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日本近代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近代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近代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近代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近代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内容摘要

明治维新的资本主义近代化,是通过教育改革的渠道学习西方先进科学和技术,借助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物质文明”的成果,“殖产兴业”,成功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措施及其成果对我国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正式开启了日本近代教育的序幕,通过分析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我们从中得到了教育现代化与本土化兼顾、大力推进教育法制化、统筹兼顾,重视教育投入等等启示,这对于我们不断探索适合国情的中国教育体制有很大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明治教育;启示

一、明治时期的教育背景

明治政府成立以后,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外部欧美列强环绕,时刻想吞噬日本,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所谓“亲善”、通商条约,日本面临着沦为欧美列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危机;人民的贫困、经济的落后造新政府的财政拮据等等,困难重重、百业待举。为了巩固新政权,把封建落后的日本改造成为近代的强国,以木户孝允1、大久保利通2为代表的明治元勋们推行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积极发展资本主义,而要实现三大政策这个建设国家的总目标,就必须摄取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培养管理国家和发展实业的各种人才、普及教育、启迪民智。明治政府一开始把主要力量放在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方面,教育上仍然沿袭封建制度。封建的教育制度腐朽不堪、弊端丛生,是正在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的一大障碍。为了适应资产阶级发展实业对各种人才的需要,需要废除旧的教育制度,创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明治时期的教育措施

明治政府在大力发展小学教育的同时,还积极发展中等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在中等教育方面,政府特别重视实业学校的建立和发展,决定振兴实业教育,以造就科学技术的骨干力量。

明治维新最初的纲领性文件《五条誓文》、《政体书》,其中心思想就是引入西方文明文化、倡导全面“普及义务免费教育”和向世界全面开放的“文明开化”。明治二年,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思想家之一福泽谕吉,发表震撼日本朝野的教育宣言《劝学篇》,深究“欧罗巴州”之所以成为“富国强兵天下之首,文明开化之中心”的根本原因,一针见血地总结到:“普及天下之教育,修德谊,开智识,尽文艺技术之美;城乡无别、诸方建学设校,凡不知几千之数;彼产业廉美,商贸繁昌,兵备齐整、武器充足,究其万世太平之源,则在:使其务实固本之学问,之枝开花结果矣!正是在这样的建国宗旨下,自日本明治政府成立,便主动从根

1木户孝允 1833年8月11日—1877年5月26日)是幕末时代与明治时代初的日本政治家。在尊攘、讨幕运动中起领导作用,与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一起被称为“明治维新三杰”。

2大久保利通 1830.9.29—1878.5.14),明治三元勋之一,政治家。

本性的文化、教育领域向西方学习,颁布《日本国民教育法》,实施近代世界各先进国家的“强制普及义务教育”制度。

日本自明治初年开始大幅提升教育经费,在全国城乡普遍广设学校、课堂,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办学,强制普及全国学童免费义务教育;强化成人教育;开办职业培训;派出大量留学生;引进外国科技、教育人才;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内,赶上欧洲一两百年的近代发展历程,全面提升了其基本国民素质。开放的文化使得更容易接受西方思想,日本著名思想家加藤弘之等人早中国的严复先生十年,开始在日本宣扬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适者生存”哲学。

《学制》明确规定了从小学抓起,普及初等国民教育的方针。阐明了实施近代教育的原因在于“国之所以富国安康,无不缘于世间文明人才之巨大发展。而文明之为文明者,实有赖一般人民之文明。”《学制》规定要强迫儿童入学,务期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为了真正普及初等教育,明治政府还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兴办了大量的师范学校。1880年规定将八年制的学校划分为三、三、二年三段,第一段的三年为义务教育;1886年颁布的《学校令》又将初等教育分为两段:前四年为寻常小学,属义务教育。后四年为高等小学教育,属非义务教育。1907年又将义务教育延长为六年。为解决普及初等教育需要师资的问题,明治政府“把立即设立师范学校放在仅次于建立小学的重要地位,”3大力发展师范教育。

为进一步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明治政府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设立了六年制的中等学校。在教育改革的初期阶段,中学大多是在藩校或私塾的基础上改办的,学制长短不一,管理比较混乱。1881年文部省对中学进行调整。将中学的六年划分为四、二两段,并规定必须具有六年的初等基础,才有进人中学的资格。1886年颁布的《中学校令》把中学的学制延长为七年,分为五、二两段。五年制的初级中学称为寻常中学,由地方设置和管理,是普通教育学校;二年制的高级中学是中等教育的第二阶段,属于大学预科性质,全国只设五所,由文部大臣直接管辖。

明治维新时期,为迅速培养高一级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明治政府打破先小学、再中学、后大学的常规,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同时,优先重点地建立了一些专门的高等教育机构。1877年,日本建立第一所现代化的大学——东京大学。1886年,根据《帝国大学令》改称为东京帝国大学,分为大学院和分科大学两部分。大学院侧重进行学术和科学研究;分科大学以传授专门知识为主,培养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人才。

“实业教育”也开始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1883年,公布了《农学校通则》,第二年又制定了《商业学校通则》,以此为起点,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发展起来。到90年代初,已兴办起各种类型的实业学校,如实业补习学校、实业学校和实业专门学校等等。这些学校根据社会对科技需要的多方面、多层次性,注意实业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多样化,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初级和高级技术人才。

三、明治时期的教育成效

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把旧的封建教育改造成资本主义教育,不仅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日本成为近代的亚洲强国,而且整体提高了个日本民族文化水平,对日本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3臧佩虹世界近代史研究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4第30页

首先,促进和推动了日本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日本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可以说是“惊人”的。一方面,小学校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学制》颁布的第二年,小学校的数日即达12 558所;1875年达到24 303所;1885年达到28283所。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很快。1877年,日本只有一所国立大学即东京大学,而到1932年,“日本的国立大学便达到6所,非国立大学20所,其它高等机构达到235所。”4使日本的高等教育进人世界的先进行列。

其次,日本迅速普及了初等教育,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批有文化、能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劳动力,使得生产劳动年龄人口的学历构成发生了变化,这些新增加到工矿企业中的掌握一定技术的年青工人,能较快地适应新技术条件,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所有这些都适应了“殖产兴业”等三大政策的需要,有力地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到“一战”前夕,日本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基本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二百年所走的路程。

再次,对日本整个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也具有很大的作用。由于教育改革时明泊政府对全国的适龄儿童实行强制性的近代初等教育。使得小学人学率迅速上升。小学教育的普及,使得日本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素质普遍提高,这对日本以后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明治教育的现实启示

1教育现代化与本土化兼顾。

1872 年颁布的“学制”分为五,由学区、学校、教员、学生和考试、学费等五个部分组成, 共一百零九章。1873 年又在第二篇中添加了关于海外留学生规则和专门学校的规定。由于照搬欧美的教育制度,庞大的《学制》并不适合日本的国情,而且由于脱离经济实力,缺乏财政支持,教育经费主要由国民负担,遭到部分国民的反对。因此新学制仅仅维持了7 年。七年后被1879 年9 月颁布的《教育令》所取代。1881 年12 月28 日,政府公布了修改的《教育令》,史称“改正教育令”。“改正教育令”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干预和管理,修身课被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充分反映了由西化主义向国粹主义转变的社会形势。“改正教育令”使日本的学校又向近代化方向迈进了一步。1886 年,森有礼先后颁布了《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中学校令》、《小学校令》和《诸学校通则》,通称为《学校令》。通过《学习令》的颁布, 森有礼确立了独具日本特色的双轨制的学校体系。1890 年10 月30 日颁布的《教育敕语》,标志着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最终形成和日本化的基本完成。

《学制》是日本参照欧美教育制度制定的日本的教育措施纲领,经历了前后的修正变化,直至最后被《教育令》取代,体现了日本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和教育制度时,不断地本土化,结合自己本国的国情和特色,给我我国教育改革启示。窥探日本采取照搬照抄的方式,移植欧美国家的教育制度和近代科学知识的教育实践,我们一定要善于总结了学习欧美教育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国情的学习西方教育的总体方针,不要陷入对外国教育制度机械性模仿的误区,而要自主和自立,建立本国自己的教育制度。l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要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改革办学体制,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2大力推进教育法制化

1886 年初颁布的《学校令》是《帝国大学令》、《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学校令》的统称。《学校令》建立起了一个以小学为基础的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直系是高等小学到寻常中学再到高等中学最后到帝国大学,旁系则是高等小学到寻常师范学校再进入高等师范学校。这使日本教育获得了较快发展。《学校令》的颁布标志着日本近代教育体制的最终确立,根据《学校令》建立起来的日本现代学校制度,虽然后来不断补充和完善,但它作为日本学制主干一直被保持下来,二战前一直是日本教育的基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与教育法规体系的薄弱的教育政策的频繁变更不无关系,这对整个教育事业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和发展成果的累积性都造成了一定得波动。因此,在正确认识我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经验教训、尽快的建立起一整套自上而下的严格的教育法体系,是我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性和前提性工作。通过教育法体系,可以确立教育的基本框架,为教育的发展和运作提供基本法律依据。同时通过会顶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的设置标准,可以统一全国的教育制度,平衡各地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3统筹兼顾,重视教育投入

明确教育投资价值,不断扩大教育投资。《学制》实施之中,各府县纷纷奖励学事,增大教育投入,一些县平均财政的40 %以上用于初等教育;把最好的建筑提供给小学校。51869 年——1877 年文部省的岁出额仅次于陆海军和工部省开支。这对于建国初期财政上“一金无储”的明治政府来说实属不易。6

此外,日本采取了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方式。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是现有工业革命然后才有近代教育。而日本是先发展近代教育然后才有现代化大工业。1871年4月,明治政府开始着手建立大学。1877年在开成学校的基础上,经扩建和扩充,日本近代史上第一所综合大学———东京帝国大学成立。此后,京都、东北、九州、北海道等几个帝国大学相继成立,从而形成了高校教育网络系统。

日本统筹兼顾,大力发展小学教育的同时,还积极发展中等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和实业教育,还特别重视基础教育,教育的普及程度同美国并驾齐驱,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对我国的启示:义务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的基础。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向纵深发展,也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大量人才的培养。我国在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时,首先把普及义务教育作为一项基础的、重要的工作来抓。加大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实现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用于举办中小学的经费,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并且通过立法保证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改革创新精神启示延伸到了二战后国家经济的复兴中。日本从战败国的废墟上很快崛起,一跃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令世人刮目相看。日本非常重视初等、中等教育阶段的产业教育和理科教育,先后于1951 年和1953 年分别制定了《产业教育振兴法》和《理科教育振兴法》。制定《产业教育振兴法》的目的是通过产业教育,使学生确立正确的劳动态度,获得产业

5张健、王金林主编:《日本两次跨世纪的变革》,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415 页。

6米庆余《明治维新- 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于形成》,求实出版社,1988 年版,第166 页。

技术知识,并养成其发明创造的本领。根据这一法律,日本逐步完善了高中产业教育的设施和设备。制定《理科教育振兴法》的目的是通过理科教育,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养成科学态度,并培养他们发明创造的能力。20 世纪60 年代以来,日本的商品质量高、造型新,并打入国际市场,经济高速发展,进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均与其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有关。这给我国现代教育以启示;秉承先进的教育理念,紧跟时代要求,在国际化的背景下突出产业教育。培养创新性的人才,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科研力量的投入。当前,世界经济正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下,教育是人力资源形成的最重要的途径。我国要利用教育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及推动知识应用方面的优势,集中力量发展科技。

在新世纪中国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 建立适应未来发展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是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一环。中国的教育事业在过去20 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新的国际与国内环境下,如何保持全社会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改革教育投资体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贯彻与实施,确保中国的国民教育体系发挥先导作用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既是我们面临的重要历史责任,也是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教育是民生之基,政府办教育在新的高度上再次成为改革的核心。十六大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作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在这个战略部署中.关注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构建新时期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系成为核心的战略决策之一。作为国家最重要的公共事业之一,教育体制改革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政府举办教育的责任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再次成为改革的核心。

参考文献

【1】石娜.日本教育的近代化历程:从西洋化到日本化〔J〕.科学论坛教育科学,2008年4月第2期

【2】曹凤娇.日本教育法规演变的历史轨迹〔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6卷第3期

【3】陈宝堂.日本教育与“经济大国”——兼论日本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 扬州大学学报, 2004年9月第8卷第6期

【4】杨洋.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学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月第6期

【5】张健、王金林主编.《日本两次跨世纪的变革》〔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415 页

【6】米庆余.《明治维新- 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于形成》〔M〕.求实出版社,1988 年版,第166 页

【7】臧佩虹.世界近代史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30页

日本近代教育

日本近代教育 1.教育概况 (1)江户-幕府时期的日本教育 ①影响文化。这一时期,日本的教育同时受到中国的儒学、日本的国学、西方的兰学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特点。 ②初等教育。初等教育主要由寺子屋和乡学等机构承担。 ③中等教育。中等教育由一些藩校和私塾改建为中等学校。中学分为寻常中学和高等中学两个部分,使中等教育承担实业教育和升学教育两类。 ④高等教育。1886年,日本颁布了《帝国大学令》,将东京大学改称为帝国大学(尤重法学),规定帝国大学的主要任务是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教授学术、技术理论,研究学术及技术的等。 总之,日本通过《学制令》以及一系列的《学校令》(《师范学校令》、《帝国大学令》、《中学校令》、《小学校令》等),成功地实现了封建教育的改造。《学制令》也成为日本近代的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 (2)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教育 1871年日本在中央设立文部省,负责全国的教育事业,同时兼顾国家宗教事务,文部省的设立也标志着日本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从机构上得以实施,其指导思想为“合魂洋才”与“文明开化”,主要改革措施如下: ①废除封建教育体制,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新体制;(效仿法国建立大学院和大学区) 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③聘请西方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教师来日教学,并派遣大量留学生出国深造; ④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培养师资; 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成立东京大学等。 2.教育思想: (1)福泽谕吉论教育 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致力于“文明开化”事业,宣传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思想,代表作《劝学篇》、《文明论概略》,其基本教育思想如下:

①在教育作用方面,福泽谕吉认为教育可以消除贵贱、上下之别。大力 主张普及学校教育,以最终实现教育立国,强调修习学问,唯上实学; ②主张通过知识教育开发人的智力,培养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智育) ③通过道德教育培养民众,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念,提高民族自尊心;(德 育) ④通过体育提高国民素质,同时强调遗传、环境、教育对人的发展同时产生作用。(体育)

日本近现代史课堂版提纲

《日本近现代史》课堂版提纲 主要参考书目: 1、吕万和著:《简明日本近代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宋成有著:《新编日本近代史》, 2、(日)远山茂树等著,邹有恒等译:《日本近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务印书馆。 4、安德鲁·戈登著,李朝津译:《二十世纪日本:从德川时代到 现代》,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美)赫伯特·比克斯著:《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新华出版社04年9月版(此书获美国普利策大奖) 6、(日)历史研究委员会编:《大东亚战争的总结》,新华出版社97年12月版 7、(日)福武直著:《日本社会结构》,广东人民出版社82年10月 8、(日)中村政则著,张英莉译:《日本战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吴学义等编:《当代中日关系(1945—1994)》,时事出版社。 10、张声振等著:《中日关系史(主要是卷二)》,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11、(日)大隈重信撰:《日本开国五十年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

版社2007年版。 12、(清)黄遵宪著,吴振清等点校整理:《日本国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日)信夫清三郎著:《日本外交史》(上、下),商务印书馆 14、俞辛焞(tun)著:《日本近代外交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5、殷燕军著:《近代日本政治体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6、周颂伦著:《近代日本社会转型期研究:1905—1936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蒋立峰、汤重南主编:《日本军国主义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沈予著:《日本大陆政策史(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当今日本社区儿童教育发展的新趋向

当今日本社区儿童教育发展的新趋向 关键词:教育儿童发展保育本社日本网络化儿童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发展 摘要:《当今日本社区儿童教育发展的新趋向》...本教育界正在考虑让中小学生去幼儿园和保育所体验生活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同时,鼓励幼儿园教师与保育所的保育员(日本称保育士)考取小学教师的资格证书,并参加小学一年级的授课活动,使之做到心中有数... 一、网络化的日本社区儿童教育 长期以来,日本十分重视利用社区资源来教育儿童,力图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职能,并已构成一个全社会对儿童施以教育的网络化整体。具体体现在: (一)家庭、社区、学校三者的横向合作。各个地区努力使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公司、老年人之家、各种社会教育设施建立密切的联系,让儿童接触社区的各类居民,让家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取更多的经验,让学校在与各种社会教育设施的联系中加强合作,以便更有效地开展各种园外活动,而且这种联系对于传承社区文化传统也颇有益处。 (二)学前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纵向合作。除了让学前儿童去小学校参加生活科的授业以及参加一些文体生活外,当前日本教育界正在考虑让中小学生去幼儿园和保育所体验生活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同时,鼓励幼儿园教师与保育所的保育员(日本称“保育士”)考取小学教师的资格证书,并参加小学一年级的授课活动,使之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提前做好儿童人小学学习的指导工作。这样,通过孩子之间、教员之间以及家长之间的交流,使孩子顺利地完成幼小衔接。 (三)各级各类行政机关、教育委员会携手,构成一个综合的行政推动的整体。社区儿童教育不再只是特定社区内的教育事业,并不局限于文部行政系统的范围,而是全社会的共同

新加坡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及其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317770862.html, 新加坡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及其启示 作者:李平安喆 来源:《管理观察》2015年第29期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在探索政府与社会的良性发展问题上,政府如何实现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顺利过渡成了当前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不断发展的今天,城市社区管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将在政府职能转变、公民权利意识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社会建设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新加坡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分析,对我国城市社会管理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若改进建议。 关键词:新加坡社区管理启示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城市个体的发展直接关联着城市圈和城市带的整体实力和未来发展进程。所以,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要顺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并且实现社会由常态向新常态的顺利过渡的目的,探索建设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新加坡与我国同属新型工业化发展国家,但在社会治理道路探索方面,新加坡明显要比我国走得更早更远。本文主要以新加坡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为例进行探讨。 一、新加坡的城市管理模式 新加坡的社区管理采取政府主导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方式。自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就开始广泛探索建立一种适应其未来城市发展道路的社区管理模式。相其相比,我国自90年代才开始城市社区自治管理模式的试点运行。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与实践,新加坡在城市社区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社区建设以城市规划为经,以制度建设为纬 在社区建设方面,城市规划作用尤为突出。新加坡尤为重视规划的技术考量,并且每五年对城市规划和社区管理进行全面探讨。目前,新加坡将全国划分为五个社区,由相应的社区发展理事会管理。这五个社区又进一步分为87个选区。在以选区为基础设计的社区治理组织机构中,从纵向管理层次上看,人民协会是全国社区组织的总机构,除管理全国五个社区发展理事会外,更统筹着各社区发展理事会下设的居民委员会、邻里委员会、公民咨询委员会、民众联络所等职能部门以及选区体育俱乐部、少年网络俱乐部等相关活动部门。①人民协会在政府强有力控制下,统筹兼顾下设各个组织机构,共同发挥监督政府行政运行、建言献策、执行政策法令、发展社区福利、健全民主法治等作用。新加坡在城市规划方面的突出贡献在于其所开创的“公屋”体制,包括自1960年开始实施的公共住房建设五年计划和于1964年进一步采取的居者有其屋政策。政府设立专门的建屋发展局,发挥政府的强制力度保证财政资金的保障与供

日本近代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近代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内容摘要 明治维新的资本主义近代化,是通过教育改革的渠道学习西方先进科学和技术,借助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物质文明”的成果,“殖产兴业”,成功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措施及其成果对我国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正式开启了日本近代教育的序幕,通过分析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我们从中得到了教育现代化与本土化兼顾、大力推进教育法制化、统筹兼顾,重视教育投入等等启示,这对于我们不断探索适合国情的中国教育体制有很大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明治教育;启示 一、明治时期的教育背景 明治政府成立以后,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外部欧美列强环绕,时刻想吞噬日本,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所谓“亲善”、通商条约,日本面临着沦为欧美列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危机;人民的贫困、经济的落后造新政府的财政拮据等等,困难重重、百业待举。为了巩固新政权,把封建落后的日本改造成为近代的强国,以木户孝允1、大久保利通2为代表的明治元勋们推行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积极发展资本主义,而要实现三大政策这个建设国家的总目标,就必须摄取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培养管理国家和发展实业的各种人才、普及教育、启迪民智。明治政府一开始把主要力量放在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方面,教育上仍然沿袭封建制度。封建的教育制度腐朽不堪、弊端丛生,是正在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的一大障碍。为了适应资产阶级发展实业对各种人才的需要,需要废除旧的教育制度,创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明治时期的教育措施 明治政府在大力发展小学教育的同时,还积极发展中等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在中等教育方面,政府特别重视实业学校的建立和发展,决定振兴实业教育,以造就科学技术的骨干力量。 明治维新最初的纲领性文件《五条誓文》、《政体书》,其中心思想就是引入西方文明文化、倡导全面“普及义务免费教育”和向世界全面开放的“文明开化”。明治二年,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思想家之一福泽谕吉,发表震撼日本朝野的教育宣言《劝学篇》,深究“欧罗巴州”之所以成为“富国强兵天下之首,文明开化之中心”的根本原因,一针见血地总结到:“普及天下之教育,修德谊,开智识,尽文艺技术之美;城乡无别、诸方建学设校,凡不知几千之数;彼产业廉美,商贸繁昌,兵备齐整、武器充足,究其万世太平之源,则在:使其务实固本之学问,之枝开花结果矣!正是在这样的建国宗旨下,自日本明治政府成立,便主动从根 1木户孝允 1833年8月11日—1877年5月26日)是幕末时代与明治时代初的日本政治家。在尊攘、讨幕运动中起领导作用,与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一起被称为“明治维新三杰”。 2大久保利通 1830.9.29—1878.5.14),明治三元勋之一,政治家。

日本社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日本社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日本社会(社区)教育的起步虽晚于欧美国家,但发展却很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就逐渐形成并完善了自己独特的社会教育模式,整备了一套完整的社会(社区)教育体系,使社会(社区)教育不仅适应,并促进了国家振兴,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而且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兴起,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不断进步,新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特别处终身教育思潮的广泛流传,日本社会(社区)教育越来越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从而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综观日本的社会(社区)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可发现日本社会(社区)教育的诸多特点和经验。中国与日本虽然基本国情不同但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具有2000多年的文化交流史,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是由中国传人而发展起来的,两国在教育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借鉴日本社会(社区)教育的成功经验,可以促进我国社区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其对我国社区教育有很多启示。 一、建立社区教育法律、法规,推进社区教育深入展开 日本社会教育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根据《日本国宪法》第26条“教育权利”的思想和《教育基本法》(1947年)的原则,日本政府又颁布了《社会教育法》(t949年)、《图书馆法》(1950年)、<博物馆法》(1951年)等—系列与社会教育有关的法律。 日本《社会教育法》第3条对其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的任务作出如下的规定:“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必须依据本法及其他法令的规定,通过设置和运营奖励社会教育所必须的设施,举办集会、制作与颁发资料以及其他方法,努力创造环境,以便全体国民能够利用一切机会和—切场所,自主地根据实际生活需要提高文化教养水平”。该条表明,为创造一个全体国民可以自主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教育环境,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教育的发展。 日本有关社会(社区)教育的法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人口结构的变化、家庭生活的变化、都市化、高学历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等社会结构的变化,为使社会(社区)教育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日本有关社会教育的新的法令法规不断对《社会教

日本社区教育及其启示

日本社会教育的特色和启示 摘要:日本的社会教育有一系列的法律, 有完备的社区教育设施, 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教育模式。其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已经构建起比较完备的社区教育体系。借鉴日本社区教育的成功经验, 可以促进我国社区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 日本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借鉴 日本和中国的社会制度不同,教育制度也不同,但日本和我国一样,也习惯于把教育分为三大类,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可是,日本的社会教育含义与我国的社会教育含义稍有不同,它具有区域性和公共性两大特性,与我国所指的社区教育这一术语非常接近。日本的社区教育属于以地域为中心而展开的社会教育范畴。 一、日本社会教育的历史发展 日本社会教育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战后两个阶段,从“教化”走向民主。二战前,日本的社会教育纯属对公民的教化,灌输忠于天皇,一切为了天皇的军国主义思想。二战后,从建立民主的和平的文化国家这一目标出发,政府根椐《日本国宪法》和《教育基本法》的精神,制定了关于社会教育的三个法案,即《社会教育法》(1949年)、《图书馆法》(1950年)及《博物馆法》(1951年)、统称“社会教育三法”,使明治以来的社会教育首次获得了法律依据,确认了社会教育在整个教育制度中与学校教育处于并列的地位。日本把社会教育视为国民的权利,社会教育行政的职能也从战前的统治监督作用转变到社会教育的扶植、指导的作用上来。此外,建立了各种类型的社会教育设施和组织机构,如公民馆、图书馆、博物馆、妇女会馆,以及市民学校、农民大学校等。 二十世纪70-80年代以来,在终身教育思潮的推动下,日本就逐渐形成并完善了自己独特的社会教育模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社区)教育体系,它对振兴国家、促进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二、日本社会教育的现状 二战后,日本社会教育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重要,了解其优势和缺陷,有利于我国的社区教育更好地发展。 1、日本社会教育的活动内容 战后日本指导理念的先进性,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比如,民主主义的社会教育制度,“作为国民权利”的社会教育理念,学习者的“自我教育”理论,“主体形成”的社会教育学说,等等。但是与此相对的是,体现在实践活动方面,却有范围狭窄和内容贫乏的缺陷。特别是对生活在社区内的在职人员开展岗位培训、失业人员的再就职训练、弱势人群的生存技能培训等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直接有关的活动内容,均几乎与社会教育隔绝,这一背离世界潮流的做法亦引起人们的议论。 2、日本社会教育的对象和组织形式 《社会教育法》规定,日本社会教育的对象是面对地区内全体成员,除《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学校教育活动之外,人生发展各个时期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都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这其中既包括针对年轻夫妇进行的家庭教育和育儿教育;还包括为充实社区内青少年的业余生活而进行的青少年教育;更有为社区范围内所有成年人提供的适合其工作和生活所需的成人教育;为社区内所有家庭主妇提供家政学习与参加社会活动的妇女教育;以及为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所提供的各种社交活动与继续学习机会的老人教育等。 日本社会教育的形式多样,有(1)讲座、讲演、座谈、展示等;(2)函授及利用视听教育;(3)学校开放;(4)利用社会教育设施等。公民馆、图书馆、博物馆是日本社区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它们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对学习的要求。在这里人们可以根据各自需求和兴趣,通过不同形式,达到文化修养、职业培

国外社区管理先进模式对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启示

国外先进模式对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启示 摘要:本文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社区管理模式,结合我国目前城市和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国外先进社区管理模式的办法,得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管理模式。 关键词:社区社区管理模式启示 一.国外先进国家的社区管理模式的分析。 欧美国家在社区管理上政府行为和社区行为一般是分离的,而亚洲国家和地区在社区的组织管理模式一般是政府行为和社区行为的结合较紧密这种关系上紧密程度的不同,使社区的组织管理各具特色在众多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模式中,较为显著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模式和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 1.1美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美国社区中心存在于社区中,每个社区至少有一个社区中心,根据管理方式的不同,社区中心的组织结构原则的确定也有统一的标准社区中心的管理层由一名中心主任、两名副主任、一名出纳员、一名秘书和一名执行主任构成。社区中心的经费来源于捐献政府资助以及其它方面,中心的布局合理,有足够的地方开展活动,设备设施能满足不同需要,为不同年龄层次居民提供服务。 1.2 美国社区自治模式的特点。 社区自治模式体现为政府行为和社区行为相对分离,政府对社区的干预主要以间接的方式进典型的社区自治模式国家是美国,美国的市是州政府的分治区,市政体制采用的是议行合一或议行分设的地方自治制度,实行高度民主自治,依靠社区自治组织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因此,美国社区自治模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实行民主管理。 美国城市社区没有政府基层组织或派出机构,实行高度民主自治,依靠社区居民自由组合民主选举产生的社团组织如社区管理协会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等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 (2)社区建设有序合理。 在制定社区发展规划时美国政府特别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其对城市建设中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保证居民生活质量的部分考虑得非常细致周到,从而保证了周围环境不被破坏 (3)公众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在美国。 公民为自己所在的社区机构或组织提供无偿志愿服务已成为一种自觉意识美国社区志愿者年已达万人,占成年人口总数的,提供公益服务的机构或组织,绝大部分工作是由志愿者来承担因此,美国社区管理基本是政府规划指导资助,社区组织具体实施的运作方式 2.1日本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日本社区管理内容,日本社区管理是地域中心的管理模式,日本的地域类似我国街道的行政区域,而地域中心则等同于我国街道办事处地域中心是区政府根据人口密度和管理半径划分的一定区域的行政管理机构,隶属于区政府地域中心部地域中心负责收集居民对地域管理的意见地域中心的经费是政府拨款,经费的使用严格按照规定和标准进行。 2.2日本混合模式的特点。

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

日本现代教育制度 日本是中国的邻国,也是和中国关系最复杂的邻国。一方面,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中日交往密切;另一方面,因为历史上的争议,中日矛盾也愈演愈烈。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同为汉文化圈且已经是发达国家的日本,其在发展路上遇到的许多问题及其解决方法,都是值得中国借鉴的。尤其是日本发达的教育系统。 一、三个阶段 日本教育主要划分以下三个阶段: 小学校(6年教育,6-12岁学生入读) 中学校(3年教育,12-15岁学生入读) 高等学校(3年教育,16-18岁学生入读) 日本的第一级至第九级的教育是义务教育。每年学年由4月1日开始,下年3月31日结束。每个学期之间会有假期。日本的小朋友以前星期一至五全日上课,星期六上半日课。不过,这制度由2002年起全面取消。不少老师仍在周末上班,他们亦必须在暑假(通常是8月)工作。根据法律规定,每个学年最少有210日为上课日,但是大多数公立学校会拨出大约三十日,作为学校节日、运动会和非学术上的仪式(特别是一些鼓励合作和学校精神的仪式)。扣除这些活动和星期六半日上课的日数后,上课教学的时间每年约有195日。 二、教育理念 日本人对教育(特别是强制教育)抱有几个重要信念。他们认为所有学生有能力学习知识,学生的努力、坚持不懈、自律能力及非学术上的能力决定了学生的学业成就。这些学习及行为习惯是能够通过讲课及训练而学回来的。所以,小学及初中学生不是根据他们的能力而编班授课,也不是适应各学生的差异。 日本全国性的学习范围让学生得到均衡和基本的教育。强制教育让学生得到一个同等学习的机会,而各学校的财政分配是相对性相同的。不过,这种制度被评为缺乏弹性、缺乏理解学生的特别需要和兴趣。日本教育在80年代进行了改革,新制度特别强调弹性、创意、表现自己的机会,但只是有很少的进展。批判性思考不是日本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概念。学生一般要求背诵测验内容,所以学生高分的原因并不能反映他们的真实水平。

日本社区老年服务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社区老年服务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老龄化与少子化的双重挑战 日本是最后一个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工业国家,却是全球老龄化进程最快、老龄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日本从“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老龄化率从7%到14%)仅仅用了24年的时间,而且,其老龄化程度还在继续加剧。2009年日本100岁以上的人口逼近4.04万,同比增长10%,其中87%的百岁以上老人为女性,在世界范围仅次于拥有超过9.6万百岁老妇人的美国,但美国总人口相当于日本的两倍多。预计2013年其老龄化率将达到23%,2038年将达到30%。与此同时,不满15岁的童幼人口急剧减少。自1999年以来,日本15岁以上的劳动力人数减少了2%,同期65岁以上的劳动力增加了19%,而25岁至34岁的劳动力减少9%。2007年日本15岁以下的儿童人数为1738万人,比2006年减少了14万人,创历史新低,是1982年以来连续20年的减少之最,创下1920年国情调查以来的最低纪录。目前日本15岁以下儿童占全国人口的13.6%,预计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下降到12.3%,约为当时老龄人口比的一半。 二、经济衰退与财政重负的双重制约 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历了第二次石油危机引发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萧条,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税收减少,财政收支结构不平衡。老龄化一方面使整个社会的高龄者抚养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要求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不断扩大。在2007财年的预算中,社会保障支出创下历史新高,达到21.14万亿日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82万亿日元。随着老年人口中患病人数的增加,医疗费的支出也以每年9%的速度递增,财政压力明显加大。因此,日本政府制定了社会保障费自然增幅每年压缩2200亿日元的目标,但实现的可能性愈发令人担忧。鉴于高龄老年人医疗制度饱受批评,日本自民党厚生劳动问题联合会议于2008年5月做出决定,在2009年度暂不实施压缩计划。厚生劳动省也开始探讨通过“其他途径”申请社会保障费。 三、养老需求多重化与扩大化的双重诉求 日本传统的老年服务体系是1963年建立起来的,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以此为核心的体系也在不断的修订,由最初的公费医疗发展成为老人保健,再逐步演变为护理保险制度。这一系列变化的根源就在于:传统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在巨大的养老需求之下面临着挑战,同时服务效率较低下,更无法满足老年人正常融入社会,发挥自身价值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日本社会福利政策中曾经出现了回归传统养老模式的思潮,提倡家庭养老责任的“日本型福利模式”,试图解决高度经济成长时期未能引起重视的养老服务问题,但是为时已晚。日本面临的是老龄化问题与少子化问题所引起的人口结构扭曲,回归传统养老模式只能是画饼充饥。因此多重化与扩大化的养老诉求成为摆在日本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而这也成为社区老年服务体系建立的前提。 日本社区老年服务体系的内容与特点 一、多重服务,内容丰富 (一)家庭帮助服务事业。由市町村政府派出不同类型的社区服务人员,如医生、护士、康复师和家庭服务员等,到那些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又无适当的护理人员的老人家中,进行走访并提供多项服务:照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帮助家务,定期上门了解患病老人的病因、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及时与医院联系会诊,到老人家中进行诊疗护理,对老人及家属给

国外农村社区管理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农村社区管理及对中国的启示 农村社区作为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新载体,是中国实现农民就地市民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平台。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以来,中国农村社区建设快速推进,一批批农村社区建成启用。然而,中国农村社区管理滞后于农村社区建设,整体上管理水平低下,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区功能的发挥,不利于农村社区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国外农村社区建设起步早,在农村社区管理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对完善中国农村社区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农村社区管理的主要模式 根据政府与社区自治管理组织的关系,国外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主要有3种: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以美国为代表;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以日本为代表;行政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这里选取美国、日本和新加坡3个代表国家,对国外这3种农村社区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美国的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 在美国,只有密西西比州、缅因州、西弗吉尼亚州和佛蒙特州的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其他各州的农村地区很分散。美国农村社区通常指的是人口在2500人以下的农村居民点。目前,美国农村社区的占地面积大约为48.58万平方千米,人口规模在6000万人左右。美国是一个实行高度地方自治的国家,乡村自治在整个地方自治的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乡村自治制度是美国农村社区管理的基础。村民委员会是美国乡村自治的权力机构,拥有一定限度的立法权。社区、村民是农村社区管理的主体,在管理的过程中不受政府的干预。 1.村级自治体机构履行村自治职能,是美国农村社区管理的核心 村自治体机构包括议事机构和执行机构。理事会是村的议事机构,主要职能是负责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安全体系和福利体系建设,以及设立与废止村其他办事机构等。村长是理事会的负责人,理事会其他成员由村民选举产生,通常由村中比较有地位的人担当。执行机构的负责人也是村长;办事职员实行聘任制,由村长任命并对村长负责,主要承担村的日常事务。村法官由理事会选举产生,任期一般是4年。村法官的职责是司法调解,类似于中国的农村司法员或调解员,虽然裁决的程序没有诉讼严格,但作出的决定具有法律效力。 2.村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社区管理 社区会议、社区听证会和村民公决是美国村民参与农村社区管理的常用方式。在定期召开的农村社区会议上,村民听取社区管理委员会主席所做的前一阶段工作汇报,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安排展开讨论。在社区听证会上,村民主要就与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涉及社区公共利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尽快消除分歧,达成共识。村民公决是美国乡村立法的基本要求。村民公决主要是村民对一些重大事项,比如村选举时间变更,村的设立、更名、合并和撤销,立法等,进行集体表决。 3.社区组织在社区管理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美国城市社区治理及其启示

美国城市社区治理及其启示 邹丽琼(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美国的社区治理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公民自治的典型形态,它主要不是依赖政府,而是依赖社区公民、公共服务企业以及公共服务组织的参与。美国社区治理表现出了社区治理民主化、社区治理组织化、社区权力多元化的特征。对美国社区治理的考察为中国社区治理的发展提供了经验。那就是,中国社区治理发展要求转变政府角色、培养现代公民和发展成熟的公民社会。 关键词:社区;治理;美国;社区治理 一、社区、治理和社区治理 最早提出社区概念的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腾尼斯,他在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Community and Society)一书中指出,社区(community)是指那些由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腾尼斯,1887)。①英国社会学家麦基文(1917)认为社区是广大的区域。任何社区都在风俗、传统、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区别性的标记和特征。与社区最初定义的情感因素不同,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克(1936)在社区概念中引入地域性特征,他认为社区是占据在一块被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汇集。②社区互动理论的创始人美国学者桑德斯(1982)认为

社区是一种社会互动的场域。③国外的理论界逐步完善了社区的概念,概括来看,国外社会科学家认为社区的基本要素主要有:(1)有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共同生活的人口;(2)有一定的地域和环境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势、资源、气候、经济、交通和公共设施;(3)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4)在情感和心理上有共同的地域观念、乡土观念和认同感。④由此可以看出,社区首先具有地域性特质,同时还包含着一定的历史文化的含义以及制度设施和物理设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学术界,特别是在经济学、政治学和管理学领域,“治理”一词十分流行。西方学者对治理作出了许多新的界定。英语中的治理一词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20世纪90年代,全球治理理论的代表人物詹姆斯·N·罗西瑙(James N Rosenau)在《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和《21世纪的治理》中指出:治理为一系列活动的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它们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与统治不同的是,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⑤Rhodes认为:其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该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合作伙伴》中指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⑥治理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美国城市社区治理及其启示社区治理是与社区统治相对的概念,它表示在社会利益多元化 时代社区公共管理的新理念。相对于社区统治而言,社区治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非意识形态性。社区统治强调对社区的政治统治,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社区治理则关注对社区管理的有效性,强调节约治理的成本,提高治理的效能。(2)非暴力色彩。社区统治注重通过暴力手段来维持对社区的统治和占有,具有非常强的强制性。社区治理虽然也具有强制性,但是这种强制性是比较微弱的。社区治理是建立在政治和社会认同基础上的,更多的是依靠社区成员自觉的服从和参与。(3)权力运行的多向性。社区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

近代日本女性观_良妻贤母论辨析

08 ——良妻贤母论辨析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李 卓 良妻贤母观是近代日本女性观的基本内容。虽然它保留了浓厚的封建色彩,但在促进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强调妇女的教养与知性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良妻贤母思想不仅是近代以来日本妇女的行为准则,也对中国妇女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良妻贤母论——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理念 对于深受“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影响的中国人来说,或许很难想到,良妻贤母论首先是被作为女子教育理念提出来的。在封建时代的日本,受教育是武士阶级的特权。自江户时代中期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和洋学的传入,各地陆续兴办了一些平民学校——寺子屋,平民因此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关于近代之前日本的女子教育,值得提出的是,日本人虽继承了中国儒家“男尊女卑”的思想,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却没有在日本生根。相反,女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提倡。比如,成书于17世纪中期的女训《女式目》中有这样一段话:“女人不分地位高低,各有所爱,然首先应学艺、写文章。如不喑此道,则一生中不识善事也不辨恶事,亦没有乐趣,无有慰藉。”①

这段教训是在告诫妇女,要懂得知识对人一生得失的重要 性。成书于元禄年间的女训《唐锦》(作者成濑维佐子)甚至将“学 范”列入首章首条,并且列举了一系列包括中国与日本的女训和文学典籍在内的女子应学的书目,体现了作者希望女子在知识教养方面有所长进的愿望。这些都表明,即使是在妇女受压迫的年代,日本人也是提倡妇女识文断字的,这一点和中国封建社会某些人主张的“知文字乃为淫之始”的观点截然不同。尽管女子教育的主要的目的不是开智,而是涵养妇德,但是在藩学(士族 子弟教育机构)和寺子屋中,通过近1100种“往来物” (幕府时代专门用于初等教育、尤其是寺子屋教育的教科书的总称)②,至幕末已有15%的女子能识字(男子识字率为45%)。 尽管日本教育的普及程度与同时期其他东方国家相比是较高的,但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就低多了。教育内容、教育体制及学校数量不仅跟不上“文明开化”的潮流,而且远远不能适应“富国强兵”这一明治维新总目标的要求。因此,明治政府积极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改革,借以改造本国的封建文化,建设资本主义精神文明。1870年即开始着手建立小学至大学的近代学校体系。1872年8月,颁布《学制》,要求国民本着“四民平等”的精神,所有的人都要就学受教育,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这样,日本从19世纪70年代兴办近代教育起,只用了40年左右的时间,就普及了初等教育,同时,中、高等教育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至1910年,日本小学、初中、高中 的在学人口指数虽不及英国,但已超过了美国。 ③近代教育的普及是与女子教育的普及相辅相成的。明治维新后,由于文明开化运动的影响和西方文化的传入,使人们认识到进行女子教育、提高母亲素质的重要性。1871年,明治政府派遣津田梅子、永井繁子等5名少女随岩仓使节团同时赴美国留 1 8近代日本女性观

国外社区教育的实践及启示

摘要:完善社区教育是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社区 建设的关键问题。本文从内涵、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方面比较了北欧、美国和日本的社区教育,分析了各自的特征和共性,并提出了发展我国社区教育的若干启示。 关键词:终身教育;社区教育;国际比较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08)04-0131-04 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的世纪,是努力使人的个 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世纪。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现阶段我国社区教育水平还比较低,存在发展不平衡、体制不完善、资金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努力解决社区教育发展障碍,完善社区教育各项内容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选择在社区教育开展较为成功的北欧、美国和日本作为研究对象,从社区教育的产生背景、内涵、运行模式等方面对上述各地区进行比较研究,力求对我国社区教育的具体实践和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国外社区教育的实践现代意义的社区教育是伴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陆续出现和不断发展的,它孕育于率先揭开工业化帷幕的欧洲,继而向拉美国家拓展,而后在东南亚及其他地区得以生存和发展。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对社区教育也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采用多样的、特色的开展方式。 (一)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与理解北欧民众教育即社区教育,北欧地区(包括冰岛、丹麦、挪威、瑞典和芬兰五国)既是世界上经济高度发 达地区之一,也是最早开展社区教育的地区,强调通 过教育的力量,使社区民众自觉地、自主地参与改善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过程。丹麦民众教育家柯隆威于1844年在丹麦名叫罗亭(Rodding)的乡村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民众中学,他提出用教育的力量来激发民族精神,促进民族自强,进而达到改善人民生活之目的,用人文主义的精神生活来弥补人民受教育太少的缺陷,强调把民众中学办成“面向生活的学校”,他的办学思想和传统,深刻影响了北欧教育和北欧的发展进程。 严格的“社区教育”一词是20世纪初美国人德威 (Deway)提出的,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有着世界上最完善的社区学院系统,凝结着其社区教育的 基本特色,为其建立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机制。社区学院有着与传统的正规大学不同的教育职能,它是一种非正规社会教育服务,其最根本的责任在于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对劳动力市场和技能开发的需要做出反映,是工作场所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提供者。 日本社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概念相似,它是将其作为终身教育的主要方式来认识界定的。1949年颁布的《社会教育法》把社会教育定义为:除《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学校教育活动之外,面对社会上全体成 作者简介:梁新潮,集美大学硕士生导师,教授,集美大学终身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刘丹,集美大学06级硕士研究生。 国外社区教育的实践及启示 梁新潮刘丹 □

日本近现代教育史总结

《日本近现代教育史》:藏佩红著,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2010.10 第二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初创(1868—1879) 第一节、近代教育的原点—“学制”前的教育 1868年明治政府建立—1872年8月《学制》颁布为日本政府教育发展方向的摸索阶段。这其中的教育政策存在着“复古主义”与“开明主义”两种路线。这两种路线有以1870年3月为界,此前是复古主义,此后是开明主义。 1.“皇道主义”的教育政策 《五条誓文》第五条:求知识与世界,大振皇基。日本近现代教育发展的总方针。目标定位为“大振皇基”。 具体的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 a)1868.4《学舍制》将神典、皇籍等内容列为首要内容。

b)改祭祀天皇的皇祖天神社 c)1868年9月在京都设立皇学所和汉学所,“皇道”居于核心地位 d)1869年8月设立的大学校以祭拜皇祖大神,以“皇道”居于核心地位 社会教化领域: a)明治政府重视有关天皇的节日《大教宣布诏书》(70.2)、《宣教室须知》(70.5)、《三条教宪》(72.4) 总而言之,明治维新以后,皇国思想支配教育。这一时期的为国教主义、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渊源。 2.“富国强兵”下的教育发展 富国:1871年8月《昭明国体确立政体意见书》、1868年12月木户孝允《振兴普通教育建议案》、1869年2月伊藤博文《国是纲目》均有提出富国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同时,在政府“强兵”方针下,教育与军事发展这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a)作为旧军人武士参与到教育领域中去 b)重视兵学,教育中有了体操课,兵学局c)专设军事学校 3、“文明开化”下的教育发展 1870年3月《大学规则》和《中小学规则》、1871年12月《学制》 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学制”之前的教育政策及其实践,复古的“皇道主义”、实用的“富国强兵”、先进的“文明开化”三方面的因素像话交融发酵,使得日本近代教育中皇国主义、军国主义特征的资本主义教育有根可循。 二、“学制”与近代教育体制的初创 p28表详见 2、“学制”下的教育行政 文部省

日本城市“协同型”社会治理应对高龄社会的社区建设案例研究

日本城市“协同型”社会治理:应对 高龄社会的社区建设案例研究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院副教授杨锃 一、研究问题 本章旨在通过研究世界特大城市圈东京的周边卫星城——所泽市的社区建设经验,探讨在应对高龄社会中,日本都市社区促进“社会治理”的历史经验。在探讨具体的社会治理案例之前,首先必须明确治理理念在日本兴起的历史背景,以及“社会治理”概念在所研究区域呈现出的具体含义;同时,也不可忽视社会治理所涉及的相应条件。正如可借用“基层政治”来评价NPO组织所参与的社区建设的视角一样,社会治理的重要性逐渐在日本学界得到广泛认同。在现代日本,作为与“政府一元化管理”相对的概念,“治理”一词以片假名标记、用直接音译的方式频频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其核心要义被理解为是以不同行动主体共同管理,换句话说,治理在多数情况下均被理解为一种相对关系的理论,即“依靠构成全体社会的各种行动主体的相关结构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秩序关系以及统治系统模式”。(宫川公男等,2002)。从这一理解出发,称政府部门发挥管理职能为“公共管理”,称将市民作为重要的一方纳入一个全新的以多元主体共同对话机制,通过社会力量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合作的关系为“社会治理”。 20世纪80年代后深受“新自由主义”影响,政府“放宽限制”

(deregulation),并大力进行“民营化”(privatization).这一改革自90年代以来,尤其是泡沫经济破灭之后,在日本逐渐受到了批判。这些批判主要指向这一改革导致传统公共领域的缩小和市场的急剧扩大,尽管市场原理的扩张原本是为了纠正过去的“政府失败”,但同时市场机制则导致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弱化了固有社会系统所发挥的综合功能,产生出各种新的社会问题。这就是“市场失败”。因此,在当时背景之下,“社会治理”开启了既须克服“政府失败”,又需避免“市场失败”的探索之路。 因此,社会治理被期许具有恢复已萎缩的社会系统活力的功能。从以往的研究来看,社会系统通过社会成员的自发性合作而产生两大机能。一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和支持的功能;二是社会成员相互合作解决共同面对困难的功能。为实现前者的功能而形成的组织被称为“自助组织”,为实现后者功能的协作集团被称为“他助组织”。这一功能分析有助于理解现代日本城市社会治理类型。作为自助组织,典型的有合作社,在日本有“生活协同组合联合会”“劳动者协同组合”等,均为“日本协同组合联络协议会”的成员组织。遵循“国际合作社组织”的规定,日本的协同组织为成员共同所有,通过民主管理,为满足社会文化的需求而自发结成,实行自治。“他助组织”是根据1998年制定的《日本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的规定,以“特定非营利活动的法人”为原型,以增进多数人、非特定群体的利益为目的的组织,即通常说的NPO组织。无论是自助组织还是他助组织,当社会系统的领域向着政治经济系统的领域扩展其外延的时候,从结果上看,社会治理就意味着,社会系统逐步代替原先由政治经济系统所承

海外社区治理、社区建设案例

海外社区治理 社区建设案例集 目录 一、台湾: (1) (一)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 (1) (二)桃米生态村: 可复制的台湾生态村经验 (6) 二、美国 (8) (一)美国太阳城——集中式养老社区的代表 (8) (二)美国The Terraces老旧社区 (10) (三)美国阿灵顿县——社区管理体现官民“协作” (11) 三、英国 (13) (一)英国贝丁顿社区——低碳社区的典范 (13) 四、日本 (16) (一)日本港北新城——镶嵌式养老 (16) (二)日本古川町——休闲社区营造 (17) 五、瑞典 (20) (一)瑞典哈马碧滨水新城——可持续发展社区的典范 (20) 六、新加坡 (23) (一)新加坡社区管理突出“严厉” (23) 七、德国 (25) (一)德国弗莱堡瓦邦社区案例:“旧军营”变身和谐社区 (25)

一、台湾: (一)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 全村均为无障碍的环境设计,24小时安全保卫,进出村庄需刷卡。村内附属有超市、书店、银行等服务性设施,村内居民除了自己做餐外还可到小吃店、餐厅等餐饮区就餐、或选择送餐服务。 村内养生休闲生活多种多样,建有体育馆、健康俱乐部、游泳池、网球场等休闲场所,还设有宗教活动场所,开展运动养生,娱乐交谊,艺文技艺、民俗活动、宗教活动等。 据村负责人介绍,村内的健康服务内容包括设立社区医院,提供居民特约门诊、康复及照顾护理等医疗服务;定期健康检查、防疫注射与体能检测,建立个人健康资料库;规划居民个人健康计划,提供养生处方和配膳建议,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养生咨询;设立全天候监控中心,每户有紧急呼叫设施,确保高效率的紧急救护。 长庚养生文化村设计理念有“怡亲”、“健康”、“养生”、“文化”、“社区”、“体验”、“教育训练”等主题,但最主要的理念是“活到老,做到老”,集养老、医疗、生活和娱乐等功能于一体。这里是一个协助年长者“积极地经营生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养护”、“过独立自主的尊严生活”的地方。 目前长庚养生村约有4000户,可入住老人6000名,入住资格为年满60岁、配偶年满50岁且接受长庚医院身体检查证明健康状况合格者。会员们通过对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的参观访问,对村内老人们的科学生活方式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感到长庚养生文化村的营运方式,可以为我市提供一种养生和养老的借鉴模式。 养老地产新概念:是社区,又像医院;是医院,又像社区。 这个集养老、医疗、生活、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养生文化村是台湾“经营之神”、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的创意。它以长庚医院雄厚的医疗资源做后盾,延伸出“银发族”养生服务,楼盘一推出即被抢购一空。目前,台塑设于台北县林口的首个养生文化村入住启用。 养生文化村及其样板房间环境优美,周围还有长庚护理之家与长庚医院等。房间内的生活设施齐全而又人性化。据介绍,该村占地34公顷,内有养老住宅3600多户。2005年10月,第一期706户即将进驻。一旦全部入住,这里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银发社区。 在王永庆的规划中,养生文化村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活到老、做到老”。对于入住的老人,养生文化村并不只是提供安养服务,而是要积极地为他们创造退休后的生活,让每个住民都过得快乐、健康、有尊严。而在台湾传统的安养机构中,老人一入住往往就成了“等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