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汽车底盘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汽车底盘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006年(第28卷)第2期

汽车工程

AutomotiveEngineering2006(V01.28)No.2

汽车底盘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陈祯福

(德国大陆集团系统先进开发部,德国法兰克福)

2006023

[摘要]电子控制系统在汽车底盘技术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善了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常见的底盘控制系统可分为制动控制、牵引控制、转向控制和悬挂控制。介绍通过高速网络将各控制系统联成一体形成的全方位底盘控制(GCC),汽车开放性系统构架工程(AUTOSAR)和底盘的线控技术(x-by?wire)。

关键词:底盘控制系统,主动安全性,综述

StatusandTendencyoftheVehicleChassesControlTechnology

ChenZhenfu

AdvancedEngineering,ContinentalAutomotive¥s把,m,GermanyFrankfurt

[Abstract]Thewideapplicationoftheelectroniccontrolsystemsinthevehiclechassistechnologyhasim-provedthevehicleactivesafetylargely.Thecommonlyusedchassiscontrolsystemscanbeclassifiedintobrakingcontrol,tractioncontrol,steeringcontrolandsuspensioncontr01.Thefollowingitemsareintroduced:theglobalchassiscontrol(GCC)formedbytheintegrationofdiversechassiscontrolthroughviaCAN,the“automotiveopensystemsarchitecture”(AUTOSAR),andthechassiswirecontroltechnology(X—by—wire).

Keywords:Chassescontrolsystems,Activesafety,Review

1汽车底盘电子控制的理论基础和特征

汽车底盘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让汽车按驾驶员的

意愿作相应的加速、减速和转向运动。由图1可见,

驾驶员是通过汽车里的操纵元件(转向盘、油门和制

动踏板)来表达其意向,相应的执行量是前轮的转向

角及车轮上的驱动力矩或制动力矩,真正起作用的

是轮胎的纵向力和侧向力。汽车轮胎力的主要影响

因素是路面的附着系数、车轮的法向力、车轮滑动

(转)率和车轮侧偏角。因此,汽车底盘控制的基本

思路和原理就是在给定的路面附着系数和车轮法向

力的情况下对车轮滑动(转)率和侧偏角进行适当的影响和控制,来间接调控轮胎的纵向力和侧向力,最大限度地利用轮胎和路面之间的附着力,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机动陛和舒适性。

汽车底盘的电子控制是一个多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工程,具有以下特征。

图1驾驶员、轮胎力和汽车运动的相互关系

(1)不同的控制系统经常共用同一传感器、执行机构、甚至电子控制单元。如轮速传感器的信号几乎被所有的底盘控制系统所使用。

(2)同一个控制目标可由不同的控制系统单独

原稿收到日期为2005年12月20日。

?108?汽车工程2006年(第28卷)第2期

力,使汽车的横摆运动加剧,让汽车返回到驾驶员所期望的轨道上来;另一种是减小发动机输出转矩,相应的驱动力也随之减小,汽车将作减速运动。此时,前轴的法向力增大,后轴的法向力减小。相应的前轴侧向力增大,后轴侧向力减小,从而加剧汽车的横摆运动,使汽车的实际运动状态更接近驾驶员的期望值,提高了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不足转向

没有ESP

图5ESP对汽车运动的控制效应

2.2汽车转向系统的电子控制

汽车转向系统的电子控制是通过对车轮转向角的电子控制来实现的。常见的系统有主动前轮助力转向系统(EPS)、主动前轮叠加转向系统(AFS)和主动后轮转向系统(RWS)。

2.2.1主动前轮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21(electric

powersteering)

传统的动力转向能使驾驶员操纵轻便,减小路面对转向盘的冲击,同时能让转向盘具有自动回正的能力。EPS能更好地满足以上要求。特别是在使驾驶员操纵轻便方面,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可根据汽车的行驶速度,灵活地调节助力大小。在低速停车时,所需要的转向力矩最大。此时EPS能相应地加大助力强度,提高汽车驾驶的舒适性。在装有停车辅助系统的汽车里,EPS在停车时能自动回正转向盘。

EPS主要有3种不同的安装方案:(1)安装在转向轴上;(2)安装在转向器的齿条上;(3)安装在转向器的横拉杆上。但EPS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都大同小异。在此仅对第1种安装方案的EPS作简单介绍。此方案已用于新型的宝马BMWZ4车。

EPS由电子控制器、电动机及运动传动机构、电动机转速传感器、转向盘转角传感器和转向盘力矩传感器等部分组成(图6)。由于EPS可按需要给转向盘施加一个额外力矩,这一力矩可用于对驾驶员的提示信号,实现转向建

议功能DSR(driversteering

recommendation)。让EPS

系统和ESP系统相互结

合,来识别和判断驾驶员

的意向以及汽车的运动

状况。一旦发现汽车过

度转向或当汽车在斗一

Split路面制动时,DSR可

弩翌絷篓委竺辈篓竺罂图6EPS的主要组成部分员作出快速和正确的反“。

~………。应,从而提高汽车的安全性。

2.2.2主动前轮叠加转向系统AFS旧1(activefrontsteering)

AFS系统能在驾驶员通过转向盘施加给前轮的转向角的基础上,通过AFS的执行机构给前轮叠加一个额外的转向角。此额外的转向角由电子控制单元根据转向盘转角和汽车的一些运动变量计算。AFS的执行机构由电动机、自锁式蜗轮蜗杆机构、行星齿轮机构等组成。1AFS一般串联在转向盘和转向器之间(图7)。转向器的输入角6,由转向盘转角6。和电动机转角6村线性叠加而成。为了得知和控制前轮转向角,需要安装一电机转角传感器。AFS电子控制单元通过CAN获得转向盘转向角,汽车行驶速度等信息。同时将转向器的输入角6,及转向器的输入角速度传递给CAN网络。由于前轮转向系统增加了一个运动自由度,通过合适的前轮转向角叠加能实现一些传统转向系统无法实现的新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功能是转向系统的变传动比和对前轮转向角的动态干预和调节,来影响汽车的动态性能,从而使汽车的舒适性、机动性和稳定性得到一定的改善。AFS转向系统的传动比是根据汽车行驶速度来变化的。当汽车低速行驶时,AFS的执行电动机叠加一个与转向盘转角氐同向的电机转角6材,使转向盘转角与前轮转向角的比值变小。其转向更直接、快速、舒适。当汽车高速行驶时,AFS叠加一个与转向盘转角6。反向的电机转角6肼,使转向盘转角与前轮转向角的比值变大。其转向变得更为间接,所需要的转向盘转角变大,能提高汽车高速行驶的转向精确度,从而改善汽车的操纵性。同ESP系统相配合,AFS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汽车的横摆角控制。特别是当汽车在灿一Split路面制动时,AFS能通过主动的前轮转向角来平衡制动力所产生的横摆力矩,

使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得到改进。由于转向盘和汽车

2006(V01.28)No.2陈祯福:汽车底盘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09?

前轮仍然保持着机械式连接,其安全自保性能好。当AFS出现故障时,电动机自动锁止,传统的转向系统仍然照常工作。

图7主动前轮叠加转向系统(AFS)结构简图

2.2.3后轮转向系统RWS(real"wheel,steering)RWS能主动让汽车两后轮的横拉杆相对于车身作俱IJ向运动,使两后轮产生一转向角。RWS也是由电子控制单元、传感器和执行机构等组成。其执行机构有整体式和分离式两种。整体式是指汽车两后轮的横拉杆由同一个执行机构所调节;而分离式则指汽车两后轮的横拉杆由两个不同执行机构来调节。对于整体式RWS执行机构,用一个横拉杆位移传感器就能确定两后轮的转向角。但分离式RWS执行机构需要至少两个位移传感器。由于分离式RWS执行机构的元件多,两后轮的控制和协调比较复杂,现在研发更多的是整体式RWS执行机构。整体式RWS执行机构又分液压式和机电式两种类型。图8所示是机电式RWS执行机构,由电动机、螺母螺杆驱动机构和安全锁止机构等组成。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执行机构里安装了一个电机转角传感器和一个螺杆位移传感器。当RWS出现故障时,电动机自动锁止,两后轮的转向角不再发生变化,直到故障排除。

图8整体式主动后轮转向系统(RWS)

当RWS正常工作时,后轮的转向角是转向盘转向角和汽车行驶速度的函数。汽车低速行驶时,当驾驶员转动转向盘,RWS的执行机构给后轮一个相应的方向相反的转向角。从而使汽车在低速拐弯或停车时,转弯半径变小,使汽车转向和停车更方便、快速、舒适。当汽车高速行驶时,RWS给后轮一个与前轮转向角方向一致的转向角。汽车的前后轮同时向同一个方向转向,可提高汽车的方向稳定性。特别是汽车在高速行驶换车道时,汽车不必要的横摆运动会大大减小,从而增强了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当汽车在斗一Split路面制动时,RWS同ESP系统相配合,可及时地通过主动后轮转向角来平衡制动力所产生的横摆力矩,既能保持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前轮的制动力,改进汽车的制动性能。

2.3汽车悬挂系统的电子控制

悬挂系统的控制是通过对汽车悬挂元件特性进行主动干预和调节来实现的汽车动力学控制。在此仅对2种常见的系统ADC和ARC作简单介绍。2.3。1主动悬挂阻尼器控制系统ADCHl(activedampingcontr01)

ADC系统(有时也称为连续性阻尼控制系统CDC)由电子控制单元、CAN、4个车轮垂直加速度传感器、4个车身垂直加速度传感器和4个阻尼器比例阀组成。根据汽车的运动状况及传感器的信号,电子控制单元计算出每个车轮悬挂阻尼器的最优阻尼系数,然后对阻尼器比例阀(图9)进行相应的调节,获得所期望的振动性能(图10),使汽车的悬挂系统能提供更好的汽车舒适性、安全性和稳定性。为此,让汽车车轮的动载振幅和车身垂直加速度尽可能小。

图9CDC减振器结构图图10CDC减振器特性曲线2.3.2主动横向稳定器ARC(activeroll

contr01)

汽车工程2006年(第28卷)第2期

当汽车进行弯道行驶时,离心力会对汽车车身产生一个侧倾力矩。这个侧倾力矩一方面引起车身侧倾,另一方面使车轮的载质量发生由内轮向外轮的转移。对被动横向稳定杆的汽车来说,车轮的载质量在前后轴上转移的分配比例是由前后轴的侧倾刚度决定的。而主动横向稳定杆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每个横向稳定杆施加一个可连续变化的初始侧倾角或者初始侧倾力矩。主动侧倾稳定杆有2种不同的结构形式:第1种(图11)是将被动侧倾稳定杆从中间分开,通过一个旋转马达把稳定杆的左右两部分连接起来。旋转马达能让左右两部分进行相对转动,旋转马达的转矩可以调节。第2种(图12)是在被动稳定杆其中一端安装一个差动液压缸机构。差动液压缸机构一端与稳定杆连接,另一端与同车轮的横向摆臂连接。差动液压缸机构两端的距离是可以调节的。

图l1旋转马达式主动横向稳定器

图12差动液压缸式主动横向稳定器

新型的宝马BMW7系列轿车装有液压旋转马达式的ARC系统吲。其执行机构由电动液压泵、电磁调控阀体和液压旋转马达等组成。液压旋转马达的调节和控制主要基于汽车的行驶速度、汽车的横向加速度、转向盘转角和横摆角速度等。

3底盘电子控制网络化和全局协调化

的发展趋势

汽车底盘各控制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越来越大。为了优化控制效果,节约资源,提高控制系统的可靠性,用高速局域网络CAN将两个或多个底盘电子控制系统结合起来,对底盘实现多层面控制,已成了现代汽车底盘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出现了第二代ESP系统、GCC系统冲1和AUTOSAR研发工程"1。

3.1第二代ESP系统(ESPII或者ESPplus)

要获得汽车的转向稳定性,可以通过对车轮制动力的控制,也可以通过主动转向系统的控制,还可以通过对发动机的输出转矩控制来实现。如果让3个控制系统独立工作,很可能相互约束,相互干扰,事倍功半。第二代ESP系统用网络让这3个控制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ESPII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图13所示。为实现这3个控制系统和谐有效地工作,ESPII系统设立了更高一级的控制层。此控制层的计算软件在

ESP电子控制单元上运行,但通过网络拥有AFS、ABS、TCS和ESP的所有信息,并能通过网络向AFS、ABS、TCS和ESP传达控制指令。最基础的控

ARC的工作原理是主动地让稳定杆的左右两端作垂直方向的相对位移,来平衡车身的侧倾力矩,使车身的侧倾角接近零。这样减小了车身侧倾运动,提高了舒适性。由于汽车前后两个主动稳定杆可调节车身的侧倾力矩的分配比例,从而可调节汽车的动力特性,提高了汽车安全性和机动性。

图13

ESPII的组成部分

2006(V01.28)No.2陈祯福:汽车底盘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11?

制功能如制动防抱死,驱动防滑转及转向系统的变传动比仍然分别由低层面的ABS、TCS和AFS独立完成。汽车的转向稳定性功能则由ESPII的高级控制层面统一管理,综合协调,从而使汽车更安全、更机动、更舒适,弯道行驶稳定性更好。通过对ESP、TCS和AFS的网络化,ESPII扩展和改进了ESP的功能。

3.2全方位底盘控制GCC(globalchassiscontr01)GCC的基本构思是设立一个更高层面的底盘控制单元,即GCC控制单元如图14所示。利用CAN网络将驾驶员的操纵指令同汽车动态特征有关的所有传感器的信息都传递给GCC控制单元。同时GCC控制单元同所有的其它汽车底盘子控制系统通过CAN网络联接起来。底盘最高层的控制策略和控制逻辑在GCC控制单元中运行。它要对驾驶员的意向进行识别,对底盘控制子系统进行监督和检测,对汽车的运动状况进行观测。当汽车的运动状况偏离驾驶员的意向时或者汽车出现了危险的运动状况,GCC控制单元将进行综合平衡,全面协调,对汽车底盘各子控制系统进行合理分工,用最佳的方法来完成汽车的动态控制和稳定。一旦其中某一个子控制系统发生故障,GCC控制单元会自动地对汽车底盘各子控制系统的分工进行及时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图14汽车底盘全方位控制(GCC)的基本结构

由于GCC控制单元能全面了解驾驶员的意向、汽车的运动状况和汽车底盘各子控制系统的运行状况,因此能合理地分配各控制系统的任务,使他们更和谐、更有效、更及时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不仅使汽车的主动安全性、舒适性和机动性更好,而且系统的可靠性也得到了提高。

3.3汽车开放性系统构架AUToSAR(automotiveopensystemsarchitecture)

要实现全方位底盘控制,就必须让GCC控制单元能够快速、可靠和正确地同汽车底盘所有子控制系统交换信息。到目前为止,汽车底盘各个系统和相应的控制单元来自不同的生产厂家。他们有各自的标准体系,有各自的技术保密措施和对外信息封锁措施。要实现GCC,必须要对所有的汽车生产厂家和汽配生产厂家制定统一的标准体系和系统接口。为此,全球范围内的汽车行业正在研究和探讨建立汽车开放性系统构架。其目的是要对系统和应用软件的接口制定统一的标准体系,使汽车系统和控制软件具有开放性、标准化、模块化、再用性能好、互换性好、维护性好等特征。全球范围内50多个汽车生产厂家和汽车配件生产厂家参与这_工程。其中核心成员是宝马、奔驰、大众、欧宝、标致、丰田、福特、博世、大陆和西门子等10家公司屯

4汽车底盘线控技术(X-by—wire)的研发和实践

4.1汽车底盘线控技术的特征

(1)操纵机构和执行机构没有机械联结和机械能量的传递。

(2)驾驶员操纵指令由传感元件感知,以电信号的形式由网络传递给电子控制器及执行机构。

(3)执行机构使用外来能源完成操纵指令及相应的任务,其执行过程和结果受电子控制器的监测和控制。

X—by-wire的关键是线控转向和线控制动系统。图15是线控转向系统和线控制动系统的构架图,它们由两套控制系统所组成。一套是对操纵机构的控制,即对转向盘力矩或者制动踏板力的控制。另一套是对执行机构的控制,即对前轮转向角或者车轮制动力的控制。这两套控制系统都使用外来能源/电能,他们之间只有不断的信息交换,但没有机械运动和机械能量的传递。

图15线控转向系统和线控制动系统的构架图4.2线控转向系统(steerby

wire)

汽车工程2006年(第28卷)第2期

按欧洲现有的法规,线控转向系统的汽车还不允许在公共交通道路上使用,所以线控转向系统还处于研制阶段。系统一般由转向盘和转向盘力矩模拟电机、转向盘转角传感器、控制器单元(ECU)、电能供给系统、电能和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车轮转向执行机构等部分组成。由于它对汽车驾驶安全的特殊性,因此所有元件都是重复的,包括信息网络电路、能源供给电路、执行电机、转向盘转角传感器和控制器单元。当驾驶员操纵转向盘转向时,一方面执行电机要根据驾驶员的意向对前轮的转角进行相应的调节和控制;另一方面转向盘力矩模拟电机要根据汽车的运动状况计算出转向盘的回正力矩,为驾驶员模拟相应的路感。

4.3线控制动系统(brakebywire)

汽车线控制动系统根据车轮制动压力系统的不同可分为EHB(electrichydraulicbrake)和EMB(e—lectro.mechanicbrake)呻1两大类。电液制动系统(EHB)由电子制动踏板模块、电子控制单元(ECU)、液压控制单元(HCU)、传感器和信息网络(CAN)等部分组成。EHB是在ESP成功地产品化之后开始研发的,其HCU的结构和原理同ESP有许多相似之处。各车轮的制动力矩仍然靠轮缸里的液压产生,轮缸与EHB的HCU相连通。液压控制单元的能量来源不再是驾驶员,而是由电动液压泵所产生的高压油。为此,HCU有一个高压储油室。当驾驶员踩制动踏板时,制动踏板力和行程由传感元件所测量,将其结果传递给ECU,然后ECU对HCU中不同的电磁阀门进行相应的控制来调节各轮缸的压力。EHB集成了ESP、TCS、ABS和EBA的功能,但性能更优越:能优化制动踏板特性,消除ABS工作时踏板振动。EHB需要ESP所有的传感器。另外,制动踏板模块装有2个独立的角位移传感器和1个压力传感器。HCU中装有5个压力传感器,分别测量4个轮缸和高压储油室的液压。第一批安装EHB系统的是奔驰E级轿车。

同EHB系统相比,电制动系统(EMB)的执行机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它的车轮制动压力不再由液压产生,而是来源机电一体式制动器。4个独立的高性能机电一体式制动器在每个车轮上产生制动力。EMB系统由电子制动踏板模块、中心电子控制单元(ECU)、4个包含电控模块(WCU)的机电一体式制动器、多种传感器和网络(CAN)等部分组成。刹车时,电子制动踏板模块感知驾驶员的指令,通过网络(CAN)同时向ECU和4个WCU发出信号。中心ECU计算出各个车轮期望制动力,并将执行指令传递给4个WCU。WCU对控制机电一体式制动器作相应的控制和调节,来完成必要的制动力矩响应。

EMB的关键部件是执行系统。它包含大量的传感器、机电一体式制动器和电控模块(WCU)。机电一体式制动器的基本原理是使用同步电机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然后使用传动机构,一方面将电机的转动转化成制动片的平动,另一方面作必须的变速和增力,从而使制动器获得一定的制动压力。通过压力传感器将压力大小反馈给WCU,然后WCU对电机的电压或者电流强度进行相应控制和调节,使制动器的制动压力同ECU的指令保持一致。

机电一体式制动器旧J

(图16)一般使用行星齿轮变

速器进行减速和增大转矩,

然后应用螺母螺杆机构将转

动转化成平动,并推动制动

器压板,挤压制动摩擦片,制

动摩擦片又挤压制动盘从而

产生制动力矩。这种制动器图16EMB制动器

的优点是制动力矩同电机的

转矩和摩擦片的摩擦因数成正比,比较容易控制,其缺点是要求电机的功率较大。

目前,还出现了一种楔式的机电一体式制动器∽1(图17)。它应用螺母螺杆机构将转动转化成平动,来推动一个带制动摩擦片的楔块。由于楔块斜面的增力放大作用,制动器的效能因数很大。因此,这种楔式制动器要求电机的功率相对小。其缺点是制动力矩的控制难度大。

(a)原理筒图∞样品照片

图17楔式制动器

EMB系统具有ESP和EHB琴统的所有功能。除此以外还可以方便地把电子驻车制动EPB集成

一体。EMB产品化的主要障碍是系统的价格和可

靠性能。

汽车底盘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作者:陈祯福, Chen Zhenfu

作者单位:德国大陆集团系统先进开发部,德国法兰克福

刊名:

汽车工程

英文刊名:AUTOMOTIVE ENGINEERING

年,卷(期):2006,28(2)

被引用次数:21次

参考文献(9条)

1.Roberts R;Gombert B;Hartmann H Testing the Mechatronic Wedge Brake

2.Rieth p Der zweite Draht zum Bremspedal 2003(04)

3.Denner V Automobilelektronik der Zukunft 2005

4.Weber B;Fuchs H;Sagefka M Entwicklung Vernetzter Fahrwerkregelsysteme 2003

5.Jurr R;Behnsen S;Bruns H Das aktive Wank-Stabilisierungssystem,Dynamic Drive,Sonderausgabe 2002

6.Schürr H CDC im Systemverbund Fahrwerkregelung 2003

7.Schwarz R;Bauer U;Fritz S ESPⅡ Driving Dynamics in the Next Generation:part 1 2003(11)

8.Ayoubi M;Ruck G EPS-Electric Power Steering im BMW Z4 2003

9.Robert Bosch GmbH Sicherheits-und Komfortsysteme 2004

引证文献(23条)

1.朱冰.李幼德.赵健.李静基于多变量频域控制方法的车辆底盘集成控制[期刊论文]-农业机械学报 2010(1)

2.贝绍轶.赵景波.刘海妹汽车底盘集成系统的重构控制技术评述[期刊论文]-传感器与微系统 2010(4)

3.陈文才浅谈汽车底盘集成及其控制技术[期刊论文]-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0(5)

4.王元元LED条屏显示系统中文字的显示与发送技术[期刊论文]-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0(5)

5.邱官升.刘茜汽车安全的底盘新技术[期刊论文]-硅谷 2010(17)

6.柳炽伟电子机械式驻车系统的工作原理与故障诊断[期刊论文]-客车技术与研究 2010(6)

7.陈军.欧家福.罗显政.刘德辉汽车主动悬架系统的研究开发进展综述[期刊论文]-汽车零部件 2010(2)

8.徐航.唐新蓬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汽车底盘综合控制系统研究[期刊论文]-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10(4)

9.李文阳浅谈汽车底盘线控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期刊论文]-科技创新导报 2009(36)

10.陈柏林.汤伟强.谷金媛车辆半主动悬架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模糊PID集成控制研究[期刊论文]-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 2009(4)

11.杨财.宋健ABS/TCS/AYC中参考车速和滑移率算法研究[期刊论文]-汽车工程 2009(1)

12.黄炳华.陈祯福汽车主动转向系统中转向阻力矩的分析与计算[期刊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8(6)

13.郭孔辉.付皓.胡进.丁海涛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试验与评价方法的仿真应用[期刊论文]-汽车技术 2008(10)

14.唐新蓬.段小成汽车侧倾稳定主动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期刊论文]-汽车技术 2008(8)

15.黄炳华.陈祯福汽车主动转向系统的特性研究[期刊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8(3)

16.喻凡.李道飞车辆动力学集成控制综述[期刊论文]-农业机械学报 2008(6)

17.黄炳华.陈祯福ESC的最新动向和发展趋势[期刊论文]-汽车工程 2008(1)

18.别辉.过学迅汽车底盘线控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期刊论文]-专用汽车 2007(3)

19.寇发荣.方宗德汽车可控悬架系统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汽车工程 2007(5)

20.姜炜.余卓平.张立军汽车底盘集成控制综述[期刊论文]-汽车工程 2007(5)

21.段小成.唐新蓬.谭勇基于模糊PID的车辆侧倾主动控制仿真研究[期刊论文]-机械与电子 2007(4)

22.黄榕清.向铁明.许迎东电动助力转向的原理及发展[期刊论文]-公路与汽运 2007(4)

23.柳炽伟电子机械式驻车系统的工作原理与故障诊断[期刊论文]-客车技术与研究 2010(6)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0f4233314.html,/Periodical_qcgc200602001.aspx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