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民、农村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议【可编辑版】

农民、农村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议【可编辑版】

农民、农村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议【可编辑版】
农民、农村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议【可编辑版】

农民、农村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议

农民、农村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议

无论是年中央一号文件,还是两会召开,“三农”问题都再一次提上国家工作日程,从上到下各级部门仿佛都把这些问题放在口头上,手头上,但农村的发展现状和政策落实二者之间的切合点以及前途脉络似乎并不清晰,本文旨在结合笔者自身的一些所见所闻来探讨一下当今农村的现代性困境,并在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提供部分尚待商榷的建议。⒈农村传统价值、习俗的退让和殒失“现在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像这样的感叹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已经司空见惯了。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内涵意义渐渐被忽视掉了。不少人就把春节当作一个较长的假期,除了应付式的拜年和贴春联,其形式和实质都和平常休息时间无异。按说,春节时期家人团聚,拜祭先祖,这只是形式;家族寻根,重温爱与亲情,联络因忙碌而陌生的血缘,秉承炎黄子孙的中华情结,这才是它的真正含义。可这些传统赋予的深刻意义却因为某些客观的变迁被无形遗忘了。我们进一步来看一看它形成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后果,对这种现象的危害性就会有更深的理解。()以爱与团聚为核心含义的春节,在乡土性逐渐淡薄的背后,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因习俗冲击而仓促丢失的精神内质。()由此牵带了某些传统文化的遗失,民族记忆功能的退化。以前在家乡,春节时分热闹非凡,走高跷,舞龙舞狮,放烟花炮竹……而现在家家户户仿佛都以各自独立的方式庆祝,冷冷清清的氛围自然让新年的欢乐气氛大打折扣,只能在各种媒体上看到那些所谓的快乐的影

子。我们不妨把这样的一种追寻心理解释为农民传统文化心理的失落感。从原因上看:

一、新的就业观念使传统手艺的传承受到影响,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娱乐方式其实就是一种民族特色的技艺,但改革后的农村、乡镇过分地重视经济发展,造成了民间艺术的遗失。

二、经济利益的冲动使人们对公共利益事业淡漠或只采取观望态度。有利的并且是现实的、直接的活动才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尽量从简,已经被越来越他们接受。

三、某些不科学的习俗被硬性扼杀。以禁鞭为例,这个措施本无可厚非,可不足之处就是有些地方并没有配套建立公共燃放区。冷清的氛围从客观上减少了传统节日的喜庆。⒉农村社区建设的空白现代意义的中国社区建设是发展较晚的,农村社区这一块在非理论领域就存在了更大面积的空白地带,如何在实际行动中有效地进行各个方面的改善值得大家深入研究和思考。第

一、科教层面:

()“科技下乡”来了又走。“送知识,送科技”下乡援农,其实质意义微乎其微。从受众对象来看,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程度很低,能否识字尚且不论,有点文化的都出外务工,即使留下来也难以理解理论性强的科普书籍,更不用说学以致用,实现农业科技化、产业化,走这种那种所谓的发展农业的道路。再者,从客观条件上讲,科技的普及和利用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与支持,可农村、农民现今的收入状况极大地桎梏了科技的有效落实。无论是“文字下乡”还是“科技下乡”,我们觉得最重要的不是“送”,而是授之结网、捕鱼的能力,并提供必要的物质资助。()教育心理的工具理性。随着国家教

育政策的改革,绝大部分农村家庭都对教育提高重视,但其中为数不少的青年群体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后就投入到打工行业。农村家庭教育资本的投向渐渐集中于回报率较高的艺术类、职业类。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曲解了教育的本质目的,并在有些领域为农村以后发展埋下隐患,农村发展的后劲和生员动力都会受到恶性影响第

二、文化层面:

()迷信思想依然保留者众。农村的乡土本性本身就具有一种天然的心理图腾崇拜。外出的打工一族虽然经历了部分现代都市文明的洗礼,但祈求在外平安的本能情愫使各类迷信活动有增无减。他们带来的较先进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部分旧弊陈规,可在另一些角度助长了新旧恶性价值观念的滋长。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也在农村社区有肆虐迹象。()赌博盛行。最近倍受媒体关注的“买码”风波,在广大乡镇和农村也屡见不鲜,各类赌博行为遍布村头巷尾,一些农民在自己家中设立麻将馆,提供赌具,收取租台费用,以此谋取财富。第

三、社会保障体系层面:

农民没有任何保障与福利,这是当今农村的现状。()医疗卫生条件极差,医务室等机构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体制,没有规范器具、药物、医务人员,一些土郎中、土药方在广大农村地区依旧广泛存在。()灾害防治既缺乏预警机制,也缺乏防范措施,更缺乏协调补救、灾后援济方案。现在大部分农村的耕作模式除了在水利等方面有少许改观外,依然是沿袭传统。自然灾害的破坏往往让农民辛苦一年的血汗付之东流。()农民既没有购买人保的便利,也缺乏这种意

识,更不愿意将钱花在此地。而在外部结构上,农民也无权享受低保。诸多条件的遏制使农民实际上成为一种“单纯人”,置立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因此在遭受疾病或者以外伤害的时候就不堪一击,不能

page获取补偿性保障。农村社区建设重重困境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

一、农村社区理论体系挖掘不足,对城市社区研究偏向过重。理论上尚未给有关部门提供具体可行的方案,要发展也无计可施。

二、对农村经济的重要性错误理解使社区整体发展产生失衡倾向。各部分之间没有在长远的指导下合理协调,最终经济没有上去,各方面也相互拖后腿,恶性循环。

三、农村经济建设缺乏实施载体。各基层政府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职能部门长期有效地给农村、农民科学指导。没有主导力量协调农民,也没有组织人员、科技人员引导发展方向和道路。从中央到地方,上传下达,可将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往往却被文件宣读或会议开展代替了,起不了实质作用。“两卡一书”等政策是为了给农民借贷等提供方便,但农民不愿借钱欠债的传统心理使这样的措施往往成为一纸空文。⒊乡村基层民主与权威《乡土中国》中讲到中国农村是无为社会,是无讼社会,是长老政治。改革开放二三十年来,现代性的政治因素潜移默化地注入了农村的肌肤。本身起步就晚,脚步迈得依然很慢。农民(打工一族等一类经受现代文明影响的除外)的乡土本性没有改变,形式上的政治民主意识只是在思维表层波动。中国农民骨子里并没有民主情结,也因此他们不需要建立广泛的公共关系,尽管他们与和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东西摆脱不了干系,但他们的政治

热情只是生之于外界,甚至谈不上什么政治热情的。因此,基层选举中大多数农民对政治参与大多漠不关心,或者道听途说,或者敷衍了事,也正是这样的心态使不少地方“代票”行为数不胜数。在权威方面,传统的长老、辈分等的影响逐步减弱,以经济精英、政治精英为代表的新型权威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经济精英尤为突出,这种现象的产生与物质生活需求不断增加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联系。农民的目光日益集中于那些依靠各种方式获得经济财富的人身上,并以这些人为目标来重新内化评判标准和价值追求。年两会的召开正在进行当中,“和谐社会”的讨论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农村发展问题不是简单地加入现代化因素就可以解决,只有综合考虑到农村发展的传统因素,在传统和现在的合理交接处寻找科学方案,这些问题才能最终找到答案。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设计城市和农村的整体发展计划,和谐社会的道路才能有序铺开。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邹树琦 随着改革开放,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和进入新时期新阶段,对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及农村基层组织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新课题,必须列入重要工作日程,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因地制宜的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增强做好农村社会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农村社会管理事关农村社会稳定,事关农村经济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工作,对于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提升农村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根本的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好地维护最广大人

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只有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把农村的各项社会管理工作做得井井有条,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的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 2、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字,不只体现在建新房、建新村、改变村容村貌上,还体现在农村社会管理的新变化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提出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都属于农村社会管理的范畴。抓好了农村社会管理,新农村建设也就抓住了内在的东西,抓住了长久的东西,才能更好的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3、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广大农村的和谐,就不会有全社会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在新的历史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必然要把农村和谐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促进全社会的和谐。 二、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确保农村社会管理长效机制落到实处。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责任,要自上而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农村的各项社会管理工作都要通过乡村基层组织得以实施,乡村基层组织必须担负起最直接的责任主体的责任。完善农村基层管理和服务网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要协调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类矛盾;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 摘要:本文主要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 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内在统一性理论阐释、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灵魂和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力量源泉和最终落脚点,这几方面对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的建设进行阐述。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统一一、前言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的重要指导思想。怎么样正确的理解科学发展观及其和谐社 会的关系? 下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阐述。 二、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 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是一个提纲挈领、内涵丰富的命题和判断。近一段时间以来,这一命题已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瞩目与探询。那么,应当如何理解这个命题和判断呢?1、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关于发展的哲学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总的看法、哲学思考和根本 观点,它揭示了发展的内涵、实质、基础、途径、目标、方法、规律和图景,本 质上是一种发展哲学,是关于发展的战略思考和哲学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 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则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发展应当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应当统筹兼顾这一部分人的发展与另一部分人的 发展,这一区域的发展与另一区域的发展,当代人的发展与后代人的发展,经济 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就迫切需要把关于发展的认识提 升到哲学的重要地位,从哲学思维的角度给予解读和解答。 2、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的实践本性。 这大体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比如从比较 注重GDP 数字的增长到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从沿海开放到西 部大开放、振兴东北、中部崛起;从一部分人先富到共同富裕;从效率优先、兼 顾公平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 到科学发展观,表明科学发展观是在实践中形成,就是说发展观也是“发展”的。 以为发展是一成不变,不能与时俱进的,显然是错误的。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 关键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关键是在实 践中落实,是落实到实践中。 3、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的整体联系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也是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的基本观点 和方法。 三、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内在统一性理论阐释1、二者共同围绕着同一个 主题—发展这是由当前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我国当前最大的基 本国情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 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尽管经过了20 年的 高速度、跨越式、非均衡的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和综合国力也 稳步上升。但当前社会还存在/生产力水平总体上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性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 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科 学发展观的实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始终如一高举发展这面

建设社会主要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

一是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不和谐。近几年来,我县通过一系列的惠农政策的出台,虽然各乡的农民民的收入有了明显增强,但不平衡性仍很突出。有的乡的农民科技意识强抓住了机遇利用地、县出台的优惠政策致富了人均收入过万元了,而思想保守没有科技意识的乡的农民就人均收入只有2-3千元多 万元。先富乡往往群众得到实惠多,后进乡的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农民同样有很高的期望值。群众得不到经济实惠,产生干群不和谐因素也就在所难免。 二是贫富悬殊带来的不和谐。目前我县农民人均收已达到5200元。但随着GDP的增长,许多工薪阶层工资连年徘徊不前;同时,农民缺劳致病、因病返贫等因素,也造成了一批贫困弱势群体。通过调查,近年来,贫困人口、低收入阶层构成的弱势群体没有下降趋势。 三是历史因素带来的不和谐。以往农村规划早、标准低,目前农村中宅基地问题、与土地相关的农民保障问题日益突出。一些收入低的农民,无力进入集中居住区,但现有居住条件又相对落后,建私房政策又比较严,造成许多农民居住环境跟不上形势。由于并镇、并村前农村规划、土地补偿政策不一,历史遗留的问题比较多。部份拆迁户进入集中居住区后,住宅条件城镇化了,但没有改变农民的性质,农具、肥药、粮食、柴草等生产、生活资料继续存在,住宅的集中与农户分散经营矛盾比较突出。以上这些因素,也带来征地拆迁、土地承包中的新矛盾。 四是外来人口激剧增加带来的不和谐。目前,我们县有3.3万人,其中外来人口超过1万人,对治安、卫生等方面造

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农村建立稳定的治安秩序、公平的市场经济秩序、正确的价值观带来了挑战。 五是陈规陋习带来的不和谐。目前,农村赌博、迷信等不良习俗,沉渣泛起,特别是赌博现象十分严重。通过调查,目前农村中80%以上的老年活动室、茶室都有赌博现象,一些“游手好闲”分子,沉迷赌台,不愿进厂,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议论的热点。 另外还有环境污染问题也比较尖锐。上述这些不和谐的因素,都影响了干群关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社会发展与矛盾是相互交织的,应该看到,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村社会矛盾和问题必然会不断地产生和发展。正确处理好农村社会矛盾,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多数人口的国家里,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于社会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份。没有农村的稳定,何来城市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城乡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推动农村和谐有序、稳定发展。如何建设和谐新农村,笔者认为重点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要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发展。实践证明: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推进农村工业化是农村走向富裕,消除贫穷的必然途径。当前,土地紧张因素,导致发展受到空间性制约。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跳出土地的束缚,走结构性调整之路,从“量”的追求向“质”的方向转变。下一步,我县的做法是,在产业

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1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内涵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国外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经验与启示

DRC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DEVELOPMENT RESEARCH 调查研究报告CENTER OF THE STA TE COUNCIL PRC 第119号(总3231号)内部资料2008年8月13日 国外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 相结合的经验与启示 内容摘要: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国外社保体制改革的情况看,尽管改革采用的模式各有不同,但基本方向都是强化个人责任和市场功能,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改善社保体系,以减轻公办社保中国家的财政负担,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为此不少国家都采取了财政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从中国的现实需要出发,有必要促使商业保险在社保体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之提供更大的作用空间。 关键词:社会保障商业保险启示 一、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的基本特点与区别 社会保障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

(1)建立在社会公平原则之上,由国家或社会作用社保制度的实施主体;(2)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3)建立和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是保证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4)基本不体现参与者的个人意志,参与多为强制性;(5)给付标准较低,只保障基本社会水平;(6)费用多由个人、企业和政府共同负担或由政府承担;(7)社会保障制度覆盖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社会救济等多个方面;(8)社保缴费的费率一般根据收入情况决定。从覆盖的范围来看,社会保障的内容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保健、生活卫生环境等多个领域。 与社保相对应,商业保险的特点是:(1)建立在牟利的商业原则之上,客观上起到了稳定社会、化解风险的作用;(2)由保险公司作为实施主体;(3)服务对象为参与保险的人群;(4)以投保人的自愿为前提;(5)保险项目范围广泛,给付标准较高;(6)费用完全由个人负担,保障程度与缴纳的保险费呈正比;(7)商业保险的费率一般根据风险厘定。 表1 社保与商业保险的主要区别 2

建立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和谐社会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317755150.html, 建立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和谐社会 作者:马金良 来源:《商情》2016年第14期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在探索努力达到的一个目标,是共产党的宏伟构想之一。现阶段国际上的形势是,我们面临很多已知和未知的挑战,同时也拥有了很多的机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条件下,我们国家的发展形势也不断在发生着变化,在社会中很多方面都有各种问题存在。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共同努力构建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和谐社会,是当前亟待完成的重要目标。 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重要目标 建立可持续经济发展的社会,是在党的十六大一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上被提出的十分重要的任务,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充满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和秩序,在可持续经济发展的社会中,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将能够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事业。 要建立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三者之间的突出矛盾。在建立过程中,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在建立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和谐社会中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从建立新中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为了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历了很多摸索,现阶段已经在以往的摸索中吸取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同时获得了不容忽视的进步,这在社会和谐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社会和谐,更加清楚建立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由此进行十分高效的战略决策,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推波助澜。也正是经过这样的艰辛努力,我国在建立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和谐社会方面具备了很多十分关键有利的条件。 前文提到,面对新的国际形势,我们面对很多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经济愈加趋于全球化,世界各国愈加重视相互之间的和平友好以及和谐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国际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各个国家之间有关综合国力的竞争更是甚嚣尘上。很多因素制约着各国之间的和平,也影响着各国的长远发展。因此我国在很多方面仍然面对着众多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上的重大压力。现在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相关体制方面已经逐步走向完善,也在不断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政治文明以及物质文明都在不断增强着,这样也就在无形之中推动着我国的综合国力,让人民生活更加安定祥和,物质生活更加富足,也能维持社会状态的稳定。 众所周知,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我国主要的矛盾使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下,一定要做到多方面的综合考虑。现在我国是改革发展十分重要的关键时期,不管是经济体

农民、农村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议【可编辑版】

农民、农村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议 农民、农村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议 无论是年中央一号文件,还是两会召开,“三农”问题都再一次提上国家工作日程,从上到下各级部门仿佛都把这些问题放在口头上,手头上,但农村的发展现状和政策落实二者之间的切合点以及前途脉络似乎并不清晰,本文旨在结合笔者自身的一些所见所闻来探讨一下当今农村的现代性困境,并在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提供部分尚待商榷的建议。⒈农村传统价值、习俗的退让和殒失“现在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像这样的感叹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已经司空见惯了。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内涵意义渐渐被忽视掉了。不少人就把春节当作一个较长的假期,除了应付式的拜年和贴春联,其形式和实质都和平常休息时间无异。按说,春节时期家人团聚,拜祭先祖,这只是形式;家族寻根,重温爱与亲情,联络因忙碌而陌生的血缘,秉承炎黄子孙的中华情结,这才是它的真正含义。可这些传统赋予的深刻意义却因为某些客观的变迁被无形遗忘了。我们进一步来看一看它形成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后果,对这种现象的危害性就会有更深的理解。()以爱与团聚为核心含义的春节,在乡土性逐渐淡薄的背后,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因习俗冲击而仓促丢失的精神内质。()由此牵带了某些传统文化的遗失,民族记忆功能的退化。以前在家乡,春节时分热闹非凡,走高跷,舞龙舞狮,放烟花炮竹……而现在家家户户仿佛都以各自独立的方式庆祝,冷冷清清的氛围自然让新年的欢乐气氛大打折扣,只能在各种媒体上看到那些所谓的快乐的影

子。我们不妨把这样的一种追寻心理解释为农民传统文化心理的失落感。从原因上看: 一、新的就业观念使传统手艺的传承受到影响,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娱乐方式其实就是一种民族特色的技艺,但改革后的农村、乡镇过分地重视经济发展,造成了民间艺术的遗失。 二、经济利益的冲动使人们对公共利益事业淡漠或只采取观望态度。有利的并且是现实的、直接的活动才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尽量从简,已经被越来越他们接受。 三、某些不科学的习俗被硬性扼杀。以禁鞭为例,这个措施本无可厚非,可不足之处就是有些地方并没有配套建立公共燃放区。冷清的氛围从客观上减少了传统节日的喜庆。⒉农村社区建设的空白现代意义的中国社区建设是发展较晚的,农村社区这一块在非理论领域就存在了更大面积的空白地带,如何在实际行动中有效地进行各个方面的改善值得大家深入研究和思考。第 一、科教层面: ()“科技下乡”来了又走。“送知识,送科技”下乡援农,其实质意义微乎其微。从受众对象来看,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程度很低,能否识字尚且不论,有点文化的都出外务工,即使留下来也难以理解理论性强的科普书籍,更不用说学以致用,实现农业科技化、产业化,走这种那种所谓的发展农业的道路。再者,从客观条件上讲,科技的普及和利用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与支持,可农村、农民现今的收入状况极大地桎梏了科技的有效落实。无论是“文字下乡”还是“科技下乡”,我们觉得最重要的不是“送”,而是授之结网、捕鱼的能力,并提供必要的物质资助。()教育心理的工具理性。随着国家教

关于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提案

关于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2084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办)会同农业部,国家发改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办理 提案人:民革中央 主题词:农村,管理,治理,建设 提案形式:党派提案 内容: 农村社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农村社会管理是整个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应该在基层、在农村,这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变化的客观要求,是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发布了2012年的一号文件,文件除了把农业科技放在突出位置外,还明确提出了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确保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近年来,随着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大幅改善,为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要看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也更加复杂,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固有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新情况新问题又层出不穷,农村的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农民的利益诉求更加广泛,而新形势下适应农村现状的新管理模式尚未形成,相应的农村社会管理还显得十分滞后,一些行政指令型管理、维稳短期行为等传统的农村社会管理思维和方式依然大量存在和运用,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件仍时有发生,尤其在土地、环境、村级治理等多个领域,矛盾呈集中多发之势,导致了农村矛盾积淀和化解难度的增加,给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现实挑战和长期隐忧。 为此,我们建议: 一、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高度重视农村社会管理,努力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积极稳妥的处理好农村土地承包、农村征地、土地补偿、农村债务、环境污染等热点、难点问题。要关注弱势群体,突出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农村残疾人的社会救助、特困群众以及水库移民的生存生活问题。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加大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加快发展农村民生和社会事业,快速推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向农村延伸。 二、加强乡村治理和建设,构建与农村现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模式。要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党组织执政能力,这是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关键环节。要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查处农村干部违纪违法行为,推进乡村政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八章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建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没事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足我们党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浩社会的重要任务 的途径之一。社会和谐是小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 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 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浩社会。这些重要论断,不仅为我们加快推 进社会建没指明了方向,而fIJ为具体贯彻落实中央精神 提供丁方法途径。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回答了“什么足社会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是我们党坚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马 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 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认识 的又一理论创新观点。 (一)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目标 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所描绘的 美好蓝图,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实践所要达到 的一个目标追求和目的归宿。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 上的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根据唯物史观的 基本原理,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和弊端深刻分析 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科学设想,指出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山发展的条件”小,未来

和谐社会和经济发展

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 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班级:2 姓名:王慧敏学号:20072336008 摘要:随着我国和谐发展思想的提出,必须对和谐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谐社会构建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经济发展离不开和谐社会,另一方面它又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物质支持。正确认识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经济因素,寻求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各种因素的良性互动,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构建 和谐社会作为多方面、多层次与广范围的系统工程,无疑需要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和谐与深入发展。要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基点,妥善协调好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社会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长期稳定和谐的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二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一、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更好的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和谐的社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它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推动经济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经济是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根本的还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刻意求新,而是有着坚实的经济社会的基础。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物质经济基础。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21万亿元人民币,比1952年增长了331倍,是同期世界年均增长速度的两倍以上。经过50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基本解决了世界近1/5人口的温饱问题和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 如果没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建设和发展上取得的成果,没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命题。构建和谐社会既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从经济发展来看,随着经济总量增加,由短缺经济转向相对过剩经济,经济发展从最大限度地增加供给,转向更大程度地满足需求,着力于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和谐发展。从社会基础来看,由于个人财富的增加和私人财产的形成,并且受到法律制度的有效保护,以财产为基础的社会诉求更倾向于经济稳定与社会和谐。要真正实现和谐,必须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产决定分配与消费,发展是硬道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理。只有进一步发展,增大生产力总量,才能给解决矛盾留下更大的回旋余地,也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最新-美丽乡村是中国实现和谐社会 精品

美丽乡村”是中国实现和谐社会 中国,华夏民族的家园。 上承炎黄子孙的山脉,薪火相传;走到今天,中国人依然坚守着以和为贵的理念,立足国内,由向世界,追求万物共荣之境。 精品「5」 和谐,首先是城市与乡村的和谐。 英国诗人库伯曾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 而在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乡村的文化与生态机制日渐脆弱。 于是,美丽乡村概念应运而生,中国人发起了一场寻根之旅。 上至国家领导人提出的绿水青山,胜过金山银山的口号,下至青年返乡潮的出现,美丽乡村是中国实现和谐社会、走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步。 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有人评价,青年返乡建设美丽乡村,是青年再造的推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北上广是无数寒窗苦读的学子的梦想之地。 城市,意味这机遇,也意味着成功;乡村,则意味着贫穷与落后。 一位湖南扶贫青年曾惭愧地回应起自己回到农村老家后放出的狂言这里简直比上海落后一百年。 的确,现在的乡村景象是今非昔比,再也不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之景,再也不见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之景。 但正因如此,乡村所蕴藏的无穷潜力吸引着现代青年返乡造梦,大展鸿图。 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的不仅仅是城乡和谐,更是青年价值观念的进步,在乡村发展自己,在乡村创造价 值,实现乡村人与城市人的和谐共生。 和谐,不仅是本邦内部的和谐,更是万邦的和谐。 老子有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己为几于道。 中国兴起的一带一路建设,正是秉着亲诚惠容,和谐万邦的理念打造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富裕之路。 有人扬言这是中国威胁,其实达何尝不是在现今保守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受阻的国际形势下中国从深厚的历史文化中挖掘出来的、具有当代意义的治世理念呢?往西,接通哈萨克斯坦,直到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上北,接蒙古、俄罗斯;

当前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当前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程升 【内容摘要】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突显了新的矛盾,并已成为影响当前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 要实现农村和谐稳定,一要增加农民收入途径,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二要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加强农村基 层组织建设;三要着眼城乡统筹发展,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关键词】农村地区;社会稳定;三农问题;统筹发展 【作者单位】程升,太原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然而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该问题突显了新的矛盾,已成了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农村基层工作经验和体会,就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 一、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近几年,粮食价格出现不同幅度的上涨,但是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乘机上涨得更快,粮价上涨给农民增收带来的收益,部分被以种子、化肥、农药为主的农资价格上涨所抵销,农民种粮效益仍然偏低,如果算上不断上涨的人工成本,农民种粮收益就更少。种地对于多数农民而言,仍是最后的一道生存屏障。从总体上看,农业的生产周期长,“靠天吃饭”特征明显,其收益明显滞后于二三产业。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很难实现规模效益。近几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退耕还林,生猪养殖、奶牛养殖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农民也得到了一定的实惠。但是农民对种什么可以赚钱,仍然还是不清楚,他们仍然很茫然。由于农村人多地少,土地经营权分散,农业结构调整很难实现规模效益。加之政府以前在调整结构时,往往管种不管销,往往是农民赔上土地和劳务,最后一无所获。发展养殖业,资金缺乏,技术问题和信息不足严重制约着他们做大做强的愿望。三是农民增收体制还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差。交通、邮电等发展不是很快,造成农村信息不畅,对外部的信息很难得到,对自己的有关信息也很难让外部知道,农民增收受制约大。其次是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农民信贷存在不少困难,“门槛”高,对经济条件差,越是需要金融机构支持的农民往往越难得到贷款。养殖农民多数反映需要资金,但向金融部门贷款,手续繁多,利息率高,没有人愿意为其担保,一般农民不敢奢望。 (二)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不力。一是村干部整体素质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文化程度不高,懂经济、会管理的人才奇缺,一些村干部知识面窄、政策水平不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改革创新意识不强,缺乏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在带领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强农民收入方面办法不多、能力不强。另外,农村党员队伍老化现象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二是发展经济的思路不清。有的村支部陷于社会、民间的事务性管理之中,“等、靠、要、拖、”思想较为严重,而在如何把握发展机遇,组织引导群众发展经济、共同致富等方面则思考不多、探索精神不足;一些基础较好的村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无所作为,找不到创业的新路子,死守“摊子”,集体资产的保值问题未能有效解决;一些村集体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作用难以发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一些村“两手抓、两手硬”的意识不强,思想政治工作软弱无力。存在重发展经济、轻文明建设的倾向,造成群众文化生活单调乏味,而宗族势力和封建迷信活动有所回潮,婚喜庆大操办等陋习愈演愈烈。 (三)农民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力的保障。一是农民外出务工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力的保障。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化结构,他们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和经验,工作难找,工资低,长期得不到与城市劳动者的同等待遇。他们讨要工资困难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他们从事的工作劳动强度大,劳动保护条件差,工作环境差,身体受到危害时,难以得到补偿。二是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力的保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用地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必然导致相当数量农村土地被征用。一部分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征用后,使他们变为纯粹的“失地农民”。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体系,农民权益得不到有力保护。三是农村社会保障发展还不是很快,虽然农村合作、医疗问题与农村养老保障得到一定的解决,但是农民因病致贫的家庭还是占很大比例,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障体制还不是很健全,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 二、实现农村和谐稳定的对策 (一)增加农民收入途径,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一是深化农业内部结构,带动农民增收。在全国稳粮增收的政策指导下,关键是要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基础地位,同时,深化农业内部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商品率,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二是抓好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农民增 · 61 ·

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专题分析及练习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根本要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到"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1.经济: (1)怎样坚持科学发展观? ①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保持经济发展的较快速度。但经济发展不能片面追求速度,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把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统一起来. 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④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⑤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社会就业,社会秩序等社会发展.(原因:第一,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根本保证;社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社会事业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第二,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要求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第三,我国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 ⑦坚持改革开放,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请为企业坚持以人为本提出你建议。 ①通过科技创新和强化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②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能降耗,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③遵守经营者的职业道德和市场交易的原则,重视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④尊重和维护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及各项权利,在生产发展、利润增加的前提下,顾及职工的现实利益。 2.哲学: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如何体现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①规律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表现.②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表明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2)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如何体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根本动力,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是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我们党在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3.政治: (1)政府应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①要求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仅要正确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而且要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同时要重视履行国家政治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②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即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目的,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③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提高行政能力和水平。 (2)“以人为本”作为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体现了什么政治学道理?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我国国家性质的体现。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先导作用,切实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正确反映和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筑牢经济发展这个基础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需要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只有加快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更好地调节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

益关系,解决好各种社会矛盾;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是,这种发展不是单纯追求速度的发展,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发展,是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对于哈尔滨市而言,加快发展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的重大机遇,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上新的水平。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应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妥善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等新问题、新矛盾;在结构调整上,应重点发展机械、医药、食品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化工等后续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经济,推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符合环保要求的新兴产业发展;在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上,应加快实施“开发江北,两岸繁荣”战略,推进工业园区建设、老城区改造和区域性整体开发改造,进一步增强城市承载产业发展的能力;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上,应把重点放到能形成未来产业发展支撑、能带动产业链或促进产业集成的大产业、大项目上来,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和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在社会事业上,应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把有限的财力更多地投入到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中,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强固先进文化这个支撑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文化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只有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形成和谐稳定的社

建设社会主要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是新时期面临的重大实践课题。如何建设社会义社会义新农村,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方针,这“二十字”方针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只有五个方面目标都达到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社会各个系统、各个方面的有机结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我县把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已率先实现了“第一个率先”的目标,正在向“第二个率先”的目标迈进。近几年来,我们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上,与建设和谐社会结合起来,使两者相得益彰。积极实施“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向生态功能区集中”的工作思路,农村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农民创业、就业和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人居环境得到了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文明乡镇,和谐新农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去年我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这一荣誉,既是和谐社会的体现,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写照。淖毛湖镇、吐葫芦乡、前山乡、下马崖乡等已成为各地新农村建设参观的典型。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处在一线的村级基层干部深有感触:经济发展了,农村变化了,但农村工作难度很大,信访调解压力很重。农村不和谐的因素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不和谐。近几年来,我县通过一系列的惠农政策的出台,虽然各乡的农民民的收入有了明显增强,但不平衡性仍很突出。有的乡的农民科技意识强抓住了机遇利用地、县出台的优惠政策致富了人均收入过万元了,而思想保守没有科技意识的乡的农民就人均收入只有2-3千元多万元。先富乡往往群众得到实惠多,后进乡的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农民同样有很高的期望值。群众得不到经济实惠,产生干群不和谐因素也就在所难免。 二是贫富悬殊带来的不和谐。目前我县农民人均收已达到5200元。但随着GDP的增长,许多工薪阶层工资连年徘徊不前;同时,农民缺劳致病、因病返贫等因素,也造成了一批贫困弱势群体。通过调查,近年来,贫困人口、低收入阶层构成的弱势群体没有下降趋势。 三是历史因素带来的不和谐。以往农村规划早、标准低,目前农村中宅基地问题、与土地相关的农民保障问题日益突出。一些收入低的农民,无力进入集中居住区,但现有居住条件又相对落后,建私房政策又比较严,造成许多农民居住环境跟不上形势。由于并镇、并村前农村规划、土地补偿政策不一,历史遗留的问题比较多。部份拆迁户进入集中居住区后,住宅条件城镇化了,但没有改变农民的性质,农具、肥药、粮食、柴草等生产、生活资料继续存在,住宅的集中与农户分散经营矛盾比较突出。以上这些因素,也带来征地拆迁、土地承包中的新矛盾。 四是外来人口激剧增加带来的不和谐。目前,我们县有3.3万人,其中外来人口超过1万人,对治安、卫生等方面造成了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对促进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

07级电气一班王春伟070400118 形势教育论文 经过对形势教育的学习,我对农村的改革有了很多的理解与认识。十七大代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19日表示,十七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这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陈锡文说,今后首先要着力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业效益,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为农民外出就业提供服务,多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而且还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力度、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和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继续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增强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并为陆续离开户籍所在地、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逐步转变为市民创造条件。 农村的改革需要针对其特点进行,从广西的实践来看,在农村大力开展以沼气为重点的生态能源建设对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和推动农村社会的文明进步作用突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主要体现在:一是有效地解决了农村生活燃料,保护了森林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二是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四是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推动了农村文明进步。五是推进了农村小康建设。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不竭源泉。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求紧迫;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耕地大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粮食供求矛盾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