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沈从文散文中的水意象

沈从文散文中的水意象

沈从文散文中的水意象
沈从文散文中的水意象

沈从文散文中的水意象

1 水的原始意象———亘古如斯的文化承载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忘川悠悠。沈从文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一文中一再表白自己的文学事业只是建筑在“水”上。认为“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水。”“我虽然离开了那条河流,我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做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上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我文字中的那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十五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他的散文《戴水獭帽子的朋友》、《老伴》、《辰河流域的水手》等等,或在河边,或在溪上,演绎着人间的离合悲欢。即使不直接以水为背景的作品,也带着水的色泽。《云南看云》中变幻莫测的云彩,五彩斑斓的霞,还有澄明如镜的天。他们交织出的画面也渲染着水的光彩,流溢着水的音符。水为何如此深远地影响着他的散文创作呢? 这与水的原始意象密切相关。

1. 1 水象征阻隔,也暗含着联结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水作为原始意象本是一种自然物象,先民们通过无数次的感悟转化为一种心理积淀,使人们对水达到一种普遍的体验。在我国,水作为一种原始意象是阻隔的象征,具有阴柔的美感。在《易经》中,《坎》卦代表水,同时也代表险阻; 《说卦》曰:“坎,陷也”; 《象辞》也说:“习坎,重险也。”水意象表示阻隔意绪早在《诗经》中就有体现。《诗经.国风.周南.汉广》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一湾清水,波光摇曳,倒映着相恋双方日益憔悴的身影,载得动多少离人的相思泪? 此岸和彼岸隔着几度春秋? 积蓄着多少惆怅和孤独?

沈从文的散文世界,是一个水的世界。在这方世界里的人物依然也摊派了哭笑吃喝,演绎着悲欢离合。一湾清水或者让他们失去了的爱情,或者让他们痴痴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一个多情水手和一个多情妇人》中的牛保,为了一个女人,也为着一份尊严,与另一个水手持篙乱打,最后落水身死。他竟然连遗嘱都没来得及说,从此以后这个妇人阴阳相隔了。河水卷走了牛保,卷走了妇人依稀的希望。傍水而依的吊脚楼从此消散了妇人的笑声,江畔的晨雾隐没为妇人那带着镀金戒指的纤纤手腕.属于他们的伊甸园瞬间坍塌,原始的热情与力量升腾为浮光掠影。河水阻隔了现世中的幸福,却也成就了天国里的英雄! 这是一幕撼人心魂的悲剧,可沈从文却从中诠释了生命的意义。既然生之意义受到揶揄,那么以死的形式追求生之意义,也不失为高尚和永恒的。

水象征着阻隔,然而,容易忽略的是它也暗含着联结,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万事万物皆相反相成。在《一个多情水手和一位多情妇人》中,正是那条河系连着水手和妇人,是河把水手从千里之外渡到妇人的吊脚楼旁。而在涛天白浪里凯旋归来的水手,尽管承受着船上飘泊的艰辛与苦痛,也毫不犹豫地预支了几个月的快乐。水的那头潜藏着无数险滩礁石,却因为水的这头有妇人的翘首顾盼,于是江水也就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江水见证着多情水手与多情妇女原始清新的爱情。“水”也联系着湘西的古今,生命的源泉浇灌着湘西的土地。这片远古的蛮荒之地,经历了大自然的无数枯荣,人类的烧杀抢劫。水揉碎了湘西先民创业初期与天斗与人斗的血泪背影。在他们的血管里,却流着湘西的水,在他们的歌声里,同怀着对这“水”深深依恋与感激,因而,这方水成了他们一脉相承的精神纽带。

1. 2 水象征孤独,也流淌着温情

有人说,孤独是一种境界,孤独是一种美丽,孤独是一种情结。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似乎都落入孤独这张网。沈从文是孤独的。孤独是他困厄生活中亲密的伙伴。

沈在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中说:“今天的河水极清浅,河床中大小不一的石子历历可数,如棋

子一般,较大的石头上必有鲜绿色蓝丝,在水中飘荡,摇曳生姿。这宽而平平的河床,以及河中东西,皆明丽不凡。两岸山树如图画,秀而有致。船在这样一个河中行走,同船中缺少一个你,觉得太不合理了。”澄明透彻的河水中浅绿色蓝丝,泄露了作者的心事。表面的平静后却隐藏着与思念相伴的忧郁,妻子不在身边让寂寞有了可趁之机。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古老的渡船,幽静的碾坊以及神秘的油坊,所有美丽的事物排山倒海向沈从文涌来。“美丽的东西总是愁人的”,于是孤独蔓延了心房。然而,正如沈从文所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水的孤独意绪背后,同

样也流淌着温情。“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着着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我先前一时还提到这些人可怜的生,无所为的生吗? 不,三三,我错了。”一抹夕阳,各色圆石,四围山色,一切都镀着夕阳的色泽。温暖的光彩萦绕着缕缕柔情。那是关于生命的彻悟,关于爱的体味。感恩于造物主的神奇造化,感恩于芸芸众生的恬淡自如。总之,是出于对于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命形式的感恩。因而,水的意象不经意间又从孤独中突围,翻涌出温情的浪流。

1. 3 象征生命之源,又是死亡之渊

沈从文多次谈到水与他的生命,水与他的人格形成不可分:“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范围,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于工作永远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人功利得失,追求真理的热情洋溢。”

在沈从文的笔下,水已不是一个纯粹的“物象”。经过人生中的敲击捶打,它已磨合为一个对湘西挥之不去的眷恋和追忆;随着时光的流逝,在漂泊的忧虑中,它已成为一种顽强的精神支撑的迫切期待; 而从更深刻的文化背景上考察,它也是中国人潜意识里“母亲”的原型。水哺育了湘西万千的人民,伴他们度过每一个日子,奔流成湘西人民繁衍生息的历史。水寄予着纯朴的湘西人对复杂人生的深层感慨,体悟和解释。

同时,这方湘西水,也并非总是那样温顺可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那些以船为生的水手,为着那点微薄的工资活命和养家,就不得不把自己的全部劳力,甚至生命,交给一种似是而非又注定会葬身河底的将来。《辰河小船的水手》中,三个水手,命里注定了划船,因而尽管在下雪的恶劣天气里,还是得边骂野话边脱下裤子跳下水去,托起搁在石罅里的船,凭一种责任,一种信念和一种目的,让船在辰河上飞流下去。“三十七年的经验,七百里路的河道,水涨水落河道的变迁,多少滩,多少潭,多少码头,多少石头—是的,凡是那些较大的知名的石头,这个人就无不能很清楚地举出他们的名称和故事,划了三十七年的船,还只是孤身一人。”湘西人在生命的激流中永远搏击,即使身在死亡之渊,依然那样恬淡从容,守着生命的勇敢、坚韧的真义。

2 水的生命意绪

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中抒情说道:“看到日夜不断,千古长流的河水里的石头和沙子,以及水面腐烂的草木,破碎的船板,我触觉一个使人感觉惆怅的名词,我想起“历史”。他感慨地说:“历史是一条河。”其潜在的意思是“生命是一条河”,湘西人生命就在这条河上沉浮。沈从文散文中的女性,大多生在水边,长在水边; 高兴源于水,悲哀产生于水,水上求生,水上遭遇不幸。水承接着她们的生生死死,她们就像一朵朵水上花,绽放出别样风情。

2. 1 出水芙蓉———青翠欲滴的湘西少女

地处边陲极境的湘西,承接的是三楚遗风,因而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相悖。沈从文的散文以荆楚文化为背景,在绚烂多姿的荆楚文化展示中生发出来关于人生社会的理想图

式。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山鬼》)“哀梁会之永绝与,哀一逝而异乡”屈原和曹植莫不称叹这些女子不愧是水之精灵。她们都是在水一方的佳人,一个个水润润,活泼泼,顾影低回,愁眉一展,盈盈一笑,却依旧褪不掉那永世不再的遗恨,随着江水流到地老天荒。

沈从文《老伴》中弄船者有短小精悍的花苗帕,头戴格子花帕,腰围短短裙子,有白面秀气的所里人,说话时斯文尔雅,一张口又善于唱歌。“水灵秀气的苗族女子,那腰围上精心绣出的花瓣,美丽得就像即将绽放的梦,依稀还能听到花开的天籁之音。头上环佩叮当,银饰轻舞飞扬,和着青春活泼的心跳动的节奏。”凡属落洞的女子,必眼睛光

亮,性情纯和,聪明而美丽,必未婚,必爱好,善修饰。平时娴静自处,情感热烈而不外露,转多幻想,间或出门,即自以为某一时无意中从某处洞穴旁经过,为洞神一看到,欢喜了他。因此更爱独处,爱静坐,爱清洁。有时她会自言自语,常以为那个洞神已驾云乘虹前来看她。这些女子遗世独立,代表着山水的精魂与灵气,她们美丽又仿佛不食人间烟火,正如山鬼样“既含睇兮又宜笑,与慕予兮善窈窕”,又如湘夫人伫立水边,看“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一切都透着神性的非现实的女性美。

2. 2 铿锵玫瑰———奔流不息的湘西妇女

沈从文的散文中有一些老年妇女的形象,她们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把丈夫和儿女渡到幸福的彼岸,而自己却红颜老去,徒留下枯槁憔悴的空壳。与其说悲凉,不如说悲壮。她们敢爱,懂爱,这些女人就是女人,甚至没有名字,女人就是她们的名字!她们披星戴月,屋里屋外地奔忙操持着,把农家的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条。她们纤细的双手被岁月套上厚厚的老茧,但她们却用这双更坚韧的武器应付着生命中许多突如其来的袭击。这些女人怀揣着对美丽,珍贵情感的向往,默默地生活在湘西的青山绿水间,喂猪养鸭,挑水种菜,渍麻纺纱,推磨碾米,无事不能,亦无事不做。她们就像荆棘中生长的玫瑰,火红地炽烈着生命的光和热,也为子女们开辟出肥沃的心灵后花园。

由于命运的安排,生活的重压,不幸、穷困与湘西妇女如影随形。然而她们所开辟的心灵后花园中供奉着爱和自由。沈从文对于老年湘西妇女寥寥数笔的刻画,让人心中充溢着岁月的沧桑感。《鸭窠围的夜》中有一段堪称绝妙之笔。“且有虽为天弃还不自弃的老妇人,闭着眼睛蜷缩成一团蹲在火边,悄悄地从大袖筒里取出一片薯干,一枚红枣,塞到嘴里咀嚼。”这些湘西老妇人历经了世间的沉浮,已近暮年的她们早已心如止水。不管世界如何变化,她们能够恬淡安详地咀嚼生活。或许此时的生活早已褪去光鲜的色泽,柔滑的质感,可干涩老皱更能呈现生命的本色。奔流了一生的她们开始懂得固守生命中本质的东西,比方说淡定,满足。

2. 3 空谷幽兰———爱如潮水的湘西妓女

湘西的妓女生活在狭小肮脏的吊脚楼里,生活赋予她们的只有受蹂躏,受侮辱,唯一将她们当人看的是船工水手。而同时,惊涛骇浪中出生入死的水手也把她们当成唯一的慰藉。两情相悦,于是碰撞出爱情的火花,火光中闪烁着原始的热量与力量,沈从文从中提炼出独特的人性之美。

《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位多情妇人》中:“许多在吊脚楼寄宿的人,从妇人的热被窝里脱身,皆在沙滩大石间踉跄走着,回归船上。妇人恩情所结,也多和衣靠着窗边,与河下人遥遥传述那种种后会有期各自珍重的话语,很显然的事,便是这些人从昨晚那点露水恩情上,已经各在那里支付上一把眼泪与一把埋怨。想到这些眼泪与埋怨,如何揉进这些人的生命里,成为生活之一部分时,使人心中柔和得很。牛保在妇人那预支下航行日子里的快乐。这一去又是半月或一月,他很明白的。他也会高高兴兴地作工,吃饭睡觉,因为今夜“吃”的足够两个月咀嚼。对于妇人也是关爱有加,即使是别人送给他的一个苹果,他也急忙跑去献给妇人

妇人则恨不能倾其所有,甚至掏出那颗痴心。他们之间显然已经升华成两个灵魂的结合,是一种不受道德羁绊和法律约束的爱的实现,是原始自然美丽的生存形式。

吊脚楼的妇女重义轻利。如果是陌生人,则必先付了钱,然后关门撒野; 假如是熟人,则钱已在可有可无之间。她们需要的不仅是生存,更渴望的是生活。因为她们首先是一个人,也有追求爱和自由的权利。虽然处在人生夹缝中,就像空谷中的幽兰,独自沐浴着凄风苦雨,可只要有一丝阳光,她们依旧可以疯狂地生长,张扬出生命的神力,让爱的光芒在心中贮藏。然后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当水手打开她们心中的闸门,爱便如潮水汹涌而出。她们爱得痴狂,爱得热烈,因为几近窒息的人性渴望呼吸。她们的爱和温柔有给船夫以生命的热力。

纵观沈从文的散文作品,可以看到他的笔下水在流淌。水的原始意象中潜埋着文化精髓,水中渗透着人性底蕴; 橹歌,滩声,水车,磨坊也无不演绎出别样的湘西风情; 特别是湘西的女性,这些水的精灵在遥远的湘西演绎着乡村的人事哀乐。沈从文选择水来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理性地思考着湘西人的生命形式和生存方式。静水流深,如花世界,湘西的水滋养着花,花儿把湘西装扮得分外妖娆。

论秦观词中的意象

论秦观词中的意象 【摘要】 诗言志,词抒情,在宋代时期,婉约派是宋词风格流派之一。秦观,字少游,是北宋的文学家、词人,被推为婉约派的巨擘,学者称其淮海居士。秦观少游作的《淮海词》一卷,清丽凄婉,纵观秦观一生,他感情较为细腻,思想较悲观,也曾年少气盛,但在仕途上遇到挫折后,便灰心丧气,因此也造就了他错综复杂的世界观。秦观词现存八十首左右,其中大部分以闺思艳情入词,擅于将怀才不遇的苦衷写于艳情词中。而意象是情思的一个载体,秦观在他的词作中赋予了意象的生命力,更生动地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关键词:意象分析;诗风;燕子;花 1 燕子意象 自古以来,鸟类意象常被用于诗词中,鸟类文化是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鸟儿也被人民赋予了不同的意义。秦观词中多用鸟类意象,带有凄凉哀婉的色彩,而鸟也被少游寄予了丰富的情感。 在大自然中,燕子总是成双成对的出现,总会激起人们想与恋人双宿双飞的情感,却也容易让人忆起离别的故事。秦观词中大量地用到了燕子这一意象,常用来写美好的春光美景,以衬托自己浓烈的愁绪,也常用来写女子的思念之苦,词句含蓄轻柔,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少游落寞之心的苦涩,可想而知,作者对燕子这一意象是有着独特情感的。 秦观词笑令中的《灼灼》和《盼盼》都用到了燕子的意象。从两首词的内容上看,都是写爱情中女子的相思之苦,抒发自己对爱人的无尽的思恋,和自己无尽的怨情。《灼灼》中写美女灼灼和御史裴质的爱情故事,一句“肠断,绣帘卷,妾愿身为梁上燕”,而这一句化用了冯延已《长命女》中的“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常相见”。长命女以燕子的双飞双栖为寓意,而秦观在这里从灼灼的角度,表达出想像燕子一样,常栖在裴质家的梁上,只求每天能看他一眼,灼灼却未提出愿与裴质永远在一起,从灼灼舞女和裴志御史的身份来说,灼灼在这段爱情里面是卑微的,却也是忠贞的,一句“愿为梁上燕”永远成了灼灼殷切的希望。《盼盼》中集中写了盼盼在尚书死后独居燕子楼的孤寂生活,有《永遇乐》词咏曰:“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盼盼生活在高高的燕子楼上,“只有年年旧燕归”,每年春天的时候,春燕再一次飞回,春色依旧,而所爱的人却未归来,物是人非,让盼盼的相思之苦愈加浓烈,也许是想到了曾经与爱人如同燕子般双栖双飞的场景,而如今燕子归来,却留盼盼只身一人,想来实在感伤。此时的燕子在《盼盼》这首诗中化作一种感伤的意象,表达出盼盼相思不已以及失望至极的心情,而《灼灼》中的燕子代表了灼灼内心一种在爱情里面殷切的希望和卑微的心理。 春愁是宋词中所常见地题材。在秦观词中,除了写相思会采用燕子的意象之外,也会将它用于写春愁的词作中,将春燕与落花结合而写,以表达内心触动的愁绪。 在《阮郎归》中,以春花写出美好春景,用春燕抒写春情。其中一句“帘半卷,燕双归”,用燕归与前文的花落相互映衬,花儿掉落,燕子归来,而作者孤身一人,引起作者的一腔愁绪。明人李攀龙在《草堂诗馀卷》中提到:以春花点春景,以春燕触春情。这里的春燕意象与落花意象相互作用,落花归燕,俱是抚景伤情之语。秦观将自己内心孤独的愁绪隐藏起来,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 姓名:洪杰作班级:07级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南安班学号:070133415 指导教师:陈碧仙 摘要: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更善于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的闺怨、国家兴亡忧虑、丧亲之痛及乡关之思。她极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的比兴传统,更把这些意象的忧郁凄婉内涵发挥到极致,使她那幽密凄凉的情思得到寄托。 关键词:李清照词意象愁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婉约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发展。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韵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她善于移情于物,所写的客观景物,都带有主观感受,成为感情的载体。她善于选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复杂的忧郁情调。对于词人来说,意象就是艺术思维的语言,词人的情感必须借助意象这一语言载体才能获得充分有效的艺术传达。梧桐芭蕉的凄凉,海棠梨花的愁苦,菊花林犀的高洁,梅花的孤苦坚贞等等,无不寄寓着她真挚深沉的情感,忧郁凄婉的情思,既含蓄深沉,又合情合理。 一、梧柳芭蕉话凄愁 在李清照词中有梧桐树、柳树、芭蕉树几种主要树木意象,这些树也是文人们常用来入诗入词的“不俗”之物,散发着浓厚的文人的审美趣味。“梧桐叶落”、“雨打芭蕉”,使她情绪低沉,也无兴致去赏那“烟柳”。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提起“梧桐”不免令人想起白居易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由此可见“梧桐雨”这一伤感的意象,经常是写秋日。自古以来文人总是善于悲秋,秋的凄清和冷瑟总使人愁肠百结。李清照所写的都是在秋日叶落的梧桐。“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对景伤情,久坐窗前,度日如年,不知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到了黄昏,偏又下起小雨,那打在梧桐叶上滴滴嗒嗒的雨声,更加增添心头的寂寞。此情此景,不用读者多加体会,“愁情”早已涂满画面!词人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就那么自然地“点点滴滴”落进了读者

古典诗词中的水意象

★在宋词中,。秦观的名作《鹊桥仙》中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从人间到天上,水与爱情真是 一水牵情万里长。佳期如梦,胜却人间无数,咏唱的便是天上之水与爱情了。#历史上,多情的人却以水为缘,演绎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卜算子>【宋】李 之仪 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深于情、专于情的女子。其芳心早以有所属,但心上人却与她天各一方,别多会少。“我住长江头”二句便揭示她们之间的地理距离,言外颇有憾恨之意。接着,“日日思君不见君”句则将这种憾恨之意和盘托出,令人想见女主人公徒自伫立江头,翘首企盼的怨望情态。“共饮长江水”句复作自我慰解:两地情思,一水相牵;既然同饮长江之水,自必心息相通。跌宕之间,深情毕见。“此水几时休”二句仍旧寄情江水,却又推进一层,以江 水之永无竭时,比喻离恨之永无绝期。#以滔滔江流写绵绵情思,不敷粉,不着 色,而自成高致。极写了有情人相思的绵绵-只希望你的心能象我的一样,就一定不会辜负这一份深浓相思的情意。寄望伊人“君心似我心”,表明自己至诚的意愿,情深意重,此心所寄,永生不渝。 ★自白居易以来,《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上片全是写景,暗寓恋情。前三句以流水比人,写少妇丈夫外出,随着汴水、泗水向东南行,到了遥远的地方,同时也暗喻少妇的心亦随着流水而追随丈夫的行踪飘然远去。 词调多用于抒写男女情爱,而将情爱与水结合起来表现却又十分出色的,当数林逋这位单身贵族。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刘禹锡<竹枝词>)诗中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农家少女形象。恋爱带给她幸福,也带来了忧愁。山头红遍,象一团火在烧,给人以热烈的感觉;山下,一江春水拍山流过,是水对山的依恋。表面写景,景中却蕴涵着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意。 前三句以流水比人,写少妇丈夫外出,随着水、泗水向东南行,到了遥远的地方;同时也暗喻少妇的心亦随着流水而追随丈夫的行踪飘然而去.

秦观词的特色

绪论 秦观是北宋后期婉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词继往开来,在词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他通过大量悲冷凄凉的意象折射出自己敏感脆弱的心灵,也展现了自己苦难坎坷的一生。他创作了许多伤离怨别的抒情词作,体现出凄美婉约的风格。然而细究文本,我们发现秦观的婉约词更多地融入社会性的内容,抒发了词人身陷党争之祸、横遭贬谪打击的深沉复杂的感伤。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概括其生平遭际及创作风格曰:“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 1 秦观感伤词的创作概况 秦观(1049-1110),早年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刊沟居士、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他少时聪颖,博览群书,抱负远大,纵游湖州、杭州、润州各地,充分表露出豪宕不羁的个性情怀。秦观从少年时代起就关心国家大事。 熙宁元年(1068),他21岁,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灾的惨状,创作了《浮山堰赋》,对百姓的苦难表示出深切的同情。为了抵御辽夏的侵扰,他曾研究兵法,写作《郭子仪单骑见虏赋》,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寄托了自己宏大的理想抱负。 熙宁十年,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秦观专程前往拜谒,写诗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别子瞻学士》)极倾倒之情。次年,他应苏轼之请谢了一篇《黄楼赋》,苏轼称赞他“有屈、宋才”

[1]。在此期间,秦观与苏轼同游戊烯、吴江、湖州、会稽各地,结下了终生友谊。在苏轼的劝说下,秦观开始发奋读书,积极准备参加科考;可是命运不济,两度应考均名落孙山。苏轼为之抱屈,并做诗写信予以劝勉。元丰七年(1084),苏轼路经江宁时,向王安石力荐秦观的才学,后又致书曰:“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2] 王安石也赞许秦观的诗歌“清新似鲍、谢”[3]在两位文坛前辈的鼓励、称许下,秦观决心再度赴京应试,并于次年登第,结束了“奔走道途数千里,淹留场屋几十年”(《登第后青词》)的举子生涯。考取进士后,秦观初任定海主簿,转蔡州教授。元祐七年,苏轼自扬州召还,进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秦观迁国史院编修,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同时供职史馆,人称“苏门四学士”。京城任职的数年里,秦观得与师友时相过从,精神上比较愉快,但是由于家口较多,生活拮据,“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春日偶题呈钱尚书》),只得经常依靠朋友的接济。更令他感到进退维谷的,是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孤危的政治处境。 哲宗元祐年间,操持朝政的多为旧党人士,但其内部派别斗争却异常激烈。蜀党领袖苏轼及其“苏门四学士”,均能够出以公心,根据民生疾苦和国家利益,针对新、旧两党的主张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秦观先后向朝廷进策论30篇,其中《国论》、《治论》、《人材》、《法律》、《财用》、《边防》等文,对当时的内忧外患提出了各种具体的改革方略。在《治势》篇中,他对王安石变法作了中肯的论析,认为新法是救国济民的良策,只是执法者矫枉过正,以致产生了一些流

(完整版)古典诗词中月意象

诗词中咏“月”的佳句顺手拈来,细细品味起来,作者眼中的“月”早已不能用一两个词来概括说明了,“月”早已随着诗人那真挚丰富的情感而蕴蓄了多重含义,成了一个立体的情感寄托物:失意人眼中的“冷月”,正气者心中的“日月”,别离者泪中的“残月”,欢娱者笑中的“明月”。如果按月的蕴含不同而分类,“月”意象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月”的时间意象 月有阴晴圆缺,又有规律的循环,因而古人早有以月计时的历法,诗词中用“月”单纯表示季节的也非常多:“二月春风似剪刀”、“毕竟西湖六月中”、“八月秋高风怒号”等等。但人事的兴衰,朝代的更迭,与那亘古不变依旧东升西落的月相比如白驹过隙,千百年来,有多少人发出时光飞驰、人生苦短的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唐·张若虚)人间不知流转了多少英雄豪杰、凡人庸才,而“月”仅是相似,其实又何止是相似,而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啊!面对那“年年今夜,月华如练”(宋·范仲淹)的永恒意象,多少人“惯看秋月春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是李白的质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苏轼的探询。有人问其始,自有人问其终。“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南唐·李煜)。但前不见其始,后不见其终,那“秦时明月”尚照汉家宫阙,那古时明月,今日依旧朗照九州。“长沟流月去无声”,物换星移人不同。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

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操问怎么有为,但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无数的人成为“鸡声茅店月”下的匆匆早行人。 (二)月的空间意象 月挂中天,月光铺洒大地,或朦胧,或明亮,于是物质上的月又成了占据巨大空间的月,更在文人笔下拥有了文化的内涵。“月出惊山鸟”的幽静明亮,“明月如霜”的冷艳凄迷,“月光如水”的清丽迷人,无不令诗人们挥毫写意,写下“天阶月色凉如水”的清凉感受,写出“月华如练”的流动质感。 月,凭借那月光的普照,往往形成一种广阔的境界,给人以恢弘雄壮的美感。杜甫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空阔,李白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辽远,王维守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谢灵运品着“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冰寒。就在这一泻千里的月明中,多少故事在演绎着多味的人生。“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那月下是有情男女的相视相恋;“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宋·苏轼)是失意之士的对月感叹;“月黑雁高飞,单于夜遁逃”(唐·卢纶),是失利时的仓皇保命;“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唐·杜甫)是明月中的思妇望归…… 面对无限的月色,诗人涌发了多少灵感,不仅月本身的辽远令人产生无限向往,那月色下的万事万物也因之而拥有无穷诗意。夜因月而有了生气,月因夜而尽显其意。诗人的心灵正是在无边的月色中才得以思接千古,慨天地之茫茫,收万物于心间。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 姓名:洪杰作班级:07级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南安班学号:070133415 指导教师:陈碧仙 摘要: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更善于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的闺怨、国家兴亡忧虑、丧亲之痛及乡关之思。她极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的比兴传统,更把这些意象的忧郁凄婉内涵发挥到极致,使她那幽密凄凉的情思得到寄托。 关键词:李清照词意象愁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婉约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发展。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韵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她善于移情于物,所写的客观景物,都带有主观感受,成为感情的载体。她善于选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复杂的忧郁情调。对于词

人来说,意象就是艺术思维的语言,词人的情感必须借助意象这一语言载体才能获得充分有效的艺术传达。梧桐芭蕉的凄凉,海棠梨花的愁苦,菊花林犀的高洁,梅花的孤苦坚贞等等,无不寄寓着她真挚深沉的情感,忧郁凄婉的情思,既含蓄深沉,又合情合理。 一、梧柳芭蕉话凄愁 在李清照词中有梧桐树、柳树、芭蕉树几种主要树木意象,这些树也是文人们常用来入诗入词的“不俗”之物,散发着浓厚的文人的审美趣味。“梧桐叶落”、“雨打芭蕉”,使她情绪低沉,也无兴致去赏那“烟柳”。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提起“梧桐”不免令人想起白居易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由此可见“梧桐雨”这一伤感的意象,经常是写秋日。自古以来文人总是善于悲秋,秋的凄清和冷瑟总使人愁肠百结。李清照所写的都是在秋日叶落的梧桐。“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对景伤情,久坐窗前,度日如年,不知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到了黄昏,偏又下起小雨,那打在梧桐叶上滴滴嗒嗒的雨

秦观词中的“风”意象

秦观词中的“风”意象 摘要:秦观词如泣如诉、绵远悠长,其词中的风意象出现频率非常高。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源于在我国多姿多彩的古典诗词中,风意象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积淀。秦观那如风般的飘零生涯、忧郁哀怨的性格气质、女性化的纤细敏感都影响了他对风意象的选择。 关键词:秦观;风意象;生平;气质 所谓“文如其人”,用在秦观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秦观其人,多愁善感,感受敏锐细致,而他的词,总是选取与自己个性气质相契合的对象进行描绘和表现,所以词中多出现纤柔、细腻、委婉的意象。如果选择风、飞、月、花、云、梦、雨、暮、楼、水、愁等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字,在他的淮海集八十一首词中进行统计,可以发现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风”意象,出现在三十九首词中。其次为“花”意象和“水”意象,分别出现在三十六首词中和三十首词中。再次为飞、月、云、楼、梦、雨这几个字,出现在二十首词到二十六首词之间。出现较少的是愁和暮,分别出现在九首词中和七首词中。这样统计之后,可以看出“风”意象是他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那么,他何以特别钟爱于此呢?我想,这主要是因为“风”意象的特征符合了作者的身世经历以及性格气质,作者更容易在这样一种意象中找到情感共通之处,所以在无意之中,更多地选择用这种意象书写情怀、表达自己。 风是流动的空气,这个道理古代中国人早就意识到了。《庄子·齐物论》说:“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然而,古人对风依然怀着一种神秘感,认为它“纤微无所不入,广大无所不充。经营八荒之处,宛转毫毛之中。察本莫见其始,揆末莫睹其终……抟之不可得,系之不可留”。甚至称它“详乾坤之至德,莫风气之独尊。配无形于大象,化万物于氛氲。释疑润于黄壤,降霈泽于苍元”,对人类功莫大焉。因此,古人很崇拜风。传说伏羲氏、女娲氏都以风为姓,黄帝有风后为相,春秋时,任、宿、须句、颛臾四国都姓风。古代的“风水术”就是因选择住宅和墓葬要观“风”、“水”而得名:“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古代诗人对风的感觉也很敏锐,“风”意象在古代诗词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风”能够表现季节变化,由于在一年四季之中春秋两季自然界的变化较之夏冬明显,更由于伤春、悲秋是中国文学的两大主题,因此,在古代诗词中,“东风”、“西风”出现的频率明显多于“南风”和“北风”。在秦观的词中也是如此,秦观词中,几乎只有东风,而对“南风”、“北风”并无涉及。实际上,这种不同季节的风给人不同的冷暖感受,能激起不同的情绪反应。“东风”的到来告诉人们,一年又过去了,人又长了一岁,它的离去又带走了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这时,年华易逝的惆怅自然会涌上人们的心头。因此,秦观在写到“东风暗换年华”之时,感叹的是“行人渐老”。 “风”给人的往往是漂泊无定之感。没有人能解释得清风的原因、风的来历,文人的心中,它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自然现象,而更多的是象征了无以为家的流浪。秦观一生的生活,居无定所,如浮萍般随风而摇、遇水而漂,正如“杨花终日飞舞,奈久长难驻。海潮虽是暂时来,却有个、堪凭处。紫府碧云为路,好相将归去。肯如薄幸五更风,不解与、花为主。”不肯驻足的风触动了秦观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位,契合了词人在醒时、梦中的感受,因而他的词中处处有风,处处有风一样的漂泊。 风意象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积淀,蕴涵着一种对人生不可把握的身世飘零之感,深刻地渗透到了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才华横溢但在仕途生活中倍受挫折的秦观,由于其柔

几多深情几多梦——浅析唐诗宋词中的梦意象

几多深情几多梦——浅析唐诗宋词中的梦意象 【关键词】唐宋时期梦意象情感内涵 【内容摘要】唐诗宋词中的意象浩如烟海,本文将选取“梦”这一意象,从梦意象维度出发、以诗词这一文学体式为载体,结合具体作品,和诗人词人创作作品时的背景和心态,深入挖掘梦意象背后丰富而独特的情感内涵、审美特性、文化信息以及心理文化动因等。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在他的代表作《梦的解析》中这样阐释梦——“梦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是另外一次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在隐秘的梦境所看见、所感觉到的一切,呼吸、眼泪、痛苦以及欢乐,都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梦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了中国古代文化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诗词意象之一。 梦在人们的普遍感知中,是飘忽不定、轻幻浮动的,梦境内容通常像海市蜃楼中的 幻景,显得轻盈、奇幻,隔着面纱般朦胧模糊。梦给人以美好奇妙仿若真实的感觉,诗词中的一个个梦显得尤为真实动人。“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花非花》)。梦是多变而又易逝的,但正因为它的这个特点与文人的诸多感情与追求吻合,使得它承载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姿,也受到更多的文人的青睐。“梦”成为唐宋词人喜欢运用的高频文学符号之一。据统计,在20000 多首《全宋词》中,“梦”字共出现了3900 多次;在近2000 首唐五代文人词中,“梦”字出现了200 多次。 先秦之前,梦境以迷信占卜记录为主,与古人的梦魂观念相连,也常被化用为政治智慧权术,以增加王权的神圣性与合法性,如“庚辰卜,贞多鬼梦”。之后,梦被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引入文学作品,摆脱了纯迷信的色彩而被赋予文学意味。诗经·小雅《斯干》中已经出现了“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等关于梦的描写。随着时代推移,梦意象逐步发展,走向繁荣。唐宋词是梦文学发展的重要分支。 梦出现在唐宋古诗词作品中不同的情景中。 爱情是唐宋词中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晚唐五代至北宋中前期,梦的主题是情爱,整体上是一种“香艳、柔媚、伤悲”的词体风格,作者常以女性视角为主,表达对情爱的追求和苦闷。梦情境以“低回要眇”的方式成为互诉衷肠抒发相思的合适载体,情境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情节叙述特征。不论是独居香阁思春之梦,如“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温庭筠《更漏子》);又或者惜别思念之梦,如“渐行渐远渐进无书,水阔鱼沈何处问。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欧阳修《来楼春》);又或是生死两隔梦中相会一梦,如“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或者是笙歌酒醉之梦,如“玉颜人是蕊珠仙,相逢展尽双蛾翠。梦草闲眠,流筋浅醉,一春总见碱洲事。别来双燕又西飞,无端不寄相思字。”(晏几道《踏莎行》),梦是对人们爱情的企盼和倾诉,词人常常在追忆、相思中寄寓、凭悼和释放自己的感情,塑造出一种温婉、凄美、缠绵的画面。 北宋中后期,民族的灾难、国家的前途、政局的危机,使得这段时期的梦意象渐摆脱了单纯儿女之情的倾诉,开始渗透进深沉的人生感悟,突显的是才人志士的逸情浩气,掺杂着忧国忧世的思索。有一些愁绪会在闲适时产生,如“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晏殊《踏莎行》)。有一些愁绪会在自怜自哀时出现,如“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李清照《临江仙》)。有一些愁绪源于人生是一场迷梦的落空,如“世事浸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李煜《乌夜啼》)。有一些愁绪终止于通透地看世,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无论是李煜忧患深重无奈伤感的“浮生若梦”还是苏轼出世透彻的

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纵观少游“伤情”词, 凄婉清丽入画意。 世间多少丹青手, 泪洒“山抹微云”里。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北宋神宗元丰八年进士。秦观一生仕途坎坷,年轻时,文章就被人称道,连他的政敌王安石也赞誉他“清新妩丽与鲍谢似之”,但科举考试却屡试不中,为官之后即身陷“党争”,屡遭贬谪,空有满腹经纶,竟怀才不遇,真可谓空负“屈宋才”,奈何“屈贾命”,抑郁之情充溢于胸,化而为词,凄婉清丽。他的词作内容多写男女爱情和贬谪生活,词风蕴籍含蓄,音律和谐,语言清新,被目为“婉约之宗”。南宋词人张炎在《词源》中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而女词人李清照在《词论》中有语云“秦(少游)即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良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这些评论大体上道出了秦词特色。而论者以为秦词最显著的特点莫过于“凄婉清丽,富有画意”,现结合秦观的具体作品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加以分析他为表现这一风格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首先,为了表达深曲婉致的情致,词人在造词上是很有特色的,他最爱用一些诸如轻、微、细、柔的字眼。如: 西城杨柳弄春柔(《江城子》) 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水龙吟》)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八六子》) 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满庭芳》) 在秦观眼里,不仅风是轻的,雨是微的,梦是幽的,就连秦筝也是小的,且是“低按”。正是这些语辞的使用,烘托出轻柔迷离的景象,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愁、思、恋明白如画地描述出来,给人纤柔、委婉、含蓄、缠绵的感受,秦观也因此才得以享有“婉约大家”的盛誉。 其次,秦观词中的动词运用恰当自然,与他含蓄蕴籍清婉凄丽的词风暗合,真可谓别具匠心。如: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满庭芳?山抹微云》) 花影乱,莺声碎(《千秋岁》)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鹊桥仙》)

唐宋诗词中水意象的内涵学习资料

唐宋诗词中水意象的 内涵

唐宋诗词中水意象的内涵 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迄今所知的古代文明无一不与水息息相关。无论是古巴比伦还是古埃及,其文明的实质都指向水这个本源,顺理成章,水也作为文学对象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文学作品,这一点在各大文明古国中都有所反映,而我们中国诗人对水又似乎更加的钟情,在卷帙浩繁的中国古代诗词作品中,水或者作为独立意象或者与其他意象一同构成一组乃至多组的意象群被古往今来的无数文人骚客所垂青,遥至《诗经》近至唐宋,沧海桑田的变迁不仅没有使这一意象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淹没,相反,在千百年的文学变迁中,同其他所有意象一样,水在诗词作品中的内涵不断的扩充、外延,及至本文所论及的唐宋时期,实际已臻于极致,乃至后世的元明清三朝,虽不乏“取水”佳作,终究承与古人,成就不大。 在《易经》中与水对应的是六十四卦中的第二十九卦,坎卦。“阳爻居中,上下各为阴爻,五行属水居北方,色黑。坎卦阳爻居中,阴爻在上下,则外柔内刚,四面向中心性发展的趋势。坎为水,无处不流不渗渗入渗出,成为沟渎、隐伏、险陷、加忧、心痛的现象。水能任意曲直矫柔、弯弓车轮为矫柔所成,坎又为车象、故为弓轮。坎为耳、心痛则耳痛。坎为水、血为水为红色,故为血卦。坎从乾卦变化来,乾为大赤,故坎为赤。”阳爻在卦图中用实线表示,阴爻则用虚线,坎卦的图形大体是中间一根 实线,上下各一根虚线(如图),上下为阴,居中为阳,外柔而内刚。《老子》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石。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千百年间来诗人们反反复复将其吟唱的缘由。从老子的话里我们也能体会到水作为一个特殊的意象,它所具有的特殊的性格,在老子观来,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乐于奉献,不求索取;处众人之所恶,是敢于担当;不争,则是人生的坦然,随静;而外柔内刚,水滴石穿,则是坚韧人格的体现。是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无论哪一种思绪,或如李白之潇洒、苏轼之豪放,抑或是李易安之忧郁、李后主愁绪,几乎每一种人生观都能在水这里寻求到寄托和慰藉。也正因为士人在水这里找到了一种人格的契合,才会如此钟情于水,也正因为钟情于水,从屈原到王国维,才有无数的文人将水作为自己生命的终点。 一、水意象内涵的演变——《诗经》中的水 水作为意象在千百年的发展变迁中之所以长盛不衰,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变与不变,众所周知,意象可分为社会意象、自然意象,前者为人类社会制造的物体,如服饰、车马等,而后者则指自然界原本存在之物,山水、日月等皆属此类。随着时代的变迁,朝代的更迭,许多社会意象所代表的物体因为不再能满意人们的需求而淹没甚至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相应的意象也会随之退出诗歌舞台(至于诗词中用典的现象,严格来说是后人引前代故事,所谓借古讽今,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意象),而自然意象由于自身的相对永恒性及稳定性,绝大部分将始终贯穿人类的历史,所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便是此理,古人对今月而舞,今人邀古月同歌。同样的一泓春水,同样的滋养万世,同样的文化归属,造就了水意象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当然,往事越千年,千年的风霜不可能真的弹指一挥间,大雪无痕。 总体来观,在长期的文学发展中,水作为一个特殊的意象,在不同朝代的诗词中其象征寓意的差别是很大的,但这不代表水的本意已被新的引申义所取代,恰恰相反,正是在其本意不断流传的基础上,才使得水能够演化出多种多样的引申义,因为内在所具有的不竭动力而演化出多种多样的引申意象,而这种外延上的扩展又充实内在本身。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现今我们能够进行深入研究的最早的古代诗歌作品集,对诗经中出现的水意象的内涵,我们完全可以将之理解为水作为文学作品意象的原始意涵或者是本意(这里指文学作品中具有源头意义的意象含义,而非文字学上的本意)。诗经对后世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影响有目共睹,作为与后世文人共同使用的意象,我们有必要对诗经中水的意象做一探讨。 诗经中写到水或水边的地方有很多,且大多与爱情有关,如《鄘桑中》、《郑溱侑》、《陈东门之池》等,反映了周礼“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语出《周礼.地官.媒氏》)的古俗,可见在当时水是以一种媒人的形象出现的,每到春热花开的时候,让青年男女在水边相会,无需媒人和聘礼,可随意交欢。吴培德先生认为,诗经中的水还有一重含义,即谕旨爱情的阻碍和困难,而渡河、涉水,则象征逾越障碍,求得幸福的过程,如《关雎》《汉广》,而尤以《蒹葭》为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寻求自然顺理成章之。尽管诗人满腔暖情地去“溯洄”、“溯游”,不畏“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诗人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空虚和怅惘之情是难以言喻的,而且用萧瑟清秋的景象来衬托,诗人的这种情感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浓郁。正是缘景生情,情景相生,意到境成,清寥空灵的深秋之景与怅惘迷茫的怀人之思浑然无间,构成了全诗的艺术境界,给人以一种真切自然而又朦胧迷离的美感。 《郑将仲子》中则以“杞、檀、等”象征封建礼教,而以逾墙、逾里、逾园象征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最求爱情。还有一点,也与水在的这类寓意有关,就是闻一多先生提出的关于诗经的“淫”的问题,他认为诗经其实是一部淫诗,, 闻一多从民俗、民谣和古诗中,考释鱼的隐语,指出古诗和民歌中,鱼为配偶、情侣之意,打鱼、钓鱼隐指求偶,烹鱼、吃鱼喻合欢或结配。鱼是一种繁殖力极强的动物,古人以鱼谕旨男女性爱,寄托了先人对繁衍后代,生生不息的期待。汉乐府民歌《江南》为例,“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之句,在闻一多看来,鱼喻男,莲喻女,鱼与莲戏,是一种恋爱的舞蹈,是原始繁殖仪式的变形。唐代的女诗人还解此诗的风情,鱼玄机《寓言诗》曰:“芙蓉叶下鱼戏,螮蝀(注:指彩虹)天边雀声。人世悲欢一梦,如何得作双成? 二、唐宋诗词中水意象的内涵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座奇峰,意蕴深厚的水意象在一代又一代才华横溢的诗人的笔下被运用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水的文学性格也在这种空前的大繁荣中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除了《蒹葭》“溯回从之,道阻且长”和《汗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之外,又有了李白“黄河落天走东海”、杜甫“|不尽长江滚滚来”,再有关西大汉高唱“大江东去”、还有井边少女浅唱低吟“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中国古代哲学讲五行八卦和阴阳,五行为何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阴阳两仪又分四象,即太阳,少阳,太阴,少阴,水属太阴,对应月亮的至阴至柔。同样,中国古代亦将人分阴阳,以男子为阳,女子为阴。是以,在中国古代历来就有将水比喻女子的习

论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论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内容摘要]李清照钟爱于花,在她的词中,花作为主要的意象频频出现,这些“花”意象和词人自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隐喻和象征关系。花地开谢枯荣贯穿在李清照人生的不同阶段,她把感情完全地融注在花的世界中,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不是单纯地咏物抒情,而是已经上升为词人的人生哲理与情感寄托,达到人亦是花,花亦是人的境界。不同时期的花正代表着词人不同时期的心态和思想。从“花”的意象中我们感受着李清照细腻的情怀和感伤的人生。其笔下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寡妇时期,花的意象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李清照的生命流程及其蕴涵的深刻情感,本文试通过剖析她词作中的“花”意象来再现她人生各个时期的生命状态和情感历程。 [关键词]李清照词花意象 意象作为古诗词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范畴,它很早就出现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与文论中。“意”指审美主体的意识、心志、情义、旨趣等心理内涵,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则指其思想含义、情理内容、精神境界。“象”来自于物,又不是单纯的物,它是从具体的形象概括而来,不仅成为形象与想象的共名,而且积淀了具象思维的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意象主义者认为意象是主观选择、加工和创造而融入了情义和美感的有意味的形象。将人的情思融入对意象地体察中,把它写成有知有觉有爱有恨的有情物,以形传神,从有限中传出无限。 中国的诗词是古代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历代许多文人地创作往往由“物”而引发某种深思或者情感体验。而其中的“花”更是文人骚客的至爱,娇美的花带给他们许多的遐思,同时更是个人情感与品性的一种寄托。屈原的“制芰荷以为衣服兮,集芙蓉以为裳”,李商隐的“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欧阳修的“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等。在这些男性文人的诗词中寄寓了他们对于自我生命的一种深刻感悟。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亦写了许多关于“花”的词,作为女性词人,她所显露的更多的是作为女性主体的生命经历和情感体验,与男性诗人有着微妙的区别,她的“花”比男性文人写得更为细腻、真切。因为女性的观“花”与男性的赏“花”往往是两种不同的心境,由于这种不同的心境也就造成了李清照词中“花”意象的与众不同。这是一个把自我的情感体验深刻地融入于花的喜好之中的女子。从这些“花”中我们看到了李清照的空灵、忧愁与悲戚,在李词中“花”的意象被李清照用个人情感升华了,几乎超脱了花作为物的范畴。梅花、菊花、桂花、荷花、海棠等在《漱玉词》中已成为主人公心态的外化或生命状态的象征,烙上了词人心灵的轨迹。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很有名望的、学者型的官宦家庭,祖籍济南。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学识渊博,精通诗文,和当时著名的文人学士多有交际,在文坛上颇有名望,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母亲也是一位博读诗书精通文墨的大家闺秀。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她所受到的教育和熏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她是一个生性活泼开朗、热爱生活的女孩子,开明的家庭环境使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那样被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吟诗填词,交友聚会,无拘无

唐宋诗词中水意象的内涵

唐宋诗词中水意象的内涵 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迄今所知的古代文明无一不与水息息相关。无论是古巴比伦还是古埃及,其文明的实质都指向水这个本源,顺理成章,水也作为文学对象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文学作品,这一点在各大文明古国中都有所反映,而我们中国诗人对水又似乎更加的钟情,在卷帙浩繁的中国古代诗词作品中,水或者作为独立意象或者与其他意象一同构成一组乃至多组的意象群被古往今来的无数文人骚客所垂青,遥至《诗经》近至唐宋,沧海桑田的变迁不仅没有使这一意象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淹没,相反,在千百年的文学变迁中,同其他所有意象一样,水在诗词作品中的内涵不断的扩充、外延,及至本文所论及的唐宋时期,实际已臻于极致,乃至后世的元明清三朝,虽不乏“取水”佳作,终究承与古人,成就不大。 在《易经》中与水对应的是六十四卦中的第二十九卦,坎卦。“阳爻居中,上下各为阴爻,五行属水居北方,色黑。坎卦阳爻居中,阴爻在上下,则外柔内刚,四面向中心性发展的趋势。坎为水,无处不流不渗渗入渗出,成为沟渎、隐伏、险陷、加忧、心痛的现象。水能任意曲直矫柔、弯弓车轮为矫柔所成,坎又为车象、故为弓轮。坎为耳、心痛则耳痛。坎为水、血为水为红色,故为血卦。坎从乾卦变化来,乾为大赤,故坎为赤。”阳爻在卦图中用实线表示,阴爻则用虚线,坎卦的图形大体是中间一根 实线,上下各一根虚线(如图),上下为阴,居中为阳,外柔而内刚。《老子》有云: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石。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千百年间来诗人们反反复复将其吟唱的缘由。从老子的话里我们也能体会到水作为一个特殊的意象,它所具有的特殊的性格,在老子观来,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乐于奉献,不求索取;处众人之所恶,是敢于担当;不争,则是人生的坦然,随静;而外柔内刚,水滴石穿,则是坚韧人格的体现。是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无论哪一种思绪,或如李白之潇洒、苏轼之豪放,抑或是李易安之忧郁、李后主愁绪,几乎每一种人生观都能在水这里寻求到寄托和慰藉。也正因为士人在水这里找到了一种人格的契合,才会如

论_韵_与秦观词的艺术美

2008年11月求是学刊Nov.,2008第35卷第6期SEEKING TRUTH Vol.35No.6 □重塑文学史:古代文学研究新视界 论“韵”与秦观词的艺术美 李春丽 (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摘要:“韵”是一种外在形态,更是内在的精神。秦观词从感物、言情两方面体现了“韵”味:得之于内、虚处入神的空灵之韵;重在感发、意在含蓄的清灵之韵。然而秦观词“韵”尚有“无力蔷薇”之不足,与李清照词进行对比论析,可资更好地认识“韵”之丰富内涵。 关键词:秦观;韵;李清照 作者简介:李春丽(1969—),女,内蒙古包头人,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从事唐宋词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08)06-0106-04收稿日期:2008-05-19 “韵”是宋代文人普遍的一种审美理想,“韵胜为上”成为文学创作领域的时代审美标准。范温《潜溪诗眼》说:“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苟不胜,亦亡其美。”[1](P373)把“韵”作为“凡事”都要求的最高理想。但是对于“韵”的界定,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韵”由音乐之韵进入到魏晋人物品貌之韵,再到唐代的绘画、书法、诗歌品评乃至宋代词学领域,内涵越来越丰富。“韵”的核心内涵也逐渐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共识,如“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皎然《诗式》),“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司空图《与极浦书》),“有余意”、“妙在笔墨之外”(范温《潜溪诗眼》),都在强调“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秦观词亦有如此之韵致,故我们以“不尽之意”为切入点来探讨秦观词“韵”。 一、感物:得之于内、虚处传神的空灵之韵 “韵”从本质上来讲应该是属于精神领域的东西,是内在的神决定了外在的韵,不尽之“意”往往来自于一种独特的心灵感受。在北宋词人中,秦观以独具善感的词心著称。冯煦《蒿庵论词》云:“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2](P61)“词心”,即来自他内心深处的那一层莫可名状的幽微颤动。这得之于内的东西,使他的词在感物方面独具特色,形成了秦观词与众不同的空灵之韵。如我们熟知的一首词: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是穷秋,淡烟疏柳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 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浣溪沙》) 全词所写景物极其细微。这些景物除小楼、宝帘、小银钩等实物外,如轻寒、晓阴、穷秋、飞花、丝雨是源自于感觉的东西,这些极细微极轻灵的景物本身形成了一个让人不忍碰触的氛围。这些物象以平常的眼光可能都难以察觉,在别人的眼中心中未必存在,但词人却格外敏锐地感受到了:漠漠之无边无际,无赖之无穷无尽,梦如飞花之萦绕不绝,愁如丝雨之如麻难断!真是“幽花媚春,自成馨逸”。这纤巧细微的景物带着细美幽约的情思,飘忽不定、轻淡缥缈的,但却似有似无地包围着你,或远或近地缠绕着你,牵引着你的感觉,笼罩了你的心境!是虚空的物象,却是如此凝神的境界! 106 --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 1、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2、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 声慢》)等。 2、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隐逸高洁脱俗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3、动物类 猿猴:哀伤凄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诗经中水意象探析

太原师范学院 《诗经》中的水意象探究 姓名:张娜 学好:2014042320 班级:新闻三班

《诗经》水意象分析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不同于客观事物也不同于主观的心态,而是客观物象和主观情志相统一的产物。赤裸裸的无所凭借的情感是抽象而苍白的,不能感动人。情感的体验都是具体的,而水意象则是“水”作为客观事物来表达作者情感的物质凭借。水的原型性象征更直接更频繁地出现于中国古典审美意象中。从上古《诗经》一直到唐诗宋词,水的原型象征层出不穷。对中国的古典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的解读是从意象开始的。而在我国最旱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许多篇目与水有关。或是记录在女子采摘的样子;或是将男女恋情置于水之上;或是用水来赞颂君子的恩德和才情。 一、《诗经》水意象的分类 诗经中涉及到水意象的有很多,大致可以归为生产和生活两类。其中,对生产的描写主要是采摘和捕捞。如祭祀诗《国风·召南·采蘋》当中“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蘋,于彼行潦”采蘋,采藻,准备祭祀,这是求生子的女子必须要做的事情。蘋和藻都是水草名。还有《国风·召南·采蘩》中的“于以采蘩,于沼于沚”当中的“蘩”也是一种水草。《国风·周南·关雎》中则记录了一位少年迷上了一位正在采摘荇菜的淑女。除了采摘水草之外,先人们也经常捕鱼。如《周颂·潜》中诗句“猗与漆沮,潜有多鱼”诗中的水意象则是作为鱼的生长环境而存在,《国风·卫风·竹竿》,《诗经·周颂·谮》中则记录了捕鱼的方法和工具。《诗经》当中除了对生产的记录还有对生活的描写。

生活当中最主要的是对情感的记录。有恋人之间的爱情,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对君子恩德和品行的赞美之情,对战士们的敬佩之情。《诗经》中的爱情诗多少都会涉及到水,并且都赋予了水一定的寓意和内涵。有一类诗中记录了在发生在河畔的爱情。如《国风·邶风·匏有苦叶》中诗句“有弥济盈,有鷕雉鸡,济盈不濡轨,雉鸡求其牡”则用水起兴,用雌雉鸣叫找对象来比喻女孩子等待自己的爱人,描绘了一个在恋爱中执着追求幸福的年轻姑娘在渡口等待情人的场景。《国风·鄘风·柏舟》当中诗句“汎彼柏舟,在彼中河。”“泛彼柏舟,在彼河侧。”则用水来比喻自己看见美少年的心情,从飘飘荡荡到靠河岸表明了自己的感情之路从无所依靠到终于找到自己的心爱之人。表达了自己对少年的爱慕之情。还有一类是用水起兴的诗篇。如《国风·郑风·风雨》当中则用风雨起兴用三个风雨的反复吟唱来表现出女子对如胶似漆性生活的飘飘欲仙的心理感受。《小雅·菁菁者莪》当中“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一个女子喜得君子的喜悦和欢乐。再如《小雅·古风》用风雨交加起兴,突出婚姻的悲惨氛围。除了用水起兴,还有用水的形态直接来比喻。如《国风·郑风·扬之水》用声势浩大的水来比喻那些挑拨离间人家夫妻关系的闲言碎语,说明闲言碎语是无法使我们夫妻分开来表现夫妻之间的恩爱。如《国风·召南·江有汜》“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中用“江有汜”来起兴,象征妻与妾的地位是不同的,江指长江,汜指江水分出的支流,然后又流入江中,比喻正妻和滕妾的主次地位虽然不同,但是都是属于丈夫的。此诗特指新妇娶来之后就抛弃旧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