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二十四史:30经典名句

二十四史:30经典名句

二十四史:30经典名句
二十四史:30经典名句

《二十四史》30经典名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经典一词在古是指“经”和“典”。一般来说,“经”主要是南宋以后形成的“十三经”。是科举考试的基础内容。如果说经书用于立论,史书则是进行佐证,提供思路。也正是史学先驱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用处。那么,接下来一同读读史书里的名句吧。

义感君子,利动小人(资料图图源网络)

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

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资料图图源网络)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汉书·刘般传》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

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资料图图源网络)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汉书·高帝纪上》

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2、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汉书·文帝纪》

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资料图图源网络)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汉书·成帝纪》

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14、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汉书·食货志》

译文:在寒冷的天气,人们不会去等待狐裘或丝绵做的轻暖的冬衣(寒不择衣);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会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饥不择食);人在饥寒交迫之时,也就不会考虑到廉耻之心了。

15、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籍传》

译文:先出击就能制服敌人,随后应战只会被控制

16、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

译文: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17、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三国志·魏书二十七·王昶传》

译文:担心的是人们知道前进却不知道后退,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满足,所以才会有受困窘侮辱的过错,才会有产生悔恨的过失。

18、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三国志》·——《吴书三·三嗣主传》

译文:对于读书这件事,担心的是人们不喜欢它,喜欢它是没有什么伤害的。

19、成败相因,理不常泰。——《南史·宋本纪》

译文: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

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资料图图源网络)

20、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南史·徐勉传》

译文: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后代子孙,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笔财富吗?

21、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暴,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背着木柴去救火,扬起沸水来止沸,用残暴来代替残暴,与原来的混乱同出一辙,其后果之严重是很难测的,这样下去,继前朝而为君的,给后代还有什么可显示的呢?

22、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元史·刘斌传》

译文:当官的人应该廉洁公正,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要因为贪财而丧身败家。

23、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明史·汤和传》

译文:有长远打算的人不应为眼前的一点怨言而担忧,做大事的人不必顾及一些细微琐事。

24、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元史·郝经传》译文:(用兵之道在出奇制胜):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如同山丘一样不可震撼,分散的时候又如风雨一样无处不在,行动可以像闪电一样迅速,动作可以像鹰鹘一样凶猛。

25、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金史·世宗上》

译文:朝廷里的人自己行事都不正,怎么要求天下的人行为端正呢?26、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旧唐书·李密传》

译文: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笔)也写不完罪恶;放尽东海之水也无法流完恶行!(罪大恶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资料图图源网络)

27、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28、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北史·后妃列传》

译文: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意识,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

29、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后汉书·王符传》

译文: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30、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隋书·文帝纪》译文:君子在社会上立足成名,尽管需要修养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诚和孝才是最重要的。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

读史明智!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 2016-05-13 一起学语文 读史明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一般意义上的二十四史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 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 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 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二十四史】24句名言,高考阅卷老师都喜欢

《二十四史》24句名言,高考阅卷老师都喜欢! 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聪明人考虑千次,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者考虑千次,总会有一次收获。任何事情,只要付出了,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有时候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刚柔相济,容人之短。 3、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隋书·文帝纪》 在社会上立足,需要完善的修养和品行,但诚与孝是最重要的。没有诚信的能力,会大打折扣;而孝心,更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4、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人生在世,要有所敬畏,懂得慎独。任何时候,都不应做有悖道德和原则的事。 5、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扬雄传》

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去除束缚心灵的功利欲望,你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安宁和自在、洒脱。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汉书·刘般传》 浑浊源头流出清澈泉水,扭曲形体有笔直影子,都是不可能的。 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选择融入什么样的朋友圈,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7、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要敬畏自己所处的位置,像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 学识越高越应谦恭卑下,名气越大越应谨小慎微,俸禄越多越不该索取分外之物,唯此才能功成天下。 8、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徵传》 以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9、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梦想再美好,不付诸行动,也只是空想。

二十四史经典名句带译文

《二十四史》的经典名句 1. 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史记》 译文:有钱人赞助别人钱财,仁义道德的人用言语教导或指导他人。 2.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记》 译文:能够做到一件事情的人未必能够说出他是如何做的,而能够说出怎么做这件事情的人不一定能够做得好这件事情。 3.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史记》 译文:能听之于耳,虑之于心叫作聪明;能自我反省,叫作明智;能谦虚克己,叫作强者。 4. 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史记》 译文:苦口的直言,就像良药;动听的言辞,就像疾病。 5.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 译文:依赖品行立足的人越来越兴盛,依赖武力让人顺服的人会逐渐走向消亡。 6.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7. 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史记》 译文:事情要取得成功很难,但失败却非常容易;时机要得到很难,但失去却十分容易。 8.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史记》 译文:明智的人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早早预见,聪明的人在无形中就能避开灾祸。 9.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史记》 译文:道德越高尚,为人处事好,就越安全;权势越大,更容易滥用权力,刚愎自用,就越危险。《汉书》 10.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

译文:先采取行动的往往处于主动地位,后采取行动的往往被人所制。 11.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汉书》 译文:对于统治者来说人民是最重要的,而对于人民来说吃饭是最重要的。 12.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汉书》 译文: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 13. 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汉书》 译文:精神过度使用就会衰竭,身体过度劳累就会疲惫,精神与身体都疲累不堪就会死亡。 14.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汉书》 译文: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15.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汉书》 译文:在一百里的范围之内,可能气候是一样的,出了一百里,这个气候就不同了,如果你出了一千里,俗也不同了。 16.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 译文: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17. 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汉书》 译文:事情不应该立马确定下来,防止祸端在没有发生之时。 18.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译文:有志气的人,最后一定成功。 19. 廉约小心,克己奉公。《后汉书》 译文:处事谨慎,能够约束自己的私欲,以公事为重。 20. 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译文:大丈夫立志,越是处境困难时越是坚定不移,越是年老,其志向越是雄壮。 21.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

诗词大赛题库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A) A、月亮 B、姻缘 2.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C) A、新婚 B、搬家 C、妻子生了个男孩 D、考试通过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C) A、苏州 B、房屋 C、酒 D、庄稼 4."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A) A、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5.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A)A、忠耿正直 B、刚愎自用 6.《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B) A、浑水摸鱼 B、反戈一击 C、笑里藏刀 D、反客为主 7."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C) A、窗户 B、卧具 C、井上的围栏 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中最合适的是:(A) A、胡适之 B、周作人 C、郁达夫 D、唐三藏 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B)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七夕节 10.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A) 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 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11.下列哪一句诗描写的场景最适合采用水墨画来表现(C)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2.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D) A、隔岸观火 B、暗度陈仓 C、背水一战 D、破釜沉舟 13.《百家姓》中没有下面哪个姓(C) A、乌 B、巫 C、肖 D、萧 14."生旦净末丑"是京剧的行当,其中"净"是:(A) A、男角 B、女角 15.我们常说的"十八般武艺"最初指的是什么(A) A、使用十八种兵器的技能 B、十八种武术动作 16.假如你的一首五绝诗被杂志社采用,按照正文部分每字5元来计算,你应得多少稿费(B) A、50元 B、100元 C、200元 17.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A) A、戊 B、戍 C、戌 18.诸子百家中名家的特点是注重逻辑辩证,以下哪个典故能体现名家的这一特点(A) A、"白马非马" B、"指鹿为马" 19.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C) A、早上 B、中午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鉴赏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鉴赏 读《二十四史》,可阅尽世间兴衰、人情世故。但读过《二十四史》的人,都知文言文枯燥隐晦,读起来很累。现将经典名句撷取66句分享品读,以史为鉴,阅尽人间兴衰事。 《史记》 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感悟: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聪明之人不可能永远聪明,他也有失误的时候,只有正确对待失误,才能将它降低到最少。反之,看似愚笨的人,他也有聪明的时候,只要加以学习,就会有所收获。 2.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译文:明智的人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早早预见,聪明的人在无形中就能避开灾祸。 感悟:沿袭古意,指事物还没有发生之前就预见到了事情的发生,危险出现之前就已经安排好了避免危险的方法,喻指要着眼长远,居安思危。 3.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感悟:人在危难关头,生命的火焰即将熄灭的时刻,最容易流露真情。儒家早期的代表人物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回归到善的境界。善是人心的本来面目,孟子说:“人人皆可为尧舜”,就是要求人听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恢复人心的“善”。 4.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译文:能够做到一件事情的人,未必能够说出他是如何做的;而能够说出怎么做这件事情的人,不一定能够做得好。 感悟:在现代社会中,如果我想要改变别人的思想和行为,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心口一致的人,如果自身行为不端,只是口头提倡和标榜某些文明理念,当然不能让别人心悦诚服。 5.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感悟:名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名利无止境的贪念;真正摧毁一个人生活的并不是名利,而是随名利而来的虚荣、黑洞一样越来越大的欲望。追求名利,同时不被名利左右的人,才是有理想的人,有智慧的人。 6.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译文:苦口的直言,就像良药;动听的言辞,就像疾病。 感悟: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这句话韩非子写过,孔子对弟子说过,六祖惠能对信众颂过。从小到大,耳熟能详。说的都是一个道理,逆耳之言,拂心之事,是进修德行的砥石 7.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译文:依赖品行立足的人越来越兴盛,依赖武力让人顺服的人会逐渐走向消亡。 感悟:财富、威信与权贵无不由德而兴、由德而久,而自持一时背景和鲁莽之力的愚者哪个有好的结局? 8.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译文:事情要取得成功很难,但失败却非常容易;时机要得到很难,但失去却十分容易。 感悟:人做事都要掌握时势和时机。时机不对就不要出头。“虎落平阳被犬欺,龙困浅滩被虾戏。”没有时机,就不要盲动,盲动只会落得被动。保存实力,待时而动。

古人勤学的成语和名言

古人勤学的成语和名言 导读:中华民族推崇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有所作为;看重的立身之本,是真才实学;认定的成才之路,是发愤学习。下面给大家整理了古人勤学的成语和名言,一起来看看吧! 古人勤学的成语悬梁刺股:战国时期的苏秦,为了日后做大官,拚命读书。有时读得太疲倦了,免不了要打瞌睡。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拿着一把锥子,瞌睡来了,就刺一下大腿,痛了,也就睡不着了,便继续读下去。无独有偶,汉朝的孙敬,人称“闭户先生”,常常独自关门读书。有时实在太累,为了防止打瞌睡,他用一根绳子,一头系在梁上,一头结着头发。这样,如果打瞌睡,就会扯痛头发,立刻惊醒。后人用“悬梁刺股”来形容勤学好读。 洞中苦读:战国时期的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一个人躲到山洞里偷偷的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发奋努力,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名叫匡衡。匡衡小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时,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目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经常是夜以继日地

读书,他的书房后面虽然紧靠着一个花园,鸟语花香、姹紫嫣红,但他三年没有进过一次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一代儒学大师,并被汉武帝看重。 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映雪苦读:晋代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2020关于《二十四史》好句摘抄大全

1、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史记》 2、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记》 3、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史记》 4、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史记》 5、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 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7、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史记》 8、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史记》 9、道高益安,势高益危。《史记》 10、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 11、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汉书》 12、国耳忘家,公耳忘私。《汉书》 13、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 1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汉书》 15、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汉书》 16、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 17、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汉书》 18、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19、廉约小心,克己奉公。《后汉书》 20、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21、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 22、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后汉书》《后汉书》 23、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后汉书》 24、精诚所加,金石所开。《后汉书》 2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26、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后汉书》 27、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后汉书》 28、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三国志》 29、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三国志》 30、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三国志》 31、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三国志》 3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三国志》 33、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三国志》 34、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三国志》 35、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三国志》

二十四史里的经典名句 二十四史名句赏析

二十四史里的经典名句二十四史名句赏 析 二十四史里的经典名句二十四史名句赏析 谈及经典,大家一般想到的都是能够扛住时间考验的作品。实际上,经典一词在古是指“经”和“典”。一般来说,“经”主要是南宋以后形成的“十三经”。是科举考试的基础内容。如果说经书用于立论,史书则是进行佐证,提供思路。也正是史学先驱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用处。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果然读史明智啊!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②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③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读史求识,脱俗求真,那么,接下来一同读读史书里的名句吧。 1.【晋书】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晋书】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宋书】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史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史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后汉书】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汉书·刘般传》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后汉书】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8.【汉书】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译文:站

概括了中国历史的十句名言

概括了中国历史的十句名言 文/胡荣荣 一:“帝王将相宁有种乎?”——陈胜。(语见《史记》。) 这句话虽然有时候也是革命性的,但更多的时候却是破坏性的。因此,这句话也就成为后来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暴力的发动机。它是爆炸中国社会纵向基础的炸药,一次次破坏了中国社会整体结构的稳定。 在同一个时代,有三个人说过类似的话。项羽说的“彼可取而代之”,体现了一个贵族子弟的自信。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耳”,体现了一个小官僚对豪华奢侈的向往。陈胜说:“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体现了一个生活在低层的农民的悲愤。 二:“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刘备、关羽、张飞。 虽然这句话不见于史书,但历史就是这么传说的。所以也就几乎成为历史了。 这句话虽然很朴素,很平凡,但却是最真实的反应了横向贯穿中国社会的“义”的哲学。这句话不仅仅可以用来说明友谊,也经常可以被用来描述爱情。虽然也经常成为帮派或者黑社会的信仰,但更多的

时候还是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和友谊。包含在这句话里的“义气”哲学,就是中国历史上人与人之间维系横向关系的纽带。 排列在前两位的这二句话,一纵一横地刻画了中国社会的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世民。 这句话讲述了一个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辩正法。“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因果关系,也就是中国历史变换的契机。中国历史之所以能够稳定的原因,就在于人民大众能够和谐地“载舟”;而中国历史之所以动荡的原因,则因为人民大众风起云涌的“覆舟”。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的朝代更迭,都是对这句话的再次注解。 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这句话见于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虽然《后出师表》有可能是后人伪托的,但这句话却真实地写照了诸葛亮的一生。也因此而成为中国文人官僚的精神追求。这句话是“只求过程,不计结果”的这种心态的自然流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对这句话的自嘲。 五:“如果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桓温。

二十四史

史记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译文】 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译文】 项庄舞剑的目的,在于刺杀刘邦。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史记·鲁周公世家》

【译文】 洗一次头,多次用手握住头发;吃一顿饭,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译文】 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史记·管晏列传》【译文】 仓库充实,人民就懂得礼节;衣食丰裕,人民就知道光荣和耻辱。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 ——《史记·魏公子列传》【译文】 将帅在外作战,为了国家的利益,有时候可以不听从君主的命令。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史记·春申君列传》【译文】 在应该下决断的时候,若犹豫不决,必然深受其害。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史记·蔡泽列传》【译文】

太阳到了最高点就会向下移动,月圆之后则会慢慢变缺。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史记·贾生列传》【译文】 灾祸中依傍着幸福,幸福中隐藏着灾祸。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史记·刺客列传》【译文】 大丈夫甘愿为理解和赏识自己的人去死,女人情愿为爱慕自己的男人而打扮。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 聪明的人虽然思考问题很缜密,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笨的人若能深思熟虑,也一定能有所收获。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译文】 飞鸟被捕完了,再好的弓箭也要被收藏起来。狡猾的兔子被捉完了,猎狗就要被煮着吃了。

传承国学经典感悟人生

传承国学经典感悟人生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以下是传承国学经典感悟人生,欢迎阅读。 传承国学经典感悟人生1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凝聚着中国数百千年人的智慧。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中成才。在看完《国学小名士》之后我更进一步地认识了国学,国学是对人类的品读,那里有人世的沧桑,有历史的痕迹,有生命的真谛。 比赛第一环节是“我爱记诗词”古典诗词、名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恍然之中,我也成了一名优雅的古代儒生。微风拂过我头上淡蓝色的逍遥巾。我坐在一辆古代的马车上“吱呀吱呀”而去,驿道两边是一片火红的枫叶,把我的双眼映照的微红,叫我怎么不停下来望几眼?“小林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夜晚已深,打更人在窄窄的街道上越走越远,而红楼上酒兴正浓,萧是那精精致致的玉箫,灯是那华华贵贵的银灯。音乐在身边流淌,心爱的人跳着心爱的舞蹈,叫我怎么不想再做一日多情公子?婉约派的词,犹如淅淅沥沥的杏花春雨,美得令人屏声静气。它的音韵之美,天

字之丽,在悠长的时空里摇曳,芬芳妩媚,萦绕在我的心间,回想在天际…… 而在中国民族的历史上,千年的腥风血雨,曾近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已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智则国智,少年独立则国家独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还需要我们艰苦奋斗,我们要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指引我们前进,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为此骄傲,发扬国学文化。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国学小名士让我们一起在对经典的践行中,不断前进: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多读书。读国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土欲宣启义,必先读其书。让国学带领我们每一个人在今后的日子里,向梦想前进,超中国梦前进。国学,必世代相传。 传承国学经典感悟人生2 “长袭宿收,风神凝远,制行峻洁,望而知其为贵介公子”。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桥、心灵之桥。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中国的国学就具备这种独一无二的特质。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华五千年历史智慧的精髓,构成

《二十四史》数则警示名句

《二十四史》数则警示名句 《二十四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中有许多名句警言宣扬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警示人们要顺从天理,择善而从,以下摘录数则: 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译文:不要认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 2、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后汉书》) 译文:能得到上天的佑护,而万事吉祥,无所不利。 3、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后汉书》) 译文:法网广大无边,即使再宽松稀疏也绝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指天法公平,做恶者都要受到惩罚,警示人们不可以身试法,自取灭亡。 4、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明史》) 译文:合乎道义的事,很果断地去做,对于富贵名利则看得很淡。 5、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译文:有志向的人,有决心,有毅力,做事一定会成功。 6、天不称高而体尊,地不矜厚而形大,厚无不载,高无不覆。(《旧五代史》) 译文:天地大德包含宇宙万物,无不覆盖,无不承载,使万物生生不息,却不以此为功。 7、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宋书》) 译文:在猛烈的强风中,能看出不畏风力的坚韧劲草;在冬天的严霜中,能看出什么样的树木是不屈于严寒的。比喻在严峻考验中,有忠贞品德之人的坚定信念和意志是不可动摇的。 8、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史记》) 译文:明理的人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能预见到,聪明的人在无形之中就能避开灾祸。 9、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梁书》) 译文:立人之道,在于仁与义。 10、安贫乐道,恬于进趣。(《后汉书》) 译文:处于贫困境地,仍乐于坚持守道;尽心于理想追求,乐在道中。 1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后汉书》) 译文:博学广闻又坚持自己的志向,深切了解未悟之事并随时思考自己能及之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二十四史等名解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格义 格义是一种类比理解的方法,是个哲学概念。‘格’有‘比较’或‘度量’的意思,‘义’的含义是‘名称’、‘项目’或‘概念’。顾名思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概念。 狭义格义:特指佛学上的格义:印度佛学出传入我国后我国人民用本土儒家、道家思想来解释佛学的格义。也指道家思想和儒学之间的格义,如魏晋的新道家何晏、王弼等便用老庄解释儒学。 广义格义:跨文化背景的概念之间映像式的融会贯通和比较理解的方法。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或敬祖,是指一种宗教习惯,基于死去的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仍然会影响到现世,并且对子孙的生存状态有影响的信仰。一般崇拜的目的是相信去世的祖先会继续保佑自己的后代。 祖先崇拜之原始本质仍与敬畏上天有关,其宗教意义超过其伦理意义,祖先已被神格偶像化,却也有人文精神的倾向在其中了。

二十四史100句精华(学生用)

《二十四史》100句精华 1、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史记》 2、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记》 3、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史记》 4、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史记》 5、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 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7、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史记》 8、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史记》 9、道高益安,势高益危。《史记》 10、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 11、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汉书》 12、国耳忘家,公耳忘私。《汉书》 13、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 1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汉书》 15、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汉书》 16、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汉书》 17、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汉书》 18、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19、廉约小心,克己奉公。《后汉书》 20、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21、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 22、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后汉书》《后汉书》 23、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后汉书》 24、精诚所加,金石所开。《后汉书》 2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26、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后汉书》

27、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后汉书》 28、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三国志》 29、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三国志》 30、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三国志》 31、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三国志》 3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三国志》 33、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三国志》 34、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三国志》 35、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三国志》 36、全一人者德之轻,成天下者功之重。《晋书》 37、清平者,政化之美也;枉滥者,乱败之恶也。《晋书》 38、非得贤之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晋书》 39、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晋书》 40、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晋书》 41、变通革弊,与时代宜之。《晋书》 42、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威。《晋书》 43、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宋书》 44、罚慎其滥,惠戒其偏;发滥则无以为罚,惠偏则不如无惠。《宋书》 45、不务先富民,而唯言益国,岂有民贫于天下,而国富于上邪?《南齐书》 46、有贤而不知,知贤而不用,用贤而不委,委贤而不信,此四者古今之通患也。《南齐书》 47、不充诎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梁书》 48、溪壑可盈,志欲无满。《梁书》 49、居后而望前,则为前;居前而望后,则为后。《陈书》 50、取草绝根,在于未蔓;扑火止燎,贵乎速灭。《陈书》 51、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魏书》 52、迷而知返,得道不远。《魏书》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原文与译文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原文与译文《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原文与译文) 一般来说,“经”主要是南宋以后形成的“十三经”。是科举考试的基础内容。如果说经书用于立论,史书则是进行佐证,提供思路。也正是史学先驱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用处。 1. 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 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 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 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 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 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 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汉书刘般传》 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 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8.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 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汉书高帝纪上》 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2. 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汉书文帝纪》 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13.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汉书成帝纪》 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14. 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汉书食货志》 译文:在寒冷的天气,人们不会去等待狐裘或丝绵做的轻暖的冬衣(寒不择衣);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会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饥不择食);人在饥寒交迫之时,也就不会考虑到廉耻之心了。

《汉书》与《后汉书》名言名句赏析

《汉书》与《后汉书》名言名句赏析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1.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 翻译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对别人要求太严了,自己就会没有伙伴。这正是古人眼中与人相处的“中道”。 赏析“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做人不能太较真,这正是有人活得潇洒,有人活得太累的原因之所在。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镜子看上去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许多人都会被看成罪不可恕、无可救药的了。 2. 知其一未睹其二,见其外不识其内。《汉书·扬雄传》 翻译你了解其一,未见其二;只见到事物的外表,不了解事物的本质。 赏析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要想正确地认识它们,必须进行全面了解,深入分析,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见其外不见其内。如果停留在一知半解,认识必然带有片面性、表面性,这样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导致错误的行动,不可不戒。 3.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汉书·韦贤传》 翻译留给儿子满满一筐黄金,不如教他熟读一种经书。 赏析这两句古谚是说:黄金再多,用完不会再生;学而优则仕就能受用无穷。现在可以理解为:留给子女的遗产再多,不如教育子女学会自立谋生的本领。 4.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 翻译福分和亲善的来路没有比和睦更好,最大的灾祸和凶险没有比内部分离更甚。 赏析内部和睦团结,亲密无间,齐心合力,干起事来就容易成功,外部有仇敌也不敢轻举妄动,生活自然幸福美好。以和睦求福善,确实是最好的方法。内部分崩离析,矛盾重重,

古代伟人读书方法和名人名言

1.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鲁迅 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二十四史》名言名句集锦(100条)

《二十四史》名言名句集锦(100条) 1、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史记》 2、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记》 3、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史记》 4、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史记》 5、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 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7、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史记》 8、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史记》 9、道高益安,势高益危。《史记》 10、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 11、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汉书》 12、国耳忘家,公耳忘私。《汉书》 13、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 1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汉书》 15、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汉书》 16、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 17、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汉书》 18、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19、廉约小心,克己奉公。《后汉书》 20、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21、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 22、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后汉书》《后汉书》 23、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后汉书》 24、精诚所加,金石所开。《后汉书》 2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26、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后汉书》 27、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后汉书》 28、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三国志》 29、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三国志》 30、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三国志》 31、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三国志》 3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三国志》 33、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三国志》 34、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三国志》 35、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三国志》 36、全一人者德之轻,成天下者功之重。《晋书》 37、清平者,政化之美也;枉滥者,乱败之恶也。《晋书》 38、非得贤之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晋书》 39、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晋书》 40、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晋书》 41、变通革弊,与时代宜之。《晋书》

题咏桃花的传世佳句

题咏桃花的传世佳句 历代诗词中,题咏桃花的传世佳句多不胜数,如:“桃之夭妖,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王维《辋川别业》);“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韩愈《题百叶桃花》);“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苏轼《送别诗》);“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将进酒》);“小桃花初破两三花,深浅散余霞”(李弥逊《诉衷情》)…… 桃花令 桃花帘外春意暖,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桃花庵歌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后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使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王维的田园乐七首之六的意境: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①看来遍是桃花水,不知仙源何处寻。王维 ②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辛弃疾 ③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白居易 ④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杜甫

⑤羊角风头急,桃花水色浑白居易 桃花帘外开依旧,帘中人比桃花秀。花解怜人弄清柔,隔帘折枝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自多情。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倚,茜裙偷傍桃花立。桃花落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媚。若将人面比桃花,面自桃红花自美。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城南庄》 七绝恋·桃 武陵故里愫情怀,系念桃花入梦来。五彩缤纷今胜昔,晋时仙境可登台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立徐步立芳洲。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唐.杜甫:《绝句漫兴》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唐.吴融:《桃花》 小桃西望那人家,出树香梢几树花。只恐东风能作恶,乱红如雨坠窗纱。——宋.刘敞:《桃花》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清.袁枚:《题桃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