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赤壁赋》教学实录(两课时)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赤壁赋》教学实录(两课时)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赤壁赋》教学实录(两课时)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赤壁赋》教学实录(两课时)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赤壁赋》教学实录(两课时) (苏教版

高一必修一)

教师: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

第一课时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朗诵一首最

有名的中秋词,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那就是苏轼的《水调

歌头》

(师生集体背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师: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普遍认为是

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东坡中秋对月,虽不无抑郁惆怅

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以超然达观的思

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有情有理趣,耐人寻味。当时,苏轼在山东密州担任太守,即党政军一把手,中国的大诗人对月亮似乎情有独钟,

当然也包括对对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赤壁的月亮,更是别有一

番滋味在心头。在赤壁,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苏轼学生:不是那个苏轼。

师:这时的苏轼的人生跌了个大跟头,看注解,你得到

了哪些关于苏轼的人生的信息?

生:1057年考中进士,很聪慧,少年得志,官当得很大,礼部尚书。

师:那是必须的。还有呢?

生:运气不好,被诬入狱,屡遭贬谪。命运坎坷。

生:还远贬海南岛,倒霉透了。

师:当时海南岛不是现在的旅游度假胜地,是蛮荒之地,再贬就出国了。苏轼被贬的第一站是湖北黄州。(出示余秋

雨的《东坡突围》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

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

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

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

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

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

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

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师

生共同朗读。

师:今天他来到赤壁的古战场,面对浩渺的江水和皓皓

的明月,思绪万千,《赤壁赋》横空出世,用汉字中最优美

和最纯正的文字,演绎成千古华章。他和和月亮对话,和江

水对话,把世俗和官场横加在自己身上的伤害像蜘蛛网一样

轻轻的抹去。

师:我们来梳理《赋》中有关月亮和江水的文字,轻轻

的朗读,慢慢的体会。(学生自己查找)

生:第一节中诵明月之诗,月出于东山之上,水光接天。

师:后面还有哪些?

生: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师:哪里有江月?

生:空明就是指水月辉映的江面,流光是流动的月光。

师:好有意境啊。你这样一说,老师有些神往了。还有吗?

生:第三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还有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就是指水月

生:第四节直接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唯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师:同学们把水月都找出来了,不错不错。怪不得有名

家如此点评《赤壁赋》:(出示:此赋通篇只说风月--金圣叹,《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林云铭。)

师:这些江山风月表达的情感和角度是否一样?我们先朗读第一段。分享朗读后你的心情?你准备用怎样的语气和心情来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自得其乐)

生:我用舒缓的语气,悠然自得的心态来读,读起来很爽。

生:我用飘飘然的感觉来读,好像人要超脱尘世,飞到天上去。

生:有看破红尘的感觉,人得道成仙了。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各自的感觉,每一种体验都值得尊重,这一节写得顶呱呱,你最喜欢哪一句?

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在清风中饮酒作乐,是人生的快乐的事。

生:我喜欢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徘徊。还有少焉,月亮好像有感情,呼之欲出,月亮像个美人,羞答答的。

师:刚才有人说得道成仙,谁得道成仙了?

生: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生:在朦胧的月色中,人的仿佛凌空而起,乘风飘去。飘向没有约束,没有烦恼的天上。

生:苏轼好似神仙,不是凡人。非常潇洒自由。而在人世间他是不自由,受压制,他不是贬官了吗,所以想脱离尘世。

生:一些天才级的人物从没把自己当人看,在《水调歌头》中说我欲乘风归去,他是来自天上,是天上的星宿下凡。

师:现在想回家看看。天马行空,不是御风,而是相当

拉风。很酷吧。

师:第一节描绘了一幅秋月大江泛舟图,诗意流淌,画

境和心境融合。这些景和情在江月的背景下生成的了一个诗

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

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

欲仙。赤壁水月表现出柔和之美,欣赏之乐。(集体朗诵第

一节,尝试背诵)

师:身披月光,朗诵明月,但朗诵还不足以表达自己的

内心,于是我就要歌唱,要唱的响亮,这是典型的宋朝好声音。

(师生朗诵歌词: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

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师:苏轼相当牛,作词,作曲,演唱都是一个人,苏轼

是相当精通音律的,当个中国好声音的评委绰绰有余。唱的

内容是什么?

生:就是在月光中就划船,划啊划,船儿在月光浮动的

水面上游荡,游啊游,心情舒畅。

师:我把他改编一下就是,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

开波浪,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他一直高兴吗?刚才在朗读时有同学在笑,笑什么?

生:苏轼想美人,想妻子,有点伤心。

师:男人想妻子有错?童言无忌啊。美人是谁啊?谁是美人?

生:就是妻子,他自己不是情思悠远吗,我的心里只有她。

师:看来苏轼对爱情很忠诚啊,但老师说。这里的美人不是美人,你信吗?

生:不信。

师:说来话长啊,在中国第一位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中出现大量的美人和香草,于是美人就不是美人了,她具有比喻含义,《离骚》中多处提到美女。一般美女代指明君贤臣。:“美人”在楚辞里指国君,这里大概是苏轼还想回到朝廷为国效力的想法,美人还是个男人呢。想美人其实就是生:想皇帝。想朝廷。

师:但美人却不想他,美人就像是水中的月亮,两年多的贬谪,是多么希望被召归呀!“渺渺兮予怀”都盼了两年多了,可是归期还是“渺渺”。美人可望而不可及,而是抛弃了他,伤害了他。苏轼似乎有些一厢情愿。人生的悲剧就是这四个字。你能理解吗?

生:能。

师:有人能理解苏轼吗?

生:客人,就是朋友。

师: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苏子唱歌,朋友伴奏,朗读有关箫声的句子,如何理解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生:箫声发出呜呜一样的声音,像埋怨羡慕,像在哭诉,余音像丝线一样不断绝,让深渊里的蛟龙起舞,让孤舟里的寡妇哭泣.,

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好像是女子的哭泣和怨恨,表示音乐极其感人,很伤感。

师:怎么感人?蛟龙潜伏在

生:幽壑中,深渊中。

师:他平时是不轻易动,现在蛟龙都起舞了,是说

生:箫声凄凉和动人。

师:寡妇哭了,怎么回事?

生:想丈夫了。

师:就像苏轼我

生:想皇帝,想朝廷

师:用夸张手法侧面描写,确实传达了箫声的悲伤压抑之情,尤其是在月亮升起的晚上,

生:潜蛟和嫠妇就是写自己。他的歌声自然而然就流露了怀才不遇的心情,而这被客人发现了,于是应和的箫声才有这样的悲凉。

师:这也有道理,幽壑潜蛟,,深藏幽壑,有才华而不见用于世,可能是苏轼自己的写照。孤舟嫠妇,多么孤独凄凉,这不正是苏轼此时的处境吗?苏轼被贬到黄州后,多次在给朋友的信中叮嘱友人“看讫火之”,看完后立即烧掉男胖卸V鲇讶恕翱雌火之”,看完后立即烧掉,好像我们地下党从事秘密工作一样。政治上的残酷斗?让苏轼心有余悸,处境何其悲凉!第一、二两节的情感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变化。凄婉的箫声引发了苏子的身世之感,有乐甚转到了悲愁。为下一节的主客问答提供了前提。

第二课时

背诵第一、两节

师:经过箫声发动,不经意间完成了一个情感的过渡,苏子的神情是

生: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师:如果提到赤壁,会引发我们哪些联想?会想到哪些人物?

生:火烧赤壁,赤壁大战。

生: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

生:曹操,孙权、刘备。

师:都是一代豪杰,英雄人物。这篇文字想到的是谁?

生:曹操

师:你喜欢曹操吗?这里怎么会想到曹操?

生:曹操是三国真正的大英雄。

生:曹操是伟大的诗人,军事家,文学家。

师:曹操的粉丝不少,老师代表曹丞相感谢你。在这个

夜晚,到底是为什么,让苏子想到曹操?

生:曹操的诗歌中提到了月亮,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吗。

师:老师来背诵一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由

曹操的明月诗句想到了赤壁大战。文章怎样描绘这次有非凡

意义的大战。

生: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

旗蔽空。写出曹操气势之盛,势如破竹。

师:最能体现曹操英雄本色的语句是

生: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文能赋诗,武能横槊,写出

了当时曹操的踌躇满志,志在必得。

师:对,这个经典动作只有曹丞相能做,张飞能横槊,

但不能赋诗;诸葛亮能赋诗,但不能横槊。文武双全,问天

下英雄,谁与争锋。唯孟德耳。但文章强调的是哪一句?

生:而今安在哉?

师: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一句。

生:读出英雄人物逝去的沧伤感,一代英雄,在赤壁输

掉了战争,留下了遗憾和伤心。

生:对伟人的同情和可惜。苏轼认为英雄也不过是历史

上的匆匆过客,烟消云散了。

师:那作为赤壁的胜利者周瑜一方呢,而今安在哉?一

切建功立业的伟人们也跳不出生死大限。英雄不好做。所以

我很悲哀。那就做一位普通人吧?做一位退隐江湖的人士吧。普通人生活,苏轼是如何描绘的?

生:打打鱼,砍砍柴,和动物玩耍。

生:喝喝酒,划划船,和朋友开心。

师:注意其中的渔樵、侣、友的词类用法,完全把平凡

的生活给诗意化了,多么浪漫,多么自由。平民的生活真的

很幸福吗?

生:人生很短暂,就像蜉蝣朝生暮死,人生很渺小,就

像沧海一粟不足挂齿,

生:哀叹人生的短暂和无奈,在辽阔的天地间,人的脆

弱和渺小。

师:可见凡人很烦人,最近比较烦。所以我很悲哀。那好,那神仙总没有烦恼吧。朗读有关神仙的句子。

生:想和神仙一起飞翔太空,伴随一轮明月而得到永生。非常有想象力。

师:当然现在我们神州飞船的宇航员可以这样做,在宋

朝那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

生:这里是说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所以这里的风是悲凉的。

师:心随境生啊,正所谓理想很丰满

生:现实很骨感。

师:神仙不敢当,所以我很悲哀。生命中有太多的悲哀,这就是有名的客之三悲。还是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句诗

歌引发了对人生的思索。在强大的时空面前更显示出柔弱个

体的脆弱和不堪一击。人生只能羡慕宇宙的永恒,感叹自己

的无能为力。怎样解决人生的痛苦呢?说说你的体会和经验。

生:我去打篮球,泡网吧。

师:你比较坦率。

生:我找朋友倾诉,或者写日记。

生:我去旅游,对着空旷地大声喊叫,发泄。

师:假如有一位朋友很痛苦,到你这里来诉苦,你怎么办?

生:我会安静的听他讲,让他把话讲完。

生:我会告诉他我比他更痛苦,更烦恼。

师:这倒是一条好途径。人类痛苦的根源大概就在于欲

求得不到满足。而不满足便成为痛苦。如果对生命进行本质

的思考,变换角度,人是可以得到不同的心境。第四节对水

与月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苏轼怎样解

读生命中的水月。(朗读第四节)

生:他认为水与月亮都有变与不变的一面。

师:你怎么理解变与不变?

生:逝者如斯,是说水在不停的流动,在变化,但不变

的还是水和长江

生:月亮有阴晴圆缺,但月亮的本身没有变化。

生:人的生命有长有短,从不变的角度看,人和万物一

样都是无穷无尽的。

师:长江还是那条长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星星还是

生:那颗星星

师:我还是

生:那个我

师:所以我是永恒的。何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

不增减,这种观点表明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肯定。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是,通过一个关联词语-- 生: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

而莫取。人应该知足,不应该占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生:每个人的能力有限,受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过度

追求事业和长生不老是不切实际的。

师:是说是我的总归是我的,不是我的

生:不必强求。

师:生活中我们不要太勉强自己,不要奢求,知足常乐。那怎样才能得到真正快乐和幸福呢?这就是第三层,又提到

了清风与明月--

生:清风明月江水是可以消除烦恼,净化心灵。

生:并且自然界馈赠的美景是免费的,是无穷无尽的。

人可以随时拥有。

生:人要回归自然,享受自然,

师:听清风习习,看明月溶溶,世界对于爱动感情的人,是个悲剧;而对于爱思考的人,是个喜剧。然而世界上爱动

感情的人总是比爱思考的人多得多,所以悲剧就比喜剧多得多。是对清风明月的哲学思考,让苏轼从那种压抑和痛苦中

冲杀出来,从被贬的失落和怨恨中挣扎出来,实现了真正意

义上的突围,苏轼终于选择了一种快乐的生活状态,他要快

乐的活下去,享受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光。文字最后一段的笑

是怎样的笑?

生:是淡定的笑,是超脱的笑。

生:是微笑,不露声色的笑,是愉悦的笑,

生:是忘情的笑。

师:相与枕藉于舟中怎样理解?

生:酒喝高了,相互靠着睡觉,很坦然。

生:非常坦率。毫无顾忌,真正回归到自然,真正的解

放了自己。

师:世间荣辱,仕途进退,人生得失,在这里都消失了,黄州的长江还在滚滚流逝,赤壁的月亮还在深情的凝视,一

场精彩的赤壁盛宴过去了,借助美丽的赤壁风光、江上明月,记述已不是记游,是由身游、目游到心游神游,主客相与枕

藉于舟中,感其所感,思其所思,东坡还荡漾着他的小舟,他的人生与水、月一般永恒,成为我们中国人心中永恒的经典。

小刘

高一数学必修四1.5教案

赤壁赋(必修一)高中苏教版原文对照翻译

赤壁赋 苏轼 壬(r?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独立,羽化而登仙。 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 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歌而和(ha)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 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 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zūn)以相属(zhǔ)。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yú),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 (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不可能屡屡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苏轼说:“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

《赤壁赋》-董一菲老师的课堂实录

赤壁赋》教学简案 大连市十二中学李颖辉 教学目标 1、理解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在主客问答 的理性思辩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2、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把握苏轼的心路历程,体会主客问答的哲理内涵。 教学方法 1、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 2、辅以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资料。 3、教师引导,给出话题,学生合作研讨,教师补充,师生共同探究。 教学思路 一、走近作者,知人论诗 1、苏轼和黄州:苏轼一生最无用世机会的是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正是写于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被贬黄州时,简单地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欣赏作品。 2、解题 (1)赤壁的有关话题:介绍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有人说苏轼《赤壁赋》之赤壁并非赤壁大战之地,苏轼写错了地方,而清代诗人朱日浚却这样说:“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2)赋的特点及演变 二、倾情诵读,涵咏情致 1、欣赏录音朗诵,聆听体悟,进入境界。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句节奏的缓急和变化。边听朗读,边想象苏轼笔下的赤壁美景。 2、指导诵读,辅以《平湖秋月》古曲,营造氛围。指导学生读出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为背诵作好准备。 (1)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并延长;“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脚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2)读出节奏、气势。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3)读出情感。“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 3、熟读成诵。运用多种方法,如示范朗读,大声齐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找出骈句用心细读。

后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14、《后赤壁赋》导学案(高二16-20班)(教师版) 主编人:莫文英审核人:伍雪玲终审人:饶志青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 导入: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一、课前检测 1、关于作者 2、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3、温故: 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 明确: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现过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文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些美景。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 二、自主学习 1、翻译与理解 【1】是岁 ..(这一年)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 既.(已经)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环视)而乐.(意动用法,以……乐)之,行歌相答。已而 ..(过了一会儿)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2)”客曰:“今者.(助词,用在表时间 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薄暮 ..(傍晚),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可是)安所得 ...(从哪里得到) 酒乎”归而谋诸妇。(2)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连词,表目的,为了)待子不时 ..(不确定的时间,随时)之须.(通“需”,需要)。 ▲(1)(句式:状语后置句)译:我从雪堂出发 (2)翻译: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将如何度过呢 (3)翻译:回家后我和妻子商量 ▲诵读后思考: 1、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 2、“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明确: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3、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赤壁赋》必修一

《赤壁赋》必修一 浙江省临海市大田中学鲁金会 【教学目标】赏析苏东坡的《前赤壁赋》。 【教学设想】 在落实字词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涵咏、探究的方法赏析这篇经典赋文,解读苏轼。 【教学过程】一、放录音 (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 学生听,谈谈《赤壁赋》有什么感觉。 二、整体感知 板书: 景情理 乐悲喜 (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 三、赏析要点1、赏景:学生用散文化的笔调改写第一自然段。 参考: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于是,羽化登仙、飘然世外。 2、品情:悲从何来? 参考:乐极生悲为人之常情。 ⑴悲从“歌”中来:3 2019-10-09 浙江省临海市大田中学鲁金会 【教学目标】赏析苏东坡的《前赤壁赋》。

【教学设想】 在落实字词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涵咏、探究的方法赏析这篇经典赋文,解读苏轼。 【教学过程】一、放录音 (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 学生听,谈谈《赤壁赋》有什么感觉。 二、整体感知 板书: 景情理 乐悲喜 (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 三、赏析要点1、赏景:学生用散文化的笔调改写第一自然段。 参考: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于是,羽化登仙、飘然世外。 2、品情:悲从何来? 参考:乐极生悲为人之常情。 ⑴悲从“歌”中来:3 2019-10-09 浙江省临海市大田中学鲁金会 【教学目标】赏析苏东坡的《前赤壁赋》。 【教学设想】 在落实字词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涵咏、探究的方法赏析这篇经典赋文,解读苏轼。 【教学过程】一、放录音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2)知识与技能 (1)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 (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解题,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史实; 2.正音,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初步感知课文。、 3.讲解1、2两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人,了解一段史实,学习一种文体,感受一种胸襟和气度。这篇文章就是《赤壁赋》。(板书题目) 二、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简介 1.苏轼及“乌台诗案” 师:《赤壁赋》作者是谁?(苏轼)那么同学们了解苏轼多少呢?(同学起来发言,老师总结整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但以苏轼的影响为最大,他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实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做地方官。新法实行得很有成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害他坐牢。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后来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没有实权。于是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边造了一间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偶尔也去爬爬山,划划船。《赤壁赋》就是他在游了赤壁(事实上不是三国中的赤壁,而是赤鼻矶)以后写下的,同时期的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 (二)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语言上多使用骈句和对偶,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因而文章特别适合吟诵。

《赤壁赋》导学案及答案

《赤壁赋》导学案及答案 制作人:审核:高一语文组编号20161025 第一课时 一【预习目标】 1、依据注释,掌握作家、作品及赋的有关知识。 2、读准字音,熟读文本,理清文章脉络。 二、背景资料 (一)作家介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为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二)背景知识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幸亏亲友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时,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的残酷打击感到悲愤、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中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时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三)预习了解赋体,掌握特点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汉赋分为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预习任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壬戌.()桂棹.()余音袅.袅()幽壑.()嫠.妇()愀.然()山川相缪.()渔樵.()旌.旗()酾.酒()舳舻 ..千里()横槊.()扁.舟()匏.尊()无尽藏.()蜉蝣 ..() 狼籍.()枕藉.()窈窕 ..()麋.鹿)4、熟读文本,圈点勾画,将在预习过程中的问题写下来。 【学贵有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我能熟读第一、二段,整理文言知识并会翻译。 2、我能体会第一、二段呈现出的诗情画意。 【预习检测】(见预习案) 【自学研讨】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段 二、整理文言知识 (1)我来找出通假字: ① ② (2)我来回答词类活用: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3)我来回答 一词多义: 扣舷而歌之( ) ①歌歌曰( ) 倚歌而和之( ) 七月既望( ) ②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 纵一苇之所如( ) ③如 如泣如诉(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④于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粤教版精品教案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这是一篇很经典的赋,既有赋的特点,又有苏轼的特色,教参上是安排了三课时,我因为听课也用了三课时,因为这是第三册的最后一课。我讲公开课时只讲了这课的第三课时,怕大家对我的课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我就简单的把上两个课时的思路写了一下,希望各位老师能毫不留情的对我的授课过程和内容进行批判!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让同学们齐背《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入新课。 (二)、回忆有关“赋”的知识 因为高一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 (三)、给同学们一起回忆苏轼的一些情况,重点说苏轼的思想,尤其是受儒道佛及游侠思想影响后的表现。 (四)、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五)、找学生朗诵这篇课文,纠正读时出现的错别字和不正确的断句。 (六)、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七)、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己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八)、老师点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1、望既望属白露所如所知冯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前置句或介词结构后置句) 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 (九)出示<诗经.陈风.月出>第一章. 1.与学生一起学习. 2.让学生体会作者提它的用意. (十),找个别学生翻译第一段. (十一)布置作业 1,背颂第一段,预习二三段. 2,让学生翻译第一段,交作业.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 (一).检查第一段的背诵 (二)让学生读第二段 1,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 美人和袅袅缕嫠妇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人教版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苏轼 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学法指导 回顾有关苏轼的作品,归纳苏轼的性格特征及其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作者背景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武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武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

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变化,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 纵观苏轼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赋,始于两汉魏晋,刘翩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搞文(舒展散布),体物写志也。”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两京赋》等。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L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二、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

赤壁赋 必修一原文对照翻译

赤壁赋 苏轼 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 浩浩乎如冯(píng)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 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 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 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这是一篇很经典的赋,既有赋的特点,又有苏轼的特色,教参上是安排了三课时,我因为听课也用了三课时,因为这是第三册的最后一课。我讲公开课时只讲了这课的第三课时,怕大家对我的课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我就简单的把上两个课时的思路写了一下,希望各位老师能毫不留情的对我的授课过程和内容进行批判!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让同学们齐背《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入新课。 (二)、回忆有关“赋”的知识 因为高一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 (三)、给同学们一起回忆苏轼的一些情况,重点说苏轼的思想,尤其是受儒道佛及游侠思想影响后的表现。 (四)、让学生自读,解决字词问题。 (五)、找学生朗诵这篇课文,纠正读时出现的错别字和不正确的断句。 (六)、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七)、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己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八)、老师点出重点和 1、望既望属白露所如所知冯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前置句或介词结构后置句) 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 (九)出示<.陈风.月出>第一章. 1.与学生一起学习. 2.让学生体会作者提它的用意. (十),找个别学生译第一段. (十一)布置作业

1,背颂第一段,预习二三段. 2,让学生译第一段,交作业.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 (一).检查第一段的背诵 (二)让学生读第二段 1,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 美人和袅袅缕妇 舞泣(使动用法) 渺渺兮予怀 (主谓倒装) (三)让学生译第二段,教师纠正错误 (四)找学生读第四段 (五)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六)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 然正襟危坐固樽属须臾 活用: 1,乌雀南飞(南) 2.西望夏口(西) 3,东望武昌(东) 以上三个词都是名词做状语,可译成:向南(西,东) 4,顺流而东也. 东;名词活用做动词,可译成:向东进军. 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破:形容词做动词,大破,攻下;下:名次做动词,攻下.

赤壁赋第一课时

《赤壁赋》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准确理解一、二段的内容 2、了解作者,掌握一、二段的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背诵一、二段 预习案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自主阅读下面的“知识链接”,了解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自读课文,能准确断句和诵读。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书面完成 3、将预习案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色笔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二、了解背景: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 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 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三、文体知识: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 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

《赤壁赋》教学设计(课赛)

教学设计(设计教师:云南省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李正保)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 《赤壁赋》 苏轼 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 1、课题内容:《赤壁赋》。 2、课题内容基本情况:《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3、教学内容解析:《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承《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这三篇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它们与第一单元的现代抒情散文遥相呼应,互为补充,共同为“表达交流”部分的“写景要抓住特征”“学习描写”“学习抒情”提供基础和范例。这三篇虽都是山水游记类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4、教学内容选取:①苏轼其人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赋”这一文体的“主客问答”的形式。 ③中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基本特征:对自然山水风物的描绘(意境)、个人情感志趣的生发与表达、对世界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三者的完美结合。亦即意境、情感和理趣的完美结合。对这类山水游记散文做整体上的基本规律的总结,《赤壁赋》正可以作为一个典范,可以充分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④对课文的整体鉴赏学习: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对文本做深入细致的鉴赏学习,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苏轼其人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黄州时期的苏轼的经历和思想特点等相关背景史实。 解析:苏轼是中国古代少见的全才,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

(完整版)《赤壁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赤壁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其思想,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2. 弄清字音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 积累第一自然段的重点文言字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弄清字音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积累第一自然段的重点文言字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拔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对于《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很熟悉了,同学们一起背诵上学期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上阕写景,描绘了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而苏轼在《赤壁赋》中又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呢?是否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相似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写作背景及解题 1.走近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 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与其父、其弟同列“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 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后人称之为“三苏” 。他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 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 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

(完整版)《赤壁赋》学案及答案

《赤壁赋》 第一课时 一、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佑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

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轼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社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内容结构表: 第一段:夜游之乐--- 美事: 美景: 美感: 第二段:主客异现--- 主人:乐甚、歌之、美梦 客人:呜然、舞蛟、泣妇 第三段:乐极生悲--- 生活空虚 生命短暂 欢乐难久 第四段:因悲生悟--- 变换角度 摒弃贪欲 及时行乐 第五段:随遇而安---- 嬉笑、不知 学习第一段 思考:(l)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 (2)本段展示了怎样的境界?感情色彩如何? 明确:(l)可分三层: ①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 ②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 ③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2)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学习第二段 思考(1)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本段的“嘻”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 (3)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同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赤壁赋必修一原文对照翻译

赤壁赋必修一原文对照 翻译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赤壁赋 苏轼 壬(rén)戌 (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 浩浩乎如冯(píng)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 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 溯流光。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

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 )妇。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 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 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 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 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zūn)以相属(zh ǔ)。 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yú),

《赤壁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

《赤壁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5.知识与技能 (1)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 (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四)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解题,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史实; 2.正音,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初步感知课文。、

3.讲解1、2两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1)导入(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人,了解一段史实,学习一种文体,感受一种胸襟和气度。这篇文章就是《赤壁赋》。(板书题目)(2)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简介 (四)苏轼及“乌台诗案” 师:《赤壁赋》作者是谁?(苏轼)那么同学们了解苏轼多少呢?(同学起来发言,老师总结整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但以苏轼的影响为最大,他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实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做地方官。新法实行得很有成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害他坐牢。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后来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没有实权。于是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边造了一间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偶尔也去爬爬山,划划船。《赤壁赋》就是他在游了赤壁(事实上不是三国中的赤壁,而是赤鼻矶)以后写下的,同时期的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教案 一、导入 林语堂对苏轼的有趣评价:“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伽修行者……” 苏轼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胸无城府,童心未泯,积极入世,在惆怅失意写下“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游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哀怨之词;在被贬惠州却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得意之诗。他到底能否“不可救药的乐天”,被贬后又如何解脱苦闷?这节课一起来探讨。二、梳理全文结构,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文章的第一段的景物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教师:通过前两节的学习,我们已经大致的了解文意,这节课我们有两个学习任务要完成:一是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情景理水乳交融的特点;二是理解苏轼在对自然、、宇宙的对话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学习古人的豁达精神。那么现在检查一下,大家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在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落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西东。景象澄澈,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徘徊”可谓神来之笔,从东山上升起的月亮,似乎很理解人意,它慢慢升起,却又不忍心离去,只在斗牛之间“徘徊”,又似在看人家美景,如同卞之琳的《段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一样互为风景。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作者的心情如何?游人自然心旷神怡。 教师: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⑴作者写自己在辽阔的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翔,进入仙界,越是长江的大气,饮酒作诗的快感,豁达的情境越使下文浓重悲凉。 ⑵沉醉于山水之间,更能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 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如何变化? 教师:由同学的回答,我可以作出以下判断:这篇文章的情感是由乐写到悲。他们之间转化的媒介是什么? 学生:萧声 教师:那么这悲凉的萧声又是因何而起呢? 学生:美人 教师:从作者扣舷而歌词看,显然就是《月出》诗中发出来的“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你长得美丽迷人,身材好,气质更加迷人,可我只能渺渺兮予怀”思者黯然。这里的美人代表的理想的追求,对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啊,来自贬谪后的苦闷,我只能在此欣赏这美丽神奇的山水。 客人因何而悲? 苏轼张开想象的翅膀,借助情感的强大的动力,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领域,他从眼前的赤壁,联想到三国赤壁,又从三国赤壁联想到历史上有名的赤壁大战,再联想到“固一世之雄”的曹孟德及其建立的功绩,可谓浮想联翩,意向纷呈。 教师:写曹操仅仅是为了说明自己想到英雄马?这也看不出悲呢?例如:毛泽东“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是弯弓射大雕”,多么凌云壮志啊。哪一句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