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咨询师三级基础知识教材章节练习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知识习题单选题

心理咨询师三级基础知识教材章节练习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知识习题单选题

心理咨询师三级基础知识教材章节练习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知识习题单选题
心理咨询师三级基础知识教材章节练习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知识习题单选题

心理咨询师三级基础知识教材章节练习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知识习题单选题

更多练习请关注我的文库或头像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般认为,社会心理学诞生于()年。

(A)1879 (B)1897

(C)1908 (D)1924

【答案】C

【解析】

2.F.H.奥尔波特(1924)指出: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

的学科”。

(A)社会心理(B)社会意识

(C)社会知觉(D)社会观念

【答案】B

【解析】

3.社会学家C.A.艾尔乌德(1925)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A)习惯行为(B)社会行为

(C)群体心理(D)社会互动

【答案】D

【解析】

4.勒温(1936)关于社会行为的公式B=f(P,E)中,E表示()。

(A)行为(B)个体

(C)个体所处的情境(D)函数关系

【答案】C

【解析】

5.社会行为是人对()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社会因素(B)现实生活

(C)周围环境(D)即时情境

【答案】A

【解析】

6.勒温认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A)他的情绪状态(B)他过去的经验

(C)他的个性特征(D)他所处的情境

【答案】D

【解析】

7.社会心理是()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

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A)社会认知(B)社会意识

(C)社会规范(D)社会刺激

【解析】

8.在社会心理学领域里。态度属于()的研究内容。

(A)个体层面(B)人际层面

(C)群体层面(D)社会层面

【答案】A

【解析】

9.在社会心理学领域里,时尚属于()的研究内容a

(A)个体层面(B)人际层面

(C)群体层面(D)社会层面

【答案】D

【解析】

10.E.P.霍兰德(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三个阶段。(A)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B)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

(C)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

(D)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

【答案】A

【解析】

1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

(A)哲学思辨阶段(B)学派时代

(C)实证分析阶段(D)经验描述阶段

【答案】D

【解析】

12.社会心理学的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

(A)19世纪下半叶(B)20世纪20年代

(C)19世纪上半叶(D)18世纪末

【答案】C

【解析】

13. -般认为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的哲学争辩。

(A)遗传和环境(B)社会分层

(C)本能和教育(D)人性

【答案】D

【解析】

14.经验描述阶段是从()到20世纪初。

(A)19世纪末(B)18世纪末

(C)19世纪初(D)19世纪中叶

【答案】D

【解析】

15.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A)观察(B)实验

(C)思辨(D)归纳

【答案】A

16.实证分析阶段始于()。

(A)1 9世纪初(B)19世纪中叶

(C)1 9世纪末(D)20世纪20年代

【答案】D

【解析】

17.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转向应用研究。

(A)纯理论研究(B)经验研究

(C)实验室研究(D)哲学思辨

【答案】A

【解析】

18.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心理咨询师应该()。(A)不用干预(B)进行一定的引导

(C)进行干预(D)进行积极的平预和引导

【答案】D

【解析】

19.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

(A)社会心理学研究要注意密切地联系社会现实

(B)社会心理学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两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C)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要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D)研究者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

【答案】C

【解析】

20.口头调查又称为()。

(A)纸笔法(B)量表法

(C)访谈法(D)档案法

【答案】C

【解析】

21.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不包括()。

(A)统计法(B)实验法

(C)调查法(D)档案法

【答案】A

【解析】

22.关于访谈法,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访谈法就是普通的“聊天”

(B)要取得成功,访谈者必须创造相互信任的氛围,取得被访者的积极配合

(C)访谈法是直接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D)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被访者双方互相影响的过程

【答案】A

【解析】

23.关于问卷法,错误的说法是()。

(A)问卷的标准化程度高

(B)问卷法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信息

(C)问卷涉及的问题应该尽可能广一些,要弄清被调查者的所有信息

(D)问卷设计要遵守非歧义性原则

【答案】C

【解析】

24.关于参与观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观察者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内部”信息,且材料来源可能更加真实

(B)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可能会有一负面的影响

(C)观察者隐瞒自己的身份,有助于减少被观察者的紧张感或唐突感

(D)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

【答案】D

【解析】

25.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目的性原则(B)全面性原则

(C)非暗示性原则(D)系统性原则

【答案】D

【解析】

26.按照一定的目的搜集大量(过去及现在)的资料样本,将其内容分解成许多分析单元并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叫()。

(A)观察法(B)实验法

(C)档案法(D)内容分析法

【答案】C

【解析】

27.关于档案法,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档案法的优点是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干扰小

(B)缺点是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分析数据的难度也较大

(C)档案法是一种内容分析的方法

(D)心理咨询中考察求助者的个人成长报告,不属于档案法

【答案】D

【解析】

28.学术界一般认为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是()。

(A)F.奥尔波特(B)勒温

(C)特里普力特(D)麦独孤

【答案】B

【解析】

29.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A)F.奥尔波特(B)勒温

(C)特里普力特(D)麦独孤

【答案】A

【解析】

30.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社会心理学研究结论不存在所谓的“生态学效度”问题

(B)实验室实验的结果不能任意地推广到现实情境中

(C)学习社会心理学理论,一定要把握其局限和适用范围

(D)20世纪70年代出现“社会心理学危机”的原因,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结论的解释力较弱

【答案】A

【解析】

31.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

(A)华生(B)班杜拉

(C)勒温(D)奥尔波特

【答案】B

【解析】

32.观察学习所包含的过程有()。

(A)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B)联想过程、模仿过程、强化过程

(C)观察过程、学习过程、模仿过程、强化过程

(D)模仿过程、外部强化过程、内部强化过程、巩固过程

【答案】A

【解析】

33.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

家()。

(A)霍曼斯(B)布劳

(C)埃莫森(D)蒂博特

【答案】A

【解析】

34.关子社会交换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社会交换论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

(B)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

(C)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

(D)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利益冲突基础上的人们的竞争性活动,。

【答案】D

【解析】

35.“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这是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

(A)成功命题(B)刺激命题

(C)价值命题(D)剥夺--满足命题

【答案】D

【解析】

36.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不包括()。

(A)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作为基础的

(B)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于事物自身

(C)事物的意义在于得与失的权衡结果

(D)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答案】C

【解析】

37.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不包括()。

(A)潜意识(B)生本能与死本能

(C)力比多(D)集体潜意识

【答案】D

【解析】

38.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他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而不是治疗症状。

(A)认知能力(B)完整的人格

(C)恢复信心(D)调整他们的情绪

【答案】B

【解析】

39.“集体潜意识”概念是()提出来的。

(A)弗洛伊德(B)霍妮

(C)沙利文(D)荣格

【答案】D

【解析】

40.霍妮认为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是由()决定的。

(A)文化因素(B)环境

(C)遗传因素(D)力比多

【答案】A

【解析】

41.沙利文认为()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A)环境因素(B)人际关系

(C)认知能力(D)情感

【答案】B

【解析】

42.公元前328年,古希腊哲学家()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

(A)亚里士多德(B)苏格拉底

(C)马基雅维里(D)柏拉图

【答案】A

【解析】

43.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的过程。

(A)生理健康的人(B)社会人

(C)心理健全的人(D)成年人

【答案】B

【解析】

44.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是一种()的机制。

(A)继续社会化(B)终身社会化

(C)早期社会化(D)再社会化

【答案】D

【解析】

45.关于再社会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

(B)成年期的社会

(C)教导社会成员掌握、遵守社会规范

(D)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解析】

46.社会化的载体不包括()。

(A)家庭(B)大学

(C)杂志(D)观念

【答案】D

【解析】

47.个体的全部社会化是以()为条件的。

(A)早期社会化(B)语言社会化

(C)性别社会化(D)道德社会化

【答案】B

【解析】

48.“性别”表示()。

(A)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B)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C)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D)男女思维方式的差异。

【答案】A

【解析】

49.爱国意识的发展阶段不包括()。,

(A)国家形象阶段(B)抽象国家观念阶段

(C)国家认同阶段(D)国家组织系统阶段

【答案】C

【解析】

50.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身份棚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A)社会地位(B)社会认知

(C)社会情感(D)社会意识

【答案】A

【解析】

51.企业家属于()角色。

(A)表现型(B)功利型

(C)自由型(D)创造型

【答案】B

【解析】

52.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是()。

(A)角色冲突(B)角色不清

(C)角色中断(D)角色失败

【答案】D

【解析】

53.作为老师,既需要权威者的角色一义需要是学生朋友的角色,这两种角色有时难以协调,这是()。

(A)角色内冲突(B)角色失调

(C)角色不清(D)角色间冲突

【答案】D

54. 一位中年男子在工作单位是领导、管理者的角色,而在家中又是听从、顺从父母的孝顺儿子的角色,他觉得自己转换困难,那么他面临的是()

(A)角色间冲突(13)角色不清

(C)角色内冲突(D)角色失败

【答案】A

【解析】

55.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

(A)主我(B)客我

(C)镜我(D)社会自我

【答案】C

【解析】

56.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置个阶段,即()。

(A)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B)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C)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D)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生理自我

【答案】A

【解析】

57.身份的特点不包括()。

(A)客观性(B)主观性

(C)稳定性(D)系统隆

【答案】D

【解析】

58.詹姆士(1890)关于自尊的经典公式是()。

(A)自尊=成功/自信(B)自尊=成功/抱负

(C)自尊=自信/抱负(D)自尊=抱负/成功

【答案】B

【解析】

59.自尊是个体对其()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A)社会角色(B)自我

(C)成功与失败(D)价值

【答案】A

【解析】

60.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的知觉。

(A)自己(B)社会

(C)自然(D)环境

【答案】A

【解析】

61.人的社会化过程以及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为基础的。(A)人际沟通(B)情景判断

(C)社会如谴(D)人际知觉

【答案】C

【解析】

62.人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网络称为()。

(A)图式(B)核心知识

【答案】A

【解析】

63.个体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称为()。个体会在此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

(A)自我如觉(B)自我概念

(C)自我评定(D)自我图式

【答案】D

【解析】

64.受()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A)印象(B)遗忘曲线

(C)图式(D)自我意识

【答案】C

【解析】

65.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

(A)印象管理(B)印象形成

(C)个体印象(D)个体信息

【答案】B

【解析】

66.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A)定向作用(B)第一印象

(C)首因效应(D)印象管理

【答案】C

【解析】

67.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是()。

(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

(C)光环效应(D)好恶评价

【答案】B

【解析】

68.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A)刻板印象(B)光环效应

(C)首因效应(D)近因效应

【答案】D

【解析】

69.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A)印象管理(B)印象形成

(C)信息加工(D)第一印象

【答案】D

【解析】

70.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表明,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对印象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A)信息内容(B)信息数量

(C)信息顺序(D)信息真实性

【答案】C

【解析】

71.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是()。

(A)特质印象(B)印象形成

(C)光环效应(D)近因效应

【答案】C

【解析】

72.光环效应是一种()的现象,一般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

(A)社会适应(B)信息干扰

(C)先入为主(D)以偏概全

【答案】D

【解析】

73.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

(A)印象形成(B)第一印象

(C)总体印象(D)刻板印象

【答案】D

【解析】

74.刻板印象具有()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A)消极(B)社会适应

(C)破坏性(D)概括定型

【答案】B

【解析】

75.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的性质。

(A)定向作用(B)消极

(C)双向作用(D)积极

【答案】B

【解析】

76.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个体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会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

(A)第一印象(B)刻板印象

(C)总体印象(D)客观印象

【答案】C

【解析】

77.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这是()。

(A)简约模式(B)平均模式

(C)加权模式(D)加法模式

【答案】D

【解析】

78.在形成总体印象时,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

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被称为印象形成中的()。

(A)加权平均模式(B)平均模式

(C)加法模式(D)定型模式

【答案】B

【解析】

79.加权平均模式指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然后将其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

(A)权重(B)比重

(C)大小(D)均值

【答案】A

【解析】

80.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这种模式被称为()。

(A)简约摸式(B)加权平均模式

(C)概括模式(D)中心品质模式

【答案】D

【解析】

81.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这是()。(A)印象输入(B)印象输出

(C)印象管理(D)印象形成

【答案】C

【解析】

82.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现实生活中,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

(A)印象定位(B)角色期待

(C)基本规范(D)评价标准

【答案】B

【解析】

83.印象管理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互动的双方在都知道对方在不断地观察、评价自己,所以个体往往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言辞、表情和行为等,以期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A)信息加工(B)情感过程

(C)社交技巧(D)影响力

【答案】C

【解析】

84.在印象管理时,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的印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体往往会承认自己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这种做法被称为()。(A)隐藏自我(B)自我抬高

(C)形象塑造(D)自我暴露

【答案】B

【解析】

85.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被称为()。(A)归因(B)探索

(C)图式(D)评价

【答案】A

【解析】

86.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属于()。

(A)内归因(B)行为内因

(C)稳定性原因(D)情境归因

【答案】B

【解析】

87.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这样的单方面的因素引起,而兼有两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做()。

(A)成败归因(B)稳定归因

(C)综合归因(D)不可控归因

【答案】C

【解析】

88.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一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是稳定的。如内因中人的()是易变性因素。

(A)情绪(B)人格

(C)智力(D)能力

【答案】A

【解析】

89.可控性原因表明个体通过主观的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后果,对可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的预测n

(A)准确(B)变化

(C)稳定(D)系统

【答案】B

【解析】

90.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的预测。

(A)准确(B)变化

(C)可控(D)不可控

【答案】A

【解析】

91.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 Rotter)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理论。

(A)控制点(B)内外因

(C)稳定性(D)可控性

【答案】A

【解析】

92.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 Rotter)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有不同的解释。

(A)态度(B)原因

(C)控制源(D)行为

【答案】C

【解析】

93.某些人认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被称为()。

(A)行动者(B)观察者

(C)外控者(D)内控者

【答案】C

【解析】

94.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人,这种人是()。

(A)行动者(B)内控者

(C)外控者(D)评价者

【答案】B

【解析】

95.其态度与行为方式均符合社会期待的是()。

(A)行动者(B)内控者

(C)外控者(D)观察者

【答案】B

【解析】

96.海德(1958)认为,人们归因时,首先使用()原则。

(A)不变性(B)易变性

(C)协变性(D)特异性

【答案】A

【解析】

97.折扣原则是归因现象的主要研究者()提出的。他发现,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

(A)海德(B)凯利

(C)琼斯(D)戴维斯

【答案】B

【解析】

98.协变原则认为人们归因时如同退匹配在科研中寻找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协变。

(A)共同性(B)一致性

(C)特异性(D)规律性

【答案】D

【解析】

99.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那么就更可能做出内部原因的归因。

(A)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

(B)特异性高、共同性低和一致性低

(C)特异性低、共同性高和一致性高

(D)特异性高、共同性高和一致性低

【答案】A

【解析】

100.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对行动者行为原因的看法有差别,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

(A)利益(B)社会视角

(C)态度(D)控制点

【答案】B

101.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韵事情的解释,往往带有明显的()倾向。(A)自我暴露(B)自我防卫

(C)自我抬高(D)自我价值保护

【答案】D

【解析】

102.在成败归因中,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失败时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是一种()策略。

(A)隐藏自我(B)自我抬高

(C)自我防卫(D)自我暴露

【答案】C

【解析】

103.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而把他人的失败内归因,这种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叫()归因偏差。

(A)空间性(B)情境性

(C)特异性(D)动机性

【答案】D

【解析】

1 04.失眠者往往认为失眠是自己内部的原因造成的,比如自己神经衰弱、焦虑、紧张,等等,因而有可能通过改变他们的()模式,来使失眠程度得到缓解。

(A)睡眠(B)生活

(C)归因(D)治疗

【答案】C

【解析】

105.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是()。

(A)社会动机(B)社会态度

(C)价值观(D)社会知觉

【答案】A

【解析】

106.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称

为()。

(A)需要(B)注意

(C)兴趣(D)动机

【答案】D

【解析】

107.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

(A)U型曲线(B)倒U型曲线

(C)线性关系(D)指教曲线

【答案】B

【解析】

108.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这种最佳动机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的趋势。

(A)逐渐下降(B)逐渐上升

(C)迅速上升(D)稳定不变

【解析】

109.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被称为()。(A)亲合动机(B)成就动机

(C)利他动机(D)优势动机

【答案】A

【解析】

110.亲合起源于()。

(A)依恋(B)恐惧

(C)焦虑(D)社会化作用

【答案】A

【解析】

111.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

(A)越强(B)越弱

(C)越稳定(D)越难预测

【答案】A

【解析】

112.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高焦虑者的亲合倾向()。

(A)很难预测(B)较低

(C)较稳定(D)较高

【答案】B

【解析】

113.出生顺序是影响亲合的一个重要因素。沙赫特的研究表明,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弟妹妹()。

(A)强(B)稳定

(C)弱(D)弱很

【答案】A

【解析】

114.亲合动机是人际吸引的()层次。

(A)较低(B)中等

(C)较高(D)最高

【答案】A

【解析】

115.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的成就动机之间是()的关系。

(A)正相关(B)负相关

(C)零相关(D)很复杂

【答案】A

【解析】

116.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的状态转换到满足的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的过程称为()。(A)归因过程(B)定势过程

(C)动机过程(D)转换过程

【答案】C

【解析】

117.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叫()。

(A)抱负动机(B)成就动机

(C)社会动机(D)习得性动机

【答案】B

【解析】

118.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称为()。(A)主观期望(B)成就水平

(C)抱负水平(D)业绩要求

【答案】C

【解析】

119.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称为()。

(A)亲合动机(B)权力动机

(C)亲社会动机(D)侵犯动机

【答案】B

【解析】

120.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及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都是()。(A)动机受阻(B)焦虑

(C)需要(D)挫折

【答案】D

【解析】

121.挫折一侵犯理论认为,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之间是()的关系。

(A)正相关(B)负相关

(C)零相关(D)很复杂

【答案】A

【解析】

122.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会使个体的侵犯性()。

(A)增加(B)保持稳定

(C)减少(D)变得不确定

【答案】A

【解析】

123.利他行为中有一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其意思是()。

(A)他人在场有利于促进助人行为

(B)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

(C)他人在场,会激励助人者

(D)他人在场,使助人者体会到社会赞许,增进助人行为

【答案】B

【解析】

124.有益于他人,需要或接受报酬的行为属于()。

(A)利他行为(B)助人行为

(C)道德行为(D)亲合行为

【答案】B

【解析】

125.他人在场,会影响助人行为。一般情况下,在场人数越多,助人行为()。(A)越少(B)越难预测

(C)越多(D)越迅速增加

【解析】

126.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A)主观体验(B)社会知觉

(C)社会动机(D)社会态度

【答案】A

【解析】

127.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属于()。

(A)焦虑(B)嫉妒

(C)恐惧(D)羞耻

【答案】B

【解析】

128.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是()。

(A)焦虑(B)嫉妒

(C)恐惧(D)羞耻

【答案】D

【解析】

129.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是()。

(A)内疚(B)羞耻

(C)焦虑(D)嫉妒

【答案】A

【解析】

130.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称为()。

(A)归因(B)态度

(C)动机(D)情绪

【答案】B

【解析】

131.一般地说,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A)情感成分(B)行为倾向成分

(C)认知成分(D)动机成分

【答案】A

【解析】

132.态度的三成分说又称态度的()模型。

(A)B=f (P,E)(B)P-O-X

(C)TIRO (D) A-B-C

【答案】D

【解析】

133.在态度的A-B-C模型中,“C"指()。

(A)情感(B)行为倾向

(C)人格(D)认知

【解析】

134.个体倾向于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这是态度的()功能。

(A)工具性(B)自我防御

(C)认知(D)价值表现

【答案】A

【解析】

135.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这是态度的()功能。

(A)自我防御(B)工具性

(C)价值表现(D)认知

【答案】D

【解析】

136.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是态度的()维度。

(A)强度(B)外显度

(C)方向(D)深度

【答案】D

【解析】

137.态度的内化是指()。

(A)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且将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

(B)个体采纳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

(C)个体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出与他人一致

(D)个体以理智与情感,即认知和情感成分为基础习得一定的态度

【答案】A

【解析】

138.任何态度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研究表明,对于威信高的传递者,这种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

(A)最稳定(B)较小

(C)最难预测(D)最大

【答案】D

【解析】

139.对畏惧与态度转变关系的研究表明,()信自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A)低程度的畏惧(B)中等程度的畏惧

(C)高程度的畏惧(D)最高程度的畏惧

【答案】B

【解析】

140.沟通信息的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的关系。

(A)线性(B)U型曲线

(C)随机(D)倒U型曲线

【答案】D

【解析】

141.海德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可简称为()模型。

(A)P-O-X (B)B=f (P,E)

(C)A-B-C (D)TIRO

【答案】A

142.海德提出,人们在态度转变时,往往遵循()。

(A)费力最小原则(B)符合需要原则

(C)社会交换原则(D)道德原则

【答案】A

【解析】

143.在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O代表()。

(A)他人(B)另一对象

(C)个体(D)环境

【答案】A

【解析】

144.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

(A)诱因的强度(B)回避动机

(C)达到平衡状态(D)趋向动机

【答案】A

【解析】

145.人际沟通与大众沟通的最重要区别是()。

(A)有无情感的交流(B)有无态度的交流

(C)有无媒体的中介(D)有无言语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146.沟通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A)信息(B)情感

(C)物质(D)能量

【答案】A

【解析】

147.沟通结构模型中的基本要素不包括()。

(A)信息(B)障碍

(C)背景(D)认知

【答案】D

【解析】

148.正式沟通网络形式不包括()。

(A)全通道式(B)圆周式

(C)轮式(D)集束式

【答案】D

【解析】

149.一般来说,最能准确地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身体语言形式是()。(A)目光(B)面部表情

(C)姿势(D)空问距离

【答案】A

【解析】

150.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属于()距离。

(A)公众(B)社交

(C)个人(D)亲密

【解析】

151.最重要的身体言语沟通方式是()。

(A)身体姿势(B)身体运动

(C)目光(D)面部表情

【答案】C

【解析】

152.除了目光外,()也是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

(A)身体姿势(B)身体运动

(C)身体接触(D)面部表情

【答案】D

【解析】

153.个体与他人在()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

(A)触摸(B)身体运动

(C)目光接触(D)面部表情

【答案】A

【解析】

154.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姿态表达情感及态度的体语,称之为()。

(A)姿势(B)外部语言

(C)触摸(D)身体运动

【答案】A

【解析】

155.霍尔(1959)对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研究表明,公众距离为()。(A)。~18英寸(B)1.5~4英尺

(C)4~12英尺(D) 12—25英尺

【答案】D

【解析】

156.虚拟沟通的进程主要由沟通者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来引导。

(A)情绪(B)认知

(C)评价(D)想象

【答案】D

【解析】

157.信息的传递速度较快,群体成员的满意度较高,这种沟通网络是()。(A)圆周式(B)轮式

(C)全通道式(D)Y式

【答案】C

【解析】

158.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的联系。(A)心理上(B)行为上

(C)价值观上(D)利益上

【答案】A

【解析】

159.人际关系的特点不包括()。

(A)个体性(B)直接性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整理笔记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 基础学科。 3.基础心理学内容分为四个方面: 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4.心理现象分为:动物心理学和比较心理学;个体心理分为: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老年 心理学)等;社会制约和影响分为:社会心理学;神经机制分为:生理心理学;运用分为应用心理学的多个分支: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工程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司法心理学、航空航天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心理测验学等 5.

6.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7.心理现象是动物适应环境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的。动物心理发展:单细胞动物(变形虫) 有感应性,没有心理现象。 8.外界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通过大脑变成映像,产生了心理,因此,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 物质产品,而是主管映像,是事物的形象,概念,体验,是主观的。心理是社会的产物,是能动的反映,支配行为,因此可通过观察分析行为来研究。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9.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同期研究结果有韦伯定律(差别感觉阈限),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艾宾浩斯记忆。 10.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科心以前是思辨和总结经验)2.辩证发展的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 的原则 11.研究方法:1、观察法:自然条件,有目的、有计划,系统2、调查法:口头(访谈法)或书面

最新人力资源三级考试基础知识章节练习试题:劳动经济法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基础知识章节练习试题:劳动经济法1[单选题]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是( )。 A.国民收入 B.基尼系数 C.人均GDP D.需求弹性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所谓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创制的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尺度,亦即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的计量指标。 2[多选题]下列对摩擦性失业表述正确的是( )。 A.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 B.是一种正常性失业 C.是动态性市场经济的一个自然特征 D.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 E.表明劳动力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之中 参考答案:A,B,C,D,E 参考解析:摩擦性失业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经常的动态性变化,表明劳动力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之中。因而,摩擦性失业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摩擦性失业是一种正常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劳动力供求均衡状态时也会存在这种类型的失业。其基本特征是失业劳动力与就业岗位在数量上是平衡的。它是动态性市场经济的一个自然特征,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 3[单选题]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在决定劳动投入规模时,以取得( )为决策准则。

A.经济效益 B.社会效益 C.最低成本 D.利润 参考答案:D 4[单选题]实际工资计算公式是( )。 A.货币工资/价格 B.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C.货币工资×价格 D.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实际工资是指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用以说明工资的实际购买能力,其计算公式为: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5[单选题]( )是政府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 A.财政政策 B.收入政策 C.金融政策 D.货币政策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货币政策的基本手段是调节货币供应量,直接目的是调控利息率,最终目标是通过利率的变动影响投资、消费和政府支出,达到增加或降低有效需求,使总供给与总需求趋于均衡。 6[多选题]均衡国民收入等于( )。

三级基础知识练习题

基础知识100单选练习 1.巴甫洛夫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 (A)经典条件反射(B)操作条件反射(C)工具性条件反射(D)无条件反射2.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 (A)额叶(B)颞叶(C)枕叶(D)顶叶 3.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转到无关对象上去的现象叫()。 (A)注意转移(B)注意分散(C)注意分配(D)注意转换 4.对弱光敏感的视觉神经细胞是()。 (A)锥体细胞(B)双极细胞(C)杆体细胞(D)水平细胞 5.脑神经有() A 5 B 12 C 8 D 31 6.保护暗适应的方法是带( ) 色眼镜。 A 红 B 蓝 C 绿 D 黄 7.思想开小差是注意( ) A 转移 B 分散 C 动摇 D 起伏 8.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叫( ) (A) 运动知觉(B) 时间知觉(C) 似动知觉(D) 方位知觉 9.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 )。 (A)知觉(B)感觉(C)直觉(D)错觉 10.动机产生的内在条件是( )。 (A)感觉 (B)需要(C)气质 (D)性格 11.神经系统是由( )构成的 (A) 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围神经系统(B) 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大脑 (C) 脊髓和大脑(D) 脑干、间脑和大脑 12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 脑最早形成和完善的部位是( )。 (A)小脑(B)脊髓(C)丘脑(D)脑干 13.多血质的人其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 (A)强、平衡、灵活 (B)强、不平衡(C)强、平衡、不灵活 (D)弱 14.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 )。 (A)常数关系(B)对数关系(C)正比关系(D)反比关系 15.全色盲的人似乎也能辨认颜色 他们依据的线索是( )。 (A)色调(B)明度(C)波长(D)饱和度 16.下丘脑是( )。 (A)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B)皮层下调节呼吸与心跳的中枢 (C)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中枢(D)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 17、威尔尼克中枢所指的是( )中枢。 (A)视觉性言语(B)言语运动(C)书写性言语(D)言语听觉 18.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 )。 (A)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B)直观性、间接性、恒常性、概括性 (C)直观性、整体性、可操作性、间接性(D)逼真性、可操作性、选择性、理解性 19.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叫( )。 (A)系列位置效应(B)前摄抑制(C)倒摄抑制(D)记忆顺序效应 20.人大脑皮质中威尔尼克区严重受损可能会出现( )。

社会心理学习题复习

Chapter 1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social psychology DBAAB 第6题相关研究设计有什么优点?如何根据相关研究的数据推导因果关系 优点:(与实验研究方法相较而言) 第一,它使研究者在不可能进行干预的情况下可以研究问题。例如,心理学家不可能随机地分配人们去体验爱情、地震或癌症,我们也不可能随机地分配人们住在大城市或在小家庭中长大。很显然,即使最有才能、最后献身精神的研究者也不能控制这些因素。伦理和实际都限制了研究者研究者干预他人生活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研究提供了最可行的方法去了解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 相关研究的第二个优点是效率。与大多数实验相比,相关研究使研究者能够收集到更多的信息,检验更多的关联。当使用相关方法研究一些儿童为什么比其他人更有攻击性的时候,研究者可以收集到很多方面的信息,包括看电视的时间、家族史、智商、人格、与其他儿童的关系等。研究者还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法测量攻击行为:教师的印象、研究者自己对学校儿童的观察、一个儿童在其他儿童中的名声、父母的报告等等。随后研究者可以用统计学的方法发现许多变量之间的联系。实验方法在收集如此多的变量、如此庞杂的数据方面是相当不足的。 如何推导:尽管相关研究对于描述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很有帮助,但他无法提供明确的因果关系的证据。在相关研究中,有两条途径使因果关系无法明确。 1、因果颠倒问题。不管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怎样,都会发生因果颠倒问题,任何一个变量都可以是另一个的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知道变量A和变量B存在关联,但我们不能说A是B的原因,或B是A的原因。心理学家可以用排除法来排除因果颠倒问题。例如,很多研究发现性别和攻击行为有关,这些研究发现男孩比女孩更具有攻击性,但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攻击行为不会使儿童性别的原因。这样因果关系的方向就明确了:男孩和女孩的不同影响了儿童的攻击性。 2、中介变量问题。有可能变量A和变量B都不能直接影响另外一个,而是其他潜在因素影响了它们。研究者可以用检验法来检验那些似乎是最合理的中介变量是否真的导致了他们所观察到的相关。当然,这样的方法不能完全排除中介变量问题,一些研究者未测量的中介变量也可能存在,于是就需要不断测量新的中介变量,直到研究者再也想不出更多的合理的中介变量而中止于某一个地方。 第7题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各有什么优缺点? 实验室研究 优点:1.实验者能控制实验变量,达到消除无关变量影响的目的; 2.实验者可以随机安排被试,使他们的特点在各种实验条件下相等,从而暴露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缺点:1.外在效度较低,即在实验室条件下得到的结果缺乏概括力。 2.实验室条件与现实生活条件相差很大; 3.在实验室环境中难以消除被试者的反应倾向性和实验者对被试者的影响。 现场研究 优点:1.由于被试者不知道自己是被研究对象,不会产生反应偏向; 2.外部效度较好。由于控制了自变量,所以可以看出需研究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缺点:1.对自变量控制程度较低,无关因素影响的可能性较大; 2.难以保护被试者的权利和安全。

三级基础知识历年试题集锦

《基础知识》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 2012年5月 26、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追求的目标是()。 A.利润最大化 B.差额最小化 C.效用最大化 D.差额最大化 【答案】A(基础知识P2) 【解析】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27、()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 A.总需求 B.国民净收入 C.总供给 D.国内生产总值 【答案】C(基础知识P18) 【解析】所谓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 86、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的完善和推广。 A.收入保障制度 B.绩效考核制度

C.薪酬管理制度 D.社会保险制度 E.企业养老保险计划 【答案】AE(基础知识P6) 【解析】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保障制度以及各种形式的企业养老保险计划的完善和推广。 87、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的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主要包括()。 A.劳动力供给量 B.最低社会保障 C.劳动力需求量 D.最低劳动标准 E.工会权利义务 【答案】BDE(基础知识P24) 【解析】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权利义务等三个制度结构,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都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受到法律的保护。 2012年11月 26、()模型揭示了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A.收支循环 B.支出循环 C.供需循环 D.收入循环 【答案】D(基础知识P2)

社会心理学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P86-87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偏向社会性的分支领域,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哪三个阶段?P90-91 (1)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从古代——19世纪上半叶。 (2)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社会心理学形成的标志:1908年,英国的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的爱德华·罗斯,写 出的同名教科书《社会心理学》的出版。 此阶段,社会心理学形成的三大理论来源: A、德国的民族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研究民族文化,即语言、神话等 B、法国的群众心理学;代表人物——塔尔德和黎朋:暗示和模仿的理论 C、英国的本能心理学;代表人物——麦独孤:认为人有12种本能 (3)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20世纪20年代——现在。 此阶段,社会心理学有三种研究角度: A、实验社会心理学;代表人物——奥尔波特,1924年,《社会心理学》一书,标志 着实验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B、社会学角度的社会心理学;代表人物——乔治米德,符号互动论 C、文化人类学角度的社会心理学。 3、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P90 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908年,英国的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的爱德华·罗斯,写出的同名教科书《社会心理学》的出版。 4、为社会心理学诞生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的理论是哪些?P90-91 社会心理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5、社会心理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P91 1924年,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确立。 6、什么是社会认知?它有哪些特点?P100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认知的特点:(1)直接性(2)整体性(3)选择性(4)防御性(5)惯性 7、社会认知有哪些途径?P101 社会认知的途径:(1)面部表情(2)身段表情(3)言语表情(4)人际距离 8、什么是自我知觉?P102 自我知觉即认识自己,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 9、什么是社会印象?它有哪些特点?P105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详细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知识复习概要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研究:①动物的心理现象;②儿童的心理现象;③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基础心理学总结的心理活动规律是:①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②对心理学各分支的研究都具有指导的意义。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一)认知;(二)需要和动机;(三)情绪、情感和意志;(四)能力、气质和性格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①心理过程和人格;②知、情、意和个性。 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感觉、知觉和思维萌芽三个阶段。 人的心理是:①脑的机能;②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得到了:①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科学事实的证明;②生理科学研究资料的证明; ③临床事实的证明;④人们生活经验的证明。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物。 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能动性和主观性。心理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心理反映的形式可以是:①事物的形象;②概念;③体验;④活动。 由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使得我们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客观地研究他的心理。 心理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①心理支配人的行为;②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但心理和行为不能划等号,不能说“心理就是行为”,“行为就是心理”。 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下列说法是不正确的:①心理学是自然科学;②心理学是社会科学;③心理学既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社会科学。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德国艾宾浩斯:“心理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罗马盖伦提出气质这个概念; 19世纪中叶,心理学成为实证科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德国韦伯,1840年发现了差别感觉阈限的定律,即韦伯定律。 德国费希纳于1860年开创了心理物理学的新领域;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冯特用内省法研究感觉、知觉、注意、联想等心理现象,提出了统觉学说和情感三维说,还主张用民族心理学的方法研究高级心理现象。

心理咨询三级理论知识复习题集第980篇

2019年国家心理咨询《三级理论知识》职业资格考前练习一、单选题 1. 放松训练是( ) 中使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 A、完形疗法 B、认知疗法 C、行为疗法 D、理性情绪疗法 >>>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C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2. 具体化技术是指咨询师帮助求助者( ) 。 A、清楚地说明所经历的事件 B、将思想与情感分开 C、将理想与现实分开 D、将所思所想加以简要地概括 >>>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A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3. Hospkin's 症状清单与( ) 指的是同一工具。 A、M MPI B、S DS C、SAS D、SCL-90 >>>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D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 ( 不恰当提问的消极作用不包括4. A、可造成互相依赖和责任转移 B、容易使咨询师产生防卫心理 C、可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 D、会因不准确的信息而延误确诊 >>>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B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5. 在韦氏智力量表中,总智商的英文缩写为( ) 。 FIQ 、AVIQ 、BPIQ 、CIQ

、D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A :【答案】:【解析】此题暂无解析因素的高分特征。16PF 测验中()6.聪明、富有才识、善于抽象思维是、乐群性A、聪慧性B、稳定性C D有恒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B :【答案】:【解析】此题暂无解析。)7. 以下不适宜作为咨询对象的特征是( 、人格正常A B、动机正确、行动自觉C D、智力偏低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D :【答案】:【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8. 关于表达真诚,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真诚就是说实话 B、真诚不是自我发泄 C、真诚应当实事求是 D、表达真诚应当适度 >>>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A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9. 按照美国常模标准,MMPI的T分数在()分以上,便可视为可能有病理性异常表现。 A、55 B、60 C、65 D、70 >>>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D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10. 关于16PF 的实施方法,最准确的描述应该是( ) 。 A、只用于团体实施的量表 B、属于可团体实施的量表 C、只用于个别实施的量表 D、属于可个别实施的量表 >>>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B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11. 咨询转介的不正确做法是( ) 。 A、征求并尊重求助者的意见 B、对新咨询师提供包括求助者隐私在内的全部情况 C、对新求助者提供个人分析的意见 、完全不干预新咨询师的咨询活动D. >>>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B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试题基础知识

2009年5月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试题 第一部分职业道德 (第1—25题,共25道题) 一、职业首先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第1—8题)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从业人员都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就是( )。 (A)有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B)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崇尚科学、开拓创新、服务人民 (C)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集体 (D)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岗位成才、服务社会 2、职业活动内在的道德准则就是()。 (A)守法、自律、严谨 (B)忠诚、审慎、勤勉 (C)科学、民主、自由 (D)自由、平等、博爱 3、下列关于创新的说法中,正确的就是()。 (A)创新需要勇气,要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 (B)创新非人人可为,只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才能做到创新 (C)创新就是对前人的继承与发展,既要崇拜前人又要不断否定前人 (D)创新需要发散性思维,敢于标新立异 4、下列关于“慎独”的理解中,正确的就是()。 (A)克制自己不要沉湎于某一事物之中,以免玩物丧志 (B)越就是无人监督,越要严格要求自己 (C)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 (D)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 5、IBM公司招聘员工时,最为瞧重的职业道德素质就是()。 (A)公道意识 (B)敬业精神 (C)合作精神 (D)服务意识 6、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就是()。 (A)集体主义 (B)为人民服务 (C)爱岗敬业 (D)开拓创新 7、诚信的基本特征就是()。 (A)通识性、智慧性、止损性、资质性(B)双向性、对等性、资质性、惩罚性 (C)社会性、共识性,双向性、对等性(D)单向性、前置性、智慧性、要约性 8、从业人员践人“公道”规范的基本要求就是()。 (A)平等待人、公私分明、坚持原则、追求真理 (B)团结同志、防微杜渐、以人为本、共同进步 (C)坚持原则、不近人情、无私无畏、敢于牺牲 (D)崇尚科学、坚持真理、童叟无欺、人人平等 (二)多项选择题(第9—16题) 9、下列关于职业化的说法中,正确的就是()。 (A)职业化就是提高个人与组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B)职业化就是全球职场的通用语言与职场文化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1)

2016秋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和英国心理学家()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2.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 3.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4.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5.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二是()。 6.角色冲突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冲突和()冲突。 7.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8.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9.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概念可分为()自我、()自我和()自我。

10.根据希金斯(,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与()。 11.琼斯与戴维斯(,1965)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与他们的外在()相对应。 12.言语之外的一些行为,如()表情、()表情、()表情等却很难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从而能更真实地揭露人们内心的想法、情绪、性格等。 13.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二是()。 14.伍德(,1989)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与()三种。 15.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和()。 16.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和()。 17.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根据认知对象的(),推测与判断其()的过程。 18.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和()三个阶段。 19.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和()三个特点。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考题

基础知识 1、关于职业道德,正确的说法是() A、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职业资质评价的唯一指标 B、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提高的决定性因素 C、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D、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综合强制要求 2、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内在的道德准则是() A、爱国、守法、自强 B、求实、严谨、规范 C、诚信、敬业、公道 D、忠诚、审慎、勤勉 3、按照职业道德要求、职业化是指从业人员工作状态的() A、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 B、全球化、现代化、市场化 C、一致化、动作化、简约化 D、高效化、人性化、科学化 4、下列关于“员工敬业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美国社会学家盖洛普首次提出了“员工敬业度”的概念 B、“员工敬业度”表示只对工作负责,但与员工的忠诚度无关 C、敬业度高的员工虽然工作兴趣较低,但工作态度与其他员工无差别 D、敬业度高的员工一定是天赋高、才华出众的优秀员工 5、关于诚信,正确的说法是() A、诚信是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涯中的道德资本 B、诚信只是针对他人而言的遵约守信状态,与自我的内在信念无关 C、为监督诚信落实、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要坚持诚信条件论的观点 D、无论作出怎样的承诺,坚持履行承诺是诚信的本质 6、符合职业道德规范“公道”的基本要求的做法是() A、轻重缓急一个样 B、待遇高低一般齐 C、遵守制度一致化 D、奖励惩罚一刀切 7、职业纪律的普遍适用性是指() A、职业纪律与人情水火不相容

B、领导可以运用职业纪律处罚一切违背纪律的行为 C、在职业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D、即使是不合理的职业纪律也要遵守,不可更改 8、下列关于节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招待客户时,讲节约是对客户的不尊重 B、靠劳动创造财富,而不是靠节约积累财富 C、节约与否应该由员工自主决定 D、节约的本质内涵是当用则用,宜省则省 (二)多项选择题(9~16题) 9、下列属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提出的职业道德规范是() A、爱岗敬业 B、以人为本 C、保护环 境 D、奉献社会 10、在职业活动的内在道德准则中,“勤勉”的内在规定性是() A、时时鼓励自己上进,把责任变成内在的自主性要求 B、不管自己乐意或不乐意,都要约束甚至强迫自己干好工作 C、在工作时间内,如手头暂无任务,要积极主动寻找工作 D、经常加班符合勤勉的要求 11、在职业道德修养中,所谓“不找任何借口”的意思是() A、学会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 B、自己的事情要千方百计地做好 C、投入自己的忠诚和责任心 D、不允许对企业管理提出不同的意见 12、关于如何培养职业情感,正确的认识是() A、只有从事符合个人兴趣的工作,才能激发职业情感 B、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有助于培养职业情感 C、以小“善”去小“恶”坚持点滴积累以巩固职业情感 D、时时反思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强化职业情感 13、下列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 A、经营者使用了与知名商品近似但仔细辨别能够区分的商标 B、政府运用行政权力,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 C、为与对手竞争,经营者以低于对手、但不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D、采取抽奖式的有奖销售,将最高奖的金额设置为5500元 14、一般从业人员执行操作规程,具体要求包括() A、牢记操作规程 B、演练操作规程 C、坚持操作规 程 D、自创操作规程 15、践行职业规范“合作”的具体要求包括() A、求同存异 B、出奇制胜 C、公平竞争 D、互相协作 16、践行“奉献”职业规范,具体要求包括() A、因事而异 B、尽职尽责 C、尊重集体 D、为人民服务 二、职业道德个人表现部分(第17~25题)单选 17、北京奥运会期间,许多人当了志愿者,他们工作繁忙,但没有报酬。你认为他样当志愿者的主要目的是() A、为奥运会出把力 B、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奥运会的热烈氛围 C、有机会在电视上露露脸 D、积累一些社会阅历

最新人力资源三级考试基础知识章节练习试题:管理心理与组织能力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基础知识章节练习试题:管理心理与组织 能力 1[单选题]森德斯罗姆和麦克英蒂尔认为,团队有效性要素的构成不包括( )。 A.团队学习 B.绩效 C.成员满意度 D.薪酬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森德斯罗姆和麦克英蒂尔认为团队的有效性由四个要素构成:①绩效,指团队的产出。可按质量、数量、及时性、效率和创新等方面加以测定;②成员满意度,指团队成员如何通过承诺、信任和满足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某种正面态度和体验;③团队学习,指团队生存、改进和适应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④外人的满意度,指团队怎样满足顾客、供应商等外部委托人的需要并使他们高兴。 2[多选题]满足安全需要的行为可以是( )。 A.免受失业和经济危机的威胁 B.比其他的竞争者更出色 C.避免任务或者决策失败的风险 D.免受疾病和残疾的威胁 E.避免受到伤害或处于危险的环境 参考答案:A,C,D,E 参考解析:满足安全需要的行为包括:①有一份稳定的工作;②免受失业和经济危机的威胁;③免受疾病和残疾的威胁;④避免受到伤害或处于危险的环境;⑤避免任务或者决策失败的风险。B项属于满

足成就需要的行为。 3[单选题]( )是指导致行为或事件的行为者本身可以控制的因素。 A.归因 B.内因 C.外因 D.知觉 参考答案:B 4[多选题]组织公正与报酬分配要求( )。 A.分配公平 B.程序公平 C.互动公平 D.法律公平 E.组织公平 参考答案:A,B,C 参考解析:组织公正与报酬分配的具体要求包括:①分配公平。分配公平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组织和工作环境下, 对分配的结果和数量进行评估,判断其是否公平,是否得到了自己应该得到的那一份;②程序公平。程序公平是指员工所感觉到的报酬结果的决定方式的公平性;③互动公平。互动公平是指分配结果反馈和执行时的人际互动方式是否公正。 5[单选题]团队生存、改进和适应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是( )。 A.绩效成果 B.成员满意度 C.团队学习 D.外人满意度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团队学习是指团队生存、改进和适应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团队成员怎样获取新的技能、视角和适应变化着的环境所需要的那些行为,怎样发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长期保持高效率以及在外部环境变化时改变程序和规范。 6[多选题]领导行为的权变理论有( )。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

健康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习题带答案 第十一章 康复医学基础知识

第十一章康复医学基础知识 单选题 按各类残疾程度分级,属残疾极重度的是 A.残疾一级 B.残疾二级 C.残疾三级 D.残疾四级 2.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 A.基本健康状态 B.非病非健康状态 C.亚健康状态 D.次级健康状态 3.为了帮助患者获得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获得躯体、精神和社会功能的一个主动、动态的过程就是() A.康复服务 B.康复评定 C.康复治疗 D.康复预防 4.通过运动(力学方法)对身体的功能障碍和功能低下进行预防、改善和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称为() A.运动疗法 B.物理因子治疗 C.作业治疗 D.康复工程 5.目前康复医学采取的模式是() A.医学—康复一心理康复模式 B.生物——心理一社会康复模式 C.医学—生物——心理康复模式 D.医学——社区——心理康复模式 6.针对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指导患者参与选择性功能性活动的治疗方法为() A.运动疗法 B.物理治疗 C.作业治疗 D.康复工程 7.康复医学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康复预防、康复功能评定和三个部分() A.康复服务 B.康复管理 C.康复治疗 D.康复护理 8.通过应用医学的方法和手段帮助病伤残者实现全面康复的目标,包括药物、手术物理疗法等治疗手段,

属于下列哪种() A.医学康复 B.医疗康复 C.职业康复 D.康复工程 多选题 1.下列属于残疾人类别的有() A.视力残疾 B.精神残疾 C.肢体残疾 D.言语残疾 E.智力残疾 2.根据工作内容和服务方式不同,康复可以分为哪几个方面() A.医学康复 B.教育康复 C.职业康复 D.社会康复 E.康复工程 3.各类残疾程度分级标准为() A.残疾一级为极重度 B.残疾二级为重度 C.残疾三级为中度 D.残疾四级为轻度 E.残疾五级为极轻度 4.康复医学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A.康复预防 B.康复功能评定 C.康复治疗 D.康复服务 E.康复管理 5.WHO“国际功能、残疾、健康分类(ICF)”包括哪些关键部分() A.身体功能和结构 B.心理 C.活动 D.参与 E.智力 6.以下哪些属于我国康复医学的三级康复网络服务理念() A.早期康复 B.早期治疗 C.中期康复

人力资源《三级理论知识》复习题集(第45篇)

2019年国家人力资源《三级理论知识》职业资格考前 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企业薪酬管理基本原则的是( )。 A、对外具有竞争力原则 B、对内具有公正性原则 C、对内具有竞争力原则 D、对成本具有控制性原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5章>第1节>薪酬管理 【答案】:C 【解析】: 目前,企业普遍认为进行有效的薪酬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对外具有竞争力原则。 2.对内具有公正性原则。 3.对员工具有激励性原则。 4.对成本具有控制性原则。 2.以下关于实行岗位薪酬体系的企业的要求说法错误的是( )。 A、岗位说明书清楚明晰 B、组织环境稳定 C、生产的产品质量稳定 D、工作对象比较固定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5章>第1节>岗位薪酬体系设计 【答案】:C 【解析】: 岗位薪酬体系是根据每个岗位的相对价值来确定薪酬等级,通过市场薪酬水平调查来确定每个等级的薪酬幅度。 这种薪酬体系的基本思想是: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相对价值,相对价值越高的岗位对企业的贡献就越大,因而就应该获得较高的报酬,实行岗位薪酬体系的企业要求岗位说明书清楚明晰、组织环境稳定、工作对象比较固定。 3.肯普的教学设计程序包括:①列出每个学习目标的学科内容和大纲;②根据学员完成学习目标的情况来评价教学活动,以便进行反馈和再修正;③实施教学;④写出课题,确定

每个课题的教学目的;⑤选择教与学的活动和教学资源;⑥协调所提供的辅助服务;⑦分析学员特点;⑧设计预测题;⑨分析可能取得明显学习成果的学习目标。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⑦⑧⑨⑥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④⑦①②③⑤⑥⑧⑨ D、④⑦⑨①⑧⑤⑥③②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3章>第2节>培训教学设计程序与方案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肯普(J.E.Kemp)的教学设计程序。 肯普的教学设计程序是早期教学设计模型中步骤最明确的一个。其具体步骤如下。 (1)写出课题。确定每一课题的教学目的。 (2)分析学员特点。 (3)分析可能取得明显学习成果的学习目标。 (4)列出每一个学习目标的学科内容和大纲。 (5)设计预测题。 (6)选择教与学的活动和教学资源。 (7)协调所提供的辅助服务(如技术人员、经费、设备、仪器和进度表等)。 (8)实施教学。 (9)根据学员完成学习目标的情况来评价教学活动,以便进行反馈和再修正。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影响企业支付能力的因素是( )。 A、实物劳动生产率 B、销货劳动生产率 C、人工成本比率 D、教育经费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5章>第3节>确定合理的人工成本应考虑的影响因素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影响企业支付能力的因素。 5.根据生产任务、员工的劳动效率和出勤率来计算定员人数的方法属于( )。 A、按设备定员 B、按比例定员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的本质和原因,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科学。 2、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3、实验法:实验法是社会心理学的一种基本研究方法,是指在条件控制下,对被试的社会心理现象有目的的观察。 4、社会角色: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 5、从众:个体因团体压力影响,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同团体内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6、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认知者对他人或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 7、再社会化: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进行重大的调整甚至忘记,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8、社会态度:所谓态度,是指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应倾向。态度是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态度是内部制约化的心理过程。态度是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9、归因:所谓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 10、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11、群体:群体作为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存、彼此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的彼此相互影响。 12、顺从:是指接受他人请求,采取与他人请求相一致的行为的心理倾向。 13、服从:服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之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1、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诞生于1908年 2、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4、勒温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B=f()。其中的含义是个体所处的环境 5、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映系统。 7、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9、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社会层面的研究内容 10、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和实证分析等三个阶段 1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经验描述阶段 12、社会心理学的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 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1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人性的哲学思辨 14、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15、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16、实证分析阶段始于20世纪20年代 17、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19、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绪和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意因欺瞒与恫吓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20、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21、访谈可分为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前者是面对面的访谈,后者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的,常见的有电话访 谈等 22、关于访谈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访谈法就是普通的“聊天” 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研究者研究者应严格按照访谈问卷的顺序和原有问题提问 24、关于参与观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 25、系统性原则不是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27、关于档案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心理咨询中考察求助者的个人成长报告,不属于档案法 29、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奥尔波特 31、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33、社会交换论形成于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基础心理学部分 第一节绪论 一、基本概念: 人的心理活动中,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只有人才有意识。 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 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认知、 束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马斯洛(Maslow,A.H.) 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神经元: 在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心脏、血管、呼吸器官、胃肠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称为自主神经,或叫植物神经。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和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两者的活动具有拮抗作用。交感神经的功能在于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的能量;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则在于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状态,使有机体储备能量,维持有机体的机能平衡。脑干位于颅腔内与脊髓相连接的部位,包括延脑、脑桥和中脑三部分。它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 普社发 1 脑干网状结构由许多散在于纵横交错的神经网中的大小不等、类型不同的神经元构成,贯穿于脑干的大部分区域。其神经纤维弥散性的投射,调节着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是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它使有机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清醒状态,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 下丘脑是感觉和知觉

感觉:个别属性、直接作用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 感觉现象(定义、概念和例子)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nm)之间的电磁波 眼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外界光线从瞳孔通过前房,进入水晶体,再通过玻璃体射到视网膜上。视网膜是一个由视觉神经细胞组成的薄膜,分为三层,最外边一层视细胞层是直接接受光刺激的感受器。 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锥体细胞主要集中在中央窝及其附近,呈圆锥状,在强光下起作用,叫明视觉器官。它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杆体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叫暗视觉器官。它不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只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 色调 明度 饱和度 按照色觉异常的程度,可把色觉异常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色觉有缺陷的人是靠明度的差别来“辨认”颜色的,明度相同色调不同的颜色他就分辨不出来了。 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人们对 1000Hz~4000Hz的声音最敏感 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 内脏痛的性质不清,定位不准,而且具有放射的现象。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具有生物学的意义 知觉的基本特性(,,,):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我们可以把社会心理学定义为从心理的角度研究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以及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实验心理学之父—奥尔波特:1924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一书,被人们公认为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试图从个体心理和个体人格结构中找到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解释,力图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社会心理学,虽然看起来取得了一些较精确的结果,但不研究社会结构、社会情境,很难透彻地研究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跨文化研究法。 一、选择题、填空题 首因效应:是先行信息的加重作用,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只加工及储存自己印象深刻的;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 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偏见的认知成分,一般人常对某些群体的成员存有一定的刻板印象。光环效应:是负面特性的加重作用,推动力在于当自我确定了对于客体的喜好后期望将这一喜好无限的放大; 态度转变的4个阶段:模仿、服从、同化、内化 埃里克森8个阶段论:婴儿期、学步期、儿童早期、小学期、青少年期、成年期、成年早期、老年期。婴幼儿期与儿童期:信任VS不信任;青春期与青年期:认同感VS角色混乱 教养方式:可以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权威型三种 凯莉的三维归应理论:一贯性、区别性、一致性 利他的决策理论过程知觉到需要、个体责任归属判断、权衡损失和筹赏、决定如何给予帮助。社会角色:是一种行为模式,具体说是一种符号,是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及其权利义务要求的行为模式(乔治·米德)。 投射法:通过间接的方法来了解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态度,它通过分析人们对某个刺激物所产生的联想来推测其态度。 模拟试验研究:斯坦福大学心理系教授津巴多(P.G.Zimbardo,1971;Haney&Zimbardo,1998)设计了一个模拟的监狱实验。 人际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零点接触、单相识、表面性接触、亲密 群体决策常用的方法:头脑风暴法、决策法 感染:情绪感染、行为感染 人的疾病有三种:躯体、心理、身心 自我图式:是我们组织自己所处世界的心理模板,是个体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概括性的认识。态度的概念:个体对待他人或事物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及反应方式,包括认知、情感、意向。弗洛伊德对攻击性理论的认识:有两种基本驱动力,一种是建设性的攻击性能量,即“力比多”;另一种是破坏性的攻击性能量,即“死本能”。攻击是人类本能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从攻击能量的释放中获得快感。 群体压力的四个阶段:辩论阶段、规劝阶段、攻击阶段、心理隔离阶段 促进群体决策的主要条件:是群体的凝聚力。 印象整饰:指我们想要向外在观众(别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展现一种赞许的形象。暗示的概念:暗示是社会影响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指人或环境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向他人发出某种信息,以此来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使人不自觉地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理念。 广告的基本功能:认识和传播功能、诱导功能、艺术功能、教育功能、促销功能 心理原则:尊重心理、同情心理、求美心理、愉悦心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