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课本知识的迁移训练ppt

【高考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课本知识的迁移训练ppt

高考文言文常识100题

(一)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 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我们都知道高考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的一次至关重要的一次考试,高考语文文言文和阅读是复习的难点和必考点,怎么复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推荐: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慨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翻译错误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 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相关文章: 1.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 2.最新高考语文必看知识点梳理 3.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点总结 4.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5.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及练习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文化常识专题(学生版)

高考文言文阅读3 ——文言文文化常识专题 一、古代文化常识备考要领——回顾教材举一反三 (一) 古代的官名、爵位、庙号、谥号以及表官职变动的名词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侯、伯: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执事: 3.楚左尹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左尹: 4.项王使都尉 ..陈平召沛公 都尉: 5.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丞: 6.予左迁 ..九江郡司马 左迁: 7.相如顾召赵御史 ..书 1.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用“家父”。() 2.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皇帝的自称。() 3.对皇帝的称呼,有谥号、年号和庙号,谥号最早,年号自汉武帝始,庙号自唐太宗始,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则自朱元璋始。() 4.古人对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称谓,父亲去世曰“内艰”,母亲去世曰“外艰”。() 5.对于皇帝的称谓,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有称庙号的,如“汉武帝”,有称年号的,如“唐太宗”,有称谥号的,如“康熙”。() 6.谥号,专指有功之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表扬性质的称号。() 7.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如成语“如丧考妣”。() 8.古代对已婚妇女的称呼因身份不同而有别,“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第2组] 9.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10.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高考语文复习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复习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大全 为了让马上就要进入高三的学生更好的复习,以下是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第一,古今异义 文言文词汇与现代汉语最大的不同是,文言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文 词汇以双音词为主。“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诚不得已”中的“智力”是“智谋”和“力量”的意思。“子布、元表诸人各 顾妻子”中的“妻子”是“妻”和“子”的意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中的“卑鄙”,“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智力”“妻 子”“卑鄙”都是两个词的临时组合。一般都是单独使用的。 学过的文言文中,这样的词汇比比皆是,同学们要善于搜集和整理。如, 中国、江河、亲戚、非常、绝境、无论、无日、殷勤、更衣、豪杰、往往、何苦、鱼肉、肉食、不过、其实、春秋、垄断、美人、左右、约束、大风、一切、烈士、牺牲、交通、宣言、扶老、秋天、留意、举手、老子、鞠躬、小生、一毛、怠慢、口舌、丈人、痛心、不好、风流、操持、学者、开张、妖怪、有意、地方、山东、人情、把握、致意、从容、便宜、无赖、慷慨、故事、南面、老大、可怜、小子、逢迎、斗争、同志、活人、束手、知道、指示、行为、祖父、会计、、晓畅、具体、前进、即使、或者、作息等等。 以上列举的词汇,可以分类记忆,也可笼统记忆。分类共有6种:1.两个 单音词组合,如“智力”、“妻子”;2.词义扩大,如“中国”、“江河”;3. 词义缩小,如“亲戚”;4.词义转移,如“婚姻”;5.词义弱化,如“痛心”;6.偏义复词,如“作息”。无论采用哪一种记忆,最好的方法是用例句形式。同 学们将带有这些词汇的句子抄录下来,并注明其“古义”,记在脑海里,久而 久之,便形成能力。 第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汉语词汇中的`普遍现象,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更多,也是较难掌握的一项。如何掌握一词多义呢? 一要“因文定义”。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阅读古今文章的准则。比如,次: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书:1.乃丹书帛曰(书写);2.得鱼腹中书(字条)盛: 1.西湖最盛(华美)2.今春雪甚 盛(多)。等:1.公等遇雨(各位);2.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或: 1.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有的人);2.一食或尽黍一石(有时)。苟:1.苟富贵,无相忘(假如,如果);2.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只要)。易: 1.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改变 );2. 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 )。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交换 )。谢:1.为我谢曰(致意 );2.长跪而谢之曰 (道歉 )。

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 1. 省主语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 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 前省。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 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 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 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 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 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 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 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此 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 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3、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 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 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

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本文是关于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感谢您的阅读! 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 1.省主语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前省。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

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此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3、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高考语文知识 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一直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同类型的文言文该怎么阅读呢?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 传记阅读 人物传记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主要选材方向,而其中又以史传文为最多。史传文的篇章结构大致相同,内容大同小异,不外乎官职变动、政绩功勋、言论才学、品德修养等几个方面。 阅读传记时,首先要分清传主何时,在何地,为何官,在何背景下,做了何事,有何效果,避免混淆不同事的细节。其次,要分清文中涉及的其他人物跟传主之间的关系,在传主的升迁沉浮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再次,要特别关注传主言论以及他人和作者对他的评价。 议论文阅读 古代议论文见解深刻,结构精巧,论证严谨,事例富有时代气息,尤其是立论思维很有特色,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巧妙融合。阅读时,要注意其论证的说理性、结构的逻辑性、段落的条理

性、语句的严密性以及虚词的衔接,从而迅速理清文章的脉络,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阅读这类文章,可结合文后的内容分析题来理解全文,在此前提下,重点解读各小题在原文中对应的部分,然后一一解题。 应用文阅读 应用文指的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较为正规的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的实用文体。古代应用文大致有诏令奏疏、碑墓哀祭、事略传状、题跋书序等专用公文和人际交往的一般文体,其中表达方式有以议论为主的,也有以记叙、描写、抒情为主的。高考中选用的文体,一般都是课本或读本里见过的。 阅读这类文章,要了解该文体的写作格式、写作对象、主要表达方式以及文章的基本内容,从而很快地进入文章的情境,把握中心事、主要人物和作者意图。 杂记阅读 古代杂记,以记叙为主,综合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内容广泛,种类繁多,有台阁名胜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和人事杂记等。杂记具有短而活的特点,读起来生动、有趣。 杂记记的是人、事、物、景,但并不是纯客观地记叙,而是通过主观的感受去发现,去开掘,去表现。因此,阅读杂记,要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与情感、态度,要善于抓住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关键词、中心句,特别要注意文章的结尾。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时,“焉”字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虚词,也是高频考点。大家一定要集中一个时间段把18个高考虚词的用法仔细咀嚼,真正弄懂各词性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在各个义项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这样系统复习既不容易忘记,又能把书读薄,效率也高。 【高考语文】兼词 1.【高考语文】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高考语文】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高考语文】代词 1.【高考语文】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高考语文】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高考语文】语气词 1.【高考语文】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高考语文】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高考语文】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

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 1.《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 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被 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 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硕鼠》《七月》等。 2.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 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 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写成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 情诗《离骚》,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 古传诵。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3.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 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创办人。孔子及 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20篇中。《论语》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是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主要作品为《孟子》7篇,各篇取开头几字为篇名,该书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为“四书”之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 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即出自《孟子》。 5.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一般认为 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其中《兼爱》《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公输》即选自《墨子》。 6.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代表作《逍遥游》。 7.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弟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 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等均出自此书。。

2017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文言文中“因”字的考点

2017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文言文中“因”字的考点 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文言文中“因”字的考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2017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文言文中“因”字的考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时,“因”字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虚词,也是高频考点。大家一定要集中一个时间段把18个高考虚词的用法仔细咀嚼,真正弄懂各词性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在各个义项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这样系统复习既不容易忘记,又能把书读薄,效率也高。 文言文中“因”字的考点: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2017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文言文中“因”字的考点 文言文中“因”字的考点: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文言文中“因”字的考点:动词 1.根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小编提示:以上内容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文言文中“因”字的考点》,更多学习相关材料,敬请关注语文网,小编随时为大家更新更多有效的复读材料及方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核心知识汇总整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核心知识汇总整理 核心句式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1、“……者……也”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者……”式。“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3、“……,……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也”式。“也”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所+v.=n.】 5、“……,……”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①今公子有急【紧急情况】,此乃臣效命之秋【时候】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1.“谓语+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 2.“见+谓语”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 “见+谓语+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在动词后加介词“于”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受+谓语”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 如:(1)有罪受.贰。 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为+动词”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 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为……所……”式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6.“被+动词”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

高考语文文言文六国论知识点归纳-语文综合知识.doc

高考语文文言文六国论知识点总结|语文综 合知识- 语文成绩好并不等于语文水平高。小编准备了高考语文文言文六国论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 4、固:固不在战矣(当然) 5、举:举以予人(拿) 6、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 7、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 8、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 9、得:此言得之(对) 10、迁:终继五国迁灭(改变) 11、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12、既: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 13、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 14、再: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15、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 16、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 17、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 18、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

19、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 20、苟、从: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随) 二、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 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 三、一词多义 1、非: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 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2、或: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 3、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 ②此得之(正确) ③诚不得已(办法)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六国论知识点,希望大家喜

语文_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大全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 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篇一】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这里作"准备") 2、吊有忧(慰问) 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 5、践辞曰(推辞) 6、越四封之内(疆界) 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8、旅进旅退(俱,共同) 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 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 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 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 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 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 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 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 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 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 3、既:既而儿醒,大啼(不久)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 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劝:果行,国人皆劝(鼓励) 劝君更进一杯酒(劝说) 5、遂:自杀未遂(成功)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于是) 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 遂灭吴(就) 6、当: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 木兰当户织(面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到了)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必定)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 三、特殊句式(指出各句的句式)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上(介宾短语后置) 2、何后之有(宾语前置) 3、执其手与之谋(省略) 4、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判断句) 5、十年不收于国(介宾短语后置) 6、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省略) 7、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定语后置,判断句) 8、此则寡人之罪也(判断句) 四、词类活用(解释活用词,并指出其用法) 1、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名作动,穿) 2、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名作动,以礼相待) 3、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意动,以……为耻) 4、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使动,使……洁) 5、又郊败之(名作状,在郊外) 6、宦士三百人于吴(名作动,做帝王的仆侍) 7、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使动,使……退却) 五、古今异义词(指出其古今异义)

2020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2020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是一门具有很强艺术性的学科,在讲授过程中要讲究语言、情境、策略的三步走,那么经典的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你们还记得吗?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1 句读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和划分节奏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感情。”这就要求我们在文言句读方面要下足功夫。 读准句读就是指读准文言文句子的节奏。读准句读最基本的原则是不能破句,以便让别人听清并听懂句子的意思。要读准句读还有一些规律可循。 命题规律探寻

读准句读,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二是句中短暂停顿。从近几年中考试题来看,考查的重点为后者,即句中停顿。 解题技巧与方法 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句读题。那么,给文言文划分节奏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文言文中的节奏划分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在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关键,就会给文言文划分节奏带来方便,大家不妨用下面的方法试试: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主谓谓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 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 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这是一首文言句子划分朗读节奏的口诀。下面详细解说这一口诀,以便大家灵活应用。 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一大难点,也是占分很大的一部分,学好文言文很重要,为你精心准备了《》助你金榜题名! (一)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 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为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验,检验今:参加,参见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3.词类活用 1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3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4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 4、一词多义 1绝 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佛印绝类彌勒非常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2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博闻强记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4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 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汇总.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③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doc

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去来兮辞》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衡,通横,横木) (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3)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二、古今异义 1.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庭或它的成员 2.情话 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3.有事 古义:农事;今义:指有事情 4.窈窕 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5.来者 古义:未来的事情;今义:来的人 6.征夫 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7.扶老

古义:手杖;今义:扶持老人 8.风波 古义:指战乱;今义:常用来比喻乱子 9.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调配、奖惩等工作 10.去留 古义:指生死;今义:离开留下 11.寻 古义:不久;今义:寻找 12.交 古义:交互,都;今义:常用义交友、交通等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园日涉以成趣名作状,每日、每天 ②时矫首而遐观名作状,有时 2.名词作动词 ①策扶老以流憩名作动,拄着 ②乐琴书以消忧名作动,弹琴,读书 ③或棹孤舟名作动,划船

④实迷途其未远名作动,误入迷途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生生所资动作名,生活 ②审容膝之易安动作名,容膝的小屋 2.动词作状语 感吾生之行休动作状,将要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倚南窗以寄傲形作名,傲然自得的心情 ②携幼入室形作名,幼儿,儿童 2.形容词作状语 心惮远役形作状语,到远处。 (四)使动用法 ①审容膝之易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②眄庭柯以怡颜形容词的使动,使愉快(五)意动用法 ①悦亲戚之情话意动,以为愉快 ②乐琴书以消忧意动,以为乐 ③善万物之得时形容词意动,以为善 四、一词多义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的内容,具体内容: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中的一个重点题型,为了帮助大家复习好文言文的知识点。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希望可以对大家的高考语文备考有所帮助。文言文知识点:逍遥游一、掌握下列重点词... 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中的一个重点题型,为了帮助大家复习好文言文的知识点。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希望可以对大家的高考语文备考有所帮助。 文言文知识点:逍遥游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怒:奋发。 2、抟: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 3、夭阏():阻塞。 4、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5、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6、绝:超越。 二、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 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4、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5、而(ni)征一国者(通"耐",能力) 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返") 7、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三、一词多义 1、之:①鹏之徙于南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 ③穷发之北(助词,的) 2、息:①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3、其:①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代词,代鹏) ②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 ③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词,他们) 4、以:①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③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 ④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⑤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介词,因为) 文言文知识点:齐桓晋文之事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放、辟: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放荡;邪辟,不老实) 2、诸:不识有诸?(兼词,"之乎"的合音) 3、异: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古代文化常识 1.关于古诗与星宿 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就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是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是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 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 李商隐《马嵬》:“此日),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以“笑牵牛”来写唐玄宗当年与杨贵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 2.关于古诗文与纪时 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日中:见于《陈太丘与友期》《两小儿辩日》。 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更定:见于张岱《湖心亭看雪》。 夜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暮春:见于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又见于王勃《滕王阁序》。 3.关于古诗文与节日 古代诗文中涉及的节日很多,常见的有春节、上元(元宵)、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大部分延续到现在,不过过节的内容和习俗改变了很多。有些节日活动(如妇女七夕乞巧),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消失了。 4.关于中国古代纪年 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一前135)。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1662一1722年,历61年;其次是乾隆,为1736一1795年,历60 年。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体上成正比的关系,像康熙、乾隆时期史称“康乾盛世”。又如唐玄宗用“开元”为年号历28年(713一740),史称“开元盛世”。在社会动荡的年代,如北宋末年、南宋末年,皇帝频繁更换年号,如,徽宗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