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用模拟实验探索天气现象和水循环的成因

用模拟实验探索天气现象和水循环的成因

用模拟实验探索天气现象和水循环的成因
用模拟实验探索天气现象和水循环的成因

用模拟实验探索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成因

昆山实验小学江漪2010/4/15

摘要:本文阐述了模拟实验的必要性,是为了对难以直接观察的对象做动态观察的一种简便的方法,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且将小学阶段中高年级教材中有关模拟实验的线索串起来做螺旋上升式研究。以研究天气现象为切入点,并发展到対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水循环的结果做深入的研究。在教学时,以模拟实验研究动态变化为主要手段,并配以动态视频及动态画面为点睛之笔,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能对大自然的复杂现象有较为直观的认识,并能将这种感性认识经过电教手段的画龙点睛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键词:模拟实验对自然现象做动态研究对模拟实验内容作螺旋上升式研究

一、模拟实验的优点

科学课是让学生睁大眼睛看大自然的教育,是把大自然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要把大自然展现给他们看。但自然界的现象很复杂、很难进行直接观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科学问题单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作实验时,有时就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的科学模型。如:水循环模型、三球仪、月相变化模型、地球构造模型等;但模型只有老师有,作为教具使用,学生没有,不能近距离的观察清楚。有时还可以模仿研究对象制作模型——建模制作。如制作地球模型、地表模型、星座模型等;这种方法使学生有了模型,但只能满足静态表面的观察,为了要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现象的形成及原因,进行动态观察,还需要模仿研究对象的某些条件进行模拟实验。即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一定的仪器,再现大自然中某种现象从而探索规律的实验。是在实验时人为的控制和模拟自然现象去研究自然的一种实验形式。以使自然的复杂现象在经过人为的简化条件下,使其复生和重现,达到模拟自然界的情况,人们有可能将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和自然界观察的现象相验证进而作为推理的依据和参考。

在整个小学科学体系中,有一根线索将模拟实验串起来,层次清楚,逐年递进,各年级段有不同的要求,在实际进行时螺旋上升;不断巩固前一阶段培养的内容,同时进行本阶段内容的培养。这些实验既有知识的要求,又有科学探究的实践。这些活动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经验为背景,按照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编排。给学生创设了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亲历过程的机会,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练逐步进行的过程。(引自《小学自然能力培养教学提示》江苏教育出版社)下面顺着模拟天气现象的线索来说明模拟实验的方法和作用。

二、模拟天气现象的成因

四年级在《降水量的测量》的课文中,安排要做一个模拟降水的实验。要让学生模拟下雨并判断降了多少雨。一开始先要让学生明白“降水”的概念。以填写网状图的形式从“什么是降水?”“降水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是降水量”“怎

<1>

样测量降水量”四个方面来说明。明确降水有固态(霜、雪、冰雹、)、液态(露、雨水)和气态(雾)三种形态;所有这些形态的降水都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一个主要环节,这些水汽是从哪来的呢?这时就要提供“水循环模型”给学生看。当模型上亮着红色和绿色灯光在流动时,学生清楚地看到红色灯光在向上流动——表示水汽蒸发上升;绿色灯光向下流动——表示水汽下降形成降水;不仅有灯光的纵向流动,也有灯光的横向流动;说明水的大循环路线不仅有从地面到高空,还有从海洋到陆地、从陆地到海洋的流动。学生从模型上看清楚了自然界水循环的路线。从而认识到水不断地在海洋、天空和陆地之间循环。接着就要测量降水量。学生要学习精确的测量雨的厚度的方法,就要介绍雨量器,介绍雨量器的构造和各部分的作用。在教学时,只有老师有一个雨量器的教具,,学生没有雨量器;而且天气也不下雨,怎样进行精确的测量降水量,怎样确定雨量的等级呢?可以作模拟实验:用带花洒的喷水壶模拟下雨,用大小不同的透明直筒玻璃杯模拟不同口径的雨量器收集雨水;用直尺模拟雨量器里的量杯(以毫米为单位)。模拟实验开始了:学生用大小不同的花洒喷水壶模拟人工降雨,用自制的雨量器测量人工降雨的降水量,学生们观察不同喷水壶的降雨:模拟的雨水有雨点大的、有雨点小的、有降雨时间长的、有降雨时间短的。模拟的降雨有大雨,也有小雨;既是对自然界中降水多样性的真实模拟,让学生比较不同的“雨量器”收集的雨水多少不同,为后面的测量提供量的不同;同时为后面的确定不同的雨量等级做好了铺垫。学生进行不同降雨量的观测,经历一次收集和测量降水真实的模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收集到了不同的雨量,同时要学习雨量器的摆放和读取降雨量的方法,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测量时直接用直尺量出雨水的厚度表示降水的多少。这是模拟自然界降水现象的一次尝试,也有了一层铺垫——知道了一些降水的形态(雾、露、霜、雨、雪、冰雹)及其成因。

到了六年级,学习《水的变化与热的传递》的课文,认识水的三态变化,进行雾、露、霜、雨和冰的成因的模拟实验和推测。一开始,用投影出示自然界中有“雾”的天气现象;有“霜”的天气现象;有冰雪的天气现象;有雨的天气现象的场景。让学生有一个真实的各种天气情况的印象。接着进行模拟各种天气现象的实验:从模拟水的三态变化着手。1、模拟冰变成水:用手给冰加热,冰就融化成了水。2、模拟水蒸发成水蒸气:使湿纱布的水散发到空气中去成为水蒸气——湿纱布周围的空气加快流动,(空气的温度高于湿纱布的温度)3、模拟水变成冰和水蒸气凝结成“霜”的过程:在深色易拉罐里放一些冰盐混合物(测得混合物的温度在0度以下),用装有水的试管浸入罐子里的冰盐中。这个装置用冰盐模拟地面达到冰点的冷环境,用试管里的水直接接触冷环境,模拟地面的水。几分钟后,取出试管,看到试管里的水凝结成冰;同时在易拉罐的外壁出现了白色的冰晶,这就是“霜”,是由易拉罐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0度以下的冷环境凝结而成的。从这个实验中可以推测出:地面的水蒸汽如果遇到0度以上的冷环境则凝结成露。将这些实验结果作为依据,与自然界观察的现象想验证,可推理出自然界水的变化规律——水在地面遇到0度以下的冷环境会形成冰;水蒸气在地面受到0度以下的冷环境会凝结成霜

三、模拟大自然中水的循环运动

在学习《永不停步的旅行家》一课时,进行模拟水循环运动时还将出现“雾”的成因和“降雨”的成因。

首先通过视频播放出水在自然界里不停地循环运动的生动画面。它可以启发

<2>

学生展开想像,建构起水在自然界循环运动的真实场景。接着投影出示一幅上有蓝天白云,下有山涧溪流,左有银装素裹的树木,右有沥沥的雨水,中间配有带箭头的红色曲线,周围还有一圈绿色的箭头这样一幅精彩的画面。通过图示展现出陆地、海洋、天空中的水;几条曲曲弯弯的由下往上、红色由淡变深的曲线表示陆地上植物和海洋中的水在太阳热量和空气浮力的作用下以水蒸气的形式上升到天空中去。这幅画面勾画出水在自然界循环运动的状态,是一幅水循环示意图。为了使学生了解水在自然界循环的路线和变化要让学生观察图看水“旅行”的过程,分析“旅行”的动力和能量,接着模拟大自然中水的循环运动。

(1)在大烧杯底部铺一堆沙,形成斜坡、沙子上插上小树,摆成一幅地面景物;(2)在沙层上慢慢加入一些水,水低于沙面;制成地表模型。

(3)将装有模型的烧杯放在三角架的石棉网上,在烧杯口盖上塑料薄膜,用橡筋将薄膜扎紧;薄膜上放一些冰块。

(4)点燃酒精灯,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这时沙中的水受热后变成水蒸气上升,遇到冰冷的塑料薄膜后释放热量变成小水珠,一部分悬浮在薄膜下的空间,好像云雾缭绕。一部分凝结在薄膜上。小水珠越凝越大,最后形成小水滴滴下来。

模拟实验中的沙相当于陆地,杯中的水相当于海洋和地下水,酒精灯加热相当于太阳的热量,塑料薄膜加上冰块相当于高空中的冷环境。实验中产生的雾气和水珠相当于空中的云,又好像是雾。水珠落下相当于雨(雪)。降落到湿沙上的水分,有一部分又向上蒸发,也有一部分经过湿沙又流回到杯底的水中。这相当于陆地的水经地表和地下形成径流又流回到海洋去了。

在实验中,学生们还能看到“白气”顺着陆地的斜坡向上爬升,这与自然界海洋上蒸发的一部分水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的现象相似。老师引导学生对模拟实验的器材和所产生的现象,同真实情境中的物体和现象进行对比和联系,利用模拟实验所获得的结论来解释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在这个实验现象中可看到水蒸气上升遇到“冰块”的冷环境后变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冷环境下就形成云雾缭绕的状态,这就是“雾”的天气现象。还看到水蒸气蒸发到冷环境上凝结成小水点,高空中的小水点相互碰撞凝结成了小水珠,小水珠继续受冷相互碰撞越聚越大,越聚越重,直至空气托不住时降落下来就形成了雨的天气现象。将这个实验结果与自然界的真实情况相比较可推理出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在低空遇到冷环境凝结成小水滴悬浮在低空就形成“雾”,在高空凝结成小水滴悬浮在高空就形成“云”;在高空遇到0度以下的冷环境就凝结成雪降落到地面。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从水循环的角度去理解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了。学生对于这些常见天气现象是比较熟悉的,通过把它们与水循环的过程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天气现象并不是彼此孤立的,从而对天气现象有初步的整体认识。学生在掌握了水的三态的知识和冰点的概念后就不难理解雨和雪、露和霜的关系了。

用模拟实验的结果去验证或推测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模拟实验和自然界的真实情况又是一组比较。天气现象和水的循环最终要指的是自然界中发生的现象,而不是实验室里的现象。这就要比较出实验现象与自然界的现象有许多不同,

但是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从自然界到模拟实验,还要再从模拟实验回到自然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地深化,这就是模拟实验所具有的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科学教材》、《教师教学用书》

<3>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水的运动 第1课时水循环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 本条和下一条“标准”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从本条和下一条“标准”综合来看,本条“标准”虽然将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放在陆地上。因此,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给予适当的关注。 ◆教学目标 1.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理解并掌握三类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特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于水的运动地理现象,形成宏观的水循环过程的概念。 2.通过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能够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树立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概念、过程、类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海陆间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特点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板书板画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用模拟实验探索天气现象和水循环的成因

用模拟实验探索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成因 昆山实验小学江漪2010/4/15 摘要:本文阐述了模拟实验的必要性,是为了对难以直接观察的对象做动态观察的一种简便的方法,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且将小学阶段中高年级教材中有关模拟实验的线索串起来做螺旋上升式研究。以研究天气现象为切入点,并发展到対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水循环的结果做深入的研究。在教学时,以模拟实验研究动态变化为主要手段,并配以动态视频及动态画面为点睛之笔,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能对大自然的复杂现象有较为直观的认识,并能将这种感性认识经过电教手段的画龙点睛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键词:模拟实验对自然现象做动态研究对模拟实验内容作螺旋上升式研究 一、模拟实验的优点 科学课是让学生睁大眼睛看大自然的教育,是把大自然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要把大自然展现给他们看。但自然界的现象很复杂、很难进行直接观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科学问题单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作实验时,有时就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的科学模型。如:水循环模型、三球仪、月相变化模型、地球构造模型等;但模型只有老师有,作为教具使用,学生没有,不能近距离的观察清楚。有时还可以模仿研究对象制作模型——建模制作。如制作地球模型、地表模型、星座模型等;这种方法使学生有了模型,但只能满足静态表面的观察,为了要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现象的形成及原因,进行动态观察,还需要模仿研究对象的某些条件进行模拟实验。即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一定的仪器,再现大自然中某种现象从而探索规律的实验。是在实验时人为的控制和模拟自然现象去研究自然的一种实验形式。以使自然的复杂现象在经过人为的简化条件下,使其复生和重现,达到模拟自然界的情况,人们有可能将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和自然界观察的现象相验证进而作为推理的依据和参考。 在整个小学科学体系中,有一根线索将模拟实验串起来,层次清楚,逐年递进,各年级段有不同的要求,在实际进行时螺旋上升;不断巩固前一阶段培养的内容,同时进行本阶段内容的培养。这些实验既有知识的要求,又有科学探究的实践。这些活动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经验为背景,按照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编排。给学生创设了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亲历过程的机会,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练逐步进行的过程。(引自《小学自然能力培养教学提示》江苏教育出版社)下面顺着模拟天气现象的线索来说明模拟实验的方法和作用。 二、模拟天气现象的成因

三十四种常见天气现象

三十四种常见天气现象 天气现象是指在大气中、地面上产生的降水、水汽凝结物(云除外)、冻结物、干质悬浮物和光、电现象,也包括一些风的特征。 1. 雨 滴状的液态降水,下降时清楚可见,强度变化较缓慢,落在水面上会激起波纹和水花,落在干地上可留下湿斑。 2. 阵雨 开始和停止都比较突然,强度变化大的液态降水,有时伴有雷暴。 3. 毛毛雨 稠密、细小而十分均匀的液态降水,下降情况不易分辨,看上去似乎随着空气微弱的运动飘浮在空中,徐徐落下。迎面有潮湿感,落在水面无波纹,落在干地上只是均匀地润湿地面而无湿斑。 4. 雪 固态降水,大多是白色不透明的六出分枝的星状、六角形片状结晶,常缓缓飘落,强度变化较缓慢。温度较高时多成团降落。 5. 阵雪 开始和停止都较突然、强度变化大的降雪。 6. 雨夹雪 半融化的雪(湿雪),或雨和雪同时下降。 7. 阵性雨夹雪 开始和停止比较突然、强度变化大的雨夹雪。 8. 霰 白色不透明的圆锥形或球形的颗粒固态降水,直径约2-5毫米,下降时常呈阵性,着硬地常反跳,松脆易碎。 9. 米雪 白色不透明的比较扁的或比较长的小颗粒固态降水,直径常小于1毫米,着硬地不反跳。 10. 冰粒 透明的丸状或不规则的固态降水,较硬,着硬地一般反跳。直径小于5毫米。有时内部还有未冻结的水,如被碰碎,则仅剩下破碎的冰壳。 11. 冰雹 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雹核一般不透明,外面包有透明的冰层,或由透明的冰层与不透明的冰层相间组成。大小差异大,大的直径可达数十毫米。常伴随雷暴出现。 12. 冰针 飘浮于空中的很微小的片状或针状冰晶,在阳光照耀下,闪烁可辨,有时可形成日柱或其它晕的现象。多出现在高纬度和高原地区的严冬季节。 13. 雾 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常呈乳白色,有雾时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高纬度地方出现冰晶雾也记为雾。 14. 轻雾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前三章2013.12考试分解

牡丹江管理局高级中学艺体部高一地理试题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每题分,共分) “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地飞翔”。21世纪人类将进入开发月球资源,探索大空的新时代,人类的美好愿望终将变为现实.(回答1-3题)1、月球的表面形态留给人类深刻印象。下列因素中,影响月表形态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的能量B.地球的引力C、陨石的撞击D.太阳风侵袭 2、若科学家在未来的月球表面实验站进行科学实验,其利用的月球表面特殊条件是①弱重力②超高温③低辐射④高真空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3、月球和地球距太阳的距离差别不大,但表面环境迥然不同。其主要原因是二者的 A. 质量差异B.形状差异c.自转差异D.公转差异 4、剧烈太阳活动产生的太阳风吹袭地球,可能引起 A.卫星导航失效B.风力电厂增产C.生活耗能降低D.人口迁移加快昼夜更替,潮起潮落,地球自转运动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完成5-6题) 5.在下列现象中,可以成为地球自转的证据是 A. 日月升落 B. 极昼极夜 C. 月相变化 D. 四季转换 6.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 A.23小时56分 B . 24小时零4分 C. 24小时56分 D . 24小时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下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第7题。 7.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A.① ② B.②④ C.① ③ D.① ④ 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第8题。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图4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读图4,完成9~11题。 9、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 A.偏东风 B.偏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10、气象部门发布了暴雨预报,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 A. 14日14时 B. 14 日19时 C. 15日4时 D. 15 日11时 11、该地区及图示气压形势出现的月份可能为 A.华北平原,3、4月份 B.四川盆地,1、2月份 C.黄土高原,10、11月份 D.东南丘陵,4、5月份 北半球某地(约75°W,45°N),河流清澈,森林茂密,风景宜人…… 12、一条大河由西南向东北流经该地, 进入解冻季节时,该河流容易出现的现 象是 ①凌汛②水土流失③河岸决堤④水位暴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500 N 400 N 120 0W N 800W

各种各样的天气

各种各样的天气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并会区分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会用语言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科学探究目标: 能根据图片所表现出的天气特征正确地判断天气。能运用恰当词语描述天气特征。 3、科学态度目标: 能对各种天气现象产生探究兴趣。愿意倾听他人的看法,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同学间的合作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有保护动植物,热爱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并会区分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 教学难点:能结合自身经历,用自己的话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天气卡片5套、课件(图片和视频) 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下面我们就来开动脑筋猜一猜吧! 1、千条线万条线,掉进河里看不见。(雨) 2、一个金球圆溜溜,夜里人人看不见,除非下雨和刮风,天门天山家家到。(太阳) 3、像花花园不种它,花儿刚开就落下,春夏秋季它不长,寒冬腊月开白花。(雪) (分别指名猜猜谜底,教师给予引导说明) 师:同学们,我们有时会看见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有时也会看到下雨或下雪的现象,它们都代表不同的天气情况,那么关于天气你又了解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各种各样的天气》(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说说我们知道的天气 师:同学们都知道有哪些天气呢? 先同学间互相交流再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2、区分不同的天气 师:不同的天气表现出的现象是不同的,同学们能根据各种现象来判断不同的天气吗?下面我们就来试试吧!(给各组分发天气卡片) A、学生分组活动:根据卡片判断天气,并把天气名称写在卡片的反面。 B、全班交流:分别指名选择卡片来说说是什么天气,并说明理由。(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把图片贴在板书相应位置) C、共同交流质疑,补充板书:对于同学们有质疑的图片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并加以明确和补充天气名称。 D、拓展练习:完成活动手册第五课“拓展活动”

水循环与天气现象

资源信息表 2、水循环与天气现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水循环是形成各种常见天气现象的原因。 2、初步了解云、雾、雨、雪、霜、露六种常见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3、初步了解人们预测预报天气的过程。 4、树立学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能力会越来越强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初步知道水循环和天气现象的关系 三、活动设计: 活动一:讨论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关系。(P3) 活动目标:了解许多常见的天气现象是由水循环造成的。 活动器材:图片 活动二:观察天气现象的模拟实验装置(P4) 活动目标:用实验的方法来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常见天气现象。 活动器材:酒精灯、烧杯、冰块、湿沙 活动三:讨论人类如何预测天气

活动目标:了解天气预测的基本常识,初步确立科学的自然观。 活动器材:图片 四、活动过程: 活动一:讨论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关系 活动二:观察天气现象的模拟实验装置 教学设计说明 活动一是认识各种常见天气现象,应当由学生的已知经验入手,请他们讲讲生活中有哪些常见天气现象。随后是观察图片,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教师可以在板书上以高空、低空和地面这样几个层面整理天气现象,这样也便于学生把天气现象和水循环结合起来。雨和雪、霜和露都是相同层面的现象,但它们的物质形态是不同的,活动一中只需学生找出这个不同即可,原因留待活动二解决。最后提出天上的雨为什么下不完这样的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能够把天气现象和自然界的水循环结合起来。 活动二是模拟天气现象形成的实验。由于有了第一节课的经验,所以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面前的器材设计实验,在交流中对学生的设计加以完善。在实验过程中,要明确要求,将产生的现象与天气现象一一对应起来。在实验后的交流中,提出雨和雪、霜和露到底是怎

循环冷却水动态模拟试验装置说明

WDM型循环冷却水动态模拟试验装置 光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水处理工程技术中心生产制造的WDM型循环冷却水动态模拟试验装置,广泛使用于石油、化工、冶炼、电力等行业。1986年获化工部科技成果三等奖,1991年获全国第三届新技术、新产品展销会银奖。 该装置经连续不断的改进,各项功能日臻完善,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循环冷却水动态模拟试验装置,已用于全国各地50家单位。 装置流程为双水路,由计算机自动控制模拟换热器入口水温和循环水流量,能自动检测进出口水温差和换热蒸汽温度,各参数及时显示在计算机显示器上,巡回采检循环水流量模拟换热器进出口温差、换热蒸汽温度,并同时采检其他参数。同时计算出瞬时污垢热阻系数,并可同步打印以上各参数。试验结束时,由计算机给出污垢系数曲线和极限污垢热阻系数。 本装置是评价和筛选水质稳定剂配方的专用设备,能对水稳剂配方的缓蚀、阻垢效果、月污垢沉积量和运行工艺条件进行综合评定。 测控系统是专门为WDM-D型循环水动态模拟试验装置配套的实时监测、控制系统。按WDM-D型循环水动态模拟试验装置的技术要求,实现对温度与流量的实时监测、污垢热阻值计算、完成对实验结果的打印输出,数据处理和曲线绘制。本微机测控系统完成的实验结果可长期保存,也可在其他的分析试验中使用保存下来的数据和实验报告文件。 WDM-D型微机测控系统是在WDM-B型、WDM-C型的基础上,采用90年代最新的控制技术和软件技术,经过重新优化设计而成。WDM-D型微机测控系统采用管理微机(上位机)与控制微机(下位机)相结合的体系结构。管理微机由个人计算机组成,操作平台为Windows2000,数据处理、报表生成和曲线制作采用Excel。管理微机负责对监测数据的收集、管理、显示、存储及结果分析和输出,并接受分析操作员通过人机界面发出的控制指令。控制微机是以总线核心的单片机,负责执行管理微机的控制指令,完成对试验装置的实时控制,并把采集到的数据传送给管理微机。 WDM-D型动态模拟实验装置具有如下特点: 1、入口控制精度0.3℃(实际控制精度高达0.15℃);循环流量控制精度为1%(实际控制精度0.5%)。 2、入口温度和出口温度的检测精度为0.2℃;蒸汽温度的检测精度0.5℃。 3、整个微机测控系统的可靠性取决于系统控制微机, 控制微机可靠性高。

第四章 天气图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天气图的一般知识 天气图底图投影方式:天气图底图是用来填写各测站气象观测资料而特制的空白地图。常用的天气图底图有:南、北半球天气图、中纬度区域天气图、热带低纬地区天气图等。制作底图的投影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兰勃特投影 兰勃特投影法又称等角正割圆锥投影。将地球体的30?和60?纬圈与圆锥面相割,经纬线及地形投影到圆锥形的图纸上,展开后经线呈放射形直线,纬线是同心圆弧。这种图最适宜作中纬度地区的天气图底图。我国、日本等国的天气图底图均采用这种投影。 2.极地平面投影 用这种投影法制成的底图,其经线为一组由极地向赤道发出的放射形直线,纬线为一组围绕极地的同心圆。这种投影适宜作北(南)半球天气图底图。 3.墨卡托投影 用一圆筒套在地球体上,地球赤道表面与圆柱面相切(或相割),光源放在地球中心进行投影。把圆筒展开便制成一张图,其经、纬线都为平行直线。由于低纬地区用这种投影与实况较为接近,而在高纬地区投影面积放大倍数太大。所以这种图主要适用于作赤道或低纬地区的天气图。 天气图的种类和图时: 1.天气图的种类 天气分布是三维空间的,为了比较全面地揭示天气状况,在气象分析和预报中,通常绘制三种类型的天气图,即地面天气图、高空天气图和辅助图。天气图的制作过程依次为观测、编报发送、收报、填图、分析。 地面天气图是根据地面观测资料绘制的,它是一种综合性天气图,是天气分析和预报中最基本的天气图。高空天气图就是等压面上的形势图,它是根据高空观测资料绘制的。辅助图是配合地面天气图和高空等压面图而使用的特定图。 2.天气图的图时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规定,通常地面天气图每天制作4次,分别在世界时00时、06时、12时、18时,即北京时08时、14时、20时、次日02时。此外,中间还有4次补充观测时间,所以实际上每隔3 h就有一地面天气图产生。高空天气图一天制作两次,世界时00时、12时,即北京时08时和20时。 第二节地面天气图 地面天气图的填绘:各地同一时刻观测的地面资料,传递到各大气象通信中心,然后再由通信中心向各地气象台传播。气象台接收到各地气象观测报文之后,要按照国际规定的统一格式,把收到的电码译成数字或符号填入天气图底图。由于观测资料的来源不同,又分为陆地测站填图格式和船舶测站填图格式。 1.陆地测站填图格式(图4-2-1)

1.2水循环与天气现象

2、水循环与天气现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水循环是形成各种常见天气现象的原因。 2、初步了解云、雾、雨、雪、霜、露六种常见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3、初步了解人们预测预报天气的过程。 4、树立学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能力会越来越强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初步知道水循环和天气现象的关系 三、活动设计: 活动一:讨论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关系。(P3) 活动目标:了解许多常见的天气现象是由水循环造成的。 活动器材:图片 活动二:观察天气现象的模拟实验装置(P4) 活动目标:用实验的方法来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常见天气现象。 活动器材:酒精灯、烧杯、冰块、湿沙 活动三:讨论人类如何预测天气 活动目标:了解天气预测的基本常识,初步确立科学的自然观。 活动器材:图片 四、活动过程:

教学设计说明 活动一是认识各种常见天气现象,应当由学生的已知经验入手,请他们讲讲生活中有哪些常见天气现象。随后是观察图片,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教师可以在板书上以高空、低空和地面这样几个层面整理天气现象,这样也便于学生把天气现象和水循环结合起来。雨和雪、霜和露都是相同层面的现象,但它们的物质形态是不同的,活动一中只需学生找出这个不同即可,原因留待活动二解决。最后提出天上的雨为什么下不完这样的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能够把天气现象和自然界的水循环结合起来。 活动二是模拟天气现象形成的实验。由于有了第一节课的经验,所以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面前的器材设计实验,在交流中对学生的设计加以完善。在实验过程中,要明确要求,将产生的现象与天气现象一一对应起来。在实验后的交流中,提出雨和雪、霜和露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首先思考它们分别出现在什么季节?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应介绍凝结现象。 活动三是观察人类预测天气的过程。由于收集资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通过讨论让他们懂得只有从各个层面收集多样性的资料,才能为后来的预测提供更多的依据,从而提高天气预测的准确性。最后教师介绍些古代人们预测天气的方法,出示些有关天气的谚语,请学生与现在的天气预测进行对比,再预想未来的天气预测会怎么样?通过这个过程树立学生科学不断进步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也不断提高的意识。

华电邹县发电厂循环水系统动态模拟试验报告(城市中水)

华电邹县发电有限公司 循环水动态模拟试验报告 委托单位:欣格瑞(山东)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试验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编制日期:二〇一九年三月

项目编号:QUST/SESE-②24-02-2019 项目名称:华电邹县发电有限公司循环水系统动态模拟试验(城市中水) 项目批准人: 项目实施人: 项目审核人:

报告目录 第一章前言 (3) 第二章试验部分 (4) 一、评价原理 (4) 二、试验用水水质分析及水处理药剂 (5) 三、试验方法 (6) 四、试验工艺条件 (6) 五、试验材质及规格 (6) 六、试验步骤 (6) 七、试验数据处理 (7) 八、试验结果分析及结论 (9) 第三章试验记录报表 (10) 一、水质及水处理药剂分析报表 (10) 二、动态模拟试验原始数据记录表 (11) 三、动态模拟试验原始记录表 (13) 四、污垢热阻图 (14)

第一章前言 人类日常生活离不开水,工业生产也同样离不开水。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用水量越来越大,特别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很多地区已经出现供水不足的现象,因此合理和节约用水已经成为发展工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工业循环水主要用在冷却水系统中,所以也叫循环冷却水。因为工业冷却水占总用水量的90%以上,因此节约用水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国家经贸委批准的单位发电量的取水量标准已正式实施,其目的在于限制发电厂的取水量,具体规定如下:采取循环冷却水供水系统时单位发电量取水量定额,在单机<300MW/h,为4.80 m3/MW·h,在单机容量≥300MW/h,为3.84 m3/MW·h。因此发电厂的工作重点应在优化冷却水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提高循环冷却水的浓缩倍率,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提高浓缩倍率,会使结垢和腐蚀问题更加突出,这就对循环冷却水处理出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为防止机组运行期间凝汽器的结垢,同时可达到节水目的,青岛科技大学受欣格瑞(山东)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委托,通过对华电邹县发电有限公司循环水系统补水(城市中水)进行动态模拟试验,从而确定循环水的浓缩倍率、极限碳酸盐硬度等运行控制参数,以及衡量所选用的缓蚀阻垢剂的性能。为循环水的实际运行、调整及控制提供依据。 本报告是此次动态模拟试验的总结。

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

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条 为促进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研究的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吸引和鼓励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利用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实验室”)的平台和实验条件,开展前沿性和基础性研究,特设立开放研究基金。 第二条 实验室以“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为主线,重点开展“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基础理论、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复杂水资源系统配置与调度、流域水沙调控与江河治理、水循环调控工程安全与减灾等方向研究,致力于为国家新时期重大治水实践提供基础理论与技术支持。 第三条 实验室每年10月份发布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开放研究基金申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对资助的具体范围予以明确规定。 第四条 具备博士学位或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非本依托单位的研究人员,均可在指南规定的范围内提出资助申请。实验室鼓励与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联合申报,原则上不接受国内自然人申请。 第五条 申请者须按规定填写《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开放研究基金申请书》,国内申请者需经专家推荐,经所在单位批准,签署意见并盖章后,报送实验

室。国外申请者经专家推荐后可直接申报。 第六条 开放研究基金项目资助额度为5-10万元,项目研究期限不超过二年,研究工作开始时间为次年的1月1日。对于确需持续较长时间方可完成的重大课题,可分阶段申请、立项。 第七条 实验室负责开放研究基金的立项、评审、验收与日常管理工作。通过评审立项的课题,由申请人与实验室依托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签订项目合同。 第八条 开放研究基金经费主要用于资助与项目研究直接有关的费用,包括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差旅费、会议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以及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等。 第九条 开放研究基金实行预算管理,课题经费使用应严格按批准预算执行。项目经费的使用由项目负责人负责。 第十条 一般情况下,项目负责人不得代理或变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若涉及到预定目标、研究内容、研究进度等的变更,项目负责人必须提前提出变更申请,经所在单位同意,报实验室审批通过后方可实施。 第十一条 实验室办公室每年对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项目负责人应于每年度末提交年度进展报告。对于不按期报送年度进展报告、研究进展迟缓、经费使用不当的项目,要求限期改正,否则将通报所在单位。 第十二条 开放研究基金课题如果未能按期完成既定成果指标,将取消再次申请本基金资格,并通报所在单位。 第十三条 项目研究获得的成果归实验室和项目负责人所在单

四年级科学复习 - 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在我

四年级 1、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和降水情况,风速和风向,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2、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3、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5、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6、降水的开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7、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8、天空中飘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9、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还通常把它们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 10、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 11、高于云层,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 12、纤细的雨头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溶解 1、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两低”。两低:液面低于滤纸,滤纸低于漏斗口。漏斗下端的管口靠紧烧杯的内壁。 3、高锰酸钾溶解于水后形成了一种紫色、透明的溶液,它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

4、食盐、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肥皂、醋、酒精、小苏打都能溶解在水中,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5、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听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6、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7、一杯水(100毫升)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8、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 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 10、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11、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12、人们利用“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阅读答案-

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阅读答案: ①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接近地面的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大量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悬浮在空中,形成雾茫茫的天气,使视野模糊不清,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②雾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空气中容纳了一定量的水汽。白昼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晚,地面热量的散失,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的温度也降低,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 ③大雾天气不仅对交通影响很大,而且还危害农业。如果连续几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乏光照,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诱使病害发生。如小麦抽穗时遇上3天以上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 ④雾对人体健康也有很大的危害。据测定,雾滴中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人们如果在雾中锻炼或散步,就会吸收到雾中的有害物质,极易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 ⑤既然大雾能给人们带来危害,那么人们能不能消除迷雾呢?回答是肯定的,可以进行人工消雾。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内的雾以提高能见度的行为。

⑥消除雾滴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使雾滴蒸发掉;另一种是使雾滴沉淀下来。 ⑦蒸发雾滴的方法一是升高温度,就是燃烧石油等各种燃料,使雾滴汽化;二是把雾外干燥空气混入雾内,减少雾内空气的相对湿度,使雾内空气从原来的饱和状态变为不饱和状态,使雾滴蒸发掉。 ⑧雾滴沉淀的方法,一般采用播撒冷却剂、人工冰核或吸湿性凝结核的办法。例如对于过冷却雾来说,可播撒碘化银,或者在机场上风处蒸发液体丙烷,使温度下降。这样使一部分过冷却雾滴变为冰晶。而在实际云雾中,当气温低于0℃但高于—10℃时,有一半以上是未凝结的过冷水滴,当气温降到—20℃时,过冷水滴才大量减少,变成冰晶,未变为冰晶的过冷却雾滴蒸发化成水汽,到气温降到—40℃及更低时,云雾中无论有无凝结核,这些水汽都会凝华到冰晶中,让冰晶增大而沉淀到地面,使空中雾滴消失。 18.阅读第②段,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雾“形成的条。(3分) 答: 19.根据第⑥—⑧段的内容,说出下面两则材料介绍的内容分别属于哪一种消雾法,并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5分)【材料一】

上海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会考)知识点整理分解

会考冲刺地理必考必背知识点 1.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2.行星的特点是:在椭圆轨道上绕恒星运动;质量大到自身引力足以使它变成球体;能清除其轨道周围物体。 3.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4.太阳的外部结构 太阳大气层太阳活动平均周期对地球影响 亮里暗外光球黑子主要 标志 11年 1.影响地面短波通信 2.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3.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4.使全球天气与气候异常 色球 耀斑 日珥 日冕太阳风 5.卫星带:火星木星之间 6.月球表面特征:环形山密布原因:火山喷发、陨石撞击 7.月球自转、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并且周期也一样(恒星月:27.32日)——地球上永远看到同一个月面 8. 月相日地月位置时间潮 汐天文现 象 亮面朝 向 晚上何 时可见 新月大致一条直线,月球在中间初一(朔)大 潮日食/ 不可见 6~18 上弦月日地连线和月地连线垂直初七、初八小 潮朝西上半夜 12~24 满月大致在一条直线,地球在中 间十五(望)十 六 大 潮 月食/ 全夜 18~6 下弦月日地连线和月地连线垂直廿二、廿三小 潮朝东下半夜 24~12 朔望月:29.53日凸月蛾眉月残月:下蛾眉月下弦月D 9.潮汐:日月一直线。特点:清洁节能、无限制 10.太空强资源: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氦—3);环境资源 特点: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 11.二分二至(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黄赤交角:公转轨道面和赤道平面夹角:23°26′ 如果黄赤夹角变大,则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的范围变小 变为0度时,只有春秋季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在软流层上滑动。板块内部稳定,交界处活动活跃。驱动力是地幔物质对流。 12.六大板块:亚欧、非洲、美洲、印度洋、南极洲(经度跨度最大)、太平洋(海洋板块)。 13.板块运动:①张裂:裂谷、海洋(生长)②碰撞:Ⅰ洋陆:海沟、岛弧、海洋山脉Ⅱ陆陆:山脉(消亡) 14.地震产生:交界处。 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洋脊) 岩石新旧:越靠生长处越新

2020年地理合格性考试专项模拟---水体类型和水资源、水循环

水体类型和水资源、水循环 一、单项选择题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月,人类首次探访月球“背面”。“月宫一号”是我国建立的空间基地生命保障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地基综合实验装置。该装 置构建了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人工闭合生态系统,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 如氧气、水和食物,可以在系统内循环再生。右下图为“月宫一号”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字母a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 ①植物蒸腾 ②水汽输送 ③蒸发 ④地表径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2.图中与自然界水循环的“降水”环节类似的是 () A. 水处理 B. 低压蒸馏 C. 饮用水储存 D. 营养液配制 “雨季一来,城里看海”一度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是全国多座城市的尴尬。读图,比较两种不同地面水循环环节差异,完成3~4题。 3.与自然路面相比,城市路面() A. 下渗明显增多 B. 地表径流加大 C. 地面蒸发增加 D. 地下径流增多 4.为缓解“城里看海”现象,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A. 加大对地下水的利用 B. 改造升级排水系统 C. 加快城市绿地建设 D. 提高透水路面比率 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水循环示意图(图中①~⑨表示水循环环节)。读图完成第5题。 5.关于图示水循环各环节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⑧ B. 流域内植被覆盖率的提高使⑤减少 C. 该地⑥环节季节变化大 D. “海绵城市”的建设会导致④减少 新疆坎儿井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下图为坎儿井工程 示意图。读图完成第6题。

6. (坎儿井修建地下暗渠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加下渗 B. 减少蒸发 C. 输送水汽 D. 促进更新 2016年国际海绵城市建设论坛暨第十四届泉州市科协学术年会于12月25在泉州举行,本次大会以“让城市不再看海”为主题。其中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下图为某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对水循环整个环节干预最明显的是() A. 地下径流 B. 地表径流 C. 降水 D. 水汽输送 8.公园中荷花池在缓解城市内涝问题中最主要的功能是() A. 美化城市环境 B. 下渗蓄水 C. 调节小气候 D. 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 9.水循环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10.水圈是由地球各种水体构成的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三、综合题 11. 读自然界的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水循环各环节名称:

二年级科学各种各样的天气教案

《各种各样的天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并会区分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 会用语言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科学探究目标: 能根据图片所表现出的天气特征正确地判断天气。 能运用恰当词语描述天气特征。 3、科学态度目标: 能对各种天气现象产生探究兴趣。 愿意倾听他人的看法,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同学间的合作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 有保护动植物,热爱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并会区分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 教学难点:能结合自身经历,用自己的话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天气卡片5套、课件(图片和视频) 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一场秋雨一场寒,这两天同学们要多穿点衣服。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其他地区的天气? 师:我们可以通过观看天气预报来了解全国各地的天气,(播放天气预报视频)请同学注意观看有哪些天气情况。 师:我们有时会看见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有时也会看到下雨或下雪的现象,它们都代表不同的天气情况,那么天气有哪些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各种各样的天气》(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说说我们知道的天气 师:同学们都知道有哪些天气呢? 先同学间互相交流再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2、区分不同的天气 师:不同的天气表现出的现象是不同的,图片展示不同天气,分别介绍晴天,雨天,雷电,沙尘暴,下雪,台风这些基本天气。 师:同学们能根据各种现象来判断不同的天气吗?下面我们就来试试吧!(给各组分发天气卡片) A、学生分组活动:根据卡片判断天气,并把天气名称写在卡片的反面。 B、全班交流:分别指名选择卡片来说说是什么天气,并说明理由。(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把图片贴在板书相应位置) C、共同交流质疑,补充板书:对于同学们有质疑的图片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并加以明确和补充天气名称。

三年级科学下册 天气现象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天气现象 教学目标 1.学习定期地观察天气,能够有语言、图画等不同方式描述天气现象。 2.热爱自然,对天气变化这种自然现象感兴趣。 3.能欣赏美丽的天气,能说出赞美某一种天气的话;认识各种天气现象;能列举生活中两个以上的例子,说明天气变化对植物的影响。 内容设计 承接本单元第1课对春天植物的观察,很自然地引出天气的话题:阿静在观察植物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天气的变化。本课教学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首先从上课当天的天气入手,引导学生定期地观察天气,学习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描述各种天气现象,提高学生对事物、现象的观察能力,以及对事物现象主要特征的提取和把握的能力。 在对天气现象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分析天气变化对植物的影响,辨证地认识天气的好与坏。其中特别提到了“节气”。节气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它较好地反映了我国黄河流域一年中天气变化的规律,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广为流传,直到今天。教材编排这项内容,一方面为扩展学生的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一方面为提升学生对于天气的认识:由对短期的、独立的某一种天气现象的认识,上升为对长期的、综合的天气变化的规律的追寻。 教学准备 活动(1):有关天气及其对植物影响的录音、录像、图片和文字资料。 活动(2):有关天气对植物影响的各种资料;有关节气的资料;全年日历表,含节气、伏天、三九天、农历。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天气预报一段。 你听到了什么?你了解到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帮助? 好的,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和天气有关。 板书:天气现象。 一、认识各种天气及其自然现象 1.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天预报,了解到了某天的天气情况,如果请你判断一下,今天的天气,你能和播音员阿姨说的一样吗? 2.学生发言:可以根据天气情况,进行分析,自然现象推断。 3.小组活动:小组同学,根据天气情况进行一下天气播报。 4.汇报并板书: 太阳、去彩、风、感觉(皮肤)、衣服薄厚 5.实践活动:放各种天气的录像片段,学生说一说是什么天气情况?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天气情况的? 二、动手 1.谈话: 通过刚才了解,我们知道了各种各样的天气。你最喜欢什么天气?你能把它画下来,而且从画中可以让我们一下子看出,你喜欢它的原因吗?

认识地球期末考试试卷1多选题分解

埃拉托尼测定地球大小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是:A 阳光为平行线的假设 B 亚历山大城与塞恩城的方位和距离 C 地表呈弧形的假设 D 平面几何学知识 正确答案A C D您错选为C D 32 下列哪些属于大气污染物? A CH4 B CO2 C O3 D 尘埃 正确答案A B D您选对了 3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水循环中,降落到地面的水分全部成为地表径流B 水循环可以不断调整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气候 C 水循环中,重力起着主要的作用 D 水循环主要是物理过程,也包含有化学过程 正确答案B C您错选为A C

臭氧层的作用有 A 维持地表温度 B 在大气中产生氧分子 C 维持大气圈的层圈结构 D 吸收太阳紫外线 正确答案C D您选对了 35 下列哪些描述,符合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的现况A 水土流失严重 B 土地沙漠化不断扩大 C 草原退化 D 森林面积稳中有升 正确答案A B C您选对了 36 关于绿色GDP,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 我国已开展对绿色GDP的研究 B 代表了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 C 其在GDP中的比重越高越好 D 扣除了经济活动中的资源与环境成本 正确答案A B C D您错选为A B C 37 下列哪些自然因素会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A

B 水循环 C 光合作用 D 火山喷发 正确答案A C D您选对了 38 下面哪些信息是研究古气候的主要资料来源? A 树木生长纹 B 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含量 C 南极冰芯 D 历史记录 正确答案A C D您选对了 39 与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相比,冥王星具有以下特点A 轨道倾角小于其他行星 B 体积很小 C 轨道倾角大于其他行星 D 体积很大 正确答案B C您选对了 40 生命具有以下哪些特点? A 无双性 B 特异性 C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模拟课堂讲稿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模拟课堂讲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1分钟) 情境导入: [教师陈述](PPT第1页)同学们,面对滔滔黄河水,李白曾叹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但若果真水不复回的话,黄河早就干涸了。那么,黄河水是怎样更新的呢?本节课就让我们和李白一起去探讨黄河水是不是一去不复回。(PPT 第2页)(板书: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二、新课讲解(14分钟) [教师陈述](PPT第4页)下面同学们通过思考PPT上的问题问题,阅读课本第59页的内容并且仔细观察图3.3自然界水循环示意图。 (板书:一、水循环过程) [教师讲述](PPT第5页)好,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本,我们现在来解决PPT上第一个问题,水循环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好,我们先来看海洋上,海水由于受到太阳辐射作用,海洋水蒸发,海洋水汽上升到高空,然后海洋上蒸发的水汽大部分还是降回到海洋中,形成一个海上内循环。好,现在老师有个疑问,为什么海洋高空的形成的雨滴会降下来? [学生回答]受到重力的作用。 [教师讲述]对,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水汽在上升过程中,因周围气压逐渐降低,体积膨胀,温度降低而逐渐变为细小的水滴或冰晶漂浮在空中形成云。当云滴增大到能克服空气的阻力和上升气流的顶托,且在降落时不被蒸发掉才能形成降水。水汽分子在云滴表面上的凝聚,大小云滴在不断运动中的合并,使云滴不断凝结(或凝华)而增大。云滴增大为雨滴、雪花或其他降水物,这就是水汽变成雨滴的原因。 [教师讲述]很好,我们继续来根据图3.3来看看陆地上,陆地表面水体蒸发、植物蒸腾的水汽上升到高空,又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重新降回陆地表面,就形成了内陆循环。在这里我们要注意陆地表面水体变成水汽的过程叫蒸发,而植物对应的是蒸腾,这点同学们尤为注意。 [教师讲述]好,我们已经讲述了两个水循环类型,下面我们来重点介绍第三个水循环类型。同学们来看看图3.3海陆之间的那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海洋上大量蒸发的水汽也会克服重力的束缚,随大气的运动被输从海洋的高空输送到陆地的高空上,在适当条件下形成降水,陆地上的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不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