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表象的心理旋转作业

表象的心理旋转作业

表象的心理旋转作业
表象的心理旋转作业

表象的心理旋转

=====个人信息=====

编号:01 性别:女年龄:18

姓名:杨旭学历:大学出生日期:1996-06-06

所属:物理学院职业:学生测试日期:2014-12-01 18:36:55

=====结果图片=====

=====结果分数=====

----------------------------------------------------------------

0度 60度 120度 180度 240度 300度---------------------------------------------------------------- 正R反应时(ms) 719 699 822 1232 830 684 正确率(%) 100.00 100.00 66.67 100.00 66.67 100.00 反R反应时(ms) 792 881 950 1358 1454 988 正确率(%) 83.33 100.00 83.33 100.00 83.33 100.00 ----------------------------------------------------------------

=====备注=====

测验耗时:187秒

[参数表]

间隔时间(毫秒)=1000

重复次数=6

=====详细反应=====

角度 R 判断反应时

240 反反 2901

240 正反 753

120 正反 1742

240 正反 1173

180 反反 973

240 反正 1027

120 正反 3041

0 反反 941

180 反反 2501

240 正正 1219

0 反反 759

60 正正 696

300 正正 596

60 反反 619

60 正正 610

300 正正 1098

0 正正 591

240 正正 655

240 反反 1461

120 正正 1106

60 反反 900

300 反反 1577

240 正正 732

180 反反 1493

180 正正 1540

60 反反 1593

0 正正 692

60 反反 880

180 正正 1203

0 正正 761

240 反反 887

120 正正 845

300 反反 1062

300 正正 657

0 反反 756

180 正正 857

300 正正 586

180 正正 1513

240 反反 1198

120 反正 1085

240 正正 714

0 正正 939

60 正正 833

60 正正 671

300 正正 576

300 反反 1119

120 反反 1256

0 正正 574

180 反反 1207

60 正正 811

180 反反 1242

300 反反 868

120 反反 742

60 反反 592

240 反反 823

300 反反 604

120 正正 742

0 反反 690再认能力测定

=====个人信息=====

编号:01 性别:女年龄:18

姓名:杨旭学历:大学出生日期:1996-06-06

所属:物理学院职业:学生测试日期:2014-12-01 18:31:18 =====结果分数=====

再认率: 56.67%

击中个数: 24

虚报个数: 7

=====备注=====

测验耗时:310秒

[参数表]

图片呈现时间(毫秒)=4000

图片间隔时间(毫秒)=1000

图片测验时间(毫秒)=4000

=====详细反应=====

详细反应记录

序号 -- 正确反应 -- 被试反应 -- 正确性

1 没呈现过没见过正确

2 没呈现过没见过正确

3 没呈现过没见过正确

4 呈现过见过正确

5 呈现过见过正确

6 没呈现过见过错误

7 呈现过见过正确

8 没呈现过没见过正确

9 没呈现过没见过正确

10 呈现过见过正确

11 呈现过见过正确

12 没呈现过没见过正确

13 没呈现过没见过正确

14 呈现过见过正确

15 呈现过见过正确

16 呈现过没见过错误

17 呈现过见过正确

18 呈现过见过正确

19 呈现过见过正确

20 没呈现过见过错误

21 没呈现过没见过正确

22 呈现过没见过错误

23 没呈现过没见过正确

24 没呈现过没见过正确

25 没呈现过没见过正确

26 没呈现过没见过正确

27 呈现过没见过错误

28 没呈现过没见过正确

29 没呈现过见过错误

30 没呈现过没见过正确

31 呈现过见过正确

32 呈现过见过正确

33 呈现过见过正确

34 没呈现过没见过正确

35 呈现过见过正确

36 呈现过见过正确

37 呈现过见过正确

38 没呈现过见过错误

39 没呈现过没见过正确

40 呈现过见过正确

41 没呈现过没见过正确

42 呈现过见过正确

43 呈现过见过正确

44 没呈现过没见过正确

45 没呈现过没见过正确

46 没呈现过见过错误

47 呈现过见过正确

48 呈现过见过正确

49 没呈现过见过错误

50 没呈现过没见过正确

51 没呈现过没见过正确

52 没呈现过见过错误

53 呈现过见过正确

54 呈现过没见过错误

55 呈现过见过正确

56 呈现过见过正确

57 呈现过没见过错误

58 没呈现过没见过正确

59 呈现过没见过错误

60 没呈现过没见过正确

300 正正 593

60 反反 701

0 反正 543

120 正正 593

120 反反 1137

60 正正 573

120 反反 773

180 正正 1396

180 正正 882

300 反反 701

120 反反 841

180 反反 729

0 正正 758

0 反反 813

选择反应时

=====个人信息=====

编号:01 性别:女年龄:18

姓名:杨旭学历:大学出生日期:1996-06-06

所属:物理学院职业:学生测试日期:2014-12-01 18:22:38 =====结果分数=====

选择反应时: 418ms

错误次数: 7次

=====备注=====

测验耗时:169秒

组号对应的名称=1 视觉

[参数表]

间隔时间(毫秒)=1000

准备时间(毫秒)=2000

=====详细反应=====

详细反应记录

红键刺激 461

绿键刺激 414

绿键刺激 404

红键刺激 250

红键刺激 ---

绿键刺激 224

绿键刺激 ---

红键刺激 417

红键刺激 416

红键刺激 402

绿键刺激 388

绿键刺激 471

红键刺激 293

红键刺激 385

绿键刺激 283

绿键刺激 ---

红键刺激 437

红键刺激 346

红键刺激 332

绿键刺激 ---

绿键刺激 ---

绿键刺激 264

红键刺激 319

红键刺激 303

红键刺激 ---

红键刺激 542

绿键刺激 343

绿键刺激 445

绿键刺激 513

红键刺激 517

绿键刺激 501

绿键刺激 422

绿键刺激 465

红键刺激 ---

红键刺激 623

绿键刺激 559

红键刺激 521

绿键刺激 508

绿键刺激 474

红键刺激 562

简单反应时

=====个人信息=====

编号:01 性别:女年龄:18

姓名:杨旭学历:大学出生日期:1996-06-06

所属:物理学院职业:学生测试日期:2014-12-01 18:18:00

=====结果分数=====

简单反应时: 236ms

=====备注=====

测验耗时:243秒

组号对应的名称=2 听觉

[参数表]

间隔时间(毫秒)=1000

准备时间(毫秒)=2000

=====详细反应=====

详细反应记录

声音 275

声音 569

声音 275

声音 206

声音 252

声音 244

声音 248

声音 179

声音 262

声音 218

声音 234

声音 211

声音 231

声音 270

声音 269

声音 242

声音 197

声音 187

声音 225

声音 178

声音 214

声音 242

声音 199

声音 200

声音 227

声音 203

声音 240

声音 202

声音 194

简单反应时

=====个人信息=====

编号:01 性别:女年龄:18

姓名:杨旭学历:大学出生日期:1996-06-06

所属:物理学院职业:学生测试日期:2014-12-01 18:13:22

=====结果分数=====

简单反应时: 305ms

=====备注=====

测验耗时:261秒

组号对应的名称=1 视觉

[参数表]

间隔时间(毫秒)=1000

准备时间(毫秒)=2000

=====详细反应=====

详细反应记录

图片 523

图片 244

图片 279

图片 279

图片 305

图片 251

图片 221

图片 232

图片 261

图片 420

图片 389

图片 305

图片 249

图片 326

图片 299

图片 317

图片 238

图片 250

图片 349

图片 260

图片 302

图片 277

图片 332

图片 437

图片 259

图片 267

图片 259

图片 395

图片 299

概念形成

=====个人信息=====

编号:01 性别:女年龄:18

姓名:杨旭学历:大学出生日期:1996-06-06

所属:物理学院职业:学生测试日期:2014-12-01 18:42:23

=====结果分数=====

---------------------------

达到正确前所用遍数

---------------------------

概念1 1

概念2 27

概念3 9

概念4 26

---------------------------

备注:-1表示概念没有通过

=====备注=====

测验耗时:233秒

[参数表]

间隔时间(毫秒)=1000

单个题目最大猜测次数=12

实心键颜色=黄

=====详细反应=====

概念1:实心点的中点

概念2:中间的空点起,往前的第2个实心点

概念3:依次选实心点的第1、2、3、4,循环

概念4:依次选空白点前一个、后一个实心点

概念编号序号错误次数所用时间

1 1 4 3040

1 3 0 503

1 4 0 287

2 1

3 2592 2 2 2 176

4 2 3 2 1999 2 4 2 2527 2

5 0 895 2

6 1 1879 2

7 1 2343 2

8 0 712 2

9 1 1360 2 10 0 1904 2 11 3 3327 2 12 1 1732 2 13 1 1439 2 14 2 2071 2 15 6 4935 2 16 0 1380 2 17 1 1407 2 18 0 679 2 19 7 5119 2 20 1 1988 2 21 2 2431 2 22 1 1631 2 23 4 4119 2 24 2 2012 2 25 2 2343 2 26 0 1199 2 27 2 2143 2 28 0 1399 2 29 0 1231

2 30 0 1631

3 1 2 2416 3 2 0 1068 3 3 0 943 3

4 2 2831 3

5 3 3068 3

6 0 996 3

7 2 2127 3

8 2 2535 3

9 2 2639 3 10 0 1228 3 11 0 1064

3 12 0 784

4 1 0 1224 4 2 0 919 4 3 2 2343 4 4 3 309

5 4 5 0 852 4

6 1 1335 4

7 1 1951 4

8 1 143

9 4 9 0 1263 4 10 1 1455

4 12 0 740

4 13 2 3039

4 14 2 2556

4 1

5 0 1455

4 16 2 2343

4 17 3 3287

4 18 1 2204

4 19 1 2199

4 20 2 3511

4 21 1 1452

4 22 0 607

4 23 2 2023

4 24 1 1215

4 2

5 0 1431

4 26 1 1455

4 27 0 871

4 28 0 1287

4 29 0 1207

短时记忆广度

=====个人信息=====

编号:01 性别:女年龄:18

姓名:杨旭学历:大学出生日期:1996-06-06

所属:物理学院职业:学生测试日期:2014-12-01 18:25:50

=====结果图片=====

=====结果分数=====

短时记忆广度值: 9.00

------------------

水平正确率

------------------

3 100.00%

4 100.00%

5 100.00%

6 66.67%

7 66.67%

8 100.00%

9 100.00%

10 0.00%

11 0.00%

12 0.00%

------------------

=====备注=====

测验耗时:286秒

[参数表]

数字呈现时间(毫秒)=250

数字间隔时间(毫秒)=750

两组数字间隔时间(毫秒)=1000

1.简述简时记忆广度的测量方法。

答:随机给出几个数字,给被测者一定时间后令其复述;逐步增加数字的个数.以被测者的实验结果的速度与准确性为依据得出其简时记忆广度.

2.什么是选择反应,选择反应中有哪些心理加工的成分.

答:选择时是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分别对不同的刺激做不同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被试从刺激呈现到做出选择反应的这段时间称为选择反应时,又称B反应时。

完整的反应过程由五部分组成:①感受器将物理或化学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的时间②神经冲动由感受器到大脑皮层的时间③大脑皮质对信息加工的时间④神经冲动由大脑皮质传至效应器的时间⑤效应器做出反应的时间。

3.谈谈你对表象的心理旋转试验的感受与认识.

答:试验中,由电脑屏幕逐个显示一组字母R,这些R有正有反,且经过了不同角度的旋转,我们的任务是判断每个R是正还是反并作出相应的反应,系统将记录下我们所用的反应用时及反应正误情况。

在实验过程中,我集中注意力观察屏幕上的图形。感觉上,旋转的角度越大,判断的难度就越大,可能因为需要一定的思考过程。但我很快又发现,当旋转角度达到最大(即360°)时,判断反而变得容易了,相反是在旋转到180°时最让人难以判断,思考过程似乎加长了。

该实验说明了以下重要事实:(1)表象这一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用科学的实验方法证明的。心理旋转的实验恰恰证明了表象的存在,并非像行为主义心理学所断言的那样,外界刺激传入大脑,就如同进了黑箱子,人们无法知道头脑是怎样活动的。也不像机能主义心理学那样,单凭被试者的内省报告就来分析人的心理活动。认知心理学用实验进一步揭露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加工的过程。(2)证明了表象是物体的抽象的类似物的再现。在没有刺激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出会对视觉信息和空间信息进行加工。表象是真实物体的类似物,它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中的,它具有直观性。大脑对表象的加工操作类似于对真实物体进行知觉时的信息加工。事实上,心理旋转正是真实的物理旋转的一种类似物。只不过表象是这种实物旋转在头脑中的复现而已,并且复现时不受任何感觉通道的束缚。

4.简述你的概念的形成过程.

答:实验程序如下:实验共有4个人工概念,难度顺次增加。实验时,屏幕上出现十二个圆键,有空心和实心两种。其中只有一个实心圆与声音相联系,此键出现的相对位置是有规律的,被

试要去发现其中的规律(概念),找到这个键。被试用鼠标点击相应的实心圆,如果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表明选择错误;如果有声音呈现,同时该圆变为红色,则表明选择正确。只有选择正确,才能继续下一试次。当连续三次第一遍点击就找对了位置时,就认为被试已形成了该人工概念,实验进行到下一个概念。如果被试在60个试次内不能形成正确概念,实验自动终止。我在一开始随便试了一个圆点,并没有听到声音,后来又多试了几次,听到了声音,然后我记住了刚刚那个有声音的圆点所在的位置。接着的几个图片中我都是这样进行的,刚刚有重复图片时我一直记混,但到了后来就可以越来越准确了。由此发现我的概念形成是由概括到假设到验证。

5.谈谈你对心理学试验的感受与建议.

答:首先,我感觉这次的实验很有趣味性,通过一个个的类似小游戏的实验,得到自己深层意识里的一些特征。在刚刚开始,我的反应比较快,大部分实验也都做得比较准确,而到了后来,由于我的精神长时间的集中,感到自己越来越累,反应也越来越慢,所以我在后面的出错率也比较高。所以我在想,这么大量的实验连着做会不会由于疲劳而对实验结果的准确度产生影响。我建议实验可以分几次来做。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特教系——刁昕 【摘要】本实验重复Cooper等人的R字符表象旋转实验,了解表象旋转的特点。实验结果表明:旋转180°时,反应时最长(无论正反),而0°和360°时,反应时最短。说明样本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所需的心理旋转越多,用时也就越多。基本支持Cooper的研究结果。 本实验主要通过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将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的6名大二女生,1名大二男生(被试3)作为被试,采用正R和镜像R作为刺激,每种刺激形式以6种不同的旋转角度(0°、60°、120°、180°、240°、300°)呈现。结果发现:心理旋转过程确实存在,且基本支持Cooper和Shepard研究的结果;表象经过旋转的角度越大所需要的反应时就越长;不同被试反应是存在个体差异,但是男女之间的差异和正R、负R 间的差异并不显著;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大,不仅仅会增加被试的反应时,而且会减小被试的正确判断率。 【关键词】心理旋转减数反应时 1、引言 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表征。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指单凭心理运作(不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之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即当一个知觉对象不是以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呈现时,人们可能是通过内部的心理过程把这个对象旋转到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加以辨认。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表象的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70年代初Cooper和Shepard用减数反应时试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减数法即唐德斯反应时ABC,是一种用减数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部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Cooper等人用不同角度的正和反(镜像)的字母为材料,如非对称字母或数字R、J、2、5等来研究表象的心理旋转。结果表明:当图片(字母)旋转180°时,无论正反,反应时最长;而当图片(字母)旋转0°时,反应最短。这说明样本偏离正位度数越大,所需的心理旋转越多,时间也就越长;可见,人们在进行表象加工时,可能存在一种心理旋转范式。 2、方法 2.1被试: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的6名大二女生,1名大二男生(被试3) 2.2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2.2材料:不同方向的正R和反R(镜像)图片,共有0°、60°、120°、180°、240°、300°正反共12种不同角度和方向的R。

空间表象的心理旋转(心理学)

二年级本科生实验报告 系别:教育科学系应用心理学专业 (主试)姓名:汤00 同组成员:杨0、汤00 实验日期:2012年11月日教师评定 空间表象的心理旋转 摘要:该实验主要利用PsyKey心理教学系统,通过1名心理学生被试判断不同角度“R”的正反向的反应时,来验证空间表象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实验结果基本支持了cooper和shepard的研究结果,表象心理旋转确实存在。 关键词:心理旋转反应时 1引言 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也是一种评定空间智能的重要标尺。对于心理旋转能力及其性质的研究不仅在理解人类空间认知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20世纪70年代库柏和谢帕德做了心理旋转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在辨别图形时,需要将头脑中贮存的图形表象进行放臵,随着增加,反应时也随着延长,二者之间呈线性关系。 心理旋转具有其神经机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如:正电子发射层析照相术、功能磁共振成像术和脑电技术等,发现顶叶、枕仆卜和额叶在心理旋转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方法 2.1被试 一人一组 2.2仪器和材料 1、实验仪器:计算机、表象心理旋转实验程序

2、实验材料:不同旋转角度的正像和镜像三维立体图片。两种三维立体图片(类似不同规则的空间积木),每种图片的空间旋转角度分别为0°、60°、120°、180°、240°、300°(顺时针旋转) 2.3设计 (1)本实验采用2x6x2的三因素实验设计,三个因素分别为不同的空间立体图片(两种)、空间旋转角度(顺时针旋转0°、60°、120°、180°、240°、300°)和性别(男、女)。其中性别为被试间因素,材料和角度为被试内因素。 (2)实验材料包括6个角度,即0°、60°、120°、180°、240°、300°的正像和镜像图片,根据2x6x2的实验结果,可以分别引申出不同材料和不同角度对空间立体图形的心理旋转的影响,在结果分析中对不同材料、不同角度、性别差异等因素对表象心理旋转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2.4程序 (1)实验材料的制作:进入“表象心理旋转实验程序”主菜单,选择“实验材料制作”菜单中的“制作实验材料向导”,就会出现实验材料制作向导。①按“下一步”定义最小旋转角度为60°。②单击“浏览图形文件”按钮,选择“3D-Rotate.JPG”图片文件,定义每个角度图片的个数为12个。③单击“下一步”,选择“完成”按钮,计算机会自动生成定义的不同角度图片。由于图片是即时生成的,所以,生成不同角度图片大约需要3至5分钟。 (2)正式实验:制作完图片材料后,被试便可在主试指导下开始正式实验。①在“开始实验”菜单中选择“默认实验材料”,出现“指导语”窗体。②仔细阅读如下指导语: 下面要呈现的是一系列不同空间位臵的三维立体图片,请你注意判断每次呈现的立体图片为向内的空间立体图形还是向外的空间立体图形,如果是内向的的,就按“Q”,如果是向外的按“P”键,在保证判断正确的前提下,反应越快越好。明白上述指导语后,按“开始实验”键进行实验。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摘要本次实验主要是验证库珀和谢帕德的实验研究结果。通过将“ R'的显像方向、“R'的旋转度数设计成2x 6十二个水平。采用“ R'的不同显像方向和旋转度数来研究心理旋转的不同角度对反应时的影响。结果发现:心理旋转过程确实存在且旋转角度与反应是长短成正比;不同被试反应是存在个体差异;判断正确率与反应时相关。 关键词:表象心理旋转 1前言 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己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转换能力。对于心理旋转能力及其性质的研究不仅在理解人类空间认知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大量实验都证明了表象有可能作为一种保留和操纵外界信息的代码存在。因为表象能够表征不断变化的信息,能够保存有关空间关系的信息,所以能够承受各种以它为载体的心理操作。 本次实验旨在验证库珀和谢帕德的实验。研究心理旋转的重要变量就是反应时,通过对被试反应时的测量我们可以借鉴减数法的研究思想判定心理旋转的存 在。本实验假设心理旋转的角度对反应时有影响,倾斜反180°时,反应时最长。而0°( 360 °)时,应时最短。同时对象旋转的度数越多,心理反应的时间就越多;在刺激呈现时,人类会自动的按照认知的规律,以尽可能小的能量消耗,获得我们所需的结果。 心理旋转实验证明了表象是物体抽象的类似物的再现。在没有刺激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会对视觉信息和空间信息进行加工。表象是真实物体的类似物,它 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中的,具有直观性。大脑对表象的加工操作类似于对真实物体进行知觉是的信息加工。事实上,心理旋转是真实的物理旋转的一种类似物,只不过表象是这种实物旋转在头脑中的复现而已,并且复现是不受任何感 觉通道的束缚。 本试验脑机制的解释是:通过使用脑功能核磁共振研究发现与心理旋转密切相关的主要是顶叶与额叶区域。此外表象的心理旋转也会受其它的一些因素如性别、年龄、问题解决策略以及图形的复杂程度等的影响。对表象的心理旋转进行研究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2方法 2. 1 被试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0902班心理系大三学生,身体健康。 2. 2 仪器和材料 若干对不同方位的平面或立体图形,一边是标准刺激一边是比较刺激。标准刺激为一个标准的二维图形与这个图形的镜像;比较刺激为标准刺激以某种轴线、不同角度旋转出的图象。旋转角度分为6种,0°、60°、120°、180°、240 °、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结果

表象的心理旋转 =====个人信息===== 编号:性别:年龄: 姓名:学历:出生日期: 所属:职业:测试日期:2014-12-29 11:09:00 =====结果图片===== =====结果分数===== ---------------------------------------------------------------- 0度 60度 120度 180度 240度 300度 ---------------------------------------------------------------- 正R反应时(ms) 607 732 975 1102 800 666 正确率(%) 100.00 100.00 100.00 83.33 66.67 100.00 反R反应时(ms) 714 848 1504 1467 1426 1118 正确率(%) 100.00 100.00 100.00 83.33 83.33 100.00 ---------------------------------------------------------------- =====备注===== 测验耗时:167秒 [参数表] 重复次数=6 间隔时间(毫秒)=1000 =====详细反应===== 角度 R 判断反应时 180 反反 1924 120 正正 816 120 正正 657

60 反反 623 240 正正 1036 60 反反 690 300 正正 592 0 正正 556 120 反反 1239 120 反反 690 0 正正 528 240 正反 1067 300 反反 1778 0 反反 650 240 反反 1335 300 正正 661 60 正正 819 0 正正 596 300 正正 688 60 正正 718 240 反反 1581 0 正正 528 240 反正 747 180 反正 1770 180 正正 1458 180 反反 1459 60 反反 948 300 反反 1048 60 正正 687 60 反反 1037 0 反反 819 120 反反 1140 0 反反 590 240 正正 729 120 正正 888 180 正反 1131 120 反反 1588 180 正正 1111 300 正正 816 300 反反 977 120 正正 1878 180 反反 1392 240 反反 1456 180 正正 1104 120 反反 2712 0 正正 647 180 反反 1616 300 反反 920 300 正正 650 120 正正 953 240 正正 750 180 正正 830 240 正正 687 60 正正 654 0 反反 715 120 反反 1658 180 反反 943

表象的心理旋转的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的实验报告 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09应用心理学姓名:郑卫荣学号:SY0910148 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09应用心理学姓名:覃敬腾学号:SY0910142 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09应用心理学姓名:孙骥学号:SY0910157 摘要:本次实验采用计算机及实验心理学虚拟实验系统,测验了一名视觉正常的男性被试表象旋转所用的反应时。实验目的:重复Cooper等人的实验,研究不同角度正反字母“R”的心理旋转反应时。通过反应时减数法则,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熟悉和掌握减法反应时测量技术在信息加工研究中的应用。结果发现:说明刺激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所需要的心理旋转越多,用时就越多;结果很好地验证了心理旋转的经典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表象旋转的存在。 关键词:反应时减数法心理旋转 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表象的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70年初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1973)用减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Cooper等人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和反(镜像)的字母,如非对称性字母或数字R、J、2、5等来研究表象的旋转。实验表明:当图片(字母)旋转180°时,无论正反,反应时最长,而当图片(字母)旋转0°时,反应最短。这说明样本偏离正位度数越大,所需的心理旋转越多,时间也就越长,人们在进行表象加工时可能存在一种心理旋转范式。 1 方法 1.1 被试 本实验的被试为广西某本科大学09应用心理学系学生一名,20岁,男,视觉正常。1.2 仪器与材料 1.2.1仪器 计算机及实验心理学虚拟实验系统。 1.2.2材料 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镜像)图片,共有0°、60°、120°、180°、240°、300°正反共12种不同角度和方向的R。 1.3 程序 1.3.1 登录并打开实验心理学虚拟实验系统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表象的心理旋转”。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指导语”界面。可先进行练习实验,也可以直接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1.3.2 正式实验开始后屏幕随机呈现不同角度的正向和反向R,被试对呈现的R作出正向还是反向的判断。程序将自动记录反应时。 1.3.3 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心里旋转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为了验证库帕和谢帕德的实验,即心理旋转实验。被试为贵州师范大学2013级应用心理学的2名学生,按照减数法原理以反应时作为认知加工的指标验证心里旋转的存在,了解心理旋转的内在规律。实验中测试卡片12张,每张卡片上有正或反的R一个,其中字母的倾斜角度有6种。本实验采用的实验设计为多因素重复实验设计。实验结果证明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都存在心理旋转过程;当样本为正常状态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度或360度,不论正反,判断所需的时间都较少;当样本从0度开始不断增大旋转角度反应时随之增加,到180度时反应时最长;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大,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 关键词:心理旋转减数法旋转角度反应时 1引言 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上世纪七十年代,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表象的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库帕(Cooper)和谢帕德(Shepard)用减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他们对非对称性字母或数字为实验材料,根据“正”、“反”以及不同的倾斜度,构成了12种情况。由于“R”字在垂直或水平方向均是不对称的,所以正反也是不相同的。所以以R字母所做的实验结果发现,当样本为垂直的正位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或360°,不管是正常的或镜像的,判定所需时间较少,而当样本作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样本旋转了180°时,反应时为最长,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大,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以180°为界,曲线的两侧时对称的。这说明样本偏离正位度数越大,所需的心理旋转越多,时间也就越长,人们在进行表象加工时可能存在一种心理旋转范式。 Shepard等关于心理旋转的研究着眼于表象的表征和加工,它有力地支持将表象看作一种独立的心理表征的观点。但命题表征说认为它同样可以解释心理旋转的实验结果。 本实验将使用不同角度及正反位的字母R,另被试对其做出正反的判断,按照减数法原理以反应时作为认知加工的指标,针对学习减法反应时程序,验证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 2方法 2.1被试 贵州师范大学2013级应用心理学2名被试,平均年龄19岁,身体健康。 2.2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JGW-B型实验台速示器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手键一个。 2.2.2测试卡片12张,每张上面有正向或反向的R一个。字母的倾斜角度有6种:0°,60°,120°,180°,240°,300° 2.2.3注视点卡片一张。 2.3实验步骤

表象的心理旋转

表象的心理旋转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系郑一帆10100320103 摘要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表象的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实验使用不同角度及正反位的字母R,令被试对其做出正反的判断,按照减数法原理以反应时作为认知加工的指标验证心里旋转的存在。结果发现:当刺激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反应所需时间越多;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都存在心理旋转过程。实验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大二学生14人,男女各7人,20岁。关键词: 表象心理旋转减法反应时一引言 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表象的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旋转任务早20世纪30年代就被心理测量学家用以评定人们的空间智能(如“三山”问题)。但是直到1971年,“心理旋转”这一概念才由Shepard等人明确提出, 也才开始了对心理旋转的信息加工机制研究。70年代初Cooper和Shepard用减数反应时试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Shepard和其同事以反应时和正确率为指标, 研究了两维和三维图形表征的心理旋转。结果发现, 心理旋转的平均反应时和方位差呈线性相关, 反应时是随着方位差度数的增加以固定速率增加, 最长反应时在旋转度为180度时。Shepard及其同事认为被试在完成任务过程中, 是把其中的一个图形表征旋转至另一图形表征的位置对二者加以匹配的, 即发生了心理旋转。反应时与方位差之间的线性关系表明心理旋转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个过程与身体或客体的实际物理旋转过程相类似。Cooper和Shepard(1973)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数码,对心理旋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根据实验结果,他们认为:1.当样本为垂直的正位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度或360度,判断所需的时间较少,约为0.5

表象得心理旋转

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 实验名称表象得心理旋转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应用心理学

表象得心理旋转 摘要实验研究了正R与反R得心理旋转随旋转角度变化得规律,及正R与反R得反应时得差异与反应时得性别差异。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20名。实验给被试呈现旋转角度分别为0°、60°、120°、180°、240°、300°得正R与反R字母,当刺激出现时,要求被试判断刺激为正R还就是反R。结果显示:刺激偏离正位得度数越大,用时越多。 关键词表象心理旋转反应时 1 引言 表象(Mental Image)就是大脑对客观事物得直观表征,就是真实物体得类似物,就是真实物体得抽象化再现。美国心理学家巴格斯基认为,人将视觉与语言信息转化为表象储存在记忆中,表现就是信息编码得基本形式。人可以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类似于对具体事物得操作。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得研究迅速发展,其中心理旋转就就是表象研究得一个重要方面。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指单凭心理运作,而不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得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得心理历程。心理旋转就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得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也就是一种评定空间智能得重要标尺。 对心理旋转得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Cooper与Shepard用减数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得存在。得到了字母倾斜程度越大,反应时越长得结论。后来得一系列研究都验证了这一假设。 有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被试得心理旋转能力存在明显差异,无论

就是对图形方位匹配判断得准确性还就是完成判断任务得速度,中青年组被试得成绩均明显优于其她两组被试。这说明心理旋转能力可能与神经过程得灵活性有关。有研究者比较了青年与中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得心理旋转信息加工,发现青年与中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旋转得信息加工机制均受损,也说明心理旋转与神经过程有关。个体心理旋转能力与智力有非常显著得正相关。 而关于心理旋转得性别差异,不同得研究却得出了不同得结果。大多数实验结果就是男性得表现要好于女性,男性在执行空间认知任务时得表现往往好于女性,在心理旋转任务中,这种现象更为普遍。有人认为任务过程中男性与女性分别采用了整体旋转与局部旋转得策略就是主要原因。有些实验却发现从反应时间以及心理旋转速度等角度对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反应时间与心理旋转速度都没有显著得性别差异。 总之,Cooper得结论已经得到普遍得认同。本实验在重复验证Cooper得结论得基础上,进一步比较心理旋转反应时得性别差异。 实验假设:表象得心理旋转正R与反R反应时没有差异,反应时也没有明显得性别差异。 2 方法 2、1 被试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大二本科生20名,其中女生15名,男生5名,身体均健康。 2、2 仪器与材料

实验四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

认知心理学实验四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 1.背景知识 所谓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是指在空间知觉加工过程中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旋转操作,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历程。那么,这种心理旋转是否真的存在呢?20世纪70年代初,库柏(L.A.Cooper)和谢波德(R.N.Shepard)用减法反应时法为心理旋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证据。库珀和谢波德(1973)使用左右不对称的字母或数字(如R、J、G、2、5、7等),以及这些字母或数字的镜像作为实验材料,以六种不同的倾斜角度呈现,就构成了12种不同的刺激材料。 实验中在电脑显示器上按随机顺序给被试呈现这12种刺激材料,每次呈现时要求被试判断其是正写的字母或数字,还是反写的字母或数字(即字母或数字的镜像),并要求其尽快地按相应键作出反应,电脑自动记录其反应时间和正误。多次重复之后,计算被试在每一种倾斜角刺激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间(将同一种倾斜角的正写字母或数字、反写字母或数字的反应时间相加平均),得到了刺激倾斜角度与被试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曲线,如18-1所示。从图18-1看出,当刺激材料呈现的倾斜角不同时,被试的反应时间也有所不同,而且正立位置(刺激呈现的倾斜角为0o)的反应时间最短、倒立位置(刺激呈现的倾斜角为180o)的反应时间最长,整个变化的关系曲线呈现出以180o为中心的对称性。这一结果如何解释呢? 图18-1 Cooper和Shepard心理旋转实验结果示例 库珀等认为,刺激材料正立时,被试可以快速地将刺激材料的知觉印象与相应的记忆表象进行对照,对刺激获得快速识别,其反应时间就短;当刺激材料以一定的倾斜角度呈现时,其获得的知觉印象不能立即与相应的记忆表象匹配,所以需要将直接获得的知觉印象进行心理操作,即对其进行心理旋转,等其旋转到正立位置时就可以和相应的记忆表象匹配,获得识别,所以这时的反应时间加长了。自然,倾斜角度越大,心理旋转的角度也越大,消耗的时间也越多,反应时间也就越多。但是,为什么倾斜角度超过180o时,角度增加反应时间反倒缩短呢?因为根据心理加工的经济性原则,当刺激材料倾斜角超过180o时,其较短的旋转过程应该是顺时针的。具体地说,当刺激倾斜角为120o时,其按逆时针旋转到正立位置是最近的;当刺激倾斜角为240o时,其按顺时针旋转到正立位置是最近的,这两种情况下心理旋转的角度应该相等,反应时间也应该是相等的,这种分析得到了实验结果的支持。 概括来说,库珀和谢波德的实验证实了心理旋转假说。当以一定倾斜角呈现刺激时,被试获得最初的知觉印象后,对该知觉印象进行心理的旋转操作,获得与相应记忆表象匹配的知觉经验后方可完成识别和判断,心理旋转过程消耗的时间等于该种条件下的反应时间减去正立位置刺激条件下的反应时间。

表象实验报告

摘要: 本次实验测量了八名被试表象旋转所用反应时,通过重复Cooper 等人的实验,研究不同角度正反字母“R”的心理旋转反应时,应用反应时减数法则,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熟悉和掌握减法反应时测量技术在信息加工研究中的应用。结果发现:说明刺激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所需要的心理旋转越多,用时就越多;结果很好地验证了心理旋转的经典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表象旋转的存在。 引言: 研究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表象的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70年初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 1973)用减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 研究问题: 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Cooper等人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和反(镜像)的字母,如非对称性字母或数字R、J、2、5等来研究表象的旋转。实验表明:当图片(字母)旋转180°时,无论正反,反应时最长,而当图片(字母)旋转0°时,反应最短。这说明样本偏离正位度数越大,所需的心理旋转越多,时间也就越长,人们在进行表象加工时可能存在一种心理旋转范式。 研究意义: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己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转换能力。对于心理旋转能力及其性质的研究不仅在理解人类空间认知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整个流程: 仪器和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镜像)图片,共有0°、60°、120°、180°、240°、300°正反共12种不同角度和方向的R。 方法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表象的心理旋转”。单击 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 用默认参数),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可先进行练习实验,也可 以直接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指导语是: 这是一个表象心理旋转的实验。下面屏幕要呈现的是一系列不同角度的字母

表象的心理旋转

不同倾斜角度对表象心理旋转的影响 学校:华东师范大学专业:应用心理学姓名:XXX学号:XXX实验时间:2016-12-18 摘要本次实验采用计算机及EP—S2012心理实验系统,测验了1名视觉正常的应用心理系(夜大)一年级女生被试表象旋转所用的反应时。实验材料为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镜像)图片,共有0°、60°、120°、180°、240°、300°正反共12种不同角度和方向的R。间隔时间(毫秒):1000,实验次数:72,此次实验是在无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进行的,即测验前既没有正或反的提示信号也无任何倾斜度的提示。 本次实验目的:1、重复库柏(Cooper)等人的实验,研究不同角度正反字母“R”的心理旋转反应时。通过反应时减数法则,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2、熟悉和掌握减法反应时测量技术在信息加工研究中的应用。 结果发现:在180°时,正R的反应时处在最低的位置,反R的反应时处在最低的位置是在0°的时候。各个倾斜角度间的反应时并未存在什么规律性。这跟库柏(Cooper)等人的实验是相违背的。在180°时,正反R的正确率相差很大,尤其是正R的正确率非常低,因此,该实验无法作为当图片(字母)旋转180°时,无论正反,反应时是否最长,当图片(字母)旋转0°时,无论正反,反应时是否最短的论证。 由于被试人数有限,实验环境等各方面影响,此次实验并不能作为推翻或者否定库柏(Cooper)等人的实验的佐证。 关键词表象心里旋转减法反应时 1 引言 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20世纪7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心里旋转指单凭心理运作(不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之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也就是说,当一个知觉对象不是以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呈现时,人们可能是通过内部心理过程把这个对象旋转到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加以辨认。

表象表征:心理旋转的实证探索

表象表征:心理旋转的实证探索 【摘要】:心理旋转是表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71年,谢帕德(R.N.Shepard)和梅茨勒(J.Metzler)开始的心理旋转(mentalrotation)研究为表象的研究提供了依据,说明了表象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与感知觉的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生理过程有关系。在随后的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过程中,对心理旋转中的表象表征与命题表征、内部参考框架和生理机制产生了争论,也正是这些争论启发了本研究。本研究的第一部分是相关理论的综述,主要包含:表象和心理旋转的基本理论、影响心理旋转的因素和基本的研究方法,从整体上梳理了心理旋转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第二部分是实证研究,使用了眼动和ERPs的方法对表象表征与命题表征、心理旋转中的参考框架、生理机制进行了分析。在研究一中采用瑞文联合型智力测验、镶嵌图形测验、注意专注力划消测验、安菲莫夫检查表和Cooper等人的R字符表象旋转实验考察了影响心理旋转的因素,建立了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二分析了刺激的表现方式对心理旋转效率的影响,研究三借助眼动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心理旋转中的内部参考框架与外部参考框架的关系,发现在心理旋转的任务简单时,外部的参考框架可以提高心理旋转的成绩。研究四的两个实验分别采用了汉字数字与阿拉伯数字以及经典的心理旋转的三维立体图形探讨了心理旋转中的表象表征与命题表征的转化,发现表象表征的容量组块是4,在4以下时,表象表征占主导地位,心理旋转采用表象的匹配,但在容量组块超过4时,

命题表征的优势显现了出来,对于刺激物的整体加工的效果更为明显。研究五借助眼动的研究对聋哑人和正常人进行了心理旋转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听觉通道受损伤对视觉的心理旋转的影响不大。研究六采用ERPs的方法,从不同脑电位置引发的脑电波波幅与潜伏期的分析发现:表象表征与命题表征的脑部活动区域有差别,表象表征时,右半球加工为主,命题表征时,左半球的活动增多。在对不同性别的脑电活动的分析中发现:性别差异表现在ERP的早期成分N200的潜伏期与波幅上,女性的潜伏期长,波幅大,在P300上刺激类型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不同性别的人在心理旋转中投入的心理能量和心理努力程度不同,女性左半球与右半球都进行加工,男性右半球加工明显。左、右利手的人也表现出了不同的ERP结果,差异主要在ERP后期慢波LSW的潜伏期与波幅上,左利手的人潜伏期长,波幅低。另外,左利手的人在心理旋转中左半球与右半球都进行加工,存在右半球资源竞争的现象,总体表现出比较强的空间能力,右利手的人右半球的加工明显。第三部分结合六个研究的结果对本研究进行总的分析,总结了研究中的不足与创新,提出了研究展望。【关键词】:表象表征心理旋转组块眼动ERPs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表象的心理旋转 应用心理学 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 摘要:本次实验主要是验证库珀和谢帕德的实验研究结果。通过减数法的研究方法将"R"的显像方向、"R"的旋转度数设计成2×6十二个水平。采用"R"的不同显像方向和旋转度数来研究心理旋转的不同角度对反应时的影响。结果表明:旋转180°,反应时最长(无论正反),而0°(360°)时,反应时最短。基本支持Cooper和Shepard的研究结果,不同的被试完成任务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关键词:心理旋转、反应时、减数法 1.引言 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己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转换能力。对于心理旋转能力及其性质的研究不仅在理解人类空间认知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来说心理旋转的神经机制。认知神经科学家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术(fMRI) 、脑电技术( EEG) 和正电子发射层析照相术 (PET) 等技术研究表明顶叶、枕叶和额叶在心理旋转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心理旋转的神经机制研究领域内一直被广为关注的是心理旋转加工的大脑机能一侧化问题(优势半球问题) ,分歧大致在右脑半球是否是心理旋转的优势半球上。 其次,在心理旋转能力上,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学者认为遗传因素(高空间能力基因)和家庭教育因素在心理旋转能力的个体差异性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心理旋转的个体差异性最显著的外现于性别差异性上。Peters(2005) 提出,反应时间限度也是引起心理旋转性别差异性的重要原因。因为心理旋转能力是一种空间表征转换能力,是构成空间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无论是心理旋转的性别差异,还是年龄效应都已得到了足够的证据支持。所以通过有效的训练是可以提高个体的空间能力并缩减个体空间能力差异性。 而根据心理旋转对象的不同,可以把心理旋转分为客体旋转和自我旋转。客体旋转就是旋转主体(被试) 对其外部物体的旋转。自我旋转就是旋转主体对其本身整个身体或身体某个部位的旋转。 研究心理旋转的重要变量就是反应时,通过对被试反应时的测量我们可以借鉴减数法的研究思想判定心理旋转的存在。本实验假设心理旋转的角度对反应时有影响,倾斜180°时反应时最长。而0°(360°)时,反应时最短。同时对象旋转的度数越多,心理反应的时间就越多;在刺激呈现时,人类会自动的按照认知的规律,以尽可能小的能量消耗,获得我们所需的结果。 本次实验旨在验证Cooper和Shepard的实验。 2.方法 2.1 被试 黑龙江大学2013届应用心理系本科生2名,其中被试为男、女各1人。20岁。被试属

心理学实验报告及感想

【实验结果】I P=kc 1.简单反应时: 组别平均值(ms) 视觉363 2.选择反应时: 组别平均值(ms)错误次数 视觉4010 3。辨别反应时: 组别平均值(ms)错误次数 视觉4780 4。短时记忆广度 5。概念形成

概念12 概念27 概念337 概念44 6。表象的心理旋转 【实验感受及建议】 实验感受: 做心理学实验的过程在我看来是一个奇妙的探索过程,一直知道大脑对信息

加工是一个精妙复杂的程序,但通过心理学的实验我更加体会到了大脑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即使是简单的“选择反应时"的实验也包含着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决策等心理过程。做心理学实验就像是个小有挑战的任务,所以我带着略微的紧张开始了这项挑战。 选择反应时、辨别反应时就是相应实验反应的时间扣除简单反应时简单明了又富有逻辑,在做这两个实验的时候我的大脑在做出判断之前对信息进行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我在潜意识中盼望着绿圆的出现,故我对出现绿圆的判断时间普遍短于红圆的时间;在短时记忆广度的实验中,发现通过把图像信息转化为声音信息,能够更好地记住数字,把出现的数字四个一组大声地念出来便可以较为轻松地记住十个数字,可能听觉代码比视觉代码更利于短时记忆,同时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全神贯注,不能分心,一分心便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验结果;概念形成这一实验,可能这一实验是我完成地最迷糊的一个实验,由于开始时并没有仔细阅读概念实验的说明,对实验中出现的的一连串圆点充满疑惑,只知道瞎点并没有主动的去形成概念的想法,致使实验的效果较差。在表象的心理旋转中,我在忙乱之中进行,生怕多一刻的思考便影响了实验数据的漂亮,反而使自己底气不足。实验看似简单,但也需要一个不慌不乱的平静心态,以保证操作的客观性。 通过这次的心理学实验,我深切地认识到了心理学并不是一门夸夸其谈充满玄妙的学科,它更多地从实际研究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平时难以解释的现象抽象化具体化,例如把一个人瞬时记忆的能力通过一连串难度逐渐增加的记忆任务用具体的记忆广度来衡量出来,也使我对自己的记忆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心理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心理学实验更加激发了我对其的兴趣。实验建议: 1.增强对实验系统稳定性的维护,在我第一次短时记忆广度即将完成时出现了 系统的卡顿情况以致第一次的实验数据不能得以保存,只能再进行一次实验,此现象可能会影响实验数据的客观性。但总体来说实验操作系统较为稳定顺畅,能够获得较为不错的实验体验,如果能够继续完善一下,就更好啦。2.实验数据应该综合一些无关变量的考虑,比如做实验时周围环境的嘈杂情况 以及实验者的注意力集中度和精神亢奋状态等。可以在实验开始的提示语中

表象心理旋转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重复了Cooper等人的R字符表象旋转实验,旨在验证心理旋转的存在。实验以60°为旋转角度的区间,从0°到300°(360°与0°重合),分别记下反应时和正确率。实验结果表明,当刺激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反应所需时间越多。在人们的大脑中,存在心理旋转的过程。 关键词:心理旋转反应时表象 1. 引言 心理旋转指单凭心理动作,将知觉之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对心理旋转能力及其性质的研究不仅在理解人类空间认知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Cooper等人的研究中,每次给被试呈现一个旋转角度不同的字母R,呈现的字母有时是正写,有时是反写。被试的任务是判断字母是正写还是反写的。结果表明:当字母呈现垂直时(0°或360°),反应时最短,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大,反应时随之增加。当字母旋转180°时,反应时最长。这说明,被试在完成任务时,对表象进行了心理操作,即他们倾向于把倾斜的字母在头脑中旋转到直立的位置,然后再作出判断。人们在完成某种作业时,确实可以借助表象进行思维,形象思维的支柱就是人们已经形成的各种各样的表象。 本实验引用了Cooper和Shepard的实验,采用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实验,通过对32名被试不同的方向和旋转角度判断字符正反的反应时的测量,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实验假设: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大,反应时增加。 2.方法 2.1 被试 教师教育学院0902班32名学生,其中男生2名,女生30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2 仪器和材料 计算机编制的心理旋转实验程序 2.3 实验设计 实验为2×6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旋转角度(6个水平:0°、60°、120°、180°、

表象的心理旋转知识分享

表象的心理旋转

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 实验名称表象的心理旋转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应用心理学

表象的心理旋转 摘要实验研究了正R和反R的心理旋转随旋转角度变化的规律,及正R和反R的反应时的差异和反应时的性别差异。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20名。实验给被试呈现旋转角度分别为0°、60°、120°、180°、240°、300°的正R和反R字母,当刺激出现时,要求被试判断刺激为正R还是反R。结果显示:刺激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用时越多。 关键词表象心理旋转反应时 1 引言 表象(Mental Image)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是真实物体的类似物,是真实物体的抽象化再现。美国心理学家巴格斯基认为,人将视觉和语言信息转化为表象储存在记忆中,表现是信息编码的基本形式。人可以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类似于对具体事物的操作。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指单凭心理运作,而不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的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也是一种评定空间智能的重要标尺。

对心理旋转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Cooper和Shepard 用减数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得到了字母倾斜程度越大,反应时越长的结论。后来的一系列研究都验证了这一假设。 有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被试的心理旋转能力存在明显差异,无论是对图形方位匹配判断的准确性还是完成判断任务的速度,中青年组被试的成绩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被试。这说明心理旋转能力可能与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有关。有研究者比较了青年和中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旋转信息加工,发现青年和中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旋转的信息加工机制均受损,也说明心理旋转与神经过程有关。个体心理旋转能力与智力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 而关于心理旋转的性别差异,不同的研究却得出了不同的结果。大多数实验结果是男性的表现要好于女性,男性在执行空间认知任务时的表现往往好于女性,在心理旋转任务中,这种现象更为普遍。有人认为任务过程中男性和女性分别采用了整体旋转和局部旋转的策略是主要原因。有些实验却发现从反应时间以及心理旋转速度等角度对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反应时间和心理旋转速度都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总之,Cooper的结论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同。本实验在重复验证Cooper的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心理旋转反应时的性别差异。 实验假设:表象的心理旋转正R和反R反应时没有差异,反应时也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摘要该实验采用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研究了4名大学生在不同的方向和旋转角度下判断字符正像或镜像的反应时,结果表明(1)心理旋转是存在的,且基本支持Cooper和Shepard研究的结果, (2) 不同被试完成任务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有些被试在反应的时候极可能不是完全的心理旋转。 关键词:心理旋转表象命题表征 1 引言 Cooper和Shepard (1973)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数码,对心理旋转作了进一步研究。以R字母所做的实验结果发现,当样本为垂直的正位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或360°,不管是正常的或镜像的,判定所需时间较少,而当样本作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样本旋转了180°时,反应时为最长,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大,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以180°为界,曲线的两侧时对称的。 Shepard等关于心理旋转的研究着眼于表象的表征和加工,它有力地支持将表象看作一种独立的心理表征的观点。但命题表征说认为它同样可以解释心理旋转的实验结果。 本研究旨在验证Cooper和Shepard实验。 2 实验 2.1 被试 被试为应用心理专业的本科生4人。 2.2 材料和仪器 2.2.1 JGW-B型心理实验台速视器单元, 计时记数器单元, 手键一个。 2.2.2测试卡片12张,每张上面有正向或反向的“R”一个。两种字母的倾斜角度有六种: 0°、60°、120°、180°、240°、300°。注视卡片一张。 2.3程序

2.3.1卡片随机排好顺序并列表,将顺序号写在卡片的背面(用铅笔写),将作出的正确反应填入表中的相应位置,此列表只是样例,详细见后: 2.3.2接上电源;将导线的一端接速视仪的“反应时检处”,另一端接计时计数器的反应时输入反应时手键接计时计数器的碑石侧“手键”插口上。 2.3.3速视仪选择“ON”灯亮表示接通。明度测试卡调节A、B视场的明度达到基本一致;在工作方式选择栏,将A选“定时”;B选“背景”。选“A—B”顺序工作方式;在时间选择栏将A定为“0200”。 2.3.4打开计时计数器电源,电源灯亮计时屏幕显示“0.000”,正确系数与错误次数均显示“0”,表示电源接通,工作方式选择为“反应时”。 2.3.5将注视点卡片输入B视场。被试坐在桌前,面部紧贴速视器观察窗,两眼注视屏幕中心的注意点,左、右两手食指分别按在手键的红、黄按钮上。 2.3.6指导语:“我宣布‘预备’口令时实验开始,请你判断屏幕上的字母是正相的‘R’还是镜像的‘R’。如果你认为是正相则用左手指按红键,同时报告‘正’,如果你认为是镜像的‘R’就用右手食指按黄键,同时报告‘R’反。要求判断和按键准确而且迅速。” 2.3.7将实验卡片按顺序依次输入A视场。主试每输入一张卡片同时发出“预备“口令1—2秒后按下速视器单元的“触发”键,计时计数器自动记录被试没次的反应时间与反应结果。 2.3.8实验结束后询问被试是否在进行心理旋转。 2.3.9按计时计数器的打印键,打印实验结果。 3 结果与分析 计算出第一名不同角度条件的平均反应时间(ms)。并以平均反应时间为纵坐标,以对应的角度为横坐标,画曲线图。

表象的心理旋转

表象的心理旋转 陈** 周** 蔡** 朱** 吕**(小组3) (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上海,200234) 摘要实验通过对两名被试进行表象的心理旋转测试,练习表象的旋转并学习件书法实验的操作。本试验主要通过计算机实验程序进行测定,实验中采用正R和镜像R作为刺激,每种刺激形式以6种不同的旋转角度(0°、60°、120°、180°、240°、300°)各呈现3次,共呈现36次。结果发现:心理旋转过程确实存在且旋转角度与反应是长短成正比;不同被试反应是存在个体差异;判断正确率与反应时相关。 关键词:表象心理旋转 1 前言 在过去的20几年里,心理学家们对表象进行了大量研究。大量实验都证明了表象有可能作为一种保留和操纵外界信息的代码存在。因为表象能够表征不断变化的信息,能够保存有关空间关系的信息,所以能够承受各种以它为载体的心理操作。 Cooper和Shepard等人在1973年用镜像字母来研究表象的旋转。实验要求被试在看到呈现的字母后,不管其具体方位和倾斜的角度如何,尽快判断字母是正的还是反的,并按键做出反应。如果反应错误,该次呈现在以后还会重复直至反应正确。实验中被试的主要任务是:就旋转角度不同、旋转轴线不同和图片的方位与结构不同的图形快速做出判断。Cooper 的实验表明:旋转180°时,反应时最长(无论正反)。而0°和360°的时候反应时最短。说明刺激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所需要的心理旋转越多,用时也就越多。实验中被试报告判断是实用的方法是把一个物体图形在心理旋转指导与另一物体的方位相同,然后进行匹配比较,从而做出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判断。 Shepard(1971)设计得心理旋转操作实验的重要性不在于他所得出的结论,而在于他所提出的问题:人在反映外界三维空间时形成了一个内部的视觉表象空间体系,按照这个内部表象体系的空间坐标来调节,确立所知觉的物体的空间方向以及在心理上对物体的空间关系进行操作。这是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能自动运用知觉认知规律。通过一系列认知操作,使人的知觉在一定目的下,以尽可能的小的代价获得尽可能好的结果。 心理旋转实验证明了表象是物体抽象的类似物的再现。在没有刺激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会对视觉信息和空间信息进行加工。表象是真实物体的类似物,它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中的,具有直观性。大脑对表象的加工操作类似于对真实物体进行知觉是的信息加工。事实上,心理旋转是真实的物理旋转的一种类似物,只不过表象是这种实物旋转在头脑中的复现而已,并且复现是不受任何感觉通道的束缚。 本试验脑机制的解释是:通过使用脑功能核磁共振研究发现与心理旋转密切相关的主要是顶叶与额叶区域。此外表象的心理旋转也会受其它的一些因素如性别、年龄、问题解决策略以及图形的复杂程度等的影响。对表象的心理旋转进行研究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2 方法 2. 1 被试 同一年龄段被试共2人参加了实验,都为上海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女性,21岁。 2. 2 仪器和材料 若干对不同方位的平面或立体图形,一边是标准刺激一边是比较刺激。标准刺激为一个标准的二维图形与这个图形的镜像;比较刺激为标准刺激以某种轴线、不同角度旋转出的图象。 旋转角度分为6种,0°、60°、120°、180°、240°、300°。本试验选用图形为R和。 2. 3 实验程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