[15],可见森林之茂密,分布之广阔;清中前叶,朝廷为保护东北“龙兴”圣地,1668年(康熙七年),在废除“辽东招民开垦条例”的同时,在该区推行“四禁”政策[16];1740年(乾隆五年)再次重申这一政策,并对内地流民出关垦荒采取更加严厉的限制[17];虽然这些封禁政策主观上并非以保护森林为主要目的,但客观上对当地森林的保护却起着积极的作用,尤其是黑、吉二省,即使时至1851 ̄1861年(咸丰年间),依然“鲜罹斧斤之患”[15]。然而,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封禁政策的松弛、放垦政策的实施以及西方列强的侵入与掠夺,东北森林遭到了史无前例的严重破坏,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成为我国近代森林面积减少最为迅猛的地区之一。

又如陕西省,作为我国主要农区之一,有着悠久的农业开发历史。在清初以前,该省森林已遭到严重破坏,其中关中平原和陕北黄土高原除部分山区(如黄龙山、关山、桥山等)尚有森林分布外,绝大部分地区已呈现出“濯濯万山无草木,萧萧千里少禽鸦”的荒凉景象[18],而此时陕南辽阔的秦巴山地依然是“林木阴翳,荆榛塞路”[19],覆盖着茂密的森林。然而,时至康乾年间,随着内地人口的急剧膨胀和在“招民垦荒”政策的推动下,大批外省客民涌入秦巴山区,垦荒种地,使秦巴山区的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据当时人估计,侨寓在川、陕、楚三省交界山区中的外省无业贫民达数百万之多,南山老林

331期何凡能等:近300年来中国森林的变迁

“已开者十之六七”[20];位于秦岭北坡的盩厔县即有客民15万之众,山内“向来皆是老林,树木丛杂,人跡罕到”,而自招民垦种后至道光年间,“深山密箐,有土之处,皆开垦无余”;大巴山区也随着流民的迁入,老林“开辟大半”[21]。可见,迟至道光年间,秦巴山地的森林已遭到大面积的垦伐,往日绵延不绝的老林,此时仅呈局部分布。

31700 ̄1949年森林面积估算

3.1基础年份森林面积的估算

为了重建1700 ̄1949年各省区森林面积变化的序列,笔者首先对1700年和1949年这两个基础年份的森林面积和森林覆被率进行回溯推算。本文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年份作为基础年份,除了出于对整个研究时段的考量外,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年份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可资借鉴。

3.1.11949年估算值的考释1949年以来,我国林业部门及相关学者为了解建国之初全国及各省区森林资源状况,先后开展了许多研究和估算工作,其中较为系统给出估算值的有:一是《中国林业年鉴(1949 ̄1986)》中给出的1949年的估算值(表1,简称“《年鉴》数据”)[22];二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林业部组织各省区林业部门进行推算的数

表11949年中国各省区森林面积推算值

Tab.1TheestimatingresultsofforestareainChinain1949

34

62卷

地理学报

据(简称“80年代推算数据”)[23];三是马忠良等在《中国森林的变迁》中给出的1948年的估算值(简称“马氏数据”)[12]。综观这三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由于问题自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不同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认知的不同,其估算结果存在明显差异。相对而言,80年代推算数据和马氏数据有更多的相似性,估算结果也更接近一些。

从估算的思路和基础看,《年鉴》数据主要是因袭1934年的调查统计资料;其中,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贵州、云南、青海等8个省区直接引用上述资料,另有黑龙江、吉林、山西、沪宁、四川、西藏、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10个省区的数据是以1934年数据为基础调低而得;由于1934年的统计数据已被多数学者认为有失之过低之嫌,因而直接引征或是以此数字为基础进行递减推算,对大部分省区来说,其结果是值得质疑的。如史料表明:民国时期浙江省森林面积当呈日趋缩减的变化趋势;1960s初全国森林汇总资料显示,浙江省尚有森林覆被率约29%[23];建国初年,马氏数据和80年代推算数据均估得覆被率约为39%,而1934年的数据却只有8%[5],显然失之过低,与事实相悖;如果对这样的数据不加任何订正便直接引用,或在此基础上进行递减推算,其结果显然毫无可信度可言。

80年代推算数据是在现代森林资源调查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回溯而得,与《年鉴》数据相比,基础更加可靠,思路更为合理,测算结果也为许多学者所引用;但就各省区来看,由于研究方法和深入程度的不同,所得数据的合理性也参差不齐,因而部分省区的数据仍有进一步斟酌的余地。如福建省,1934年森林覆被率为18%,《年鉴》数据因之,虽然80年代推算数据将此数提高到27.6%,但从福建省50年代中叶的森林调查资料看,此数仍然有偏低之嫌;又如江西省,1934年数据为12%,《年鉴》数据因之,80年代推算数据为40.4%,而从江西省现代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看,此数略显偏高。至于“马氏数据”,它既参考了现代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也参考了1934年的统计数据;因而有许多省区的估算值与80年代推算数据较为接近;但由于部分省区(如沪宁、安徽、贵州、甘肃等),尤其是全国的森林数据依然直接沿用1934年的统计资料,加之该组数据仅有覆被率值,而无面积值,从而使得该组数据或多或少存有不够严谨之虞。

有鉴于以上认识,本文在确定1949年全国及各省区森林面积和森林覆被率估算值时,以80年代推算数据为基础,以近现代文献资料和清查统计数据为依据,通过对上述三组估算数据的综合分析对比,吸纳了马氏数据和《年鉴》数据中相对合理的成份,从而构建了1949年全国及各省区森林面积与森林覆被率的估算值(表1)。其中,吉林、黑龙江、福建、江西、湖北、川渝6省区引用马氏数据,京津冀、河南、西藏、青海、宁夏5省区引用《年鉴》数据,全国数据为各省区的合计数。

3.1.21700年森林面积估算1700年估算值的推算是在凌大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善而成的。20世纪80年代,凌大燮在《中国森林资源的变迁》[3]一文中给出了一套1700年我国各省区森林面积和覆被率的估算值,这是我国学者迄今为止给出的唯一一套有关各省区中古时期森林资源状况的估算数据。或许这套数据可能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由于其省区是以20世纪70年代末的行政区划为基准,在空间上与现代资料具有较好的可比性,而得到许多学者或部门的引用。笔者将这套数据与现代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和上述所确定的1949年的推算值以及历史文献资料所揭示的森林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对比,认为:黑龙江、吉林、沪宁、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粤琼、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青海等17个省区的估算数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文中予以引用;其余9个省区的数据,因存在明显的不合理现象,因而文中对其进行重新考订和估算。如辽宁省,凌大燮估算该省1700年森林覆被率仅为13.1%,而马氏数据和80年代推算数据均估得该省1949年的覆被率尚有21%左右,“四五”清查资料也显示辽宁省森林覆被率为17.8%;同时研究表明:在此间的270余年中,辽宁省森林遭受严重破

351期何凡能等:近300年来中国森林的变迁

坏,尤其是19世纪中叶以后,在日俄等国的掠夺和战乱破坏的影响下,森林面积急剧锐减[4];可见,森林覆被率为13.1%的估算明显偏低;笔者依据清民史料和现代清查资料等进行回溯测算,认为1700年前后该省森林覆被率在38%左右可能更为合理。又如山西省,凌大燮估得覆被率为18.8%,笔者认为此数有些偏大;山西省是一个少森林的省份,清初之前,平川和浅山丘陵区森林已砍伐殆尽,山区的森林也遭到一定破坏;清初以降,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山区土地垦辟日渐增多,森林破坏日趋严重,后经阎锡山及日军的砍伐和掠夺,所剩残林也为数不多;山西境内太行山北段是该省保留森林最多的山区,据研究:明初其森林覆被率尚有30%,至明中叶已降至15%[4],森林最多的山区情况尚且如此,全省的森林覆被率在清初时理应低于此数;笔者通过对史料及近现代调查资料的综合分析与对比,认为该省1700年前后的森林覆被率当在12%左右,是较为合理的。依此类推,我们对其余有明显估算偏差的省份(如京津冀、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浙江、山东等)逐一进行重新修订(表2)。

3.2森林面积估算结果

依据上述确定的1700年和1949年两个基础年份的估算数据,笔者采用趋势分析与回溯插补的方法,按50年为一时段,分别插补了1750年、1800年、1850年和1900年四个标准年份各省区森林覆被率和森林面积的数据。插补的主要依据是:(1)各省区森林破坏的史实与主要过程,如陕省秦巴山地乾道年间的森林破坏、闽浙赣及皖南等山区棚民对森林的破坏等;(2)各省区人口增殖趋势,它与森林面积消长存有较好的负相关关

表21700 ̄1949年中国各省区森林面积推算值

Tab.2TheestimatingresultsofforestareainChinaduring1700 ̄1949

62卷地理学报①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全国森林资源统计(1994-1998),2000:1-57.

系,如清中期西南地区、清后期东北地区人口急剧增长,均是造成该区森林面积锐减的重要因素;(3)各省区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也与森林面积消长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外,像土地制度、垦殖政策、移民政策、战乱与自然灾害等,也是插补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如康乾年间“四禁”政策对东北森林的保护作用、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政策对西南地区森林的影响,等等。

全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覆被率是在各省区估算值的基础上加总求得(表2)。

森林时空变化特征分析4.1森林变迁总体趋势分析

将上述估算结果与现代清查统计数据衔接,可以看出:近300年来中国现境内森林变迁曲线呈先抑后仰(图1);以1960s为界,此前呈加速递减态势,此后呈逐步增长态势;300年间共减少森林面积约0.95×108hm2,森林覆被率下降了约9.2个百分点。在1700 ̄1960s的缩减期中,因受人口激增、土地拓殖等因素的影响,森林面积从1700年约2.5×108hm2锐减至1949年的1.1×108hm2和20世纪60年代初的0.84×108hm2,森林覆被率从25.8%下降至1949年的11.4%和1960s初的8.7%[23],260年间共减少森林面积达1.66×108hm2,森林覆被率下降了约17个百分点;其中,1700 ̄1750年减少面积约0.16×108hm2,覆被率约1.7个百分点;1750 ̄1800年减少面积约0.21×108hm2,覆被率约2.2个百分点;1800 ̄1850年减少面积约0.24×108hm2,覆被率约2.5个百分点;1850 ̄1900年减少面积约0.28×108hm2,覆被率约2.9个百分点;1900 ̄1949年减少面积约0.51×108hm2,覆被率为5.3个百分点;在1960s ̄1998的恢复期中,国家力行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保育政策,使境内的森林面积在近40年间增加了约0.7×108hm2,森林覆被率也从60年代初的8.7%,增至1998年的16.55%①,提高了约8个百分点。4.2森林变迁空间差异分析

为了进一步揭示清初以降中国森林资源变迁的时空特征,笔者按每50年为一时间段,依据一定的量级,将各省区森林覆被率变化值的分布情况绘制于地图(图2)。从图中不难看出:(1)近300年来中国现境内森林消长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无论消与长,西部地区均小于东部地区,并具有自西向东、自北向南消长幅度不断增大的趋势;在1700 ̄1949年的锐减期中,东北、西南和东南地区是森林面积缩减最为严重的三个地区,大部分省区覆被率下降超过20个百分点,其中黑龙江达50个百分点,吉林达36个百分点,川渝地区达42个百分点,

云南达35个百分点;在

1949 ̄1998年的恢复期中,西

部各省区(包括宁夏、甘肃、

内蒙、川渝、云南、西藏、新

疆、青海等)森林覆被率增加

均小于5个百分点,而东部地

区(除黑龙江、湖北和沪宁外)

均超过5个百分点;其中粤

琼、广西、安徽、京津冀、山

东、河南、浙江、福建等省区

高达10个百分点以上。(2)图1近300年来中国森林覆被率变化趋势Fig.1TheforestcoveragechangesofChinainrecent300years36

1期何凡能等:近300年来中国森林的变迁1700 ̄1750年间(图2a),川渝、云南、湖南是我国森林破坏最为严重的三个省份,其覆被率减少达4 ̄6个百分点,其余省区(包括甘肃省)均小于4个百分点,西北地区(包括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内蒙、陕西、山西等)均小于2个百分点;(3)1750 ̄1800年间

图2近300年来中国森林覆被率变化分布图

Fig.2ThedistributionoftheforestcoveragechangesinChinainrecent300years

无资料区

37

38

62卷

地理学报

(图2b),覆被率下降超过4个百分点的省区从上一时段的3个发展至9个,除黑龙江省外,其余省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华南和华中三个地区,其中湖南省下降超过6个百分点,云南省超过8个百分点;(4)1800 ̄1850年间(图2c),下降超过4个百分点的省份增至12个,它们分别是黑龙江、京津冀、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川渝、贵州、云南、福建、江西和粤琼,其中湖南、四川、云南三省尤为严重,覆被率下降均超过6个百分点;(5)1850 ̄1900年间(图2d),下降超过4个百分点的省份为13个,虽然只增加了一个,但覆被率下降超过6个百分点的省份却增至5个,它们分别是黑龙江、湖南、川渝、云南和广西,其中黑龙江、云南二省达8 ̄10个百分点,西南和东北是这一时期森林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6)1900 ̄1949年间(图2e),下降超过4个百分点的省份为11个,分别为黑龙江、辽宁、吉林、甘肃、川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福建和粤琼,虽然从省区数量看有所减少,但从覆被率减少超过6个百分点的省区看却增至9个,它们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三区,其中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尤为突出,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在这50年中,森林面积分别减少了0.14×108hm2和0.05×108hm2,森林覆被率分别锐减了30和25个百分点;川渝区森林面积减少了约0.11×108hm2,森林覆被率锐减了20个百分点;这三个省份森林面积减少量占全国总减少量的58%。(7)1949 ̄1998年间(图2f),除黑龙江、湖北、青海、新疆四省份的森林覆被率略有减少外,其余省区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总体而言,明显具有东部增幅高于西部的特征;西部地区(包括宁夏、甘肃、内蒙、川渝、云南和西藏等)覆被率增长均不超过5个百分点,而东部地区(除黑龙江、湖北和沪宁外)均超过5个百分点;其中吉林、辽宁、山西、安徽、湖南、贵州6省增长了5 ̄10个百分点,京津冀、山东、河南、浙江、福建5省区增长了10 ̄15个百分点,粤琼、广西、江西和陕西4省区增长超过15个百分点。

5结语

(1)数十年来,中国历史时期的森林变迁问题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探讨,但由于问题自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至今未能取得行之有效的定量重建模型。然而,以史料为依据,以现代清查统计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森林变迁大体趋势与主要过程的客观把握,进行回溯推算,就其总体思路与方法而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就其所得结果而论,可以看作是历史森林变迁的一种合理反映。

(2)从估算结果和现代清查统计资料看,近300年来中国现境内共减少森林面积约0.95×108hm2,森林覆被率下降了9.2个百分点,其变化曲线呈先抑后仰。以1960s为界,此前的近260年里(1700 ̄1960s),森林面积呈加速递减态势,在我国现境内共锐减森林面积达1.66×108hm2,森林覆被率下降达17个百分点;在此后的近40年里(1960s ̄1998),森林面积得到迅速恢复,森林面积增加了0.7×108hm2,森林覆被率也从60年代初的8.7%,增至1998年的16.55%,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

(3)从森林覆被率变化的空间分布看,近300年来中国现境内森林消长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无论消长,西部地区均小于东部地区;在1700 ̄1949年的锐减期中,西部5省区(新疆、内蒙、青海、宁夏、西藏)森林覆被率减少均不超过10个百分点,而中东部地区除沪宁、山东和河南外,皆超过10个百分点;其中,东北、西南和东南是森林面积缩减最为严重的三个地区,其大部分省区覆被率减少均超过20个百分点,黑龙江省达50个百分点,吉林达36个百分点,川渝地区达42个百分点,云南达35个百分点;在1949 ̄1998年的恢复期中,西部各省区(包括宁夏、甘肃、内蒙、川渝、云南、西藏、新疆、青海等)森林覆被率增加均小于5个百分点,东部地区(除黑龙江、湖北和沪宁外)则均超过5个百分点;其中吉林、辽宁、山西、江西、湖南、贵州6省增长了5 ̄10个百

391期何凡能等:近300年来中国森林的变迁

分点,京津冀、山东、河南、浙江、福建5省区增长了10 ̄15个百分点,粤琼、广西、安徽和陕西4省区增长超过15个百分点。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RobertS.Thompson.BIOME300:Understandingtheimpactsofhumanactivitiesonlandcoveroverthepast300years.IGBPNewsletter,2000,(43):2-3.

[2]WenHuanran,HeYeheng.ThechangesofforestresourcesinChinaduringhistoricalperiods.JournalofNaturalResources,1979,(2):72-85.[文焕然,何业恒.中国森林资源分布的历史概况.自然资源,1979,(2):72-85.]

[3]LinDaxie.ThechangesofforestresourcesinChina.AgriculturalHistoryofChina,1983,(2):26-36.[凌大燮.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中国农史,1983(2):26-36.]

[4]DongZhiyong,TongXinfu.ACollectionofHistoricalDocumentsofChineseForest.Changchun:JilinProvincialBureauofPressandPublication,1993.1-527.[董智勇,佟新夫.中国森林史料汇编.长春:吉林省新闻出版局,1993.1-527.]

[5]EditorialBoardforChineseEconomicYearbookofIndustryMinistry.ChineseEconomicYearbook.Shanghai:TheCommercialPress,1934.[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经济年鉴.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6]MinistryofAgricultureandForestry.DataCompilationofChineseForestResources.1947.From:ChengRong.HistoricalResourcesofChineseForest.Nanjing:TheAgriculturalAssociationofChina.1951.200-205.[农林部.中国森林资源统计汇编.1947年.转引自:陈嵘.中国森林史料.1951.200-205.]

[7]EditorialBoardofChineseNaturalResourcesSeries.ChineseNaturalResourcesSeries(ForestResources).Beijing:ChinaEnvironmentalSciencePress,1995.26-27.[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森林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26-27.]

[8]ShiNianhai.OnthehistoricaldistributionandvicissitudeofthenationalvegetationofChina.CollectionsofEssaysonChineseHistoricalGeography,1991,(3):43-73.[史念海.论历史时期我国植被的分布及其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3):43-73.]

[9]NiuZhongxun,PuHanxin.ThehistoricalagriculturedevelopmentandthechangesofthevegetationintheareaofChengdeandWeichang.GeographicalResearch,1984,3(1):102-108.[钮仲勋,濮汉昕.历史时期承德、围场一带的农业开发与植被变迁.地理研究,1984,3(1):102-108.]

[10]ChenRong.HistoricalResourcesofChineseForest.Nanjing:TheAgriculturalAssociationofChina,1951.1-204.[陈嵘.中国森林史料.南京:中华农学会,1951.1-240.]

[11]FanBaomin,DongYuan.PercentageofforestcoverindifferenthistoricperiodsofChina.Journalof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2001,23(4):60-65.[樊宝敏,董源.中国历代森林覆盖率的探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4):60-65.]

[12]MaZhongliang,SongChaoshu,ZhangQinghua.TheChangesofForestDistributioninChina.Beijing:ChinaForestryPublishingHouse,1997.1-132.[马忠良,宋朝枢,张清华.中国森林的变迁.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1-132.][13]ZhaoGang.EnvironmentalChangesinChina'sHistory.Beijing:ChinaEnvironmentalSciencePress,1996.105-106.[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105-106.]

[14]WuZhenchen.RecordofNingguTower.(清)吴振臣《宁古塔纪略》,引自:《小方壶斋舆地丛抄》,第一帖.

[15]HeQioutao.Suofangbeicheng.V.21.(清)何秋涛《塑方备乘》卷21《艮维窝集考》.

[16]RecordofKangxiEmperorintheQingDynasty,Vol.23.[《清圣祖实录》卷23.]

[17]RecordofQianlongEmperorintheQingDynasty,Vol.115.[《清高宗实录》卷115.]

[18]LocalChroniclesofYan'anMansionintheMingDynasty,Vol.7.[(弘治)《延安府志》卷7.]

[19]LocalChroniclesofNingshanCountyintheQingDynasty,Vol.4.[(道光)《宁陕厅志》卷4.]

[20]YanRucui.Sanshengbianfangbeilan.V14《三省边防备览》卷十四《艺文下》,严如熤《老林说》.

[21]LuKun.Qinjiangzhilui:ZhouzhiCounty,XixiangCounty.(清)卢坤《秦疆治略》盩厔县,西乡县.

[22]EditorialBoardofChineseForestryYearbook.ChineseForestryYearbook(1949-1986).Beijing:ChinaForestryPublishingHouse,1987.393-471.[中国林业年鉴编辑部.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7.393-471.]

[23]InstituteofGeographicSciencesandNaturalResourcesResearch,CAS.ChineseNaturalResourcesDatabase?ChineseForestResourcesDatabase(http://www.data.ac.cn/).[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自然资源数据库?中国森林资源数据库(http://www.data.ac.cn/).]

40

62卷

地理学报

QuantitativeAnalysisonForestDynamicsofChina

inRecent300Years

HEFanneng,GEQuansheng,DAIJunhu,LINShanshan

(InstituteofGeographicSciencesandNaturalResourcesResearch,CAS,Beijing100101,China)

Abstract:Basedonhistoricaldocuments,modernsurveyandstatistics,aswellastheresultofpredecessorstudies,thetrendandmainprocessofforestdynamicsarerecognized.TheforestareaandforestcoverageratesforeachprovinceofChinafrom1700to1949areestimatedbackwardbyevery50years.LinkingtheresultwithmodernNationalForestInventorydata,thespatial-temporaldynamicsofChineseforestinrecent300years(A.D.1700-1998)isquantitativelyanalyzed.Thestudyshowsthatinrecent300years,theforestareaincurrentterritoryofChinahasdeclined0.95×108ha(or9.2percentagepointsofcoveragerate)intotal,withatrendofdecreaseandrecovery.Beforethe1960s,therewasatrendofaccelerateddescending.Theforestareawasreduced1.66×108ha(or17percentagepointsofcoveragerate)in260years.Whileafterthe1960s,therehasbeenarapidincrease.Theforestareaincreasedby0.7×108ha(or8percentagepointsofcoveragerate)in40years.Thestudyalsoshowsthatthereisasignificantspatialdifferenceinthedynamicsofforest.TheamplitudesofincreasinganddecreasinginwesternChinaarebothsmallerthantheonesineasternChina.Duringtherapiddecliningperiod1700-1949,themostdecreaseappearedintheNortheast,theSouthwestandtheSoutheast,wherethecoveragerateinmostprovincesdroppedover20percentagepoints.InHeilongjiangProvince,thecoverageratedropped50points.InJilinProvince,itdropped36points.InSichuanProvinceandChongqingMunicipality,itdropped42points.InYunnanProvince,itdropped35points.Duringtherecoveryperiod1949-1998,thewesternprovinces,municipalityandautonomousregions,includingNingxia,Gansu,InnerMongolia,Sichuan-Chongqing,Yunnan,Tibet,XinjiangandQinghai,etc.,theincreaseratesofthecoverageareallbelow5percentagepoints,whiletheeasternprovinces,municipalityandautonomousregions(exceptHeilongjiang,HubeiandJiangsu-Shanghai)haveachievedanincreaseover5percentagepoints,amongwhichtheGuangdong-Hainan,Guangxi,Anhui,Beijing-Tianjin-Hebei,Shandong,Henan,ZhejiangandFujianhaveanincreaseover10points.

Keywords:forestdynamics;recent300years;China

中国森林资源背景概况

中国森林资源背景概况 沙漠化侵袭城市λ 水土流失、水灾、旱灾、生态问题十分严重λ 解决人类生存环境,迫在眉睫λ 一、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中国资源匮乏,其中以森林资源最为紧缺,在建国初期拥有112亿立方米,几十年来因为人口膨胀、毁林造田而砍伐了100亿立方米,剩余的12亿仅够维持6年。 (中国煤炭剩余储量900亿吨,可供开采不足百年;中国石油剩余储量23亿吨,可供开采14年。) 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折合143.9928亿亩),约占世界总量的7%,人口13亿,约占世界总量的22%,而森林面积仅占世界的4.6%。 我国森林总面积15894.1万公顷(折合23.94亿亩)λ 林木总蓄积量不足世界总量的3%λ 森林蓄积量为112.7亿立方米λ 森林覆盖率为16.55%,排世界第142位λ 人均森林面积0.128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排世界120位λ 人均森林蓄积量9.048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8,排世界第121位λ 年人均消费木材0.22立方米,而世界平均水平是0.65立方米,比我国高近3倍多,差距十分明显。λ 由于多种原因,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水灾、旱灾等生态问题十分严重,生态建设任重道远。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367万平方公司,占国土面积38.2%,而且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面积)的速度在不断扩展,总体上仍呈恶化趋势。我国水土流失面积267万平方公司,占国土面积的27.8%,每年还在以100万公顷的面积增加。 二、市场需求 据调查,我国现有人工林中,杨树林只有1200万亩,其中30%是防护林,8年树龄的只占30%,即240万亩,年可采伐量不足300万立方米,远远不能代替其他木材,满足市场需求。 三、我国森林资源消耗情况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木材消耗国λ 人造板、纸浆、纸张及纸板消费居世界第二位。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道路上最重要的突破点之一,它突破了发展道路上的瓶颈,从而打开了新的界面,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为这块有着5000年文明的神奇土地注入了更新更强的生命元素,使其活力倍增,从而使中国在各方面得到了质的飞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现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尤其表现在物质方面。此次调查,我们以北京三间房地区的部分居民为调查样本,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调查得出三间房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生活变化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改革开放,服装业,小康,居住条件,交通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小组的六个成员利用小学期的在校时间讨论设计出问卷的内容,并走访了北京三间房地区,一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为94份。利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以及spss 统计软件将94份问卷的答案作以描述统计,得出了相关统计结果。这些统计结果着实为我们的调查报告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数据和有力保证。通过落实调查的各项环节,我们从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与此同时,对于改革开放这一创举的理解更加深入,受益匪浅。 一、中国激荡30年:从“衣”看生活变化 80年代初期及目前老百姓买衣服场所对比 020 40 60 80年代初期目前目前老百姓购买衣服场所自己做 集市 小服装店 大商场80年代初期老百姓购买衣服场所 自己做集市小服装店大商场

显然,改革开放以后,渐渐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小服装店或者大商场买衣服穿,集市的数量也有所下降。 在服装的样式与质地方面,上世纪70年代,全国大量进口化纤设备,引发了国人在“穿衣”上的革命,挺阔不皱、结实耐用的“的确良”代替了统一的“灰色装”、老样式,人们的穿着从这个时候开始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当时买布料要凭布票,一张小小的布票,悄然影响着人们实用主义的审美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人们的穿衣习惯。跟棉布相比,“的确良”布挺阔不皱、结实耐用,因此即使价格不菲,也挡不住人们对它的追捧。追求“时髦”的日子上世纪80年代,勇于尝试的青年人穿上了有踩脚带的弹力健美裤。歌舞片《霹雳舞》的火爆,又带来了流行装束蝙蝠衫。蝙蝠衫式毛衣的宽松,也打破了毛衣外再罩外衣的旧习惯,开创了内衣外穿的风气。从“的确良”到“涤卡”,从绿军装、喇叭裤到蝙蝠衫、健美裤,上世纪80年代的青年的思想中已注入了“时髦”的情绪。服装市场和品牌专卖一步裙、露脐装、吊带衫、半截裤、破洞牛仔裤、松糕鞋,哈韩族的肥裤子、掉裆裤,上世纪90年代的女性几乎没有什么不敢穿的,也几乎没有什么衣服能让人轻易满足。而男性服饰其实也在悄悄改变,休闲西服已是常见不过的衣服,与此同时,外国品牌陆续进驻中国市场,从皮尔?卡丹、鳄鱼到耐克、阿迪达斯,即使这些牌子并不是人们记忆中了不起的“国际顶级品牌”,但它们进入中国早,留给国人的印象也是最深刻的。90年代,人们在与世界名牌的初级对话中,学会了追逐“品牌”,慢慢拉近了中国高端服装与世界的距离。这时的人们买衣服已经有了明确的地点:要么去服装市场,要么进品牌专卖店。21世纪初:时尚搭上了中国风随着千禧年的钟声在24个时区接连响起,此时的中国人,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青涩、手足无措,变得张扬而自信。青年人习惯用“混搭”创造独一无二的个人服饰。随英伦、波西米亚、OL等服饰风尚先后刮起,旗袍、唐装、汉服也卷土重来。表象背后则是“时尚循环”之手在幕后指引。 二,中国激荡30年:从“食”看生活变化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 我们在三间房地区进行调查研究时,不仅仅做了派发了问卷,还也结合了附近老人们口述的生活经历。 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当然,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窝头和咸菜,对人们来说都不陌生。三十年前,那是主食。当时有许多中国人正为填饱肚子而发愁。当时,三间房乡的人们和许多农村居民一样,为了填饱肚子,甚至吃过树皮和谷糠。因为饥饿,许多居民腿一度出现浮肿。玉米面、高粱、红薯,能吃饱就不错了。如果家里的孩子多,就只能喝稀的。即便在城市里,“粮荒”也会经常在月底不期而至。 直到一九八三年,百姓家里的面粉、大米才开始多了起来。那一年,稍晚于城里人的中国农民,整体生活水平达到了温饱。但这一年,在中国儿童的世界里,加了一点糖的冰块,还是会让他们流口水。纠缠父母好久才能得到的饮料,在小心翼翼地喝完之前,会在小伙伴面前“炫耀”很长时间。而他们手中简易塑料瓶里装着的,往往只是在开水中加了一点糖和色素。

中国十大养老胜地

中国十大养老胜地 2013-12-16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找一个最理想的养老之地是老人及其子女的强烈心愿。 什么样的城市可以成为养老胜地?我们认为应着重从自然风光优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物价较低、医疗交通条件较好、人口不很密集的适宜人居的中小城市等方面来考虑。 英国太平戴维斯房地产服务公司2011年曾发布《全球住宅回顾》报告,其中显示,推动英国人热衷国外养老的原因主要如下:较低的生活成本、较少的税、更好的气候、较低的取暖费和更多的商品折扣。 1、乐东——小三亚 当选理由:和夏威夷同属北纬18度,与三亚海水不相伯仲 详细介绍:海南乐东县是个背山靠海的县城,年平均温度23-25℃,有60多公里的海岸线,与三亚的海水不相伯仲,但温度却比三亚更舒服,生活成本非常低,房屋均价3000元左右。 在乐东享受养老生活,性价比会非常高。作为海南省的一个县城,乐东的生活节奏很慢,但却有着良好的医疗条件。乐东县经常为老年人提供活跃的社交活动,比如门球、腰鼓表演等,这里还有老年大学,为老人提供更多的文化交流平台。 乐东县境内的尖峰岭,则是一处适合隐居的好地方。它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热带原始森林区。盛夏凉风习习,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有了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也难怪乐东成为养生的首选胜地。

2、东兴——长寿之乡 当选理由:百岁老人占总人口的10.34%,有难得未受污染的净土海域 详细介绍:广西东兴市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西面同越南接壤,是一座滨海口岸城市,东兴与越南山水相连,海陆相通。 东兴集边、海、山、少数民族等特色于一体,有两家国家4A级景区,多家国家A 级景区,拥有“上山下海又出国”的知名品牌,是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 当地的百岁老人占总人口的10.34%,在当地与巴马一样被称为“长寿之乡”。 当地的空气优良率达100%,是难得未受污染的净土海域,盛产各种天然优质海产品。 该市属南亚热带季风区,四季气候温和,平均气温22.4°C,每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08天,是该省著名的长寿城市(长寿之乡巴马的年平均雷暴天数为85天,雷暴多是当地人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 3、都江堰——天府之源 当选理由:生态好、水质佳、人均寿命长 详细介绍: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都江堰就是四川的生命之源。

世界各国森林覆盖率排名

世界各国森林覆盖率排名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

世界各国森林覆盖率排名 森林覆盖率亦称森林覆被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有情况或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程度的指标,又是确定森林经营和开发利用方针的重要依据之一。 2010年世界各国森林覆盖率:日本%,韩国%,巴西%,德国30%,美国33%,法国29%,印度%,中国%。全球森林主要集中在南美、俄罗斯、中非和东南亚。这4个地区占有全世界60%的森林,其中尤以俄罗斯、巴西、印尼和民主刚果为最,4国拥有全球40%的森林。全世界平均的森林覆盖率为%,北美洲为34%,南美洲和欧洲均为30%左右,亚洲为15%,太平洋地区为10%,非洲仅6%。 森林最多的洲是拉丁美洲,占世界森林面积的24%,森林覆盖率达到44%。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是南美的苏里南,达到%;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国家位于中东和北非,仅十万分之一;森林覆盖率增长最快的国家是法国。 中国国土辽阔,森林资源少,森林覆差率低,地区差异很大。全国绝大部分森林资源集中分布于东北、西南等边远山区及东南丘陵,而广大的西北地区森林资源贫乏。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为%,其中以江西和福建省为最高,达%。森林覆盖率超过30%的有广西%)、浙江(61%)、黑龙江、湖南、吉林等16省,而新疆、青海不足6%。 排名国家森林覆盖率(%) 1 苏里南

2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3 塞舌尔 4 帕劳 5 加蓬 6 不丹 7 所罗门群岛 8 圭亚那 9 圣卢西亚 77 10 芬兰 11 文莱达鲁萨兰国 12 几内亚比绍 13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14 瑞典 15 日本 16 刚果民主共和国 17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18 赞比亚 67 19 刚果

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

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 峡谷是指由峭壁所围住的山谷,其深度大于宽度,呈V 形谷。一般而言,峡谷是由河流长时间侵蚀而形成。我国的峡谷颇多,其中有包括世界第一大峡谷在内的十大最美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北起西藏米林县大渡卡村,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总长504.6千米,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深、最长、海拔最高的河流大峡谷。整个峡谷地区冰川、绝壁、陡坡、泥石流和巨浪滔天的大河交错在一起。核心无人区河段的峡谷河床上有罕见的四处大瀑布群,其中一些主体瀑布的落差都在30~50米。由于高峰和峡谷咫尺为邻, 几千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壮丽景观。 金沙江虎跳峡:在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龙蟠乡东北。长16公里,分为上虎跳、中虎跳、 下虎跳3段,共18处险滩。江面最窄处仅30余米,江水被玉龙、哈巴两大雪山所挟峙,两岸山岭和江面相差2500~3000米,江流在峡内连续下跌7个陡坎,落差170米。可

谓是谷坡陡峭,水势汹涌,声闻数里,蔚为壮观。是世界上最深的大峡谷之一,以奇险雄壮著称于世。 长江三峡:位于中国的腹地,是万里长江一段壮丽的大峡谷。因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而得名。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迄湖北宜昌南津关,跨重庆奉节、巫山和湖北巴东、秭归、宜昌,长193千米。两岸高山对峙,悬崖绝壁,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江中滩峡相间,最窄处不足百米,水流湍急。这里有许多名胜古迹,其间有三个国家5A 级旅游景区:重庆巫山小三峡、宜昌三峡大坝和三峡人家风景区;在湖北宜昌境内还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它们同旖旎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怒江大峡谷: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州境内。这里的碧罗雪山山脉有4000米以上的高峰20余座,怒江奔腾于这两山之间,两岸山势雄伟,山谷幽深,河流落差大,水急滩高,形成了长310千米、深2000—3000米的大峡谷地段。怒江大峡谷山高、谷深、水急,两岸白花飘香,山腰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冬春两季冰雪覆盖,景色如画。由于受印度洋西南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宁艳梅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变迁和饮食变化的史实。 2.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 3.探讨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4.感受生活变化里的现代化进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考情分析 (一)考点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3年12考,05年全国II41题) 2、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3年0考) 3、大众传媒的发展(3年5考,主要以选择题呈现) (二)命题规律 1、重要考点的考查频率较高,主要集中于服饰、 剪辫、礼仪、妇女地位、报刊等。 2、本专题与现实热点的联系主要集中于社会时尚的变化,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时尚变化的规律。 二、复习策略 1.明确一个主题,认识四次变化。近现代的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处于巨变之中,这决定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题就是“变”。伴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结构的四次巨变,中国近现代生活也发生四次变化。 2.把握两个视角。一是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放到整个中国近现代的大背景下去学习;二是从社会生活角度来分析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演进。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3.考纲解读:掌握三个内容。 (1)掌握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及其原因. (2)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知识梳理 ◆合作探究一:近代以来我国男女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特征? (一)、衣(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近现代男女服饰的变化 ⑴中国服饰的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⑵近代男女服饰的变化: ①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中西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

如何提高中国森林覆盖率

如何提高中国森林覆盖率 如何提高中国森林覆盖率 世界各国森林覆盖率对比 日本67%, 韩国64%, 挪威60% 瑞典54%, 巴西50-60%, 加拿大44%, 德国30%, 美国33%. 法国27%, 印度23%, 中国10%左右, 埃及0 中国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多林的国家,经考证分析在4000年前的远古时代,森林覆盖率高达60%以上.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森林资源日趋减少.到2200年前的战国末期降为46%,1100年前的唐代约为33%,600年前的明代之初为26%,1840年前后约降为17%,新中国成立前夕降为12.5%. 人类自从出现金属工具开始,人类的破坏速度远远超过了森林植被的恢复速度!中国从黄河流域一直到长江流域,从长江流域一直到珠江流域以及东南和西南(云南最明显),最后到海南,终于中国的原始森林除保护区外消灭干净!而所谓的自然灾难的步伐随着森林破坏的步伐一路而来,沙尘,干旱,沙漠化,暴雨,空气污染,台风,泥石流,龙卷风,冰雹各种灾害不断! 人类破坏的一般规律:风调雨顺的适宜环境--》人类开始进入--》开始破坏森林---》出现洪水---》接着破坏--》大暴雨大洪水泥石流----》再破坏森林---》半干旱---》为了生活更严重破坏森林---》干旱抽地下水---》完全干旱---荒漠---》生态移民---》子孙见得遗迹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是相当重要的,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如何才能提高森林覆盖率呢?以下方法供大家参考: 1将植树课程列入中小学大学的必修课程,但不作为考核课程。植树课程应涉及有关保护森林,如何植树,树木保护,森林防火,沙漠植树等与树木有关的内容,从小培养大家爱护树木,草原,湿地的意识。 2国家应制定严厉的法律保护森林,草原,湿地。奖励植树成功人士,严厉惩罚破坏树木,草原,湿地的人。对于植树成活三年的人士国家应给予适当奖励,采伐树木必须取得林业局的采伐证,对于没有采伐证而砍伐树木的给予严厉惩罚,砍伐一棵树罚款1000元,将罚款的50%用于奖励举报者,其余归林业局用于植树造林。 3地方政府必须用森林考核政绩!治理和管理不达标直接下课,或本地发生严重破坏森林事件,直接下课!绿色GDP比任何其他GDP重要,因为绿色经济是可持续的!

从衣食住行喜看家乡新变化

从衣食住行看家乡xx新变化 尽管近年来物价飞涨,生活多变,尤其对于我们这些60年代末出生的人来说,上有老要赡养,下有小要抚养,家庭负担日益沉重,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但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无论是大到国家,小到我们老百姓的小家,似乎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能让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当然还数我们的日常衣食住行吧。 衣着由老土到时尚。生于六十年代的我,在记忆中那时的衣服色彩很单调,样式很老土。如果翻开以前小时候的照片,看到清一式的灰色底调大家都会哑然失笑。记得我小时候的衣服做得很大,因为我是家中老大,下面还有妹妹和弟弟,我穿过的衣服还能让弟妹接着穿,如果哪一天衣服实在穿不上或无法穿了,父母省吃俭用在过年的时候给我们做一身新衣服,那才叫神气啊!我记得我直到八十年代初,在县中读高中时才穿上平生第一套卡叽中山装。现在可不同了,人们穿衣服,讲究品牌和时尚,我的女儿读初中时就非品牌不穿了。现在走在家乡城镇大街上,用五彩斑斓来形容人们的穿着毫不为过,就连上了岁数的中老年朋友也很少穿中山装了,西装、休闲服已成为人们的时尚,市场上服装门市永远引领着人们的穿着潮流。各式专卖店彼此起伏,国内外名牌已不再是新鲜事物。 食物由求饱到求精。我记得七十年代我刚上初中时候,有一次姑父送来一盒天津点心,从未见过如此精美的食品的我和妹妹、弟弟都争抢着吃,三下五除二就消灭得干干净净,最后连掉在桌上的碎渣都用手指头沾着舔干净了。我当时想如果能天天有点心吃,那真是活在天堂了。到了我在灌南中学读高中,已是八十年代初,那时住校生每天自己蒸饭,一大桶汤里漂着几片肥肉片,人人都争抢着吃,现在想想都觉得好笑,但是在物质生活匮乏、生活条件不易的年代,这都是真实的,也是当时贫困生活的写照。如今家乡农工商超市、家得福超市、乐客隆超市、时代超市等一批批超市相继开张,我每次带着爱人和女儿逛超市,货架上各式各样,包装精美的点心已吸引不了我的眼球。面对物产丰富的市场,我们已不仅想吃什么买什么,更注重讲究营养均衡,荤素搭配,粗细结合了,还要讲究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我的女儿去年在外地上高三,每周各种花样的食物都直喊无味。每逢周末去看望她,

[复习]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进

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进 一、总特征:日趋理性化、科学化;由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思想文化),到向苏俄(苏联)学习(革命→建设),再到走自己的路(革命→建设);由走资本主义道路,到走社会主义道路;由照搬别国模式,到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1、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发展):向西方学习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主要涉及西方近代宗教、科技、艺术) 2、向苏俄(苏联)学习: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十月革命、中共初期的城市斗争革命道路、建国初期的建设道路(大多照搬苏联模式)。 3、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56年后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演进概况 (一)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救国(自救)思想 1、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1)背景;战前思想界死气沉沉;民族、统治危机加深,经世致用思想重新提倡;鸦片战争的震动。 (2)概况:林则徐开眼看世界(设译馆译夷书,如《各国律例》、《四洲志》);学习西方(仿制西方战船;主张建设近代海军)。魏源据《四洲志》等成《海国图志》(西方史地),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姚莹《康輶纪行》注重研究西藏,并建议清朝提防英国侵略西藏。徐继畬《瀛环志略》介绍世界各国史地。 (3)特点(评价):有鲜明时代变化印记,核心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器物);有浓厚封建纲常色彩;开阔人们眼界,引导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牢笼,面对现实,注目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基本未实践。 (4)特点的原因:当时对东西方差距认识有限;属地主阶级,出发点是维护中国封建“天朝”体制。 2、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中体西用)主张 (1)背景目的: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分化出洋务派;洋务派有实力,且得列强赏识慈禧暂时支持;总理衙门的建立、推动;中外出现暂时“和好”局面;为了解决内忧(为主)外患。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代表: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实践:办近代(机器生产之意)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辅助军事工业;分洋商之利)、海防、教育(办新式学堂、留学教育,以培养洋务实用人才)。 (5)败因:中体西用(只学技术,不学制度),舍本逐末(根本);缺乏健全有力领导核心;列强为难;顽固派破坏。 (6)评价:进步:指导了洋务运动,促成了中国国防(军事、海防)、经济、教育近代化开端。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培养了一些实用人才;冲击了封建教育制度;促进了思想解放;分化出早期维新派;促进了西学传播。 局限:目的具有反动性;舍本逐末,结局注定失败。 (二)农民阶级的救国救民思想 1、洪秀全的拜上帝教理论 (1)目的:发动群众,推翻清朝,建立平等平均的人间天国(实质为绝对平均的封建小农社会)。

世界各国森林覆盖率排名

世界各国森林覆盖率排名 森林覆盖率亦称森林覆被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有情况或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程度的指标,又是确定森林经营和开发利用方针的重要依据之一。 2010年世界各国森林覆盖率:日本68.5%,韩国64.3%,巴西61.9%,德国30%,美国33%,法国29%,印度22.9%,中国21.6%。全球森林主要集中在南美、俄罗斯、中非和东南亚。这4个地区占有全世界60%的森林,其中尤以俄罗斯、巴西、印尼和民主刚果为最,4国拥有全球40%的森林。全世界平均的森林覆盖率为22.0%,北美洲为34%,南美洲和欧洲均为30%左右,亚洲为15%,太平洋地区为10%,非洲仅6%。 森林最多的洲是拉丁美洲,占世界森林面积的24%,森林覆盖率达到44%。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是南美的苏里南,达到94.6%;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国家位于中东和北非,仅十万分之一;森林覆盖率增长最快的国家是法国。 中国国土辽阔,森林资源少,森林覆差率低,地区差异很大。全国绝大部分森林资源集中分布于东北、西南等边远山区及东南丘陵,而广大的西北地区森林资源贫乏。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为20.36%,其中以江西和福建省为最高,达63.1%。森林覆盖率超过30%的有广西(60.5%)、浙江(61%)、黑龙江、湖南、吉林等16省,而新疆、青海不足6%。 排名国家森林覆盖率(%)

1 苏里南94.6 2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91.5 3 塞舌尔88.5 4 帕劳87.6 5 加蓬85.4 6 不丹84.1 7 所罗门群岛79.5 8 圭亚那77.2 9 圣卢西亚77 10 芬兰72.9 11 文莱达鲁萨兰国72.8 12 几内亚比绍72.6 13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68.9 14 瑞典68.7 15 日本68.5 16 刚果民主共和国68.3 17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68.1 18 赞比亚67 19 刚果65.7 20 大韩民国64.3 21 巴布亚新几内亚64.1 22 马来西亚62.8

衣 食 住 行 的 变 化

衣食住行的变化 学校:栾川县实验中学 班级: 七一班 组长:吴冰洁 组员;李鑫党钦鲁会强 搜集资料:李鑫 整理资料:吴冰洁党钦 打印文字:鲁会强 拍摄图片:吴冰洁 辅导老师:贺玲

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全国人民脱贫致富走上了小康之路;到今年,我国改革开放已经整整三十年了。接下来我为大家讲述一个个时代的变迁所引发的故事吧。 时代的巨轮已经进入2012年。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不断提升着百姓的生活质量百姓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从栾川这一个角度,我们就可以看到巨大的变化。 衣注重追求品牌和时尚 衣食住行。服装是一种时代的标志,也是一幅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从衣着穿戴上,就可以寻找到时代变化的脉搏。听父母说,他们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是母亲一针一线亲手做的,所用布料是凭布票到供销社购买的。大人们做衣服时尽可能缝制的宽大一些,让孩子随着身体的成长能多穿几年,是在穿不成了就缝补一下再给小一点的孩子穿;所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正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他们一年四季的服装都是当时农村最具特点的对襟袄,大裤裆,脚上穿着千层底;颜色更是单调,基本就是黑,蓝,灰,绿,等几种颜色;在膝盖处,袖肘处,往往会补上补丁,补丁上在摞上补丁。为了省布料,一身衣服吧,可以拆补着穿。春天将棉衣拆成夹衣,夏天把夹衣改成单衣,秋天单衣再改成夹衣,冬天把夹衣改成单衣。然而这一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家乡人衣着打扮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他们开始四季穿着分明,开始随时代而变换款式,开始追求时尚,几乎和城里人没有了区别。过去穿衣上的捉襟见肘,已成历史不复存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繁荣,商业信息的发达,人们穿衣的

老外眼中中国最美的十大景点

你都去过吗老外眼中中国最美的十大景点 出境旅游,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你是否发现,身边的家人朋友一会儿这个去日本了,那个去韩国了,去东南亚海岛的更是数不过来,微信朋友圈里三天两头的都是朋友们晒全世界旅游的照片。当无数国人趋之若鹜的出国游,当国外无数的景点沦陷在中国旅行者的脚下时,国内的不少景点却入了外国人的眼,来看看外国人眼中十大最美的中国景点吧! 1.四川省九寨沟 九寨沟 九寨沟是白水沟上游白河的支沟,以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九寨沟遍布原始森林,沟内上百个湖泊分布其间。九寨沟四季景色都十分迷人。春时嫩芽点绿,瀑流轻快;夏来绿荫围湖,莺飞燕舞;秋至红叶铺山,彩林满目;冬来雪裹山峦,冰瀑如玉。九寨的四季,景色名异,春之花草,夏之流瀑,秋之红叶,冬之白雪,无不令人为之叫绝。

2.山西省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流至壶口一带,两岸苍山夹峙,把黄河水约束在狭窄的黄河峡谷中,河水聚拢,收束为一股,奔腾呼啸,跃入深潭,溅起浪涛翻滚。巨大的浪涛,在形成的落差注入谷底后,激起一团团水雾烟云,景色分外奇丽。在水量大的夏季,壶口瀑布气势恢宏;而到了冬季,整个水面全部冰冻,结出罕见的巨大冰瀑。

凤凰古城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因背依的青山酷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由而得名,是一个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古城内的青石板街道、江边木结构吊脚楼、众多古建筑,以及浓厚的苗族风情,构成了凤凰独具一格的味道。许多人说,在凤凰的时光犹如一场梦,不愿醒来。

张家界 俗话说“九寨沟看水,张家界看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景区集神奇、钟秀、雄浑、原始、清新于一体,以岩称奇。园内连绵重叠着数以千计的石峰,奇峰陡峭嵯峨,千姿百态,或孤峰独秀,或群峰相依,造型完美,形神兼备。张家界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的原本”、“缩小的仙境,放大的盆景”。

国内十大避暑圣地排行榜

国内十大避暑圣地排行榜 炎炎盛夏,长假又至。如今,旅游渐渐从时尚变成一种生活态度,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行走在路上。但夏天出游不得不面对着炎夏的高温天气。或许你会选择一些水上乐园,但这些都市娱乐设施人满为患,人群的喧哗大概也不是你想要的,所以选择一个清静凉爽的去处是拥有夏天舒适旅途的关键。背起行囊,踏上哒哒的火车,到一个心仪的地方,分享山水的秘密,畅享宜人的气候,奔着向往的文化,感受原汁原味的风俗,这应该是每一个人向往的旅行。 十、青海湖 气候指南:气候十分凉爽,盛夏日平均气温只有15°C左右 凉爽指数:★★★★★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上,距西宁150公里。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面积4400多平方公里,海拔3260多米。青海湖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烟波浩渺、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像是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

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是理想的避暑消夏胜地。 九、香格里拉 气候指南:气候幅宽,气候带窄,“一山分四季”,各种气候类型相嵌交错 凉爽指数:★★★★★ 香格里拉的自然景色是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美丽、明朗、安然、闲逸、悠远、知足、宁静、和谐,是人们美好理想的归宿。在7月到8月间,避开如涌的人群,把自己放逐在自然,听风的呼唤,听鸟的鸣叫,听流水的声音,聆听自己的心声,这是真正的香格里拉,也是夏季洗涤心田,放飞灵魂的避暑胜地。 八、庐山 气候指南:气候温适,夏天凉爽,夏季平均温度为22.6℃ 凉爽指数:★★★★★ 庐山是我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庐山雄奇秀拔,云雾缭绕,东濒鄱阳湖,北临长江,风行水上,气候宜人,自古有“匡庐瀑布誉满天下”的盛名。自司马迁将庐山载入《史记》后,历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陆游、徐志摩、郭沫若等1500余位诗人相继登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篇佳作。山中多飞泉瀑布和奇洞怪石,名胜古迹遍布,夏天气候凉爽,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和避暑疗养胜地,到此消暑,环境幽静,烦热顿消。 七、承德避暑山庄 气候指南: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夏季凉爽,雨量集中,基本上无炎热期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专题概述 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侵略者坚船利炮的挑战和国家的衰败,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追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列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改造,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西学东渐”下的近代思想始终结合救亡图存和近代化两大时代主题。近代中国经历了学习西方的探索过程,也展现了思想解放潮流的渐进过程。 考向预测 1、主干知识: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资产阶级三 大阶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阶段历程,中西方制度,文化碰撞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思想解放与中国近代化的相互关系均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 2、基本概念:能否正确理解洋务派、顽固派、“中体西用”、“维新派”、“革命派”、“保皇派”、“激进派”、“西学东渐”等概念或专有名词事关本专题得分效率,应下功夫理解。 3、史观:本专题涉及的内容既体现了中国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近代化历程,也体现了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对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影响,也给命题留下广阔的空间。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本专题暗含“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的社会热点,复习时要注

意相关知识的训练。 核心知识一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历程 知识结构 重点强调 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 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 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 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3、爱国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救亡图存,为了民族独立、 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了强烈的反专制反侵略的爱国性质。 4、继承性和发展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 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各种思想主张或理论成果都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 5、由被动到主动: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 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维新变法昙花一现,辛亥革命成果落空,最终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民族、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二、近代中国人学西方不断深化的过程 1、学技术、器物:学军事、工业技术,如新思想萌发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的主张,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各省森林覆盖率和自然保护区分布情况~和你以为的一样吗

各省森林覆盖率和自然保护区分布情况~和你以为的一样吗 之前曾有文章显示我国的森林覆盖率非常低, 广袤的土地都没有森林的覆盖,的确我国整体的森林覆盖率全球来看不高,尤其是经常拿来对比的韩日,12年日本森林覆盖率64%,韩国61%,远远超过我国的21.3%(15年为21.6%);美国为33%,德国为30%,连印度都比我们高一点点,为23%。但我们按照省份细看就会发现问题所在,西部地区大片国土因为气候环境、土壤环境原因,森林覆盖低于20%,尤其是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受到地表为戈壁、沙漠、草原、雪山等影响,森林覆盖面积少,但因为省份面积大,从比率上导致我国整体覆盖率低;其他省份基本上森林覆盖率都高于30%,和欧美相当。尤其是福建、江西、浙江、广西、海南、广东,森林覆盖率更是超过50%。森林覆盖率指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的森林面积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100%气候环境、土壤环境短时期内无法改变,森林覆盖率也不可能短期有大的提高,但是政府对于环境的优化,自然的保护也不予余力,全国划定了规模庞大的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指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一定面积的陆地和水体划分出来,并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而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个数。根据保护对

象,自然保护区分为自然生态系统类、野生生物类、自然遗迹类。可以看到,有趣的是之前提到森林覆盖率低的西藏、青海、甘肃,恰恰也是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比最大的地区。而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个数上来看,黑龙江、四川、内蒙古居前三位。本文数据为2015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最后为昨晚的四川九寨沟发生的7.0级地震祈福,九寨加油!四川加油!中国加油!

国内十个最值得一去的冒险景点

国内十个最值得一去的冒险景点 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雅鲁藏布大峡谷——进入人类最后的密境 冒险指数:★★★★★ 人文指数:★★★★★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峡谷,也是世界上最深和最长的峡谷,堪称世界上峡谷之最,被誉为“人类最后的密境”。到这样的地方去探险,将面对高海拔、高艰险等多重困难的考验,需要的不仅仅是毅力。它需要生理、毅力、人类智慧和团结协作,需要充分的准备和科学的计划,而这些,都是人类不断探险、进取所需要的。 喀纳斯 二、喀纳斯原始地带——轻松进入人类最后的原始地带 冒险指数:★ 人文指数:★★★★★ 喀纳斯原始地带是世界上风景最美丽的地区,3天时间60公里的马背之旅,将沿着美丽的无与伦比的喀纳斯河、红慕河(禾木河)、无名河谷原始森林无人区、分水岭、千湖沼泽、大草原、原始白桦林、图瓦人部落等。到这样的地方去旅游,将使您成为骑马高手,美丽的风景您将永远难忘,吸引着您无数次梦中再次光临 罗布泊 三、楼兰古国-罗布泊——踏着前人的足迹前进 冒险指数:★★ 人文指数:★★★★

罗布泊-楼兰一线,也许是因为发生了太多故事,所以就更具吸引力了。如果把罗布泊的故事来个年历排序,将会有一长串,远的的有楼兰古国和楼兰美女,近的有余纯顺......那些探险成功喜不自胜的人们,我们先不必提及,只是那些探险不归的人们需要我们哀思和纪念。 怒江 四、高黎贡山-怒江探险——走进人类文化公园 冒险指数:★★★★ 人文指数:★★★★★ 在中国的西南角,地形复杂,民族众多,自然环境独特,造就了众多适合探险旅游的地方。高黎贡山-怒江探险一线便是其中之一。尤其是这里有许多地方长时间与世隔绝,更显的神秘莫测。探险者的脚步,摄影家的镜头,都一并伸了过来,人们都期望在这里能发现新的东西。 罗布泊 三、楼兰古国-罗布泊——踏着前人的足迹前进 冒险指数:★★ 人文指数:★★★★ 罗布泊-楼兰一线,也许是因为发生了太多故事,所以就更具吸引力了。如果把罗布泊的故事来个年历排序,将会有一长串,远的的有楼兰古国和楼兰美女,近的有余纯顺......那些探险成功喜不自胜的人们,我们先不必提及,只是那些探险不归的人们需要我们哀思和纪念。 怒江 四、高黎贡山-怒江探险——走进人类文化公园 冒险指数:★★★★ 人文指数:★★★★★ 在中国的西南角,地形复杂,民族众多,自然环境独特,造就了众多适合探险旅游的地方。高黎贡山-怒江探险一线便是其中之一。尤其是这里有许多地方长时间与世隔绝,更显的神秘莫测。探险者的脚步,摄影家的镜头,都一并伸了过来,人们都期望在这里能发现新的东西。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知识梳理 (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主食的内容也在变化,以大米和面粉等细粮为主食,吃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人在逐渐减少。肉类食品、各种新鲜的水产品、新鲜蔬菜、饮料到处都能买到。 (3)住:在住宅建设方面,民国时期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在沿海城市,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使供了方便。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4)行:民国时期的交通较前有了一定的改善。轿子、马车逐渐减少,人力车、自行车成了常见的代步工具。城市里有了柏油马路,有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公路和铁路交通也有所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交通方面变化很大。新修建了许多铁路,城市交通除公共汽车、电车以外,还有出租汽车,少数大城市开始拥有地铁。城乡人民个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中国因此被称为“自行车王国”。民用航空在改革开放后发展很快,现在所有的公民都可以乘坐飞机。利用假日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人生活内容的一大变化。人们逐渐打破了过去封闭式的生活环境,走出家庭,走出本乡本县,出外旅游了。 (二)近现代交通、通讯的发展 交通: (1)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如俄、德、英、法分别修筑了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滇越铁路等。列强通过修路获得了高额利润,控制铁路沿线的大片土地和资源以及运输军队等。列强控制的铁路延伸到哪里,他们的势力就扩展到那里。 (2)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由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

中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十个省份

中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十个省份 中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十个省份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森林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森林森林由于其突出的生态作用,被誉为“地球的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森林数量不仅仅代表所处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中国森林覆盖分布情况截止2015年12月底,我国森林总面积已达到近2.08亿公顷,森林蓄积总量近15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1.63%。中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十个省份分布图但是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在 地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那么在中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省份是哪十个呢? 中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十个省份基本上都是位于长江流域 及以南地区。这些省份的气候基本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区,气候特征表现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气候上非常适宜森林植被的生长,当然也与当地人民的保护分不开。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十个省份: 1、福建省(森林覆盖率:65.95%)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形以山地地形为主,山地丘陵大概占总面积的80%左右,历来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福建武夷山福建主要山脉 包括武夷山,杉岭山脉、鹫峰山脉、太姥山脉、戴云山脉、

玳瑁山脉、博平岭山脉。这就保证了福建的森林覆盖率。2、江西省(森林覆盖率:63.1%)江西三清山江西省位于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部地区,赣江流经全省。江西省境内山地众多,包括三清山、武夷山、井冈山、九岭山等。江西地形图3、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覆盖率:61.8%)广西地 形图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属珠江西江流域,区内季风气候显著,高温多雨,适宜森林生长。同时地处两广丘陵,地处南岭西段部分,山地丘陵众多,森林覆盖率高。广西桂林山水广西东北部有处于南岭地带的越城岭和海洋山,中部则有大瑶山和大明山,北部有都阳山和凤凰山,东南部有云开大山和十万大山。4、浙江省(森林覆盖率:61.5%)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省内“七山二水一分田”,丘陵山地在省内占据绝对面积,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森林生长。浙江雁荡山浙江省主要的山脉多为武夷山脉的余脉,包括有四明山、天台山、天目山、莫干山、会稽山、括苍山、雁荡山等山脉。5、台湾省(森林覆盖率:58.79%)台湾省拥有贯穿全岛的台湾山脉,其中有中国东部地区最高山峰玉山,海拔高达3952米。台湾地形图台湾岛的的中东 部地区,地形主要为山地地形,植被茂密,森林众多。气候为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地处低纬度地区,热量充足,都适宜植被生长,森林覆盖率高。6、广东省(森林覆盖率:58.2%)广东省地处我国南部沿海地区,从中国大的地形区划分来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