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常见检验正常值及意义

常见检验正常值及意义

常见检验正常值及意义
常见检验正常值及意义

常见检验正常值及意义

血常规正常值血常规正常值

1.血细胞:成人每立方毫米 5000,10000;1,5 岁儿童约为 8000,11000.

2.红细胞:成人男性每立方毫米 400,500 万;成人女性 350,450 万;新生儿 600,700 万;两岁后逐渐下降.

3.血红蛋白;成人男性 13.5,15 克%;女性 12,1

4.5 克%. 4.血沉:A,长管法,每小时儿童 12 毫米以下;成人男性 15 毫米以下;成人女性 20 毫米以下. 短管法, B, 每小时儿童 2,10 毫米, 成人男性 0,8 毫米, 成人女性

0,10 毫米. 5.血小板:每立方毫米 10,30 万. 6.出血时间:1,5 分钟. 7.凝血时间:A,试管法 4,12 分钟;B,毛细血管 2,4 分钟;玻片法 2, 8 分钟. 8.蛋白质:总量 6,7.5 克%;白蛋白 3.5,4.8 克%;球蛋白 2,3 克%; 白蛋白/球蛋白 3.8,4.8 克%. 9.葡萄糖:成人 80,120 毫克%;儿童 80,100 毫克%. 10.总胆固醇:成人

100,230 毫克%;6 岁以上儿童 130,200 毫克%. 11.甘油三酯:比色法<5.45 毫当量/升或 40,150 毫克%. 12.谷丙转氨酶:定量法 2,40 卡门氏单位. 13.肝功能:黄疸指数 2,6 单位;总胆红素 0.1,1 毫克%;麝香草酚浊度 0,6 单位;硫酸锌浊度 2,12 单位

血常规( 血常规(二)

白细胞分类(DC)白细胞分为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正常值: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50%,70%;嗜酸性粒细胞(E):0.5%,5%;嗜碱性粒细胞(B):0%,1%.

单核细胞(M):3%,8%. 淋巴细胞(L):20%,40%. 中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某些血液病及放疗,化疗后,增多常见于感染炎症及组织损伤.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应用某些激素; 增多常见于某些血液病和某些变态反应病,如药物过敏,荨麻疹等.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某些类型白血玻淋巴细胞减少常见于

接触了放射物或应用了激素; 增多则常见于某些传染病和白血玻单核细胞减少无

临床意义,增多常见于某些感染和血液玻血小板计数(PLT)正常值:100,

300×109/L(或 10 万,30 万/mm3).减少常见于:脾功能亢进,接触放射物, 白血并

再障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某些药物过敏.增多常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及手术或急性失血的应激反应

常见的肝功能化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很多,不要把肝功能异常都认为是病毒性肝炎.引起肝功能

异常的原因有: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寄生虫病,药物性肝损害,其他内科疾病等引起的肝功损害.当然,一旦化验结果提示肝功异常,需要重视并仔细检查肝功能异常的原因.下面介绍常见的肝功能化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一,肝脏血清酶学的检测指标 (一)转氨酶转氨酶又称氨基转移酶.临床最常用的是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它们的正常值由于各医院检测方法不同而有差别.血清转氨酶活性降低的临床意义不大,具有临床意义是酶活性升高.各种肝脏疾病病人和一些

肝外疾病病人,其血清转氨酶活性均可升高.ALT 活性增高提示肝细胞破坏,细胞

膜通透性增强;AST 活性增高常提示线粒体损伤.二者是监测病毒性肝炎的敏感指标.常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血清转氨酶活性已经增高,故检测 ALT,AST 可以发现早期的急性肝炎和隐性肝炎病毒感染, 是目前诊断肝病应用最普遍的酶学检查项目.

血清转氨酶活性的高低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一致,故有助于病情估计,疗效观

察和预后判断:ALT 显著增高,见于各种肝炎急性期,药物性肝损害;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及心肌梗死;轻度增高,见于脂肪肝,阻塞性黄

疸及胆道炎症.AST 显著增高,可见于心肌梗死急性发作,各种严重的病毒性肝炎, 药物性肝损害及酒精性肝病; 中度升高, 见于肝癌, 肝硬化, 慢性肝炎,心肌炎;轻度升高,可见于轻度慢性肝炎.患有重型肝炎时,若出现胆红素迅速升高,转氨酶反

而下降,称为酶胆分离,提示预后不良. 血清转氨酶活性测定反映肝细胞损害及其程度, 对肝病的病因鉴别诊断意义不大.ALT 存在于肝细胞胞浆水溶性部分,AST 存在于细胞浆水溶性部分及线粒体中.肝细胞损害严重者,AST 不仅胞浆中的酶释放出来,而且线粒体中的酶也释放出来,故测定 AST/ALT 比值可用于判断肝细胞损害程度和肝病类型.急性肝炎或轻型慢性肝炎病人,ALT>AST;酒精性肝病,重型肝炎病人通常 AST>ALT. (二)血清腺苷脱氨酶(AD) 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胞浆水溶性部分,是嘌呤核苷酸循环中一种重要的酶,在核酸代谢中有重要意义. 1.正常值.正常人的 AD 活性为 5.3-20.1 国际单位/升,平均值为 14.6 国际单位/升. 2.临床意义.?判断急性肝炎恢复情况.急性肝炎病人 AD 与 ALT 一样,常早期升高,但幅度不及 ALT.ALT 恢复正常而 AD 持续升高的病人常易复发或易迁延为慢性肝炎.故测定 AD 较 ALT 能正确反映急性肝为病人的恢复情况.?协助诊断慢性肝病.AD 活性在慢性肝病中普遍升高.?鉴别黄疸.AD 在阻塞性黄疸病人很少升高,即使升高也属轻度;而在肝细胞性黄疸时普遍升高. (三)血清乳酸脱氢酶(LDH) 一般 LDH 总活性为 100-300 单位,平均为 185?10.9 单位.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细胞损害均可引起血清 LDH 活性增高.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病人,LDH 活性常显著增高.其临床意义与 ALT,AST 一致.肝炎恢复期,LDH 为最早恢复正常的血清酶.如 LDH 活性持续升高或反复波动,常提示有某种并发症的存在. 肝硬化病人若病程中 LDH 活性增强,应怀疑并发肝癌.

测定血清 LDH 总活性对肝病诊断缺乏特异性, LDH 同工酶则有相对的组织而特异性,LDH1 在心肌细胞分布最多,LDH5 在肝细胞含量最多.因此,对肝病病人测定 LDH 同工酶比测定 LDH 总活性有更大的临床意义.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病人, 其他肝功能指标正常而仅 LDH5 升高, 提示部分病人 LDH5 测定比其他肝功能试验敏感,且随着病情加重,LDH5 也随之增高. (四)血清胆碱酯酶(CHE) 用比色法测定其正常值为 30-80 单位/毫升.肝病病人血清胆碱酯酶活力降低, 主要是由于肝细

胞损害后此酶合成减少, 是反映肝脏贮备功能较敏感的指标. 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人血清 CHE 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与黄疸严重程度不一定平行.若 CEH 活性持续降低,常提示预后不良.轻型慢性肝炎病人此酶活性变化不大. 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此酶与急性肝炎病人相似. 肝硬化病人若处于代偿期, 血清 CHE 多为正常;若处于失代偿期,则血清 CHE 活力明显下降.重型肝炎病人血清 CHE 明显下降,其降低程度与血清白蛋白大致相似,且多呈持续性降低;梗阻性黄疸病人,血清 CHE 正常,若伴有胆汁性肝硬化则此酶活力降低. (五)血清碱性磷酸酶(AKP,ALP) 是一组催化磷酸单酯水解的酶类,广泛分布于各组织中,胆管上皮细胞含量最多.其正常值依测定方法不同而各异.临床意义如下: 1.鉴别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一般阻塞性黄疸 AKP 升高较肝细胞性黄疸为高. 2.协助诊断肝内浸润性或占位性病变.在原发性肝癌及转移性肝癌病人, AKP 常常升高.而在无黄疸病人,如发现 AKP 异常升高,需高度警惕肝内占位性病变;也可能为无黄疸型胆系疾病,如胆囊炎,胆石症及胆道不全梗阻. 3.协助判断肝病病人预后.在严重肝病病人,胆红素逐渐升高,而 AKP 不断下降,提示肝细胞损害严重. (六)γ-谷氨酰转移酶(γ-GT) 正常人血清中γ-GT 主要来自于肝脏,正常值 0-40 单位/升(重氮试剂法), 0-50 单位/升(对硝基苯胺法).临床意义如下: 1.判断血清中升高的 AKP 来自于肝脏还是骨骼,骨患有骼疾病时γ-GT 正常.

2.急性肝炎病人的γ-GT 恢复较 ALT 为迟;如它持续升高,提示为慢性肝病.

3.若慢性肝炎病人的γ-GT 长期升高,提示肝细胞有坏死.

4.有阻塞性黄疸时,γ-GT 常明显增高,尤以恶性梗阻性明显.γ-GT 有 4 种同工酶,有肝实质病变时γ-GT1 升高,患原发性肝癌则γ-GT2 增高. (七)血清亮氨酸氨基肽酶(LAP) 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以肝,胰,胆,肾,小肠及子宫肌层含量较丰富. 正常人 LAP 活性为15-50 国际单位/毫升.临床意义如下:有阻塞性黄疸以及肝实质细胞受损害者,LAP 均升高.与 AKP 意义相同,主要用于判断胆管阻塞和肝内占位性病变,但在患有骨

骼疾病时 AKP 升高而 LAP 不增高. (八)血清 5'核苷酸酶(5'N) 是一种特殊的磷

酸酯水解酶,仅作用于 5'磷酸单核苷酸,正常人血清 5'N 活性为 2-15 国际单位/升.肝胆疾病病人的血清 5'N 活性升高,但骨骼疾病病人不升高,故对肝胆疾病的诊断价值比 ALP 高.正常妊娠者的 5'N 活性亦升高, 对此应加以鉴别观察肾功能状况主要看哪几个指标观察肾功能状况主要看哪几个指标

反映肾功能的主要检查指标有以下几种:?内生肌酐清除率;?血尿素氮; ?血肌酐;?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尿比重;?尿渗透压;?尿酚红排泄试验等.其中以前 3

种最为重要.内生肌酐清除率,血尿素氮,血肌酐的指标主要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慢性肾衰的贫血是由肾实质损伤所导致的,其程度与肾功能的损害程度相平行.而

尿比重,尿酚红排泄试验,尿渗透压是检查肾小管功能的主要指标,直接反映肾脏的浓缩功能. 平常人们最关注的肾功能检查,泛指血尿素氮及肌酐浓度的测定值. (1)血尿素氮(BUN):过去多采用血浆非蛋白氮(NPN)测定,NPN 是指血浆蛋白以外的所

有含氮化合物,包括尿素氮,尿酸,肌酸,肌酐,氨基酸,谷胱甘肽, 铵等,其中,一些物质与肾功能无关或受肾外因素影响大,故目前已很少应用. BUN 占 NPN 中的绝大多数,为 50%以上,肾功能不全时其较迅速地明显增加,虽

然也受一些肾外因素影响(如蛋白摄入量,胃肠道出血,高分解代谢,肝脏代谢

能力以及尿量的多少等), 但方法简便, 临床仍在广泛应用. 的正常值为 2.9, BUN 7.5mmol/L(8,21mg/dl),NPN 的正常值为 14.3,25mmol/L(20,35mg/dl) .BUN 和

NPN 的高低取决于人体蛋白质分解代谢与肾脏的排泄功能, 当血中这两种物质分

别超过 7.5mmol/L 和 25mmol/L 时,提示肾小球滤过率(GFR)已至少降到 60%以下.

(2)血清肌酐(Scr):其生成,代谢与排出受肾外影响因素很少,是较为理想的指标.

红细胞中也含有肌酐.其正常值:苦味酸法为44,133μmol/L(0.8, 1.5mg/dl);酶法男性为53 ,106μmol/L(0.6,1.2mg/dl),女性为44, 97μmol/L(0.5,1.1mg/dl). 在肾功能不全时,血肌酐水平增高.血中肌酐主要由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量很少,

所以,血肌酐浓度与肾小球滤过功能呈反比关系.血肌酐的倒数值或对数值与 GFR 有线性相关.定时检查 Scr,以其倒数值或对数值作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可描出肾功能变化的斜率,可供判断病情进展状况与预后,观察药物疗效或制订治疗计划如安排造瘘透析时间等.实验证明,当 GFR 降低至 35%左右时,虽 NPN 仍有低于25mmol/L 者,而 Scr 则已全部超过正常范围. 血中 NPN,BUN,Scr 等含氮物质超过正常范围者,称为"氮质血症".不论何种慢性,急性肾脏病,当其出现氮质血症时,有效肾单位往往已有 60%,70% 受损害,因此,对 BUN,Scr 测定为正常者,并不能除外肾功能不全.然而,这两项检查对于尿毒症的诊断,判断预后,却有重要意义,因为增高程度与病情严重性成正比.此外,肾前或肾后各种原因引起的少尿或无尿

时,BUn,Scr 亦可潴留而升高.各种因素所致人体蛋白分解代谢过多,也可引起氮质血症. (3)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由于肌酐是内源性物质,如无外源性大量摄入肉食,剧烈运动或肌肉疾病,它每日的生成量为 20mg/kg 或 1mg/min,血浆中浓度与尿中排出量都较为恒定,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临床上 Ccr 的正常值: 男性为 140?27.2ml/min,女性为 112?20.3ml/min;矫正后清除率(即国内以标准体表面积加以矫正)为 80,100ml/https://www.wendangku.net/doc/0317757988.html,r 随年龄变化而变化,每长 10 岁下降

4ml/https://www.wendangku.net/doc/0317757988.html,r 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肾功能试验,它的降低程度基本上反映肾实质损害程度.一般认为,当降到正常值的 80%时,表示肾小球滤过的功能已有减退, 如降至 51,70ml/min 时示轻度损伤, 降至 31,50ml/min 时示中度损伤, 降至 20ml/min 时即可出现尿毒症的症状

怎样看一般检验报告单怎样看一般检验报告单

检验报告单是检查所得出的客观数据记录.检验项目很多,这里只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概略地作一介绍.定性检验,是看送检的标本中有没有"待检物"(即想要查的东西).一般来说,有待检物存在,报告为"阳性",反之报告 "阴性".正常时不应有的待检物出现了,称为"阳性",即为不正常.定量检验表示检验标本中待检物含

量的多少. 不同地区不同方法测出的检验参考值略有差异,参考值不等于正常值,

只是一个正常范围. ? 三大常规即血,尿,粪常规检查.

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4 项.

血红蛋白(Hb):正常男性为 120-160g/L,女性为 110-150g/L; 红细胞(RBC)计数:正常男性为 4.0-5.5×1012/L,女性为 3.5- 5.0×1012/L,新生儿为 6.0-

7.0×1012/L.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脱水所致血液浓缩或慢性组织缺氧等;其减少则常见于各种贫血; 白细胞(WBC)计数:正常成人为 4-10×109/L,新生儿为

15- 20×109/L,8 个月至 2 岁婴儿为 11-12×109/L.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炎性感染, 出血, 中毒, 白血病等. 其减少常见于流感, 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 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按百分比):白细胞分为 5 类, 一是中性白细胞,正常为 0.5-0.7,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二是淋

巴细胞,正常为 0.2-0.4,增多时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其减少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增多; 三是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 0.005-0.05,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

四是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 0-0.0075,临床意义不大; 五是单核细胞,正常为

0.01-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尿常规包括物理学检查,化学检查及显

微镜检查三项. 物理学检查主要是观察颜色,透明度,测尿比重.正常尿比重波动范

围大,一般在 1.015-1.020 之间.比重增高,见于高热,糖尿病等;比重低,见于慢

性肾炎以及肾功能严重损害等. 化学检查主要看酸碱反应, 蛋白定性和糖定性. 正常尿呈弱酸性或碱性, 无蛋白,无糖,常用阴性"—"表示.尿中有蛋白见于肾炎,心衰,发热性疾病和泌尿道感染等;有糖则是糖尿病. 微镜检查主要看有无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各种管型及结晶等. 正常尿中可有少量白细胞,上皮细胞及盐类结晶.如果出现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则有肾脏损害,如肾炎,泌尿系感染等.碱性尿常见磷酸盐结昌,服用磺胺药可见磺胺结晶. 大便常规包括肉眼检查及镜检,肉眼主要

观察颜色,性状和硬度.显微镜检查主要要看有无红细胞,脓球,吞噬细胞,虫卵等. ? 肾功能有关的检验

尿素氮(BUN):正常值为(3.2-7.1mmol/L).尿素氮增高时,见于各种严重肾脏疾

病所引起的肾功能不全,还可见于心力衰竭及休克,消化道出血后, 严重烧伤等情况.在严重肝病时,尿素氮可降低. 肌酐(cr):正常全血为 88.4-177umol/L,血清为

53.0-141umol/L. 肌酐测定对尿毒症的预后判断很有价值,肌酐越高,说明肾功能损伤越严重,预后不良. 尿酸(UA):正常男性 149-416umol/L,女性 89-357umol/L,尿酸增高常见于早期肾功能不全和痛风,结缔组织病等. ? 血糖

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一项主要指标.正常值为 4.4-6.7mmol/L,高于此范围为

糖尿病,低于此范围,可见于肝脏病,饥饿所致的低血糖,胰岛素分泌过多或甲状腺

素不足等. ? 血脂

血中脂类的总称,它包括胆固醇,甘油三脂,磷脂和游离脂肪酸.血脂与年龄,性别,饮食成分和生理情况有关系.诊断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

都需要检查血脂.我国正常人空腹时,血脂各项的参考值波动在:胆固醇(ch)成人

2.8-6.0mmol/L;甘油三脂(TG)0.23-1.35mmol/L;磷脂 (PL)1.94-

3.55mmol/L;游离

脂肪酸(FFA)176-586umol/L. ? 微生物检查

微生物检查包括细菌,真菌,衣原体,支原体及病毒等.这对于查明致病原因和

选择用药十分重要.但除细菌和真菌外,直接查找方法比较复杂.细菌培养,采集血,痰,咽试子,大便,小便,创面分泌物等标本进行培养,看有无致病菌生长,正常应为

阴性或少量非致病菌;真菌检查,标本涂片或培养,检出真菌为不正常

血液常规检验临床意义

血液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 血液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1012-5.3×10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12-5.0×10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12-5.3×1012个/L(400万-530万个/mm3)。[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各种检验正常值

一、常规项目 1、红细胞计数(RBC)男(4.4-5.7)×1012/L;女(3.8-5.1)×1012/L;新生儿(6-7) ×1012/L 儿童(4.0-5.2)×1012/。RBC↑,见于真性经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烧伤、休克、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一氧化碳中毒、剧烈运动、高血压、高原居住等。RBC↓,各种贫血、白血病,大出血或持续小出血,重症寄生虫病,妊娠等。 2、血红蛋白(Hb、Hgb)男120-165g/L女110-150g/L。血红蛋白增减的临床意义 与红细胞计数基本相同 3、血小板计数(PLT BPC)(100-300)×109/L。增多,急性失血、溶血、真性红细 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术后(2月内)、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肿瘤、大手术后(2W内)等。减少①遗传性疾病。 ②获得性疾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种贫血。 以及脾、肾、肝、心脏疾患。 4、白细胞计数(WBC)成人(4-10)×109/L、儿童(5-12)×109/L、新生儿(15-20)×109/L 增多:若干种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炎症,以及大面积烧伤等。WBC减少:感冒、麻疹、伤寒、副伤寒、严重感染、败血症、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症、脾功能亢进、急性粒细胞减少症、肿瘤化疗、射线照射、激素治疗以及多种药物等。 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和化脓性感染、各种中毒、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5、出血时间(BT)1-3min;凝血时间试管法5-12min;凝血时间玻片法1-4min 6、红细胞沉降率(ESR):男性小于15mm/h、女性小于20mm/h。增块:①生理性、 运动、月经期、妊娠3月以上(直至分娩后3W)60岁以上高龄。②病理性:各种炎症。 风湿热活动期、结核活动期、组织损伤及环死持续2-3W,以肌梗死发病1W左右,恶性肿瘤。 7、尿比重:1.003-1.030晨尿大于 1.020、24小时尿为 1.015-1.025、婴儿 1.002-1.006。升高见于心衰、高热、脱水及急性肾炎等。降低见于过量饮水、慢性肾炎 及尿崩症等 8、酸碱反应PH:4.5-8多数PH约6夜间尿较昼间尿为酸,尿液HP值升高见于进食 大量植物性食品,尤其柑桔类水果,无缺钾的代谢性碱中毒,持续呕吐,呼吸性碱中毒、尿路感染,餐后,肾小管酸中毒等。PH值减低见于饮食大量动物性食品,缺钾性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饥饿,严重腹泻。 9、尿酮体定性:阴性㈠,增加,糖尿病、酮酸症、丙醇或乙醇中毒、饥饿、禁食、脱水等 10、谷丙转氨0~40单位/升:升高见于肝炎、心肌炎及多发性肌炎。 11、总蛋白60克~80克/升:降低,见于营养不良,肝功能障碍蛋白质合成减少, 蛋白质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烧伤等 12、白蛋白35克~55克/升:降低,见于营养不良、肝脏合成功能障碍,尿中大 量丢失,如肾病综合征 13、球蛋白20克~29克/升:升高,见于结缔组织疾病,肝脏纤维化,骨髓瘤 14、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1.5~2.5:1:降低,见于肝脏纤维化 15、血清葡萄糖3.60~6.10毫摩尔/升:升高见于糖尿病、摄入高糖食物、应激状态。 16、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b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e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b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 一:红细胞记数RBC: 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正常参考值:男(4.0-5.5)T/L 女(3.5-5.0)T/L 二:血红蛋白HGB 临床意义:同上 正常参考值:110-160g/L 三:红细胞比积HCT 临床意义:同上 正常参考值:0.37-0.49 四: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 正常参考值:82-92fl 五: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正常参考值:27-31pg 六: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正常参考值:320-360g/L 七: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临床意义:RDW增加可见于营养缺乏性贫血 正常参考值:11.6-14.8 八:白细胞记数WBC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感染、组织损伤、白血病;降低见于血液病、自身免疫病、脾功能亢进等 正常参考值:4-10G/L 九:白细胞分类DC 临床意义:用于血液病等疾病的诊断和判断感染轻重程度。中性粒细胞增高见于感染、白血病;降低见于某些感染、自身免疫疾病、脾亢等 嗜酸性粒细胞(EOS)增高见于过敏性疾病、某些皮肤病及传染病的早期;降低见于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等。 正常参考值:分叶核粒细胞GRAN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OS50-300G/L(G=106)淋巴细胞LYM 20-40% 单核细胞MID 3-8% 十:血小板记数PLT 临床意义:检测凝血系统的功能 正常参考值:100-300G/L 十一: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临床意义:判断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正常参考值:6.8-13.5fl 十二:血小板压积PCT 临床意义:同PLT 正常参考值:0.1-0.3% 十三: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临床意义:PDW增加见于血小板降低 正常参考值:15.5-18.0% 十四:网织红细胞记数RC 临床意义:判断骨髓增生情况,评价疗效 正常参考值:0.5-1.5%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

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 血液检查 红细胞成年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5)×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血红蛋白成年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白细胞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白细胞分类N 50~70% E 0.5~5% B0~1% L20~40% M3~8% 血小板(100~300 )×109/L 红细胞比容男0.4~0.5 女0.37~0.48 红细胞平均指数MCV82~92fl MCH27~31pg MCHC320~360g/L 出血时间Duke法 1~3min 凝血时间试管法 4~12min 凝血酶原时间11~13s 网织红细胞0.5%~1.5% 平均1%新生儿2%~6% 红细胞沉降率男0~15mm/h 末女0~20mm/h末 尿液检查 颜色淡黄色 尿量1000~2000ml/24h 平均1500ml/h 比重最大变动范围 1.003~1.030以上 一般变动范围 1.015~1.025 晨尿 1.020左右 尿沉渣检查 红细胞 0~偶见/HP 上皮细胞 0~少量/HP 白细胞<5/HP 透明管型 0~偶见/LP 12小时沉渣计数(Addis计数) 白细胞<1000000 /12h 红细胞<500000/12h 管型<5000/12h 1小时尿细胞计数 白细胞男<7×104/h女<14×104/h

红细胞男<3×104/h女<4×104/h 中段尿培养菌落形成单位(CFU) 杆菌:>105CFU肯定为感染 球菌:>103CFU肯定为感染 尿葡萄糖定性(—)定量斑氏法 0.1~0.9g/d 尿蛋白定性(—)定量<150mg/24h 尿蛋原 稀释试验<1∶20 定量 0~5.9mol/L(0~3.5mg/d) 尿酮体试验定性(—) 尿胆红素试验定性(—) 尿妊娠试验定性乳胶法(—) 粪便检查 颜色:黄褐色量100~300g/日细胞(上皮细胞或白细胞)0~偶见/HP,食物残渣、大量植物细胞、淀粉颗粒、肌纤维等。隐血试验阴性。 血清蛋白测定 总蛋白60~80g /L 白蛋白40~55g/L 球蛋白20~30g/L A/G比值 1.5:1~2.5:1 甲胎蛋白(α-FP,AFP)0~25μg/L (0~25ng/ml)血清C反应蛋白(CRP) 单向免疫扩散法〈8mg/L 尿素氮成人3.2~7.1 mmol/L 儿童1.8~6.5 mmol/L 尿酸119~238μmol/L 肌酐全血88.4~176μmol/L 血清男性53~106μmol/L 女性44~97μmol/L 血糖(空腹) 全血(Folin-吴法)4.4~6.7(80~120 血清(邻甲苯胺法)3.9~6.4 mmol/L(70~110 mg/dl) 血钾(K+)4.1~5.6 mmol/L(4.1~5.6 mEq/L) 血钠(Na+)135~144 mmol/L(135~144 mEq/L) 血钙(Ca2+) 2.2~2.7 mmol/L

尿常规检验参考值 临床意义

尿常规临床检验参考值及临床意义尿液常规检查包括一般性状检查,化学检查和显微镜检查三个方面。 一、一般性状检查 一般性状检查包括尿量、尿色、尿的气味及尿的比重、酸碱度的检查。 (一)尿量 正常人每日的尿量约为1000-2000亳升。 尿量异常的几种情况—— 1、多尿 每日的尿量在2500毫升以上称为多尿。多见于下列疾病 (1)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2)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高血压肾病、慢性肾小管功能衰竭等。 (3)精神性多尿:多因精神因素引起,如紧张、工作压力太大等。 2、少尿或无尿 每日尿量在400毫升以下称为少尿,而每日尿量在100毫升以下称为无尿。常见于以下疾病: (1)肾脏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2)各种原因所引起的休克、严重脱水或电解质紊乱,或各种原因所引起的的尿路梗阻。 (二)颜色 正常新鲜的尿液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放置一段时间后可见微量絮状沉淀。尿色的深浅常与食物、药物及尿量多少有关。 常见的颜色异常的尿液有以下几种—— 1、红色 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时尿液呈红色,医学上称为血尿。常见于肾结核、肾肿瘤、肾或泌尿道结石、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也可见于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注意:当服用色素、药物等也会造成红色的尿液,需认真鉴别。 2、酱油或浓茶色 常见于蚕豆病、黑尿热、急性肝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及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等。 3、乳白色 常见于丝虫病、结核、肿瘤、胸腹部创伤或某些原因引起肾周围淋巴循环受阻。 此外,当患者患有泌尿系统感染疾病时,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尿液放置后可见白色云絮状沉淀。注意:正常尿中,如含多量磷酸盐时,尿液也可呈乳白色,尤其是在冬季气温低时最为多见。 4、黄色 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这是因为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而造成的。 也可见于在服用某些药物后,如核黄素、黄连素、灭滴灵等。 5、蓝绿色 多见于使用美蓝、消炎痛、氨苯喋啶等药物后。 (三)比重 正常人尿比重多在1.015-1.025之间。尿比重的高低多与尿量的多少有关,一般情况下,尿量越多,尿比重就越低。 1、尿比重增高:多见于急性肾炎、糖尿病、休克或脱水患者。 2、尿比重减低:多见于慢性肾炎、尿崩症患者。 (四)酸碱度 正常尿液一般为弱酸性,其PH范围为5.4-8.4。其改变可受疾病、用药及饮食的影响。尿液久置后,因细菌分解尿素,可使酸性尿变为碱性尿。 1、强酸性的新鲜尿 常见于糖尿病、痛风、白血病或服用某些药物(如氯化铵)等。 2、强碱性新鲜尿 常见于膀胱炎、碱中毒或服用某些药物(如碳酸氢钠)等。

常见检验正常值及意义

常见检验正常值及意义

————————————————————————————————作者:————————————————————————————————日期:

血常规正常值 1.血细胞:成人每立方毫米5000~10000;1~5岁儿童约为8000~11000。 2.红细胞:成人男性每立方毫米400~500万;成人女性350~450万;新生儿600~700万;两岁后逐渐下降。 3.血红蛋白;成人男性13.5~15克%;女性12~14.5克%。 4.血沉:A、长管法,每小时儿童12毫米以下;成人男性15毫米以下;成人女性20毫米以下。B、短管法,每小时儿童2~10毫米,成人男性0~8毫米,成人女性0~10毫米。 5.血小板:每立方毫米10~30万。 6.出血时间:1~5分钟。 7.凝血时间:A、试管法4~12分钟;B、毛细血管2~4分钟;玻片法2~8分钟。 8.蛋白质:总量6~7.5克%;白蛋白3.5~4.8克%;球蛋白2~3克%;白蛋白/球蛋白3.8~4.8克%。 9.葡萄糖:成人80~120毫克%;儿童80~100毫克%。 10.总胆固醇:成人100~230毫克%;6岁以上儿童130~200毫克%。 11.甘油三酯:比色法<5.45毫当量/升或40~150毫克%。 12.谷丙转氨酶:定量法2~40卡门氏单位。 13.肝功能:黄疸指数2~6单位;总胆红素0.1~1毫克%;麝香草酚浊度0~6 单位;硫酸锌浊度2~12单位 血常规(二) 白细胞分类(DC)白细胞分为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正常值: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50%~70%;嗜酸性粒细胞(E):0.5%~5%;嗜碱性粒细胞(B):0%~1%。

B超常用正常值 (2)

1.体位 (1)平卧位:最常用。 (2)左侧卧位: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体位。 (3)右侧卧位:显示左外叶特别有用。 (4)坐位或半卧位。 2.探头部位 可分为右肋下、剑突下、左肋下、右肋间四处 二.肝脏右叶最大斜径 1.测量标准切面:以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右肋缘下肝脏斜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12-14cm。 三.肝脏右叶前后径 1.测量标准切面:第五或第六肋间肝脏右叶的最大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8-10cm。 四.肝脏左叶厚度和长度经线 1.测量标准切面:以通过腹主动脉的肝左叶矢状纵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向上尽可能显示?隔肌。 2.测量位置:左叶厚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前后缘最宽处的肝包膜(包括尾状叶),测??量其最大前后距离,左时长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的上下缘包膜处与人体中线平行。 3.正常参考值(cm):肝左叶厚径不超过6cm,肝左叶长径不超过9cm。 五.门静脉及胆总管的宽度

1.测量标准切面:以右助缘下第一肝门纵断面为标准测量切面,胆总管要求尽量显示其全长至胰头后方。 2.测量位置:门静脉测量要求在距第一肝门1-2cm处测量其宽径,胆总管测量要求在其全长之最宽处测量。 3,正常参考值(cm):门静脉主干宽度(内径)1.0~1.2cm,胆总管宽度(内径)0.4~0.6cm。 六.脾脏厚度 1.测量标准切面:左肋间脾脏斜切面,要求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 2.测量位置:测量点选在脾门边缘至脾对侧缘之垂直距离测量。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不超过4cm。 七.脾脏长度 1.测量标准切面:左助间脾脏斜切面。尽量显示脾的全长,同时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 2.测量位置:测量点选在脾上下极的包膜处。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不超过12cm。 胆系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一.胆囊测量 1.胆囊长径。胆囊颈部到底部的长度。在胆囊有折叠的时候,应分段测量,长径应为各段的和。正常值:小于8cm。 2.胆囊横径:为胆囊体的最宽径。正常值:通常小于3.5cm。 3.胆囊壁厚径:正常值:小于2.5mm。 二.胆管测量 1.肝外胆管:上段与门静脉腹侧伴行,其内径小于同水平门静脉内径的l/3;下段与胰头后方(胰腺段)、下腔静脉前方下行,其内径小于8.smm。正常胆总管内径随年龄增加,老年人可达10mm。 2.肝内胆管:位于门静脉左、右支腹侧,其内径多小于2mm。

各种检查正常值

各种检验检查的正常值和注意事项 一、红细胞计数(简写RBC) 1.正常值 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儿: 6.0—7.5×1012/L 2.临床意义:红细胞计数最常用的是做为检查贫血的主要指标。 (1)红细胞增多: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a.相对增多:在剧烈呕吐,频繁腹泻、多汗时、多尿、长期不能进食者,由于血液浓缩,红细胞可以出现相对地增多。 b.绝对增多:在某些正常情况下因缺氧也可以出现红细胞增多,如:由平原移居高原生活或剧烈地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以后及新生儿均可出现红细胞增多。此外,红细胞增多还见于一些疾病,如:严重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红细胞减少:主要表现为贫血。如:妊娠中、后期的贫血、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失血性贫血以及溶血性贫血等。 二、血红蛋白测定(简写Hb) 1.正常值: 男性:120—160g/L;女性: 110—150g/L ;新生儿: 170—200g/L 2.临床意义:血红蛋白测定常与红细胞计数同步进行,其增高与减少的临床意议与红细胞计数同。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 三、白细胞总数(简写WBC) 1.正常值 成人:4—10×109/L ;6个月至2岁婴儿:11—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2.临床意义:

(1)增多:白细胞总数增多,是检查体内感染的主要指标之一,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感染。在急性大出血、严重的损伤和急性中毒等也可见到。还有白血病和某些恶性肿瘤, 白细胞均有增多。此外,在某些正常情况下也可以见到白细胞增多,如:新生儿、妊娠5个月至分娩后4~5天,以及剧烈运动或劳动后,寒冷、饱餐或淋浴之后等等。 (2)减少:白细胞总数减少,临床上最常见于某些特殊感染,如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病毒等)、伤寒,疟疾等。在某些中毒、长期接触放射线、影响骨髓造血功能的药物、抗癌药物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会出现白细胞总数的减少。 四、红细胞沉降率(即血沉简写ESR) 1.正常值: 魏氏法: 男性:0~15毫米/小时;女性:0~20毫米/小时 2.临床意义: (1). 增快:血沉加快时,一般多表现为风湿性疾病和结核病的活动期,也可以见于恶性肿瘤、心肌梗塞、急性感染、慢性肾炎、结缔组织疾病以及严重贫血等多种疾病。另外,妇女月经期、妊娠期或50岁以上的正常人的血沉均可稍有增快。 (2). 减慢: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及过敏性疾病等。此外,室温过低或血液抽取后放置时间过久,也会出现减慢。 五、血小板计数与出血时间、凝血时间 血小板计数(简写PLT) 血小板计数是观察机体止血和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值: (100—300×109/L) 临床意义: (200—400×109/L) 1. 增加: 可以出现在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情况。正常人在运动和进餐后, 可以出现血小板增多; 有很多疾病表现血小板的增多, 如: 急性失血、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炎或肾病综合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早期、恶性肿瘤、以及急性化脓性感染等。

临床血凝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临床血凝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我院新引进血凝检测系统,用于指导临床医师正确认识疾病和疾病的转归,一目了然的知道病人的血液系统情况,用于以下各种疾病的诊断,作为外科手术、妇产科口腔科拔牙手术的等的必查项目。请各位医师在作出诊断时务必参考!!严防医疗事故!!

可能[2],往往对这部分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全血计数、肝功能检查、尿液检查,许多医院还将血凝谱检查作为对妊高征患者的普查项目。虽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测定,可灵敏地反映凝血功能异常,但价格昂贵,且大部分妊高征患者凝血功能都在正常范围内,普查的意义并不显著。美国研究妊高征的权威机构也不主张把血凝谱作为妊高征的常规检查[2]。因此,必须缩小对妊高征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查范围,既不影响对凝血功能障碍的正确判断,又不盲目检查。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的异常检出率极低,只有0.8%~7.5%。略低于国外报道的1%~12%[1],也说明对妊高征患者普查凝血功能指标临床意义不大。 2.血小板计数和血清乳酸脱氢酶值预测妊高征患者凝血功能的价值:1992年,Leduc等[3]发现患有严重先兆子痫的妊娠妇女,如果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或纤维蛋白原异常,一定会出现血小板减少。而且只有血小板<100×109/L时,才有必要测定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功能指标。1997年,Kramer等[4]报道,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异常的先兆子痫患者,均伴有血小板减少和肝功能指标升高。在此基础上,1999年有学者首次分别利用肝功能指标血清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转氨

常见微生物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细菌培养与其它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卫生部规定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卫办医政发〔2011〕56号)。特介绍微生物检验项目,方便统计与分析点评。细菌检验为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目标性治疗:提高微生物的送检率与检出率,有利于诊断与使用抗菌药。 经验治疗:根据本地区病原菌类型时间、区域、耐药谱等使用抗菌药。 调整治疗方案针对性用药:获得准确病原菌和细菌药敏结果。 细菌培养的临床意义 细菌培养与其它检验项目不同,由于其样本采集易受杂菌的干扰和培养条件的限制,因而造成检测结果有时与临床不完全一致,故在分析细菌培养报告时应明白:细菌培养阴性不代表无细菌感染、细菌培养阳性不代表该菌一定是病原菌,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1、血液和骨髓培养 目前血液培养仍然是菌血症和败血症的细菌学检验的基本方法,并且广泛地应用于伤寒、副伤寒及其它细菌引起的败血症的诊断。菌血症系病原菌一时性或间断地由局部进入血流,但并不在血中繁殖,无明显血液感染临床征象。常可发生在病灶感染或牙齿感染,尤以拔牙、扁桃体切除及脊髓炎手术后等多见。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造成身体的严重损害,引起显著的全身症状(如不规则高热与全身中毒等症状),它多继发于组织器官感染,尤其是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的应用及烧伤等。 单次的血培养结果,对临床无鉴别指导意义,应多次多部位采集血液进行培养,才可判定检出菌究竟是病原菌还是污染菌。 抽血时应特别注意皮肤消毒和培养瓶口的灭菌。 2、脑脊液培养 正常人的脑脊液是无菌的,故在脑脊液中检出细菌(排除操作中的污染)应视为病原菌。引起脑膜炎的细菌种类不同,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多为脑膜炎奈瑟菌,除此之外尚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3、尿液培养 尿液细菌培养对于膀胱和肾脏感染的及早发现和病原学诊断很有价值,对于尿道、前列腺以及内外生殖器的炎症也有一定价值。尿液中出现细菌通常称为菌尿症,如果尿液本身澄清但培养出细菌,一般为标本采集时未彻底消毒尿道口引起。如果细菌培养阳性同时伴有脓尿出现,则提示有尿路感染的可能(需指出轻度感染时可无脓尿出现)。泌尿系感染常见菌为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变形杆菌等,除结核分枝支杆菌外,这些细菌又是尿道口常驻菌,极易引起标本留样污染,应注意鉴别。某些真菌疾病,如曲菌病在播散时也可造成肾脏感染,且尿中也能检查到。

6、常用检验正常值

6、常用检验正常值

常用检验项目正常值 临床血液检查 检验项目符号 正常参考值 法定单位换算旧制单位 血红蛋白HB 男120~160g/L 女110~150 g/L 新生儿170~200 g/L 10 12~16g/dl 11~15 g/dl 17~20 g/dl 红细胞RBC 男(4.0~5.5)×1012 /L 女(3.5~5.0)×1012 /L 新生儿(6~7)×1012 /L 100 400万~550万/mm3 350万~500万/mm3 600万~700万/mm3 白细胞WBC 成人(4~10)×109 /L 儿童(5~12)×109 /L 新生儿(15~20)×109 /L 1000 4000~10000/ mm3 5000~12000/ mm3 15000~20000/ mm3 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 杆状核 分叶核 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DC N E B M L 0.01~0.05 0.50~0.70 0.005~0.05 0~0.01 0.03~0.08 0.2~0.4 新生儿~婴儿期 0.4~0.8 1%~5% 50%~70% 0.5%~5% 0%~1% 3%~8% 20%~40% 40%~80% 血细胞比容HCT 男0.42~0.49L/L;女0.37~0.43L/L 100 42%~49%;37%~43%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82~95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 含量 MCH 27~31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 浓度MCH C 320~360g/L 网织红细胞 百分计数绝对计数RC 成人0.005~0.015 儿童0.005~0.015 新生儿0.03~0.06 (24~84) ×10 9 /L 1000 24000~84000/ mm3 红细胞沉降血沉ESR 男0~15mm/h 女0~20mm/h 出血时间测定 测定器法Duke法BT 6.88±2.08min 1~3min

门诊常用化验正常值

项目正常值 静脉血 ALT (谷丙转氨酶)0一4O IU/L AST (谷草转氨酶)0一45 IU/L TP (总蛋白)60一80 g/L ALB (白蛋白)35一55 g/ ALP (碱性磷酸酶)40一160 IU/L GGT (丫.谷氨酪转肽酶)0一50 IU/L TBIL(总胆红素)1.7一2.0 umol/L DBIt(直接胆红素)0一6.0 umol/L Crea(肌酚44一133 umol/L Ua (尿酸)90一360 umol/L UREA(尿素氮)1.8一7.1 mmol/L GLU (血糖)3.61一6.11 mmol/L TG (甘油三脂0.56一1.7 mmol/L GHO (胆固醇)2.84一5.68 mmol/L Mg (血清镁)0.8一1.2 mmol/L K (血清钾)3.5一5.3 mmol/L Na (血清钠)136一145 mmol/L CL (血清氯)96一108 mmol/L Ca (血清钙)2.2一2.7 mmol/L P (血清磷)2.2一2.7 mmol/L Fe (血清铁)10.7一27 umol/L NH (血清氨)0一58 umol/L CO2 (二氧化碳)21一31 mmol/L CO2Cp(二氧化碳结合力)2O一30 mmol/L CO (一氧化碳定性)(一) HBDH (a羟丁酸脱氨酶90一22O IU/L CPK (磷酸肌酶激酶)25一170 mmol/L LDW (乳酸脱氢酶)40一100 mmol/L CPK-MB (激肌酸激酶同功酶)0一16 A/G (血清白/球蛋白)3.5一5.5/2-3g HDL (高密度脂蛋白〕1.14一1.91 mmol/L VLDL(低密度低蛋白)0.11一0.34 mmol/L LDL (极低密度脂蛋白)1一3 mmol/L CRP (C反应蛋白)(一) IgA (免疫球蛋白)0.9一4.5 mg/ml IgG (免疫球蛋白)9一23 mg/ml IgM (免疫球蛋白)0.8一2.2 ml SF (铁蛋白)20一200 ng/ml α (蛋白电脉)3一4.9 % β (蛋白电脉)3.1一9.6 % γ (蛋白电脉)6.6一13.7 %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1)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肝脏是人体含酶最丰富的器官,当肝细胞损伤时,可因肝细胞坏死、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有些酶释放出来,使血清酶活性增高。有些酶在肝脏病变时合成减少或病理性生成亢进或排泄障碍,致血清中活性降低或升高。因此,测定血清酶的变化可诊断肝脏病变、观察病情和判断预后。 谷丙转氨酶(ALT):轻微的肝细胞受损,活性可增高一倍,是肝损害最灵敏的试验之一。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活动及酒精、药物和化学毒物等各种因素致肝损害均可升高;ALT虽非病毒性肝炎的特异性诊断指标,但也是不可缺少的诊断指标之一;原发性肝癌若ALT持续增高可能并有肝坏死存在;胆道疾病如胆石症、胆道梗阻,ALT可有轻中度升高。 谷草转氨酶(AST):与ALT基本相同,ALT在肝细胞轻微损伤即可逸出,而AST须在肝细胞严重损伤破坏时逸出。在肝炎损伤时ALT灵敏度及特异性均大于AST,当AST明显增高(AST>ALT)提示重症肝炎、严重肝损伤。另外,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丰富,故当心肌梗死时AST活性增高。 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蛋白/球蛋白(A/G)

肝脏合成的蛋白质占人体蛋白质总量的40%以上。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肝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减退,血浆中的蛋白质就会发生质和量的改变。临床意义:1、肝病时总蛋白通常无显著变化,虽然白蛋白合成减少,但球蛋白合成增加,因此总蛋白量不变,不能单纯根据TP判断肝损害程度。2、白蛋白在急性肝病时一般不具有预后的作用。 3、白蛋白/球蛋白比值( A/G )大于1.5以上为正常,<1为倒置,提示肝脏损害严重,持续时间长,则预后较差。 4、总蛋白低于60g/L 称为低蛋白血症,病因基本同白蛋白。白蛋白降低常见于①肝细胞病变;②蛋白质丢失过多如烧伤、肾病综合征;③蛋白质摄入不足,慢性营养障碍、吸收不良;④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 5、球蛋白增高见于①慢性肝脏疾病;②胶原性疾病;③慢性感染性疾病;④恶性疾病。 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 当红细胞破坏增加或肝细胞损害或胆道梗阻胆汁排泄障碍,临床出现黄疸。胆红素代谢试验可以帮助诊断和鉴别各类黄疸以及了解肝脏损害程度。 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称为总胆红素。总胆红素能准确反映血清中黄疸的程度。各种原因造成的黄疸,如溶血性、肝细胞性、阻塞性黄疸均可使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升高的值反映黄疸程度。

尿常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WBC镜检(白细胞镜检) RBC镜检(红细胞镜检) 鳞状上皮(鳞状上皮细胞【镜检】) SG(尿比重) PH(尿酸碱度) LEU(白细胞【生化】) NIT(亚硝酸盐) PRO(尿蛋白) GLU(尿糖) KET(尿酮体) UBG(尿胆原) BIL(胆红素) ERY(尿红细胞【生化】) 尿常规在临床上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一旦发现尿异常,常是肾脏或尿路疾病的第一个指征,亦常是提供病理过程本质的重要线索。近年来有不少人强调,负责医生应自己动手做患者尿常规检查,是有利于医生发现肾脏疾病的一般诊断方法。 尿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 (1)尿色:正常尿液的色泽,主要由尿色素所致,其每日的排泄量大体是恒定的,故尿色的深浅随尿量而改变。正常尿呈草黄色,异常的尿色可因食物、药物、色素、血液等因素而变化。 (2)透明度:正常新鲜尿液,除女性的尿可见稍混浊外,多数是清晰透明的,若放置过久则出现轻度混浊,这是由于尿液的酸碱度改变,尿内的粘液蛋白、核蛋白等逐渐析出之故。 (3)酸碱度:正常尿为弱酸性,也可为中性或弱碱性,尿的酸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 (4)细胞:在临床上尿中有重要意义的细胞为红细胞、白细胞及小圆上皮细胞。①红细胞。正常人尿中可偶见红细胞,离心沉淀后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3个。若尿中出现多量红细胞,则可能由于肾脏出血、尿路出血、肾充血等原因所致。剧烈运动及血液循环障碍等,也可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而在尿中出现蛋白质和红细胞。②白细胞。正常人尿中有少数白细胞存在,离心尿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5个。异常时,尿中含有大量白细胞,表示泌尿道有化脓性病变,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及尿道炎等。③小圆形上皮细胞。正常尿液中,有时可发现少数脂肪变性的小圆形上皮细胞。若肾小球肾炎时,尿中上皮细胞增多。若肾小管有病变时,可出现许多小圆形上皮细胞。 (5)管型:正常尿液中仅含有极微量的白蛋白,没有管型,或偶见少数透明管型。若尿中出现1个管型,可以反映至少1个肾单位的情况,是肾脏疾病的一个信号,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6)蛋白质:一般认为正常人每日排出蛋白质量为40~80毫克,最多100~150毫克,常规定性检测为阴性。病理性蛋白尿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妊娠中毒症、狼疮性肾炎、放射性肾炎及肾内其它炎症病变、中毒、肿瘤等。

各种检验正常值

一、常规项目 12 12 12 1 红细胞计数(RBC 男(4.4-5.7 ) X10 /L ;女(3.8-5.1 ) X10 /L ;新生儿(6-7 ) X10 /L 儿童 (4.0-5.2 ) X1012/。 RBCT,见于真性经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烧伤、休克、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一氧化碳中毒、剧烈运动、高血压、高原居住等。RBQ, 各种贫血、白血病,大出血或持续小出血,重症寄生虫病,妊娠等。 2、血红蛋白(Hb Hgb)男120-165g/L女110-150g/L。血红蛋白增减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 计数基本相同 9 3、血小板计数(PLT BPC (100-300 ) X10/L。增多,急性失血、溶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术后( 2 月内)、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肿瘤、大手术后(2W内)等。减少①遗传性疾病。②获得 性疾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种贫血。 以及脾、肾、肝、心脏疾患。 4、白细胞计数(WBC 成人(4-10 ) X109/L、儿童(5-12 ) X109/L、新生儿(15-20 ) X109/L 增多:若干种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炎症,以及大面积烧伤等。WBC减少:感冒、麻疹、伤 寒、副伤寒、严重感染、败血症、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症、脾功能亢进、急性粒细胞减少症、肿瘤化疗、射线照射、激素治疗以及多种药物等。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和化脓性感染、各种中毒、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5、出血时间( BT)1-3min ;凝血时间试管法 5-12min ;凝血时间玻片法 1-4min 6、红细胞沉降率(ESR :男性小于15mm/h女性小于20mm/h,增块:①生理性、运动、月经期、妊娠3月 以上(直至分娩后 3W 60岁以上高龄。②病理性:各种炎症。风湿热活动期、结核活动期、组织损伤及环死持续2-3W,以肌梗死发病1W左右,恶性肿瘤。 7、尿比重: 1.003-1.030 晨尿大于 1.020 、 24 小时尿为 1.015-1.025 、婴儿 1.002-1.006 。升高 见于心衰、高热、脱水及急性肾炎等。降低见于过量饮水、慢性肾炎及尿崩症等 8、酸碱反应PH 4.5-8多数PH约6夜间尿较昼间尿为酸,尿液HP值升高见于进食大量植物性食 品,尤其柑桔类水果,无缺钾的代谢性碱中毒,持续呕吐,呼吸性碱中毒、尿路 感染,餐后,肾小管酸中毒等。PH值减低见于饮食大量动物性食品,缺钾性代谢性碱中 毒,呼吸性酸中毒,饥饿,严重腹泻。 9、尿酮体定性:阴性㈠,增加,糖尿病、酮酸症、丙醇或乙醇中毒、饥饿、禁食、脱水等 10、谷丙转氨0?40单位/升:升高见于肝炎、心肌炎及多发性肌炎。 11、总蛋白60克?80克/升:降低,见于营养不良,肝功能障碍蛋白质合成减少,蛋白质丢失过多,如 肾病综合征、烧伤等 12、白蛋白 35 克? 55 克/ 升:降低,见于营养不良、肝脏合成功能障碍,尿中大量丢失,如肾病综 合征 13、球蛋白 20 克? 29克/升:升高,见于结缔组织疾病,肝脏纤维化,骨髓瘤 14、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 1.5 ?2.5:1 :降低,见于肝脏纤维化 15、血清葡萄糖 3.60?6.10 毫摩尔 /升:升高见于糖尿病、摄入高糖食物、应激状态。 16、 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b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e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b 乙型肝炎e抗 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 17、钠( Na+) 135?145 毫摩尔 /升:升高是由脱水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引起,降低由摄入不足、 呕吐、腹泻及大汗引起 18、钾( K+) 3.5 ?5.3 毫摩尔 / 升:升高由高钾饮食、肾衰、溶血及严重挤压伤引起,降低由摄 入不足及服用利尿剂引起 19、氯( Cl- ) 96?108 毫摩尔 / 升:升高由肾衰及尿路梗阻引起,降低由使用利尿剂引起

常用临床检验数据正常值[1].

常用临床检验数据正常值 白细胞的正常范围:成人 (4--10 ×109/L 儿童 (5.0— 12.0 ×109/L 新生儿(15.0— 20.0 ×109/L 红细胞参考值是 :男(4.0— 5.5 X1012/L 女(3.5— 5.0 X1012/L 新生儿(6.0— 7.0 X1012/L 血红蛋白参考值是 :男 120— 160g/L 女 110— 150 g/L 新生儿 170— 200 g/L 血小板参考值:100— 300 X109/L 空腹血糖 (GLU:3.9— 6.1mmoL/L 餐后一小时:7.8— 9.0mmoL/L 餐后两小时:3.9— 7.8mmol/L 总胆固醇 (TC:低于 5.20mmol/L(200mg/dl正常 高于 5.72mmol /L(200mg/dl异常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低于 3.12mmol/L (120mg/dl正常高于 3.64mmol/L(140mg/dl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高于 1.04mmol/L (40mg/dl 正常低于 0.91mmol/L(35mg/dl异常

甘油三酯 (TG:低于 1.70mmol/L(150mg/dl正常高于 1.70mmol/L(150mg/dl异常谷丙转氨酶( ALT 正常值:3.00— 40.00u/l 谷草转氨酶( AST 正常值:3.00— 40.00u/l r-谷氨酰转移酶 (r-GT 正常值:11.00— 61.00 u/l 碱性磷酸酶(ALP 正常 值:53.00— 140.00 u/l 总蛋白(TP 正常值:66.00— 88.00 g/l 白蛋白(ALB 正常值:38.00— 51.00 g/l 球蛋白(GLB 正常值:20.00— 30.00 g/l 白球蛋白比(A/G正常值:1.50— 2.50 总胆红素(T-BIL 正常值:0.00— 18.80umol/l 直接胆红素(D-BIL 正常值:0.00—4.30umol/l 间接胆红素(I-BIL 正常值:1.70— 17.30umol/l 总胆汁酸(TBA 正常 值:5.10— 19.00umol/l 肌酐(CREA 正常值:50.00— 132.60umol/l尿素氮(BUN 正常值:2.17— 7.14ummol/l 尿酸(UA 正常值:180.00— 440.00umol/l 肌酸激酶( CK 正常值:24.00— 190.00u/l 乳酸脱氢酶( LDH 正常值:115.00— 220.00u/l

常见生化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常见生化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 ----检验科 丙氨酸转移酶(ALT) 增高见于肝胆疾病、心血管疾病(如: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肝淤血、脑出血等)、骨骼肌组织受损、药物性肝损害等。 天门冬氨基酸转移酶(AST) 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肝炎、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硬变活动期、心肌炎、皮肌炎、肾炎、胆道疾病、急性胰腺炎、胆道阻塞、肝癌等。 AST/ALT 对于急、慢性肝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判断转归有一定的价值。急性肝炎时,比值<1;肝硬化时比值≥2;肝癌时比值≥3。(两者都明显升高时该比值才有意义) 特别注意:重症肝炎时,由于大量的肝细胞坏死,血中ALT逐渐下降,而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出现所谓的“酶胆分离”现象,常是肝坏死的前兆。碱性磷酸酶(ALP) 增高主要用于骨骼、肝胆系统疾病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r-谷氨酰转移酶(GGT)又称为r-谷氨酰转肽酶(r-GT) 增高见于胰腺癌和泛特氏壶腹癌、胆道梗阻、恶性肿瘤有无肝转移、嗜酒或长期接受某些药物如苯巴比妥、避孕药等。 乳酸脱氢酶(LDH) 增高见于心肌梗塞、肝胆疾病,肺梗塞、急性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乳腺癌、结肠癌、胃癌及肺癌等。 胆碱脂酶(CHE) 是判断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是协助有机磷中毒诊断及预后估计的重要手段。增高见于甲亢、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脂肪肝等。减低见于有机磷和氨基甲酸脂类杀虫剂中毒;各种慢性肝脏疾病,营养不良时亦可减低。 总胆红素(TBIL) 增高见于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各种原因引起的黄疸 直接胆红素(DBIL) 增高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间接胆红素(IBI)L症 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检验科常规检查项目及主要临床意义解读

检验科常规检查项目及主要临床意义 血常规了解机体有无炎症、感染、各类贫血、血小板减少或增高及各种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 尿常规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 粪常规了解消化道有无炎症、溃疡、出血、寄生虫感染等情况 前列腺液常规用于前列腺炎、结石、肿瘤和前列腺肥大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精液常规评价男性生育功能及辅助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诊断 白带常规用于女性生殖系统炎症、肿瘤的诊断及雌激素水平的判断 血沉对某些疾病的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如结核病、风湿热、组织严重破坏、恶性肿瘤等 尿TT 用于早孕诊断 肝功能了解肝脏功能情况,是否有肝功能损害、胆道梗阻等 肾功能提示肾脏的代谢、排泄功能情况是否正常 血糖了解血糖情况,诊断糖尿病 血脂观测血脂代谢是否紊乱,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危险性预测和营养学评价 电解质五项诊断机体水、电解质平衡是否紊乱 心肌酶谱对心脏疾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塞,风湿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多发性肌炎等诊断 肌钙蛋白确诊心肌梗塞,监测血栓溶剂疗效,是缺血性心脏病最有价值的诊断指标 淀粉酶作为胰腺炎及腮腺炎的初步诊断 血凝四、五项凝血因子筛选检查,了解血液凝固异常性疾病的诊断,作为术前准备、预防术中出血过多 AFP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疗效预后监测,畸胎瘤及胎儿畸形的诊断 CEA 肿瘤初筛检查,结肠癌、大肠癌、胰腺癌、肺癌、胃癌、肝硬化及慢性肝炎的诊断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肿瘤标志物,筛选前列腺癌 Β-HCG 用于宫外孕、葡萄胎和绒毛膜癌的诊断 风湿三项辅助诊断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链球菌感染 乙肝五项了解是否有过乙肝病毒感染、评价目前状况 免疫三项了解是否有艾滋病病毒、丙肝病毒和梅毒螺旋体感染 望江县中医医院检验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