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家水污染防治“十二五”战略与政策框架

国家水污染防治“十二五”战略与政策框架

国家水污染防治“十二五”战略与政策框架
国家水污染防治“十二五”战略与政策框架

中国环境科学 2013,33(2):377~383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国家水污染防治“十二五”战略与政策框架

马乐宽,王金南,王东*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北京 100012)

摘要:为对我国“十二五”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宏观部署提供支持,在剖析水污染防治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十二五”形势,明确了“十二五”总体定位,提出了包含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在内的目标指标体系,以“削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为主线,设计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等6项战略任务,制定了基于“流域-控制区-控制单元”三级分区体系实施分级防治和分类指导的空间战略,较全面地列出了保障水污染防治工作有序开展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从而描绘出我国“十二五”水污染防治的战略与政策框架,可为“十二五”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等工作及相关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战略;政策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23(2013)02-0377-07

The strategy and policy framework for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in China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period. MA Le-kuan, WANG Jin-nan, WANG Dong* (Chinese Academy for Environmental Planning, Beijing 100012, China).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3,33(2):377~383

Abstract:In order to support the decision-making on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in China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 we proposed a strategy and policy framework in this paper. We first clarified the connotation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then analyzed the situation, suggested the objective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indicators, designed six major tasks in the light of the “reducing the total amount of pollutants discharged – improving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 preventing risks” guideline, proposed a spatial system of “watershed – control area – control unit” for arranging the detailed projects, and listed the necessary policies, statutes and rules for promoting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This framework can serve as reference for planning of and decision-making on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Key words:water pollution control;the twelfth five-year;planning;strategy;policy

战略作为指导全局的谋略,其研究在各个领域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初期,水环境保护方面的战略研究即已引起我国学者的关注[1,2],围绕太湖[3]、滇池[4]等重点流域或区域的水环境保护战略研究也相继展开,针对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探讨针对性的对策.在国家层面,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2年研究编写了《国家环境安全战略报告》,提出了保障水环境安全的战略目标和措施;2005年,召开了以“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战略”为主题的国际环境论坛,水环境战略是三大专题之一[5];2007年,启动了“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项目,2011年形成8卷的研究报告.国外单纯研究水环境保护战略的论文相对较少,主要涉及工业行业水污染控制[6]、跨界协调机制[7]、规划编制技术[8]等相对具体的问题,但其战略思想可通过其规划来体现.如美国的水环境战略规划主要是强调目标与措施的针对性,以保障清洁安全的水为目标,针对国家地表水、地下水、海洋和湿地等建立了详细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TMDL(最大日负荷总量)计划等针对性措施[9].欧盟2000年出台的水框架指令(WFD)强调流域综合管理的思想[10],其目标是在2015年时使欧洲水体达到“良好状态”的目的;其重点放在目标上而不是方法和标准上,这样就允许各成员国开发综合的和创新的方法来实现目标;成员国必须确定自己所属的流域以及流域内的地块,然后以6年为规划期制定流域管理规划.

总体来看,由于战略研究所针对的“全局”

收稿日期:2012-06-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009006)

?责任作者, 高工, wangdo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0317337390.html,

378 中国环境科学 33卷

不同,战略具有不同的尺度:在空间尺度上,既可以针对全国,也可以针对某一流域或区域;在时间尺度上,既可以是短期(如5年)也可以是中长期;在涉及领域方面,既可以涵盖水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也可以针对某一领域的问题(如某一行业水污染控制)进行研究.因此,尽管各种研究成果之间可以互相借鉴,但是面对不同的“全局”,通常都需要重新分析研究.

水污染防治是我国水环境保护的主战场.从“九五”开始,我国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机制,即以流域为单位,以重点流域为核心,与国家“五年计划”的时段相匹配,编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的五年规划,指导全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按此工作机制,在每个五年计划之初,开展未来5年的全国水污染防治战略十分必要,它可以为未来5年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编制乃至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宏观布局提供重要参考.“十一五”期间, 坚持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指导思想,提出了规划到省、任务到省、目标到省、项目到省、责任到省的原则[11],明确了地方政府对当地水环境质量负责,水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水环境形势均发生了变化,需要研究提出新的战略框架.为此,本文主要采用“压力-状态-响应”的分析模式[12],在深入分析水污染防治内涵和形势的基础上,对“十二五”时期的防治目标及指标、重点任务、空间布局、组织实施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国水防治的战略与政策框架,以期为管理决策等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1“十二五”水污染防治的战略定位

1.1新时期下水污染防治的内涵

只有深刻理解了水污染防治的内涵,才能对水污染防治的终极目标(或者说长远目标)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确定不同时期的阶段目标和重点任务.因此,明确水污染防治的内涵是研究“十二五”战略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人们对水污染防治内涵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于20世纪70年代起步,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对水污染的认识主要还是停留在对工业污染的控制,而忽视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流域区域污染源的综合防治[13],环境保护相对于经济发展而言仍处于从属地位.1996 年《水污染防治法》第一次修订,标志着人们对水污染防治认识的极大提高:水污染防治应从单纯点源治理向面源和流域、区域综合整治发展;从侧重污染的末端治理逐步向源头和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发展;从浓度控制向浓度和总量控制相结合发展;从分散的点源治理向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转变.进入21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环境保护在国家战略层面上逐步上升到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地位,200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和2006年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明确提出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等重要指导思想,深化了人们对水污染防治思路、目标、手段等方面的认识.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出发,提出了“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恢复生机”的指导思想,使得水污染防治的内涵中增加了水生态恢复的内容.2011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和召开的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提出了“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等要求,2012年4月召开的全国污染防治工作会议提出了“由以常规污染物为主向常规污染物与高毒性、难降解污染物并重转变、由单一控制向综合协同控制转变、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由总量控制为主向全面改善环境质量转变”四个转变,对水污染防治工作作出了更为明确和细化的要求.

归纳起来,作者认为新时期下水污染防治的内涵是以所有污染物为防治对象,以工程、技术、生态、法律、经济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为途径,以水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为原则,以全面保障群众健康、恢复江河湖泊生机活力为最终目标,促进

2期马乐宽等:国家水污染防治“十二五”战略与政策框架 379

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中既有改善水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有水生态恢复的要求. 1.2“十二五”水污染防治形势

“十一五”期间,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2010年化学需氧量比2005年下降12.45%,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于Ⅲ类的比重提高到51.9%.其中,与2006年相比,2010年重点流域国控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比例增加了13.4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下降了16.9个百分点,国控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指标改善了30%.同时,部分流域和区域水生态开始恢复,例如松花江流域野生鱼类种群数量有所增加,东方白鹳等珍贵水禽在松花江入黑龙江口的湿地已有稳定的种群栖息;山东淮河和海河流域59条河流实现了“有水就有鱼”.

然而,“十二五”时期水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部分区域水污染严重,并且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长期积累的问题开始暴露,“偿还旧账”的压力很大.据统计,重点流域2010年仍有23.4%的国控断面和13.9%的国控点位水质为劣Ⅴ类,其中辽河、黄河中上游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海河、巢湖环湖河流、滇池环湖河流和湖体属重度污染;白洋淀为中度富营养,滇池为重度富营养.二是“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流域面源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修复任务艰巨,人民群众改善水环境质量的要求更为迫切和严格,要做到“不欠新账”的压力也很大.三是随着石油化工等高污染行业沿江分布的聚集,水环境风险日益凸显,如何保障水环境安全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1.3“十二五”水污染防治战略目标及其指标

相对于水污染的长期进程,“十二五”水污染防治仅是其中的一个阶段.因此,在制定这一阶段的目标时,要立足于水污染防治的长期进程和当前形势,兼顾防治需求和可达性.从水污染防治目标约束机制来看,目前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已由浓度控制转为总量控制,最终要转为质量控制.但现阶段污染减排还难以确保环境质量同步改善[14],宜采用总量控制约束性、质量改善指导性模式,建立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环境质量改善并重的指标体系[15].因此,结合上述对水污染防治内涵和当前形势的分析,衔接我国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观布局,作者认为“十二五”水污染防治的总体定位是以总量控制为约束、以质量改善为指导、推动水污染防治由污染治理为主向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并重转变,主要目标一是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二是水环境质量继续改善,三是水生态得以逐步恢复,四是水环境安全得到保障.据此建立“十二五”水污染防治目标指标体系.

1.3.1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总量控制指标是约束性指标,应根据水质超标因子分析,选择具有普遍性、可监测、可统计、减排技术经济合理的指标.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应选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作为全局性的总量控制指标,而对于湖泊流域及水库汇水范围还要增加总氮和总磷指标,同时鼓励不同区域根据自身的主要水质超标因子选择特定的区域性控制指标.

1.3.2水环境质量指标“十一五”期间主要以有机污染防治为主,在水质目标制定和评估考核时也主要关注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等部分指标,对于以其他指标为主要超标因子的断面,则不能客观地反映水质的真实情况,往往出现评价结果与人们的真实感受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在制定“十二五”时期的水质目标时,建议选择《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16]表 1 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以强调水质的全面改善.由于“十二五”时期是质量改善指导模式,在确定各指标的具体目标值时,不宜直接根据功能区水质要求来确定,而是要在充分分析水质改善可达性的基础上来确定.

1.3.3水生态指标从水污染的需求来看,全面保障群众健康、恢复江河湖泊生机活力是长期的目标;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战略提出了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近期目标中也包含了水生态恢复的内容.而从当前形势和可达性方面来看,“十一五”期间部分区域水质显著改善,水生态

380 中国环境科学 33卷

已经有所恢复.因此,“十二五”时期的水污染防治目标应包括水生态恢复的内容,以推动水污染防治由污染治理为主向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并重的格局转变.水生态指标是指导性指标,“十二五”时期可考虑仅对水质较好、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区域提出水生态恢复要求,而不必作为一项全局性的指标.在指标选择上,考虑到目前水生态监测能力的制约,建议可选择鱼类、鸟类等水生动植物的种数等便于计量的指标.

对于水环境安全方面,由于目前难以建立便于定量化监测和管理的指标,因此在目标中仅作定性要求,在重点任务中落实.

2“十二五”水污染防治战略任务

2.1“十二五”水污染防治的重点工作

根据对“十二五”时期防治形势和目标的分析,确定削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为“十二五”时期的工作重点.其中,削减总量是应对“十二五”经济增长压力、做到“不欠新账”的主要抓手,针对影响水质的主要污染物实施严格的减排,可以促进一大批水体水质改善.改善质量一方面是对削减总量的补充,对总量控制指标之外的区域性特征污染物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推进水质全指标改善;另一方面,还包括对历史遗留污染的治理,体现“多还旧账”的要求.考虑到“十二五”时期水环境风险日益凸显,水污染事故一旦发生,不仅以往的防治成果付诸流水,而且治理的难度和成本也很大,还可能对人们的健康及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防范风险、保障水环境安全也是一个重点.这样,“削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构成了“十二五”时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主线.需要说明的是,水生态恢复也是防治目标之一,尽管在“十二五”时期主要是从部分区域逐步开始恢复,其重要性相对前三者较弱,但也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

2.2“十二五”水污染防治的具体任务

围绕“十二五”时期水污染防治工作重点(即以“削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为主线),主要应细化落实六项任务(图1):保障人们饮水安全、工业污染防治、城镇生活污染防治、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恢复和风险防范.如果说水污染防治是一套“组合拳”,那么各项任务就是构成“组合拳”的基本招式.在水污染防治实践中,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具体特征,灵活运用、有机组合这些基本“招式”,构建针对性的综合防治体系.

城镇污水

处理

防范

图1 “十二五”水污染防治战略任务体系

Fig.1 Strategic tasks for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in the

“Twelfth Five-Year”

2.2.1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主要是在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基础上,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违法建设项目和活动,解决人为污染引起的超标问题,防范保护区上游及径流补给区内高污染高风险行业和交通流动源风险,强化饮用水水源环境监测,及时掌握水质状况,提高饮用水水源地污染应急能力,切实保障人民饮水安全.

2.2.2提高工业污染防治水平主要从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产能,严格环境准入,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对超标排放和超总量排放的企业、直排干支流的化工企业、排放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依法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从源头上减少水污染物的产生量.另一方面,要提高工业污染深度治理水平,鼓励企业在稳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集中建设污水深度处理设施,提高企业中水回用比例,从末端上减少水污染物的排放量.

2.2.3系统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水平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充分发挥已建污水处理设施效益;根据城市化发展的需要继续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并根据

2期马乐宽等:国家水污染防治“十二五”战略与政策框架 381

受纳水体功能要求选择适合的处理工艺和执行相应的排放标准;加强污泥安全处置,加大污泥资源化和综合利用力度,同时不断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尤其是海河等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流域;强化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监管,加强进出水的监督,注重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确保已建设施稳定运行.

2.2.4积极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根据土地消纳能力合理确定养殖规模,以资源化利用为指导原则,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通过推行生态养殖、在重要湖库水体取缔网箱养殖等措施不断加强水产养殖污染治;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调整种植结构和空间布局等手段,逐步减少种植业污染物产生;采用沼气池建设等资源化利用手段,解决农村粪便、生活垃圾等污染,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通过船舶废弃物接收站点、船舶生活污水岸上接收站点和化学品运输船舶洗舱基地建设等手段,加快实施船舶流动源污染防治.

2.2.5积极开展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推动水污染防治由治理为主向治理与生态恢复并重的历史性转变因地制宜利用支流河口及河流入海口的开敞河势、回水区等自然条件建设规模化湿地,恢复河岸带植被,保障河道生态需水量,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实施退田还湖,有效保护和改善水生动物及迁徙性鸟类的生境,加强水生态监测、评估和预警,加强蓝藻水华防治,恢复湖泊生态系统;加强水库消落区的管理,进一步强化水域清漂工作,促进水库生态系统健康.

2.2.6提升流域风险防范水平增强环境监管能力,全面提升各级环境监察机构的工作能力和标准化建设水平,加强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水环境质量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强化日常监察执法,整治环境违法行为,排除安全隐患,完善环境风险防范相关技术政策、标准、工程建设规范等制度,严格落实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强化环境应急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技术支撑和处置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物资保障体系,依法科学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3“十二五”水污染防治的空间战略

战略任务主要是针对水污染中的主要问题而制定的针对性措施.从水污染防治总体战略的层面来看,还要考虑这些措施如何在空间上部署.因此,空间战略也是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体现水污染空间分异[17]和便于水环境管理的角度出发,本文建议建立“流域-控制区-控制单元”的三级分区体系,作为水污染防治战略任务空间布局的基本框架,并实施分级管理和分类指导,如图2所示.

流域

控制区

控制单元

子单元

目标、任务逐层分解落实

优先单元

一般单元

水质维护型

水质改善型

风险防范型图2 “十二五”水污染防治空间战略

Fig.2 Spatial strategy for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in the

“Twelfth Five-Year”

3.1建立分区防治体系,细化落实水污染防治任务

在“流域-控制区-控制单元”三级分区体系中,流域决定了产汇流以及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基本格局,是最高层次的空间单元;该层面重点把握水污染防治的宏观布局,明确流域水污染防治重点和方向,协调流域内上下游、左右岸各行政区的防治工作.控制区边界一般是省级行政区边界与流域边界相切割而确定,该层面重点落实地方政府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和任务;而控制单元则是根据流域内不同区域具体水环境特征而划分,针对更为具体的水环境问题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措施,确保水污染防治取得实效.根据实际需要,控制单元下面可进一步划分控制子单元.可以看出,这一分区体系既有利于遵循水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客观规律、识别不同区域的水污染特征从而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又有利于行政部门开展

382 中国环境科学 33卷

管理工作,因而具有突出的优点.

3.2实施分级防治,突出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域

据初步统计,松花江等8个重点流域中,76.4%的劣Ⅴ类断面集中在面积占30.6%的区域.因此,“十二五”水污染防治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在控制单元中,可综合考虑水体敏感性、水环境问题重要性、排污量大小、水体受污染程度、环境风险强弱等因素,进一步划分为优先控制单元和一般控制单元,实施分级防治.优先控制单元是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承担着流域总量削减、水质改善和风险防范的主要任务,要加大投入,制定水污染防治综合治理方案,力求水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

3.3开展分类指导,探索水污染防治新模式

根据不同区域的水污染特征将其适当归类,对各类区域制定一般性的防治思路,可为防治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有利于探索建立一些有效的防治模式.根据各控制单元水污染状况、水环境改善需求和水环境风险水平,可将控制单元分为水质维护型、水质改善型和风险防范型3种类型,实施分类指导.其中,现状水质较好的控制单元,要加大水环境保护力度,重点实施水源涵养、湿地建设、河岸带生态阻隔等综合治理工程,维护良好水环境质量.现状水质较差的控制单元,可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确保城市水体和重点支流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风险较大的控制单元,应加大环境监管力度,着力降低资源能源产业开发的环境风险,加强沿江化工、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风险隐患排查,提高风险防范水平.

4“十二五”水污染防治政策框架

从水污染防治总体战略的层面来看,如何组织相关人员和力量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问题,需要一套有效的政策制度,因此本文进一步对“十二五”水污染防治的政策框架进行探讨.

首先,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实施主要涉及到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企业和公众,其中,地方各级政府是水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环保、水利等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配合,企业要履行治污责任,公众要积极参与和监督.相应地,需要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目标责任制、水污染防治规划考核制度、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水环境信息共享与公开等制度,将各方力量凝聚成强大的合力.其次,要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规、标准,创新环境政策,包括总量控制、饮用水源保护、水功能区管理、排污许可证、生态补偿、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方面,以便为环境执法提供依据,并形成一批长效机制.此外,还要注重科技研发,加强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不断提高治污水平,因此需要出台相应的引导和鼓励政策.上述政策、法规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基本明确了水污染防治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可有力促进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有序开展. 5结语

“十二五”时期,建议我国水污染防治建立“流域-控制区-控制单元”三级分区体系,实施分区、分级和分类管理,以“削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为主线,重点实施保障人们饮水安全、工业污染防治、城镇生活污染防治、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恢复和风险防范6大战略任务,完善目标责任制、部门联动及公众参与等政策制度,持续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逐步恢复水生态健康,加强防范水环境风险,推动水污染防治由污染治理为主向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并重转变,为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重点流域“十二五”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及实施工作中,建议以“流域-控制区-控制单元”三级分区体系为基础,根据不同区域的水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因地制宜确定水污染防治目标,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

参考文献:

[1] 方子云.保护水环境的战略问题 [J]. 人民长江, 1983,(5):34-39.

[2] 阎鸿邦.水环境保护新战略研究 [J]. 中国环境科学, 1994,14(5):

335-340.

[3] Yang S Q, Liu P W. Strategy of 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in

Taihu Lake and its effects analysis [J]. Journal of Great Lakes Research, 2010,36(1):150-158.

[4] Chen J N, Zhang T Z, Du P F. Assessment of water pollution

2期马乐宽等:国家水污染防治“十二五”战略与政策框架 383

control strategies: a case study for the Dianchi Lake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 2002,14(1):76-78.

[5] 曾晓东.首届九寨天堂国际环境论坛论文集 [C]. 北京:中国环

境科学出版社, 2006.

[6] Katko T S, Luonsi A A O, Juuti P S.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and

strategies in Finnish pulp and paper industries in the 20th centur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Pollution, 2005,23(4):368-387.

[7] Gren Ing-Marie.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strategies for

controlling stochastic water pollution: An application to the Baltic Sea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66(2-3):337-347.

[8] Karamouz M, Zahraie B, Kerachian R. Development of a master

plan for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using MCDM techniques: A case study [J]. Water International, 2003,28(4):478-490.

[9] 严刚,田仁生,许艳玲.美国2006-2011年水环境保护战略规划

及启示 [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8,31(11):146-149.

[10] 安德森L S,格里菲斯M.欧盟水框架指令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J]. 水利水电快报, 2009,30(9):78-94. [11] 王金南,王东,李云生,等.国家“十一五”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

框架与思路 [J]. 中国水利, 2007,(22):27-30.

[12] 宋国君,宋宇,郑珺,等.国家级流域水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一

般模式研究 [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9,31(12):74-79.

[13] 徐敏,王东,赵越.我国水污染防治发展历程回顾 [J]. 环

境保护, 2012,(1):63-67.

[14] 李名升,张建辉,罗海江,等.“十一五”期间中国化学需氧量减排

与水环境质量变化关联分析 [J]. 生态环境学报, 2011,20(3): 463-467.

[15] 王金南,田仁生,吴舜泽,等.“十二五”时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路线图分析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20(8):70-74.

[16] GB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S].

[17] 孟伟.中国流域水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战略 [J]. 中国环境科

学, 2007,27(5):712-716.

作者简介:马乐宽(1979-),男,重庆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生态水文学、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发表论文10余篇.

冻土融化将显著提升全球气温

气候变化条约排放目标需考虑其影响

地球北半球近1/4的面积由冻土覆盖.冻土层中含有大量的CO2和甲烷气体.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日前发布一份报告指出,如果冻土融化,将改变生态系统,并使全球气温显著上升.

UNEP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8次缔约方会议期间,发布了一份题为《冻土变暖的政策影响》报告,重点论述冻土融化后释放CO2和甲烷的潜在危险.

UNEP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表示,冻土是关系到地球未来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内部储存着大量有机物质,如果解冻并释放到大气中,将加快地球变暖的速度.长期以来,冻土对气候、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的影响被忽略.这份报告旨在提醒气候条约谈判者、决策者和公众正视冻土带来的变暖影响.

报告作者之一,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凯文·谢弗表示,现有的冻土是在最后一个冰川时代形成的.西伯利亚北部和加拿大部分地区的冻土厚度或达700m.冻土上有高达2m厚的活性层,它每年夏天融化,冬天结冻,其下面则为永久性冻土.

谢弗说:“冻土层中的CO2含量是目前大气层中的两倍.未来,如有冻土层由于变暖而融化,其中存储的大量有机物质便开始解冻和腐烂,将大量的CO2和甲烷气体释放到大气中,加倍或加速由燃烧化石燃料带来的气候变暖.”

研究冻土变暖影响的科学是在过去几年才刚刚开始进入主流,并作为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报告称,气候变化条约中的排放目标需要考虑冻土融化带来的影响.最近的全球温度预测模型没有将冻土因素包括在内.因此,其预测值相对偏低.如果将冻土碳释放包括在内,温室气体排放的预测值将显著偏高.

报告建议由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对冻土问题进行一次特别评估,以及建立国家监测网络和制定适应计划,以应对这一潜在的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

摘自《中国环境报》

2012-12-17

卫生部2006-2010年护理工作五年规划纲要

附件: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 (征求意见稿) 二十一世纪初叶,是我国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卫生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增强。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提高相同步,紧密围绕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任务,在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以及重大传染病的防治等方面开展工作,为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科学的进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日益扩大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对护理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特制订本规划纲要。 一、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 (一)加强了护士队伍建设 截至2003年底,我国共有护士126.6万名,是解放初期6万名护士数的20倍,与1985年63.7万名护士数相比,翻了一番。护士总数已经占到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29.4%。在护士队伍

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占1.3%,具有大专学历的占24.3%,具有中专学历的占64.5%,与1985年相比,具备高等护理专业学历护士的比例显著增长,中等护理专业护士的比例显著下降。提高了护士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护理教育发展迅速 护理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和加强护士队伍建设的基础。自1984年我国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以来,高等护理教育迅速发展。截至2003年,开办护理专科教育的院校达到199所,开办护理本科教育的院校达到132所,开办护理研究生教育的院校达到13所,高等护理专业毕业生总数达到52120人,招生总数达到59174人。一直占据主体地位的中等护理教育规模开始缩减。护理教育从单一层次的中等护理教育逐步转向为中专、大专、本科及本科以上多层次的护理教育体系。同时,护理继续教育发展较快,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护理管理人员岗位培训以及危重症护理、糖尿病护理、社区护理等专科护理领域的培训。 随着护理专业的发展和现代教育观念的影响,护理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1996年以来,护理教育改革工作不仅涉及到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也涉及到了对各层次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三)护理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专业技术性逐步增强 护理是直接为人的健康提供服务的专业,其基本属性是医疗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医院护理工作发展规划.doc

医院护理工作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为了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护理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卫生部“十二五”时期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和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结合我院护理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2011-2015年我院护理发展规划。 一、总目标 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依法执业;加强护理管理,规范护理行为,拓展护理服务;更新理念,改变模式,继续推行优质护理,努力为病人提供全程、连续、专业、人性化的整体护理服务,让病人满意、社会满意、领导满意、大夫满意、护士满意,最终实现“五满意”之目标。 二、具体工作任务 1、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完善护士准入制度,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明确护士的权利、义务和执业规则,增强护士依法执业的法律意识,维护护士合法权益。 2、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根据《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2011-2020年)》和卫生部颁布实施《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大力培养与培训护理专业人才,落实护士配备相关标准,加强临床一线护士人力配备,优化护士队伍结构,提高护士队伍服务能力。 (1).提高护士队伍总量和护士配备。根据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到2015年,全院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要求达到0.8:1,病区护

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达到0.6:1,ICU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达到2.5-3:1,手术室护士与手术床比达到3:1,母婴同室、新生儿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达到0.6:1,NICU、PICU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达到1.5-1.8:1;临床一线护士占全院护士的比例≥95% ;建立护士机动库,机动库人数占全院护士总人数16% ;实现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优化护士队伍结构。进一步增加大专及以上层次护士比例,缩减中专层次护士比例。根据三级医院评审要求到2015年,全院大专以上学历护士≥80% 。 (3).稳定临床护士队伍。完善用人和收入分配机制,完成护士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护士的收入分配、职称晋升、奖励评优等向临床一线倾斜,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努力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条件,稳定临床一线护士队伍。 3、提高医院临床护理水平。继续扎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在各科室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全程规范化护理服务。加强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护理服务效率。完善护理服务标准、规范,健全护理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体系,进一步规范临床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逐步落实对出院患者的回访和延续护理服务。 4、加强专科护士培养,努力为病人提供专业化服务。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护理工作是卫生计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为进一步加快护理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根据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会议精神,以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要求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二五”时期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在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全面贯彻落实《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进程中,护士队伍建设和护理事业发展在“十二五”时期取得显著成效。护士队伍不断壮大,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截至2015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324.1万,与2010年相比,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从1.52人提高到2.36人。全国医护比从1:0.85提高到1:1.07。医院医护比从1:1.16提高到1:1.42。长期以来医护比例倒置问题得到根本性扭转。护士队伍的学历结构不断改善,大专及以上护士占比从51.3%提高到62.5%,其中本科及以上护士占比为14.6%。各省(区、市)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了不同程度护士岗位培训和专科护士培养,护理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护理服务不断改善,更加贴近社会和群众需求。通过实施护理专业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加强护理学科建设,护理专业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改革护理服务模式,护理服务面貌持续改善。截至2015年底,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均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有1022所三级甲等医院实现全院覆盖,占全国三级甲等医院总数的87.0%;有4858所二级医院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占全国二级医院总数的82.6%。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护理管理水平提升,护士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各省(区、市)按照深化医改和护理改革发展的工作要求,以实施护理岗位管理为切入点,不断改革

卫生部关于印发《2012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印发《2012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的通 知 【法规类别】卫生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卫办医政发[2012]47号 【发布部门】卫生部(已撤销) 【发布日期】2012.04.19 【实施日期】2012.04.1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卫生部关于印发《2012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2〕4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贯彻落实《“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及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于2012年进一步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现将《2012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九日 2012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及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在总结2011年优质护理服务开展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结合全国卫生系统创先争优和“三好一满意”活动,以加强护理内涵建设和提高技术水平为核心,按照《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和《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扎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 二、工作原则和目标 坚持以改革护理服务模式为切入点,实施临床护士对患者的责任制整体护理;坚持以全面履行护理职责为落脚点,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坚持以加强科学管理为关键点,充分调动护士队伍积极性,建立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的长效机制。按照“改模式、重临床、建机制”的工作原则,促进护理工作适应公立医院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适应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日益增长的需要。 2012年,全国所有三级医院优质护理覆盖60%以上的病房,并在门(急)诊、手术室等部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其中三级甲等医院在全院推广;60%的地(市)级二级医院和30%的县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要率先垂范,在全院推广优质护理服务。 三、工作任务 (一)卫生行政部门工作任务。 1.认真组织实施。地方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2012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的工作原则和目标,对辖区内医院实施目标化管理。要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掌握医院工

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外科护理学》

卫生部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外科护理学》-1 (第四版) 教学大纲(供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使用)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护理系 《外科护理学》教研组 (2012年2月)

前言 外科护理学-1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临床护理实践的基础课程,学好本课程对护理本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程使用2006年8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外科护理学》(第四版,曹伟新主编)。教学内容以我国常见、多发的外科疾病(包括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休克、麻醉、手术是管理、营养支持、外科感染、创伤性疾病、腹膜炎和腹部损伤、胃十二指肠疾病、阑尾炎和肠梗阻、结直肠癌、肝胆胰疾病)的治疗和护理为重点,在讲授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的基础上,重点强调外科常见症状、常见病、多发病病人的护理和健康教育内容。为了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护理部分采用护理程序的方式进行授课,强调对外科疾病的整体护理和专科护理。 本大纲根据2006年8月出版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外科护理学》(第四版)修订,供四年制护理本科生使用。本教材在描述外科常见疾病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的基础上,护理部分按照护理评估、护理诊断/问题、预期目标、护理措施、护理评价和健康教育六个方面组织编写,反映了现代护理的整体观念。本课程为3.5学分,总学时数为48(其中理论课32学时,临床见习课16学时),理论课与临床见习课时比例约为3:1。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外科护理学-1 (Surgical Nursing-Ⅰ) 课称号(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学时:48(讲32,习16)学分:3.5 二、师资介绍: 职称情况:正高4人(26.67%);副高3人(20%),中级7人(46.67%),初级1人(6.67%) 学历情况:博士研究生2人(7.69%),硕士研究生9人(34.62%),本科(57.69%)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将能够: 1.掌握外科(包括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休克、麻醉、手术是管理、营养支持、外科感染、创伤性疾 病、腹膜炎和腹部损伤、胃十二指肠疾病、阑尾炎和肠梗阻、结直肠癌、肝胆胰疾病)常见症状、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原则与专科护理措施。 2.应用护理程序正确评估并识别外科(包括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休克、麻醉、手术是管理、营养支 持、外科感染、创伤性疾病、腹膜炎和腹部损伤、胃十二指肠疾病、阑尾炎和肠梗阻、结直肠癌、肝胆胰疾病)病人的护理诊断/问题,并提出相应护理措施。 3.分析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休克、麻醉、手术是管理、营养支持、外科感染、创伤性疾病、腹膜炎 和腹部损伤、胃十二指肠疾病、阑尾炎和肠梗阻、结直肠癌、肝胆胰疾病病人的心理需求,提供恰当的心理护理。 4.对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休克、麻醉、手术是管理、营养支持、外科感染、创伤性疾病、腹膜炎和 腹部损伤、胃十二指肠疾病、阑尾炎和肠梗阻、结直肠癌、肝胆胰疾病病人提供有效的健康教育。

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

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系变革、推进富民强县最为要害的五年,为促进卫生作业持续、快速、健康展开,特编制本规划。一、规划布景及展开现状(一)“十一五”期间我县卫生作业获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卫生作业展开最快最好的时期。医药卫生体系变革稳步推进,医疗卫生效劳系统进一步树立健全;新型村庄合作医疗参合率从2005年50.52%进步到2010年97.67%;孕产妇住院临产率由2005年84.8%进步到2009年98%,五岁以下儿童逝世率由2005年11.9‰下降到2009年4.86‰,孕产妇逝世率由2005年79.1/10万下降到2009年24.9/10万;结核病、艾滋病等严峻流行症得到有用加强,人禽流感、手足口病、问题奶粉婴幼儿救治、甲型H1N1流感防控等严峻突发公共卫生事情有用处置;全县均匀期望寿数逾73岁。1、医药卫生体系变革稳步推进依照国家医改作业要求与省市一致布置,一是新型村庄合作医疗准则已根本树立,逐渐完善并不断扩面提质;二是2009年12月省政府断定我县为全省榜首批36个国家根本药物准则试点县之一,率先在2010年1月31日零时起在城镇卫生院施行根本药物准则,四个月来运转平稳。三是底层医疗卫生效劳系统进一步健全;四是居民健康档案等九大根本公共卫生效劳项目和结核病、艾滋病等严峻疾病防控、国家免疫规划、村庄孕产妇住院临

产、消除燃煤型氟中毒、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弥补叶酸等严峻公共卫生效劳项目相继展开。2、医疗卫生效劳系统进一步树立健全(1)系统建造。2009年全县有政府举行的非营利性医疗卫生单位23个,其间二级归纳医院2所、肿瘤医院1所、城镇卫生院15所、精力病医院1所、公共卫生组织3个以及县合管办。2009年底公立医疗卫生组织在职干员工2678人;有卫技人员2456人,其间在职人员高档职称109人、中级职称597人。有医师(士)1266人,每千人口医师(士)1.47人;护师(士)665人,每千人口护师(士)0.77人。2009年开设床位1661张,每千人口病床1.93张。全县有村卫生室214 个,个别诊所、企业办医疗组织21个;注册村庄医师780人,其他医务人员143人。(2)根底设备建造。县公民医院住院大楼项目出资5893万元、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2009年12月投入运用;县中医院自筹资金800多万元、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门诊大楼于2009年8月投入运用。2006年-2008年,先后完结了18个城镇卫生院项目建造,建造面积22640.12平方米,总出资1549.8万元。2009年我县中心出资卫生根底设备建造项目36个(包含县公民医院住院大楼、8个城镇卫生院、25个村卫生室、2个卫生院公转房),总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总出资8000多万,其间国债和省出资2583万元。“十一五”期间,公立医疗卫生单位增加设备450余台件。2009

护理学科发展规划

护理学科发展规划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护理学科发展规划 护理工作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服务质量、保障病人安全、促进康复、减轻痛苦等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科学制定和组织实施我院护理学科发展规划,对于提高医院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护理专业技术水平,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满足病患的要求,促进医院整体服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卫生部护理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结合我院护理工作实际情况,制定2017—2020三年护理工作规划。 护理学科发展总体规划目标:优化护士队伍结构,改革护理服务模式,加强护理内涵建设,提高护士队伍专业化水平和护理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落实护理职责,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以实施岗位管理为切入点,绩效考核、职称晋升、岗位培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实现护理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 一、护理学科现状 全院床位总数110张,护理人员总数39名,其中合同护士23人;病房护士数30名,床护比为1:,全院护士长4人。 备注:资料截至于2018年1月

二、护理学科建设规划 (一)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科学统筹护士人力资源,保证临床一线护士人力配置。根据国家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落实护理人力资源配置要求,力争逐年增加护理人员配比,保证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编制。 1、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备:根据不同病区、不同病种、护理工作量等要素合理配置,普通病区床位数与护理人员之比达到1:,重点科室达1:。 根据本院临床各专业工作量及并风险强度合理测算护理人力编制,做好人力资源预算,在满足现有运行病房护理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储备一定量的护理人员,建立机动护士资源库,以备急需,保证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护理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根据护理体制改革中有关护理人员岗位职责要求,进一步明确岗位设置,制定详细的岗位说明书,包括各岗位人员资质要求、工作内容及质量标准,各级护理人员知晓并执行到位。 ①实行护士分层级管理(N0—N4 ),根据其工作能力、专业技术水平进行分层管理,每一层级分别对应不同内容的岗位职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②建立护理人员档案信息,做到动态与科学管理 逐步完善护士信息管理,即护士电子档案。内容包括:护士基本信息、学历演变、职称晋升、科室轮转、考试考核。可以实时监控临床护理工作量与人力资源的使用情况,做到全院护理人员的弹性调配。 (二)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

卫生部护理十二五规划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 (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护理工作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为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护理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结合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护理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时期,是卫生事业发展非常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时期。经过五年的努力,全面完成了《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颁布实施了《护士条例》,依法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加快专科护理骨干培养,不断提高护理科学管理水平。特别是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护理事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护士队伍数量大幅度增加。截至“十一五”末,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05万人,较2005年增长了52%,是历史上护士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每千人口护士数从2005年的1.06提

高到2010年的1.52。医院的医护比由2005年的1:0.97提高到2010年的1:1.16。公立医院中,三级医院医护比达到1:1.36,二级医院达到1:1.12,医院医护比例倒置问题逐步扭转。护士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我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占总数的51.3%,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8%。护士队伍已经从以中专为主体转向以大专以上教育为主体的方向发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卫生部要求,大力开展重症监护(ICU)、急诊急救、血液净化、肿瘤、器官移植等领域的专科护士规范化培训,护士队伍的专科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在公立医院改革中,以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为抓手,在全国卫生系统推行以改革护理服务模式、推行“以病人为中心”的责任制整体护理为核心的优质护理服务,并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一项重要惠民利民措施扎实推进,护理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得到患者和社会广泛欢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疾病谱变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护理服务不断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服务领域日益向家庭、社区延伸,在老年护理、慢性病护理、临终关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新修订的《护理院基本标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护理院建设,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专业的长期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等服务。 “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

卫生部印发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年.doc

卫生部关于印发《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 年)》的通知 发文单位:卫生部 文号:卫医发[2005]294号 发布日期:2005-7-20 执行日期:2005-7-20 生效日期:1900-1-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加快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使护理工作适应医学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我部组织制定了《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并将实施方案及时报我部。

二00五年七月二十日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 二十一世纪初叶是我国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护理是以维护和促进健康、减轻痛苦、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服务的工作。护理工作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医学技术进步的形势,促进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护理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主要表现在: (一)护士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截至2004年底,护士数量发展至130.78万名,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29.8%.护士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达到25.6%,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广大护理工作者在医疗卫生战线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辛勤工作、勤勉敬业、锐意进取,为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障和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刻,护理工作者勇于冲在最前线,不顾个人安危,不畏艰险,忠诚地履行救死扶伤、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责任,彰显了广大护理工作者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职业风貌。

护理系护理专业建设规划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护理专业建设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精神,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实施,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卫生厅和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特制定护理专业2011~2013年建设方案,以提升护理专业教育服务于医疗卫生行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不断提高护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高护理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医疗卫生行业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临沂、山东及国内外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专业建设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护士的数量远远不够,医护比例严重失调。按照卫生部要求,我国医院的医生和护士的比例是1:2,重要科室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应是1:4。而目前全国1:0.85的医护比例远远达不到卫生部的要求,与1:2.7的国际水平相差很大,与发达国家1:8.5的比例相差更远。目前我国护士总数为204.8万人,医生总数为241.3万人,按卫生部最低医护配置,护士的数量缺口近300万人。护理专业被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列入国家紧缺人才专业。因此护理专业就业前景广阔。世界卫生组织对各

成员国卫生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许多国家护理人才紧缺。国际人力资源公司已经把目光瞄准中国。世界性的护理人才资源的短缺,给我国护理人员创造了更多迈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就业的机会。 二、专业建设基础 (一)专业现状 我校高等护理专业开办于1992年,是山东省高等医学院校中最早开设的专科层次护理专业,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我校护理专业教学团队为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现有专职教师140名,兼职教师270名,专职教师均为兼职教师均为主管护师或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专职专业教师主要承担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兼职专业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临床见习、实习的带教工作。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教学仪器设备先进,建有能同时容纳2000名学生进行护理技能训练的现代化护理技能中心,拥有85家国内外教学医院。形成了“国际化办学”和“专科化发展”的办学特色,每年有100余名学生到国外学习和就业。我校护理专业教学严谨,学生素质受到各实习医院一致认可,省内外多家综合医院每年到校预约签订实习生合约,并提前录取就业,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毕业生遍布山东省内外的各级卫生机构、医院,很多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社会声誉极高。 1.专业建设措施护理专业设立后,学校不断加大对本专业的经费投入,每年教学经费持续增加,主要用于专业实验实训室仪器设备购置及房屋、基地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开出率100%,课程计划和实践环节设置合理,执行情况良好。学校与北京、青岛以及山

卫生部颁布实施《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

卫生部颁布实施《中国护理事业发展 规划纲要(2011-2015年)》 为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护理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十二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以及《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卫生部日前颁布了《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促进护理事业在“十二五”时期健康发展。 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时期,特别是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护理事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护士队伍数量大幅度增加。截至“十一五”末,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05万,较2005年增长了52%,医院医护比例倒置问题逐步扭转。我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占总数的51.3%,各地大力开展专科护士规范化培训,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各级各类医院推行以改革护理服务模式、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为核心的优质护理服务,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显著提高。护理服务领域逐步向家庭、社区延伸,在老年护理、慢性病护理、临终关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纲要强调,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以及人民群众对生命质量、健康水平和医疗保健的更高关注,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护士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临床服务能力需

要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展,护理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十二五”期间,护理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坚持以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丰富护理内涵,拓展服务领域为重点,以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和改革护理服务模式为突破口,以推进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和推进老年、慢性病、临终关怀等长期医疗护理服务为抓手,不断提升护理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推动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纲要提出10个方面重点任务,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维护护士合法权益,增强依法执业意识,强化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职责的有效落实,完善相关规范和标准,建立护士培训和定期考核制度。到“十二五”末,建立和完善护士队伍准入、执业管理、培训、考核、晋升和职业发展的基本制度框架。 第二,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根据《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大力培养与培训护理专业人才,落实护士配备相关标准,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护士人力配备,优化护士队伍结构,提高护士队伍服务能力。到2015年,建设一支数量规模适宜、素质能力优良、结构分布合理的护士队伍。 第三,提高医院临床护理水平。继续以“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为平台,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模式,加强内涵建设,为患者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为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护理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十二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以及《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结合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护理事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是卫生事业发展非常不平凡的5年,也是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时期。经过5年的努力,全面完成了《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公布了《护士条例》,依法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加快专科护理骨干培养,不断提高护理科学管理水平。特别是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护理事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护士队伍数量大幅度增加。截至“十一五”末,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05万,较2005年增长了52%,是历史上护士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每千人口护士数从2005年的1.06提高到2010年的1.52。医院的医护比由2005年的1:0.97提高到2010年的1:1.16。公立医院中,三级医院医护比达到1:1.36,二级医院达到1:1.13,医院医护比例倒置问题逐步扭转。我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占总数的51.3%,护士队伍从以中专为主体转向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教育的方向发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卫生部要求,大力开展重症监护、急诊急救等领域的专科护士规范化培训,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各级各类医院以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为抓手,推行以改革护理服务模式、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为核心的优质护理服务,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显著提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疾病谱变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护理服务不断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服务领域逐步向家庭、社区延伸,在老年护理、慢性病护理、临终关

2016-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6-11-24 国卫医发〔2016〕6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进一步加快护理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结合当前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现状,我委制定了《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可从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下载)。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卫生计生委 2016年11月18日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护理工作是卫生计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为进一步加快护理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根据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会议

精神,以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要求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二五”时期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在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全面贯彻落实《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进程中,护士队伍建设和护理事业发展在“十二五”时期取得显著成效。护士队伍不断壮大,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截至2015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324.1万,与2010年相比,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从1.52人提高到2.36人。全国医护比从1:0.85提高到1:1.07。医院医护比从1:1.16提高到1:1.42。长期以来医护比例倒置问题得到根本性扭转。护士队伍的学历结构不断改善,大专及以上护士占比从51.3%提高到62.5%,其中本科及以上护士占比为14.6%。各省(区、市)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了不同程度护士岗位培训和专科护士培养,护理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护理服务不断改善,更加贴近社会和群众需求。通过实施护理专业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加强护理学科建设,护理专业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改革护理服务模式,护理服务面貌持续改善。截至2015年底,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均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有1022所三级甲等医院实现全

卫生部关于印发《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印发《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 卫医政发…2011?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促进护理事业在“十二五”时期健康发展,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结合当前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现状,我部组织制定了《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doc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 为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护理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十二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以及《医药卫生中长

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结合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护理事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是卫生事业发展非常不平凡的5年,也是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时期。经过5年的努力,全面完成了《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公布了《护士条例》,依法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加快专科护理骨干培养,不断提高护理科学管理水平。特别是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护理事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护士队伍数量大幅度增加。截至“十一五”末,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05万,较2005年增长了52%,是历史上护士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每千人口护士数从2005年的1.06提高到2010年的1.52。医院的医护比由2005年的1:0.97提高到2010年的1:1.16。公立医院中,三级医院医护比达到1:1.36,二级医院达到1:1.13,医院医护比例倒置问题逐步扭转。我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占总数的51.3%,护士队伍从以中专为主体转向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教育的方向发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卫生部要求,大力开展重症监护、急诊急救等领域的专科护士规范化培训,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各级各类医院以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为抓手,推行以改革护理

护理学科发展规划

护理学科发展规划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护理学科发展规划 护理工作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服务质量、保障病人安全、促进康复、减轻痛苦等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科学制定和组织实施我院护理学科发展规划,对于提高医院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护理专业技术水平,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满足病患的要求,促进医院整体服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卫生部护理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结合我院护理工作实际情况,制定2017—2020三年护理工作规划。 护理学科发展总体规划目标:优化护士队伍结构,改革护理服务模式,加强护理内涵建设,提高护士队伍专业化水平和护理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落实护理职责,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以实施岗位管理为切入点,绩效考核、职称晋升、岗位培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实现护理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 一、护理学科现状 全院床位总数110张,护理人员总数39名,其中合同护士23人;病房护士数30名,床护比为1:0.35,全院护士长4人。 备注:资料截至于2018年1月 二、护理学科建设规划 (一)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科学统筹护士人力资源,保证临床一线护士人力配置。根据国家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落实护理人力资源配置要求,力争逐年增加护理人员配比,保证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编制。 1、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备:根据不同病区、不同病种、护理工作量等要素合理配置,普通病区床位数与护理人员之比达到1:0.4,重点科室达1:0.45。 根据本院临床各专业工作量及并风险强度合理测算护理人力编制,做好人力资源预算,在满足现有运行病房护理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储备一定量的护理人员,建立机动护士资源库,以备急需,保证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护理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根据护理体制改革中有关护理人员岗位职责要求,进一步明确岗位设置,制定详细的岗位说明书,包括各岗位人员资质要求、工作内容及质量标准,各级护理人员知晓并执行到位。 ①实行护士分层级管理(N0—N4),根据其工作能力、专业技术水平进行分层管理,每一层级分别对应不同内容的岗位职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②建立护理人员档案信息,做到动态与科学管理 逐步完善护士信息管理,即护士电子档案。内容包括:护士基本信息、学历演变、职称晋升、科室轮转、考试考核。可以实时监控临床护理工作量与人力资源的使用情况,做到全院护理人员的弹性调配。 (二)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 人才是基础,只有保证人员的基础质量,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出应有的品质,保证护理安全与护理质量,加强在职培训,制定年度培训计划,保证护理人员的培训率合格率100%。 1、岗前把好关口:入院—入科—入岗; 2、岗中分层次、分阶段、分专业;

护理工作岗位设置及安排指导原则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 护理工作岗位设置及安排指导原则 (试行) 为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护理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云南省护理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护士管理条例》,合理设置护理岗位,统筹护士人力资源,保证临床护理岗位的护士配备,改善临床一线护士缺编状况,特制定本原则。 一、护理工作岗位的界定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注册的相关规定,医院护理工作岗位是根据护士当前所在医院工作科室或工作性质而进行的界定。凡在医院病房、门诊、急诊科(室)、监护室、手术室、产房(助产)、血透室、营养室、供应室、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预防保健科、中心配药房、住院处、医技科室、社区护理、护理学会等科室及部门从事临床护理、护理行政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研究、社区护理等工作的岗位均为护理工作岗位。 二、护理工作岗位的分类 1、临床一线护理岗位:指直接为病人提供临床护理服务并需要常 规轮值夜班的护理岗位。 2、非临床一线护理岗位:指为病人提供非临床护理的辅助性的护 理服务、管理及技术岗位。包括:门诊部、医技科室、供应室、健康体检中心、计划免疫室、院机关的护理岗位。 三、医院各类护理工作岗位的安排原则及要求 1、医院遵循以人为本、能级对应、结构合理、动态调整的原则,

按照护理岗位的任务、所需业务技术水平、实际护理工作量及护士自身情况等要素科学配置护士,加强对护士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逐步根据临床护理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技术水平要求,调整护士队伍结构。将护理岗位工作职责、技术要求与护士的分层次管理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不同层次护士的作用。 2、临床一线护理岗位安排要求:取得医学院护理专业中专以上学历及护士执业资格(见习期护士除外),具备相应临床科室护理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身体健康,胜任相应临床科室各班次工作的,优先安排在临床一线护理岗位工作。 3、非临床一线护理岗位安排要求:取得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中专以上学历,一般情况下须取得护士执业资格,具备相应科室或部门护理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因身体健康,工作需要等原因不宜安排在临床一线护理岗位工作的,可按照相应程序安排在非临床一线护理岗位。 四、医院各类护理工作岗位的流动 1、医院鼓励非临床一线护理岗位人员向临床一线护理岗位流动。 2、临床一线护理岗位人员向非临床一线护理岗位流动,除执行医院已有相关规定外,按以下程序进行流动: (1)本人提出申请,并经所在科室同意。 (2)因身体原因提出流动的,须有其身体健康状况的相关证明,并经过医院组织专家进行劳动能力的鉴定或论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