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鲁迅名言录

鲁迅名言录

鲁迅名言录
鲁迅名言录

鲁迅名言录

可惜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这样下去,一定要完结的。

鲁迅是伟大的,他以深刻的洞察力,看透了一切假恶丑,所以没有什么能够逃过他的眼睛;鲁迅又是超前的,无论是他生前还是身后,都不可避免地陷入孤独和寂寞。读读这些警句吧,但愿它们对你有所触动。

试将最能引起你共鸣的警句摘抄下来,并就某些问题与有兴趣的同学讨论。

先觉者与群众

豫言者,即先觉,每为故国所不容,也每受同时人的迫害,大人物也时常这样。他要得人们的恭维赞叹时,必须死掉,或者沉默,或者不在面前。

总而言之,第一要难于质证。

如果孔丘、释迦、耶稣基督还活着,那些教徒难免要恐慌。对于他们的行为,真不知道教主先生要怎样慨叹。

所以,如果活着,只得迫害他。

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伟人时,他已经变了傀儡了。

有一流人之所谓伟大与渺小,是指他可给自己利用的效

果的大小而言。

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

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故乡鲁迅

五步教学成功学案 《故乡》 ——鲁迅 《故乡》教案设计 主备单位:县直一中修订人:王枫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⑴注重积累,了解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学常识。 ⑵分析人物形象,,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写儿时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的巨大反差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真实状况,蕴含着丰富的内容。闰土的形象,是旧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 3.中招考点 综合近几年河南中招试题,小说主要考察的知识点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如2010年第8题、2011年第8题、2012年第8题、2014年第7题、2015年第7题(分值3—4分);分析人物形象,如2011年第12题、2012年第11题、2015年第9题。此类题主要考察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分值4分,学生需在这方面下大功夫。 4.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对小说有所接触,但在阅读过程中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只愿意看生动地故事情节而不愿意探究丰富的深刻内涵;只关注所喜爱的人物命运而不去做个性化评析;因此深入欣赏小说人物形象还需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与点拨。 二、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及文学常识,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掌握本文字词,理解作者所描绘的20年代农村的社会面貌,认识封建社会人压迫人, 人剥削人的社会本质。 3、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品味语言,能总结出小说刻画人物的具体方法,掌握景物描写的作用,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4、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归纳检测,让学生完全掌握重点词语及作家作品,让学生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合作交流,能总结出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作用,掌握景物描写的作用,把握小说的主题,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三、时间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学目标: 1、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作者及代表作。 2、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

鲁迅研究考试复习资料(完整版)

鲁迅研究复习资料(完整版) 【名词解释】(鲁迅自考笔记) 1“匕首”、“投枪”——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 2.“过客”——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他是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象征。 3.“吃人”——这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形象化的总结,其内涵是指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毒害。 4.真的猛士——这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提到的。一种“敢于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生态度,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 5.《摩罗诗力说》—。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 6.“社会相”是对鲁迅杂文的形象概括。体现出鲁迅杂文是一部活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更是对社会各种现象洞幽烛微的精辟见解的诠释。 7.精神胜利法“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最突出的思想性格特点。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 8.“超人”哲学是指鲁迅早期曾接受过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主张。其理论鼓吹所谓超人是人的生物进化的顶点,一切历史文化都是由他们创造的,而普通群众则是低劣的庸众。 9.“中间物”是鲁迅自己的说法。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 10.“油滑”即“古今杂揉”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一切。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11.“媚态的猫”,是鲁迅杂文中社会相的一种。“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12.“民族魂”是对鲁迅的崇高评价。他是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折到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关头,用文学来思考时代的要求,记录时代的步音,参与和鼎助时代发展的旷世巨人。鲁迅是现代中国“民族魂”的代表,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 13.“为人生”鲁迅创作的文学主张,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主张,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4.“叛逆的猛士”是鲁迅对自己的期望。鲁迅先生作为一个觉醒者,他毅然肩负起了唤醒民众的责任,希望能打破黑暗世界建立光明之中国。 15.《坟》是鲁迅最早的一部杂文集是作者对五四后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题目含有埋葬过去开拓未来之意。16.“叭儿狗”是鲁迅杂文中议论形象化的典型,社会相的一种。指中国社会中奴才的嘴脸。17.宴之敖者“是鲁迅的《故事新编》中《铸剑》中的人物。是向残暴的统治者反抗和复仇的形象。寄托着作者的理想。18.“进化论”是鲁迅在南京求学时开始接受的进步思想。他采取批判的继承态度最终在四。一二政变后彻底放弃了此思想。【填空题】 1.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伟大(开拓者和先驱者)。 2.阿Q是鲁迅小说(阿Q)中所塑造的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3.前苏联著名的作家(法捷耶夫)(论鲁迅)一文中,高度赞扬鲁迅是“属于作为人类明灯的作家之列的。……是中国文学的骄傲”。

故乡教案鲁迅

故乡教案 教学目的 1 通过小说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2.把握文章对比的写法。3.理解小说的细节描写。4.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1)通过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2)把握文章对比的写法。 2.难点: (1)理解小说的细节描写。(2)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互.查字典,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秕谷(bi3)鹁鸪(bo2 gu1)颧骨(quan2)折本(she2) 潺潺(chan2)伶仃(ling2ding1 )恣睢(zi4 sui1)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如许:如此;这样。鄙夷:轻视;看不起。展转: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恣睢:放纵,凶暴。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伶仃:孤独、没有依靠。愕然:吃惊的样子。愕:惊讶,发愣。寒哗: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3.通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二、导入 1.作者简介:本文选自《呐喊》,作者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小说集有〈呐喊〉、〈仿惶〉、〈故事新编〉等。 2时代背景: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三、正课1.速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晨”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第一层(从‘第二日清晨” 到“只是收不起钱来”)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从“你休息一两天”到“我得去看看”)“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第三层(从‘母亲站起身”到“出去了”)导‘我”见到了圆规杨二嫂。第四层(从“此后又有近处的本家和亲戚来访问我”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见到了中年闰土。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完)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2.提问:课文第1段写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开篇点题回故乡。“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二千余里”写“我”与故乡相隔之远;“二十余年”写“我”与故乡分别之久,故乡到底变成什么样呢?第1段写出我回故乡急切心情。3.提问: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4.提问: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第3段只有一句话,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5提问:怎样理解“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讨论并归

鲁迅为人善良

鲁迅为人善良,有刚烈心!因为他是这样的人。所以我爱戴他 鲁迅是最具独立人格的人,他绝不攀附屈从,就像一棵矗立于高山之巅的巨松,傲然挺拔,坚如磐石。 鲁迅是最具原则性的人,在原则面前泾渭分明,横刀立马,忘我无私,义无返顾,“横眉冷对千夫指”,决无油滑、苟且、中庸和骑墙。 鲁迅是最具社会责任感的人,他所做的一切绝非听命于什么权力或者主义,也绝非是为了某一个群体眼前的狭隘的利益,他是为着民族乃至人类发见真理,剔除不平,实现灵魂和品质的提升。 鲁迅是最具穿透力的人,他能够迅速即时地感知事物的本质,戳穿经过包装的阴谋,识破狡猾的伎俩,撕开丑恶的外衣,让他目力所及的一切阴私、恶行、肮脏龌龊、鼠窃狗盗无以盾其形。 鲁迅是最具正义感的人,他同情贫弱,心顷革命,呼号改革,倡导更新,痛恨不公,厌恶强权,乃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鲁迅是最具善心也最无私的人,他一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说到做到,绝不作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鲁迅是最具高风亮节的人,他一生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洁白无暇,爽快淋漓,豪气逼人,绝无些微狗苟蝇营、乖巧矫情、伪饰虚假、鸡鸣狗盗、笑里藏刀、阴毒冷僻、拐弯磨角、虚张声势、拉拉扯扯、凄凄惨惨、欺世盗名……的小人之举。 鲁迅是最具英雄意识和品德的人,他疾恶如仇,不惧强敌,高举着“匕首”和“投枪”,冲着敌人或敌人的营垒,义无返顾,勇往直前,穷追猛打,绝不留情、放任或退却,“绝不宽宥一个敌人”。有时甚至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鲁迅是最具自知之明的人,他绝不掩饰自己的缺点、弱点甚至灵魂中的灰暗,他“的确在时时的解剖别人,但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自己”。 鲁迅是最具个性的人,他刚正不阿,襟怀坦白,婷婷玉立,洁身自好,孤傲而不孤僻,清高而不自恃,入世而不流俗,树敌而无私敌,多怨而无私怨,尖刻而不乖戾,智慧而不取巧,心系天下而不大而无当,思想深邃而不好为人师。 鲁迅不是伟大而是伟岸,他是中国人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鲁迅不是神明而是精灵,他是中国人的高尚品质的结晶,是中国人的灵魂的坐标。 也是因为如此,鲁迅也有彷徨,也有寂寞,也有孤独,也有愤懑,也有灰心,也有苦痛,也有悲悯,也有无奈,也有固执,也有浪漫,也有沉寂,也有空泛,也有困顿,也有激动乃至偏激,也有失望乃至绝望。

鲁迅散文摘抄_范文

鲁迅散文摘抄 本文是关于范文的鲁迅散文摘抄,感谢您的阅读! 鲁迅散文摘抄 1、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2、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3、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4、“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5、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6、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无声的中国》一九二七年 7、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8、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导学案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词语 2、了解作者、传主及文体 3、阅读文章,概括有关鲁迅的生活点滴 4、感悟鲁迅平易温和的性格 学习重点:了解生活中的鲁迅 学习难点:感悟鲁迅平易温和的性格 学习过程: 一、基础梳理: 1、辨析字音: 混沌窘态脾气弄堂调羹贩卖腋下挟着 揩桌子校样阖眼踌躇荸荠茎干门闩抹煞 2、成语积累: 先入为主敬而远之 不以为然杯盘狼藉 有条不紊春风化雨 3、文学常识: (1)、鲁迅原名,字,其作品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 (2)、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被誉为,和吕碧城、石评梅、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其代表作是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3)、回忆录是的文体,其主要特征是。要将和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有血有肉,真实感人。 4、鲁迅名言: 横眉冷对千夫指,。 ,我以我血荐轩辕。 心事浩茫连广宇,。 ,寒凝大地发春华。 二、|探究交流。 1、按照下表的示例归纳每节的主要信息:(每小组阅读归纳三节)

节次时间或角度表现的性格或品质写作方法 1 鲁迅的笑明朗、爽快细节描写 2 鲁迅的步伐轻捷动作描写 3 品评衣着善解人意,知识丰富正侧结合 4 5 6 2、阅读课文后,请同学们说说鲁迅的“平和”体现在何处?(任举一例) 三、学生展示,教师总结。 四、课堂反馈。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弄堂(lòng)琐事(suǒ)蛊惑(gǔ)深恶痛绝(wù) B.搭讪(shàn)袅袅(niǎo)校样(jiào)间不容发(jiàn) C.揩油(xié)剥削(bō)阖眼(hé)有条不紊(wěn) D.衣裳(chǎng)解剖(pōu)踌躇(chóuchú)矢志不渝(yú)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筹划楷书影碟针砭 B. 筹码楷模间谍砭斥 C.绸缪谐音通谍贬谪 D.绸怅诙谐喋血贬低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他说张华的不是,李明口虽不言,心下却大不以为然。 B、若遇此等人,应敬而远之,以免杀身之祸。 C、鲁迅先生面对黑暗势力绝不退步,他以无所不为的精神坚持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D、鲁迅先生总是向反动统治者及其走狗文人展开毫不妥协的进攻,对进步青年却总是给予春风化雨的教诲。 4、下列关于鲁迅的一些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鲁迅是我国的现代文学巨匠,主要基於兩個理由,一是從現代文學史的地位上看,魯迅可以說是現代文學的靈魂。魯迅一方面是現代散文最早的作者之一,另一方面也是現代小說最重要的開拓者。自《新青年》1918年開闢“隨感錄”專欄後,魯迅的雜文就顯示出尖銳而深刻、巧妙而生動的獨特個性,並且,從此之後,雜文就與魯迅的名字聯繫在一起了。有人認爲,中國的現代雜文基本上是由“隨感錄作家群”和“語絲派”這兩個前後承接的散文流派開闢的,而魯迅既是“隨感錄作家群”的主將,又是“語絲派”

的壇主。也有人曾經將散文分出兩條不同的“語體線索”,即“閒話散文”和“獨語散文”,而魯迅在這兩種散文創作中都取得了開創性的成果。在新文學初期,散文被公認爲最有成就的文體,而魯迅正是這時期散文創作最高成就的代表。而在新文學初期的小說創作中,魯迅更是一枝獨秀,不僅最早顯示出新文學的“實績”,而且在文體上進行了廣泛而卓有成就的實驗,成爲了各種現代小說文體的先驅和榜樣。也可以這麽說,魯迅小說標誌著中國現代小說的誕生,也標誌著中國現代小說的成熟。此外,自現代文學誕生的第一天起,在文壇上就論爭不斷,而幾乎每次重要的論爭幾乎都與魯迅有關。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掌握了魯迅,也就基本上掌握了半部現代文學史,这就更加突出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上的地位。所谓的现代文学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而研究现代文学,主要包括:思想的现代化,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文学语言与形式的更新。

略说《鲁迅全集》的五种版本

略说《鲁迅全集》的五种版本 2005年11月30日在人民大会堂浙江厅举行了新版《鲁迅全集》首发式。这是《鲁迅全集》第五种版本。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前后五种版本的情况。第一种是1938年上海复社出版的二十卷本。复社是郑振铎、胡愈之这些文化人自己集资办起的一家小出版社,资金不多,要出版这样大的一部书很吃力。正好不久前出版了斯诺的《西行漫记》这本畅销书,赚了一笔钱。另一个办法,是由蔡元培、宋庆龄出面,向海内外人士募集纪念本订户。普及本每部定价才八元,而纪念本却是五十元(甲种)、一百元(乙种),集资不少,这书才得以印成。这书署名为“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实际是由许广平、郑振铎、王任叔定出方案,具体编校工作,是谢澹如、唐弢、柯灵等人做的。这部《全集》,收入了鲁迅自己编印的全部著译的单行本。他最后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及其“二集”,编成之后还没有来得及印行,这次也编入《全集》第六卷。这一卷中还有《且介亭杂文末编》,是他1936年的文集,由许广平编定的。在编辑意图上,本版《全集》还是尽量求全。散见于报刊上而未经作者编入单行本的文字,收集起来编为《集外集拾遗》收入第七卷,译文编为《译丛补》收入第十六卷。鲁迅辑校的古籍,已出版的《唐宋传奇集》和《小说旧闻钞》,还有早年木刻

印行的《会稽郡故书杂集》,加上曾经想要付印而没有成功的《嵇康集》和《古小说钩沉》,都收入了本版全集中。他所辑校的古籍当然远不止这五种。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的《鲁迅辑校古籍手稿》就有六大函四十九册六十二种。从这些手稿中可以看出,鲁迅所做的工作多少不一,有些不过是抄录,当时不都收入《全集》是适当的。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已经将这些另行整理为四厚册出版了。这部《全集》没有收入书信。这些散在收信人手中的书信,征集不易。直到1946年,许广平才将已征集到的855封书信编为《鲁迅书简》一书出版。这部《全集》也没有将完好保存在许广平手中的鲁迅日记编入。这就造成了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日寇占领上海期间,许广平一度被捕,抄家时这部日记也被抄走,发还的时候就少了1922年这一本。 除了缺少书信、日记这两大块之外,其他内容也并不完全,以致后来唐弢编了《鲁迅全集补遗》及其“续编”。编印这部《全集》时,人手少,时间紧,工作不够细致,编校工作中错误不少。后来孙用写了《鲁迅全集校勘记》和《鲁迅全集正误表》这两本专著。万事起头难。这是《鲁迅全集》的第一个版本,尽管错误缺点不少,但它在收集和传布鲁迅著作方面的巨大贡献是不能抹煞的。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这是鲁迅作品最权威的版本。这个版本在上海先后印过四次,1948年在大连解放区光华书店还根据这个版本翻印

鲁迅故乡赏析

鲁迅故乡赏析 故乡 (一)回忆中的"故乡” "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的故乡。 它的"美”,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感受得出来: 1.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少年闰土有一副"紫色”的圆脸,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银白”色项圈,海边有五色贝壳,"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还有各种颜色的鸟类: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在这里,没有一种色彩不是鲜艳的,明丽的,任何两种色彩之间的对比都是鲜明的,它们构成的是一幅"神异”的图画,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2.它是一个寂静而又富有动感的世界: 当"我”记起童年时的"故乡”,浮现在脑海里的首先是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沙地上的碧绿的西瓜,整个大自然是那么静谧,那么安详,但在这静谧的世界上,却有着活泼的生命。这活泼的生命给这个幽静的世界带来了动态的感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它幽静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杂乱。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和谐自然,是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世界。

3.它是一个辽阔而又鲜活的世界: "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多么广阔的世界啊!这里有高远的蓝天,有一望无垠的大海,有广阔的海边的沙地。但在这广阔的天和地之间,又有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有活泼的少年闰土,有猹、獾猪、刺猬,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有五彩的贝壳,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这个世界广阔而又鲜活,一点也不狭窄,一点也不空洞。我们可以看到,"我”回忆中的"故乡”并不仅仅是一个现实的世界,同时更是一个想像中的世界,是"我”在与少年闰土的接触和情感交流中想像出来的一幅美丽的图画。它更是"我”少年心灵状态的一种折射。这颗心灵是纯真的、自然的、活泼的、敏感的,同时又是充满美丽的幻想和丰富的想像力的。它没有被"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所束缚,而是在与少年闰土的情感交流中舒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给自己展开了一个广阔而又美丽的世界。 那么,少年"我”的这个广阔而又美丽的世界是怎样展开的呢?是因为两颗童贞的心灵的自然融合。少年"我”是纯真的、自然的,少年闰土也是纯真的、自然的。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用封建礼法关系组织起来的,而是用两颗心灵的自然需求联系起来的。少年闰土不把少年"我”视为一个比自己高贵的"少爷”,少年"我”也不把少年闰土机为一个比自己低贱的"穷孩子”。他们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的观念。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是畅通无阻的,是没有任何顾忌和犹豫的。我们重新读一读他们之间的对话,就可以感到,他们之间是想到什么便说什么的,想到哪里

《鲁迅作品细读》阅读篇目 (1)

《鲁迅作品细读》阅读篇目 第一章 第一节 《呐喊》:药、头发的故事 《野草》:复仇(其二)、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热风》:即小见大、暴君的臣民 《华盖集》:牺牲谟、记谈话、这个和那个 《华盖集续编》:无花的蔷薇 《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 第二节 《呐喊》:故乡、社戏 《彷徨》:在酒楼上、祝福 《野草》:过客、好的故事 《朝花夕拾》:小引、琐记 《华盖集》:题记 《华盖集续编》:上海通信 《而已集》:通信 第三节 《呐喊》:狂人日记、明天、风波、端午节、头发的故事《彷徨》:在酒楼上、孤独者、示众 《坟》:灯下漫笔、写在《坟》后面 《热风》:随感录二十五 《三闲集》:序言 《伪自由书》:现代史、中国人的生命圈 第二章 第一节 《呐喊》:自序

《彷徨》:孤独者 《故事新编》:理水、铸剑、奔月 《野草》:复仇、复仇(其二)、颓败线的颤动、这样的战士 《朝花夕拾》:五猖会、琐记、藤野先生 《坟》:题记、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杂忆、写在《坟》后面 《华盖集》:“碰壁”之后、杂感 《两地书》:七十一、七十三、九十五 第二节 《呐喊》:头发的故事 《彷徨》:伤逝、祝福 《野草》:题辞、立论 《坟》:论睁了眼看 《三闲集》:通信 《而已集》:答有恒先生 《南腔北调集》:听说梦、《自选集》自序、谁的矛盾、看箫和“看箫的人们”记、《萧伯纳在上海》序 《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余 《且介亭杂文末编》:我要骗人 《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知识阶级 第三节 《野草》:墓碣文、风筝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琐记 《华盖集》:北京通信 《而已集》:答有恒先生 《三闲集》:通信 《坟》:写在《坟》后面 书信:致李秉中(1924.9.24) 第三章

鲁迅参考书目

鲁迅参考书目:(对鲁迅的研究,中国大陆、日本、欧美是重镇)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005 2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3李何林编.鲁迅论[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据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版重印 4李长之.鲁迅批判[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5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6钱理群.心灵的探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7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8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9唐弢.鲁迅的美学思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0乐黛云编.国外鲁迅研究论集(1960——198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11北冈正子.《摩罗诗力说》材源考[M],北京师大出版社,1983 12、孙玉石.《野草》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3、郜元宝.鲁迅六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14、钱理群.话说周氏兄弟[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 15、林非、刘再复:《鲁迅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6、郑家建.《〈故事新编〉诗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 17、鲁迅博物馆等选编.鲁迅回忆录(专著,上中下册;散篇,上中下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18、朱正:《一个人的呐喊:鲁迅1881-1936》,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19、曹聚仁.鲁迅评传[M],东方出版中心,2006 20、朱正、等.鲁迅史料考证[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1、伊藤虎丸.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2、丸尾常喜.人与鬼的纠葛,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23、程麻.鲁迅留学日本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24、林贤治.鲁迅的最后1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鲁迅著作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鲁迅《故乡》的读后感

鲁迅《故乡》的读后感 读完鲁迅的《故乡》,感触良多,那么,下面请看给大家的鲁迅《故乡》的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鲁迅《故乡》的读后感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是在鲁迅的《故乡》中认识他的。当时,这健康可爱、有着紫色的圆脸、颈戴银项圈的少年,留给了我很大的印象。他给作者,也给我们诉说了他的稀奇的见识: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他和作者一起开心的交谈,一起天真的欢笑,在一起肆无忌惮的玩耍。 但,二十年过去了,闰土已不是以前的闰土了,岁月在他的脸上和手上,都留下了沧桑的痕迹。他之前紫色的健康的圆脸,如今变作灰黄;红活圆实的手,如今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倒像是松树皮了。最重要的是,闰土见到鲁迅后,第一声叫出来的,竟然是“老爷”! 他们之前以兄弟相称,但现在却主仆分明,只是因为“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么?二十年的转变,使得他从一个勇敢机智、见多识广的小男孩成为一个庸俗、卑躬屈膝的下人。到底是什么使他的改变如此之大呢?是贫穷?还是所谓的

“长大了”?或者…… 应该是当时的社会吧。是当时的种种压力,才使得一个天真无邪、自由快乐的少年变作一个目光呆滞、呆若木鸡的农民。闰土就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庸俗、麻木。 文章的最后,鲁迅的侄子宏儿和闰土的第五个孩子在一起,同二十年前的鲁迅和闰土一样,在一起欢乐的玩耍着。这不就是小时候的鲁迅和闰土吗!但等到他们长大之后,会不会也和现在的他们一样,中间相隔着一层可悲的身份的厚隔膜呢? 鲁迅《故乡》的读后感 我认为鲁迅在这“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低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这看似平凡又啰嗦的文字,其实正恰恰表现了中国人的那

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表现出的伟大人格-文档

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表现出的伟大人格 通读语文课本中选编的鲁迅先生的文章,我的脑海中禁不住浮现出先生那刚毅的形象。在我教学实践中,鲁迅先生是给我震撼最大、最令人敬佩的作家,尤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及彻底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本主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始终是鲁迅先生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他的杂文《友邦惊诧论》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本文写于一九三一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开始武装侵略中国,蒋介石反动派不但不抵抗,反而对人民自发的抗日救亡运动进行疯狂镇压。在这种情况下,彻底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无情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投降卖国的无耻行径,鼓舞广大人民起来与国内外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统一就成了鲁迅先生的战斗任务。正是基于这一点,先生在文章中义愤填膺地勾画了国民党反动派腐败无能、摇尾乞怜的奴才嘴脸,充分肯定了爱国学生们正义的行动。在阅读中我多次为先生投枪一般的语言所吸引,在嬉笑怒骂中,针针见血,读起来让人有荡气回肠的感觉,那一句句批判的话语是多么的犀利。如“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

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又如“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我们应该注意到:作此文时,鲁迅先生是处于怎样的白色恐怖的包围之中,他是在冒着生命危险的情况下振臂高呼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赞誉的,先生的“骨头是最硬的”。也正体现了他在《自题小像》中所表达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崇高爱国思想。 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 关心被压迫者的命运,对他们寄于无限的同情和热爱,是先生作品的又一重要主题。 在《故乡》中,先生重点为我们塑造了“闰土”这一形象。少年时的闰土和鲁迅因为一次祭祀而相逢。那时的闰土见人热爱怕羞,可是对于鲁迅却十分大方。闰土给鲁迅讲述了许多鲁迅在院外的新鲜事儿:什么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潮汛看鱼,一件件稀奇的事儿。在鲁迅心中闰土的心里仿佛有着无穷无尽的好玩的有趣的稀奇古怪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却是鲁迅他们所不知道的也不会知道的。可见少年时代的闰土是那么见识多广,活泼开朗,机智勇敢,健康、能干、热情,显示出“小英雄的形象”、字里行间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和爱。而中年闰土却变得那么衰弱、迟钝、自卑、麻木,是一位饱经风霜,倍受摧残的贫苦农民,成了一个“木偶人”了。《故乡》让我们看到,只有少年闰土和少年“我”的关系才是符合人性的,后来这种封建礼法关系

鲁迅

鲁迅、巴金、朱光潜的青年说:不必听信演讲, 文学报·此刻夜读睡前夜读,一篇美文,带你进入阅读的记忆世界。 昨夜今晨,B站宣传片《后浪》在朋友圈刷屏,何为青年,青年何为,从百年前的“五四”运动到今天,这个话题依旧常谈常新。 小编想起朱光潜先生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提到的成为“理想青年”的条件: 头一项是运动选手的体格。“一个身体羸弱的人不能是一个快活的人,也不能是一个心地慈祥的人。” 其次是科学家的头脑。“要社会一切合理化,要人生合理化,必须人人都明理,都能以科学的头脑去应付人生的困难。” 第三是宗教家的热忱。“他们见得一件事应该做,就去做,就去做到底,以坚忍卓绝的精神战胜一切困难,百折不回。” 最后是艺术家的胸襟。“在有限世界中做自由人的本领;有了这副本领,我们才能在急忙流转中偶尔驻足作一番静观默索,作一番反省回味,朝外可以看出世相的庄严,朝内可以看出人心的伟大。并且不仅看,我们还能创造出许多庄严的世相,伟大的人心。” 今天的夜读,重温鲁迅、巴金、朱光潜对青年人的寄语,愿我们各自努力,有一分光,发一分热。 鲁迅: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 近来很通行说青年;开口青年,闭口也是青年。但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 要前进的青年们大抵想寻求一个导师。然而我敢说:他们将永远寻不到。寻不到倒是运气;自知的谢不敏,自许的果真识路么?凡自以为识路者,总过了“而立”之年,灰色可掬了,老态可掬了,圆稳而已,自己却误以为识路。假如真识路,自己就早进向他的目标,何至于还在做导师。 青年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 (选自《华盖集·导师》) 幼稚是会生长,会成熟的 因为我们说着古代的话,说着大家不明白,不听见的话,已经弄得像一盘散沙,痛痒不相关了。我们要活过来,首先就须由青年们不再说孔子孟子和韩愈柳宗元们的话。时代不同,情形也两样,孔子时代的香港不这样,孔子口调的“香港论”是无从做起的,“吁嗟阔哉香港也”,不过是笑话。 我们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但是,这也要受前辈先生非笑的。他们说白话文卑鄙,没有价值;他们说年青人作品幼稚,贻笑大方。我们中国能做文言的有多少呢,其余的都只能说白话,难道这许多中国人,就都是卑鄙,没有价值的么?至于幼稚,尤其没有什么可羞,正如孩子对于老人,毫没有什么可羞一样。幼稚是会生长,会成熟的,只不要衰老,腐败,就好。倘说待到纯熟了才可以动手,那是虽是村妇也不至于这样蠢。她的孩子学走路,即使跌倒了,她决不至于叫孩子从此躺在床上,待到学会了走法再下地面来的。

鲁迅经典励志语录

鲁迅经典励志语录 1、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长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会转,同他们的父亲一样,或者还不如。——《随感录二十五》 2、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无声的中国》 3、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5、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6、我先前总以为人是有罪,所以鎗毙或坐监的。现在才知道其中的很多,是先因为被人认为“可恶”,这才终于犯了罪。——《可恶罪》 7、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8、无论从那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很多禁例,很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但这个类人物总要日见其衰弱的,自己先已失了活气了。——《看镜有感》 9、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中国语文的新生》 10、哈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11、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

12、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个 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13、中国人的虽然想了各种苟活的理想乡,可惜终于没有实现。 但我却替他们发现了,你们大概知道的罢,就是北京的第一监狱。这 监狱在宣武门外的空地里,不怕邻家的火灾;每日两餐,不虑冻馁; 起居有定,不会伤生;构造坚固,不会倒塌;禁卒管,不会再犯;强 盗是决不会来抢的。住在里面,何等安全,真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了。但缺少的就有一件事:自由。——《北京通讯》 14、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15、智识太多,不是心活,就是心软。心活就会胡思乱想,心软 就不肯下辣子手所以智识非铲除不可。 16、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17、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的,作 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的。 18、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19、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而看一切太难,固然能使人无成,但若看得太容易,也能使事情无结果。 20、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 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 一天一天的满足,即一天一天的堕落,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在事 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 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论睁了眼看》 21、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名家挽鲁迅

名家挽鲁迅 1、郭沫若: 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 饮诵二心,憾于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2、孙伏园: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 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 3、蔡元培: 著述最严谨,非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4、姚克、斯诺: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5、佐藤村夫: 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 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导师。 6、陈毅: 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 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嘻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解释 1郭沫若: 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饮诵二心,憾于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当时鲁迅被誉为“中国的高尔基”,而这两位文坛巨星仅隔四个月先后殒落。下联是说自己虽系鲁迅知音,曾怀着钦敬的心情诵读先生的大作《二心集》,遗憾的是两人竟无一面之缘。 2孙伏园时任《晨报》副刊编辑,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当时就连载于《晨报》副刊上。且二人接触频繁,过从甚密。鲁迅逝世,孙伏园深为悲痛,因以鲁迅所著书中及所主编的刊名缀为一联: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 3蔡元培和鲁迅是好朋友。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鲁迅在北大作讲师,教《中国小说史略》,每周一小时,被称作是“一小时功课的讲师”。在国民党统治时期,

鲁迅屡受迫害,蔡元培多方维护,一直到鲁迅逝世。 著述最严谨,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蔡针对当时批评鲁迅杂文不严谨的意见,称道鲁迅文章“最严谨”,当然也包括杂文在内了,这是对鲁迅作品确切的评价。下联是根据鲁迅的遗嘱说的,鲁迅叫孩子“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 4鲁迅先生的逝世,也引起了一些外国朋友的悲痛,当时剧作家、翻译家姚克与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正在鲁迅的指导下,精心编译《活的中国》一书,鲁迅逝世的噩耗传来,二人悲痛万分,合撰挽联一幅以寄托哀思: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联语贴切生动,既嵌入了先生《呐喊》和《彷徨》两部名著,表明了其丰功伟绩;又赞叹先生确实是文化革命的主将,是黑暗中国的精神领袖。 5先生在日本的挚友佐藤村夫,在得知先生逝世的噩耗后,亦撰联以寄托哀思: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导师。 此联以排比手法,“三有”对“三不”,歌颂了鲁迅的伟大功绩和高尚情操,切人切事,要言不烦。 6 1950年10月,在纪念鲁迅逝世14周年话会上,陈毅即席撰挽联一幅: 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嘻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鲁迅《故乡》语段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2010·山东省泰安市,10-12,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0分)①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②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③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④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⑤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⑥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⑦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10.闰土从少年到中年,形象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答:11.第⑥段侧重描写中年闰土的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2分) 12.紧扣“厚障壁”和“寒噤”两个词,说说你对划线句子的理解(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答案]少年闰土形象美好,动作敏捷,神态勇猛,是个少年英雄形象;中年闰土憔悴穷困、迟钝麻木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毒害,成了一个“木偶人”。11. [答案]神态语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