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例谈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点

例谈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点

例谈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点
例谈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点

例谈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栏目树形导航今天是: 2008年6月11日星期三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中学语文 | 中学数学 | 中学英语 | 中学物理 | 中学化学 | 中学政治 | 中学生物 | 中学历史 | 中学地理 | 信息技术 | | 学科论坛 | 小学语文 | 小学数学 | 小学英语 | 小学科学 | 品德社会 | 综合实践 | 幼儿教育 | 艺术教育 | 体育卫生 | 教育技术 | 您现在的位置:武进区教育学科网站群 >> 小学数学 >> 文件通知 >> 文章正文 | 小学数学首页 | 文件通知 | 课题研究 | 学习园地 | 信息交流 | 教研论文 | 案例观摩 | 教学资料 | 专题栏目最新推荐 [组图]ssf 相关文章没有相关文章 [组图]例谈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例谈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者:林文明文章来源:转录点击数:276 更新时间:2007-9-3 14:00:04 例谈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安徽省舒城县实验小学林文明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注重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那种把学生的头脑当作容器,由教师一味进行灌输的教学目前在课堂上已经很少见到了。但是,教学中很难避免这样的现象:教师非常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教,以及怎样教,然而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师往往预先设计好层层圈套,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地把学生从一个圈里引出来,再引入另一个圈子,学生被弄得晕头转向,仍不知所云。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也缺少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是难以得到发挥的

。这是新课程改革中不和谐的音符,是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难以改变的习惯性的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所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的生硬嫁接,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阻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真正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呢?下面,就以旧教材中“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在教学中学生两种不同学习方式的比较与反思,谈谈新课程要求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以及如何实践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案例一一、情境导入 1.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平等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你还记住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吗?那么,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请同学们一边计算这个平等四边形的面积一边思考上面的几个问题,好吗? 2. 大家看看胸前的红领巾,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吗?(三角形如果叫你们来裁一条红领巾,你知道

要用多大的布吗?(求三角形面积这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 (揭示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 1. 启发。要解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问题,我们能不能从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公式中得到一点启发呢?(思考请你们先拿出第一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大家可以拼一拼,看能拼什么图形?

2. 分组操作交流。 (1以四位同学为一组进行合作探索、操作。请同学们观察我们拼出的图形有什么特征? (2小组展示、交流。问: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请同学们思考: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分组讨论回答

3. 请大家拿出第二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用上面的方法,能摆出几种图形? (1分组进行操作,观察我们摆出的图形,看看它们与刚才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摆出来的图形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2小组交流、展示。 (3思考:拼成的图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如果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同学,你们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三角形的底与高有什么联系?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总结回答。 (5教师通过幻灯片旋转、平移演示,

让学生感知。 4. 拿出第三组教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用同样方法进行操,交流。从而总结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5. 通过上面的实践操作,请同学们在组内相互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总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6. 让学生大胆尝试,推导说理。师:根据你们的发现,你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学生讨论回答,自由发言。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三、巩固练习: 1. 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求画斜线的三角形的面积。 2. 计算下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 (1底是4.2米,高是2米; (2底是3分米,高是1.3分米; (3底是1.8米,高是1.2米;教学案例二一、创设情境。1. 课件演示:森林王国正在举行“我健康,我快乐”趣味运动会,拉拉队员小熊、小猴各做了一面三角形的彩旗,它们激烈的争吵比运动会还热闹,出什么事了?小猴说:“我的彩旗大,看这一边比你的长!”小熊说:“不对,我的彩旗大,因为我的比你的高多了!”可是谁也不能说服对方…… 看到这里,有的同学已经有参与讨论的欲望了:生1:“我认为小熊的大一些,因为看上去确实比小猴的大。” 生2:“不对,不对,我看小猴的才大呢!” 生

3:“我们光是这样看是没有根据的,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就可以用计算面积的方法比较两个平等四边形的大小,如果能知道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就可以准确的知道谁的彩旗大,就可以科学地说服对方了。” 师:“同学们想不想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小猴和小熊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二、合作探究。 1. 学生猜测。 (1猜一猜:三角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你准备怎样验证你的猜测? (2启发:我们学习新图形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把新图形与学过的图形联系起来。要探索、解决三角形

面积的问题。能不能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方法中,得到一点启发呢?板书:新图形←→已知图形 2. 操作探索。 (1已知图形→新图形①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见教材第137、139页,分别剪成两个三角形。②小组讨论:比较每个图形剪成的两个三角形,说说有什么发现。③班内交流,得出:剪成的两个三角形完全一样,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一半。提问:想一想,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 (2新图形→已知图形①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讨论选择哪些学具,如何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②操作探究:并填写下表:实验记录一、操作:我们是用拼成了。二、讨论:拼成的新图形和原来图形有什么关系?

1、。

2、。

3、。②操作探究: A、展示学生的拼摆情况(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成。 B、探索、推导公式。 ·说说你是怎样操作、转化的?(伴随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 ·发现了什么?观在你可以自己来评价一下自己的猜测!你认为你的猜怎么样?如果有错,主要是什么地方错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老师板书。板书: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让学生大胆尝试推导说理。你觉得自己的这种证明能让别人信服吗?小组的同伴们同意你的证明吗?根据你

们的发现,你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学生讨论回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推导的?在学生的汇报中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如果用字母S表示面积,字母a、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板书:S=ah÷2 (3)拓展深化:一个三角形转化成已知图形的情况。①剪、拼:②折拼成的新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三、巩固运用。 1. 让学生初步应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涂色三角形的面积,再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出它们之间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强调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应用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时,不能忘记“÷2”。(教材中练习) 2.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50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 判断: (1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它们的底和高一定相等。( 4. 下图中的三角形的面积与画阴影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得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三角形面积大小只与底、高有关系,与形状无关。四、评价体验。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谈一谈你的收获,给自己一个评价。教学反思上面两个教学案例,反映出学生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第一种学习方式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具有普遍性;第二种学习方式则具有先进性和创新性,主要在于案例二体观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一、新的学习方式是基于生活的学习。案例一中的复习引入可谓经典,复习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的旧知识,唤醒学生对有关知识及其形成过程的回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让学生在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的同时明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是把它转化为一个已经学过面积计算方法的图形来推导的,这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埋下伏笔。接着,教师带领同学们观察胸前的红领巾,并提出问题:“你知道要用多大的布吗?”从而引入今天要学习的“三角形面

积”。这样的新课导入可以说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然而这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这种铺垫的作用教师是目的明确,条理清楚的,因为教师知道今天这节课要教什么,新旧知识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所以在学习新知之前要进行哪些复习准备。然而,教师清楚不等于学生也清楚,教师做好的复习准备不等于学生也做好学习新知的铺垫,因为学生并不知道自己要做怎样的准备。这样的准备对于学生来说是被动的和乏味的。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已是非常熟悉,这样的复习题对于

他们来说是没有丝毫挑战性的,列不能理解老师为什么要出这么一道没劲的复习题。这样反而给学生对于新知识强烈的求知欲泼了一瓢冷水。而老师往往认为这样的铺垫已经很“厚实”了,学习新知识的一切准备材料都已到位,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获取新知。这从某种角度讲是教师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妨碍了学生自由独立的思考。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复习题是远离生活的,学生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时,材料常常不是现成的,面对新问题必须自觉地进行检索,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过程,而长期习惯于用现成材料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将会阻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这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这一学习任务是教师向学生提出的,至于“为什么要学习三角形面积”,“学了三角形的面积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等学生也是不清楚的,这是一种一相情愿的教学和唯命是从的学习。案例二中的新课引入是别开生面的,同学们一下子被动物王国里的热闹场面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地关注起小猴与小熊的争论,思考着、进行着不同的猜测……并主动参与这个问题的探究。这是学生自己想探究的问题,学生当然会兴趣盎然地投入探究实践活动。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孩子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恐怕是数学离孩子们的生活实在太远了。我们的数学课总是由复习旧知到引入新知,这些知识往往都是书本上的数学概念、运算法则、计算公式及由大人们编写的应用题等,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抽象和难学。事实上,数学学习应该是孩子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数学教学应该与孩子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从孩子的感兴趣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机会,让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为此,我们的数学教学

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二、新的学习方式是基于探究的学习。两个教学案例中都有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两种操作实践活动在形式上很相似但存在本质的区别。案例一中不断地出现:“拿出……”“观察……”“思考……”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动脑思考,都是在机械地执行教师的一个个指令,而他们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操作活动以及思

考这此问题与今天我们要解决的这个问题有什么联系?案例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三角形的底与高有什么联系?”首先它是不明确的,大部分学生得到这个指令之后不知道该思考什么,而这样的问题只是为了让教学过程更好地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至于学生思考了多少,能否得到结论、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已经并不重要了。这样的启发实质上变式的灌输,学生的思维效率并不高。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等待老师的下一个命令,因此难以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而在案例二的整个探究实践活动中,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的,是开放的,目标也是明确的、不同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未知的,是学生探究的方向。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的过程中被深化。在课堂教学秩序上来说,案例一整个课堂秩序是井井有条的,学生的发言、回答问题、讨论内容似乎都是既定的;而案例二课堂教学秩序是相对难以控制的,学生能够提出的猜想是难以估计的,学生的思维一发不可收。这样看似混乱实际上是形散而神聚,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为学生有了深刻的观察、想象、假设、推理、探究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的加入,他们的学习过程是基于探究的学习。三、新的学习方式是基于体验的学习。纵观案例一的整个教学过程,复习的旧知直接为新知学习做准备:课题是教师直接提出的;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也是按教师的指令进行的;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得出之后,不是引导学生验证,而是急于巩固练习。教学紧紧围绕着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公式的推导,以及运用公式去求三角形的面积,整个教学过程仍停留在学生占有数学知识为目的的层次上。与此相反,案例二的教学更加注重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知识的过程:先由

已知图形到新图形,再从新图形到已知图形。教学过程中,对于想要探究的问题,学生先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大胆地提出猜想;对于自己的猜想设法进行验证,获得知识结论;对于自己的证明方法进行反思,思考能否让人信服;尽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前人早已发现的知识,但是我们的学生没有直接去接受前人的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探索实践重新发现,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并被自己的实践所验证。这样的数学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好的培养了学生主

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学生对于探究过程的体验,已不只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教学手段,它是培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的重要途径。新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基于体验的学习。四、新的学习方式是基于对话的学习。对话,原指人与人之间的谈话,现已成为当代社会使用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之一。从国际事务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研究,对话已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或已成为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有效策略。在案例一的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是较少的,大多是一对多的,是机械的问与答,是一种浅层的语言活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或精神状态的对话。教师问得要么浅显直露,无价值,要么深不可测,无效果,学生探索的空间太小。案例二的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式多样,强调主体间的平等交往,是一种面对面的、民主的、舒适的学习状态,真正走进“你”“我”的世界,促进彼此心灵深处的沟通与交流,引发双方自由的探究、交往和碰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处在提出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等问题状态之中,学生用不同的眼光观察事物并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他们的这种独特的见解是急于与人分享的。这时,学生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这时候的进行平等、和谐的对话是事半而功倍的。五、新的学习方式是基于评价的学习。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较多地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课堂上听到最多的是“你真棒!”“你很聪明!”“回答的完全正确!”……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透彻、学生的解题是否正确以及学生课堂上参与学习活动的各种表观等,更多地具有简单判断

的性质,教师扮演着“裁判员”的角色。教师成了唯一的评价主体,这无疑会影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案例二的教学中,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更加重视学生对自己学习活动的反思和自我评价:“现在你可以自己来评价一下自己的猜测!”“你认为你的猜怎么样?如果有错,主要是什么地方错了?”“你觉得自己的这种证明能让别人信服吗?”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的学习是一个从不断自我评价中不断进步的学习。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足够的机会从事思考研究,而且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自我评价自己发现的“结果”,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善于认识自己的各种需求、能力、思维品质与策略、态度和

行为的反思能力,以及根据反思的结果自觉进行自我调控的能力。除了自我评价之外,学生互评也是不可忽视的评价方式,如在案例二中有“小组的同伴们同意你的证明吗?”这样的对话,实际上在学生眼里同龄人认同与赞扬往往更有促进作用。新的学习方式要求课堂教学的评价不能只满足于教师的评价,更应该让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成为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发挥最大的评价功能。总之,新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应是基于生活、基于探究、基于体验、基于对话、基于评价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并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对话,发挥多元化评价的功能,以自身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顺利实践。文章录入:ccs 责任编辑:ccs 上一篇文章:课题研究通知下一篇文章:没有了【字体:小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没有任何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管理登录 | 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主办武进区教育局电教中心技术维护 Copyright ? 2007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d3489342.html, All Rights Reserved . wjedu

ssf@https://www.wendangku.net/doc/0d3489342.html,

小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计划

学生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计划 东高平联小 一、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强国富民的理论高度。人类正处在新旧世纪交替时期,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依据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不断深入,教育创新改革向纵深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是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的。它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客观条件的产物,又是人们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有利于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着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内容已作为中小学核心课程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此可见,面对科技创新教育,在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理念、新思路和新对策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为科技创新教育在学校里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本次所确定的研究课题是在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为目标;结合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经过不断探索、研究而产生的。它全面概括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实施策略和指导方法。通过研究,旨在使青少年学生坚定科技兴国信念、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广博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参与、动手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以科学发展观和科技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引领青少年学生创新教育向深层次发展。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 研究目标: ①探索一套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本思路和具体策略,并通过创新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②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带动各学科深化教学改革,使原来的以教为主的传授式教学真正转变为以学为主的创造性教学。 ③能促使学生优化学习行为,从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的研究性学习,从而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精神,能不断提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2.研究内容: ①明确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

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给教学带来了生机 在新课改全面深入开展的新形势下,我校在上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指导下,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深入进行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深层教学效益、探讨学生评价的新思路,我校承担了“十一五”课题实验,以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为重点实施此项课题实验,以骨干教师为主要研究力量,按学科内容,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探讨,在探讨中研究,促进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给教学带来了生机: 一、教育理念从传统走向创新 实施素质教育,把教育引向现代化优质化的道路,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树立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的教育观念。因此,实施新课程标准,首要的是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使师生尤其是教师的教育理念适应现代教育和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求。我们在课改实践中,以学习、实践交互探索,不断从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1、学生主体观。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挖掘学生的学习 潜能,鼓励学生从实践和创造中培养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和谐师生观。我们认为教师学学生都是共同学习的伙伴, 随着学习化社会与住处技术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与渠道有了新的扩展,教师从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发展成为学生学习上的知道者和学习合作伙伴。尤其是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合作的要求更为重要。教师角色定位的变化,促进师生和谐合作的教育理念的进一步确立,这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变化,师生互动,师生合作是我们课程改革的新时尚。 3、教学效能观。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强调教学从“会教”到“会 学”转变,注重教学的效能。我们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课堂中,强调从教师教会了什么向学生学到了什么的转变。教学观的转变影响和改变了教师们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设计上已由过去的“备教材”发

改变教学方式 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改新理念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与渗透 武震武清区河北屯中学(301704) 论文摘要: 《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转变》一文,作者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紧密联系初中学生实际,结合自己的亲历亲为,论述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才能使学生由学习的主人成为生活的主人,进而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本文以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采用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为论述重点,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1、恰当运用讲授法教师要注意“精讲”学生要有自学、讨论。 2、研究性学习的运用教师要提炼“问题”,活化教材,整合教材。 3、讨论教学方法的运用由拟定题目、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小结评价四个环节构成。 关键词: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论文正文: 学习方式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意味着提升思维方式、提升生存方式。使学生由成为学习的主人到成为生活的主人真到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可见,转变学习方式,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是共存且互动的的关系。如教师频繁地测验,频繁的评价会使学生更易于为了功利目的而采用深层次的学习方式。如果教师善于运用深层次的教学方式,则学生倾向于采用深层次的学习方式。所以,改变学习方式,就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采用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呢? 一、恰当运用讲授法。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学的方法大本可以分为讲授法和发现法两种。发现法在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形成深层次的学习方式等方面往往有很好的作用。但它们都有一个缺点就是教学时间较长。因而,不能单一地运用某一种方法教法。也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有意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那么在目前的课堂教学环境下,运用讲授法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效果呢? 1、要注意“精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要以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以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该讲的讲到位,不该讲的不讲,可讲可不讲的尽量少讲。 (1)讲知识结构。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知识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新知识的获得是与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发生联系的过程。而知识结构揭示了概念间、原理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结合方式。所以学生明确了知识结构,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促进知识迁移顺利地进行。学生对教材知识结构掌握地越扎实、越深刻就越有利于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对新问题、新情况的适应性也越强,越容易产生广泛的迁移。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强调概念、原理之间的联系。如学习“分子和原子”内容时,带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首先认识分子、原子的客观存在;然后建立微观粒子模型,

四个转变,助你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

一九八网络科技:四个转变助你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 一边是互联网企业的求贤若渴高新诚聘,让人垂涎三尺蠢蠢欲动。 一边是各大招聘会门庭若市拥挤求职,为什么屡次受挫一职难求?

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投身职场。而十几年的求学梦想,一纸文凭宣告结束时,迎来的不是欢喜而是惆怅。当发现那一纸文凭连敲门砖都不算时,大学生不得不重新开始自定位自己的人生。一九八网络科技从互联网行业出发,分析从大学生到互联网菜鸟,必须完成四个转变。 第一是技能的转变,从知识面宽度向专业技能深度的转变。 我们的大学教育,讲究的知识面,是理论的宽度,即使是计算机软件的本科生,也是按照教学大纲完成了常规的基础理论教学,学生几乎很少从专业领域需求进行拓展和深入,更缺乏动手能力,甚至夸张到有些软件学生毕业时都拿不出几行自己编写的代码,更别说项目实施。而互联网企业,大量需要的是能动手的专业程序员,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大量需要的PHP、Android、ios等岗位技术要求难度并不是很高,但大量的应届毕业生对于这些岗位也只能是望洋兴叹。

企业用人首先要的是能创造价值的人,而不是从基础技能培养开始,所以大学生在进入互联网企业之前,必须进行必要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锻炼,完成从只是理论到技术技能的转变,融入职场融入项目,动手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 第二是态度的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按照中国的传统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老师和家长始终都是在以灌输式的思想教导,学生接受的多思考的少,要我学的多我要学的少,这就养成了不思考懒惰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只要接受老师教给的知识完成作业的习惯,养成通过考试进入大学拿到文凭就万事大吉的习惯。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单位:居巢区坝镇中心小学 作者: 费康兵 2014年3月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内容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素质教育核心的创新教育已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本文从“更新教学观念”、“鼓励质疑问难”、“放飞想象的翅膀”、“提倡标新立异”、“注重实践活动”等五个方面入手,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参考途径。正文部分注重教学理论的同时,适当结合客观现实与教学实例进行论证。文章思路清晰,分析比较全面。从结构上来讲,先总起,然后分述,条理清楚。 关键词:质疑、想象、标新立异、实践、创新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一英明论断是对我国创新教育的极大鼓舞。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已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摆在了教育工作者面前。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势,教师必须具有现代教学理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强调“讲清”、“讲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学生听完课后觉得没有任何问题,就达到教学目的了。这种以“灌输知识”为主要方法的教育方式,致使学生依赖性强,不愿开动脑筋,这不仅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而且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结合教学实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多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索研究式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讨论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人教版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江苏省清江中学 沈雪芹 邮编223001 [摘要]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入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重在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关键词]新课程 学生 学习方式 转变 新课程标准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为培养目的,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重在从学生的角度入手转变其学习方式,即重在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而在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应该注重转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 一、促进学生“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物理是一门基础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模式。学生只要真正投入并欣赏到它的价值,享受到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喜欢上物理而不是害怕它。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所为,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内外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的,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感觉,激发其对物理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物理的兴趣,使他们觉得物理不再那么高高在上,不再那么枯燥、乏味,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生活离不开物理”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二、促进学生“学物理”转变为“用物理”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物理知识的意识。但物理课程的教学却常常重解题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不太注重物理知识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而让物理脱节于生活,没有实用性。 杨振宁曾说:“物理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只会解答某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概念题等,却不知道为什么学物理,学物理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物理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该“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比如,一个物理实验,学生可以设计出十几种形式和内容。这都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这对教师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教师要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利用“科学漫步”、“做一做”、“说一说”、“STS”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使学生通过探究、思考、想办法、亲自动手实践、社会调查活动,在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学会了劳动、调查等,真可谓一举多得。比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学生去交警大队参观学习,了解他们在处理交通事故时,如何利用刹车刹痕来判断责任车辆是否超速,不同的车辆的限速以及高速公路上的报速器等,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来分析和区别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匀变速运动的运动特点,不仅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增强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也可以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物理的强烈欲望,变“学物理”为“用物理”。 三、促进学生向“权威学”转变为师生“共同探讨” 新课程标准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将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转变为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将“一言堂”“多言堂”转变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仅要以

学习方式转变的开题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学习方式转变的开题报告 篇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在我校全面开展教学改革之际,我们课题组开始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课题研究。研究历程中,我们本着以校为本的原则,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解决学习问题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这个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着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这一阶段的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扎扎实实的开展课题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研究情况小结如下:拟定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课题内容,完善课题理论准备。完成申报、评审书的填写。 一、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 组织研究队伍,成立课题组。课题组成员均是中心校领

导、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或者是学校的教学骨干。课题组成立了课题研究指导组,不但认真制定课题阶段研究计划和研究策略,还具体参与到研究当中。对于每一位参与课题研究的一线教师的课例从备课、上课、反思、评价等各方面均全程进行指导,带领全体教师执着地追求课题研究的阶段目标。课题组还规定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与课题相关的科研论文,上交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课例。对外出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教师,还要求他们学成回来后进行书面汇报、作专题讲座、上示范课,共享学习收获,转变教师们的教学观念,为教师们指明教改的方向。为拓宽教师们的教学视野,促教育与科研能力同步提升,学校还有针对性地订阅和购进了一些科研刊物和课改书籍向全体教师开放。 二、认真有序地开展课题研究 在课题的第一阶段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将科研与教研结合起来,力求实效。我们的课题组主要开展以下系列工作: 1.课题负责人拟定了课题研究方案,并制定第一阶段工作计划。 2、组织培训课题研究的教师。利用网络、专注自主学习,提高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积累业务知识,并做好业务笔记。 3、开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活动。制出学习方式

人事科科长关于如何作好从大学生向优秀员工的角色转变的讲话稿

人事科科长关于如何作好从大学生向优秀员工的角色转变的讲话稿 各位同学,大家好! 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是:如何作好从学生向优秀员工的角色转变。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化过程,是个社会化的过程。如何社会化,是岗前培训最重要的一点。在今天这个岗前培训班上,我我今天的这个发言不是向大家介绍什么成功经验,仅仅是站在同是大学生的角度,来谈谈个人的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12年前的今天,我跟你们一样 也是刚刚大学毕业,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从大学校园踏入了烟草行业的大门,从一名学生转变为一名企业的员工。当时的心情应该跟现在的你们一样,有能在激烈竞争之中找到一份满意工作的激动和兴奋,也有想尽快踏入工作岗位用十几年来的知识积累,为企业为社会发挥贡献、创造职业价值的冲动和豪情,更有刚刚踏入社会,犹如精心饲养的动物放生大自然,进入一片陌生领地的忐忑不安和迷茫。这种激动和兴奋、冲动和豪情、忐忑不安和迷茫,交织在一起,是一种甜蜜,也是一种苦涩。 XX 就业的甜蜜暂且不表,单说苦涩。

说苦涩,首先是因为对即将从事的岗位和单位,知之甚少,甚至说一无所知,眼前一片迷茫、心中一团迷雾,深感空有一身学问而无用武之处,犹如狗咬刺猬、老鼠拉乌龟--无从下手。在激动和兴奋之余,会莫名其妙的油然而生--“我是谁”“我能做什么”的困惑与迷茫。 说苦涩,其次是因为从大学校园到烟草企业的环境变化,让我感到很不适应,心态没有及时调整过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待人处事的方式不适应。在学校里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称兄道弟、姐长姐短的,现在呢,对不同职务、不同单位、不同场合的人要有不同的说话方式。 二是对压力的承受不适应。当学生时做错了事,同学和老师、学校和社会都会比较宽容,可一旦参加了工作,我们就是一个独立承担责任的人,有什么错误必须要有勇气自己来承担。 XX 三是时间性纪律性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上大学时,不想听的课可以不听,不想参加的活动可以不参加,落下的课程可以在考试前两周抓紧突击,还不耽误拿奖学金,有时候看哪个同学不顺眼,动不动还想跟他打一架。参加工作后就不一样了,上下班要遵守考勤制度,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得按时完成,不遵守劳动工作纪律,轻者影响考核得分和工资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0-03-25T09:24:34.700Z 来源:《当代教育之窗》2009年第12期供稿作者:路永(灵璧县向阳初级中学安徽灵璧234200) [导读] 本文指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摘 要】本文指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手段和策略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注意德育,塑造学生崇高的创新人格,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课堂;创新人格 Shallow the development talked a student innovation ability Lu Yong 【Abstract】This text pointed out the innovation's ability of the student in the future socialism the modern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importance function.The teacher should adopt various means and strategy let student of the innovation ability get development, in the meantime attention virtuous teach, mold a student lofty of innovation personality, assurance student of innovation ability along exactitude of direction health development. 【Key words】Innovation ability;Innovation classroom;Innovation personality 【中图分类号】G1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36-3619(2009)11-13-013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江泽民主席的这番话指明了教育要想真正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为之服务,九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独特的思维活动和操作技能,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产生新方法,新知识和新事物的系列个性心理品质。怎样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创新课堂的形成 课堂是实施教育的主阵地,合理安排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得以实施的保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1.1 课堂教学目标的创新。 教学目标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学生知识的消化、能力的培养、缺陷的补偿,更应结合学生,具体设计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要克服目标单一化的倾向,确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做好大纲、教材、学情的认真研究,使课堂目标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创新,学会做人。 1.2 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法是实施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则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兴趣、、意志及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因此,在课堂上坚决废止“注入式”、“满堂灌”的陈腐教学方式,提倡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符合学生实际的新的创新性、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教法的设计应尽量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达到多种教法的优势互补,使课堂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1.2.1 创新程序。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发挥个性的自由。应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表现,鼓励学生对他人的方法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发散思维、类比思维、想象思维等。再次,应注意灵活性的特征,应避免教学过程拘泥于编写的教案,而不加任何的变动。 1.2.2 增加趣味性。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增加趣味性这一调节剂。无论是在讲授中、练习中,还是讨论中,都应该注意学生情绪的调动,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运作状况。学生的兴趣、好奇心,伴随着掌握知识的过程,变课堂教学为其乐融融的求知过程、探索过程,其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最大限度释放。 1.3 营造创新氛围,激发探索精神。 让学生学会创新,则需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注重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的形式,把一堂以往只是讲授的课变得有动手、动脑,有实践操作,学生更乐于接收新知,寓教于乐,目的是培养其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等多种能力。 2.注重德育,培养学生崇高的创新人格 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自身的创新才能献身科学,推进文明进展,为人类造福的崇高精神品格。这是学生创新能力真正形成的思想保证。因为创新才能是个中性的“东西”,说到底,它还只是一个工具,受人的情感和道德品质的驾驭和支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火药的发明,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也正是

学习方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习方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江苏省育才中学顾谈明 [关键词] 新课程、学习方式、发现学习、课堂调控技巧 一、存在的问题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转变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在学习态度、情感与学习兴趣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课程推进中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教师采用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所运用或者是鼓励学生采纳新的学习方式,从总体上看是符合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的要求,但在实质上却与新课程改革所要求达到的教学质量相差较大,有的甚至没有效果。 有的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为了上好新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在他们看来,多媒体用得越多,学生参与率就越高,课堂效果就越好。他们花了不少心思,精心制作大容量的课件。课堂上,教师成了“一指 禅” ,从头摁到尾。一会儿用Powerpoint 展示这个片断,一会儿用Flash 来呈现那个材料,不断切换,忙得不亦乐乎。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兴趣很浓。但事实上,学生在这样课堂上,无意注意过多,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干扰过大,对知识的获取量相当有限,导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思考。学生等于和机器在交流,很少与老师有直接的情感交流。虽然有的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也相当活跃,但是,一堂课结束后,再看看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教师又教给了学生哪些知识、完成了哪些教学目标、学习效果究竟怎样,往往教师自己也不知道。 为了突出学生参与,以学生为中心,有的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讨论或表演等活动,但因讨论时间可能过短,或者之前没有让学生作好准备,结果使讨论毫无目的,缺乏实效性;表演过后缺少必要的点拨。这种讨论或表演只能属于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点缀,根本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白浪费时间。 有的教师为了强调情感教育,强调学习方法,倡导欣赏教育,放弃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呵护得太多。学生虽然得到了快乐,但失去了一定的压力,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以上这些所谓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或是合作学习只是具有它们表面的特征,其内在实质的东西涉及的很少。因此,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如何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教师教学时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

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

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 应届毕业生初就业时,统一存在的问题是用校园生活的眼光和思维认识职业生涯。把在学生会任职作为工作经验,实际上,这种认识是肤浅的,也是错误的。如果不转变思路改变习惯作风,我们的职业生涯将受到很大的挫折。 工作经验是什么?一般讲分为就业意识、工作态度、竞业精神和专业技能等几个方面。前三者属于意识层面的东西,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如果我们有很好的就业意识、态度和竞业精神,企业是愿意给我们工作的,因为老板都知道,人不可能什么都会,只要有端正的态度就不怕学不到东西,所以,老板愿意为这样的员工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 那么,院校人的特点是什么呢? 1、凡事都从个人的喜好出发,只与喜欢的人在一起,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认真 2、可以喜形于色,把内心的感受挂在脸上 3、只要考试能过关,上不上课无所谓 4、事情是自己作的,成绩当然归自己 5、喜欢玩个性,做个“与众不同的人”。这些特点和职业人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6、平时不积累,考前突击 7、对书面语不以为然,认为都是虚话 8、为朋友帮忙,两肋插刀 从学生到员工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个人导向--团队导向:学校里以自我为中心的模式将不会适合企业,个人的成功必须与整体的成功结合才有意义。这其中的转变包括:重个性转变为重标准,以个人衡量标准转变到以集体为衡量标准,讲独创转变为协作,独行转变为合作 2、情感导向--职业导向;情绪化是学生的显著特征之一,这与职业人的高度理性行为

格格不入,这种转变为:情感人转变为职业人(注重游戏规则),个人好恶转变为竞业精神,情绪左右转变到职业驱动。 3、成绩导向--绩效导向;学生考虑的往往是自己的成长,学生衡量的标准是成绩。职业人考虑的往往是经营绩效和利润,具体来讲转变就是,智慧生活到经济生活(考虑经济上的投入产出),文化目标转变为利润目标,个人成长转变到企业成长 4、思维导向--行为导向:学生学习,重在开发智力,学习知识,往往是思维的训练。这和职业人不同,要从思维至上转变到产品至上,想到就行转变到作了才行,理论家转变到实干家,注重是非分析转变到注重是否合适 5、个人资源--组织资源:学生以个人导向为主,相应依托个人资源来生存和发展,职业人在组织里当然依托于组织,利用个人资源转变到组织化的资源支持平台。独立发展变为企业共同发展,依靠个人变为依附企业 6、兴趣导向--责任导向:学生的生活多是凭借自己的兴趣,职业人则是职责所在义不容辞,这就要求从兴趣所在变为承担责任,个人利益变为公司利益,追求快乐转变为追求责任 总之,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不是一个迅速的过程,这其中有很多痛苦和挫折,但不完成这种转变,要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员工几乎没有可能. 2.如何做好一名企业员工? 一、心态: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工作。 应届毕业生大都胸怀大志,有一种初生牛犊不畏虎的精神,这当然是他们好的一面。但是由于其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企业在招聘时对毕业生往往只会提供一些基层岗位,需要应征者具有专业知识和创新观念的同时,更希望员工能够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一开始企业不会放心把重要的工作交给没有经验的大学生来做,所以肯定有个实习期或过渡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构建高效课堂”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教师教学行为变革、评价方式变革的出发点与依据。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课堂教学要把40分钟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和态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我地建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目前,县教育局提出了“先教后学,创造高效课堂”的总体要求。我县教育局高瞻远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素质教育。县教育局的明确工作思路为我们的教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可靠的工作背景,为我们铺展了良好的工作平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重在“开展高效教学行动”的行动研究,其主要目的有:一是根据我县课堂教学的推进“先教后学、创造高效课堂”的总体要求,逐步转变教学理念,研究讥效教学行动的手段、方式方法和工作策略,建构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益;二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在提高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在自主与合作上动脑筋,在学习方法上深探究,在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上找契合点,使之科学有序的向前推进。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研究,强调师生互动,注重师生交流,重视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建构学科知识体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形成符合学科实际且具有个性、富有特色的高效教学模式。这些新模式的行动研究对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与此同时对这些新模式的评价和体系建构的研究将会丰富、完善、发展现有的高效教学理论。在此基础上,经过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基本经验的升华,不仅对指导本校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对他人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三)研究现状 1、国外高效教学的研究:在1972年美国的乔依斯与威尔的《当代西方教学模式》、赞可夫的教学发展理论、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及发现法、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美国兰布德、布莱克伍德等提出的探索性教学模式及保加利亚洛扎洛夫创立的开放性教学模式中,对高效课堂教学理论研究都有涉及。特别是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的教学优选法理论,为世界范围内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改进,以取得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解释和指导。 2、国内高效教学的研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课堂教学要体现出“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的高质量、高层次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成为时代所需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指导下,各地对高效课堂教学也有所研究,其中以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成果尢为突出。以上这些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理论对本课题研究具有直接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但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尚不够具体深入,亟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如何实现“先教后学,创造高效课堂”这一模式,很值得我们去探索。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概念界定 高效课堂教学:就是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与作用,在规定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完成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当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综合体,对知识掌握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尤其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小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的逐步提高,习惯的逐渐养成,归跟到底都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结果。所以,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只能用简单的“填鸭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注重的是传授知识的本身,关注的是如何把结论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彻底明白;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被动的、机械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及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是与现今的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我们试图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的途径和方法等各方面的改革,帮助学生改变这种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探究如何在开展有效地接受学习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究,并注重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对基础教育带来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加速了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进程,而信息技术成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催化剂。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其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信息技术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带来了怎样的冲击,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又提供了哪些便利条件呢?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获取、储存、传递、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信息技术的交互平台,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设了良好条件。 我们知道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很难做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合作关系 教育和引导教师打破传统的角色定位,树立一种合作、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观。如何在师生关系中把握平等、合作关系,首先,教师应该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尝试从学生的角度体验课堂教学,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如果教师理解了自己的行为对学生具有的意义,就能够更好地修正行为,达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其次,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倾听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感受,使教学成为对话、交流和知识创新的活动,这样,师生之间不再是命令和服从关系,而是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诚交往、共同探索与交流的平等关系。因此,教师必须要考虑:㈠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未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㈡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㈢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㈣在拓宽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二、培养学习兴趣,开导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是学习者内在的“激素”,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思维的内在动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数学圆柱体的侧面积一课时,就可采用直观演示法、独立操作法,让学生自己利用手中的圆柱体模型去发现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学生在教学引导下,把已成圆柱体学具的纸壳展开认真观察,讨论十分热烈。“经过你的观察,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能是什么形状呢?”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了他们的创造意识,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说“如果圆柱的底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就是一个正方形”;有的还说“如果沿圆柱体侧面的高斜着切开,可能是平行四边形”……我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后,又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圆柱体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它的侧面积都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样,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将原本抽象、枯燥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其浓厚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创设县念环境,激发求知心理 有好奇心就会主动地去探知,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学小学六册《参观人民大会堂》时,教师提出:“谁到过北京,参观过人民大会堂吗?”学生回答“没有”,老师接着说:“今天带大家到北京去参观人民大会堂。”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学生就会想了解人民大会堂的特征。老师抓住机会,告诉学生今天就来学习《参观人民大会堂》,看看人民大会堂的特征。这样,短短几分钟的引入,学生的情绪高涨了,想了解人民大会堂的强烈欲望被激发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要求知的热情,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得到发展。问题的巧妙设计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跃,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尊重学生个体,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织,形成一种自由、民主的秩序,使学生在这种秩序中学习,按照自己的意图和计划行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教师凡欲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班上倡导有效合作,这样,才有利于集体创新能力的发挥,才能有利于构成培养创新能力的“气候”和“土壤”,才有利于创造一个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质疑的场所。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高技巧,拓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改的首要目标是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教学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所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培养能力与情感体验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互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学习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因此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一、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 1、学生学习方式的可喜变化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在学习方式、学习态度、情感与兴趣上有了很大改观。我们认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所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改进,学生更加喜欢学习了。他们可以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具有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能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会了评价,课堂气氛较活跃。新课程和新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贴近,与社会实际的紧密联系,为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兴趣的提高提供了契机。新课程使学生卸下沉重的书包,卸下来自教师与父母的压力,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学习自由和乐趣。 2、学习方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看到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发生的变化,但由于课程推进中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或鼓励学生采纳新的学习方式,从整体上看合乎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的要求,实质上却与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质量相差较大,有的甚至没有效果。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引导下的课堂教学气氛表面上十分热烈,但当一堂课结束后,学生到底学了什么,教师又给学生哪些知识,完成了哪些目标,学习效果究竟如何,却很难评估,教师往往也不知道。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新的学习方式,忽视或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转变学生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新课程并不是单纯地否定或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而是强调“过于接受”,这就是说,我们不全盘否定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