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教学目的]

1、了解发展的含义、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各因素在人的发

展中所起的作用;

2、掌握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教育如何与之相适应;

3、掌握教育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1、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如何与之相适应;

[教学难点]

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的批判。

[本章主要内容]

1、人的发展的含义

2、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3、教育如何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的发展,是指一个人从生命诞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

变化。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是指认知、个性和社会性等的发展,是人精神方面的发展。

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单因素说

这种理论从某侧面提出和论证了某一因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又过分而片面地夸大某因素的单独作用,忽视影响个体发展的其他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如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属于这一类型。

(一)、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等。

高尔登是英国的人类学家,在1869年出版的《遗传的天才》一书中说: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序,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之受遗传决定的一样。高尔登选出977个著名人物,包括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和艺术家等,调查他们的亲属,在他们的父子兄弟中有330人具有名声。另外,他又调查了977个他们所认为的普通人,结果这些人的亲属中只有一个人具有

名声。

由此,他得出结论:非凡的才能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主张“复演说”,把儿童在胎儿期和出生后的发展分别看作是动物和人进化的复演,把生物的发展规律机械地搬到人的发展上来。他曾说过:“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二) 环境决定论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他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12个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自由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抚育他们,不论他们祖宗的才干、爱好、倾向、能力和种族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训练成为一种人物——医生、律师、美术家、商人或乞丐、盗贼。

二、三因素论

三因素论的观点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的观点。它认为:个体的发展受来自遗传、环境与教育三方面的影响,但这些因素在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遗传是个体发展的基础,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可能,但是遗传对个体发展不具有决定意义。环境可使提供的可能变为现实,是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中作为特殊环境的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

评价:

⑴、三因素说自从40年代传入我国后,直至80年代,一直是我国教育理论中有深刻影响的一个基本观点。

⑵、因为这一观点在当时看来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并且较好地调节了各种因素在个体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如在环境因素中,突出社会环境的作用,摆脱了部分生物化倾向。

⑶对教育的作用,更强调它在人的发展中定向、加速与强化的主导作用。

不足:一是三因素说在分类标准上存在混乱,教育与遗传、环境并非同一层次上的概念,它只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应包括在环境中,与遗传、环境并列欠妥;二是对影响因素间的联系缺乏分析,只强调外因的作用,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功能。

三、二因素论

二因素论把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生物因素,其中包括人的遗传因素、个体先天特点及生理结构、机制等方面的总和;另一类是社会因素,其中包括环境与教育等方面,着重突出环境因素中人的作用。它强调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关系并非对立,人的发展是在活动中实现的。

评价:这一点观点最早出自于巴拉诺夫等人著的《教育学》中。二因素论避免了原三因素论分类上的弊病,极大地丰富了有关生物因素的内容。但这一理论的讨论没有跳出三因素论的模式。

西方教育界也存在二因素论,即“成熟”与“学习”的相互作用理论。成熟可看作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因素,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有自身的独特规律。学习则是人在后天习得知识、能力、行为的过程。

20世纪中期,这一理论得到发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斯腾的“辐合论”,他认为“心理的发展并单纯受外界影响,而是内在本性和外在条件辐合的结果。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50年代的著作中,对这一相互影响的类型和性质作了更细致和深入的分析,把儿童发展的因素归为: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及内部机制的平衡化,更突出了发展主体在相互影响中的作用。

四、多因素论和综合因素论

针对三因素说的缺陷,国内理论界陆续提出了四因素论,在三因素论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主观心理因素,即五因素论(在四因素论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反馈调节”因素)或把五因素归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实践活动。

评价:这种修改表面上强调了人的发展的内因,但使分类标准更加混乱。

有人认为影响发展的因素是多系统、多层次的,它们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很难用几个因素加以描述,关键是研究因素的综合作用,故称之为“综合因素说”。

评价这些理论的特点在于,开始注意人的主体因素在自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强调各因素关系结构的系统性、层次性及实际作用的综合性。

但是,这些理论在本质上与三因素说没有太大区别,同样忽视了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也在变化之中,从而导致对问题的研究停留在平面、静止的水平上。它忽视了发展主体是“人”,忽视了人的发展与生物学意义上的其他生命发展的本质区别,没有把人的独特能动性看作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二层次三因素说

从人的本质特点出发,用动态的、系统的、辩论的思维方式对影响人的发展因素进行分析,以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性质为依据,把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分为: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以下简称为“可能性因素”)和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以下简称为“现实性因素”)两大类,即“二层次”;在二层次中共有三大类型的影响因素:个体自身条件、环境条件和活动。

遗传素质

先天因素

个体自身条件成熟机制

可能性因素后天因素

影响因素环境

现实性因素活动

这种理论比较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既看到了影响人发展的外因,也注意到了人的本质特征,因分类标准统一科学,尽可能避免了其它理论的弊端,是当今较为科学的、合理的观点,在教育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按照“二层次三因素”说的主要理论框架,对影响因素逐项、逐次进行分析说明。

(一)个体自身条件

个体自身条件作为影响人的发展的一种可能因素,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1、个体自身条件中的先天因素

个体自身条件中的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所具有的一切特质。主要包括个体由遗传获得的特质,由受孕时父母双方遗传基因的组合方式与生命孕育过程中母体独特环境相互作用而生成的个体先天性的非遗传特质以及受遗传基因控制的成熟机制。

先天因素作为一种原生性的生物因素,对人的发展具有既定的潜在的影响。所谓“既定”是指出生后的与生俱来的基因和非遗传性的天生特质是不可更换也无法改变,人必须受制于它们。所谓“潜在”是指这些因素并非一成不变的实体,或是只有量的变化的实体。它们作为一种具有组织能力的内源结构,将在机体发展过程中按现实条件逐步展开,从而对机体起一种内部调节作用。

(1)遗传因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的生物特征,或称遗传素质,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方面的特征,如有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外貌、身高、体重、某些行为反应等方面的特征,遗传在人的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①人因遗传而造成的先天性差异有多大?研究结果表明:在常态下,遗传与人的发展关系不大;在非常态下,遗传差异较大,表现为占全部人口千分之三的痴呆儿童、先天缺陷和超常儿童。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没有这一

前提,个体的相应发展是不可能的。

例如一个先天失明或失聪的儿童,长大后是不可能成为画家或音乐家的;生来就没有大脑的无脑儿,是绝不能发展成为一个正常人。遗传素质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潜在的可能,这种具有多样性的可能正好满足了个体后天发展的需要。

遗传具有个性差异,这为儿童发展的个性差异提供了物质前提。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人的形态上,也表现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感觉器官的结构和机能上。遗传素质上的个别差异制约着个体对外界刺激最初反应的差异,同时也影响其他人对个体的不同态度,是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生理基础。研究表明,智力和遗传有一定的关系,在音乐、绘画、唱歌、舞蹈等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遗传因素对不同性质机能的影响程度不同。

生理、心理学家研究结果表明,人的低级生理、心理机能(如眨眼、电反射等)受遗传影响程度强;而高级生理、心理机能(如人的认知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等)受遗传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弱。这里的强弱是与环境的作用相对而言的。

遗传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呈减弱趋势。一方面是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潜在可能”变成了“现实”,或错过了变成“现实”的关键时机,“潜在”因素的作用就变弱了;另一方面随着个体的发展,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逐渐增多增强,人的心理发展也趋向高级、复杂,故遗传的作用相对减弱。

尽管如此,遗传仅仅对千分之三到五的超常儿童尤其是弱智儿童起决定作用;对大部分常态人来说,遗传因素不起决定作用。比如,“狼孩”、“熊孩”等,他们都是先由动物养育,而后被人发现又重新回到人类世界的。到现在为止,我们了解到的这方面的案例不下30个,最著名的要算是印度孟加拉州发现的“狼孩”了。

(2)成熟机制

成熟是指生物个体从出生起,随着生存时间增加而表现出来的生长或机体组织、结构、机能达到成年个体应有水平的变化。它是个体行为、能力产生的必要条件,这种变化是由个体内部发育规律性的程序决定的,表现为个体发展的顺序性、

阶段性、稳定性、不匀衡性、个体差异性等。成熟规律规定了个体身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路线。但是,成熟规律的影响作用并不是绝对的、不可改变的,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在外部条件的作用下,人的发展具有可变性、可塑性,从而使环境、教育成为可能。具体情况后面再讲。

2、个体自身条件中的后天因素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特征。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横断面看,它是某一阶段主体已达到的发展水平,包括身体生长发展水平与健康状况,智慧、情感、意志、行为发展水平,知识、经验的积累水平与结构、态度等。与先天因素不同,后天因素是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既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结果,又是对后一阶段个体继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基本因素,时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

后天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⑴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选择和作用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外部刺激并非全部接受,而是有所选择。选择什么以及如何选择受个体已形成的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例如,在具备了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后,一旦步入书店大门,我们会立刻把注意集中到教育学或心理学书籍上来,挑选、衡量,继而产生购买行为。从内容看:个体的后天因素影响他对客观世界的作用方式和对客观世界作用的接受方式,这表现在同一个体的不同发展阶段,也表现在不同一个体的身上。

⑵当人的发展达到具有较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达到自我控制水平时,人能有目的、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

即一方面人在认识自己与周围环境现实关系的条件下,不断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而不是消极地期待客观条件的成熟。另一方面,个体不再仅仅是先天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且也是自我选择的产物,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为自己的

发展创造条件、规划目标,从而赋予了人在一定条件下主宰自己命运的可能,只有达到这一水平,人才在完全意义上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后天因素的特殊含义正表现如此。

⑶影响

①个体后天因素对自身发展影响的大小、强弱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一般而言,后天因素作用的强弱与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越高、越丰富,为个体今后发展提供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与先天因素作用大小的变化方向相反,后天因素的影响在个体发展中显出逐渐增强的趋势。

②对个体发展作用的大小与发展的具体方面相关。后天因素与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相关性大于与低级心理活动过程和能力的相关性,这与遗传因素的作用呈相反状态。

(二) 环境

环境是指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个体接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身所接触到的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家庭生活,并包括同邻居、亲戚、朋友、父母的交往等,在这些因素中凡是不以培养人为目的的外界自发产生的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都属于环境。

根据环境的构成成份,可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如阳光、空气、水土、营养等,它是人类与动植物共同生存的基础。社会环境包括经过人们改造了的自然环境、人与人之间结成的一定的生产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各种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等全部社会关系,对人的发展起主要作用。社会环境有自觉教育的因素,也有自发影响的因素。

从教育学研究的角度出发,以范围为标准,把影响人发展的环境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大环境是指个体所处的总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等。

小环境是指与发展个体直接发生联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如出生地的自然位置与条件、学校、家庭情况等,内容涉及到为个体提供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个体生存期间周围世界发生的各种事件和与发展个体相关的各种人际关系。

环境因素很复杂,但也有自身的特点。

(1)广泛性、经常性。人生活在现实的环境之中,无时无地不在受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既有大环境也有小环境。

(2)自发性。环境对人的影响无确定的目的,是自发的,既有积级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既有与教育相平行的影响,也有与教育相矛盾的影响。

(3)偶然性、片面性。环境对人的影响不是有计划的、系统的进行的。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环境对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也作出一定限制。

环境首先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认识与实践的客体、客观条件和机遇等,从而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选择的可能,个体可以选择、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为自我的发展服务。但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的可能性是有限的,可能会限制甚至阻碍个体的发展。

2、环境对人作用的大小与环境本身的性质、变化相关,也与个体发展水平相关。

环境的不同构成要求对人发展的不同方面及在不同发展时期作用的大小不同。比如在童年期,自然环境、家庭环境和小环境对人发展影响较大;到了青年期,社会环境尤其是文化因素、大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相对增强。而且环境的影响随着主体自我意识的形成而相对减弱,影响的性质也由限制逐渐转向更有效的利用。

此外,环境因素的作用还随着个体活动能力的大小而变化。对于活动能力强的个体能够很好地利用环境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而对于活动能力弱的个体,环境因素的作用相对较小。

3、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在方向上有正(积极)、反(消极)之分。

大、小环境的作用方向可能会产生分解组合,总体可分为两种:一致或不一致。作为以培养人为职能的教育者或教师,应正确认识环境的性质、特点与作用方式,按时代发展方向,将环境因素作尽可能多的正向组合,使环境影响始终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控制和减少环境因素对人产生的不利影响,提高积极因素的作用强度。

总之,环境对人的发展影响极大,在根本程度上制约着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如果这个人的生活条件使他只能牺牲其他一切特性而单方面地发展某一种特性,如果生活条件只提供给他发展这一种特性的材料和时间,那么这个人就不能超出单方面的、畸形的发展。任何道德说教在这里都不能有所帮助。”

(三) 活动——现实性因素

个体自身条件和环境因素虽然是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它们都仅仅供了个体发展的多种可能。这种可能是潜在的,不能自动地转化为发展的现实,个体已具备的条件与环境也不会自动地相互作用。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多种可能状态向现实发展的转化,个体与环境两种不同性质的因素真实地发生相互作用,都要通过发展个体不同性质、不同水平的生命活动。这些不同性质、水平的生命活动被称为“现实性因素”。现实性因素作为活动因素,是动态性的及具有主客体综合性的因素,它的表现形式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无论是从个体角度还是活动的角度,个体在由潜在状态变为现实状态过程中,个体与环境因素真实地发生了相互作用,从而说明了活动对个体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对于活动的构成可从活动结构与活动水平来认识。1、从活动结构看,人的各种水平的生命活动都由活动主体、活动需要、客体对象、目的、内容、手段与工具、行为过程、结果及调控机制等基本要素构成。

2、从活动水平看,人的活动可划分为生理水平、心理水平与社会实践水平上的个体生命活动。不同水平的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

作为有机体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生理活动,是人满足机体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需要的活动,与人的身体发展直接相关,并且是其它水平活动必不可少的基础和

前提。生理活动的反常可能对人的整个身心发展产生影响,如残疾人的心态在某种程度上异于正常人,正常人在青春期或更年期因生理活动的剧变而出现特殊的心理问题都是很好的说明。不过,生理活动因其达到自控的程度,在常态下几乎不被人所意识和察觉。

心理活动尤其是高级心理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具有鲜明个人特征的生命活动。心理活动由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构成,借助于这些心理过程,个体能够满足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情感交流的需要,并达到认识客观世界、认识自我、控制主体活动、促进个体发展的目的。心理活动具有较鲜明的目的性和明确的指向性。通过心理活动,可使人们获得对世界和自己的认识,形成各种心理活动的能力和个性。

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们作为社会成员所从事的各种活动,是人之生命活动的最高最富有综合性的活动,它是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实践的观点表明,人正是在不断的创造性的社会实践中逐渐生成自我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发展了生物意义上的人,而且也促进了人的社会性的发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与环境不仅进行着物质与信息的交换,而且也进行着能量的交换;个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实现了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创造出丰富的物质、精神财富,而且也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丰富了人的内部世界,满足了自身发展和创造的需要,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发展。随着社会实践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和深化,人的身心发展水平也就不断提高。人们只有通过这些活动,才能得到发展,离开这些活动,任何发展都无从谈起。所以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讲,个体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以上介绍了二层次三因素的构成因素及每一要素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概括讲,个体自身条件和环境因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而主体的活动是使个体发展的多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决定性因素。但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每因素并非单独地起作用,而是相互渗透、转化,互为因果,互相作用,各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与作用处于不停的变化状态。个体生命就是在主体不断生成、成熟、展现、创造、实现自身力量的动态过程中实现的。

(四)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包含特殊个体与特殊环境的特殊活动因素,既不与环境、遗传并列,也不把它作为特殊环境来对待,而是把学校环境看作是三因素的一种特殊的综合。与环境中的自发因素相比,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主导”主要是指方向上引导。这种主导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学校教育能引导个体的发展方向,即帮助个体对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作出判断和价值选择,使自身的发展方向与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和谐一致;另一方面,体现在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离开学校后个体的继续发展创造条件。

教育的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定向

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区别于自然影响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目的性,即是依据一定的目的对人施加影响的。这种影响有着较为明确的方向性。受教育者若能依循这种方向,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持续地接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教育中或明或暗所包含的这种方向性,转化为自身发展的方向。当然,在这其中,也有着教育影响的方向不被受教育者接受的情形,它大多发生在这样一些情况下:第一教育活动不符合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需要相悖

第二教育中所申明的目的与实际的目的不相一致,也就是表述出来的目的与教育中实际所达到的目的不一致甚至完全相悖。

第三,教育中所规定的目的,与教育所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主导价值观念等相冲突。对学校教育来说,它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社会文化环境的“纯化”,能够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能够为年轻一代提供明确的或者说正确

的发展方向。但同时也应注意到,这种对环境的“纯化”不应该是过分的简化,不应该是回避社会文化中的一些与学校方向不一致的方面,否则,一旦学生走出校门,接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时,这种在学校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等就会遇到挑战,甚至对学校中传递的东西发生怀疑和背离。那样的话,学校所承担的定向作用就无法达成。

2.强化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强化作用。

应该说,抛却教育的影响,人也是能够得到发展的,自发的环境影响也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条件和便利,但是,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这些是自发的、偶然的、片断的环境影响所无法比拟的。教育能够对人的发展起到其他因素所无法起到的推进作用,在做到这一点上,也并非没有前提条件,若学生“视学校如囹固而不愿进,视教师如寇仇而不愿见”,这种推进作用就无从落实了。

3.加速教育能够加速人的一般发展进程。

学校作为一个组织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追求效率为主要指向的,也就是以如何更快更好地培养人才为着眼点的,它通过专门培训过的教师的努力,引导学生向着一定方向发展。由于教师是专职的教育人员,起着社会环境其他因素中任何成员都不可能起到的作用,他有着明确的教育目的,熟悉教育的内容,懂得教育这个转化活动的规律和方法,因而使得学生的发展速度在某些方面会超出那些没有接受同等教育的人。在这当中,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是能够使教师的努力落到实处的前提保证。之所以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是因为:

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以培养人为目的活动,与环境中的自发影响相比,具有巨大优势。环境影响因素很复杂,方向也不一致,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不能方向一致地去影响他人。学校教育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

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保证个体沿社会规定的轨道进步。

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有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并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而环境中其他因素的影响,往往是自发的、偶然的、片面的,无法与学校教育相比拟。

3、学校有专门的教育工作者。

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在职教师进行工作的,教师受社会的委托来教育学生,他有责任教育好学生。他们明确教育目的,熟悉教育内容,懂得教育规律,掌握了教育艺术,能自觉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教育,教学效率高。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在现代社会表现得更为突出,但我们要客观而辩证地认识这一因素,不能片面扩大其作用,否则会犯“教育万能论”的错误。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学校和教师,从而有人提出“学校消亡论”“教师取消”论点,这是非常肤浅和错误的说法。因为现代技术只可引起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电视和计算机虽可作为教学的手段,但却永远也不能替代学校和教师的作用。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非常复杂,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它们是一个整体系统,我们不能独立地、片面地来分析每一因素对人发展的作用。它们之间性质的差异、力量的强弱、不同的组合、不断地发展变化,致使人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色。我们应以系统论的观点,从动态上来研究和把握各因素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教育必须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

一、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要使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真正起到主导作用,必须在理论上研究青少年身心发展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在实践中遵循这些规律。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是复杂多变的,又是有规律可循的,青少年身体发展表现为生理上的新陈代谢,心理的发展表现为新的需要与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斗争。其中有一些主要规律:

(一)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首先,身心发展是有顺序的:人从出生到成人,其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

如身体的发展是按“从头部到下肢”,“从中心部位到全身的边缘方向”发展的,人的思维是从形象到抽象思维,记忆的是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的发展的,这些顺序是不可违背的。

其次,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人的一生,都要经历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和成年期等几个阶段。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特征。

以思维为例,童年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事物不易理解;少年期则以抽象思维为主,能进行理论逻辑推断。阶段性一般是不能跨越的。阶段性还表现为各个阶段是互相衔接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延续,又是后一个阶段的准备。

教育如何适应这条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工作的顺序性,教师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要“循序渐进”,不要“拔苗助长”。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切忌搞“一刀切”。还要求作好各个教育阶段的衔接工作。

(二)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成熟水平是不相同的,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相同。

例如,身高体重出生后一年发展最快,以后缓慢,到青春期又高速发展。又如脑的发展最迅速的是在出生后的第5—10个月,五、六岁,十三、四岁三个阶段,其他阶段则发展较慢。

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阶段就能达到较高水平,有些方面则要成熟得晚些,例如感觉、知觉在少年期之前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而逻辑思维则要到青年期才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在艺术才能中,音乐的才能表现为较早,绘画、雕刻才能则表现为较晚,等等。

教育如何适应这条规律?教师抓住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各个方面的成熟期和关键期,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三)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青少年身心发展阶段的顺序、年龄特征和变化速度等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举例)

可变性: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只是相对的,但在不同的社会条件或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其身心发展的水平可能不一样。

教育如何适应这条规律:教师要看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把它作为施教的出发点和依据;同时又要看到可变性,尽量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充分挖掘潜力,使之更快更好地发展。

(四)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同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由于遗传素质不同,环境影响和教育不同,他们的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可能因人而异,表现出个别差异性。

教育如何适应这条规律: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二、教育要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1、学校教育按社会要求对个体的发展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生的变化,逐渐形成个体素质、品格或才能特征的过程。 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两个方面; 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情意的发展(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的发展三个方面。 (一)人的发展的特点: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量力而行—教育要循序渐进; 2、阶段性(呈现出相对独立的前后衔接的阶段)—量力性—教育有关键期。 3、差异性—因材施教; 4、不均衡性—教育要把握关键期。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理论层面: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华生;教育决定论-爱尔维修;二因素论-皮亚杰;二层次三因素论-叶澜(影响人的因素分为可能性层次和现实性层次。可能性层次包括个体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现实性层次主要指个体的生命实践活动。)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前提),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及阶段(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具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人们生存于其中,并能给予人们一定影响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环境构成了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生产条件。 环境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制约着人发展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规定了人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和程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逆境和顺境对人的发展由于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而不同)。 离开了人的实践,单纯的客观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和成就。因此,“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内因。 ①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②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最后,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的,它们是一个整体系统,我们不能孤立地,片面地来分析每一个因素对人的作用。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①教育能激发主体意识,培养个体合理的自主性; ②教育能发展个体特征,培养个体的独特性; ①教育使个体获得文化价值和社会规范;

教育学复习-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教育学复习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展和体制增强两个方面。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制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制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 教育学中所说的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发展。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 1.认知发展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时期:感觉运动时期(婴儿期或从出生到2岁);前运算时期(2岁到7岁);具体运算时期(7岁到11岁);形式运算时期(11岁到成年期)。年龄的规定只是一个大体的平均数,因此,阶段的划分会随着某些因素如儿童的环境不同而变化。对于每一主要的时期,他都概括了标志着该阶段儿童特点的认知活动,构成这些认知活动的形式,以及这些认知活动形式在未来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理论认为个人具有实现某种逻辑行为的潜能的,这种潜能起源于人最初的动作图式,思想是动作的内化。皮亚杰强调智力发展的生物成熟基础,并认为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严格确定的。在他看来,外部刺激会引起个体的主动反应,或者同化,或者顺应。但是外部刺激本身和智力发展并无关系。 2.智力发展理论 (1)斯滕伯格(S.Sternberg)的三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采用信息加工学说去解释与度量智力,提出三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与人类处理日常生活事件的能力有密切的相关,因此把智力分成三个子理论,即成分子理论(组合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经验子理论(经验智力,Experimential Intelligence)、情境子理论(实用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 第一,组合智力指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经由思考、判断、推理以达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教学目的] 1、了解发展的含义、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各因素在人的发 展中所起的作用; 2、掌握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教育如何与之相适应; 3、掌握教育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1、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如何与之相适应; [教学难点] 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的批判。 [本章主要内容] 1、人的发展的含义 2、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3、教育如何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的发展,是指一个人从生命诞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 变化。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是指认知、个性和社会性等的发展,是人精神方面的发展。 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单因素说 这种理论从某侧面提出和论证了某一因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又过分而片面地夸大某因素的单独作用,忽视影响个体发展的其他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如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属于这一类型。 (一)、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等。 高尔登是英国的人类学家,在1869年出版的《遗传的天才》一书中说: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序,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之受遗传决定的一样。高尔登选出977个著名人物,包括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和艺术家等,调查他们的亲属,在他们的父子兄弟中有330人具有名声。另外,他又调查了977个他们所认为的普通人,结果这些人的亲属中只有一个人具有

谈谈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2

谈谈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 张春燕 教育从古到今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春秋战国的孔子到近代的陶行知,他与人就象一个整体,从来就没有分开过,那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了? 首先,教育必须要用人来做载体,如果没有了人来,教育就无法施展,跟谈不上发展了。 人是教育的核心。只有人参加到教育中来,教育才会充满活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学家孔子就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为世世代代所敬仰。为什么他会收到那么多人的敬仰呢?这不光是因为他为当时的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还因为他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不仅仅指孔子,还有大量的人,是他们的参与才让教育不断的发展,壮大,才有了今天的教育百花争鸣的繁荣景象。所以说,教育需要人来参与,只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教育才有了意义,也才会发展。 其次,社会也需要教育来发展。当然,作为社会的主体人也需要教育来发展自己。人类要想进步就需要继承前人的思想文化。牛顿曾经说过:“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所以当人类想要进步的时候,就需要教育来支撑。所以,人来想要得到发展是离不开教育的。 总之,教育和人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只有教育发展了,人类

自身才会有所发展。所以,我们在发展自身的时候,还要注意发展教育,只有二者不断的发展,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谈谈对师生关系的看法 张春燕 在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精神文明的发展却跟不上物质文明。而作为老师和学生应该作业发展呢?值得我们探索。 自古以来,就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来诠释老师这个职业。于是,在一般人眼中,学生就是向老师学习知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如此。传授学生知识只是做老师做的最基本的。做老师的不仅要传授学生课本知识,还要交给做人的道理。而且,后者远远比前者重要。要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首先老师就要热爱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热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爱你,以你为榜样。其次,老师还要以身作则,试想一下,如果老师整天在课堂上说老师很爱你们,可是,当地震来时,自己却丢下学生只顾自己逃命,学生会怎么看待自己的老师呢?这样的老师肯定是口是心非,也是让学生们做呕的老师。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想这是很有道理的。再次,老师还应该尊重自己的学生,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学生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觉得自己是老师就可以任意改变别人的想法。 当然,作为学生的,也应该虚心的向老师请教,从古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 *三、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发展 *是指事物或物质连续不断的有规律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是变化,但是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向上的变化才是发展。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及作用 *内在因素:遗传素质 主观努力 *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解剖生理特点,如有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生理解剖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的过程及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4.遗传素质的可塑性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发展总是要以从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否则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 若有缺陷,人的身心就会受到影响 *人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

*成熟是指个体的器官由于生长发育到一定程度,其机能达到可以发挥某种功用的程度。 *“三翻、六坐、八爬” *实验过程: *选取一对满48周的同卵双生子为被试,其中之一先作每天40分钟的爬梯训练,共6周。 * 然后,测量两个孩子爬5级楼梯所需要时间。 *结果:受训儿26秒,未受训儿45秒完成爬楼梯的任务。 *然后从第七周开始,对未受训儿进行为期两周的相同的爬梯训练。 *结果:未受训儿只用了10秒钟就完成了爬梯任务。超过了受训儿的爬梯水平。 *实验结论 成熟势力说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的发展 4.遗传素质的可塑性 Ps:遗传决定论 * 所谓“遗传决定论”即认为人的遗传基因决定一切,不论后天的生活条件如何变化,社会制度怎样不同,教育上采取什

浅谈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论文

浅谈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论文 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重要的人文关怀;人 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为之奋斗的目标,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本文从人的全面发 展的内核的解读、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反思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论述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新时期促进人的 发展提供绵薄之力。 关键词新时期教育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尺度、最高价值,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一 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中进行,有赖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现代化是各国家、各民族发展的必经之路,现代化推动了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同时,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 程中,现代化也产生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如人的片面发展也即人的异化。基于此,文章 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力发展整体的现代教育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 基础途径和重要举措。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核 一精典作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解读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即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 主义的理想目标。马克思等精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论述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不 断完善的过程。在《184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初步提出了人的发展的思想,并把它作为“历史之迷解答的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 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①。随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又明确 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唯一使人可以获得全面发展的社会,因而是共产主义者的奋斗目标。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进一步强调,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个 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 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 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②在《184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把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称之为“自由人联合体”,把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这个社会 的基本原则,认为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 形式创造现实的基础。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作为人的发展学说的基础,以实践的观点为基本 出发点,从而第一次把人的发展学说从空想变为科学。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 面发展的思想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价 值取向;第二,满足人的需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条件;第三,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与

教育学习题集3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 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不 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 主观性 B 普遍性 C 基础性D能动性 2.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的是( )。 A 外铄论 B 内发论 C 环境决定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3. 我国古代“内发论”代表人物是( )。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D老子 4.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的是( )。 A外铄论 B 内发论 C 遗传决定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5.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D老子 6.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 )的典型代表。 A外铄论 B 内发论 C 遗传决定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7.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人不同于动物的( )。 A特殊性 B 社会性 C 创造性D自觉性 8.“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互补性 9.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互补性 10.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反映。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差异性 11.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高峰: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 成熟更后。这些现象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差异性 12.心理学家提出关键期或最佳期概念的依据是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差异性 13.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 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 有( )。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互补性 14.教育教学中搞“一刀切”、“齐步走”,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 个别差异性 C 阶段性D互补性 15.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 A现实性 B 必然性 C 方向性D可能性 16.无论“性善论”,还是“性恶论”所反映的观点都是( )。A教育万能论 B 环境决定论 C 多因素作用论D遗传决定论 17.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 )。 A社会本位论 B 环境决定论C遗传决定论论D教育万能论 18.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 )的特征进行。 A顺序性 B 互补性 C 阶段性D不平衡性性 19.人的生理成熟以具有( )能力为标志。

第四章--教育和个人的发展

第四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 荀子 参考答案:B 专家点评:孟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我皆备于我心,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2.“揠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人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均衡性 D.差异性 参考答案:B 专家点评: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违背这个顺序。 3.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 )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A.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 B.遗传素质 C.家庭的环境 D.后天学习和训练 参考答案:A 专家点评:格塞尔据“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提出了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这虽然夸大了成熟的作用,但教育中充分重视成熟的意义非常必要。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 ) A.成熟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环境论 E.内发论 参考答案:BCE 专家点评: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烁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 )。 A.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B.加速个体发展 C.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延时的价值 D.开发个体特殊才能 E.发展个性 参考答案: ABCDE 专家点评: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中学教资考试】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选择题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 系统性 B 能动性 C 客观性 D 主观性 2.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 D 墨子 3.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 弗洛伊德 B 威尔逊 C 格塞尔 D 皮亚杰 4.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孟子B墨子C孔子D荀子 5.提出“白板说”的是() A 华生 B 洛克 C 卢梭D格塞尔 6.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 A 有针对性 B 因材施教 C 抓住成熟期 D 循序渐进 7.“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均衡性 D 差异性 8.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 顺序性B 阶段性C 互补性D 差异性 9.“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差异性B 不均衡性C 阶段性D 顺序性 10.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 A 成熟 B 遗传素质 C 环境 D 教育 11.“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 1

A 环境决定论 B 遗传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 二因素论 12.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A 遗传素质 B 环境 C 个体主观能动性 D 教育 13.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 少年期 D 青年期 二、填空题 1.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称为是___ 。 2.人的身心发展是在___ 过程中实现的。 3.英国哲学家洛克的___ 是外铄论的一个典型的代表。 4.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___ 曾经说过,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5.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___ 、本质的特征。 6.所谓___ 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于形成的时期。 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___ 上的特点。 8.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___ 。 9.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由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就是___ 。 10.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___ 。 11.所谓___ ,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 1

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

我的教育观——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要深刻理解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我觉得最基本的是我们应该要大致了解教育的含义。根据我们现代教育学的课本,教育的定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一种由学校等教育机构实施的专门性、制度性和系统性的教育,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合理要求,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平等的交往与互动过程,促进受教育者健全发展的活动。 古今中外,教育都被认为在社会和人的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培养具有道德高尚、具有崇高信仰、诚实守法、知识丰富、有才能的人才,发掘人的潜能是,使之能够在社会中找到并发挥自身价值,过健康充实的生活。以杜威为代表人物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基本观点中认为教育即生长,是促进本能生长的过程。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能促进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古希腊的智者派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教育应该以人的本性为前提,使人得到多方面的和谐发展,而且教育不应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公民,而应是培养能与集体体相区别的有个性的人。苏格拉底主张教育美德即知识,因此教育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和锻炼身体。而柏拉图认为教育不应是促进个人的发展,而应是使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天资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体就是教育通过传授、训练、陶冶、评价等方式对人的发展所发挥的导向、激发、奠基、重构、提高、矫正、完善、增值、甄选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洛克认为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性作用。赫尔巴特坚持实用主义教育,认为传统的教学是硬性灌输给儿童脱离他们个人生活与经验的书本知识,因此应以儿童在活动中形成的经验为主要的学习内容,注重从实验中学习。这些不同的教育思想都从各个具体的角度本质上得说明了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 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本能功能,而其派生功能即教育的社会功能,它通过所培养的人进入社会,成为一定社会的公民,担任一定的角色,而对社会的维持和发展所发挥的适应、改造和变革的功能。教育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人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于千钟栗。”而如今对大多数人来说,获取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具较强的目的性,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机构,其活动开展、文化营造、制度建设等几乎都是围绕有目的地培养人而组织起来的。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计划性、组织性、协作性和全面性。学校教育还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专门性。对于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做过肯定,卢梭说过:“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这些看法都肯定教育人的发展中起到的极为重要的作用。 教育能够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能够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帮助人充分发挥其内在的潜力,形成人的独特性,例如在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和性格方面。教育还注重激发人的创造性,利于个体价值的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实质上是一种自觉的社会环境,学校就像是一个微型的社会,里面有各种设施,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生活环境,学生在于老师、同学的交流相处中不断的学习,发展完善自己,为以后走出社会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相关的社会技能。农村和城市学校的教育相比起来,我们会发现城市学校的教育水平明显会比农村的高,城市学生总体文化水平都高于农村的学生。其重要的原因是不同地区的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教育环境,学校是否有较完善的教学设施和丰富优质的教师资源以及有较先进的教育方法,这些环境都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的教育则是家

教师招聘考试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高频考题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 人的身心发展指人的(D )。 A. 身体发展 B. 智力发展 C. 个性发展 D. 身体和心理发展 2. 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发端于心理学家(C )。 A. 维果茨基 B. 科尔伯格 C. 皮亚杰 D. 巴班斯基 3. (A )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A.遗传素质 B.身体素质 C.心理素质 D.环境 4.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C )。 A. 阶段性 B. 不平衡性 C. 个别差异性 D. 互补性 5. 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D )。 A. 遗传因素 B. 环境因素 C. 教育活动 D. 个体因素 6. 教育中的拔苗助长违反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 )。 A. 阶段性与顺序性 B. 整体性 C. 稳定性与可变性 D. 不均衡性 7.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B )。 A. 环境决定论 B. 遗传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 二因素论 8.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B )。 A. 遗传素质 B. 环境 C. 个体主观能动性 D. 教育 9.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C )。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 少年期 D. 青年期 10. 英国哲学家洛克对人的身心发展持什么样的观点?(B )。 A. 外铄论 B. 内发论 C.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 平衡论 11. 教育要抓关键期,这是因为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D )。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稳定性 D. 不平衡性 12. 个体发展具有差异性,由此,教育应该要做到(D )。 A. 循序渐进 B. 教学相长 C. 防微杜渐 D. 因材施教 13. 教育时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因为这违反了儿童身心发展的(B )。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稳定性 D. 不平衡性 14. 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D )。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稳定性 D. 不平衡性 15. 残疾儿童也能够接受教育,这种信心来自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B )。 A. 差异性 B. 互补性 C. 可塑性 D. 能动性 16. 瞎子能够凭触觉辨别人民币,这是因为他的机能发展上具有(B )。 A. 差异性 B. 互补性 C. 可塑性 D. 阶段性 17 个体发展具有互补性,这一特点给我们的启示是(D )。

第五章 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

第五章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 一、题目 (一)填空题 1、人的发展包括和的发展。 2、身体的发展指和两部分。 3、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问题研究,历史上存在三大流派 是、、。 4、内发论只强调人的决定作用,忽视 的作用。 5、外铄论只强调人的决定作用,忽视的 作用。 6、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环境、、实践 和。 7、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人发展的,因此教育应 该。 8、“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是提出的,此观点是 论的观点。 9、环境包括和两部分。 1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的作用。 1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作用。 12、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 应。 13、人身心发展的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学生身心发展的 关键期及时施教。 14、童年期对应我国的教育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 性。 15、教育的两个阶段之间,需要教育者,以帮助学生适 应。 (二)选择题 1、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必须: A长善救失B因材施教C温故知新D循序渐进 2、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必须: A长善救失B因材施教C温故知新D循序渐进 3、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 A遗传素质B环境C教育D实践 4、母的职业、文化素质、教养方式等对人的影响因素是: A遗传素质B环境C教育D实践 5、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对人发展的作用。 A个别主观能动性B环境C教育D实践 6、教育上的“揠苗助长”违背人发展的----规律。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均衡性D个别差异性 7、对应我国教育初中阶段的是人身心发展的-----阶段。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期D青春期 (三)辨析题: 1、人的身体发展由遗传决定,而心理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 2、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3、民间说法“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四)简答题: 1、教育环境与一般环境相比有哪些特殊性? 2、简述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3、简述人发展的涵义 4、教育为什麽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为什麽作用? (五)案例分析题: 1、论述人身心的规律及教育。 (六)论述题: 1、一位父亲用尽一切办法教他两岁半的儿子学1+1=2,结果失败了。 2、一位教语文的班主任老师,认为语文成绩不好,数学成绩好的同学都是 不好好学习语文,在跳独腿舞。 3、孟母三迁的故事 二、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身体、心理 2、机体正常发育、体质增强 3、内发论、外铄论、互动论 4、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5、外部因素、内部因素6遗传素质、教育、主观能动性7、顺序、循序渐进8、霍尔、遗传决定论9、自然环境、社会环境10、环境11、主导作用12、因材施教13、不均衡性14、小学、具体形象性15、引渡 (二)选择题 1d2ab 3 abcd 4 b5b 6 ab 7 b (三)辨析题 1、错。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发展,身体和心理发展具有统一性,遗传素质和环境都影响人身体和心理发展,但都不起决定作用。 2、此观点不正确。遗传素质是指通过某种遗传物质所传递、父母或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解剖生理特点。遗传素质主要表现在人的集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等方面。且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生物前提。

[全]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发展的内涵 (一)人的发展 个人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机体的正常发育,即指身体的结构形态(包括各系统、各器官)的健全发展;另一方面指体质的增强,即指生理机能的增强,包括各器官系统生理机能增强。 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内发论者忽略了外在因素对人的影响,忽略了环境、人的能动性以及教育等的作用。

(1)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2)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3)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4)心理学家格塞尔则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他认为,人的发展受基因决定的特定的顺序支配,完成了一定顺序后机体达到成熟,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 (5)霍尔提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2.外铄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强调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1)墨子的“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2)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持外铄论的观点,他认为:“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整理)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1、人的本质及意义: 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1)人是认识和实践、社会和历史的主体(2)人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的客体(3)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确立正确的人的本质观,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正确理解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也有助于准确地把握师生关系。 ▲2、试述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1)、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然性是指,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人的社会性是指,人是社 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然性是人的社会性的物质前提,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的观点, 教育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同时,教育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2)、 的统一:人的受动性是指人的生存和发展既要受到自身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又要受到社会环境的限制。人向什么方向发展,如何发展,发展的程度如何,都要受到自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人的能动性是指人能够按自己的主观愿望发展自己。人的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从根本上说,人的体质在于人的能动性。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教育观的客观依据。在重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的基础上,还要把教育同人和自觉积极性结合起来。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客体,更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地主体;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指,人存在于人类一般之中,贯穿于一切历史阶段之中,使人根本有别于动物的特性。个性是单个人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总和, 人的共性和个性统一的观点要求,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3、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在教育积极变化,它包括人的身体的发展和心理发展,身体发展 体质的增强。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 ;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各年龄阶段 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 是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 、 、 精品文档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练习题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指每个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都获得尽可能多方面的、、和统一的发展。 2.教育中的个体因素主要是指人的和。 3.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作用。 二、判断题 1.个体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发展的高峰,这反映了学生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2.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3.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 4.遗传素质不能决定人的最终发展。 5.狼孩的案例充分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由后天环境决定。 6.逆境出人才的事例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 7.社会化是更高层次的个性化。 8.在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学校教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三、单项选择题 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是:() A.提供物质基础和可能性 B.主导作用 C.提供客观条件 D.决定作用 四、名词解释题 1. 人的发展 2. 个体社会化 五、简答题 1. 简述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 2. 简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六、论述题 请结合实际谈谈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各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第三章答案(满分3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5分) 1. 充分的、自由的 2. 主观能动性、实践活动 3. 主导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8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三、单项选择题(1分) A 四、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共6分) 1.人的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身心两方面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 2.个体社会化:人类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学习知识、技能和各种社会规范,使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要求,掌握社会生活的本领,进而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充当适当的社会

(完整word版)教育学试题(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高丽芳

教育学试题(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是()。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科学技术 2.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3.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A.生产力 B.文化 C.科学技术 D.政治经济制度 4.生产力对教育起()。 A.辅助作用 B.决定作用 C.主导作用 D.促进作用 5.()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发展 D.文化发展 6.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的水平 D.教育的规模 7.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 A.社会生产力制约所有教育内容 B.社会生产力制约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无关 D.社会生产力制约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教育内容 8.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 A.校训 B.班风 C.校风 D.校存 9.教育的经济功能受()的制约。 A.社会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力水平 C.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 D.文化传统 10.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A.家长 B.学校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 11.对教育结构的变化具有制约作用的是()。 A.专业结构 B.学科结构 C.科技结构 D.生产力水平 12.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13.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14.能改变教育者观念的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 D,文化 15.政治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 A.政治决定一切教育内容B.政治决定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政治与教育内容无关 D.政治决定与思想意识有关的教育内容 16.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 B.生产领域的应用 C.学校教育 D.市场推广 17.“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属于()。 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 18.“平等的”开放式教育是()的特点。 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 19.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 A.学校精神文化 B.学校物质文化 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生亚文化 20.规章制度属于学校文化中的()。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答案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答案 一、填空题 1、人的发展的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发展三方面。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以下规律: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均衡性、发展的互补性。 3、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单项选择题 1、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整齐划一的方法,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B ) A.人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2、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D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3、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D )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4、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B )。 A.顺序性且不平衡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5、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B )。 A 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6、“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B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7、人们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D )。 A、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B、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8、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D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9、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说“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体现了以下哪种观点? ( A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二因素论 D.教育万能论 10、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C )。 A.决定因素 B.无关因素 C.生理前提 D.补充因素 1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类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 )。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12、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 B )。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