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朝山拜佛进寺院须知1

朝山拜佛进寺院须知1

朝山拜佛进寺院须知1

朝山者,朝礼名山;名山者因人而名、因寺而名者据多;所谓“山因人名、人因山灵”。因此,朝山的本来意趣:高尚者追寻大德足迹、寻访善知识;世俗者许愿祈福、布施培福、好奇把玩不一而足。无论高尚、世俗,须防止过失,方能得到利益。

(一)朝山礼佛基本素质

1.恭敬心:尊师重教是任何学子的基本素质。没有恭敬之心一切的学问、知识和道德、品质均将一无所获,即一切思维言行与身、口、意三业,或善或恶或非恶非善无不发自内心的恭敬与否。对佛法僧三宝越能生起无上的崇敬与仰慕,越能趣向无上的利益,因为恭敬心

是最起码的条件和前提。

2.庄严心:佛像、佛殿、佛塔、经典、法器及僧伽等等莫不是庄严的,且时刻都在无语地开示着我们。由于我们没有用庄严心去观察、去觉悟,从而忽略了其中给予人们的启示。

您不去庄严自己的心,又如何能获得庄严道场的相应启示呢?

3.谨慎心:相对于言教,谨慎是身教这一无言教育最重要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方可将恭敬心和庄严心在言语和行为上加以体现和统一,处处收摄住心的庸浮散乱,去启示去觉悟人生宇宙的真谛,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方能守戒遵教,成为凡夫俗子的表率,自利利他。

具备此三心素质,罪衍不生,过失可免;若要福德倍增,还要注意言、行和起心动念。

(二)恭敬的表达与宜忌

1. 凡佛经、佛像、佛画、佛具、香花、法物,如用钱“买”或向人“要”,应一律说

“请”。

2.凡见佛像,无论泥塑、木雕、纸印等均应视同真佛,不起分别心,如是作观,增福长

慧。

3.纸印佛像日久破损,可修补者应尽力发心修补,护持圣相,实不能供时应于佛前言明

另请新像,此旧佛像可恭敬焚化。

4.佛像佛相不可做装饰物品。随身之小佛像乃供随处礼拜,兼护身平安用,应心存恭敬,祈求加护,一切吉祥想,宜放在上衣口袋或挂胸前衣内(如洗澡时应将佛像除下)。如放入裤

袋,即为不敬。

5.香、烛等不可制成菩萨的形状,香熄像塌或燃烛毁像,均为大不敬,类同于出佛身血,

商买之间不知所造无边重罪.

6.迎请佛像、佛经,应恭敬捧迎,不可放在腿上、或单手提携、或垂向膝下、或夹在腋下,宜顶戴或捧于胸前或敬重包装。由于现代印刷方便,初学佛者对佛教经论典籍较易获得,

由此也易生轻慢心,犯失意过,不可不察。

7.借阅佛经应按时送还,切忌涂、抹、剪、撕、遗或未经许可动用取走,佛刊佛报佛书

应转赠他人阅读,不可任意毁弃或包扎物品等。

8.阅经时,宜洁手净案,身端正、口禁(杂)语、意不散乱,摄心一处,直看经文不可空过。不明大意时反复数遍,自能体会妙旨,切忌退却心志(并当广修供养以助道心、种慧根),阅经时宜捧卷或平放在案架上,不可放膝上,尤其不可将衣帽压在经上。

9.无论诵经、看经、持咒、经行、礼佛、供僧……皆应普皆回向,令一切众生入佛知见、

归敬三宝,速证菩提。

10.僧是指已求受具足戒的和合众(三人以上的清净团体),并非出家的个人。出家人可通称为沙门,精通三藏佛法而能宏化的出家行者称为法师,和尚是亲教师之意,能授皈、授戒、授法等等,也是对出家的比丘至高无上的的尊称,切切不可亵渎。

11.在家弟子信众见出家二众不依法恭敬、礼拜、供养,是为犯轻慢罪。十方僧伽皆为我师,不只限于皈依师,皈依也非皈依一人,而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三宝(这是佛教有别于他教和外道的特点之一),不可分别“你的师父是某某,我的师父是某某”,皈依师是代表常住三宝在佛前为你做个证明,证明你已受“返邪三皈”仪式、忏悔、发愿,

回头向善,决定做三宝的弟子了。

12.师父有统称和别称,别称指各自的皈依师、受戒师、学法师和依止师等。

13.要问出家人的称谓时,应说“请问师父德号上下?”,回答他人问你的皈依师时,

应称“我在上某下某法师处受的皈依”。

14.在任何地方遇到比丘、比丘尼均应合十问讯。除坐禅、诵经、饮食、入厕、行脚或卧床外,其它地方遇到出家人无论年龄大小是应该顶礼,这是折服我慢心,增长恭敬心最有

效的方法之一。若与出家人同行应居后。

15.入寺时,先应到大殿礼佛,再去礼拜住持和尚及诸沙门。在和尚说法时、传戒时法会时、共修时,必须向主持的法师顶礼。坐,宜安稳坐,专注听闻、善自思维,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谈话;若遇法师已升座,在不扰众的前提下,向佛和法师顶礼,不可向熟人招呼;

若不能听毕,只向法师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呼他人或影响他人听讲或参修。

16.出家人的衣钵在家人不可穿着或持用,已受三皈五戒后可穿海青。

17.在家人私自挪用常住财物,罪过甚大;在家人毁谤出家人及破和合僧,皆获重罪。

对在家同修之间也不可念其过失,应有抑恶扬善的美德。

(三)进香拜佛

净手、整衣、静念

1. 点烛:

⑴站在烛台前,若台上有烛火,可直接在烛上点,以结续善缘。

⑵蜡烛点亮后,双手竖握上举,默念:“光芒照十方、消除诸冥暗”。

⑶稳稳地将蜡烛插在烛台上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尽量不要把蜡油、火柴杆、纸宵杂物弄在地上。

2. 上香(拈香):

⑴上长香

①将香点燃(可在烛上点,要节约火柴、处处惜福,所谓惜福从细、布施大方),用两手

的中、食指夹著香杆,拇指顶香尾。

②安置胸前,再举香齐眉,默念:“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罪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

③两手自然放下,安置胸前,开始插香,三种方法可选其一。

第一种先用右手插中间一支,默念:“供养佛”;次用左手插左边,默念“供养法”;

再用右手插右边,默念“供养僧”。

第二种先右,默念“誓断一切恶”;次左,默念“誓修一切善”;后插中间,默念“誓

度一切众”。

第三种先右手插中间,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尊”,再左,默念“供养历生父母及怨亲”;后插右,默念“供养十方法界众有情”。

④合掌,默念:“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祈请大慈悲,恒满众生愿。”

⑤就地一拜

⑵上檀香(即檀木劈成小枝)

用双手拇、食指拈香枝的两头,中指、无名指、小指张开自然伸直,高举齐眉,然后放进香炉:第一根用左手拈起,右手送入,默念:“供养佛”;第二根用右手拈起,左手送入,默念“供养法”第三根用左手拈起右手送入,默念“供养僧”,其他与上长香同。

3.入殿礼拜

入殿门时顺门侧左右而入,左侧跨左腿、右侧跨右腿。不宜中央直行,也不可在有人礼拜的前头行走,礼帽、手杖等特须自提携或在殿外或边室寄放,不可安放在佛案,佛台之上。

礼拜时,以佛像看分男左女右在佛前两旁的拜垫上礼拜。

1)肃立合掌:两手掌指伸直,掌背微躬,五指自然靠拢,两掌上举轻合,腕与心口平,

掌心空明,切忌紧闭,两足跟约开二寸,脚尖相距约八寸;收摄心意,瞑目恭敬。

2)观想发愿:“无量劫之父母列左右,儿女眷属立身后,仇怨债主在前头,随我礼佛往

生极乐容摄受”,或参以普贤行愿品,或默念“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等。

3)一般叩拜:

① 右臂斜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垫中央,身体顺势下蹲;

② 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垫左前方,两膝稍分开些跪下;

③ 右掌由中央移到右前方,两掌相距约六寸;

④ 以额垂叩于两掌中间,翻转两掌,意为以双手托承佛足(此时亦可观想发愿);

⑤ 两手十指微微收托翻转,将身体稍撑起,同时右手移回拜垫中央;

⑥ 左掌回举胸前,右掌将身体撑起,同时两膝离垫,双腿缓缓伸直,右掌与左掌合;

⑦ 上身顺势从腰至劲渐渐直立;

⑧ 重复①-⑦。

4)礼毕问讯:

叩拜(如三礼)毕仍合掌,弯腰约90°两拇指相并,两食指相合竖直,以左三指包右三指;伸直腰(从腰至颈节节渐立),举指齐眉,再放掌。

4、注意事项:

见佛法僧或像或画或书或咒或形或名,一念欢喜皆种善因。若能注意以下条目,或许更

为圆满,更能感应灵验;

① 净手嗽口,至诚恭敬;

② 缓缓而拜,宁少毋草;

③ 供香端直,如法如仪,供佛之果食应能食用(罐头或原料或水果未洁净等均有损恭敬

心);

④ 佛殿、佛塔及供佛之室内,皆不宜踞坐笑谈,应慎护威仪,汉地女众尚忌无领、开

领衫和裙装尤其是短裙入内;

⑤ 不可佛前晒衣、殿前饮宴或用夜壶水浇花等等;

⑥ 在殿堂经行必右绕不得左旋;三或七匝,平视直行念佛,不得谈笑是非言语。

⑦ 叩拜时不可用三拜九叩礼,宜用古印度之五体投地礼(即两膝、两肘和额等五个部位悉投于地,不触地面则不如法。头额触地、肘漆伏地、双手抚托受者足,如是为最敬之礼)。藏地多行“大礼拜”,值得汉地好生学习。要使心头清净、身心放下,这是下手之处、入门

功夫。

(四)用斋

信众朝山,尤须注意饮食,既要吃饱、又不可贪著。这里仅谈几点居士入寺在斋堂用斋

的简要事宜,权当参考:

1、斋即时食(午前食),具有净心、止念、屏绝嗜欲的意思,在饮食上表现为不贪味、

不挑食、启发惭愧心等等。

2、素食是不贪味、发慈悲心的外相之一,若素食而贪味则有失“斋”义。

素食指不食荤腥,荤指有辛味的蔬菜,如五辛(蒜、葱、韭、薤、兴渠)等,天龙八部不乐此味,护法远离,也易令人智暗、神晕、障般若,诱发贪痴;腥为带腥臭臊膻之味,此味障碍慈悲心,增上嗔痴,惟罗刹喜好此味,故不可食。

3、拿起筷子时将筷子平端于两手虎口处,合掌称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念毕放掌、以二手拿筷子,另一手端饭碗,先以筷子触右边间饭粒,默念:“愿断一切恶”,次触左边饭粒默念:“愿修一切善”,再触中间饭粒,默念:“愿度一切

众”。

4、用斋过程中不可打妄想,不得偏食、杂语、筷碗碰撞等,应默然无声,不可剩残菜、

残食。

5、结斋(即食毕)时,僧值师将居中向上站,维那师举腔,大众随念:“萨多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喃,怛至他,庵,折隶主隶准提娑婆诃”,“饮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

具诸佛法”,然后顺序出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