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文档:专题三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3-5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文档:专题三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3-5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文档:专题三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3-5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文档:专题三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3-5 Word版含答案

第5课“军事天才”拿破仑·波拿巴(二)

预习导引

知识点一建立法兰西帝国

1.背景

法国革命成果的巩固,个人威望的提高,其权力欲不断膨胀。

2.建立

1804年12月,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通过分封亲属建立起庞大的贵族集团。3.性质

代表和捍卫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法国大革命的果实。

4.战功

1805年、1806年、1809年分别粉碎第三、四、五次反法同盟,建立起庞大的大陆体系。

5.影响

(1)扫荡了欧洲封建势力,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

(2)后期战争带有明显的侵略和争霸性质,帝国也带有军事专政和家族色彩。

知识点二远征俄国

1.法俄矛盾激化,为稳固其在欧洲的主宰地位,拿破仑1812年远征俄国,结果失败,成为拿破仑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1813年,在莱比锡与第六次反法同盟决战中失败。

3.1814年,巴黎陷落,拿破仑发表退位诏书,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厄尔巴岛。[归纳拓展]拿破仑失败下台的因素

(1)内部因素:拿破仑称帝后,建立起军事独裁体制,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不满;

长期对外战争,导致经济困难;部分军事行动和对外政策失误;波旁王朝的反击。

(2)外部因素:拿破仑侵略扩张使遭受法军蹂躏的欧洲各国人民日益觉醒,民族主义由此萌发;遭到以英、俄、普、奥等组织的反法同盟的干涉。

(3)根本原因:是由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的,欧洲大陆封建势力远远大于资本主义势力。

知识点三兵败滑铁卢

1.1815年,拿破仑回到巴黎,推翻复辟的波旁王朝,再次登上皇位。

2.在比利时的滑铁卢与第七次反法同盟决战失败,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3.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主题一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史料探究】

史料一在皇帝的庇护下,新贵名流才得以保住政权,增值其财富并扩大其势力。——《拿破仑时代》

史料二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恩格斯《德国状况》

史料三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思考

(1)史料一中的“新贵名流”是指什么?在“皇帝的庇护下”“增值其财富并扩大其势力”说明了什么?

(2)恩格斯为什么说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3)如何理解史料三中“法国人鲜血”的价值?

答案(1)“新贵名流”是指资产阶级。说明在拿破仑帝国时期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较大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显著增强。

(2)给德国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

(3)拿破仑战胜意大利后,破除封建制度,废除农民服徭役的陈规(或农奴制),推行《拿破仑法典》等。

【史论归纳】

1.战争的目的与不同性质

(1)目的:对外战争一方面是为了维护法国领土主权,捍卫法国大革命成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法国资产阶级争夺国外市场和争夺欧洲霸权的需要。

(2)性质:①革命性: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防止了波旁王朝复辟,保护了大革命的胜利果实。

②正义性:击败反法同盟,保卫了祖国。

③反动性:与俄、英战争明显带有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的争霸性质。

④侵略性:入侵西班牙、俄国等,明显具有侵略性。⑤商业性:尤其是与英国的战争,带有明显的为本国资产阶级开辟市场的商业特征。⑥奴役性:大军所到之处,奴役了当地人民。

2.对外战争的评价

(1)前期:①目的:捍卫法国大革命成果和国家主权。②性质:正义战争。③意义:推动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欧洲大陆上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加速了欧洲各国的历史变革。

(2)后期:①目的:扩大统治范围,发展霸权利益。②性质: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③结果:被反法联盟与欧洲民族之战击败。对外侵略战争,给被奴役地区人民带去灾难,遭到反抗,致使帝国覆灭。

主题二对拿破仑的评价

【史料探究】

史料一对拿破仑来说,最致命的是他于1812年入侵俄国时所遇到的俄国各阶层人士的激烈抵抗。这种抵抗正像冰天雪地一样,造成拿破仑大军的灾难性的毁灭。从俄国冰冻的平原上开始,拿破仑的事业便一落千丈,并不可避免地在厄尔巴岛上结束了。因而,法国革命的思想意识对其创始人发生了反作用。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二法国著名史学家索布尔说:“拿破仑的历史,正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一

样,将是永远不能完成,也是永远不能全部写成的。一代又一代,它将无间断地引起人们的思考,激发人们的热情。”

——埃米尔·路德维希《拿破仑传》

思考

(1)如何理解史料一中的“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

(2)史料二认为“拿破仑的历史,正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一样,将是永远不能完成,也是永远不能全部写成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认识的原因。

答案(1)理解:拿破仑对外战争的侵略性违背了他倡导的民主,自由和独立的原则,因而遭到欧洲各国人民的反抗。

(2)拿破仑本身是一个颇有争议、十分复杂和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历史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史学研究方法和水平不断提高。

【史论归纳】客观评价拿破仑

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拿破仑对法国及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传奇式人物和一个时代的象征。

(1)功

①拿破仑多次平定王党叛乱和打败反法同盟的入侵,捍卫和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拿破仑以其卓越的才干,领导法国多次打败反法同盟,挽救了法国的危机。

②他通过征服战争,将《民法典》的精神带到各国,扫荡了欧洲封建势力,沉重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势力,将大革命的思想散播到欧洲各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促进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发展。

③他编纂的法国《民法典》,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制订的第一部民法典,对欧美各国民法典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他对资产阶级的一大贡献。

(2)过:拿破仑恢复帝制和独裁专制,不断发动征服战争,征服战争奴役了别国人民,常年的征战也使法国国力耗尽,无数人死于战争,整个欧洲大陆陷入战争深渊,也破坏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健康发展。

1.1792年法国称共和国,1804年称帝国。在这一国体变化中,没有改变的是() A.阶级基础B.国家政体

C.政府的内外政策D.与人民的关系

答案 A

解析国体是指国家性质,二者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2.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但这仍是社会的巨大进步。下列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①拿破仑恢复了一些旧制度,尤其是等级制度②主持制定了体现资本主义原则的《拿破仑法典》③多次打败反法同盟,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④在所征服的国家宣传自由、平等,推行《拿破仑法典》

A.②③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①是倒退性措施,没有进步性。②③④均是历史的进步。

3.拿破仑说:“从伟大到荒谬只差一步,让后代去评论吧!”他所说的“荒谬”是指他率军进攻()

A.意大利B.埃及C.普鲁士D.俄国

答案 D

解析拿破仑进攻俄国失败,是拿破仑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4.拿破仑多次打败反法同盟,帝国盛极一时,但很快又灭亡,主要原因是() A.英国纠合反法同盟联合进攻

B.法国经过长期战争,经济困难

C.拿破仑侵略、掠夺欧洲,引起许多国家反抗

D.波旁王朝复辟活动

答案 C

解析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拿破仑侵略战争引起许多国家的反抗。故选C。5.19世纪初,欧洲封建势力与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进行了战争,最后拿破仑遭到了失败。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战争遭到法国及其他国家人民的强烈反对

B.在俄国的惨败使其元气大损

C.资本主义尚不具备战胜欧洲封建主义的力量

D.拿破仑的个人力量有限

答案 C

解析拿破仑战争的失败,反映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尚不具备战胜欧洲封建主义的力量。A、B两项为失败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是一位新普罗米修斯,我被钉在悬崖绝壁的一块大石头上,一只秃鹫啄食我身上的肉。是的,我曾从天上窃取了火种,作为一份礼物,奉献给法兰西;火种已经上升到原来的地方,我却一直被钉在这里!……我无物遗留给我的儿子,我只有把我的威名留给他。

——拿破仑遗言

材料二拿破仑并不是被世人征服的,他比我们所有人都伟大。但上帝之所以惩罚他,是因为他只相信自己的才智,把他那部庞大的战争机器用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法国元帅贝尔纳多特

请回答:

(1)拿破仑贡献给法兰西的“火种”是什么?其“火种”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历史影响?

(2)拿破仑留下的“威名”主要指什么?结合材料二分析这种威名与拿破仑“被钉在悬崖绝壁”上的内在联系。

答案(1)《民法典》。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欧美各国民法的制定提供了蓝本(对摧毁欧洲的封建制度产生了积极作用)。

(2)威名: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了一系列对外战争的胜利。内在联系:拿破仑后期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的一面,引起了欧洲人民的广泛反抗,最终导致了拿破仑帝国的覆亡。

基础巩固

1.观察右图,塑像中的拿破仑一手持剑,一手高高举起,握住一卷文稿并指向远方。这尊塑像寓意着()

A.拿破仑是一位不可一世的君主

B.拿破仑用武力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

C.拿破仑致力于用武力征服世界

D.武力征服和颁布法典是拿破仑的两大成就

答案 D

解析“剑”象征着武力和对外征服,“文稿”象征着《拿破仑法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649年,克伦威尔领导军队打败查理一世,在英国建立共和国;拿破仑领导军队与反法同盟作战,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二人的共同影响是()

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B.促使民主政治建立

C.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D.利于霸权地位的确立

答案 C

解析材料中提到的两位历史人物,其活动事迹都从资产阶级利益出发,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拿破仑在逝世前说了一段话:“我是一位新普罗米修斯,我被钉在悬崖绝壁的一块大石头上,一只秃鹫啄食我身上的肉。是的,我曾从天上窃了火种,作为一份礼物,奉献给法兰西!”这里“火种”是指()

A.《拿破仑法典》

B.法兰西第一帝国

C.创造了一系列战争奇迹

D.扩大了法兰西的版图

答案 A

解析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神,他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盗取了天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后被钉在高加索山上,成为西方殉道者的形象。拿破仑一

生最为自豪和得意的是他颁布了《拿破仑法典》,对法国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拿破仑将其比喻为“火种”和“礼物”。

4.拿破仑被反法同盟打败的根本原因是()

A.拿破仑后期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引起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反抗B.封建势力比资本主义更强些

C.拿破仑忽视民族觉醒的力量

D.拿破仑进攻俄国失败

答案 A

解析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已形成的、有生命力的民族国家的时候,法国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

5.1815年2月,拿破仑从流放地秘密返回法国,轻而易举地夺得了法国政权,重登皇帝宝座,主要是因为()

①拿破仑受到了法国民众的热烈支持②法国人对复辟王朝的政策充满了不满的情绪③拿破仑拥有强大的武装④拿破仑得到了外国势力的支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③④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拿破仑登陆时只带领了卫队,武装并不强大,故③错误;拿破仑遭到了欧洲诸国反对,不可能有外国势力支持他,故④错误。

6.学习法国大革命历史后,有四位同学作了精彩的关于拿破仑评价的演讲。从下列题目来看,哪一个相对全面一些()

A.科西嘉岛人性格与智慧的象征

B.法兰西民族手中的双刃利剑

C.摧毁了欧洲反法同盟的进攻

D.驰骋疆场战功赫赫的宙斯盾

答案 B

能力提升

7.英国革命中出现了克伦威尔任护国主的军事独裁统治,法国大革命后出现了拿破仑称帝。这主要是由于()

A.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

B.为了恢复封建统治

C.稳定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

D.防止封建王朝复辟的需要

答案 C

解析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刚开始建立,封建势力很强大,也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建立军事独裁都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8.恩格斯说:“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外一个人来扮演的,这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即每当需要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恺撒、克伦威尔等。”这段话的含义是()

A.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不重要

B.英雄人物应时代需要而产生

C.英雄人物的活动是受历史规律支配的

D.英雄人物的出现完全是历史的偶然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时势造英雄”,拿破仑上台虽有偶然性,但从当时的形势发展上看却是历史的必然,故B项正确,D项错误。A、C两项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9.克伦威尔和拿破仑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代表人物,后人对他们的认识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伦威尔没有真心实意地努力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只图填个人欲壑,无所不为,丑态百出,终于导致了封建王朝的复辟。这样,还能说克伦威尔是真正的革命者吗?他还能算是一个矛盾人物吗?——蒋孟引《论克伦威尔》材料二在拿破仑统治区,人身依附关系、等级制度、贵族和僧侣的特权均被取消,代之而起的是资产阶级的平等、宗教自由……实行行政集中化并设立了新式的、各司其职的政府部门以取代封建特权和由此而产生的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这一切大大激发了人们对年轻的天才皇帝的敬慕。——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作者评价克伦威尔的史实依据。

(2)据材料二,概括拿破仑备受德意志地区人们敬慕的原因。

(3)分别指出材料一、二在认识历史人物活动方面的不足之处。据此,你认为评

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答案(1)克伦威尔不是真正的革命者。解散议会;就任护国主,建立军事独裁统治。

(2)原因:拿破仑发动对外战争,沉重打击了当地的封建势力;确立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原则;实行行政集中化,改变四分五裂局面。

(3)不足:材料一:着眼于人物的局限性忽视其进步性;材料二:只看到人物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没有看到其局限性。正确方法:应该全面、辩证评价历史人物;并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

【学习思考】

1.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原来的波旁王朝有什么不同?(教材P56)

提示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畅谈自己的看法,如

257

提示一方面,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保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同时扫荡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传播到欧洲各地;另一方面,其后期的对外战争则带有明显的侵略和争霸性质,因此最后遭到失败的命运。

3.拿破仑曾经说:“我要把仅仅还是计划中的付诸实施。我们应当有一部欧洲法典,一个欧洲的最高法院,一种欧洲的统一钱币、统一的度量衡、统一的法律。应当由我把欧洲的各国人民变成一个统一的人民,巴黎要成为世界的首都。”他的这一设想,与今天的欧盟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教材P58)

提示①从目的上看,拿破仑的设想是为了统治和称霸欧洲的需要,而欧盟的建立则是欧洲各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对日趋激烈的世界经济、政治等领

域的竞争谋求通过联合的力量获得优势。②从方式上看,拿破仑的设想要靠军事征服和强权推行,而欧盟是通过和平方式实现各国自愿的权力让渡。③从过程上看,拿破仑的设想,是通过军事手段的迅速推行,以一国的体制文化覆盖全欧洲,欧盟则是通过各国议会表决和欧盟议会表决等多重民主决策的方式逐步实施,并通过这种方式寻求联合范围的扩展及向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的逐步延伸。④从结果上看,拿破仑的设想,也只是停留在设想的层面,除了帝国鼎盛时期的部分统治措施和法律推行外,未曾全面实现,欧盟则经历半个世纪,不仅合作领域正在扩展和升级,而且国家数量也在有计划地增加。⑤从影响上看,拿破仑的设想,必然与民族主义思潮产生强烈冲突。即便得以实施,也将使其他民族文化归于法国一元文化,从而对世界文化的多元性造成伤害。而欧盟在成为区域经济政治一体化合作的这一合作模式中,欧盟内各民族文化特性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保存。4.有人说,莱比锡之战实际上是欧洲大陆上各民族的“民族之战”。你如何理解这一说法?(教材P58)

提示拿破仑对欧洲各国发动的战争,具有捍卫法国成果、争霸和侵略等多重性质。当拿破仑远征俄国惨败时,欧洲各民族尤其是弱小民族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积蓄的民族力量必然会爆发。因此,这一战,被当作决定欧洲各民族未来命运——是屈从于拿破仑军事统治还是获得民族自决的关键一战。

5.有人说,在滑铁卢战役中,假如拿破仑派出追击普军的格鲁希元帅能够及时赶来增援,法国甚至欧洲的历史就将改写。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认识。(教材P59) 提示任何历史事件都蕴含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历史不能假设,即使拿破仑这一次获得了格鲁希元帅所率部队的救援而获得胜利,那也只能是一次侥幸而已。因为拿破仑帝国后期,连年的战争消耗了法国大量的财力、物力和兵力,给欧洲各国尤其是弱小民族造成了灾难。帝国的解体,不仅符合法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更是欧洲被压迫民族的愿望。因此,即使格鲁希元帅如拿破仑所愿,实施了成功救援,法国的历史乃至欧洲历史也不会为之改写。穷兵黩武的帝国终将覆亡,这是不断被印证的历史规律。

【自我测评】(教材P60)

1.你如何评价拿破仑是“军事天才”这一说法?

提示所谓“时势造英雄”。拿破仑确实是世界历史上出现的无与伦比的“军事天才”。对于这种历史现象,还是恩格斯说得好:“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

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这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即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

拿破仑成为“军事天才”还有这样一些因素:一是接受军校教育和从军经历;二是出生与求学的际遇与他的异常自信形成极大反差,使他少年时代就有极强的抱负(或称霸野心)和坚定的决心,这也能够说明他会为自己的抱负付出超常的努力。比如在他16岁时,父亲病逝,家庭负债累累,他发奋学习以一年时间学完三年课程,以少尉军衔毕业;三是拿破仑有革命理想,受启蒙思想熏陶,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四是被革命动员起来的向往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法国人民,成为拿破仑大军不竭的力量源泉。

2.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提示可能有正方、反方和功过参半三种观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予以积极的引导和评价。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一是史论结合,有理有据;二是观点明确,条理清晰;三是语言生动,有感染力,有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等。建议给参与讨论的同学宣读以激励性评价为主的点评。

【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60)

1.拿破仑当政时期还有哪些重视教育的重要措施?

提示①1802年颁布了《教育基本法》。②增设实用科学,兴办许多职业学校,培养新型人才。

2.如何看待拿破仑对待巴黎理工学校的言行?

提示拿破仑对“巴黎理工学校”的言行,充分反映了他重视教育和培养人才的思想。拿破仑作为受过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熏陶的开明的执政者,认识到教育和人才建设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拿破仑有过艰难的求学经历,知道有革命理想的年轻人应当受到尊敬和充分的鼓励。从根本上看,拿破仑对教育和人才的重视,也是从维护自己的统治甚至是提高军队战斗力角度出发的。拿破仑是具有长远的政治眼光的,因为军事上可以失败,唯有教育培育出来的民族素质是不可战胜的。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三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练习

1、以下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三国同盟正式形成②英俄签订协约③英法签订协约④萨拉热窝事件 A.①③②④B.①③④②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联盟仍为英法所控制||,这说明() A.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仍以欧洲国家为中心B.英法两国仍掌握着世界经济霸权 C.美日对控制世界的问题并不感兴趣D.国际联盟实质上是英法两国的联盟 3、有人指出:“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形成这个观点的依据是(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产物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局限在欧洲范围内进行 C.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实际交战国均为欧洲国家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4、梁启超一直推崇欧美||,但是民国8年游欧归来后||,发表《欧游心影录》||,正式宣布科学破产||,开始埋首整理国故||。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法国大革命的冲击 B.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打击 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5、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结论的依据是( ) 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B.战争的深层原因是英德矛盾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D.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6、1918年初||,首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一名德国中学历史教师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发表震惊世界的历史哲学名著《西方的没落》||。联系首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西方的没落”中的“西方”应该是指( ) A.英国、法国、德国、奥匈B.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C.英国、法国、德国、俄国D.英国、法国、德国、日本 7、高二历史课上||,关于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的讨论十分激烈||。下列四位同学说法最确切的是( ) A.甲:美国参战的主要原因是德国的“无限制的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B.乙:美国参战时协约国集团在一战中还处于被动局面 C.丙:美国参战是为了夺取德国原在山东的势力范围和太平洋上的岛屿 D.丁:美国参战是为了捞取战利品||,达到战后称霸世界的目的 8、以下表述与20世纪初的史实不符的是( )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B.整个世界被列强完全瓜分 C.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剑拔弩张D.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9、从全球的观点来看||,其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开启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进程||。这一进程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材料评述的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B.第一次世界大战 C.俄国十月革命D.巴黎和会 10、19 世纪60一90 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英国海军大臣戈申对此解释道:“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此话表明英国( ) A.力图保持欧洲大国之间势力平均 B.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人欧洲事务 C.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D.势力开始衰落||,无力插手欧洲小务

2020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2东西方的先哲新人教版选修4

单元综合测评二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温馨提示:1.第Ⅰ卷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第Ⅱ卷书写在试卷上;交卷前请核对班级、姓名、考号。 2.本场考试时间为60分钟,注意把握好答题时间。 3.认真审题,仔细作答,永远不要以粗心为借口原谅自己。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0小题,40分) 1.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B.主张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得到百姓信任,实施仁政 C.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主张教育“有教无类” 解析:选B 孔子强调能行“五者于天下”的前提是实行“仁”,即具有“恭、宽、信、敏、惠”五种美德,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拥护,故B项正确。 2.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人之一,孔子的思想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积极影响涉及( ) ①治学②做人③为政④正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D.C.②③④①②④ 解析:选B 孔子的“正名”思想是为维护周礼服务的,目的是建立“贵贱有序”的社会。这是其思想中的消极方面,排除④。 3.子路说:“假如卫君请您去治理国政,您要先做什么?”孔子说:“一定要我做的话,就是正名!”由此可知,孔子在此追求的是( ) A.为政以德B.天下有道 D.敬天保民C.民贵君轻 解析:选B 题干材料中孔子提出“正名”表明主要强调礼治,不是为政以德,故A项错误;“正名”就是维护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故C项错误;敬天保民是西周人们对天的敬畏,故D项错误。 4.有人认为:“在过去两千年中的绝大部分时期,孔子的思想都是中国的灵魂。”此观点意在强调( ) A.孔子思想深刻影响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1 B.孔子思想被历代统治者利用 C.孔子思想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D.孔子思想的官学正统地位 解析:选A “孔子的思想都是中国的灵魂”强调了孔子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故A项正确;孔子思想被历代统治者利用,但这并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所在,故B项错误;“始终”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确立官学正统地位的是程朱理学,故D项错误。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专题五 第五课 知能综合提升

[知能综合提升] (时间:20分钟满分: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败后,开创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主要反映了 () A.毛泽东灵活的战略思想 B.毛泽东革命的创新精神 C.中国的革命不需要共产国际的领导 D.当时的党中央的战略思想是错误的 解析: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和十月革命的道路不同。反映了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答案:B 2.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描述的是() 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 C.井冈山的斗争D.红军长征 解析:从材料中的“匡庐”“潇湘”“秋收”“暴动”等关键词不难判断,毛泽东的这首《西江月》描述的是秋收起义。 答案:B 3.“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的根本依据是() A.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教训 B.国民革命在群众中产生的广泛影响 C.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的存在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从根本上讲是由国情决定的,而当时的国情突出地表现为“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C 4.下列著作属于毛泽东的是() ①《井冈山的斗争》②《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③《新民主主义论》④《资本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④D.②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由此可排除带④的选项。 答案:A 5.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这一变化的主要目的在于() A.完成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B.实现“平均地权”的理想 C.发展生产以巩固根据地 D.争取农民参加革命战争 解析:解答本题要从当时井冈山斗争的环境入手分析。在革命根据地建立后,面临国民党的包围和围剿,物资困难,在这种情形下土地分配方式的变化主要就是为了极大地发挥劳动力的作用,发展生产,巩固根据地和革命政权。 答案:C 6.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毛泽东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历史寓意的是() 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途 B.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 C.遵义会议前的中国革命彻底失败,必须从头再来 D.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前途不容乐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实的理解运用能力。A项不符合革命道路的特点,C项不符合史实,D项对革命前途的悲观与史实不符。 答案:B 二、非选择题(16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的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材料二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敌人。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一、秦统一六国(1客观条件:①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②久经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2主观条件:①广泛吸引各国贤士②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先弱后强远交近攻”③接受法家思想理论2、历史意义:符合人民愿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内容:①确立皇帝制度;②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名称及职责③地方实施郡县制度(2特点:①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②地方绝对服从中央(通过郡县制③皇帝直接任免官吏(3影响:①巩固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统治,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军事:南征百越设四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意义:拓展了疆土,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3、文化:统一文字(小篆4、经济:①统一度量衡制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5、交通: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直道,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6、措施颁布意义:①有利于巩固统一; 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三、暴政1、表现:a“焚书坑儒”:摧残文化,钳制思想(2严刑酷法轻罪重罚(3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修长城建宫殿、陵墓2、影响: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①统一中国②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等,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③“焚书坑儒”摧残了古代文化,钳制了思想发展。④秦始皇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很快灭亡的根本原因。 一、贞观之治(627——649 (一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生产发展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民族关系融合对外开放(二原因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个人作用;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三措施a政治:选贤任能,虚怀纳谏,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完善三省六部制b.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c.思想文化: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d.民族: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利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e.对外:友好开放,兼收并蓄(四民族:平靖边疆,设机构管辖,册封,和亲(五自省:撰写帝范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专题三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以下地区在克伦威尔统治时期被并入英国的是() ①英格兰②苏格兰③威尔士④爱尔兰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克伦威尔统治时期,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把这两个地区并入英国。 答案:B 2.“早上我来到议会……一个领子粗劣而不大整洁……面部红肿,声调尖厉难听,不过他的演说却充满了热情。”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A.克伦威尔在议会中影响突显 B.柏拉图阐述他的《理想国》 C.亚里士多德与当时著名学者激烈争论 D.魏征积极进谏李世民 解析:紧扣题干中的“议会”加以理解。议会首先在西方国家的近代化过程中出现。B、C、D三项与“议会”无关。 答案:A 3.克伦威尔在其施政纲领中说:“护国主为终身职务,与国会共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必须经过护国主的批准才能生效。”这表明() ①克伦威尔已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②护国主实际操纵了立法权和行政权③克伦威尔严格遵守了共和国原则④克伦威尔以此建立了个人独裁统治 A.①②B.②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克伦威尔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不能说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故①错误;克伦威尔担任护国主违背了共和国原则,故③错误。 答案:B 4.克伦威尔说:“我正在从事一桩不平凡的事业,并一定坚持到底。”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在马斯顿荒原战役以后说的 ②“不平凡的事业”指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③“一定坚持到底”反映了他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④是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说的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1688年“光荣革命”时,克伦威尔已经去世,排除④。 答案:B 5.英国的克伦威尔和法国的拿破仑都() A.打败了外国武装干涉B.多次冲散议会 C.建立了军事独裁政权D.颁布了多部法典 解析:两人为了稳定资产阶级统治秩序的需要,都建立了军事独裁政权。 答案:C 6.19世纪的一名英国著名政治家曾评价一部宪法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他所评价的宪法最有可能是() A.英国《权利法案》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D.德国1871年宪法 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在一个大国首次以成文法的形式确立了共和制度,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答案:B 7.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主要说明() A.美利坚合众国成立 B.美国国际地位得到确认 C.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得到加强 D.华盛顿的领导地位在法律上得到确认 解析:美国联邦政府成立,说明美国从邦联制变为联邦制,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得到加强。 答案:C 8.托马斯·杰斐逊在谈到华盛顿时说:“一个伟人的节制和美德,可能使这场革命免于像其他众多的革命那样,使盼望建立的自由被扼杀而告终。”这主要是赞美华盛顿() A.创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就任大陆军总司令 C.拒当国王且主持制定宪法 D.废除黑人奴隶制 解析:华盛顿在独立战争胜利后,拒绝了部下推举他做国王的请求,坚持将美国建成一个民主的联邦共和国,故答案为C。 答案:C 9.下列有关拿破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3-3《走向世界大战》精品教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3-3 走向世界大战同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在本单元第1、2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局部战争演变而成的。在战前发生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中,由于法西斯国家蓄意侵略,准备充分,力量强大,而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则因贫穷落后,国力弱小,且各自为战,这就使它们很难独立取得斗争的胜利。因此当时并未直接卷入反法西斯斗争的国际力量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以及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最终难以避免。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教案:3.3走向世界大战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课时:1.5节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师:这样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有人却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导言。 师: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它历时6年,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有61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参战。对于这样一场战争,丘吉尔却认为它根本没必要进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个结论是言之有据还是空穴来风,答案就在本课的内容中。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1、概念:英、法、美等西方大国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企图“祸水东引”。 2、运用: (1)李顿调查团:迁就日本,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民政府向国联行政院控告日本侵略。国联向中日两国发出内容相同的电报,要求双方立即撤退军队,又成立有英、美、法、意、德5国代表参加的调查团,以英国驻国联代表李顿为团长,到中国东北调查“中日冲突的根源”。经过半年多的活动,调查团于1932年10月公布调查报告,虽承认“东三省为中国之一部”,否认日本的军事行动是“合法的自卫手段”,指出伪满洲国是日本炮制的傀儡政府,但又认为中国的抵制日货运动是“中日双方冲突的重要原因”,说中国革命运动“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并认为“从苏联来的共产主义目前的传播”是研究东北问题“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因素”,因之“日本之欲谋阻止满洲被利用为攻击日本的根据……日本欲有采取适当军事行动的能力,吾人均可承认。”报告书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由中日和第三国派员组成顾问委员会,其中“日本人应占重要比例”,外国顾问握有重要权力,中日军队都撤出东北,由外国教官协助组织宪警维持秩序。这个方案反映了西方大国企图达到变日本独占的东北为列强共管的殖民地的目的。日本于1933年声称在“关于建立远东永久和平的政策问题”上与国联“有深刻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 ◎孔子 1.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代:(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冲击,“礼崩乐坏”;(2)“周礼尽在鲁” 影响:(1)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2)孔子提出“仁”(核心),反对暴政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2.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孔子在及世界思想史上的有什么地位和影响? 主要内容:——思想:(1)“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 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 图维护奴隶制度。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2)核心: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主张以爱人之心和 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3)中庸:把伦理范畴的“仁” 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 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政治: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不反对逐步改良。 ——教育:(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基本教材。 地位和影响:——对:(1)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2)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 推广创造 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3) “六 经”是留给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 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专题高效整合人民版选修4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 秦王嬴政即位之时,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其表现不包括( ) A.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心所向 B.商鞅变法较为彻底 C.六国出现政治危机 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解析:秦国统一的条件包括商鞅变法奠定基础;各地联系日益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等。六国实力虽不如秦国,但并未出现政治危机。 答案: C 2.贾谊《过秦论》中指出:“……及至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秦王”为能够有效地“制六合”的重大举措是 ( ) 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统一文字 C.统一度量衡D.修筑驰道 解析: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官吏由皇帝任命,确保了皇帝对全国的统治,避免了分封制诸侯纷争的局面。 答案: A 3.右图是秦朝官府遗址出土的《秦小篆字砖》(拓片),其说明 的主要问题是( ) A.秦朝使用的标准字体是小篆 B.秦朝推行标准字体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C.秦朝的教育制度平民化 D.秦朝注重加强文化统治 解析:从图片来看,主要说明了当时秦朝统一了文字,以小 篆为全国的标准字体。B、D两项是焚书坑儒所反映出来的;C项说法错误。 答案: A 4.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 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再认再现能力。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故排除含④的A、B、D三项。 答案: C 5.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解析:由题干中的“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可以判断A项正确。 答案: A 6.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置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 ) A.驱逐殖民势力B.维护国家主权 C.加强边疆管辖D.巩固清朝海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能力。上述行为均涉及到的是国家主权问题。 答案: B 7.《尼布楚条约》与近代历史上清政府签订的其他条约相比,不同点是( ) A.清政府在战争中失败 B.把原属于中国的领土让给外国 C.签约双方平等协商 D.都是不平等条约 解析:近代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都是不平等的条约,而《尼布楚条约》是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 答案: C 8.盛世是指兴盛的时代,一般公认的盛世有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等。这些盛世景象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包括( )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经济繁荣③统治者采取安民政策 ④加强思想控制,严禁外来思想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D.③④ 解析: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是所有盛世的表现;统治者采取安民政策都是盛世的原因之一。因此,①②③项是三个盛世的共同特点。而唐朝贞观时对外来文化是兼容

高中历史选修四主观题答案

【1.】(1)丞相绾等主张实行分封制,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4分) (2)有人认为秦亡与没实行分封制有关;柳宗元认为秦亡于暴政引起人民反抗,而非郡县制的过失;王夫之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6分) (3)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王朝兴衰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4分,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2】.(1)三藩割据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2分) (2)缓和满汉民族矛盾。(答“利用儒家文化,维护清朝统治”也可。2分) (3)平定噶尔丹叛乱;尊重喇嘛教;多伦会盟;册封活佛(6分,举出其中任意三点皆 (4)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分) 【3】.(1)材料一认为皇帝应总揽全国一切大权。材料二则认为权力来自于人民,反抗残暴统治是上帝授予人民的权利。 (2)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3)中国的政治体制虽然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它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落后于世界潮流。英国的政治体制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4】.(1)特点:开明平等;武力与怀柔并用;实行羁糜政策;重用少数民族首领。(4分)(2)主要措施:三征噶尔丹;抗击沙俄。(2分) (3)方式:唐太宗主要采取平等发好方式;康熙帝主要采取武力征服方式。(2分) 时代特征:唐朝时期封建社会繁荣,中华文明世界领先;清朝时期封建杜会渐趋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2分) 【5.】(1)原因:存百姓,与民休息的民本思想;吸取隋亡的教训;慎用刑法;善于用人、纳谏。(4分) (2)变化:大兴土木,耗费巨资。(1分) (3)目的:总结反省,告诫后世;以求长治久安。(2分) (4)评价: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出现“贞观之治”(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具有自我反省(批判)的良好品质;作为封建君主不可避免出现了骄惰奢纵的行为。(3分) 【6】.(1)提出逻辑学上的“三段论”,(1分)首次对科学进行分类。(1分) (2)分类: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 (3分)标准:执政者的人数;维护的利益群体。(2分)共和政体(或民主政体)。(1分)(3)尊师,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2分) 【7】.(1)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不仅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而且对亚洲及对世界都有重大影响,所以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尊敬。(3分) (2)中庸思想。(2分) (3)孔子思想包含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现实意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身也。”重义轻利,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思想仍是我们今天需要弘扬的。 (4分) 【8】.(1)思想:仁者爱人(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以德治民,取信于民;贵贱有序(或长幼有序、建立规范和谐的人际关系等。)(3分) (2)主张:统治者应该由哲学家出任;理想国家由三个阶段构成,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和谐;统治者应该以道德和智慧治理国家(或政治权利和哲学理智结合起来)。(每点1分,任答2点,共2分)时间:三次游历徐拉古,找到哲学王的雏形阿启泰。(1分) (3)主张:国家应为人民创造幸福、荣誉的生活;政治追求高尚的道德。(2分) (4)相似处:道德与政治结合(或对政治者提出了道德建设方面的要求);主张建立一种和谐、稳定、协调的理想社会;都体现了对民主的关心。(每点1分,任答2点;共2分)启示: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主;加 强官员的政治修养(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每点1分,任答2点,共2分) 【9】(1)主张:孔子提出“仁”(或“礼”、“中庸”);亚里士多德提倡理性,主张由中产阶级执政(或主张“中道”)。 (2分)缺陷:模糊了等级差别和阶级压迫。(2分) (2)孙中山“三民主义”(或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4分) (3)不同: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差别和两极分化,最终共同富裕。 (2分) 认识:中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只有在中共的领导下,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和谐社会。(2分)

2019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知识点总结(全站免费)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 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 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 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 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③徭役繁重。④刑法严酷。 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㈡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 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 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 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 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 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 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高中历史选修四总复习提纲

选修四总复习提纲 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③徭役繁重。④刑法严酷。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㈡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③法律上:

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康熙帝初年面临问题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②沙俄势力正在东来;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④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二、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 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后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③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④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⑤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三、康熙帝维护国家主权表现和历史影响 ①表现: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从法律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②历史影响: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安宁。 四、评价康熙帝 ①功绩:康熙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基础。②消极: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标考点】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主要包括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日本和德国法西斯的兴起;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主要包括局部反法西斯侵略斗争、英法绥靖政策、《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突袭波兰、英法“静坐战争”、法国溃败的原因、丘吉尔上台及“不列颠战役”等史实。 (2)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主要包括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等扩大转折的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3)了解《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以及第二战场开辟、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史实,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解析考点】 1. 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1)法西斯在德国和日本兴起并取得政权 ①社会基础:德、日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气氛浓厚,民族主 义情绪极其强烈。 ②历史根源:德、日对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强烈不满。 ③法西斯政党或组织的建立:一战后,意大利组织了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党,德国成立 了以希特勒为首的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日本则兴 起了以军部为主的法西斯主力。 ④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德、日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其统治阶级转而支持法 西斯,企图用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方法摆脱危机。 (2)世界人民局部的反对法西斯斗争 ①1935年月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5月,正式吞并了埃赛俄比亚,埃塞俄比亚人民掀起抗意战争。②1936年7月,德、意直接进行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转变为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西班牙人民抗击德、意法西斯的斗争。③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进入全面抗日战争。④1938年德国以武力为后盾吞并了奥地利,同年德国又在捷克斯洛伐克边境苏台德地区挑起事端,企图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知识点归纳

学习战争的知识逻辑 背景(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 过程(爆发、阶段、结果) 影响(参战国、地区局势、世界局势)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动荡不安的世界 1、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为什么经济发展迅速? (1)普法战争后得到法国的大笔赔款——资金 (2)得自法国割让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原料 (3)后起之秀,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2、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3、手段: (1)谈判和幕后交易,纠集军事集团 (2)扩军备战 二.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 从三大矛盾的对立到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三大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 发展为 两大集团:同盟国:德意奥 协约国:英法俄 1、法德、英德、俄奥之间矛盾的核心是什么? 法德矛盾的核心——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 英德矛盾——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最主要的矛盾) 俄奥矛盾的核心——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 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 (1)同盟国集团: 1879——德奥同盟;1882——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 (2)协约国集团 1892——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标志: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1904——英法协定;1907——英俄协定(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三.“巴尔干火药桶” (一)巴尔干成为火药桶的原因 1.战略位置重要 2.民族矛盾激化 3.列强的争夺 (二)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一战的导火线 四、一战的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俄德法英相继投入战争——一战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 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 2.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扩军备战——具体原因 3. 列强间矛盾的激化——主要原因 4.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1.为什么要打? 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变得空前激烈。 2.为什么能打? 1)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第2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一)一战爆发的标志——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二)三个阶段三条战线 西线: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英法←→德 第一阶段(1914年) 马恩河战役: 时间:1914年9月 兵力:一百五十万人 伤亡:三十四万人 结果:德国消灭法军主力的计划失败,双方形成相持局面。 第二阶段(1915-1916年) 凡尔登战役: 时间:1916年2月至12月 兵力:一百多个师 伤亡:七十余万人 结果:虽未决出胜负,但此后,德奥方面困难重重,每况愈下,开始走下坡路。此战役为此成为一战的转折点。 索姆河战役: 时间:1916年6月下旬至11月 兵力:153个师 伤亡:一百三十余万人 结果:西线再度转入阵地战 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德奥匈 第一阶段(1914年) 东普鲁士战役(东线形成对峙局面) 第二阶段(1915-1916年) 1915年德奥击溃俄国(德国计划再次落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