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4年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___导学案

2014年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___导学案

2014年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___导学案
2014年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___导学案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第一课时导学案学科课题编者时间

初二地理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杨帆2014.2.3.19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认识它的过渡性。

2. 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和形成原因。

3.知道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能举例说出反映黄土风情的例子

学习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学习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证据

学习过程一、导入(见屏幕)

二、前置学习:巩固运用(见屏幕)

三、独立自学(5分钟)

1、位置与范围

①黄土高原东起,西至,南抵,北连。

主要所跨省级行政区自西向东有省、自治区、省、省。(完成好后,请把所填事物名称填在相应的图中)

②学生交流展示:

③巩固提升:角色扮演(活动要求见屏幕)

④点拨释疑:认识黄土高原的过渡性(见屏幕)

四、合作互学(5分钟)

2.沟壑纵横的地表景观

①.黄土高原的景观有、、、。

②.黄土高原上黄土的形成原因是。(水成说,风成说)

3.文明的摇篮

①.黄河流域与、、,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四大发源地。

②.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③.黄土高原土质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______平原就出现了原始农耕文明。

④黄土高原地区的名胜古迹有、、等。

⑤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富有特色的。

五、合作探究:提示读26页阅读材料和27页活动题(5分钟)

1.以下现象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请完成连线

A黄土较均匀地覆盖在起伏的地形上①黄土是风从上空吹来

B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②黄土是外来的

C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岩石成分不一样③黄土是一种沉积物

2.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想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你认为该什么做?

1.控制人口;

2.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

3.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4.加大科技投入,倡导绿色、生态农业;

5.调整农业结构,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六、总结(2’)

今天我们学习了世界上最大的堆积区——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特征是什么样的呢?

七、整理归纳:(2’)

地理位置特殊:有明显的______性

黄位置与范围范围:_____山以西,____以东,____以北,_____-高原

土以南。

高地表形态:_________

原地表景观景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______说

黄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四大发源地之一

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文明的摇篮渭河平原等是原始文明农耕

名胜古迹众多(例如、、、、、)

八、练习:(见屏幕 )

教学反思

湿陷性黄土地区常见地基处理方式及选用

湿陷性黄土地区常见地基处理方式及选用 摘要:由于科技迅速发展,新型建筑施工材料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得湿陷性黄土地也能施工建设,建筑高层建筑物,对黄土地地基的处理方法也越来越繁多,效果也越来越明显,本文探讨湿陷性黄土地的湿陷机理以及对地基的处理方法介绍。 关键词: 湿陷性黄土; 地基; 处理; 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主要是指结构不稳定的黄色土层,遇到水浸湿后,在自重压力或者附加压力作用下,出现显著的下沉现象。这种特性会对土层上方结构物造成极大的危害,导致路基或者结构物出现大幅度沉降,倾斜等现象,严重影响安全使用。 一、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重要意义及一般处理方法 我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国家之一,其中约占四分之三的黄土,为湿陷性黄土。其最主要的特性是受水浸湿后,在土的自重压力或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产生大量而急剧的沉陷,给构造物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使结构物大幅度沉降、坼裂、倾斜,严重影响其安全和使用。鉴于湿陷性黄土的这种特性,在该地区建筑物的设计及施工中,必须采用合理的基础型式或消除沉陷的地基处理方式,才能满足建筑物的使用要求。 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很广,各地区黄土的差别很大,地基处理难度大,开展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的研究有重要的实用意义。在我国,有很多地方的土质均属于湿陷性黄土,而不同地区的黄土又存在着一定差异,所以在对湿陷性黄土地的地基进行处理时我们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不同地方,区别对待。在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进行处理时,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通常,我们以以下几个方面为主要参考点。一是地域性的差别,不同地域的黄土湿陷性以及湿陷敏感性的强弱也许会有很大差别,土层的承载能力以及土质的可压缩的程度及均匀程度等。二是建筑物的用途,建筑物内用水量的大小水渗入地基的可能性等。三是建筑物施工时用料和施工条件,以及丰富的施工经验。四是建筑物的重要程度,是一级建筑还是二级建筑等,建筑物结构对对由于黄土的湿陷性造成的地基不均匀下沉的适应能力。 湿陷性黄土的独有的性质,决定了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的处理要采用什么方法。那么湿陷性黄土的独有性质是什么呢,研究表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形变由两种因素引起,一是土壤压缩,一是土质湿陷。当地基承载的压力没超过地基的允许承载能力时,地基所产生的压缩变形很小,几乎不会对建筑物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土壤的湿陷性在当地基被水浸湿时,会引起土壤的附件变形,这种情况,即使地基所承载的压力并没有超过地基的允许承载能力,也要对地基进行处理,避免发生对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造成造成危害。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设计措施,主要有地基处理措施、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三种。

湘教版地理七上《世界的海陆分布》word学案2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第2课时)学案 总编号:NO. 8 编写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 .识记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特点。 2 .了解大洋、海、海峡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并能举例。 课前检测 1. 世界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分别是: 、 、 非洲 5?世界陆地集中分布在 ( ) A .整个地球 B .西半球 C.南半球 D.北半球 6.赤道穿过的大洲中, 面积最大的是 ( ) A.亚洲 B .非洲 C.大洋洲 D .南美洲 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大洋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上是指海洋,它包括主体的洋、 广义的太平洋包括黄海、日本海、台湾海峡等。狭义的大洋,是指海洋的中心部分。 海(海湾)一般分为边缘海、内海和陆间海三种类型。边缘海也叫陆缘海,是毗连大 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处于不同程度隔离状态的海域。 边缘海以太平洋西部分 布最为广泛,如东海、南海。内海也叫内陆海,它被大陆及其向外用臂状延伸的半岛环抱, 2.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 A .大洋洲和南美洲 非洲 ( ) B .亚洲和北美洲 C .南美洲和北美洲 D.亚洲和 3?本初子午线穿过的大洲有 A.非洲和大洋洲 B.欧洲和非洲 4.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 ( A .亚洲、非洲 B.欧洲、北美洲 C.欧洲和大洋洲 ) C.欧洲、亚洲 D.亚洲和非洲 D.南美洲、 周围的海和海峡。如

和 两煙uni 东经 A C A B D E F b d a c 线和大陆的形状判断出大洲。再根据大洲的相对位置判断出大洋 ) (三)沟通海洋的海峡、运河 仅有狭窄水道与大洋或相邻海域相通, 如黑海、波罗的海。陆间海由两三个大洲或大陆包围, 仅有一个或几个狭窄水道与大洋相通,如地中海、红海。 大洲包围。 印度洋:被 大洲包围。 北冰洋:被 大洲包围。 (2)填写大洲和大洋。(提示:先根据特殊经 巴拿马运河:两侧大洲是 和 ________ 。沟通大西洋、 2.四大洋的特点: 大西洋:被 (2)全部在北半球的大洋是: 跨南 北半球的大洋是 跨东西半球的大洋是 纬度最高的大洋是: 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 (3)哪个大洋被三大洲所包围 哪个 (些)大洲被三大洋所包围 ⑷ 印度洋周围的大洲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非洲、 _____________________ 、 【跟踪练习1】1.环绕北冰洋的大洲是( ) A.亚洲、欧洲、北美洲 B .南美洲、北美洲、欧洲 C.亚洲、欧洲、非洲 D.亚洲、欧洲、南美洲 (二)四大洋 1.四大洋的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 ⑴ 太平洋:跨南北半球,在四大洋中最 、最 ,表面水温最 ,岛屿最 。 ⑵大西洋:跨南北半球,形状略呈“ _”形,面积第 _、深度第二,表面水温第三 。 ⑶印度洋:大部分位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半球,面积第 _______ ,深度第三,表面水温第二。 ⑷ 北冰洋:全部在 _________ 半球,大致以 ___________ 为中心,被海冰广泛覆盖, 是四大洋中面积 最_、深度最 __________ 、水温最 ______ 的大洋。 【合作探究】 (1)四大洋分别被哪几个大洲所包围? 太平 洋:被 大洲包围。 。全部在东半球的大洋是: 2.读以极地为中心的半球图完成各题。 (1)判断下列描述的正误。 ①A 图是北半球.B 图是南半球 ( ) ②G 是南极洲,d 是北冰 洋。( )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下沉加固技术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下沉加固技术 由于事先未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有效处理,在使用过程中地基被水浸湿而导致建筑物不均匀下沉、墙体开裂,影响了正常使用,下沉严重的甚至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对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的加固,首先是要控制地基的下沉,即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地基进行加固。 第1章下沉原因分析 湿陷性黄土在天然含水量时,往往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小的压缩性,但是水浸蚀后,水分子楔入土颗粒之间,破坏联结薄膜,并逐渐溶解盐类,同时水膜变厚,土的抗剪强度迅速降低,在土的自重压力和建筑物附加压力作用下,结构逐渐破坏,颗粒向大孔中移动,骨架挤紧,从而导致地基湿陷,引起上部建筑物的不均匀下沉,墙体出现裂缝。建筑物的变形越严重,对建筑物的危害也越大。 根据多年来对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下沉情况的调查、分析,归纳起来引起地基下沉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上、下水道距建筑物过近,当管道发生跑水或渗漏时,水浸湿地基而下沉。如某锻造厂的三号单身宿舍及其附近的浴室,由于上水管道漏水,长期未进行处理,造成地基湿陷事故,在窗间墙及墙角等部位出现了严重的裂缝。 2.地沟过浅,封闭不好,雨水由地面流入暖气沟内,或是沟内管道跑水,使水由暖气沟进口处流入室内沟槽中,再沿沟槽内的缝隙渗入地基,造成建筑物下沉。如太原某修造厂的综合车间,由于室外排水不畅,雨水

流入暖气沟,并沿沟灌入地基,引起建筑物一面墙身严重下沉、倾斜。 3.屋面排水系统处理不好,雨水流入基础。如山西闻喜县某厂一座新建的车间,屋面采用内排水作法,土建施工完后,未及时做好排水系统,突降暴雨,雨水由天沟经室内排水管流入地下,造成柱基下沉,下沉最严重者达54cm。 4.散水过窄或散水下沉。如果建筑物室外标高过低,场地排水不畅,地面水就容易沿墙根或散水边浸入基础,导致建筑物下沉。如山西省翼城县某厂食堂,由于基础四周用冻土块回填,又未分层夯实,就浇筑了散水混凝土。当气温回升,回填的冻土消融,填土下沉,混凝土散水部分出现塌陷、开裂,雨水顺裂缝侵人地基,造成建筑物下沉。 5.由于附近新建水库、排洪沟等原因,造成地下水位上升,使建筑物地基发生湿陷。如陕西某锻造厂的成品库,地面排水条件良好,建筑物内外均无上、下水源,但由于地下水位上升,使地基土中的含水量大大提高,引起了建筑物的严重湿陷。 6.洪水浸淹,多见于山区建筑,由于山洪暴发,浸淹建筑物引起湿陷。如青海某水文地质站,没有规划防洪设施,山洪浸淹了10幢建筑,造成严重湿陷。 第2章加固处理原则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造成建筑物下沉的主要原因既然是因“水”渗入基础底部而引起的,因此在进行此类建筑物加固处理时,就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从根本上解决湿陷的问题,才能确保加固的效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1-60)

For pers 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1 总贝U 1.0.1 为确保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包指构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做到 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地基处理、施工、使用与维护。 1.0.3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应根据首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工程要求, 困地制宜,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对建筑物产生危害。 1.0.4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工程,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有关现行的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湿陷性黄土collapsible loess 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着附加下沉的黄土。 2.1.2 非湿陷性黄土non collapsible loess 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无显着附加下沉的黄土。 2.1.3 自重湿陷性黄土loess collapsible un der overburde n pressure 在上覆土的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发生显着附加下沉的湿陷性黄土。 2.1.4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loess non collapsible un der overburde n pressure 在上覆土的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不发生显着附加下沉的湿陷性黄土。 2.1.5 新近堆积黄土rece ntly deposited loess 沉积年代短,具高压缩性,承载力低,均匀位差,在50?150kPa压力下变

七年级地理导学案答案汇总

七年级地理导学案参考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 【达标检测】 1、B 2、A 3、C 4、B 5、D 6、C 7、C 8、A 9、B10、A11、D12、B13、B 14、B15、D16、C17、D18、B19、D20、A21.C22.B23.C 24、(1)西北东北(2)900(3)线段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50米1:15000 25.(1)1;100000(2)正北3(3)自西南向东北西东西北东南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导学案(第一课时) 【达标检测】 1、B 2、B 3、A 4、B 5、B 6、D 7、B 8、D 9、C10、D11、C12、C13、A14、D 15、A16、B17.B18.C19.A20.C21.C 22、(1)B、DC、E(2)东南西北西北(3)ED 23、(1)甲图(2)(60oS,30ow)东北 24、(1)90oE,60oN(2)④465oW(3)正北西北③ 第一节《认识地球》导学案(第二课时) 试一试: 1、北东 2、b 3、略 4、A 能力提升 1、(1)150°E65°N180°20°N170°E65°N(2)A西北A、C 2、B 【达标检测】 1、A 2、B 3、C 4、A 5、C 6、D 7、D 8、B 9、A10、C11、C12、D13.B14.C15.D16、C17、D18、B 19、(1)南(2)正西正北西北东南 20、(1)45°W,15°N正东(2)逆(3)①②(4)①②③ 21.(1)略(2)BD一天(3)正西赤道(4)极昼北温带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巩固练习】 1.D 2.B 3.D 4.C 5.C 6.D 7.A 8.D 9.D10.A11.B12.C 13.(1)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北冰洋太平洋(2)略(3)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4)D亚洲⑤大洋洲⑥南极洲⑦(5)非洲③【中考链接】 1.A 2.B 3.C 4.B 5.C 6.D 7.C 8.D 9.D10.C11.B12.C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巩固练习】 1.D 2.B 3.C 4.B 5.A 6.(1)鞍部陡崖山脊(2)CD等高线密集坡度陡(3)400100—300 (4)正西西北(5)西北东南(6)C 【中考链接】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强制性条文汇编

目录 第一篇施工质量 (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1) 1 地基基础 (1)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1)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2)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7)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112-2013 (8) 《人民防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34-2004 (9) 《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1-2012 (23)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23)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 (25)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25)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26) 《复合土钉墙基坑支护技术规范》——GB50739-2011 (27) 《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2011 (27)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27)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28)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 (31) 《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GJ118-2011 (31)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31) 《载体桩设计规程》——JGJ135-2007 (32) 《地下建筑工程逆作法技术规程》——JGJ165-2010 (32) 2 主体结构 (33) 《烟囱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78-2008 (33) 《滑动模板工程技术规范》——GB50113-2005 (33)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13 (34)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 (35)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 (35)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20204-2002(2011版) (36)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38) 《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6-2012 (4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 (42) 《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GB50574-2010 (42)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地的要求的要求规范(1-60 )

1 总则 1.0.1为确保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包指构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地基处理、施工、使用与维护。 1.0.3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应根据首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工程要求,困地制宜,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对建筑物产生危害。 1.0.4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工程,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有关现行的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湿陷性黄土 collapsible loess 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 2.1.2非湿陷性黄土 non collapsible loess 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无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 2.1.3自重湿陷性黄土 loess collapsible under overburden pressure 在上覆土的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湿陷性黄土。 2.1.4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loess noncollapsible under overburden pressure 在上覆土的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不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湿陷性黄土。 2.1.5 新近堆积黄土 recently deposited loess 沉积年代短,具高压缩性,承载力低,均匀位差,在50~150kPa压力下变形较大的全新世(2 Q)黄土。 4 2.1.6压缩变形 compression deformation 天然湿度和结构的黄土或其他土,在-定压力下所产生的下沉。 2.1.7湿陷变形 collapse deformation 湿陷性黄土或具有湿陷性的其他土(如欠压实的素填土、杂填土等),在一定压力下,下沉稳定后,受水浸湿所产生的附加下沉。 2.1.8湿陷起始压力 lnitial collapse pressure 湿陷性黄土浸水饱和,开始出现湿陷时的压力。 2.1.9湿陷系数 coefficient of collapsibility 单位厚度的环刀试样,在一定压力下,下沉稳定后,试样浸水饱和所产生的附加下沉。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一一黄土高原 学习目标 1. 能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和意义。 2. 知道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举例说明“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 关系。 3. 认识塬、梁、岇、川等黄土地貌,了解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知道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 原的形成。 4. 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说明黄土高原植被、土质、降水、 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5. 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培养正确人地观念。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征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黄土高原成因、严重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对策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成因、严重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对策 教学用具 PPT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出示黄土高原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引入新课。 【揭示目标】 1. 能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和意义。 2. 知道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举例说明“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 关系。 3. 认识塬、梁、岇、川等黄土地貌,了解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知道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 原的形成。 【自学导航】认真阅读教材P23— 27,你能独立解决下列问题! 自学课文,搜集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将重点 内容在书上画记号) 1. 位置范围: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 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一 2. 地形特征: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地表 形成塬、梁、峁、川 等黄土地貌景观 3.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4. 主要河流:黄河 5. 文明摇篮:六七千年前出现原始农耕文明;四五千年前出现华夏文明;革命圣地 6. 黄土风情:窑洞、信天游…… 7. 黄土成因: 【预习反馈】(略) 【合作探究】 一、了解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 ,思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P25活动) 1. 窑洞: 黄—高匣 的 边界

区域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导学案

区域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编制人:xxxx 审核人:xxxx 课时安排:2课时 使用班级:高二文科组 班别: 姓名: 学号: 学习小组: 【学习目标】 1.记住世界海、陆所占百分比及海陆分布大势。 2.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和洋、海、海峡的概念;记住世界主要大陆、半岛、岛屿、大洲和洋、海、海峡的名称、轮廓特征和地理位置。 3.记住大陆上的洲际界线和各大洲的地形特征以及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4.能够在一般地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中辨识五种基本地形,能概括其特点并记住其典型代表。 5.能够根据经纬网和轮廓特征对世界主要的大陆、半岛、岛屿、河湖、洋、海、海峡进行空间定位。 课前预习 一、世界海陆分布大势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 %,陆地占 %。 分布特点:◆陆地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半球。 (注意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海陆分布情况) 请在下面三图中分别填出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 图1 二、世界陆地 1.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概念 陆地被海洋分成大大小小的许多块。一般把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做 ,面积较小的陆地称为 。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称为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做___________。 世界最大岛屿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最大群岛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一练 图2

世界最大半岛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七大洲及其分界线 概念: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地球上的陆地可以划分为七个大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积由大到小排列) 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 半球 北美洲、南美洲在 半球,南极洲跨 半球 亚、欧—— 山脉、 河、 山脉、 海峡 亚、非—— 运河、 海、 海峡 南、北美—— 运河 亚、北美—— 海峡 南美、南极—— 海峡 欧、非—— 海峡、 海 非洲3000 北美洲2400 南美洲1800 南极洲1400 欧洲1000 大洋洲900(单位:万平方千米) 请在下面各图中分别填出大洲或大陆的名称和重要经纬线的度数: 图3 3.陆地五种基本地形 地形 特 点 备 注 练一练 分布 界线 大洲

湿陷性黄土与黄土地区的地质灾害

湿陷性黄土与黄土地区的地质灾害 黄土是一种第四地质历史时期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沉积物。以风力搬运堆积未经此生扰动的、无层理的、黄色粉质富含碳酸盐并具有大孔隙的土状沉积物称之为黄土。具体说就是分布在山西、陕西和甘肃等地构成黄土高原的黄土作为代表。黄土具有如下特征: 1、为风力搬运沉积,无层理。 2、颜色以黄色、褐黄色为主,有时呈灰黄色。 3、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含量一般在60%以上,几乎没有粒径大于0.25mm 的颗粒。 4、富含碳酸钙盐类。 5、垂直节理发育。 6、一般肉眼可看的大孔隙。 满足所有特征的称为典型黄土或者原生黄土,当缺少一项或者几项,称为次生黄土。 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称为湿陷性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的黄土多具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在一定的压力下,下沉稳定后,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故在润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 1、湿陷性黄土的颗粒组成 我国湿陷性黄土的颗粒主要为粉土颗粒,占总重量约50~70%,而粉 土颗粒中又以0.05~O.01ram的粗粉土颗粒为多,占总重约40.60%,小于0.005ram的粘土颗粒较少,占总重约14.28%,大于0.1rnm的细砂颗粒占总重在5%以内,基本上无大于0.25mm的中砂颗粒。上述颗粒的矿物成分,粗颗粒中主要是石英和长石,粘粒中主要是中等亲水性的伊利石。此外,在湿陷性黄土中又含有较多的水溶盐,呈固态或半固态分布在 各种颗粒的表面。 黄土是干旱或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沉积物,在生成初期,土中水 分不断蒸发,土孔隙中的毛细作用,使水分逐渐集聚到较粗颗粒的接触点处。同时,细粉粒、粘粒和一些水溶盐类也不同程度的集聚到粗颗粒的接 触点形成胶结。 试验研究表明,粗粉粒和砂粒在黄土结构中起骨架作用,由于在湿陷 性黄土中砂粒含量很少,而且大部分砂粒不能直接接触,能直接接触的大 多为粗粉粒。细粉粒通常依附在较大颗粒表面,特别是集聚在较大颗粒的 接触点处与胶体物质一起作为填充材料。 粘粒以及土体中所含的各种化学物质如铝、铁物质和一些无定型的盐类等,多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起胶结和半胶结作用,作为黄土骨架的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资料搜集和阅读能力。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原因,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和综 合分析的能力。 4、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懂得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 要性。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图文资料,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等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难点: 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地理区域,假如从飞机上看这一区域,那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那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窑洞居住。黄河也流经其中,因而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黄”河,这区域就是黄土高原。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引导读图:黄土高原在哪儿呢?请同学们P24“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明确其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 1、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引导读图:黄土高原主要跨越哪些省区呢? 2、主要跨越省区:晋、陕、甘、宁等 引导阅读:说起黄土高原,很多人不仅会想起它那千沟万壑的景观,而且还会想起这片古老黄土地上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请阅读课文24-25页内容。 3、文明的摇篮:古文明、革命圣地、黄土风情 设疑: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除一些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厚度一般超过100米的黄土,这么多的黄土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讲述: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得到了最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是吹来的。 二、风吹来的黄土 引导思考:虽然我们不能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周密严谨的研究,但我们也能客观地对这一学说进行分析。请大家合作完成P27的活动题。 1、黄土高原成因—风成说

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湘教版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海洋与陆地】 教学导入: 方案①:人们很早就发明了较为快速的马车,为什么当时的人们没有利用马车做环球旅行证明地球是球状的呢?这是因为陆地被海洋分隔成不相连的几块。全球的陆地和海洋是怎样分布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一情况。 方案②:苏联宇航员在月球上看到地球的全貌后,曾感叹说人类把地球的名字取错了,应该叫“水球”,因为地球上大部分地区被广阔的海洋所覆盖。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的实际情况。 方案③: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是希望人们学会忍让,有海洋和天空一样宽阔的胸怀,可你知道天空有多大?海洋有多宽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教学过程: 教师主要指导学生从统计图、世界地图、地球仪上获取信息,引导学生归纳特征,发表看法。 1.观察海洋与陆地的大致分布状况: 方案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后回答:“地球上陆地和海洋,哪一个面积更大?” 方案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旋转的地球仪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后回答:“地球上陆地和海洋,哪一个面积更大?” 方案3: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的卫星图片,让学生观察其主要颜色,然后回答:“地球上陆地和海洋,哪一个面积更大?” 归纳: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大得多。 过渡:地球上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各占多少比例呢? 2.了解海洋与陆地的比例 引导学生读“图2-25 世界海陆面积比较”,了解海洋和陆地面积大致比重。 教师强调:本节教材中首次出现了“饼状统计图”,这类图以饼块的大小表示数量,饼状结构体现了有关地理事物数量的比例,既形象又直观。除饼状统计图外,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接触到柱状统计图、曲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 归纳:“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课堂活动: 教材P.28活动第①题。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从语言上进行适当引导和鼓励。 过渡: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有何特点呢? 3.海陆分布的特点——不均衡性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课题:第六章北方地区 主备人:杨丽梅审核: 班级:八(1)姓名:杨丽梅组名: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学习目的】 1 .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 2 .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学习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学习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二、新课导入 1 .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以及黄土高原所垮的省级行政区。 2 .黄土高原有什么地形景观? 3 .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4 .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5 .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 6.你能说出在同等降水量的条件下,地面植被的多少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吗? 7.水土流失有什么危害? 【课堂练习】 一、填空 1 .黄土高原东起___________、西至___________、南连___________、北抵___________。跨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省区。 2 .黄土高原黄土物质是由___________作用形成的。 3 .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雨带移动规律看,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________月份,而且多______雨。 4 .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而后者更为突出。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 .关于黄土高原叙述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B、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C、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D、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许多山间小盆地 2 .下列叙述不属于黄土高原的地貌有() A、黄土坡 B、黄土塬 C、黄土峁 D、黄土梁 3 .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

初中地理《世界的海陆分布》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世界的海陆分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海陆面积所占的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运用图示得出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 3、能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找出七大洲,知道其分布并准确填注其名称。教学重难点 重点:七大洲的名称及分布。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拼图归纳海陆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课前播放一段音乐,大屏幕上展示转动的地球,一幅世界海陆分布图作为背景。上课开始播放视频:播放杨利伟在宇宙中看到的地球视频。 【设计意图】让学生看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能看到的地球景观,把地球的神秘展现在眼前,引发学生探究自然世界奥秘的欲望,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创设良好的兴趣氛围,为下面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疑问探究

【教师活动】通过观看视频,引发问题:宇宙中看地球美吗?地球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有人说我们的地球应该叫做“水球”?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利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牵引学生的思想,推动学生进入积极思维。 【教师活动】结合地球仪和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如果我们能将地球任意切割成两半,海洋和陆地谁的面积大?可以指导学生用细线尝试分割地球仪。 【学生活动】用细线,任意切割地球仪成两半球,并归纳总结:无论怎样切割,任何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提问,将学生推向思维的顶峰,由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探究,然后结合演示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实践。 【教师活动】提供地球海陆面积比例图思考:几分陆地,几分海洋?【学生活动】学生抢答。 【设计意图】展示饼形图,将探究上升到理论,回归到生活。(三)走近地球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学习笔记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物基础应以采取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 1.黄土的湿陷性是在一定的外压力或上层土自重压力下才能发生显著下沉变形的;湿陷性黄土是一种非 饱和、欠压密土,在天然状态下具有大孔和、垂直节理,在天然状态下具有压缩性低、高强度的特点,但是在浸湿后在一定压力下具有变形量大、变形速度快的失稳性沉陷的特点; 2.处理措施:地基处理措施、防水措施、结构措施; 3.湿陷系数=(天然湿度及结构的式样在一定压力下达到变形稳定后的试件高度-上诉加压稳定试件在 浸水发生附加下沉稳定后的高度)/(试件的原始高度) 4.评价标准:当湿陷系数<0.015时,为非湿陷性黄土湿陷系数≥0.015时,为湿陷性黄土 0.015≤湿陷系数≤0.03时,为湿陷性轻微 0.03<湿陷系数≤0.07时,为湿陷性中等 0.07<湿陷系数,为湿陷性强烈 5.桥梁设计可以借鉴的措施要求: 6.1 黄土边坡宜作防护; 6.2 结构基坑边缘25米内不得有水渠或水池; 6.3 黄土排水纵坡不得小于0.005; 6.4 填方的压实系数不得小于0.95; 6.5 桥涵基坑处于自重性湿陷黄土地区时,在基坑回填时压实系数应不小于0.95,同时在表面设置15-30cm后的灰土表层,其压实系数不得小于0.95; 6.6 桩基础应穿过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并支承在非湿陷性土层中;对于自重性湿陷土层中的桩基应穿过湿陷性土层并支承在可靠的岩(土)层; 6.7 关于桩基计算的摩阻参考取值详见5. 7.5及5.7.6条的有关规定; 6.8 桩基的配筋长度应穿过自重湿陷性土层的厚度或通常配筋; 7.湿陷性黄土地基平面处理范围的建议:根据本规范6.1.2条关于甲级建筑物处理范围的意见,我个人理解应该可以借鉴在桥涵基础的处理平面范围的确定上,具体如下:当为局部处理时,地基的平面处理范围应大于基础底面的面积。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每边应超出基础底面宽度的1/4,并不得小于0.5m;在自重性湿陷黄土场地,每边应超出基础底面宽度的3/4,并不得小于1.0m. 当为整片处理时,地基的平面处理范围应大于基础底面的面积。超出基础底面外缘的宽度每边不宜小于处理土层厚度的1/2,并不得小于2.0m. 建议:对于涵洞的基础处理,考虑到路基范围的地基同时进行处理,建议可以按照局部处理的意见确定的范围进行确定处理范围;对于桥梁基础的处理范围,我个人认为由于桥墩的孤立性,建议按照整片处理的意见来确定桥梁基础的平面处理范围。 8.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常用方法: 0.95;当大于3m时,超出3m的部分的压实系数不得小于0.97。垫层的厚度从基础底面算起。 8.1.2 垫层地基的基本承载力应根据试验确定。在无试验数据的情况下土垫层的应力不得大于180kpa、灰土垫层的应力不得大于250kpa. 8.1.3 其它要求详见P41页6.2.5-6.2.6的要求。 8.2.1 强夯法应先进行试验在施工工程应用。采用强夯法消除湿陷性的有效深度估算见下表:

湘教版地理七上《世界的海陆分布》word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分清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 (3)、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4)、能简单地说出大洋与海的区别,记住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点 能力目标:(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4)、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及报告的撰写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和生活必须具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重点:海陆分布情况,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识记和相对位置的空间关系 难点:学生空间感的建立 关键点:灵活运用地图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及海陆分布是关键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册、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理解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4.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及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中学后,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教学内容,海陆分布可以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较熟悉,关键在于通过读图 直观感受,并理解其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引入新课:我们前面几节课讲的是“地球”, 为什么叫“球”,讲了地球的形状、 大小等。从今天起今天我们来研究 一下“地球”的“地”。为什么叫 地球呢? 回忆、思考,讨论,交 流、探索被称为地球的 原因[来 设疑,引起学生探 索的兴趣,激发学 生的好奇心。

湿陷性黄土的地区的一些总结

湿陷性黄土区给排水 湿陷性黄土区给排水 湿陷性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土壤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土壤。 分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和自重湿陷性黄土,前者在大于上覆土的自重压力下(包括附加压力和土自重压力)受水浸湿发生湿陷;后者在上覆土的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会发生湿陷。在湿陷性地区设计给排水工程时,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避免发生事故,不仅要考虑防止管道和构筑物的地基因受水浸湿而引起沉降的可能性,而且要考虑防治因给排水管道和构筑物漏水而使得附近建筑物发生湿陷的可能性。设计过程中要按照GB50025-2004《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的规定,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程度,建筑物的类别,地基处理措施,地下水位变化情况,以及施工、维护、使用等条件,因地制宜,综合考虑,采取合理措施。 湿陷性黄土评价

黄土的湿陷性应按室内单轴浸水压缩试验,在一定压力下测定的湿陷系数判定。 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程度可以根据湿陷系数分为三种: 当0.015≤δs≤0.03为轻微湿陷性; 0.03≤δs≤0.07为中等湿陷性; δs>0.07为强烈湿陷性。 通过自重湿陷系数δzs来判断: δzs<0.015,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δzs≥0.015,为自重湿陷性黄土。 建筑场地分为: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和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见《建筑给水排水》表11-1。根据建筑物地基受水浸湿的可能性大小,建筑物的重要性以及建筑物在构造上和使用上对不均匀沉降有限制的严格程度将建筑物分为甲乙丙丁四类。

建筑物防护范围 防护距离指的是防止建筑物地基受到管道或水池等渗漏影响的最小距离,建筑物周围防护防护距离以内的区域成为防护区域。 埋地管道、排水沟、雨水明沟和水池等与建筑物之间的最小距离,可以参考《建筑给水排水》表11-3的规定,否则要采取与建筑物相应的防水措施。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3.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4.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5.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各种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高原文化。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了解其成因。 4.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 5.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和经验。 【过程与方法】 1.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描述主要文化特点。 2.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 3.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环境问题,学会根据问题找到解决措施。 4.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训练读图分析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欣赏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 ■教学策略 分析归纳法、讨论探究法、模拟实验法、生活感悟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 2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并同时播放信天游《黄土高坡》作为背景音乐。

教师:听着信天游那高亢嘹亮的歌曲,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黄土高原那片神秘而独特的区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黄土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讲授新课 一、文明的摇篮 微课程(录音与图片同时播放):“在黄土高原这片黄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相传在四五千年前,被尊为华夏始祖的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 教师:请学生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 学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教师: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个区域?学生:北方地区。

教师:让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以及所跨的省区。 学生: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学生:所跨主要的省区有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设计意图】在图中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以及所跨省区,在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同时又为后面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基础。 教师:阅读24页第二段和图6.25,思考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为黄河流域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有利条件? 学生: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发展文明的有利条件是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曾经林草茂盛,环境宜人。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的先辈们依赖黄土高原,创造了世界上罕见的源远流长的文化。曾经的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古代文明都起源于这里。 教师:利用下面一组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黄土高原人们在吃、穿、住等方面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