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陇川县

陇川县

陇川县
陇川县

陇川县

陇川,傣语称“勐宛”,意为太阳照耀的地方。

来源1、传说佛祖黎明到芒市,就把芒市叫“勐焕”;大雾朦胧到瑞丽,就把瑞丽叫“勐卯”;太阳当顶到畹町,就把畹町叫“勐回”;阳光最亮时到陇川,就把陇川叫“勐宛”;傍晚时到盈江,就把盈江叫“勐腊”;天黑到梁河就把梁河叫“勐底”。

来源2、传说为最早迁移到陇川坝的傣族先民来自东方的勐卡斯、宛尚(今昌宁、保山一带),其首领为傣人法赛列(可释为“太阳王”或“阳光之王”),故将其开发之地以首领之名命为勐宛,意思为阳光普照之地。

来源3、法赛列所率先民从宛尚迁移而来,为纪念故土而取名勐宛。

陇川历史

东汉归永昌郡哀牢县,唐南诏时属永昌节度,宋属大理金齿。

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麓川思氏部酋兴起,在勐卯(今瑞丽)统一了几个部落,随之兼并勐宛(陇川),建立麓川王朝政权。

元至元十三年(1276),在麓川统辖范围置麓川路、平缅路(置首府于今陇川坝北)。

至顺元年(1330)置麓川军民总管府,统管原麓川地。

至正十五年(1355),在姐兰(今缅甸南坎附近)置麓川平缅宣慰使司。

“三征麓川”后,明正统九年(1444)撤麓川平缅宣慰使司,立陇川宣抚司,辖今陇川、瑞丽、遮放及缅属高丽等地区。

公元450年,居住在保山卡斯洼的傣族部落首领法赛练率367户,迁徙到今陇川坝尾南宛河旁定居。法赛练氏部落统治勐宛480年,传19代。900余年,德昂族首领莽达良率众征服勐宛,在雷基(今洋人街)建立德昂王城。莽氏家族统治陇川304 年。

1233年,勐宛被勐卯王混贺罕兼并。元至元六年(1340)思可法立为勐卯王,迁都“姐兰”,

建立麓川王国,并开始向德宏及保山地区扩张。明王朝为巩固其统治,派兵“三征麓川”,于正统九年(1444),立陇川宣抚司(正四品)。

1447年,明朝庭废恭项,立原同知多歪孟为陇川宣抚使,沿袭28代,执政503年。清沿明制。

18世纪中后期(清乾隆时期),缅甸新兴的木梳王朝屡犯我国边境地区,清廷征用景颇兵、傈僳御敌,并允许他们在山区建寨设防。

民国时期,1912年设弹压委员,划入户撒、腊撒两司地。

1916年改为行政委员,行署旱季住章凤,雨季住杉木笼。同年,户撒划归干崖,腊撒归勐卯。

1932年改设陇川设治局,隶属云南第一殖边督办。(出处)

1950年5月陇川解放。

1951年12月21日成立陇川县各民族联合政府,隶属保山专区管辖。同年10月,瑞、陇两县合并,称瑞丽县。

1959年9月,瑞、陇分开,重置陇川县,隶属德宏州。1969年建人民公社。

1991年8月10日,章凤口岸确定为国家二类口岸,为了畅通口岸,扩大进出口贸易。

1992年县人民政府举全县之力,克服各种困难修复中断了30多年的章凤至八莫公路,次年全线通车,突破了人背马驮的贸易历史。

1993年修复“洋八”公路,县委、县政府正式迁到章凤挂牌办公。

1998年3月20日,陇川县城正式搬迁至章凤口岸;4月2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将陇川县人民政府驻地由城子镇迁至章凤镇;8月23日缅政府将雷基(洋人街)升格为国家级口岸,同时设立雷基市。

2000年,陇川县辖4个镇、8个乡:城子镇、景罕镇、陇把镇、章凤镇、清平乡、王子树乡、护国乡、邦瓦乡、户撒阿昌族乡、姐乌乡、勐约乡、赛号乡。

2001年原驻老县城各机关相继完成搬迁工作。

2002年缅甸扩大开放,大力开发克钦邦第二特区迈扎央经济开发区,进一步活跃了中缅贸易。

口岸的开通和对接,使章凤口岸成为中缅两国继畹町、瑞丽口岸之后的第三个陆路通道。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两国边民自古以来的贸易往来历史,使章凤口岸在对缅贸易和交流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7000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章风镇 40740 、陇把镇 16030、景罕镇 18588 、城子镇 11192 、户撒乡 21715 、护国乡 6259 、清平乡 13142 、帮瓦乡 7138、王子树乡 13161 、赛号乡 8554、姐乌乡 8900、勐约乡 4587。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邦瓦乡撤并于城子镇、勐约乡;至此陇川县辖7乡4镇68个村委会。此外有陇川农场4个分场45个队(站)。2002年,陇川县总户数40856户,总人口16863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386人,农业人口136249人。人口密度87人/平方千米。年末全县有汉族76534人,占总人口的45.38%;景颇族44559人,占26.42%;傣族27809人,占16.49%;阿昌族12462人,占7.39%;傈僳族4310人,占2.56%;德昂族1101人,占0.65%;白族724人,占0.43%;回族456人,占0.27%;其他少数民族680人,占0.40%。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4.62%。

2003年,陇川县下辖章凤、城子、景罕、陇把4镇,户撒、清平、姐乌、勐约、王子树、赛号、护国7乡,共68个村民委员会,3个居民委员会,671个自然村,726个村民小组。陇川农场驻陇把镇,下辖4个分场45个队(站)。2003年末,陇川县总户数41261户,总人口170149人。其中:农业人口136784人。全县有汉族77085人,占总人口的45.30%;景颇族44741人,占26.30%;傣族28360人,占16.67%;阿昌族12610人,占7.41%;傈僳族4371人,占2.57%;德昂族1091人,占0.64%;白族737人,占0.43%;回族454人,占0.27%;其他少数民族700人,占0.41%。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4.69%。

2004年,陇川县下辖章凤、城子、景罕、陇把4个镇,户撒、清平、姐乌、勐约、王子树、赛号、护国7个乡,共68个村民委员会,3个居民委员会,671个自然村,726个村民小组。陇川农场驻陇把镇,下辖4个分场45个队(站)。2004年末,全县总户数41696户,总人口17.17万人。

全县有常住少数民族22种,少数民族人口9418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4.86%,其中汉族77501人,景颇族45054人,傣族28690人,傈僳族4499人,阿昌族12747人,德昂族1117人,白族797人,回族490人,彝族377人,少数民族人口94189人。人口密度89人/平方千米。

2005年,陇川县撤销姐乌乡和赛号乡。

关于陇川

陇川山水相连,同一民族跨境而居,国家二类口岸章凤经拉允国门与克钦邦的雷基(洋人街)口岸相接。自古就是边防要塞,南方丝绸之路的要道,傣语称其为“拉都勐”,意思为国门。

陇川县地处德宏州西部,位于北纬24°08′—24°39′,东经97°39′—98°17′,东邻潞西市,南连瑞丽市,北接梁河、盈江两县,西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50.899公里。县政府驻地章凤镇,是国家二级口岸,距州府芒市130公里,距省府昆明779公里,距缅甸八莫市92公里。土地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77.53%,坝区面积占22.47%。地形为西南走向,东北高峻,西南低平,形成“三山两坝一河谷”的特有地形地貌。

陇川坝区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易排灌,是优质稻谷、甘蔗主产区。主要河流有南宛河、户撒河、龙江河。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德宏就是著名的西南丝绸之路---“蜀身(yuan)毒(du)道”的重要通道,沟通了中国大西南与今缅甸、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的联系。而在陇川县有一条芒胆石板路,是当年蜀身毒道(今称西南丝路)的必经之路。历史记载:公元前122年,博望候张骞从西域归来,向汉武帝禀报了他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的奇特发现,“居大夏时见蜀布、卭竹杖,问所从来,曰东南身毒(今印度)国。”历代帝王的官方记载上从未有过通商记录的西域国土上,张骞居然发现了大量独产于四川的蜀布和卭杖。其实早在春秋时期,西南人就在崇山峻岭中开辟了一条通向南亚次大陆及中南半岛的民间“走私通道”。这条中国最古老的道路使云南成为古老中国最早的“改革开放”前沿。进入20世纪的抗日战争时期,在原西南丝路走向的基础上,经过改扩建后成为了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一度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通道、

陇川历史悠久,据文物普查发现,今王子树乡曼胆寨、章凤镇允谷寨附近都是新石器遗址。在陇川,有几个自称“大汉人”的汉族村庄,其先民有一部分是明将沐英拓缰时在此地屯田的后裔,还有一部分是南明溃兵的后代,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山高路远,历史上清军

未曾征服过他们,至今这些“大汉人”仍保留着明代习俗,成了研究汉族的“活化石”。他们为什么将其他地方的汉人贬称为“小汉人”呢?那是因为只有他们才是明朝遗留的天朝子民,而其他地方的汉人都归顺了清朝。

傣族文化及传说

德宏是傣族聚居最多的地方,是傣族的发祥地,而陇川县也是傣族的集聚地之一。

据傣族历史记载:傣族建立的第一个政权—达光王朝,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据傣族民间传说: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傣族王子召武定落难原始森林,天神赐他一把琴,弹起这把琴,林中的所有野象就会召之即来,听从琴主的指挥。于是召武定在象队的帮助下,打回勐卯,又当上首领。召武定帅率军队征战,东讨西伐,南征北战,终于统一了周边各部落,号称“达光”并建都雷允。从发掘出来的雷允古城遗址看,其城壕轮廓就是仿照大象的性状挖凿而成。

而傣族历史上号称“勐卯果占璧”(意思为:盛产香软米之地),是傣族人在以勐卯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建立的第二政权。建立于1448年,直到1604年才被缅王所灭。

虽然果占璧王国早已不复存在,但“果占璧文化”却传承至今。果占璧是中原文化、印度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交会区,果占璧文化经过千年的发展已经融进了德宏的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几经水乳交融,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德宏民族文化特色。果占璧农耕文明较早,属稻作文化区,表现出与长江南部的百越民族的渊源关系;

历史证明:1965年—1990年,考古学家曾在陇川江流域的陇川芒胆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证明了早在4000多年前人类的祖先已在德宏生存繁衍,这个时期的先民已开始种植谷物和饲养家畜,并处在从原始社会向部族社会过渡的重大历史时期。而在史书《大唐西域记》中也曾有勐卯果占璧的记载,在史书中称为“乔赏弥”,意为“产香软米之地”。这也证明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至今在德宏州等地仍可觅到野生稻。

傣族特色传说

传说一:佛祖在雷奘相(今瑞丽芒约佛寺)传教期间,因弟子读的经文不同,发生了学术争论和吵闹。佛祖调节无效,愤然出走,只身到扎朵山洞修行布道。两个月后,佛祖驯化了野象。大象担心佛祖冬天洗冷水浴会受凉患病,便用牙撬脚踩,挖了一个水池,找来柴火烧红石头,然后将烫石抛入水中,冷水就变热了。之后佛祖得知弟子已经和解,但由于佛祖离开

后百姓不愿给寺僧供奉食物,众僧断炊。佛祖决定立即返回。象群恋恋不舍,伤心至极。佛祖见状,对大象说:“我的弟子有难,不去不行。你们对我有恩,我忘不了,我留下一样东西,让你们朝朝暮暮都能看见我。”说毕,佛祖在岩石上踩下了一个脚印。

-------------莫里温泉传说

传说二:明崇祯五年(1632年)传说释迦牟尼转世为玉兔时,曾在这个山丘现身,当时正闹旱灾,赤日炎炎,奸人坚酷热难耐,饥渴而亡,便化为玉兔,引导人们藏身山洞,不仅能避暑,还有泉眼解渴。玉兔年迈升天,其骨骼存于洞中。一日,有仙人下凡,葬兔骨于广坦坡。若干年后的一个傍晚,一位叫波社保的放牛老人赶着牲畜路过此地,忽见广坦坡的坟墓周边金光闪烁,牲畜齐跪于地,向闪金光的坟墓朝拜。他将此奇景告诉村民,并邀约村民去探寻,他们从坟墓中仅发掘出一句玉兔骨骼。人们敬畏神光,也为了纪念、感恩、驱邪和祈福,便厚葬玉兔,并将坟墓修建为佛塔。

傣文史书《陇川史》--------陇川县景罕玉兔塔传说

传说三:一日,洪水冲入村寨,淹没佛寺,僧侣们惊惶失措,匆忙逃生。唯有一位小和尚临危不乱,眼见弥足珍贵的经书毁于一旦,便急中生智,找来一根银针,强忍剧痛,把经文刺在自己的肉体上,于是保存了经文。

------------傣族纹身传说一

传说四:四海龙王想出家,佛祖答复他们“龙是不能出家当和尚的”。但他们出家的决心像滚山石一样的坚定,既然当不了和尚,便恳请为佛做佛座。佛念他们一片真情,点头同意。于是四位龙王便蜷伏在地,抬起莲座。掸族佛徒崇敬龙王的献身精神,纷纷效仿龙王,在自己的肉身上刺画龙鳞,以表示自己像龙王一样虔诚信佛。

-------傣族纹身传说二

传说五:远古,傣家人没有房子,他们住在山洞里或大树上,有个名叫帕雅桑目蒂的人,见树叶能遮挡雨水,便是这用树叶建造房子,但下雨是房顶漏雨,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成功。

正当他苦恼之时,天王帕雅英变成一只美丽的孔雀,冒雨飞到他面前。孔雀扬扬双翅,暗示他屋脊应盖成“人”字形,孔雀低头拖尾,暗示他要蒙住“人”字的前后两边,才能遮风避雨,孔雀将脚立在地上托住身子,暗示房子应建成干栏式,才能透气、防潮、防洪灾。孔雀飞走后,他就模仿孔雀,盖成了竹楼。

----------傣族竹楼的传说

传说六:很久以前,有个魔王,他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因他神通广大,谁也斗不过他。不久,他抢来七个民女为妻妾,他们都对魔王怀恨在心。一日,魔王喝的大醉,七个妻妾就套他的话“大王的本领真大,刀杀不死,火烧不死,水淹不死,世上只有你不会死了。”魔王酒后失言:“我也会死,只要拔下我的一丝头发,就能把我勒死。”等魔王酣睡后,七个小妾就从他头上拔下一丝头发,绕住魔王的脖子,然后使劲一勒,魔头果然落地。但魔头落地既起火,于是民女们只好轮流抱着魔头,一人抱一天,交换时互相泼水,冲洗血污。天上一日是人间一年,而且交班的日子正好是清明节后第七天。后来世间太平,人们为了纪念这七个民女的大恩大德,便在清明节后第七天开始过泼水节。

------------泼水节的传说(由来)

传说七:很久以前,龙公主与太阳神的后裔相爱,生下了三个龙蛋。其中一个龙蛋落入黄河,漂到中国,变成了一位美少女,长达后成了中国皇后;一个龙蛋掉在缅甸境内,触地破裂,蛋清蛋黄变成无数宝石,因此缅甸成为宝石国;还有一个蛋投入伊洛瓦底江,顺流到缅甸的梁宇村,被一个剽族老汉打捞上岸,想不到龙蛋竟被阳光孵化出一位可爱的男孩,长达后,他成了一位聪明超群、力大无穷的将军,后来又成为蒲甘王朝的开国皇帝,也就是史书上著名的剽且低国王。

----------流传缅甸的中缅友谊传说

传说八:古代有个佛的弟子,在山林中修行,冬天也要下山化缘。由于他衣衫单薄,冷得感冒加重,浑身颤抖。村民见之不忍,纷纷捡草拾柴为他生火取暖,主动煎药端汤,缝衣送毯。此事被佛闻知,视为善举,便规定在冬去春来之际举行烧白柴节,傣族认为,烧白柴之后,

天气就会由冷变热了,而且来年会风调雨顺。

--------------傣族烧白柴节的传说

傣族文化

傣族文化灿烂,服饰多样。傣族的“傣”字,运用《说文解字》的方法,可理解为“在三条大江边居住的人民”(这里的三条大江指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傣族分为傣德和傣勒。傣德,意为下边的傣人,主要居住在瑞丽市和芒市遮放坝尾一带;傣勒,意为上边的傣人,分布于芒市、陇川县、盈江县等地区。傣德和傣勒差别较大;傣德一般身着缅装,多居于干栏式竹楼或铁皮顶吊脚楼。傣勒着传统、古朴、典雅的服饰,多居土竹木结构的四合院瓦房。傣族多依水而居,好洗浴,较卫生。主食大米、喜饮酒,好酸辣。

傣族男子成年后都会纹身,并引以为豪,傣族男子认为纹身可以驱邪避祸,并且美丽。所以傣族纹身一直流传至今。

傣族种植水稻较早,因为地理形成的特殊气候条件,德宏州一直是优质大米的产地之一,较为出名的遮放米就是其中之一。在傣族人民里流传着一句古谚语:“谷子黄,傣族狂”。这也反映了粮食收入是当地人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傣族人民将孔雀河白象视为真、善、美的象征。并将白象视为吉祥的象征。

傣族禁忌

进入佛殿要脱鞋;不准高声谈笑;要先拜佛,再拜长老;不能盘腿而坐;不能用手指佛;不能随意触动法器及僧侣的用具。

不准在神树、寨心桩下解大小便,否则认为会遭雷击。

上竹楼要脱鞋。

吃完饭就要收拾清洗碗筷,否则认为是供鬼,会惹出灾祸。

忌在家里喊叫和吹口哨。

不能跨越火塘和灶,更不许砸破煨茶罐。

男人不能从妇女晾晒的衣服下钻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