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国瓷器各大博物馆藏国宝定窑瓷器

大国瓷器各大博物馆藏国宝定窑瓷器

大国瓷器各大博物馆藏国宝定窑瓷器
大国瓷器各大博物馆藏国宝定窑瓷器

大国瓷器——各大博物馆藏国宝定窑瓷器精品名称:定窑白瓷注子

级别:一级

作者:

年代:唐光化三年(900年)

尺寸及重量:高:15.4厘米腹径:9厘米口径:4.9厘米底径:5.5厘米

来源:临安钱宽墓出土

内容:长颈,口微撇,圆肩有弦纹数道,腹呈椭圆球形,无圈足,底无釉露胎,嘴长略弯曲,嘴管为六棱形,把手起

于肩,颈处,折曲而下,搭至腹部。釉色呈乳白,胎骨细密坚硬。

收藏单位:浙江省博物馆有弦纹数道,腹呈椭圆球形,无圈足,底无釉露胎,嘴长略弯曲,嘴管为六棱形,把手起于肩,颈处,折曲而下,搭至腹部。釉色呈乳白,胎骨细密坚硬。

收藏单位:浙江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

定窑殿宇式人物枕宋元

五代--北宋(公元907-1127年)此枕胎质细腻色白,釉色洁白,釉厚处微闪黄绿。枕镂雕殿宇形,门窗斗拱、基址台阶极为精巧。殿前门掩闭,后门半启,一人峨冠博带,倚门以待。枕面呈如意形,上刻划缠枝花纹。此枕构思别致,独具意匠,是白瓷中的精品。上海博物馆

定窑白釉“易定”款碗五代

胎体较薄。白釉光洁柔和,微闪水青色。造型简洁淳朴。圈足内有施釉后

刻划再烧成的“易定”两字,此铭款极为罕见。上海博物馆

定窑“官”款白釉刻莲瓣纹盖盒五代

器、盖外均施白釉,盖内无釉。器身及盖均饰刻花莲瓣纹。底心刻有一“

官”字。此罐层叠莲瓣纹的装饰手法,在五代至宋初较为流行。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白瓷刻花牡丹纹瓶

定窑

北宋10-11世纪

高32cm

住友集团捐赠

定窑被认为是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从晚唐起就生产白瓷。它的窑址在河

北省曲阳县涧磁村,1941年为小山富士夫氏所发现。在鼎盛期,定窑主要

生产的品种为碗、碟、盘,罐和瓶极少。此瓶底部的莲瓣雕刻较深,是鼎

盛期之前、北宋初年生产的罕见的珍品。器物的瓶口已经残损了,但可以

推测这是一件盘口瓶。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

白瓷刻花莲花纹洗

定窑

北宋10-11世纪

高24.5cm

住友集团捐赠

此器看起来似较深的钵,但它底面宽阔,可以称为洗。器的里外刻划纤细

流畅的莲花纹样,表面浮现定窑所特有的牙白色。器壁的外侧有六条竖线

,使之成为瓜形。所用的瓷土致密,几乎不含任何杂质,极为轻薄。这么

大的洗放在手上也非常轻巧。因为器物采取覆烧,所以口沿刮釉。刮釉处

镶以银口。从对器底的斜削和对薄的矮圈足的处理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窑

工的出色技艺。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白瓷印花花鸟纹盘

定窑

北宋10-11世纪

高21.7cm

住友集团捐赠

定窑产品中,有印花的品种,这个盘子是其中的代表作。它的主题纹饰是

翅膀伸展、喙中含花的两只鸟,背景完全是花枝。图案紧凑,格调高雅。

八棱形的口沿非常珍贵,芒口镶有金边。定窑瓷器烧制过程中的因氧化而

形成奶油色,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白地锈花缠枝牡丹纹瓶

定窑

北宋

高17.3cm

住友集团捐赠

这种形状的瓶称为太白尊或吐噜瓶。白色的瓷胎上敷以一层铁褐色泥,然

后剔刻图案。器身中央为缠枝牡丹花图样,肩部和底部饰有双重的花瓣图

案。此种器形和装饰手法在12世纪初期的磁州窑已经使用了。尽管与在白

色化妆土的使用上有些不同。但这件器物对推断这两个窑的

关联性提供了

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他类似的器物,还有小盘、壶和枕等。虽然和典型的

定窑白瓷相比,它的胎土还有一点灰,并且夹杂的粒子看起来稍嫌粗糙。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

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宋,高22cm,口径5.5cm,足径6.4cm

瓶平口外折,颈细长,圆腹,高圈足外撇。腹部刻螭龙穿花纹饰。

此瓶造型优美,胎体洁白,螭龙纹刻划得矫健生动,刀工遒劲有力,线条

自然清晰,为定窑的上乘佳作。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

定窑白釉刻花折腰碗,高5.5cm,口径16.8cm,足径9.4cm

碗敞口,浅式,斜腹,近底处内折。通体白釉,口部镶铜。碗内、外壁及

里心划刻莲花、莲叶纹。

此碗白釉纯净,所饰莲花线条自然流畅。碗之内、外壁均有刻划纹者较为

罕见,此碗是定窑瓷器的精美之作。定窑白釉盏托,宋,高6.5cm,口径8.6cm,足径8.2cm

盏托上呈杯形,口沿无釉,托镶铜口,圈足外撇。里外施白

釉,杯口与托

口沿各饰回纹一周。

此盏托造型规整,釉色温润,纹饰简洁,具有美观而实用的特点。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

定窑白釉刻花梅瓶,宋,高37.1cm,口径4.7cm,足径7.8cm

瓶小口折沿,短颈,丰肩,肩下渐收敛,圈足。俗称“梅瓶”。通体施白

釉,釉色柔和洁净,白中闪黄。肩部刻菊瓣纹一周,腹部刻缠枝莲纹,下

部刻上仰蕉叶纹,刻花清晰婉转,深浅不一,莲花简洁典雅,

线条流畅,

显示出定窑刻花技术的娴熟。此瓶造型挺拔,是宋代定窑梅瓶的标准式样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

定窑紫金釉葵瓣口盘,宋,高3.5cm,口径17.9cm,足径5.9cm

盘口外撇呈六瓣葵花状,腹部渐敛,近底处呈折角状,故称“折腰盘”。

器里外施紫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足墙露胎,足底心有釉。

此盘造型规整,是宋代北方地区常见的器形。其釉色匀净,

折角线清晰,

堪称定窑瓷器中的精品。

宋代定窑以烧白釉瓷器为主,而酱釉器和黑釉器的数量则较少。酱釉器又

称作“紫定”,黑釉器又称作“黑定”。此盘因釉色较浅,釉面泛黄色,

所以这种酱釉器又称作“紫金釉”。目前所知除河北定窑烧制酱釉瓷器外

,河北磁州窑,河南修武窑、鲁山窑、宝丰窑,陕西耀州窑,山西介修窑

,甘肃安口窑等也有烧制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

定窑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宋,高5.4cm,口径30.4cm,足径13.6cm

盘侈口,浅腹,圈足。里口凸起弦纹2道。盘以印花为饰,以回纹将盘内壁

与内底界开,内底饰莲花、荷叶纹各5组,内壁饰缠枝牡丹2周,两层牡丹

上下相错,排列有序。盘内外施白釉,口沿因覆烧无釉而镶铜口,外壁可

见旋痕及因釉水下流而产生的泪痕。近足处有多处露胎,是为定窑瓷器的

典型特征。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白瓷为主,细润光滑的釉面,白中微微闪

黄。装饰以印花、刻花、划花与剔花为代表,尤以印花技法为世人所称道

。这件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器型大而规整,印花繁缛,层次分明,线条流

畅,纹饰清晰,充分显示出定窑印花品种的制作水平之高,是清宫旧藏的

定窑器之珍品。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

定窑划花缠枝莲纹葵瓣口碗,宋,高6.8cm,口径19.2cm,足径5.7cm

碗口呈葵瓣式,镶铜扣,深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外壁釉流形成泪痕。碗内刻划缠枝莲花纹和茨菰纹。外壁光素。胎体轻薄,胎面洁净。刻划花是定窑特有的装饰风格,所刻线条流畅,飘逸潇洒。此件器物刻划的缠枝莲花在白色釉的衬托下若隐若现,反映出宋代陶瓷手工艺的高超水平。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

孩儿枕,高18.3cm,长30cm,宽11.8cm

枕作孩儿伏卧于榻上状,以孩儿背作枕面。孩儿两臂环抱垫起头部,右

手持一绣球,两足交叉上跷,身穿长衣坎肩,长衣下部印团花纹。榻边模印花纹,四面开光,其中一面凸起螭龙,相对的一面光素,其余两面凸起如意头纹。枕身釉作牙黄色。底素胎,有两孔。

枕是睡觉时垫首用具。在中国古代,人们喜欢使用玉枕、瓷枕,这是

由于玉、瓷可以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作用。

瓷枕始创于隋代,盛行于唐、宋、元各代。此件孩儿枕塑制精美,人物形态活泼、悠然,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贵制品。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

定窑印花螭龙纹盘,宋,高4.7cm,口径23cm,足径10.8cm

盘敞口,口沿无釉(俗称芒口),浅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外壁釉垂流形成泪痕。碗内模印螭龙纹。胎体轻薄,胎色洁白。

印花装饰是宋代定窑所采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发明了覆烧工艺,“芒口”是这种工艺所留下的特征,覆烧可以充分利用窑的容积,大大提高产量。内蒙古博物馆藏品浙江省博物馆陶瓷藏品

精品名称:定窑白瓷杯

级别:一级

作者:

年代:唐光化三年(900年)

尺寸及重量:高:6厘米口径:16.2×7.7厘米底径:6.1×5.5厘米

来源:临安北钱宽墓出土

内容:器身呈椭圆形,口部内卷,高圈足外撇成喇叭形,不甚规整,外底草刻“官”字。釉色乳白,润泽光亮,胎质细腻坚硬。

收藏单位:浙江省博物馆精品名称:定窑官款花口盘

级别:一级乙

作者:

年代:五代(光化三年)

尺寸及重量:高:3.5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5.5厘米

来源:临安板桥公社如龙大队村北钱宽墓

内容:口沿为十瓣花口,浅腹矮圈足,外得腹壁见有流釉现象,并留有输制痕迹,外底心草刻官字.釉色乳白,胎质致密

坚硬.

收藏单位:浙江省博物馆青州市博物馆藏品

五代"官"字款白釉执壶

壶高15.9、口径5.5、底径6.3厘米。侈口,圆唇,球形腹。壶嘴为六棱形,长而弯曲,造型端庄优美。胎质白而坚细。通体施白釉。底部阴刻行书"官"字。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美国福瑞尔博物馆所藏中国文物

定窑与定窑系的区别

定窑与定窑系的区别(图) 定窑是宋代名窑之一,穴人笔记屡有称述。定窑始烧于唐,它烧白瓷是受临近的刑窑影响,当时刑窑盛名满天下,定窑及其他瓷窑相继仿烧是很自然的事,但后来定盛而刑衰,至宋时人们吸知有定而不知有刑了。而定窑系诸窑也确实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瓷工艺与制瓷风格,工整雅素的印花定窑吕器确是陶瓷艺述中的珍品。 可列入定窑系的诸窑除曲阳涧磁村的窑外,多在今山西境内,如平定窑、阳城定窑、介休窑。此外还有四川的彭县窑也烧定窑风格的白瓷器。 一定窑 定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烧瓷地点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漳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曲联县宋属定州,定州唐未、五代以来是义武节度使的驻地,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也是曲阳瓷器的集散地。定窑白瓷对后代瓷器有很大影响。宋以来留下了不少有关它的记载。本世纪20年代未叶麟趾先生第一次对其进行调查,指出定窑在曲阳漳磁村。50年代以来,故宫博物院、河北省文物工作队等单位对它进行了多次地面调查与小规模发掘,基本上了解了定窑的烧瓷历史以及与邻近地区瓷窑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各地宋墓也出土了不少定窑器,定县两座宋塔塔基出土了一百多件既完整又精美的定窑白瓷,寻于进一步研究定窑的分期断代有极大帮助,江南地区南宋墓与北方地区金墓都出土有定窑白瓷,从而也使定窑废于北宋未年金人南侵之说, 得以修正。 (一)定窑的烧瓷历史 曲阳漳磁村窑址发掘中取得的早期标本,有平底浅身碗,外施黄釉里施白釉。外施黄釉里施白釉,制造较粗糙,这种碗具有唐代早期的典型风格。比这种平底碗时代稍晚的是白釉碗,这类碗的碗身多做45度斜出, 碗身较浅,宽圈足,胎较上述平底碗薄,里外施釉,这种碗具有标准唐代后期形式。五代时期唇口白碗在遗址里稍多,《曲阳县志》里著录有一件五子山院和尚舍利塔记碑,碑石立于后周显德四年(957年),立碑人中有“使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殿中使御史充龙泉镇使钤辖瓷窑商税务使冯翱①从碑文可知五代后期这里商品瓷产量已经很大,才派瓷窑税务使冯翱在此收瓷器税。漳磁村窑址面积相当大, 地面散布标本极多,绝大部分是宋代白瓷,有印花、刻花、划花和光素无纹几种。北京通县金大定十七墓、辽宁省朝阳金大定二十四年墓以及流散到英国的金大定二十九年印花陶范、墨书金泰和三年印花陶范这些带纪年铭文的定窑瓷器有力地说明金代定窑仍继续烧白瓷;南京南宋庆元五年(1194年)张同之墓②也出土有定窑印花瓷器,反映了定窑瓷器不仅供应金人统冶的淮河流域以北地区,商品瓷器也有运到江南

陶瓷器上的款识

陶瓷器上的款识 陶瓷器上的款识,是指在器物的底部或其它部位,刻、划、印或书写表明年代、产地、堂名、人名、用途及吉祥语等内容的文字,也有的在器底或器身有某种图案款识。由于款识的内容、格式、字体、书法等各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它对陶瓷器的断代、断定窑口和辨别真伪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鉴定的一个重要环节。款识的类别陶瓷器上的款识大致可分为六大类:纪年款、堂名款、人名款、吉语款、图案款及其它特殊类款。纪年款:纪年款是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一种款识。纪年款可分为两类:一种用当时帝王年号,称年号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等。另一种用天干与地支组合的,称干支纪年款,如“皇明天启年丙寅吉旦”、“乾隆丙午”等等。纪年款以官窑瓷器为多,但部分民窑亦有书写年款的。民窑纪年款字体较草率,远不及官窑规整。瓷器上用干支纪年款的以明清时期较多。堂名款:指私人定烧瓷器的所刻、印、书写的自家堂号。内容包括堂名、斋名、轩名、府名、室名、殿名、楼名、阁名等等。堂名款明嘉靖时已见有,如“滋树堂”、“东书堂”等堂号,明代后期流行。入清以岳各朝皆有,尤以康熙时盛行,如“中和堂”、“慎德堂”、“拙存斋”、“复香轩”等等。人名款:指工匠或私人定烧陶瓷上所刻、印、书写的名字或别名。如三国时越窑青瓷上的“师袁宜作”,唐代长沙窑“郑家小口天下第一”,宋代磁州窑“张家造”瓷枕等等。明清时期多见,如“陈守贵造”、“天启元年米石隐造”、“春育主人珍藏”等等。吉语款:指陶瓷器上所刻、印、书写的吉祥语,表示赞颂、祝福。晚明至清代最为流行,如“万福修同”、“富贵佳器”、“天下太平”、“福寿康宁”等等。也有只题一个字的,如“福”、“寿”等。图

关于定瓷鉴定的几个问题

关于定瓷鉴定的几个问题 杨静荣,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陶瓷组副研究员、文化部中国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收藏界》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2002年入选《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博界百位“学术成就显著,具有创新精神”的专家学者。出版了《龙与中国文化》、《颜色釉陶瓷的鉴赏和鉴定》、《古陶瓷鉴识》等多本专著。 定窑是古代北方著名的窑场,窑址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曲阳县宋代隶属定州,故得名定窑。定窑始烧于唐代,以烧造光素白瓷为主,分精粗两种,精者与邢窑难分伯仲。到宋代定窑工匠改革烧造工艺,始创覆烧法,产量剧增,并以刻花和印花装饰瓷器,遂使定窑名扬天下,北宋早期曾经一度为宫廷进贡,主要品种是盘、碗等日用瓷器。定窑盘、碗多采用覆烧法,口沿露胎没有釉,俗称“芒口”,使用时不尽如人意,需要另镶金、银、铜口。故后来北宋宫廷另命汝窑和耀州窑烧造日用瓷器进贡。北宋南迁后,金代定窑仍然生产瓷器,只是质量略显粗糙。元代以后,因为陶瓷原料渐枯竭,一代名窑遂退出了历史舞台。 定窑瓷器因为曾经为宫廷进贡,一直成为历代收藏家追

逐的目标。其精品一直为皇家垄断,在故宫中历代相传。散落民间的,也只有贵族才能有财力收藏。如《红楼梦》中描述过,妙玉持有定窑瓷器和成化斗彩瓷器。妙玉实际上是相当于贵族的出家人。到了民国时期,一件定窑刻花大碗,市场价格也在1000―3000块大洋左右。北京和台湾的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基本都是清宫旧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于1949年以后通过国家调拨、征集收购和馆际之间交换等手段,使原来的藏品更加丰富,但是至今在总收藏的35万件陶瓷中,定瓷也只有约200件左右。 解放后故宫博物院曾经多次派专家去定窑窑址调查,采集不少标本资料。河北省文物局又派专业考古工作者做过三次正式发掘,其发掘报告已经正式发表。这些资料的取得,为进一步研究定窑的历史提供了详实可靠的第一手实物资料。 目前收藏定窑瓷器品种最为丰富的博物馆是定州博物馆,他们的藏品依赖1969年定县两个塔基的出土文物,几乎都是佛教信徒进贡给寺院的定窑精品。5号塔基出土79件,6号塔基出土35件,总共有114件,其中净瓶、海螺、鹦鹉壶等均为世所罕见的珍品,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连故宫博物院都望尘莫及,成为镇馆之宝藏于定州博物馆。除此之外,在已经发表的文献中没有见过一次出土超过10件以上定窑精品的记录。上个世纪50年代在保定发现一个元代窖藏,

历的五大名窑瓷器汝定官哥钧

历的五大名窑瓷器汝定 官哥钧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钧瓷 清乾隆胭脂红轧道锦地粉彩地缠枝花卉纹套炉钧窑釉双象耳转心瓶 苏富比春拍(2011年4月),成交价59,024,200元。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着称于世。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等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钧瓷的烧制技术复杂,还原程度难控制;加上古代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钧瓷珍贵可见一斑。唐玄宗曾立令“钧不随葬”;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神钧宝瓷”,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目前世界着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 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在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曾被做为国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汝瓷 汝窑粉青釉盖盒 北京中嘉国际,2008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成交价:35,200,000元。

汝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宫廷御用、“淡天青”、“蟹爪纹”为人熟知。其器形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等;“淡天青”这种冷暖适中的色调以其素雅清逸,适应了北宋时期上层社会所推崇的“清淡含蓄”的审美情趣;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 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汝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汝瓷之乡汝州汝瓷一厂专家们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仿汝器物。 官瓷 官窑粉青釉纸搥瓶 香港苏富比,2008年春季拍卖会成交价:60,774,750元。 官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传世作品少,令人惊叹的纹裂美着称。传宋徽宗因不满于当时现有贡御瓷器的瑕疵和缺陷,按照自己的设计、亲自指挥烧制和创制的巅峰之瓷,其不仅是我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由朝廷独资投建的“国有”窑口,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种类。 开片本是由于坯釉结合不好而导致釉面开裂的弊病。但北宋官窑瓷却慧眼识珠,利用这一陶瓷缺陷开创了着名的纹片釉,同时利用其独特的坯釉配方,施釉方法和烧成技术,创造出“金丝铁线”、“紫口铁足”这些不是装饰的装饰。严格地说,这些人们不能完全控制和设计的效果不能称做装饰手法,它是一种材质之美,是一种本质的美。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寻找,2004年5月,哥窑遗址在河南汝州张公巷发现。 定瓷

宋代陶瓷成就

宋代陶瓷成就 通过课堂上学习和视频马未都先生的百家讲坛,我对宋代的陶瓷成就深有体会,宋代的陶瓷是我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它形成六大瓷系:北方地区的定窑系、钧窑系、耀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窑、景德镇的清白窑系。因此,六大窑系孕育了宋代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窑等。 宋代是中国的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的时代。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当时出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名窑和名瓷,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在灿若繁星的宋代各大名窑中,景德镇青白瓷以其“光致茂美”、“如冰似玉”的釉色名满天下,而其中以湖田窑烧造的青白瓷最为精美,冠绝群窑。它的胎土采用当地高岭土,素白细密,洁净紧实,经过一道道繁复的工序,成就了冰肌玉骨,秀色夺人的艺术效果。烧造出的青白釉瓷器色泽莹润,清素淡雅,纯净细腻。 宋代瓷器的特点: 1、突破“南青北白”的局面 2、品类繁多,器型多样。最受还应的有“梅瓶”、“玉壶春”等 3、釉色优美,以典雅含蓄,高贵朴实,有类玉的效果,以单色瓷为主(除钧窑)。体现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有明显的民族精神体现。 4、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造型,色彩,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 从造型的角度分析,宋瓷的器形较之前代更为丰富多彩,几乎包括了人民日常生活用器的大部分:碗、盘、壶、罐、盒、炉、枕、砚与水注等,其中最为多见的是玉壶春瓶。总的说来,民间用瓷的造型大部分是大方朴实、经济耐用;而宫廷用瓷则端庄典雅、雍容华贵。最能反映皇家气派的是定,汝、官、哥、钧窑口烧制的贡瓷,最能体现百姓喜乐的是磁州、耀州窑口烧制的民间瓷品。 纹样装饰是宋代瓷器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代是河南制瓷业的繁盛时期,诸多名窑以各具风格特点的纹样装饰赋予生活用器以美的性格.河南宋代瓷器纹样装饰方法的广泛运用和不断创造,丰富了中国瓷器艺术语言,拓展了瓷器艺术的审美境界. 宋代是中国制瓷工艺大发展的极其重要时期,名窑遍布,技艺精湛,不仅有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烧造的精美产品,还有带有浓厚民间生活气息的“磁州窑”、“耀州窑”瓷和胎质洁白致密釉色白里泛青、晶营如玉的“景德镇窑”瓷,“龙泉窑”瓷,“越窑”瓷,“汝窑”瓷等。花色品种繁多,各具特色,蜚声于世。不但陶瓷造型精巧、饱满、丰富多样,简洁优美,比例达到完美,制作讲究;刻划花装饰又具特色,还有“铁锈花”和“红绿彩”瓷等,艺术成就很高,

金装定器 如玉花瓷——定窑牡丹纹饰

金装定器如玉花瓷——定窑牡丹纹饰

————————————————————————————————作者:————————————————————————————————日期:

金装定器如玉花瓷——定窑牡丹纹饰-美术论文 金装定器如玉花瓷——定窑牡丹纹饰 汤兆基 定窑,宋代著名瓷窑。窑址在今河北曲阳涧磁村、东燕川村、西燕川村,古属定州,故名。定窑始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停烧于元代。唐、五代以产黄釉、黄绿釉及褐绿釉碗、盆类器物为主,但以白瓷工艺最为突出,晚唐白瓷玉璧底碗为典型产品。 早期定窑产品与邢窑所产极为相似,至五代定窑白瓷制作更趋精美,逐渐替代邢窑的地位。宋代定窑以生产白瓷为主,为宋代白瓷之冠。明曹昭《格古要论》:“定窑烧瓷,以宋宣和、政和年间最好。” 定窑白瓷植物纹饰中,牡丹纹的艺术成就突出。定窑牡丹纹饰主要表现形式为刻花与印花,纹饰纹刻精细,线条清晰。同时也反映了印花脱模技术水平的高超。定窑镶釦工艺也有特色,不仅美观大方,而且也解决了定瓷有芒的问题。 定窑刻花技法丰富,有划花、刻花、剔花。通常各种不同的技法是综合应用的,故统称为刻花。综观定窑刻花牡丹纹饰,其超凡的艺术魅力,源于游刃有余的精湛技艺,刀锋入胎富有变化,刀刃直入线条则窄,斜入则宽;使力轻则刀迹浅,使力重则刀迹深,变化无穷,耐人寻味。综合技法的应用,使画面更生动,也更耐人寻味。 定窑现存大件刻花牡丹纹饰的瓷器极少,仅见宋定窑白釉刻花缠枝牡丹纹梅瓶。此瓶高45.3厘米,口径4.9厘米,足径10.8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梅瓶,瓷器瓶式之一,宋时称“经瓶”,为盛酒的用具。小口外卷,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瘦足,造型修长,挺秀,俏丽。明代之后称梅瓶。瓶肩部刻划菊瓣纹,

中国宋代瓷器的五大名窑

中国宋代瓷器的五大名窑 ■定窑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称为定窑。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 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钧窑 钧窑分官钧窑、民钧窑。

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 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合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刚”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 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哥窑 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拒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规 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

定窑的介绍

小谈定窑 【摘要】:定窑是唐宋时期的著名瓷窑,以烧造精美的白釉瓷器闻名于世。据定窑遗址出土的典型资料推断,定窑约创烧于9世纪中叶。唐五代是定窑的创烧和发展时期,可以将其分为二期。第一期为9世纪中、晚期,是定窑的创烧时期,烧造的瓷器品种多而复杂。第二期为9世纪末至公元960年,是定窑的发展时期,烧造的瓷器品种以白釉瓷器为主。定窑的制瓷工艺技术受到了邢窑的影响,进入第二期,定窑发展比较快,逐渐取代了邢窑的地位。唐五代定窑的发展为北宋定窑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定窑品种造型装饰技法黑釉北宋初期唐代窑变 定窑是是继唐代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是我国宋、金时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它的主要产地在河北曲阳涧磁村一带。定窑盛行于北宋中后期,因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定窑瓷器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这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 据《曲阳县志》载,五代时曲阳涧磁已盛产白瓷,官府曾在此设官收瓷器税;但据调查,早在唐代这里已烧白瓷;至宋代有较大发展,除烧白釉瓷器外,还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品种,文献称为“黑定”、“紫定”和“绿定”。有毛口和泪痕等特征,毛口是复烧口部不上釉,泪痕多见于盘碗外部,因釉的薄厚不匀,有的下垂形如泪迹。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诸种,风格典雅。对各地瓷窑有一定影响,曾出现不少仿烧定窑瓷器的瓷窑,纹饰以龙凤纹为主。此类宫廷用器多有传世,窑址遗有大量龙凤纹器物碎片。 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也烧制酱、红、黑等其他名贵品种,如黑瓷(黑定)、紫釉(紫定)、绿釉(绿定)、红釉(红定)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元朝刘祁的《归潜志》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可见,定窑器在当时不仅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产量较大。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定州时,曾用“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来赞美定窑瓷器的绚丽多彩。 定窑还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窑窑址在北方的定州,这是烧制的物品称为北定;宋室南迁之后,定窑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在景德镇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 “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可见定窑器在当时不仅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产量较大。金王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 定窑白釉瓷器的装饰技法主要有划花、刻花、印花三种。 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钢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划花纹饰。有一花独放、双花并开、莲花荷叶交错而出、有的还配有鸭纹,纹饰简洁富于变化。立件器物的纹饰大都采用划花装饰,刻花的比较少见。早期定窑器物中,有的划花纹饰在莲瓣纹外又加上缠枝菊纹,总体布局显得不很谐调,这应看成是当时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一种新装饰手法,也给定窑器断代提供了一个依据。 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与划花工艺一起运用。如在盘、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缠枝花卉轮廓线,然后在花叶轮廓线内以篦状工具划刻复线纹。纹饰中较常见的有双花图案,通常是对称的。定窑刻花器还常常在花果、莲、鸭、云龙等纹饰轮廓线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纹饰立体感。 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这一工艺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最精美的定窑器物纹饰在盘、碗等器物中心,这类器型内外都有纹饰的较少。定窑器物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间,常用回纹把图案隔开。纹饰总体布局线条清晰,繁而不乱,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其次是动物纹饰。动物纹饰中主要

陶瓷赏析论文

陶瓷艺术鉴赏论文 题目宋代定窑陶瓷赏析 姓名_XXX_ 院系XXXXXXXXX 专业XXXXXX 指导教师_XXXX__ 2012年5月25日 陶瓷艺术鉴赏---宋代定要陶瓷赏析

摘要: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宋代属定州,故名。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着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传世极少。 关键词:——定窑瓷器五大名窑 引言 定窑在境内(今曲阳涧磁燕山村),故名。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是继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用瓷。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特征:一是胎体轻薄,胎质洁白。二是釉面多为乳白色,白中闪浅米黄色。积釉处常有泪痕状流釉,呈黄绿色。器物外壁釉薄处可见胎上旋坯痕。三是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口沿则多不施釉,俗称“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四是官府所用瓷器底部有“官”、“尚食局”等。五是定窑器物釉面通常有气泡。用放大镜观察,一般可见大小不等的气泡,一些较大气泡疏散排布于密集小气泡区域的周围,这种现象类似宋影器特征。 一、定窑的发展史

陶瓷赏析

宋代定窑陶瓷赏析 作者:罗钰 专业名称:英本102班 学号:2010086064 2013年4月17日

宋代定窑陶瓷赏析 瓷器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杯碗茶碟,花瓶摆件,种类繁多,数不胜数。 宋代的瓷器名扬海外,在其五大名窑中,定窑十分特别,它是五大窑中唯一烧制白瓷的窑场。 早在唐朝的时候,位于河北内丘的邢窑烧制的白瓷就与越窑青瓷齐名,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是唐代瓷器的两大主流之一。到了宋代,同样位于河北的定州,烧制的定窑瓷器,直到今日,一直深受中外人民的喜爱。 定窑位于河北曲阳,因宋代曲阳属于定州辖区,因此名为定瓷。定窑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烧制了大量精美的白瓷。宋代曾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制品技艺精湛,品种繁多,有碗、碟、杯、瓶、香炉、动物、孩儿枕等。造型规整,结构合理,美观大方,装饰方法已形成当时定窑的独特风格和艺术特色,有毛口和泪痕等特征。毛口是复烧口部不上釉,泪痕多见于盘碗外部,因釉的薄厚不匀,有的下垂形如泪迹。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诸种,风格典雅。对各地瓷窑有一定影响,曾出现不少仿烧定窑瓷器的瓷窑,纹饰以龙凤纹为主。此类宫廷用器多有传世,窑址遗有大量龙凤纹器物碎片。 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定瓷胎质细腻,结拜坚硬,造型奇秀,釉色纯白匀净,装饰题材丰富多彩,有刻花、画花和印花等技法,内印外刻并用,造型纹饰浑如一体,十分精美,素以“薄如纸、声如磐、釉如玉”艺术特色著称于世。20世纪70年代初,定瓷开始恢复。目前,除保留传统定瓷优秀品种生产外,已开发创作出人物、壁饰、灯座、文具、八卦壶、魔壶、雕龙盖杯、自律杯、茶盏、餐具、饮具、旅游品、电影道具、微缩建筑工艺件等八大系列、数百个品种,完成了仿古定瓷向现代定瓷接轨。 北宋初期,定窑采用漏斗状匣钵一匣一器的装烧方法。并不断新建窑炉来保持总的供求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窑炉不断的增加,木材的大量消耗,已经达到难以为继续维持生产的地步。聪明的窑工创造了从烧木材改用烧煤的新方法,这给定窑带来了新生。 从烧柴改为烧煤,是导致定窑瓷器釉色从白中闪青变为白中泛黄的主要原因,也是定窑从发展阶段转变为具有独特风格阶段的一个关键。 北宋中后期是我国瓷器大发展的时期,全国南北各地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关键在于能否给社会提供较其它瓷器更多更好的产品。这时期定窑创出了支圈窑具,支圈烧法,就是一匣多器的装烧新方法的发明。印花定瓷窑器是为同等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也适应支圈烧法。所以凡是印花定窑器,多为支圈覆烧,口沿无釉者居多。

陶瓷赏析

2011-2012第二学年 美 术 赏 析 论 文 院系: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学号: 姓名:

陶瓷艺术赏析 瓷器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杯碗茶碟,花瓶摆件,种类繁多,数不胜数。 宋代的瓷器名扬海外,在其五大名窑中,定窑十分特别,它是五大窑中唯一烧制白瓷的窑场。 早在唐朝的时候,位于河北内丘的邢窑烧制的白瓷就与越窑青瓷齐名,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是唐代瓷器的两大主流之一。到了宋代,同样位于河北的定州,烧制的定窑瓷器,直到今日,一直深受中外人民的喜爱。 定窑位于河北曲阳,因宋代曲阳属于定州辖区,因此名为定瓷。定窑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烧制了大量精美的白瓷。宋代曾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制品技艺精湛,品种繁多,有碗、碟、杯、瓶、香炉、动物、孩儿枕等。造型规整,结构合理,美观大方,装饰方法已形成当时定窑的独特风格和艺术特色,有毛口和泪痕等特征。毛口是复烧口部不上釉,泪痕多见于盘碗外部,因釉的薄厚不匀,有的下垂形如泪迹。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诸种,风格典雅。对各地瓷窑有一定影响,曾出现不少仿烧定窑瓷器的瓷窑,纹饰以龙凤纹为主。此类宫廷用器多有传世,窑址遗有大量龙凤纹器物碎片。 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定瓷胎质细腻,结拜坚硬,造型奇秀,釉色纯白匀净,装饰题材丰富多彩,有刻花、画花和印花等技法,内印外刻并用,造型纹饰浑如一体,十分精美,素以“薄如纸、声如磐、釉如玉”艺术特色著称于世。20世纪70年代初,定瓷开始恢复。目前,除保留传统定瓷优秀品种生产外,已开发创作出人物、壁饰、灯座、文具、八卦壶、魔壶、雕龙盖杯、自律杯、茶盏、餐具、饮具、旅游品、电影道具、微缩建筑工艺件等八大系列、数百个品种,完成了仿古定瓷向现代定瓷接轨。 北宋初期,定窑采用漏斗状匣钵一匣一器的装烧方法。并不断新建窑炉来保持总的供求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窑炉不断的增加,木材的大量消耗,已经达到难以为继续维持生产的地步。聪明的窑工创造了从烧木材改用烧煤的新方法,这给定窑带来了新生。 从烧柴改为烧煤,是导致定窑瓷器釉色从白中闪青变为白中泛黄的主要原因,也是定窑从发展阶段转变为具有独特风格阶段的一个关键。 北宋中后期是我国瓷器大发展的时期,全国南北各地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关键在于能否给社会提供较其它瓷器更多更好的产品。这时期定窑创出了支圈窑具,支圈烧法,就是一匣多器的装烧新方法的发明。印花定瓷窑器是为同等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也适应支圈烧法。所以凡是印花定窑器,多为支圈覆烧,口沿无釉者居多。 这个时期由于定窑瓷器受到烧瓷工艺方面的种种制约,无论在制造、装饰以及釉色

定窑的题款

定窑的题款 一唐、五代纪年款 此期纪年款仍以刻划为主,但已有模印和釉下彩书写款。从日前发现的资料看,唐代纪年款主要为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59年)的款铭,如“大中二年”、“大中三年八月”“大中四年岁次庚午八月丙午塑”、“大中玖年正月二十八日书记”、“大中拾年拾日叁造鼓价”等。其次为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款铭,如“元和三年二月卅日”、“元和三年十月十四日”、“元和五年”、元和十四年”等。另有武宗会昌年间〔841—847年)、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年)、昭宗光化年间(898—901年)的款铭。如“会昌七年”、“会昌七年赵家”、“开成三年”、“光化三年十月十一日”等。五代瓷器上的纪年款见有“贞明六年”(920年)、“天成四年五月五日也”(929年)等。从窑口看,唐、五代瓷器上的纪年款主要见于越窑和长沙窑瓷器。刻划款者多为越窑,釉下彩写款者多为长沙窑。款识字体多为草书,楷书少见,落款位置不固定。这一时期年款的内容较复杂,如长沙铜官窑遗址出土的一件“鼓价器”,其外壁釉下以褐彩书“大中拾年拾日叁造鼓价”。浙江嵊县出土的—件盘口壶上刻有“元和拾肆年四月—日造此罂,价直壹干文”。浙江余姚上林湖东岙南山麓出土的一件盘口壶上刻有“维唐故大中四年岁次庚午八月丙五朔,胡珍妻朱氏四娘于此租地,自立墓在此,以恐后代无志,故记此罂。”这组文字表明,此盘口壶既是租地卷,又是墓志铭。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越窑青瓷执壶,腹部刻划的三行文字为:“会昌七年改为大中元年三月十四日清明故记此耳。”这件器物的款识记录了当时年号的更换。湖南石渚五代长沙窑遗址出土一件瓷枕,上刻“开平三年六月廿十八日开造,夏月二女使用”。唐、五代时期的越窑瓷器中有一种罐形墓志,内容主要为纪年、人名、事迹等,纪年有“长庆三年”(823年)、“咸通七年”(866年)、“光启三年”(887年)、“光化三年”(900年)、“龙德二年”(922年)等。 二宋代纪年款 宋代瓷器上的纪年大多为北宋年号,只有少数为南宋年号,主要见于越窑、龙泉窑、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瓷器上,既有刻划、模印款,又有墨书、彩书款。磁州窑系瓷器上的纪年款多为釉下彩书。越窑、龙泉窑瓷器上的纪年款多为刻划。目前已发现北宋瓷器上的纪年款有“大观”、“大观元年制”、“大中祥符五年”、“庆历五(年); 七作,其年乙酉岁”、“治平三年丙午岁次九月一日题,匠人周明”、“太平戊寅”(即太平兴国三年)、“元封内用”、“元丰年”、“元佑年制”、“元佑四年”、“元佑七年三月口日莫”、“嘉佑口口月二十二日”、“元符三年仲秋佳制”、“元符三年七月二十三日史五”、“至和贰年记(碗)徐蒋大歌”、“明道元年”、“政和”、“政和三年”、“政和六年”、“咸平年造”、“咸平元年十—月三日张家记”、“咸平元年七月廿日记”、“绍圣四年四月十六日钟博士谨记”、“绍圣五年”、“崇宁二年新婿”、“淳化二年”、“雍熙一年七月”、“熙宁四年”、‘端拱元年”等等。南宋纪年款见有“嘉定四年月”、“绍兴永和舒家造”、“绍兴三年”、“绍兴五年”、“淳熙年制”等。总之,宋代瓷器上的纪年款,比以前各代数量明显增多,持别是内容单纯的年款明显增多,五花八门的大段文字则明显减少。浙江余姚出土青瓷碗上的“淳化二年”款、越窑青瓷上的“太平戊寅”款等四字年款,与后代的同类款识已无大的区别。有的虽然在一器之上同时书有纪年、吉言、匠人姓氏等,但都分开刻划或书写,如英国收藏的一件剔花珍珠地瓷枕,枕面刻“家国永安”,右

宋代定窑瓷器的装饰工艺

宋代定窑瓷器的装饰工艺 2010-8-25 11:55:56 宋代定窑瓷器纹饰以刻、印为主。早期刻、划花为主并贯穿始终,中晚期盛行的印花装饰使装饰方法日趋丰富。刻花线条流畅、清晰明快、简练豪放、潇洒刚劲。同时刻、划并用,先用刻刀刻出纹饰的外轮廓线,再于轮廓线另 宋代定窑瓷器纹饰以刻、印为主。早期刻、划花为主并贯穿始终,中晚期盛行的印花装饰使装饰方法日趋丰富。刻花线条流畅、清晰明快、简练豪放、潇洒刚劲。同时刻、划并用,先用刻刀刻出纹饰的外轮廓线,再于轮廓线另一侧划一细线,而另一侧斜削减地,形成一侧双线,一侧斜削的刻花特点,使图案具有立体感。在花卉一类纹饰中还广泛使用篦划法,浅而细密的线条排列整齐,与轮廓线形成粗与细、深与浅、输与密的对比,使主题纹饰更为突出,收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印花装饰工整富丽,变化自如,重叠之中层次清晰,复杂之中主题突出,具有浅浮雕的艺术效果。 北宋中期,印花工艺兴起,刻花工艺仍然继续盛行,除了早期盛行的莲瓣纹外,各种动植物纹饰大量出现,纹饰的线条较早期流畅,清晰婉转,深浅不一,生动活泼。北宋晚期,定窑的刻划花装饰已经达到登峰造极之势,纹饰题材较中期日趋丰富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在盘碗内刻饰萱草纹的极多。线条流畅,而水塘游鸭更是独具匠心。亦有海水游鱼、莲荷、缠枝石榴、龙等刻花纹饰。其纹饰多在陶

瓷器物的一面,或在盘里或在碗里,亦有内外同刻纹饰的。此时的印花工艺已经成熟,题材广泛,以繁密的布局、纤细的线条和清晰的花纹为世人称道。 宋定窑印花盘:盘侈口,浅腹,圈足。里口凸起弦纹2道。盘以印花为饰,以回纹将盘内壁与内底界开,内底饰莲花、荷叶纹各5组,内壁饰缠枝牡丹2周,两层牡丹上下相错,排列有序。盘内外施白釉,口沿因覆烧无釉而镶铜口,外壁可见旋痕及因釉水下流而产生的泪痕。近足处有多处露胎,是为定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宋定窑孩儿枕:枕作孩儿伏卧 于榻上状,以孩儿背作枕面。孩儿两臂环 抱垫起头部,右手持一绣球,两足交叉上 跷,身穿长衣坎肩,长衣下部印团花纹。

我国历史上的五大名窑瓷器 汝定官哥钧

钧瓷 清乾隆胭脂红轧道锦地粉彩地缠枝花卉纹套炉钧窑釉双象耳转心瓶 苏富比春拍(2011年4月),成交价59,024,200元。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等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钧瓷的烧制技术复杂,还原程度难控制;加上古代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钧瓷珍贵可见一斑。唐玄宗曾立令“钧不随葬”;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神钧宝瓷”,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目前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 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在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曾被做为国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汝瓷 汝窑粉青釉盖盒 北京中嘉国际,2008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成交价:35,200,000元。

汝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宫廷御用、“淡天青”、“蟹爪纹”为人熟知。其器形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等;“淡天青”这种冷暖适中的色调以其素雅清逸,适应了北宋时期上层社会所推崇的“清淡含蓄”的审美情趣;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 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汝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汝瓷之乡汝州汝瓷一厂专家们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仿汝器物。 官瓷 官窑粉青釉纸搥瓶 香港苏富比,2008年春季拍卖会成交价:60,774,750元。 官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传世作品少,令人惊叹的纹裂美著称。传宋徽宗因不满于当时现有贡御瓷器的瑕疵和缺陷,按照自己的设计、亲自指挥烧制和创制的巅峰之瓷,其不仅是我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由朝廷独资投建的“国有”窑口,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种类。 开片本是由于坯釉结合不好而导致釉面开裂的弊病。但北宋官窑瓷却慧眼识珠,利用这一陶瓷缺陷开创了著名的纹片釉,同时利用其独特的坯釉配方,施釉方法和烧成技术,创造出“金丝铁线”、“紫口铁足”这些不是装饰的装饰。严格地说,这些人们不能完全控制和设计的效果不能称做装饰手法,它是一种材质之美,是一种本质的美。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寻找,2004年5月,哥窑遗址在河南汝州张公巷发现。 定瓷

陶瓷的发展及宋代定窑的鉴赏

陶瓷的发展及宋代定窑的鉴赏 陶器的制作,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一项手工生产劳动,早在距今7000—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我国境内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了陶器的制作,其起源甚至还可追溯到更远古的年代。 陶瓷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出现陶器,是和农业的发展有极密切联系的,因为谷物的贮藏和饮用水的搬运,都需要这种新兴的容器——陶器;此外,没有陶器,肉类和谷物就不易成为熟食。与此同时,陶器的出现促进人类进入金属时代,因为陶器除作烹煮食物的用具之外,还因它的耐火性能而被用来作为冶炼金属之用具。 中国社会到了商代,进入了有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历史阶段,手工业不仅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而且各种手工业之间又有了分工。大约在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代中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实线中,在不断改进原料选择与处理,以及提高烧成温度和器表施釉的基础上,创制出了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原始瓷器。原始瓷器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重大创造,是陶瓷手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它为我国瓷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周时期的各种手工业生产较前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设立职位对各种手工业进行管理。原始瓷器的烧制工艺,在商代后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而且出产的地区也较前更为扩大了。在这一阶段,对我国制陶手工业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已开始把陶器的应用扩大到建筑方面,如板瓦、筒瓦、瓦当、瓦钉等等,砖瓦从此成为建筑中的重要材料,烧制砖瓦成了陶业中的重点业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原始瓷器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其烧制和使用的数量,约占同期陶瓷器总数的一半左右。同时,战国时期的建筑用陶也有了相应的发展。我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砖瓦的几种基本类型如筒瓦、板瓦、瓦当、大小方砖和长方砖等,这时己大都具备,空心砖的生产更是战国陶工的一项重要创造。战国时期的陶瓷业,随着工商业的发达,城邑规模的扩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生产更加集中,更加专业化,开始有私营作坊出现。 秦汉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各地发现的秦汉时期的陶俑,如西安的兵马俑,以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地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我国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久远和雕塑艺术的高度发展。陶制建筑材料的生产,无论是制品质量和花色品种,还是生产规模和烧造技术,都比战国时期有了显著的进步和扩大,在当时的陶业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低温铅陶釉的发明,是汉代陶瓷工艺的又一重大成就,它的应用和推广,为后来各种不同色调低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突出发展的时期。陶瓷发展到隋唐,也进入一个繁荣成长的阶段。表现在:第一,瓷器在隋唐普遍用较高温度烧成,胎质更为致密;第二,部分漆器、金属器及铜器的使用逐渐为瓷器所代替,瓷器生产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注意;第三,到了唐代,正式出现“窑”的专称,象征着产量的增长。由于隋朝历年短促,隋代的陶瓷工艺不曾表现出超越前代的建树,表明隋代在陶瓷史上开始了一个新时期的是北方的瓷业有了新的发展。 宋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瓷器的装饰技术除发展了传统的划花、刻花及印花技法之外,又创造了用毛笔加绘的新方法,纹饰奔放流畅,充分反映民间艺术的生活气息,有独创的

定窑描金彩绘瓷分析

定窑描金彩绘瓷分析 史爱平 摘要:至2008年,我们发现北方一些地区罕见地保存着宋金时代瓷遣存——定窑描金彩绘瓷器,该种瓷器珍贵性和历史艺术价值同近年于深圳展出的宋金红绿彩瓷一样,被人们密切关注。因为这毕竟是北方定窑极其重要的一个宝藏系统,留传至今实属不易。关于宋代及以后金代描金彩绘定窑瓷器的情况,目前能收集到的古文献资料极少,对认识该类瓷器虽有帮助,但局限性也颇大。再一个仅通过博物馆和文物部门能收集和掌握的瓷器遗存也有限,不能涵盖所有实际早就存在尚未认识和发现的器物,所以对定窑器物特别是描金彩绘这一大门类的研究分析相比其它种类要薄弱很多。 我们知道定窑瓷器制作在北宋中后期达到极盛,各品种如白釉(为主要品种)及各种颜色釉黑釉、绿釉、酱釉等都已具特色,影响颇大。在此基础上,描金彩绘定窑瓷也渐出现,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一脉。这在能看到的文献记载中得到证实。如宋朝周密的《志雅堂杂钞》中说:“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根据这个记载,说明描金彩绘瓷在当时已为成型工艺。日本东京博物馆的馆藏品中的确存有这种描金彩绘碗的实物。虽然宋朝周密仅仅介绍了碗这个品种,但今天的人们绝不会理解成描金彩绘定窑瓷只局限于一个碗的品种上。因为根据定窑从宋到金整个制作年代过程中,其品种之丰富之精美,决定了描金彩绘定窑瓷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品种系列。人们对定窑早中期普通品种的了解较多,也是因为此类品种流传量大、收藏多。而描金彩绘定窑瓷即使流传于世,但因其数量稀少,人们对它的了解不够或即使见到形同陌路也是正常的。 但这恰恰说明了描金彩绘瓷器的珍贵。那么时至今日经过人们努力探寻,从仅仅知道日本博物馆的馆藏描金器物即那几只碗开始,已经不断有新发现,这种描金彩绘瓷不仅在世间存在,而且品种比较丰富。至于其为何会流传于今,其途径几何,尚不得知,这只能是以后加以深入探索的一个课题,甚至是一个谜。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描金彩绘定窑瓷已经于2007年登上了拍卖领域,其中某些器物如鸡头壶竞拍到了270万元,不能不使人刮目相看。 描金彩绘定窑瓷的特点是在底釉上采用勾线描金的方法进行纹饰轮廓的初步加工,然后再在其中填加各种彩色釉,如红、绿、黄、蓝、紫、白、黑等,形成色彩绚烂的图纹。这也是到目前为止瓷界所知的古人最早在瓷器表面使用各色颜料进行装饰的品种之一(还有一种为红绿彩品种不在此文论述)。 其描金使用的金粉十分地道,含金量大,颗粒大,呈金光闪闪状,放大镜下可见纹路中金彩鳞状碎斑纹线,有溢出现象。其结构坚韧,如果不使劲擦拭,不太容易脱落,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宋朝周密的“永不复脱”说。当然极个别的品种如前所知的日本馆藏的碗其金彩有脱落但不能代表整体,至于是否采取大蒜汁调金即可达此效果,人们目前还未见研究。这种金粉材料的苍桑感不同于明清时的极平滑的涂金,使人感到的是一种质朴的古代特点。

鉴别定窑瓷的三大法宝(图)

鉴别定窑瓷的三大法宝 “象牙白”釉、“蜡泪痕”、“竹丝刷痕” 定窑,是继唐代邢窑而起,在邢窑的影响下烧造白釉瓷的我国北方的一个著名窑口,也属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此窑原为民窑,北宋年间,因一度烧造宫廷定烧瓷而声名鹊起。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和东西燕山村。这个地方,在唐宋时属定州,定窑也就因此而得名。其实,定窑的瓷器烧造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五代时开始烧造以白瓷为主,到宋金年代,是这个窑口发展的鼎盛时期,元代以后逐渐衰落,至明代宣德年间终至落幕。 宋代定窑以烧造白釉瓷为主,同时兼烧黑釉、酱釉、绿釉等所谓黑定、紫定、绿定、红定等彩色釉的定瓷品种。这些彩釉品种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而烧成。

定窑的瓷胎特征是胎质十分坚密精细,胎薄而显轻,胎色白净而略显微黄。无论白定还是各种彩色釉定,均是如此。定窑施釉较薄,釉薄处能见胎色,白定釉色多数为白中微闪黄色;黑定所上的黑色釉犹如黑漆一般,釉面特别光亮;紫定其实并非紫色,而是酱黑色釉,釉面施釉不太均匀,常出现深浅不一的现象;书载有红定一说,但至今尚未见到实物,所见残片上也只是在酱釉上有红斑而已。因此如在市场见有红定出现,须特别小心对待。北宋早期采用正烧法,因而盘碗口沿多有釉。中期以后盘碗采用覆烧法,为防口部粘釉,因此将施满釉的盘碗在口沿处刮去一圈釉,露出胎骨,烧成后盘碗的口沿就有一圈露胎毛边的“芒口”。为了美观,在一些高档的盘碗口沿上,常镶上金、银、铜质的扣,所谓“金装定器”。这是定窑创烧的一个独特的制瓷工艺特点。仿品通常采用硬器将口沿敲毛,再涂以污垢做旧,冒充“芒口”;或者在没有“芒口”的盘碗口沿上也包上包口。仔细观察,容易鉴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