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 第四章1

马克思 第四章1

马克思  第四章1
马克思  第四章1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现在我们开始讲授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中的第一节。第一节讲的是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在这一节里我们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第二个问题,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第三个问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在第三章我们知道人类社会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结果,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矛盾运动的结果。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商品生产者握有大量的资本,即大量的货币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愿意并有可能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经营资本主义企业;另一个是有大量的失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他们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出卖劳动力,成为雇佣工人。这两个条件,最初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形成的。在封建社会末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大削弱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和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了产生资本主义经济的条件,所以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现在我们来看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途径和过程是:

其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是在简单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封建社会末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曾经致力于维持城市手工业者的生产稳定,限制竞争的手工业者行会制度逐渐瓦解,使行东和学徒、帮工之间的宗法性师徒关系逐渐变成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一些富裕的行东变成资本家,一些帮工、学徒和破产的行东则变为雇佣工人。

其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资本家的作用日益加强,在商人控制小商品生产者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小商品生产者变成了雇佣工人;而商人则逐步摆脱单纯商人容貌,变成了工业资本家。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农村中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这使农民对封建主的直接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变为单纯的契约关系,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了独立的小生产者。在商品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农村急剧地发生两极分化。少数农民发财致

富,变为富农,并且出现了租地资本家。大多数农民破产,变为雇农。于是出现了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富农经济。这是农村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通过以上两种相互联系的主要途径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的速度似乎太缓慢了。以至马克思曾经用蜗牛爬行的进度来形容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种缓慢的发展进程。十五世纪末美洲和通往印度航道的新发现,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都要求商品生产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发展。而这样的任务得靠资本主义大生产来实现,这就要求资本主义有突飞猛进的大发展。于是,新兴资本阶级为了加速资本的发展,就采取用暴力手段来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这就是资本原始积累。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采取暴力手段强迫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过程。这个过程之所以叫做资本的原始积累,是因为它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确立之前,它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发点。

在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于15世纪后30年,经过16世纪达到高潮,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才结束。资本原始积累的方法,在真正的人类历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杀戮.....总之,强制性掠夺小生产者,使生产者失去土地、生产资料,从而使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在这里暴力起着巨大的作用。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有两个:

第一,用暴力掠夺农民的土地,把农民变成无产者,是整个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对农民的剥夺在英国发生最早,也最为典型。在历史上有名的“圈地运动”就记录了新兴资产阶级剥夺农民土地的情况。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这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里,英国的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的强暴手段来掠夺农民的土地。当时,由于毛纺业的兴起,引起了对羊毛需要量的迅速增大,以及羊毛价格的不断上涨,因而养羊比种植农作物大为有利。于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就用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行摧毁农民的房屋,把大片的耕地变成牧场,使这些农民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羊吃人”的时代。英国政府还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制定了各种血型的立法,利用鞭打、监禁、苦役、割耳朵、处死等残暴手段,强迫破产的农民出卖劳动力,受资本家的剥削。

第二,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一方面,他们利用武力侵占殖民地,屠杀当地居民,贩卖奴隶和毒品,

进行殖民贸易,剥夺了大量的金银财物,积累了巨额的货币资本。例如,西方殖民者在300多年的时间里,仅从中南美洲就抢走了250万公斤黄金,1亿公斤白银。1783年到1793年的十年间,英国仅利物浦一地就贩运了33万多黑人,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的人口达1亿多。另一方面,新兴资产阶级还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捐税等办法,加强对本国人民的剥夺,也积累了大量货币资本。但所有这些方法都是利用国家权利,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来大力促进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过程。

总之,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①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尽管在封建社会末期就产生了,但其发展是不顺利的。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特别是封建地主国家政权、封建教会等上层建筑,拼命维护封建生产关系,妄图保存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由此可见,只有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更快地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早在14世纪,在欧洲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16世纪开始,资产阶级就发动了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广大农民和工人是革命的主力军,但由于农民是小生产者,不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工人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还没有自己的政治纲领,所以都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者。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掌握了革命领导权,夺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开始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1688年确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从17世纪到19世纪,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都利用广大农民、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力量,先后推翻了本国的封建制度,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利用政权力量,颁布和实行各种政治经济政策,消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取消封建行会制度和封建特权,结束封建割据的状况,从而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和国内市场,进而又开展大规模的产业革命,逐步完成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转变,形成国际分工,开拓了国际市场。这样,迅速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奠定了资本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发达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细胞,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普遍的也是最简单的经济现象,它包含者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萌芽,因此,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须从商品开始。(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经济形式而言,是以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为序的。

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者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满足家庭或经济单位的消费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生产者利用自己的生产资料,几乎生产自己所需要的全部产品。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规模狭小,各个生产单位处于分散、孤立状态,很少发生经济联系,因此必然是因循守旧。男耕女织,耕织结合是这种经济形势的生动写照。原始社会是自然经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虽然有了商品经济,但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自然经济。资料分享: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经济形式。商品生产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社会分工;第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的所有者占有。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所谓社会分工,是指不同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分工。社会分工的出现,使生产者长期地、固定地从事某种生产,其产品是单一的,但生产者的需要却是多方面的,这就出现了相互交换产品的必要。在生产资料属于不同所有者的情况下,各个不同的所有者都有自己不同的经济利益,都有权支配自己的产品,谁也不能无偿的占有他人的产品,要互相取得对方的产品,只能彼此把对方当作商品生产者对待,按照平等的原则相互交换各自的产品。商品经济所依赖的这两个条件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形成的,所以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一定阶段的产物。那究竟什么是商品呢?

资料分享:产品经济

产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说的一种经济形式,也是马克思设想的在商品经济消亡以后的未来社会的交换方式。这种交换与商品交换的最大区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等价交换来表现,而是通过社会中心机构集中的、统一的分配来取得,这种经济运行形态称为产品经济。产品经济是以生产力高度发达为基础的,并以全社会经济利益的一致性为前提,它是马克思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有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以及商品的价值和价值量等,是商品经济的最基本的规定性。

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既然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首先必须是一个有用物,能用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物的有用性就是物的使用价值。所以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任何社会财富,从物质内容方面看,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使用价值构成的。使用价值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它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的,所以商品不但有使用价值还应该具有与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即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比如我的一个杯子换你两支笔)。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就是说,交换价值是不能凭空存在的,它必须寄存在一定的使用价值里面,具有完好使用价值的商品才具有充分的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如果有残缺,就没有充分的交换价值;如果根本没有使用价值,也就没有交换价值(也就是如果你的笔芯不好使,或者掉了一个笔帽我就会考虑是否和你换或者是否是换两支的问题了)。

商品的交换价值,即两种商品相交换时的数量比例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哪?(为什么我的一个杯子就可以换你两支笔?)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是决定商品使用价值的自然属性。如果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自然属性抛开,商品就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它们都是劳动生产物,不论何种商品,都凝结着一定数量的人类劳动,这就是一切商品之间的共同东西。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

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所以,我们给价值的定义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及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由此可见,商品交换的比例,即交换价值是由价值决定的。在这里,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不同商品之间就不能比较,就不能交换。交换价值又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没这个交换价值,价值就不能被表现。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也就是生产我的一个杯子的劳动和生产你的两支笔的劳动是相当的)。所以,商品的价值体现着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的统一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否则就不成为商品。商品首先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有些物品没有使用价值,是废品,就没人要,交换不出去,耗费在这些物品上的劳动就不会被社会承认,也就不会形成价值,因而不成其为商品。所以,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这种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转让到别人手里,为别人使用。只有这样,它才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才是商品。商品二因素又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商品生产者生产的是使用价值,但他生产的目的却是为了出卖,取得价值。每一个生产者,对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同时兼得,要取得使用价值就得不到价值;要得到价值,就必须把使用价值转让出去,才能取得价值。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生产者实现了商品的价值,购买者取得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2、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是抽象劳动

所有的商品都是由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生产出来的,生产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劳动,与生产商品的千差万别的自然形态相适应,生产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称为具体劳动。所谓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尽管生产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千差万别,但是,他们所创造的各式各样的商品还是可以互相比较的,这说明,在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的背后,隐藏着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人类劳动。就是人类劳动(包括体力和脑力)在生产上的一种消耗或支出。如果抛开了劳动的具体特点,留下的就只有一

般人类劳动了。这种一般人类劳动,就称为抽象劳动。所以,抽象劳动就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说商品的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指的就是抽象劳动的凝结。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应该注意的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马克思说:“一切劳动,一方面都是人类劳动生理学意义上的支出,并且当作等一的人类劳动或抽象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又都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支出,并且当作具体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①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是有什么决定的呢?价值既然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决定的,那么价值量也就有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来决定。劳动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例如一小时,一天,一个月等,所以,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但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呢?马克思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②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主要指当时某一个生产部门大多数产品生产已经达到的生产技术水平,这是客观条件。但在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由于生产者劳动熟练程度不同,生产同一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也是不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只能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这是主观条件。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不变;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了,商品的价值量也要随之变化。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量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什么是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或劳动的效率。它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表示。例如,纺织工人一小时纺一公斤纱,通过技术革新,现在一小时能纺2公斤纱,这说明纺纱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比没有革新前提高了一倍。纺一公斤纱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由一小时变成了半小时。劳动生产率的大小、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主要是:劳动者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

条件等。其中,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程度越来越来显得重要。

商品的价值量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密切相关。简单劳动是指那些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从事的劳动。而复杂劳动则是指需要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才能从事的劳动。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马克思指出:“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①这就是说,在实际商品交换过程中,少量复杂劳动可以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这种换算是通过无数次交换自发形成确定的。(比如汽车的生产,这就是由一个无数简单劳动组合换算而得出的最后的结果,最简单的生产可以肢解到一个螺丝、一块车窗玻璃的生产)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等价交换。为什么商品交换必须要求等价交换,价格必须同价值相一致呢?因为商品交换实际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自己的劳动。两种商品都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才能成为互利的事情而持久地继续下去。如果一方占便宜,另一方吃亏,这种交易是不能长久地继续下去的。但是,这并不是说每一次交换价格和价值完全一致,实际上不一致是经常的。这是为什么?因为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格的决定必须以价值为基础。但是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很多,其中商品的供求关系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商品的价格和价值相一致,是以商品的供应和需求平衡为前提的,如果供求不一致,就会造成价格和价值的不一致。但在商品经济中,每个商品生产者都事先不可能事先知道市场上的供求情况,生产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因而生产的供应和需求往往是不一致的。当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升高于价值;供过于求时价格就会下跌低于价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商品的价格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商品的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所以,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就是,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上下波动。因而,商品的价格和价值相背离是经常的现象。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经济的地方,就有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社会总劳动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不管社会制度任何,为了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都必须有一定的比例。但是,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比例

关系,不可能根据统一的计划来加以安排,而只能通过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来调节。

那么价值规律任何实现这种调节的呢?通过竞争,通过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实现的。我们知道每个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是同他的商品的价格高低密切联系的。价格高于价值就会使生产者获得较多的利益,价格低于价值则会使生产者获得利益减少,甚至亏本。每一个商品生产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总是愿意生产价高利大的商品。但是,商品生产者事先不知道市场情况,只凭着自己的主观意志,盲目进行生产。他们“只有通过产品的跌价和涨价才能亲眼看到社会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和不需要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价格的涨落就成为商品生产者了解市场供求关系的晴雨表。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生产这种商品变得十分有利,就会吸引许多商品生产者去生产这种商品,于是,投入到这些部门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就大增,从而导致这些部门生产的扩大和供应的增加。反之,当某些商品因供过于求而引起生价格下跌时,生产这些商品便变的十分不利,商品生产者就会缩减或放弃生产这种商品,于是,投入到这些部门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就减少了,这些部门的生产和供应就减少。就是这样,市场商品价格的不断涨落,自发的调节着各部门的生产和流动,并使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维持大体平衡的比例关系。

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我们知道价值规律的内容之一,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所以,如果某一个商品生产者的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高,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会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商品仍然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这样他就可以获得比别人较多的收入,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相反,如果商品生产者的技术和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他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会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他就会亏本,甚至在竞争中被淘汰。竞争和淘汰的这种压力,有力的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的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各个商品生产者互相竞争,都努力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然会推动整个社会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当然,价值规律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比如,拥有先进技术和先进经营管理方法的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保持自己的优势,总要对自己所采用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保守秘密,又阻碍了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的推广,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这种改进技术的竞争,又往往

伴随着一部分商品生产者的破产和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

第三,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正如前面所说,少数生产条件好,技术高的商品生产者,由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获得较多的收入。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有利地位,进一步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减少个别劳动时间,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出现一个良性循环。生产条件差、技术水平低的商品生产者往往又很难改进技术,在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出现恶性循环。这样发展下去,他们之间的差别将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两极分化,前者逐渐发财致富,扩大生产规模,增雇工人,最后自己不劳动,变成剥削雇佣劳动为生的资本家。后者则日益破产,论为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无产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对立的阶级,就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小生产者两极分化的过程中萌发出来的。

(四)价值形式与货币的起源

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但是,货币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商品的价值也不是一开始就通过货币表现出来的,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种价值形式。商品发展初,一种商品只是偶然的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的表现在和它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这叫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随着商品的发展,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一种商品可以与许多商品相交换,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表现在一系列的商品上,这叫扩大的价值形式;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的商品生产,交换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于是出了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这就是一般的价值形式(比如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贵金属时,就发展到了货币价值形式。(经过长年的自然淘汰,在绝大多数社会里,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逐渐被金属所取代。使用金属货币的好处是它的制造需要人工,无法从自然界大量获取,同时还易储存。数量稀少的金、银和冶炼困难的铜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金属。某些国家和地区使用过铁质货币。)由此看见,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所以能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它又和普通商品不同,它是唯一专门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贵金属。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五个职能:一是价值尺度,即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二是流通手段,即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三是贮藏手段,即货币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

起来的;四是支付手段,指在没有直接商品交换的情况下,只是为偿还欠帐;五是世界货币,即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货币出现以后,整个商品世界分为对立的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都是各种各样特殊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们是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即交换价值,是直接的价值体现物。这样,商品的内在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转化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货币成为价值的化身。每个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换成货币,他的私人劳动才得到社会承认,表现为社会劳动,如果商品生产者不能把商品换成货币,他的私人劳动就没有被社会承认,他的生产就将受到严重影响。(五)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商品社会,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在社会上有所谓“同行是冤家”的说法。为什么同行是冤家呢?因为商品市场对某一种商品的需要量总是有限的,在许多人生产同一商品的情况下,人们买了别人的商品,就不会买你的商品。商品如果卖不掉,对一个商品生产者来说,就会遭到破产的厄运。因此,同行的竞争,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都是由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为什么说商品还包含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呢?商品既然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用来满足他人需要、社会需要的,所以,每一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但是,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又都是生产资料的私有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有自己决定,劳动的成果也归自己所有。他们在主观上,在形式上都是为自己劳动。因此,他们的劳动是私人劳动。他们的劳动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但它首先表现为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私人劳动同时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这是个体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特点。

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虽然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但只有当他的私人产品在市场上实现了同其他商品交换时,他的产品被社会接受了,他的私人劳动才算真正被社会承认为社会劳动。如果产品不符合社会需要,在市场上卖不出去,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就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尽管在生产这些产品时曾进行了一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了一定的使用价值,但是产品不为社会需要,他的劳动就没有被承认为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没有承认是抽象劳动,这时,产品不仅失去了社会使用价值的意义,而且也不能实现它的价值。所以,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其根源是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的其它矛盾是

在这一矛盾的表现。用课本上的话概括就是(首先,其次,最后)。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生产商品的劳动包含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马克思发现和证明的,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首先,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以前,亚当.斯密和大伟.李嘉图等古典学派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已经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是,由于他们不懂得生产商品的劳动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样的二重性,他们的劳动价值学说是不彻底的,有时出现自相矛盾的说法,马克思吸收了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学说中的正确部分,批判了他们学说中错误的自相矛盾的说法,用他们二重性的科学分析,使劳动价值学说完整地、牢不可破地建立了起来。其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正是远用了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雇佣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得使用价值的同时,转移了旧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形成新价值。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区分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论。第三,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其它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正是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第。总之,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创立在劳动二重性理论基础之上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被用于生产领域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应该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首先,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性劳动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生产性劳动应包括大部分非物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因此,应当在理论上充分肯定服务性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以利于推动第三产业更快发展。其次,在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越来越重要的条件下,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等脑力劳动,不仅作为一般劳动在价值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作为更高层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大高于简单劳动。因此,应充分肯定科技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在价值创造中付出的劳动,在收入分配方面使他们的劳动报酬与其贡献相对称,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还要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有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A ) A.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B.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D.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 2、商品是:( D ) A.一切物品 B.一切有用的物品 C.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D.用来交换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3、商品的二因素是:( B ) A.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B.使用价值和价值 C.价值和交换价值 D.价值和价格 4、一定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A ) A.使用价值构成 B.交换价值构成 C.价值构成 D.货币构成 5、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 D )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D.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6、商品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 D ) A.一般人类劳动 B.抽象劳动 C.具体劳动 D.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7、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的是生产商品的:( C ) A.劳动 B.时间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8、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是生产商品的:( D ) A.劳动 B.时间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9、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是:( D ) A.脑力劳动 B.各种形式不同的劳动 C.体力劳动 D.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0、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A ) A.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 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使用价值 C.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有价值

11、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 )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12、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D )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不可能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13、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C )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1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B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D ) A.两种劳动 B.两次劳动 C.两个过程的劳动 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16、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D )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然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17、商品价值量取决于:( D ) A.货币量 B.使用价值的量 C.商品的有用程度 D.生产商品的劳动量 18、商品价值量是由:( D ) A.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的 B.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9、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是:( D ) A.必要劳动时间 B.剩余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 30小题,每题 1分,共 30.0分 1. 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 A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 B 、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 D 、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正确答案是】:C 2. 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A 、主观性和个别性 B 、客观性和普遍性 C 、社会性和历史性 D 、稳定性和不变性 【正确答案是】:B 3. 认识的本质是 (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 、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正确答案是】:A 4. 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B 、形而上学的错误 C 、经验论的错误 D 、唯理论的错误 【正确答案是】:C 5.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 (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 、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正确答案是】:D 6. 社会意识是 ( A 、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 、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 、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正确答案是】:C 7.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 、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是】:A 8. 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 A 、排斥了主体选择的作用 B 、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C 、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 D 、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正确答案是】:B 9. 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 ( A 、唯一形式 B 、辅助形式 C 、必要形式 D 、基本形式 【正确答案是】:D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A.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 B.劳动者自愿脱离土地到城市做工,为资本家进行积累 C.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 D.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财富集中在资本家手中 2.商品经济是() A.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B.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C.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D.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 A.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B.社会分工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C.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公有制 D.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4.商品的二因素是()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C.生产和消费 D.使用价值和价值 5.下述关于使用价值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使用价值即劳动产品的有用性 C.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D.使用价值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6.商品诸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因素是(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 7.“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根本无法判断它是封建农民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的。”这说明() A.同一种物品的使用价值会随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B.使用价值是个历史范畴 C.一种物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 D.有使用价值一定是劳动产品 8.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9.马克思说:“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表明() A.只要物有使用价值也就有价值 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可分离的 D.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10.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A.在时间上是相互分离的 B.在空间是相互分离的 C.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是先后进行的两次劳动 1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中,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是()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简单劳动 D.复杂劳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正确表述商品含义的是() A、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 B、具有稀缺性的物品 C、为自己而生产的有用物品 D、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物品 2、商品经济成为最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的社会形态是()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 A、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 B、商品交换场所的建立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4、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生产关系 D、交换关系 5、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6、具体劳动() A、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B、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C、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D、创造剩余价值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8、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A、市场供求关系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9、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A、二者成正比 B、二者成反比 C、二者总按相同比例变化 D、二者总按不同比例变化 10、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低于必要劳动时间

11、从本质上看,货币是() A、特殊的资本 B、普通的商品 C、一般等价物 D、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2、在商品赊购赊销中,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1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4、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是() A、技术进步和生产资料公有制 B、技术进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C、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公有制 D、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15、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A、货币流通规律 B、价值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 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6、价值规律是() A、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 B、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C、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 D、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 17、商品交换中价值与价格的关系表现为() A、价格总是高于价值 B、价格总是低于价值 C、价格总是等于价值 D、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8、“物以稀为贵”,这种现象在商品经济关系中主要是指() A、商品稀少价值就大 B、使用价值决定价值 C、供求关系对价格有重要影响 D、消费者的心理决定价值 19、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在流通中购买到() A、生产资料 B、劳动力 C、劳动资料 D、劳动对象 20、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A、商品按价值量的大小进行等价交换 B、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C、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D、劳动力成为商品 21、在资本主义社会,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中一般不包括() A、生存资料的价值 B、生产资料的价值 C、延续和养育后代所需的费用 D、必要的教育培训费用 22、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马克思基本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 主义先验论 2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3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书本知识是次要的D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 ) A.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B.感性的物质活动 C.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历史性活动 6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 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 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8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D 实践 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 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C.是否坚持可知论点观的论理唯持坚否是 D. 点观的.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尠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属于(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13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概念-判断-推理 1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2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课程代码:037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 B ) A.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C.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如何回答( A ) A.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B.物质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是否永恒发展的问题 3.金、银、铜、铁、铝等同金属的关系属于( B ) A.部分与整体的关系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D.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4.新事物之所以必然战胜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D ) A.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之后产生的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内容 D.新事物较旧事物更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5.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我们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看主流,同时又不忽略支流。这里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A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变化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6.下列各项中,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是( D )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C.纸上谈兵,画饼充饥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7.下列各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 D ) A.认识客体具有客观性的观点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 C.物质世界可以认识的观点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 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D )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 C.理论—实践—理论D.实践—认识—实践 9.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 A ) A.形象性B.能动性 C.客观性D.抽象性 10.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B )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相对性

马克思第四章题库

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B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D )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B )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4、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A )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5、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D )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6、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A ) A、使用价值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7、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D )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C )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D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第四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有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A.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B.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D.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 2、商品是:() A.一切物品B.一切有用的物品 C.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D.用来交换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3、商品的二因素是:() A.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B.使用价值和价值 C.价值和交换价值D.价值和价格 4、一定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 A.使用价值构成B.交换价值构成 C.价值构成D.货币构成 5、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B.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D.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6、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的是生产商品的:() A.劳动B.时间 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 7、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是生产商品的:() A.劳动B.时间 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 8、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是:() A.脑力劳动B.各种形式不同的劳动 C.体力劳动D.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9、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A.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 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使用价值 C.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有价值 D.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10、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11、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B.商品不可能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12、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马克思主义原理 第四章

(黑字为已划重点;蓝字为未划补充内容;红字为重中之重) 第四章 (P160第一节)考点: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注意) (P161第2段第1行)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P161第2段第2行)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存在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P162第2段第1行)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P162第2段第3行)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P162第2段第8行)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P162第2段倒数第7行)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P162第2段倒数第3行)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P163第1段第1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P163第2段倒数第6行)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P163第2段第1行)商品是劳动的商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P163第2段第4行)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P163第2段倒数第3行)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

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P164第1段第5行)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P164第2段第4行)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P165最后一段第1行)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P165最后一段第4行)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P165最后一段倒数第2行)但是,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P166第2段第1行)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贯穿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 (P166第2段第9行)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P166最后一行)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P167第1行)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P167第1段第1行);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P167第2段第1行);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

马克思题库第四章 测试与练习

第四章测试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 1、商品是 A. 具有社会使用价值的物品 B. 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C. 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D. 为他人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二重性是 A.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B.交换价值和价值 C.价值和使用价值D.费用和效用 3、劳动二重性是指 A.死劳动和活劳动B.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4、下列说法是错误的是 A.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C.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 D.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 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 A.物质资料 B. 私有制 C.生产剩余价值 D.劳动力买卖 6、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的是 A.资本集中 B.生产集中 C.企业集中 D.经济集中 7、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是 A. 私有制 B. 社会分工 C. 分工和交换 D. 其他 8、剩余价值来源于 A. 工人的剩余劳动 B. 资本的生产力 C. 大自然的恩赐 D. 资本家或工人的节俭 9、可变资本是 A. 劳动力 B. 工资 C. 资本家为购买劳动力支付的货币 D. 可随产量变化的成本 10、剩余价值率是 A.剩余价值对全部资本之比B.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C.剩余劳动/全部劳动D.三种说法都对 1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 A. 剥削率不变 B. 延长工作日长度 C.劳动生产率不变 D. 工资率可变 12、生产价格是价值的 A. 基础 B. 内容 C. 转化形式 D. 初级形式 13、剩余价值是由()创造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认识论

第四章认识论 第一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1、实践促使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发生分化,为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 2、实践活动的操作方式内化为人脑的思维模式,使人脑具备了意识的功能,为认识活动的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3、实践活动的社会性扩大了人际交往,加强了社会交流,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使人的认识可以超越个体经验的狭隘性和直观性,使认识活动的发生有了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直接来源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2)认识形成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是由实践提供和规定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创造力新手段;也为认识的发展锻炼了思维能力。 3、实践是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 认识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客观真理,但获得客观真理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实践活动的成功。因为人只有在成功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生存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符合,只有能够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的特点是直接现实性,因为实践是把主观变成客观的活动,因此,只有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实践就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唯物主义观点。(2)检验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观点认为:把实践看做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唯一性、至上性、绝对性,即实践一定能检验真理,凡经实践检验的一切都是客观真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局限性、历史性、相对性,即实践检验真理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是一个过程,已经检验过的真理还需要经过实践的再检验。 (3)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逻辑证明的辅助和补充作用,但不能把逻辑证明当做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逻辑证明只能说明认识有道理,符合逻辑,但它不能说明道理的真实性。 三、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1、这是由实践的本性所决定的。实践是能动的,受意识支配的,这决定实践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2、这是由认识的特性所决定的。认识的活动及其成果有相对对立性,它一经形成,便能发作用于实践。 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基本的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使时间达到预期的效果,促进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二是落后的、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甚至破坏的作用,阻碍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4、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指导主体自觉按照规律去从事实践活动;对实践活动做出预测和规划;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实践活动。 5、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科学理论对实践

马克思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实事求是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2.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 A )A.社会理想 B.道德理想 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 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 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 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A.真理的相对性B.真理的绝对性C.主观真理论D.客观真理论 15.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 )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16.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B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把握事物的度 C.确定事物的质 D.认识事物的量 17.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C ) A.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 B.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18. 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C ) A.风来雨至 B.冬去春来 C.摩擦生热 D.电闪雷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

第四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 A. 使用价值 B .价值 C.交换价值 D .价格 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 A. 创造新价值 B .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 .创造使用价值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 A .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 .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 .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4. 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 ) A .价值规律 B .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 .货币流通规律 5. 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 A .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6. 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 A .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 .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 .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7. 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 A .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 .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 .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 A .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 .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 A .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 .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 .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 10.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 A. 具体劳动 B .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1.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 A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 .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2.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 A .劳动二重性学说 B .资本有机构成学 C.剩余价值学说 D .平均利润学说 13.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 A. 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 .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 .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14.资本集中的方式是( ) A .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 B .竞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C.竞争和信用 D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5.资本主义地租是( ) A .平均利润转化来的 B .超额利润转化来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测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测试题 一、单选 1.具体劳动( ) A.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B.是劳动的社会属性C.反映社会生产关系D.创造剩余价值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前提)是在流通中购买到( ) A.生产资料 B.劳动力C.劳动资料D.劳动对象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 ) 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4.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构是 A.检察机构 B.法院C.警察机构 D.议院或国会 5.关于社会分工的产生,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社会分工是私有制的产物 B.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C.社会分工是资本主义的产物 D.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6.构成商品价格基础的是 A.使用价值 B.价值 C.商品供给 D.商品需求 7.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是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流动资本 D.流通资本 8.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将工作日延长所生产出的剩余价值是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平均剩余价值 9.下列各项正确表述商品含义的是 A.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B.具有稀缺性的物品 C.为自己而生产的有用物品D.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物品 10.商品经济成为最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的社会形态是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11.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A.二者成正比B.二者成反比C.二者总按相同比例变化D.二者总按不同比例变化1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B.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矛盾 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D.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矛盾 13.除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外,剩余价值率还可以表示为( ) A.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B.剩余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C.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比率D.利润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14.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 ) A.它由其生产的剩余价值决定B.它由其使用价值决定 C.它包含历史和道德因素D.它包含习惯和法律因素 15.资产阶级道德观的基本原则是(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 A.利己主义B.拜金主义C.自由主义D.享乐主义 16.商品交换中价值与价格的关系表现为() A.价格总是高于价值B.价格总是低于价值 C.价格总是等于价值D.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7.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可表示为() A.m:v B.v:m C.m:(c+V) D.(c+v):m 18.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马克思主义-第四章

第四章 一、选择题 1、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式是: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社会分工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3、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4、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财富集中在资本家手中。 5、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形式。 6、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 7、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行为前提。 8、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创造使用价值。 9、两种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他们: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的人类劳动。 10、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者,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对这句话应理解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 12、价值的实体式:抽象劳动。 13、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他是在:同一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14、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5、“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根本无法判断它是封建农民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的。”这说明:一种物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 16、货币的五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17、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8、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 19、价值规律调节社会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时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的。 20、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劳动二重性理论。 21、与一般劳动产品相比较,商品的主要特点在于:它是为交换而产生的有用劳动产品。 22、两种商品想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就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23、下列对使用价值表述正确的是: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即劳动产品的有用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24、甲国购买乙国的先进技术用黄金支付,这里黄金执行的是:世界货币职能。 25、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 26、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7、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重要特定是,随着其使用价值的消费:会创造新价值,并且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28、雇佣劳动者在生产商品的劳动中新创造的全部价值是: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29、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30、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 31、在货币和资本的关系上,正确的论断是:只有能增值自身价值的货币,才是资本。 32、生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33、资本主义生产过剩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马克思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理论意义)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1)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说。。。。。 3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作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8页自己总结 6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一定要是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下)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拿剩余价值和雇佣劳动者的可变资本相比,而不应该把它去同全部资本相比。用公式表示: m'=m/v 在该公式中,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 由于工人的必要劳动是用来生产劳动力价值或可变资本的价值的,而剩余劳动则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因此,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三)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作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其中C为不变资本,v为可变资本。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这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 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其结果就是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四)资本的循环xx与再生产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