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村养老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保障研究文献综述

学生:曹文献指导老师:文先明

(2007级经济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号b200700094)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农村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农村老年人的规模越来越大。据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超过5930万人,约占全国全部老年人口总数的70% 。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92,高出城市1.24个百分点,进入了老年社会,并且中国农村老年人口规模还继续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农村目前的老龄化发展趋势状况所导致的直接后果之一便是农村养老需求加大,要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的基本要求,维护社会安定,实现和谐社会,仅靠传统养老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另外,从我国经济发展变化状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的相关指标表明,我国正向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快速迈进。但与此同时,我国在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由于受“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基本还是靠农民家庭和农村集体经济来提供农村最简单的社会保障。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受到很大冲击,绝大部分农村的集体经济已全面萎缩,逐渐无力承担提供农村社会保障的责任。至此,农村的社会保障不仅没有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向前迈进,反而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倒退的情况,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形成鲜明反差。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不仅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差距,加剧了城乡之间的不和谐,而且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尤其是限制了广大农村消费欲望的扩张,成为我国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可喜的是,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中央已经在逐步加大支持农村的力度,尤其是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时要基本建立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认为在新形势下,按照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要不断加强农村制度建设、通过公共财政支农的积极效应和农村一系列的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从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效激活农村各种生产要素,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以上所述:对于如何妥善解决中国数以亿万计的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是基于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国家稳定以及基本的公平正义的重大课题。为此,本文将对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动态综述如下。

二、关于养老保障制度的相关理论

国内外养老保障理论诸多,尤其是自20世纪50年代起,出现了一批关于养老保障制度理论的经典文献,这是因为随着养老保障制度变成一种国家制度并在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中占有了更大比重,它已越来越大地影响了经济增长

与社会稳定。一方面是规模不断膨胀的养老保障制度需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合理的经济政策;另一方面也是社会秩序、国家政局和人民生活方式逐渐稳定后,经济平稳增长成为国家的头等任务所致。

(一)家庭养老理论

以家庭为核心的养老金制度不是政府成文法规约定的规则,它是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中,家庭承担着保障、再分配乃至储蓄的全部功能。下面以从几个角度对家庭承载养老职能的制度安排提出经济解释。

1.家庭内部的分工和交易机制

依照贝克尔的家庭生产理论,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个人的时间价值不同。工作期的时间价值相对较高,而退休期的时间价值则会下降。假设家务劳动是时间密集型的,而工作活动是非时间密集型的。因而,老年人和年轻人将在家庭内部进行分工,当年轻人支付的养老费用等于老年人家务劳动的边际产出时交易达到均衡,此时家庭的总效用达到最大化。这样的均衡结果需要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一种理想状况。同时将家庭养老理解为一种交易过程有时显得牵强。有些老人不一定承担家务劳动,一些劳动能力很低的老人所提供的家务劳动不足以交换足够的养老费用,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更不具有交换的能力。

2.家庭内部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机制

当资本市场不能向人们提供适当的工具以平滑一生的消费时,人们在工作期储蓄以备老年之需的需求因为缺少可靠的储蓄和投资工具而得不到满足,此时儿女可能是一种相对可靠和有效的替代性投资工具,投资于儿女因而成为一种次优选则。人们年轻时将自己所得的一部分用于抚养儿女,可以看作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年老时得到儿女的赡养则是此前投资的回报。人力资本回报理论将投资的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的整个社会。在社会经济水平不发达的条件下,个人的劳动生产率主要取决于个人的体力,此时儿子相对于女儿是一种更优良的投资工具,这就是“养儿防老”的逻辑。尽管国家制定了计划生育政策,我国农村的很多家庭仍有1个以上的孩子,并且往往采取各种办法保证有一个男孩,这也是“养儿防老”机制的一个例证。

3.家庭内部的代际合同

确保年轻人向曾投资于他们的老人支付“红利”,从经济学的角度必须存在这样一个家庭内部的代际合同,即:我养活我的老人,等我老了,我的儿女也会养活我。这样的代际合同以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纽带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社会化的老年保障制度是工业化之后,信任关系从家庭内部扩展到社会,从特殊性扩展到普遍性,从而代际合同可以在全社会的范围内缔结的结果。

4.家庭外部的社会约束力支撑

意识形态(例如中国的忠孝观念)和社会舆论在维系家庭养老制度中的作用也不可低估。情感转移和家庭内普遍存在的利他主义也是客观存在的促使儿女赡养老人的重要因素。总体来看,可以说非正式的家庭养老安排是一种由强大社会约束力支撑的自愿行为。

(二)福利经济学理论

创立福利经济学的庇古认为人们的行为倾向是追求最大程度的满足,使人们得到满足的是物的效用,效用可以通过单位商品的价格进行计量。他认为影响经济福利的主要是国民收入的大小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情况,国民

收入增加可以提高一国的总福利,减低国民收入不均的程度同样会提高一国的总福利,因为他认为实际收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他说:“在福利经济学中有两个命题,粗浅地说,即第一,对于一个人的实际收入的任何增加,都会使满足增大;第二,将富人的货币收入转移于穷人,会使满足增大。”他主张,通过国家的累进税政策,把富人缴纳的一部分税款转让给包括老年人在内的低收入者享用,以增加社会福利。与此同时,英国以韦布夫妇为首的费边主义者主张对老年、疾病、伤残等实行社会服务,以取代《济贫法》。当时执政的自由党政府参照庇古和韦布的理论,用增加税收的办法筹集社会福利基金,举办包括养老在内的福利事业。1941年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所著的《公民与教徒》一书,用“福利国家”代替“权利国家’夕,认为改进人民福利是政府的责任。同年6月,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家贝弗里奇的调查报告为政府采纳,从而确定了英国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1945年英国工党执政,以部分工业国有化和社会福利为纲领,先后施行了以养老为核心的社会保险、家庭补助、社会保健和工业伤亡等四种社会福利方案。

(三)“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即德国的新经济自由主义,该理论认为经济的高效率和经济发展唯有依靠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在经济中必须有高度的竞争,因此反对垄断,反对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主张强化法制,构建良好的经济秩序,以为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经济发展了,会间接保障整个社会的福利。同时,认为要使市场竞争更为人道化,主张实行社会保障政策。A·米勒一阿尔马克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经济要按市场经济规则运行,同时扩大社会保障。所谓社会市场经济就是社会政策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更具体地说就是社会保障同市场经济的结合。但是该理论却反对福利国家制度。认为如果变成了福利国家,市场机制、自由竞争的社会被摧毁,人就会变得懒惰,从而会对经济效率和经济发展产生致命的损害,经济就会“瘫痪”,这样,也就谈不上任何福利了。也就是说社会保障只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并不是一切都依赖于社会保障。

(四)公共经济学理论

公共经济学将社会保障作为收入再分配问题来处理,之所以要建立社会(政府)保障制度是因为市场机制的缺陷。公共经济学认为政府应该通过举办公共医疗保健系统、医疗社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残废保险、幸存者照顾计划以及社会救济等来构建一个灾害社会保险系统,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生活。公共经济学更进一步研究了社会保险模式的选择、社会保障标准的确定、社会保障管理、社会救助的方式等多方面的问题,使社会保障的研究进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学者对谁应该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家庭还是公共责任—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如Sussan.Hiliie等人的研究表明,家庭成员仍然是老年人生活照料的主要提供者。而且随着老年人寿命的延长,子女对父母的照料会越来越普遍。Xiaochun Qiao(2001)广泛分析了中国老龄化问题的原因和潜在影响,并针对农村地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选择。他认为,随着家庭小孩数量的减少和制度的变化,以及基础设施缺乏、贫困和劳动力流出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村老龄化问题比城市更加突出,解决这一问题除了依靠农村家庭本身以外,还应建

立社区照护中心、保留原有的社会救济制度、重建社会保险制度、鼓励女儿对老人的照料、以及构建社区服务体系等对当前中国农村老龄化问题解决行之有效的措施。Boni(2005)论述了随着中国步入老年社会,其传统的老年人保障系统将面临着严峻挑战,分析了面临挑战的原因,提出未来老年保障系统要综合考虑到三个因素:了解老年人的需要;提升家庭保障功能;发展社会和社区针对老年人的相关服务。

另外,从女权主义的视角,对在照料提供者占比例最大的女性所承受的压力和负担问题进行研究的也很多。众多的研究都指出,由于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妇女劳动参与等原因导致了以妇女为主的照料提供者的负担加重、家庭支持系统弱化等问题。由于女性通常担负着照顾父母的直接责任,承受巨大的家庭压力和负担。由此,家庭承担养老服务资源供给责任的观点遭到了女权主义者的强烈反对。因此,Allen Walker等通过对欧盟国家的研究,提出国家和家庭共同提供养老服务资源。Rhonda等学者则认为,在家庭结构不再胜任老年照料任务时,社区应成为提供支持和保障的可靠去处。

RobertE.Kane(1999)在《有关照顾和支持老年人问题的国家政策比较》一文中对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德国等四个国家的老年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她指出:“前3个国家用同一语言且有相同的传统,而后者则许诺对长期护理将与急诊护理一样列入普及的保险项目。”但是“许多主要的社会计划是不能留给个人和私人方面的,它们要求有集体的行动以使其成为个人负担得起的计划。政府不是操纵者,而应作为协调者对此项努力负很自然的职责。目前,社会舆论已将注意力指向明确政府的适当责任和政府计划中应当被继续视为权利的范围。”

在对老年人经济保障的研究中,Jame S.H.Shulz(2000)主要关注了家庭和政府的协作关系。他指出,“世界将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绝对贫困中,贫困老年人则是一国的主要贫困群体,而且以农村老年人和老年妇女为最。”“显然,抵抗农村老年人贫困的最好方法是从事一些能成功反贫的发展项目,同时增加能够扩大妇女的就业机会的性别政策。但是,关于贫困的原因,不仅仅应该考虑老年人劳动能力的下降,而且还应该考虑家庭成员的死亡,或与亲戚在地理位置上的分隔。”

老年福利政策是国外学界关注的另一个重点,尤其是现行福利政策、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方面。以欧洲为例,福利国家已经或正在改变其原有的老年福利政策,如严格规定用于照料的财政限额、减少公共机构照料、向社区照料转移、鼓励家庭和非正式服务网络的发展等措施。如AllenWalker通过对欧盟各国的研究提出:首先,应明确从公共部分转移给盈利或非盈利的照料服务的提供者的比例有多大。其次,要考虑到家庭几乎在满负荷地提供照料,没有多少余地来接纳转移来的照料服务份额了。再次,应根据使用者及其家庭照料者的需要,决定提供何种种类和水平的服务,即应该建立服务使用者导向的居家照料服务体系。

经济社会的转变给农村老年人尤其贫困老年的生活保障带来的冲击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如Wang Dewen (2005)分析了中国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和现状,讨论了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所面临的挑战和选择,提出对于中国加快推进养老制度改革以便为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转型提供一个制度安排上的支持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国外对老年保障的研究有四个特征:一是研究呈现多视野、多学科的特色;二是在经济保障得以实现的前提下,西方国家对老年保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的照顾和料理方面;三是目前西方正逐渐认识家庭在老年保障中的重要性,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家庭对老年人承担与实施一定的义务与责任;四是经济社会的转变给农村老年人尤其贫困老年的生活保障带来的冲击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

四、国内研究动态

国内学者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的:(一)是关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政策原则的探讨方面。

在我国,对农村养老问题的学术研究始于8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探索,学者们己达成共识,认为农村养老问题是中国养老事业的关键问题。关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政策原则的研究目前大体存在三种取向:(1)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要性;(2)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3)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构想、设计与战略实施。

1.建立农村杜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在我国建立农村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很有必要性。学者们主要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对此展开讨论的。

宏观必要性是:缩小城乡差别,推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扩大国内需求,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调节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尊重和保护人权的具体体现,应对入世挑战的需要等。

微观必要性表现在:城市化和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市场化趋势,使得劳动者经营风险增大;计划生育后出现的“4-2-1”人口结构,带来的子女数减少,家庭的小型化;家庭规模、结构和功能变化、流动人口增加;人们思想价值观念变化,老年农民社会地位下降。

但也有部分学者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持否定态度。陈平等人认为“建立中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自损国际竞争力的短视政策”。

2.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

有部分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对建立农民社会养老年金保险计划探讨了经济上的可行性。其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①全国范围内都可行。鲁思来,贡森,亚瑟.候赛因认为,从欧洲实践借鉴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启示是:一些欧洲国家同样在经济发展的早期,甚至在一个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就开始建立农村养老金。而且欧洲的经验表明,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经济发展水平,而是政治。如果政治领导人决定为农民建立养老金,他们就可以这样做,甚至在非常低的经济水平的情况下也可以这样做。所以我国完全具备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

卢海元等以欧洲为参照标准,通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指标的比较,认为我国目前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经济上是基本可行的。

②全国范围内不可行,但可以分区域推进。一些文献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约束性因素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认为在我国财力有限的硬约束下,而城市又处于经济改革的中心,在资金的竞争性使用中具有优势;福利国家的困境对政府的警示作用使国家不敢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入太多。因此现阶段我国尚无能力建立真正的全国范围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只能以局部地区的保障作为替代,然后再分区域推进。

何文炯等参照杨翠迎等所列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后认为,浙江、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广东以及福建等省市的许多地区也已基本上满足或接近了前述条件。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就全国而言,应当有进有退:发达地区应积极推进,欠发达地区应暂缓推行。

3.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构想与战略实施

3.1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

学者们就如何充分发挥各种养老方式的优势,充分调动各种养老资源,从而构建出分工合理、保障有力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陈彩霞认为在有孝文化传统的我国,家庭养老一直是养老的主要方式。然而,目前在农村,有半数老人在年老时或仅得温饱、或被子女遗弃,生活质量非常低劣。因此认为,应利用利益机制来改善养老状况,也就是说使老人拥有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让他们具有由子女或他人赡养或照料的经济手段。

刘庚长认为目前中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方式正处于转变初始或启动时期,其现状是家庭养老为主,其趋势是走向社会化服务。他建议继续倡导家庭养老,同时加快社区建设和人口城镇化进程,增强社会化服务,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刘从龙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主要有家庭养老、自己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等方式。家庭养老是老人在收入来源和生活安排上均依赖于家庭其他成员;如果老人有自己的收入来源,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即为自己养老;社区(含乡镇企业)养老指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乡村或乡镇企业,仿照城镇企事业单位的退休办法,给老年人发放养老金。社会养老是指实行养老保险,由社会统筹解决养老问题。

成海军提出广义范畴上的养老保障体系的构想,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老年生活照料体系、老年医疗保健体系、老年救济体系、精神生活体系。同时,他认为未来中国农村将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主体,社会救助、社会照料和社会福利服务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

万克德认为稳步实行“家庭-社会”养老双轨机制,才是中国农村养老的现实选择。原因是:一方面,家庭养老的功能日渐削弱,需要社会养老的加强;但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化养老的艰难进程和中国不允许福利型养老方式的国情现实,都决定了社会养老为主的方式不可能完全替代家庭养老。只有坚持家庭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养老的理想选择。

彭希哲,梁鸿认为:受制于农村社区的客观因素的影响,任何单一保障形式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须将家庭保障,社会保障和商业性保险有机结合在一起,农村社区的保障体系将从二元化多形式的保障体系向多层次城乡一体化的方向演进,保障程度和内容也将由低水平、单一化向高水平、多样化发展。个人和家庭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继续保留其保障的功能,但其作用范围和强度己经并继续减弱。商业性保障则应适时进入,弥补个人需求与社区保障供给的缺口。

3.2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框架的构想

王国军主张,建立“从城乡‘二元’保障到基本保障、补充保障和附加保障的城乡有机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基本保障中,农业劳动者通过税收的方

式,向全国统一社会养老保险机构交纳社会养老保险税,社会养老保险税率应按各地农民的收入水平、物价指数和人口预期寿命而分别制定;在补充保险中,如果农民受雇于人,超过一段时间后,雇主和雇工必须按雇工工资的法定比率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交纳社会补充保障费;在附加保障中,农民可以参加商业保险或个人储蓄的方式获得保障。

刘子兰主张,未来中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险计划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在全国范围实行社会统筹,而个人账户的建立则以地区(省或地、市)为基础,由各级地方政府和农民本人共同向个人账户供款。这种制度安排有利于未来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3.3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战略实施

迄今为止,国内学术界对于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战略实施上,主要有如下建议。

郑功成:人口不断分化推进。他认为需要在化解养老保险历史债务、降低社会保险缴费率、强化国家财政与劳动者个人的责任并缩小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差距的条件下,仍然持分类分层推进的观点,认为应当承认农村人口不断分化的现实并采取有区别的社会保障政策。

卢海元:创新农村社保制度,从中国农业和农村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国际上农民补贴方式的演变趋势看,将对农民的直接补贴主要用于启动和支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推进农民补贴方式的制度化。如果将农民补贴方式创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安全机制的重建、农村基层组织职能转换有机结合起来,政府只需将原来用于粮食储备的资金转为定额补贴资金,完全可以在不增加甚至减少财政负担的情况下,由农民缴纳的保险费,就能满足国家粮食储备需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以低成本建立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王延中:分区域推进。需要用长远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不要太急。但是,每一个时期有不同的重点,可以分轻重缓急、分步推进。

(二)是关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实践路径的评价分析方面。

主要是从养老资源供给的角度对我国各个时期农村养老保障的方式划分为历史上的以家庭养老为主、50年代初的家庭保障,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保障,80年代至今的以家庭保障为主、保障多元化三个时期。我国政府从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性地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有10多年的历史。对农村养老保障开始重视,并且进行了很多研究,大致是在 1986年之后,通过结合实践情况下对研究主题方向的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1986-1992年,对农村杜会保障模式建立的初步探讨

1986年,民政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在江苏沙洲县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会议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成为首批试点地区。

这一阶段,学者们主要是根据我国处于经济、政治和社会激烈转型对农村的养老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一需要这一角度出发,针对以前家庭养老的状况难以为继的状况进行了反思和探索,研究建立其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1993一 1998,对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基本设计

1991年6月,原民政部农村养老办公室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下简称《基本方案》),确定了以县为基本单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原则,决定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公布实施。此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各地推广开来,参保人数不断上升,到1997年底,已有8200万农民投保。

这一阶段,整个理论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养老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作用、农民投保策略选择制约因素分析,以及一些地区的实证研究。

3. 1998-至今,对家庭、社会、杜区、自我各种养老模式的研究

1998年由于政府机构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民政部门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这个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困难,一些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甚至陷入停顿状态。鉴于这种情况,1999年7月,国务院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决定对已有的业务实行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务,有条件的地区应逐步向商业保险过渡。

这一阶段,学者们提出了很多比较适合于我国农村的养老的模式,对家庭、社会、社区、自我各种养老模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的经济水平还处于很低的阶段,有些设想和建议还只是一个构想。当然,由于存在比较严重的地区差距,所以可以在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方案,体现柔性和灵活机制。

随着中国农村养老保险改革的实施,理论研究也逐渐从偏重宏观研究转向当前养老保险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的研究,一些地区作了有关养老保险的社会调查,为制定改革方案提供了背景材料。

(三)是关于针对农村不同人群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方面

针对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取得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与传统户籍等制度冲突出现的农村流动劳动力、乡镇企业职工、失地农民、遵守计划生育的农民等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障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制度操作思路。具体说来主要是展开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农村流动劳动力养老保障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人口的流动性显著增强。在农村流动劳动力社会保障方面,鉴于农村流动劳动力作为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传统户籍制度冲突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规模庞大,在流动劳动力的社会保障问题上:①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应当给农村流动劳动力以社会保障,北京等地甚至制定了专门的流动劳动力养老保险政策。②有学者认为流动劳动力因为有土地保障,加之政府承受能力不强而主张不必考虑流动劳动力的社会保障问题。上述两种观点均较流行。③第三种则是主张分类分层保障流动劳动力的社会保障权益,在肯定流动劳动力需要社会保障的条件下,认为应当优先考虑流动劳动力的工伤保障、特困援助等,养老保险则在其后且应分类展开。

2 .征地农民养老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征用了农民的土地,并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失地农民。学者们基本上对于在征地过程中对于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都是赞成,他们研究一般在:如何保障失地农民的合理利益,

如何确定对失地农民的合理补偿,如何确定失地农民的合理利益结构,各地方模式的完善总结上。

3.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障

自19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不过,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一点是,在1990年代,乡镇企业也成为中国农村老年保障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养老金计划、行政村组织和乡镇企业结合在一起的新的制度安排不完全等同于组织化的储蓄。它孕育着现代社会保险的胚胎:①雇主通过补贴在社会保障中发挥作用;②雇主利用这一计划来获得经济收益;③其中有再分配的因素,再分配是通过乡镇企业和行政村来组织的。通过标准化、加强规范、确定标准和实行更加透明的再分配,这一制度可能会发展成社会保险。

彭希哲,梁鸿认为:把乡镇企业职工与土地的联系当成一种社会保障形式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许多不足之处。在城市企业改革中,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是当务之急,然而在乡镇企业发展中这些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同时,尽管乡镇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具有的特殊意义不断增长,至今对乡镇企业本身以及其对所在的农村社区发展的影响的系统研究仍很缺乏。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深化,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应当将乡镇企业置于改革的中心,而不是边缘。

4.特殊群体:遵守计划生育农民的养老保障

关于计划生育带来的子女数减少和家庭结构变化,有两种观点:

①一种认为其对家庭养老方式产生影响,因为计划生育的推行在规模和结构上使家庭发生变化,规模上家庭人口和劳动力减少,意味着家庭收入减少,赡养老人的能力降低。结构上家庭趋向小型化和核心化,不论是家庭收入,还是夫妇能够用于赡养的精力和时间,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从子女角度所进行的研究也证实子女在照料老人方面确实存在诸多困难,经济困难和时间不够是两个最重要的原因脚J。

②也有的学者认为对于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及今后一、二十年内陆续进入老年期的农村老人,由于其生育率较高,终生累积生育子女数普遍在2个以上,因此子女数不构成其养老的主要问题。至少在最近一、二十年内,在农村地区不会因为子女数太少而影响家庭养老。

五、评析

确定农村养老今后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指明方向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安排。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就此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广泛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创见性的观点和意见。但总体而言,目前无论是政府部门、学术界等都还处在探索和争论的过程中,尚未找到既符合各方利益团体、又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案。

具体来说,目前养老保障改革研究仍然处于宏观理论研究多,框架体系的定性分析和设计多,定量研究较少。对策研究多、系统性研究少,特别是把老年医疗保障、经济供养上的养老保险和生活救助等共同纳入到当前养老保障的制度体系建设中进行研究的少。另外在研究方法上还鲜有运用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家庭养老、老年医疗保障、老年生活救助等从经济支持(即资金的来源),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及健康维护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的成果。

五、参考文献:

[1]王述智.张仕平.关于当前农村养老问题及其研究的思考〔J〕.人口学刊,2001.1:41

一44

[2]康文龙.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目标选择〔J〕.云南社会科学,王999.2:42--46

[3]陈平.建立中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自损国际竞争力的短视政策〔J〕.中国改革,

2002.4:16一 17

[4]鲁思来,贡森,亚瑟·候赛因.中国农村老年保障:从土改中的土地到全球化的养老基

金[J].经济社会比较,2004.4:28一40

[5]卢海元.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条件分析〔J〕.经济学家,2003.5:36一41

[6]杨翠迎等,建立农民社会养老年金保险计划的经济社会条件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

村观察.1997.5:55一59

[7]何文炯、金皓、尹海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与退〔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1.3:102一103

[8]陈彩霞.经济独立才是农村老年人晚年幸福的首要条件〔J〕.人口研究,2000.2:53一

58

[9]刘庚长.我国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基础与转变的条件〔J〕.人口研究,1999.3:41一42

[10]]刘从龙.发展以自我保障为主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J〕.人口与发展论坛“中国未来

养老方式的选择”,人口研究,1996.6

[11]周绍斌.论我国农村养老的模式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1.6

[12]王亚柯、杨震林.转型期中国农村养老模式选择〔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13]成海军.中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与前瞻〔J〕.广东社会科学,200.3

[14]王义才.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保险相结合是解决农村养老的必然选择〔J〕.人

口研究,2000,5

[15]万克德.世纪之交的中国农村养老问题透析〔J〕.人口学刊,2000.1:44一47

[16]穆光宗.“3十2”养老工程:中国特色的综合养老之路.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战略构

想〔J〕.见:北京市“老人、家庭与社区照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市老龄协会,刘宝成主编,1998.12:104一108

[17]彭希哲,梁鸿.乡镇企业与苏南农村社会保障〔J〕.上海金融,1996.5:3-32

[18]王国军.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初探[J].战略与管理,2000.2:33一34

[19]刘子兰.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反思与重构〔J〕.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管理世界,

2003.8:46一56

[20]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17一25

[21]卢海元.创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产品换保障〔J〕.求是,2004,3:62

[22]史振磊.如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N〕.人民日报,2003.7

[23]王延中.对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与建议[N].中国经济时报,2003.2

[24]日福垣.社会保障覆盖率是全面小康的惟一考核指标〔J〕.中国经济时报,2003.12

[25]徐勤.农村的家庭养老能走多远,人口与发展论坛〔J〕.人口研究,1997.6:42一50

[26]樊海林,中国农村养老模式变迁前景展望〔J].人口与发展论坛“农村家庭养老能走

多远”.人口研究,1997.6:42一50

[27]曾毅.关于不宜在党和政府的纲领性文件中提“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建议,人口

与发展论坛“农村家庭养老能走多远”〔J〕.人口研究,1997.6:42一50

[28]方向新.关于不宜在党和政府的纲领性文件中提“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建议,人

口与发展论坛“农村家庭养老能走多远”〔J〕.人口研究,1997.6:42~50

[29]梁鸿.家庭储蓄养老平衡模型构造与实证分析〔J〕.人口与经济,20以.工:61一65

[30]姚远.从运行环境的变化看农村家庭养老的发展,人口与发展论坛“农村家庭养老能

走多远”〔J〕.人口研究,工997.6:42一50

[31]张仕平.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研究仁J].人口学刊,1999.5:55一65

[32]王梅,夏传玲,北京中青年家庭养老现状分析〔J〕.人口研究,1994.4:43一45

[33]鲁思来,贡森,亚瑟·候赛因.中国农村老年保障:从土改中的土地到全球化的养老基

金〔J〕.经济社会比较,2004.4:28一40

[34]王延中.不应终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J〕.中国经济时报,2000.5

[35]口子兰.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反思与重构[J].管理世界,2003.8:46一56

[36]鲁思来,贡森,亚瑟·候赛因.中国农村老年保障:从土改中的土地到全球化的养老基

金〔J〕.经济社会比较,2004.4:28一40

[37]彭希哲,梁鸿.乡镇企业与苏南农村社会保障〔J〕.上海金融,1996.5:3-32

[38]王义才.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保险相结合是解决农村养老的必然选择(论坛)

[J].人口研究,2000.5

[39]王梅,夏传玲.北京中青年家庭养老现状分析仁〔J〕.人口研究,1994.4:43一45

[40]陈彩霞.经济独立才是农村老年人晚年幸福的首要条件[J].人口研究,2000.2:53一58

[41]杨敬宇.公共财政视角下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济与管理,2008(3):69-74.

[42]李红.构建农村养老保险的财政制度安排.现代商业,2008

[43]公微才.论中国农民养老保障的社会化.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5).

[44]张文静.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中的财政缺陷及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08(11):

30-31.

[45]王珂.试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财政制度建设.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8):152-153.

[46]朱海波.城乡基本社会一体化化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7)

[47]丁芸.和谐视角下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财政体制创新研究.山东经济,2008(4):88-90

[48]邓子基.公共财政与民生.当代财政,2008(8):39-44

[49]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2008,10

[5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08,12,

31

[51]Sussan Hillier,Geogia Mr.Barrow,Aging,the Indiviual,and Society,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9

[52]Allen Walker,Sharing Horg_trem Care Betwwen the Family Perspective,Who Should Care for the Elderly? Singapore and the state-A Ruropean University Press,2000 [53]Rhonda J.V.Montgomery,Edgar F.Borgatta and Marie L Borgatta,Societal and Family Change in the Burden of Care,Who Should Care for the Elderly?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2000

[54]Xiaochun Qiao(2001) “Aging Issues and Policy Choices in Rural China”,IUSSP XXIVth General Population Conference .Salvador, Brazil ,20th –24th August 2001 [55]Yushi (Boni) Li,2005. The Challenges of Aging toward Chinse Society.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Anthropology and Philosophy Northern Kentucky University,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An Interactive Journal Volume Ten, Number 3, pp. 248-268 ,2005.

[56]Wang, Dewen, and Zhang Kaiti, 2005. What and how the elderly lives under poverty in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Population Science, No.1.

[57]Feldstein, Martin, 1998. Social security pension reform in China, NBER Working Paper 6794, Cambridge,Ma02138

[58]West, A. Loraine, 1997. Pension reform in China: preparing for the future, Eurasia Bulletin, Summer 1997, pages 9-19

[59]Cocokerham, William, 1997: This Aging Society.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60]B.S., 1901. Poverty: A Study of Town Life, Macmillan.

[61] D.Gale.Johnson(2001).“The Urban-Rural Disparities i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of Rural China”, Offic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aper No.01-01.

[62] Harris S:Economics of Social Security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41.

[63] Munnell A H:The Future of Social security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82.

[64]United Nations:Model Life Tables For Developing Counties New York 1982.

[65]Midgler J:Social Security Inequality and the Third World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1984.

[66] Gordon M S Social Security Policies in Industrial Countr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67] Holzmann R:Reforming Public Pensions OECD1988.

[68] HIAA:Group Life﹠Health Insurance Washington 1990.

[69] World Bank:China Reforming Social Security in A Socialist Economy 1990.

[70]ISSA:Social Security and Changing Family Structures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Association(ISSA)Geneva 1992.

[71] ISSA:Social Security Tomorrow:Permanence and Chang Geneva 1995.

[23]Luis Frota,Farmer’s Old-Age Pensions in Europe.World Bank conference paper[R],2002.

[72]Averting the old Age Crisis,A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Report,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5.

[73]Peter J Ferrara,A Plan For Privatizing Socail Security,The Cato Project on Socail Sccurity Privatization,SSP NO.8,April,2000.

[74]Sen,Amartya(1995),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argeting,in Public Spending and the Poor, Johns Hookins University Press,1995:ll-24.

[75]Georgo E.Rejda:Social Insueance&Economic Security,Fourth Edition,1992.

[76]Lutz Leisering,Gong Sen,Athar Hussain.People’s R epublic of China Old-Age Pensions for

[77]The Rural Areas:From Land Reform to Globalization.[G]Asian Development Bank,2002.

[78]Access to Care in Rural China: A Policy Discussion ,By Simone Brant, Michael Garris, Edward Okeke and Josh Rosenfeld ,Paper prepared for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gram ,The Gerald R. Ford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pril, 2006 .

[79]加里·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1993

[80]Tabellni.Guido.A Positive Theory of Social [M].mimeo IGIER,1992

[81]Browing,Edgar K.Why the Social Insurance Security IS Too large in a Democary [J].Ecomic Inquiry.13(3),1975:373-388

[82]Mulligan.Casey B and Xavier Sala-i-Martin.Gerontocracy.Retirement,and Social Security[M].NBER Working Paper,1999

[83]Kotllikoff,Laueence J.and Avia Spivak.The Family as an Incomplete Annuities Market[J].Joural of Political economy,Aprial ,1981:372-391

[84]Hamremesh ,Daniels,Social Security as Longevity Insurance[M].Conference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aiwan.Januray,1987

[85]Diamond,Peter.A famenwork for Social Security [J].Jour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 ,8(3) December 1977

[86]Lalter,John.Bequests,Gifts,and Social Security [J].Reveiew of Ecinomic Studies,55(2),Aprial 1988:275-299

[87]Diamond.Peter,Privatization of Social Security:Lessions from China[J].Nationg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October 1993:4510 [88]Rudkin,L.(1993)Gender diffences in Economic Well-beingamong the Aged of Java Demography,30(2):209-226

[89]Rhee,K.(1996)Familial and Social Contexts of Aging in Korea,korea Joural of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Vol.25,NO.,59-81

[90]Townsend,R.(1994)Risk and Insurance in Village India,Economics Review,5

[91]Tu,E.J.Ling and S.Li.(1989)Mortality Decline and Chinese Family Stucture,Joural of Gerontology,44(4):157-168

[92]Udry,C,(1995)Risk and Saving in Northern Nigera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5

[93]Yan,H(1999)Family Support for the Elderly in Rural China:An Illustration from Shaanxi

[94]Zhang.C(1990)Family Size and Structure and their trends in China,In Y.Zeng,Changing Family Structure and Population Ageing in China,Beijing:Peking Univresity Press

[95]Lee,Y.J.Parish and R.Willis(1994)Sons,Daughters,and Interfenerational Support in Taiwan,American Joural of Sociology,99

[96]Leung,J.and R.Nanna(1995)Authority and Benevolence:Social Welfare in China,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97]Marini,G,and P.Scaramozzino(1997)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s and Growth ,Working Paper Series NO.74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t SOAS,university of London.

[98]“Social Insurance and Allied Services”,Report by sir William Beveridge,Lodon: HMSO,1942

[99]Lucas.R.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s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22):3-42.

[100]〔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101]〔美〕罗伯尔茨:《供应学派的革命》,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02]〔英〕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103]〔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居家养老的文献综述

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1年9月 176 居家养老的文献综述 魏 颖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沈阳,110034) 摘 要:居家养老作为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有利于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相关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现实意义十分重要。本文运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从居家养老的概念界定、其发展的必然要求、所存在的问题及实施建议等几方面,对目前居家养老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整理。 关键字:人口老龄化 居家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9—0176—01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而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这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和严峻挑战。建立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巨大困境,社会养老在“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实施起来又困难重重,因此,居家养老这种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方式便应运而生,对于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居家养老”的概念界定 “居家养老”的养老模式是由西方发达国家首先提出的,我国学者认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却享受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院式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即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养老体系,也被称为“没有院墙的养老院”。(鞠秋锦、邓卫华,2004) 二、发展“居家养老”模式的必然要求 第一,从我国社会养老面临的困境角度出发。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大特点是“未富先老”,即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特别高, 而人口老龄化程度却很高。社会养老机构收费偏高,养老设施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事实上的需求十分有限,社会养老存在现实困难。 第二、从老年人的各方面现实需求角度出发。 居家养老符合世界多数老年人的传统观念。养老院缺乏“家”的感觉,不符合中国人“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集中宿舍式的生活使老人失去了适应社会的能力(苏珊?特斯特,2002)。居家养老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家庭物质资源,又可根据老年人多年的生活习惯安排日常生活,节省开支的同时有利于保证老年人生活质量(矫扬,2000)。居家养老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在自己长期生活过的社区养老,熟悉的环境能帮他们保持原来的生活习惯,亲朋好友、熟人也能使老年人精神愉悦(许爱花,2005)。 第三、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的角度出发。 在居家养老过程中,社区作为除家庭之外老年人生活的“第二空间”,能充分发挥优势,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促进社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能够减轻政府负担;可以提供就业岗位,调动社区的闲置资源。(祁峰,2005) 三、居家养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居家养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制约居家养老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财力不足。目前,居家养老主要借助社会力量,很多慈善捐助无任何强制性约束。 2、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服务水平较低,服务形式较单一,服务队伍不稳定。(杨福彬,2003) 3、社区的组织管理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目前,政府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参与较多,行政色彩较浓,长期下去会阻碍居家养老的不断发展(任炽越,2005)。 四、实施“居家养老”的建议 居家养老作为一种社会服务,需要强有力的物质方面的支持,多数学者强调必须扩大投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应以政府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对此,实施“居家养老”的建议一般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应逐步实现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培训,实现持证上岗;逐步开展和规范志愿助老活动,加强社区服务,形成一种规范化制度(王宗廷,2000)。 2、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服务水平、服务内容应逐步调整,为社会老人提供有偿和低偿服务,鼓励有支付能力的老人自费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建立多层次的服务网络。 3、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建立社区老年医疗援助系统。(陈军,2001) 4、开展社区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加大社区娱乐设施的建设,开设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之家、老年康复中心等。 五、研究评述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居家养老这一模式进行了剖析,给出了一些发展和推行居家养老这一模式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建议。这些都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总结。但是也存在以下几方面欠缺: 第一, 多数研究只停留在对现状、问题、各种措施的叙述, 很少从理论的高度进行系统、规律性的论述。第二,已有研究较多集中在生活照料、医疗和卫生服务等方面, 对其他方面, 如精神慰藉、情感照料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而后者已越来越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第三,对不同特征老年群体的社区服务的深入研究极少。不同特征老年人有着不同的养老意愿和养老需求, 提供符合老年人切身需要的社区服务、合理配置养老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鞠秋锦.邓卫华,浅析中国的居家养老,热点透视,2004.12 [2] 苏珊?特斯特(著) ,周向红.张小明(译),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2 [3] 矫 扬,发展社区服务是实现居家养老的重要保证,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0.3 [4] 许爱花,中国城市社区老年人养老模式反思,宁夏大学学报,2005.3 [5] 祁 峰,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对大连市首创“居家养老”模式的探讨, 经济问题探索,2005.2 [6] 杨福彬, “居家养老”模式升华“六化”战略清除发展障碍,银发世界,2003.6 [7] 任炽越,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基本思路,社会福利,2005.1 [8] 王宗廷,家庭转型与居家养老,理论月刊,2000.3 [9] 陈 军,居家养老:城市养老模式的选择,社会阅览,2001.9

农村养老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保障研究文献综述 学生:曹文献指导老师:文先明 (2007级经济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号b200700094)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农村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农村老年人的规模越来越大。据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超过5930万人,约占全国全部老年人口总数的70% 。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92,高出城市1.24个百分点,进入了老年社会,并且中国农村老年人口规模还继续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农村目前的老龄化发展趋势状况所导致的直接后果之一便是农村养老需求加大,要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的基本要求,维护社会安定,实现和谐社会,仅靠传统养老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另外,从我国经济发展变化状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的相关指标表明,我国正向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快速迈进。但与此同时,我国在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由于受“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基本还是靠农民家庭和农村集体经济来提供农村最简单的社会保障。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受到很大冲击,绝大部分农村的集体经济已全面萎缩,逐渐无力承担提供农村社会保障的责任。至此,农村的社会保障不仅没有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向前迈进,反而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倒退的情况,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形成鲜明反差。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不仅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差距,加剧了城乡之间的不和谐,而且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尤其是限制了广大农村消费欲望的扩张,成为我国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可喜的是,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中央已经在逐步加大支持农村的力度,尤其是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时要基本建立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认为在新形势下,按照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要不断加强农村制度建设、通过公共财政支农的积极效应和农村一系列的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从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效激活农村各种生产要素,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以上所述:对于如何妥善解决中国数以亿万计的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是基于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国家稳定以及基本的公平正义的重大课题。为此,本文将对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动态综述如下。 二、关于养老保障制度的相关理论 国内外养老保障理论诸多,尤其是自20世纪50年代起,出现了一批关于养老保障制度理论的经典文献,这是因为随着养老保障制度变成一种国家制度并在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中占有了更大比重,它已越来越大地影响了经济增长

社区养老文献综述

郑州轻工业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郑州市日间照料中心发展 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学生姓名:张飞 专业班级:劳动与社会保障11级1班 学号: 541109040144 院(系):政法学院 指导教师(职称):杨岚(讲师) 完成时间: 2015 年 4 月 25日

郑州市日间照料中心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减弱、机构养老资源不足等问题不断凸显,而像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等依托于社区的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势则日渐展现出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养老服务模式在国外较为盛行,并且发展已成规模,然而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尤其像在郑州等这类二线城市中,发展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近些年很多学者也对此做了很多研究,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国家日间照料中心的发展总结,结合国内实际经验,大胆的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养老事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日间照料中心监督机制对策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老年人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在国外的学术界定中也称为社会福利服务、个人社会服务或社会照顾服务。老年人社会服务是当代福利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说,现代各国老年服务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由政府、社会组织向老年人家庭提供各种形式的支助,如提供现金支持、组织服务人员、提供咨询等;(2)向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3)向老年人提供环境和住房支持,如为老年人家庭或为照顾老年人的家庭提供一定住房补贴,在社区建设养老院等;(4)提供教育服务,包括制订老年教育方案,建立老年人课堂等;(5)建设老年人文体娱乐设施;(6)提供老年人培训再就业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1]。 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及走访调查,认为我国现阶段老年服务还是以机构照顾为主,服务对象更多的是城市老人,面对不断加剧的老龄化特别是高龄化趋势,[1] 姜向群,郑研辉.中国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及其经济保障问题分析[J].人口学刊, 2007(3):18-25.

有关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的文献综述

有关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我国早已进入多老少子的格局,社区社会养老模式逐步转变为社会焦点本文将从概念界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几大方面将近年来我国学者针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做一概述。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养老;服务 引言 我国1999年已进入老龄社会,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经占总人口的14.9%。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随着我国家庭的“小型化”和“高龄化”的趋势,家庭养老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前提下,社区居家养老呗提上日程,并且越来越被受到重视。目前各地的居家养老的实践层出不穷,并且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如何构建适合时代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也更是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对我国现有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可以使我们理清目前的研究成果,同时为未来研究指明方向,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和建设的不断发展。 正文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涵的界定 有关社区居家养老的内涵界定,学术界的观点不尽相同。王锦成社区居家养老定义为:由社区提供居住在家的老年人一系列或户内或户外的养老服务。从而构建一个符合老年人自身意愿又切实可行的居家养老体系[1]。而陈赛权给出的定义则是:居家养老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以及国家的基础之上,以家庭为载体,以社区网络为依托,以国家制度、政策和法律为保障,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陈赛权认为居家养老应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和精神慰藉为主要服务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服务形式[2]。学者祁峰则认为,居家养老是与我国传统家庭养老紧密联系的新型养老方式,指在城市的各个社区建立相应的居家养老服务站,人们可以向服务站申请医疗、家政服务,由服务站派服务员到家中提供各种有偿服务的养老方式[3]。

养老保险管理文献综述

养老保险管理文献综述 养老保险基金的动态管理模型 摘要 养老基金管理的资产配置和金融包括未来的控制流的贡献。有很高比例的股票投资组合的好处是降低意味着贡献水平,但价格更高的时间变化的贡献流动。本文在一个跨期权衡模型框架和使用随机控制来获得一个理想的资产配置-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和贡献的政策。 这个解决方案对于固定收益计划表明,风险资产的比例和水平的贡献都是成正比的区别最大财富必要基金所有养老金,和实际的财富的养老基金。演示模拟法国、美国和日本的各个时期显示减少贡献水平降至零后,一些几十年。这个假设的某些缺陷制作和模型进行了讨论,并概述了进一步的研究。

1.绪论 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是相当大的养老基金和承认即使在现收现付制的国家主导。事实上,在他们的成熟阶段,他们是在许多盎 格鲁-萨克逊国家、养老基金资产代表很大比例的股票和债券的市值,在尺寸可比与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和贡献,流到养老基金占个人储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他们的最终目标——支付退休金的工人在年老时——是至上的至关重要的社会和政治稳定的发达经济体。如何管理养老金制度充分因此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养老基金的基本原则是很简单的,即使各种实际方案从一个到另一个国家或一个行业是巨大的和复杂的。工人和企业缴纳养老金退休养老基金投资于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和释放他们当工人们退休了,在形式的养老金。显然,更多的贡献,更高的应该是养老金。然而,资产配置也进场时,截至目前为止,即使很小的进步资产组合的平均收益率,说个或百分之二,可能导致在经历了三十年的积累,在一个相当大的增长减少40%到厕所% -养老金。另一方面,过多接触到股票市场波动可能在没有认真管理资产组合,严重损害资产价值和强加了一个不受欢迎的增加而增加的贡献。 在这种背景下,投资组合管理和贡献计划显然是相互依存的。此外,过去一年多的决定在未来肯定后果。因此多个地平线优化似乎是适当的。因为股市回报不确定在有效市场中,随机控制将有助于找到最优投资策略,以及足够水平的贡献。 我们的知识,使用随机控制养老基金的财务管理没有报道的,文学。然而,Met-ton(1972)描述的基本框架,并且展示了如何跨期优化行李员函数可以提供解决方案的一个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鉴于他的目标和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资产和负债管理已被调用的为了确定资产配置的养老基金。和色彩提出优化和代表资

中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状况研究的文献综述(精)

关于中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状况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在今后长时间内要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 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前随着中国家庭的“小型化”和“高龄化”趋势,家庭养老面临新的挑战。在这样的条件下,居家养老提上日程,并且越来越受重视。本文从研究居家养老的不同方面的角度出发,从相关概念界定,居家养老的研究现状、基本内容以及存在问题和措施建议等几个方面对有关中国社区居家养老的研究成果做整理和归纳,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在这一论题上学术研究成果的不足和盲点。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问题社区居家养老 中图分类号:c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达 1.69亿,且以每年近千万的速度增加。预计到 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 2.48亿, 老龄化水平将达到 17%。 [1]老龄化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养老问题,采取什么样的养老模式 , 已成为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当务之急。本文运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提出并进一步分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 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近几年来 , 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重点对城镇老年养老模式的现状和改革作了深刻、独到的分析。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涵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 , 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 , 其形式主

要有两种 :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 ; 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 , 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 [2]社区居家养老从形式上仍保持着传统家庭的养老格局 , 但在内涵上体现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 三、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的必然性 1.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不能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 家庭历来是养老的一个主要载体 , 家庭养老是中国居民的模式。但是 , 随着中国家庭户的“小型化”和“高龄化”趋势 , 家庭养老功能正面临新的挑战。 2. 居家养老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近年来 , 在全国各地实践中逐步为人们所认可的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支撑、以养老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 , 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新型社会养老模式 , 这种养老模式把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势功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 实现了互补结合。 四、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的困境 1. 服务设施不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全方位的服务,它必须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和完备的服务网络作支撑。而目前部分社区办公用房还未彻底解决的情况下,社区老年服务硬件设施建设更是难上 加难。由于缺乏强制性规划,新小区不愿配套,老城区难以配套, 阻碍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 2. 服务项目发展不平衡。调查中发现,部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 由于缺乏必要的服务条件和能力,导致服务项目与服务内容都比较单一,服务对象也仅局限于困难孤寡老人和经济实力较好的一小部分老人。 [3]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只能停留在满足老年人基本需求的层面。

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农民工是既具有农村户籍又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①我国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始于1991年,在近二十年的改革进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主要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必要性、模式分类、退保问题、参保率问题和政府责任五大方面介绍了国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未来展望。 [关键词] 农民工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一、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始于1991年颁布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它将农民工参保资格限定在受雇于全民所有制企业,1995年和1997年的相关规定又将参保对象扩大到城镇所有企业和职工。2001年颁布的《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了农民合同制职工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一些具体办法,标志着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从模糊走向明确。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明确化绝非偶然。一方面,农民工是中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与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民工群体在一系列与工业化、城市化关系密切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均占总从业人数的很大一部分比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另一方面,根据老牌工业化国家的经验,与工业化相伴而行的往往是城市化;中国是农业大国,若不能及时处理和解决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作为主要

流动劳动力群体——农民工的养老保障问题,则必将引起经济波动和社会动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基于建立健全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国务院于2006年3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提出:“抓紧研究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并能够与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指明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改革方向。2009年12月2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明确了包括农民工在的流动劳动力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在跨省就业时随同转移。 二、国对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的文献综述 目前,农民工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权利,尤其是通过一系列制度确立起来的包括养老保障权社会保障权利受到了国诸多学者的关注,近年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下面,笔者将就农民工养老保险各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具体介绍与描述。 1. 建立与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对于必要性的考察应该分为两个维度:必要性是否存在,与其他项目相比其必要性程度大小。对于第一个问题,几乎没有人认为农民工不需要养老保险。然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具体地说就是针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等不同保障项目的何者优先建立与完善的问题则有所分歧。事实上,完善某一个具体社会保障项目的优先程度既取决于问题的重要性,又取决于问题的迫

【文献综述】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对策研究

文献综述 行政管理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对策研究 一、引言 社会保障发展至今,已成为国家制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养老保险又是社会保险体系的核心,也是社会保险工作中最庞大的部分。养老保险制度的确立和实行,不仅有利于劳动力的再生产,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还有利于经济的发展。随着城市化、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低下、农村家庭养老压力的增大以及养老功能的弱化等新问题对出现,迫切要求政府在农村迅速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对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推动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也都具有重大意义。 本论文的写作,是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其中包括了搜集资料、阅读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及独立思考等诸多环节,其中某些资料或学术论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对最终观点的形成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起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也锻炼老自己分析概括和汇总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主题 国外对于本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和分析已比较深入,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以前就已经建立起了覆盖全体农村劳动者或农村人口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养老保障体系,因此国外先进的社会保障经验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比如Dalmer D.Hoskins的《In Defense of Public Pension Systems》中提到了国家养老金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的问题,分析了公共养老系统丧失信心的原因,并介绍了公众养老金系统。还有如Xavierx.Sala-imartin的《A Positive Theory of Social Security》中也认为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全的关键环节,是发展民族事业,发展国民经济和保障安全不可或缺的部分。 国内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成果很多,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有:

X市区养老机构现状及问题的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X市区养老机构现状及问题的调查研究 一、前言部分 养老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发展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政府在《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中把“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作为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的目标,其中,“老有所养”是核心,也是其他几个的前提和基础。(中央白皮书,2006)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重使老年人的赡养系数和供养系数不断上升,同时我国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结构发生变化, “421”家庭的出现已经越来越多,只靠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需求,同时也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选择经济、适宜、有效的养老方式是应对老龄化危机的根本出路。养老机构是老年人养老的重要场所,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老年人所获得的机构养老服务水平。机构养老的未来发展策略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 二、主体部分 (一)主要理论基础 1、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2006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

关于养老服务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养老服务业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如何实现养 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摆在我国社会发展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国内外关于养老服务业的相关研究入手,梳理国内外养老服务业的研究进展和现状,找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期为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养老服务业;文献综述 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94亿,随着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预计2020年将达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摆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面前的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对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有个系统了解,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养老服务业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一、国外研究综述 目前,国外对养老服务业的研究主要从养老服务的内容、供给和需求、相关政策、养老服务业和实践等方面进行,并取得重大进展。 (一)对养老服务内容的研究。Ronald J和Jacqueline L

(2005)从养老服务的内容入手,认为养老服务应当包括上门服务和社区服务。上门服务主要有送饭、做饭、家政服务、医疗护理以及情感服务等,社区服务主要是老年人日间照护、托管等服务。 (二)对养老服务供给和需求的研究。Davey和Patsios (1999)对比分析英国和美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及老年人满意度,认为社区服务不能完全取代家庭的功能,家庭、社区应加强协作。Meinow,K?reholt等(2005)认为在资源 许可范围内,城镇养老服务的供给数量主要受老年人需求的影响,宏观上受政策、经济及人力资源的限制。Mutchier和Burr(1991)发现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收入、资源等影响 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安排。 (三)养老服务政策研究。Komisar和Niefeld(2000) 从美国的相关政策入手,认为政府对于长期护理的关注不够,需建立平衡机构来平衡长期护理和卫生保健,集成服务,从而保证养老服务的质量,并强调需要完善融资机制,从而促进老年人长期护理的发展。Trydeg?rd G.-B.和Thorslund M (2001)分析了瑞典在养老服务方面的政策变化,指出政府政策对于发展养老服务的重要作用,对于提供一份公平的养老服务,政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四)养老服务实践研究和产业研究。Peil(1991)提 出通过养老服务产业化解决养老服务的问题。Barnhart和

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摘要: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的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农村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保险基金人口老龄化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家对养老保险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先后经历了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三个过程。经过近30 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管理服务不断细化,对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深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伴随市场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养老保障的任务越来越重,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 一、目前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层次缺失 我国总人口的70%多是农村人口,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8000多万人,人口老龄化将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矛盾。而农村和城镇又采取不同的养老制度,这又使矛盾更加复杂化。 现阶段,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采取城镇和乡村不同的制度模式和管理方式, 在城镇,按企业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分别实施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主要是家庭养老。我国养老金制度模式从1993 年提出实施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但作为养老保险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年金养老制度推进缓慢,覆盖率小,大部分城镇职工依然仅有基本养老保险。而且,我国政策规定企业只有加入了基本养老保障之后,才允许按政策规定设立企业年金。所以,只有少部分经济效益较好的能源、金融和通讯的企业设立企业年金,而经济效益差的企业一般只有基本养老金保障,形成企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文献综述 M201474587 谢非雪 摘要 面对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现状,社区居家养老弥补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成为新时期的养老趋势。但在发展过程中社区居家养老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试从养老服务的角度出发综述相关文献,界定养老服务概念,分析养老服务意义,总结服务主体问题及对策,最后提出现有研究不足,以探索今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方向。 关键字 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政府;志愿者 引言 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14.9%以上。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当前随着中国家庭的“小型化”和“高龄化”趋势,家庭养老面临新的挑战。在这样的条件下,居家养老提上日程,并且越来越受重视。目前,各地养老实践活动层出不穷,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如何构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居家养老的服务体系更是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欲在理论上提供一定价值。 正文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界定 我国许多地区借鉴发达国家养老模式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实践。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的养老模式(韦宇红,2012)。祁峰补充到,它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基础之上的以国家制度、政策法规管理为保证,以居家养老为形式,以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利用社区服务网络资源与现代化的信 息手段,将社区服务深入到老人家庭,为居家养老人提供各种类型的福利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依托养老机构举办老人的日间照顾服务,附近老人可进日托班进行各种娱乐休闲活动。第二种是依托养老机构由居家养老中心指派护理员上门服务,主要围绕精神慰藉、生活护理和家政服务三大(祁峰,2011)。 总之,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是对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合理组合。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意义 20世纪50 年代,社区养老服务始于英国的“社区照顾”。“社区照顾”是针对“院舍照顾”远离老人居住的地方且忽视精神关怀等缺陷而提出的,到20 世纪70 年代在英国广为盛行(吴迪,2014)。所以很多学者认为,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是舶来品,借鉴的是英国的社区照顾,但事实上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有自己的历史渊源,是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重要产物。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企业办社会福利的局面被打破,“单位人”身份向“社会人”的身份转换,人们居住地与工作地分开,由于日常生活的需要,社区承担起曾经企业办福利的责任,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政部牵头社区开展服务,养老服务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社区养老服务有独特的优势,能弥补家庭照顾和机构养老服务的不足。对此,学者们有比较统一的看法,其中最经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学校: 专业: 年级: 班别: 姓名: 指导教师及姓名; 摘要:我国自2003年开始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2009年10月正式试点推行。试点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文献资料。文章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于新农保的焦点问题,如新农保启动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新农保启动的可行性、新农保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和新农保可持续发展思路等问题进行整理和总结,分析了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给出了最终评价。 关键词:新农保;制度研究;老龄化 Abstract: China has been exploring to establish a new type of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since 2003,which pilot implementation in October of 2009.Rich experience and literature was accumulated while the pilot was introduced. Based on plenty of document resources, some focus problems of this research were summarized, such as the necessity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problems exist in the Trial implementation and the feasible measur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Issues need to be researched in the next step were put forward, and evaluation of the new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was given. Key Words: New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Studies on system; Aging of population; Literature review 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公民在退休或丧失劳动能力之后能够维持正常生活水平而实行的一种福利制度,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可以解除农民对养老送终的顾虑和担心,能有效保证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1986~2003年,我国探索性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旧农保”),经历了摸索期与停滞期,从2004年开始,一些地方进行了有政府财政投入的所谓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2009年9月1日,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

文献综述养老保险

08 级 学院:金融学院 专业:保险班级: 081 学生姓名:学号: 完成日期: 2011-9-24 年月

关于养老保险发展的文献综述 摘要:农村社会保障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占总人口约70% 的人民目前或将来的生活质量,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则是其中的关键内容之一。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发展初具规模,也积累了大量资料和文献。本文通过对已有资料的阅读,分析,整理综合,阐述了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 关键词:文献综述,养老保险,农村,问题,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保险业的蓬勃发展以及部分农村居民生活日渐富裕,农民开始参加各种形式的养老保险截2009年底,全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为8691 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681亿元,27个省自治区的320个县(市、区、旗)和四个直辖市部分区县被列入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初具规模。研究解决好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既是保障农民基本权利的客观需要,也关系到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因而在农村现实社会经济条件基础上,探索设计适合我国农村实际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解除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缓和计划生育政策与农民生育观念的冲突,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现状 于珊珊(2008)认为中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性地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己有10多年的历史。这段历史可以大体划分为 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一1992年,为试点阶段。1986年,民政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在江苏沙洲县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会议根据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成为首批试点地区。

有关居家养老问题的文献综述

有关居家养老问题的文献综述 08124596 冯瑜萍 一、我国养老问题现状以及居家养老模式取得的初步成果: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到来的,即“未富先老”,经济上、组织上和管理上的准备都严重不足,中国的社会养老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障碍。老年人口的基数大、老化速度快、养老资源严重不足,决定了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必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道路。(胡月,2009) 然而,人们过多地注重养老模式建设的社会经济条件,忽略了老龄群体的自身要求,特别是没有把老年人的意愿与需求作为养老模式设计的重要参数,这样就难以建立起既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又能满足老龄群体基本需要的、科学合理的居家养老模式。因此,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和社区对老年人需求的供给情况有着重要意义。(王艳芳,冯志涛,2009)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养老服务却是由社会来提供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它的最大好处是老人不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充分利用老年人的住宅资源,实行开放式的社会化养老服务。这应是最符合老年人意愿的、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也是将来发展趋势。(胡月,2009) 二、城市社区居家养老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从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来看,学术界比较统一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物质经济、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鉴于此,青年一代的“赡养观”和其中年父母的“养老观”在结果假设上可以是经济、精神、生活照顾三个方面的搭配组合。(马彦,2009) 根据马彦在2008年至2009年暑寒假做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和社会变迁对养老模式的影响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仍深深地植根在中年和青年一代,悠久的家庭赡养模式并没有随着社会变迁而流逝。但是,社会变迁也在发挥着作用,这在调查结果中发现了一些痕迹。无论中年父母还是青年子女都倾向于在父母高龄前各自的小家庭分开住。目前两代同住的情形已经减少很多,尤其在都市中。父母与子女已经都接受了在具体家庭细节上的互不干扰,分开住可以减少代际矛盾这一观念,并且落实到行动中了。(这一点建立在“高龄前父母是有自理能力的”这一假设上) 老年人的个人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特征(包括婚姻状况、居住情况、经济来源和存活子女数)以及健康特征(包括自理能力和患慢性病情况),是影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需求的因素。(王艳芳,冯志涛,2009) 三、城市社区供给方面遇到的问题及初步解决方法: 对于社区供给能力,在现阶段认为主要的困境和难题在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居家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资源缺少整合;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及从业或参与人员专业化水平不够。(王艳芳,冯志涛,2009) 基于以上的问题,对加强城市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营造健康老龄化理念,重新构建大众的老年观念;制定适应居家养老的社会福利服务政策和制度;构建一种适应居家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中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研究的文献综述(精)

中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居家养老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以社区为依托, 通过建立专业化的服务机构, 为在家居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居家养老结合了家庭养老的特点和机构养老的优点,是当前形势下适合城市社区老年人选择的养老方式。 关键词:居家养老、实践、优势、问题、建议 2011年 4月 28日(星期四上午 10点,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 请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发布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总人口为 1339724852人,其中 60岁及以上人口占 13.26%,比 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 2.93个百分点, 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 比 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 1.91个百分点。不可置疑, 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考验, 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和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的地区, 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根据联合国的预测, 2005到 2030年是中国老龄化的加速时期,总人口预计增长 1.45亿,而老年人口预计增长达 2.02亿。【 1】人口老龄化正在逐渐瓦解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红利”,从而将形成“未富先老”的局面,影响并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所以老龄化问题是中国政府应该积极和尽早制定相应对策的主要的人口问题之一。如何妥善处理大量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将会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严峻而紧迫的话题。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居家养老所做的研究分析, 重点概述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中的居家养老模式的现状, 探讨该模式提出的背景、相关的研究综述、个地方的经验以及在当前环境下的优越性和不足之处, 从而试着提出相应的建议来完善居家养老模式。根据学者们的学术报告, 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一、居家养老的涵义

关于我国养老保险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城市社会养老保险的文献综述 一、引言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良好的解决养老保险问题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平稳以及带动经济的长期发展。 本文的文献范围全部来自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为养老保险,找到189,374条结果。本文根据上述搜索文献进行总结分析,个人认为中国学者对养老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下三个方面:城市基本养老保险的现状问题研究、制度规范研究以及改革意义研究,正文就这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总结。 二、正文 (一)城市基本养老保险的现状问题研究 沈诗文在《我国城市养老保险现状比较研究》中阐释了现阶段我国城市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城市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扩大难度大,养老保险基金面临财务风险,企业年金发展相对滞后。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养老保险虽有一定覆盖率,但民营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以及灵活就业人员并不是覆盖率的重点,并且随着老龄人口增加,养老保险的财务支出逐渐增加,政府财政压力加大,这个时候就很需要企业年金作为补充,有利于养老保险的完善。马红鸽在《中国养老保险现状与对策研究》中针对养老保险完善性作出分析,国家或企业负担的养老保险,这种单方负责的制度安排在替代率不断攀升,离退休人员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不堪重负。国有企业因离退休人员太多而陷入财政困境甚至破产,国家负担沉重。[1]《社会养老保险现状及建议》中提出了新的现状,如:社会养老保险的征缴难度大,企业缴费基数偏低等情况,并且很多在城市工作的农村劳动力无法得到与本地人口相同的待遇。 (二)城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范研究 在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方面主要由发展历程入手,分析各个阶段的情况,剖析出不同时期的管理上的缺憾,陈述改革建议。如:《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管理体制探讨》中从1951年开始对我国社会保险体系进行分析,最后针对现行方案提出观点:养老保险管理结构过于单一,非纵即横,应该建立新的纵横兼顾的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将我国各级社会保障部、财政部门以及税务部门建立成一条线的体系,在此体制的基础上建立部门间横向的管理机制。养老保险的监督机制薄弱,建立良好的监管体系可以规范内审内控制度,确保社会保障体系有效运[1]罗红鸽.中国养老保险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6,第6期:129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