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ICU患者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

浅析ICU患者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

浅析ICU患者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
浅析ICU患者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

浅析ICU患者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关键词】ICU;医院感染;高危因素;预防措施

1高危因素

1.1操作多ICU患者常留置动、静脉置管、漂浮导管等,以便快速输血、输液、用药或进行血流动力学方面的监测,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置气管导管行人工通气,辅助呼吸,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或鼻饲流质,留置尿管以便准确记录每小时尿量,体液及伤口置入各种引流管道,如脑室引流管、胸腹腔引流管、胆囊造瘘管、膀胱造瘘管等,以便引流。这些置入管道使患者皮肤、口腔、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的自然防御机制被破坏,因而成为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门户,易于感染。

1.2患者的易感性此类患者常合并严重的基础疾病,如外科严重创伤,大出血、休克,大面积烧伤,大型手术后;内科严重疾病有糖尿病、脑出血、血液病、其他恶性肿瘤等,使得机体天然屏障(如皮肤、黏膜)遭到破坏、机体抵抗力下降而致医院感染。另外如果患者的年龄较大,年老体弱患者,常因全身重要器官功能减退,使其成为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

1.3药物应用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使得耐药菌株容易产生,条件致病菌活跃、增殖而致病[2]。如病从出现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泌尿系真菌感染等;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激素应用,使机体免疫力降低,从而合并感染。如器官移植患者术后激素与免疫抑制剂应用,恶性肿瘤患者使用的许多抗肿瘤药物、化疗药物等,均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易造成感染;药物副作用,如预防应急性溃疡而使用的抗酸剂。H2受体抵制剂等,可使胃液碱化,促进革兰氏阴性杆菌增殖,细菌移位定植而致感染;胃肠外营养的应用,完全胃肠外营养,影响肝功能,且改变肠内菌群,使得肠内厌氧菌繁殖活跃而致感染。

1.4病室环境查房、治疗、护理内容多,使得室内医务人员流动性大,各种操作频繁,如操作不规范易造成交叉感染;多种危重患者同住一室,成为主要感染源;各类参观、探视人员多,且流动性大易将病原菌带入室内;患者住室时间长,且床位固定,使得室内空气污浊,易致感染;各类检查、监测或治疗仪设备及物品等消毒不彻底,或再污染可造成感染;人为因素,包括:医院感染知识不够,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对监控措施重视不够,或管理不严亦可造成感染。

2预防措施

2.1严格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掌握有创监测指征,尽可能减少组织损伤,置入的体内导管不宜放置过久,各种穿刺、置管、换药均遵守无菌原则;制订ICU的消毒隔离制度,督促各级各类人员严格遵照执行[3]。对于严重感染,多重耐药患者,放置隔离单间,实行订旁隔离,各项治疗、护理操作尽可能集中进行,操作前、后严格洗手,以减少交叉感染;每班严密观察穿刺、进针部有无红、肿、热、痛等表现,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应高度怀疑导管性败血症的可能,

磁共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磁共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改进预防措施。方法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定,针对科室现状,提出改进方案。结果通过落实相关措施,全科人员积极参与并重视此项工作,大家增强了预防意识,从而推动了科室预防感染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结论加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监测,做好消毒隔离,保护易感人群,增强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标签:磁共振室;医院感染;预防 医院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1]。医院感染管理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医疗安全最重要的一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磁共振以其检查过程安全、诊断准确的优势已成为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被越来越多的病患所接受,加强预防磁共振室感染的管理工作已成为日常医疗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我院MRI室现有状况综合分析,提出了有效的预防措施,现报道如下。 1危险因素 1.1环境因素核磁共振是医学影像检查,候诊人数多,病种复杂,健康体检者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处一室,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率。 1.2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我院是三甲医院,平均每天检查人数约在100人次,医务人员因为对手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皮肤损伤、工作时间紧等因素,普遍存在不重视手卫生和不规范洗手的问题[2],不能做到每位患者摆放体位后洗手、消毒。 1.3检查床污染扫描间是强磁场,不能多安装门窗,空气流通不畅,是多种病原微生物汇聚之地:有些急、重症、开放性损伤患者,因为病情变化或体位移动等因素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分泌物及血液、体液污染检查床,因为时间紧急医务人员可能暂时只做初步清洁、更换床单,不能做彻底消毒,留下了交叉感染的隐患。 1.4 侵袭性操作不规范为明确诊断很多患者需要做增强扫描,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到达靶器官以提高图像分辨率,此过程在扫描间完成,护士操作存在着无菌操作不规范现象或因洗手不便未能做到每次操作后立即洗手,注射针头由于磁场引力容易反弹扎到自已,职业暴露风险高。 2预防措施 2.1强化医院感染意识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管理认知度,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管理重要性,把医院感染管理纳入科室医疗质量管理范围,每月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如《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

ICU医院感染年终总结

2011 年度 icu 医院感染年度总结 我科在院领导和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和《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文件与规定,制定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计划,并组织实施,及时监测效果,及时修订措施,使我院院内感染发生率控制在较好的范围内,无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现将今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执行管理制度,保证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搞好医院感染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加强制度的建设和学习,并认真贯彻执行,对于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极为重要。因此,科室领导及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小组尤其重视各项院感管理制度的落实,认真抓好日常工作,定期、不定期对本科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进行督促、检查,使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保证了我站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医院感染监测方面医院感染监测方面医院感染监测方面医院感染监测方面定期对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医院感染存在的危险因素,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办法。通过监测—控制—监测,最终减少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1 、病例监测 ①感染率监测:发生医院感染 242人,感染例次数250例,感染率为 1.3%,达到卫生厅规定的w 8%要求。②漏报率的监测:从11月我院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开始,我院的漏报率从 50% 下降到16%。符合卫生部要求的20%。③对全院1751 例无菌切口进行感染率调查,发生感染5例,感染率为0.2%。达到了卫生部规定的w 0.5%的要求 2 、环境卫生及消毒灭菌监测 环境采样份,合格份,合格率为 %。手卫生采样份,合格份,合格率为 %。对于不合格的者,及时查找原因并重新采样。物表采样份,合格份,合格率为%。使用中的皮肤消毒液采样份,合格份,合格率为 %。篇二: 2015年度 icu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总结 我科在院领导和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和《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文件与规定,制定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计划,并组织实施,及时监测效果,及时修订措施,使我院院内感染发生率控制在较好的范围内,无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现将今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执行管理制度,保证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搞好医院感染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加强制度的建设和学习,并认真贯彻执行,对于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极为重要。因此,科室领导及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小组尤其重视各项院感管理制度的落实,认真抓好日常工作,定期、不定期对本科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进行督促、检查,使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保证了我科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二、医院感染监测方面定期对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医院感染存在的危险因素,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办法。通过监测—控制—监测,最终减少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1 、病历监测①感染率监测:我科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达到 卫生厅规定的w 8%要求。②漏报率的监测:我院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开始,我科针对漏报多进行处罚、现在已符合卫生部要求的20%。 ③我科对无菌切口进行感染率调查,感染率为0.2%。达到了卫生部规定的w 0.5%的要求 2 、环境卫生及消毒灭菌监测我科每月对空气、物表、工作人员手、消毒液等进行监测,医院感染办每季度轮转监测一次,并将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通过院感通信及时反馈各科室。 3 、目标性监测:对接受侵入性操作患者、手术患者切口、手卫生、无菌操作进行目标性监 测,通过观察医生换药、采集病历及护理记录、各种检测报告(x 线、胸片)等,向医生、护 士了解病人情况、床头查看病人等方式选定目标, 重点关注有留置导尿管、动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等侵入性治疗、操作的病人,以及长期或多联使用抗生素的病人,前瞻性给予预防医院感染方面的指导意见,不断循环监测,及时调 整监控策略,以达到减少各种危险因素,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加强了医疗废物管理:科室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医疗废物管理人员职责,落实责任制,

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医院是传染病源相对密集的场所,医疗设施和环境中存在着一定的危险医护人 临床量应用,各侵入性操作增,其工作环境中存在着诸多的危险因素。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控制医院

2.1皮肤黏膜破损暴露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面对的是各种不同的患者,接触各种病原体的概率远远高于普通人群。皮肤黏膜的破损,就暴露在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当中,带有病毒的物质就有与破损皮肤黏膜直接接触的可能,对医务人员来说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因素。 2.2针刺伤或锐利器损伤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体液接种到受伤者体内,从而发生感染。手术或其他操作中使用各种锐利器,损伤医护人员的皮肤,同时接触到血源性病毒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同样可导致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2.3手的污染医务人员在繁忙的医疗活动中,绝大多工作是通过手完成的,手的微生物污染相当严重,各种细菌数量往往比其他人群多。如各项操作后不洗手或洗手不规范,感染疾病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2.4空气污染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等,干燥后形成菌尘,通过讲话、喷嚏、咳嗽、病房人员的走动而污染空气。病原体经空气传播疾病也是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 3医院感染的控制措施 3.1加强管理,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及法规文件完善医院感染管理机制,建立院内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业务院长、科室主任、护士长组成,领导和管理控制医院感染的各项工作。医疗护理的各项操作严格按工作规范进行,严格遵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和《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法规文件。 3.2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存放及时处理医疗活动中产生的医疗废物,要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及时收集,分类存放,并做好消毒、毁形、登记等工作,对锐利器等危险性医疗废物要有警示标志。及时将医疗废物送交有关部门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防止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扩散。 3.3洗手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医护人员的手是获得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在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有效洗手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要熟悉和掌握洗手指征及正确的洗手技术, 对消毒手上暂住菌具有重要意义。在污染不严重时,一般用肥皂、清水冲洗,在污染严重时应用消毒剂洗手,洗手和消毒后避免擦手巾公用,防止再污染。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临床危险因 素分析 肺炎克雷伯菌是临床常见致病菌,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株,由于对三代头孢等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1],常导致严重的医院感染,使抗感染治疗相当困难。研究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是早期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作者对一组呼吸系统感染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病例作一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医院感染肺炎由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引起41例作为病例组,非产ESBLs 肺炎克雷伯菌引起59例作为对照组。医院感染肺炎诊断标准按文献相关标准[1,2],主要条件为咳嗽、咳痰,双侧或单侧肺有湿音或叩诊浊音,肺部X线胸片显示新的或进展性渗出病灶,次要条件有发热(体温≥38℃),周围血白细胞(WBC)≥10×109/L,深部痰细菌培养阳性。 1.2 方法

(1)流行病学调查:用统一表格,内容包括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基础疾病、侵袭性治疗(气管切开或插管、留置导尿管、引流管、鼻饲管)、抗菌素使用等项目;住院时间为入院至分离鉴定出菌株的时间;抗菌素使用为分离鉴定出肺炎克雷伯菌株时的前15d情况。(2)标本采集:清晨嗽口后用力咳痰,立即送检,连续2~3d,或经吸痰管或气管插管吸引,或用防污染毛刷刷取痰液。合格标本为痰涂片镜检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镜视野和白细胞>25个/低倍镜视野或鳞状上皮细胞∶白细胞≤1∶2.5。(3)细菌鉴定、药敏及ESBLs检测: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细菌学培养,采用英国先德荧光快速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鉴定细菌及药敏试验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及粪肠球菌ATCC33186进行质控;ESBLs菌株的确证试验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规定,采用抗菌药物头孢噻肟/克拉维酸(30μg/10μg)与头孢噻肟抑菌圈直径差值、头孢他啶/克拉维酸(30/10μg)与头孢他啶抑菌圈差值来判断,当二种抗菌素中任何一种加克拉维酸后抑菌圈直径与不加克拉维酸的抑菌圈相比,增大值≥5mm时,判定为ESBLs阳性。用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进行质控。 1.3 统计学分析

口腔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口腔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本研究通过列举口腔科在医院感染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给出了如何在工作中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有效措施,最终通过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加强防护,加强消毒灭菌,根据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可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标签:危险因素;分析;对策;消毒;灭菌 口腔是各种细菌和病原体的栖居之所,这些病原体,在口腔诊疗过程中的严重污染问题已成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口腔科门诊患者流动性大,在口腔诊疗过程中,口腔科医务人员的手、器械去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等,极易导致医患之间、患者之间的病原性交叉感染和空气污染[1],使医院感染率上升。本研究就口腔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1 危险因素 1.1 诊室内空气、物体表面的污染 医生在口腔治疗时,高速旋转的手机,形成气流,将带有病菌的飞沫、粉尘吹入空气中,血液、体液也会发生飞溅,进入空气,物体表面污染,病原菌通过呼吸道、气味进入医务人员和其他患者体内,造成医院感染。 1.2 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差 在口腔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手表皮污染,诊疗结束后,由于患者多,洗手不彻底或者忘记洗手直接为下一个患者诊治,造成患者之间交叉感染,或用患者血液、体液污染了的手触碰了台面上的棉球缸、镊子杯等,之后诊治下一位患者时没有及时充分地消毒物体表面,造成交叉感染。 1.3 器械、材料消毒不彻底 (1)口腔诊疗中使用的手机,它的机头、轴承间有一定的腔隙,内部有大量的细菌芽胞,手机灭菌时如不采用3次予真空高压灭菌,就不一定彻底灭死细菌芽胞。用前未能空踩30s排菌,容易造成感染。 (2)在制备牙齿,或为患者开髓,或为患者取模时,常会有患者的血液、体液留在材料上,污染口腔托盘[2],如不严格消毒灭菌,会造成交叉感染。 1.4 消毒物品的污染 口腔科常将消毒溶液放置于小滴瓶中以方便医生使用。但是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口腔诊疗中有时滴管触碰了其他物体,被污染而不能及时更换;(2)滴管上的橡皮帽经常消毒不合格,有时甚至直接套上使用[3];(3)滴瓶不能按

ICU医院感染试题含答案

医院感染知识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医院感染: 2、医院感染暴发: 3、卫生手消毒: 4、空气传播: 5、接触传播: 二、判断题: 1、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也属于医院感染。() 2、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3、手术病人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有效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4、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他缺陷。() 5、隔离的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排泄物、分泌物、体液等应当严格消毒后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6、当出现医院感染病例时,经治医生必须在24小时内填表,报告医院感染科。() 三、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 )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 同时进行 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 A、6小时; B、 12小时; C、 24小时; D、48小时。 2、您在日常医疗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少量药物性废物的应当分别投入以下那 种颜色垃圾袋中() A、黄色垃圾袋; B、黑色垃圾袋; C、红色垃圾袋; D、以上都可投; E、以上都不可投。 3、青霉素G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 A.肝肾损害; B.耳毒性; C.二重感染; D.过敏反应; E.胃肠道反应。 (二)多项选择题: 1、手消毒指征( ): A、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 B、接触特殊感染病原体后; C、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D、接触消毒物品后。 2、下列哪些措施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 A、认真洗手; B、合理使用抗生素; C、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D、认真落实消毒隔离制度。 3、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措施主要是:() A、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B.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C .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D.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4、医院感染爆发的可能途径有() A、医务人员携带特殊的耐药菌; B、共用呼吸机治疗;

ICU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ICU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ICU因其特殊的环境、收治患者的特殊性和经常采用的侵入性诊疗操作,而造成医院感染发生率较一般病房高。医院感染不仅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而且是导致危重患者最终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十分重要。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质量控制起着关键作用。某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2007年ICU目标性监测结果显示,医院感染率为8.92%,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其次为尿路感染。在此过程中,针对入住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相关危险因素1.1 呼吸系统感染1.1.1 基础疾病ICU患者长期卧床、机体免疫力低下,且多处于昏迷状态,气道清除功能减弱,咳嗽与吞咽反射功能减弱甚至消失,口咽部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胃液返流发生误吸而使呼吸系统感染的几率增加。1.1.2 呼吸机使用机械通气是ICU抢救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病原微生物的侵入提供了机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手术,可损伤气道上皮,引起炎症反应,刺激气道分泌物增多,削弱咳嗽和纤毛清除功能,抑制吞咽活动和食管括约肌关闭,免疫第一道防线鼻-咽-口咽部失去了正常防御作用;气道湿化不足导致分泌物粘稠、结痂不宜排出,有利于细菌的繁殖。大量研究资料证明,被污染的吸痰管、气管插管、呼吸机雾化器及管路是造成呼吸道感染及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1.2 泌尿系统感染1.2.1 导尿术导尿术是在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下,采用无菌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流尿液的方法。在导尿过程中若无菌观念不强、导尿操作不当极易造成尿道粘膜的损伤及细菌侵入,导致泌尿系统的感染。 1.2.2 留置导尿管时间有文献资料显示,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与留置尿管的时间呈正比。一般情况下留置导尿管超过3天,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大于90%。有文献报道,密闭式引流系统的应用可以使留置尿管相关泌尿系统感染由5天推至14天,持续留置导尿术14天后感染的发生率高达100%。女性患者由于其生理特征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因机体内环境紊乱等因素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1.2.3 导尿管护理尿道口消毒不严格,引流袋高于耻骨联合,频繁更换引流袋及不正确采集尿液标本等均可导致泌尿系统感染率增加。1.3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ICU患者由于病情需要常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深静脉置管、动脉内置管等侵入性操作,进行导管护理时若无菌技术操作不严格,容易造成微生物的侵入而导致败血症的发生;插管部位皮肤破损、炎症反应、操作人员操作不熟练等破坏了皮肤的防御屏障,成为病原菌进入人体的最大门户,而且血液亦是最好的细菌培养基。导管污染是引起导管相关性败血症的重要致病因素,特别是导管接头是污染导管内面的起始部位,细菌可从接头处迁移到导管尖端。有学者研究证实:70%导管相关性脓毒血症是由于被细菌污染接头引起。 2 预防措施2.1 保持环境清洁、空气新鲜每日采用循环风紫外线动态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每月空气培养1次,菌落数≤200CFU/m3;限制入室人员数量,减少人员流动;对转出或死亡患者床单位的物品、各种监护和治疗设备等及时进行终末消毒;特殊感染或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单独安置,诊疗护理活动严格采取标准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2.2 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应加强气道湿化,定时吸痰,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在持续机械通气期间,患者尽量采取半卧位;靠近气管内导管的管道应维持于整个装置的最高位,以便管道内冷凝水能顺势向下排入积水杯,采取胃肠减压术以防止呕

ICU医院感染管理指南精修订

I C U医院感染管理指南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ICU医院感染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 一、工作人员管理 1.工作服:可穿着普通工作服进入ICU,但应保持服装的清 洁。不建议常规穿隔离衣,但接触特殊病人如MRSA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病人可 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2.口罩:接 触有或可能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病人时,或有体液喷溅可能时,应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接触疑似为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病人,应戴N95口罩。当口 罩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鞋套或更鞋:进入病室可以不换鞋。但如果所 穿鞋子较脏,或ICU室外尘埃明显时,应穿鞋套或更换不裸露脚背的ICU内专用鞋。 4.工作帽:一般性接触病人时,不必戴帽子。无菌操作或可能会有体液喷溅时,须戴帽子。 5.手套:接触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 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建议戴清洁手套。护理病人后要摘手套,护理不同病人或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特殊情况下如手部有伤口、给HIV/AIDS病人进行高 危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6.手卫生: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下列情况应进行手 卫生:接触病人前、接触病人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建议酒精擦手液(ABHR)消毒法作为ICU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必须洗手。摘掉手套之后、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也必须进行手卫生。有耐药菌流行或暴发的ICU,建议使用抗菌皂液洗手。 7.人员数量: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医 护人员。医师和护士人数与ICU床位数之比必须为0.8~1:1和2.5~3:1以上。 8.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 9.预防接种: 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指标阴性者),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10.每年应接受医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医院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对本院2006年9月~2007年8月期间出院15 859例患者中的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5 859例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646例,感染率为4.07%。血液科、ICU和肿瘤科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3个科室出院人次仅为全院的6.82%,感染人次占全院的32.66%,感染例次占全院35.1%(244/695)。常见感染部位依次是呼吸道占总感染例次的58.56%(407/695),其次是皮肤软组织感染11.51%(80/695)、泌尿道10.94%(76/695)和胃肠道感染9.78%(68/695)。结论:为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率,应加强对重点科室患者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道感染的关注,合理使用抗生素,限制创伤性操作,加强营养支持积极提高机体免疫力和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外源性感染。 【关键词】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当前,医院感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医院管理学的一大课题。医院感染已成为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也部分地反映了医院的医疗质量。对我院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调查对象为我院各科室2006年9月~2007年8月期间出院或死亡的患者15859例。所有感染患者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均符合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确定调查内容,查阅每份病历。感染病例登记表内容,在医院感染的患者中,按不同科室、感染部位、危险因素等状况进行统计分析。 1.3 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1]和医师、护士的记录及患者的各种化验结果。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计算,超过其常规潜伏期而发生的感染可定为医院感染;对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发生在入院48 h以后者可定为医院感染。 2 结果

ICU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ICU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人员管理 1、医护人员进入工作区时必须更换专用工作服、鞋,戴工作帽,外出时更换外出服及鞋。 2、医护人员患有感染性疾病时应暂停在室内工作。 3、严格探视制度,特殊情况需要探视时,只允许一人入室,入室应更衣、换鞋,时间不超过三分钟,患有感染性疾病患者不得进入。 4、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检查、治疗、护理病人前后应洗手或手消毒;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戴手套。 (二)卫生保洁措施 1、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治疗区、监护区、污物处置区),监护区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15㎡。 2、室内应保持整洁,定时通风换气(2-3次/日/30分钟),确保无尘、无蚊蝇。使用动态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每日3次,每次不少于2小时,必要时随时消毒。 3、墙面、门窗等物体表面:应保持无尘和清洁,每日用清水或消毒液擦拭,如有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卫生洁具应分室使用,用后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4、地面用清水湿式拖擦。如发生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暴发时,必须采用消毒剂消毒地面,每日至少一次:地面被呕吐物、分泌物或粪便污染时,可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5、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使用非手接触式水龙头,每张病床旁须配备手消毒剂。 6、禁止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三)消毒隔离措施 1、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放置。特殊感染或有传染病的患者,应安置在隔离监护室,诊疗、护理器具固定专用,病人的生活垃圾按

感染性废物处置。 2、各种设备、仪器等,应定期擦拭保持清洁,遇有污染时应及时消毒。 3、患者转出或死亡后,应做好终末消毒,床单位及所有物品必须更换和消毒。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吸痰管一用一更换;无菌物品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5、严格执行防护制度,在给病人进行吸痰等可能有喷溅的操作时,应做好防护。 6、呼吸机输入及输出管道、氧气、雾化吸入装置等器具应定时更换,一人一用,用后应先消毒再清洗,干燥后备用。 7、加强对各种留置导管的护理与观察,对动静脉导管置入部位的皮肤,每天用安尔碘或酒精消毒,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8、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对住院较久病人,应定期进行尿、痰、伤口分泌物及粪便的细菌培养,当有感染流行时,应对ICU病人、接触者和环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检测,以便及时控制感染。 9、加强抗菌药物和细菌耐药性监测的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如有特殊或多重耐药菌株感染时,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0、每月对消毒、灭菌效果和环境卫生学进行监测。 11、医疗废弃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分类收集,日产日清。

医院感染高危因素与风险评估

医院感染高危因素与风险评估 记录本 香河县中医医院 感染管理科 2013 年

目录 1、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因素风险管理计划与措施 2、全院风险评估表 3、降低危险的措施 4、第一季度临床科室高危人群、高危因素的风险管理措施表 5、第一季度医院感染风险评估与控制改进记录表 6、第二季度临床科室高危人群、高危因素的风险管理措施表 7、第二季度医院感染风险评估与控制改进记录表 8、第三季度临床科室高危人群、高危因素的风险管理措施表 9、第三季度医院感染风险评估与控制改进记录表 10、第四季度临床科室高危人群、高危因素的风险管理措施表 11、第四季度医院感染风险评估与控制改进记录表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因素 风险管理计划与措施 为贯彻落实《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医院手术室管理规范》、《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健全规章制度、细化操作规程、落实各项措施,做好对重点科室、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重点部位和高危因素的风险管理和防控工作,特制定风险管理计划与措施如下: 一、开展医院感染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定期对病房环境进行卫生学监测;医院感染监测医生和监测护士要明确各自职责,加强对本科室易感因素的监控;医院感染管理科对临床科室定期进行督查和现场指导。 二、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消毒供应室、手术室、及临床科室要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切实做好手术器械、注射器具及其他侵入性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 三、对耐高温、耐高湿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首选压力蒸汽 灭菌,尽量避免使用液体化学消毒剂进行浸泡灭菌。 四、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符合 国家有关规定。 五、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不得重复使用。六、 进入人体组织和无菌器官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 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 须达到消毒水平。

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慢性肝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焦建中,弥建平,焦建新,吴永胜 (解放军第一医院,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目的 了解慢性肝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以及易感因素,为防治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1997~1999年4月住院的慢肝重度、重症肝炎及肝硬化患者202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医院感染率为36.63%,感染组死亡率35.14%,高于非感染组(P<0.01);以腹腔感染占首位,致病菌以G-杆菌为主;在肝硬化活动期,高胆红素、低蛋白血症和有多种并发症时易发生医院感染。结论 慢性重度肝炎、重症肝炎及肝硬化有较高的医院感染率,医院感染可影响肝病患者的预后,加强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是可以减少医院感染。 关键词:肝炎;肝硬化;医院感染 中图分类号:51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529(2001)0520366202 重症肝炎及肝硬化(HL C)患者易并发医院感染,已成为导致病情恶化和死亡的重要因素。由于这些患者肝功能严重障碍,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医院感染问题已日益突出。本文对1997~1999年4月住院的202例重肝和HL C患者进行了医院感染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202例中,男153例,女49例,年龄19~73岁,平均年龄45.4岁,慢性肝炎重度29例,慢性重型肝炎8例,HL C165例。本组各例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202例中74例发生医院感染,均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 1.2 方法 肝功能在本院中心实验室检查。腹水、血、尿、粪、痰及咽拭子细菌学检查均由本院细菌室检查。 2 结 果 2.1 感染部位、感染率与死亡率的关系 202例中有74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36.63%。腹腔感染59.46%,呼吸道感染40.54%,肠道感染1 3.51%,泌尿系感染13.51%,胆道感染6.76%,胸腔感染5.45%。单一部位感染60.82%,2个部位感染39.19%。感染组74例院内死亡26例,病死率为35.14%,非感染组128例,死亡17例,死亡率13.28%,两组间死亡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单一部位感染组死亡率15.55%,多部位感染组死亡率27.59%,两组间死亡率有显著性差异(P< 0.01)。结果表明感染组及多部位感染死亡率高于 收稿日期:2000204221; 修订日期:2001204228非感染组。 2.2 病期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慢性肝炎重度感染率为20.69%,重症肝炎感染率为50%。HL C静止期感染率为10.71%,HL C活动期感染率28.47%,结果显示:医院感染发病率的高低依次为重症肝炎、HL C活动期、慢性肝炎重度及HL C静止期。HL C 活动期医院感染率明显高于静止期,两组间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 2.3 肝功能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见表1。结果提示高胆红素、低蛋白血症者感染发生率高。 表1 肝功改变与医院感染 分 组 感染数感染率(%) TB I L <17720.59 (Λmo l L)18~341325.49 35~851731.48 >853758.73 AL b <356043.48 (9 L) ≥351421.88 2.4 医院感染的致病病原体 见表2。 表2 感染源的细菌学检查 病原菌例数构成比(%)大肠埃希菌 325.0 阴沟肠杆菌 18.3 枸橼酸杆菌 216.7 藤黄葡萄球菌216.7 肠球菌 216.7 白色念球菌 18.3 酵母菌 18.3 2.5 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 12株病原菌中G-杆菌占50%,G+球菌占3 3.33%,真菌16.67%,结果显示医院感染的致病菌以G-杆菌占首位,以腹 ? 6 6 3 ?Ch in J N o socom i o l V o l.11N o.52001

ICU医院感染年终总结

2011年度icu医院感染年度总结 我科在院领导和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 和《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文件与规定,制定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计划,并组织实施,及时 监测效果,及时修订措施,使我院院内感染发生率控制在较好的范围内,无院内感染的暴发 流行。现将今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执行管理制度,保证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医院感染管 理制度是搞好医院感染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加强制度的建设和学习,并认真贯彻执行,对于 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极为重要。因此,科室领导及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小组 尤其重视各项院感管理制度的落实,认真抓好日常工作,定期、不定期对本科的院内感染控 制工作进行督促、检查,使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保证了我站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医院感染监测方面医院感染监测方面医院感染监测方面医院感染监测方面定期对医 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医院感染 存在的危险因素,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办法。通过监测—控制—监测,最终减少和控制医 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1、病例监测 ①感染率监测:发生医院感染242人,感染例次数250例,感染率为 1.3%,达到卫生厅规定的≤8%要求。②漏报率的监测:从11月我院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 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开始,我院的漏报率从50% 下降到16%。符合卫生部要求的20%。③对全院1751例无菌切口进行感染率调查,发生 感染5例,感染率为0.2%。达到了卫生部规定的≤0.5%的要求 2、环境卫生及消毒灭菌监测 环境采样份,合格份,合格率为 %。手卫生采样份,合格份,合格率为 %。对于 不合格的者,及时查找原因并重新采样。物表采样份,合格份,合格率为 %。使用中的 皮肤消毒液采样份,合格份,合格率为 %。篇二:2015年度icu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总结我科在院领导和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 和《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文件与规定,制定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计划,并组织实施,及时 监测效果,及时修订措施,使我院院内感染发生率控制在较好的范围内,无院内感染的暴发 流行。现将今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执行管理制度,保证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医院感染管 理制度是搞好医院感染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加强制度的建设和学习,并认真贯彻执行,对于 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极为重要。因此,科室领导及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小组 尤其重视各项院感管理制度的落实,认真抓好日常工作,定期、不定期对本科的院内感染控 制工作进行督促、检查,使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保证了我科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二、 医院感染监测方面定期对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及时汇总、分 析监测结果,发现医院感染存在的危险因素,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办法。通过监测—控制 —监测,最终减少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1、病历监测①感染率监测:我科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达 到卫生厅规定的≤8%要求。②漏报率的监测:我院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开 始,我科针对漏报多进行处罚、现在已符合卫生部要求的20%。 ③我科对无菌切口进行感染率调查,感染率为0.2%。达到了卫生部规定的≤0.5%的要求 2、环境卫生及消毒灭菌监测我科每月对空气、物表、工作人员手、消毒液等进行监测, 医院感染办每季度轮转监测一次,并将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通过院感通信及时反馈各科 室。 3、目标性监测:对接受侵入性操作患者、手术患者切口、手卫生、无菌操作进行目标性

ICU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ICU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一、建筑布局和设施管理 1、周围环境应清洁、无污染源,区域相对独立。 2、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染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 等,应相对独立。 3、气流组织: (1)普通ICU: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自然通风不良时应安装辅助通风设施。 (2)洁净ICU: 1)气流组织应为上送风下回风。 2)当洁净ICU为正压时,压差梯度设计成病房>洁净走廊(缓冲间)>外界,病房大于走廊0.1Pa以上,走廊大于外界10Pa以上。 3)当洁净ICU为负压时,有两种气压设计:洁净走廊或缓冲间为负压设计,走廊大于病房0.1Pa以上,走廊小于外界8Pa以上;洁净走廊或缓冲间设计为正压时,走廊大于病房8Pa以上,走廊大于外界10Pa以上。 4、装饰必须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防静电、容易清洁的原则。 5、有合理的人员和物品流程,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设置不同的进出通道。 6、医疗区域: (1)设置病床数量不宜过多,以8~12张为宜。 (2)新建或改建ICU应设置为单间或分隔式病房,条件许可时设置正压和负压单间病房各一个。 (3)每张病床使用面积大于等于15㎡,床间距大于等于1m;单间病房使用面积大于等于18㎡。 (4)温度应维持在22~25℃,湿度应维持在50%~60%。 7、手卫生设施: (1)洗手设施应符合以下要求:流动水、非手接触式水龙头开关、洗手液、干手纸,应尽量使用抗菌皂液。 (2)洗手设施,单间每床一套,开放式病床至少每2床1套。 (3)每张病床均应配备卫生手消毒剂。 8、在人员流动通道上不应设空气吹淋室。 二、环境管理 1、基本要求 (1)污染的环境,应先去污,彻底清洁,再消毒。 (2)清洁工具应标识清楚、分区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3)清洗消毒人员应接受消毒隔离基本知识培训。 (4)清洗消毒人员工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2、空气 (1)普通ICU 1)保持空气清新,每天应开窗换气2~3次,每次不少于30min。 2)不建议对空气进行常规消毒。自然通风受限时,有人情况下应使用对人体无毒无害,且可连续消毒的方法;无人情况下可选用紫外线照射消毒。 (2)洁净ICU 1)使用中应每日自检正负压1~2次,方法:在门缝处采用烟柱、飘带,观察其气流方向,

医院医院感染管理风险评估实施方案

巴中市市中医院医院感染管理风险评估实施方案 目录 目录 (1) 确认所处环境 (2) 、总贝U (2) 二、概念 (2) 三、步骤与方法 (3) 3.1风险管理过程包含以下要素 (3) 3.2风险评估的三个步骤 (4) 321风险识别 (4) 3.2.2风险分析 (4) 3.2.3风险评价 (6) 3.3风险应对 (6) 3.4监督与检查 (6) 3.5沟通与记录 (8) 3.6总结与改进 (8)

各重点科室(确认所处环境): 按照等级医院评审感染管理核心条款要求,对医院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因素实施管理和监测,并落实;对有较高感染风险的医院感染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感染控制措施。我院制定针对以上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险因素开展监测体系,针对手术室、住院部各病区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制定针对风险的感染控制措施,提高我院应对相关风险的能力。 一、总则 按照《GB/T 24353-2009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GB/T 27921-2011 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GB/T 33694-2013 风险管理术语》等标准。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参照WH《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实用指南》(第二版)等相关标准作为评估风险的准则,制定全院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因素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实施计划并具体措施。 二、概念 风险(Risk):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通常用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其后果的组合来表示风险。 风险管理:在风险方面,指导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 风险管理计划:风险管理框架中,详细说明用于管理风险的方法、管理要素及资源方案。(管理要素通常包括程序、操作方法、职责分配、活动的顺序和时间安排。)医院风险:能够引起或产生对患者、患者家属、医院员工以及所有来访者严重危害性影响的人为或自然事件。 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是指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评估是将不确定的威胁或损失进行量化的工作。风险评估量化需要计算两部分,潜在损失的大小和损失发生的概率。风险=损失的大小X损失发生的概率。

ICU医院感染管理

ICU医院感染管理 目录: 一、相关概念及职责 二、ICU 院感控制基本要求 三、医院感染报告与控制 四、相应物品及环境的监测 五、监护区、治疗室及换药要求 六、日常消毒要求 七、医护人员洗手规范 八、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 九、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程序 十、多重耐药菌医院控制 一、相关概念及职责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流行:是指某医院、某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 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某医院、某科室的住院病人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医院感染病例的现象。 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是指在某医院、某科室的医院感染病例数增加快,短期内不能控制。 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制定本规范。 医护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应履行下列职责: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2、掌握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做到合理使用。 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4、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积极治疗病人,如实填表报告;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并协助调查。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 5、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6、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刺伤。 对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岗前培训。医务人员应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课程和学术交流活动,每年不少于6学时。 二、ICU 院感控制基本要求 1、病人的安置应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在隔离间内。诊疗护理活动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 2、工作人员进入ICU要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帽子、口罩、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

2016年ICU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

2016年ICU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2016年是我院要搬迁新院,我科也将扩大规模,谋求新发展的决胜之年。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ICU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将进一步认真执行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监控力度,落实防控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和漏报率,严防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发生,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现结合ICU实际情况特制定2014年工作计划如下: 一、加强质量控制,进一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1、充分发挥科室监控小组成员的作用,通过强化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培训,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和监测制度,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原则,杜绝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发生。 2、落实ICU医院感染管理会议制度,每月年召开科室监控小组成员会议一次,讨论解决院感管理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总结工作。讨论分析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积极整改。 二、加强医院感染培训,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 采取全员集中讲座、针对性专题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形式,针对工作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每月组织培训一次次,主要内容包括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隔离技术,多重耐药菌的管理,医疗废物的管理要求等。让工作人员了解和重视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训后进行考试。对新进人员、轮转、实习、进修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后进行考试。对卫生员进行一次消毒隔离、物表消毒灭菌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消毒隔离知识及日常工作中物品的消毒灭菌方法,减少交叉感染。 三、开展各项感染监测,杜绝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发生。 (一)感染病例监测 科室出现医院感染病例时由临床医师报告,监控医生进行汇总,主要关注医院感染病例聚集性发生,出现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及时报告与处置。 (二)目标性监测 重症医学科继续开展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通过对多重耐药菌感染、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泌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等重点项目进行监测和管理,规范 ICU 环境、物品清洁消毒和各项医院感染预防措施的落实。 (三)环境卫生学监测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每月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遇医院感染暴发怀疑与空气污染有关时随时进行监测。 按规范要求对灭菌器进行监测,每月对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消毒效果监测。(四)多重耐药菌监测 为了加强多重耐药菌(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进行多重耐药菌(MDRO)的目标性监测:监测的目标菌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实施目标性监测。从而督促管床医生对感染患者和可疑感染患者做到有样必采,及时做细菌培养,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对确立诊断的多重耐药菌(MDRO)要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并落实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四、加强质控检查,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监控措施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考核标准》的要求,科室每月采取量化考核方法,开展感染管理质量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