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变革与文化变迁

社会变革与文化变迁

社会变革与文化变迁
社会变革与文化变迁

社会变革与文化变迁

一、社会热点的文化透视

2005年夏,湖南电视台的“超级女声”席卷全国,“------已被资讯泛滥时代的传媒翻了个“底朝天”,八卦当头、学术殿后、商业坐镇,中间还穿插上演了“低俗影射”与“民主预言”的猜想,------”。①大量的社会群体,纷纷以自己的方式或直接,或间接参与到这一娱乐节目中,使其逐渐演变为一桩社会性事件。以粉丝为代表的普通观众以手机短信、论坛、博客等方式对参与了事件的进程。为捍卫自己的偶像,休闲、拉票,在网上摆开了“战场”,进行着云里雾里的斗架,说三道四,互相攻击,搞得热热闹闹。而另一方面,来自人文学术思想界众多名人围绕超女展开了激烈争论,一个娱乐话题就此上升为学术问题。

一方面,有学者因“超级女声”的选拔机制和极高的参与性,把“超女”和民主有意识地联系起来,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比如:“超女对当代未成年人公民意识的催生和训练有相当正面的价值,超女正在成为一种对孩子们‘酸酸甜甜’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的启蒙。”(徐贲:《娱乐文化消费和公共政治——“超级女生”的公众意义》,世纪中国,https://www.wendangku.net/doc/033625953.html,/archiver/?tid-22368.html)另一方面,“与青少年的狂热、观众的热情参与相比,我们的主流文化却对‘超级女声’表达了一定程度的‘愤怒’,‘叫停’的呼吁也由弱变强,以至于某些‘名嘴’在电视上公开斥责其‘低俗’,甚至频频出现‘封杀’的‘流言’。”②有趣的是,往往持支持立场的声音是大量的出现在大众文化的媒体上;而主流媒体不是刻意的保持沉默,就是大肆讨伐。不过无论是“贬”或是“赞”,双方对“超女”诉诸于快感的娱乐均表示了理解和认可。特别是其中的学者,面对超女的来临,不少人已放下了自恃清高的架子,认为“好的娱乐节目也并不总是容易得到的,而在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快乐。”《“超级女声”会使我们“娱乐致死”吗?》何怀宏新京报2005-08-31)。从而表现出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在事件中各取所需,又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一些共识,表现出一定相互宽容的倾向。

但是,随后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在由“学术热点”演化为“文化事件”过程中。综合分析主流媒体的态度和大众消费类媒体的表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在对待“红楼超女”问题的态度上泾渭分明,其间缺少一个能起到缓冲功能的过渡地带。这种对峙几乎在开始就形成了,当《新京报》于2005年10月30日刊登出《胡文彬:刘心武应遵守学术规范》一文后,网络上迅速的掀起反对的浪潮。特别是各大主流媒体转载《艺术评论》10期“红学界集体反诘刘心武”一文后。支持刘心武的声音也日渐高涨,有网友指出“《红楼梦》不是某些人的‘独立王国’”;《北京娱乐信报》载文“万余网友力挺刘心武‘揭红’”,力挺的理由是“有意思”、“长知识”、“平民挑战权威”等;更有《华商报》载文“文化名家为刘心武撑腰”,矛头直指红学界拘于“门户之争”,把红学“做成了生计,当然流于庸俗”。这些反对的指向实际已经超出了学术争论的范围,因此有人提出“人文学术如何才能不被当代文化所稀释?这是‘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事件给人文学术研究提出的一个严峻问题。”(《思想与学术在当代文化中合流——2005年人文学术热点扫描》曾军)

我们无意于参与讨论,却对其中蕴含的思想文化深感兴趣。我们首先需要反思的是,为

什么主流文化会愤怒?为什么要斥其“低俗”、“不规范”?我们就先从超女事件来看,“解析‘超级女声’的‘超级’,不能只停留于娱乐的层面,事实上,一个单一的娱乐事件决不会引发这样大规模的关注。“超女”的本质在于,娱乐活动的边界“入侵”传统的非娱乐领域,直接侵入“未成年人”与“教育”这一向来被社会视为“必须固守”的领域。‘娱乐’与‘教育’两大‘社会版块’正面冲撞。”(《超级女声:超级两难的文化抉择之题》中国青年报2005年06月02日)就从学者们的支持来分析,实际上也是站在“体制内”对“民主的进程”感到欢欣鼓舞。何曾有站在大众文化的一边说一些大众的话。我们知道大众文化与流行文化、媒介文化基本上是等同的,而流行文化往往又等同于青年文化。透过讨论的不同角度,各方实质是围绕着一个问题:就是主流文化应该如何掌握对大众文化的话语权和教育成长的导向权?

主流文化努力向社会传导着这样一种价值观:人应该经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正所谓“一步一个脚印”。具体的途径是求学,求职,通过层层选拔。而且最终要获得一张社会认可的专业技能证书,表明社会个体初步具有了融入社会的资格。如果说对超女们的讨伐,因为有反对在"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冲淡了这种标准的话,那么红学界的集体“愤怒”斥责刘心武“不规范”,使得这种暗含的标准表露无遗。相反,超女和刘心武受到热捧,体现了人们需要多元的趋向。反映了对读书、排名次、升学、就业,在长辈提携和奋斗中逐步成长这种主流轨道的抵触。而且不少人实际在向主流社会质疑:现代社会,标准是一元还是多元的?成才的道路是否只有一条?究竟谁才具有权威的地位?表现出了咄咄逼人的挑战姿态。

二、文化冲突后的社会变革

这种挑战是否只是一种文化的冲突,还有没有一些其它深层次的原因?如果把05年、06年两年的一干社会文化事件和“超级女声”、“红楼超女”一样做逐一的分析,不难发现社会孕育的巨大变革才是这些文化冲突的幕后推手。

由于随着信息化的程度加深,工业部门中大量的应用信息技术,机器变得越来越聪明,体力劳动的强度日益减轻,单纯的体力劳动正在被更带有知识性和脑力性的生产劳动(如机器的操作、维修、监视)和设计、研究、组织方面的工作所取代。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计算机控制系统以及它与信息高速公路互连的信息控制机,作为新的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不仅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界限开始模糊,而且大大的降低了工作的地域性要求。特别是信息资源与物质、能量资源相结合,创造出各种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信息控制生产工具,与动力机械工具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强大生产能力的复合生产工具,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信息产品和信息化工业产品。促使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加快由物质型向“非物质化”的信息型转化。

这种变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还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随着社会信息技术含量的增加,客观上人们在生活中寻求信息技术支持的需求也大大增加,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如随着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据预测到2020年美国只要用2%的劳动力作为工人,仍可保持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的地位。服务业将会成为社会的“第一产业”。

而许多的服务行业主要是根据引起的人际关系加以确定,比如各种专门知识、技术监视或技术咨询服务、金融、教育等等。但无论何种服务行当,信息和交流活动都是极其重要的。而且大众传播媒介迅速的发展,信息的获得、使用、阐释已不再局限于社会的个别群体。排开政治因素的影响,社会公众只要愿意,几乎可以做到信息的产生和接受同步。基于个体的立场问题,公众对信息的接受、阐释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因此,现在的信息化的服务要求,重点以个性化的方式为某个确切的项目或个人,捕捉和处理特定的信息。

而知识总是遵循着一种复利法则:知识推动科学发明,科学发明反过来极大的促进知识增长。这条法则的效果在今天这个时代表现的尤为突出。在这种形势下,个人对信息的接受、判断、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越来越重要。这种能力主要是基于行为表现而非基于系统的知识,它不仅仅只是拥有高级文凭或职业资格的人士才可以具有。因此,所谓的“专业资格”,并不是过去认为的那样,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个人培养发展,取得一定的职业资格,能够从事一项特定的具体工作。而是需要把工作的专业技能和“生存技能”融合在一起。即要求将严格意义上的职业资格和社会行为、协作能力、首创能力、冒险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构成时代需要的能力。由于“非物质化”的服务业日益发展,这些素质中与人交往、与人共事、解决冲突等能力越来越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时代已经开始超越工业社会的专业资格概念,更加强调能力概念。恰恰是这种全新的发展,给那些文凭较低或者没有什么文凭的社会个体提供了一个机会。同时也意味着,取得一定的资格资历并不能够保证有相应的职业权利。

社会多元化的变化,客观上将会促进社会民主的进步和个人主义的发展。这不仅是社会进步为这些变化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也是社会本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这样的前提下,在传统社会中因地位和名望建立起来的权威不再是不可撼动的。信息化的推进,使得社会竞争,打破了横向的模式,向着纵向代际之间的趋势发展。权威建立在能力和与其他人的坦率、开明的基础上。这就意味着,人们在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模式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上,需要更清楚的了解自己,认识世界。真正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的反应。但事实上的地位不平等,这种竞争不会即刻地推进社会的民主,反而会可能激化潜在的关系,转化成冲突。这并不符合人们对人类社会进步寄予的希望。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特别是年长的人和年轻人的交流无论对于双方增进知识和丰富生活,还是对于社会的平衡都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就代际之间的冲突讲,责任主要在于年长的人,毕竟他们年轻过。换言之,成人要想向年轻一代传授所学知识和发号施令,他就必须充分的接受社会发展带来的年轻人的变化。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像年轻人那样去学习,去了解时代。发生于同辈之间的冲突,如果能像体育竞争一样,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氛围,在共同的目标和计划中,依据各自角色承担一定的任务,相互分工,又相互协作。那么实际有可能认清自己,了解对方,从而消除敌对和偏见情绪,甚至产生出友谊。

而因为社会正以几何级数速度更新变化,人们步入社会时,会发现在童年储备起来的知识、形象,一切已经不合时宜。依靠他们应对社会挑战时,会让人觉得无能为力。人们必须以动态的方式来处理和应对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个体必须充分参与这一次社会变革,否则将会在日渐变化中被逐渐边缘化,从而失去自我。但是,信息化的今天,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

使个人又处在具有强迫性的宣传气氛中。如果个体在行为上服从外界强加与他的推测,损害了他的真正意图,长期以往,不仅会使人疲于奔命,而且会严重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由此,人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得到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保证,以及尽可能可以牢牢掌握自己命运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而且事实表明,个性的多样性、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冒险和挑战的精神,正好是社会创造和革新的保证。

基于以上的这些分析,我们回过头来再看05年和06年的社会事件。其实会发现:与其说主流社会愤怒,还不如说当有些事件“越位”揭示出主流社会全方位“失位”时,主流社会用“愤怒”掩饰自己脆弱。

那么,面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文化变革,我们应该怎样应对?

1.2.1《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潘桥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课时情况:第 1 课时,共 3 课时 作者姓名:伍鼎煜 备注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通过对比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 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认识。 2、能够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对礼乐文 明的理性认识。 3、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 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在周朝得到发展和完善。 2、教学难点:分封制、礼乐制度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注意与本单元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的联系 亚非大河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特征,教学本课时应注意从制度创设、文字起源、宫 殿建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进行联系与比较。 (二)教学新课 夏、商、周时期,史称“上古三代”,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时期。 1.走进夏朝 (1)出示商朝形势图,让学生了解商朝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主要统治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2)说一说 史籍中有“夏传子,家天下”的说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这之前采用何种制度? 什么是王位世袭制? 历史上将国王权位视为一家一族的私产,实行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叫王位世袭制。 (3)出示图1-13,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复原图 发掘确认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0.8万平方米。宫殿区内已发掘的大型建筑基址达9 座。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 宫城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二里头 遗址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先河。 (4)公元前1600年前后,商部落首领汤,灭夏建商朝。 (公元前1046年被周灭亡) (5)概括——夏朝 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文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单位:边防一队姓名:安家良

一、烟台的文化经济现状 (一)综述: 文化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 观念等等构成的集合概念。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引 领的作用。 烟台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自古至今都是中国文化的先导。在中国最辉煌的岁月中,烟台(古为登州) 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在中国那段耻辱的时代里, 烟台又是中国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 烟台成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环渤海经济圈内 以及东亚地区国际性港城、商城、旅游城。在21世纪,山 东半岛东端的烟台,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的交流发展的圣地。 在中共十六大之后,烟台市委市政府把文化事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安居社会,丰富人民 的文化生活。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共十七大六中全会 通过决定,全面总结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 分析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 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 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 件。我以家乡的文化经济事业为调查对象,开展这次社会 调查。 (二)烟台文化产业名牌: 1.农业与饮食文化: 烟台地处山东半岛东部,位于东经119°34′~121°57′,北纬36°16′~38°23′,辖4区7个县级市和长 岛县。依山傍海,气候宜人,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 与青岛毗邻,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对峙,与大连 隔海相望,共同形成拱卫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最大横距

学校改革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1)

学校改革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1) 按照州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做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调研工作的指示和要求,我校认真开展了详细具体的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在学习活动中,我校的调查研究工作分四个重点,由校党委委员分头开展调研。校党委书记、校长邓文云负责联合办学的调研;校党委副书记侬孝芬负责教学改革的调研;副校长邱丽克负责科学管理的调研;副校长秦瑞云负责招生就业的调研。调研工作于4月15日-4月27日期间开展,采取召开座谈会、中心组学习及主题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 二、具体调研情况 联合办学 1、联合办学的基本情况。 我校创办于1958年8月,1997年被省教委评定为“省合格中专学校”,20XX年4月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部级重点中职学校”。学校现有在岗教职工105人,专兼职教师72人。办学50年来,共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万人,其中,学历教育万余人,非学历教育万余人。目前,我校已发展成为一所集计算机、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经济管理、电算化会

计、信息管理、营销、文秘、法律、旅游等二十一个专业的财经类职业学校,学校现有资产10600余万元,在校生3600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1500余人。 20XX年4月以来,经**人民政府,经与云南财经大学多次协商,达成了依托我校开展的“州校合作办学”协议。按照协议,云南财经大学与**人民政府合作办学项目,依托我校组建“云南财经大学文山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地点及建设规划用地为文山县城南三角塘,用地面积为1350亩,其中首期征地500亩;学校建设以财经类为主,兼有法律、工业、旅游、文化及生物工程等特色专业共同发展的全日制本专科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文山学院用两年时间建成并达到规模,中远期规模为在校生10000人。其中高职本科7000人,高职专科3000人;另有20XX—3000人的中职中专学生;文山学院力争于20XX年开始招生及教学,规模为高等职业教育本科2个班100人。按照云南省财经大学与**人民政府合作办学协议书的规定,文山学院合作项目模式为股份制合作办学,采取招商投教的办法筹资。 2、联合办学的基本经验。 高瞻远瞩,抓住职业教育发展的好时机顺势而发。当前,正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大好时机,党中央、国务院,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采取一系列政策支持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潘桥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教案设计 课题名称:《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课时情况:第1课时,共3课时 作者姓名:伍鼎煜 备注 一、教案目标: 1、认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通过对比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 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认识。 2、能够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对礼乐文 明的理性认识。 3、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 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二、教案重难点: 1、教案重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在周朝得到发展和完善。 2、教案难点:分封制、礼乐制度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三、教案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案过程: (一)复习导入 注意与本单元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的联系 亚非大河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特征,教案本课时应注意从制度创设、文字起源、宫 殿建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进行联系与比较。 (二)教案新课 夏、商、周时期,史称“上古三代”,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时期。 1.走进夏朝 (1)出示商朝形势图,让学生了解商朝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主要统治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2)说一说 史籍中有“夏传子,家天下”的说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这之前采用何种制度? 什么是王位世袭制? 历史上将国王权位视为一家一族的私产,实行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叫王位世袭制。 (3)出示图1-13,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复原图 发掘确认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0.8万平方M。宫殿区内已发掘的大型建筑基址达9座。 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 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二里头遗址 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先河。 (4)公元前1600年前后,商部落首领汤,灭夏建商朝。 (公元前1046年被周灭亡) (5)概括——夏朝 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启

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力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渊源,而且对现代中国社会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是提升中国综合实力的精神资源,是建设现代文明的基本条件,是促进世界走向大融合的思想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具有强大的遗传性,渗透在每一位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为建设今天中国的新文化提供了历史的基础和客观依据,它对现实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在当今国际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乃至实现世界大同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的具体标志,是矗立于世界之林的“形象”。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名副其实的不朽之作,世代相传,百读不厌,而且其智慧之火将永不会熄灭,照耀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珍惜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尊严,抢救保护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尤其青年一代首先要树立尊重传统文化的理念,不仅要自觉从书本上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还要懂得中华传统民俗、习惯,既要懂得民族的现实,又要更多地了解民族的历史,懂得民族的精神实质和民族的利益所在。说到底,只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只有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使中华民族的资源得到更为充分和有效的发挥与利用,才能使中华民族在地球村中发出更为响亮的声音,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传统文化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多与王朝政治或社会理想相关联。一部陈旧老书,一部

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标准范本

报告编号:LX-FS-A71465 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标准范本 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按照州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做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调研工作的指示和要求,我校认真开展了详细具体的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在学习活动中,我校的调查研究工作分四个重点,由校党委委员分头开展调研。校党委书记、校长邓文云负责联合办学的调研;校党委副书记侬孝芬负责教学改革的调研;副校长邱丽克负责科学管理(制度建设)的调

研;副校长秦瑞云负责招生就业的调研。调研工作于4月15日-4月27日期间开展,采取召开座谈会、中心组学习及主题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 二、具体调研情况 (一)联合办学 1、联合办学的基本情况。 我校创办于1958年8月,1997年被省教委评定为“省合格中专学校”,XX年4月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部级重点中职学校”。学校现有在岗教职工105人,专兼职教师72人。办学50年来,共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6.2万人,其中,学历教育2.1万余人,非学历教育4.1万余人。目前,我校已发展成为一所集计算机、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经济管理、电算化会计、信息管理、营销、文秘、法律、旅游等二十一个专业的财经类职业学校,学校现有资产

6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育、人才,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5、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影响个人的表现) 3、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原因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法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名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是本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怎样对待文化多样性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名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2、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及其意义

学院十二五期间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模板】

**学院“十二五”期间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是我国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关注社会民生,进一步进行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制定并实施“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既是中央重要部署,也是我校实现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思维。本规划纲要将在回顾总结学校“十一五”所取得成绩和存在不足的基础上,通过对宏观形势与任务的分析,结合学校实际,提出“十二五”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主要举措。 一、“十一五”学校发展的基本经验 过去的五年,是我校的一个重要转型期,也是各项事业取得良好成绩的五年。按照“定好位、入主流、重质量、创特色”这一转型期的工作方针,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理论,深化了学校发展定位的认识,发扬了接受挑战的创新精神,提高了针对民办高校特点的管理水平,强化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学校在董事会的正确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继2005年后,于2007年和2009年,又连续两届被评为“**市文明单位”,2007年,学校相继挂牌市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技师学院”和“**市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2009年,中国民办教育研究院民办高教研究中心在我校成立挂牌;经过努力,学校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第一批6个本科专业成为首批学士学位授权专业,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学校圆满完成“十一五”期间的各项任务,为“十二五”期间进一步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经过梳理总结取得如下基本经验: 一是坚持人民满意和政府放心的办学方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凝炼了“感恩、回报、爱心、责任”的校训,统一了办人民满意和政府放心学校的办学方向;明确了“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化了“育人是根本,教学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使得全校能心无旁骛地致力教育教学。学校现有20个本科专业,主要涉及管、文、工三大学科门类11个二级专业类,有国家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特色专业:新闻学、旅游管理等,初步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教育专业框架,为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教育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作了有益探索。 二是坚持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稳固健全的建设。推进科学管理,正确处理董事会、行政校长和党委的三者关系,董事会善于决策,党政班子勤于思考;投资者所有权和办学者管理权“两权”分离,投资

学校变革与发展的理论和策略分析

学校变革与发展的理论和策略分析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张兆芹 引言 当今社会三种主流趋势正对学校变革与发展产生影响:全球化正在改变学 校组织赖以生存的社会以及学校组织运行的模式;信息技术正在通过改变学校工作和知识运用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的态度和期望的变化上,将对学校组织变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是开放的社会系统组织,只有不断变革和发展,才能与时俱进。 一、学校变革与发展的研究概述 根据Hopkins & Reynolds(2001)所言,学校变革和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ECD)的“国际性学校改进计划”(International school lmprovement project,ISIP)的缩影。该阶段的学校改进行动多是松散、游离的,缺乏系统和连贯性。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被界定为学校改进,认为该阶段是学校改进和学校效能的结果。如:校本管理、高效能学校运动、策略管理或学校发展计划、学校教育质素检查、问责制度的确立和推行以及校本表现指标的评估等,都是重要的学校管理改进项目。学校效能的研究为学校组织发展提供了智性的知识基础,但有其局限性。White(1997)、Fielding (1997)和Thrupp(1999,2001)曾对学校效能进行了反思,质疑很多研究计划中的学校效能定义都过分倚重学生短期的学习成效,而忽略了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长期教育目标。而学校改进则为教育变革有效地引进学校提供了指引和策略。Creemers & Reezigt(1997)列举出学校效能研究与学校改进研究两者的差异,Fidler(2001)也对学校改进和学校效能的范式进行了比较,学校效能的研究较倾向于以科学化、理论化的取向判断学校,多用量化研究法,源于实证主义的哲学和实践认识论;而学校改进研究则集中于实践中如何帮助学校应对变革和进行变革计划,常用质化研究法,其源于组织发展理论。Harris(2000)概览了这些学校已经实施的改进项目的主要特征,同时也聚焦同

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案例

案例1 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组织结构的变革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原名为上海汽车工业供销公司),是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下属生产企业的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的专业公司,是国家计委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的全国小轿车经营单位,它主要承担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桑塔纳的国内总经销。 随着上海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已从原来的只从事单纯的供销专业公司,逐渐转向为一个集整车销售、配件经营、储运分流、材料供应、组织串换、采购协调、库存管理、财务核算以及汽车租赁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物资流通公司的方向发展。该公司在1992和1993年的销售额均居全国物资流通企业的百强之首。仅在1993年,该公司的销售收入就达亿元,实现利润亿元,上交营业税亿元。1994年,该公司以汽车大市场为活动舞台,发展桑塔纳小轿车大流通,在全国主要的中心城市中相继建立了20多个合资、独资的销售分公司,与全国400多家经销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在全国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和分布合理的销售大网络。与此同时,公司在储运分流上也加快了发展的步伐,逐渐建立了一个布局合理而高效的以滚装船、火车专列和公路大型驳运车等先进运输和中转分流机制;在管理上,公司致力于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已采用美国著名的IBM公司的AS/400系列小型计算机进行业务管理,与上级公司和全国各分销公司联网,实现了卓有成效的现代信息网络化的管理。 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公司的高层领导已逐渐意识到,原来的组织机构暴露了许多弊端与不足,如不对原来的组织机构进行变革,则必会严重影响公司的有效运转和进一步发展。为此,公司领导组织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有关专家,根据公司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研讨公司组织机构的变革与创新问题。 一、公司组织结构变革的原因 经过分析,公司领导和各部门管理人员以及专家们一致认为,基于下面三个主要原因,必须对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变革与创新。 (一) 公司的目标有了变化 上海汽车工业供销公司原是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所属生产企业的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的专业公司,性质比较单一,仅负责总公司系统内的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但自从成为桑塔纳销售的全国总经销后,公司的经营业务范围已大大地扩大了,仅桑塔纳整车的销售业务量就大大增加,在1995年要实现销售桑塔纳整车15万辆,1997年要达到30万辆;除此之外,还要经销国内外各种型号的小轿车,公司在浦东新建立的一个小分公司还被指定为“走私罚没车”的专

媒介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媒介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当今世界,媒介具有无可比拟的力量。美国媒介素养学者W·JamesPotter在他的《媒介素养》一书中打了个比方:媒介传播效果对人类的影响就像气候对人类的影响,气候的影响无时不在,且有多种存在形式,其产生的影响有时使人颤抖,有时使人浑身湿褥,有时还会使人灼热无比。 媒介的影响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媒介影响力主要是指媒介影响目标市场消费导向或目标人群消费行为的能力。广义的媒介影响力则是指媒介对一定范围内主流社会(影响面)的人群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的思想或行为产生影响的能力。媒介的影响力是建立在一定的影响面的基础上的。 如果说影响力指的是媒介产生影响的深度或力度,那么,媒介的影响面就是指媒介发生影响的广度或范围。不同的媒介对社会环境影响的大小和力度是大不相同的。对于媒介来说,其成功的标志就是对社会环境具有有效的影响力。影响面越广,影响力越大,就意味着其越成功。 就我自己的经历和所见所闻而言,目前我们主要受着大众媒介中报纸、电视、因特网和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手机的影响。其中电视和因特网等电子媒介中又包含了其他形式的大众传播媒介,如影视剧、戏曲和其他传播形式。正是由于这些媒介和传播形式自身所具有的特质和文化,它们才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拥有广大的影响面,从而形成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巨大影响力。媒介影响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影响,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它不仅能让人们了解信息,消除不确定性的因素;它也能让人们形成一定的舆论,从而影响事态的发展;它还能指导人们的行动,引领时尚。 拿新闻媒介来说,它们每天传播着国际或者国内的时事、各种会议通过的各种政策措施、各地发生的重要事件。表面上它们只是担任着一个信息中介的功能,实际上在它们传播的过程中,它们在不停地将自己所在的立场、所持的态度灌输给它们的受众,从而形成它们稳定的受众群。这是一种表现在意识形态的文化影响。

古代文化对当代文化的影响

古代文化对当代文化的影响 没有历史的延续,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没有文化的滋润,也就没有现实的文明。文化既是前人实践活动的结晶,也是后人从事活动的方式,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社会活动的背景与条件,主要是靠文化的影响与传递。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面对辉煌的文化成就,我们应辩证认识;古代传统文化在认识自然,总结兴衰,寻找规律的不懈求索中,揭示出许多哲理的思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基本思想包括尊道贵德、律己修身、仁爱孝悌、敬老爱幼、尊师重教、诚信修睦、精忠报国、天下为公、以义制利、自强不息等内容。 文化成就就是该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文化属于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政策法律、政治统治、国家体制等也属于上层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我们应辩证认识: 一、是要正确认识各王朝文化繁荣与前代文化的关系,不要只看到当朝而忽视前朝文化的影响,要注意文化发展的继承性。 二、是要正确认识中外文化交流,不要只见中国文化外传对世界发展贡献,而忽视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要注意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的。 三、是要正确认识社会政治经济与科技文化的关系,不要只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忽视上层建筑及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意识能动地影响社会存在。四是评价历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思想主张和作品的社会地位、影响,既要注意其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更要将其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进行评析。 在阶级社会里,任何人的思想、主张和作品,都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待中国文化成就,我们应坚持批判继承和古为今用原则,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应将其发扬光大,以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就是“礼”。“礼”是指社会人生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另一个经常与“礼”相提并论的范畴则是“乐”。二者相辅相成,形成“礼乐文化”。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倡导的“礼乐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经过创造性的借鉴和转换,完全可以成为我国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思想资源。当然,我们对儒家礼乐文化的借鉴并非简单的继承,而是批判地继承和超越。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中原有的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一些过时的、落后的内容必须坚决摒弃,其过分节制人的情欲的一面也应该予以消除或调整,这是不言而喻的。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儒家礼乐文化的“和谐”精神完全可以帮助我们适当地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社会道德、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秩序等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人自身的和谐,保证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安定和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宗旨,用现代意识和眼光挖掘传统礼乐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发扬中华民族重礼节、尚美善的优良传统,建构与现代经济生活相适应的礼仪规范和审美情趣。我们相信,通过吸收儒家传统礼乐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完全可以实现传统与现实的对接,构建起符合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和现代人文精神的新型道德规范、伦理规范和礼仪规范,并进而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学校组织的生存发展与变革

第三章学校组织的生存、发展与变革 多项选择自测练习 1.教育组织理论指导下的学校观包括() A. 学校是家庭 B. 学校是联盟集合体 C. 学校是工厂 D. 学校是松散结合系统 2.人际关系理论的学校观认为() A.学校既是工作场所,也是生活的场所 B.学校是联盟集合体 C.学校中既有正式组织,也有非正式组织 D.学校是家庭 3. 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独特性有() A.前瞻性 B.实践性 C.适应性 D.个性化 4.学校发展战略的PEST分析包括() A.学校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技术因素的分析 B.学校外部背景的分析 C.学校内部背景的分析 D.学校内部系统、结构、战略、成员等7要素的分析 5.学校组织内部分析通常要考虑的要素有() A.系统和结构 B.战略与风格 C.成员和技能 D.组织内共享的文化价值 6.理查德·鲁梅特提出的可用于战略评价的准则是() A.一致 B.协调 C.优越 D.可行 7.第十届学校效能及其改善国际研讨会探讨有效能学校的特征是() A.机构组织与政策确定 B.协作精神、远见和使命感 C.学习组织、信任 D.社区领导和校长领导 8.美国学者罗纳德·埃德蒙兹认为有效学校的特征除了“监控学生学业成绩和清晰的教学目标”外,还有() A.对学生成绩的高期望值 B.坚强的行政领导 C.鼓励学习的学校气氛 D.重视基本技能的教学 9.学校组织文化具有() A.规范和导向功能 B.凝聚和激励功能 C.教育功能 D.负面功能 10.利克特在学校组织气氛分析研究中提出学校组织特征的变量有() A.领导过程、动机力量和决策过程 B.执行目标和训练

C.信息沟通过程和交互影响过程 D.目标制定和控制过程11.优质学校的核心组织特征表现为() A.升学率高B.参与型组织系统C.优质的服务质量 D.独特的学校文化12.影响学校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有() A.学校生存的外部环境影响 B.学校领导的影响力 C.学校组织气氛的培育 D.教学的有效组织 13.了解一个组织是否在学习的条件是() A.能不断地获取知识,在组织内传递知识并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B.能不断增强组织自身能力 C.能带来行为或绩效的改善 D.学校领导能有效地影响员工 14.学习型组织的总体特征有() A.组织成员拥有共同愿景 B.强调团队学习,主张个人学习与团体学习相结合 C.组织具有系统思考和应变能力 D.是开放性组织,协商和对话成为一种通行的社会基本准则 15.学习型学校是() A.组织学习 B.全员学习和全程学习 C.团队学习和校本学习 D.终身学习 16.彼得·圣吉认为,一般组织学习经常有的障碍是() A.局限思考与归罪于外 B.缺乏主动积极的整体思考、专注于个别事件 C.习惯于较快的频率,很难觉察到较慢的频率 D.管理团体的迷思 17.学习型学校的建构策略有() A.构筑共同愿景、创设支持性组织环境 B.建构学习共享系统,形成教学共同体 C.建立组织学习保证与促进机制 D.组织结构和教育制度改革 18.学校效能的内涵包括() A.内部效能 B.外部效能 C.面向未来的效能 D.集体效能 19.学校组织变革探讨的层面有() A.内部管理体制 B.领导制度

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案例

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案例 案例1 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组织结构的变革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原名为上海汽车工业供销公司),是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下属生产企业的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的专业公司,是国家计委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的全国小轿车经营单位,它主要承担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桑塔纳的国内总经销。 随着上海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已从原来的只从事单纯的供销专业公司,逐渐转向为一个集整车销售、配件经营、储运分流、材料供应、组织串换、采购协调、库存管理、财务核算以及汽车租赁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物资流通公司的方向发展。该公司在1992和1993年的销售额均居全国物资流通企业的百强之首。仅在1993年,该公司的销售收入就达134.9亿元,实现利润6.25亿元,上交营业税1.03亿元。1994年,该公司以汽车大市场为活动舞台,发展桑塔纳小轿车大流通,在全国主要的中心城市中相继建立了20多个合资、独资的销售分公司,与全国400多家经销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在全国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和分布合理的销售大网络。与此同时,公司在储运分流上也加快了发展的步伐,逐渐建立了一个布局合理而高效的以滚装船、火车专列和公路大型驳运车等先进运输和中转分流机制;在管理上,公司致力于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已采用美国著名的IBM公司的AS/400系列小型计算机进行业务管理,与上级公司和全国各分销公司联网,实现了卓有成效的现代信息网络化的管理。 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公司的高层领导已逐渐意识到,原来的组织机构暴露了许多弊端与不足,如不对原来的组织机构进行变革,则必会严重影响公司的有效运转和进一步发展。为此,公司领导组织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有关专家,根据公司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研讨公司组织机构的变革与创新问题。 一、公司组织结构变革的原因 经过分析,公司领导和各部门管理人员以及专家们一致认为,基于下面三个主要原因,必须对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变革与创新。 (一) 公司的目标有了变化 上海汽车工业供销公司原是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所属生产企业的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的专业公司,性质比较单一,仅负责总公司系统内的材料采购和产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设计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第一中学 钱文辉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设计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第一中学钱文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利用年代尺,识记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时段;结合图文,初步认识丰富多彩的中华早期文明成果,知道青铜文化、甲骨文以及西周时期完善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 2.过程与方法:阅读图文,结合史料,分析早期国家形成的表现,认识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通过史料分析、古今对比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懂得论从史出的方法,培养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从多角度感知早期国家的初创,熟悉祖国的历史和边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概况,认识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 2.难点: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和讨论。2.采用读图分析、绘制年代尺的方法,准确清晰地知道和描述夏商周三代的概况。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三字经》。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准备好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图册。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正所谓“熟读《三 字经》,可知千古 事”。从“经子通, 读诸史”到“通 古今,若亲目”讲 述的是从三皇至 清代的朝代变革, 一部中国史的基 本面貌尽在其中。 出示相关句段。 出示年代尺。 从所出示的句段 中,说说自己了解 到的信息。 ……夏有禹,商有 汤。周文武,称三 王。夏传子,家天 下。四百载,迁夏 社。汤伐夏,国号 商。六百载,至纣 亡。周武王,始诛 纣。八百载,最长 久。 从学生熟悉的《三 字经》引入,既引 发学生兴趣,了解 学情,又培养学生 从史料中获取信 息的能力,还能让 学生感知中国文 明珍贵的文化遗 产,增强民族归属 感和自豪感, 从年代尺中感知 夏商周三代的历 史演变。 新课教学(读经知史) 环节一:走进夏朝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出示《夏朝形势 图》,引导学生思 考:夏朝的建立者 是谁?明确夏朝 是我国历史上第 一个王朝。 出示“夏传子,家 天下”是指什么现 象?这一现象发 观察《夏朝形势 图》,说出夏朝大 致的统治区域。 回忆文明形成的 标志有哪些? 对比禅让制和世 联系旧知,温故知 新。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旷世珍宝“何尊”上的青铜铭文记载,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意为:我将中国作为统治地,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这是“中国”二字作为词组首次出现。下列关于何尊的相关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实行分封制B.当时中国的统治区域包括今新疆地区 C.何尊上的文字被称为铜文D.何尊属于农业生产工具 2.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é)”(见下图)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 A.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B.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C.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D.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 3.下列关于分封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封的对象是周天子的亲属、功臣等B.幵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 C.山东作为齐鲁大地因分封制而得名D.诸侯国没有独立性,不易形成割据 4.随着国家的建立,我国的奴隶社会幵始形成,与原始社会相比,奴隶社会有很多的不同。以下各项最能反映奴隶社会本质的是 ①军队②刑法③监狱④司母戌鼎⑤四羊方尊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⑤ 5.“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从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蕴含的道理看,说这段话的人应该是 A.孔子B.老子C.韩非D.孙武 6.《周礼》记载:“金有六齐(配方),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这反映了() A.甲骨文的雕刻技巧B.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C.丝织业的发展状况D.铁农具的制造技术 7.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其使用多种造字方法,

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文化对社会的作用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一、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1)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科技、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3)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可以为经济社会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多样性 1.为什么要做重文化的多样性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比绕要求。 2.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养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④我们既要热情的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的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回顾改革成长历程,促进学院和谐发展.

回顾改革成长历程,促进学院和谐发展 ——信息学院成立十二年来的历史回顾和体会 今年是我们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三十周年,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三十二个年头。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1995年,江泽民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正式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同年,国家“211工程”建设开始正式启动; 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形式,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将“科教兴国”确定为基本国策,奠定了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96年10月,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原来自动控制系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合并的基础上成立。至此,东北大学全面实现了学校、学院两级管理体制,朝着探索现代化大学管理运行机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一、学院成立以来的历史回顾 十二年来,信息学院在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形势下一路走来,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1996.10~1999年(磨合调整、酝酿改革阶段) 1996年10月,信息学院成立,在经历了一段“合系”的动荡之后,人心开始思定;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几个学科和教师之间慢慢相 互熟悉、彼此适应、逐渐磨合。 1997年12月,学院领导班子在基本统一认识的基础上与学校领导班子沟通并达成了共识,学校领导同意我们学院作为学校的试点单位,推动基层组织改革工作。随后,学院开始着手做改革前的准备工作,通过召开原基层组织负责人、各学科学术带头人、教师代表座谈会等形式,统一大家思想,提高对基层组织改革工作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在酝酿中耐心等待改革时机的成熟。

中等职业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刘恒山中等职业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刘恒山中 等职业学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中等职业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面临的突出问题 1、教育管理体制落后,使中职教育面临下列一些管理问题: (1)人事管理的集中化,造成中职教师队伍的落后化; (2)政府参与的遥控化,造成中职学校管理的形式化; (3)学校管理的个性化,造成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的片面化。 针对以上情况,国家总理讲过:教育体制亟待改革,教育水平亟待提高,教育投入亟待增加。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俞仲文:各管一摊,互相独立,互不服气,各自为政。 2、职业学校的办学问题 (1)职业学校办学定位问题。 (2)职业教育发展地方规划问题。 (3)地方职业教育结构不合理,高等、中等与初等职业学校在数量、类型上缺乏宏观调控和科学规划。 (4)职业教育与职业学校的地方特色、专业特色不突出。 (5)中职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比较严重。 A 社会地位感 B 成就感 C 经济待遇感 二、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1)管理体制的改革: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央正在十一五教育规划中考虑将中职教育纳入企业化管理模式,以增强中职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2)办学思想的转变: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 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3)财政支持力度的加强:建立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国家在十一五教育规划中预计将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免费教育体系;目前已经在部分省市,部分专业进行试点工作。 (4)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结合专业教学需求,教师要采用轮训机制,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的结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