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天时不如地利 基本教案

天时不如地利 基本教案

天时不如地利   基本教案
天时不如地利   基本教案

天时不如地利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重难点分析:

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常说儒家思想,也就是孔孟思想。孔子的思想是“博爱”,那孟子的思想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一同去了解孟子思想吧!

二、检查预习:

1、孟子和《孟子》资料。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2、有关孟子的名言。

三、疏通文意: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模仿录音齐读。

2.指名朗读课文并正音。

3.齐读课文。

4.疏通词句。

(1)借助课下注释,同桌间合作完成逐段疏通文句的任务。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旨在说明城邑之小。

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固国):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指使国巩固。

威(威天下):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威慑”。

(2)练习:译出下列语句。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四、研析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部分?

五、赏析全文:

1.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2.应该怎样看待孟子“人和”的主张?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课文。

七、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第七册高效课堂导学案

教学思路(纠错栏)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3、感受鸟与树之间、人与自然彼此和谐相处的道理。 学习重点: 体会榕树的奇特与美丽,鸟的自由与快乐,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链接: 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树龄的古榕树,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笼罩着18亩左右的河面,独木成林。乘小艇从近处看,枝藤交错,犹如一座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白鹤在早晨飞出觅食,至傍晚归巢;而灰麻鹤正好相反,是晚上飞出觅食,天亮时归巢休息。它们每天早晚一进一出,盘旋飞舞,交互更替,很有规律,场面颇为壮观。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路过此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使“鸟的天堂”美名传扬。现在大榕树已成了一处旅游胜地,它的南面50米处建有观鸟楼,能够观赏“鸟的天堂”、热带植物、农舍风光等。 预习任务: 1、能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认真预习的孩子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说一说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 4、你能收集到关于鸟的天堂的图片或资料吗? 自主、合作、探究: 1、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生字词? 2、讨论交流: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什么时候去的?看到的景象一样吗? 3、说大榕树是“鸟的天堂”,这到底是棵怎样的树呢?你找到了哪些描写大榕树的句子。 闯关练习: 1、照样子积累词语 A、白茫茫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B、许很多多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C、商量商量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2、我能把他们送回家。 展示裂缝颤动陆续留恋茂盛

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孟子的文学常识及其政治主张,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推行孟子心中的仁政。 理清论证思路,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体会论证过程中双重否定句、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复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你认为什么叫做“仁”? 2、孔子处于春秋末期,春秋之后就进入了战国时代,“战国”二字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点?你认为战国的国君最关心的是什么? 3、身处战国的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代表人物,面对一心只想通过战争征服他国的战国君王们,智慧又擅长辩论的孟子会用什么办法来推行儒家“行仁政,爱百姓”的政治主张呢?他是怎么把齐桓公、晋文公、梁惠王、滕文公等各国君主“骗”得一愣一愣的呢?今天我们这节课与其叫《天时不如地利》,不如叫做“狡猾的孟子” 二、初读课文、翻译疏通 1、自读课文,读出孟子向君王游说说理时的自信。 2、集体朗读,读出说理的气势,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方法。 3、同学互译,圈划不理解的字词句,互助解答 4、指名翻译,重点强调。 城、郭、是、池、环、兵、委、去、域、亲戚、至、顺 畔、夫 三、把握中心 1、你认为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教君王如何攻击别的国家吗?)从文章中哪些句子可以读出孟子的真正想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道”的本意是“道路”,后来引申为“方法、法则”的意思。结合孟子的政治主张,你认为孟子这里谈到的“人和”之“道”具体指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 基本教案

天时不如地利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重难点分析: 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常说儒家思想,也就是孔孟思想。孔子的思想是“博爱”,那孟子的思想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一同去了解孟子思想吧! 二、检查预习: 1、孟子和《孟子》资料。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2、有关孟子的名言。 三、疏通文意: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模仿录音齐读。 2.指名朗读课文并正音。 3.齐读课文。 4.疏通词句。 (1)借助课下注释,同桌间合作完成逐段疏通文句的任务。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旨在说明城邑之小。 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固国):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指使国巩固。 威(威天下):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威慑”。

(2)练习:译出下列语句。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四、研析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部分? 五、赏析全文: 1.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2.应该怎样看待孟子“人和”的主张?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课文。 七、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儒林外史导学案第一课时-.docx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儒林外史》导学案 第一课时 班级:小组:姓名:等级: 【课标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 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 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 言。 【学习目标】 大体了解作者、作品。 【自读感知】 自读学案与名著,了解作者简介及作品基本内容。 资料链接: 一、关于作者 吴敬梓( 1701— 1754),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移家南京后自号 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科第家声从来美”的科举世家。曾祖一辈,兄弟五人,四人中进士,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 1658)殿试第三名,俗称探花,官至翰林院 侍读,提督顺天学政。祖父一辈,族祖父吴晟是康熙十五年( 1676)进士,吴昺 是康熙三十年( 1691)殿试第二名,俗称榜眼。但到了父辈逐步中落,父吴霖起, 拔贡,曾为赣榆县教谕,是个清贫的学官。二、结构 现在通行的《儒林外史》共有56 回。对于它的结构,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总体上看来,整部书是一个首尾呼应的回环式结构。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可以看做是总纲,点明主题和创 作意图;第 56 回则借“幽榜”回应“楔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从第二回到第五十五回是书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从明宪宗成化(1465— 1487)末年写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 1595)为止,一百年间几代士人风 格迥异的命运遭际。这一部分与其他长篇小说不同,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人公,往往一回或者几回描写一个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互为引子,像串糖葫芦一

天时不如地利练习题(附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 二、根据内容填空: 1、孟子,名,时期的思想家。本文选自《》。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文中用“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 “”和“”的观点。 4、孟子用“”“”“”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 条件和主观条件,并强调了“”的重要性。 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的 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 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句话运用了手法论证了“得 道”的重要性。 7、请写出本文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至今仍然被人们经常引用的两个语句: 三、解释加点字: 1、地利 ..()() ..不如人和 2、七里之郭.()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5、委.而去.之()()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7、域.民不衣封疆之界() 8、以天下之所顺.() 9、攻亲戚 ..之所畔.()() 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1、环.而攻之() 四、下列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环而攻之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寡助之至 D、天下顺之 E、攻亲戚之所畔 五、翻译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答案: 二、1、轲,战国《孟子》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天时、地利、人和人和 5、排比地利不如人和 6、对比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三、解释加点字: 10、地利 ..(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得人心,上下团结) ..不如人和 11、七里之郭.(指外城墙) 12、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这是) 1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指内城墙)(护城河) 14、委.而去.之(抛弃)(离开) 1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16、域.民不衣封疆之界(限制) 17、天下顺.之(服从) 18、攻亲戚之所畔.(同“叛”,背叛) 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建立威信)(兵器) 11、环.而攻之(围) 四、下列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 )(D ) 环而攻之代词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 寡助之至到 天下顺之代词 攻亲戚之所畔去独 五、翻译句子: 1、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的帮助就少。 2、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地势的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只靠锐利的兵器。 3、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4、适宜作战的天气不如有利作战的地形,有利作战的地形不如人民上下团结。

天时不如地利练习题(附答案)精编版

时不如地利》练习 一、填空: 1、孟子,名,时期的思想家。本文选自《》。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文中用“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 “”和“”的观点。 4、孟子用“”“”“”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 条件和主观条件,并强调了“”的重要性。 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的 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 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句话运用了手法论证了“得 道”的重要性。 7、请写出本文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至今仍然被人们经常引用的两个语句: 二、、解释加点字: 1、地利 ..()() ..不如人和 2、七里之郭.()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5、委.而去.之()()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7、域.民不衣封疆之界() 8、以天下之所顺.() 9、攻亲戚 ..之所畔.()() 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1、环.而攻之() 三、翻译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选择题 1.下列句中“之”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______ A.三里之城 B.夫环而攻之 C.七里之郭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以下不是判断句的一句句子是_____ A.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D.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 A.对偶 B.排比 C.对比 D.比喻 1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 A.孟子和孔子是同时代的思想家,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B.攻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小城却“不胜”,主要是因为“人不和”。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四个双重否定句形成排比,强调了“人和”对于战争的决定性作用。 D.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本文得出的结论是_____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C.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解释: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 ⒆[故]所以。 (20)[是]这 翻译: 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人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高效课堂导学案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42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20人。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他们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大部分同学对语文的兴趣较浓,基础知识和能力掌握较好,能主动学习。低段的学习重点是识字写字,从课外书的阅读情况看,孩子们的识字量还不错,但需要继续加强写字习惯的培养,尤其是笔顺的正确把握,书写姿势的养成,及看完整的字、词、句再书写的习惯。班中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什么上课的意识,听课习惯比较欠缺,也不能自觉完成作业。这些孩子纪律涣散,往往比较自私、娇气,卫生、学习等都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常规方面还要继续加强。另外,学生整体来说不够静心,这一点在做题时尤为突出,往往不看题目就动笔做题。这个坏习惯需要花时间好好改正。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八个专题,分为八组: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我们身边的科学。八个专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把知识、能力、方法、情感融为一体。每个专题内涵都比较宽泛,避免了教材内容的局限性。 每组包括1课“识字”、4-5篇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包括词语、三字经、对对子、谜语、谚语、诗歌等多种形式。课文共34篇,内容丰富多彩。“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主要是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口语交际——与专题联系,在双向互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所得的舞台。 八组之后有五篇选读课文。最后是两个生字表。 四、教学目标 (一)汉语拼音 1.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2.能按顺序熟练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认识并初步掌握大写字母。 3.初步学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二)识字与写字

沪教版《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理解精选(含答案题目)

《天时不如地利》 一、检查背诵 二、根据内容填空: 1、孟子,名,字,时期的思想家,他是仅次 于的儒家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之为“”,他和孔子的学说被称为“”。本文选自《》,它的作者是。 2、本文的中心论点 3、文中用“”和“”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和 “”的观点 4、孟子用“”“”“”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 种条件和条件,并强调了“”的重要性 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 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 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句话运用了手法论证了”的重要性 7、请写出本文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至今仍然被人们经常引用的两个语 句:; 8、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9、第二段采用论证方法,作用是具体有力地论证了 “”的观点。 10、第三段运用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本语段又运用了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双重否定排比句有肯定,加强语势的作用,极言。

11、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欲得“”,必先“”,突出“”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孟子“”思想。 12、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用原文的词句回答) 1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 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 14、“”“”“”是决定一场战争胜利与否的条件。其中、是客观条件,是主观条件。而决定“”的关键是“,”。(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15、写出文中的通假字。 通 三、解释加点字: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 ()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 ()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导学案全套精典汇编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导学案 全套精典汇编

目录 1 山中访友 (1) 2* 山雨 (5) 3* 草虫的村落 (8) 4* 索溪峪的“野” (11) 词语盘点 (14) 口语交际.习作一 (14) 回顾.拓展一 (17) 5 詹天佑 (18) 6 怀念母亲 (21) 7*彩色的翅膀 (24) 8* 中华少年 (27) 词语盘点 (29) 口语交际.习作二 (30) 回顾.拓展二 (33) 9 穷人 (35) 10* 别饿坏了那匹马 (39) 11.唯一的听众 (41) 12*用心灵去倾听 (43) 词语盘点 (45) 口语交际.习作三 (45) 回顾.拓展三 (47) 13 只有一个地球 (48) 14* 鹿和狼的故事 (50) 15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52) 16* 青山不老 (54) 词语盘点 (56) 口语交际.习作四 (56) 回顾.拓展四 (59) 17 少年闰土 (60)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62) 19* 一面 (65) 20* 有的人 (67) 第五单元词语盘点 (69) 回顾.拓展五 (71) 口语交际.习作五 (72)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75) 【诗海拾贝活动一】搜集诗歌 (78)

与诗同行 (80) 21 老人与海鸥 (84) 22* 跑进家来的松鼠 (87) 23 最后一头战象 (89) 24* 金色的脚印 (92) 第七单元词语盘点 (94) 回顾.拓展七 (95) 口语交际.习作七 (96) 25 伯牙绝弦 (99) 26 月光曲 (101) 27* 蒙娜丽莎之约 (104) 28* 我的舞台 (106) 第八单元词语盘点 (108) 回顾.拓展八 (109) 口语交际.习作八 (112)

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学习参考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2.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相互联系。 3.懂得“人和”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自觉为社会和谐尽一份力。 【课文题解】 1.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奉为“亚圣”。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 【串讲课文】 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孟子说:“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譬如一座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城邑,敌人包围攻打却不能取胜。 原文: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敌人围攻一定是选择得天时的时日了;可是没有胜利,这说明得天时不如得地利。 原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城墙筑得不是不高,护城河挖得不是不深,兵器和铠甲不是不锐利坚固,粮食不是不多;可是(当敌人进犯时)弃城逃跑,这说明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防不必凭山河的险峻,威服天下不必恃武力的强大(兵器和铠甲的锐利坚固)。 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得到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多,失去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少。 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都归顺他。 原文: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让天下都归顺他的人,攻打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的人,所以得道的人要么不打仗,要打仗一定会胜利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原文及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原文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⑴[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⑵[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⑶[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⑷[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⑸[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⑹[环]包围。 ⑺[池]护城河。⑻[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⑼[委]放弃;[去]离开。⑽[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⑾[封疆]划定的疆界。⑿[固]巩固。⒀[山溪]地势;山河。⒁[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⒂[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⒃[至]极点。⒄[畔]通“叛”,背叛。⒅[顺]归顺,服从⒆[故]所以。(20)[是]这 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古今异义城古义:城墙今义:城市池古义:护城河今义:小水池委古义:放弃今义:委屈、不甘心国古义:国防今义:国家亲戚古义:

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域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义:地域是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判断动词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一词多义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锋利之三里之城的,助词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2、家和万事兴。3、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3、众人拾柴火焰高。4、团结就是力量。4、人心齐,泰山移。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完整word)语文高效课堂: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用法。 2.理解赵盾、晋灵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 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用法。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法设计】 互动法、分析法、讨论法 【本章节概览】 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学习内容及过程】 一、文字层面质疑检查 (一)、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胹_____________蹯_____________畚_____________ 饮____________ 嗾_____________ 獒_____________ 遗_____________箪_____________ 橐_____________ (二)、指出下列活用现象并解释 1.晋灵公不君 2.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3.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4.食之,舍其半 5.提弥明死之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含义 1.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2.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3.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4.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5.问其名居,不告而退 6.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7.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8.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寸否。 9.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10.斗且出。 11.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12.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 (四)、解释下列相同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并指出词性1.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君知所过矣,将改之 2.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3.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4.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5.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五)、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②三进及溜 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④反不讨贼 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学案一:季氏将伐颛臾 【课标要求】 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重视诵读在培养语感、增进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体会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 【学习目标】 1.能够准确理解“过”“是”“相”“疾”“为”“于”“何”等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把握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3.理解本文善用譬喻、层层批驳、逻辑严密的艺术手法,并能运用层层批驳的结构方式进行片段习作。 【课前预习】 二、识记文学文化常识 1.孔子(前551—前479),名(),字(),春秋末期()国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主张仁义、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思想。其学说成为中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极大,被尊称为“圣人”。晚年整理“六经”()()()()()()。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2.《论语》是一部语录体哲理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宋代朱熹把()()()()合称为“四书”。 3.夫子:当时对大夫、老师和()的称呼。 4.自称其名在古代是()的一种表达方式。如:丘也闻有国有家者。称呼别人的名字一般是长辈对晚辈,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5.诸侯的封地叫(),卿大夫的封地叫()。 三、背景介绍 春秋时期,鲁国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把持鲁国朝政多年,鲁国王室日益衰微。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势力强大了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

天时不如地利文言整理

八(5)陈馨2号 《天时不如地利》巩固复习纲要 一、文学常识 文章出处:《孟子·公孙丑下》 作者: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关键词语 文中的关键实词(结合课后注释或补充词义) 1.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指适合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2.“人和”是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3.三里之城:周围三里的城。4.环:围。5.夫:发语词。 6.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7.者……也:是因为(表原因)。 8.不如;比不上。9.也:判断句的标志。10.城:城墙。 11.池:护城河。12.兵:武器。13.革:铠甲,盔甲。14.坚:坚固。 15.利:锐利。16.米粟:粮食。17.委:抛弃。18.去:离开。 19.故:所以。20.域:限制。21.以:用,凭借。 22.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23.固国:巩固国防;使国防巩固。 24.溪:河。25.险:险峻。26.威:建立威信。27.寡:少。 28.得道者:施行仁政的君王。29.失道者:施行暴政的君王。 30.畔:同“叛”,背叛。31.之至:达到极点。32.顺:服从。 33.以:凭借,用。 34.“故君子”二句:得道的君子有不战之时,若进行战争,则必定胜利。 35.必:一定,肯定。 3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以,用。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37.亲戚:古代指亲属,即跟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亲,指“族内”;戚,指“族外”。38.委而去之:委,抛弃。去,离开。 (二)、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反叛。 一字多义 夫1)发语词,不翻译。eg: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2)旧时对男子的尊称eg: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3)丈夫eg:于是夫负妻戴。 之1)代词eg:环而攻之而不胜。 2)到….去eg:吾欲之南海 3)第三人称代词eg:吾欲辱之何以也 去1)离eg: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除去eg:去死肌,杀三虫。——柳宗元《捕蛇者说》三、结合课后注释,准确理解句意,注意剧中虚词的运用。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名著导读《简爱》导学案--_.docx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简爱》导学案 阅读指导鉴赏案 目标导航 1、了解夏洛蒂 ?勃朗特其人以及他的写作风格; 2、引导学生了解《简爱》的主要内容,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3、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知人论世 1、连线作者 夏洛蒂 ?勃朗特,英国女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之姐,是活跃在英国文坛上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父 亲是个穷牧师。全靠他们一位小有资产的姨妈资助他们上学,并留给他们财产。后来三姐妹利用这笔财产 的一部分自费出版了他们的第一部诗歌合集。童年的夏洛蒂常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用小本写一些奇特的故 事。基于父母遗传的天分和他们后天的努力,三姐妹都有名擅长写作,1847 年,他们都发表了小说,夏洛 蒂用柯勒贝尔的笔名发表了《简 ?爱》。夏洛蒂当过教师和家庭教师,也曾与妹妹艾米莉一起于1842 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和古典文学。夏洛蒂的作品主要描写贫苦的小资产者的孤独、反抗和奋斗,属于 被马克思称为以狄更斯为首的“出色的一派”。《简 ?爱》是她的处女作,也是代表作,至今仍受到广大读 者的欢迎。实际上,勃朗特三姐妹自幼便热爱写作,常常一起在本上写一些关于伯爵的小说,可惜日后都 丢失了。夏洛蒂还出版过诗集。她的其他小说有:《雪莉》( 1849)、《维莱特》( 1853)和《教师》( 1857)。其中《维莱特》可以看做是她个人的小说体自传,与她的人生经历十分相似。这位天生体弱的女作家是十 九世纪英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2、人物关系 简?爱——追赶求平等与自主的知识女性 罗切斯特——贵族,被简爱不平凡的精神所吸引 海伦——简爱在学校的朋友,得热病去世 布洛克尔赫斯特——坏人,孤儿院主持 圣约翰——简爱的表兄,简爱的追求者之一戴 安娜和玛丽——简爱的表姐,圣约翰的胞妹 爱丽思·费尔菲克斯——罗切斯特的女管家,简爱的朋友 阿黛勒——罗切斯特的朋友的女儿,罗切斯特是她的监护人,简爱的学生 英格拉姆小姐——长的十分漂亮, 但只看重钱的贵族小姐 , 她根本不爱罗切斯特先生 3、内容提示 一、苦难的童年 地点:盖茨黑德府 人物:瑞德太太(舅妈)伊丽莎乔治娜(表兄妹)约翰.瑞德贝希(佣人)阿波特 梗概:简. 爱在出生不久便父母双亡,舅舅收养了她,但不久舅舅也亡故了。舅妈一直视简. 爱为一家人的沉重负担,并极其讨厌她的一举一动。于是,在舅妈家度过的童年时期,简. 爱遭受了巨大的磨难。最终,在十岁那年,她被送到了洛伍德义塾 二、艰难中成长 地点:洛伍德义塾 人物:布洛克赫斯特先生(学校司库、主管)谭普尔小姐(学监)史密斯小姐斯凯丘小姐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

阅读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一)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 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 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E.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5.“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6.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二)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1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9.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高效课堂导学案

高效课堂导学案 《印度》第二课时教学程序 【引言】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南亚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国的《印度》,下面提问上节的主要内容: 【提问】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师:对,印度这样一个地形条件比我们国家好,它的气候又如何呢?他的气候,资源分布又对印度的农业、工业布局产生了哪些影响呢?目前印度又是 一个什么样的国力水平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印度。 新乡市第十中学地理组 任务分解小组准备 【气候】 1、孟买各月气温有何特点?孟买那些月份降水多?那些月份降水少?一年可以分为哪两个季节?〔课本第35页2题(1)(2)(3)(4)〕 2、那种风向的季风给印度带来大量的降水?为什么?(练习册第十三页第14题) 3、为什么印度经常发生水旱灾害?怎样应对?〔练习册第十四页第14题的(3)〕【作物分布】 4、参照农作物不同的习性,在图上正确标出水稻、小麦、棉花、黄麻和茶叶的分布区。〔课本第36页3题(1)〕 5、总结水稻、小麦、棉花、黄麻和茶叶的分布于地形,气候和河流的关系。 〔课本第36页3题(2)〕 6、“绿色革命”的含义以及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课本37页【崛起的工业】 7、找出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班加罗尔。?说出印度的工业布局与原料分布之间的关系。(课本第37页1、2小题。) 8、印度独立前后的工业变化以及处在领先地位的工业部门?(练习册第十四页第15题) 请同学们各自认真预习屏幕上的八道题,把不懂得批注下来留作一会小组交流时间五分钟。 【小组抽题,下座位交流】 【师:下面进入展示环节】 新乡市第十中学地理组 温故而知新 新乡市第十中学地理组 【气候】 1、孟买各月气温有何特点?孟买那些月份降水多?那些月份降水少? 一年可以分为哪两个季节? 〔课本第35页2题(1)(2)(3)(4)〕 开放展示互动生成 新乡市第十中学地理组 2、哪种风向的季风给印度带来大量的降水?为什么? (练习册第十三页第14题)(1)印度的主要气候类型为 气候。其气候特征为 。 (2)此地的气候6月-----9月为一年中的 季,风由 吹 向 ,盛行季风,应是上面甲、乙两图中图 图所示。 甲图 乙图

天时不如地利 优秀教案

天时不如地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 1.背诵默写名句。 2.正确认识“天时”“地利”“人和”的时代意义。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文常了解 1.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2.《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3.孟子生活在战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当时,各大国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此,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作用;主张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推翻;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历

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中需要“人和” 类推域民 固国 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顺之 失道寡助——畔之 3.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怎样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和”是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是团结,共渡难关,是齐家强国的根本。 三、反馈与检测 1.本文的主旨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解释加线的字词。 委而去之:离开 池非不深:城河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以天下之所顺:用 三里之城:的 环而攻之:代词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3.翻译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